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价值

2024-09-13

游憩价值(共10篇)

游憩价值 篇1

滨海游憩资源是指位于滨海区域,具有海洋属性的游憩资源。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滨海城市,其旖旎迤逦的山海风光、清新怡人的自然气候,每年都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旅游。但是,由于滨海游憩资源是一种无价格或低价格的公共物品,在其开发和利用中存在开采性利用而非保护性利用、较注重眼前经济利益而对资源的利用付出的代价关注不足等问题。例如,在滨海区大规模建设高档住宅和宾馆,在海边修建鲍鱼池用于海水养殖,崂山一线的山石开采等。对于常规经济资源而言,如果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投入的作用,任何资源开发的决策结果都是可逆的。但是对于游憩资源,许多破坏之后的恢复决策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或恢复成本很高,这使得游憩资源的经济利用过程中应该审慎抉择。对游憩资源的价值评估是合理利用滨海游憩资源的基础性方法,其内容是利用旅行费用法对旅游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其目的是要帮助政府对其他方式的资源利用。例如,高档住宅的经济开发等。提供权衡分析的依据,最终为青岛市滨海游憩资源的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明确的决策依据。

一、旅行费用法综述

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简称TCM)初步实践于20世纪50年代后和60年代,被用于评估美国包括国家公园在内的各种游憩目的地价值,到60年代后期,TCM已成为评估户外游憩价值的经典方法,80年代以后日益盛行。从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使用TCM方法对一些目的地进行价值评估,包括曹辉和兰思仁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薛达元等人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李巍、李文军、张茵和蔡运龙对九寨沟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艾运盛、张鸿雁、彭新育、陈海和康慕谊等人还对TCM进行了述评等。近年来,出版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著也对TCM进行了介绍。目前这是核算无直接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比较成熟和惯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免费或低收费的自然景区等具有旅游、娱乐功能的享受性资源的估价。该方法通过计算旅游者消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所得到的效益来评估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

TCM基于这样一种假设:游客到达某一旅游场所,虽然不用或只支付很少的门票费,但他们必须为这次旅行支付交通费及其他必不可少的费用,并占用一定的时间,旅游者为此而支付的代价可以看作是对这些环境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支付。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调查分析,到某一自然景区游览的旅游人次与旅行费用呈负相关,通过拟合旅游人次与旅行费用等的需求曲线,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对该曲线积分,得出总的消费者剩余,再加上实际旅行费用即可以得到所评价的资源的价值。

TCM的基本步骤:(1)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发地区;(2)在评价地点对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3)计算每一区域内的旅游率;(4)求出旅行费用对旅游率的影响;(5)确定实际需求曲线;(6)计算总的消费者剩余;(7)得出该景区的总经济价值。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滨海特色的旅游城市。无论是有“海上名山”之称的崂山,还是石老人、栈桥等著名景点都是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崂山外,滨海一线景点都是免费的。每年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青岛旅游,尽情地享受滨海游憩资源带来的愉悦。鉴于此,通过采用旅行费用法这一非市场物品价值评估技术,恰好能够得出游客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支付意愿,从而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做出比较准确的价值评估。

随着青岛滨海资源的大力开发,旅游业日渐成为青岛的支柱产业,其健康发展对青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运用旅行费用法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进行量化评估,一方面,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对旅游环境资源过度开发、无偿使用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青岛市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制定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管理依据,确保滨海游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对青岛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基本问题处理

1.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界定

滨海游憩资源位于滨海区域,是一种具有海洋属性的公共资源,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难通过市场交易来认定准确价格;同时又是舒适性资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本研究界定的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地理范围是西起团岛,东到崂山风景区南部滨海一线,包含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五四广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崂山风景区等沿海著名自然风光景点和少量人文景点。从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角度着眼,绝大多数来青岛的游客都是为了享受这座海滨城市带给他们的旖旎迤逦的山海风光、清新怡人的自然气候。青岛南部滨海旅游区大致构成了青岛滨海游憩资源。除崂山外,青岛南部滨海游憩资源是无门票的。另外,我们假定所有来青岛旅游的游客均是享受滨海游憩资源的旅游者,即不存在任何一个除青岛滨海游憩资源吸引而产生游憩的旅游者。

2. 样本分析

根据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分布特点,笔者于2007年7月底组织有关人员对青岛南部滨海区域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实施问卷调查的地点有石老人海水浴场、雕塑园、五四广场、八大关、第一海水浴场、栈桥、鲁迅公园等地。实际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85份,调查有效率为64%。由于本次调查只针对国内大陆游客,因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及境外游客。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旅游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旅游目的等社会经济变量,以及旅游者来青岛的交通费、住宿、餐饮、购物、旅游次数、停留天数等相关重要指标。通过对有效问卷数据统计可知,年龄在18~25岁的游客占46%,中等收入水平的游客(1 000~2 000元/月)占30%,专程来青岛旅游的游客占70%,另外30%的游客除了来青岛还到其他地方旅游,这部分游客涉及多目的旅游问题。

注:(1)城镇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山东城市统计年鉴2006》.

3. 旅游出发区域界定

本次问卷调查收集到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游客信息,将山东省省外游客按其所在省及行政区分为26个小区。在处理山东省内样本时,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分布和相应经济距离分为6个区,分别是青岛、鲁西北(德州、滨州、东营、聊城)、鲁西南(菏泽、济宁),鲁南(临沂、枣庄),济南城市圈(济南、淄博、泰安)和胶东半岛(威海、烟台、日照、潍坊),主要是为了方便后面的计算分析,同时也考虑到省内游客来青岛旅游具有便利程度高和游客量大的特点。综上,将游客的出发地划分为32个区。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4. 时间成本的计算

从文献上来看,大多以工资率的1/3的比例对时间成本进行折算,其中在工资率的选取上有的参考各个出游小区城镇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有的则以样本调查所得的平均收入为基准。在这里,因为考虑到旅游是部分中高收入消费者满足精神需要的活动,所以我们采用后者,即通过样本调查的数据中月均收入指标来求出各小区的收入水平,以缩小误差。特别说明,对省内各区平均年度收入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得出各区人均年度收入。旅行时间上包括游客的在途时间和在青岛的停留天数。根据各个出游小区的平均旅行时间,平均年度收入以每年工作时间250 d计,则游客的时间成本折算公式为

其中,TC'为时间成本,m为年平均收入,n为平均旅行时间,包括在途时间和停留时间。

5. 多目的旅游的处理

运用旅行费用法进行资源价值评估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时间成本的折算,另一个是多目的旅游的处理。相比时间成本的处理方法而言,国内外对多目的旅游的处理多种多样,早先的案例研究大多忽略旅游的多目的性,这样计算的误差较大,而考虑多目的旅游的文献主要是在寻找分摊因子的问题上,有的定义邻近的一组地点为组合地点,还有的以停留天数占总旅行停留天数比重作为权重等,尽管方法很多,但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到目前为止,理论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法来分配多目的旅游的成本。在处理多目的旅游的问题上,假设游客多目的游览先来到青岛与最后从青岛回到出发地没有区别,结合不同分区样本的实际,从每个客源区选择一种典型的旅行方式,以这种典型交通方式下的交通费用作为该小区多目的游客仅仅来青岛旅游的交通费用。山东省省外的各区以行政省所在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出发地,从主要的网站上查找出发地到青岛的各种主要交通方式下的交通费用,其中火车费以行驶里程最短、速度最快的车次为选择标准,机票以年内平均值为准,对于省内的游客也采取类似的办法来处理。

三、评估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价值

1. 旅游率的实际估算

调查样本涉及省内外共32个小区,分别计算每个小区每年到青岛旅游的旅游率,公式为

其中,VRi表示第i个小区的出游率,Ni为该出发区抽样游客人数,N为抽样总人数,Np为《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2005年青岛境内年旅游人次为2 449.03万人,Pi为i出发区的总人口数,由于整个样本中职业是农民的只占抽样总人数的2.8%,因此Pi在这里我们统一按2005年各区的城镇人口数为准进行计算(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和《山东城市统计年鉴2006》)。对于省内除青岛市的五个区的处理,采用城镇人口加总的方式得出该区人口,其他省外分区直接按公式计算即可。具体数据参照表1。

2. 旅行费用的实际估算

这里所说的旅行费用包括游客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同时也包括游客的时间成本。这里提到的所有费用加总即得到不同分区的总的旅行费用。若涉及多目的旅游则按照前述的旅行处理方法计算旅行费用。

3. 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价值

(1)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通过运用现行通用的统计软件Eviews3.1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所涉及的变量进行筛选,将各个出游小区的旅游率(VR)与各个出游小区的旅行费用(TC),旅游者收入,交通方式,旅游是否为第一次等因素进行拟合,在方程拟合的过程中依据样本散点图分布特征,确定了如下几种可能的参考模型,分别是形如:

种方程形式,基本涉及了全部所有可能的半对数,双对数,线性等此类问题可能采用的模型,各种形式的方程的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其中第2个方程各区旅游率与各区旅行费用的对数、旅游是否为第一次旅游的对数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检验得到的样本可决系数R2=0.543 167,样品个数为32个时,F=35.669 57>F0.05(2,29)=3.33,和其他形式的方程相比,方程2的整体拟合效果最好,因而得到的方程为VR=-0.183 628 928 3×ln (TC)+1.500 973 095。可见,旅行费用越高,到青岛的旅游人数越少,而且,来青岛旅游的游客量还会随游客是否是首次旅游的升高而降低(图1)。

(2)确定需求曲线和消费者剩余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旅游是否是第一次游览等影响因子基本不变,故可视为常数,从而使方程变形为VR=a-0.183 628 928 3×ln (TC+p),其中,p为门票费。先假设评价景点门票费为0,则旅游者实际支付就是他的旅行费用,将各个出发区的旅游率和旅行费用代入方程,求出各个出发区的a值(表1),再通过门票费的逐步增加估算当旅游率接近0时的最高门票费用。由此,通过对方程Yi进行积分,计算出各个出发区的消费者剩余。以青岛样本为例,计算求得a=1.717 548,则青岛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的方程模型VR1=1.717 548-0.183 628 983×ln(TC+p),通过追加门票费用得到最高门票费用为11 387.19元,从而计算青岛的消费者剩余为:

CS1=∫011387.191.717 548-0.183628 3×ln(TC+p)dp,以此方法可分别求出其他31个区的消费者剩余,最后加总后的消费者剩余为CS=CSi=366亿元/a。

(3)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评价

计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应该是消费者剩余与实际总旅行费用的加总,用公式表示为T=CS+TM,其中消费者剩余前文已经求得,而实际总旅行费用TM等于各区实际游客量与各区实际旅行费用的乘积的汇总,相当于青岛当年旅游收入。在这里我们以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为参考,由于文中的旅行费用中不包括购物花费,为了保持数据的前后一致性,因此实际总旅行费用中的购物费用也予以剔除。通过实际计算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为T=366+185=551亿元/a。

四、结论与探讨

本次调查以2005年来青岛旅游人数2 449.03万人为基准,文中所有统计年鉴的数据均为2005年的数据。通过旅行费用法,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为551亿元/a,其中消费者剩余为366亿元/a。这个结果一定意义上仅指滨海游憩资源的使用价值,而没有包含其存在价值和选择价值。

得出的结果显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消费者剩余很大,这一问题的产生可能受若干因素的影响,这一数据引发了我们对青岛旅游业的发展潜力的整体思考,以及旅游产业战略发展的深层次讨论。在这里,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兴趣的学者能进一步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从而得出青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方案。

本研究在样本处理分析等方面存在些许不足,其中涉及统计资料中的数据以2005年为基准,而实际调查时间为2007年,存在着时间上的不一致,因而估算的结果是在2007年物价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得出的,故而仅仅说明2007年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如果需要进行进一步讨论可以对某年份的总经济价值进行简单预测或做进一步的同期资料收集,在这里不再赘述。另外,在多目的旅游的处理上仍然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采用的旅行费用法,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分区旅行费用模型(Zonal TCM,ZTCM)。而传统的ZTCM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如将游客按出发地进行分区的时候,假设统一出发区游客具有相同的偏好,而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同时在处理一些不显著的社会经济变量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聚合和平均化,这样导致结果的偏差。因而,由于方法本身的缺陷,导致最终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此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通过旅行费用法估算,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总经济价值,是国内首次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进行的货币化评估。该项总经济价值评估数据的提供,一方面为相关部门保护青岛滨海游憩资源、合理规划青岛旅游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保护和经济的同步增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滨海游憩资源是一种无价格或低价格的公共物品,在其开发利用中存在服务功能的竞争性和开发决策的不可逆性特征。利用现有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方法,对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是实现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采用目前在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价值评估技术——旅行费用法(TCH),对青岛滨海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通过对青岛滨海各主要景点的问卷调查,建立旅游率与旅行费用等因子的相关关系方程,运用E- views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回归拟合旅游需求曲线,进而通过对消费者剩余和实际旅行费用的加总,得出青岛滨海游憩资源的经济价值,为今后相关部门的开发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助于实现滨海游憩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键词:滨海游憩资源,旅行费用法,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谢贤政,马中.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进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730-737.

[2]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洪滨主编.山东省滨海旅游及旅游业(第一版)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张茵,蔡运龙.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5):651-661.

[5]郭剑英,王子昂.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6):811-817.

[6]青岛市统计局.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8]山东省统计局.山东城市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9]谢贤政,马中.应用旅行费用法评估黄山风景区游憩价值[J].资源科学,2006(5).

[10]万绪才,丁敏,宋平.旅游资源价值及其货币化评估[J].经济体制改革,2003,(6):155-158.

[11]刘亚萍,潘晓芳,钟秋平.等.生态旅游区自然环境的游憩价值——运用条件价值评价法和旅行费用法对武陵源风景区进行实证分析[J].生态学报,2006,(11):3 765-3 774.

[12]陈伟琦,刘岩,洪华生,等.厦门岛东部海岸旅游娱乐价值的评估[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7):914-921.

城市康体游憩体系初探 篇2

关键词:城市康体游憩体系

1城市康体游憩体系的背景

1.1“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但工业文明的沉重代价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危机。全球性环境的恶化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统(the Global Life Support Sys-tem)的退化,严重威胁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1.2我国城市环境建设发展的社会背景在当前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断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合理有效的地配置资源,这对城市总体的迅速、良性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健身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日益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个人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风气正在我国日渐兴起,且呈越来越兴盛之势。随着这类公共活动的增加,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

目前国内城市用地的紧张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这就对城市的规划者和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既满足城市以人为本的需求,又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中建设生态绿色网络为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在城市中建立绿道体系多为构成生态网络,较偏重生态保育目的为主,但若以城市的环境背景与使用者角度为出发点,应纳入多种使用功能而加以建设,综合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和交通联系等功能,城市内的绿道将不仅连接郊区,连接郊区公园和游憩地,连接城市内人为缘故造成的零散的绿地资源,还可以联系公园、学校、居住区和商业区等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让步行者与自行车也能够远离城市的交通和污染,享受优美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藉由不同种类的绿道拉进自然、生活、游憩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单只是一条简单的连结路线,还拥有多样的风貌。

2城市康体游憩体系的引出

理想的绿地配置需要在城市地区中建立绿网(Forman&Gor-don,1986),更能提升绿地资源在城市内的存在价值,创造更高的效益。绿网不仅可以分隔城市发展地区,成为一个协调建筑开发与自然生态间的缓冲带,降低快速发展后对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还能加强景观的影响并协助环境及生态作用,承担部分抚育城市生态的责任。

城市康体游憩体系是在景观生态学廊道一斑块理论基础上,由纵横交错的绿色廊道和绿色节点有机构建起来,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网络体系。该体系由现状公园绿地与规划中的其他公园绿地组成,并利用与城市道路、河流、海岸并行的多功能绿道相互串联,构成一个独立于城市机动交通网络,由绿色空间构成的供市民顺畅地自由行走的非机动交通系统。

城市康体游憩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该网络交通系统深入到社区,使居民和游人能够在整个城市绿地中不受机动车影响顺畅游走,把人与绿色廊道、斑块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3.1研究方法本研究课题属于环境规划的一种,因此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多准则决策法来制定土地适宜性分析中的评价因子构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将各项评估因子的结果通过叠加表现出来,最终通过情景分析法来实现城市康体游憩体系中多种功能绿道的规划。

土地适宜性分析为生态土地使用规划方法的一种,是指土地资源对某种特殊利用适合程度的确定过程,是在调查搜集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并根据整个土地的适用程度,为合理选择和组织城市土地提供科学依据。在没有任何有害或多数无害的条件下,对城市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确定最适宜的地区。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给予土地使用规划与资源管理在作业上的需要,多位规划保育学者乃陆续发展许多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方法,而成为环境规划的主要工具之一。

3.2方法论AHP法(层次分析法)是Thomas Saaty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用于多准则决策的一种系统化方法(Saaty,1980)。其基本是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或评价的总目标,把总体现象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首先,它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其次,够根据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描述;最后,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或相对优劣的排序值,从而对多准则决策过程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层次分析法是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中,最终被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数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问题(马立平,2000)。

4结论

游憩价值 篇3

位于辽宁省的长海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 将在5~10年的时间内建成中国首个群岛型旅游避暑度假区, 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唯一的群岛型休闲避暑胜地[1]。其中最大岛屿——广鹿岛, 拥有7000多年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堪称辽南“第一缕炊烟”升起之地, 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众多的海岛中别具一格。广鹿岛文化遗产游憩价值的定量评估, 对于支撑长山群岛休闲度假多样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收入、提升当地海岛居民的自豪感、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文化遗产的核算包括两个方面:数量核算和货币化核算, 即游憩价值评估。游憩价值是指由文化遗产的环境提供的, 集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 而对文化遗产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文化遗产所提供的这种综合效益进行货币化评价与核算, 这是建立文化遗产的价值账户、实现其资产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长海县广鹿岛文化遗产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 即探讨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和带给人类的福利, 通过人类的偏好程度将这种福利货币化。其根本出发点是确定旅游地文化遗产能否为人类提供福利, 从人的角度出发, 粗略估计这种福利的大小, 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福利 (或效用) 的最大化。游憩价值评估应明确研究范围的界定、评估方法的规范使用。本研究从旅游主体角度出发, 包括现实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 对文化遗产的总游憩价值做估算, 预测广鹿岛文化遗产总游憩价值。文化遗产价值的直接货币表现形式可为景区开发和门票的制定提供佐证参考;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可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使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开发与永续传承, 保留住用金钱无法换回的宝贵财富。

2相关研究综述

2.1国外对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 起初主要基于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cost-benefit analysis) [2]。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 年代, 旅行费用法 (travel cost method, TCM) 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3] , 80年代后, 享乐定价法 (hedonic priced method, HPM) 也逐步应用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中并得到推广[4,5,6] , 90 年代以来,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 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中处于主导地位。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 (CVM) 是近年来国外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关于公共物品价值评价方法, 作为一种典型陈述偏好的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 又被称为条件价值法。该方法最初是由Ciriacy-Wantrup于1947年提出的, 首次将CVM应用于实践是1963年Davis研究缅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时, 通过调查捕鹅者对捕鹅的收益进行价值评估。而后, 在自然资源两种主要的非使用价值——选择及存在价值被广泛认知后, 此方法很快流行, 并被看做环境经济文献中总经济价值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 当一些惯常揭示偏好的方法 (如, TCM) 不能评估一些非使用价值时, 被用来对这些价值进行评估的唯一方法就是CVM[7,8]。20世纪70年代以来, CVM逐渐被用于评估自然资源的游憩娱乐、狩猎和美学效益的经济价值[9]。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与认同, CVM对资源游憩价值的评价开始在生态旅游区域展开, Venkatachalam[7]对森林生态旅游游憩价值的准入费用机制进行了合理论证与制定。发达国家在过去20余年的研究表明, CVM在帮助公共决策方面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技术。

2.2国内对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研究最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最初是陆鼎煌等[10]于1985年对我国的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进行评估。也有少数学者引进国外已有理论基础和核算方法对九寨沟、敦煌等景区的游憩价值进行了核算[11,12]。CVM条件价值法目前在我国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中缺乏实证研究。陈红[13]曾以伊春五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条件价值法进行了介绍。许丽忠[14]应用条件价值法对评估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进行了可靠性检验。贺征兵等[15]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对基于CVM的景观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李作志、王尔大等[16]对滨海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利用CVM方法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应该是我国在CVM应用领域做得比较深入的一例。

CVM 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评价非市场环境物品与资源经济价值最常用和最有用的工具。与其他方法相比, 它更适用于对非使用价值占有较大比重的独特景观和文物古迹价值等环境服务价值的评估。

3实证分析

3.1研究对象

国家级海岛森林公园——广鹿岛, 位于黄海北部外长山群岛的西部, 是辽宁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由23个大小岛、砣、礁组成, 陆地面积31.5 km2, 海域面积1 000 km2, 海岸线长74 km, 是长山列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岛屿, 共有军民1万余人, 同时素有“大连门户”之称, 是长山列岛中距离大陆最近的岛屿。与长山群岛其他4个较大的岛屿 (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獐子岛、海洋岛) 相比, 广鹿岛没有资源经济上的优势, 却有自身的岛屿文化, 早在7 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广鹿岛繁衍生息, 丰富的文化遗产分布遍及全岛 (图1) 。广鹿岛目前已开发的遗址有25处, 其借助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累积形成的贝丘遗址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和其他海岛与众不同之处, 已有4处被评定等级, 分别是:小珠山遗址 (国家级) 、吴家村遗址 (省级) 、朱家村遗址及贝丘遗址 (市级) 、砺碴岗遗址 (县级) 。另外, 广鹿岛其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如古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表1) , 有很高的游憩价值。

3.2研究内容

结合广鹿岛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构建游憩总价值评估体系 (图2) 。其中长海县广鹿岛的非直接使用价值, 如历史传承与文化教育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而对于旅游者来说, 这部分的价值意义大多成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因素之一, 体现为直接使用价值或存在价值的一部分或旅游者旅游认知的提升。因此, 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引导, 将广鹿岛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向被调查者介绍后, 请调查对象用支付意愿法以直接使用价值 (即门票) 的支付意愿或非使用价值体现出来。通过这个框架可清晰地认识广鹿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游憩总价值是各类价值的总和。

注:①朱家城贝丘遗址;②门后遗址;③柳条村遗址;④柳条村东山遗址;⑤洪子东遗址;⑥吴家村遗址;⑦小珠山遗址;⑧砺碴岗遗址;⑨南窑遗址;⑩辽金古庙遗址; (11) 马祖庙; (12) 老爷庙和张公德政碑.

3.3研究方法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是没有市场价格的, 属于非市场物品, 其评估出的游憩价值是非市场价值, 非市场价值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借助福利经济学理论, 用陈述偏好法 (CVM) 来将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资源赋予货币价值。

CVM也称条件价值评估法、权变评估法或意愿调查评估法。它以调查问卷为工具, 评估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① 针对调查对象, 设计问卷;② 发放问卷, 询问人们对调查内容的最大支付意愿;③ 计算文化遗产的游憩总价值。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市场或者一种支付方式, 你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获得该商品, 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补偿才愿意放弃对该商品的消费。对前一问的回答可得到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willingness to pay, WTP) , 后者可获得接受补偿意愿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17]。WTP比WTA容易测定, 因此本研究决定采用WTP指标衡量文化遗产游憩价值, 并按支付意愿法的原理, 表示出游憩总价值, 其为使用价值支付意愿值与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值之和, 即用调查样本的平均支付意愿值与相关群体总人次的乘积来估算, 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UV表示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值;NUV表示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值;WTPi是第i个消费者对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WTPj是第j个消费者对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n为调查对象总人次;N为相关群体总人次;TV为广鹿岛文化遗产游憩总价值。

3.4数据分析

3.4.1 样本信息

本调研于2012年1月采用网上直接调查法, 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直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① 对待评估资源/环境详尽的描述, 以加深被调查者对旅游地资源的感知, 为受访者进行决策奠定整体背景;② 被调查者支付意愿, 询问调查对象对广鹿岛文化遗产的支付意愿, 如果被调查者不愿支付 (即WTP=0) , 则请他们继续选择不愿支付的原因。③ 影响被调查者支付意愿因素的调查, 请被调查者选出对广鹿岛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建议。问卷中引导评估技术采用支付卡阶梯法和开放式问卷对核心估值问题进行评估, 以减少CVM方法的偏差。发放并回收问卷得到520个样本点, 有效观察值500个, 样本有效率96%。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4.2 结果分析

(1) 样本的职业构成。

本调研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有一定支付能力和旅游需求的群体。职业主要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医护人员和学生, 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22%、2%和36%。

(2) 游憩价值支付意愿及支付价格。

500个反馈者有488人愿意为广鹿岛文化遗址景区支付门票费用, 占97.6%。根据公式 (1) 计算出每位游客对文化遗产使用价值 (门票) 的支付意愿为34.7元/人。

在潜在游客对文化遗产非使用价值的统计中, 愿意支付额外费用保护广鹿岛文化遗址的有381人, 占76.2%。由公式 (2) 得出每位游客对文化遗产非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为15.7元/人。

(3) 非使用价值支付动机及拒绝支付的原因。

支付动机统计:出于选择价值 (OV) 的支付占7.5%;出于遗产价值 (BV) 的支付占47.5%;出于保护广鹿岛文化遗产永续存在价值 (XV) 的支付占总支付的45%。

不愿支付的原因统计:对119名不愿支付应答者的问卷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4.2%的应答者认为经济收入较低, 无能力支付这种费用;37.5%的应答者认为此种支付应全部由国家出资, 而不应该由个人支付;54.2%的应答者担心所支付的费用很可能用不到保护上;4.2%的应答者选择了其他原因, 主要认为景区应谁开发谁投入, 谁受益谁投资等。

(4) 其他有关数据的统计。

对广鹿岛今后旅游业的发展的建议 (每人选3项) 的统计中, 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增加旅游景点 (区) 景致的多样性, 交通状况的改善, 提高进入景区的便利性, 改善服务设施, 增加休息设施,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0.8%、18.3%、13.1% (表2) 。

影响支付意愿的统计中, 遗址展示与介绍的内容是调查对象最关注的, 占27.3%;其次是遗址修复后建筑风格、建立贝丘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历史宣传资料与图册纪念, 依次占20.7%、18%、17.3% (表3) 。

3.4.3 价值评估

本研究中的N相关群体总人次为广鹿岛全年上岛旅游总人次。广鹿岛近5年的年旅游人次在15万~25万之间, 计算中采用下限15万人。

根据调查结果, 计算出广鹿岛文化遗产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和游憩总价值分别为:

① UV=DUV=34.7元/人为×15万人=520.5万元/a

② NUV=15.7元/人×15万人=235.5万元/a

③ OV=NUV×7.5%=17.66万元/a

④ BV=NUV×47.5%=111.86万元/a

⑤ XV=NUV×45%=105.98万元/a

⑥ TV=UV+NUV=756万元/a

3.5结果分析

调查对象对广鹿岛文化遗产使用价值的支付意愿为520.5万元/a, 平均34.7元/人, 说明广鹿岛文化遗产的游憩使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开发潜力巨大。

选择价值OV为17.66万元/a, 表示旅游者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有选择性地开发利用广鹿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而愿意付出的费用;遗产价值BV为111.86万元/a, 表示旅游者为了把旅游资源作为遗产保留给子孙后代而愿意付出的费用;存在价值XV为105.98元/a, 表示出人们为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存在而愿意支付的费用;这3部分构成的广鹿岛文化遗产非使用价值NUV为235.5万元/a, 可作为保护广鹿岛文化遗产的资金, 为广鹿岛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实现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均UV=34.7元及人均NUV=15.7元, 可得出被调查者愿意支付50.4元/人来参观广鹿岛的文化遗产景区。该遗产景区应尽可能地向游客展示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使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这可为广鹿岛文化遗址独立性发展向集群性开发转变, 建立广鹿岛文化遗产旅游度假区, 以及是否实行门票制及具体票价的制定提供参考。需注意的是, 在被调查者愿意支付的游憩价值中, NUV占31%, 且54.2%应答者担心所支付的费用可能用不到保护上, 即他们的真实意愿是门票中要有相当一部分费用用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上。这表明虽然现代文明快速发展导致传统文化的失落, 但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珍视观念也正在迅速觉醒。

广鹿岛游憩总价值TV为756万元/a, 即选择意愿的货币表示, 表明广鹿岛的文化遗产存在着巨大的游憩价值, 开发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不仅增加了海岛居民收入, 同时使海岛居民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 提升当地居民的自豪感。

4结论与展望

(1) 本研究将国外应用比较成熟及广泛的游憩价值评估法运用到我国海岛文化遗产游憩价值评估当中。通过专业人士从专业角度出发将海岛文化遗产的游憩价值呈现, 让非专业人士尤其是海岛居民认识到这一层面, 使政府引导和居民意愿达成一致, 居民主观上重视热爱本岛的遗产文化, 主动继承和渲染遗产文化, 居民以此为荣, 将会有效实现海岛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根据旅游者拒绝支付的原因和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因素的信息, 未来可加强景区开发者需在遗址展示与介绍的内容、遗址修复后建筑风格、建立贝丘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历史宣传资料与图册纪念等方面的改进工作。同时建议对于景点多样性、基础设施建设、岛上服务及保护意识等方面给予及时关注与改进。

(3) 本调研在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以详细的图文资料介绍了广鹿岛的旅游资源概况, 使被调查者对调查环境有一定理解后选择意愿支付值;选择有一定支付能力的群体作为调查对象, 以完善被调查者支付能力不足问题, 用以减小CVM条件价值评估方法在价值核算实践时的局限性。不足之处是即使问卷设计与调研中已尽量避免会影响WTP值准确性的因素, 但调查对象对假象文化遗产问题的回答与真实文化遗产的反应可能不同, 出现假象偏差, 因此对游憩价值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实证。

CVM评估法以货币形式体现调查对象的价值尺度, 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值, 海岛文化遗产也是商品, 其价值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可以合理地运用CVM评估方法在海岛文化遗产的价值量上进行尝试性的研究。本研究在应用CVM评估过程中, 结合了具有经济效益的使用价值及具有保护意义的非使用价值, 用此方法评估海岛文化遗产的游憩价值, 能让海岛文化遗产在合理保护的条件下可持续性的开发, 为海岛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找到一种思路和方法。

摘要:文章从旅游主体的角度建立了文化遗产总游憩价值评估体系, 研究意义在于预测广鹿岛文化遗产总游憩价值, 以文化遗产价值的直接货币表现形式为景区开发和门票的制定提供佐证参考;以文化遗产的非使用价值为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使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开发, 永续传承。通过CVM游憩价值评估法对广鹿岛文化遗产游憩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广鹿岛文化遗产使用价值为520.5万元/a, 非使用价值为235.5万元/a, 总游憩价值为756万元/a, 指出景区开发者需在遗址展示与介绍的内容、遗址修复后建筑风格、建立贝丘文化遗产博物馆、景点多样性、基础设施建设、岛上服务及保护意识等方面做出改进。

城市商业广场游憩空间设计探究 篇4

摘要:本文对城市中心区商业广场活动游憩空间进行解析,希望通过对商业区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针对城市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分析归纳广场游憩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试图探求适合城市商业区广场更明确的游憩空间规划及设计原则。

关键词:商业广场 游憩空间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32-02

一个成功的商业广场空间可以带动商业区中各种社会、文化和商业活动的产生,活跃城市的中心区域,更可以提供市民优良的游憩空间。

在不同形式的商业区广场中,会有不同型态的活动产生。当中的活动与休憩品质也因广场尺度与设施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缩短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知之间的差别,以提供较为合理的商业区广场活动空间来提升市民的休闲休憩质量,因此,在商业区广场规划设计思考上,应了解不同广场的空间尺度、型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符合适合该地区使用的广场游憩体验。但通过国内商业广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大多数商业区广场由建筑配置后所剩余的空间,其仅扮演出入口过道的功能,显然少有考虑到过道以外的功能。

1 城市商业广场空间的概述

城市中各区域的活动性质与土地使用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在此提及的商业区应以城市规划中,划定为商业区的区域或商业、办公活动频繁的商住混合区为主。从城市广场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与活动类型上可以区分出不同点外,各类型广场在周围建筑使用类型上也有差异,围塑广场的设施、建筑型态与数量上,可以对广场做进一步区分,商业广场实质空间要素应包含: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以及常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空间。广场型开放空间应该与周围建筑在功能上有一定关联,而且具有串连其他公共设施用地的节点功能,相对于都市商业区广场也应具备此条件,因此商业区广场空间性质中可能包含交通性、商业性、休憩性或多重组合的综合性。

1.1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

商业区广场的位置应位于城市中心或城市商业区范围内,以服务进行商业活动的市民为主,可以延伸至周围建筑周边的活动,串连不同空间节点的功能,如串联车站、商业建筑与其他开放空间,这暗喻着好的广场位置应邻近商业建筑;再者,商业区广场的活动除了为建筑延伸外,更与街道密不可分,因此商业区广场区位应邻接民众主要活动的街道或动线旁。

1.2 商业区广场的尺度

商业区广场不需太大,不同于政治性广场。商业广场应为一个小规模、可达性高的空间,其直径以不超过30米为基础;再者广场的长宽比不应超过3:1,当长宽比值超过3时,广场的动线性就会过于强烈。相反,过长的交通动线给人以负担感。

1.3 商业区广场空间的构成元素

商业区广场应有构筑物、隔断等设施界定划分空间,让广场的休憩活动更集中,并且提供相应的不同形式与尺度的设施设备,给予市民有弹性灵活的使用,如活动式的桌椅;另外需考虑特殊活动需求配置空间,如一般使用的表演平台、阶梯的观赏空间。面状的广场开放空间有别于一般线状开放空间;在空间组成上,由于特别活动的需求,都市广场应为建筑、列柱等围望的空间,具有平坦且具连续性的硬质铺装,有别于一般公园绿地。

1.4 商业区广场的活动

广场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意无意相遇的地方,就休闲的方面而言,广场相遇的契机使得各种休闲活动与社交行为的产生;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是一个城市魅力的基础,广场提供着休闲活动发生的舞台,在都市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广场游憩空间使用主要可以区分为交通动线、等候区、休憩区与活动举办等区域,而等候、观看、休息、抽烟与聊天等是广场上使用者常出现的行为。城市广场中的游憩活动与周围建筑使用类型有强烈的关联性,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与城市土地使用分区息息相关;更因活动场地的需求,都市广场可产生大型庆典、商业等活动,有别于腹地不足或穿透性不佳的线性开放空间。除了休憩与观看等一般活动外,应具有展示、表演、商业等特殊活动功能,如街头表演、露天咖啡座等空间;不同于一般广场活动时间,商业区广场因商店营业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平均活动时段持续至22点左右。

2 商业广场游憩空间现状

通过调研与分析,国内商业广场休憩空间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解决。位于城市商业区中的广场空间为市民逛街休闲的重要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良好的商业区广场空间,不但可舒解城市拥寨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使用率,更可以提升市民假日休息的生活品质;相反的,当商业区广场空间区位设置不当、空间设施不完全,广场周围环境与广场空间没有良好的互动,使用率低的情况下,致使民众拥塞于商圈内零碎的空间,绝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圈内购物游憩的品质。城市中广场大多数都具有众所皆知的主要功能或使用分类,但要成为受民众接受的广场,则需要透过周边商业建筑体的多样性,来引发持续性活动,才能丰富广场的活力。然而大多数的土地规划成为城市广场开放空间,但这些空间区位却不保证和周边商业空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空间往往是死气沉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 影响游憩空间使用的因素

由于在商业区广场中,影响使用者活动分布的因素与使用行为在何种环境下进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配置对于使用者活动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实地调查,也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试图找到广场可能发生的使用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

3.1 气候对使用者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于使用者的使用意愿可以说是最为明显的,在没有下雨的天气下,如果温度适中,广场的使用率会提高。通常人们在温和的气温下比较愿意坐下休息;在较低温度的状态下有太阳照射的位置使用率较高,而风则会降低民众的使用的意愿。纵使气候寒冷的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异,但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让自己处在遮荫处、阳光下、通风处或水池边,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让自身身体处于舒适的温度下。也因此对于夏日炎热:冬季寒冷的东北气候而言,遮荫、遮雨与阻隔寒风的设施配置将会影响商业区广场中使用者的意愿与分布。endprint

3.2 周边环境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广场的活动与周边建筑使用形式极为相关,商业区广场会将周边建筑活动牵引至广场中,如广场结合其他开放空间,对于广场的使用会有正面的影响;而在使用时间上,由于各地区商业活动时间差异,随着都市夜间活动的增加,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时段也因为周边建筑或其他的商业活动,有延长至深夜的趋势。再者,使用者活动时间与广场提供的活动类型关系密切。商业广场不同于其他开放空间,具多样性活动如观看表演、参加活动等待等目的,使用时间集中下午至晚上,停留时间因商业活动时间越晚而增长1~2小时。但是当广场周围被阻隔性强的车行动线所界定时,是否对于商业区广场的使用有负面的影响;商业区广场与商业建筑间的距离长短是否会影响使用率与使用型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从而获得答案。

3.3 空间配置与设施对广场使用的影响

开放空间所引起的体验应有愉悦感、休闲感、清凉感、宁静感等,影响开放空间体验的因素主要来自实质环境属性,水景设施有重要影响。过去在广场设计中,通常会有一些固定模式,最常见的便是在广场中间设计喷水池作为中心景观,随着游人数量的变化、经过人群目的不同,这些设计并非全部可以达到广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或提供充分休闲的游憩机能,通常只凭规划者的经验尝试,而广场使用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以及密度的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景观设施对使用者的吸引力与进入阻力,广场空间情境内容可能会引起使用者有不同的游憩行为,相对于商业区广场硬件设施,都市广场中座椅与台阶等可依靠与休憩的设施明显影响广场空间的质量;而植栽、水景与地面铺设等景观设施对于使用者在心理上有正面的影响。

4 商业广场休憩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1 各类型商业广场游憩空间机能

对于商业广场空间应具备以下六点机能:

(一)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娱乐、健康的空间。

(二)提供户外游憩、教育与交往等活动机能。

(三)可达性高使市民方便到达。

(四)具有视觉美感改善城市景观空间环境。

(五)具有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意象的机能。

(六)提供城市减灾与避难的机能。

4.2 广场活动类型与广场上空间分布的关系

由于广场上活动是动态变化的,不同的时段皆可能有不同的活动发生,探讨市民在广场空间的分布、与环境互动的现象,试图发展一个个体行为导向的模拟程式,建立在空间认知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特点之间的关系,了解活动类型在不同空间环境上的应用。在本研究中,仅能针对特定时段了解商业区广场应有的活动类型,不同时段活动与空间位置的记录,并搜集更多型态之商业广场空间事例与多元的活动类型,进而比较商业区广场活动的类型、规模与其产生及观赏条件与空间分布的关系,将之转换成商业区广场游憩空间的设计原则。

4.3 广场的空间尺度与使用者感受间的关系

城市广场的游憩行为是人类活动行为所产生出的空间需求,进而检视空间尺度对人类的重要性。公共领域空间的规则与使用,均需要考量人在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在开放空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广场空间尺度包含平面与三度空间,平面上的长宽比例与三度空间的高宽比例会影响使用者的感受,并进而可能会造成某些类型的活动无法在该空间中产生。以使用者观点了解开放空间使用现况与需求,并分析活动引发行为,与行为对空间设施的需求,最后以使用者意见为基础,建议后续之研究应可朝空间尺度、广场上活动分布位置、与用户感受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4.4 不同区域的广场空间与使用者感受间关系的研究

基于不同区域的商业广场有着不同气候条件与人文风俗习惯,广场的使用者应也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座椅、界定的边缘与遮荫三个因素是可以同时存在,形成一个理想的观赏位置。其与活动空间因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广场上的设施可能只是使用者路过或只是停留短暂时间坐下来休息,因此广场的休息座椅位置配置可能需要靠在广场周围且感觉知觉最舒适的地方,让使用者容易到达且停留,因此广场上的空间配置和排列,可能对使用者在广场的游憩行为表现有所不同广场应有足够的设施供人们选择性使用。吸引的焦点成为视觉的中心。界定的边缘,常为民众休憩的空间。都市广场应考虑地域的特殊性,不应为单一铺面形式,利用硬质、软质铺面与隐蔽树丛创造空间。需要足够座椅与遮荫。考虑看与被看的良好距离。适当的表演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等。

5 结语

游憩价值 篇5

因此人们开始探讨是否能有一种更加简捷有效的方法, 在不必找到某种自然资源价值“真实值”的情况下, 通过获得二手数据的方式完成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核算, 于是价值转移法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价值转移法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政府部门成本-效益分析及自然资源损失评估中最常用的一种非市场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并被国际慈善协会推荐为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的一种环境资源评价方法。随着对自然旅游资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价值转移法将会在未来世界各国,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价领域发挥较大的作用。

价值转移在国内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评价领域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 还处在对概念的引进和个别方法的简单应用阶段, 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研究有待全面展开。如何进行价值转移?如何判断价值转移的有效性?不同价值转移方法的有效性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我国广泛、有效应用价值转移方法提供方法和技术的支持, 是对我国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有效补充和扩展。

一、价值转移法的研究进展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 Freeman (1984) 开始了正式的价值转移评价过程。他界定了价值转移需要的基础数据的具体条件。为了准备1980年的资源规划评价 (Resource Planning Assessment, RPA) ,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 (USDA Forest Service) 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价值转移方法进行森林游憩价值的数据搜集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 两种统计方法上的重要进展, 使得价值转移方法得到了显著的完善。第一个进展是通过需求函数进行资源效益的转移。第二个进展是Meta分析方法在价值转移函数估计中的应用。Walsh等学者开创性地将Meta分析法应用于户外总游憩效益的评价中, 使Meta函数价值转移成为比较系统的评价特定户外游憩活动日平均价值的方法。虽然Meta分析是一种文献的综述统计方法, 但它可以被有效地用来进行价值转移。美国环境保护协会 (EPA 2000) 在成本—效益分析的指南中指出:“Meta分析法是最精确和最严密的一种价值转移方法”。

二、价值转移方法分类

价值转移法 (Benefit Transfer Method, BTM) 是一种基于可获得的实证研究文献中的相关数据, 来评估拟研究地资源价值的简便、快捷的方法。利用已有实证研究案例中的价值评价结果, 以及得到这些价值结果所采用的变量信息, 通过统计和计量的经济学方法, 来估计拟研究地的各类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一般将文献中已研究的地区称为研究地 (Study Site) , 将拟研究地称为政策地 (Policy Site) 。我们可以把研究地设为VS, 政策地设为VP, 通过研究地i (VSi) 的初始研究 (Original Research) 来得出政策地j的价值VPj。通过政策地j的具体特征调整后的研究地的值 (VSi) 就是政策地的转移值 (VTi) , 见公式1。

Rosenberger和Loomis (2000) 将价值转移方法归为两大类, 即数值转移 (Value Transfer) 和函数转移 (Function Transfer) 。其中数值转移是较为简单的方法, 直接将初始研究中的主要统计数据 (如单位WTP, 弹性或边际效用等) 运用于政策地。函数转移主要有两种:需求函数转移 (Demand Function Transfer) 和基于Meta分析的效用函数转移 (Meta-Analysis Benefit Transfer) 。

需求 (效用) 函数转移方法是用一个或几个研究地的需求函数来估计政策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是将大量现有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作为样本,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估计价值转移函数。函数的因变量是实证研究文献中通过TCM、CVM等方法评估出来的资源价值量, 通常以单位最大意愿支付 (Willing To Pay, WTP) 或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pply, CS) 来表示。函数的自变量包括已有研究文献 (Original Research) 中研究地的地理特征、资源属性、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方式、消费者人口统计特征等变量。

三、自然资源游憩价值转移法的有效性比较

(一) 价值转移有效性的含义及检验方法

游憩价值转移的准确性很难回答,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政策地的真实价值是未知的, 否则也没有必要进行价值转移了。当然与政策地真实值最接近的价值是已有的实证研究得到的评价结果, 而我们并没有开展实证研究, 在不知道真实值的情况下, 如何了解转移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到底有多大呢?因此目前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借助实证研究的结果来检验价值转移的精确性, 即进行收敛有效性检验 (Convergent Validity) , 通过比较实证研究中基于具体的景点模型估计的“真实值”与基于价值转移估计的“转移值”之间的差异, 来判断“真实值”与“转移值”之间是否存在统计上的一致性。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有效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转移值与真实值单位值的一致性检验、转移值与真实值均值的一致性检验、函数系数一致性检验、转移值与真实值分布的一致性检验、转移值与真实值相关性检验等。

(二) 不同价值转移方法的有效性比较

很多研究者通过大量有效性检验, 数值转移的误差相对较大。因为数值转移的假设条件是研究地和政策地平均每个消费者从环境商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但在实践中, 研究地和政策地在人口收入、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其他社会经济统计特征等方面是不同的, 而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游憩需求曲线的生成。

需求函数转移有效性检验结果较数值转移来说, 相对较好, 原因主要是需求函数转移方法避免了数值转移中直接将研究地数据“拿来”所造成的高误差, 与数值转移相比, 这种方法对研究地和政策地的相似性要求相对不是很高, 可以通过简单的政策地问卷调查结果, 来调整研究地和政策地之间人口数量、收入水平等解释变量的差异。但需求函数转移隐含的假设条件是研究地和政策地函数的函数统计关系是一致的, 即需求函数自变量的系数是相同的。而在一些学者的实证检验中发现这种假设条件可能是不成立的, 因为在需求函数转移过程中, 选择的是一个或几个研究地的模型, 在一些研究地的模型中会出现部分解释变量是政策地没有的, 或者很难搜集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选择与政策地尽量相似的研究地模型。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函数价值转移中, 这样的假设条件很难满足。

综上所述, 无论是数值转移还是需求函数转移, 都要求假设研究地和政策地之间在资源属性、地理位置、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满足这些假设条件, 因此很多实证研究的转移误差较大。而基于Meta分析的函数价值转移方法弥补了上述方法的缺点, Meta分析是通过统计和计量的方法, 将不同研究文献中的相关研究结果及取得这些结果所用的多种变量信息进行定量的分析, 可以对已有研究文献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可以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相对于其他转移方法, 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方法具体有以下一些优势。

首先, Meta分析基于大量的文献搜索, 通过Meta回归函数得出的价值转移值的平均值, 要比从单个研究中所得的转移值更加准确。其次, 在Meta回归函数中可以控制原始研究中评价方法的差异性。最后, Meta分析方法通过在转移函数中设定政策地相关的具体解释变量, 考虑了政策地与研究地之间的差异性, 使转移结果更加趋近于资源价值真实分布的平均值, 也避免了需求函数转移中由于变量差异而产生的转移效果下降的情况, 从而使转移误差降低。大量实证表明Meta分析函数转移方法要优于需求 (效用) 函数转移 (Brouwer, Spaninks, 1999;Vanden Berg, Poe, Powell, 2001) 。

四、结论

本研究归纳了目前国外在自然资源价值转移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主要方法, 并从价值转移有效性的角度对3类价值转移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我国游憩价值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数量相对较少, 很难搜集到多个同一地区的、同类资源游憩价值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来满足数值转移和需求函数转移的基本假设条件。即使找到与政策地相似的研究数据, 有时也因为提供数据不全面、评价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无法得到符合统计有效性要求的模型和转移效果。因此, 从我国在自然资源价值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 以及目前可搜集到的国内实证研究数据的特征来看, 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方法应该是我国目前应用价值转移评价自然资源游憩价值的最优选择。相对与直接应用研究文献中的价值结果而言, 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方法要准确得多。鉴于国外对于自然资源价值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 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可靠评价结果的实证研究数据,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样本差异的识别及调整, 利用国外游憩价值评价结果, 构建基于Meta分析的价值转移模型来估计我国自然资源的游憩价值, 也许是我国现阶段应用价值转移方法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强,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08.

[2]Freeman, A.M., iii.On the tactica of benefit estimation under executive order12291[R].In Environmental Policy under Reagan’s Executive Order:The Role of Benefit-Cost Analysis.Edited by V.K.Smith.Chapel Hill, NC:The Univ.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4.

[3]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Guidelines for preparing economic analyses[R], EPA 240-R-00-003.EPA, Washington, DC, 2000.

[4]VandenBerg TP, Poe GL, Powell JR, 2001.Assessing the accuracy of benefits transfer:Evidence from a multi-site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 of groundwater quality.In Bergstrom JC, Boyle KJ, Poe GL, eds, The Economic Value of Water Quality.Mass:Edward Elgar.

游憩价值 篇6

关键词: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游憩价值,AITCM

旅游资源的调查、分类与评价已经成为旅游开发中的基本内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 其价值难以确定。旅行费用法 (TCM) 是对环境资源 (包括旅游娱乐资源和各类游憩活动) 经济价值进行评估的主要方法。

旅行费用法是由美国的克劳森 (Clawson) 于1959年提出。由于TCM评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所以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 TCM方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布朗 (Brown) 和纳瓦斯 (Nawas) 在1973年提出应在个体旅游者调查样本的基础上估计旅游景区的经济价值, 提高估计的有效性。

对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 目前, 国内多选用分区旅行费用法来评价。李巍、李文军等学者 (2003) 用旅行费用区间分析 (TCIA) 。张茵 (2004) 针对多目的地问题, 提出了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 (MZTC) , 并应用于九寨沟的游憩价值评估中。郝伟罡 (2007) 在TCIA基础上提出对游客样本进行分组的新型旅行费用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谢双玉等学者 (2008) 从积分的角度对TCIA与传统的分区旅行费用法 (ZTCM) 的数学本质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杨净、许丽忠等学者 (2012) 对鼓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评估, 通过ITCM计算消费者剩余。赵玲、王尔大、苗翠翠等学者针对中国旅游者出行方式的特点, 设计改进的ITCM模型。多数学者使用分区旅行费用法 (ZTCM) 计算游憩价值。利用个人旅行费用法计算游憩价值的案例较少。

本文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对武汉市汉口江滩的游憩价值进行估算, 并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科学制定汉口江滩的投资策略, 如何改善景区管理效率等提出建议。

1 TCM模型简介

1.1 分区旅行费用法 (ZTCM)

ZTCM模型的必要条件是参与分析的数据必须是区域一级的, 对游客根据其客源地进行分区是必不可少的。ZTCM通常具有如下模型形式:

式中, Vij表示一定时间内从i区域到j旅游地旅游的总人数;Ni表示i区域的人口总数;TCij表示i区域游客到j旅游地的平均旅行费用;SOCi表示i区域旅游者的社会经济特点;SUBi表示i区域旅游者旅游替代品的特点。ZTCM是单目的地模型, 对于相对平均分布的旅游者出发地的情况较为适用。ZTCM适用于重游率较低的吸引长线游客的观光型目的地。

1.2 个人旅行费用法 (ITCM)

ITCM的需求函数一般具有如下形式:

式中, Vij表示一定时间内个体i到j旅游地旅游次数;TCij表示个体i区域游客到j旅游地的旅游一次的费用;SOCi表示i区域旅游者的社会经济特点;SUBi表示i区域旅游者旅游替代品的特点。ITCM是单目的地模型, 依靠观测数据的内在变化而不是对区域数据的聚合来进行回归。但是由于它通常仅包括实际到访过的游客, 而排除了非游客的信息。这被称为“截断偏差”。如果评估对象是吸引范围较大、重游率较低的观光型目的地, 可能会因“因变量离散不足”而无法拟合需求函数, 因此, ITCM适用于吸引当地短途旅客、重游率较高的休闲游憩型目的地。

1.3 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 (AITCM)

为了避免个人旅行费用法 (ITCM) 的缺陷, 截断模型等较为高级的计量经济模型被应用于计算游憩价值, 应运而生的就是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 (AITCM) 。较为常用的两种模型是截断泊松模型 (TPois) 和截断负二项模型 (TNB) 。但是, AITCM仍然没有解决ITCM“因变量离散不足”的问题。

2 案例研究地

2.1 基本概况

汉口江滩所处的武汉市位于北纬30.6度, 东经114.1度, 海拔23米,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口江滩是“亚洲第一大江滩”, 位于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市区北岸, 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绿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公园, 面积160万平方米, 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 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景区相望, 与长江百舸争流盛况相映, 构成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近两年来, 由于服务设施的完善与交通的便捷等, 汉口江滩的旅游人次不断增长。

本研究于2013年10月1日到10月8日黄金周期间,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汉口江滩的游客进行半访谈式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62份, 回收有效问卷857份, 有效率为89%。调查对象主要为外地观光游客和休闲锻炼的当地市民, 调查内容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与游览有关的情况及其费用 (包括此行的起点、交通方式及费用、旅行距离、游览的其他景点个数、旅行时间、公园内支出等) ;另一类是游客的人口统计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等) 。样本到汉口江滩旅游次数统计信息见表1。

计算可得, 汉口江滩平均旅游次数为2.73次, 方差为3.40。TCM模型中的因变量, 即旅游次数离散不足的情况并不是十分明显。

2.2 TCM模型的选择

ZTCM是单目的地模型, 适用于估算旅游者出发地相对平均分布的情况。假设游客来自同一区域, 对某个旅游点具有相同偏好, 且旅行费用相同。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而ITCM的缺陷, 即对于评估对象是吸引范围较大、重游率较低的观光型目的地, 可能会因为“因变量离散不足”而无法拟合需求函数。汉口江滩的重游率较高, 且“因变量离散不足”的情况并不明显。为了克服由于缺少非游客信息造成的“截断偏差”, 采用AITCM模型。AITCM模型中两个理论上最为完备的截断离散模型是TPois和TNB, 而TPois模型中要求因变量的方差-期望等于1, 这种限制较为苛刻, 汉口江滩方差-期望为1.245, 不符合该条件;TNB模型对方差-期望比的限制值域为[1, +∞) 。本研究所获样本中, 因变量方差-期望比仅为1.245, 显然符合TNB模型的值域要求。

2.3 AITCM高级个人旅行费用法模型

对某一景点的旅游需求可以用旅游者在一定时间段访问该景点的次数来表示。一般来说, 旅游需求可以表示为:

式中, Qi是1×n维的因变量向量, 表示旅游者到目的地的次数;X是自变量矩阵, 表示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如旅游费用、教育程度、年龄、旅游距离等;准是参数向量, 表示自变量系数估计值;ε是独立、均等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

旅游需求函数一般是通过收集旅游者的信息, 因此建立的模型有旅游次数数据为非负整数的缺陷。在需求模型中, 作为因变量的旅游次数服从非负整数的某类概率分布, 其取值是一个计数过程, 所以计数数据的截断性质要求采用一些特殊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由于参加旅游次数数据是整数, 并在零点截断, 且表现出过度离散的问题, 因此, 最小二乘 (OLS) 方法不再适用于这类函数的参数估计。为了获得无偏差的参数估计结果, 采用截断负二项分布计数数据模型, 其概率密度函数如下:

式中, 随机变量Z的均值是λ, 方差是 (λ+αλ2) ;α>0是多余参数, Γ () 是伽玛函数, z是非负整数集的一个元素, 式 (5) 式 (6) 分别是NB分布的已接矩阵和未接矩阵, 变量的定义与式 (3) 相同。

考虑到旅游次数数据具有的非负整数和截断性质, 本研究采用TNB截断负二项分布计数数据模型, 可用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因变量的概率分布如下:

式中, X为解释变量矩阵;β是参数变量。

2.4 计算结果

回归模型的因变量Qi为第i个旅游者到旅游地的旅游次数;自变量COSTi为第i个旅游者到旅游地旅行产生的复合旅行成本;自变量DAYi为第i个旅游者在该旅游地的停留时间;自变量INCOMEi为第i个旅游者的月收入;自变量AGEi为第i个旅游者的年龄;自变量EDUi为第i个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自变量KMi为第i个旅游者的旅行距离 (计算结果见表2、表3) 。

注:表格中***表示1%的显著水平, **表示5%的显著水平, *表示10%的显著水平, 括号内的值表示参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

旅行成本COSTi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参数估计值为负, 即收入越高, 到目的旅行的次数越少, 这与之前的分析并不吻合。这可能是由于汉口江滩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较低,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 人们更愿意到质量更高的旅游景点。这与旅行距离KMi与旅游次数Qi应为负相关关系, 即旅行成本越高, 旅行距离越远, 旅游次数应该越少。DAYi停留时间、月收入INCOMEi与旅游次数Qi应该呈正相关关系, 即停留时间越长, 月收入越多, 旅游次数应该越多。年龄AGEi、受教育程度EDUi以及其他变量根据旅游景点类型和性质的不同, 也会与旅游次数有不同的相关关系。

旅游景点的价值可以通过旅游需求函数来确定。通过计算模型中旅行成本变量参数估计的负倒数, 可以测算旅游消费者剩余, 即364.96元。

根据武汉市旅游局的数据, 2012年度汉口江滩的年度旅游人次为1 500万人次, 由此可以计算出汉口江滩的游憩价值为54.74亿元。

3 结论

由于一个黄金周的抽样调查数据, 不能全面反映汉口江滩全年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游憩价值的估算不一定准确。多目的地、替代景点问题以及旅游者偏好等问题在本文中没有考虑其中, 为了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分析, 今后也可以更多地引入完善的GIS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完善游憩价值的评估。

参考文献

[1]J Benson, K G F Willis.Valuing Informal Recreation on the Forestry Commission estate[J].Quarterly Journal of Forestry, 1993 (3) :63-65.

[2]M Clawson, L J Knetsch.The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M].Baltimore Md:John Hopkins Press, 1996.

[3]薛达元, 包浩生, 李文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旅游价值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9 (2) :140-145.

[4]李巍, 李文军.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2003 (39) :548-554.

[5]张茵, 蔡运龙.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 :651-660.

[6]郝伟罡.环境价值评估——旅行费用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 :70-75.

[7]谢双玉, 訾瑞昭, 许英杰.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与分区旅行费用法的比较及应用[J].旅游学刊, 2008 (2) :41-45.

[8]杨净, 许丽忠.基于ITCM的游憩价值评估——以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8) :89-94.

[9]赵玲, 王尔大, 苗翠翠.ITCM在我国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及改进[J].旅游学刊, 2009 (24) :63-69.

[10]赵强, 李秀梅, 谷长强.旅行费用法 (TCM) 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 2008 (2) :213-219.

[11]艾运盛, 张鸿雁.旅行费用法在游憩效益评价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1996 (2) :24-27.

游憩价值 篇7

尽管这三类模型理论已基本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对于多目的地旅行以及具有重游率、低特点的景区而言不具有普遍性, 其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针对路途遥远、费用昂贵、游客“重游率”低的旅游地评估, 我国学者李魏和李文军在传统的TCM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提出了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 (TCIA) , 并用它估算了九寨沟2000年的自然资源游憩价值。TCIA弥补了原始三类模型的不足, 完善了游憩价值评估体系。

东湖风景区作为代表武汉旅游形象的品牌, 具有重游率低、门票费用占旅游总支出比率小等特点, 比较适合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来进行评估。其评价结果可以为东湖风景区的深度开发、合理规划以及实现东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一、改进的旅行费用法

(一) TCIA法概述

根据李魏和李文军, TCIA主要步骤有四步:

第一步, 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 询问游客的旅行花费。

第二步, 根据游客花费的不同, 将游客划分为不同的集合, 使每一集合中的游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旅行费用。设总样本数为N, 按旅行费用将游客分配在不同区间, [C0, C1], [C1, C2], …, [Ci, Ci+1], …, [Cn-1, Cn], [Cn, +∞], 共n+1个集合, 每个集合的游客数分别为N0, N1, …, Ni, …, Nn, N=∑Ni (0≤i≤n) 。设第i个集合的每个游客都愿意在旅行费用等于Ci时进行一次旅游, 在旅行费用为Ci时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为Mi=∑Nj (i≤j≤n) ;取Pi=Mi/N, 为在价格Ci时这N个游客中愿意进行旅游的比例;假设这N个游客具有相同的旅游需求, 于是可以认为在价格Ci下每一个游客进行一次旅游的概率等于Pi;令Qi=Pi, 定义Qi是每个游客在价格为Ci时的意愿旅游需求。

第三步, 建立回归模型和估计需求方程。对Ci和Qi进行回归拟合得到游客个人的意愿需求曲线。

第四步, 计算消费者剩余。将回归所得的游客个人的意愿需求曲线进行积分, 得到消费者剩余。

在应用TCM时, 旅行费用TC的计算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评价东湖的游憩价值时, 选择了与李魏和李文军不同的旅行费用计算法:

其中:T (transport) 为游客出发地到东湖的交通费用;T (food+hotel) 为旅游期间游客在武汉的费用;N为游客在武汉所参观游玩的景点个数;T (East Lake) 包括东湖的门票及景区内游玩的消费。

另外关于时间机会成本的计算, 我们采用1/3工资率乘以旅游时间法进行计算, 设游客年平均工资为S, 每年平均有250个工作日, 出游时间为d天, 则时间机会成本为:

(二) TCIA法的优点与不足

1、当因变量的离散不足不会对模型的估计结果产生系统性偏差时, TCIA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那些旅游地的普通管理者来说它更易于理解和处理, 不需要统计和编程方面的较高技巧。

2、考虑了来自同一地区的游客不一定具有相等或接近的旅行费用的因素, 完善了传统的分区旅行费用法, 使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

3、样本的选择做到了多元化, 弥补了个人旅行费用法的零截断性的不足, 避免了把一次都没去过的游客信息排除在外的情况, 使获取的数据更真实。

4、对于多目的地的旅行费用, 采用按旅游地数目均分的方法处理, 简单易行, 但可能会由于各个旅游地费用差值过大造成单个旅游费用失真。

二、东湖游憩价值的评估

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内环与中环之间, 景区面积81.68平方公里, 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 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还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东湖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 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 1999年还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2年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TCIA法计算游憩价值所需要数据, 我们拟订了调查问卷 (如表1) , 主要包括旅客的出发地、同行人数、食宿交通费用、旅游景点数、东湖旅游费用等方面。

(二) 调查的实施

五一、十一是东湖旅游的高峰, 取样工作正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问卷取样工作从2007年10月1日到10月14日, 共计14天, 地点选在东湖磨山风景区及听涛景区的景区门口, 乃游客必经之地。10天内共发出样卷1619份, 回收有效问卷1516份, 有效回收率为93.64%。

(三)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1、数据整理。对输入的数据进行筛选, 删除不合理、残缺的数据, 对剩余的数据进行整理。调查结果显示, 有76.76%的游客来自湖北省, 其中有54.27%的游客为武汉本地游客。另外, 湖南省和河南省的游客比例分别为6.11%和6.94%, 也相对较多。游客的年龄段集中于20-29岁以及30-39岁, 60岁以上的游客较少。游客的职业以学生为主, 达到了35.65%, 企业职员也相对较多。

2、东湖旅行费用计算。采用前文介绍的旅行费用计算方法, 对东湖的旅行费用进行计算。

3、样本分区。按照前文对样本进行分区, 并计算旅游率, 结果如表2所示。

注:TC代表的是组距中的平均值; (Ci, Ci+1) 表示所分的区间;Ni表示频数;Mi:旅行费用为 (Ci, Ci+1) 样本游客的旅游需求量;Qi:旅行费用为 (Ci, Ci+1) 时单个游客的需求量

4、回归模拟。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 得到调查样本对东湖风景区的旅游需求曲线, 回归结果如下:Ln Qi=-0.642-0.001TC, R2=0.967。

5、东湖游憩价值的计算。首先对个人旅游需求曲线进行积分得到个人消费者剩余为加总游客的个人消费者剩余得到游客样本集合总的消费者剩余 (Sample Consumer Surplus, SCS)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样本游客的直接支付的旅行费用之和 (Sample Travel Cost, STC) 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 SCS为525343.2元, STC为639250元。于是, 2007年东湖总的游憩价值RV (Recreation Value) 为:RV=[ (SCS+STC) /SN]×TN=[ (525343.2+639250) /1426]×2000000=1633370590 (元) 。其中, RV (东湖总的游憩价值) ;STC (样本游客的直接支付的旅行费用) ;SN (样本游客数) ;TN (为2007年的游客总数, 2000000为网上公布数据) 。结果显示, 2007年东湖总的游憩价值RV (Recreation Value) 为:16.33亿元。:CSi=∞TCi"EXP- (-0.001×TCi-0.642) d TCi; (i=1, 2, …, 19)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东湖风景区为例, 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其进行评估, 其评估结果与市场实际收益接近, 论证了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于具有重游率低、门票费用占旅游总支出比率小等特点的旅游地具有切实可行性。

但作为一个新的分析方法, 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 游客的旅游需求与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社会特征高度相关, 而TCIA却只考虑了旅行费用变量, 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多目的地旅游的情形, 将其旅行费用按照旅游地的个数进行了平分, 导致消费者剩余的估值出现一定的偏差;没有考虑替代物品彼此间价格的影响;由于数据量大, 分组的间距相应得偏大, 造成回归曲线的不精确等问题。因此, 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文章在阐明改进的旅行费用法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 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东湖风景区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东湖风景区的游憩价值为16.75亿元。

关键词:改进的旅行费用法,东湖,游憩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巍, 李文军.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 2003 (7) .

[2]、张茵, 蔡运龙.基于分区的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04 (9) .

游憩价值 篇8

胶州湾湿地是青岛市面积最大的湿地, 湿地生物资源丰富, 兼具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 是人们重要的游憩场所。但在胶州湾湿地游憩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 存在着围垦、填海、工业污染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活动, 产生了湿地游憩资源质量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不良后果。因而对胶州湾湿地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量化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决策规范湿地旅游开发和其他经济利用活动。

二、研究方法

旅游资源的核算包括两个方面:数量核算和货币化核算, 即游憩价值评估。[1]游憩价值是指由旅游资源环境提供的, 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而对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资源所提供的这种综合效益进行货币化评价与核算。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旅行费用法 (T C M) 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 (C V M) 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中处于主导地位, 并逐渐出现了将CVM与TCM结合应用的研究案例。

(一) 旅行费用法 (T C M)

TCM是揭示偏好法的一种, 最初是由Hotelling (1947) 为美国国家公园价值评估提供的参考方法。TCM利用游客已支付费用, 建立旅游需求函数来测算“游憩商品”的消费者剩余, 旅游费用支出与其消费者剩余之和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旅行费用法 (TCM) 尤其适用于那些免费或低收费并对该旅游商品的需求有限的自然景区, 及具旅游、娱乐、观赏功能的享受性资源的价值评估。

(二) 条件价值法 (C V M)

条件价值法由Rober于1963年提出, 其理论基础是效用最大化原理。CVM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 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的支付意愿, 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从而对环境价值做出估计的方法,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评估法。

(三) TCM与CVM在价值评估中的结合应用

由于T C M与C V M的理论基础一致, 均为非市场产品经济价值评价方法, 研究方法多为问卷调查或实地直接访问, 故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张夏, 赵毅分析两者结合运用的可行性时提到TCM与CVM可互相检验和有机结合, 方法之一是方法分别通过TCM与CVM两种方法计算游憩资源的价值, 将得到的数据互相检验如果二者相差甚多, 说明其中一种存在严重误差, 找出误差原因如果二者相差微小, 说明数据相对可靠[8]。本次调查同时运用TCM与CVM两种方法, 可以对比两者所得价值结果, 互相检验修正, 得到较为接近真实价值的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估算值。

三、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评估

(一) 胶州湾湿地自然地理特征与游憩资源概况

胶州湾浅海及沿岸分布着包括大沽河河口海湾湿地等在内共6种湿地生态类型, 调查标记定位胶州湾10公顷以上的湿地18块, 总面积34580公顷。胶州湾湿地独特的湿地地域景观特色及人文资源构成了其休闲游憩活动的基础, 靠近人口密集的青岛市市区, 交通便捷, 外来游客较多等是其发展湿地游的有利条件。在湿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布且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蕴含着独具湿地特色的游憩资源, 如红岛河套潮间滩涂湿地的西大洋社区已开发的赶海拾贝等旅游项目就充分利用了该项游憩资源。

(二) 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的TCM评估

1、划分小区, 计算旅游率

本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问卷有效率为67.33%。由于胶州湾湿地游多以周围市民周末假日休闲为主, 且自驾游是其主要旅游方式之一, 本次调查采用了按行政区划分出发区的方法, 同时考虑到游客人数与距离成反比这一规律, 将调查样本共划分出了10个小区。

据公式VRi= (Ni/N) ×Np/Pi计算各小区的旅游率。式中VRi为i小区的旅游率;Ni为该出发区抽样游客人数;N为有效问卷数;Pi为i小区年末总人口数;Np为胶州湾湿地年旅游人次。

2、费用计算

旅行费用包括旅行花费和时间机会成本两部分。旅行花费包括旅行中的所有费用支出, 主要有交通费、食宿费、娱乐购物以及在旅游景区的花费等。时间机会成本为一定比例的工资率乘以总体出游时间。

3、估算消费者剩余价值

利用Eviews软件, 分别对旅游率与人均月收入、旅行时、人均旅行费用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 可认为人均旅行费用 (C) 对旅游率有显著影响, 而人均月收入和旅行时间对其无显著影响。

在模型L N (V R) =4.422872-0.016863*C基础上推导出各小区的游憩需求曲线:V=f (C) 。每个小区的消费者剩余cs (i) 由需求曲线与价格 (旅行费用) 围成的面积计算得到, 最终计算出

4、计算胶州湾湿地休闲游憩价值

根据TCM理论, 胶州湾湿地休闲游憩价值等于消费者剩余与游客实际旅行成本的和, 实际旅行成本T S=加权平均值×实际游客量=7.281 (亿元) 。胶州湾湿地休闲游憩价值T=消费者剩余 (CS) +游客实际旅行成本 (TS) =8.05亿元/年) (三) 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的CVM评估

1、游客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调查者共发放问卷17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3份, 问卷有效率为90.0%。分析胶州湾湿地游客社会经济特征发现:

(1) 接受调查的游客中男性比率略高于女性, 但性别与支付意愿的关系不大。

(2) 游客中61岁以上受访者的受访者对现在环境变化普遍表现出忧虑情绪, 支付率和平均支付意愿均最高。

(3) 本科教育程度的受访者比例是最大的, 大专学历的受访者支付意愿最高在123.21元/人左右。

(4) 就职业而言, 政府公务员的支付率最高。总体上, 随家庭月收入水平的提高, 支付率和支付意愿均稳步提高。

2、胶州湾湿地休闲游憩价值的CVM估算

C V M问卷在旅游影响感知调查基础上, 询问居民个人对胶州湾湿地游憩资源价值的支付意愿, 给出愿意支付和不愿支付两个选项。如果游客拒绝支付, 则W T P=0。研究表明, 用累计相对频数中位值作为平均W T P比用绝对中位数更能反映大多数样本的支付愿意值。[9]所以胶州湾湿地的平均支付意愿选用累计频度中位值, E (WTP) =99.63元/人。CVM估算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的公式为:CVM=E (WTP) ×N×p, 其中N是总人口数, p为支付率。在人口范围选择上, N选取2009年青岛市总人口850.03万人。将平均支付意愿与地区愿意支付人口数及支付比率73.86%相乘, 即得到总支付意愿为6.26亿元/年。

(四) TCM与CVM的相互检验

本文运用TCM和CVM两种方法得出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的估算分别为8.05亿元/年和6.26亿元/年, CVM所估算的经济价值要小于T C M所估算的结果, 两者相差约28.6%。二者数据差值在合理范围, 说明数据相对可靠, 故可认为胶州湾湿地游憩价值在6.2 6~8.0 5亿元/年。

通过TCM分析, 可知游客实际支出为7.281亿元, 消费者剩余价值即胶州湾湿地游憩资源间接使用价值, 为0.769亿元。而通过对CVM中对支付动机选项的统计, 愿意对胶州湾湿地永远保持湿地功能来保护环境, 或为子孙后代保留自然遗产而进行支付的调查者占72.95%, 同时有2 8.0 5%的调查者因持有应由企业或国家出资保护湿地游憩资源等观点而不愿支付。

四、结论与探讨

近几年, 特别是青岛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来, 胶州湾湿地所涉及的保护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但胶州湾湿地的游憩资源开发利用并不充分, 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目前胶州湾的湿地空间不断遭受着挑战。胶州湾沿岸在工业建设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围垦造地活动, 沿岸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

2、游憩资源开发方式较为粗糙, 未注重深层次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仅仅以吃海鲜、观海景等方式进行的开发吸引力不足且旅游收入有限, 不能较好地造福当地居民。

3、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适用于湿地保护的条款较少且存在分散和表述不清的问题。

4、胶州湾湿地横跨城阳、胶州、黄岛等多个区市, 涉及多个部门, 造成责任不清多头管理, 为胶州湾湿地游憩资源综合开发带来不便。

5、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 普通居民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湿地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综上, 在发展蓝色经济过程中, 对胶州湾湿地的游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有如下几点建议:

1、保护胶州湾湿地的空间, 加强政府监管, 合理规划。

2、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

3、加快湿地保护立法, 出台相关遏制填海造地的地方性法律规章, 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

4、建立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的湿地公园, 改善湿地生态状况, 为人们提供游憩、娱乐的场所。

5、提升旅游品质, 增加休闲娱乐设施, 建设精品旅游景点, 打造品牌旅游节。

6、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与研究, 建立湿地质量、功能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7、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如社区组织湿地保护、防火、爱鸟等主题知识讲座, 印发宣传画册等。

参考文献

[1]、黎洁, 旅游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与旅游业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兼与敖荣军等同志商榷, 旅游学刊, 2002, 17 (2) , 第35-38页

[2]、C Liston-H eyes.A Hyes.Recreational benefits from the dartmoor national pa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5, (55) :69-80.

[3]、Rakesh Paliwal, Gejo Anna Geevarghese, Ram Babu Petal.Valuation of landmass de gradation using fuzzy hedonic method: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capital region[J].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9, 14:519-543.

[4]、Smith V K.Time and the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Discussion Paper 98-07) [R].Washington:RFF, 1997.

[5]、H.Hotelling.The Economics of Public Recreation.The Prewitt Report[R].National Parks service, Washington, 1947.

[6]、张夏, 赵毅, TCM与CVM在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中的结合应用探索, 商业经济, 2010 (6) , 第38-40页

游憩价值 篇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彝族乡镇;游憩系统

众所周知,城镇化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然而,近10多年来,我国乡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乡镇化发展轨道,出现了很多问题。为避免旧的城镇化的诸多弊病,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浪潮下,城镇化如何更好的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乡镇游憩系统的发展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彝族总人口约900多万,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彝族人口的城乡分布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估计,彝族人口的80%分布于农村,城镇化人口仅占20%,而城镇化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又分布于乡镇。由此可见,彝族还处于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我国50%的平均城市化水平。

在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关注彝族乡镇居民游憩系统的发展其意义重大,有利于更好的指导下一步的彝族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各民族更均衡发展。

1 乡镇游憩系统的内涵

游憩,主要是指日常游憩和周末游憩,是本地居民工作闲暇之余离开工作环境所进行的放松行为,活动范围主要在所居住的整个区域内,尤其是距离工作居住较近的免费或者象征性收费的城市公共空间, 游憩所涉及的人群主要是当地居民,一般不会发生过夜行为。

B.C.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认为游憩活动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系统类型—游憩系统。相应地,乡镇游憩系统主要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即乡镇游憩者群体、乡镇自然与文化综合体、乡镇技术与工程装备系统、乡镇服务人员群体以及相应的乡镇管理机构。

2 彝族乡镇居民游憩行为特点

彝族乡镇居民作为随着乡镇化发展而逐渐壮大的群体,独特性较强,总体而言彝族乡镇居民游憩行为呈现了农村向城市过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2.1 游憩意识逐渐增强,并开始对游憩进行价值判断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游憩对人类幸福的作用,这种时代文化逐渐影响了彝族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彝族乡镇居民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其游憩观念较早发生变化。彝族乡镇居民的游憩意识逐渐增强,游憩活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并逐渐从群体的游憩行为摆脱出来,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游憩越来越多,并开始表现出对游憩活动的价值的关注。

2.2 游憩时间和频次明显增加,游憩活动的空间范围明显较小

近年来,非农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彝族乡镇居民收入持续上升,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彝族乡镇居民进行游憩的时间和频次明显增加,但是受制于地形、交通、经济等原因导致其游憩活动的空间范围仅限于住房周边,明显小于城市居民。

2.3 游憩活动种类逐渐丰富,游憩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

现如今的彝族乡镇居民除了传统的游憩活动之外,还发展了广场舞、散步、篮球、桌球、麻将、網吧上网等,游憩活动种类逐渐丰富,居民的游憩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但个别群体不健康的游憩活动增多,如聚集饮酒、赌博、吸毒、非法狩猎现象仍然存在,且在某些群体如失业和失地居民群体中呈现增加趋势。

2.4 传统与现代游憩活动并存,现代游憩活动开始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游憩活动

当代中国彝族休闲游憩生活的变迁是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这次变革,打破了维持彝族传统休闲游憩生活方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直接导致了民族传统休闲游憩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彝族的传统游憩生活方式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向现代休闲生活方式转型,呈现了传统与现代游憩活动并存,现代游憩活动开始并逐渐取代传统的游憩活动的趋势。彝族乡镇居民的游憩活动被现代其它游憩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有些游憩活动几乎没受到影响,如宗教和节庆方面,有些游憩活动却面临了濒临消失的局面。

3 彝族乡镇游憩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B.C.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认为乡镇游憩系统主要由5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即乡镇游憩者群体、乡镇自然与文化综合体、乡镇技术与工程装备系统、乡镇服务人员群体以及相应的乡镇管理机构。彝族乡镇游憩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彝族乡镇居民游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彝族乡镇居民依据朴素的经验判断游憩活动的价值,健康、规范的游憩活动的价值不能被充分认知,其游憩能力发展比较有限,不能参与较高能力、知识需求的游憩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彝族居民从游憩活动中获取较深层次的生活乐趣。

3.2 彝族乡镇自然与文化游憩资源保护不力

一方面,彝族居民的游憩活动呈现出乡村向城市过度的特点,其游憩活动还存在乡村游憩的特点。另一方面,彝族居民作为独特的族群,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其文化传承不容中断。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彝族乡镇所具有的自然风貌与其特有的文化游憩资源需要和谐共存,整体保护。然而,现实中其固有的自然游憩资源和文化游憩资源却面临破坏、消亡的窘境。

3.3 彝族乡镇游憩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不完善

作为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与工程装备系统配套情况堪忧。在现实中,游憩系统被理解为了健身场地和设施,只是单纯的配置一个健身场地和一套健身设施,没有关注居民包括娱乐、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游憩需求。

3.4 彝族乡镇游憩服务人员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缺位

目前彝族乡镇游憩活动的管理者主要是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或者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然而由于人员不足、经费配套不到位、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彝族乡镇游憩服务人员及相应的管理机构缺位,形同虚设现象严重。

4 新型乡镇化推动彝族乡镇游憩系统发展对策

彝族乡镇游憩系统发展必须按照新型乡镇化的具体要求,真正从彝族乡镇居民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打造宜居的乡镇环境。

4.1 进行科学的游憩规划

在新型乡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乡镇总体发展规划中适当引入游憩规划,即在进行乡镇规划时深层次探究并综合考虑彝族乡镇居民的游憩需求,把游憩规划放到与产业规划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系统的游憩规划。

4.2 培育彝族乡镇健康游憩主体

游憩关注个体的生命质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的体现。良好的游憩教育是塑造和明确游憩价值观和游憩目的的过程,它能够提供一套帮助人们自主的确定游憩在生活中的位置的价值观念,也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起评判游憩行为的标准体系,并引导积极健康的游憩行为。在游憩教育的早期阶段,政府是主要的游憩教育提供者,政府应该积极提供游憩教育服务,培育彝族乡镇健康的游憩主体。

4.3 构建并保护彝族乡镇自然与文化综合体

人们的居住地是包含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是人身体和心灵居住的空间,是最重要的游憩资源。彝族居民作为独特的族群,有独特的居住地风貌,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本来是和谐的自然与文化综合体,但之前快速的乡镇化进程破坏了原本和谐状态,导致彝族乡镇自然与文化综合体内部子系统的结构和关系混乱,必须从整体的角度重新构建和保护彝族特有的乡镇自然与文化综合体。

4.4 健全彝族乡镇游憩服务和管理机构

彝族乡镇游憩服务和管理机构缺位现象比较严重,为了提升对居民游憩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明确彝族乡镇游憩服务和管理责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健全乡镇游憩管理机构,加强对游憩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防止管理缺位。

4.5 完善彝族乡镇游憩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

彝族乡镇居民的民俗、宗教和发展阶段等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游憩需求是多样的,其所需要的游憩空间和设施配套较多,涉及彝族乡镇居民的根本利益,其发展阶段决定了应该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布局合理的彝族乡镇游憩空间,配套完善的游憩设施和游憩服务。

参考文献:

[1]钟洁.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2.

[2]冯晓华,虞静峰,梁坤,等.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

[3]尹铎,倪虹,乌铁红,等.民族地区城市生态游憩空间居民地方依恋特征研究——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

[4]羅曲.彝族传统文艺与彝族现代休闲文化建设[J].文化透视,2007.

基金项目:

文章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成果,课题编号为:JGYQ201432。

作者简介:

游憩价值 篇10

关键词:幸福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曲孜卡温泉度假区

1 幸福指数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1.1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

生态系统服务有别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往往指与有形产品相区别的交换形式;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色彩不强, 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服务无法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因此其公共物品属性较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支持和效用的产品、服务、资源和环境[7]。从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关报道多数以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有些研究文献在论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涉及到了人文信息, 如《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体系就设置和明确了生态系统的文化功能, 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精神和宗教价值、知识系统、教育价值、灵感、美学价值、社会关系、文化遗产价值、休闲旅游等多方面的内容[1]。

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而言, 目前国内对人文生态系统缺乏较系统的研究, 学者们倾向从社会、文化等角度研究人文生态系统问题。人文生态系统虽然与社会、文化存在一定的重叠, 但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 人文生态系统更脆弱且较抽象, 人文生态系统所遭到的破坏往往表现为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不易被观察到的[2];人文生态系统具有综合性, 它不仅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方面, 还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综合性与动态演化方面。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诊断较困难, 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演化与创新, 所以不同阶段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标准较难确定。

总体上看, 人文生态系统的内容远远超过文化和社会层面, 还要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历史、教育、道德、法律等因素, 以及这些人文因素所依托的物质基础, 如历史建筑物、文化设施与场所等方面[3,4,5]。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人文生态系统的部分内容尚未达成明确的共识, 一些概念还存在表述模糊的现象。国外关于人文生态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理论分支演化与解析、学科对比关联研究、人文生态学评价等领域, 而国内关于人文生态问题的研究尚不成熟, 系统化研究相对欠缺。但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 人文生态研究已出现在一些热点问题之中, “人文生态学”已被明确提出, 人文生态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Anna Siniarska、Wolanski N、王兰州、阮红等学者对人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均进行了积极探索, 指出人文生态学可借鉴自然生态学的研究思维方式, 人文生态学的研究与自然生态学研究相辅相成[6,7]。

1.2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由于人文生态系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渊源, 在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层面, 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有着相似的指导哲学, 因此同样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指导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意义旨在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具备的价值。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 人文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化色彩较低, 如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 主要起着传承文化和保持民族特色的作用, 即使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文化的舞台化与商品化现象, 但仍不可否定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传统文化的保持作用。

本文借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理念, 将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界定为人文生态系统在演化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条件与效用。从整体上看,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休闲、游憩、精神寄托、教育等方面, 其价值主要包括精神和宗教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休闲游憩价值、社会关系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等内容。

1.3 幸福指数的游憩价值

发展旅游与休闲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与“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 对改善乡村旅游目的地民生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 乡村旅游能创造幸福经济、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农牧民幸福指数较高则对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和人力资本积累产生积极效应。农牧民的幸福指数表征着目的地农牧民的心理与身体健康程度、精神财富和对物质财富的满足状况, 从侧面反映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利益分配制度的合理程度、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社区农牧民的影响情况。可以说, 农牧民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衡量着农牧民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实践表明, 幸福指数本身也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重要旅游资源。如“最幸福的国度”不丹, 该国吸引入境游客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是国民极高的幸福指数。文化体验成为目前旅游活动的主趋势, 在旅游吸引力强度方面, 非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正在与实物形态的旅游资源进行抗衡, 人文生态环境逐渐从容易被人忽视的角落走出。因此, 从旅游吸引力的角度分析, 幸福指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游憩功能价值。然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尚未涉及到关于幸福指数属于旅游资源的论述, 因此幸福指数的市场化程度极低, 被视为公共物品。

借助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研究来诊断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可梳理出幸福指数的游憩价值。主要表现在: (1) 在经济层面, 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提高对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农牧民在幸福的状态下其学习、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得到很大提高, 幸福作为一种内生因素使农牧民在对游客提供旅游接待服务过程中的“人情味”变得浓厚和真实, 让游客感受到农牧民在旅游参与过程中的淳朴热情, 而非“看钱说话”的矫揉造作式服务, 同样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也验证了旅游接待人员的热情让游客感觉亲切温暖。 (2) 在社会文化方面,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可监测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藏族人民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 对物质利益的欲望不强。由于多数藏民接受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观”, 因此在生活中习惯于乐行善事, 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崇拜与保护力度很高, 农牧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参与旅游服务过程中喜欢穿着传统服饰;深层次表现为对目的地旅游开发持认同态度, 对旅游开发所导致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目的地社会治安与社会风气、邻里与家庭关系、民族建筑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一般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因此幸福指数在社会文化方面可折射出乡村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从该角度而论,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保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积极作用, 间接地起着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科学合理发展的作用。 (3) 在政策层面, 目前西藏自治区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政府补贴措施。在此背景下, 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可监测目的地旅游产业是否良性运行, 衡量乡村旅游政策的实行效果。如果乡村旅游开发政策有失公正, 利益分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 则农牧民的幸福指数相对会下降, 由此引发诸如农牧民与旅游开发商的经济纠纷现象, 这会使目睹这一现状的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大大下降。 (4) 在环境层面, 毋庸置疑, 乡村旅游开发会给村落带来一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 如水质与空气质量变化、噪音污染、旅游者增加、传统建筑风貌变化等。从环境层面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可洞察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健康情况, 同时也可分析目的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文生态系统健康情况造成的影响。若农牧民的幸福指数降低, 出现了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诸多抱怨, 则从精神层面展示给游客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负面信息, 影响游客休闲游览的氛围。

综上所述, 农牧民幸福指数一方面可反映人文生态系统的内部情况, 对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健康程度进行诊断;另一方面也可折射出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接待的态度。从主客互动的角度来讲, 若农牧民幸福指数较高, 则乡村旅游目的地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能增强游客体验的快乐感受。因此, 在国内多数旅游目的地被过度商业化的气息包围下, 西藏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的淳朴和热情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吸引力, 而这种无形吸引力的价值极少有人做出评价。

2 游憩价值评估相关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有形旅游资源方面, 且以自然类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居多。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及自然遗产地出现的频率较多, 人文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人文旅游资源依托型旅游城市、博物馆、文化遗址与主题公园的游憩价值评价的文献报道已出现。游憩效益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 诸如观赏娱乐、休息等产生的效果, 理论上游憩效益是满足人们心理或生理需求的精神损益, 一种虚幻的、不可度量的效用[8]。游憩价值评估的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的方法与技术手段, 将某项或某类旅游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进行估算, 从而确定出旅游资源的替代价值。游憩价值评价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货币化计量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 从而揭示其给旅游消费者 (游客) 带来的社会福利, 为更深层地研究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定价、生态补偿、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经济与社会问题提供基础和思路[9]。

幸福指数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 虽然目前在测算幸福指数的标准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但经济因素确是幸福指数测评的一项重要考虑因素。然而, 幸福指数通过与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环境的联动作用化为一项无形的旅游吸引力, 能为造访的游客带来社会福利, 而该福利不易被察觉, 尚未被量化。

长期以来, 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游憩价值研究中尝试了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 比如基于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 建立了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体系[10]。旅行费用法 (TCM) 将消费者剩余这一理念引入到非市场商品的价值评价当中, 是对公共产品价值进行评估的一种间接方法[11]。TCM是基于对游客来源和消费情况的观察, 利用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所有花费来表征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支付的价格[12], 根据客源地的出游率来拟定一条旅游需求曲线, 然后推算出消费者剩余作为无价格的游憩效用价值[13]。TCM是评估公共物品最早的方法, 已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路线, 包括获得原始数据、计算旅游率、估算旅行费用、统计回归、绘制需求曲线、计算消费者剩余、最后估算出总旅游价值[14]。

TCM在自然生态研究领域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在人文生态领域的使用频率, 但作为桥接自然生态研究与人文生态研究之间的一种有效方式, 该方法在人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多。而在人文旅游资源或人文生态系统研究中, 对实体资源的关注较多。本文以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温泉度假区为研究案例, 采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对该地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整合, 对其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 探究乡村旅游目的地农牧民幸福指数对前来的游客所带来的社会福利, 分析幸福指数对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 为合理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率问题提供新的切入点。

3 游憩价值的评估

3.1 研究案例———曲孜卡温泉度假区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乡政府所在地, 海拔2200m左右, 风景壮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该景区挟澜沧江, 坐拥达美拥雪山, 国内著名旅游交通要线214国道途经此地。“曲孜卡”藏语意为有温泉群的地方, 景区温泉资源质量较高, 泉眼数量多达100多股, 主要包括微温泉、温泉、热泉、高热泉、沸泉等多种类型, 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 具有康体美容的功效。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旺季为每年的5—9月, 除了温泉旅游资源之外, 当地浓郁的原生态康区藏族风情也是景区开发可依托的资源。目前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逐年完善, 出现了温泉度假酒店、商业购物场所、餐饮接待设施等。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是西藏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经营管理模式的代表, 相关的旅游资源均为集体资产, 景区明确了产权、利益与责任的相关运作制度, 根据家庭或个人的集资与劳力情况进行旅游利益分配。这种开发模式在西藏区内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是较有效的一种类型, 可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避免外来旅游企业与本地居民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矛盾与纠纷, 集体所有制实现了对本地农牧民的科学引导, 资金与人力资本的统一。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开发模式在西藏乡村旅游发展尚不成熟的背景下应该说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开发模式。

3.2 原始数据的获取

课题组于2014年7月20日至8月15日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400份, 采用问卷调查与“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从国内客源地情况来看,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游客的抽样样本涵盖了国内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旅行费用的构成内容来看,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门票、餐饮费用构成了游客旅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考虑到调查时段处于旅游旺季, 因此通过综合参考当地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的经营人员和有关专家的建议, 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旅游淡季阶段游客旅行费用折算为旺季阶段的25%。我们对问卷进行统计, 整理出了游客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本文只对国内游憩利用价值进行估算。

3.3 游客旅行费用测算

在交通费用方面, 由于出游距离和出游方式决定了不同客源地游客交通费用的差异性, 且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有部分游客是自行车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 通过214国道途经该景区, 其交通费用是交通工具———自行车、汽车的折旧与磨损和燃油费。由于交通工具的成本不尽相同, 为便于研究, 本文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对各个客源小区原始数据中的交通成本 (主要是指交通工具的折旧与磨损) 费用进行了处理。在住宿费用和餐饮费用分析过程中, 考虑到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及周边不同档次和类型的住宿设施价格与餐饮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因此根据调查问卷中住宿和餐饮费用的支付率与累计频度中位置来反映游客旅行费用中的住宿和餐饮部分。在门票费用的处理方面,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旺季门票价格为120元, 由于景区其他消费项目的价格差距不大, 估算为280元。国内游客旅行费用的4项主要构成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注: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餐饮费用、旅行费用的单位为:元/人;客源地总旅行费用的单位为:万元;客源地总旅游人次数的单位为:人次。

由于缺乏统计数据, 我们参考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自2008年以来和2014年1—8月的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 利用趋势外推法对2014年的旅游接待人次数进行了估计, 最终将旅行费用统计的基础数据———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接待人次数拟定为35万人次, 结合国内游客的总旅行费用数据, 根据式 (1) 、式 (2) 估算出国内游客的总旅行费用为78700.125万元, 2014年人均旅行费用为2248.6元。

3.4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某件商品或服务时, 其原意为该商品或服务支付的费用与实际支付费用之间的差额[14]。从旅行费用的角度考虑, 旅游消费者剩余越大, 表明旅游需求越小, 同时旅行实际费用增加。由于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旅游需求与出游意愿的主要指标, 需要计算出不同客源地前往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出游率水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估算出曲孜卡温泉度假区2014年国内各个客源市场旅游人次抽样调查统计及出游率, 见表2。出游率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构造出游率回归模型。分析各个相关因素与出游率之间的联系, 明确了出游需求曲线和旅游需求函数。从几何的角度来讲, 旅游消费者剩余为旅游需求曲线与x、y轴所围成部分的面积, 因此旅游消费者剩余即旅游需求函数的积分:

式中, Y (x) 为旅游需求函数;Vp为旅游消费者剩余, 旅行增加费用的最大值。上式表明, 旅游消费者剩余主要受旅游费用、旅游需求即旅游人次两个因素的影响, 要分析利益消费者剩余首先要对旅游需求函数Y (x) 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研究中的数据, 建立了旅游人次数与旅行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旅游需求函数:Y=0.93+0.0002x-3×10-8X2 (R2=0.85) 。式中, Y代表旅游人次数 (万人次) , x代表旅行费用 (万元) , 求得Pmax=67000元。旅行费用的底限不可能为0, 因此根据曲孜卡周边地区前往该目的地进行游憩休闲用的最低交通费用为40元, 最终确定了旅行费用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得到2014年的旅游消费者剩余为3518840万元。

3.5 旅游时间价值

本文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游客旅游时间价值。有关研究表明, 旅游时间价值约为实际工资的30%—50%不等[30], 即旅游时间价值可用机会工资成本换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越来越多的游客是自由职业者, 所以不能单纯凭借工资来衡量游客的旅游时间价值。因此本文参考不同客源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 据此计算出不同客源地单位工作日 (每个工作日按8小时计算) 的可支配性收入。根据西藏游客中自驾游、宗教旅游、自行车旅游、生态旅游等特种旅游市场占多数, 而这些旅游市场的闲暇时间较多, 因此把旅游时间价值折算为机会收入成本的30%。近年来中国全年工作日约为250天, 全年的工作小时数为2000小时。根据“旅游时间价值=旅行时间花费×1/3×单位时间的机会收入成本”[31], 计算出2014年国内游客的总旅游时间价值为3967822.6元 (表3) 。

注:人均旅行时间价值 (元/人) =客源地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年) /2000小时×旅行小时数目×30%×1/3;总旅游时间价值=人均旅行时间价值 (元/人) ×2014年旅游人次数×1/3。

3.6 其他费用

该部分费用主要包括娱乐、购物等活动产生的费用。曲孜卡温泉度假区的旅游购物品价格参差不齐。一些地摊的当地手工艺品、民族饰品的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到200元之间, 而购物商场中的藏药材、特色保健产品的价格高达几百元, 价格相对较高。根据调查问卷中的信息, 计算出游客旅游购物不同花费区间的频率。其中, 最接近累计频度中位值的是48.2%, 该值所对应的旅游购物费用是120元, 意愿支付率为84.6%。因此, 游客旅游购物等方面的支出费用为3553.2万元, 人均其他费用为101.5元。

上述关于旅行费用不同组成部分的估算立足于整体角度, 即测算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游憩利用价值, 从游客自愿支出的角度探讨了该目的地总游憩利用价值。构成旅游目的地总游憩价值和社会福利的旅游资源较复杂, 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与人文生态系统资源, 而幸福指数通过作用于旅游目的地人文生态系统成为一项旅游吸引力。我们对景区管理者、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游客共计120人进行了访谈, 主要围绕农牧民幸福指数对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及其旅游吸引力等内容。整合访谈结果, 征询了国内8位旅游研究专家的意见, 最终将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农牧民幸福指数的游憩功能价值拟定为旅游目的地游憩总价值的5%。整合上述关于游憩利用总价值的分析, 得到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价值的最终结果:幸福指数游憩利用价值= (旅行费用+消费者剩余+旅行时间价值+其他费用) ×25%= (78700.125+3518840+396.78226+3553.2) ×5%=180074.51 (万元)

4 结果分析与说明

本文在分析消费者剩余、客源市场的旅游时间价值部分时利用了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替代城镇居民货币工资, 主要考虑到目前客源市场的构成中有部分群体属于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闲暇时间相对集中, 而主要收入并非来自货币工资。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调研时间、调研季节的制约, 同时考虑到相似程度较大的地脉文脉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所以对曲孜卡温泉度假区周边居民的游憩行为和西藏区内游客的旅游活动进行了省略处理, 因此分析结果可能比真实情况低。

在游客旅游实践价值分析过程中, 根据调研对象的旅游行为特征, 对每一旅游市场的旅行时间设定为24小时, 其处理方式主要基于国内游客一般仅把曲孜卡温泉度假村视为中途停顿的中转站, 绝大多数的自驾车游客、组团游客在该旅游目的地停留一夜, 仅有少部分游客在此停留数日。此外, 关于闲暇时间的处理, 考虑到绝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体验、休闲和审美为主, 所以旅行时间价值的计算可能导致农牧民幸福指数总体游憩价值水平升高。

在交通费用的分析之中, 由于游客入藏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不仅仅只有曲孜卡温泉度假村一处, 绝大部分的游客将曲孜卡温泉度假村视为沿途的停经站之一。本文未能对游客的总体交通费用在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合理分摊, 在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曲孜卡温泉度假村为主, 因此所获得的交通费用与交通成本会偏高, 尤其是对自驾车游客的交通费用估算偏高, 导致游憩功能价值的总体水平被抬高。此外, 本文是基于消费者意愿支付的视角来测算消费者剩余和旅行时间价值, 因此这两部分的费用并非游客的实际支出, 计算结果与实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 游客实际花费如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购物和其他旅游消费并非完全能纳入到旅游总收入之中。

随着西藏建设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战略的不断推进, 西藏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 芒康县的旅游效益将逐年增大, 旅游质量不断提升。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 曲孜卡温泉度假村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功能价值会随之增加。

5 结语

TCM是国内外研究人员在分析和评价非市场环境因素与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已延伸到了生态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旅游经济等研究领域, 在资源和非市场物品利用价值评价报道中已经涌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报道, 同时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也被研究人员不断改进。

本文借鉴该方法的思路, 对曲孜卡温泉度假村农牧民幸福指数游憩功能价值进行了估计。就分析结果而言, 由于拥挤效应的存在, 因此运用旅行费用法在旅游旺季调查的结果不能很好地平衡旅游淡旺季游客流量不均衡的现状;从研究视角看, 本文是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切入, 囿于学科视角的单一型, 研究结果难免存在片面性。

上一篇:财务服务满意度下一篇:空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