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共10篇)
《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学生的理想往往比较片面,不够深入透彻,看到现实中阴暗的东西比较多。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往往把现实“理想化”,容易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产生迷惑,找不到二者的“桥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 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提出问题:“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依次进行讲解。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多媒体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由教师分析归纳理想的种类,并指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为了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先用关系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展示图表)
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通过让学生了解马克思花了40年完成《资本论》,司马迁花了30年写《史记》等资料,使学生理解:一般情况下,理想越远大,实现的时间就越长,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现场组织学生讨论“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时候,你怎么办?”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的学生回答会有三种倾向,即:“用理想否定现实”、“用现实否定理想”、“分析原因,不懈追求”。所以随机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之后,各组出一名代表陈述观点。
然后,让学生阅读材料《第一千零一次推销》(别急着站起来),在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他们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样,采取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新课内容2 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2步来完成:
首先,播放视频“枣庄电视台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访谈录像”,要求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的讲话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让学生明白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收入来衡量“价值”,引导学生理解:要把个人理想的确立放在社会的高度,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
其次,采用对比的方法,深化学生认识。例如:一心为公的焦裕禄、孔繁森与以权谋私的成克强、胡长清;汶川地震当中用生命保护孩子的谭千秋与只顾自己逃命的“范跑跑”等。引导学生体会出个人理想的高尚与否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然后运用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思考如何树立个人理想。
步骤三 拓展延伸
幻灯片展示一首有关理想的诗歌,让学生们朗诵。然后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诗歌的含义。然后让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现实,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将学与做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步骤四 小结及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把可痒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是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我会采用板书的方式进行小结,然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第123页的体验与探究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五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追求全面、简明、清晰、直观,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篇2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第一课时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人生不能没有人生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明确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道理。
2.情感态度观念:人生理想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的自觉性,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提出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中国梦”?为什么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各自的理想,讨论回答。〈新课讲授〉
一、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根据同学们交流的各自的理想,共同归纳出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分析)展示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讨论理想的作用。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提出学生讨论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个人理想?有哪些分类?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通过播放采访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的视频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谈体会。)
教师归纳总结: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
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3.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共同理想之中
资料分析: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成长为医学博士的职高生的心路历程(见教学参考资料)
同时提供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有关论述。
想一想:中职生应该如何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体验导行)
1.班级同学4人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一份主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手抄报。
要求:(1)结合本专业实际、自身实际;(2)内容丰富,图文并茂;(3)组内成员分工明确。2.每人准备写一份“我的梦•中国梦”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运用所学道理;字数在6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理解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对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认识,增强奋斗意识,明确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车厢里的充实人生
1970年出生的江苏常州公交集团驾驶员邵开成,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邵开成把“保证乘客安全,让他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上班、回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他认为,每天能为这么多人服务,自己感觉活得很充实。
邵开成行车10多年,从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也无一起乘客投诉。他积累下来的“三三四四”工作法,被常州市公交集团公司定名为“邵开成工作法”,并广泛推广。
行车安全:“三稳”(起步稳、行车稳、停车稳)。邵开成说,握着方向盘,想着一车人,作为公交驾驶员,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开安全车。邵开成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为的是对车辆安全部件和车厢设施进行仔细检查。为了“三稳”,行车中他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倾情服务:“四多”(在服务乘客上,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想一些,多体贴一些)。邵开成说:“多说一句,就多一些与乘客的交流。”“多看一眼,就是要做到发现问题在先、服务在先。”“多想一些,事实上就是心里多装一些车上的乘客。”“多体贴一些,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如下雨天尽可能靠近站台,让乘客少淋些雨;拐弯时速度放慢,让乘客少些摇晃……”
面对矛盾:“四个一样”。公交车厢是个小社会,磕磕碰碰是难免的事。邵开成对自己提出要求:不论 乘客态度好坏,服务态度一个样;不论车上人多人少,规范操作一个样;不论车辆运行正常与否,服务质量一个样;不论情绪好坏,服务要求一个样。
思考:
(1)邵开成是如何在平凡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2)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引思明理)
1.理想不能是空想和幻想
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实现的条件。
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略)
案例故事:
姜燕是一名酒店管理专业的中职生,自营一家四星级以上的大酒店是她的梦想。毕业时,她签约了本市一家很有名气的大酒店,但是上班后却发现单位安排她做餐饮服务人员。她心里很苦恼,认为自己是学酒店管理的,应该成为一名出色的酒店管理人员,从事这样的工作简直是对自己才能的浪费。她很不情愿地坚持了一年后就离开了,以后又换了三家单位,可仍不是很理想,不是工作条件不好,就是待遇太差。她在等待、抱怨、寻觅中过了两年,仍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结合上述事例,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3.在奋斗中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1)必须立足于现实,踏实肯干。
图片展示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及实际工作中认真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就是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干。
(2)必须从点滴做起,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通过展示在第十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理想的现实要从现在做起。
(体验导行)
(1)访谈:你的家乡过去或现在一定出过不少名人,他们的事迹记载于史册,流传于民间,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直接走访一些著名人士或长辈,了解他们在中学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当然也可以直接走 访部分中学生,了解他们目前的理想。
将访谈内容整理出来,谈谈如何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2)收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名人、岗位明星、榜样人物事迹。并交流讨论:他们是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如何创造条件克服现实困难实现个人理想的?
哲学与人生 第十四课 篇3
第一课时
人生价值贵在奉献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一课时,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需要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故本课时在知识的把握和情感的提升上都是重要的内容。
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价值不在自己获得多少——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要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渴望被当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对于这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和看法,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尊重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一味说理。学生有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富有时代感的偶像。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但对于如何衡量人生价值,如何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缺乏理论认识,对于自觉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缺乏认可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了解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和对相关名言的解读,自觉形成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意识。
运用目标:通过体验导行的冲突选择,学会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你认识这两位传奇人物吗? 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 像雕塑一样活着——尼克胡哲 问题:人该怎样活着?
结合他们的传奇人生,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探究活动一: 1.典型人物:乔布斯
材料一:乔布斯为地球留下什么……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最早的图形化操作系统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精美的苹果电脑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音乐播放器iPo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智能手机iPhone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应用程序商店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平板电脑iPad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为用户创造需求”的设计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如做人”的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设计产品时的“简单与专注”理念他为地球人留下了“说不”的勇气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工作的意义”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人比资金更重要”的研发理念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对“坚持到底”的理解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永远记住你将会死去”的名言
他为地球人留下了“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人生感悟 材料二:乔布斯获得的个人财富 苹果公司年薪为象征性的1美元
拥有550万股苹果股票,价值为20亿美元左右 拥有迪士尼7.4%股权,价值约45亿美元
问题: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2.问题讨论:
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
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指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你若要喜欢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如何优异,外表或内心如何美好,也必须在他的德性的光辉照耀到他人身上发生了热力,再由感受他的热力的人把那热力反射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他本身的价值。
——莎士比亚
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这个原则我们应该时时放在心里。
——徐志摩 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他摆脱了“自我”,又是为什么。
——爱因斯坦
4.探究小结: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探究活动二: 1.典型人物:乔布斯
问题:结合探究一的两则材料分析,哪个方面更能体现乔布斯的人生价值?为什么他在苹果公司的年薪仅为象征性的1美元? 2.问题讨论:
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又有人说:“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自己获得了多少。”
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
3.名言赏析:分析下列名言,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
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
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自己而向生活索取什么,而是试图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奥斯勃 人的价值社会价值(根本价值)满足基础自我价值满足社会、他人辩证统一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曹 禺
4.探究小结:
社会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志,个人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来体现自己人生意义的。
探究活动三:
1.典型人物: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样活着!(看视频)
问题:为什么尼克·胡哲被称为“像雕塑一样活着”,他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哪里? 2.问题讨论:
有人说,衡量人生价值,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 3.探究小结: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探究活动四:
1.典型人物:烟台91岁老人刘盛兰拾荒18年资助上千名学生
刘盛兰慢性肾衰竭住院期间,很多陌生人来探望他。一位义工对刘盛兰说:你帮了那么多学生,现在你老了,我们就都是你的儿女。
问题:通过刘盛兰老人的事例,你体会到奉献和索取是什么关系? 2.问题讨论:
有人说,一个人的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你赞成上述观点吗?为什么? 3.探究小结:
正确看待奉献和索取的关系。
奉献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索取是个人从社会的索要和获取。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创造、奉献与索取、享用的统一。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活动一:学校公告栏同时贴出两则启示。启示一:招募
学校志愿者协会招募义务家教,为困难家庭子女和病残儿童义务进行课外辅导。时间安排在周末或假期。启示二:招聘
学校创业社团招募员工,有可观薪资。工作时间:周末或假期。面对这两则启示,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活动二:中职学生可以怎样为兴校振邦做贡献?
1、参加一次青年志愿者活动
2、参加一次义务劳动。
3、为同学捐一次款。
4、献一次血。
5、帮同学一次忙。
(尽管时间不长)(尽管非常简单)
(尽管不是太多)(尽管有些害怕)(尽管事情不大)第二课时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的第二课时,同样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生价值观的重点内容。当学生开始思考人生时,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认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明确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劳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故本课时是本课内容的重要落脚点。
本课时的逻辑线索是人生没有不劳而获——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2.我们要在诚实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学情简要分析
此前,通过较长时间的哲学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中职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社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可能要更早地踏上工作岗位,通过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是否真的认可劳动的价值,坚定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通过图片、视频、名言等明确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坚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意识。
运用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自觉地学习和培育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直面生活感受哲学)
材料一:千万富婆竟做环卫工人 余友珍是湖北的一位普通农民,因为拆迁赔款而成为千万富翁,现在有17套房子,这样一位身家上千万的农民却每天起早贪黑的做环卫工人。而她之所以这样坚持的理由就是希望能够给子女做个好的榜样。余友珍的子女现在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每个月领着普通的工资。
千万富婆为什么选择做环卫工人,作为母亲,她想用行动给子女传递怎样的信息?
材料二:视频“李嘉诚的一分钟自我介绍”
李嘉诚的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通过以上两则材料的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引思明理---合作学习领悟哲学)
探究活动一:
教师出示图片和相关名言,让学生总结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苏霍姆林斯基 真理从辩论中来,幸福从劳动中来。
——谚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
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崇高的事业只有劳动。
——卡莱尔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为什么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劳动在人的价值实现中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把人与其他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
劳动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才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又把二者统一起来。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人类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与人类社会。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条件。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辛勤劳动的积累。
探究活动二: 视频一:状元360 视频二:“油条哥”刘洪安
结合视频,请谈谈如何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必经途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论我们以后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要秉承劳动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做出新贡献。
(体验导行——生活践行运用哲学)
中职生职业规划设计竞赛
一、指导思想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强化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成功者”的心态,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
二、活动主题
哲学与人生 第一课教案定稿 篇4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教育与环境。)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得出以下结论:
1、2、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就象兔子会跑,但不会爬树。鱼儿会游泳,但不会走。猴子会爬树,但不会飞。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想问题。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秃鹰说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试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同学呢,就象秃鹰一样呢?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如:购买衣服,考虑的实际有:
1、客观实际:流动什么?适合不适合,男女、高矮、胖瘦。钱。
2、主观:自己的喜好。
客观实际在变,人在变(身高、器官、知识、才能都在变),想法也在变,所以人生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实际,也有不同的选择。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着两副面孔?”“为的是一面察看过去,记取历史的教训;一面展望未来,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门神说。
“可是,您为什么不注视最有意义的现在呢?”先哲问道。
“现在„„”门神哑然了。
“要知道,”先哲说道:“过去是现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您既然无视现在,对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对未来者纵然明察秋毫,又意义何在?”“呜呜„„”门神听到此,忍不住抽泣起来。
原来,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没有看守住罗马的城池,被敌人攻陷了,于是,人们遗弃了它„„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
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位作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居然千差万别,但又具有物质统一性。
以此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概念。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使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使用教材第9页中“残奥冠军侯斌”一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出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第7页“小龙”的故事,讨论书中的两个问题。
选择是多样性的,自由性的,上课可以迟到吗?(自由不是绝对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得出结论:1、2、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注意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与可能性。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前一段很流行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基本不用了。这样有好高骛远的感觉,不切实际,我们应实事求是进行我们的自己的定位。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第10页“胡适”的故事,说明:1、2、3、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兴趣 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国家的需要。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选择中专、中职校是否是错误的呢?对照以上三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故事:有一位中职生,要缀学回家做生意,觉得自己的同学很多都赚钱了。哥哥带他回家,村里,汽车跑不过单车,而到城里呢?。。后来,他继续留下来学习了。
我们的实际又是什么呢?
选择了,就不要再犹豫了,就要勇敢地付诸行动,坚定地走下去,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
故事:一个以色列人与一个美国人在一艘船上相遇。午餐时间,他们四处寻找吃饭的地方。结果发现一个快餐车旁围着好多人,生意不错。以色列人说:“如果让我们来做快餐生意,也许可以发大财。”美国人说:“嗯,主意不错,但旁边的咖啡厅生意也很兴隆,何不再考虑考虑呢!”。告别后,以色列人把所有的钱都用于投资快餐店,经过8年的奋斗,建立了很多连锁店,也买了一艘游艇。有一天他驾着游艇,发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男子从远处走过来,近了才发现他就是原来有船上相识的美国人。他问美国人:“8年了,你都在做些什么呢?”美国人颓废地说:“8年来,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才是我最合适从事的职业呢?”没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目标后,却犹豫不决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
23岁的文花枝,是湖南省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员。文花枝出生在韶山市大坪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为供弟妹读书,她做出了不少牺牲。2000年,成绩优秀的花枝中专毕业后,在浙江的一家酒店找到了一份工作,打工3年里,花枝没回家过过年,她把省下的钱,全部寄给了家里。平时出游在外,文花枝考虑最多的总是游客。她说:“作为导游,得为游客着想!”一次,一位游客发现文花枝在解说时直冒冷汗,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说没事儿。游客很心疼,要她坐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硬是坚持带游客将所有的景点参观完后,才瘫坐在车里。
2005年8月28日,22岁的文花枝率团旅游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在自己左腿严重骨折的情况下,她对前来施救的救援人员说:“我是导游,请先救游客。”直到最后一名游客被送上救护车,文花枝才同意接受施救。因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文花枝最终左腿高位截肢。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花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得出下列的几个要点。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引导学生完整理解“客观实际”的概念。体会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板书小结>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3.总有一条适合你的人生路。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1.做力所能及的选择,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
2.适应时代潮流,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需要。
3.抓住选择的机遇,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
<随堂练习> 练习册P4
<课后作业>
第十一课《智斗绑匪》 篇5
一、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以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观念。
2、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
3、教育学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从小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和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做守法公民,做“四有”新人。
二、教育手段: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抢劫、勒索、绑架”的画面、案例及有关法律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来认识“抢劫、勒索、绑架”的危害性。
3、将如何应对“抢劫、勒索、绑架”编成歌谣以警示学生。
三、教育过程:
(一)借助“影像图片”导入课堂:
(如:地震、车祸、游泳、打架、火灾、抢劫、勒索、绑架„„)
(二)遭遇抢劫、勒索、绑架的种种可能。
平时不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常向人炫耀自己或家中如何有钱,随便带他人到家中“参观”。
外出、上学和放学不结伴而行,外出行踪也不告诉父母,也不言明返家时间,随意逗留在外。
如果有人突然来找你,对你说:“你家中出事了!”或声称你父母生病、出车祸------等等,并要带你离开学校、家中时,此刻就感到慌乱,并与他人离校。
在途中发现有人盯梢跟踪时,自己首先慌了阵脚。到深夜时,车辆、行人稀少,此时还独自夜行。独自夜行出门时,身上携带太多的钱物。贪图近路而穿越偏僻的小街小巷以及一些治安复杂的路段,因为坏人总喜欢在这些 黑暗、僻静和易于隐藏的地方伺机作案。
遇上歹徒,不敢大声呼救,不往人多、有明亮灯光的地方跑。
(三)敲诈、绑架篇
1、情景案例:
大冶男子骆某为还巨额赌债,将一名中学生绑架后勒索30万元。2007年9月20日,骆某在赌场里输光积蓄,还欠下10多万元码钱。债主催得紧,他决定绑架学生伢,并将作案地点锁定为较富裕的百代银座住宅小区。当天上午,他开着一辆桑塔纳轿车,蹲守在该小区附近,寻找作案目标。过了一会,中学生军军(化名)从小区内走出来,他驾车尾随,突然将其一把拽进车内。骆某用事先准备好的胶带蒙住了军军的眼睛和嘴巴,军军完全失去了反抗能力。随后,骆某将军军带到其位于大冶金湖街办的家中。“你儿子在我们手上,立即准备30万,否则我就撕票。”从军军的口中逼出电话号码后,骆某打电话威胁其父母。
2、千方百计:
(1)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冶男子”去绑架中学生?
(2)如果你亲眼看到军军被该男子绑架走了,你最初会使出什么样的好计策?
(3)当你遭遇勒索绑架时,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从魔爪中摆脱出来?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3、专家答疑:
问题一:什么是勒索、绑架?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要挟等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扣押人质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
问题二:遭遇勒索、绑架时该怎么办?
万一已经遇到坏人勒索、绑架等情况,你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冷静: 牢记求生信念,随时做好逃脱准备。以美好的回忆去减少身心的疼痛,尽量进食与活动,保持良好的体力。
仔细观察,熟记歹徒的相貌,口音等重要特征,熟悉周围环境,观察可能的逃跑路线,等待时机。
主动巧妙地与绑匪等沟通,稳定歹徒情绪。比如说:“家里一定会筹好钱来赎我的!”等等,尽量争取存活机会,勿以语言或动作激怒绑匪。装作顺从害怕的样子,使歹徒麻痹放松警惕。如歹徒手中有凶器,应巧妙周旋促其放下。伺机留下各种求救讯号,如手势、私人物品和字条等,巧妙暗示自己所在位置。一旦发现有逃脱机会,要当机立断,并在离开后迅速报警。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向任何穿制服的人求助都是可行的。
4、成功战胜绑匪案例:
菏泽中学生智斗绑匪成功脱险 犯罪嫌疑人被刑拘
2006年4月25日,菏泽市公安局牡丹分局接到牡丹区吕陵镇庞楼村村民霍某报案称,霍某15岁的在菏泽市某中学上初一的儿子霍成(化名),在24日晚8时许被两名骑摩托车的男子从“维尔学生公寓”叫走后,一直未归。当晚一男子向霍某打电话称其子霍成已被绑架,并向其索要150万元赎金。接报后,牡丹分局立即成立“4·25”专案组,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4月26日凌晨6时许,被绑架的人质霍成趁看管人熟睡之机,机智逃脱。牡丹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许雪峰、袁明岭闻讯后,立即率领专案组民警进行详细询问,摸清了三名犯罪嫌疑人的详细情况。在市局刑警支队的大力支持下,专案组民警直扑牡丹区吕陵镇许寨村,一举将犯罪嫌疑人许某(男,24岁)成功抓获。当日下午,刑警大队全体民警出动,将闻风而逃的另两名犯罪嫌疑人包围在吕陵镇常刘寨村南方圆两公里的麦田里。参战民警对麦田实行地毯式搜索。下午2时30分,民警在麦田搜索时,发现有两个人头在远处一晃而过,立即警觉起来,并悄悄形成合围之势,一举将二人抓获。经审查,此二人正是在逃的犯罪嫌疑人朱某(男,23岁)、黄某(男,24岁)。至此,“4·25”绑架人质案成功告破。
(五)安全知识歌: 路遇坏人我不慌
亲爱的同学们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抢劫犯,也不怕那勒索犯,只怕老师说我胆小哪,没有智慧(啰)无颜见爹娘,(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没有智慧(啰)无颜见爹娘。
第十一课 运动场馆安全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危险动作,为什么不能模仿
2.提高学生注意人生安全的意识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事例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游戏激趣:请跟我做——学生模仿老师做动作
2.老师谈话
有益的模仿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学到知识。但是有些模仿却是非常危险的。
3.板书课题
二、感知危险的模仿
1.模拟小品:学生模仿战斗英雄玩气枪伤害到别人 学生讨论:小明的模仿给他带来什么麻烦?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行为不能模仿?
3.小组互相说一说
4.点名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A.不能模仿影片中的危险动作
B.不能模仿枪战英雄的动作
C.不能模仿武打片中武林大侠的打斗动作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危险动作不能模仿
2.我们平时在玩耍游戏时应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第9课危险的模仿
不能模仿影片中的危险动作
不能模仿枪战英雄的动作
《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 篇7
课题名称:第九课 西洋音乐传入和学堂乐歌兴起
第十课 沈心工 李叔同对音乐的影响
第十一课
音乐赏析
二、教学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学习必备知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化)
1知识目标: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运用与这一学科相关的音响资料或历史资料来完善幼儿园教学工作。
3素质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钢琴、舞蹈等表演学科。
三、设计意图或教材处理:
了解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以及学堂乐歌对“新音乐”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五、教学难点:学堂乐歌的兴起,学堂乐歌的重要发起人沈心工和李叔同
六、教学课型: 理论课
七、教学课时:6
八、教学方式: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把知识点、技能点细化为项目,体现教学做合一)第一节 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开始进入到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第二节 西洋音乐的传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
1 西洋音乐的传入
背景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强行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进程,基督教的传入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不仅如此,欧洲侨民也纷纷移居我国,各地教会学校不断兴办,从客观上起到了强制性地传播西洋音乐作用。
内容
在宗教的传播中,吟唱赞美诗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因此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在社交活动中和音乐小品包括一些初级钢琴的作品随之传入我国。在乐谱方面,主要有不同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们编印出版的各种宗教“圣诗谱”。
欧洲乐器和器乐作品的大量传入是在20世纪前后,在此基础上我国出现了用西洋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队。如管弦乐队、军乐队。
本世纪初,簧风琴开始在我国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出现了专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
这一时期,钢琴也开始在中国流行,并在一些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学中使用,并出现了钢琴谱;
我国学校教育中也开始注意了对中西音乐的学习。
如1900年南京两江师范学校开办就聘请了日本教师教授音乐课; 1903年,清朝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
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实施细则》中规定了中学开设“乐歌”一课,每周一学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作为音乐传播媒介的手摇腊筒唱机也传入我国。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音乐社团,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创办“中西音乐会”;1916年,“北京大学音乐团”(1919年改组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会长蔡元培,会员共有三十多人。“北大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在北大创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音乐杂志,它为“五·四”以后新式音乐社团期刊的大量出现和发行提供了先例。
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由中国人或外国人举办的“音乐会”,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学习欧洲的作曲理论并进行创作的尝试。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 它向我国介绍了西洋音乐的理论、体裁,扩大了中国人民的音乐视野,② 我国的音乐家学习和运用了西洋音乐理论和技术,在发掘整理我国丰富民间音乐宝藏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许多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的优秀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从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学堂乐歌”的兴起
背景
19世纪末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瓜分日益加剧。中日“甲午战争”惨痛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促使了我国知识分子觉醒。他们提出了“抵御外侮”、“进行改革”、“救亡图存”、“力图自强”等口号。“戊戍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当时,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全国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一部分留学生把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的流行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大批新歌曲在国内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种形式被人们称之为“乐歌课”。西洋音乐的各种演唱形式,如“进行曲”、“少年儿童歌曲”、“舞蹈游戏歌曲”、“摇篮曲”等由此时传进我国,独唱、重唱、齐唱和简单的合唱也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掌握。不仅如此,在国内及日本,唱歌书也陆续得到刊行。“学堂乐歌”是后来音乐界对这些在“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课及所唱歌曲的称呼。
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如《中国男儿》、《何日醒》、《惟我同胞》、《抵制美约》、《国耻》、《劝用国货》、《黄河》、《扬子江》、《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宣传了爱国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如《女子体操》、《缠足苦》、《勉女权歌》等。同盟会女英雄秋谨(1875——1907)曾写过很多诗文和弹词《精卫石》等来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她还利用“学堂乐歌”宣传革命,所填词乐歌《勉女权歌》用“简谱”刊印在她主编的《中国女报》第 2期(1907年2月)上。这首歌号召妇女勇敢地摆脱封建压迫的精神枷锁,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并希望妇女们要为“恢复江山劳素手”,在当时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学堂乐歌”中,有一首号召“少年努力咸自爱”,“近学日本远欧美”的歌曲——《勉学》,这首歌曲号召青年学生要发奋学习来挽救祖国危机。我国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丰子恺先生曾在《艺术趣味》一书回忆他在学校读书时演唱此歌的情形说: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学堂乐歌”中还有一部分热情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如1912年刊印的《共和国民唱歌集》中就有《光复纪念》、《女革命军》、《庆祝共和》、《共和国民》、《爱国歌》等。其中的《光复纪念》是一首具有叙事性歌曲,作品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农历是8月19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
“学堂乐歌”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如《忠君》、《尊孔》、《颂立宪》等。可见“学堂乐歌”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世纪交替时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但“学堂乐歌”主流是积极、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对我国“新音乐”的出现具有“启蒙”意义。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淑同等音乐家。此外,象曾志忞、李华萱等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1 沈心工人物简介
沈心工学堂乐歌作品的内容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兵操》、《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自己的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采莲曲》、《黄河》等。其中的《黄河》,以中华民族形象的象征——“黄河”为题材,进行曲的曲调雄壮、豪迈,给人以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之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 李叔同人物简介
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存亡的忧虑。如他在1905年所写的《祖国歌》就是一例。
大部分作品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文词秀丽、富于韵味,在当时是一位很有修养和造诣的艺术家。所选配的《春景》、《送别》、《西湖》等受到当时知识青年的喜爱和欢迎。
除填词外,他还进行了不少创作的尝试,现存有《春游》、《早秋》和《隋堤柳》片断等。其中以《春游》一曲较为突出。作品欣赏: 1《中国男儿》 2《勉女权歌》 3《勉学》 4《光复纪念》 5《竹马》 6《革命军》 7《黄河》 8《竹马》 9《革命军》 10《黄河》 11《祖国歌》 12《春游》
图片欣赏: 1 沈心工画像
2 沈心工的《民国唱歌集》 3 李叔同画像 作业: 名词:学堂乐歌、沈心工、李叔同 2 简述西洋音乐传入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 3 简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第十一课 大家排好队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每月的11日是“自觉排队日”,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教学方法:引导、补学、激学、评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红花。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开始:上节课有十名学生表现的非常好,老师决定要给他们奖励小红花,快来领取吧,教师和同学一旁观察同学取小红花时的秩序。
说一说:刚才的场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拿取小红花时,特别担心,就怕太挤了碰伤怎么办,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取小红花就可以不这么乱并且让大家都能取到小红花呢?
学生通过讨论想出排队的点子。
教师:正好我还要表扬刚刚讨论中表现好的小朋友,这次我们一起排好队再取小红花吧!
1.学生讨论排队的好处。
2.出示课题《我们来排队》。
二、新课
(一)新闻播报,视觉体验
1、出示课件,播放视频。
教师:这里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东方明珠塔,可是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里却发生了一幕惨剧。(播放视频“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2、播放视频“昆明明通小学踩踏事件”。
教师:图片上的这些爸爸妈妈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他们的孩子哪里去了?
3、讨论:踩踏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发生踩踏事件?如何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
(二)情景体验:游戏《乘坐电梯》
教师:老师原本以为这些踩踏事件离我们很远,可是有一次在乘坐电梯的时候,那种拥挤的感觉忽然就让我想到了这一幕。那天当电梯到了一楼,电梯门一打开,黑压压的人群不等我走出电梯就一拥而进。最后我是从很小的缝隙中使了很大的劲才挤出来。请小朋友帮忙解决如何安全上下电梯?
引导幼儿知道在电梯门两侧有序排队,两队中间留有空隙,方便电梯里的人出行。
游戏玩法:四张拼接的泡沫地垫代表电梯,两个小朋友充当电梯的两扇门。部分小朋友站在“电梯”里面,部分幼儿扮演等电梯的乘客。引导幼儿有序的排队站在电梯门两侧。老师发出“叮咚”的声音,表示电梯到了一楼。电梯门打开(两名扮演电梯门的幼儿先拉手并肩站立,然后松开手各向外侧移动两步,表示门开了)乘客先下后上。
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三)结合生活,巩固认知
1、出示图片,了解生活环境中的排队规则
班级里:排队喝水、排队下楼、排队出行„„
社会中:超市排队收银、排队上下车„„
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为什么要排队?说一说不遵守秩序不排队会出现什么后果?
2、“找茬”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幼儿找出并改正图中的错误做法,激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巩固深化对自觉排队的认知。
(四)了解“自觉排队日”
出示两队孩子排队的图片,介绍自觉排队日来历:每月的11日为自觉排队日,意为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顺序排列。
三、结束部分
情景体验: 争当排队日宣传员。
在领取纸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的去进行排队,内化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制作“自觉排队”宣传画。
延伸部分:将“自觉排队”宣传画布置在幼儿园各个环境中。让环境“说话”,让“自觉排队”成为一种习惯。
板书设计:
大家排好队
还是排队好
一年级上册美术第十一课 篇9
课型:绘画课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数字的形状进行联想,创造出新的绘画形象。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联想的能力和装饰能力。
3、情感目标: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造型游戏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根据数字的形状进行联想,创造出新的绘画形象。教学难点: 能根据形状进行联想,改变,但不改变数字的形状。教具准备:教科书、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总结、讲解、指导、启发与鼓励等。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1、我想请大家给我画张肖像,留个纪念,我来摆个漂亮造型。游戏:快速的用一条线画出我的动作
1)教师用自己形体动作模仿了“8”“7”,将学生的“一笔作品”展示与黑板上。2)教师邀请学生与自己一起模仿“10”,同上展示。
3)谁也能来为大家来一个动作?(可让学生表演简单的“1”“2”等)
2、看看我们一起请来谁?
3、揭示课题“数字变变变”。
二授新课:
1、了解数字的历史。
1)这些数字你认识吗?谁能读读?谁还能背背?真了不起!2)你对这些数字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3)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读,都这么写? 4)介绍数字的历史:
早在中国6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遗址中“结绳记事”,就是数字的记载。
阿拉伯对人类的数字贡献:阿拉伯采用了印度的数字记号并把它们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是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2、你喜欢它们吗?最喜欢哪个数字,为什么?
数字没有好坏之分,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日常生活中,谁都离不开它们,相信吗? 有人不信,我们来说段相声对话,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说数字,但学生不能说数字,说了就算输。教师引导问题:
1)你们是几班?我忘记了!2)你家住在哪里? 3)你的油画棒是几色的?
3、我们的数字本领真大,它在数学中表示数量,1234567在英语、音乐中的读法就不同了。你会吗?
4、以“小8”为例,说说他的变身历程。小8连音乐书都没上,一气之下就跑到了繁华的城市,好热闹!他先来到华联,东西可真多!小8摇身一变,成了“8”字花瓶,顾客们争相购买;来到大街上,太阳公公笑眯眯,小8又变成了舒适的太阳镜,好高兴!小8又来到小河边,看到水中,小8又变成了小鱼等等。
这是数字们一看小8这么得意,一个一个都跑出去了,他们来到动物园,蔬菜地,水果店,建筑工地,商场中,学校里,甚至太空中„„
5、合作小组讨论:
挑一个数字变变,可以借助橡皮泥思考,动手摆摆。
6、交流:
他们找到了象他们的东西了吗? 0:轮胎、瓢虫„„ 1:钉子、铅笔、胶水„„ 2:鸭、鹅„„ 3:蛇、耳朵„„ 4:帽子、宝塔、鱼„„ 5:钓钩„„ 6:蝌蚪、梨子„„ 7:椅子、镰刀„„ 8:蜜蜂„„ 9:女孩、气球„„
7、出示范画e的变形“小蜗牛”,看这是谁呀?连拼音字母也来凑热闹!出示范画A的变形“艾菲尔铁塔”,哈哈,连外宾也来了!
三总结:我们的数字好会变啊,都变了些什么呢。四作业要求:
绘画一副由数字变化的图案,比如“数字动物音乐会”“数字运动会”“数字水果篮”等等。
五、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反馈、纠正。
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教学 篇10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
D.生产力严重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①人祭②人殉③炮烙④族诛③连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
②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③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推荐阅读: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三课 第十四课 第十五课10-20
哲学与人生06-21
哲学与人生1210-21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05-18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7-05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08-20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09-05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10-27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