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

2024-09-16

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发展幸福旅游 建设幸福湛江 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朱小丹省长在今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幸福广东建设中的带动力和亲和力,切实承担起提升民生质量和增进百姓福祉的重任。”

实践证明,旅游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旅游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旅游事业就是一项幸福工程。

当前,随着中科炼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动工建设,湛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摆在我市旅游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发展幸福旅游的重要意义

温家宝总理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幸福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娱乐需求,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增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二、我市发展幸福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随着钢铁、石化、纸浆等临港重化项目动工建设,工业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幸福湛江的重要任务,迫切需要加快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国家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圈迅速崛起,湛江处于链接珠三角经济腹地与海南、广西等环北部湾区域的黄金通道上,不断增长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给我市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百舸争先、千帆竞发的形势让湛江旅游发展等不起、慢不得。

三、我市发展幸福旅游的思路和措施

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与钢铁、石化、造纸、物流并驾齐驱成为五大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南中国海洋度假休闲旅游中心和国际旅游半岛。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六抓”:

一是抓规划引导,提升旅游发展定位。成立市旅游规划专业委员会,加强对旅游开发

建设的引导和调控。编制实施《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发展规划》,规划全市旅游产业形成“一心一带两极三板块”布局。

二是抓项目建设,提升旅游竞争力。着力打造精品项目和拳头旅游产品,加快建设“五岛一湾”(即特呈岛、南三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和吴川吉兆湾、徐闻南部、雷州天成台等滨海旅游聚集区。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博物馆、海鲜美食基地、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国际大型邮轮母港、高星级酒店群等精品项目。全力推进花园酒店、游艇俱乐部等16个超亿元、总投资额120多亿元的大项目建设。

三是抓招商引资,提升旅游发展后劲。推动旅游发展,主要看项目,关键在招商。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用好用活《湛江市支持旅游产业发展优惠办法》,主动走出去、引进来,营造旅游大招商的浓厚氛围,用高水平规划招商,预留优质的资源和地段招商,用良好的服务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大项目。

四是抓环境整治,构建良好旅游环境。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市委市政府大力清理整治湛江港湾非法渔业设施及碍航物专项工作,完善“一湾两岸”景区排水清污系统,力争还海于景、还海于城、还海于民,让湛江港湾再现美丽。同时,着力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建设公园绿地,开展城市雕塑设计建造,推进景观亮化工程,启动建设绿道网、停车场和城市公共自行车通道等系统工程。

五是抓品牌打造,提升旅游的知名度。着力打响“黄金海岸、热带绿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旅游品牌。以建设“中国大陆最南端、激情浪漫金海岸”的滨海文化旅游形象为核心,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积极开展各种旅游推介活动,精心策划举办龙舟赛、茶博会、月饼节、海岛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

六是抓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城市形象窗口单位。积极实施旅游就业培训“万千”惠民工程,大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服务水平和思想道德。引导湖光岩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东海岛旅游区、三岭山森林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

总之,发展幸福旅游,必须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的核心任务,更加注重推动旅游结构调整,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更加注重创新旅游开发模式,促进旅游产业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融合互动,增强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推动我市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湛江早日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旅游目的地。

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 篇2

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旅游局对外宣传的旅游资源是“古、河、拳、根、花、红、绿“七个字,开封就拥有其中的六个字,而这六个字中又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许多游客来开封旅游后都会说只有跟着导游走才能发现不一样的开封城,仔细分析便可知文化的底蕴是构成开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开封市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建筑类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市的建筑类旅游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开封铁塔公园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因其通体采用褐色琉璃砖砌成,由远处观看犹如铁色,因此被称为铁塔;开封古城墙也是一处著名历史遗存,现存城墙经过多次修复,再加上政府对周边道路的规整,目前已成为开封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墙下可以看到历史留给开封的印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政治等的重要资源之一;除此之外,开封还有繁(po)塔、大相国寺、龙亭大殿、七盛角等诸多的建筑景区或景点。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以开封大相国寺、铁塔公园为代表的皇家寺院佛教文化,特别是相国寺,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因所处京畿,相当于今天的全国佛教协会职务,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物)而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寺内镇寺之宝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据说是国内较少的只许愿而不需还原的菩萨的了。

(三)演艺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的民间艺术是十分丰富的,具有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特点,例如开封县的盘鼓每一年都会有大批的演艺人士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进行演出;每一年十月份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花卉节也是综合了现代与科技因素于一体的现代演艺资源,且成了开封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工程;除此之外,以宋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景区展演也是别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本地的饮食文化资源也是别具特色的,每一道菜品的背后都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以赵匡胤黄袍加身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名菜鲤鱼焙面便是一道开封名菜,朱仙镇的香干和豆腐乳、杞县大蒜、开封花生糕、麻辣花生以及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开封夜市等都是我市特色的饮食旅游文化。

(五)黄河文化旅游资源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同时也给开封及下游地区造成过沉重灾难的河流,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变为盛世安澜,开封段黄河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悬河”奇观的形式,除此之外黄河游览区也是开封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地带。

(六)现代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城市休闲旅游文化是现代城市中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观念、信念、理想等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开封的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尤以开封的猫狗市场为代表,每周都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猫狗爱好者都会在这里寻找着愉悦身心的最佳感受。

三、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点文化资源,层次不分明

通过对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知,这里的资源十分丰富,但纵观近些年的宣传和营销不难发现,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较晚,虽然数量丰富,但未形成有效开发机制,目前我市大多数景区虽有文化品牌、文化演艺品种,但其内容重复,易造成游客视觉疲劳,另外大多的文化品牌设计的创新性不足,仅仅限于游客看或观赏,真正的能使游客进入体验或参与性的较少;除此之外,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层次不分明,缺乏重点旅游文化资源,以清明上河园为例,它是我国5A级景区,规划设计理念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但进入园区后许多现代化元素和较浓的商业韵味使得其文化品牌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北宋文化主题公园。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依据旅游业发展趋势可知,传统观光旅游将淡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景区“圈片地、围个墙,建个售票处”开发管理阶段将过去,而互动性较强、游客可以参与或置身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将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开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所处的阶段恰恰是传统观的观光游阶段,这个阶段旅游主管部门及当地景区、景点、酒店等的管理水平也较低,以开封市旅游主管部门网站建设来看,分为三个基本版块,也有互动交流专栏,但仅限于简单的留言模式,旅游者喜闻乐见的网络互动模式根本无法体现在旅游局官网中,可见我市的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也继续提升,以更好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动机,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

(三)城区规划与景区规划间的冲突导致旅游文化发展缓慢

开封市的城市规划文件是2008年通过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该文件明确指出将我市城区建设的目标,但对于旅游方面提出的较少,旅游文化方面涉及也更少,众所周知,建筑与文化也是密切联系的,城区建筑风格本质也是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而在政府区域规划中却未强调,其结果就会导致我市区域规划与景区文化规划开发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速度不快的原因。

(四)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文化素质

到过开封旅游的人士感受过这里的景区、景点、饭店和酒店,会发现开封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一著名百年老字号饭店吃饭时见到的服务员都是爱答不理的服务态度,景区中缺少必要的问询、服务处等无不反映出我市旅游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市景区中清明上河园等为数不多的景区所聘用的讲解员是持证上岗外,大多数景区的讲解工作都是业务外包模式,讲解员知识文化水平极其有限,又不善于学习新的景区知识,甚至部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工作现状,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培训与学习过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能等普遍偏低,我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急需一批专业技能型人才来不断充实、替换原有的旅游从业人员。最后,非正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来源于景区周边居民,靠出售饮料、矿泉水等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服务也是旅游文化的反映,因此景区周边的非正规从业人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宣传营销工作不到位

开封市虽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水域、耀眼的历史名人,但是开封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宣传,开封旅游文化尚没有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例如开封市每年举办的清明文化节、菊花花卉节、等比较重大的庆典活动,活动的外部宣传影响力有限;开封市整体旅游资源在电视各频道和各省市重要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同时,开封旅游资源宣传领域局限在开封旅游资讯网等地市级媒体,力量薄弱,影响有限;旅游文化宣传机制尚未建立,宣传分散性大,没有形成宣传合力。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挖掘、研究地区旅游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开封旅游文化发展系统

要做好开封的旅游文化开发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挖掘、把握开封市文化内涵,这是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基。而挖掘开封城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因此,应大力推动开封的文化研究,鼓励学术从业者深入研究,培养开封旅游文化的研究氛围,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开封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旅游文化产业深入人心。

(二)建立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健全管理机制

目前,开封市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文化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与景区相关的文化资源管理是多部门共管模式下,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建立垂直领导系统,确立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这样全市的文化资源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其次,要吸引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进入旅游局的名誉领导职位,为我市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出谋划策,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最后要形成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主管部门的政策、通知能够顺利到达市场一线,使信息渠道畅通。良性的管理机制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升旅游人员素质

旅游文化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又饱含策划管理理念的人才,是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开封市专业从事旅游文化开发的复合型人才较缺乏。因此,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人才为此,政府可以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策略,邀请知名专家与本地从业者进行经验和技术交流,加强与周边院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采取开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人才,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开发环境。

(四)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开封市的旅游文化的宣传和营销也是提升本地旅游形象的必要途径。首先构建多渠道的宣传营销模式,如今的营销手段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电视等手段,要结合不同游客对媒体的需求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已达到足够的吸引力,使旅游者选择开封作为旅游目的地;其次,结合地方政府进行区域形象展示或推介机会走出去,进行宣传营销。最后要利用广大中青年人士对手机的钟爱,制作掌中手游等模式,将旅游文化信息通过游乐的方式传达给旅游需求者。

(五)协调发展城区规划和景区规划间

从规划级别的高低上划分,景区规划或区域旅游规划应该以区域行政规划为主,这样就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要保持有效沟通,地方政府在规划城区规划时要征求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一味地将城市在拆建的过程中谋求政治资本,其次,旅游主管部门在制定或审批景区规划时也应以地方规划为本,不适应或相违背的条款应以区域行政规划为本,只有协调发展地方与区域间存在的矛盾,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才能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

旅游文化开发的实质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外化为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强调其内涵,文化内涵被看作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位、级别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并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就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有将旅游资源丰富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动态过程加以外化,能够为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者所欣赏、所感受、所顿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产业优势[5]。使开封市的旅游文化资源立于不败之地。

旅游幸福产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九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92-01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北与安徽省毗邻,西北接湖北省,西临湖南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011年,全市旅游经济突飞猛进,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86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3.88%;旅游总收入205.68亿元,同比增长43.88%。但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以期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

九江旅游资源品类齐全,共有54类,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230多个,现已开放的有130多处,形成了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和名人古迹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等,都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具有多重旅游价值。

(二)景点可进入性不断增强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处于长江水运大动脉与京九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上,交通运输便利。境内铁路线总长389公里,主要有沙大、合九、京九等铁路,是南浔铁路终点,并与浙赣、京广和鹰厦铁路连网。公路四通八达,总里程3753公里。九江港是江西唯一对外口岸,年吞吐量超过600万吨。九江机场已开辟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航线。九江所有景点以庐山为核心而逐次展开,名山、名江、名湖、名洞、名城、名寺、名楼、名院环绕在庐山周边,全长近8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环庐山高等级公路恰似庐山的一条美丽项链,将各景点有机串联。从九江市区出发,1个小时内能到达98%以上的景点。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九江旅游配套设施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9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6家,二星级19家;农家星级饭店18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2009年,有9家旅行社通过了全省首批三星级旅行社初评,2家旅行社通过四星级旅行社初评,庐山西海温泉创建4A景区顺利通过省级评定。市内有旅游汽车近500辆,各景区点的通讯、金融、购物等服务设施也基本完备。

(四)九江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难得

1.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机遇。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也将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随着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陆续建设,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主战场,旅游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先发展的产业,九江要抓住这个契机,率先打响旅游品牌。九江是环鄱阳湖城市中的唯一沿江城市,使九江的“要冲”位置更加凸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促进九江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九江生态城市建设,并带动九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体现

(一)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紊乱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景区管理粗放,景区盲目开发,致使资源浪费,景点之间恶性竞争,不能共享游客资源。

(二)资源开发不合理

一些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如鄱阳湖、柘林湖以及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市)如共青、彭泽、瑞昌、修水等其旅游开发还还不够深入,处在起步阶段。相反,部分著名景点尤其是庐山风景区则过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旅游旺季,牯岭街、含鄱口、仙人洞等人满为患,堵车非常严重,为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差

九江市内星级饭店很少,四星级饭店10个,五星级饭店只有1个。在旅游交通方面,各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等级状况较差,市内高级公路通车里程少,通往部分景点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车站设施老化,车况较差;管理服务不到位,宰客、超载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市场开拓滞后

由于市内各景区在经营开发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行动的市场联合宣传和促销。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旅游局,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制约,无法将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后进行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更谈不上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进行统一的对外宣传和市场促销。

(五)旅游人才缺乏

九江旅游的专业队伍人数少,质量不高,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在宾馆饭店业,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普通服务岗位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导游业,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准参差不齐。

三、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政府应把理顺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协调体制,进行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取得区域旅游生产力的效应最大化。保障九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旅游产业

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准确地把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开发,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景点的路、讯、水、电等设施水平,拉近重要景区景点的时空距离,形成“1小时旅游圈”,继续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速建设,配套完善。

(四)注重市场开拓建设,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篇4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海南省旅游发展现状 篇5

一、发展概况

自2008年以来,海南省旅游业加快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型升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力逐年增加,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海南省游客人数逾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9.62亿元,同比增长16.97%。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7%,以旅游业为龙首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7%,这一比例还呈逐年增长趋势。旅游业对海南经济发展得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自从2000年博鳌亚洲论坛落户海南以后,海南的会展经济发展愈加成熟。每一年数千个大小会议在海南成功举办,包括各种年会、交流会和研讨会等,海南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议中心,会议旅游俨然成为海南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与此同时,在海南举行的一系列重大赛事对海南旅游的宣传促销效果十分显著,极大的提高了海南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海南接连举办世界小姐(先生)大赛、国际铁人三项、国际高尔夫球赛和环岛自行车赛等大型国际赛事,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吸引各界目光的焦点,世界名流纷纷驻足海南,境外媒体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南,海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截止2017年11月底,全省接待旅游人数601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旅游过夜人数达到4959.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860.05万人次,增长12.0%;接待入境旅游者99.14万人次,增长53.6%。旅游总收入719.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78.65亿元,增长20.6%;入境旅游收入40.75亿元,增长116.6%。

二、旅游业各行业发展情况

1交通运输业

海南省的经济结构特殊,旅游业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交通运输业侧重于支撑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国际游客和高端客源呈高速增长趋势,散客游比重超过团队游,高品质纯玩团多于普通观光团。旅游相关出行在交通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国际化、标准化要求日益提高,日常监管日趋精细化,旅游者对出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十二五”时期,海南交通运输行业以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国家战略为中心,积极推进公路水路协调发展,大力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公路水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61亿元,其中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88.0亿元,水运累计完成投资173.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投资的2.0倍和3.0倍。

公路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一是环岛高速公路实现全线贯通,三亚绕城、海口至屯昌、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琼中至乐东、文昌至博鳌、万宁至洋浦高速公路依次开工建设,环岛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海口至文昌高速公路顺利完成提升改造;二是进一步提升普通国省干线路网规模、技术等级,完成国道G223、国道G224、国道G225、省道S202云文线、省道S305大本线等一批国省干线改扩建工程,建成洋浦大桥、清澜大桥等一批跨海跨河大桥;三是开创旅游公路建设先河,建成文昌东郊至龙楼、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昌江棋子湾等旅游公路;四是加快重要出入口公路建设,推进东方工业园区出口路二期工程、新兴至红岗出口路等出入口公路建设,重要园区、港口及城市的交通出口得到较大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6860公里,相比“十一五”末增加5624公里。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村道支干相联、贯通东西南北、辐射全岛的公路网格局,极大地方便了赴海南旅游游客岛内的出行。

全省“四方五港”格局进一步完善,水路交通综合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全省新增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16个,新增通过能力5695万吨。截止2015年底,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12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散杂货通过能力1.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1万TEU/年。2015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4万TEU,完成滚装车辆吞吐量342万标辆。“十二五”期开工建设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5个,重点推进了集装箱、原油储备、石油化工、国际邮轮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深水航道建设。其中,洋浦港小铲滩起步工程、海南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港口工程、洋浦莲花山临港石化物流园码头工程、海南炼化码头改扩建工程、国投孚宝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中油深南液化天然气储备库及配套码头工程、中海油南海西部油田码头项目、洋浦港洋浦港区5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二期工程、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启动海口港马村港区、新海港区和洋浦港神头港区等一批新港区的开发建设,海口港秀英港区散杂货和客滚运输功能开始逐步转移,全省主要货类运输系统港口布局进一步完善,为临港工业发展、老港区的调整和转移提供了空间,为沿海港口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港口资源整合进程不断加快。

随着“四方五港”格局的逐渐形成,水路交通更加便捷。有利于省内各大旅行社开通海南直达国内国际的多条游轮航线,进一步丰富游客来海南旅游的出行方式。同时,水路货运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各种类型的物资通过琼州海峡进出岛内,整体提升海南全省的物资保障能力,以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大量游客的需求。2航空客运发展迅猛

近年来,海南省航空运输续快速发展,2005~2016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12.3%。2016年,全省航空旅客吞吐量为3617万人次,同比增长11.8%。近五年,海南省航空运量平均增速为12.08%。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根据分析,这种趋势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海口美兰机场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2016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8%。近五年,平均增速为13.2%,增速明显加快。2017年海口美兰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达到2200万人次。三亚凤凰机场同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5~2016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17.77%。近五年,平均增速为10.91%。2017年三亚凤凰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将达到1900万人次。

对于海南这个严重依赖岛外客源的海岛型旅游目的地而言,航空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咽喉,无论对运送客源,还是向岛外客源地营销旅游产品,都至关重要。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旅客吞吐量合计将突破4000万人次,客观的说明海南航空交通已全面打开,由此迈入了航空旅游新时代。

3酒店及餐饮行业

截至2017年11月底,海南全省共有挂牌星级酒店13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6家,四星级酒店41家,三星级酒店58家。旅游饭店和社会旅馆累计接待过夜游客4959.19万人次,同期对比增长12.6%。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酒店及餐饮行业的支持,食和住是游客出行中的基本需求,只有在保障他们的基本需求之后,才有可能满足他们对景点和娱乐的需求。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频频爆出海南旅游市场宰客乱象,尤其是在三亚旅游市场。使得外地游客对海南酒店及餐饮行业印象极差。现通过海南省酒店与餐饮协会和海南省其他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已经初步杜绝了类似宰客现象,使得游客在海南旅游的吃住得到保障,经过2016年春节黄金周和2017年国庆黄金周的市场调研,游客对于赴海南旅游的满意度达到预期目标。

4旅游景点与旅行社

目前,海南全省共有54家2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39家2椰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点和371家各类旅行社。所有景区中以蜈支洲岛、南山文化、大小洞天、呀诺达热带雨林景区、分界洲岛、槟榔谷黎苗文化这6个5A级景区最为著名,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游客。371家旅行社遍布省内各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服务。

三、发展优势与劣势

1发展优势

(1)滨海旅游资源优势

海南省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富特色,与国内同类地区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是气候条件优越。海南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2℃~26℃,月最高平均温度25℃~28℃,月最低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2500 h,年晴日在300日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 mm。二是滨海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民族风情浓郁。海南省不仅拥有得天独厚、广泛分布且各具特色的“3S”旅游资源,而且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山地旅游资源、热带温泉旅游资源、热带森林旅游资源以及热带岛屿文化旅游资源。另外,海南省还生活着黎族、苗族、壮族和回族等36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风俗习惯,特色鲜明,风情浓郁。三是滨海旅游活动空间广阔,资源组合合理。海南省不仅管辖4点5万km 的 陆地,管辖范围内更有200万km 的海洋。同时,不同类型的滨海旅游资源为开展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多样选择,东线和西线滨海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南部和北部滨海旅游资源各有优势,并且东西南北中的滨海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照应性。

(2)客源市场优势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部,位于东南亚经济圈内,西临北部湾,南濒东南亚各国,北望台湾,处于西太平洋的中心,是国际海运的必经之道。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海南省在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客源丰富。从海南省旅游客源结构分析,海南省滨海旅游客源主要分为3部分:国外、港澳台地区和内地游客。从地域划分来看,海南省国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韩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德国、泰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另外,由于地缘关系,港澳台同胞在海南旅游客源中所占比例较高。就国内客源市场来说,目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以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和辽宁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为主。(3)机遇和政府政策优势

滨海旅游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先导和支柱的产业地位,受到海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一系列战略和规划的实施以及优惠政策的出台为海南省滨海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海南省具有“三低” 即低税率、地价、劳酬和“三自由” 即资金、物资、人员流动自由的有利条件。其次,免签证和落地签证政策的相继实施以及国内外滨海旅游区域合作的积极合作也给其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再次,游轮经济、国际赛事、会议和旅游节庆的举办以及“海上大省” 战略、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海南省滨海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发展劣势

(1)文化要素方面建设不足

海南旅游资源缺少有效和深度的文化性开发。海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旅游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大多数旅游产品的开放是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主要是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民风、海岛生态、热带雨林等比较脆弱的生态类型,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较少。(2)旅游服务信息化不健全

旅游信息化建设停留在旅游网站、电子商务的发展、办公自动化、智能化等初级领域。网络营销也缺乏技术支持,成熟的新型旅游电子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定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做的好的企业几乎没有。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信息服务的好中介,旅游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3)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低

在政府层面上,目前海南省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是海南省商务厅的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处,但旅游行业的管理在旅游委,这造成了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的乏力。另外,旅游服务贸易的管理方式上也相对滞后,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海南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企业层面上,海南旅游服务企业规模小,无法产生规模效益,跨国经营程度低,尚未形成较大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在旅游饭店、旅游救援等其他产业要素上,基本没有跨国经营的步伐。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在培养和引进的规模及质量上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4)国际旅游岛政策的利用不足

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应变策略 篇6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辖宜城、枣阳、老河口、襄阳、南漳、保康、谷城和襄城、樊城个县(市)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交错,有大小河流条,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有条。其中,流经襄樊市境的知名常流河有汉水、南河、蛮河、漳河、唐白河、莺河、沮河等。近年来,襄樊依托丰富的水上资源大力发展

旅游业,出现了谷城南河、枣阳熊河、宜城莺河、老河口梨花湖、南漳水镜湖、保康温泉等一大批成功典型,使水上旅游得到了空前发展。到年底,襄樊水上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的和。

水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富集的水文景观资源,使襄樊发展水上旅游独具优势。据武汉大学商学院开展的旅游资源普查表明,在全国水文景观的七大分类中,襄樊拥有四类,所占比例高达;单体数达到处,占全国单体水文景观的。其中,保康温泉为华中地区唯一不含硫成份的温泉,有“华中第一泉”之称。南漳境内的七彩瀑布,更为全国罕见。如此众多的水文景观,为襄樊发展水上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名水、名湖与风景名胜结伴,发展水上旅游相得益彰。据调查,襄樊市处国家级、处省级文物景点中,山水俱佳的占一半以上。如隆中有“六角井”、“老龙洞”、“半月溪”;谷城承恩寺有“卧龙池”;广德寺有“护寺河”;南漳水镜庄有“旱瀑”、“水镜湖”;襄阳城有“护城河”;米公祠前有“汉水”;枣阳白水寺有“婴水湖”;襄阳鹿门寺有“瀑雨池”等等。其他知名景区如保康五道峡、野花谷、南河小三峡等,更为山水俱佳之地。名山、名胜、名水既丰富了已有风景名胜的内容,又聚集了发展水上旅游的多种优势。

城市与河流相依,发展水上旅游潜力巨大。襄樊所辖的个县(市)区均依水而建。仅汉水从城市中心逶迤而过的就有襄阳、宜城、老河口、襄城、樊城个县(市)区,超过所辖县(市)区总量的一半。其中,保康县城距离市境内的知名河流较远,但其距离也不超过公里。尤其是作为全市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襄樊市,汉水更是穿城而过,襄阳古城引汉水为护城河,更是形成了“城在水中建、水在城中流”的独特布局。因为城市与水域距离较近,以城市为依托发展水上旅游与开发水上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内涵奠定了极好基础。

水利建设使高峡平湖处处可见,发展库区旅游潜力无穷。全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座、各类水电站座,这些水利工程或筑渠引水,或拦河截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人造水上景观。以南河为例,仅在保康、谷城境内就建有马桥一级电站、马桥二级电站、马桥三级电站、寺坪电站、过渡湾电站和白水峪电站,以电站为分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库区。这些库区为发展水上特种养殖、水上体育运动及娱乐项目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市类似可供旅游开发的湖区、库区共有余处,综合考虑交通、区位、物种资源、地质地貌等多种因素,可以发展水上旅游的库区、湖区在处以上。可以说,库区旅游大有可为。

水上旅游开发:有喜有忧

“九五”以来,襄樊旅游业一直以的速度递增,其中,水上旅游的递增速度达到了,水上旅游与人文旅游、其他自然景观旅游已成“三足鼎立”之势。在自然景观旅游中,水上旅游所占份额已达到一半以上,成了名符其实的“龙头老大”。

水上旅游业发展迅速,水上旅游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水上旅游景点数量看,“九五”期末,全市仅有白水湖、水镜湖、保康温泉等家;截止目前,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水上旅游景点已达到处,增长了。从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企业看(不含个体户),“九五”期末全市仅有家,而今已发展到家,增长了。从接待游客的数量看,比“九五”期末也增长了。以谷城南河镇为例,年,旅游业提供的税收已占当地财政收入的,水上旅游业正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

水上旅游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万次以上的水上旅游景点中,通路(航)、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信号的达到了,开通了无线寻呼和数字移动通信的达到以上,景点餐饮、住宿、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的达到以上。其中,鱼梁洲、老河口王甫洲、谷城南河、冷集水上游乐宫、保康温泉、枣阳熊河等地还能为游客提供医疗、出租车等各项服务,基本能够满足游客需要。

水上旅游产品日趋丰富,水上旅游网络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开发建设,剔除依托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建成区开发的水上旅游产品,目前,全市已开发出温泉淋浴、特种水产垂钓、水上生态、水上竞技、康疗保健等个旅游产品、多个旅游项目,实现了产品结构多元化。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襄樊市区汉水两岸和鱼梁洲旅游开发区为中心,以襄阳鹿门寺、老河

口王甫洲、枣阳熊河、宜城莺河、南漳水镜湖、谷城南河小三峡、保康温泉等为外径的九大水上旅游簇团,开发出了市区—鱼梁洲—熊河—鹿门寺、市区—鱼梁洲—水镜湖—保康温泉,市区—鱼梁洲—王甫洲—谷城小三峡、市区—鱼梁洲—鹿门寺—莺河四条水上旅游线路。

水上旅游景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形象日渐形成。从一些水上主要景区、景

点,如保康温泉、谷城南河、枣阳熊河、谷城冷集等景区、景点—年的接待情况来看,不仅游客规模、营业收入呈现——的良性增长态势,而且品牌形象也开始日益鲜明。谷城冷集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水上摩托艇训练、比赛基地,其水上竞技的品牌形象已逐渐开始显露;南河小三峡已成为鄂西北、鄂豫边区知名的观光游览景点;保康温泉作为沐浴保健旅游景点不仅在鄂西北地区,而且在川、陕、豫等省份也享有盛名。

近年来,襄樊水上旅游发展虽然很快,但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

景区开发面临各自为阵、盲目建设的挑战。当前,全市水上旅游开发仍处于自主自发的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控制,致使水上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水上旅游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很多。仅刚开发起步的汉水水上旅游就有同等规模、档次的游船只,且还有发展蔓延之势,造成了恶性竞争和投入分散,制约了特色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形成。

有效管理面临体制不顺的矛盾。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当前,全市(水上旅游仍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之中,甚至出现同一景点“山”与“水”分属两家管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发展库区旅游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县(市)区之间、部门之间相互制肘,致使管理难到位、规划难实施、宣传难同步,形象难确立,严重影响了水上旅游发展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难以凝聚发展合力。

加速开发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虽然政府制定了不少鼓励发展的政策,但由于不少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府引导”投入机制,旅游开发没有大的项目带动,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特别是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导致招商引资难,旅游开发陷于“无米下锅”的窘境,抱着“金碗”讨饭吃。

持续发展面临从业者自身的局限。据调查,全市从事水上旅游经营的多名从业人员中,约以上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难以满足现代水上旅游的要求。受其自身局限,从经营管理者来讲,满足于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缺乏市场开拓意识、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缺乏做大产业的胆略和气魄。从从业人员来讲,不能实现美好的愿望与优质的服务对接,特别是一些船舶驾驶员工,缺乏必要的资质条件,也给水上旅游带来了安全、质量隐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襄樊水上旅游的整体形象,水上旅游业持续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与支持。

“十五”水上旅游: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襄樊水上旅游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发展水上旅游同发展城市旅游相结合,同发展人文旅游相结合,坚持走簇团式发展水上景点之路,加强襄樊市区、鱼梁洲、水镜湖、王甫洲、熊河、南河、温泉、莺河、鹿门寺、冷集等重点水上旅游区建设,构筑与武当山、神农架、三峡、西安、荆州优势互补的水上旅游格局,把襄樊建成毗邻鄂、渝、川、陕、豫地区的水上竞技旅游中心、水上医疗保健旅游中心和水上休闲度假中心。到××年,力争水上旅游接待游客总量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占到全市旅游接待总量和全市旅游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即分别达到万人次和亿元。

要实现“十五”发展目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组织专家学者对市区水上旅游进行科学论证,编制全市水上旅游整体规划和景区旅游规划,将水上旅游发展规划同全市旅游整体规划、全市城镇发展规划统一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整体旅游格局。同时,制订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做到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地方发展计划与全市发展计划相结合、水上旅游发展计划同其他行业发展计划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开发,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第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按照体制创新的要求,打破现有条块分割的局面,组织相关部门参与,组建高规格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内设水上旅游管理处,对水上旅游行使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控等职能,促使水上旅游从一开始就能向规范化、规模化、深层次、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第三,拓宽渠道,增加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投入模式。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采取财政预算外资金提取一点,争取上级扶持一点,动员社会捐赠一点等办法,筹集政府调控基金,作为新景点建设启动资金,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和奖励基金。二是申报项目,争取政策扶持。将旅游项目单列,申报立项;对效益好的重点项目进行包装,争取信贷。三是开放开发,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引资开发、服份制开发、卖断开发等多种办法,加快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兴办旅游业的投入机制。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篇7

影视旅游产业植根于旅游业, 是旅游业与影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受众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 影视旅游产业便应运而生。

影视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 其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出现的形式是影视城的建立, 它的出现立即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后, 影视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横店影视城的出现, 更是掀起了全国各地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高潮。

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浙江横店正是通过这种契机发展成为“亚洲好莱坞”。然而作为红色起源的江西,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文化产业急需出路。影视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投资小、速度快的特点, 这正是江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要寻求的出路。因此, 这对于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1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江西地处中部经济区, 居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风景优美, 坐拥一大批如避暑胜地庐山、国际湿地公园鄱阳湖等极具特色的、典型的高等级景区。同时, 江西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 文化底蕴浓厚。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欠发达, 但人文景观的条件优越, 这是能够使影视旅游产业在江西各地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 将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快速地发展成为能够支撑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战略性问题。

1.1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除了坐拥一大批极具特色的高等级景区资源外, 还建设了很多初具规模的影视基地, 密集地分布在省城的3小时经济圈内, 如南昌八大山人影视基地、共青城影视基地、井冈山红色影视基地、安义影视基地等。随着大量摄制组的入驻, 这些基地为江西影视旅游产业赚足了眼球, 特别是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新版聊斋》、《新水浒传》、《鄱阳湖之恋》等, 在基地成功拍摄并在全国范围内热播, 将许多观众带入江西, 亲历这些在影片中让人心驰神往的秀美自然景观, 大力助推了江西的旅游业。这些影视作品的发行和热播, 也间接宣传了江西的影视拍摄基地, 为江西影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作了较好的铺垫。

1.2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忧大于喜。江西影视旅游业并非像表面的“欣欣向荣”, 更多的影视旅游基地鲜有问津。许多影视旅游基地除却建设时的繁荣, 之后的发展显得十分无力, 这说明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仍需要找准方向。

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这表现在各地影视旅游产业的投资者不少, 却各自为战, 导致江西影视旅游产业产业链无法形成。

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比比皆是。各大影视基地忽略了相互联系, 都只想建设独有的江西影视旅游业品牌, 这就导致游客的分散, 从而造成所有影视基地都陷入困境。

品牌的建设问题没有重视和解决,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目前停留在“坐等”剧组的阶段, 这大大限制了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灵活度。显然, 吸引知名剧组的入驻更应该作为重点问题来对待。

总体来说, 江西影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不”来描述:不能开发出吸引游客的项目、不能建立最具休闲娱乐的场所、不能打造最有故事性的影视旅游景点。这三个“不”, 充分地体现出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的不成熟。所以, 必须改变现状, 寻求可行性对策和措施。

2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可行对策

表面上, 影视旅游产业所涵盖的影视业、旅游业和相互交叉融合衍生的行业, 以及借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共生行业, 貌似都具有独立运作、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只要靠自身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发展。

实际上, 影视旅游产业涵盖影视、旅游双重元素, 影视业植根于旅游业, 以自身的完善促进旅游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 并由此构成一条非常完美的、与衣食住行游玩休闲等密切相关的衍生和共生产业链。在当今信息时代, 影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引领其他衍生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共生产业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是颇具内涵和机理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表明, 影视旅游产业具有双重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旅游业救国、影视旅游业振省, 这在韩国和我国云贵川桂等省已然是实践成功的案例。因此, 影视旅游业只有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成为引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1 休闲娱乐一体化

休闲娱乐可以成业, 一系列为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构成了休闲娱乐业。游客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正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发展下, 人们闲暇时间过于充裕, 对生活的追求有新的要求。在所有要求中, 影视旅游业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对旅游休闲娱乐性质的要求。

在当今时代, 影视旅游的崛起同样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态势, 休闲化影视旅游变得更加必要。在外出旅游的同时, 休闲娱乐更是真正契合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一般是在非工作的状态下, 而在非工作状态下的人更希望得到身心的休息、放松, 故休闲娱乐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

江西影视旅游业想要成功地打造出休闲娱乐一体化模式, 就要从影视旅游产业的本质做起。观看电影、电视剧本身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而影视旅游产业的打造就应该围绕这个特征来进行。从可行性角度出发, 想要更好地将休闲娱乐因素加入到影视旅游产业中去, 就得从影视旅游产业的衍生产品上入手, 吃住行和游玩是主要的思考方向。

首先, 江西影视旅游基地可以尝试将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食物冠以品牌名称, 或者将盛放食物的器皿打造成具有影视效果的“青铜器皿”、“宫廷用具”等。再在特定的地方进行专项出售, 不过所涉及的物品必须紧扣影视旅游基地的主题, 不然将会失去影视作品再现的意义。

其次, 个性化的旅馆、旅行社。住宿的别出心裁可以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住宿前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桥段选择不同的布景房间。例如:喜欢体验红色时期生活的人可以选择独具红色时期特征的房间、喜欢古时衙门审案的人可以选择衙门布景的卧室、喜欢嫔妃宫廷记的人可以选择妃子居住环境的旅舍。这样可以使得游客连小憩都沉溺在影视旅游的天堂中。

最后, 在影视旅游基地观光尽量使用影片中出现过的交通工具, 让游客流连于影视旅游基地的大街小巷。例如, 可以将影视旅游基地划分为几个时期的场景, 民国时期的地区只能通行人力车、宋元时期的地区只能通行马车等。

只有将“吃住行”的休闲娱乐做到极致, 才能使江西影视旅游的发展更具特色, 才能更好地将旅游业与影视业相结合, 打造游客喜爱的影视旅游基地。

2.2 推出汽车影视旅游

“自驾游”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 然而旅游与汽车的关系一直仅仅停留在“行”、“住”两个元素上。影视旅游产业的兴起, 将使得人们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观光游玩, 我们可以称它为“车上的观光”。这是一种快餐文化, 更加轻便快捷的浏览方式可以提供给游客更便利的游乐方式。一如“汽车电影院”的出现是源自于有车一族群体的大量增加, 而这种汽车文化更是开创了家庭休闲娱乐的场所, 为情侣、家庭出游提供了私人的空间, 为影视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样在影视旅游产业方面, 江西可以将自驾游与汽车电影院的元素特征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方便, 又能够体现休闲旅游的特点———减少游客行走的疲劳, 以期将汽车文化发扬光大。考虑到可行性, 应该可以再构建出很多具体方案, 如:

(1) 在影视基地的观光点建立几条汽车行驶路线, 并限速行驶。在道路两旁建立影视旅游景点, 具体景点可以重现影视作品中所涉及的场景。在部分景点设置休息区, 使游客能够随时在经典的旅游点休息、拍照, 也可以走下车, 融入影视拍摄的意境中。

(2) 在影视旅游基地里设立汽车加油站、汽车休息区等服务地, 以满足游客停车休息的需要。这样既可以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 又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用影视旅游产业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3) 餐馆、旅社等第三服务产业也可以紧抓主题来打造汽车旅行的服务。餐饮业与住宿业的同步发展, 可以大幅增加影视旅游的休闲元素, 为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餐饮业与住宿业的发展同时可以留住新老顾客, 使老顾客带动新顾客, 在影视旅游基地度假休闲, 以此来满足影视旅游基地必要的客源。

(4) 在影视旅游基地各处摆放电影屏幕, 将在荧幕前出现过的影视作品经典桥段以微电影的形式加以改造, 使影视旅游基地被影视元素彻底覆盖。这样可以使游客置身于影视作品的海洋。

所谓的影视汽车旅游模式具有显著的优点, 比如:

(1) 改变景点间交通不衔接的问题。在江西影视旅游项目中, 众多的影视旅游基地无法做到连接在一起, 游客出行必须坐火车、汽车来回奔波。而自驾游形式的江西影视旅游模式, 更好地增加了游客的机动性, 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这样能够在留住客源的同时带动江西其他产业的发展。

(2) 串联江西影视旅游地, 并打造成江西影视旅游的独特品牌。这种模型可参照横店影视城的发展, 横店影视城正是以影视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 并以此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江西影视旅游业可以在连接所有影视旅游基地的同时, 让游客产生环省旅游的期望。这样既能够扩大影视旅游业的规模, 更能够创出江西省内旅游的效益。

汽车影视旅游模式的成功实施, 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条件和时机, 比如需要争取政府支持去创建新型的产业发展, 需要巨大资金去打造新鲜的汽车影视旅游产业, 需要投入更多的地域、扩展更多的土地去创建一个庞大的汽车影视旅游基地。

诚然, 江西影视旅游业欲推出这样一个理想中的“汽车乐园”, 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江西影视旅游产业与汽车业的融合只是笔者的想法, 具体的可行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针对江西影视旅游业提出的对策无论是否可行, 都只能呈滴水之光。从总体来说,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目前最需要的是“创新”和“梳理”。所谓“创新”, 是创建一种合适江西发展又能够吸引游客来到江西的模式, 而“梳理”是将江西已开发的影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进行再开发, 改变“各自为战”的现状。江西影视旅游业只有解决了这两项问题, 才能够打造出适应时代、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影视旅游产业。

3 结束语

江西影视旅游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问题, 但并非“无药可医”, 能否找准江西本身存在的优势充分发掘利用, 是能否成功发展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关键。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出现给江西带来希望, 期望其发展能够带来江西社会经济的重生。

参考文献

[1]刘少和, 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兼论广东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的趋势特征[J].旅游论坛, 2009, 2 (05) :734-738.

[2]付冰, 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03) :102-104, 101.

浅谈生态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霍洛韦.旅游业:二十一世纪旅游教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上一篇:总经办2012部门总结下一篇:关爱心灵感悟点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