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2024-10-21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共6篇)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1

昌乐及第中学高二政治

编制人: 李瑞祥、马庆玲

审核:王秀丽

时间:2015年 3 月 20 日

生活与哲学 第十二课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班级 姓名 编号XA 06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知识梳理】(具体要求:详读教材,结合自学讲义考点解读和要求,15分钟在体系内速记重点原理。建议:理解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要点记忆法)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1)内涵:(2)外延: 2.人的价值(1)含义:(2)衡量标准

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②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温馨提示】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2)具体说来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温馨提示】正确的、积极的、进步的、崇高的价值观能够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对人的活动及人生选择、认识和改造世界起积极作用;而错误的、消极的、自私自利的、贪图享乐的价值观则容易让人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潭,对人的活动及人生选择、认识和改造世界起消极作用。【我的疑问】(具体要求:动脑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昌乐及第中学高二政治

编制人: 李瑞祥、马庆玲

审核:王秀丽

时间:2015年 3 月 20 日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具体要求:限时完成自学检测,通过组内合作力求解决所有疑问)

1.重点检查(小组互查 教师抽查)(1)什么是人的价值?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3)什么是价值观?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哪些? 2.判断正误

(1)哲学意识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对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为前提。()(3)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利益。()(4)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物质贡献。()(5)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6)价值观对人生道路有决定作用。()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7月2日,一则被无锡法院判决的“被告人应两月回家看望一次母亲”的案子更是引起网友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对此规定议论纷纷:有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献计献策者。(1)结合本框知识,简要说明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纳入法律范围的哲学依据。

(2)人们对此规定议论纷纷,观点不一。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何作用?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人的价值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他人的回报

②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一番伟大的事业

③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人的价值可以在默默无闻中实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

2.马克思说:“如果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著名人物是只为自己劳动的人,真正的伟人不为自己劳动 B.完人和伟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C.这里的“完人和伟人”是指那些取得了巨大物质成就的人 D.这里的“完人和伟人”是指创立了科学理论的思想家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昌乐及第中学高二政治

编制人: 李瑞祥、马庆玲

审核:王秀丽

时间:2015年 3 月 20 日

3.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隶;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共荣共生、协同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表明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

4.38年前,神农架少女赤手空拳打死金钱豹,传为美谈。现在,神农架地区的人们主动搬迁,把家园主动让给野生动物,也被传为美谈。这表明

A.价值观没有客观标准,只要人们觉得对自己有好处的事物就有价值 B.价值观对社会和个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C.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也就不同 D.原来的价值观是错误的,现在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5.漫画《这并不是胜利》告诫我们()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③要集中重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办事情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体系构建】(具体要求:5分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课后拓展案】

1.(2014·新课标Ⅰ)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规范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4·哈尔滨期末)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每一位网民应自觉维护的公共场所和共同家园。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人,将这个平台变成罪恶渊薮:不管何种方式、何种口实,目标指向均无区别——为了名利。这说明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③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④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4·海口一模)2013年8月2日,海南省第十一届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海口举行,14人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5个群体被授予“见义勇为先进群体”荣誉称号。这体现了

A.价值观对人生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昌乐及第中学高二政治

编制人: 李瑞祥、马庆玲

审核:王秀丽

时间:2015年 3 月 20 日

B.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C.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精神贡献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4.(2014·青岛期末)2013年7月31日,辽宁省卫生厅举行争做人民的健康卫士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以“争做人民的健康卫士”为主题,引导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争做人民的健康卫士。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样做是因为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C.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生活与哲学依据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④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推崇的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而把追求生活品位的行为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现在,人们普遍推崇“美丽地工作着”,开始追求“小资情调”了。这主要说明 A.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必然不同 B.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C.一些人步入了享乐主义误区 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7.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有些人在择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至于在求职时四处碰壁。这说明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的向导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8.下边的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的重中之重。除客观原因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甚至认为,“下基层到农村,原来的理想破灭了,人生价值无法实现”。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37名在校大学生受聘担任陕西杨凌区三乡一镇71个村和4个社区的村委会主任助理。受聘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利用一天时间到所在村的村委会和社区协助村委会主任工作,参与工作决策,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义务支教、扶贫帮困,深受村民的欢迎。

结合材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评价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昌乐及第中学高二政治

编制人: 李瑞祥、马庆玲

审核:王秀丽

时间:2015年 3 月 20 日

第十二课第一框 价值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2.判断正误

(1)×(2)×(3)×(4)×

(5)×

(6)×

【合作探究】

(1)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纳入法律范围,有利于倡导正确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2)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人们对孝行入法观点不一,价值观的差异是重要影响因素。

(3)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当堂检测】

1.C 2.B 3.C 4.C 5.D 【课后拓展案】

1.A 2.B 3.B 4.C 5.D 6.B 7.C 8.B

8.(1)价值观是人生重要的向导,材料中某些大学生的就业观,影响了就业,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是不正确的。正确的价值观符合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对社会发展和人生道路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人生价值重在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大学生只有积极就业、自主创业,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导学案及答案 篇2

张家窝中学高一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2.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三、学习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注意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的判断是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是价值判断。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和主体性。

3.掌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4.4.明确价值冲突和评价标准:(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2)理解和尊重他

人的正当选择:(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六、知识梳理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________以及满足的________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_____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不同。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_______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_______的倾向;

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__________,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12、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____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性)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因人而异)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________上,就会做出不同的____________和价值选择。

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根本尺度——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我们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

会发展的___,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________的立场上,把_________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四、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价值冲突)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最紧要和最

具决定性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上进行选

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

考。

七、课堂探究

材料一: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因为天气炎热,感到口渴难忍,而路边恰好

有一排梨树,同行的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解渴呢?”有人问

许衡。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样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多的顾忌吗?”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

主”。思考1:(1)材料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2)

在天气炎热、口渴难忍的情况下,许衡不摘梨解渴,许衡的行为选择与他的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材料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

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开始出现就业难。许多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始转变

陈旧的就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转变了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抛弃了“起

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

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的“三高六点”的择业标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

社会的需要,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

思考2:(1)结合我国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一原因可以得出什么哲学道理?

(3)事实启示我们应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思考3:(1)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2)材料显示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四: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思考4:(1)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材料五:不幸因公殉职的任长霞,逝后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廉政的先锋、爱民的标兵”。十万群众送长霞的悲壮场面正说明老百姓爱戴和拥护的不是你的官位有多高、你的权力有多大,而是看你是否真正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有道是:民心大如天,万事民为先。人民群众的苦与悲、哀与愁,懂得“老百姓即是天”的道理。任长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无愧于千万人的爱戴与景仰。

思考5:(1)对比任长霞的价值选择,我们应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价值选择?(2)工作中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八、同步练习

1.斗牛是西班牙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人们就斗牛运动的存废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斗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继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自治区禁止斗牛之后,201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禁止斗牛。而支持者认为,斗牛代表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应当发扬光大。人们之所以对斗牛运动持不同的看法,是因为()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②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总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①②B.①⑨c.②④D.③④

2.幸福,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有诸神之赐、来世之享、天赋权利等解读。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幸福是金钱的占有、幸福是奉献的喜悦等观点。分析这些幸福观,正确的理论出发点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来源:学*科*网]

③社会价值观的主导者历来属于人民群众

④正确的幸福观才是美好生活的航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4.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的20时30分至21时30分,统一熄灯一小时,已成为一项倡导环保生活的标志性仪式。“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每个公民都为低碳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哲学角度看,公民应该①树立生态价值观,积极参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活动②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自觉牺牲个人利益维护整体利益③正确处理个人活动与社会

发展的关系,践行低碳生活方式④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为了低碳减排和保护环境,某市要对电价水价进行调整。但由于各县区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差异较大,某市不会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每个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用电用水量,而是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最低用电用水量。这种做法体现了()

①正确的价值观符合所有人的利益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6.自2003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6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给试点高校提供自主选择自己所需人才的空间和舞台。下面是部分高校2011年自主招生面试试题,这些试题体现了高校选拔人才的价值取向。

*何为软实力,如何构建国家软实力?

*《阿凡达》很火,欧美大片、日本动漫也很受欢迎。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发展中国文化? *谈谈对雷锋精神内涵的理解,现在该不该提倡雷锋精神?

*给你一张厚纸、一根铁丝,怎样煮熟鸡蛋?

*“范跑跑”现象你如何看待?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试题内容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的启示。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思考1:(1)一种是同行人的价值判断:世道太乱,梨树的主人是谁都不知道,无须太多的顾忌,可以乱摘。另一种是许衡的价值判断:“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

(2)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许衡不摘梨解渴是因为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乱摘。许衡不去摘梨就是在其价值观支配下作出的选择。

思考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双向选择”的市场用人机制也日益规范、毕业生数量猛增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是促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原因。

(2)从这一原因可以看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3)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思考3:(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都是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思考4:(1)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地主们却害怕下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

(2)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3)由此可以看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思考5:(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2)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DBCCA6.(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3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4

【复习目标】

列举1840年到1860年期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国际:17世纪以来,逐步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为争夺广阔的 而疯狂扩张。国内:(1)清王朝,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 地位。

(2)禁烟运动:

原因:西方国家为扭转,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林则徐到 禁烟。

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 海滩当众销烟。影响: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2.战争过程:

(1)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年8月,英国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美法等强迫清政府签订《 》、《 》等条约。4.影响:

政治上:中国 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上:中国被迫卷入,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 ; 直接原因:英法美企图通过 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2.经过:

(1)年10月 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清政府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 》。增开 等11个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各 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4.影响:

(1)清政府 结构发生变化,(2)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本课小结

1、一个标志: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两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三个结论:

(1)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的对手(2)落后就要挨打

(3)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3.下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十块大型浮雕中的第一块,纪念碑上雕刻的历史情景反映了中国人民()A.敢于反抗外来侵略

C.积极打击走私贩毒

B.勇于维护领土完整 D.努力维护清朝统治

4.《南京条约》规定:“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向中国倾销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B.向中国输出资本,开矿设厂 C.掠夺中国原料,打开中国的市场 D.把中国变成英国附属殖民地

5.“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A.设立和管理租界的权利

C.领事裁判权

B.海关管理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6.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

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

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7.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8.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0.从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的影响是()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西学东渐”态势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1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以后,发动了()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惊奇地发现:“作为东方泱泱大国的中国,其消费能力竟比不上一个小小的洪都拉斯,而且从人均消费额来看洪都拉斯竟然是中国的1 246倍。”使英国人“惊奇”的真正原因在于()A.中国人民购买力低B.中国政府抵制洋货

C.找不到发动新战争的借口D.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尚未实现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开始讨论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州英商损失赔偿案。经过三天的辩论,会议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侵华决定。1840年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一致通过了上述决定。

材料二 1840年义律率英舰8艘,于8月进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施加压力。道光帝接到照会后,得知英国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毂、割让岛屿等。道光帝听信谗言,以为是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办理禁烟之事不善才引起英军入侵,只要惩办林、邓等人,英国就会退兵。于是,道光帝任命自夸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并同时将林则徐、邓廷桢等革职查办。请回答:

(1)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的政体有什么不同?与道光帝相比,同样作为国家元首的英国国王在行使权力上又有什么不同?

(2)中英两国关于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3)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你如何认识鸦片战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鸦片战争期间,一清军将领想出一个对付英国军舰的办法,在猴子尾巴上挂上鞭炮,然后扔到军舰的甲板上。结果找不到一个可以把猴子扔到英国军舰上的人。

材料三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各处调到的兵„„毫无纪律。互斗杀人„„夷兵抢夺十三洋行,官兵杂入其中,肩挑担负,千百成群,竟行遁去„„从不闻清查一二。”

(1)材料一反映了乾隆皇帝怎样的“华夷”观念?对中国有何影响?当时英国处于何种发展状况?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5

第一框:知识助我成长 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识记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能力目标:提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教学重难点】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教学方法】自主法、点拨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知识链接】教材第59页“学生交流,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P6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私事吗?谈谈你的看法。

①孩子上不上学并不只是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事。

②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行为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如果自己不想上学就不去上学同样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加1”:课前预习

原文填空,基础知识梳理 :

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的生活准备;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_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基础。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_成败至为关键_,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国家、族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3.受教育权的含义:(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4.义务教育的含义: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益事业。

5、义务教育的特征: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性、公益性性和统一性性。

一、导入(2分钟)

二、思:自主探究(13分钟)

问答题(温馨提示:此题答案如果在教材上可以找到便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笔记,便于今后复习)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1)、一方面,教育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准备,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的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他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以及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

(2)、另一方面,它能够唤起人的潜能,不断地提高和革新自己,逐步走向成功,从而开辟人性的发展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3)、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成就未来。在当今社会,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力、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

2、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分别说明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的特征:

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具有统一性(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具有公益性(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杂费。

3、正在上初一的菲菲家庭出了变故,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出走,下落不明,爸爸常常赌博而不下地干活,也不管菲菲的生活。第二学期开学前,菲菲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大怒:“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我不给!你上学花钱就别上了!给我种地去!”

(1)、菲菲爸爸的话对吗?为什么?

(2)、菲菲应当怎么办?

4、某初中的几名学生经常无故旷课,班主任老师去学校附近的网吧调查时,发现这几名学生正在那里上网玩游戏。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该怎么办?

三、议:互动解释,合作探究。(5分钟)

小组合作解决上面的问题,组内展示、比较,得出正确的答案。

四、展:展示反馈(15分钟)采取组内互助,多种形式回答上述问题,解答疑难点。

五、评:梳理知识结构,精要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

六、助:组内帮助。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是很清楚吗?在小组中提出来并请同学帮忙解决。

七、测:巩固检测,训练应用。(6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首永远谱写不完的诗篇。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教育。下列对教育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②教育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③教育就是学校中的课堂教学④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八年级学生小峰受教育权的是()

A.期末考试后,小峰所在的学校取消了张榜排名的方法

B.父亲要求小峰每天上午在家帮干农活,下午去上学

C.学校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小峰从中得到了锻炼

D.某企业为家庭贫困的小峰等数名学生提供助学金

我国某地区乡人民政府,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将15名初中孩子的家长告上法庭,理由是他们以“读书无用论”为由,让孩子辍学经商,要求法院责令家长把孩子送回学校读书。最后法院作出了对15名家长进行罚款并责令其将孩子送回学校读书的判决。据此回答3~6题。

3.“读书无用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分享时代积累的知识财富②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③教育能为人开辟人生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④教育能将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法院对15名家长进行罚款并责令其将孩子送回学校读书,这说明义务教育具有()

A.免费性B.普遍性C.强制性D.自主性

5.15名学生的家长让孩子辍学经商的行为侵犯了孩子的()

A.人身自由权B.劳动权C.生命健康权D.受教育权

6.重新返回校园的15名学生应该()

①认真接受法律规定年限的九年义务教育 ②努力学习,拒绝父母的任何意见③自觉履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 ④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学习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关于《三字经》中这句话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C.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义气D.我们一定要接受教育

8.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①为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法律保障②有利于公民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③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④说明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你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A.只要掌握了知识,我们的命运就会变好。

B.要想改变我们的命运,就只能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C.知识是改变我们命运的重要因素

D.知识是万能的,所以知识渊博的人其命运一定很好。

加2: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节内容,4分钟)

哲学12课.1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透过作者的描写与叙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2、了解作者的评价与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寄寓在人与事中的情感、态度;品味作品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预习案

1、为下列各句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引吭高歌或写诗文来代替哭泣,抒发胸中的悲愤。(______)B.愤怒到了极点,甚至超出愤怒的程度。

(______)C.到处都是帮凶。

(______)D.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也毫不顾惜。

(______)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黯然泣下 C.深沟险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屠戮妇婴

D.惊闻噩耗

好高鹜远

无端喋血

贫瘠不堪

3、默写填空

⑴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1、文章自然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遭到杀害的沉痛情感。第二部分:进一步写明作者写作本文的最主要的目的。

第三部分:通过对刘和珍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爱憎分明的精神品格的描绘,表达对她的哀悼和崇敬。

第四部分:听到噩耗后的愤慨的心情,控诉反动派的凶残和“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第五部分: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第六部分: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对反动派应采取的斗争办法。填空:

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描写了刘和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___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___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____;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

2、品味语言

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指代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将这”的“这”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的加点词改成“野蛮”“射击”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⑴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⑵“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是指(多项)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B.“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C.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D.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⑷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⑸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练习案

1.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___。我已经出离___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___;以我的最大___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了我的___。A.悲愤

愤恨

悲痛

哀痛

痛苦

B.悲哀

愤恨

悲凉

痛苦

苦痛 C.悲哀

愤怒

悲凉

哀痛

苦痛

D.悲愤

愤怒

悲痛

痛苦

痛苦

2、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④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A.①比喻;②反复、对比;③反语;④比喻

B.①比喻;②反复、对偶;③对比;④借代

C.①移就;②反复、对偶;③对比;④借代

D.①移就;②反复、对比;③反语;④比喻

3、分析下面这句话的句子成分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主语是____;谓语是____;宾语是____

4、选出解释“以”字和“为”字有误的各项

A.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介词,把)B.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连词,为了)C.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介词,用)D.她的名字一次为我所见。

(介词,被)E.为庸人设计。

(介词,被)F.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动词,用)

5、文中引用陶潜《挽歌》的目的是 A.批评庸人,表达对庸人的不满。B.给烈士亲属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D.表达了作者反对徒手请愿,对无谓牺牲的遗憾。

6、对“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各项是

A.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B.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C.苟活者不应该悲观,因为有真的猛士在为希望战斗。

D.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上一篇:基层就业调研问卷下一篇:写给大三自己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