问题及原因

2024-09-11

问题及原因(精选12篇)

问题及原因 篇1

在我国的石油开采中常伴有安全问题的出现,这可能与石油开采过程比较复杂有关,过程中涉及的危险事物也比较多,因此火灾、触电、车祸、高空跌落等灾祸贯穿于石油开采的始终。本文对这些易发事故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事故背后的原因。

1 石油开采中存在的问题

1.1 火灾

石油中含有易燃成份,而易燃成分在开采的过程中很容易挥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一点明火出现,就会引起火灾。危险系数最高的就是石油开采中的压力装备与挥发的汽油结合引起的爆炸。目前,石油部门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来避免石油挥发,因此火灾不能有效避免的危险因素。

1.2 触电

石油开采需要各种机器,而各种设备机器的功率也是非常大的,为了满足设备需求石油开采地往往设有许多的高压线,高压线本身就是一个危险因素,再加上石油是液体难免会在开采中解触高压线,从而引发触电。这些危险因素的并存加大了开采的危险性和艰难性。

1.3 车祸

车辆为石油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石油运输车辆都是大型车辆,加上石油开采地的空间小设备多,使汽车行驶中的障碍物增多,从而引起车祸,当车辆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就会导致爆炸等一些其他灾祸。

1.4 高空跌落

在石油开采中需要大量的高架设备,因为工作的需要这些设备往往距地面很高,是一些很危险的装置,又因为吃油开采地都在大风地带,风力的阻挡也加大了开采的难度,所以开采人员需要长时间高难度的作业,会使他们的体力和精力受到极大的耗损,在这样的状态下,高空跌落事件常有发生。

2 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石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这些事故的发生并不是完全不能控制的。而且这些事故也不应该发生的如此频繁,虽然一些危险因素我们不能很好的控制,但也不至于发生到很严重的地步,下文针对发生事故的具体条件来具体分析背后的原因。

2.1 主观原因

石油开采工作者对石油开采的影响极大,石油开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此外石油开采还是一个长时间大工作量的工作,所以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耐心要求很高,当工作人员缺乏这些素质,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领导者的指挥作用和其所制定的制度直接关乎事故发生几率的高低,设备人员对设备的有效设置、运用、检查对降低危险都有很大的帮助,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质量也关系到隐患的发生。而危险系数高的原因多是他们没有各尽所职,制度不完善,检查不全面,工作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等都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机械设备是石油开采的关键设备,它对石油的开采功不可没,但是在石油开采中设备往往出现各种问题。因为石油开采所需要的机械都为大型设备,对操作的要求也很高,在调、拆分、维修、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严谨,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各种事故。机械装备的不合格也是造成石油开采事故的重要原因。再一个就是管理问题,石油开采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不合理的制度只会加大事故的发生率,而在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缺乏条理,执行没有秩序,责任落实不清,组织不规范,员工素质不高等等。没有秩序化和科学化怎么能降低危险性?

2.2 客观原因

石油为深埋地下的流体矿物,它的开采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好的自然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恶劣的环境对石油开采都造成了不便。石油开采地处于风力隔断层,受大风的影响,风力会导致高空作业的工人发生跌落,伴随大风的其他灾害往往有暴雨、冰雹、洪水等这就加大了开采难度,再加上秋冬霜冻的影响石油开采都非常艰难,地质的状况也对开采影响极大,如果地质不好还会发生坍塌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风险的诱发原因。再者还有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这无不影响着工人的做工,最终导致工作质量不高危险发生。

3 改善措施

3.1 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员工的工作素质提高,工作质量也会跟着提高。但是,培训要推陈出新,不能受制于传统模式,要有实效性、针对性,根据实际工作的现象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各个环节进行培训,强化管理,杜绝一切不规范的操作。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一定要达标,强化安全意识,彻底清楚不规范的操作。

3.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从多方面考察石油开采的安全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施工中具体问题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落实运用,保证制度合理有效。于此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制度细化到每一环节改进操作,使制度起到指引实际操作的作用。

3.3 设计监督机制,加强检查工作

完善的制度需要有一定强度的执行力来配合完成,不管是制度的制定还是执行力度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管理,监督制度制定的各个环节的考察,监督执行的强度性和公正性,同时还要监督工作人员的状态等等。另外,要加强检查工作,检查设备的安全性,检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从而使一切工作在规范、安全、高质量的状态下进行。

4 结语

提高石油开采的安全性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石油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安全,因此解决石油开采中的问题势在必行,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国的石油开采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刚效率的进行。正式石油开采过程中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保证国防安全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强锋,张大庆,陈岩等.石油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3,(5):184-184.

[2]李涵.浅谈石油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中国化工贸易,2015,(5):14-14.

[3]郑昊.石油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5,(34):370-370.

问题及原因 篇2

一、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观念淡薄

少数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工作中不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而是为自己着想、为政绩着想,群众利益与地方发展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一些党员干部把自己甚至把党放在了群众利益的对立面,如某地一领导面对记者采访时竟质问“你们究竟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

(二)工作方法落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多元化,群体利益多元化,利益冲突增多,解决难度增大。面对新情况、新形势,一些党员不加强学习,缺群众工作的本领,思想意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方法简单粗暴,喜欢命令式强迫群众服从。在信息化背景下,有的党员缺乏运用法律手段和舆论手段来动员、组织、指导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在少数基层党员中出现“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的现象。一些人觉得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三)不会协调群众利益

过去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则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群众与地方政府、群众与企业以及群众间的利益冲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少数党员干部不会协调群众利益,在遇到复杂的群众问题时往往采取“拖、躲、捂、推”的办法,既:遇到难题绕着走,任期一到,拍屁股走人,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群众前门来,领导后门溜,群众烦心事,一躲了之;怕暴露问题,影响升迁,掩盖矛盾蒙混过关;对群众的诉求推来推去、转来转去,让群众跑来跑去。

二、群众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具体分析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以下原因: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弱变强,是因为我们老一辈的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念,为广大穷苦百姓打天下,谋福祉。当我们党执政60年后,党内少数领导干部,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忘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极少数党员干部更是见利忘义,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站到人民的对立面。

(二)作风飘浮脱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深入基层的扎实工作作风。一些干部工作在县里住在市上,或者工作在乡镇住在县城,下基层也是车来车往,蜻蜓点水,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也认不到干部。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作为负担,觉得群众素质低打交道麻烦,看见上访群众就头痛。遇到群体性事件,就束手无策,举措失当,驾驭不住局势。一旦为群

众做了点应该做的事就大肆宣传,自以为是。群众形象地说:交通便利了,干部离群众反而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和群众的交流反而更难了;干部文化水平高了,群众工作水平反而降低了。

(三)工作目标错位漠视群众需求

问题及原因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77-02

一、问题

小组合作教学不是一个新兴理念。国外早期的昆体良、夸美纽斯,其后的贝尔兰喀斯特制;紧接着美国的帕克、杜威等人也大力推崇小组合作教学。而在国内,2000多年前就已经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如《诗经》中就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原因,小组合作教学到近代陶行知手中才又重现,即“小先生制”。但我国对小组合作教学重拾还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当时,杭州大学“个性优化教学的探索”、湖南大学“协同教学实验”等都对合作教学进行了探索。到21世纪初,在理论方面我国对小组合作教学研究的已较为透彻。但这些研究中缺乏了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同时很少有人将小组合作教学与具体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从而使研究结论空泛,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也就使目前的小学数学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不对所教内容加以分析,盲目使用小组教学,尤其是一些赛课或公开课的时候。这就导致小组合作教学流于表面,难以深入,学生讨论后也没有什么成果,而且有时学生还未进入小组合作的状态,教师就已叫停。第二,教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错误角色充当。本来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但教师总会给出一个他认为正确的答案,用他唯一的答案评判各小组的答案,还会再选出他认为最优秀的小组。第三,小组成员合作不平等性。在实践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总会发现某个小组成员,全都望着组内某几个同学,由着他几人说,说完大家填好老师所发的记录表或是做好记录,再推荐几人中的一位作为该组汇报者上台发言,与全班交流。这就使得小组成员的合作具有不平等性,仅仅有部分学生参与。

二、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在学生方面,由于小组成员的异质性,组内每个人情况不同,却基本都有学习成绩优秀者,这部分人在小组讨论时就成为了话语主导者,占据了话语权,尤其是上课时,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就变成了这部分人的“一言堂”。小组汇报时,这部分人又担任了汇报者的角色,使得组内弱势群体的意见往往会被忽视。

在教师方面,一是教师仅根据上级要求,或是追求教学创新而采取小组合作教学,使得小组合作教学流于形式。二是教师评价不当。虽然数学题有唯一答案,但是小组合作教学不是为了追求这唯一的答案,是希望学生从中获得方法,启迪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散思维。第三,教师对小组合作认识不到位。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在学生小组合作时,留意学生是否需要帮助,观察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之后的反思总结。四是教师要对小组合作要求明确。合作内容是什么,组内分等工,在开始时,教师都应一一告知学生。

在社会环境方面,一方面学校更多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使得教师缺少帮助,容易走进教学误区。另一方面,专家学者对小组合作教学的研究虽说多,但大多泛泛而谈,所提策略,很多不具备操作性。如,专家提出小组合作教学时分组很重要,要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而且语文小组不一定适用于数学小组,要根据自己的学科情况来安排小组合作成员。但是我国的小学生位置固定,难道上一次数学课就换一次座位。而且要考虑一个问题,适合小组合作教学的座位安排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进行,还有纪律问题。

三、措施

1、小组成员组内分工明确。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的要求可以细化,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组内承担的角色,明白自己应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应该时常轮换,使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角色,因此了解小组合作中各角色的责任和义务,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生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并且证明了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相当陌生以及新奇的。此外教师要在课前熟悉教材,选择合适小组合作教学的内容,最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最近发展区,并对此精心设计。在课堂中教师也应注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件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或是玩一些小游戏,但其中却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时,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其次留意学生表现;同时教师的走动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处处留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最后的评价,不拘一格,不以标准答案论英雄,采用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的不同思路,大胆创新。同时注重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小组成员内部一个共同体,防止小组合作歧视现象出现。但对个人也应有一个适当评价,在小组内部树立一个学习榜样,不打击部分小组合作的积极成员。最重要一点在于,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不要以为做足充分准备,第一次小组合作教学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学校关注教师实践教学。学校不要把对小组合作教学的要求只是口头提出,应该为教师提供帮助,如教师培训、一线教师交流、专家讲学……学校把对教师的帮助落到实处,使得教师可以更好地应用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教学模式,要把小组合作教学在数学学科中落到实处,并不容易,不仅仅需要教师们的大力参与,更需要学校以及专家深入实际的研究,让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最后也可以回到实践,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季秋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课堂经纬.2013(03):61

[2] 李晓玲.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1):61

[3] 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34-37

[4] 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09):13-16

内科护理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 篇4

随着人民意识的逐步增强、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也对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媒体的多元化、微博等媒介的逐渐成熟, 也带来了医疗卫生事业方面的重新审视, 由于改革力度不够、管理经验不足, 人们通过媒介对医院等公共部门表达了诸多的不满。例如, 在护理方面, 护理工作者就常被指责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好、缺少工作经验、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未注意说话的艺术, 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由于某些原因而产生争论, 破坏了患者的情绪, 影响了医院的和谐。为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建设二级医院, 笔者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探讨目前基层医院中综合内科出现的护理问题的原因, 包括护士管理者、护士、患者及疾病的原因, 并通过临床实践对上述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现报道如下。

1原因

1.1 护士长

护士长工作量大, 任务繁琐, 需督促护士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向护士传达上级指示, 组织业务培训, 管理设备物品, 解决一些难缠患者的问题, 协调众多事务, 时间和精力有限, 而综合内科的危重患者多, 病种复杂, 病情变化大, 药物种类繁多, 对护士长的工作造成了挑战。

1.2 护士自身的问题

综合内科护理人员配备不足, 护士知识急需更新, 操作时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疏忽大意。而护士多为女性群体, 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群体, 难免会出现矛盾。有的护士护理技术熟练程度低, 经验不足;有的护士因个人素质低, 医疗道德水平欠缺, 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1]。

1.3 疾病因素

综合内科患者病情复杂, 患者心理负担较重, 心理矛盾突出。有些患者身体虚弱如心脑血管病患者, 因病情需长期卧床, 导致内科床位不足, 而长期卧床导致的卫生问题也会引起一些矛盾。由于需长期照顾患者, 一些家属已很麻木, 因此对待护士的态度较恶劣, 也恶化了护患关系[2]。

1.4 患者因素

在综合内科, 各系统的重症患者多, 而一些护士对患者的用药指导不到位, 加上患者自身的任意行为, 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患者自行调节滴注速度, 使血压突然下降甚至危及生命;有的患者未听护士指导, 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未注意, 甚至加重了病情, 却把责任推到护士身上。

1.5 消毒隔离不严

在内科综合病房中, 存在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护理人员有可能通过针刺伤等血液传播疾病, 加上护士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等污染物后不注意洗手,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对自身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2应对策略

2.1 护士长的管理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护理管理也是如此。一位成熟的基层护理管理者, 需灵活运用护理管理艺术, 真正履行管理者的职能[3]。

2.1.1 决策职能:

决策是指为达到一定目标, 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从≥2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较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作为管理人员的护士长, 更应果断地作出正确的决策。在通过早交班了解病房动态后, 对一天的工作作一个原则性的初步安排, 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业务能力、习惯、个性等, 合理安排护理职位及排班, 提高工作效率[4]。

2.1.2 协调职能:

对内管理上, 护士长调合护理人员间的矛盾, 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 力图使工作人员团结协作, 互相帮助, 切实以一切为了患者为宗旨。对外管理上, 要协调好护患间的关系, 发生矛盾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尽量使矛盾最小化。

2.1.3 激励职能:

作为管理者, 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是重要的任务之一。要了解护理人员的心理, 发现其优点和长处, 及时激励, 使每位护士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2 对护士的管理措施

2.2.1 加强宣传教育:

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强化以人为本, 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弘扬救死扶伤精神, 使广大护理人员进一步认识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2.2.2 加强素质培训:

伴随着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必要性, 护士需要通过学习最新的护理知识来武装自己, 使之跟上时代的潮流。医院可加强护理知识的培训, 采取集中授课、讲座、个别授课、订阅护理杂志等措施来加强护士专业知识。

2.2.3 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要求护士严格遵守, 加强宣传, 通过考试等形式强化。

2.2.4 强化交谈艺术:

作为护士长和护士, 对医院里的同事和患者均应在交谈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忌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 说话速度适宜, 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 尊重别人的意见。

2.2.5 加强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合作意识:

护士要关爱每位患者, 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 还要了解陪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 了解患者的身份、生活等情况, 以朋友和亲人的身份和患者进行沟通。

2.3 健康宣教

特别是对老年人、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的患者要耐心宣教, 内容应通俗易懂;在输液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滴注速度、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及自行调节液体速度导致的严重后果, 以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需缓慢或快速静脉滴注的药物可在输液瓶上标志“慢”或“快”来警示, 避免患者或家属随意调节。

2.4 做好护士自身防护工作

在医护环境中接触血液或深层体液时, 应制订一套标准的预防措施, 严格要求护士完成任务后洗手, 加强消毒, 或事先戴手套, 以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凤妍.浅谈护士的素质与护理质量[J].中外医疗, 2011, 30 (29) :154.

[2]何平, 杨智源, 李霖.内科标准化病人培训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医学, 2010, 8 (1) :45-46.

[3]沈德红, 胡江飞.管理艺术在心内科护理的应用及效果[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6 (6) :41-42.

四风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5

1、教育学习缺乏系统性、主动性。

学习上还存在应付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缺乏自觉性。特别是工作忙的时候,终日埋头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里,对于党的新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致使理论根基不实,不能很好的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学习只限于份内的科目,没有从教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并且理论学习联系实际工作不够。由于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习归学习,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对自己工作标准要求的不够高。

2、工作布置多亲自检查少。自己往往把工作布置下去之后,只问结果,很少亲自督促检查完成过程和质量。只懂分管业务,对分管以外的业务参与少。工作不深入,工作统筹性不够高。在工作安排上因为人员少,头绪多,有顾此失彼的现象。

3、组织纪律性不强,有时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自由主义的行为在我的身上还时而不时的出现,不能很好地接受组织纪律的约束。有时不能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对一些同志的善意批评不能很好的接受。

4、深入基层调研不够。因为主抓市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琐事比较多,人员比较少,大多数时间抓业务工作,对全市市场调研走访不够,没有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使自己对市场建设的把握上不够全面。

1、理论功底不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一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二是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

三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汇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引用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2、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

一是接到工作任务,有时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完成,而不是怎样做到最好,特别是任务多、压力大的时候更是如此,有时存在着应付以求过关的想法,影响了工作效果,没有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

三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同志间的思想交流不多,深入基层

和村组调查研究不够,对全市的工作指导和督促还不够深入,致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3、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

一是虽然也经常下基层调研,但主动性不强、不够深入,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如,我市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二是在工作上对基层情况的了解主要靠听汇报和抽查,不够全面系统,联系群众不广泛,与干部职工谈心交流少,直接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及时不全面,对干部思想状况和基层干部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不多。这些都是宗旨观念淡薄,群众意识差的表现。

4、勤政廉政不深,廉洁自律的力度不够

树立勤政优政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党风廉政问题和各种不正之风时有发生。在坚持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还不够深入,时有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

四风方面存在问题

一、个人作风基本情况

对照公司要求查找的几个重点进行自查,自己认为我个人总体上还做得比较

好。

总体上能满足党组织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一是在工作中尽量克服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地工作,在工作中和同志们团结合作。

二是认真搞好团结,反对官僚主

义,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我一直把搞好团结作为我个人工作的重要要求之一,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不利团结的话不说,维护集体的形象。

三是在平时的工作

作风上,能远离享乐主义思想,勤奋工作,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并且 十分注意工作纪律。我从参加工作以来,就养成了不迟到、不早退的习惯。就认 认真真地做事,没有擅自脱岗。四是自我能抑制奢靡之风,避免铺张浪费。

但是,与党组织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个人身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各个方面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1理论学习和思考问题浅尝辄止,浮于表面的毛病,理论和实践不能深入的结合。学习不主动、缺乏自觉性。特别是工作忙的时候,终日埋头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里,对于党的新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致使理论根基不实。

(二)官僚主义方面

办事急躁、不够稳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工作计划性不强,盲目单干,犯了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错误。工作布置多,亲自检查少。自己往往把工作布置下去之后,只问结果,很少亲自督促检查完成过程和质量。本位主义严重,对分管以外的业务参与少。工作不够深入,在工作安排上因为人员少,头绪多,有顾此失彼的现象。组织纪律性不强,有时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享乐主义方面

满足于现状,缺乏新动力,怕吃苦,讲享受,拈轻怕重的思想意识是存在的。

(四)奢靡之风方面

虽然没有严重的铺张浪费,但有时也存在讲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奢侈想法,不愿用破旧、落后的办公设备,偶尔也有讲排场、讲洒脱的浪费现象。

(五)其它

工作作风上,办事欠迅速,效率不够高。

三、原因分析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彻底,政治素养不过硬。

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存在片面性,政治理论不成熟。

二是理论和实践脱离,缺

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

(二)主观能动性差。一是改造世界观存在惰性,认为只要改就可以了,缺

乏紧迫性。二是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表面,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基础。

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树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入改造。

从实

际出发,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注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主人翁和公仆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

艰苦奋斗的精神。

把维护集体和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和党组织保持一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保

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 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倾听群 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同群众生死与共;要努 力做到善于克服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所造成的各种束缚,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

上,积极工作;

(三)要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在金钱等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做到自制、自励、自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 和奢靡之风;

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

争,带头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四)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增强主观能动性,创新学习方式、工 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使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

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 新局面。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今后我将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

问题及原因 篇6

关键词:证券市场;问题;原因

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人都炒股,有的人赔了有的人赚了,有的人见好就收,有的人敢于冒险,还有的人在股市摸爬滚打很多年后黯然离场,也有人功成名就。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加上体制上的因素,很多现象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理论是没有办法解释的。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都在不断的探索,逐步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

中国的资本市场文化是缺乏经验的,很多人到资本市场不是投资而是去投机,用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炒”,在中国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炒”,明星炒出绯闻,房地产超出泡沫,资本市场炒预期,总是有盲目的人跟风。这种“交易,而不是持有”的我国投资者的方法,正是我们需要改变的。股票以短期持有套利为主要目的,长线价值投资被嗤之以鼻。庄家在这种短期的套利活动中获得巨大利益,而不明真相的小散户很多都被套在了股市里。

这是一个病态的中国股市,股票与市场脱离严重,价值投资得不到重视,参与者以投机的心态进入,就像赌博一样。

那么中国股市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问题呢?下面将进行简要分析。

二、我国证券市场重短期套利的原因

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和目前的状况决定其缺少必要的投资价值,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也不存在真正值得长线投资的上市公司,投机是中国股市的主旋律。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股权结构体系的历史问题

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大多是由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股票市场符合大多数的市场规律,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体制逐步完善,投资者有规律可循。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并且是在国家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股票市场被国有企业以政治而非经济的理由控制着。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变现比较好的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或者带有国有色彩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股票市场的走向。我国股市的一大特色是股权割裂的多元结构体系。股权结构割裂为流通和非流通两部分以及A、B股之间的差异,造成市场上对同一公司存在不同的价格信号和不同的评价机制,由此造成市场功能的错位和对公司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而特殊的股权结构更是导致了定量分析的困难,使得价值投资者无法准确计算出公司的投资价值,这严重影响投资理念的运行。

经过股权分置改革,我国的股票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本不是用来交易的,国家对于股票市场还保留着很大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用来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阻碍了股票市场的资本的流通和市场化。股票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支持国家产业政策,用于补助国有企业重建,而不是用于个人和企业筹集资金,进行投资。

2、公司普遍质量低下

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能否上市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部门利益平衡的结果。因此很多企业为了上市,勾结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甚至是监管部门,包装企业业绩,进行财务信息的虚假披露,掩盖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这些企业上市后由于外在约束不能达到改制的目的,因为上市的结果除了圈钱以外,并无其他意义。导致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更糟糕的是,一些企业本来还不错,但上市后圈到大量的钱后出现投资膨胀冲动,将资金盲目投入房地产、保健品等行业,美其名曰“转型”或“多元化”,结果上市后反而导致大量亏损,本来可以良性发展的企业,在进入股票市场后却每况愈下,让投资者很难在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挑选出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

3、财务造假现象严重

通常认为上市公司带给投资者的一个好处就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比较透明,财务经营信息在相应的监管和制度的约束下会比较真实,这是投资者在利用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基本假设。而近年来的诸多案例却在不断的否定这一基本假设。绿大地、银广夏、万福生科,近年来因为财务造假而被大众所熟悉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或与注册会计师勾结、或有意进行舞弊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

这种财务信息造假的行为被发现后,损失最严重的当属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一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对造假者及相关方并不严厉,从而使造假者有恃无恐;另一方面,在处理这种案件时,缺乏对股东的保护,股东的利益被忽视,在处罚中没有考虑股东遭受的损失。从而使得很多投资者为了规避这种投资失败的风险,转而进行短期投资而不是价值投资。

4、企业吝于发放红利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收益。股票投资的收益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分红,一方面来源于出售时的资本利得。上市公司不分配红利,投资者没有现金流回报,这就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这一价值投资的重要理论模型失去了应用的基础。投资者为了获取收益,只得放弃价值投资转而进行投资获取买卖差价。企业分红较少的状况可能有以下几点:①企业可能存在现金流不足的问题,难以支付股东股利。②企业吝于分红可能是企业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且前期的投资还没有收回或者还没有出现收益,对于这种情况若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考虑长期持有。③企业发展趋于稳定或者处于瓶颈,业绩平稳,每年的分红较少但可能比较稳定,这样的企业也不具有价值投资的意义。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吝于分红的企业不具备价值投资的资质。而这种“铁公鸡”式的企业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却是大量存在的。

5、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股市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之前只有主板市场,后来在开辟了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几个品种,结构性缺陷明显。我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而我国投资者对金融产品又有很大的需求,这就使得投机更有市场,而价值投资却不被重视。

6、证券监管体系不完善

证券监管起步不久,受制于证券市场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我国的监管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手段直接,忽视市场公平、高效、透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行业自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现行监管体制主张集中统一监管由政府监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市场变化的复杂性和先天性的监管机构的监管缺陷不能保证证券市场健康运行。最后从权限授予来看,证监会是“运动员”与“裁判员”兼于一身,权限的过度集中与垄断从而可能导致腐败。

林权管理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篇7

1.1 林权证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历史上林权政策多变, 部分林农对林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仍然心存疑虑, 加上林权保护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林权证在少林地区的部分林农无足轻重。同时由于林业经营风险大, 金融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顾虑重重, 林权证不能做房地产权证一样具有物权作用, 弱化了林权证的作用。因为林权证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多数林农仅对现有的林木进行管护和利用, 不敢大胆在山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劳力, 影响了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和林农收入的增长。

1.2 林权证难以全部发放到位

由于林权证涉及千家万户, 林区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多, 林农不能全部亲自到林权登记机关领证, 有的林权证多由乡村干部代领, 滞留或延期发放林权证时有发生, 特别是少数乡村为了提高分山到户率搞假分山, 故意截留林权证, 导致林权证无法发到持证人手中。

1.3 变更注销登记制度难以有效落实

山林分户经营后, 经营主体高度分散, 经营客体分割, 林权变更频繁发生, 林权互换、林地出租等流转现象经常发生, 除大宗林权流转外, 林农很难主动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中请变更注销登记。林权变更注销登记难以有效落实, 必然引起林权管理混乱, 需要创新管理方法以适应山林分户承包经营实际。

2 林权管理对策

2.1 稳定林权, 转变职能, 充分发挥林权证的效用

林权证的法律效力是保证林权证效用发挥的前提。林权证是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 由权利人待行的确认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 是申请林水采伐、征占用林地、林权抵押贷款、林地林木流转的前置条件, 是调处林权纠纷的法律依据。林权证中载明了林地范围、面积、林木蓄积等森林资源状况, 以及林地所有权人、林地使用权人、森林或林木所有者、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利主体。依法取得了《林权证》, 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就像房产证一样。《林权证》载明的林权是一项财产性权利, 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林权证效用是“预期收益大小、法律保护程度和比较优势强弱”的函数。林权证载明的林权给个人带来的预期收益越大, 法律对林权保护越严格, 林权证比较优势越强, 则林权证效用越大, 人们越认同林权证。但在经济较发达的少林地区, 部分林农对林权制度认识不足, 依法管林的观念不强, 认为山还是那座山, 有无林权证无所谓。加之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 劳动力缺乏, 很多山林疏于管护;林农从山林中就得的收益不大, 致使农户对山林的管护责任心不强, 经营山林的积极性不高。而村、组干部认为山林部分到了农民头上, 用不着他们操心, 致使林权管理在基层几乎不闻不问。

政府要致力于建立长期有效的林权制度, 稳定收益预期;加强林权的实体保护, 确保权益实现;拓宽林权证在保险、担保、抵押贷款、合作入股等方面的功能, 使其与其他权证相比具有优势。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主要应实行“四个转变”: (1) 在管理理念上, 从“以林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人为本是对产权主体的尊重, 只有以人为本, 以农民经营森林的目标为切入点, 才会逐步形成实现森林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提高, 由此激发农民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进而使森林资源越来越多; (2) 在管理重心上, 从以“林木管理”为主向以“林地管理”为主转变。林地所有权稳定, 林地自然条件和面积大小相对固定, 管理成本低;而森林、林木无论从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及产权关系都是动态的。因此, 加强林地管理, 既可以解除对林木所有者的产权约束, 又可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 (3) 在行政职能上, 从“林业经济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管理”为主转变。林业行政职能的重点放在生态公益林管理和经营。对商品林而言, 政府的职责主要是进行商品林产权保护、林业宏观经济调控和林地的生态环境监管; (4) 在管理模式上, 从“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顺应产权制度变迁的形势, 理顺管理职能, 调整管理机构, 提高管理能力, 以加强林业内部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 建立“精简、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 帮助林农和其他经营者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2.2 完善林权变更注销登记制度

林权的变更, 有广义上的林权变更和狭义上的林权变更。广义上的林权变更, 是指林权主体的变更、林权内容的变更。林权主体的变更, 涉及某一主体取得林权而相对主体丧失林权。狭义上的林权变更。仅指林权客体的变更和林权内容的变更。林权的消灭, 是指林权与特定主体相分离, 就林权主体而言, 就是主体丧失林权。根据林权消灭方式的不同, 林权的消灭分为林权的绝对消灭和林权的相对消灭两种。林权的绝对消灭是指林权的客体不仅与林权主体相分离, 而且其他主体也没有取得其林权, 如森林火灾;林权的相对消灭是指林权的客体在与原林权主体分离后, 又与其他特定主体相结合, 实际上是林权流转的结果。

对于林权变更注销登记, 要明确林权变更注销的类型、登记机关、申请材料、申请主体和登记要求。因为, 林权客体时刻在变动, 如林分蓄积量在增长成减少、树木在生长、树木种类在自然演替或人工栽植下增减。

2.3 加大林权法律保护力度

依据《森林法》的规定, 构成盗伐林木行政案件, 除依法赔偿损失以外, 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10倍的树木, 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 并处盗伐林木价值3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依据《刑法》的规定, 盗伐林木, 最高可以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以上说明, 盗伐林木在行政或刑事处罚规定是严格的, 但对林权人损失的赔偿规定却过于笼统, 适应法律困难, 弱化了林木财产权保护。虽然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取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 但是对少量频发的林木盗伐案件, 由于诉讼成本高, 权利人一般很少诉讼到法院, 权利人的林木财产很难得到实质性的保护。因此, 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对盗伐林木损失赔偿标准作出具体明确规定, 并规定森林公安机关在处理盗伐林木行政案件时, 先民事赔偿再行政处罚。同时对烧毁、损毁他人林木的行为也作出具体而明确的损失赔偿法律规定, 实践中才能有效地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

2.4 完善林权争议处理机制

对一些山林纠纷案件, 政府在林权纠纷中以调解者的身份出现, 对调解不成的纠纷案件作出行政裁决。此次林改中对山林纠纷基本上按照“组与组之间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不出乡镇、乡镇之间的纠纷出双方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由县政府负责调处”的行政调解原则进行的, 有效地化解了多年积累的山林纠纷, 稳定了山区社会秩序。司法救济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随着纠纷或各类潜在纠纷的出现, 当事人必然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林权纠纷。因此, 要在稳定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基础上, 完善林权争议处理法律规范, 由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合理分工, 通过行政调解和司法判决两条途径处理林权争议。

摘要:为了依法确认林权, 及时掌握林权动态变化情况, 达到“定分止争”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 有必要对林权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林权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广山.浅析林权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安徽林业, 2006, 5.[1]杜广山.浅析林权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安徽林业, 2006, 5.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篇8

1.1 绿色会计的渊源

“绿色会计”的概念要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现代工业开始不断快速地发展,为人类和社会生产出越来越多先进的物质产品,但是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非常得严重。慢慢地,物质资源的快速开采导致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如今已越来越枯竭,人类的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许许多多的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和西方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开始研究如何使得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在《会计学月刊》上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文章,《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是比蒙斯在1971年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是马林在1973年发表的。从这时候开始,“绿色会计”的概念正式进入被人们所知道和认识。

1.2 绿色会计的目标与概念

绿色会计的目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是基本目标;另一部分是具体目标。第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绿色会计的计量和确认来达到控制资源的目的,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要最大化的实现经济效益,得到经济与资源的最优化平衡。第二个是具体目标:通过使用绿色会计的科学计量手段,对环境经济实现的效益以及环境经济的损失来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核算,最终的确认结果为政府,投资者和行业主管提供相应的资料,合理而正确地利用它们来制定环境目标,环境规划和环境的相关政策等,为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环境经济效益,减少环境经济的损失。总而言之,绿色会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能够实现两者的共同的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也被我们称为环境会计,它是通过货币来作为计量单位的,主要是用来按照有关的规定和法律,对环境污染进行计量,对环境防治和开发的成本费用进行记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和计算,探究环境活动和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把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相互融合,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保护环境,同时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是绿色会计的理念。

2 绿色会计的核算

2.1 绿色会计的确认

是指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作为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在会计报表中记录,同时进行确定的过程。在实际的生活中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在进行经济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推行环保方针,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环境的政策,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及税收减免等,这一部分就可以被认为是收入要素,所利用的自然资源是资产要素,环境补偿费用可以被认为是费用要素等。

2.2 绿色会计的计量

货币是绿色会计中的计量单位,但有时往往通过其他的一些计量标准来衡量环境成本收益,当然也可以通过文字来表示对环境的保护或造成的破坏等。

2.3 绿色会计的记录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账户设置;另一部分是会计处理。账户设置部分:(1)“递耗资产”,“资源折耗”以及“牧地资源”等科目一般被设置为资产类账户;(2)“应付环境保护税”等科目一般被设置为负债类账户;(3)“环境补偿费”,“环境清理费”和“环境发展费”等科目被设置为成本费用类账户;(4)“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科目被设置为损益类账户。

2.4 绿色会计的报告

报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原有的会计报表中的项目中增加绿色会计要素;(2)建立全新的以绿色会计为主的会计报表。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在原有的财务报表上增加绿色要素,使得整个社会绿色会计的资产等于绿色会计的负债,这样才能够使得社会的资源达到相应的平衡,实现绿色会计的根本目的。

3 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会计信息计量及披露缺乏规范及完善的理论体系

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不可比,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由于绿色会计行业行为规范和标准的缺失,企业间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计量和信息披露标准,这将带来绿色会计计量和披露可行性差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这方面的规范执行力较弱,使得绝大多数企业并不会自发地披露自身的绿色会计信息,即使有少部分企业披露了其绿色会计信息,政府部门也没有办法检查或衡量其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样的信息披露并不能使社会公众信服,起不到披露信息本质上的作用。

3.3 企业自觉性差

在我国,相关企业没有进行绿色会计统计的自觉性,政府机构(证监会、环保局等)疏于对企业进行信息的监管,使得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进展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一些环境敏感的大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更应该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公之于众,使公众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这些公司在北美上市,英文版的财务报告上还会提到有关环境的问题,但在中文版的财务报告上却少之又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3.4 政府监管不力

对于环境和能源问题,政府的监管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政府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责任人进行严厉惩处,才能确保绿色会计政策得以顺利践行,才能使全社会全人类树立起更加强烈的环境和能源保护意识。如果,我国环保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试行办法的顺利有效推行,那么,这类问题将不再是推行绿色会计政策的绊脚石。

绿色会计财务报表中应对企业进行生产时所造成的环境、资源的损耗情况加以统计和说明,还应给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绿色会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需求日趋紧迫,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保证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顺利推进,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真实反映企业经济状况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4.1 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及信息披露相关的规范

通过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成果,推进和完善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并在实践方面加强监督和引导。为此,我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这是会计委员会成立的第六个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该机构的目的在于加强绿色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以此指导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该协会的成立,无疑会对提高我国绿色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制定法规、完善行业标准

纵观我国法律,虽有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及不足,没有形成像发达国家那样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更为遗憾的是,与绿色会计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寥若晨星。因此,只有先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了绿色会计的行业标准,用强制措施保证绿色会计的顺利有效地实施,才能是我国的绿色会计事业得以向前推进。在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我国还缺乏经验,应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先进的实践经验,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会计法》,增加有关绿色会计的内容(包括核算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将相关内容进行明文规定;

(2)建立健全绿色会计行业标准;

(3)所列措施必须具有强制法律效力。

4.3 使“绿色会计”概念深入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领导具备会计专业知识,还对其交叉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绿色会计强调“绿色”二字,注重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有环保理念和节能意识,让他们对生态环境资源有更高的认识和重视,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应对生态环境所需付出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要求他们意识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领导者应带头实行绿色会计,有将本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向大众公开的自觉意识。其次,对会计人员的环保知识和绿色会计知识也有进一步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国际会计接轨,更新绿色会计知识,能在领导的带领下更有效地完成有关绿色会计的工作。

4.4 加强审计和监管

为了确保绿色会计政策的有效实施,对相关企业的财务审计和监管力度必须加强。在“绿色会计”的概念中,涉及的企业是主体,主要内容是对该企业的环境和资源耗用情况进行审核估算。一般地,为了寻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相关企业都不愿自觉地对本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进行披露。因此,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对企业生产的监管及绿色会计的专项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并未建立有关环境的审计组织,且在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提及对绿色会计的审计标准,使得对绿色会计的审计无法进行。据此,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相关审计和监管规定,成为我国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了审计条例、加强了政府的监管力度,才能推动绿色会计又快又好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春清,张玲.绿色会计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

[2]刘希平.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8).

[3]张玉红.浅析我国企业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商论,2015(36).

[4]王财莉.关于发展绿色会计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2).

[5]刘茂仪,高敏,杨瑶,等.中国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

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篇9

榜样可使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等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榜样教育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但现今的榜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榜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

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影响、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力量的影响等[1]。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 榜样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手段的形式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及榜样学习的虚假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4. 明星偶像趋于主流及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但由于以上所分析的榜样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等原因,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而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我们的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却很少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由中心主流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则逐渐趋于主流。

5. 传统的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相悖

我国榜样事迹的选择往往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2]等,所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榜样精神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如此。但在现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榜样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措辞或主题,与当前流行的生命价值理论出现相悖,甚至被误解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必须加以修正改变。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心理认同,即凡是榜样都会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及自身的健康于不顾,都是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大多都以残缺的或不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光荣的和道德高尚的。这种错误的心理认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三、为榜样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 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榜样教育是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 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榜样形象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需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第三,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处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3. 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4. 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3]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5. 实施“偶像—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4,5],并对此类教育的特点内涵、心理机制、指导原则和特殊性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力图解答许久以来关于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冲突的难题,也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提议近年已开始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6. 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达到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和谐

生命是最珍贵的,追求学生生命的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健康安全的生活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以所宣传的榜样奉献精神为准绳,所有人尤其是学生都以舍弃生命或健康而为国家做贡献为荣,那对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和不可估量的。学生的成长需要健康,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学校培养出的是健康的人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以最健康的身心去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可用甘愿牺牲生命健康之类的措辞去鼓励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和民.论传统中国的社会教化实践与社会化榜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2]檀满仓.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师,2006.(7)

[3]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

[4]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10

关键词: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

一、失业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既有数量因素, 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 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 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 也有技术因素。概括起来说,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 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 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 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一方面, 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 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 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对整个人类来说, 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 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 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 提高了生产效率, 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 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 或者, 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 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 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 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 便处于闲置状态。对于个人来说, 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 但从全社会看, 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可见,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 从而, 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2. 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8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 9亿农村人口、19亿亩耕地, 地少人多矛盾十分突出, 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 而且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如果从农村中转移出一部分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 农业产值将保持不变。因此, 在这样一个二元结构的经济中, 对工业部门来说, 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只要工业部门投资和扩大, 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劳动力。但是,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 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我们不仅存在发展经济学描述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 而且还存在着与这一经济结构交错在一起的“二元社会结构”。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 国家陆续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14项制度, 僵化的城乡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相关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的影响

处于体制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明显的垄断性失业和非自愿性的“制度性失业”。这部分失业是在市场制度尚未成熟, 特别是在政治体制和政府职能的改革尚未完成、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分离的传统就业制度仍然在起作用、经济的信息透明度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经济开放中的劳动力输出管理体制及流入劳动力的监控体制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发生的。

4. 分配格局不合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转型中, 分配领域正在完成着双重过渡由平均分配向差异分配过渡, 由政府分配主导向市场分配主导过渡。在这种分配逻辑转轨过程中, 计划的余威和市场的力量共同作用, 按权力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互抗衡, 出现了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分配公正缺失问题。经济转型合成了我国当前的四种分配差异, 即城乡分配差异、地区分配差异、企业分配差异和个人分配差异。四种差异主要分别源于生产力分配不平等、机会分配不平等、权利分配不平等、积极性与消极性分配不平等。宏观传统分配力量对城乡、东西、垄断与竞争行业、贫富群体的宏观分配存在逆向调节问题, 即调节没有缩小差距, 反而有加剧财富集中的效果。

二、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

1. 影响分配和就业的社会制度:

劳动就业安置不光是一个有关经济组织的事, 它还与社会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纠缠在一起。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实现和消费彼此牵连、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现在这样一个过剩经济的时代, 社会产品的分配、消费、生产协调与否不在于社会有没有能力生产, 而在于生产后产品能否实现。所以关键的环节是分配, 因为分配决定收入水平, 收入决定有效的需求、需求决定现实的消费,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与产品的实现。而分配是由许多相对于经济组织与运行的外生变量决定或影响的,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在市场中, 通过市场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的。虽然市场是公平的。但问题在于, 劳动成果到达社会成员手中之前要经过许多程序和环节, 其中有些环节并不是在市场上完成、通过市场程序由市场规则和力量决定的。虽然最后一道程序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但各种要素在进入市场之前, 由于制度和文化的因素己经不平等客观了。我国市场化的改革还在深化阶段, 社会的运转还有太多非市场机制的成分, 初次分配的结果必然包含非市场机制或程序运作的成果。再分配取决于政府的偏好, 以及运作的廉洁与否, 那就更直接地与社会的制度安排相关了。

现阶段, 在我国, 由于政府主导了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的配置, 以及公共权力和没有成本收益分析的公共资源经常不受制约地直接介入社会经济生活, 致使许多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发生了扭曲。比如, 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房价奇高, 造成了房地产经营商和地方政府官员对广大消费者的实质性剥夺, 很难说与这方面无关。

2. 社会功能的健全与否

到目前为至, 物质生产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 但是物质生产活动只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仅仅限于物质生产必将使人类发展步入绝境。今天, 人类己基本克服了物质生产技术上和能力上对自己的制约, 就应当回归到人自身发展这个命题上来。因此必须促进社会发展, 只有社会全面发展了, 人类才得以重新找到自身合意的活动空间和方式, 人的发展这个命题才得以实现。因为就业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而且后者将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愈益彰显出来, 当今社会, 就业作为谋生手段的功能正经历向作为参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功能转化, 这就要求社会有一个整体发展。即与失业相对应的就业问题, 除了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有关以外, 还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社会生态的丰富、现代社会细胞和组织的滋生与繁殖、社会功能的培育与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安排、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单纯就劳动力安置来谈解决失业, 就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之嫌。

现阶段, 我国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我们应该从相关社会制度着手,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秩序, 使社会得以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发展, 繁衍出各种健康的生态、细胞、组织、功能, 发挥其自我组织、自我消化、自我协调的机能, 在社会功能配套与完善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新的就业空间。

3. 历史的、现实的和技术的根源

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还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由于对社会规律、经济规律不甚了解等经验及操作技术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 有许多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驾控和操作问题, 比如如何安排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在提高科技竞争力和促进劳动力就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如何应对和化解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如何适时、适度、有力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如何促进地区间共同繁荣等等, 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 这都对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影响。我们要面对目前国内失业现象严重的现实, 针对造成这一形势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缓解危机。

三、结束语

我国的失业问题更多地与我国特有的国情相关与失业对应的就业问题, 除了与经济的因素有关外, 还与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各种制度安排、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所以, 解决失业问题不仅要强调劳动力的安置, 还要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方面着手, 以社会繁荣和和谐为准则, 努力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新萍 谭义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及启示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年, 第2期

[2]王喜权:解决分配不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J].金融信息参考, 2005年, 第2期

[3]徐晓刚:论中国失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成因[J].现代经济探讨, 2002年, 第5期

问题及原因 篇11

1.调查中现场痕迹证据不够充分,偏重于证人证言。我国电气火灾现场勘查理论与鉴定技术已较为完善、成熟。但在火灾调查中,这一理论与鉴定技术的应用水平却不高。在火灾原因现场勘察笔录中,时有对短路熔痕与火烧熔痕及接触不良过热熔痕等的描述不够明确、清楚的现象。对于一次熔痕与二次熔痕很少做出鉴定。

2.电气火灾原因结论含糊不清。人们往往可以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这样的结论,例如“导线老化,短路发生火灾”、“电器设备内部故障发生火灾”等。为什么短路,是什么故障,“短路”“故障”后又为什么会发生火灾,都未作交待,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总之,火灾原因结论含糊不清、责任不明。严格来讲这种“火灾原因”并没有说清发生火灾的根本原因,等于火灾原因不明。由于火灾原因不清,责任也就无法分清。对这样的火灾今后也难以从根本上预防。

3.造成电气火灾原因调查质量不高的原因。

(1)电气火灾现场勘查工作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电气火灾现场与其他火灾一样脏、乱、臭,勘查难度大,危险性大,它要求现场勘查人员除了要有较强的电工基础知识,较丰富的现场勘查经验外,更要具备热爱火灾调查工作的细心和耐心。

(2)现场勘查手段落后。目前全靠两只手在火灾废墟上慢慢地扒,肉眼慢慢地查找。小小的熔珠或插片由于灭火时被水冲过,都成了泥灰色,且有的被移了位,有的还与泥灰粘连在一起,极不易分辨,不下功夫很难找到,稍不注意就会漏掉。找不到直接证据,就给火灾原因作出准确的调查结论带来困难。

(3)我国目前对电气火灾原因调查结论的认定,没有规范的要求。导致那些含糊不清、责任不明的火灾原因结论长期都有存在的空间。

(4)目前消防部队监督岗位人员流动大,不安心火灾调查工作。

火灾调查工作需要火灾调查人员安下心来钻研火灾原因调查理论和业务,然而消防干部有的转业、有的提升,换岗频繁,人员难以固定,特别是几乎人人存在转业问题,后顾之忧无法解决,谁还有心思去钻研火灾原因调查这一业务呢?

(5)解决方法

①弄清电气原理,是分析认定原因的基础。一起火灾所涉及的电气产品,是执行国家标准,还是企业标准?其工作原理详细情况是什么?在设计方面是否存在注重使用功能、而忽视安全性能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分析。

②注重调查询问,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对于任何人一起火灾事故,调查询问都是火灾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火灾当事人、责任者和证人的调查询问,全面收集证据,有利于查明起火时间、起火点及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有利于现场勘查、认定起火原因和火灾责任。对于电气火灾而言,意义更大,只有充分调查清楚电气设备在使用安装前、使用中、火灾前的工作状态,才能为调查提供线索,明确方向。

③详细勘查现场,是查明火灾原因的重要途径。火灾现场勘查,是消防机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科学的手段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火灾有关的场所、物体等进行实地勘验、查找、鉴别、提取证明火灾原因物证的过程,其目的是确定起火部位、起火点、起火原因,同时也为查明火灾责任、核定火灾损失、验证证人证言搜集证据。在现场勘查过程中,要耐心、細致、认真,不要放过一件可疑之物。对于电气火灾,一般是由于电气设备、电气线路故障或安装、使用、维护不当造成的,其现场应是一个连续的、具有因果关系的、能证明火灾原因的痕迹体系。勘查中,不仅要查明电气设备火灾前的使用情况、火灾扑救中和扑灭后的变动情况,更重要的查明电气事故、电气使用与火灾的联系,用现场的特征痕迹来证明。

简谈农机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篇12

首先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 农机监理法规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后, 为农机监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 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的行政许可权, 却没有对该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 监管手段严重缺位。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以及事故处理权的规定不到位, 甚至可以说是缺失。

二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 农机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在对上路拖拉机管理上的相互配合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 远没有形成足以震慑违法者的合力。由于相关配套的法规没有出台, 农机监理没有上路检查权。没有公安交警部门的配合, 农机监理部门只能望路兴叹, 而由于警力不足的原因, 公安交警对乡村道路上拖拉机疏于管理。

三是农机监理部门不允许穿标志服更是雪上加霜, 进一步增加了执法的难度。目前农机监理执法范围已经自觉或被迫向田间地头转移。由于靠近村庄, 增加了一些违法意识淡薄的机手以众抗法的概率。农机监理人员不能身着统一制服进行执法检查, 更是增加了农机执法检查的难度, 影响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宣传不到位, 机手对农机监管认识不足

近几年,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各级农业、农机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工作, 普及了相关业务知识, 提高了机手对开展拖拉机牌证办理的重要性认识,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只是侧重对法规条文的宣传, 从公民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方面宣传的比较多, 没有进一步从保证安全生产的手段和措施及牌证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更加有力的宣传, 致使一些机手对拖拉机牌证办理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 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三、农机结构及作业形式发生变化, 农机手感到负担沉重, 削弱了机手对拖拉机管理的积极性

首先, 近几年来汽车类型、种类的不断增加和完善, 三轮汽车、低速汽车发展迅猛, 拖拉机尤其是小型拖拉机, 由于其自身的固有缺陷等原因, 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度削减, 正在逐步退出运输市场, 经营拖拉机的收入迅速降低, 而燃油费上涨和农机、交通、税务、工商、保险等有关部门向农机手收取的各项费用偏高, 使农机手不堪重负, 不愿去农机部门办理牌证和农机年检。

其次, 使用年限过长、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 安全运行无保障, 应予强制报废的拖拉机缺乏有效的制约规定,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 有一部分作为黑车在道路上继续运行, 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而机手无钱进行更新报废。

四、农机监理部门自身的不适应, 对农机监管起到了一定影响

一是基层农机监理力量不足, 县乡级农机监理机构直接担负着农机安全监理、技术检验、保证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使命。但有的县区农机监理人员偏少, 乡镇农机站撤并, 使得监理力量相当薄弱。

二是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个别农机监理员法律、法规、政策掌握不够, 运用生疏, 处理违章不能以理服人, 以法管人, 甚至增加了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三是有的县区监理人员频繁变动, 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少, 在实际工作中, 尤其是机械检验过程中, 不能针对重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不能对机具故障进行排除和指导, 为机手服务质量差。

五、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 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 按照国家《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的要求, 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有的县区没有交通工具音像设备, 在检测关上没有配置检测设备, 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肉眼、凭经验的做法, 在农机事故勘察设备上还得不到很好的完善, 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香港电影下一篇: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