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措施(共12篇)
抢救措施 篇1
休克是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引发机体代谢和细胞受损的一种病理过程[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治疗休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种治疗药物逐渐增多, 但临床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做好抢救和护理工作, 以此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休克患者106例, 研究休克患者的抢救方法与临床护理效果, 取得效果较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休克患者106例, 其中男57例, 女49例, 年龄在16~65岁, 平均年龄为 (42.16±1.53) 岁。106例患者中心源性休克有39例, 低血容量休克有36例, 过敏性休克有18例, 感染性休克9例, 神经源性休克4例。
2 抢救措施
2.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休克患者发病后血容量迅速降低并且丢失了大量血液, 这时候就需要帮助患者恢复有效血容量, 做好液体复苏工作, 在短时间内给予大量液体输入, 尽快建立起静脉通道。首先选择患者较为粗大的血管, 穿刺时选择大针头, 如果静脉穿刺困难应该立即选择中心静脉穿刺, 并监测CVP。根据患者的休克程度和病因, 选择使用适量的平衡液、706代血浆和右旋糖酐等, 如有需要应该准备大量血液并进行输血。
2.2 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休克患者应该积极寻找并消除原发病, 在恢复有效血容量后通过手术消除原发病是十分必要的。或者可以在治疗休克的过程中及时进行手术, 避免拖延时间过长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风险。
2.3 吸氧:
对于休克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可以让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显著增加, 以缓解患者机体和组织缺氧的症状。吸氧方式可以使用间歇给氧的方法, 也可以使用鼻导管给氧, 氧气的浓度控制为40%左右, 设置每分钟的氧流量为6~8 L。
2.4 心肺复苏:
休克后患者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是十分危险的, 这时候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并正确使用各种抢救器材, 及时给予心肺复苏治疗, 以此争取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3 护理方法
3.1 保障呼吸畅通:
休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呼吸形态, 可使用平卧位促进脑部血液供应, 也可以将患者的头部和躯干抬高约30°, 下肢抬高15°以增加回心血量。不管采用何种体位都应该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协助患者咳嗽, 如果病情允许可每2 h翻身一次[2]。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 护理过程中防止舌后坠, 对于昏迷患者应该辅助使用通气管。
3.2 心电监护: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休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动态监测, 随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定时准确记录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如果患者出现烦躁、恐惧或意识模糊等症状可能是机体组织和脑血管血流灌注不足, 此时应该立即报告医师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 并做好记录工作, 休克患者一般体温偏低, 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体温可能突然升高, 或者骤然下降到正常体温之下, 临床上应该特别注意。对于休克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认真仔细, 对于患者的细微变化都应该留意[3]。如果患者出现寒颤等症状, 应该立即给予药物治疗并做好保温工作, 使用热水袋过程中避免烫伤。
3.3 止血处理:
对于发生休克后机体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该及时控制活动性出血, 如果必要可辅助应用抗休克裤, 这样可以有效制止患者的肢体出血, 也可以通过压迫下肢促进自体输血。研究表明, 使用抗休克裤可增加1500 m L左右的循环血液, 有效改善了机体组织血流灌注不足的情况。
3.4 观察患者全身情况:
在护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 如果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患者的四肢皮肤会出现苍白、湿冷等变化, 这时候不能立即采取保暖措施, 避免让患者的四肢血管扩张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适当调节输液速度, 通过加快输液来补充血容量, 但对于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尽量缓慢输液, 定期对患者的尿量进行检查, 并定期测量CPV和PCWP等以调节输液量, 以此为循环灌注和休克情况提供参考。
4 讨论
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致病菌的侵袭后循环血量容易出现锐减, 导致机体组织缺血缺氧, 并且失去正常的代偿能力的一种疾病就是休克 (shock) [4]。近年来临床上对于休克患者的体位存在争议, 在临床抢救和护理工作中应该根据病情灵活处理[5]。在休克早期患者会出现皮肤面色苍白、轻度口唇发绀、尿量减少和心率加快等临床症状, 休克发展到后期很容易引发全身多器官衰竭。对于出现严重血流灌注不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患者应该使用休克体位:中凹位头抬高约30°, 下肢抬高10°~20°。如果合并有头部损伤和昏迷等, 应该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
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106例患者采用必要的抢救措施和护理方法, 体会到对于休克患者应该正确及时治疗, 迅速给予血容量补充和建立静脉通道, 认真观察和监测病情, 以此提高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卜祥娥, 徐静.32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病人的护理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1, 10 (1) :58-59.
[2]杜宏玫, 樊学翠, 闫玲.建立模式病房实施整体护理的措施及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3 (1) :65-66.
[3]乔燕.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1, 9 (2) :36-37.
[4]陆俏梅, 蔡秋静, 陈秀甜.完善出院指导护理工作的措施和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10 (19) :47-48.
[5]冷桂英, 王丽艳, 苏春燕.97例颅脑损伤护理观察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2 (7) :72-73.
抢救措施 篇2
2、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血管宜在上肢,立即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交叉配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3、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如发现病人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肾功能损害,给予加速输液,甚者急查肾功能;如为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应该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4、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必要时加速输液或加压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严密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降温措施。
6、创伤处理: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用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气胸、连枷胸等,必要时作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出血或骨盆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7、保持患者舒适体位,翻身,做好生活护理,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补充充足的水分。
抢救措施 篇3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抢救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8-01
我院地理位置处在农村包围的煤矿区,冬季时很多人在蜂窝煤,热水器等取暖时,常有因煤气泄漏,、燃烧不充分、通风不畅使用不当等原因引发的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的患者来院就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指人体短时期内吸人过量的一氧化碳所造成的脑及全身组织缺氧性疾病。最终导致脑水肿和中毒性脑病。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死亡护理人员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做好护理是每个护士应掌握的护理技术。
一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头晕,呼吸深快,口唇、指甲黏膜呈樱桃红色,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死亡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迅速有效地判断煤气中毒的程度,有助于及时救治,其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轻、中、重度。
二急救处理
2.1.现场救治:立即将病人移离中毒现场,置于通风处,松开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缓解缺氧症状。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呼吸道通畅,对呼吸微弱或呼吸停止或者发生心跳停止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在昏迷或抽搐者的头部,放置冰袋,以减轻脑,对中、重度中毒者,一定要严密监测中毒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根据医嘱使用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迅速纠正缺氧:这是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关键。。轻度中毒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低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者给予高流量吸氧,早期使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或20%甘露醇静滴,同时可输入新鲜的光量子血,此有助于改善组织的缺氧。可应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可防治脑水肿。
三护理。
3.1迅速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其呼吸道畅通,摆放好体位,颈部放置枕头,头部向后仰,有分泌物的患者;侧卧,去除口腔内分泌物,保证给氧的有效,静脉通道是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有力保障。
3.2高压氧治疗时的护理: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时,护士应掌握病人的基本资料,对氧疗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作出确切的護理评估,应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或捏鼻鼓气以适应内环境,带好抢救物品随同,以备抢救之需。有导尿管的患者,一定要开放导尿管。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不安,紧张与恐惧。
3.3急性尿潴留的护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生尿潴留时,患者常常伴有躁动,叩诊膀胱呈浊音,此时须行导尿术,尽快缓解尿潴留。
3.4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在观察病情中,意识的观察是至关重要的,及早发现其它并发症。护理中应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颜色的变化等,早期发现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早期救治,提高治疗效果。如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观察记录尿量变化,可警惕急性肾衰的发生。对血压,脉搏进行监测,呼吸的观察,可警惕颅内压升高。重度中毒患者观察出凝血时间,警惕DIC的发生。要定时测量体温,有高热者行物理或药物降温,并防止虚脱发生。患者头部抬高15~30厘米,头部用冰槽进行冷疗,以减轻颅压,预防脑水肿的发生。
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及护理 篇4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也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因此,及时准确有效地对窒息新生儿进行复苏,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元月~2010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窒息125例,重度窒息14例,采用Apgar评分系统,分别于生后1分钟、5分钟和10分钟进行,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轻度窒息,8~10分为正常,同时结合动脉血血气分析、有神经系统表现如惊厥昏迷或肌张力低,多脏器受损进行诊断[1]。通过有效复苏,重度窒息12例抢救成功。转院1例,自动出院1例。
1.2 临床分析
男婴8例女婴6例胎龄37周以上7例,33~36周4例,28~33周3例。羊水I°污染3例,Ⅱ°污染3例,Ⅱ°污染4例。W 2500g以上6例,2000~2500g3例,1500~2000 g 3例,小于1500 g2例,根据病情变化分别经过吸痰、复苏气囊加压给氧、cPAP、胸外按压、洗胃、心电监护、给氧、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保暖、止血、抗炎、镇静、纠酸、呼吸兴奋剂、蓝光照射、胃肠外静脉营养一系列处理,取得满意疗效。
2 窒息复苏措施
2.1 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1]
①A(airway气道)清理呼吸道;②B(breathing呼吸)建立呼吸;③C(circulation循环)维持正常循环;④D(drugs药物)药物治疗;⑤Evaluation)评估。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应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复苏,其步骤不能颠倒。
2.2 通畅气道
①保暖,患儿入院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辐射抢救台上,设置肤温为37℃;②减少散热,用温热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③安置体位,患儿仰卧,肩部垫高2~3cm,使新生儿头轻微向后仰使气管伸直,但不能过度,以免气管塌陷。④清除分泌物,用电动吸引器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吸引器的压力不超过13.3kpa,吸引的时间不超过15秒/次。
2.3 建立呼吸
①触觉刺激,拍打或弹足底和磨擦患儿背部诱发自主呼吸。②如无自主呼吸或心率小于100次/份,立即用复苏囊加压给氧通气频率30~40次/分[2],手指压与放的时间比为1:1.5,其压力大小随患儿的体重与肺部的情况而定。氧气流量应大于5L/min。面罩加压给氧人工通道是复苏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呼吸的首选方法。③气囊面罩复苏器正压人工呼吸效果不好,心率在80~100次/min,应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仅安全,而且成功率高,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压力不超过30cmH2O,呼吸频率以30次/min为宜,每次插管时间须在20秒内完成和1次吸引。
2.4 恢复循环
如无心率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秒后心率维持<60次/分,应同时进行胸外按压,用双拇指法,按压胸骨体下1/3处,频率为90次/份(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深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1]。
2.5 药物治疗
正压人工呼吸,同时胸外按压30秒后,心率<60次/分,应立即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导管内注入或气管导管内注入剂量为0.3~1 ml/kg,5分钟后可重复1次。血容量不足时,给生理盐水扩容。纠正酸中毒给予5%碳酸氢钠3~5 ml/kg,加等量5%葡萄糖稀释,缓慢静脉推注,使用碱性药物应以血气分析作指标,一般慎用。呼吸兴奋剂给纳洛酮,每次0.1 ml/kg,静脉或气管内注入,间隔0.5~1h重复1次。血压低时,可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维持。
3 护理体会
3.1 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
在整个复苏中必须加强保暖,防止热量散失,患儿娩出后立即用温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置于预热开放式辐射抢救台上,设置皮肤温度为37℃,维持患儿肛温36.5~37℃[3],环境温度稳定为中性温度水平,病情稳定后置于温箱中保暖。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秘物,每日更换鼻塞并消毒1次,吸痰前要翻身拍背,使深部分泌物松动并引流,吸痰动作应轻、快、提、转、负压<13.3Kpa[3],时间不超过15秒,给氧可采用面罩高流量氧流量为5L/min,氧浓度不超过40%,吸氧时间不宜过长,待呼吸平稳面色红润后采用鼻导管间歇吸氧0.5~lL/min。防止过度给氧而导致氧中毒,引起晶体后纤维增生导致失明[4],应用人工呼吸机时要注意管道接头接严密,防止漏气。密切观察记录呼吸机各种参数。
3.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其意识、面色、唇色、肤色、肌张力,有无腹胀水肿,大小便情况,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变化,严格记录出入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4 合理喂养
提倡早开奶,刺激患儿吸吮能力,原则上以少量多次,由稀到稠,足月窒息儿喂牛奶每3h/次,每次20~30ml,逐渐增加到60ml/次,早产儿喂牛奶有吸吮、吞咽能力者直接用奶瓶喂,生后2~41h开始试喂,1500g者喂8ml,2000g以上者喂12 ml,间隔2~3h,逐渐加量,一般每次加1~2 ml[3],无吸吮能力者用滴管或小匙喂养,防止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发生,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可采用胃肠道外营养(又称静脉内营养)。
3.5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风,空气采用空气处理机组(uAco910cH)进行空气净化,室内桌面、门窗、暖箱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接触患儿前医务人员双手消毒,每天做脐部和臀部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3.6 合并症护理
合并颅内出血的患儿要绝对静卧,保持安静至病情稳定,为防止出血加重和减轻脑水肿,将头肩部抬高15°~30°,侧卧位尽量少搬动,喂奶时,不能抱喂,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给予镇静剂止血剂,观察用药效果,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早期给予康复干预,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小结: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为了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治愈率、存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准确有效迅速做好抢救复苏工作,必须在4分钟内建立人工呼吸与循环,才能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9
[2]黄德珉.如何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中华儿科杂志,1994;34(4):197
[3]黄力毅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44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抢救措施 篇5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1、皮肤冷而粘湿。同时皮肤可能会显得惨白或者灰沉。眼神无光且凝滞。有时甚至瞳孔也会扩大。使病者仰卧平躺,如果在搬动其腿部时不会引起疼痛或引起其他损伤,请将其双腿抬起,使其高过头部。
2、脉搏乏力而急促。患者的呼吸可能缓慢而微弱,或者出现强力呼吸(不正常的快呼吸或深呼吸,其结果是血液中损失二氧化碳,从而导致血压降低,手脚颤动,有时还会晕倒),其血压也会低于正常值。
3、休克的人也可能有所知觉。这时患者可能感到晕眩甚至非常虚弱或者神志迷惑。休克有时还会使人过度兴奋或者焦躁。检查患者的生理循环功能(呼吸、咳嗽或者胸部起伏)。如果循环功能消失,请赶紧为其做心肺复苏急救。
4、使患者保持温暖与舒适。请解开患者的腰带,脱去比较紧身的衣物并给他盖上一块毯子保暖。即使患者抱怨饥渴,也不要给他进食饮水。
5、如果患者呕吐或者口中咳血,请让他保持侧卧的姿势以避免噎塞。如果患者流血或者骨折,请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简单急救后就应立刻送往医院急救。
抢救措施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63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肺栓塞、休克、DIC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比较少见的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的产科并发症,也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2002年11月11日成功抢救了1例剖腹产术中并发羊水栓塞的患者,术后第8天痊愈出院。通过分析剖腹产术中并发羊水栓塞的原因及总结出对此并发病情发生、发展的观察及抢救护理措施。以便使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在剖腹产的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子宫局部注射缩宫素时,应特别注意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同时建议术者要先吸净羊水再取胎儿,掌握好注射缩宫素的量和速度。对羊水栓塞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其治愈率或尽量预防其发生。现将其发生的原因、抢救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25岁,于2002年11月10日以G2PO孕40周+5收入院。11日10:30以G2PO孕40周+5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未破),在硬膜外麻醉下持续心电监护、持续面罩给氧行子宫下段剖腹产,手术开始到胎儿取出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产妇安静,生命体征平稳。在取出胎儿后(胎儿正常),子宫局部肌注缩宫素40U后,产妇即呛咳数声,接着出现寒颤、剧烈烦躁、自诉胸闷、气难喘等羊水栓塞症状。术中由于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密切观察产妇病情,及早发现了病情变化;经及时有效地按羊水栓塞抢救护理,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安全送回病房。术后8天痊愈出院。
原因分析
高龄初产、多胎经产、宫缩过强是羊水栓塞的好发因素;胎膜早破、前置胎盘、死胎、子宫破裂、手术产、羊水胎粪污染是治病的诱惑。在以上这些因素中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剖腹产术中并羊水栓塞的原因是术中切开子宫时,子宫壁血管受到损伤,加之子宫局部肌注宫缩素,使子宫肌肉在短时间内强烈收缩,促使了羊水物质通过开放的静脉通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抢救护理措施
立即准确的执行麻醉医生的口头医嘱,加压面罩给氧,给地塞米松20mg,异丙嗪50mg,安定10mg分别静脉推注。经以上处理病情尚未好转,迅速再开放了一条静脉通道(术前已经开放一条),给异丙嗪25mg,盐酸哌替定5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0ml静滴;氢化可的松3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保护肾脏、预防肾衰,给速尿20mg静脉推注。
在抢救中忙而不乱,有条不絮地进行,认真执行好清点、查对登记制度,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在抢救、手术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解释、安慰、抚摸,消除其紧张、恐惧感,使其尽量配合抢救治疗。另外如实做好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抢救处理的护理记录。手术结束时,患者只有轻微烦躁,生命体征平稳,术中失血量500ml,尿量500ml,色清。术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并向值班护士交代产妇术中的病情变化、处理经过及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访视,手术当日16:00到病房访视,由于患者术中用过镇静剂,安静入睡,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1天8:00到病房访视,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诉特殊不适。术后第8天痊愈出院。
预防措施
通过对本例剖腹产术中并发羊水栓塞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的观察、抢救护理实践及发生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行剖腹产的产妇,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在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子宫局部肌注缩宫素时,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产妇的病情变化;同时建议术者先吸净羊水再取胎儿,合理使用缩宫素,预防羊水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抢救措施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死亡病例的临终抢救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我科开展业务学习针对医护人员进行宁养医学讨论, 参考书目为《生死迷藏》、《临终关怀》。此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引入了宁养医学理念, 对患者及家属也做相关疾病宣传教育。按2009年12月31日为界, 分为对照组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 与控制组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 对临终有创抢救措施的实施进行观察。
1.2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实施宁养医学教育前后住院患者死亡病例的性别、年龄、死亡诊断无统计学差异 (表1) 。
2.2通过宁养医学教育在临终抢救中放弃有创抢救者明显增多 (χ2=7.886, P=0.005) , 有统计学意义;尤其在晚期恶性肿瘤及脏器功能衰竭患者临终抢救措施中拒绝有创抢救者增多 (χ2=7.024, P=0.008;χ2=3.913, P=0.048) , 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3 讨论
受观念的制约:生命不息, 治疗不止, 只要有1%的希望, 就要尽100%的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治疗用药, 不能等死, 使大部分临终患者不愿承认自己已无医治可能, 仍希望接受各种治疗, 家属也认为只有用药治到最后一刻才能不后悔, 很多患者及家属不愿接受宁养疗护。即使相当多的医护人员对临终患者的服务仍以治愈为目的, 而不考虑患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临终患者存在过度医疗, 包括使用费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和做不必要的化验检查, 造成临终患者医疗费用过高, 医疗资源浪费。国内有研究显示:50%的全科医师只是听说但不了解临终关怀, 全科医师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得分偏低[2]。在学习宁养医学知识之前的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年放弃有创抢救措施的临终患者仅有17.85%。其中临终的恶性肿瘤患者放弃有创抢救措施者仅占12.5%, 脏器功能衰竭者占23.5%;通过学习后的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1.21%、83.3%、53.57%。
宁养医学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或称姑息医学、纾缓医学、临终关怀学等) 是指当疾病处于不可逆的临终状态, 最重要的是舒缓照顾 (care) ,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治疗” (cure) , 故WHO将之定义为:对不能治愈的患者首要的是进行积极全面的照顾, 肯定生命并把死亡视为正常过程, 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 提供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的缓解, 结合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医疗照顾, 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患者尽可能积极地生活直至死亡, 帮助家属在患者患病期间和他们沮丧期间能应付面对的一切。宁养疗护的对象不仅限于晚期癌症患者、目前逐渐扩展到神经元疾病、晚期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医学的目的有两个: (1) 挽救、延长生命。 (2) 减轻症状、提高生命质量。近几十年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 医疗只着眼于通过高科技治愈疾病、延长生命, 却忽略了后者。但科技的发达并不能打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正视死亡才能使生显得有意义, 而临终患者只是早些面对死亡的人。猛烈的、可能给患者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只能增加患者的痛苦, 不能改善生命质量。
医者, 仁术也, 唯有具备爱心的人才能成为好的医务人员。实际上只有少数医师为经济利益做他们能做的事, 更多医师只是单纯出于害怕医疗纠纷, 而不得不进行各项治疗。对于不懂医学的患者和家属, 在临终时刻, 想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和信心是难以把握的。如果医师建议不采取积极的治疗, 家属很可能会以为医师是出于省事、省时间、省钱等原因才提出相关建议。即使医师不想进行“无效治疗”, 却由于有制度和法律在约束, 也必须得找到一种能无愧于患者和家属的方法。即使有时家属所谓的“一切措施”的意思只是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 但医师们会尽力做“所有能做的事”, 无论合理与否, 即在奄奄一息的患者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如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呼吸, 连续心电、血氧监测, 不停地灌药。
注:宁养医学理念使恶性肿瘤及脏器功能衰竭临终患者放弃有创死亡抢救者增多
在医护人员及住院患者中进行宁养医学教育时, 患者本身是医师的临终选择经常受到其他患者的关注。几乎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都目睹过及实施过“无效治疗”。基于对现代医学局限性的深刻理解, 不同于大多数患者:与尽可能接受各种治疗相反, 医师们基本拒绝“被治疗”。患者本人是临床医师或家属是临床医师的基本都选择拒绝有创抢救措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
经过宁养医学教育, 当需要处理涉及“临终治疗选择”一类的事宜时, 尽早将医方认为合理的方案一一列出,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 患者及家属选择舒适和尊严感的更为自然。对于每个医师、护士、医学生来说, 宁养医学理念都相当重要。宁养医学重视人文关怀、沟通技巧和同理心训练, 符合当今医疗服务的趋势。无论哪个学科都不可避免接触到临终患者, 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将无法很好地面对, 更谈不上提供高质量的医护服务。
参考文献
[1]Doyle D, 陈健生, 陈丽娥.舒缓治疗疼痛控制手册[M].香港:香港基督教灵实协会, 2003.
抢救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 男67例, 女23例, 年龄15~64岁, 平均 (37.5±2.5) 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伤56例, 坠落伤23例, 其它11例。受伤部位:四肢伤17例, 颅脑损伤39例, 多发伤23例, 复合伤2例, 胸部伤2例, 腹部伤4例, 其它3例。开放性损伤24例, 闭合性损伤6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1.2 方法
对照组45例按医嘱采取常规急诊科抢救护理。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行整体性急救护理干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评估病情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患者送入急救室后, 均用格拉斯格昏迷等级 (GCS) 表进行评分该表有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动作反应3方面进行计分, 3组反应的总和为GCS评分, 〈8分为重度创伤, 9~12分为中度创伤, 13~15分为轻度创伤, 根据创伤程度对伤情行全面快速的评估, 明确处理重点, 确立护理诊断, 配合医生进行处理[2]。
1.2.2 开通急救“绿色通道”
危重患者紧急救治抓紧在伤后“黄金1 h”内实施, 遵循“先抢救后治疗”的原则, 开通“绿色通道”, 对抢救区域进行划分。依据伤口情况, 行针对性处理, 腹部内脏脱出者, 为避免感染加重, 避免送回腹腔。开放性气胸者迅速在呼气末对伤口进行封闭。
1.2.3 充分给氧
护理人员需加强供氧意识, 提供高流量的氧浓度, 完善相应急救准备, 以为维护患者生命提供保障。对各种开放气道的方法熟练掌握及运用, 可娴熟操作气管插管器机、吸痰器、氧气、球囊面罩呼吸器等。当患者为创伤休克或颅脑损伤时, 因病情较重需做好呼吸道处理, 迅速清除呼吸道内异物及分泌物, 及时输氧[3]。依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结合纱布清理, 可给予口咽通气管对舌后坠的伤者应用, 患者呼吸骤停可行气管插管处理。
1.2.4 静脉通道建立
患者严重创伤时常伴有出血性休克的发生, 扩溶液体的应用是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 具有较高安全性。依据病情, 在患者有效循环血量未达到正常标准时, 在行止血处理的同时迅速用18G静脉留置针建立2条及以上的静脉通道, 既能行输液、输血操作, 对血容量进行补充, 以使患者休克状态得以缓解, 同时能保证输液通道不堵塞和肿胀为治疗争取时间。
1.2.5 纠正酸中毒
给予5%碳酸氢钠碱性溶液遵医嘱应用, 同时给予氢化可地松、地塞米松、激素应用, 以使患者抗休克能力提高。行尿管留置接精密尿袋对每小时尿量进行观察, 协助医师对胸部损伤者行胸腔闭式引流, 对引流液的量、性质、色泽进行观察, 消化道合并损伤者立即行胃肠减压。
1.2.6 生命体征监测
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 对尿量、神志、瞳孔进行观察, 立即发现并处理异常。避免过多搬动患者, 稳持平稳姿势, 对可疑部位进行检查, 必要时行包括B超、血常规、CT、胸腹部X线片检查。对腹腔内脏伤出血休克进行诊断, 具体体征包括脸色苍白、触痛、下肋骨折、脉细速、腹膜刺激征、肝脾区叩击、烦躁不安、下肋骨折等。患者昏迷时及早行气管插管。
1.2.7 准确书写护理记录
在6 h内完成抢救记录的书写, 保证记录的准确、完善、及时、真实性, 防止涂改伪造的情况发生, 以为抢救护理过程提供准确信息, 并避免发生医疗纠纷, 抢救护理工作的整个过程需加强查对制度, 工作准、稳、快, 避免出错。
1.2.8 心理护理
因严重创伤为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 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及家属行解释和安慰, 就抢救护理的方式、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消除患者顾虑, 提高配合依从性。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娴熟的技术、从容的态度、稳重的姿态、整洁的仪表获得患者信任, 建立和谐护理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4]。
1.3 观察指标
对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死亡情况、患者满易度进行观察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组间计量数据行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 高能量创伤增多, 急诊严重创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身各系统功能均受到创伤的严重影响, 若不及时间抢救常引起严重并发症发生, 甚至危及生命, 故对病情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及全面细致的护理, 是确保急救成功的关键[5]。建立绿色通道, 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组织急救护理小组, 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评估伤情, 制定急救和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有效进行, 最大限度的提高救治效果, 同时及时充分供氧, 建立静脉通道,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并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加强非语言的应用, 可建力和谐护患关系, 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 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行全身的整体抢救护理,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缩短有效救治时间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爱民, 李春盛, 顾征, 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1066-1069.
[2]黄惠娟, 马钦丽.严重复合伤的急救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7 (2) :274-275.
[3]郭秀云.严重创伤26例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4) :3500-3501.
[4]林瑞琼, 张英俭, 林小红, 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 2006, 33 (18) :49-71.
抢救措施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33~76岁,中位年龄57.8岁。诊断参照1981年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AS)或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分;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沟通障碍者;有精神异常状态等原因不配合研究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者;不同意进入研究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SDS评分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进行测试。参加评分的护理人员均经过培训,由护师以上人员负责。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分别记录2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SDS与SAS评分
干预后2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评分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情况
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抢救与护理措施
3.1 抢救
一旦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给予吸氧、监护、建立输液通路,确保生命体征稳定,纠正缺氧与休克,一旦发现休克与心律失常应尽早用药,出现室颤应立即电除颤。急性前壁和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时准备应用利多卡因,必要时电除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影响窦房结与房室结血供,常出现心动过缓,直至休克心跳骤停,必要时应用阿托品静脉注射[3]。但应用阿托品后可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原因考虑与低血压休克缺氧及阿托品的应用有关,及时应用利多卡因或电除颤。下壁心肌梗死常合并右室梗死。右室梗死可致低血压。重视血钾水平,低钾可使心肌兴奋性提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应积极补钾。尽早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实现再灌注治疗。一般发病3~4h内溶栓,患者获益最大,溶栓再通率最高。溶栓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指南推荐积极采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溶栓再灌注,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对于未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尽早给予溶栓治疗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不宜溶栓的积极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抗凝。
3.2 按程序实施护理
以护理程序为依据,依次观察呼吸、循环状态、意识、主诉;心电监护监测呼吸、脉搏、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同时配血化验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做12导联心电图遵医嘱处理。同时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其个体差异,针对其文化程度、年龄和对疾病的知晓率不同,结合口头、 书面、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健康讲座并制订适合个体的健康教育计划,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给予护理干预,每天1次,每次20~30min。护士长每天评价责任护士执行效果。
3.3 心理指导
此期病情处于高峰,患者胸痛程度剧烈,有濒死感, 常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因此,应加强与患者交流,评估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多鼓励患者,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介绍目的及注意事项,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3.4 危险因素的干预
该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劳累、高钠高脂饮食以及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许多因素有关。护士向患者讲解生活行为方式及饮食习惯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戒烟可降低心脏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饮食应注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蛋白,少吃动物肥肉、脊髓、黄油、动物内脏等。蔬菜宜选择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如芹菜、胡萝卜、萝卜等。忌食腌制食品及含钠高的饮食,食盐控制在每天3~5g,有心力衰竭患者食盐应控制在每天1~2g,要少食多餐,避免过食大量脂肪。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也是引起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据有关文献报道,体质量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0mm Hg(1mm Hg=0.133kPa),舒张压可升高7.5mm Hg。因此体质量是检测高血压生活方式的一个指标,护理干预还要更加具体、细化,并将早、中、晚摄入总热量的分配及各种食物所含热量等资料编成宣传册发给患者。嘱患者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与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方法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治疗前、护理干预1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并分别记录2组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评分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理抢救与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肌梗死,急性,抢救
参考文献
[1]王亚丽.临床护理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36-137.
[2]武雪婷,杨惠芳.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99.
抢救措施 篇10
高某,男,34岁,2004年11月8日14时许,因发热、咽喉部痒痛就诊于某综合医院内科门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未询问过敏史,某公安局治安大队询问笔录可证实),给予肌注安痛定2ml,地塞米松5mg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未待液体全部输完(大约输入200ml左右),即要求停止滴注,自行离院。
离开医院30分钟后,因出现呼吸困难,急返回该院急诊科,大约是16时10分许。16时20分许当其妻子赶到急诊科时见高某坐在床上输液、吸氧,呼吸困难,颜面发紫,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四肢发颤,神志清楚,嘱咐其妻子给朋友打电话,找大夫。急诊科纪录:接诊后给予吸氧、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病情不断加重,16时50分左右,高某朋友返回急诊室见高某已神志不清,头部下垂,四肢松软,心跳停止。医师为高某实施环甲膜穿刺,有血沫喷射出来,2分钟左右即出现呼吸停止,急行人工呼吸、心外按压、药物复苏、气管插管及气管用药,球囊呼吸器辅助呼吸…抢救无效于17时20分死亡。由此引发医疗事故争议。
检察院尸体剖验结论:死者高某,生前患有脂肪心,在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后,因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衰竭死亡。患方以医方诊断、用药不当,引起患者喉头水肿后抢救不及时,措施不当导致高某窒息死亡,要求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赔偿调解。调解结果:医方同意赔偿四万元,如不同意患方可以上诉。2005年5月12日患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委托地级医学会对医方诊疗过程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组织了鉴定。2006年8月10日地级医学会鉴定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1)抢救方面存在过失:急诊科医师在确诊喉头水肿后未及时实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2)首诊医师在未询问药物过敏史的情况下,草率出具处方。患者因药物过敏导致死亡,医方承担主要责任。医方起初对鉴定结论不服,看过事发当日公安局询问当事医生的笔录后认可了该鉴定结论。2006年12月7日法院就此事进行了民事调解达成医方赔偿患方14.5万协议。
二、医方情况
该医院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主要直接责任医师:急诊科医师男,27岁,本科学历,医师,医疗执业4年,服务态度尚可,经验不足。
三、患方情况
高某,3 4岁,汉族,籍贯:吉林省;文化程度:大学职业:大学教师;其父亲,高某,62岁,大学,职业:大学教授;收入中等,言语文明易沟通,无群访及暴力倾向。
四、医患双方纠纷焦点
1、高某死亡原因是否为药物过敏死亡,医方开具药方时,是否询问药物过敏史;2、抢救措施是否合理;3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的死亡有无因果关系。
五、处理经过
本案发生后,医患双方对抢救措施是否存在过失未达成共识,医方不承认有医疗过失,拒绝赔偿,和解未成。患方投诉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进行了赔偿调解。医方同意赔偿四万元,患方不同意,协调解不成患方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委托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学会受理并组织了鉴定,法院根据鉴定结论进行了调解,并达成了协议。
六、法律评析
公安局治安大队在事发当日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询问笔录及证人证言在分析确定本案医方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如确定首诊医师在开具处方前未询问药物过敏史,急诊科抢救措施不得力、行环甲膜穿刺及气管插管不及时等过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里提到的证人证言是法定证据形式的一种,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的形式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视听资料、勘验笔录”等几种形式。
七、医疗纠纷的处理和防范
本案患者高某本身为高敏体质,如果首诊医师严格按照诊疗常规询问其药物过敏史,很可能会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本案高某所用药物左氧氟沙星(左克)药物说明书上并未要求用药前进行试敏,如果医方能够严格按照诊护常规操作,出现过敏反应后及时发现、抢救措施得力(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即使患者死亡,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的规定,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医方也无需承担医疗事故责任。
用生命在抢救 篇11
今年8月18日凌晨,王锡雄在急诊科轮班,收治了一名头部受伤的女子。在抢救该女子时,王锡雄突然遭遇一名陌生男子在后脑的重击,又被对方掐住脖子约20秒。王锡雄感到眩晕,但他的手没有离开气囊,继续按压给氧,最终男子被赶来的保安和民警制服。王锡雄继续对病患抢救,半小时后,这名女子获救。
“当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已经不到70%,如果不及时给氧,会有生命危险。”事后,王锡雄对记者说,我打个比方,如果医患关系是战场,急诊科就是前线,我能临阵脱逃或者借故退却吗?
王锡雄从小就觉得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高考填报的志愿全是医学。为了更好地提升医技,去年,他又读完了研究生课程。在医院,王锡雄总是抢着加班,是病人赞扬最多的医生之一。
王锡雄的举动被赞为“用生命在抢救”,但王锡雄却说只是尽了醫生的职业本分。他希望医患关系进入正常轨道,因为医生和患者是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
1. 坚守本职,成就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就算是成功了。三亚市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王锡雄在遭遇陌生人袭击自己也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依然沉着地救治患者,并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不光是尽了医生的本职,甚至可以说是伟大。
我们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看重,以为太平淡太不起眼,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平凡聚集成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我们总以为伟大离我们遥远,其实坚守并在面临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本职并捍卫这一本职,我们就是伟大的。王锡雄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重拾了对医生的信任和尊敬。
2. 宽容是调节关系的润滑剂。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要消除这种矛盾,医患之间的相互宽容是必不可少的。正如被袭的外科医生王锡雄所言,医生和患者是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以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别人也将宽容以复。患者体谅医生的辛苦,医生体谅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那么,医患矛盾是有可以消除的。将宽容作为调节关系的润滑剂,用宽容之心待人,全社会定会文明和谐起来。
3. (补写新观点,并添加论述)
抢救措施 篇12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改进措施
不同日期内连续3 次测得血管收缩压不低于14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舒张压高于90 mm Hg的60 岁以上患者, 符合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老年高血压危象则指的是患者遭遇负性诱因后短时间内引发的血压急剧升高, 收缩压高于200 mm Hg、舒张压高于120 mm Hg的危险现象。 急诊抢救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挽回生命、提高后续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目前关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方法还尚存争议[2], 各项老年高血压危象方面的临床急诊救治与处理工作也有待完善。 老年高血压危象发病急、临床病症特殊, 患者常会同时遭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脏、肾脏、脑部或视网膜等功能器官的损害[3]。 所以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必须及时, 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特殊病理或生理特点, 依据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 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 本研究选择急诊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分析其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 年1 月~2012 年2 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130 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收缩压均高于200 mm Hg、舒张压均高于120 mm Hg, 均存在头晕头痛、恶心烦躁、胸痛心悸、呕吐多汗、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 符合2005 年 《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的临床高血压危象的诊断标准。2006 年1 月~2009 年11 月入院的65 例患者为对照组, 2009 年12 月~2012 年2 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7 例, 女28 例;年龄60~87 岁, 平均 (71.21±5.67) 岁;病程5~32 年, 平均 (19.82±8.01) 年;急诊抢救时间30 min~6.5 h, 平均 (2.28±1.01) h;高血压危象的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2 例, 未按时服药因素25 例, 天气因素9 例, 饮食因素3 例, 劳累因素13 例, 其他3 例。 对照组男35 例, 女30 例;年龄62~85 岁, 平均 (68.79±6.02) 岁; 病程6~31 年, 平均 (20.01 ±7.75) 年; 急诊抢救时间28 min ~6.5 h, 平均 (2.34±0.98) h; 高血压危象的诱因: 情绪激动因素10例, 未按时服药因素26 例, 天气因素10 例, 饮食因素1 例, 劳累因素12 例, 其他6 例。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病程、急诊抢救时间与发病诱因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抢救方法与改进措施
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未改进的急诊抢救;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行快速平稳降压、吸氧治疗、预防惊厥、防治脑水肿等改进抢救措施。 急诊接诊后患者取半卧位安静休息, 首先询问高血压史, 尽快明确高血压病史与血压上升程度的相关性。 患者转入监护室后, 保持其呼吸通畅并给予常规面罩吸氧与心电监护, 维持血氧饱和度高于95%。迅速为患者建立1 条或多条静脉通道, 同时行血压与心率的连续测量, 测量间隔为5 min。 准确测量患者血压, 详细询问患者降压药的应用情况, 了解其日常血压控制状况。 另外, 要尽早对患者行快速的体格与血液生化检查, 仔细判断靶器官的受损情况;还要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详细检查是否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病变。
全部患者的救治均以静脉滴注降压药为主, 静滴速度由静脉泵控制, 如有需要可辅以口服或舌下含服给药。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常规降压目标为<150/90 mm Hg;对于合并脑卒中、肾病终末阶段、病程较长的老年性糖尿病、冠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两侧颈动脉均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 降压目标定为<140/90 mm Hg。
单纯高血压危象、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肺水肿的老年患者应用硝酸甘油静滴降压, 若需口服给药或舌下含服则选用卡托普利片降压;治疗时依据患者血压实时测量值调整给药剂量, 硝酸甘油的剂量范围为5~20 mg的药物溶于100~250 m L的生理盐水中, 滴注速度为4~25 μg/min, 卡托普利的选用范围为25~50 mg。 合并脑出血或肾病终末阶段的患者:将12.5 mg乌拉地尔稀释在适当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后静脉推注, 再以25 mg的剂量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脑梗的患者:选用5 mg尼卡地平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首先在15~30 min内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 然后选用合适剂量与浓度的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或硝普钠 (避光) 静滴。 给药0.5 h后每隔10~15 min测量1 次患者血压, 尽量确保全部患者于治疗1 h内动脉血压的平稳下降, 且下降范围在20%~25%。 患者接受治疗2~6 h后, 当其收缩压稳定降至140 mm Hg左右, 舒张压稳定下降至90 mm Hg左右时, 撤去静脉给药系统, 维持口服给药治疗。 此时的口服降压药种类与剂量的选用可参照患者平日里经常服用的降压药和给药剂量, 帮助实现初始治疗24~48 h后的正常血压水平的恢复。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辅助患者呼吸;出现颅内压的显著上升时, 及时给予20%浓度的甘露醇快速静滴;出现惊厥则给予苯巴比妥钠或合理剂量的安定镇静。 救治同时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动态变化, 实施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
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制定疗效判定标准,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降低≥40 mm Hg, 舒张压降低≥20 mm Hg为显效;有效: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 舒张压降低≥7.5 mm Hg;无效:治疗后, 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 舒张压降低<7.5 mm Hg。 总有效=显效+有效。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 观察记录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常规、血液生化、血压测量值与肝功能检查结果, 重点比较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急诊救治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后的急诊救治方法, 抢救结束后平均血压均有所下降。 其中44 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值较治疗前有较大幅度下降, 达到显效标准;14 例患者血压下降趋势达到有效标准。 治疗总有效58 例, 总有效率为89.23%;急诊救治无效例数7例, 治疗无效率10.77%。 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总有效率为73.85% (48/65) , 显著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2.2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1 h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患者停止急诊救治后, 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患者治疗1 h后心率随着血压的降低而出现加快现象, 停止急救治疗后心率加快现象消失,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P1表示治疗1 h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P2表示停止急诊救治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1 mm Hg = 0.133 k Pa
2.3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 血液生化与肝功能的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3。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 有10 例老年患者出现口干、面赤症状, 另有5 例患者用药1 d后仍伴随头晕头痛体征, 但能耐受, 无需停药或降低给药剂量;3 例出现脑部供血不足, 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3 讨论
3.1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原则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发病急, 病情凶险临床总死亡率高。 该病发病原因复杂, 症状多样, 常伴随多种靶器官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损害[4]。 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来说, 急诊抢救若不及时, 则这种不可逆性损害极有可能累及到其他重要的功能器, 提高患者死亡风险[5]。 已有众多文献研究指出, 急诊降压抢救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危险病死率, 降低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风险, 对其预后与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6]。 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地迅速降压。 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动脉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下降幅度过大时, 极易刺激血栓形成, 引发脑部缺血等负面效应。 所以, 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 应充分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 按照其临床特点选取适当的降压速率、合理的降压药应用时间, 以保证尽早尽快的将血压把控在合理范围内, 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本研究遵循了以上降压原则, 依据患者血压动态变化情况, 适时调整降压药的给药剂量。 同时还参考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程度, 选取适当种类的降压药物, 制定了恰当的降压目标与血压控制标准。
3.2 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
降压药种类选择的改进: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时, 常首先考虑选取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降压药物静脉滴注[7]。 这是由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发病急剧, 病情凶猛, 口服给药途径难以及时达到降压目的, 增加患者病情进展风险[8]。 本研究在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时, 仍遵循了以上治疗法则, 优先考虑静滴降压药物。 但本文的改进措施为:参照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 选取不同的降压药静滴;同时依据患者血压降低的实际状况, 选取不同的给药剂量。 这种改进措施实现了患者血压的平稳下降, 达到降压目标的同时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压目标的改进:高血压危象的初始抢救降压目标常设定为恢复患者正常血压[9,10], 本研究制定的目标与以往不同。 本研究在抢救临床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 初始目标定为患者血压的平稳控制, 逐步实现血压的稳定下降。 这种降压目标的设定, 是为了更好的调控降压速度与范围, 降低患者死亡率, 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降低靶器官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