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维度

2024-09-18

价值维度(共13篇)

价值维度 篇1

自然价值论的存在论维度

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自然中心主义、价值与事实等同和对自然价值客观性的证明等三个环节.自然价值具有价值和事实双重内涵,自然价值论具有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品性,它存在着价值本体化的.思路,其存在论基础是近代哲学的二元论.人与自然界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由人确立的,它在本质上是人在实践中为人和自然界确立的一种价值论地位.

作 者:张德昭 何文模 ZHANG De-zhao HE Wen-mo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30 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018 关键词:自然价值   环境   伦理学   存在论  

 

价值维度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价值维度

21世纪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都要依靠人才的培养。人才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能力, 更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渊博的知识、 超群的能力只会让其具备更强的破坏力。当代大学生由于责任感的缺乏导致学习无目标、行为无动力、道德无底线、是非无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刻不容缓, 迫节需要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价值维度有个清醒的认识。

一、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的教育价值

责任是大学生成人的基石, 为大学生成人奠定根基。“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生而为人, 就有一种人的天职, 他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为这个世界、 为其他人做些什么。他所使用、所看重、 所喜欢的一切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必有人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即使这些均为自然所赐, 他对这自然界也负有一种义务。只有如此, 他才有资格立身于人的世界之中, 在这个星球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 要做人, 首先就得承担责任。”[1]“人, 在道德上有价值的每一个人, 都必须有所承担, 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 不是人而是物件。”[2]可见, 责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以“责任”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起点。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断乳期, 其学习、生活突然由“他管”变为“自管”, 需要学会自立、自觉;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准备期, 不仅要埋头读书, 更要抬头看世界, 逐步实现 “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需要学会承担责任。学校应在各项教育活动过程中, 有意识地融进责任教育, 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铸就他们的健全人格, 最终才能使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决策, 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责任是大学生成才的“维生素”, 为大学生提供成才所需的养分。责任内容体系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 对国家的责任。其中, 对自我负责是其他责任之前提和基础。因此, 负责任的大学生首先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让自己处于身体强壮、精力旺盛、心态阳光、人格健全的良好状态;其次是加强在大学期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主动承担并完成大学生的任务——将自己培育成“四有”新人。如此一来, 既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能力, 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没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在生活中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思想上组织纪律观念淡漠, 行为上极其容易出现偏差。而且犯了错误依然强词夺理, 毫无自责之心, 改正错误、纠正行为更是难于上青天。由此可见, 有效的责任教育, 可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让大学生对自己负责, 在学业生涯中刻苦努力, 不断地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地朝着成才目标奋进。

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内在要求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3]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刹那就被卷入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自觉承担责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每个人只有自觉承担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弗洛姆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5]

当代大学生是高智力群体, 是未来知识经济的主体,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其责任意识状况如何, 在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和得失。责任感淡漠的大学生, 往往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行为散漫, 无法自觉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 影响甚至降低群体社会实践活动效率。相反, 责任感强烈的大学生, 在内在责任感的驱动下, 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积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自觉承担对国家、 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是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顺畅, 而全面履行角色责任是社会各种关系和谐顺畅的关键要素。从这个角度讲责任教育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6]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责任教育,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认同感, 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其不同角色的社会作用。首先, 作为家庭成员的大学生, 他们的角色极其独特。他们是父母关系的纽带, 是夫妻感情维系的助推器;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与未来, 是家庭传承和振兴的负载者。大学生能否对家庭有所担当, 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孟子曰:“人有恒言, 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如果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较强, 敢于承担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 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则多一份和睦、多一份美满, 社会就多一份安定祥和。其次, 作为高校校园的大学生, 强化自我责任意识, 做到人格上自尊, 懂得平等与尊重;学习上自主, 主动汲取与探讨;生活上自立, 学会自理与服务;行为上自律, 自觉约束与管理。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友爱, 避免彼此之间的摩擦、矛盾、冲突和对立, 妥善处理生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 化解矛盾, 协调各种校园关系, 建设校园文化, 促进校园和谐。再次,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 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自觉抵御社会不良习气, 主动承担肩负的社会责任,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最后,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主力军。他们思想成熟、意志坚定, 能够看清社会形势、甄别各种社会思潮, 积极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健康的社会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他们不仅独善其身, 而且能以其尽义务、 负责任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成员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形成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氛围,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

三、以繁荣中华民族文化为根本需要的文化价值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既向外传播了中华民族文化, 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又引进了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与此同时, 也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蜂拥而至,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 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意识形态间的冲突和斗争无处不在。此外,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以及对我国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来影响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西方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等不良思想文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传统文化思想, 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意识形态。

大学校园一向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 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 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道德标准的模糊、网络文化的虚拟、功利主义的盛行、价值观念的多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度的困惑。大学生青春年少, 正处于感性与理性、热情与偏激、继承与批判并存的特殊心理时期, 其社会阅历不深、生活经验不足、认知判断不准、鉴别能力不强, 但思维敏捷, 猎奇心强, 极易接受一些外来文化思想, 形成错误或扭曲的观点, 对优良的民族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 一方面理解大学生、包容大学生, 正如列宁曾说“上帝也允许青年人在一定时期说点蠢话”[7];另一方面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从而自觉按照对国家、对人民、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严格要求自己,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有目的地汲取和借鉴, 丰富并创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以实现“中国梦”为终极目标的服务价值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定义“ 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 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 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中国梦”的实现要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其中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智商群体, 是未来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责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直接影响“中国梦”实现的进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 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其成为勇挑重担、胜于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国家才有发展, 民族才有希望。

强烈的责任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和创新意识形成的基本源泉。[8]责任感强的大学生能够自觉承担 “大学生责任”——实现自我管理, 夯实基本理论知识, 锻炼专业操作能力, 探索前沿性问题, 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责任感强的大学生, 特别关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对其中不完善、不科学、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等会产生强烈的批判和改造欲望。在批判和改造的实践过程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创新能力也就随之得到培养和提升。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 为实现“中国梦”的终极目标而服务, 是使我们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2][德]康德.苗力田, 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陈惠娟.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浅析[J].钦州学院学报, 2009 (6) :69-72.

[6]韩小香, 冯基聪.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 :195-196.

[7]列宁选集 (4)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医学的价值维度 篇3

其一是人们赋予医学的价值。无疑地,医学在二十世纪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四十年代卡介苗和链霉素的应用使结核病得到控制。五十年代的第一次药物革命带来了杀菌新药,而可的松激素的发明导致了人类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理解。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揭开了遗传的奥秘,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1967年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导致了外科性质上的变化,二十世纪初期,外科的任务基本上是缝合和摘除,而现在已经转变为精确的修复和无止境的替代。此外,各种医疗仪器的发明、全球天花的消灭、避孕药的使用、试管婴儿的诞生都使人们从医学中受益无穷。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今天的人们对医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怀疑和追问——人类对医学发展的希望和目标是什么?医学应当在哪里停止?它的主要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尽可能地维持生命吗?它的变化已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吗?医学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医学的供给和需求可以被金钱和市场取代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人们正在重新思考医学的价值和终极目标。其实,医学也一直都在重新塑造自己,尽管医生总要处理一件事:治疗疾病,但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无论想象上、制度上、科学上、人道上都是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医学的价值问题是开放性的,对它的回答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的企图无疑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真理”挥之不去的是本质主义、普遍主义、基础主义、甚至是帝国主义的阴影。

其二是医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存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赋予医学以价值,而且是由于医学对疾病的起源、本质和意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疾病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的解释饱含着无尽的价值蕴涵。希波克拉底文集把健康和疾病解释成某种形式的平衡与不平衡,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胆汁、粘液、血液、以及黑胆汁或抑郁质。人的躯体是这些体液的战场,而疾病则是某种平衡的打破,例如胆汁和粘液是夏季痢疾和冬季感冒的病因。这种对于疾病的理解包含着古朴的唯物主义哲学价值观。然而,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疾病有了接近客观性的认识。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疾病是自然界中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一种生物力量。更引人注目的要属宗教与医学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医是从宗教统治下的价值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世纪的宗教和医学有着共同的目的——创造生命的完美。从词源学上说,神圣(holiness)和治疗healing是从同一词根wholeness演化而来。 拯救(salvation)和有益健康(salubrity)、治愈(cure )、关怀(care)和仁慈(charity)也是从同一词根演变而来的。基督教也教导人们,让人类遭受疼痛和不适并不是上帝的本意。痛苦是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的。因为原罪,男人们汗流浃背地劳动,女人们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生育,到了收获以后,人们还不得不经受疾病和死亡的苦痛。因此圣经把疼痛解释为对不忠和背叛的惩罚。从词源学上讲,疼痛(pain)起源于拉丁语的惩罚poena。

医学与科学的联系也表明医学是一种价值存在,因为科学是一种价值建构,它的终极目标是对宇宙作出最完整、最精确的可能的解释。目前的医学是医学科学,它与科学共命运,例如与正统医学相伴的是人体的机械模式,肾脏病曾被认为是罪恶的灵魂、邪恶的行为和恶毒的神灵影响的结果,现在被认为是一种物质问题:一种生物学装置的失灵,这种装置起着滤过、清洁和调节体液内的化学物质的作用。然而,对于科学目标是否完全吻合医学目标的问题人们仍有争议,这表现在虽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医学的进步,但当医学院的学生被培养成科学家之后,人们发现医生更需要有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既能充分应用技术又不丧失人道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卫生保健体系。

作为社会制度伦理的一部分,医学的现代发展也产生一种论证自身合理性和公正性的内在要求。时代呼唤一种医学的“制度伦理”。医学不再被看成是中性的,它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方案本身都包含着价值因素。人们的医学价值观也无不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三是医学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和缩影。医学总要面向人,不论是什么技术的使用,都涉及到人类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医学要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医学已被看成一种政治权力和责任。其实,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剑桥医学史》描述的就是这两者关系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医学都涉及到医生、病人的权利,以及像教会、慈善组织、保险公司、制药厂尤其是政府这样的机构的权力与职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在不同的国家都经历过不同的历史过程。在十八世纪的天主教国家里,这种医疗服务大部分是由教会提供的,而在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多数地区,则是由地方政府提供,但无论是政府还是宗教提供的医疗服务,对于穷人来说都是有限的。现代的医学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尽管西方国家中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发展,但大多数人还是负担不起政府认为合乎标准的医疗保健,医疗费用需要通过商业或保险系统、以及国家福利予以解决,其标准是较低的。因此,西方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是公正和共享。从世界范围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财富与权力对医学的影响。许多撒哈拉以南的国家面临的生计和基本卫生问题在欧洲国家至少一个世纪前就解决了。东非艾滋病的流行与性关系的模式有很大关系,但大量人口的慢性营养不良和其他可以被有效治疗的性病的普遍存在也为这种传播提供了方便。因此,公正和共享不仅是西方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也是全球性卫生保健的核心问题,如果发达国家任其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发展下去,人们享受不到最基本的卫生保健,那么这些疾病的扩展最终也会毁掉发达国家。只有把医学看成一种应在全球范围内公正分配的政治权力和责任,树立一种满足全球人利益要求的价值观,人类的健康才能获得最终的保障。

其四是医学上的道德价值困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与道德价值的交涉。医学史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医学与道德价值取向混为一谈的例子,例如早期流行病学的观点认为艾滋病是放荡生活产生的必然结果:吸毒、性生活放荡、同性恋等。直到1984年HIV病毒被分离出来后,人们才知道“无罪的人”也会得这种病。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此后人们认为道德与这类疾病没有关系,至少人们已经意识到以法规和道德控制和惩罚性放纵可以起到预防艾滋病的作用。这是医学与道德价值观交涉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领域更为突出的道德价值问题是如今生命伦理学所探讨的各种问题。从《剑桥医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亟待解决的医学上的道德价值困惑。

1954年首例肾移植在美国波士顿完成。1967年12月3日移植成了全世界的头条新闻,在南非的一家医院里,医生将一位死于交通事故的24岁女性的心脏移植到一位54岁的心脏病患者体内,并使后者存活了18天。此后心脏移植很快成为常规手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仅美国一年就做上百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肝、肺移植并且成功者也日益增多。器官移植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道德困惑:在何种情况下活体生命在道德上可以成为肾或其它器官的捐献者?是否应有器官市场?是否可以认定死者会自动同意切除器官?在哪一刻人才算是真正“死亡”了,而被允许切除器官?生殖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道德问题:例如已被体外授精和冷冻阶段的卵子归谁所有?代理母亲“出租子宫”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体外授精带来的优生问题?遗传缺陷检测在道德上是否适当?如果避免患有膀胱纤维化的儿童的出生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话,那么对于身材矮小或者智力较低,以及在其它方面达不到人们预期目标的胎儿应当如何处置呢?随着确定基因缺陷的检测方法的发展,人们将会面临更多的伦理难题。此外,安乐死是医学科学成功地延缓了死亡的悖论性逻辑结果。一些患有阿尔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髋节炎的患者不愿意有更长的寿命,因为这意味着忍受疼痛和丧失能力和尊严。他们中的一些人主动选择了安乐死。但在主动安乐死愈发得到认可的同时,人们对被动安乐死、甚至对主动安乐死仍持有道德上的异议,其争论的焦点仍旧是安乐死是不是一种“谋杀”?

医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它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从价值角度思考医学,把它置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和透视是人们总结医学史,解决当代医学发展提出的问题,以及预测医学的未来,使其按照更合乎人类目的的方向发展的一种途径。

维度统计 篇4

维度统计 - 超强的国内新兴免费网站流量统计

。维度统计是国内的一家新兴免费网站流量统计,和传统的免费网站流量统计有很大区别,功能更加强悍,界面动态化,有点类似之前介绍过的Woopra,使用也是像Woopra那样需要下载按照软件客户端,虽然有点麻烦,但只要你用了维度统计,肯定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另外,由于还没有正式开放,需要到维度统计官方论坛去发帖申请邀请码才能注册。

申请邀请码:bbs.vdoing.com/forumdisplay.php?fid=5&page=1

维度统计演示:

来自:www.free8.com/tongji/vdoing.htm

相关阅读:

维度统计:IM与网站流量统计相结合的客户端

Vdoing维度:想做IM的网站流量统计服务

延伸阅读:

免费网站流量统计服务

Woopra:网站实时统计系统

语言礼貌的哲学维度 篇5

语言可以表达思想,但语言表达的不一定就是语言表达者的思想;语言可以遮蔽语言表达者的思想.同样,语言可以表达语言表达者的礼貌,但也可以遮蔽语言表达者的礼貌.仅仅根据表层句法结构本身判断表达者的`礼貌或不礼貌是不恰当的做法.如果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与解释礼貌,必须加深对人自身的认识.

作 者:谢朝群 林大津 XIE Chao-qun LIN Da-jin  作者单位:谢朝群,XIE Chao-qu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林大津,LIN Da-jin(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价值维度 篇6

“绘本”的称呼最早是依照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习惯而被引入大陆,现在已经被出版界和大众广泛接受。儿童绘本被认为是图画书的一种,区别于漫画书和连环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儿童读物。但如何定义绘本的概念,学界至今尚未有定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绘本所指的范围很宽泛,描述尚可而定义很难。美国的Barbara Bader是首位研究少儿图画书史的学者,她认为图画书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她认为图画书是对文本和插画的综合设计,并且作为商品被大量生产的, 并为孩子带来一种体验的过程。台湾著名绘本出版和推广人郝广才认为绘本“大概”是一本书,书中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国内学者彭懿也认为图画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种类繁多,各个种类之间界限也非常模糊。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对图画书的判定标准是当今学界最为接受的概念基础,即 : 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说话,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他用两个数学式表现这一概念并区分绘本与其他有插画的书 : 文 + 画 = 有插画的书,文×画 = 图画书。在后一个公式,即乘法关系中,文字和图画的关系是相融相生的,且生成了内容更丰富的新内容。

二、绘本在中国的现状

绘本在中国主要分为引进版和中国原创绘本两大类。引进版儿童绘本的版权由中国大陆的出版机构从国外、境外购进,并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目前,版权从港澳台地区购进的儿童绘本,也被认为是引进版。中国原创儿童绘本是针对引进版儿童绘本而言的,具体对象指的是由大陆的出版单位和出版人策划出版的儿童绘本,出版者直接对绘本的内容、装顿设计、出版与发行等一系列出版过程进行统筹与策划, 目的是制作高质量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

儿童绘本出现于19世纪末的英国,繁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至30年代后期,新作和经典作品不断涌现, 在40年代进入黄金期,在欧美地区成熟。日本紧跟其后, 在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多次获得国际权威奖项的大奖,水平已在世界前列。

儿童绘本在中国发展时间尚短,目前总的状况是引进多而原创少,学习多而创新弱。相比较而言,儿童绘本在英美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和日韩都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推广,目前市面最受欢迎的绘本大多来自于这些国家。优秀的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现在还相对较少。

三、国内绘本研究

国内对绘本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绘本概念的界定、绘本创作与解读策略、绘本推广及出版现状。从跨文化视角对绘本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陈晖是我国绘本研究的积极推动者,他在《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陈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中分析和阐述了绘本的图文性质和艺术特征,认为绘本是专指以其中的“图”和“文”共同作用、共同演绎一个故事的书。

彭懿在绘本概念推广方面无疑是很重要的推动人。他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和《图画书应该这样读》(接力出版社,2012年)目前是家长们广为借鉴的指导性读物。尤其是前者,纸质精良,印刷考究, 内容编排合理,介绍了世界各国主要的优秀儿童绘本,尤其是获奖作品,可以用来引导中国家长和孩子了解绘本的真正内涵并据此合理选择和解读优秀绘本。

除此之外,台湾对绘本的研究也很多。比如,林美琴在《绘本有什么了不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中通过研究绘本中图与文的关系入手来阐述绘本的正确解读策略,解答人们关于绘本阅读者入学后只看图不读字和阅读量偏低的疑惑。

四、用价值维度理论分析儿童绘本

目前用价值维度理论研究儿童绘本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价值维度是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五维度理论。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 Geert Hofstede) 在20世纪60年代末, 以他在IBM总公司和3个跨国跨地区的子公司进行的关于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国家文化四维度 :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阳刚气质——阴柔气质。后来,针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的情况,又补充了第五个维度即关于时间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价值五维度理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跨国公司管理、跨国商务与谈判等领域。目前,应用霍氏理论研究儿童绘本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笔者尝试根据不同绘本来源国的文化价值取向来分析其在儿童绘本中的体现。

日本和韩国在国家文化价值取向上被界定为以高权利距离,高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和集体主义。这两个国家的区别仅在于日本是典型的阳刚气质,而韩国更偏向于阴柔气质。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和上司,愿意依靠家庭和集体, 并为之作出牺牲。人们更看重为未来而奋斗并注重节约以备不时之需。家庭生活中男女角色分工明确,男主外而女主内。这些倾向在他们的儿童绘本中都有体现。

在日本绘本《苏和的白马》中,牧羊少年苏和虽然年幼, 却已经承担起劳作养家的重任。他的奶奶在家中做家务并照顾他。王爷可以随意要求得到苏和的白马。不仅如此,作为家长和父亲,他有权通过赛马会决定女儿的终身大事。而苏和受白马梦中所托,把它的皮毛和筋骨做成了马头琴。这些故事隐藏的特质都可以用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作出解释。

相比较而言,欧美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被界定为低权利距离,低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 短期导向,且以阳刚气质为主导。在这些国家中,人们追求平等的关系,家长与子女,上司与下级之间更多地是平等关系。人们的紧迫感与危机感普遍不强,乐于冒险并尝试新的体验。闲暇与现时的物质享受受到重视,而节约并不是人们主要的考虑。家庭生活中一般也是男主外而女主内,并且人们更多地珍视自己的核心家庭而非大家庭的利益。成功往往能够依靠个人奋斗取得。

美国绘本《彼得的椅子》可以很好地诠释以上的文化特点。彼得的父亲在外工作并负责家里的体力活,母亲则是照顾新生的女儿、做饭。当彼得对父母的行为有所不满时, 他离家出走并带上他仅剩的一把蓝椅子和他的小狗。有趣的是,当彼得回来时,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还用自己的鞋子和妈妈开了个玩笑。回来后他马上和爸爸一起把最后一把蓝椅子漆成了粉色。他已经把自己看成男子汉了。

五、结论

价值贡献:客户管理的新维度 篇7

招式1:按客户价值重新对现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策略设定

客户管理的首要问题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客户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不仅要看客户的规模大小,更要上升到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这个价值可以是连续几年贡献给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也可以是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贡献。大多数管理实践采用了前者,但在注重终身价值的会员管理的实践中,较多采用后者。

一旦确定了客户价值的定义和衡量方法,就可以对客户进行分类。许多著名的世界500强公司依据销售额和利润等指标,将其客户分成了钻石客户、黄金客户、战略客户、潜力客户、一般客户和问题客户,据此对每一个客户贴上分类标签。有了客户价值分类,对每类客户的管理策略也就可以在公司层面得到清晰的制定和执行。

招式2:按客户购买因素进行营销和销售

不论你想怎么营销与销售产品和服务给客户,客户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购买决定因素。要达到有效的营销和销售,就需要努力探索出这些购买因素并进行优先级排序。IBM在其销售方法论中,基于大量历史数据研究得出:价值、价格和关系是客户购买行为发生的三个决定性因素。对不同类别客户的购买因素进行明确的识别和排序,才能在开发和维护客户时很好地“管理”客户的交易,而不至于用错了劲、使错了力——在一个明明价格不敏感的客户上拼价格,在一个明明价格敏感的客户上却大谈特谈差异化。

招式3:按产品份额/增长性分析对特定客户进行管理

客户管理既要有高度,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又要足够细化,对特定客户按产品份额/增长性进行管理。所谓产品份额/增长性分析,主要包括我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类别在该客户中的占有率和收入增长性,与竞争对手以及与客户自身相比,表现如何。否则,我们就很容易只看到表面的业绩,而忽略了潜在的竞争风险,落后于客户和竞争对手的成长。

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 篇8

环节教师教学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有那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呈现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什么了?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对话指导机智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

目标课程性质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目标的根据是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那些策略(增/删/换/合/立)?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活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思考课堂文化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学生思考的习惯?(时间/回答/提问/作业/笔记/人数)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思考行为?民主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怎样的?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教学设计、情景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孔子和之四大维度 篇9

孔子和之四大维度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绝对的精神领袖、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是重“和”的,他的有关“和”的.观点极具普世价值,是滋养中国文化传统生根发芽的沃土,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中国之外.他的“和”思想,关注着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作 者:孙军红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2刊 名:平顶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2(6)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 和 维度

价值维度 篇10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公平价值维度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的基本手段,它存在一个政策主体同政策目标的关系问题,而这两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关系。政策目标对政策主体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效用,政策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政策主体的某种需要,或者说可以满足政策主体所代表的利益。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价值与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公共政策无法回避价值问题,价值问题将始终贯穿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维度分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和谐是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和谐,不能割裂;2、协调性,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系统内部相互协调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仅当社会各要素达成整体优化、和谐统一、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时,社会才能和谐;3、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既能够保障以生态、经济、社会为要素的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发展,又能为未来社会多要素、多结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4、人本性,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没有人的和谐发展,就谈不上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让个人拥有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尽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社会发展却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这种社会发展滞后在公共政策领域则表现为社会发展空间、时间的失衡,以及公共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失调。首先是城乡及区域发展的不均衡[1]。其次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特别是代际利益的不均衡。就公共政策本身而言,其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应包括当前利益,还应包括长远利益,不仅应包括当代人的利益,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利益。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利益诉求过多地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而忽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再次,群体、阶层间利益的失调。作为公共政策,应该不为个别利益群体左右而谋求大多数人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正如阿伦特所言:事物的世界处于共同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如同一张桌子的周围坐着许多人一样,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物一样,都同时将人联系起来和分离开来。

二、公平是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

(一)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

现代化有着诸多的内涵,而政治民主化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经济增长和政治民主作为现代化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民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政治领域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等民主价值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大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公共政策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才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即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稳定。所以,公平也就成为民主政治的一项实质性内容和基本目标。

(二)公平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它以提高效率为出发点和最高目标。但是,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不是就只有效率没有公平,因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平竞争,可以说公平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发挥效率的前提条件,市场經济的运行,逻辑地要求公平。商品天然就是平等派,市场经济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离开了公平原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无从谈起。更进一步说,公平原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人们的市场行为和经济行为的逻辑提升。竞争要有效率,必须要求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并由统一的规则来调节。

(三)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内在要求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政府的公共政策活动。作为一门正式的科学研究,公共政策只是到了现代才刚刚兴起,它反映了政府功能的扩张及公共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同时,公共政策伴随着民主化的演进而得以不断发展,特别是民主宪政体制的确立,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合法保障。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应属民主社会所特有,相应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必然离不开民主之平等与自由理念。可见,以公平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理论上是公共政策科学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民主化浪潮在全球范围的推进所致。

三、结语

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取向理应是公平,而非效率;公共政策必须给公平予以优先考虑,在其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进而将公平原则纳入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中,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红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及其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价值维度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者,维度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价值方面的态度和取向, 即人置身于其中的价值情况, 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价值观对个人来说, 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动力所在;对国家、社会而言, 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促使人们思考:引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它是否能够保持它的生命力, 并继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推动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凝练, 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肩负着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高校教育者需要慎重思考的一个重大时代问题。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 重点要把握好4个维度。

1 实践唯物主义维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 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问题, 已经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往似乎只注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一面;而生活实际的发展则使人们认识到它同时也来自于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大学生如何在符合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论证和把握自己的价值选择, 就需要有对于价值和价值取向问题的理论反思和武装。

马克思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相对于世界的存在、现实、事物的既有状态而言, 价值现象具有某种超越的性质, 它是产生于现实和实践, 又高于现实的现象。价值产生于人类特有的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及其运动—实践活动之中, 产生于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 价值是实践的一个内在尺度、一种基本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现实和实践, 又高于现实。要让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 就必须让大学生深入全面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通过应然与实然、历史与现在、成就与不足的对比分析, 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的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表现。

因此,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 进一步的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应然”, 但更要从“实然”出发。教育者要通过历史对比分析, 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出现的各种不足, 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更要用具体数字、事例, 让大学生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诚然,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法治、环境治理等领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党和国家一直在致力于各项改革, 积极稳妥的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大手笔的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高校教育者要能站在历史的高度, 用长远的眼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协调因素, 用能够说服人的事实和事例, 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 主体性维度

“主体性”是描述人在自己对象性行为中地位和作用的概念, 其核心是人的权利与责任。价值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属人性”或“主体性”。马克思主张“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世界, 而“价值”这一概念恰恰反映出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就是以人的主体尺度为尺度的现象, 在价值领域中“人”普遍地居于最高的、主导的地位。主体性意味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谈到价值, 谈论任何价值, 人对任何事物、任何人的价值判断, 不管意识到与否, 实际上都是以人自己的尺度去评量世界。万物的价值及其等级和次序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从来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来排列的。

按照人的具体历史面貌来把握人的价值主体性, 意味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实际, 突出大学生主体、强调大学生本位。高校教育者要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方面, 帮助大学生积极转换角色, 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 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社会实践, 都能以学生群体性的探讨和自主性学习思考为主。具体来说, 教育者要在课堂教学上通过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意识, 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主动参与教育活动, 从而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 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要广泛建立课外实践平台, 让大学生投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 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思考, 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 教育者要引导每一大学生主体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价值选择、判断及其标准, 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承认并重视自己在一切价值判断和选择上的权利、责任及其统一, 自觉地承担, 并不断地自我检验、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3 超知识性维度

高校教育者要让大学生明确区分两大系统:知识系统与价值观系统。知识系统意味着人们“知道什么, 懂得什么”, 价值观系统则表明人们“相信什么, 想要什么”。知识能够为价值观提供一定的基础和选择范围, 价值观则指导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按照自己的尺度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不是知识所能包含或代替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信仰、理想等不同于具体的知识、理论和科学。当大学生在已知的边缘以外, 遇到问题需要做出回答或选择的时候, 就只能凭借信念、信仰和理想了, 特别是, 越是在知识和经验达不到的地方和时刻, 信念、信仰和理想就越发挥作用。可见, 并不是什么样的知识本身, 而恰恰是知识的有限性, 使大学生都需要寻求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知识性意味着必然含有某些非理性、情感化的因素。因此, 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不能像普及科学知识那样, 不考虑大学生的个性需要, 仅仅通过传播和灌输就能统一大学生的头脑。事实上, 价值观念是不能强求一律的。毛泽东说, “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 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 是非问题, 不但没有效力, 而且是有害的”。[2]因此, 高校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大学生形成自己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条件性和过程性, 尊重大学生选择执行自己信念、信仰和理想的权利与责任。在此基础上, 可以通过交流、建议、示范与合作等方式进行引导,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另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知识性并不等于无理性。事实上, 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越来越需要和依赖于理性的引导。在此层次上,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不是越来越远离科学, 而是越来越需要和依赖于广义的科学。人类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而人类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却能够超越这种有限性。彻底的科学精神是沟通知识与信仰的桥梁, 是预防迷信的药方。历史证明, 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这里起着比自然科学更为深刻普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力求传播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时候, 更注重树立对科学和真理的信仰, 把倡导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科学思维方式, 特别是把哲学批判精神和人文精神放在首位, 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弱各种迷信及病态心理的发作。

4 文化传承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是源自中华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 是立足点、是根基、是根本、是命脉。高校教育者要以中华传统美德体系的传承与实践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条件和根本落脚点, 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今天更要发扬光大。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约定, 也是社会基本价值的诉求。就个人道德而言, 仁是敦厚慈爱、义是坚持道义、礼是守礼敬让、智是明智明辨、信是讲求诚信;就社会基本价值来讲, 仁强调仁政惠民、义直指社会的正义原则、礼强调文化体系、智注重人生大道人生智慧、信是诚信信心信念。除了仁义礼智信、孝悌、中和、诚敬等道德条目外, 还有很多与这些德目有密切关系的修养方法, 如, 克己、反身、正心、诚意、慎独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深刻久远, 是构成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基因已经长久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心理习惯、思想言行中了。

因此, 要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效用, 高校教育者就要引导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 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具有根源性和民族性的儒学元素, 发挥儒学文化原初纽带的作用。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 树立文化自信。要在高校普遍推广中华经典阅读、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定期举办中国经典文化沙龙等形式, 从理论上普及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要有效地利用中国传统佳节, 通过举办各种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民俗体验活动等, 以凝聚广大学生的爱国心和民族情, 引导大学生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活动, 唤醒大学生内在的民族文化基因,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增强人文素养, 有效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6, 6-67, 74, 141-142.

评价教学设计好坏的维度 篇12

通过对专题三的学习,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的维度可从两个方面角度去评价,具体为:

一、从观察学生的状态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维度:

(l)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

(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会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如果学生的课堂状态不理想,那就要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查找原因。

二、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来评价,也有如下五个观察的维度:

(1)组织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组织、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注意中心。除了观察教师在自己讲授时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学生身上,还要观察当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的注意中心是否在于学生活动的反馈与调节。

(3)教学机智。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机智的品质。必须观察教师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观察他是否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

(4)教学态度。心理学研究发现,虽然有的教师很有经验,对学生很负责任,但学生的发展并不理想。

(5)教学境界。教学水平有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授受知识、启迪智慧、人格生成。三、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如下原则:

1、目标原则:

就是指课前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每节课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要具体,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2、主体原则: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主体参与的方法。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种种的训练活动,教师持续性讲课时间不至超过10分钟,一堂课的讲课时间不宜超过25—3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动的时间、动的深度,是今后听课、查课的必要标准,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3、分层原则:

学生的智力、能力水平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具体帮助。例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可出示A、B级目标,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去掌握或A或B。

4、反馈原则:

即在每节课的每层次的教学中,即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必须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即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尝试成功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及时矫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老实效益。我校有单元考试和月考,但还不够,必须堂堂有考核有反馈。

5、电化教育原则: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是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密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6、激励原则:

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篇13

中国教师杂志 2017-09-07 09:38

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送上一份干货,每个老师每学期都要经历的听评课,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今天告诉你: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呈示

22、怎样讲解?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23、板书怎样呈现的?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24、媒体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是否有效?

25、动作(如实验/动作/制作)怎样呈现的?是否规范?是否有效?对话

26、提问的对象、次数、类型、结构、认知难度、候答时间怎样?是否有效?

27、教师的理答方式和内容如何?有哪些辅助方式?是否有效?

28、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指导

29、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作业)?是否有效? 30、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活动/作业)?是否有效?

31、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是否有效?机智

32、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33、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效果怎么样?

34、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效果怎么样?

35、有哪些具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学识/技能/思想)?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视角——观察点举例 目标

36、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目标的表达是否规范和清晰?

37、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适合该班学生?

38、在课堂中是否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是否合理? 内容

39、教材是如何处理的(增/删/合/立/换)?是否合理? 40、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

41、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42、容量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实施

43、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标适合度?

44、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45、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是否有效? 评价

46、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是什么?是否有效?

47、是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48、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资源

49、预设了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50、预设资源的利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51、生成了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与学习目标达成的关系怎样?

52、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如何?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视角——观察点举例 思考

53、学习目标是否关注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评价)?

54、教学是否由问题驱动?问题链与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的关系如何?

55、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怎样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

56、学生思考的人数、时间、水平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民主

57、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么样的?

58、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时间怎样?课堂气氛怎样?

59、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学生间的关系如何? 创新

60、教学设计、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有何新意?

61、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如何处理? 62、课堂生成了哪些目标/资源?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关爱

63、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64、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座位安排是否得当? 65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如何? 特质

66、该课体现了教师哪些优势(语言风格/行为特点/思维品质)?

上一篇:美丽神奇的春天作文下一篇:办公室后勤管理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