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维度

2024-07-30

素质维度(精选5篇)

素质维度 篇1

摘要: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中, 科学评价考生的创新素质, 首先取决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文章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提炼出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四个维度作为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评价创新素质的主要指标, 并深入分析了四个维度的内涵。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素质,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 对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力具有深远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大批创新型人才作支撑, 研究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学的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 成为研究生创新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陈新忠提出“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厘清‘评什么’、‘谁来评’和‘怎样评’这三个基本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在这三个问题之前, 还应加上一个“为什么评”的问题。这个问题不确定, 后面的三个问题都将没有结果, 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阶段, 评价创新能力的目的不同。

研究生教育包括招生、课程教学、实践、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就创新能力而言, 在招生环节, 评价参加复试的考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培养单位研究生复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这一阶段评价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具有创新潜质的对象。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目标主要是夯实创新知识基础、锻炼创新技能。学位论文是以综合运用和检验硕士阶段的创新培养成果为目的。

2. 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因素不同。

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工学类、理学类、管理类等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法, 各自应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 其评价也必定会有差异。

3. 不同的培养个体在创新能力的具体表象上也是千差万别。

个性化教育是发现特殊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个体差异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差异, 即在创新中表现出来的关注点、技巧等有所不同。

因此, 针对“为什么评”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中如何评价考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以提炼有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的一级评价指标。

二、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评价创新素质的目的与要求

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符合攻读硕士基本条件的人选。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在职联考 (GCT) 等初试, 都是检测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生创新素质的评价主要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完成。

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科学的评价考生的创新素质, 就是要求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用令人信服的评价指标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准确地给出“考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 “考生具备什么类型的创新能力?”和“考生具备多大的创新能力?”三个问题的答案。

三、创新素质维度的提炼和内涵分析

1. 创新素质维度的提炼。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外现。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素质已成为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 对创新素质内在要素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可定义为对其具有的创新素质进行评价。

近几年, 我国关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研究颇多, 学者们对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分析从概念、范畴、评价等各个方面, 从精神、思维、素质、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得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引人深思的成果。张武升认为创新素质有七个影响因素, 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殷智远认为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构成;吕钦、鄢平认为创新素质由综合基础素质、知识技能、创新表现三个因素构成;陈鼎杰认为创新素质有五个影响因素, 包括:创新动力、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业实绩;张俊、梁洁、戴冰认为创新素质有四个要素, 分别是:基础要素———创新知识, 动力要素———创新人格, 核心要素———创新思维, 外在要素———创新能力。

国外的学者很少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去研究创新素质的评价, 他们对人的创新素质的因素结构研究, 特别是从精神层面的研究较多。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Guilford) 指出, “人的创新素质取决于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 (包括形象流畅性, 语词流畅性, 思维流畅性, 联想流畅性, 表达流畅性) 、灵活性 (包括自发灵活性, 顺序灵活性) 、独创性、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发现或改组新定义的能力和思维强度, 以及洞察力和穿透能力。”巴伦 (Barron) 研究发现, 最富有创造力的自然科学家具有以下人格特征: (1) 自我力量和情绪的高度稳定性; (2) 独立自主的强烈需要; (3) 控制冲动的高水平; (4) 超常的智力; (5) 在人际关系中喜爱独处; (6) 爱好次序和精确; (7) 对矛盾和障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8) 喜欢抽象思维。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家斯坦伯格认为, 创造性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愿望、承担风险的愿望、自信心。EL格林研究发现, 创新素质的构成包括: (1) 知识; (2) 自学能力; (3) 好奇心; (4) 观察力; (5) 记忆力; (6) 客观性; (7) 怀疑态度; (8) 专心致志; (9) 恒心; (10) 毅力。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 得出了较丰富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应用, 特别是用于评价研究生创新素质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首先, 创新素质评价指标多样而不统一。经统计, 国内学者提出的创新素质影响因素的概念总数多达16个, 国外学者提出的要素更是多达42个。其次, 上述评价因素对研究生创新素质及其评价对象认识有限且模糊。大部分学者研究的评价对象都是经过培养各阶段的研究生, 从发表论文、参与科研、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 没有体现出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同。

2. 创新素质维度的内涵分析。

上述部分学者同时也分析研究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张武升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有五种特质: (1) 流畅性; (2) 敏锐性; (3) 变通性; (4) 独创性; (5) 精密性;创新品德有四个因素: (1) 勤奋敬业; (2) 团结合作; (3) 责任感、使命感; (4) 理想和信念。创新技法是创新主体为达到创新目的所采用的激发创新灵感、控制和使用创新思维的各种手段和技巧。殷智远认为:创新思维包含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知识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用的方法知识、有效的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包括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领悟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适应能力、创新速度能力;创新人格则由抗压性、创新意志、使命感、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创新决心、创新兴趣、合作性构成。张俊、梁洁、戴冰认为, 创新知识包括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程序性而非事实性知识、高度精确且亲和力强的知识、以主题为中心构成的结构性知识;创新人格包括自信心、冒险性、兴趣、好奇心、独立性与批判性、高尚的动机、较强的团队精神、幽默和审美品质;创新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创新能力有观察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整合加工的能力。

通过文献分析, 结合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评价创新素质的目的与要求, 笔者认为, 运用系统理论探讨创新素质维度的构建, 用于研究生招生复试中进行测评的创新素质, 应由创新知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四个维度构成。科学家弗兰克·奥夫纳说过:“当你做出贡献以前,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良好的、坚实的知识基础”。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 创新知识是指活性知识, 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 能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的整体信息系统。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创新知识结构从构成上看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 即专业基本理论, 是创新活动必需的坚实基础;学科知识是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有效应用知识;基础知识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 要求广博而深厚。

总之, 创新素质结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而从以上四个维度去分析和概括, 对于研究生招生复试时分析、研究、测评考生的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意义。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要素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整体, 又各自发挥着作用。在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 同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素质培养环节, 都应依据这四个维度来进行创新能力的测评认定, 不可偏废,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快速而健康地成长。研究生招生复试对于创新素质的测评, 解决了“为什么评”和“评什么”这两个问题, 此后, “谁来评”和“怎样评”就成为下一步亟待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新忠, 李忠云, 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 .

[2]张武升.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以创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创新人才的创生[J].人民教育, 2008, (10) .

[3]殷智远.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4]吕钦, 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 2009, (5) .

[5]陈鼎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问题探讨[J].东南学术, 2009, (4) .

[6]张俊, 梁洁, 戴冰.论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3) .

素质维度 篇2

【关键词】就业维度 高职生 音乐艺术素养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65-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有音乐艺术素质不仅意味着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意味着其毕业后能为用人单位文化、建设、发展发挥其作用。笔者分析就业维度下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的必要性,提出实用性的音乐艺术素质培养的路径,以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水平。

一、就业维度下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的必要性

(一)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有音乐艺术素质方面的考察要求。近几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用人单对高职生的素质进行相应考核,在《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是: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由此看到非专业素质考核的比例较大。在国内连接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站,了解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发现,音乐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例如在广西企业文化建设网里,各企业组织合唱比赛、独唱比赛、企业歌曲的创作、企业歌曲MTV等活动;每天早晨可看到在美容院、药店、发廊等商铺的前面员工们集体唱歌、跳舞、打节拍等音乐活动,都体现用人单位需要较多具有音乐艺术素质员工,音乐艺术素质的考察成为要求。

我们结合一组学生参加社会招聘内容的记录。

在国外非常重视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在日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音乐课,不仅是简单的学唱几首歌曲,更注重创作、欣赏等学习,甚至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应聘中,也要加试音乐。在美国很多大学把音乐课程列入为必修课,确保学生参与今后工作中所应具备的文化修养。

以上数据提供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人才,对高职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音乐艺术素质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在企业里还可以锻炼员工的表现力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团队精神,所以音乐艺术素质考核已经成为企业录用人员的考察内容。

(二)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培养上存在欠缺。《史记》里提到:“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和也。”音乐本身是一种美的艺术,提高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养、美化其心灵,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传播美,激发他们其他素质的发展,健全自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注重音乐,也教他的学生注重音乐,他认为全面的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他多方面的修养之后,再加上音乐的修养,素质才全面。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学、体育、美术、音乐、舞蹈、语言等特长的展现,音乐中的表演形式不受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柯伊达选中合唱的主要教学形式,更重要体现歌唱这种形式,用嗓音塑造音乐形象艺术,它无须额外的花费,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确是经济、简便易普及的群众性音乐教育形式。中外名人很早就已经重视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而且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在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从新的高职院校的创立,音乐教育者在不断地完善它,为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开展大量的分析工作。目前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培养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高职学生音乐艺术课程不够丰富,缺乏各专业的针对性,缺乏时代性、兴趣性;第二,各类音乐艺术体验活动不够丰富,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第三,缺乏相关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难以激励学生提升音乐艺术素质。

因此,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维度下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的具体路径

(一)根据就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音乐类课程,构建教学体系。根据就业的需要高职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音乐类公选课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是培养高职学生获得实用性的音乐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

1.积极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着眼于本土,近十年广西东盟东盟博览会、民歌节的举办,推动了周边国家与广西的交流乃至经济、文化,这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可开设广西民族音乐欣赏课程,了解与学习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民族习俗等;开设东南亚经典音乐欣赏课程,了解与学习东南亚经典音乐流传、特点、风俗等。

2.开设与各专业相关的课程。忽略了音乐素质与各行业的联系、音乐与职业割裂学生将无法认识音乐在职业中的地位,音乐也失去它的社会功能,实现不了音乐素质实用的价值意义,各高校没有统一的高职音乐教育模式,按照自己学院的各专业特点开发课程。例如,中文专业的可以开设音乐与音乐文学、中国音乐历史文化等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开设MIDI音乐制作、音乐剪辑等课程;酒店管理专业的可以开设婚庆主题音乐设计、酒店主题音乐设计等课程;心理咨询专业的可以开设音乐与音乐治疗等课程。

3.可以开设音乐素质修养课程,通过借助兴趣、弥补缺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致力打造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音乐艺术素质课程。民间舞蹈鉴赏与训练、现代舞蹈鉴赏与训练、声乐欣赏与训练、民族器乐曲欣赏、民族器乐曲欣赏等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源整合,以音乐基础知识为基础,联系到各行业、各领域的音乐教学体系建立,为高职生的音乐素质培养提供了保障。

(二)积极组织各类音乐艺术体验活动,选派专门的教师指导。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艺术体验活动,选派专门教师指导是提升高职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在活动中学到音乐知识掌握音乐艺术的基本技能。各类音乐艺术体验活动犹如第三课堂,也是传授知识的课堂,在高校中它的比重日趋明显,不管音乐艺术素质课堂教学建设如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总会存在,教师应抓住这些培养学生的好时机,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艺术活动。

在校园里每年会有“五四”合唱展演,参与节目的人员较多,达到每生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整个活动主要是声乐艺术,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认识合唱和独唱;感知和声的音响效果;认识歌曲中的节拍、节奏;在演唱过程中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教师让他们加进不同乐器的伴奏,使作品的意境更加的浓厚,有的加进了朗诵,通过一段文字或诗歌表述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使作品的表达形式更丰富,有的加进舞蹈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使作品的表现更有活力。这些二度创作和音乐知识的获得依靠教师的指导,实践中的指导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知识快速获得,正确的二度创作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感。

在校园里每年还会有校园文化节、迎新晚会等,在这些体验活动学生涉及的音乐艺术的项目较多,有独唱、小组唱、合唱、小品、现代舞、街舞、民族舞蹈等表演形式,学生的热情较高,是充分表现同学们表现力舞台实践。体验活动中教师给予他们指导,一是指导学生节目的选择,结合自身情况分析节目的难易度进行选择;结合现阶段的时事政治、校园生活等积极向上的内容选择节目。二是指导学生如何编排节目,舞蹈动作的分析和模仿练习,舞蹈队形的分析和模仿练习,等等。

在校园里有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社团,有音乐协会、器乐协会、艺术团、话剧社、街舞社、拉丁舞协会等社团,并相应地开展艺术团艺术展演活动,社团平时的培训应派出专门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激励同学积极参加,指导社团学生进行基础训,如在音乐协会社团中指导学生歌唱气息的训练,怎么发音等基本技巧等。

(三)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促使学生提升音乐艺术素质。遵循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制定音乐艺术素质的相关激励措施和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出勤次数的评价。教师制作相应的考勤表,对教学课堂和课外音乐艺术训练的出勤情况记录,及时公布出勤结果,公布全勤的学生名单,表扬好的,展现好的,用美来感化学生。激励措施:获得全勤的同学可获得一对一的艺术指导,反之就不能获得。

2.参与态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态度,是否认真学习知识;是否是过个瘾、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关注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做好相应的记录,分析情况、谈心引导。激励措施: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可获得一对一的艺术指导,反之就不能获得。

3.参与音乐艺术体验活动次数评价。对经常参加各种音乐艺术体验活动的同学进行记录,表扬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激励措施:积极参加各种音乐艺术体验活动的同学可以入选参加艺术团展演和各种社会演出的资格。

4.所获体验情况的评价。积极参与体验的学生,能发挥团队精神,也能表现自我的,教师对他们的艺术表现做专业的评价,指出表现好的地方甚至做到非常的细致的评价,如学生在舞蹈表现中很好,教师把具体哪一段、哪一个动作的美做充分的刻画和表扬;学生歌唱得好,具体哪一段,哪个音怎么处理得好,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刻画和表扬。激励措施:艺术实践表现好的同学可推荐参加区级的、全国性的比赛,并获得教师的特别指导。

5.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通过各种的小考和测试记录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分ABCD等级或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记录。激励措施: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并帮助他们,邀请他们参加训练。

综上所述,从就业的维度下,提升高职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能够满足学生就业与社会的需求,从而达到高职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斥非,吴蜀湘.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体能素质培养探究[J].科技信息,2009(10)

[2]李赟,吴蜀湘,龙卫兵.就业维度的高职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及途径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

[3]吴蜀湘,何瑞梅.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作者简介】杨 柳(1978— ),女,广西苍梧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

素质维度 篇3

关键词:化学,课程,素质教育,拓展,维度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这种提高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大, 更是层次上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 素质教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成为我国教育界、理论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 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学校纷纷也开展了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素质教育, 并由摸索逐步走向了成熟, 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尤其是人文素质, 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是,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在我国中小学生中, 仍然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学习轻人格修养的不良倾向。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长久以来, 在我国形成了“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 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一错误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格局、构成和发展。从小学到中学, 老师们都把这一观念奉为圭臬, 作为信条在日常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尚未成年的孩子们, 使他们产生了错觉: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是实在的、有用的, 而以历史、语文、艺术为代表的人文教育则是抽象的、无用的, 进而放松了自己人文素质的学习和培养。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它几乎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环境里, 高考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指标, 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评价一个学生最直接的标准。几乎所有的中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几乎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教和学中, 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养成, 从而造成许多大学新生文化素质低下的局面。

此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 教育的功利色彩呈加深的趋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功利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 把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等同为“就业准备过程”和“智力投资阶段”, 读大学的目的物化为在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使大学几近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手段的作坊”, 其原本的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和教育意义已经渐渐淡漠乃至消失。上述现象的存在, 使我国教育的功能遭到了扭曲和损害, 并在客观上对当代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从“硫酸泼熊事件”到“马加爵事件”, 都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学生人文素质较为低下、人文关怀普遍缺失的严重现实, 令人担忧、发人深思。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非素质的养成, 不仅有失偏颇, 也给国家和个人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在新的历史时期里,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素质教育可以教会学生做人处世。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世, 因而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我国的教育一直是以素质教育为主, 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家们无一例外地都极为重视学生素质的养成, 从孔子到孟子, 从朱熹到陶行知, 莫不如此。而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越来越崇尚“物”的力量, 教人做事的科学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 教人做人的素质教育则遭到了削弱甚至忽略。各个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 往往注重专业技术的教育, 而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则不够重视, 致使学生文化底蕴浅薄、知识视野狭窄、精神层次不高的情况出现。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一部分人又滋生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这样一来,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就更加凸现出来。

2. 素质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

素质主要体现为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意识、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它并非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 而是一种情感教育、心理教育, 它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3. 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锐意改革、思变求新、积极探索、力求突破的精神, 它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 科学的思维方法为武器, 个性和理性的精神及求异行思维为动力。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博知识、精技艺、不守旧、不浅薄、不卤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从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 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在宏观层次上, 它表现为各学科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涌现, 正是这种高度综合的表征。从社会需求来看, 知识经济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人才, 是“博”与“专”的统一, 是在大众通识教育基础上实行的专业培养。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有机融合, 是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出的符合知识经济前进需要的历史潮流。

三、中学化学课程与素质教育的拓展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中学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 把课程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1. 强化实验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的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实验就是中学化学课程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各种神奇变化和美妙现象能够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实验中探究, 既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2. 深化史实阐述。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化学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 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料, 这些历史史实既是化学学科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石, 也是化学课程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从诺贝尔发明安全烈性炸药到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 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 无不显现着包括华夏子孙在内的世界人民不断验证已知、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这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的来源。一部化学史, 就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斗争史,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 读史使人明智。化学史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具有特殊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不畏劳苦、不怕艰辛精神和奋不顾身、砥砺前行的勇气。

3. 密切生活关联度。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先生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人文科学如此, 自然科学亦然。化学就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学科, 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从衣食到住行, 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农业耕作中广泛使用的化学肥料, 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石油煤炭, 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 都有化学的作用和影子, 都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延伸教学内容, 进行素质教育拓展的优良范例。从生活出发, 科学而有效地创设化学情境, 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 既有助于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性, 也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4. 使用多媒体课件。

近些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中学化学课程中, 有很多抽象的化学过程、化学反应、化学模型和化学概念等无法形象地进行阐释和介绍, 这会给学生在理解问题和接受观念上带来不利的影响,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此外,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并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将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成功。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全景环境之中, 减少传统教学中一些不甚必要的环节, 使演示和呈现及时出现, 增加了知识的含量, 提供了更多的额外信息。

四、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 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 更好地把中小学生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扈中平.人是教育的出发点[J].教育研究, 1989, (8) .

[2]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 2002, (11) .

[3]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38.

[4]本书编写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5]张曼华.化学史与中学化学[J].六盘水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4, (4) .

素质维度 篇4

备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要求英语教师多角度审视和思考, 并历经几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完善。换言之, 英语教师备课存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二者皆是对英语教师的客观要求。

一、空间维度———英语教师备课的五个不同角度

在科技高度发达、计算机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校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没有也不可能被诸如网络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等形式所取代, 主要是因为教学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述和讲解, 而是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在动态对象和实时情景的教学环境下的一种灵活展示和差异性授业。因此, 为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英语教师需要全方位地审视、思考和把握课程的方方面面, 比如课程的设置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等, 对教材的使用和教学过程也必须注重因材施教, 实行差异化教学……这些都是对教师备课的必然要求, 即英语教师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备课。这些不同的备课角度就构成了英语教师备课的空间维度。

从空间维度看, 我们可以把英语教师备课分为广义备课与狭义备课, 广义备课包括备大纲、备教材和备学生, 而狭义备课则是备进度、备内容。下面就分别从这五个角度加以阐述:

(一) 备大纲

教师在接受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后, 首先应该了解该课程在各年级英语教学体系中的位置, 以及其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难易程度, 从而准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具备的课程能力和水平, 以及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该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 并据此撰写课程教学大纲。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地位和课程设置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和备课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备大纲事实上帮助英语教师明确了为什么要教这门课。

(二) 备教材

备教材好比蜜蜂酿蜜, 蜜蜂将无数花朵中的甜汁先采集储藏在蜜囊中, 然后吐放在蜂巢里, 晚上再将这些甜汁吞入胃中, 经过消化酶的作用, 将甜汁转化为蜜, 最后再吐出来形成蜂蜜 (禹安胜、张勇2012) 。因此, 备教材十分重要。教师首先要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熟悉教材内容, 并对教材的难易程度、重点与非重点了然于胸;其次要准确把握或建立教材中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再次, 鉴于任何教材都可能存在编写缺陷, 要善于理清, 必要时要重组教材中的逻辑结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蕴含的社会属性及文化属性, 决定了任何教材都具有局限性, 因此, 教师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跨文化知识, 借助参考书给予必要的补充。备教材帮助英语教师明确了这门课要教些什么。

(三) 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所在, 因此, 备学生是英语教师备课的客观要求。“上课前我们一定要明确学生的学情, 也即是他们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等,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我们才能更好地想办法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胡友明2009)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而具体到英语教学,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备课被普遍认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 即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体所显现的相异于外部有可比性的其他群体的个性特征, 以及群体内部某个 (些) 更小的群体基于某种共性而显现出来的相异于群体内其他小群体的个性特征” (赖建青2015) 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具体说来, 英语教师在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该有全面且个性化的了解, 比如学生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学生家庭背景、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母语水平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应该是动态的, 比如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对课程的感知和认识、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反馈和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困难或突发事件等, 都是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很明显, 备学生让英语教师明确了要教什么人。

以上三个角度属于较为抽象的英语教师备课概念, 是从广义上对英语教师提出的备课要求, 是英语教师着手狭义备课, 即备进度、备内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四) 备进度

在进行了广义备课的充分准备后, 即在制订了教学大纲, 并对教材、学生有了深入研究后, 英语教师已经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什么人, 现在备课应该进入比较具体的阶段, 即狭义备课。狭义备课首先要求英语教师根据课程的总课时量合理安排授课进度, 在进度设计过程中要在兼顾知识完整性的同时, 突出重点与难点, 特别是重点中的难点。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不应根据自己的喜好避重就轻。备进度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初步明确如何教这门课。

(五) 备内容

备内容是最为具体的、常常被英语教师挂在嘴边的备课角度。具体来说, 备内容就是为按章节逐次授课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设置目的而做出努力, 它包括整体的教学设计、教案撰写, 每堂课每个章节的课件准备、互动安排、作业布置, 以及考试模式、课后辅导等,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既要结合进度, 也要把广义备课的备课成果及认识贯彻始终。

在教学实践中, 狭义备课是英语教师必然会做的工作, 需要英语教师认真对待;但广义备课也同样重要, 却没有得到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广义备课是为狭义备课而准备的, 是狭义备课的前提, 离开了广义备课, 狭义备课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据此而进行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无趣的,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到的知识较为零散, 遑论实现教学目标。

二、时间维度———英语教师备课的六个不同阶段

备课不是一蹴而就的, 英语课程的备课亦是如此, 它跟文章的写作一样, 需要经过类似于初稿、二稿、三稿, 甚至更多次的修改、更新和充实的过程, 而且每一次备课都是教师对课程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当今社会, 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 英语的语言、文化特征以及跨文化现象也在动态地发展, 英语教师应该持续不断地追踪与课程相关或者与所教授对象相关的新知识、新发现、新背景、新动向, 并针对课程教学进行阶段性的思考, 使自己的教学从内容、方式到教法上皆能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另外,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活动, 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具有实时备课的能力, 以便能够动态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因此, 从时间维度看, 英语教师备课又有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之别, 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分别是宏观备课所包含的预备课、首次备课以及二次备课阶段, 以及微观备课所包括的课前备课、课中备课和课后备课阶段。

(一) 预备课

预备课即接受教学任务阶段。这一阶段, 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并依此确定教学目标, 熟悉教材, 再根据课时量、授课对象等, 做出以下总体安排:撰写教学大纲, 草拟教学计划, 搜集教学素材及参考书目。如果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共同承担同一课程的教学任务, 那么, 彼此间还应该进行有效沟通。预备课一般在排定下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学期末。

(二) 首次备课

首次备课即备课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预备课所做出的总体安排, 在透彻研究英语教材的基础上, 撰写完整的教案, 准备相关课件;根据重难点确定各章节的课时分配;构思平时作业、课堂测验或测试的安排;撰写考试大纲, 制订考试或考核方案, 确定考试或考核方式;同样, 担任同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间也应该进行有效交流。首次备课一般在寒暑假的初期。

(三) 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即备课的中期阶段。在首次备课后相隔一段时间, 英语教师应该进行第二次备课, 主要工作和任务是:首先, 有必要对首次备课的内容进行审核和再思考, 做出必要的补充、剔除或重组等调整;其次, 应该根据已经完成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学生对教学的认知和反馈等, 及时微调后续的授课方案、内容和计划;此外, 担任同一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彼此沟通以及在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中所达成的共识, 对教学计划、进度以及考核等进行微调。二次备课一般在寒暑假的中后期, 以及课程的教学实施阶段, 即教学周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 预备课、首次备课以及二次备课都是从宏观上把该门英语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备课的, 注重的是课程整体的科学性、目标性和逻辑性。

(四) 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即意味着备课进入了微观阶段。这一阶段, 英语教师应该对即将要讲授的课再次备课, 主要是细化英语授课的章节内容、重难点, 与上次课的有效衔接, 课堂上准备采取的教学方式, 作业的讲评内容或布置, 课堂互动的准备以及教学进度的调整等。课前备课一般在上课前的1~3天, 甚至当天。

(五) 课中备课

课中备课亦可称为实时备课。英语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 无论此前的备课多么充分, 都无法保证与动态教学百分之百吻合, 因此, 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感知程度, 动态、灵活、有针对性地微调授课内容、互动方式以及教学进度。课堂上的授课内容紧密相关, 因此, 授课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下一分钟的授课做铺垫和准备的, 每一次微调都是为接下来的授课而准备的。同样, 每一次课的教授也必须为下次课做好铺垫和准备。因此, 英语教师也应该视课堂教学情况为下次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提出问题和建议, 建立两次课之间的逻辑关联。此外, 教师在教授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英语课程的情形下, 对第一个班级的授课事实上是对后面几个班级授课的预演和预讲, 这也是实时备课的重要内涵。

(六) 课后备课

课后备课指的是授课后阶段, 是备课的一种自然延伸。“……‘课后备课’, 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堂课, 无论备课时考虑得多么严密细致, 都不可能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设想周全。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 新的目标不断生成, 新的主题不断形成,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 这一切都需要课后再次备课,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林清丽2012) 某一次授课的结束不应该被看成是备课的结束, 该次课所讲授的章节和知识不应是独立的。从课程的整体性看, 无论是英语语法或句法、英语短语或词汇, 都只是英语知识链中的一环, 是承上启下的, 此前各阶段备课的有效性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能得到验证, 因此, 英语教师的备课工作应该得到延续。在课后, 英语教师应该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细节, 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 重视学生的反馈, 重新评估此前的备课工作, 重新审视及完善前后章节的备课工作及教学内容, 及时发现并纠正备课中可能存在的认识偏差, 为下一次课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此外, 课后备课也可被视为教师为下一学年承担同一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超前备课。简言之, 课后备课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行为, 也是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对于宏观上的预备课、首次备课以及二次备课, 上述课前备课、课中备课以及课后备课则是从微观上就教师正在或即将讲授的章节和知识进行备课, 重在对授课内容及课堂教学的细化, 以及梳理前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联。

三、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关联

以上从空间维度探讨了英语教师备课的五个不同角度, 又从时间维度阐述了英语教师备课的六个不同阶段, 那么, 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之间存在什么关联呢?

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并不是两种互不相关的备课方式, 也就是说, 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它们同时作用于英语教师备课的全过程, 英语教师应该对备课的两个维度给予同样的重视并熟练掌握。事实上, 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之间是相互融合的, 不存在绝对的先后顺序或者一一对应关系, 比如,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 从空间维度备大纲、备教材是进入时间维度的首次备课和二次备课的前提, 空间维度的备内容也涵盖了时间维度除了预备课以外的其他所有阶段, 而时间维度的预备课阶段又与空间维度的备大纲、备教材是平行的。因此,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 重要的不是明确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先后顺序, 而是明确并熟悉两者各自的内涵, 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熟练地交互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学备课工作中。

结束语

英语的语言属性和跨文化属性要求教师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所蕴含的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对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再思考、再设计、再认识, 以保证自身英语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 这样, 高质量的英语教学目标才有可能达成。

参考文献

胡友明.2009.关于备课的反思[J].教育论坛, (18) :30.

赖建青.2015.对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个性化备课的思考[J].英语教师, (18) :24.

林清丽.2012.英语教学有效备课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5) :71.

素质维度 篇5

关键词:古希腊,音乐本质,理念维度,实践维度

古希腊时期处于世界文化形成的轴心时代。古希腊理论家对于音乐本质的认知深刻影响了西方音乐理论史的思考路径和思考方向。古希腊理论家从丰富的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出发,探讨音乐的本质问题,并形成多种理论范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念维度和实践维度。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柏拉图:理念论视域中的音乐美

柏拉图辩证吸收古希腊哲学家的重要观点,创造性地构建了本体理论、认识论、社会观相统一的哲学理论体系。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分有理念而获得存在的可能性,并以此将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

柏拉图认为美是先天赋予在我们灵魂之中的理念,而不是后天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事物。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即“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在随后的探讨中,柏拉图明确美是本身独立存在的抽象理念,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具体事物的美正是分享、分有了美的现实理念。

柏拉图认为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融合,音乐作为表现和谐状态的形式,是复杂和丰富的。音乐的和谐内在模仿和分有灵魂的和谐和宇宙的和谐。具体的音乐是分有了理念而存在的个体,是同乐器一样短暂的,是会消亡的。正是由于音乐的和谐能够反映理念的和谐,音乐具有重要的社会改造和公民教育的作用。音乐不仅是带给人们感官享受,更为重要的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音乐的目的是引导青年走入正途。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是和,它们就会拿美来沁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其次,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音乐能够美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聪明、勇敢、自律、正直的优良品德。

二、亚里士多德:模仿维度中的音乐美

处在古希腊高峰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腊的文学艺术进行的深入的分析总结凝炼,创作了著名的《诗学》和《修辞学》,成为古希腊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持批判态度,认为理念存在本身是难以证明的,并且柏拉图的分有说和模仿说更多是一种浪漫的诗意想象,难以落到实践中。从此出发,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单纯的物体,这些单纯的物体是构成世界的本原,也是建设世界的本原。实体作为理论的抽象所形成的一般,是蕴涵和包容在个别之中的,离开个别无所谓一般的存在。由实体概念层级展开,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的四因说,作为诠释世界构成的理论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本质是模仿,艺术学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入模仿,现实世界是艺术学说的摹本和来源。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事实上都是模仿”音乐就是用音调、节奏等来模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艺术的来源。可见,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本体性,这是对柏拉图理念说的彻底颠覆。艺术模仿的本能来源于人性中善于模仿的天性,艺术模仿的对象主要是人的生活世界。同样,音调、节奏、韵律等音乐元素来源于生活世界,属于人的天性和本能,这为音乐的独立存在确立了理论基础。

音乐能够净化心灵,音乐具有三个目的: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因此,并不仅仅如毕达哥拉斯所言和谐的乐调才是唯一有价值的音乐,在不同的场合应当使用不同的音乐。音乐的净化作用是广泛有力的,能够给予调整人的性格认知。音乐能够对人的道德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唤起人的同情心,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高尚的行为品质。因此,青少年的教育课程中应当包含有音乐课程的,通过音乐来瞥眼青少年的和谐愉悦的品格。

【素质维度】推荐阅读:

学生维度05-22

经济维度05-25

艺术维度06-13

影响维度06-30

认识维度07-06

顾客维度07-27

传统维度08-08

生态维度09-03

科学维度09-11

鉴赏维度09-03

上一篇:化妆品企业下一篇:护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