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游憩引导

2024-10-26

森林游憩引导(共5篇)

森林游憩引导 篇1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生态旅游)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旅游管理、森林游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林业、旅游等部门从事生态旅游开发、策划、管理,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在生态旅游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旅游地质地貌、土壤学、旅游气候学、野生动物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森林景观学、观赏植物学、旅游解说系统、生态旅游法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游憩生态学、旅游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户外游憩导论、森林旅游学、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生态经济学、旅游景观设计、野营地管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林业、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生态旅游景区、教学单位、科研机构和规划设计等单位从事开发、策划、管理、营销、教学、科研等工作。

林产化工: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技术,受到制浆造纸的系统专业训练,并熟悉相关学科(如生物技术、印刷、包装等)的高新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及过程控制、植物纤维化学、造纸湿部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制浆造纸工厂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纸浆、造纸、化工(造纸)助剂、化工(造纸)机械等生产企业胜任制浆造纸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工作,也可到相关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工作,还可在相关部门从事商检、贸易、环境治理及保护工作。

木材科学与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木材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木材科学与加工技术、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材料科学基础、国际木业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木材工业工程、家具设计制造及室内装饰工程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管理、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及木业贸易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木材学、胶粘剂与涂料、热工学、木材干燥学、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人造板工艺、家具设计与制造、材料科学导论、美学基础、建筑设计基础、造型原理、木制品生产工艺学、人造板表面装饰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木材工业工程、家具设计制造、室内装饰工程、经济与贸易等领域的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从事工程设计、工艺和设备管理、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木业贸易等工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资源环境监测和城乡规划设计等技能,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水资源计算与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

森林游憩引导 篇2

“城市森林”的概念是由加拿大生态学家Jorgensen于1965年首先提出的[1]。Konijnendijkt等认为, 城市森林概念涉及面广, 包涵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元素[2]。城市森林与城镇居民活动密切相关,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3,4], 是城镇化最公平的普惠民生福祉的成果, 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森林是户外游憩的良好载体[6], 而城市森林因其生态资源的丰富性、与客源市场的近邻性和良好的可达性等原因, 成为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的重要环境[7,8,9]。欧美学者对城市森林游憩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日常活动的普及使城市森林的游憩利用水平不断提高[10], 但是有关森林游憩管理与营销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Mann指出, 欧洲各国虽然一致强调了户外游憩的重要性, 但是在行动中却普遍存在着相对的缺位[11]。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城市森林。2000年前后, 有关城市森林游憩的研究逐渐丰富, 主要成果集中在游憩需求、生态游憩以及森林景区规划建设等领域[12,13,14,15,16], 游憩质量管理尚未成为研究焦点。本文旨在厘清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基本质量构成, 并以南京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为例, 对其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2 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内涵

城市森林游憩活动的载体是分布于城市及周边地区, 以提供风景游憩产品为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的森林资源, 包括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的森林公园、动植物园、风景名胜林等[17]。从空间、功能、吸引力等要素来看, 城市森林游憩区也属于旅游景区范畴。借鉴景区的概念和内涵[18], 可将城市森林游憩区定义为:“分布于城市及周边地区, 以森林生态系统的游憩价值为主要吸引力, 通过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以满足游憩者需求, 并设有专门经营管理机构的地域综合体”。

这一定义的具体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吸引力的特定性。旅游吸引力来自于吸引物的自然、社会和其他因素[19], 而森林游憩的吸引力主要源于森林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本文认为, 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 即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综合游憩环境, 包括必要的游憩设施和管理服务;二是主观因素, 即城市森林游憩者的体验和效益感知。两方面因素存在着相互影响, 景观资源和情感体验是构成游憩效益的关键因素, 功能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游憩者感知有积极影响, 设施与服务质量则是游憩体验和效益评价的保障性因素[20]。 (2) 游憩价值的多样性。城市森林的游憩价值在于满足不同类型的游憩需求。通过对城市森林资源及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利用, 能提供多种类型的游憩体验产品, 包括观光游览、疗养健身、野营、探险、研学、科普等活动[21]。 (3) 管理要求的特殊性。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基本管理目标是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 综合发挥其游憩功能。通过本文中对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构成的分析, 可进一步了解其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3 城市森林游憩区的质量构成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7775-2003, 简称“国标”) 将景区质量评价指标设定为交通、安全、卫生、经营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游客满意度等12个方面。该标准的评定细则将上述指标归纳为三个部分, 即服务与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和游客意见。借鉴该标准, 本文将城市森林游憩区的质量构成划分为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游憩者满意度四个方面 (图1) 。研究表明, 户外游憩效益的实现依赖于自然资源[22], 景观质量与游憩活动的适宜度呈正相关关系[23];城市森林的游憩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区内的森林资源, 森林景观质量是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美学表达。对管理者而言, 环境质量的提升是保证森林景观质量的现实路径, 而游憩者满意度则是个体对游憩区环境质量与服务质量的主观评价。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 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环境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3.1 环境质量

国标从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对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进行评价。城市森林是特殊的游憩环境, 其资源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十分重要, 不仅是森林游憩吸引力的直接来源, 也是发挥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城市森林游憩的对象是由林木、林地、森林景观、森林环境、森林小气候等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是复杂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由于布局在距城市建成区较近的地方, 因此极易受到周边地区城市化、商业化和个体行为的影响[24]。虽然城市森林游憩区的环境质量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卫生环境等多个方面, 但是要切实提高城市森林的游憩环境质量, 主要还应立足于对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功能的保护和监管。

3.2 服务质量

研究表明, 良好的游憩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游憩者的忠诚度, 而游憩者信任度和满意度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忠诚度的提升[25]。城市森林游憩服务质量包括设施服务质量和人员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首先, 服务设施如登山游步道、绿道辅助设施等是游憩活动完成的基本保障和发挥森林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 直接影响着游憩者的体验[26]。调查发现, 良好的游憩活动质量是城市森林游憩的重要吸引因素, 游憩者对服务和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适度控制游憩活动、保持景观原生性和完整性、保持良好自然环境等方面[27]。因此, 服务设施建设应根据游憩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以突出森林资源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为首要原则。其次, 城市森林游憩者多以本地居民为主, 游憩方式也以休闲娱乐活动为主, 很少以旅游团队方式活动, 较少需要导游或领队服务, 这使游憩区现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城市森林游憩区的人员服务质量主要体现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仪表仪态等方面。

4 紫金山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本文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案例, 具体讨论森林游憩区的质量管理问题。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于2004年揭牌, 森林覆盖率为70.2%, 占南京市森林面积的15.6%, 是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23]。随着城市的发展, 紫金山已完全坐落于南京的城市建成区内, 成为少见的城市内部国家级森林公园。根据2004年《钟山风景名胜区外围景区规划设计》和2012年南京《城市中央公园旅游发展规划》, 紫金山北区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要游憩资源, 以满足本地居民休闲游憩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森林游憩区, 其游憩价值和质量管理均具有十分典型的研究意义。虽然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8], 但是山北森林游憩区在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课题组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对该区多次考察, 并进行了游憩者满意度调查和访谈, 认为该区目前在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4.1 环境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需求日益高涨, 游憩承载压力突显:居民日益高涨的户外游憩需求, 给紫金山森林游憩区的游憩承载力带来了巨大威胁。实地考察发现, 游憩区内人流密集, 特别是周末和节假日, 登山道上几乎人满为患, 大量涌入的登山者对游憩区的森林植被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也给森林防火带来严重隐患。这一问题早在2007年就被媒体广泛关注。据报道, 春季登山高峰期间, 紫金山日登山人流近万人次, 双休日和节假日高达2万多人[29]。减轻游憩区的环境承载压力, 将森林游憩活动强度和游憩者数量控制在科学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是研究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登山线路管理不力, 生态冲击威胁加剧:登山道的设计和管理是游憩区面临的一个代表性问题。游憩区内除车行道外还有较多的登山步道, 但其中不少是由登山者或周边居民长期攀爬而逐渐形成的。近年来, 中山陵园管理局已对原有传统登山道进行了修整, 规划设计了六条登山路线, 相关信息也早已公开发布, 但“官道”之外还存在着诸多由游憩者自行开发的“野道”[30], 在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对森林景观造成了明显的生态冲击[31]。尽管管理部门已出台相关措施, 如封闭“野道”、对不按规定路线登山者采取处罚等,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访谈中发现游憩者对现有登山道有较多意见, 认为其不合理之处较多, 这也是造成另辟“野道”或超越现有登山道界线的原因之一。

卫生管理问题明显, 影响游憩环境质量:访谈和现场调查发现, 紫金山森林游憩区公共卫生问题较明显, 公厕数量不够且环境脏乱、垃圾箱数量配置不合理等都是游憩者普遍反映的问题。近二十年来紫金山一直是南京环保志愿者捡拾垃圾行动的常规去处, 从侧面说明当前该景区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4.2 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设施配套亟需完善, 市民游憩难言便利:紫金山森林游憩区地处城市主城区, 周边居住区和单位较密集, 用地紧张, 五个主入口仅有一处设有专用停车场。调查发现, 51.6%的游憩者是通过自驾车、电动车、助力车、摩托车等方式前往景区, 对停车设施的满意度普遍不高。随着居民私家车数量的继续增长, 对停车设施的要求还会不断提高, 给游憩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同时, 目前紫金山森林游憩区内仅有少量餐饮与商业服务设施, 主要集中在山顶公园、天文台等景点入口处。游憩者访谈显示, 游客用餐一般为自带或下山就餐, 购物和娱乐选择少, 现有的餐饮和商业设施无法满足游憩者需求。此外, 导游设施有待改进, 虽然登山道两侧有一定数量的标识, 但是内容主要为对不文明行为的警示和劝诫, 公共信息标识和空间位置标识很少, 几乎无解说设施的配备。

游憩产品较单一, 文化底蕴难以彰显:当前紫金山森林游憩区的游憩项目仍以传统的登山和自然观光为主, 游憩产品较少、项目单一, 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 未能体现紫金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经营单位近年来也组织过一些活动项目, 如在登山道上撒播花种等, 但活动持续时间短、知名度不高。从另一面来看, 由志愿者发起的紫金山环保志愿行动如“保护虎凤蝶行动”、“拣垃圾活动”等却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类活动的成功组织对经营管理单位来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启示。

生态教育功能薄弱, 游憩过程缺乏互动:研究表明, 游憩活动本身就隐含着接受教育、积累经验的心理需求[32]。调查发现, 南京市的城市森林游憩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但还有待进一步教育和引导[24]。目前紫金山森林游憩区在这些方面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尚未配备相应的生态环境解说系统, 缺乏与游憩者的互动交流, 几乎没有建立游憩者反馈机制, 使游憩区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5 紫金山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对策

5.1 环境质量管理对策

重视游憩生态冲击监管:紫金山森林游憩区的免费开放并不意味着对游憩人数和活动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 在游憩活动中已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 必须对游憩区的生态冲击进行监控和管理[33]。具体对策包括:建立承载力水平指标体系, 动态衡量紫金山森林游憩区的生态承载力水平;对游憩地进行容量规划, 根据森林资源状况、空间状况等设定适宜的游憩者人数和活动限制;改善现有规划, 适当提升游憩区承载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游憩者进入数量, 加强分流引导;加强对游憩者的管理和教育, 确保生态环境不受严重影响。

加强对游憩者的引导和管理:游憩者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环节,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涉及景区管理的多方面内容。对游憩者的管理应当以服务性管理为主, 以传递信息、行为示范、有效引导的方法开展。由于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以游憩者自主活动为主, 可从增设景区信息标识做起, 通过标识牌说明或通过发放环保垃圾袋、宣传材料等专项活动, 提醒游憩者的不当行为。通过在森林游憩活动中的解说宣传、集体讲解、温馨提示等方式, 帮助居民通过游憩学习生态知识, 塑造生态意识, 科学认识资源, 形成正确的森林资源价值观[24]。此外, 对一些破坏性较大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性管理办法。目前紫金山森林公园的主管部门已出台了不少的相关规章制度, 如对进入非官方登山道者的处罚规定等, 但规章制度的落实较困难, 还要依靠加强巡查与看护、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监控与执行。

切实营造良好卫生环境:卫生状况是景区环境质量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直接影响着游憩者的感受。紫金山森林游憩区内卫生环境有待改进, 应从加大保洁工作的投入力度做起, 建立卫生管理责任制, 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使卫生管理的权责利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 使卫生管理成为制度化、经常性的工作。同时, 对游憩者的环境卫生宣传与教育也是有效的途径, 但这种宣传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景区现场教育, 还应在平时就深入学校、社区和单位, 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让南京市民人人心中都树立起“保护紫金山城市绿肺”的自觉意识。

5.2 服务质量管理对策

完善各类基本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景区正常运行、游憩活动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 而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和质量等级直接影响游憩产品的价值和效益。近期紫金山森林游憩区较紧迫的工作是基本卫生设施的完善, 应增设垃圾处理设施、修建环保型公共厕所。从中期来看, 应增设公共信息、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标识系统, 重视登山道的重新规划与建设, 在生态承载力之内进一步优化登山道体系。未来还应考虑自驾车比例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完善公共交通与景区交通的对接, 增设停车设施, 做好停车引导。此外, 在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建设时, 应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现象, 并保证森林资源的完整性, 在满足游憩者基本需求的同时, 维护城市森林的景观效应和生态功能。

开发特色森林游憩产品:城市森林游憩产品不应仅单纯地体现在观光游览, 而注重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特点, 开发一些能满足现代社会大众需求、具有山林野趣、参与性强或具有教育意义或特殊意义的项目[34], 如主题观光、养生休闲、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户外亲子、树木培育等活动项目, 突出森林的资源属性和生态文化特征, 彰显城市森林游憩活动的自然性和文化意义。2013年10月, 南京环紫金山的环山绿道主体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35], 今后市民在享受绿道骑行的同时, 还可体验森林文化、森林生态、森林亲子等个性化的森林游憩项目。同时, 紫金山景区内文化遗迹众多, 也可考虑设计由森林游憩项目和历史文化游览共同组成的专项产品, 或将紫金山众多的旅游资源串联成“山体环路”线路产品等。

加强森林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旅游借助一定设施、经过周密设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充分体现环境教育既是生态旅游的内容又是生态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36]。在城市森林游憩地, 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游憩者开展现场生态教育, 是培养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城市森林游憩的同时, 通过景区解说体系的建设, 使游憩者充分感受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 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7];同时启动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社区宣传和市民讲堂等形式, 进行系统全面的环境科学知识教育, 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城市森林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更加自觉地投入到城市森林资源的保护行动中来。

摘要:分析了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内涵, 认为城市森林游憩区的质量构成包括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景观质量和游憩者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其中, 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游憩区景观质量和游憩者满意度提高的现实路径, 因此环境和服务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为游憩者提供更好的游憩体验。在此基础上, 以南京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为例,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 结合游憩区质量构成的基本要素, 分析在环境和服务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管理对策。

游憩园作文650字 篇3

从我家门口出来一直向西走,不出二百米就来到了憩园。

憩园,顾名思义,是供游人休憩的地方。如果八九月在园外走一圈,你会闻到阵阵桂花香,这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走进憩园,就看见一个圆拱形的憩园内门,内门两侧是无数的花草树木,左边有一棵长满疙瘩的似乎快要枯萎塌倒的树,仔细端详,却又望见树上有几滴新绿,嫩嫩的,油油的`,可见,这棵疙瘩树的生命是多么顽强!沿着小路一直走,周围有许多野山楂叶子,墨绿上还有几点柔黄。还有几簇蝴蝶花,风儿一吹,倒也真像是几十只翩翩起舞的绿蝴蝶!我拐过一个弯儿,呵!别有洞天呀!眼前是一个“世外桃源”哪!这才是真正的公园!憩园中央有一座亭子,飞檐翘起,白墙、黑瓦、赤柱,古色古香。继续沿着小路走,两边的花草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有头发似的杂草,有淡黄、淡红的小花;有青翠欲滴的绿叶。

越过这片花草丛,走到憩园西南端,只剩下头发似的草了,旁边是一些体育锻炼器材,每天清晨,都有一些老人早早地来到这儿健身。再次走上鹅卵石铺成的小路,走过亭子,是个圆形的草地,草地是围着一棵松树的,这棵小松十分挺拔,针状的细叶覆盖出一片挺大的树阴。小松的松顶偶尔有几只迁回的鸟儿叽喳叫着。再往里走有一段砖瓦路,路旁是棵广玉兰,呵!挺高的广玉兰,黑褐色的树皮告诉我们它经历的沧桑,那长椭圆状的土土黄色树叶落得满地都是。又走上了水泥小道,它把我带到了憩园的最东北角,记得去年,那儿曾经有过一场灾难——大火!现在白墙上还留下了黑色的焦痕,那是永不磨灭的焦痕!

森林游憩引导 篇4

——以《广西桂林恭城燕子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游客对于山地景区的游憩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游步道+缆车的定向、定线、定时序的观光游,已经与游客“追求个性、自由安排线路、探奇自然”的需求心理不相匹配。因此,新常态下,对山地景区的游憩空间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燕子山,位于广西桂林恭城县,地处广西和湖南两省交界处,是桂林地区少有的高山草原与喀斯特地貌兼具的山地资源。燕子山景区规划面积大72平方公里,南部为银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为高山风车电厂,山中错落布局沙地原野、瀑布丛、灌木林等,盘山公路近10公里。多年来,燕子山始终保持着原始未开发的状态,直到桂林-广州的高铁开通,燕子山成为两广游客出游2-3小时即可抵达的旅游地。

燕子山作为一个地质类型多样、形态相对复杂、体量较大的景区,如何有效地串联山地景区的功能组团,利用山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元素打造精致的游憩空间,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游客体验与山地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一、燕子山景区游憩空间设计难点

难点1:出入口设置

燕子山地势东高西低,西侧山下村落是传统的上山入口选择。然而,西侧的传统入口距离景区主游览区域较远,且通行能力有限,道路拓宽涉及到的村落改建工程量大。东侧和南侧由于地势的原因,无法满足作为主入口的设置选择。如何设置出入口和交通动线组织,是游憩空间规划面对的首要问题。

难点2:大尺度空间的景观游览差异

燕子山区域的生态景观差异不大,除了高山草原地块的景观具有区域独特性,山中、山下数十平方公里均为沟谷林地。山势起伏较大,视野范围所涉及的景观却十分类似,且由于保护区的整体开发限制,不宜对生态景观进行过多改造。如何构建景观的差异性体验,是一个较为难突破的瓶颈。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难点3:立体游憩空间的交通组织 燕子山规划面积大,虽分为五个景群,但景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十分不便利,山路通行难度大,距离远,景群之间尚无通车能力。一方面,山下、山中、山上的空间类型差异大,游览方式的衔接成为难点;另一方面,未来建设景区电瓶车道的工程量较大,需要结合地形与项目设置,解决大尺度空间的交通组织问题。

二、燕子山游憩空间营造方式

营造方式1:有效选择出入口和交通动线

景区道路依托山地自然地形以及现有乡村道路建设,景区入口根据不同客群以及不同区域旅游项目设置,选取靠近城镇,便于依托高速以吸引近中程市场自驾游客,同时也易于打造“快旅漫游”的游憩方式。

区域内以“主线串联”的方式实现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条或多条主线将山下空间与山上空间联通,并在山中打造多个特色游憩节点以保持游客的兴奋度。组团内部根据不同地理空间内型组织交通。在谷地沿主环呈带状,山脚及山地形成环状交通组织模式。基地对外交通主要依托省道201及县道160。充分考虑交通可达性与停车要求等因素,设置三个出入口,均位于基地西侧,其中出入口一与县道160相连。未来,随着过山隧道的开通,南侧出入口将成为景区的主要出入口。

营造方式2:以功能策略引导空间组织,建立立体游憩方式

结合燕子山的大尺度空间特征,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功能策略:山上游,山下住。

所谓山下游,山上住,就是把山下作为旅游服务的基营,提供住宿、餐椅、综合服务的空间,山上则作为生态观光、娱乐休闲的场所。山上、山下空间的联动,主要依托交通路径串联。上山沿途根据地理特征打造有层次的景观风貌,并提供立体式的多种交通方式。

在功能策略的基础上,规划提出燕子山景区的空间策略:立体交通,点轴渐进。

结合燕子山地貌空间的类型以及视觉空间特点,设置了集游步道、车行道(包括电瓶车和小火车)和索道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方式。游步道穿越的地貌空间类型最多,空间类型丰富,视觉感知方式多样,步道路径能够完整全面的感知山地风景区的地貌空间景象;车行道能够快速方便的连接各个组团,节省交通时间,同时小火车对儿童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索道能够突破地形地貌的空间限制,串联目的地,并且能提供较独特的观赏视角。

连通东西向谷地交通,与山顶核心景观相接,峰谷联动,先期引爆项目。强化东西向旅游线路,串接南北向节点,加强南北互动。环路优化,项目整体协调发展。多种立体交通的配合,串联了山上山下的空间,同时也盘活了山中的游憩空间,使整个山地景区的各个区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营造方式3:因地制宜,个性化设计游憩方式“微体验” 山上:强化主题,塑造燕子山景区的引客特色。

燕子山天仙生态草原拥有大面积山地原生态草甸草原,一方面释放草原景观吸引力,将游憩资源的可游玩最大化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立体游憩方式的应用,置入多种旅游新业态项目,创造美好旅游体验。以观光、运动为项目设计核心,通过恭城瑶族文化历史符号植入、玩酷极限运动概念运用,打造面向家庭、自驾、高端等专项客群的南方稀有天仙草原品质景区。

山下:引水造湖,重构山水隐逸的休闲空间。

山下从三个方面进行游憩空间的建设。依托山下的乡村资源,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一村一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度假村。以旅游景观设计引导,营造原乡生活情境。第一,燕子山有山无湖,流经的溪水难以存留。因此,在地势较为低洼的村落引水造湖,丰富水景。第二,通过导入特色酒店业态,打造养生度假休闲娱乐服务组团,令游客畅享度假好时光。第三,在景区入口处,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交通换乘等功能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小镇,服务出入景区的游客。

山中:设置集散中转地,拓展秘境探奇的游憩空间。

利用山中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主体功能的游览体验区。同时在山中的景区内部交通中转地,建设一处特色服务小镇,解决游客餐饮、住宿、娱乐等休闲度假需求,成为景区内休闲服务基营项目,与其他项目一起构成景区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功能中心。

同时,在小瀑布群景观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置秘境探奇类型的旅游项目“瀑布林”,以本地神婆文化为元素,将生态景观赋予传奇内涵,通过三条特色游步道抵达山中制高点—蜜蜂顶,形成完成的山中探奇游憩体验序列。

结语

国内外森林游憩资源评价方法研究 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世界人口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自然, 向往森林, 使森林游憩成为世界游憩业发展的一个热点。森林拥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游憩资源, 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如何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有效和合理地开发, 其重要前提就是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调查及评价。

2 森林游憩的相关概念

2.1 森林游憩的概念

有很多学者对森林游憩下过定义, 从不同的定义中, 可以发现人们对森林游憩概念的认识大致相同。美国学者Douglass (1999) 认为发生在森林区域内的所有户外游憩形式的总和, 不管森林是否为这些活动提供了主要效用都可以称之为森林游憩。陈鑫峰 (2000) 认为森林游憩不仅仅是在林地上进行的野外游憩, 除了林地以外, 还有河滩、水体、草地、裸岩也都是在森林环境中进行的, 他们都属于森林游憩的范畴。他把森林游憩定义为:人们在森林环境中进行的、利用休闲时间, 自由选择的、以获得愉悦感受和恢复体力为主要目的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2.2 森林游憩资源的概念

森林游憩资源是森林旅游研究的基础性领域。不少学者都对森林游憩资源下过定义, 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 反映在对其资源特性或组成的归纳上, 也就存在着深浅宽窄的差异。森林游憩资源, 指的是依托森林环境、森林资源以及区域森林文化, 具有美学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游憩 (景观) 价值的林区内的森林景观、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总称 (李梅, 2004;李向前, 2001;王兴国, 2001) 。也有学者认为森林游憩资源是在森林环境中, 可被人类开发利用, 进行户外游憩活动的各种事物或环境要素的总称。其生态环境资源和景观资源是组成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董志勇, 2002) 。

3 森林游憩发展沿革

目前, 世界上森林游憩也以发达国家最为昌盛。这些国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发展各种森林游憩活动, 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多、种类多、管理好、服务周到。以下介绍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森林游憩及中国森林游憩的发展情况。

3.1 美国的森林游憩

据资料显示,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森林游憩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国家及地方政府对森林游憩活动及其他各种户外游憩活动项目的开发、人们参加游憩活动的积极性及规模、从国家到地方对森林游憩业的管理、教育机制, 都是其他国家值得借鉴的。

1872年, 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黄石公园 (Yellow Stone National park) ,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森林公园, 它的就建立标志着森林游憩业作为一项产业已初步形成。1881年成立了国家森林保护区, 1905年成立了国家林业署, 1916年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尽管这些活动并不是仅仅为了户外娱乐, 但它标志着政府首次肯定了国民对户外娱乐的需要。通过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系统, 美国国会把户外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观念推向了世界。到20世纪末, 这种观念几乎遍及每一个国家。

到20世纪60年后, 美国的森林游憩业迅速发展, 联邦政府和州全部森林都面向游人开放, 私人的商业性林地, 90%以上也以某种户外娱乐形式开放。为了适应森林游憩业发展的需要, 规范森林游憩活动, 美国制定了多种相关法律并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促进了美国森林游憩业的蓬勃发展。 (李梅, 2004) 1977年美国户外游憩超过了石油工业而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消费突破1600亿美元;到80年代, 美国户外游憩年消费达到3000亿美元, 人均1/8的收入用在了户外游憩上;20世纪90年代, 每年美国参加森林游憩高达20多亿人次 (陈应发, 1993) 。

美国的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 联邦机构、州、地方政府和私有林主是提供森林游憩活动的主要组织和机构, 其中联邦机构是最大的经营者, 每年可吸引15亿以上的游客。除了联邦机构为人们提供森林游憩活动服务, 其他的像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 (USDI, NPS) 、内政部鱼和野生生物管理 (USDI, FWS) 、内政部土地管理局 (USDI, BLM) 、农业部林务局 (USDA, FS) 、陆军工兵部队 (CE) 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TVA) 都为人们提供了游憩活动。其中联邦土地上的游憩活动有40%是由农业部林务局的国有林提供的, 它是美国森林游憩活动的最大接纳者 (李梅, 2004) 。

3.2 欧洲的森林游憩

在欧洲, 1906年荷兰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此后, 欧洲大多数国家都相继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欧洲森林游憩受到美国的影响, 十分盛行, “到大自然中去”是都市人的一种时尚。

在瑞典, 森林是各种森林游乐活动最重要的基础。不同兴趣的人们在森林里始终会获得不同的享受。瑞典的森林是人们开展自然旅游的重要资源, 瑞典有一半人至少每两周去一次森林, 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安宁和娱乐。据瑞典统计局2011年最新数据, 瑞典拥有2830万hm2森林, 约占瑞典整个土地面积的70%, 瑞典也成为了欧盟最大的森林国家。在国家公园、动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禁猎区等区域内的180万hm2森林受到国家保护, 禁止砍伐。

1993年, 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英国国会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1998年, 英国有3.55亿人参加森林游憩活动, 森林游憩门票收入是其木材产值的十倍。

在德国, 政府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 全国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高达80亿美元, 占国内旅游业总收入的67% (李梅, 2004) 。

3.3 中国的森林游憩

中国的森林游憩业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9月, 国家计委批准同意在张家界林区建立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同年台湾也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肯丁国家森林公园 (蒋厚镇等, 1999) 。经30年的发展, 森林公园已有一定的规模。到2011年, 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发展到2583处, 预计到2015年, 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超过3000处, 森林旅游人数达5亿人次, 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600亿人民币, 社会综合产值达2000亿元。森林游憩业无疑成为我国林业产业中最具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经济增长点, 是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朝阳”产业 (李梅, 2004) 。

4 森林游憩资源分类

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实施有效的资源保护利用, 能更好的确定森林游憩的目标市场, 有必要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分类, 为森林游憩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依据。目前对于森林游憩资源的分类比较少见, 且形式上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 根据森林游憩资源的成因不同, 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2) 根据森林游憩资源特性, 结合游憩活动性质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利用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和中间型游憩资源 (Clawson and Knetsch, 2011) 。 (3) 按照游憩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未经开发或潜在的游憩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游憩资源和现在人工创造的游憩资源。 (4) 根据游憩资源的吸引力级别分类, 可分为国家级风景资源、省级风景资源、市 (县) 级风景资源。这些角度各异, 造成了对森林生态旅游分类的体系各式各样 (周明蓉, 2008) 。

5 森林游憩资源的调查

对森林游憩资源的调查是认识旅游资源的过程, 是旅游资源评价、制定开发建设规划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最基本工作。目前的调查方法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定性描述法, 二是利用已构建的旅游资源调查体系进行定量调查。定性描述的方法虽然比较直观, 但只能对旅游资源进行简单的描述, 缺少深入的资源分析 (王殿蓓, 2009) 。对于定量调查, 大多数研究人员采取《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972-2003) 中的方法进行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陈鹰, 2006;卢双珍, 2008;胡延辉, 2011) 。从研究角度来看, 一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相互关联的, 调查工作是评价的基础, 评价工作是调查的目标。

6 森林游憩资源的评价

目前, 对森林游憩资源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森林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质量评价和潜力评价。

6.1 森林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

国外森林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旅行费用法 (TCM) 、条件价值法 (CVM) 、享乐定价法 (HPM) 、费用支出法 (EM) 等。其中TCM和CVM是目前世界最流行的两种评估方法, 美国资源委员会曾两次将这两种评估方法推荐给联邦政府作为游憩价值评估的标准方法。英国众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将TCM推荐给英国林业委员会, 作为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的标准方法 (Benson J F、Wills K G, 1993) 。我国森林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始于上世纪80年代, 主要是利用国外提出的CVM、TCM等方法进行评估, 主要有:陆鼎煌 (1985) 利用费用支出法 (EM) 评估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为2400.88万元/年。吴章文 (2002) 运用旅行费用法 (TCM) 评估了鼎湖山风景区森林游憩价值为31369万元。张颖 (2011) 采用条件价值法 (CVM) 评估了三清山森林游憩总价值为4.29~6.16亿元。

6.2 森林游憩资源质量评价

在20世纪60年代后, 国外出现大量的森林游憩资源质量评价方法。如Crofts (1974) 根据评价物本身的属性或人和团体的主观评价进行的代理组成方法;Arthur (1977) 提出的描述因子法、公众喜好法等。到目前为止, 国外在这个领域基本形成的评价理论有四个学派:认知学派、专家学派、经验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

国内对森林游憩资源质量评价是从何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王雁 (1999) 根据国外对森林景观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总结30年来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实践在不同评价中各种森林景观元素与美景度之间的关系, 并探讨了森林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存在不足。台湾学者侯锦雄 (2001) 参考美国土地保护局的视觉资源管理系统 (VRM) , 结合台湾当地景观资源的特性, 对日月潭风景区的游憩资源进行了质量评价。兰思仁 (2001) 归纳总结出通过计量化对现实森林景观进行评价的使用方法, 该方法由森林景观的森林景观美景度 (SB) 、视觉吸收力 (VAC) 和风景敏感水平 (SL) 三部分加权求和而成。

6.3 森林游憩资源潜力评价

上世纪70年代后期, 国外旅游学界开始关于旅游资源潜力评价的研究, 有代表性的如:Gunn等 (1979) 对德克萨斯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气候、水文、历史及民俗等9个方面的进行了评价, 并绘制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分布图通过Synmap计算机制图系统。Laventhol等 (1982) 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把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作为重要因子。Gunn等 (1993) 将旅游资源分为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两大系列在伊利诺伊州旅游规划中, 对它们分别进行开发潜力评价, 开发潜力的评价结果通过Arc Info系统进行叠加合成, 划分出不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等级。Priskin (2001) 从可进入性、吸引力、环境质量、旅游设施4个方面, 对澳大利亚西部海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评价。

国内方面, 李新运等 (1997)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旅游效益、资源价值、开发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研究。魏长晶等 (2006) 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等方面做了定量研究。王霄等 (2007) 运用专家打分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 然后进行主成份分析, 确定各因子的权重, 最后进行打分, 得出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潜力。汪侠等 (2007) 使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分析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重要因素, 并建立递阶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

7 前景与展望

现阶段, 对森林旅游研究的内容还不充分, 对森林游憩资源的研究非常稀少。因而, 开展森林游憩资源调查与评价对促进森林游憩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 也能为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总结和归纳现有对森林旅游和森林游憩的相关研究, 森林游憩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技术会有以下趋势: (1) 根据实地情况, 针对不同森林类型进行森林游憩资源调查分析, 然后对其游憩资源进行评价; (2) 目前针对森林游憩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还比较稀缺, 迫切需要森林游憩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 (3) 森林游憩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因子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偏好问题, 而不是盲目的设定调查和评价因子; (4) 新技术手段的介入, 例如借助影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影像的判别功能, 对森林游憩资源调查和评价起到一定的帮助。

摘要:森林游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简要介绍了森林游憩概念、森林游憩发展及森林游憩资源分类、调查、评价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上一篇: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观《开学第一课》有感下一篇:抢橡皮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