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4-05-24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精选9篇)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1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文段主要内容的把握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以上两类题都可用“某人干某事”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明确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3、分析思路

格式: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叙述(描写、回忆等)表达(现)了对„„的„„之情。

注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

二、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特点、品质的把握

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归纳、也可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作为参考。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或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间的关系)

2、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必须结合上下文,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3、人物情感变化

紧扣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词答题。注意提示词,以确定查找范围 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按描写的详略分:白描(概括描写)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按描写的内容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对次要人与事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衬托)主要人与事,突出主要人与事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情感倾向。

表述方法:(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如:本文(某句)通过„„描写来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2)作用

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心情)***方法点拨:

考察人物形象塑造解题思路应该分四步:

首先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5、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并说说你自己的经历 可围绕人物某种品质展开

三、仿写

要求:句式相同,内容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②衬托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突出)文章主题 有时也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做铺垫

2、自然环境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 渲染(烘托)某种气氛

③ 烘托人物心理(感情),表现(衬托或突出)人物性格 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 揭示主题

⑥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做这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一定要具体点明其特点手法作用等,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渲染了„„的气氛;为下文写„„做铺垫;揭示„„的主题等。”

五、关键性语句的理解分析

关键性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起承转合的句子(即相互照应和过渡的句子)④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1、抓关键字、词

例:某字(词)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了„„的形象。

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此题一定要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①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A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插叙: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3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同

二、人物形象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 ②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或动作,使物人格化。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揭示了„„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于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

对偶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反问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引用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说服力

反语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适合文段的:象征、对比、烘托、托物寓意、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适合句子的:对比、烘托、铺垫、悬念、照应、讽刺、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含正衬、反衬)、开门见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六、结构

1、标题

① 理解:表层意思+内涵

② 作用 A点明主要内容 B吸引读者 C文章的线索

2、文段的特点、作用

(1)开头: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下文)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为下文做铺垫⑤环境描写,此处一般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结尾:①以高潮结尾,引人深思②采用六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突出(升华)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④总结全文⑤画龙点睛

七、拓展(表述要有自己的心得)(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1、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谈收获(感想)

2、联系实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发

3、联系生活,谈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4、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感情倾向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2

初中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需要掌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这四类不同内容的表达。以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新颖的一篇记叙性文章。下面将对记叙文的概念、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及教学目标、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心理和思维等进行阐述。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就是把人们真实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顺序利用时间、空间和场景的变换来对读者进行叙述和交代,使读者深受其感染。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例如人物传记、小说、散文等;而狭义的记叙文是指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以叙事和描写为主的、以强化学生对记叙文这种文体能力的训练。

(二)新课标对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1]。

1.初中写作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最好方式并且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在讲授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3]。

2.记叙文写作的教学目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人们在“惊异”之下,才能激发出兴趣,才能愿意去做,是一种必要的动力[4]。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写作中是非常合适的有助于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所想所感所见的内化成写作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结合作文教学,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范文,让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时,同样能仿写出精彩的句子。做到“读写相结合,以读促进写。”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中找出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点,为写作汲取有益营养来充实作文教学。学生要勤练笔,多读多写,积累丰富的素材,不要拘泥于课堂中有限的材料。

(三)当前农村学生的写作心理和思维的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在上作文课时不能克服对作文的反感心理,导致为了作文而作文,并把作文当成累赘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日益退化,没有进步,只能停滞不前。

1.写作心理理论对记叙文写作的启发。

现今有很多关于作文心理和新思维的理论探究,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理论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很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写作思维和写作心理都是属于写作学的一部分,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研究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和写作对象的一门科学。如弗劳尔和海斯提出的写作认知模型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写作认知模型认为,长时间的记忆可以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初中生可以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把这些要素储存在大脑之中,为日后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可以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充实自己的记叙文。

2.写作新思维对记叙文写作的启发。

马正平老师的思维操作技术把记叙文的结构思维模型分为聚材、布局、行文三大部分,要求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寻找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特征的材料,进行结构、行文。[5]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表达思维,表达思维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密切配合,是将头脑中的内部语言转化成书面或口头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口头语与书面语相结合,让“说”带动“写”。

3.现在农村初中生写作心理和写作思维的状况。

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思想的闭塞导致现在许多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写作没有意义,不用学好作文的错误想法而且不知道为何写作,对写作缺乏一定的信心,平时也不注重对生活的观察。这样的错误心理导致写作能力下降,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受阻,教学的计划就会被打乱,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提高。农村的初中都不太注重对写作思维的训练,不关注对写作前思维的指导,故而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散。有时语言的表达也不清晰,构思不准确,这样的一篇文章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加大对写作思维的训练。

二、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进行分析,使记叙文的写作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行动困难型

在写作面前,初中生都会有畏难情绪也没有写作兴趣、对写作没有热情可言、更不用提写作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是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的原因,现在很多初中生都会逃避写作这个话题,觉得写来写去没什么可以写的了。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对于写作来说也同样如此,失去动力的支撑写作就会无法进行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以至于失去了对作文写作的信心,写出来的作文纯属于“应付型”作文而且农村的教育发展较城市来说是比较滞后的,一步步导致作文教学与课堂训练脱节。

(二)能力困难型

所谓能力困难型就是在作文的写作能力上表现薄弱,尤其是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是写作的问题之一,所以接下来要分析一下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构思和表达出现的一些问题。

1.不知如何构思。

构思主要是你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放在记叙文里也就是应该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物?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怎么写?”也就是怎样谋篇布局。在构思里面首先要考虑作文的选材,而选材就成了初中生写作的难题之一。在行文的脉络上,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差,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流水线”一样,想到哪就写哪里,为了凑字数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去思考这篇文章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2.不知如何审题。

现在的初中生,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角色转变慢所以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考不全面,导致作文偏题。如在写事的记叙文中,学生们很容易写成写人为主的,这样就偏离了文题,不能充分的反映作文的主旨意图。

3.不知如何表达。

由于农村比较闭塞,许多新文化、新观点都无法被学生知道,而且由于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家长不愿意把钱用在购买大量的书籍上面,使中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开阔,而且现在的中学生不爱读书,家长和教师也忽略了读书这一部分的指导,使孩子对读书不感兴趣,致使学生的语言功底十分的差,语言生硬,在写作时生搬硬套,语言连贯性差,造成文不成文,语句重复较多,啰嗦,词汇贫乏,逻辑性差。初中生相比小学生而言还要好很多,具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也能对事物有一个准确把握,但是平时的观察不够,观察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够,所以素材的积累不多。

三、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上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呢?下面将根据以上找出的问题,逐个分析其原因。

(一)写作教学缺乏趣味性

在农村,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上不是很高,作文课上缺乏新的理念,不能快速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导致行动力下降,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写。当然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所以单纯地讲,写作的技巧,容易让他们失去写作的兴趣,觉得无聊进而导致写作态度不端正,不喜欢写,逃避写作。而且学生们的时间都被其他繁重的课程挤占了,没有时间来细细的研究作文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都为分数忙碌着,态度不端正,对作文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面对这些心理上的障碍,与其在提高技法上下足功夫不如从初中生的写作心理入手,教师只要认识到学生的写作心理,不断消除学生的写作心理的障碍,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写作之中[6]。

(二)“模式化”作文使写作能力下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是铁律,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在教授作文时,过于注重对记叙文写作方法上的训练点总是围绕着智力因素,给学生们分发范文,照着范文讲,点评一下范文的优点,让学生也照着这个写,背一背例子,就草草了事了。忽视学生的兴趣、习惯、态度。当前教师在一堂作文课中,用很大的篇幅来讲如何应对中考,教师会传授大量的技巧,给出所谓的模板,让同学们“照葫芦画瓢”没有个性,更不用提文章中是否含有真情实感,大家写的都是“模式化”作文,每个学生更像是为了考试而加工出一些让国家满意的合格产品,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没有把文章写“活”学生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把一些文字拼凑起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三)阅读量小写作视野狭窄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课外阅读量少,并且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大多都在学校内进行,视野比较狭窄,没有素材可写,在学校中教师还不重视对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课局限在课堂之中,脱离了学校、社会、家庭资源,没有从课堂“走出去”,没有建立大语文的思想。现如今的初中生课业繁重,生活范围仅仅局限于“三点一线”,对“窗外事”知之甚少,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在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获得创作的源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获取间接经验。所以需要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多看好的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语言作为支撑,没有语言支撑的作文就像是没有了灵魂,是一个躯壳,思想空洞毫无意义可言。我们要写的作文是一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艺术品”。

四、结语

记叙文的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作文俗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记叙文写作又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写好记叙文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要对写作文产生恐惧,教师要正确对待作文教学,及时找到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摘要: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问题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为行动困难型和能力困难型即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没有动力;不会审题、选材立意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难题。本文主要是从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的。

关键词: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问题,原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国平.我的写作教学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国平.我的写作教学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概述

初中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时候,需要掌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这四类不同内容的表达。以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新颖的一篇记叙性文章。下面将对记叙文的概念、对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及教学目标、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心理和思维等进行阐述。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就是把人们真实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顺序利用时间、空间和场景的变换来对读者进行叙述和交代,使读者深受其感染。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例如人物传记、小说、散文等;而狭义的记叙文是指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以叙事和描写为主的、以强化学生对记叙文这种文体能力的训练。

(二)新课标对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1]。

1.初中写作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奠定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最好方式并且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在讲授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3]。

2.记叙文写作的教学目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人们在“惊异”之下,才能激发出兴趣,才能愿意去做,是一种必要的动力[4]。把这些思想运用到写作中是非常合适的有助于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所想所感所见的内化成写作的材料,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结合作文教学,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范文,让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时,同样能仿写出精彩的句子。做到“读写相结合,以读促进写。”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教材中找出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点,为写作汲取有益营养来充实作文教学。学生要勤练笔,多读多写,积累丰富的素材,不要拘泥于课堂中有限的材料。

(三)当前农村学生的写作心理和思维的现状

当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方面没有足够的信心,在上作文课时不能克服对作文的反感心理,导致为了作文而作文,并把作文当成累赘使学生的写作思维日益退化,没有进步,只能停滞不前。

1.写作心理理论对记叙文写作的启发。

现今有很多关于作文心理和新思维的理论探究,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理论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很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写作思维和写作心理都是属于写作学的一部分,对于写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研究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和写作对象的一门科学。如弗劳尔和海斯提出的写作认知模型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写作认知模型认为,长时间的记忆可以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初中生可以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把这些要素储存在大脑之中,为日后的写作练习提供素材,可以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充实自己的记叙文。

2.写作新思维对记叙文写作的启发。

马正平老师的思维操作技术把记叙文的结构思维模型分为聚材、布局、行文三大部分,要求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中去寻找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特征的材料,进行结构、行文。[5]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表达思维,表达思维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密切配合,是将头脑中的内部语言转化成书面或口头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所以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要口头语与书面语相结合,让“说”带动“写”。

3.现在农村初中生写作心理和写作思维的状况。

由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思想的闭塞导致现在许多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写作没有意义,不用学好作文的错误想法而且不知道为何写作,对写作缺乏一定的信心,平时也不注重对生活的观察。这样的错误心理导致写作能力下降,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受阻,教学的计划就会被打乱,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提高。农村的初中都不太注重对写作思维的训练,不关注对写作前思维的指导,故而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散。有时语言的表达也不清晰,构思不准确,这样的一篇文章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加大对写作思维的训练。

二、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进行分析,使记叙文的写作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行动困难型

在写作面前,初中生都会有畏难情绪也没有写作兴趣、对写作没有热情可言、更不用提写作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缺乏写作的动力是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的原因,现在很多初中生都会逃避写作这个话题,觉得写来写去没什么可以写的了。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对于写作来说也同样如此,失去动力的支撑写作就会无法进行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以至于失去了对作文写作的信心,写出来的作文纯属于“应付型”作文而且农村的教育发展较城市来说是比较滞后的,一步步导致作文教学与课堂训练脱节。

(二)能力困难型

所谓能力困难型就是在作文的写作能力上表现薄弱,尤其是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是写作的问题之一,所以接下来要分析一下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构思和表达出现的一些问题。

1.不知如何构思。

构思主要是你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放在记叙文里也就是应该写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物?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怎么写?”也就是怎样谋篇布局。在构思里面首先要考虑作文的选材,而选材就成了初中生写作的难题之一。在行文的脉络上,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差,写出来的作文就像“流水线”一样,想到哪就写哪里,为了凑字数敷衍了事,没有真正去思考这篇文章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2.不知如何审题。

现在的初中生,尤其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角色转变慢所以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考不全面,导致作文偏题。如在写事的记叙文中,学生们很容易写成写人为主的,这样就偏离了文题,不能充分的反映作文的主旨意图。

3.不知如何表达。

由于农村比较闭塞,许多新文化、新观点都无法被学生知道,而且由于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家长不愿意把钱用在购买大量的书籍上面,使中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视野不开阔,而且现在的中学生不爱读书,家长和教师也忽略了读书这一部分的指导,使孩子对读书不感兴趣,致使学生的语言功底十分的差,语言生硬,在写作时生搬硬套,语言连贯性差,造成文不成文,语句重复较多,啰嗦,词汇贫乏,逻辑性差。初中生相比小学生而言还要好很多,具有了一定的概括能力,也能对事物有一个准确把握,但是平时的观察不够,观察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够,所以素材的积累不多。

三、农村初中记叙文写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上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呢?下面将根据以上找出的问题,逐个分析其原因。

(一)写作教学缺乏趣味性

在农村,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上不是很高,作文课上缺乏新的理念,不能快速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导致行动力下降,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写。当然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所以单纯地讲,写作的技巧,容易让他们失去写作的兴趣,觉得无聊进而导致写作态度不端正,不喜欢写,逃避写作。而且学生们的时间都被其他繁重的课程挤占了,没有时间来细细的研究作文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什么的问题,都为分数忙碌着,态度不端正,对作文产生心理上的障碍。面对这些心理上的障碍,与其在提高技法上下足功夫不如从初中生的写作心理入手,教师只要认识到学生的写作心理,不断消除学生的写作心理的障碍,才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写作之中[6]。

(二)“模式化”作文使写作能力下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成绩是铁律,为了提高成绩,教师在教授作文时,过于注重对记叙文写作方法上的训练点总是围绕着智力因素,给学生们分发范文,照着范文讲,点评一下范文的优点,让学生也照着这个写,背一背例子,就草草了事了。忽视学生的兴趣、习惯、态度。当前教师在一堂作文课中,用很大的篇幅来讲如何应对中考,教师会传授大量的技巧,给出所谓的模板,让同学们“照葫芦画瓢”没有个性,更不用提文章中是否含有真情实感,大家写的都是“模式化”作文,每个学生更像是为了考试而加工出一些让国家满意的合格产品,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没有把文章写“活”学生就像一台机器一样,把一些文字拼凑起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三)阅读量小写作视野狭窄

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课外阅读量少,并且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大多都在学校内进行,视野比较狭窄,没有素材可写,在学校中教师还不重视对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课局限在课堂之中,脱离了学校、社会、家庭资源,没有从课堂“走出去”,没有建立大语文的思想。现如今的初中生课业繁重,生活范围仅仅局限于“三点一线”,对“窗外事”知之甚少,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在生活经验有限的情况下获得创作的源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获取间接经验。所以需要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多看好的文章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语言作为支撑,没有语言支撑的作文就像是没有了灵魂,是一个躯壳,思想空洞毫无意义可言。我们要写的作文是一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艺术品”。

四、结语

记叙文的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作文俗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而记叙文写作又是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点,所以写好记叙文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养成良好的写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要拓宽自己的视野,不要对写作文产生恐惧,教师要正确对待作文教学,及时找到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国平.我的写作教学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李国平.我的写作教学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德香.初中记叙文写作弊端及有效训练[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作者简介:张煜欣,女,1992年生,辽宁省朝阳市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4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2)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题型:

(1)词语选用: 方法: A、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B、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方法: A、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一般是往前找; C、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 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 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手法的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5

几乎整个冬季,每天晚上我都做同一件事情。

“可以开始吗?”我问。

“可以了。”外婆准备就续,半躺在床上微闭双目。

于是,我摊开书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那个冬天我想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外婆,让她在幸福与快乐中渡过难关。

“妈妈,我很小的时候,外婆最疼我,是吗?”

“当然。不疼你疼谁?”妈妈忙着扎鸡笼,黄鼠狼偷走了村里五六只鸡。

“那么,当外婆需要时,我应尽力帮助她,对吗?”外婆卧病在床,读小学三年级的我,像所有个性极强又富于爱心的孩子一样。

“当然!”妈妈看着我,“小恒,你什么意思?”

“我是说,我可不可以不去学校,与外婆在一起,我们会很快乐。”

“啊?又在打歪主意!”妈妈拎起一根木棍(只要愿意,她总能顺手找到木棍),指着院门喊,“快上学去,再逃课我打断你的腿。”

与妈妈谈判失败,我懊丧了几天。一切又恢复老样子,每天吃过早饭,不得不背起书包去学校,听兼语文老师“四眼”讲课。四眼是一个50多岁的瘦高老头,戴着老花镜,看人时眼珠往上翻,低着头从镜架框上望过来,令你浑身每个毛孔都不舒服,我私下不怀好意地叫他“四眼”。

我讨厌学校,讨厌“四眼”,讨厌那些像苍蝇似的文字。我总是把语文书放在书包最里面,以免看见它影响心情。我喜欢独自跑到田野,那高高的蓝天,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我陶醉。很小的时候我病了,外婆会抱着我到小河边,看那自由自在在地水里游戏的小鱼。现在,外婆孤单地躺在病床上,我却无能为力。

几天以后,我和妈妈之间又发生了冲突。

“我不想上学,只想和外婆在一起。”

妈妈气急败坏,把那张令我尴尬的36分的语文试卷扔在地上,“瞧瞧,还有脸让我签字,考这样的成绩也不害臊!”

“我讨厌‘四眼’,我讨厌读书。”我歇斯底里地跳着脚大叫。我仿佛看见“四眼”幸灾乐祸的模样。他让我把试卷交给妈妈,不就是希望我吃一顿皮肉之苦吗?这个阴险得比汉奸还汉奸的家伙,我该诅咒他喝口凉水被噎死。

还是外婆最疼我,她把我揽在怀里,说了许多安慰的话,我逐惭平静下来。外婆忽然轻轻地问:“你真的想帮助外婆?”我使劲儿点点头。“好吧,我最喜欢听小恒读书,读老师讲的那些有趣的文章!”这我从未想到过。从前外婆最喜欢我当一名解放军,头上戴着柳条编的帽子,腰插枪,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虽然恨死了“四眼”,恨死了语文,但我不能拒绝外婆的请求。有史以来,我第一次郑重地打开语文书——那本已经破烂不堪,像卫生纸一样卷在一起的书。但是,麻烦很快就来了,一连几个字我都不认识。听得津津有味的外婆睁开眼睛,问:“怎么不读了?”

“我,我——”我的脸肯定涨得像紫茄子。

“如果不愿意读,外婆就不难为你了。”

“不,不——”我差点儿急出眼泪,我无法开口承认自己不认识字。那天晚上,我平生第一次感到羞愧。虽然妈妈此前无数次因为我不安心学习而责骂甚至揪痛我的耳朵,可这次不同,生病的外婆需要我,而我却不能满足她。

第二天,我破天荒地主动敲开“四眼”的门,希望他能告诉我那几个陌生字的正确读音。出乎我的意料,“四眼”异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在我告辞的时候,他还亲切地抚着我的肩说:“小恒,很高兴你来。”其实,“四眼”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恶。

以后几天,我不得不天天去找“四眼”。因为每天晚上,我都要遇到几个陌生的字词。在又一次回答完我的问题后,“四眼”慎重地询问我这样做的原因,他不明白一向对书本深恶痛绝的学生,为什么忽然对读书产生了如此兴趣。虽然不太情愿,我还是把一切说了出来。

“向你的外婆问好,她很伟大!”“四眼”扶镜架的手在微微颤抖,看得出他有些激动,“这样吧,我教你一个识字的办法!”“四眼”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字典。就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四眼”教会了我如何查字典。临走的时候,“四眼”打算把那本字典送给我,我谢绝了。爸爸在我8岁生日的那天,曾经送给我一本《新华字典》做礼物。为此,我有将近一天不理睬爸爸,当时,我热切希望得到一支会“嗒嗒”作响的枪。

回到家,我一头扎进床底下,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玩具和小人书中,寻找那本字典。然而,我翻得天昏地暗也不见字典的踪影。

“小恒,你在干什么?衣服又弄脏了!”

我仍撅着屁股埋头寻觅。“问你呢,小恒!”妈妈一把将我从床底下揪出来。

“《新华字典》,爸爸去年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你不是拿它做小狗的枕头了吗?”

“天啊!”我冲到狗窝前,可怜的字典还躺在那里,我很庆幸它没有被小狗当烙饼咬碎。

奇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我发现那本破旧的语文书并不太令人讨厌,里面有动听的故事,优美的诗歌。我开始愉快地上学,认真听课。“四眼”提问时,我不再缩肩藏头担心他点到我的名字,我也有机会在课堂上神气地朗读课文。

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后,我就拿着书坐在外婆的床边。“可以开始吗?”

“可以了!”外婆笑眯眯地回答。

我已经能够准确无误地朗读那些文章,甚至还可以有声有色地把它们背诵下来。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并被评选为三好学生。“四眼”,不,谭老师亲自把奖状颁发给我。当我把烫金的奖状双手呈给外婆时,她高兴得掉下眼泪,不断说着一句话:“太好了,太好了!”

也许,朗读的确给病中的外婆带去了幸福和快乐,但真正受益的却是我。它使我从此畅游于广袤的知识海洋,并受益终生。

1.文章标题“朗读的心”语带双关,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

2.“批注”就是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阅读后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挖掘和整理。请给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作批注。

3.结合语境,赏析文中加点成语的表达作用。

4.作者笔下的外婆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1.表层含义:“我”为病中的外婆朗读老师讲的文章,以给外婆带去幸福和快乐。深层含义:“我”对外婆真挚的爱。

2.语句采用了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眼”(谭老师)瘦高并高度近视的形象,表现了“我”对他的不喜欢。

3.成语“气急败坏”形容十分慌张或极为恼羞,在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恨铁不成钢”的情态。

初中历史导学案编写问题及原因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

存在的问题;

原因探究

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着中学一线教师走了多年的历程,“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逐渐地渗入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中。许多学校在尝试实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导学案”。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有机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能动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环节存在的问题。1.自主学习呈现的形式单一,总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完成“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到预习课文的效果。但是这些问题考察的仅仅是基础知识,学生知道了这些基础知识,这并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是一种知识学习表面化的现象。这种“填空式”的自主学习的设计,既无老师或学生对关键词的解读,也没有学生提出疑问的过程,也没有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得出生成性结论的过程。这种填空式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2.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忽视学生历史时序观念的培养。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提出这样的要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历史教学中的时序观念。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观念,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树立时间意识,学会依据一定的时间先后来进行历史的陈述,在分析、研究历史问题时会注意到文献资料中的时间能对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平常编制的导学案中,老师们经常忽视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二)“合作探究”环节存在的问题。1.问题设计偏向基础知识,弱化能力培养。“合作探究”问题的设计偏向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合作探究题目是这样设问的:“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条约?它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道合作探究题答案非常简单,不需要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直接可以从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找到答案,或者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无需任何思维的过程,没有必要讨论。这种题目实际上仍然是填空题,虽然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能力要求很低,考察的内容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这道题目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研究历史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用微乎其微,由于合作探究题目过于简单,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流于形式。2.缺乏史料的应用,不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平常编制的导学案中往往忽视史料的运用,有时候,一份导学案没有一点史料的痕迹。在自主学习部分仅仅是教材上大字部分内容的填空,没有要求学生阅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或者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史料进行分析研读。如果把史料放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部分,通过学习史料,这对学生的影响肯定不一样。(三)“目标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历史导学案的“目标检测”部分,题型单调,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要题型,而选择题和材料题这两种题型是属于训练题的范围,是按照中考题的题型制定的,是为了训练学生适应考试而制定,通过适当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表面上看,这种有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的作业形式,可以训练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例如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的能力和总结的能力,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考出高分,这样的结果学生高兴、家长和学校领导满意。而实际上,这对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培养仍然局限在教材上,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做选择题和材料题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的。

二、原因探究

(一)编制导学案前,老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只有熟读、精通新课程标准,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才有的放矢。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标。(二)目标意识淡薄。有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按照导学案的结构要求把“学习目标”放在第一部分,并且“学习目标”也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叙述。但是这些学习目标的制定并不是老师在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下制定的。对于这些学习目标老师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内容与学习目标不一致,有时候教学重难点以及目标检测也与教学目标相脱节。学生在这种导学的内容与学习目标不一致的导学案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的效果肯定低下。(三)没有充分了解学情。有的老师没有走近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怎么样,有哪些兴趣和爱好,不考虑学生经过学习后将会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编制的内容有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的心情怎么样?这些问题的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四)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转变。在有的老师心目中还没有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还不敢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害怕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会导致班级均分下降,影响考试排名。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氛围欠佳 ,学生兴趣不浓

当学习氛围不佳时,学生往往对内容提不起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图片,或者是Flash动画。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入所蕴含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理解。

(二 )教学单调性 ,学生学习效率低

演示法的形式有时可以是静态的图像等,有时可以是动态的媒体文件等。 对于教师来说,其可以不用只对教学内容制作枯燥的教案,再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将这种方法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形象化处理,还能接受到动态的演示, 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

演示教学也有一定的不利之处,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授课, 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或者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用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没有适当的演示教学,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增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发挥演示教学和教师引导的双重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决策略分析

(一 )紧密结合教材 ,巧妙引导提问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 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他问题的形式, 让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景中,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 试着寻找适合的不同方法,从而积累对所学知识的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并不是一些琐碎的问题的集合, 而是将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序地排列组合,突出重点,启发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学生为主导 ,引入教学思想

要以学生为主导, 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培养学生研读教材的基本技能,就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将这些思想引入课堂,学生把握了这些思想, 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初中生不应该只重视对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拓展到其他方面, 从初中阶段就重视引入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些思想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

例如,以方程思想为例,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设问,适当设定未知数,结合定义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方程思想对解决与等量有关的数学问题十分有效。

(三 )采用自然引导法 ,改革课堂结构

对于数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实际结合性,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更能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中,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地引入数学知识, 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结合知识学生就能自然进入到数学学习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四 )探索性引导 ,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必然重要,但也应切实抓好课外教学,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不单单是课堂,而是课内外大课堂。 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基础性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一般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密切联系,当一节数学课将要结束时,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但不作答复,当做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学习下一节的兴趣,为上好下一节课创造条件。

例如,在讲“轴对称的性质”的时候,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授课教师可将知识拓展到课外,问学生一些有关的问题,比如:“对于本课的讲解大家有什么疑问? 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生陷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对于学生的回答留下悬念,期待下一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准备好自己的实例并讲解出它所具备的性质。

三、结语

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断结合实际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更加注重开发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并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乏味、缺乏创新性等。教师要重视引导知识的引入和拓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8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对词汇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将从原来800个单词提高到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并强调用“学会使用”代替以往的掌握,更加突出了语言的运用,这无疑也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中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词汇教学没有得到重视,没有重点地进行词汇的教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系统有效的词汇教学策略。课堂上比较重视语法知识的讲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词汇知识的专项训练。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没有区分重点和非重点的词汇,都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这无形中加重学生的负担,增加了难度,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连本应掌握的词汇也掌握不了,从而影响学习英语的效果。

2. 重孤立讲解,轻语境创设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制约着语言的形式,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单纯探讨词汇的语言、语调、语法是不够的。有许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义也完全不同,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个词,该怎么使用。

3. 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

在英语教学中,常规词汇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单词释义加例句,学生记笔记,课后去记忆,然后诵读、听写等。这种教师讲、学生背的单词教学方法虽有近期效益,但此举没有治本之用。它不仅让学生费时费力,觉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对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甚至是放弃。教师还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记忆词汇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记忆单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兴趣就死记硬背单词表,没心情时就把英语书搁在一边几天也不去摸它,遇到困难时甚至干脆放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计划,不愿意下真功夫记,久而久之,所学词汇便忘得所剩无几。

三、 提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对策

针对词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为了提高词汇教学效果,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颖的教学策略,真正解决英语教学的瓶颈。

1. 由浅入深地进行词汇教学,根据教材把握重难点

现行教材对单词的要求为:不带标记的单词要求学生会读,听得懂,会拼写,能说出词义和词类;带*号的单词只要求会读,听得懂,不要求拼写;标注Δ的单词只要求理解,不要求记忆。教师应对这套教材的词汇要求了然于胸,在词汇讲解时要突出重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区分主次,有所侧重,有选择、有重点地对词汇进行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常用词的搭配,特别是动词的搭配、一词多义、惯用语、易混淆、易用错的词等进行重点讲解。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词汇教学目标,安排词汇教学内容,确定词汇教学方法,正确选定各个阶段、各个单元以及各种语篇中的词汇重点。

2. 利用语境和文化背景辅助词汇教学

有效的掌握词汇的方法应该将词汇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学习。具体方法是:教师先介绍课文有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有关核心词汇;让学生通过听、读整篇课文,对其内容有个大概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猜测生词的含义;教师通过直观形象、引导释义和英语释义等方式提供生词在文中的正确词义;学生再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生词意义,熟悉生词用法;让学生结合一定的情境对所学的词汇作进一步的练习等。另外,词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中词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结合英语文化背景,使学生对某些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词汇能够正确理解,并能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以免引起误会。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重词汇背景知识的讲解,进行词汇文化导入。

3. 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可以利用游戏辅助词汇教学。这种方法直接形象,寓教于乐,减轻了学生对单词厌烦和恐惧心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记忆词汇的效果。也可以按照单词的构成规律、按音节记忆单词。掌握单词的构成规律,注意组成单词的的字母间的内在联系。单词的读音与单词的拼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让学生记住单词的正确发音,运用基本读音规则,学会按音节记忆单词。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单词的音、形、意记单词。还要做到及时巩固、及时复习。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和自觉性,避免记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 结语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习和掌握词汇。同时,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总结与运用,进而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初中阶段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研究和探索适合新形式下的词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便进一步提升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质量。

初中记叙文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篇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记叙文之阅读分析能力

作者/ 曾令革

【摘要】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从五个方面培养初中学生的记叙文阅读分析能力。

【关键词】记叙文 要素 顺序 线索 分析能力

记叙文是文体丛林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记叙文姓记,它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还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在这里笔者需要着重论述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呢?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谈谈阅读分析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地叙述。阅读分析时要和作者在同一角度去理解文章。

二、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一般把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的`六要素。阅读记叙文,抓住了这六要素,也就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三、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记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以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羚羊木雕》。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四、要辨析记叙线索

阅读记叙文要明确记叙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章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有的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较复杂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五、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总之,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注意了解记叙的人称,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潘意敏编:初中阅读分析与训练,上海远东出版社,.12.

2.中考命题小组:一本必胜:中考记叙文课外阅读(7-9年级通用),青岛出版社,.3.

3.胡建华:《如何提高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教育革新》,.6.

上一篇:中小学三科教材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改版后有什么变化?下一篇:母亲节的演讲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