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

2025-01-17

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共8篇)

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 篇1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总结

陆玉匀

本学期,本人承担1116,1117,1120,1121,1122,1123,1124,1125共8个班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工作。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德育教师,必须以时俱进,关心国家大事,并教育学生国事,家事,事事关心,每节课课前设置新闻时间,让学生评议新闻,加强学生的评议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另外作为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本校的公开课听课,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备课是一名教师构思课堂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造精神。在备课中,我的做法是:

(1)首先查阅所讲授内容的要求,对教材内容不拔高也不随意降低难度。

(2)在教学设计中,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材料,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生活化的特征并在参与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设计,一方面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考虑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尽可能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1)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讲课时注意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选取近期的全国或地方热点新闻时事背景,使学生融入情境的活动过程中感受育思想品德课程的近距离,并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情感。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9、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业采取开放性试题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既提供学科水平又提高了小组间的合作能力。总而言之,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奉献。

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哲理与生活中哲理的联系, 选好“玩”的项目, 通过激趣, 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 作为思维阶段的开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造恰当的情景。”所以, 我在教学中, 十分重视关注中职生的兴趣爱好, 关注中职生的心理需求, 探索生活中蕴涵的哲理, 挖掘教材中的哲理与生活中哲理的联系, 选好学生“玩”的项目, 创设教学情景, 为学生搭建由生活中的“感”到教材中哲理的“悟”的平台, 以这个思路作为出发点设计教学, 不仅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为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哲理提供探讨、体会的平台。例如:我在教学“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这课时, 我从学生玩游戏比赛“三局两胜”的活动中, 挖掘出游戏比赛蕴涵着教材中的哲理: (1)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成功与失败是相互转化的。 (2)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失败是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的必要过程。为此, 我选取:“节奏1、2拍手﹢节奏3、4拍膝盖﹢节奏3、4拍膝盖时要求词语接龙” (如阳光—光辉—辉煌—黄色—色彩—彩带等) 的“词语接龙”比赛作为学生“玩”的项目, 将司空见惯的“成功与失败现象”植入课堂, 并设计比赛结束后, 要求学生依据教材接受老师的采访。这样不仅可以达成学生广泛参与, 使教学极具新鲜感, 还可以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使后面的教学可以更加顺畅。

二、精心设计生活中“玩”所蕴涵的知识问题、搭建教材中“学”的知识,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哲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指导生活;哲学智慧印证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全过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升华哲理意识, 内化哲理品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生活中“玩”所蕴涵的哲理、搭建教材中“学”的哲理, 活化教材内容, 才能让学生把在“玩”中体验到的哲理感受, 上升到对教材哲理的领悟上, 实现学生情感生成和意义建构。达成“领悟”课堂的目标。例如, 把“词语接龙”比赛作为学生“玩”的项目, 势必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感受到胜者和败者的行为过程和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过程精心设计并让学生感悟“玩”中所蕴涵的哲理问题。比如:

(1) 请问败者某某同学:你赢了第一回合的比赛, 为什么在第二、三回合的比赛中转败呢?

(2) 请问胜者某某同学:你在第一回合的比赛中输了, 为什么能在第二、三回合的比赛中取胜呢?你是怎样取胜的?教师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性回答, 可以让学生的“感悟”上升到对教材哲理的领悟上。即: (1)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 成功与失败相互依存、相互对应而存在;成功与失败是相互转化的。 (2) 正视、承认、分析、排除失败是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的必要过程;还可以填充学生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间的空白, 即哲学可以指导游戏比赛, 增强比赛斗志, 能教会我们把失败转变为成功。从而达成“领悟”课堂的创生,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三、督促学生运用哲理指导和解决实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达成“自悟”课堂的生成

王霁主编的《哲学与人生》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 这些中职生按学制要求都要经过面试求职, 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的考评决定就业。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将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挫折、不同层面的打击、不同人物的指责批评。如:面试求职屡次失败,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重但待遇低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 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渴望向社会迈步的中职生, 他们尚缺乏承受挫折、打击、指责批评的坚强翅膀, 他们尚缺乏抗击挫折、打击、指责批评的坚强意志。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智慧,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灵, 督促学生自悟教材中的哲理在实习就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用哲学智慧指导自己走出困惑, 把心灵的视窗调到快乐频道。例如, 在“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的教学中, 当教师经过指导学生生活中的“玩” (词语接龙比赛) 和教材中的“学” (对待失败的方法) 这两个环节时, 学生已经具备由“感悟哲理”到“领悟哲理”的跨越, 那么, 教师必须指导和督促学生学会把课堂上学到的哲理知识转变成为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的金钥匙, 开启困惑的大门, 寻找出对付实习就业中挫折、打击和指责批评的哲学法宝, 使自己战胜失败, 迈向成功!如学生遇到面试求职屡次失败, 顶岗实习工作任务重但待遇低等问题时, 可以督促学生运用“正视、承认、分析和排除失败;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帮助指导和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健康发展, 愉快从事顶岗实习工作。

教师在尝试《哲学与人生》教学中, 通过“玩、学、用”的教学主线, 把哲学原理与生活中的“玩”、教材中的“学”、实习就业中的“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设计“玩”的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对司空见惯, 似乎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注意, 然后, 设置哲理问题, 将“玩”中的“感”提炼到教材中的“学”;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督促学生将“学”推进到实习就业生涯中的“用”, 使教学任务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的尝试与践行上, 使“玩”的教学情境成为“学”的互动和生成的载体, 成为教学推进到“用”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 不仅可以让教学课堂回归常态, 上得自然平实, 让人有亲切感、新鲜感和实用感;还可以使学生在“玩、学、用”的碰撞中豁然开朗, 心领神会, 有实实在在的哲理收获和发展;从而升华哲理意识, 内化哲理品质, 并能学会运用哲学智慧指导和解决实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能顺畅地实习就业, 成为和谐社会的劳动者。

摘要:哲学来源于生活, 反映生活, 指导生活, 尝试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 通过“玩、学、用”的教学主线, 即把哲学与生活中的“玩”、教材中的“学”、实习就业中的“用”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升华学生的哲理意识, 内化学生的哲理品质, 帮助学生运用哲学指导解决就业中问题。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篇4

哲学与人生

教师姓名

任课班级

文秘

第 1 周—第 6 周:第一、二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

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学期教学进度

第 7 周—第 12 周:第三、四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 15 周—第 16 周: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发展

变化与顺境逆境、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本学期教学目标

知行合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社会 理想与个人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本学期教学重点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规律和人生目标、确立崇

高的人生理想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用辩证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人生矛盾

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正确确立自己的 人生目标 本学期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月份

周次 1 2

完成单元章节名称及主要内容

未入职 未入职

授课时数

0 0

主要方法、教具

教学活动

月度教学目标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学 月份

3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发、客观实际与人

例分析法

生选择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月份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掌握物质在运动中

讲授法、案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例分析法

存在、自觉能动性

讲授法、案

4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2

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用发展的观点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清明节放假三天 第七课 自行

合一与体验成功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五一放假一周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识责任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 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 月份

统一、透过现象看

本质、培养科学的

4思维方法、历史规

律和人生目标

确立崇高的人生 月份

3理想、人的本质具

有社会历史性、社

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献、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 的统一、人的全面

个性自由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篇5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哲学与人生练习 篇6

一.单项选择题(2*30分)(把答案填在上面对应的表格里)(D)1“实事求是”的“是”的含义为

A对 B正确 C这 D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A)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为

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辩证法

(B)3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是下列哪种思想路线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辩证法(B)4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为

A静止 B运动 C矛盾 D统一(C)5“揠苗助长”的错误在于他

A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B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的作用 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C)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哲学观点是

A孤立 B发展 C联系D静止

(B)7“头疼医脚,脚痛医头”是用下列的哪种观点看问题

A孤立 B联系 C片面 D发展

(D)8“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明的哲理是

A外因起决定作用 B内因不起作用 C外因不起作用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A)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A)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了

A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B旧事物优越于新事物C旧事物是永恒的 D旧事物不会过时

(A)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对立和统一 B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内因和外因D必然和偶然(A)12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矛盾 B同一性C对立性 D运动(A)13自立、自尊、自强说明的哲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C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D 外因是第一位的原因

(D)14“人非圣贤,谁能无过”体现的哲理是

A片面的观点 B绝对的观点 C一点论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D)15下列属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是

A做梦 B水中月 C猴子捞月 D护士护理病人(D)16下列属于物质现象是的

A党的方针 B城市规划方案 C交通规则 D水中月,镜中花(A)17承认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辩证法

(C)18“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违反的哲理是 A一分为二的观点 B一点论 C片面的观点 D规律的客观性(A)19做人的基本条件是

A明辨是非 B多读书 C多交友 D多上网(A)2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的哲理是 A两点论 B一点论 C片面的观点 D形而上学(A)21“上帝造人”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史观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观点(A)2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的哲理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运动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A)23人生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 B对立 C统一性D 斗争性(A)24人的根本价值是

A社会价值 B自我价值 C家庭价值 D个人价值

(A)25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称为 A统一B斗争C排斥D否定

(A)2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规律是主观的 C人能发明规律 D规则同规律是一回事

(A)27“不是冤家不聚首”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双方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B形而上学 C一点论 D片面观点(A)2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体现的观点是

A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B运动 C内因 D规则

(B)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矛盾双方同时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内外因关系(A)30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是

A主观能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物质性 D矛盾性

二、判断题(1分*10)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2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3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4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5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同的行动造就不同的人生。(√)6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7只有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8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 篇7

一、回归中国哲学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 中国哲学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的医学、科学、文学、艺术, 乃至风俗习惯, 等等, 都直接受到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 既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 又要继承本国的优良传统。中国哲学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神, 所以学习中国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意蕴内涵在不同的哲学经典上, 要想把握中国哲学特质及其演变的逻辑, 离不开对中国不同时期哲学经典的把握。

过去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体系建构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家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有些是直接用西方的学术方法和哲学架构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 这样就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比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运用现代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这种方法对于彰显中国古代哲学的学理特征、提炼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色有着重大意义, 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叙述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于胡适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西洋的实证方法, 对于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方法的意义, 却没有真正从理论建构和创制的角度为中国哲学增添新的内容, 这种方法的发展和进一步运用倒是阻碍了中国哲学自身的理论发展, 也限制了中国哲学原本教化作用的发挥, 因此金岳霖先生认为该书美国式的“成见”过多。他认为《中国哲学大纲》就是根据一种哲学主张而写出来的, 此书给人一种奇怪额定印象, 让人觉得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作者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取得了许多进展, 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广泛运用, 诸多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 比如曾经被广泛使用的任继愈先生的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构中国哲学史的。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产生于西方的哲学文化, 与中国哲学的精神难以达到完全的相契。当然我们可以吸收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的优势资源来建构中国哲学, 但是如果忽视了中国传统哲学精神自身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哲学文化系统, 那么很难把握中国哲学的精髓。所以要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 就需要回到中国哲学经典中去探寻中国哲学活的精神, 挖掘中国哲学固有的人性教化功能, 揭示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

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中国哲学经典:一是可以把历史上经过诸多艰难曲折才获得的哲学劳动成果和哲学斗争经验重新反刍一遍,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诸多典型经验教训, 锻炼、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是可以对历史上独立形成的哲学范畴的体系、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发展的“圆圈”进行认真的分析, 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解剖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化系统中哲学创造的这一个历史类型, 继承这份珍遗产;三是可以吸纳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中国哲学经典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典教育法在有些课程中也会应用到, 但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 对此方法运用的具体手段也应有所差异。就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运用而言, 需要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注重经典教育与人生智慧的启迪相结合, 从而达到传统经典的人生智慧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目的。因此, 要想使得经典教学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运用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探讨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通常在经典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讲解中国哲学经典作者的观点、影响、评价, 这样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讲授某部经典之前, 规定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经典阅读的准备。比如在准备讲解《道德经》这部经典之前,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道德经》事先了解以下内容:老子的生平简介、《道德经》简介、《道德经》主要观点、《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哪几章、《道德经》的人生哲学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区别等。这样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前, 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突出本课程是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人生哲学中的智慧这一目的, 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阅读准备时, 需要帮助学生筛选经典中与人生问题相关的那部分内容来阅读, 避免平分秋色。

其次, 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 组织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是问题的提出者、活动的组织者, 其次才是讲解者。比如在讲《论语》这部经典的时候, 教师提出供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有:《论语》在中国哲学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你自己的人生哲学与《论语》有哪些相契合的地方, 《论语》中表现人生智慧的有哪些章节, 《论语》和《道德经》的人生哲学有何相似和不同, 《论语》中的哪些内容对你影响最深。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组中对这些问题思考结果进行概括并形成报告, 然后派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报告, 报告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对《论语》的人生智慧讨论之后, 总结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的影响:其长处表现在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的实践精神, 其短处表现在等级主义、专制主义、奴才主义、“发乎情止礼义”的中庸之道、压抑个性和情感调人世现实、忽视抽象思辨等。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 必须扩大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可以各占一半, 平时成绩包括课前准备情况、课堂讨论、小论文等。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 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励学生能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避免期末考核中一张试卷“一锤定音”的片面性。

最后, 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增长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作为经典, 虽然其具体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整部经典蕴含的精神能量只要与经典阐发所激越的人生智慧相沟通, 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彰显出来。《论语》尽管可以从不同的学科来解释,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其作为经典的意义就是在代代中国人的口诵日记中潜在地发挥着一种人性教化的作用, 使得中国人的人性和人心不断向善。这一强大的教化作用应该在《中国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 使之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而发挥经典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讲解《庄子》时, 就可以借助这样一个思路来深入剖析庄子的人生哲学。第一,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 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第二, 生命的意义何在?《庄子》借庄周梦蝶的寓言来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第三,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古之真人, 不逆寡, 不雄成, 不谟 (谋) 士, 若然者, 过而弗悔, 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 登高不慄,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第四, 达到真人境界的途径是什么?一是吾丧我,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仰天而嘘, 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二是坐忘与心斋,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最后, 通过老、庄、禅比较来凸显《庄子》人生哲学的特点。老子是以无情展示其人生哲学,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而庄子确是有情的, “与物为春”, “万物复情”, “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禅的“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万古长空, 一朝风月”三种境界彰显其对无情与有情的超越。《庄子》的内容纷繁复杂, 但是就《中国哲学与人生》的课程而言, 我们只关注其人生哲学,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展开,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大概, 通过与老子、禅宗人生智慧的比较, 又可以凸显庄子人生智慧的特点。面对当下的各种困境, 《庄子》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每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些困境, 超越这些困境, 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境界, 进入到一种精神极度自由放松的状态。

三、中国哲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 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 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经典教育而言, 其目的不是追求直接回到经典本身的文句和文意当中, 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方法, 使得学生了解并吸纳中国哲学经典蕴含的人生智慧,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所有经典教育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是维系这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习惯、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精神价值, 根本缘由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传承着共同的经典。因此, 梁启超曾说, 《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 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 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 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而在不同的经典中, 哲学经典又显得尤为重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开展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重现和恢复传统民族心态。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高度, 而文化思想的高度又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成员所具有的经典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文化的创造力。一个民族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民族成员在人文领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中国哲学经典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 总结和吸取其中理论思维许多典型的经验教训, 可以锻炼、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指出:“训练思维能力, 迄今为止, 还没有比学习哲学史更有效的方法。”而哲学史的就是一部部哲学经典的延续, 所以进行中国哲学经典教育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的分析和鉴别水平, 看到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如何逐渐由浅入深, 他们在认识的曲折历程中, 如何不断克服谬误而发展前进的。

最后, 进行哲学经典教育可以启迪智慧, 提升境界。传统经典承载的是民族精神, 经典教育以此为依托, 可以为现代人的人性和人心的显发提供精神家园。经典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民族心态,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促进心理健康。比如《论语》的人生启迪有“你就是自己的上帝, 变通比执著更重要, 人无无虑必有近忧, 成功需要勇气更要智谋, 胸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道德经》的人生启迪有“知道满足是富有, 坚持力行是有志, 轻诺必寡信, 勇于不敢, 少取反而获得”;《庄子》的人生启迪有“与物为春, 无用乃为大用”;《坛经》的人生启迪有“破除贪、嗔、痴”。可以看出, 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 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 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 逍遥的智慧, 超越物欲, 超越自我, 强调得其自在, 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 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 无执的智慧, 启迪人们丢掉外在的追逐, 消解心灵上的偏执, 破开自己的囚笼, 直悟生命的本真, 这些经典对于人生智慧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无根的, 它有中国传统文化做根基,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主要表现为诸多中国传统经典的延续。经典教育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而言, 我们要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经典中人生哲学的内容, 结合学生当下所面临的种种人生困惑给予新的诠释, 启迪智慧, 丰富心灵;在运用经典教育这一方法的同时, 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启发式教学, 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法, 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使得这一高水平建设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刘仲林.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哲学与人生教学总结 篇8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中职;任务教学法;应用

在中职学校中,开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让其更好的面对人生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而任务教学法便是在制定总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各类分目标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些分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实现的目的。

一、对任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学习

任务相关的因素主要包含了下面几项,比如说任务的实际难度、任务的分类、人物特征造成的选择性影响、任务的参与者以及任务的实际熟悉程度等方面。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时候,任务难度指的是依靠语言复杂性、交际压力以及认知复杂性来进行区别的,也就是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思考、语言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境。在使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任务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和生活相关的,才能够真正的将哲学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意义。这样,我们便必须在认知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对任务的难度进行评价,因为正是因为认知产生的意义来给任务赋予了实际的内容。并且,交际存在的压力也对任务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另一个重要联系进行了强调,也就是任务加工过程方法。任务的实际难度受到的影响比较的多,种类以及数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完成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任务。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的时候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有明显的降低。在进行任务特征选择性影响研究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方向,首先是对任务特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则是研究任务给加工过程造成的实际影响。在进行第二种研究的时候,任务的复杂程度、类型以及难度都会受到时间长短、负担范围以及以往知识的影响。而在进行任务完成的时候,认为完成会受到参与者熟悉程度以及情绪的影响,若是情绪放松,参与者互相都很熟悉,那么完成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根据上面的分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办法,保证创设情境的生活化,做好教学任务的设计。比如说在讲到普遍联系以及人际和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和自己关系最不好的同学或者老师,让其在评估表上就二者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在认识自己和身边人联系的时候会更加的深刻,也会更加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进行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基本步骤的掌握

在对任务的一些因素进行明确之后,老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实际难度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下面两点,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本身便是比较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其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学生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实际出发,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便是,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知识水平,这样能够避免课程过于枯燥,若是课程枯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难度,若是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老师还必须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步骤设计一般会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以及任务后阶段。在任务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对任务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的讨论,鼓励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资料的收集;在任务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任务的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好详细的报告,这样在介绍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这个时候,老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找到对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小组进行改正,并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三、将网络教学内涵结合起来,进行任务教学措施的实施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网络教学逐步的兴起。以往老师仅仅依靠一个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便能够做好教学的方式已经过去了。很多学校已经将网络这种方式利用了起来。通过多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可以进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和学习有关的网址推荐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通过QQ群的建立来和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这对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现都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微博利用起来,其在互动、及时以及便捷方面优势非常的明显。网络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以及文本等方式集于一体,优势非常的明显,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位置更好的突出出来。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若是仅仅依靠网络进行教学,那些学习自主性比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会比较差,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比较的低下,并且,老师在对自己进行定位以及进行观念转变的时候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将任务教学法利用进去,网络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其作用发挥也更加的充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网络利用起来,更好的进行资源和材料的搜集,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并且,多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并茂的优势非常的明显,完成任务的时候,可操作性也更强,并且手段也更加的灵活,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会更快,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内化,能够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在中职学校中进行《哲学与人生》的学习,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人生。而任务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并且教学有效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覃少英.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3(30)

[2]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24)

[3]曾记有.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4]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5]刘玮莹.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外语课堂的应用——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讲解为例[J].学理论,2013(27)

[6]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51)

上一篇:一题多解行程问题下一篇:《做一名勤奋的小学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