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精选11篇)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1
描述你对招聘公司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分的行文要力求简洁到位,可以列举一个有关公司较新的重大发展,或是谈谈自己对公司的独特见解,让招聘人员认识到你对该公司颇有认识。但阐述这部分内容的前提是,你必须对该行业、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该行业、企业的近况和发展都很熟悉。否则一知半解地班门弄斧,会给人轻浮的感觉,写了还不如不写。
综合介绍自身能力
以上阐述你对招聘公司的认识,是为了接下来告诉招聘经理,基于你对公司的了解,你有如下优势,可以为公司做出贡献。
对于在校生来说,你能展现的卖点除了毕业院校、对口专业,还有你对所应聘行业的深入了解,你曾经兼职或是实习的工作与应聘工作的相关程度,你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创造的价值,这些能够体现出你的工作能力、业务技能等等。招聘人员关心这些内容是为了横向比较谁能为公司做更大贡献,谁更适合。
可以围绕简历中的某一两点进行发挥或引起别人对这几点的关注。比如突出你在学业、工作中的重大成就,以证明你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过硬的业务能力,使招聘经理相信你足以胜任这项工作。
密密麻麻、大段大段的描述会使招聘经理在阅读和记忆时缺乏效率,这对你的求职非常不利。因此建议使用点句格式,言简意赅,只需3—5条即可,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让招聘人员从堆积如山的应聘材料中一眼就相中你的材料,并放在“进入面试”的那部分档案里。
强调自己能为公司做出哪些贡献
许多同学在写求职信时没有真正明白招聘公司招聘的目的,大书特书自己尚有欠缺,希望能在招聘公司提供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有所收获。但事实是,公司开展招聘主要不是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不是像学校一样主要是提供学习机会,而是为了网罗人才为己所用,他们需要求职者能够为招聘公司贡献力量。因此,这一部分可基于上述个人能力和经验,表明可为公司在哪些具体方面做出贡献。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2
当前制约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设施因素, 也有技术因素;既有政策因素, 也有市场因素。解除这些制约, 需要各级政府科学应对, 求实创新, 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最基础的资源。一方面, 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层层落实责任,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落实责任追究和惩戒制度, 防止耕地撂荒。另一方面, 要集中项目, 整合投资,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 加快标准农田建设。要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土改造项目、“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等, 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金土地工程”和土地整理项目要更加重视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工作。我省应尽快制定《四川省耕地保养管理办法》, 确定耕地质量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地位。
二、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广辟筹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真正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广泛吸纳农民、集体、企业等民间资金,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农田水利投入体系。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有关水利建设资金要捆绑使用, 整体推进, 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结合起来,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改革种粮补贴方式
建议合并管理粮补项目, 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3种资金科学测算后合并补贴标准向农民直接发放, 同时切实改变目前补贴“一刀切”的状况, 实行分类补贴, 对自产自给的农民按实际种粮面积给予补贴, 种粮的就补, 不种的不补, 多种多补, 少种少补, 按粮农的社会贡献即实际出售给国家的商品粮数量给予补贴。在实际操作中,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市县, 利用粮食补贴资金增量部分进行试点;为确保农民将补贴资金真正用于粮食生产, 可尝试直接向种粮农民发放化肥、种子、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
四、规范土地有序流转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 促进依法、规范、有序、稳妥进行, 切实维护农民长远利益和受让方合法权益, 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需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 专项用于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合法有序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引导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探索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村民自主管理, 切实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贮藏、运输以及纠纷调处等问题,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五、强化农技推广服务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网络科技环境等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加强新品种选育和轻简栽培技术研究。增加对农技推广和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科技培训力度, 让农民掌握和应用粮食生产先进实用技术。
六、健全价格调控体系
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行1年一定, 并充分考虑当期粮食生产成本, 随着农资和工价的上涨及时予以调整;要切实强化对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确保粮农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同时, 政府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农资价格, 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测和调控, 维护农民利益;实施农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对销售价格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限价、差率控制等干预措施, 控制市场价格过快过度上涨;建立农资产品淡季储备制度, 对农资生产企业按照政府限价销售本地市场的给予适当补贴, 对化肥生产企业减免政府性基金;加强农资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保护农民利益。
七、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要严格实行“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 切实把粮食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落到实处, 有关部门要加强跟踪检查。切实加大对产粮大县、国有粮食企业和粮食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直接奖励到县、直接奖励财力和一定3年不变的产粮大县奖励长效机制, 使产粮大县真正享受到“以工补农”的政策实惠, 有效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印尼大力提升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篇3
完善调控 加大投入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自给率,稳定国家经济是印尼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印尼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政府引导、政策调控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业发展。
稳定粮食价格,保证市场供应,始终是印尼政府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印尼推出6项相关措施:一是提高国内粮食产量和质量。印尼农业部表示,2011年政府通过向农户提供优质种子、指导科学生产技术、增加7万公顷水稻播种面积等扶持、鼓励和保障措施,将大米产量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监督,切实有效保护耕地。三是保持足够的大米储备,保证国内市场的充分供应。四是严格法纪,避免出现粮食投机现象。五是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以保证大米和食用油等主要食品的价格。六是通过进出口税率调整,把粮食价格稳定在正常水平。中央政府准备了3万亿印尼盾的储备金,除保证粮食的生产和供应外,其中三分之一的资金还可向农民提供农业保险。
保护农田 开垦新土地
印尼政府在保护、增加农业用地的根本问题上,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抓了两件事:整治乱征农田现象,坚持向外岛移民。
印尼政府本着能不征用的坚决不征、能用荒地的不用农田、能缩小合并征地规模的就不多批等原则,严格农田征用的审批程序,坚决杜绝那些假借经济建设搞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同时对征用农田的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管制度。中央政府还要求各地在征用农田的同时,保证开垦同样面积的荒地作为替代,并防止新建项目对周围村庄及农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印尼共有18108个大小岛屿,堪称万岛之国,但人口分布极不合理,在土地面积仅为国土面积7%的爪哇岛上,竟然居住着占全国总人口近55%的1.3亿人。为了减轻国民经济对爪哇岛农业的依赖,印尼政府一直把向外岛移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振兴农业的国策加以实施,并以“开垦新土地,建设新家园”的口号来激励企业和农民投入到开发东部的伟大事业中。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69年至1974年)开始,政府就以安置费+减免税赋+4公顷土地等优惠条件,动员、鼓励爪哇岛的农民移民外岛,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疆界。几十年下来,已有500多万爪哇岛人变成了外岛人。按照政府2010至2015年增加农田、保障粮食生产的计划,五年中要在爪哇岛以外的岛屿开发200万公顷新农田。
小额贷款 服务农家
印尼人民银行农村信贷实施动态存贷款激励机制:储蓄利率根据存款额确定,存款越多利息越高;借款者按时还款,下次贷款数额可以增加,而且贷款利率还可不断降低。
通常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且交易费用过高,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要么不愿意进入农村市场,要么难以保证贷款偿还率而不得不依靠国家财政补贴。印尼人民银行农村信贷部的小额信贷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金融市场普遍面临的这一难题。印尼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部以村级信贷部为基本经营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主要开展储蓄和贷款两大业务,实施动态存贷款激励机制:储蓄利率根据存款额确定,存款越多利息越高;借款者按时还款,下次贷款数额可以增加,而且贷款利率还可不断降低。信贷部的贷款主要采取传统抵押担保的方式,主要发放给农村的中低收入劳动者,平均贷款额为1000美元左右。客户可根据自己的现金流决定贷款的周期和还款期限,贷款期限6个月到3年不等,还款可分周、月、季、半年分期偿还。这种面向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为印尼的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以及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帮助数百万农民渡过了难关。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篇4
提示:在中央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下,今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下滑局面,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但与此同时,专家提出,越是形势好,越是不能松劲,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协调好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
设丝毫不能松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呈现了“一年减两年增”3年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但是,从1997年开始,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都有了明显的负向调整:增产的时间缩短、增产幅度减小,减产的时间拉长、减产幅度变大。从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态势看,近年来,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可等闲视之。此外,下列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更应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做好预防不测的准备。一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趋缓、农业技术的增产效应减弱,这种现象极有可能继续下去;二是自1999年以来,各年粮食减产及粮食产不及需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我国,同样出现在世界;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从世界市场上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即使不会面临进口总量的限制,也要防止面临运输可能性的制约。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应该突出重点。就我国而言,重点应该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稳定或适度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工业化、城镇化过度挤占耕地,破坏基本农田,损害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此方面,近年来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治理整顿措施,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我国近10年来各年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国粮食增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减少的年份;减产幅度比较大的年份,同时也是成灾面积比较大的年份。粮食产量与成灾面积之间呈现了高度一致的反向变动关系。比如,2000年和2003年的粮食减产幅度分别达到9.1和5.8,这两年的成灾面积分别比上年增加764万公顷和520万公顷;2002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加近1,该年的成灾面积也比上年减少447万公顷。2003年,我国较上年减产粮食2600多万吨。有关专家估计,该年因灾比常年多减产1000万吨。可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对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第三,强化科学技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制约,可能大于耕地面积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都比较严重的国家;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将导致工业与农业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水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在普及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的同时,加大对水资源等紧缺资源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组装集成及其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基本农田的产出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一步为增强粮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用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我国粮食价格长期低迷,而粮食种植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挫伤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是导致近年来粮食连年减产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有三个。第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抗灾减灾的能力,以降低农民的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经营风险。二是加强对种粮农民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如今年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积极促进粮食的转化和加工,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来拓展粮食的市场空间,提高其增值能力。
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需要协调处理好粮食主产区与粮食主销区之间的关系。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做贡献。在鼓励粮食主产区稳定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要适度强化主销区在维护国家或省域粮食安全中的责任,包括投入责任;鼓励粮食主销区的地方政府及其储备粮系统,甚至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与主产区之间加强合作,在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当然,对于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也应将市场化的思路和国际化的视角结合起来,加强中长期研究。
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协调处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各年的粮食产量,不
仅受到粮食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影响,还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农民投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必然导致一定时期内粮食产量的趋势性上涨。鉴于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减产,2003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三大主要粮食品种(水稻、玉米和小麦)同时减产的格局。所以,在短期内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回升,是其必要性,但
是,促进粮食产量的稳定回升,应以尊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农民对粮食种植的选择权为条件;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同时,对此也应从长计议,由“藏粮于仓”适度转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藏粮于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藏粮于适应农村发展新阶段要求的健全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体系”;将主要通过生产环节要粮食安全,同通过改善粮食物流体系和流通体系要粮食安全有机结合起来,不应苛求通过层层下指标的方式,保证每年的粮食增产。
协调处理粮食增产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也应该包括质量的内容,即粮食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协调处理增加粮食产量与粮食优质化的关系,要吸取过去的教训,防止为片面追求粮食增产而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促进粮食向优势产区的集中结合起来。要防止为片面扩大市场短缺品种的粮食生产,而盲目推动这些品种的粮食生产向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过度扩张。为此,要加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力度,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逐步建立鼓励主产区稳定增加粮食生产的内在机制;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若干个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和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
东洪镇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5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下功夫。今年新打农用机井450眼,修农田桥82座,整修沟渠65条,改造低洼田0.8万亩。二是拓宽流通渠道,保障农产品价格效益。严格执行国家粮食保护价政策,加强经纪人的培养和管理,在全镇设置20多个粮油购销点,有近百人从事农产品物流经营活动,有效防止滞销、脱销问题。三是加强技术服务,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建立农业专职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新型农民致富能手等多方面的技术力量相融合的综合技术服务队伍200多人,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指导。特别在开展集中技术攻关上下功夫。今年已集中解决技术难题16个,其中对小麦蚜虫、全蚀病、吸浆虫、纹枯病、玉米螟、豆荚螟等病虫害防治效果甚佳,确保了全镇小麦大丰收,秋季庄稼长势喜人。四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五是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全镇8.4万小麦全面实行良种化种植,秋季作物种植高产芝麻“倍增计划”项目5000亩,并新增葡萄、草莓、花木、林果等高效特色种植面积1500亩。六是加强交流合作,增强创新活力。不断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和项目考察。汲取外地先进经验,多次组织召开研讨会和项目观摩活动,促进联动互动,优势互补。
东洪镇党政办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6
多年来,我公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水泥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优势,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钢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水泥建材,2006年实现退税收入710万元,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xx地区的资源再利用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认识,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多年来,我公司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经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能源的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逐渐突显,公司一班人深深的意识到,要想使企业保持长久的活力,必须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才能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在思想上达成一致,我们首先利用党小组学习时间,组织公司领导层成员学习国家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文件,领会精神实质,使公司管理层对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共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宣传站、墙板报、班前动员会等多种形式,向公司职工宣传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使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公司内部做到人人皆知。三是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励政策,对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并给予奖励。2006年,公司共发放专项奖励资金近2万元,极大的鼓舞了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我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在月份工作会议上专项听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展情况,对在工作中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为我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革新挖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证
做为xx集团下属水泥生产企业,我公司以煤矸石再利用为工作重点,依靠技术革新和内部挖潜,不断开拓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新的平台。
公司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聘请专业人员,对xx集团及下属其它企业产生的工业废料进行反复分析、试验,掌握了煤矸石、粉煤灰等多种工业废料的化学成份及作为生产水泥掺配量的数据,并迅速将试验成果引入到水泥生产实际工作中去。
㈠突出重点,做足煤矸石综合利用文章。做为xx集团控股的水泥生产企业,为xx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是我们做好煤矸石综合利用工作的初衷。作为矿区生产的废弃物——煤矸石,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矿区生态平衡,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多年来,我公司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利用煤矸石进行水泥生产,减少了煤矸石对矿山生态环境、环境的破坏,而且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免税,可以说是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浅谈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7
近几年由于宏观环境的改善, 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现的持续提升的趋势, 但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角度考虑,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亟须提高。
1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热点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中分析出, 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 必须把重点放在生产结构的改善上, 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实现农业的有效增长, 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
1.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现代化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农业, 而是商品化的农业。农业生产的产品要拿到市场上交换, 从而实现其商品的价值。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品种结构。所以, 农业生产结构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来调整。
1.2 发挥政府的经济政策调控作用
政府的经济政策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力量, 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因此, 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要发挥好政府的规划、组织、协调的作用。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二要深化农业投入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投资体系。三要落实农村费税改革配套措施, 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 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同时, 也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一定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注意做好以下工作:加强质检机构和质检队伍建设, 指导和督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基地加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要强化质检队伍建设, 推行持证上岗;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 扩大农产品检测覆盖面;加强对土壤质量、灌溉水质、空气质量等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治理和保护, 创造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条件。
3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 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
以上指出我国现今土地存在的一些问题,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3.1 坚持农地的保护政策
要坚持贯彻落实关于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四点:强化基本农田保护, 要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用途不改变;要认真抓好耕地质量的提高,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耕地质量下降趋势, 加强耕地动态监测工作;要重视耕地的增量扩张, 除沿海地区要继续抓好围海造田工程外, 各地都要加强荒地和空闲地的开发和复垦, 以不断扩大农田面积;在严格耕地管理和保护的同时, 要重视林地、水面、滩涂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建立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
明确农地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承认农户对农地投资利益的权利主体地位, 减轻农民负担, 保护农户土地投资积极性。
稳定农地承包权。一是切实执行农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 使农地使用权长期不变, 使农民更加珍惜和热爱农地;二是明确管理主体, 避免出现政出多门等问题;三是对承包经营的农地要依法进行适当调整。即使又必须调整的情况也必须严格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加强农地立法和执法, 为农地制度改革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对于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都必须通过立法予以规范, 从而保证权利主体行使权;对于稳定承包权, 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固定, 明确和保护所有者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调解和仲裁各种土地纠纷。
3.3 创新农地流转机制
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地交易的市场体系, 利用农地市场的机制, 促进农地的合法、有序的流转, 从而达到农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目的。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农地流转市场的有序构建。 (1) 准确定位。国家或政府在农地交易过程中只能是农地交易规则的制订方, 交易行为的监管方, 而不是农地市场的交易主体。 (2) 规范交易行为。要以合同契约方式规范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在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 允许尝试多种多样的农地流转方式。
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 具体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抓好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 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继续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促进农业单项技术向复合技术提升;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奖励制度, 强化政府激励机制。
5 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5.1 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 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所以, 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走“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道路, 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使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5.2 发展生态农业, 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 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 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 并使各业互相支持, 相得益彰,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 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这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5.3 因地制宜, 发展地区特色农业
在发展农业模式方面, 不能搞“一刀切”, 尽量避免“风格雷同”的现象。应在不同地区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地方农业, 扬长避短, 形成优势互补。在山区, 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 应根据其自然环境, 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在平原地区, 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 因其农地稀少, 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节约用地, 利用高科技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扩大灌溉面积, 大力推行节水和干旱农业;在贫穷落后地区, 应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耕地的生产率, 控制人口增长以及加强环境建设。
摘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合力。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2) .
[2]马九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差距变化[J].改革, 2001, 6.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8
白城市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耕地的作用十分重要,而耕地质量更是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关注耕地质量也就是关注粮食生产问题。
1.白城市耕地现状
1.1耕地数量状况 吉林省白城市人均占有耕地少,并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耕地占有量逐年减少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且开发成本趋高。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白城市耕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资源日趋紧张,原有的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殆尽。
1.2耕地养分状况 白城市土壤类型分为11个大类,以黑钙土、草甸土为主。因土壤类型和施肥水平不同,各县(市、区)耕地养分状况及其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耕地主要养分含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一是耕层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耕层速效氮、磷含量有所增加;三是锌硼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1.3耕地理化性状 耕土层退化。由于连作,土壤风蚀、水土流失严重;犁底层增厚。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土地分散经营,大马力的大、中型农机具锐减,耕翻整地深度不夠;耕作层板结。由于玉米种植面积大且多年连作,米豆、米薯、米杂等良好的轮作制度不复存在,难以做到用地养地相结合。
2.保护耕地质量在白城市的主要做法
2.1测土配方施肥 近年来,国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白城市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有7个年头。随着工作力度和财政投入的逐年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在不断扩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普遍增强,切实认识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好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比较高,有效控制了盲目施肥、过度施肥现象的发生,减轻了由于施用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遏制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现在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已达50万公顷,化验土样10万个,发放农民施肥卡10万份。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5%,每年增产粮食近2亿公斤,农民增收1.5亿元,节约化肥490万公斤,节约成本690万元。
2.2增施有机肥 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近几年,虽然有机肥的施用量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有些地方领导和农民对有机肥的认识不足,积造有机肥的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引导,有机肥积造完全靠农户自发,很难形成规模,而且技术比较落后,质量较差。这几年,我省出台了“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政策,达到20立方米以上给予补贴10元,每公顷施用商品有机肥(有机质含量不低于30%)1000公斤以上给予补贴150元。这一政策的试点和全面施行,必将大大激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热情,对提高耕地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普及根茬还田技术 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加之翻地整地及灭茬机械的改良,白城市玉米根茬还田技术普及很快。在推广根茬还田的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等有效途径,但受收获习惯和大型农业机械缺乏的限制,现阶段秸秆还田还难以大面积普及。
3.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3.1重视不够 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解决当前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是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各级政府虽然很重视,农民群众也有认识,但在实践中往往停留在口头上,缺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问题。
3.2投入不足 一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国家投入主要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但资金投入额度小,只能采取“撒芝麻盐”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按每公顷改造费15000元计算,每年最多只能改造6000公顷左右,以这样的速度,白城市现有的中低产田还需改造30年以上(按白城市总耕地74万公顷的1/3计算)。二是近年涉及耕地质量监测方面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市县两级土肥管理部门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土壤理化分析,根本不具备应有的耕地质量监测手段。三是国家在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白城市各类田间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善。灌区工程基本是70年代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老化失修,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致使水利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仍是靠天吃饭。
3.3综合措施难以实施 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多是单一的项目,只是借助工程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对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难以提出明确目标。特别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耕地质量监测、农田污染防治等工作,国家缺乏必要投入,难以在面上推开。
3.4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规定,“耕地质量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部门”,但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建设计划安排、资金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实际权限极其弱化。在项目规划、资金调配、工程实施等具体工作中,各部门之间有机协调和配合、资金整合不够,责、权、利分离,使有限的资金未能投入到耕地质量建设的关键环节,造成耕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不仅在地力和田间基础建设上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耕地环境建设的监督管理方面也比较薄弱,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药、化肥的盲目投入,农业的点源、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随意排放、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大量向农田倾倒、过度施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到处堆放、大量使用非降解农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白城市化肥常年施用量50万吨(折纯量为17万吨),施用强度接近730公斤/公顷,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0%~50%,剩余的养分都残留在耕地中。全市每年农药使用量超标,使用强度为5.4公斤/公顷,利用率仅为30%,使耕层农药残毒含量越来越高。全市农膜使用量较高,回收率低造成土壤污染。因城市污水和废弃物污染仍很严重,给环境造成很大破坏,以至于造成污染后,难治理,耕地质量下降。
4.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4.1加强培训 就耕地质量情况对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行有針对性的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耕地质量保护提高意识。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还可以涉及保护耕地的具体技术。充分发挥土肥科技在耕地质量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土壤肥料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土壤退化与防治、污染耕地修复与防治、新型肥料研发与施肥技术推广、土肥技术标准制定、耕地质量检测和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土壤肥料科技成果转化。只有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民具体保护耕地时具备丰富相关知识,才能更好把这项任务做好。
4.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近年来,由于投入不足,国家改土项目的面积和质量难以保证,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科学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防治农田污染等重要工作进展缓慢。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同时要做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建设。全面实施耕地有机肥增补工程,进一步组织实施平衡施肥行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4.3实行耕地质量数字化的动态管理 建立不同地区地力数据库和监测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现代测试技术,了解各地地力变化情况,密切关注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制度和预测预警系统,为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耕地地力培肥措施、耕地质量管理提供资料,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指导和服务。
企业生产能力规划 篇9
今儿继续,先整理一下啊,今儿讲:企业生产能力规划。企业生产能力,就是指企业的最大产量。企业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是企业能力规划考虑的中心问题。
如果产能不足,会导致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不能按时交货,交违约金。与之对应的是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不能长远发展。但是反过来,生产能力过大,又会导致资源闲置,资金浪费,产大于销,生产产品库存化。生产能力规划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生产能力的调整时间。生产能力调整需要时间和资金来完成。何时扩大,扩大多少,是考验一个方案灵活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用两种极端来做理论上的说明: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积极策略中的能力扩大时间总是超前于需求。每次扩大的规模较大,满足的需求较多。而在消极策略中,能力的扩大总是滞后于需求,扩大的规模较小 当然了,为了对比分析,我们还做了一个中间策略
这是积极策略的生产能力规划
产能大于需求预测的部分就是能力闲置的部分,可以理解为设施的闲置、资金浪费
此为消极的策略。被市场需求逼迫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预测需求之下,企业生产能力之上的部分就是能力短缺的部分
可以理解为:企业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够按时交货 剩下的就是中间策略
积极策略的生产能力扩大超前于需求,可以减少由于产能不足而引起的机会损失 但是弊端是产能过剩,设施闲置,资源浪费。消极策略能力扩大滞后于需求,只能采取临时的补救措施。优点在于市场先行。生产服从市场,减少企业库存,企业流动性高,在组织的素质比较高,学习能力较强,配合度较好的组织,利用规模经济优势,采用积极策略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他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取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10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宁津县农机服务中心开展了“听民声、知民情、问民计”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领导分别带队,先后深入到全县各地,就当前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建立支持保障农机化科学发展体系;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机作业补贴新机制;农机农艺结合及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新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走访、实地查看,广泛征求、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实、细、深、好”,了解和掌握了大量真实的情况
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刻查找了制约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及存在的根源。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我县发展大局,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各项农机化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我县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1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7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438台,小型拖拉机2639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4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械421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5台。农用运输机械56492台,柴油机59054台,各类小麦玉米精播机10507台,棉花播种机4100台,拔棉柴机3500台。小麦实现了全部机收,玉米机收率已达到了44%,小麦、玉米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播种。从主要农作物的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83%,超过了年初制定的目标。
农业机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农机作业逐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几年来,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时机,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有较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广大农民正迅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机产业化的发展,跨区作业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机服务总收入年均2.3亿元,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三夏”期间,针对油料供应紧张、小麦成熟晚、天气阴雨等新情况,我单位高度重视,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加强领导,努力协调,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技术服务,密切部门配合,确保油料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业机械作用。全县共组织 1300多台小麦联合收获机参加三夏麦收,全部实现了小麦机收作业,做到了适时收获,颗粒归仓,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去年的三夏机收工作好于以往任何一年,广大农民非常满意。
精心组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大、落实效果好,全县农机化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为进一步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先进适用新机具的应用,全面提升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多方争取支农惠农资金。自2005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共争取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1300万元,补贴购置各类新机具 800多台(套)。2009年,围绕全县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我们抓住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一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争取国家及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0万元,是前四年补贴资金的总和,工作力度之大,争取资金数量之多,落实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优化了我县农机结构,全面促进了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为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机制,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运作,确立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点实施。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对农机化示范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全县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
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以引导农机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机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加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组建农机协会。工作中,坚持和完善了农机服务组织行业备案制度,建立了工作联系机制,加强了日常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工作中作为优先补贴对象,予以扶持和倾斜。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不仅为农机经营业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农机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连锁经营,全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农机服务组织体系,保障了农机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问题,通过调研,共列出了两项当前群众最关注的农机工作热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一级农机组织几近瘫痪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资产被侵占,人员大幅削减,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不存在,目前全县现有农机兼管人员11人,平时,他们大部分精力忙于乡镇日常政务性工作,很少有精力从事农机管理工作,一些农机行政执法和公益性服务职能也大大削弱。而且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是差额拨款,直接造成了农机工作在镇村开展困难,落实不到位,实施效果差。另一方面县级农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近45岁左右,一部分已退居二线,而受编制限制,无法补充新的人员,给农机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广大农民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接受能力差,机收水平低
1、玉米机械化收获方面。几年来,由于受玉米地块偏小,作业链条过长、种植规格不适应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农民习惯于手工收获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玉米机收水平相对不高。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加大政策倾斜,出实招,办实事,加强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力度,将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列为优先补贴对象,实行优先报名,优先补贴,有效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2008年达到421台,玉米机收水平逐年提升。尽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玉米联合收获机价格较高,虽然财政补贴一部分,余下部分金额依然高达八九万左右,大部分农民很难接受,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2、保护性耕作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农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不足,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
三、农机化的发展方向
为切实发挥好农机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体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的地位,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建议:
1、做好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这篇文章
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积极做好新形势下农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新的农艺配套工作,具体就是对农作物进行中低产田的改造,变小块土地为大块土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来适应机械化作业和农机发展的新要求。
2、开拓农机服务新领域,促农民增收
我县农用拖拉机总数已达12100台,但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不足1万台,小拖拉机数量占主导地位,农机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农业生产规模经营后劲不足,发展大中型复式联合作业机械迫在眉睫。目前全县小麦收获已实现机械化,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实现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一步我们要从加强宣传、引导入手,把推广应用玉米联合收获机列为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玉米生产机械的推广力度,逐步解决制约三大作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3、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
跨区作业是农机适应市场的切入点,是配置和盘活农机资源的一种经营服务新模式,也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形式,我局将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动跨区作业由三夏向三秋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展,由小麦机收向玉米等其它作物收获延伸。在加强组织管理,保证信息服务,指导安全生产和保证收费价格的前提下,使三夏外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100台,台均收入超过3万元,总收入达到330万元以上。依靠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成功经验,组织有关人员对“三秋”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市场进行考察,制订详尽可行的跨区作业工作计划,在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全县90%以上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参与秋季跨区作业,争取创收超过10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 篇11
关键词:农机化;农业经济;增长;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1.018
1当前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状况
1.1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整体上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机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自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公主岭市共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亿元,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促使农业机械总量得到迅猛发展。农业机械总量的增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1.2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耕作方式逐步被取代
截至到2014年底,全市拖拉机保有量4.1万台,各类配套农具8.2万台,通过增大大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的装备规模,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手段,农作物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1.3农业机械总量的增长,为新农村发展注入强动力
截至2014年未,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7万千瓦,农机总量的增长对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推动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2多措并举,促进公主岭市农业经济增长
2.1“四个到位”促进农机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2.1.1政策扶持到位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各种惠农补贴资金,加大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好示范区的建设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引导社会各界经营组织对农业机械的投资方向,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的大量组成。增大农机购置优惠政策的灵活性,有针对性地鼓励农民购置较为适宜的农机具。以增加总量、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为主,扶持发展、提升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提高公主岭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1.2监管保障到位通过加强对农机生產、农机项目和农机产品三方面的监管,保障农民群众的消费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加强农机监理工作,保障安全生产。不断提高农机监理队伍的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监管服务工作。适时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依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无证、无牌、带病作业、“黑车非驾”、私自改装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农机生产作业的安全;二是加强农机项目监管,保障资金到位。认真抓好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对干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坚决杜绝干部参与倒卖农机具的行为;三是加强农机行业监管,保障农民权益。加大农机产品市场的监督力度,开通对农机产品实物质量、维修时间、维修网络、农机效能等方面的问题投诉渠道,对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方面进行监督,保障农民群众买到的农机“有处修、有人管”。
2.1.3宣传教育到位通过增大宣传的覆盖面,在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积极性的同时,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农机综合门户网站,打造智慧农机交流平台,提高社会对“农机使用,安全先行”的认识;二是开展教育工作。以农机驾驶员的教育考试为重点,提高广大农机驾驶员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组织农业机械推广、操作知识讲座,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解惑答疑,讲解农机具的正确操作、保养、故障排除及农艺等有关知识,提高农机化作业效率和农民正确操作保养各种机具的能力。
2.1.4经营创新到位调整经营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是大力打造专业农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精神,从统筹城乡的战略高度出发,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通过平整土地、打通户与户间的土地隔界等方式,适度扩大专业农场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二是规范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组建可以推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便于集中资金购买高效实用的先进机具,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抢抓农时,增产增收,解决农机户之间作业市场需求的矛盾。深化农机合作社自身发展,进行区域性的农机资源优化,实施打造品牌战略,带动其他产业多元化快速发展,形成强大的农机效应。
2.2“一个体系”促进农机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一个体系是指农机推广、服务的二维体系。把农机推广作为市级农机工作重点,农机服务作为乡(镇)级的工作重点,形成市、乡(镇)二级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带动农机化工作各环节的快速发展。
2.2.1加强对农机的示范推广工作农机购置补贴可以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但对于新型农机具的功能农民还需眼见为实,否则不敢购买和使用。通过召开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现场会,为农机服务组织、潜在购机户等群众搭建信息沟通、技术交流和产品推广的平台,扩大示范辐射面,解决农民“看机难、选型难”的问题。
2.2.2拓宽农机服务领域,完善农机市场化运行机制开放农机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分析各乡(镇)耕地、农机分布情况,积极组建各类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通过服务不仅可以增强农机部门的自身实力,而且可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总体看来,公主岭市近些年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飞速的发展,农机化工作正朝着规模化、智能化、高效化、节约化、生态化的方向转变。伴随着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化经营模式的不断深化,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已是愈走愈宽,在多方的共同努力协作下,最终一定能为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腾飞开启新篇章。
【生产企业综合能力介绍】推荐阅读:
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证明11-03
生产型出口企业生产能力情况报告06-26
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范05-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1-03
猪生产学综合能力测试06-15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09-03
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22
电机生产企业07-14
焦化企业生产06-27
企业清洁生产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