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构建

2024-08-24

格局构建(精选12篇)

格局构建 篇1

一“大体育”发展格局的内涵

学校“大体育”发展格局, 从广义上说, 就是以体育教育教学“三基一尖”为根本任务, 以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健身意识、终身健身知识、终身健身技术、终身健身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深化体育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 健康第一”理念, 充分拓展体育课程发展空间, 充分拓展大学体育育人功能, 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形成健康体育、快乐体育、和谐体育、人文体育、大众体育协调持续发展的阳光体育工作格局。从狭义上说, 就是转变以往单一体育教学倾向, 以体育课内外结合“一体化”建设为架构, 把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运动作为有机统一体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和更多渠道发展, 积极拓展、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和渠道, 做活、做宽、做强、做大课外体育运动形式和内容, 努力创造健康、快乐、和谐、人文、大众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

二构建“大体育”发展格局的思想基础

第一, 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育人为根本的体育发展方向, 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从实质上讲, 体育本身就包含着“大”的范畴, 体育是广而为之、人人为之的社会行为和大众性行为, 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和专业会受到某种特定条件的制约而不能进行。高校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的一个阶段, 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学会一到两项既符合自我身体条件, 又满足兴趣爱好的运动能力, 并养成自觉锻炼、科学锻炼的健康行为习惯, 这对高校体育无论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形式上都提出了发展要求。

第二, 适应学校开放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体育教育的时空界限将不再存在, 体育功能也得到了本质上的突破, 体育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极大地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成为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体育是学校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也是推动学校开放发展的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构建和实施“大体育”就是要力求突破校园围墙, 走向社会、渗透网络, 打造亮点, 扩大学校社会荣誉, 促进学校开放发展。

第三,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需要。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是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为主要形式, 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过程, 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所高校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志。提出构建“大体育”格局, 既符合学校大学文化发展战略, 也是对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内涵的丰富, 通过加强体育文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力求在不断从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和更多渠道地拓展学校体育功能中, 弘扬学校办学精神, 打造学校体育文化与特色, 推进学校大学文化建设。

第四, 满足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 一个人尽管知识渊博, 道德高尚, 但如果体弱多病, 那只能空怀壮志而力不从心。体育运动已成为现代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生存技能, 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坚韧性、自信心、自制力、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社会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素质。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任务, 高校体育既承担着使大学生身体完美发展、增强体质的重任, 同时它又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密切配合, 共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可以说,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实施“大体育”, 就是要不断拓宽学生体育运动空间和时间, 拓展学生满足体育兴趣和体能锻炼的内容与渠道, 这不仅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也是满足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通过构建和实施“大体育”力求全面有效地促进和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积极性, 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意识, 掌握终身体育技能、方法的基本途径, 使学生都有健康的身体, 聪明的才智, 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和工作。

三构建“大体育”发展格局的实施办法

1拓展大学体育育人功能

本着坚持“育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理念, 充分拓展大学体育育人功能, 把健康体育、大众体育、和谐体育、人文体育、快乐体育的思想精髓贯彻到课程建设体系上, 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一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突出人文体育思想、健康意识与常识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 学生选择终身体育运动项目的盲目性、单一性现象比较突出, 运动兴趣比较丰富和浓厚的学生倾向于竞技性体育运动, 比如男生篮球、足球、羽毛球运动参与者相对较多, 而更适用于东方文化特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太极、瑜伽、跑步、乒乓球等中小运动量的运动项目普及率较低;户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大;女生参与运动不够普及, 等等。这些现象, 说明我们通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掌握终身体育技能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 提出了体育实践教学中每课进行人文体育思想教育和健康意识与常识教育内容不得少于10%的要求, 坚持体能锻炼与树立终身健康理念和培养健全人格并重的思想, 把体育教学、训练与促进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 潜能和特长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在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提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改进过分强调统一目标、统一标准的常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游戏性与学生参与运动的主体性同步, 积极尝试充分体现学生活泼有趣, 个性得以自由张扬的新型教学模式。

三是在教学考核上追求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任务评价尺度人性化的发展方向。建立特殊类型学生培养方案和档案, 逐步探索建立相对评价考核体系, 把充分反映出学生锻炼过程中的进步情况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人性化地评价学生体育锻炼成绩, 鼓励学生喜欢运动, 善于运动,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与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大力推进网络教学建设。将体育教学网络数字化建设作为体育课程建设攻关项目进行推进, 加大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运动的辐射面、宣传面和参与面。

2积极和大力开展运动训练、课外锻炼和各类群体竞赛活动

努力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一体化”体育运动体系。单纯的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终身健身技能, 无论从内容、时间和形式上, 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局限和制约, 而学生课外运动训练、课外体育锻炼和各类体育竞赛则是补充体育教学不足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也是实现学生培养终身健康意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

一要大力打造具有优势基础的运动队。对现有的校运动队, 要建立完善的训练和竞赛目标, 围绕目标制定训练规划和计划, 通过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 扩大学校声誉, 提高学校运动水平。同时, 大力筹建具备师资条件和优秀运动员条件的其他项目运动队。

二要大力推动学校各类体育竞赛和具有优秀传统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校内各个体育力量, 广泛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形成具有学校传统和特色的体育赛事为目标, 对篮、足等普及率高的体育项目尝试推行联赛制比赛形式, 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打造学校优势体育品牌项目。同时, 还要积极探索开展新的大众体育项目,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三要积极尝试开展“俱乐部”式课外体育运动锻炼模式。俱乐部式体育运动休闲模式是现代社会最为广泛和普及的身体锻炼方式, 学校开展“俱乐部”式课外体育运动锻炼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 整合具有专项优势的师资资源, 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采用多层次, 多类型的组织形式, 寓教于乐,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求和丰富学生课外体育生活, 为学生创造宽广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如以球类为主体的篮、乒、羽、网球俱乐部, 以器械为主体的健身健美俱乐部, 以音乐美体为主体的瑜珈、健美操、街舞俱乐部, 以益智、娱乐为主体的棋牌、台球俱乐部等。

综上所述, 构建和谐发展的大体育观, 应该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为教育目的, 大体育观着眼于塑造受教育者的人格理念、创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鼓励和促进人的科学开发与创新, 充分遵循和尊重人的自身发展规律与价值观;构建和谐发展的大体育观是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必然需求, 只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才能形成现代文明主体。

参考文献

[1]王忠武.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J].科学学研究, 1999 (3) .

[2]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中国体育2005 (9) .

[3]张国方、仲爱萍.构建高职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11) .

[4]肖峰.从科学走向人文三种模式的比较[J].科学技术哲学, 1999 (3) .

[5]伍雄武.现代人与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6]何连弟.创新贯穿人生全过程二十一世纪创新教育论坛圆满落幕[N].文汇报, 2002.10.11 (2) .

格局构建 篇2

(2003-05-20 07:44:36)

王振有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呢?我认为,要从抓“一把手”、“一班人”、“一套制度”上着力,构建廉政工作新格局。

“一把手”是关键,“一把手”率先垂范,就能够带动“一班人”。“一班人”是核心,“一班人”的模范作用发挥好了,就能够影响一大批人,带动一大批人。“一套制度”是保障,有一套制度的监督和制约,“一把手”、“一班人”以及其他党员干部,就能更好地保持廉洁。

抓好“一把手”

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书记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是对“一把手”要从严。各级“一把手”在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既是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应受监督、防止腐败的重点对象。抓好“一把手”,“一把手”狠抓,廉政工作就会更有力度。

第一,“一把手”要带头廉洁自律,筑牢抵御腐败的防线。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都要明白:“官职”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坚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不丢。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带头加强学习,带头弘扬正气,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自觉勤政廉政。第二,“一把手”要切实履行职责,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各项工作,关键在于“一把手”要坚决抓,抓到位。各级“一把手”既要做到廉洁自律、当好表率,又要敢抓敢管、敢于负责。凡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活动,“一把手”都要亲自部署;凡涉及查处管辖范围内的重大案件,“一把手”都要亲自过问;凡是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一把手”都要带头示范。这几条要作为政治纪律和考核各级党政“一把手”落实责任制情况的重要内容确定下来。第三,加大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事实证明,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 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监督作用,以及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发挥监督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要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各级“一把手”要在全委会或政府全会上报告本人及领导班子廉洁从政的情况,接受与会者评议和监督;要保证各级党委(党组)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说得上话,说得上硬话。要实行上级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谈话制度。同时,实行领导干部从事党务政务等活动的公开制度,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总之,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切实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

抓好“一班人”

“一班人”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领导核心,“一班人”的作风好就可以带好这个地方的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因此,治党首先是要治理好领导班子。治理好领导班子,才能在下级、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昂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龙头。抓好“一班人”,最关键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一班人”的思想和行动,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事情、出政策、干工作,都真正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防止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作风;防止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通过落实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等,强化班子成员的相互监督,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使整个班子形成为一个有很强凝聚力、战斗力的勤政为民、廉洁从政的战斗集体。

抓好“一套制度”

科学、合理、完善的廉政制度,是制约和防止腐败问题发生的可靠保证。用制度约束权力,会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抓制度方面,我认为还要作如下努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一些制度。现在,在廉政制度建设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如用人制度、用权制度、监督制度、经济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对制衡权力的制度,还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比如,为解决“一把手”权力过大的问题,要适度分权,坚持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大额资金的使用、重要人事的安排,实行会审会签制度;为增强权力行使的透明度,要健全许多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的公开制,等等。

广东制造构建梯次型格局 篇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面临本土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制约”“广东制造”奋力转型,迈向中高端,已初步形成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

“车间革命”重构生产方式

在东莞劲胜通信公司,打磨车间见不到往日忙碌的人工身影,取而代之的是75台机器人周而复始的劳作。从取放物料到搬运仓储,从清洗检测到虚拟设计,所有工序实现自动化。

“以前需要204名工人,负责开机、物料等环节,现在开机员、物料员完全被机器人替代,只剩下13人负责品检、技术和生管。” 劲胜通信公司副总裁黄河说,“机器换人”颠覆性提升生产效率,单线可同时生产9个型口,200台机床释放出300台的产能,预计未来一年半就可收回成本。

在不少企业家看来,“机器换人”并非应对用工难的简单策略,而是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邓江年说:“‘世界工厂一度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负担,但事实证明,车间创新是大有前途的。”

随着广东撬动千亿元资金入市,以车间为单元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陆续在上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展开。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传统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广东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

“通过对生产车间升级改造,满足智能化、信息化生产需求。以前制造一台电梯的周期是30天,现在已经减少至15天。”佛山菱王电梯董事长梁永标说。

“车间革命”在不断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使得企业从加工制造底部向研发、设计、品牌延伸。曾靠为三星、华为等跨国公司做代加工起家的劲胜通信公司正在向服务型制造业方向发展。黄河说:“现在已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建设智能工厂事宜,未来我们将转型成为全国企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创新+”夯实产业基底

在经过15年的发展之后,靠卖宿舍家具的广东连盈家具有限公司走到尽头。去留之际,2012年10月,50岁的公司董事长张锡林决心转型电商,让他的公司获得了新生。

触“网”生变。如今,连盈走出东莞,已成为韩国三星、南方航空等知名公司的供应商。张锡林告诉记者,公司销售额连续3年按100%的速度增长,2015年营业额达到3000万元,预计2016年有望销售过亿元。

“以前是以产定销,现在是以销定产,借助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为之一新,生产更加柔性化。”首尝“电商甜头”的张锡林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2014年,张锡林将诺基亚东莞工厂生活区改造成聚大电商产业园,为园区近百家企业当起了“电商保姆”。

近年来,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四新”经济正在擦亮广东转型升级的底色。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向传统优势产业植入创新基因必定焕发新的生机。”

“专业镇”是广东经济版图的重要战场。横沥,中国模具制造重镇。得益于协同创新,近3年来全镇GDP仍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跻身百亿元大镇行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缕亮色。

2012年9月,由横沥镇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共建的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作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600多家模具企业足不出镇就可向院士、教授提出技术需求。

液态金属是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材料。凭借其高强度、高弹力、耐腐蚀等特点,公司由模具行业延伸至手机零部件制造、义齿制造、航空航天等多个制造产业。“这一转变与镇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海说。

“以前的发展就是搭便车,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遇上国际产业转移的好机会,靠要素驱动发展起来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们必须从搭便车转为买车票,乘坐创新号列车,才能跑得快。”横沥镇委书记陈锡稳说。

打造梯次型现代制造格局

纯白色的“X”型机体,四支飞快转动的螺旋桨,机腹吊挂迷你相机。由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凭借自主研发的完整技术链条,引领全球无人机技术革新和消费热潮。

“我们不会设想去做世界二三流产品,靠便宜取胜。归根结底这是品位的问题。”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滔说,“我希望中国制造很快也会变成‘高质量和‘品位的代名词。这是我现阶段的梦想。”

凭借对产品的极致专注和核心技术的不懈追求,大疆成为继华为、比亚迪之后广东高端制造的又一张亮眼名片。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广东制造”逐步转换发展轨道,向“高精尖”要动力。2015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4712.7亿元,增长1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8172.2亿元,增速达9.8%。

创新引领,前瞻布局。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7大战略新兴产业和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4大未来产业。过去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2%提高到40%。

在研究广东的经济学家看来,广东的制造业格局已形成了更加合理、不断优化的梯次型产业体系。2015年,广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8%,首次超过50%。

浅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篇4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 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深化财政审计目标, 通过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将各级审计主体 (含主体内部) 、审计对象、审计资源、审计成果统筹运行的过程, 也是统筹财政审计、突出重点、不断加大财政审计力度及提升审计成果的过程。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要求审计机关坚持“凡是政府应该管的钱都是国家财政”的科学理念, 把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纳入审计监督视野, 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维护地方财政安全为目标, 以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和水平为导向, 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 以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政府扩大内需资金、政府性资产、政府性债务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为重点, 以相关审计调查为补充, 在审计计划、审计资源、审计报告等方面的组织实施中突出整体协作与资源整合, 建立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运转高效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形成财政审计“一盘棋”的大格局, 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管理水平与成果。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 着眼全局, 立意深远

财政审计大格局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和数量, 而是要坚持从全局出发, 从宏观上思考, 从总体上把握, 用全局思想指导工作, 统领微观审计, “跳出审计看发展”, 从而克服“就事论事”、“盲人摸象”的审计局限性, 发挥财政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具体来讲, 就是在拓展审计广度的基础上, 以践行“三个有利于”和“免疫系统”理论为导向, 注重审计高度和深度, 把每个预算项目或预算单位放在宏观经济运行的大框架中进行考察与分析, 将其视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细胞、一个链条、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 视野宽广, 内容丰富

财政审计大格局把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纳入审计监督视野, 强调“凡是政府应该管的钱都是国家财政”。从审计内容来讲, 涉及国家财政收支、财政管理体制、政府债务、社会保障、金融体制、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地方政府收支、财政政策实施等各个方面, 所有单位或项目的财政收支活动均为审计的内容。

(三) 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就是要全面总结财政审计工作实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用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指导审计实践, 认真解决困扰财政审计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进一步做好审计项目计划、整合审计资源、加强财政指标分析, 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按照“两个报告”的总体要求, 探索财政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 全力推进财政绩效审计, 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审计模式;改革审计工作方法, 探索以“在线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 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审计, 推动审计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 建立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财政信息审计模式与审计方法。

(四) 注重整合, 提高时效

财政审计大格局明确提出要适应人大预算监督需要, 按照财政年度同步实施预算执行审计。为确保“两个报告”的时效和质量, 必须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打破财政审计按专业分工的传统组织模式, 建立以当年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管理系统, 建立适应财政审计大格局需要的组织模式与组织方法。按照财政审计系统化、规模化、一体化、信息化及审计成果高端化的要求, 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与焦点问题, 整合审计资源, 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上下联动”的“大兵团式”作战, 系统揭示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结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作用。

(五) 有机结合, 确保质量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中, 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审计部门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但必须同财政审计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合力, 努力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二是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三是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四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五是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六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与工作举措

(一) 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主要目标

一是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国家财政安全, 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国家政权巩固的坚实基础。

二是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财政审计要站在依法履行职责、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高度, 将财政审计贯穿于财政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 有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是推进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强化财政审计, 实际上是对政府履行财政责任, 对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过程是否做到依法行政、科学理财、依法理财, 是否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合理所进行的一种监督, 其目的是促进政府在财政管理和运行中依法行政, 用法律、制度约束理财行为。

(二)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工作举措

一要理清思路, 牢固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转变审计思路、审计理念, 从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完整性、宏观性、全局性思考问题, 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财政风险、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的高度分析问题, 推动财政审计不断深化。

二要拓展视野, 明确财政审计的主要任务。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横向延伸至政府各类基金、非税收入、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 纵向扩展到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性融资平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要深化内容, 对财政性资金筹集、分配、管理到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 摸清全部财政性资金的总量规模和分布情况、支出方向和管理现状;关注财政性资金支出结构, 关注部门预算执行管理, 关注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关注财政投资的绩效, 关注政府举债规模和管理情况及财政资金的完整性、安全性。要改进方式, 围绕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确定的目标和需要揭示、反映和关注的问题, 积极做好财政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与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与其他专业审计的结合、与审计调查的结合、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结合、与财政体制改革审计的结合。

三要加强领导, 完善财政审计工作机制。要创新财政审计的组织方式。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成立财政审计协调小组, 统一领导、统一部署。最大限度发挥预算执行审计整体效益。要建立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的计划管理系统。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要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核心,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及其他审计工作要围绕这一核心进行安排。在具体工作中, 要合理利用审计资源, 扩大审计成果。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坚持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 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投资项目和民生资金, 实行跟踪审计监督, 特别是对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 省委、省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实施情况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等, 要进行全程跟踪审计。要抓好审计整改落实。审计整改的成果是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集中体现, 审计的目的不是揭示问题, 而是通过审计, 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四要与时俱进, 创新财政审计方法和途径。随着“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的实施, 财税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探索联网审计, 开展“预算跟踪”和“联网核查”的审计方法, 使被审计单位的资金管理流程随时进入审计监督视野, 将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常规性的跟踪监督检查, 及早发现问题, 及时督促纠正。

五要以人为本, 加强财政审计队伍建设。审计机关要从实际需求出发, 采取多种形式, 强化对审计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逐步使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适应现阶段审计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审计人员的能力建设, 采取研讨、交流、考察、观摩等互动方式, 培养审计人员宏观分析、把握大局和善抓重点的能力;开展岗位练兵、交叉审计和推行项目主审负责制、审计实务导师制等, 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格局下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

(一) 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审计必须确立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开展工作的总体思路, 突出四个层面的审计重点:一是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分布状况及总量规模;二是审计并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的主要支出方向, 从支出重点上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是否到位;三是检查评估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现状;四是分析评价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变动趋势, 通过审计各类政府性资金的情况, 分析政府收入的盈余或赤字状况。

要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着力关注预算管理制度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一是以预算执行为主线, 关注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完整性及预算执行的刚性, 关注预算支出的结构性, 关注三农、教育、社保等民生项目及公共领域投入占支出预算的比重及增长比例, 分析支出结构是否优化, 重点反映政府预算不完整、不细化、执行不严格、财政预算与部门预算不一致等问题。二是关注部门预算审计。重点是部门预算编制的真实、完整和项目细化情况, 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 研究部门公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 分析部门滞留、闲置及财政资金结余过大的原因, 推进部门预算的公开透明。同时, 加强对二、三级单位预算执行审计, 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关注预算体制改革。针对预算管理现状, 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收入与分配的总体情况、财政政策的制定情况, 重点分析财政政策的科学性与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积极探索关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政府债务预算和综合预算改革情况, 促进建立统一、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四是着眼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 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二) 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的规范管理, 积极探索财政绩效审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将专项资金作为重点, 通过对专项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效果等情况的审计, 检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循环经济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反映资金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管理使用是否严格、规范, 揭示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等问题, 在综合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从制度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财政绩效不仅仅指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整个政府性财政收支都存在绩效问题。财政绩效审计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经济性。各项收入与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遵循了增收节支原则, 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标准、范围、定额征收与使用;二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率性。各项收入是否应收尽收, 各项支出是否及时拨付到位, 追加预算是否及时等;三是正确评估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各项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是否存在挪用、挤占、闲置浪费等情况。为了推动财政绩效审计的发展, 在审计实践中应注意围绕审计目标, 不断强化绩效意识, 从方案制定、重点确定、成果反映、项目总结等方面, 设定绩效评价标准, 科学评估财政审计绩效。

(三) 关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

“财权上移、事权下移”, 是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反映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不明确及交叉重复。一方面要通过对预算分配与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 了解预算资金的具体用途与资金流向, 重点分析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合法性与绩效性, 关注转移支付是否纳入预算管理, 揭示转移支付管理不规范、透明度不高, 一般性转移支付偏低, 专项转移支付过高等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 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合规性, 审计转移支付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和透明度, 关注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问题, 提出建立二者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 促进转移支付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 关注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 提高“两个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审计信息是审计机关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审计主要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财政审计中, 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注意对审计中发现的单个的、零星的、原始的审计素材进行综合性加工, 有意识地上升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分析, 力求从苗头中发现倾向性、个性中关注普遍性、动态中把握规律性, 使审计结果通过深加工、精加工, 由初级产品上升到高级产品, 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审计监督的实际效果。要以提高“两个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为核心, 进一步研究审计成果提炼、分析、整合、跟踪检查和结果公开的方式方法, 加大审计信息综合分析力度, 努力将微观成果提升到宏观层面, 扩大审计影响, 推动财政审计成果反映上层次、上台阶,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监督在宏观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200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刘家义.审计署2009年财政审计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5

在发展中彰显先锋模范作用

回龙观地区工委书记贺军

今天,区委召开创先争优暨党员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这是区委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全区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的重要载体,对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回龙观镇党委围绕“抓基层,打基础,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基层党组织、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回龙观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现代文化居住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建立职责任务体系,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针对全地区“安全、稳定、环境、发展、创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党政齐动、上下联动和部门互动,建立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推进。二是建立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基层两委班子的工作。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关于农村“两

委”班子建设、管理、考核、农村集体财务“收支两条线”、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规定,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三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我们采取“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干部抓紧培训”的方法,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的不同需求开展教育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的能力,使党员干部逐步向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强化服务上转变。四是建立典型激励机制,激发党建工作的活力。通过开展“一支一特色”、“支部互动,党员互助”、“党员承诺之星”等一系列党建创新活动,总结先进经验,宣传典型做法,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奖励,将优秀的党支部书记推荐为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镇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五是建立活动保障机制,为基层党组织工作奠定物质基础。在区委按照党员每人每年100元标准下拨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基础上,镇财政按照1:1配比每人每年追加100元;同时镇财政拿出30万元建立基层党建专项经费,大力支持村(社区)党组织改善办公条件、开展活动等。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镇充分发挥“五位一体”党建优势,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地区科学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36件,群众对镇机关和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测评满意度分别达到了100%和99.3%。镇党委先后获得市级“五个好”镇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区委要求,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

丹寨县构建扶贫开发新格局 篇6

一是产业脱贫。该县紧紧围绕“黑毛猪、茶叶、蔬菜、中药材、硒锌米、优质肉牛”等主导产业,全县先后投入8830.4万元,实施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脱毒马铃薯大田种植项目等35个,一批产业化扶贫项目如雨后春笋,日趋见效。

二是移民脱贫。该县在龙泉镇、扬武乡、长青乡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每户每人补贴7000元的优惠政策,鼓励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深山区群众搬迁入城居住。年初以来,全县7个乡镇、105个县直单位干部职工、18所学校和55个企业与困难群众进行“手挽手、一帮一”帮扶结对,通过开展十八大精神宣讲、深入走访村寨,并组团参观生态移民安置房,使移民群众购房络绎不绝。

三是就业脱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战略,该县成功引进入园企业56家,正在建设28家,建成投产19家,可供就业岗位5000个。该县还实施“1个就业岗位+1套住房”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进城买房、进厂就业。

四是帮扶脱贫。以实施百企帮百村为契机,先后引进俊建公司、红阳猕猴桃公司等企业与龙泉镇高寨村、城望村等村结成帮扶对子,使贫困村寨实现户均增收850元以上;采取“领导联乡、单位包村、干部帮扶”的方式开展帮扶。

(贵州省丹寨县财政局 陈贵旭 黄立祥 王晓梦提供)

责任编辑:欣闻

格局构建 篇7

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重大挑战

近年来, 随着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得到了一定优化, 区域相对差距整体上呈缩小趋势, 区域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要素空间配置效率有所提升。但受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 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差异较大。总体来看, 我国区域差距开始缩小, 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甚至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例如, 2014年各省人均GDP最高的天津, 是最低的甘肃的4.34倍, 绝对差距还有所拉大, 尤其是区域发展质量差异明显, 东部与中西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

二是区域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由于政绩考核机制和财税体制不健全等原因, 各地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化严重。从全国看, 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由2003年的0.809升至2010年0.829。从具体行业看, 石化、钢铁等作为拉动GDP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行业, 区域竞争、重复建设的情况最为严重, 产能利用率仅略高于70%, 导致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影响了区域发展效率。

三是人口和经济集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客观规律。但由于资源环境政策不完善、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未完全内部化等原因, 导致部分地区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匹配, 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退化、发展潜力透支的问题突出。例如, 我国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京津冀长时间、大范围的重度雾霾天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四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我国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 但受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不合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理顺、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 区域协同发展缺乏实质性举措, 区域分割、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依然严重, 不利于要素资源合理自由流动和空间配置效率提升, 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迎来重要契机

通过“一带一路”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推进实施, 将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起到总体优化和战略提升的作用, 将有助于形成内外统筹、南北互动、东中西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一, 将有力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格局, 东部地区已深度融入全球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体系, 但广大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广度和深度尚有很大差距。2008年之前, 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在9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外贸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方面, 沿海地区受外需市场萎缩影响, 进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另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 进出口份额不断提升。2014年,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比已升至15%, 特别是对全国进出口增量的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 达到60.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将不断深化向东开放, 加快扩大向西开放, 构建全方位主动开放的格局, 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把贴近内需市场、临近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等贸易伙伴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 释放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同时,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也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完善外资外贸管理体制,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形成若干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第二, 将推动打造形成新的战略性增长极。过去30多年,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形成了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 原有战略性增长极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所减弱, 从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协调区域发展、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拓展发展战略空间等角度出发, 必须着力打造若干新的战略性增长区域。近年来, 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 如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呼包鄂榆、哈长等重点城市群, 具备了成为潜在战略性增长区域的有利条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这些地区有望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 集聚要素资源, 提升竞争能力, 形成新的战略性增长极。2014年, 在全国区域增长格局中, 重庆、新疆、陕西、福建等“一带一路”重点省份位居前列,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体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 将显著增强区域之间的连接性。衔接紧密、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 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已有极大提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 2003年至2013年, 铁路、公路密度分别提高了41.2%和140.7%;截至2014年底,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分别达到11.2万和1.6万公里, 均居世界第一, 显著增强了区域间的连接性, 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 东中西部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距依然较大。2013年, 西部地区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密度约为东部地区的20%, 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约为东部地区的60%。针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 国家给予了重点投入, 以铁路为例, 2014年中西部铁路投资比重达78%, 在投产新线中占80%, 兰新高铁、拉日铁路等18个中西部铁路项目开通运营。“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和突破口, 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中西部地区将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提升交通、通讯、电网、管道等基础设施水平, 显著增强沿线经济带和城市群的连接性, 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 为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四, 将促进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和利益藩篱, 促进资源要素的跨区域优化配置, 释放被抑制的经济增长潜力, 是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 就是通过统筹向东向西开放、协调沿海内陆发展, 形成全方位主动开放的战略格局, 进而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近年来, 大范围、大尺度的区域协同协作成为重要趋势, 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合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仍在探索之中。“一带一路”战略与现有区域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互为依托, 主要战略方向均以已有城市群、经济带为基础拓展延伸, 具有立足全局、内外统筹的重要特点。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有助于各地区明确功能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深化产业投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形成对外经济合作的整体合力。近期, 以互联互通为突破口, 可有效推动各地区加快建立物流运输协调协作机制, 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 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等有机衔接, 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国际运输大通道。

深化改革创新,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将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为区域经济高效、公平、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加快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国际大通道建设, 构建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等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 打造国际运输班列, 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 深入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 确保国内货物出口“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创新加工贸易模式, 推进面向沿线国家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在内陆一体化集群发展。深化沿边开放, 创新沿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开发开放试验区等政策, 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

二是着力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协调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的关系, 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大协同、大合作的战略格局。以“一带一路”规划为指导, 建立沿线省区的政策沟通和协调机制, 明确各自功能定位, 实现产业、项目、资金、人才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 避免无序竞争。深化财税、投融资、环保等体制改革, 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 着力消除制约要素资源跨区域合理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 加快构建统一市场体系。促进“一带一路”与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沿边开放、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衔接互补, 深化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合作, 在条件良好的地区率先建立若干跨区域合作示范区。

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各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作为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为契机, 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生投入的倾斜力度, 着力推进沿线相关省区之间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制度衔接和一体化建设, 促进劳动力跨区域合理流动,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区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让不同地区居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关于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思考 篇8

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是指县级审计机关和部门以现有的审计资源为基础进行整合, 对审计项目的计划进行妥善安排, 为了审计目标的完成,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共享和信息传递机制, 在县级政府部门的预算管理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财政审计的范围。不断提升县级财政审计的效果, 通过这种布局和构思最终为审计监督职能提供较高质量的报告。尤其是审计署发布了《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这对政府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一) 审计范围、目标定位和重点内容

1.审计范围

县级财政审计范围应该将县级政府的全部资金都包括在内, 建立县级政府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首先应该对县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才能够做好相关的审计工作, 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做出更加合理、公正以及客观的评价, 为此, 在建立县级政府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应该将审计范围定义在县级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

2.目标定位

县级财政的审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帮助县级政府揭露问题、推动县级政府的改革、维护县级政府的财政安全以及提高政府的经营绩效等。通过对县级政府的审计资源进行整合, 帮助提升和推广县级政府的审计范围, 从而实现县级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功能, 保障县级财政的资金安全。

3.审计内容

构建县级政府财政审计的大格局时, 首先应该明确审计的内容, 县级财政审计内容首先应该同财政审计内容一致。除此之外, 还应该囊括县级政府部门的其他投资项目的审计, 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专项项目审计以及其他的财政收支的审计, 通过对政府的这些活动和项目进行审计,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监督功能。

(二) 项目组织形式、计划安排

构建县级政府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同样对审计项目的组织形式和计划安排提出了要求,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保障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目标的实现。

1.审计时间

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应该尽可能确保财政审计的时间是与县级财政的年度同步的。尤其是要对不同专业的审计项目, 必须实现时间上的同步。由于县级财政审计的最终成果是“两个报告”。众所周知, 审计报告有大量有用的信息, 并且这些信息只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 为此, 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必须做到财政审计同财政预算执行同步。甚至可以借助网络对财政的执行进行动态的跟踪进行审计, 这样更加能够提升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同时,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不同的审计组同样也需要保持一致的时间。

2.审计方式

构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在审计方面要确保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机制相统一, 具体地按照两方面来进行:首先, 县级政府应该同上级的审计机关密切联系, 做到统一指挥;其次, 县级的不同财政审计组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实现信息在不同审计组之间的流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既可以实现横向的沟通, 又可以实现纵向的协调。在建设县级政府的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同样需要对县级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体制和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 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好财政审计工作, 提升审计的效率。

3.审计资源

为了提升财政审计的效率, 在构建大格局时, 对审计资源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县级政府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审计部门, 并且他们有着各自的优势,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 必须对他们进行整合, 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 有效发挥审计的效率, 促进审计的人、力、物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保障措施

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目标实现后, 需要采取措施来为大格局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具体地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实施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时,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制度保障。当前县级政府部门存在不完善的财政审计制度和法律, 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县级财政审计的发展。为此, 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能够帮助监督县级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此, 有必要对县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效率进行审计, 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县级政府的财政审计体制和制度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提供一套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二) 优化审计模式

在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下, 应该转变传统不同的财政审计部门各自为营的现象, 必须对财政审计部门和资源进行整合, 增强财政审计的合力。优化财政审计的模式与方法, 从而确保县级财政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实施。尤其是县级的各个审计机关, 在财政省级工作中要做好领导作用, 不断对财政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从而提升这些工作人员的审计大局意识。实现财政审计的横向、纵向协调。

(三) 提供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

在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下, 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 当前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的使用, 因此, 也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计算机能力。因此, 在大格局下, 县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审计人员不断进行培训, 同时, 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到财政审计的工作中来, 不断为县级财政审计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摘要:当前国家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新形势的发展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级财政部门是基层部门, 更需要对财政审计进行布局。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能够帮助配合做好“三个关系”。因此, 本文分析了县级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的要求, 并为完成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以期帮助完成县级大格局构建的目标。

关键词:县级财政,财政审计,大格局

参考文献

[1]曹惠平.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理财, 2011 (05) :80-81.

[2]王新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推动审计工作大发展[J].中国审计, 2010 (03) :30-31.

[3]谢继明.关于深化财政审计的思考[J].中国审计, 2010 (11) :51-53.

合力构建综合治税新格局的思考 篇9

一、综合治税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 开展税源普查, 完善税收征管数据库

将税源普查作为综合治税的首要环节, 按照“摸清底子、核实信息、不留死角”的原则, 从2014年4月开始, 抽调195人分为15个普查组, 利用6个月时间, 对全县范围内所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按照重点行业以部门为主、辖区以镇为主的条块结合方式, 从“一查、二核、三登、四定、五建”五个方面入手, 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的税源普查工作。一查即如实排查辖区内工商企业及个体经营户, 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街不漏巷、巷不漏店;二核即严格核查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办理户数, 清查有照无证或无证无照户数, 下发限期办理通知书, 督促办理证照;三登即登记税源普查表, 按照普查表内容要求准确、真实、无误地填写各项信息;四核即按照税收政策规定, 结合毗邻商户经营情况, 参考经营地域、商品种类、租用房租、雇佣工资、负担水电费等因素, 利用倒推法核定营业额, 确定税基;五建即按照经营行业、地址、品目、营业额、纳税数额, 分类建立纳税台账, 实施调整, 动态监控。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 重点对漏管户、漏报户、欠税户、漏缴户、减免缓征户和申报缴税异常户, 派出专门人员进行核查, 坚决不留盲区。同时, 将近年来新增的招商引资企业也一并纳入普查范围, 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通过深入开展税源普查, 累计普查企业纳税户3 933户, 个体工商户14 500户, 基本摸清了全县税源底数和分布状况, 掌握了企业的行业类别、生产状况、企业规模、设备能力等基础信息, 归类分析出了税收征管的薄弱面, 理出了重点税源和税收增长的突破点, 为税收征管决策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

(二) 开展专项整治, 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坚持“整治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原则, 根据税源普查掌握的信息资料, 科学分析确定税收征管盲区和薄弱领域, 把握政策标准, 统一整治方法, 实施分头突破, 集中力量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筑业、大型餐饮服务业及超市、文化市场、医药销售、房地产等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6个工作组集中精力人力, 对所选行业进行科学分析, 针对不同行业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整治方法。一是委托代征。由税务部门协调制定申报征收流程, 与相关涉税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 在办税大厅4个基层办税点安装了软件, 全面启动了委托代征工作。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由国土部门负责代征税款;对从事彩票销售及兑奖、营业性演出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税金, 分别由民政、文广部门代征;对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税金, 由房产管理部门、物业公司等单位代征;对在本地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外地纳税人应当就地缴纳的税金, 由住建等部门代征。2014年, 各涉税单位委托代征地方税代征税款基金达到272.65万元, 全县36家涉税单位和10个乡镇 (社区) 协税护税热情空前高涨。二是链条逆查。对房地产、建筑业的应税所得额, 按照“开发项目—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建材生产企业”的链条进行跟踪逆向调查, 逐项建立信息档案, 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三是核定征收。对账证不全、不能正确核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整治对象, 扩大核定征收面, 合理确定分行业应税所得率, 科学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督促引导企业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增强专项整治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4年, 通过对房地产业、建筑业、部分制造业等5个行业的248户纳税户实施专项整治, 共收缴入库税款1 625.5万元, 国地税补办税务登记155户, 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 规范了税收征管环境, 确保了税收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 构建涉税信息平台, 提升征管质量

为了建立起综合治税第三方信息传递共享机制, 实现内外部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 岐山县吸收借鉴综合治税先行市、县经验, 推进涉税信息交流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高涉税信息的处理效率。一是规范业务流程。涉税信息平台以现有的财政网络为依托, 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 通过BS架构模式搭建。平台分为互动资讯、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分析、预警处理、构建维护六大模块。全县36个综合治税成员单位利用财政内网于次月15日前将上月的涉税信息汇总上传, 数据采集模块对涉税信息自动进行调度、加工、筛查, 进入数据分析模块后, 进入税户比对、税种比对、综合分析、主题分析子菜单;涉税信息经过数据加工后, 详细信息在数据分析菜单下展现, 工作人员随时查询、掌握成员单位涉税信息情况;管理平台对收集的数据定期进行分析、测算评估, 按设定的参数指标, 提示出涉税疑点和异常数据;县治税办根据管理平台提示的信息及时推送至税务机关, 提出工作要求, 并进行必要的协调、检查、督促指导;税务管理部门根据治税办推送的信息及时进行稽核比对, 并将比对结果反馈至治税办。二是强化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利用是数据管理的核心内容, 财税部门对各类数据定期集中整合, 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发力, 把数据的分析利用贯穿于各项税收管理事项之中, 提升数据的使用价值。2014年, 通过主题数据分析, 开展了租赁市场专项整治和股权转让、土地增值税清算、重点行业个人所得税清缴等检查工作, 清缴入库税款977万元;通过专项分析, 运用风险指标和模型完成推送日常评估任务490户, 自主添加非正常户228户, 移交稽查2户, 查补收入870万元。通过专题分析, 开展了以住建部门工程图纸档案和规划审批资料等为依据的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的营业税评估方法, 以人社部门医保刷卡记录为证据的医药销售增值税、城建税等评估模式, 以公安系统炸药审批信息和国土部门矿产资源补偿收费等为证据的矿石产品资源税评估模式, 以公安系统对特殊行业的审批资料等为依据的旅馆业评估办法, 以国土部门土地审批资料和传递信息为依据的耕契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评估办法等, 税源监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岐山县综合治税涉税数据交流办法》, 确定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部门负责人为单位的数据管理第一责任人, 加强对数据管理工作的统筹与管理, 建立规划科学、分工明确、沟通顺畅, 责任清晰的良性工作机制。同时, 建立了联络员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保障制度, 确保了涉税信息共享平台运转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

二、推行综合治税工作取得的成效

综合治税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增强了对涉税信息和涉税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确保了涉税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管理过程的连续性、税款征收的实效性、信息反馈的准确性, 初步形成了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以“数据集中, 信息比对, 疑点筛选, 问题推送, 结果反馈, 综合协调”为内容的综合治税信息管理体系。通过对涉税数据的有效深化利用, 加快了数据—税源—税收的转化。截止目前, 36个协税护税单位通过涉税信息平台传递涉税信息5.2万条, 平台分析将漏征漏管疑点风险推送至国税、地税各风险管理岗位, 累计征收地方税费1 205.73万元。通过对涉税信息自动分析, 比对出餐饮、食品、网吧、股权变更及企业增资、教育机构等行业涉税信息5 600条。目前, 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各镇大小项目工程, 均做到了户籍管理, 确保税费不外流, 达到了社会化管税的目标。

(一) 治税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积极推进综合治税, 建立了一套有内容、有标准、有措施、有考核的税源监控运行机制, 形成了强大的治税合力, 实现了财税部门单一管税到政府主导下, 多个部门综合治税的转变, 逐步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共管、财税主管、社会参与、法制保障、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税新格局。

(二) 征管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推行综合治税, 进一步畅通了信息来源渠道, 扩展了税收管理范围, 大量隐蔽、易于流失的税源变成了可控可管税源, 有效解决了重税收征收、轻税源管理的问题, 征管质量明显提高。如二手房转让、私人车辆和房屋租赁、装饰装修等税收征管难点, 在实行综合治税后, 通过交警、房管等部门的大力协助, 及时准确地掌握了涉税信息, 零散税源得到有效控管。

(三) 税费收入逆势增长

面对经济下行、骨干企业效益下滑、“营改增”等诸多压力, 岐山县通过强力推行综合治税, 推进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征管漏洞逐步得以堵塞, 税收源头管理机制逐步建立, 为地方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 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 较上年增长32%, 其中综合治税因素形成的税费达到2 181.4万元, 受到宝鸡市政府的表彰。

三、推行综合治税工作的几点启示

(一) 强化领导是基石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 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 11名县级领导和财政、国税、地税等36个部门、10个镇为成员的综合治税工作领导小组, 以及专项工作组、宣传组、督导组、协调指导组等工作机构, 夯实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 研究制定《综合治税工作实施意见》、《税收保障办法》、《综合治税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完善了协查机制、考核机制、联席会议机制、保障机制等。各镇、社区、村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了专业协税护税队伍, 积极协助财税部门做好税源排查、信息确认等工作, 定期反馈本辖区户籍和税源变动情况, 形成了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综合治税网络。在综合治税实施过程中, 县级领导靠前指挥, 经常深入综合治税工作一线督促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有力地促进了综合治税工作顺利开展。

(二) 密切配合是关键

各涉税单位积极履行职责, 将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单位日常工作之中, 健全和充实工作机构, 实行职能化管理, 主动加强与县治税办以及财税部门的沟通协作, 信息传递、委托代征、源头控管等工作不断加强, 解决了隐性零散税源易漏难管的问题, 形成了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税源管理新格局。国土、住建、交通等部门加强土地、房屋交易、市政建设和公路建设项目跟踪管理, 协助地税部门按照“先税后票、先税后证”的管理要求, 对全县176个在建设项目和已完工项目征回地方税费3 052万元。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公安、检察、监察等部门组成综合治税保障组, 及时查处综合治税工作中的涉税违法和妨碍执行公务等行为。实现了部门信息资源全面共享、行政资源互助共用。

(三) 加强宣传是抓手

为了营造浓厚的综合治税氛围, 岐山县制定印发了《综合治税宣传工作方案》, 对宣传工作做出了总体安排。在县电视台举办了税收宣传访谈和综合治税专题节目;县城、蔡家坡镇各单位通过LED屏滚动播出税法宣传口号;县治税办及时对有关会议、工作动态以简报形式印发;各镇、各工作组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截至目前, 全县共印制综合治税宣传材料800册, 播放新闻报道11期, 印发简报6期, LED屏播出宣传口号130多条;各镇、各工作组召开宣传培训会50场次, 发放政策宣传资料3 000余份。全县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通过亲身参与综合治税工作, 增加了对税法的理解, 提高了协税护税意识, 从而使综合治税工作深入人心。

(四) 优化服务是支撑

综合治税工作的开展, 离不开广大纳税户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通过宣传车集中宣传、税务温馨提示上横幅与公告墙报进社区、专项税收征管座谈会、政策宣传上门服务等形式, 分门别类地进行定时集中宣传, 让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治税政策;通过召开征纳双边座谈会, 听取纳税人的意见, 及时解答纳税人的疑难提问;在税务征收大厅, 通过发放税收政策宣传单和宣传手册的形式, 大力宣传税收征管、综合治税相关政策, 使纳税人对税法能理解透彻、深度掌握, 不因不懂政策而出现申报漏洞。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优质服务措施, 税收征管工作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广泛认同, 营造出了良好的综合治税工作环境。

摘要:为了有效减少税收跑冒滴漏, 营造公平公正的征管环境, 2014年以来, 岐山县以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为前提, 以税源普查、税收专项整治、涉税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 以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监控为目标, 全面推行开展了综合治税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税收环境得到净化, 征管秩序得到规范, 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格局构建 篇10

一、用好“转”字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为了强化全县广大教职工的从教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施行素质教育,阳山县教育系统着力开展“正风”行动和“创先争优”活动。

一是深入开展“正风”行动。根据阳山县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暨开展“正风”行动的要求,教育系统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开展专题讨论、实行专项检查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治理“慵懒散软”行为和开展“正风”行动,促使全县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办人梁海东民满意的教育。

二是全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阳山县教育系统开展了公开承诺、领导点评、落实整改等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核心任务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水平,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持续、稳步、健康推进。

三是大力实施强师兴教工程。结合“正风”行动工作要求,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县“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2012年,全县落实教师培训经费48万元,培训教师9482人次;通过公开招聘教师,进一步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被评为“清远市模范教育工作者”、“清远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清远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清远市优秀班主任”共16人,“清远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2个。

二、用好“抓”字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阳山县制订并完善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和《阳山县中小学校长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激发中小学校长狠抓教学质量,促使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有突破性提高,形成比学赶超、争创优秀的局面。

一是抓思想,转观念。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的重点,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阳山县教育系统先后召开了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促进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为主题的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教研工作现场会,为学校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思路,强化质量立校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观念。

二是抓教改,提实效。充分发挥教研室“策划、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教学视导、教育科研、教学竞赛等一系列活动。1.加强学习培训。2012年,先后派出了38名教师和教研员到番禺、广州、佛山和重庆等地进行培训学习,并组织304名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和出版社举办的义务教育学科新课标、新教材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2.组织教学研讨活动,掀起了教研教改新热潮。重点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改革、外出教学观摩、教研开放日和送教下乡活动,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研讨交流的平台,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3.抓好省、市、县三级立项课题的申报工作,积极引导教师向县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申报立项科研课题和开展研究。2012年,全县科研课题研究取得喜人成绩,其中,有3个市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2个县级课题通过结题验收,有5名教师的市、县级立项课题荣获“香港育苗行动李荣基教育基金”奖。

三是抓考核,强责任。根据《阳山县中小学校长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办法》和《阳山县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育局对各校提升教学质量、绩效考核等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推动全县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2012年,全县高考、中考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是抓德育,强品行。牢固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切实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开展了建设书香校园、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活动、校运会和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加强了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选送或组织了370多名德育副校长、班主任参加了各类德育工作培训,开展了全县中小学、职校教师德育论文评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3.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除了抓好常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外,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举行“网上祭英烈”、学习陈贤妹先进事迹等德育实践活动和以“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为精髓的广东精神宣传活动。

三、用好“创”字诀,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阳山县自2010年冬季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以来,以“创强”为抓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一是制订了《阳山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2012年至少创建8个以上省教育强镇(乡),把全县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到2014年,全县余下的乡镇力争通过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基本实现阳山教育“优先、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是召开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强”工作。

三是及早开展查漏补缺,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

四是取长补短,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创强”经验。

五是全员参与,全力抓好具体工作落实。通过上述举措,阳山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县大部分乡镇已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四、用好“推”字诀,构建教育发展格局

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阳山县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以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及特殊教育等为突破口,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逐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阳山县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布局调整,根据清远市政府《关于调整清远市中心区域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布局的决定》和《清远市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YANG SHAN JIAO YU阳山教育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布局调整方案。2012年度,全县撤销薄弱小学14所,撤高留低村级小学19所,农村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是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为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阳山县以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网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建设。规划至2014年底,全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都建成为规范化学校。

三是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一方面,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2012年,阳山县改建或新建幼儿园6所,增加1020个标准幼儿学位。另一方面,努力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使其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2012年,阳山县有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列为省、市教育民生实事工程,并以此作为契机,努力改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四是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大力为民办学校争取专项资金和加强民办教育管理。2012年,新建民办幼儿园1所,迁建2所,增加幼儿学位700个;争取到省民办教育专项资金7万元,促进了阳山县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科学构建企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篇11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我国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方法不得当、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不完善、忽视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创新型企业人才培养方法

1.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将越来越依赖技术和服务的创新。高素质、富于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创新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保持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的成长既有自身的内生性,又与外界环境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型企业应当具有人才忧患意识,积极营造渴望人才,欣赏人才的氛围,真正意识到离开了人才,企业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关键场合、关键环节,突出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和宣传,使人才有受到重视、价值得以实现的自豪感。例如,著名的创新型企业华为技术集团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飞先生在每年年初都会给员工写一封公开信,其中不仅畅想公司发展的愿景,而且对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提出殷切希望,认为他们是公司的未来,深刻表达了对人才辈出的渴望和希冀,并承诺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舞台。任正飞热情洋溢的公开信表明了华为公司高层领导对青年人才的渴望,对他们的成长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2.善于发现人才。选拔出创新型人才并加以重点培养,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创新型企业应当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给予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实践自己的设想,充分展示才能。企业可以从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例如,在世界著名的思科公司,凡是对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思科公司都会给予肯定。员工提出的建议能够付诸实践并取得效益的,公司会对他们格外重视并加以培养,使他们真正感到自身对公司的价值,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

3.重视内部选拔和重用人才。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人才,对企业有更强的责任意识,更熟悉企业在各方面的长处,能够更好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使创新的成本更低,实用性更强,效果更显著。百度公司就非常重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学毕业生到百度公司工作后,只要是具备相应能力的,一般在2-3年内,无论是技术、管理或销售人员,都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一定的责任。百度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比较科学的人才识别和评价标准,凡是公司认为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公司会突破年限、层级等方面的限制委以重任,使一些技术天才得以脱颖而出,帮助公司在众多搜索引擎网站中独树一帜,占据了互联网搜索市场的大半江山。

4.给予人才实践锻炼机会。技术创新复杂而艰巨,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创新型企业对青年技术人才应当大胆使用,给予他们接触最新技术的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担当重任。实践出真知,离开实践,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成功。企业应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做出安排,允许失误,甚至是失败。猎头公司在寻找高新技术人才时,特别重视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长背景。对于有过失败经历的技术人员,猎头公司往往认为过往的经历是他们的一笔财富,可以使他们少走弯路。许多国际领先的大型创新型公司非但不歧视在技术创新中的失败者,而且认为失败是有价值的,鼓励失败者与团队成员分享失败后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比如,有的企业推出“科技败将表彰会”,规定在奋力革新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失败了照样奖励。企业鼓励创新、鼓励失败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5.给予人才合理待遇。创新型企业既要重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也要重视待遇留人。创新型企业对技术和管理人才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薪酬管理方面向他们倾斜,尽可能提高待遇,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干出成绩。韩国三星子公司非常重视赏罚分明,对于高端创新型核心人才,采取的是奖金与公司效益挂钩的激励制度,并配发股票期权,基本工资只占25%,其余75%是按照股价上升率和效益性指标EVA(经济性附加值),并对照目标绩效达成率等决定最后薪酬,薪酬福利超过一般员工几倍甚至几十倍,当然在惩罚方面也绝不手软。有些创新型企业仅对高层管理者进行激励,对于核心技术人员重视不够,没有考虑到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需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适应创新型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方式应当更加规范化。大型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依靠的是群体的力量,应当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发展战略,纳入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实现企业目标相结合,进行总体考虑和设计,形成成熟、规范的机制,使之持续、有效地进行,促进企业和人才共同成长。否则,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2.应当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常规性任务,并注重实用性、针对性。要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培养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合理设置指标值,弄清重要岗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表现如何?企业最急需的是哪类人才?需要进行哪种方式和内容的培训?培训效果怎样?困扰人才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哪些措施可以解决人才成长遇到的困难?科学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有助于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

3.为人才成长创造平等的机会。大型创新型企业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员比较多,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自我实现意识比较强,要求得到平等的对待和机会。大型创新型企业应当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在学习、培训、晋级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一视同仁,并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以人文本、尊重员工,形成友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开展工作。

4.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鼓励他们到同行业的领先企业进行工作交流、到高校进行短期学习或选派他们到国外进行培训。对于企业急需的人才,可以从外部选拔优秀者到企业中来,他们不仅可以解决公司发展的瓶颈,而且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其优秀的品质还具有示范效应,为企业带来正能量。恰当地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还可以增加人才的忧患意识,发挥“鲶鱼效应”,促进竞争,不断强化其自身能力。

应当在企业内部减少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对涉及企业前途的重大事项,允许员工直接向高层管理人员或总经理提出建议。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以直接晋升到重要管理岗位,承担重要责任。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失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人才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缩小创新人才期望值与企业现实目标、条件的差距,提高人才的满意度,减少人才的流失。

三、结语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型企业要主动探索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发现和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带动企业不断超越自我,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郭章翠,孟庆军,李忆朋,余菲菲.企业创新型人才选拔与培养中的问题及生态对策[J] 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的2012年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49-253.

创新管理举措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 篇12

1管理理念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支撑, 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人才当量密度以企业员工学历、职称、技能等级、专家人才为要素, 成为衡量企业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标准, 它的提升对全员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 该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 本着“更全、更新、更实”的人才管理理念, 提出“三定一抓”管理模式, 即定目标、定计划、定机制、抓培训。以目标为方向, 以计划为依托, 以机制为保障, 狠抓培训, 全面提供人才素质提升平台, 全面创新人才管理举措。

2主要做法

2.1制定人才当量密度规划

成立人才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公司主管人力资源的领导担任, 成员由副总师、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员工素质现状以及各类人员的不同需求, 分别对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生产专职、生产一线班组长、班组成员制定人才当量密度规划目标, 以及今后三年的人才当量密度目标, 力争到2016年公司人才当量密度指标持续上升, 达到市公司排名前三位。

合理分解人才当量密度指标。按照公司人力资源三年规划, 对人才当量密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 合理设定各单位人才当量目标值, 按照人才当量目标值, 对员工素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 找出员工“短板”, 并提出素质提升方向, 制定详细的部门目标提升方案, 分析人员特点, 制定下发人才当量密度总体提升方案。

2.2强化“四种”提升途径

学历教育。一是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修订《在职学历教育管理办法》, 制定《全员继续教育培训三年规划》, 明确学历教育审批流程以及报销措施, 细化公司各岗位学历要求, 激发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的积极性。二是拓宽教育渠道, 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 统一组织本科班以及在职研究生后续学历教育。

职称评定。一是举办职称申报专题讲座, 对职称申报过程中的表格填写、资料整理、业绩总结等进行系统讲解, 提高职称材料的通过率。二是全员范围征集论文, 组织员工撰写论文、评价论文, 并与相关期刊编辑部合作, 为员工出版论文提供便利。三是针对副高级职称评定工作, 开发线下积分程序, 让每位参评人员都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 及时弥补不足, 提高通过率。

技能鉴定。一是对技能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筛选符合各级技能鉴定考试条件人员, 并将职责分解到基层单位和班组, 由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人员的鉴定工作具体实施, 保证鉴定无遗漏。二是在鉴定工种方面, 突破电力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的局限性, 开展社会通用工种技能鉴定工作。三是技能人员持证情况与岗位紧密联系, 全面实现“持证即有待遇”。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练兵场、技能鉴定基地的作用, 针对技能人员工作特点, 加强实际操作培训, 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

选拔管理。一是制定人才选拔管理制度。按照省、市公司专家人才选拔思路, 制定《首席员工管理办法》《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优秀人才评选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才管理办法, 在各专业领域创造性地开展优秀人才、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首席员工、专业技术标兵培养与选拔, 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上下贯通、相互关联、层级开展的人才管理体系。二是实行专家人才授课制度。年初由专家人才提出全年授课计划, 批准后开展相应培训, 并达到规定学时要求, 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传、帮、带”作用。三是加强专家人才考核。制定《专家人才考核管理办法》, 对专家人才履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阶段考核, 全面提升专家人才管理水平。

3评估与改进

制定科学的目标值测算程序。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得益于目标管理模式的应用。因此, 目标值的精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人才提升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 进一步完善目标值测算程序, 精确计算目标值, 科学合理地设置目标值, 在适度范围内做到最大的提升。

建立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对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知识、技能、社会角色、特质等方面的差异, 收集和分析数据, 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反映出员工素质的缺失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作。

上一篇:“免疫系统”模型下一篇: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