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通用8篇)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1
《人生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生哲学 课程编码:131540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程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并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人生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以哲学观照人生,从人生体认哲学。作为超越有限和关怀终极的学问,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地图。如果说诸自然和社会科学日益揭示出宇宙和人生的部分真相,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据此有限知识反思存在及其意义,指明人类改造自身和世界的方向。就此而言,一切哲学都是人生哲学。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不同,人生的体验不同,所感悟的人生哲学也必然不同。因此,本课程远离说教,适度引导,注重对人生和世界意义的深度反省。人生哲学之所以可能,源于人类共有的命运。诸如灵肉一体、生死无常,此等命运虽圣人等同凡夫,富贵无异贫贱。如何使得灵肉和谐,生死无畏,人生选择固有万千,解脱之道殊途同归。
二、课程教育目标
本课程紧扣人生的重大主题,力图结合哲学原典,通过纵深讲述、课堂研讨,让学生学会哲学思考,对人生问题有豁达领悟。
了解东、西方哲人对人生的代表了解东、西方哲人对人生的代表性看法,树立有品位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将感悟的人生哲学思想落实到做人和做事中去。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章 人生三路向
【教学内容】 1.坚持一切从实际
2.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3.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4.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要求】
1.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2.熟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了解: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二章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教学内容】
1.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1)人生行动的含义
(2)制约人生行动的因素
(3)人生行动是物质力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
3.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1)不同的行动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行动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善。
(3)只有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教学要求】
1.掌握: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2.熟悉: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
3.了解: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三章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教学内容】 1.2.3.4.5.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教学要求】
1. 掌握: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际和谐的作用;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
2.熟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社会交往的作用;建立美好的友谊;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3.了解:人际关系的作用。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四章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内容】
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3.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 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5.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6. 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7.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8. 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9.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教学要求】
1.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2.熟悉: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3.了解: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4
第五章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教学内容】
1.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3.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4.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教学要求】
1.掌握: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2.熟悉:矛盾的概念;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3.了解:矛盾观点;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六章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内容】
1.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3.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4.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5.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6. 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7.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要求】
1.掌握: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2.熟悉: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七章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内容】
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3.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4.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1)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2)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1.掌握: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2.熟悉: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3.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八章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1.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1)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2)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3.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4.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
1.掌握:科学思维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熟悉: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3.了解: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九章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
1.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2.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
3.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
【教学要求】
1.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2.熟悉: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3.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3
第十章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内容】
1.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2.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1)社会理想是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
(2)个人理想是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3.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4.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2)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要求
(3)在社会发展中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
1.掌握: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2.熟悉: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学时】4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命题原则与思想: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和熟悉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了解和熟悉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考试范围:第一到第十章
(三)考核要求:
(四)考核类型:考查 1.平时考核:作业、课堂表现 2.期末考核:课程考查论文
(五)试题类型:
(六)试卷结构:
(七)成绩评定:课程成绩100分,其中平时成绩(作业、考勤)占50%,期末成绩(课程考查论文)占50%
五、其它说明
(一)基于学业规范的要求
1、道德规范:应遵守学校《大学生手册》里有关学术诚实的条例,如若触犯,可能将受到高至“开除学籍”的严厉制裁。
2、行为规范:请于上课前准时在教室等待上课;上课期间,关闭手机;如果你有紧急事情的话,请坐在靠近门口的座位,以便尽快离开教室而不影响正常的授课秩序;缺席时你需要自己负责获取所有课上使用的资料和讲授的信息。
3、作业规范:交给老师的所有作业必须书写清楚、很好地组织和归类、并装订好;字迹模糊将会被退回,必须重新提交一份清晰的版本;提倡并鼓励与同学讨论作业,但是最终的作业必须是独立完成的,抄袭或复制其他同学的作业违背学术道德,情节严重者将提请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处理;如果由于特殊情况不得不缺课的话,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允许你在 6
下一次上课时补交缺课当天的课堂作业。
(二)课外学术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和相关资料约,以掌握相关知识配合教学。
六、参考资料
1.《人生十论》 钱穆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10月第1版
2.《生命哲学》(德)费迪南·费尔曼编著 华夏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3.《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编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5月 第1版 4.《培根论人生》:(英国)培根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0年1月 第1版
5.《卡耐基经典小故事全集》 北京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课程负责人 : 教研室负责人: 学院领导:赵建军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哲理与生活中哲理的联系, 选好“玩”的项目, 通过激趣, 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 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造恰当的情景。”所以, 我在教学中, 十分重视关注中职生的兴趣爱好, 关注中职生的心理需求, 探索生活中蕴涵的哲理, 挖掘教材中的哲理与生活中哲理的联系, 选好学生“玩”的项目, 创设教学情景, 为学生搭建由生活中的“感”到教材中哲理的“悟”的平台, 以这个思路作为出发点设计教学, 不仅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为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哲理提供探讨、体会的平台。例如:我在教学“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这课时, 我从学生玩游戏比赛“三局两胜”的活动中, 挖掘出游戏比赛蕴涵着教材中的哲理: (1)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成功与失败是相互转化的。 (2)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失败是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的必要过程。为此, 我选取:“节奏1、2拍手﹢节奏3、4拍膝盖﹢节奏3、4拍膝盖时要求词语接龙” (如阳光—光辉—辉煌—黄色—色彩—彩带等) 的“词语接龙”比赛作为学生“玩”的项目, 将司空见惯的“成功与失败现象”植入课堂, 并设计比赛结束后, 要求学生依据教材接受老师的采访。这样不仅可以达成学生广泛参与, 使教学极具新鲜感, 还可以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使后面的教学可以更加顺畅。
二、精心设计生活中“玩”所蕴涵的知识问题、搭建教材中“学”的知识,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哲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指导生活;哲学智慧印证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全过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升华哲理意识, 内化哲理品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生活中“玩”所蕴涵的哲理、搭建教材中“学”的哲理, 活化教材内容, 才能让学生把在“玩”中体验到的哲理感受, 上升到对教材哲理的领悟上, 实现学生情感生成和意义建构。达成“领悟”课堂的目标。例如, 把“词语接龙”比赛作为学生“玩”的项目, 势必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感受到胜者和败者的行为过程和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过程精心设计并让学生感悟“玩”中所蕴涵的哲理问题。比如:
(1) 请问败者某某同学:你赢了第一回合的比赛, 为什么在第二、三回合的比赛中转败呢?
(2) 请问胜者某某同学:你在第一回合的比赛中输了, 为什么能在第二、三回合的比赛中取胜呢?你是怎样取胜的?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性回答, 可以让学生的“感悟”上升到对教材哲理的领悟上。即: (1)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 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成功与失败是相互转化的。 (2)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失败是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的必要过程;还可以填充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间的空白, 即哲学可以指导游戏比赛, 增强比赛斗志, 能教会我们把失败转变为成功。从而达成“领悟”课堂的创生,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三、督促学生运用哲理指导和解决实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达成“自悟”课堂的生成
王霁主编的《哲学与人生》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 这些中职生按学制要求都要经过面试求职, 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的考评决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将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挫折、不同层面的打击、不同人物的指责批评。如:面试求职屡次失败,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重但待遇低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 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渴望向社会迈步的中职生, 他们尚缺乏承受挫折、打击、指责批评的坚强翅膀, 他们尚缺乏抗击挫折、打击、指责批评的坚强意志。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 督促学生自悟教材中的哲理在实习就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用哲学智慧指导自己走出困惑, 把心灵的视窗调到快乐频道。例如, 在“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教学中, 当教师经过指导学生生活中的“玩” (词语接龙比赛) 和教材中的“学” (对待失败的方法) 这两个环节时, 学生已经具备由“感悟哲理”到“领悟哲理”的跨越, 那么, 教师必须指导和督促学生学会把课堂上学到的哲理知识转变成为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的金钥匙, 开启困惑的大门, 寻找出对付实习就业中挫折、打击和指责批评的哲学法宝, 使自己战胜失败, 迈向成功!如学生遇到面试求职屡次失败,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重但待遇低等问题时, 可以督促学生运用“正视、承认、分析和排除失败;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帮助指导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健康发展, 愉快从事顶岗实习工作。
教师在尝试《哲学与人生》教学中, 通过“玩、学、用”的教学主线, 把哲学原理与生活中的“玩”、教材中的“学”、实习就业中的“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设计“玩”的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对司空见惯, 似乎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注意, 然后, 设置哲理问题, 将“玩”中的“感”提炼到教材中的“学”;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督促学生将“学”推进到实习就业生涯中的“用”, 使教学任务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的尝试与践行上, 使“玩”的教学情境成为“学”的互动和生成的载体, 成为教学推进到“用”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 不仅可以让教学课堂回归常态, 上得自然平实, 让人有亲切感、新鲜感和实用感;还可以使学生在“玩、学、用”的碰撞中豁然开朗, 心领神会, 有实实在在的哲理收获和发展;从而升华哲理意识, 内化哲理品质, 并能学会运用哲学智慧指导和解决实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能顺畅地实习就业, 成为和谐社会的劳动者。
摘要:哲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指导生活, 尝试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 通过“玩、学、用”的教学主线, 即把哲学与生活中的“玩”、教材中的“学”、实习就业中的“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帮助学生运用哲学指导解决就业中问题。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 第二课 教学设计 篇4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案例1:(多媒体展示)《Time scapes 时间的风景》 提问:为什么会有天天日来月往?为什么年年岁岁寒暑相推? 教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循环,地球公转四季更替。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日往月则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提问教师::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如果物质不是运动的,世界将会如何?譬如: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如何?
教师:如果地球不动了,世界将是死寂一片,毫无生命力。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移动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2.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谈到运动,自然要说到时什么在动呢?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案例2:填填看: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生物运动的载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热运动的载体——(); 电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案例3:(多媒体展示)《天使与魔鬼》视频剪辑——反物质运动
教师:生物运动的载体是生命有机体;机械运动的载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载体是分子;电运动的载体是电子;思维运动的载体是人的大脑。
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案例4:“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 2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3.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案例5:(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客官在运动与静止关系方面犯了什么错误?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物质在运动中发展
案例6:(教材p13——人生感悟)贺知章的《回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案例7:(多媒体展示)《星梦奇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案例1:(多媒体展示)《女娲补天》 提问:人是女娲创造的么?
案例2:(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 案例3:(图片展示)各朝代衣饰、建筑的演变
教师:人既不是女娲创造的,也不是神创造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行动成就人是运动
案例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人的运动是有意识的。即人生重在行动,行动成就人生。
案例2:(教材p16——人生感悟)“马上行动”
教师:“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就等于他并不存在。”—— 伏尔泰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行动是至于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最终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虚度一生。
<练习题>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中,我们应该()。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为新授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用了大量案例和生动的图像资料,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每个案例后都精心安排了提问或讨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让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动静结合,理论知识讲解与讨论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令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整节课的效果而言,打破了哲学课“讲大道理”的模式,利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辩证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多媒体教学的灵活应用是课堂的亮点。
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选取视频、图片材料时应尽可能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准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搜索了大量案例、图像资料,进行筛选,课堂上这些材料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引起热烈反响。然而太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转移了注意力,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偏离了课程主题。因为选取多媒体材料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2.注意课堂进度、时间的把握。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较占用教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进度。在课前准备可以先将材料下载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如果时间紧凑点到即止便可,也无需每个案例都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先准备好素材,若课堂气氛沉闷或时间宽裕,可适当使用多媒体。
3.进行讨论时,注意维持纪律。
学生进行讨论时易跑题,特别是全女生班,话题一聊开容易兴奋,且收不住心。教师应注意维持纪律,或利用多选题、分话题讨论PK等形式限制讨论范围,以更好的控制讨
MANDY-LU 整理创编《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论时间。
4.除了讨论外,可增加小组竞赛或成果展示等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事实证明,只要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对于哲学问题的讨论还是积极性很高的,除了案例讨论或一问一答的讲授外,可以尝试更多教学策略的探究。如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设定主题进行故事创编,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等。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尝试。
5.授课条理清晰,但重点不够突出。
哲学与人生 篇5
这个学期通过哲学与人生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对“哲学”这个以前看似很遥远并且从未涉足的领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对于各个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其中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使我产生了一定的感触。虽然他的哲学思想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不得不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在哲学的发展史上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在接触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我先详细的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早年师从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以破坏宗教和毒害青年的罪状处死后,柏拉图曾游历埃及等地。回雅典后,他创办学园,授徒讲学,并撰写哲学对话录,直到死时为止。柏拉图的对话录总共有四十多篇,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文艺、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烈的一些哲学问题。最著名的有体现他的政治纲领的《理想国》,讨论修辞学和辩证法的《斐德若》,讨论审美教育的《会饮》,和谈到理想国的社会组织的《法律》等篇。柏拉图生活在雅典贵族失势、民主派当权的时代,虽然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的做法是我现在所不能接受的,但是他在哲学领域的造诣以及他的一些哲学观点的提出,却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的,他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理念的哲学大厦。苏格拉底所所阐述的哲学的思想,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更加深远和完善的发展,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为了把握理念、结构理念,柏拉图制定了他的“辩证法”,柏拉图的辩证法当然“不是把观念型混乱的那种智者派的辩证法,而是在纯概念中运动的辩证法,是逻辑理念的运动。”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
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璧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其中柏拉图对于“善”的提出和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善”理念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善”是万事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让我不禁联想到现在我们社会所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思想。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到善的根本理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另外,柏拉图还提出了“回忆说”的概念,他认为: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各种事物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像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我认为柏拉图提出的这个“回忆”的概念,在现在看来并不仅仅只是对过去事物的追忆,更加应该认识到从过去的回忆中有所领悟,有所总结,有所进展,从而更好的发挥回忆的作用。记忆就像是人生的底片,谁都不希望它洗印出来时上面有污点,但是只有看到过往中出现的错误和走过的弯路,并且勇于承认改正它,才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对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除了了解了哲学的发展进程,以及辩证的理解各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外,我自己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对一些哲学思想的认识和深入理解,使它们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我们能更清晰的找到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真谛。哲学思想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力量,就好像说到我们现在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热爱”,学会“善”的思想,以及学会“珍惜”。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人不能每天漫无目的地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平庸的生活总会一事无成,所谓学海无际,生命有限,尽量利用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作为一个有知识文化之人,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方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热爱身边一切美的事物,快乐也会随之而来的。其次,如果是懂得热爱的人,就应该凡事抱有“善”的思想和理念,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们更加应该深入理解贯彻它们在新时代发挥的重要作用。再次,所谓懂
得“珍惜”,就是要好好把握自己所能拥有的事物。“时间”是我们生命中看似普通却又稍纵即逝,必须好好珍惜好好把握的事物。所谓“时间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这句话很有道理。面对茫茫宇宙,数以亿计的发展光景,生命是短暂的,自己拥有的时间更是有限。春去春来,花谢花开,但时光流逝,无法抓住,更无法使之停留。因此,在最激情荡漾的青春,生机勃勃花一样的岁月里,我们更应该抓住自己的一分一秒,尽可能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切不可虚度光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哪里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这就是成功之人的秘诀。大学时代只有四年,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期,这又在这个时期好奥的把握自己为以后的学习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以后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平坦,更长远。此外,珍惜身边的人,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从中积累经验教训,也是学会珍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哲学与人生(论文) 篇6
作者:袁航物电学院2011级3班2011070363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读了《人生与哲学》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酷我K歌.lnk,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牟宗三则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问题的学问”。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师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影响很大。)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基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
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为解释为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埃菲尔铁塔)、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格、个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现于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二是对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解释。如全球化、人权、文化的认同等问题。
“中国哲学”
就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
“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孟母三迁”就是讲他的故事: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们着玩埋死人的游戏,他母亲感到这样对不孩成长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个靠近集市,小孩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感到这样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学校边居住,这样,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其母就决定长期居住下来。)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
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群之中,要做到“顶天立地”的个性完美和“出人头地”的群体性完善,在纵向上处理好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在横向上则在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之学。通过审视天地人三重境界,领悟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是哲学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终极人生关怀。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人的“顶天立地”、“出人头地”,需要哲学的智慧去引导。所以,哲学本不应自外于人的实际生活,不应与人生相分离。否则,哲学就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只依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也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了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没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美好的东西置若罔闻,对问题难以理解,人际关系紧张,抱怨生活无聊,人生意义迷惘。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哲学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哲学从表面上看好象是成为人们的弃妇,实际上却是许多人的梦中情人。上面我们介绍了古今中外大师们对哲学及人生的一些观点,与大师们进行了心灵的对话,那么,如何运用哲学来引领我们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台是给我们生活的,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弹性,具有空间。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会发现舞台非常宽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1、要在立志与自己的能力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一个人不应该没有自己的志向,但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志向定得过高。没有志向,一个人就会失去方向,无所事事,人生就会在虚度中消失;反之,如果志向过高,甚至大大地超过自己的能力,志向又容易天折。一般说来,志向应略高于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以便积极地引导他度过自己的一生。另外,也不能老处于志向不定的状态下。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志向的人永远停留在可能性中,是“一片从不发绿的枯叶”。中国一名话也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立之人长立志”。这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在人生定位时,既不能因过于自高自大,立志过高,陷入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状态中;也不能过于自卑而立志太低,甚至根本没有志向,从而使自己陷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状态中。
2、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精力用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中去。人的一生本来就十分短暂的。事实上,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睡觉,再加上其他的事情,究竟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工作或从事研究。
3、要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深刻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儒道互补。中国儒家主张经世致用,积极地参与现实生活,即“入世”,做到“内圣外王”。就是四个字“修、齐、、治、平”。对内圣外王理想的完整表述在《大学》中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即“修身”,就是陶冶情操,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齐”即“齐家”,就是在修身的基础上,把内在的品质施于人的第一个层面即家庭的一种道德实践。家是个人修养的处所,也是群体生活的开始,伦理道德就是处理家庭关系的亲情原则的扩展。
治国平天下,即投身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大事。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儒家思想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我们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对于人生的成长和定位,孔子一生的六个阶段很有启迪:“志于学”是一个起点;“而立”,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惑”就是内心不惶惑,不迷惑,这需要大智慧。“知天命”,要能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做到不怨天,不龙人,不为外物所动。
(二)要有一颗爱心
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仁”是它的核心和精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即善侍他人,真心对他人好。哪怎样做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也会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你身边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帮助人。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孟子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孟之言,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感到温暖,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玫瑰赠人,手留余香;爱心赠人,心有光芒。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要有一颗爱心。一个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是富有爱心的。在处世上宁静而淡泊。
(三)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人的认识都受制于当时的心态。要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应有积极的自己的人生态度。(命运线在自己的手中:人的手中有事业线、命运线、爱情线、财富线)。有积极心态的人才有积极的人生。有积极心态的人,善于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从风雨中看到彩虹。所以,他会珍惜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成功不自满。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取得成功。
(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古到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不是生活在世外桃园般纯净的世界,而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有时会受到种种伤害。而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趋紧密广泛、复杂微妙,你不小心就可能得罪冒犯了人。人家就会伤得你防不胜防又莫名其妙。没有友谊、没有关心,没有爱的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是不健全的人生。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有各自的利益的基础上,内心的封闭使得人无法通过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现代人越来越包围在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孤独之中。人生哲学就必须正视人生过程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心之时,也有逆境。“人际关系”的互相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因而也显得特别重要。要在这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趋淡漠的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绪状态,使得对人的情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情商可以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学会正确地对侍他人。其实,正确对侍他人是很难的。《孔子家语 弟子行》:故君子之言日:“智莫难于人,是以难对也。”意思是说,运用智慧最困难的莫过于了解人了。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萨特在其戏剧《间隔》中有一句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那么,他人就是地狱。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求利”,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整天追求的就是“利”。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内心侵略和好斗的本性。心理学家说:在世界的知识中,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洞察他人。因此,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人,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所作所为所感,将心比心地了解他的感受,与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2、要学会宽容。宽容不止是一种思想和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本质。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因为弱小易变,随时可能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人非圣贤,就是圣贤也有一失之时,我们何以不能宽容自己和别人的失误。学会宽容别人,给别人一个改过的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是世间最基本的人生情愫,才不会为难自己,才不会使自己走进难以回头的路,才不会因为错失很多东西而悔恨。拥有宽容的心不仅能够给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会使自己在心理上轻松愉快,从而使得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而且还总是自以为 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所以应该做的就是要卷土尊重他人的自由权利和习惯。善于原谅对方的缺点,善于融合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占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子的人,不 会有亲密的朋友,人家对他只有敬而远之。只有采取宽以侍人的态度,才有助于矛盾的解决。林则徐写了一幅对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有句俗话:“宰相肚里好撑船,将军额上可跑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少海阔天空”。就是要求人处世要能够忍让,学会宽容。雨果曾言:“世界上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以宽容的态度处世,宽容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内在修养。我们应该具有宽容的胸怀,造就一颗包容的心,让我们记住:“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3、要学会表达。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候也是很难的。字有本义和引申义,内涵和外延等多种意义。句子也有表面和内在的多个意思。不注意这些,便有可能造成不便或麻烦。因此,我们在说话时切不可不思考,信口胡说。有一个人请朋友到家中吃饭,三人准时到达,只有一人未到。主人说:该来的还没有来。其中一位客人听了说:你说该来的没来,那我是不应该来的,那我走了。一人没来,却气走了一人,主人又说:真是的,不该走的走了。剩下两个人,其中一人说“照你这样说,应该走的是我们,那我走了。又把一人气走了,只剩下一个交情较深的朋友,他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要注意。主人很无奈说:他们全误会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最后这位朋友一听,说: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你是说我啦。我走了。有时候,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效果大不一样。如何巧妙准确地表达真实的意思,而以不违己心,不得罪对方,这需要用智慧。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脖子上挂着一个片版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十分痛苦”。有一天,一位诗人路过,乞丐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给
你点别的吧”。说完,他在乞丐的版子上写上“春天已经来了,可我不能见到他”。那天以后,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五)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
境界可以说是浓缩和结合一个人过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而成的一种思维导向,是融三者为一个整体。我们平常说,任何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境界。一个人的过去,包括他个人的经历、思想、感情、欲望、爱好以及他的出身、环境等等,都积淀在、集合在、聚集在他的“现在”之中,构成他现在的境界。他对未来的种种筹划、向往、志向等,也就是对未来想些什么,也都构成他现在的境界的内容,从而也构成他现在的整个这样一个人。境界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所以,平常说精界,境界表现于外就是风格。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人在形成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就有相以对的稳定性,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7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 乃至风俗习惯, 等等, 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 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 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 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 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 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比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这种方法对于彰显中国古代哲学的学理特征、提炼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色有着重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叙述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胡适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西洋的实证方法, 对于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方法的意义, 却没有真正从理论建构和创制的角度为中国哲学增添新的内容, 这种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运用倒是阻碍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 也限制了中国哲学原本教化作用的发挥, 因此金岳霖先生认为该书美国式的“成见”过多。他认为《中国哲学大纲》就是根据一种哲学主张而写出来的, 此书给人一种奇怪额定印象, 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作者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诸多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 比如曾经被广泛使用的任继愈先生的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构中国哲学史的。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产生于西方的哲学文化, 与中国哲学的精神难以达到完全的相契。当然我们可以吸收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优势资源来建构中国哲学, 但是如果忽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自身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哲学文化系统, 那么很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所以要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 就需要回到中国哲学经典中去探寻中国哲学活的精神, 挖掘中国哲学固有的人性教化功能, 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典:一是可以把历史上经过诸多艰难曲折才获得的哲学劳动成果和哲学斗争经验重新反刍一遍,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诸多典型经验教训, 锻炼、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对历史上独立形成的哲学范畴的体系、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发展的“圆圈”进行认真的分析, 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解剖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化系统中哲学创造的这一个历史类型, 继承这份珍遗产;三是可以吸纳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国哲学经典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典教育法在有些课程中也会应用到, 但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对此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也应有所差异。就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运用而言, 需要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经典教育与人生智慧的启迪相结合, 从而达到传统经典的人生智慧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目的。因此, 要想使得经典教学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运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通常在经典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讲解中国哲学经典作者的观点、影响、评价, 这样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讲授某部经典之前, 规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经典阅读的准备。比如在准备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之前,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道德经》事先了解以下内容:老子的生平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主要观点、《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哪几章、《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区别等。这样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前, 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本课程是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这一目的,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准备时, 需要帮助学生筛选经典中与人生问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来阅读, 避免平分秋色。
其次, 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者、活动的组织者, 其次才是讲解者。比如在讲《论语》这部经典的时候, 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有:《论语》在中国哲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你自己的人生哲学与《论语》有哪些相契合的地方, 《论语》中表现人生智慧的有哪些章节, 《论语》和《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何相似和不同, 《论语》中的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最深。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组中对这些问题思考结果进行概括并形成报告, 然后派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报告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对《论语》的人生智慧讨论之后, 总结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的影响:其长处表现在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 其短处表现在等级主义、专制主义、奴才主义、“发乎情止礼义”的中庸之道、压抑个性和情感调人世现实、忽视抽象思辨等。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 必须扩大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可以各占一半, 平时成绩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小论文等。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 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学生能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避免期末考核中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片面性。
最后,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增长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作为经典, 虽然其具体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整部经典蕴含的精神能量只要与经典阐发所激越的人生智慧相沟通, 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彰显出来。《论语》尽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来解释,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作为经典的意义就是在代代中国人的口诵日记中潜在地发挥着一种人性教化的作用, 使得中国人的人性和人心不断向善。这一强大的教化作用应该在《中国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 使之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而发挥经典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讲解《庄子》时, 就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思路来深入剖析庄子的人生哲学。第一,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 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第二, 生命的意义何在?《庄子》借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第三,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古之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 (谋) 士, 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四, 达到真人境界的途径是什么?一是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仰天而嘘, 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二是坐忘与心斋,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最后, 通过老、庄、禅比较来凸显《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老子是以无情展示其人生哲学,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而庄子确是有情的, “与物为春”, “万物复情”,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禅的“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三种境界彰显其对无情与有情的超越。《庄子》的内容纷繁复杂,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而言, 我们只关注其人生哲学,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展开,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大概, 通过与老子、禅宗人生智慧的比较, 又可以凸显庄子人生智慧的特点。面对当下的各种困境, 《庄子》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每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些困境, 超越这些困境, 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境界, 进入到一种精神极度自由放松的状态。
三、中国哲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 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 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经典教育而言, 其目的不是追求直接回到经典本身的文句和文意当中, 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方法, 使得学生了解并吸纳中国哲学经典蕴含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所有经典教育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精神价值, 根本缘由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传承着共同的经典。因此, 梁启超曾说, 《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 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 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而在不同的经典中, 哲学经典又显得尤为重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展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重现和恢复传统民族心态。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高度, 而文化思想的高度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成员所具有的经典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文化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民族成员在人文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中国哲学经典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许多典型的经验教训, 可以锻炼、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指出:“训练思维能力, 迄今为止, 还没有比学习哲学史更有效的方法。”而哲学史的就是一部部哲学经典的延续, 所以进行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的分析和鉴别水平, 看到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如何逐渐由浅入深, 他们在认识的曲折历程中, 如何不断克服谬误而发展前进的。
最后,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启迪智慧, 提升境界。传统经典承载的是民族精神, 经典教育以此为依托, 可以为现代人的人性和人心的显发提供精神家园。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民族心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进心理健康。比如《论语》的人生启迪有“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变通比执著更重要, 人无无虑必有近忧, 成功需要勇气更要智谋, 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道德经》的人生启迪有“知道满足是富有, 坚持力行是有志, 轻诺必寡信, 勇于不敢, 少取反而获得”;《庄子》的人生启迪有“与物为春, 无用乃为大用”;《坛经》的人生启迪有“破除贪、嗔、痴”。可以看出, 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 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 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逍遥的智慧, 超越物欲, 超越自我, 强调得其自在, 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 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 无执的智慧, 启迪人们丢掉外在的追逐, 消解心灵上的偏执, 破开自己的囚笼, 直悟生命的本真, 这些经典对于人生智慧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无根的, 它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根基,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诸多中国传统经典的延续。经典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我们要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 结合学生当下所面临的种种人生困惑给予新的诠释, 启迪智慧, 丰富心灵;在运用经典教育这一方法的同时, 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启发式教学, 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得这一高水平建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仲林.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中职;任务教学法;应用
在中职学校中,开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让其更好的面对人生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而任务教学法便是在制定总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各类分目标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些分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实现的目的。
一、对任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学习
任务相关的因素主要包含了下面几项,比如说任务的实际难度、任务的分类、人物特征造成的选择性影响、任务的参与者以及任务的实际熟悉程度等方面。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时候,任务难度指的是依靠语言复杂性、交际压力以及认知复杂性来进行区别的,也就是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思考、语言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境。在使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任务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和生活相关的,才能够真正的将哲学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意义。这样,我们便必须在认知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对任务的难度进行评价,因为正是因为认知产生的意义来给任务赋予了实际的内容。并且,交际存在的压力也对任务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另一个重要联系进行了强调,也就是任务加工过程方法。任务的实际难度受到的影响比较的多,种类以及数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完成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任务。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的时候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有明显的降低。在进行任务特征选择性影响研究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方向,首先是对任务特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则是研究任务给加工过程造成的实际影响。在进行第二种研究的时候,任务的复杂程度、类型以及难度都会受到时间长短、负担范围以及以往知识的影响。而在进行任务完成的时候,认为完成会受到参与者熟悉程度以及情绪的影响,若是情绪放松,参与者互相都很熟悉,那么完成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根据上面的分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办法,保证创设情境的生活化,做好教学任务的设计。比如说在讲到普遍联系以及人际和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和自己关系最不好的同学或者老师,让其在评估表上就二者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在认识自己和身边人联系的时候会更加的深刻,也会更加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进行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基本步骤的掌握
在对任务的一些因素进行明确之后,老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实际难度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下面两点,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本身便是比较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其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学生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实际出发,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便是,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知识水平,这样能够避免课程过于枯燥,若是课程枯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难度,若是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老师还必须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步骤设计一般会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以及任务后阶段。在任务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对任务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的讨论,鼓励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资料的收集;在任务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任务的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好详细的报告,这样在介绍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这个时候,老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找到对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小组进行改正,并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三、将网络教学内涵结合起来,进行任务教学措施的实施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网络教学逐步的兴起。以往老师仅仅依靠一个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便能够做好教学的方式已经过去了。很多学校已经将网络这种方式利用了起来。通过多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可以进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和学习有关的网址推荐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通过QQ群的建立来和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这对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现都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微博利用起来,其在互动、及时以及便捷方面优势非常的明显。网络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以及文本等方式集于一体,优势非常的明显,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位置更好的突出出来。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若是仅仅依靠网络进行教学,那些学习自主性比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会比较差,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比较的低下,并且,老师在对自己进行定位以及进行观念转变的时候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将任务教学法利用进去,网络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其作用发挥也更加的充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网络利用起来,更好的进行资源和材料的搜集,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并且,多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并茂的优势非常的明显,完成任务的时候,可操作性也更强,并且手段也更加的灵活,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会更快,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内化,能够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在中职学校中进行《哲学与人生》的学习,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人生。而任务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并且教学有效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覃少英.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3(30)
[2]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24)
[3]曾记有.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4]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5]刘玮莹.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外语课堂的应用——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讲解为例[J].学理论,2013(27)
[6]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51)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哲学与人生06-21
哲学与人生1210-21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05-18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7-05
哲学与人生练习题09-05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10-27
哲学与人生 知识点总结07-04
《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专题06-19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