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发展格局

2024-05-09

空间发展格局(共12篇)

空间发展格局 篇1

判断区域发展强度,识别区域发展的空间差异,既是国家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国家层面上,2007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主体功能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随后《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试行)》[2]颁布,该规程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设计了9个可量化指标,对省域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区划分和分区管理。在区域发展强度指标的选取上,规程主要选择了人口集聚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大指标。其中人口集聚度由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动强度两大要素构成,用于反映人口的集聚状态;经济发展水平由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两个要素构成,通过经济增长状况和规模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学者们的研究既有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的拓展研究,也有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出发,构建反映区域发展强度的多级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的综合评价。马利邦等[3]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为指导,采用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两大指标,对甘肃省1998—2007年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将其划分为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中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五种经济发展类型,为甘肃省未来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提供了参考。刘欣英等[4]以大西安地区为研究对象,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强度和社会开发强度两大指标构成的区域开发强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产业和社会三大系统,对区域发展强度的反映更加全面。与之相似,王明亮[5]从经济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强度两方面构建了区域发展强度指标体系,并通过人均GDP、非农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经济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5项指标进行表征。周国华[6]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均工业产值、农业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等14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人口、产业、社会等方面对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王晓玲[7]则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经济水平指数、经济变化指数、城镇化指数、工业化指数、产值能耗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产业结构演进指数、交通指数八大一级指标17项分指标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孙东琪[8]、赵文亮[9]、许月卿[10]等也从经济、产业、社会、人口等方面构建了区域发展强度指标体系,分别对长江三角洲、中原经济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

一、指标构建

纵观国家政策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区域发展强度的空间格局识别,多以构建多因子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为主。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往往以经济发展程度为核心,并结合社会、产业等多方面的指标,更为综合、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经济、产业、土地、人口的指标体系,对区域发展强度进行评价。其中经济指标反映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产业指标反映三次产业发展规模的大小,土地指标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人口指标反映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通过四级指标体系共同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见表1)。

为更准确地把握发展强度的空间格局,将所有的指标采用GIS技术进行空间要素的提取与表达(见表2)。

(一)经济强度的空间化

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中承载三次产业的空间对象。一产业对应土地利用数据中:01耕地,02园地,03林地,04草地;二产业对应土地利用数据中:06工矿仓储用地;三产业对应土地利用数据分类中的:05商服用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别计算每个用地图斑占总产业用地的比例,将三次产业的GDP值对应空间划到相应的地类图斑中(见图1)。

其中i=1,n表示与第j类产业相对应的地类图斑的个数(见图1)。

(二)产业强度的空间化

收集发改委宏观经济规划中农业产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分布图,提取其面状对象的几何重心点,采用GIS的点核密度算法,分别生成三次产业园区的几何重心点的密度分布图(见图2)。

(三)人口强度的空间化

选择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按街道统计的户籍人口数据按其与承载的土地利用图斑进行空间表达,对应的土地利用分类为07住宅用地。计算每个住宅用地图斑占总住宅用地的比例,将人口数据按比例放入地类图斑中,再求取空间密度分布(见下页图3)。

(四)土地强度的空间化

提取土地利用中所有的建设用地图斑,包括05商服用地,06工矿仓储用地,07住宅用地,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9特殊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生成每个地类图斑的几何重心点,进行点核密度分析(见下页图4)。

从图1至图4中可以看出,泸州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强度最高的区域在蓝田街道、邻玉街道、茜草街道和高坝厂区,在北城街道和大山坪街道有局部的集聚。而人口密度在北城街道、大山街道、南城街道等泸州市中心区集聚。土地利用强度则呈现出全域分布的态势,除河流等区域外,均呈现出较均匀的土地使用程度。

二、空间评价模型

通过GIS方法提取并构建了经济、产业、土地、人口的发展强度空间指标,进一步采用空间叠加算法,对区域发展强度进行综合表征。模型框架(如图5所示)。

(一)指标标准化

为消除指标之间的量纲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极值标准化方法,对区域发展强度指标体系中的各层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如下:

式中,Xi’为指标标准化值,其值介于0~1之间;为Xi因子原始值,Xmin为因子最小值,Xmax为因子最大值。

(二)模糊综合评价

基于因子标准化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取区域发展强度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为区域发展强度值,Wi为因子层指标权重值,Wij为准则层指标权重值,X’ij为因子层指标标准化值。

三、实证研究

本文以泸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评价因子经空间化与标准化后,进行空间叠加,得到泸州市全域的发展强度空间格局(见图6)。

泸州市发展强度呈现聚集状态,表现在南城街道、北城街道、大山坪街道聚集,以及研究区西南方向蓝田街道,正东方向高坝厂区聚集。为进一步分析其强度格局形成原因,按街道汇总统计其发展强度值(见表3)。

研究区内发展强度最大的是北城街道,原因是该街道人口密集,人口强度大,土地城镇化规模大,用地强度高,三产业聚集密集,产值规模高,因此北城街道发展强度最大。其中高坝厂区一带发展规模较大,原因是该地为第二产业聚集区,第二产业发展强度大,人口强度大。因此,根据分析研究区内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状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为产业的布局以及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Z].2007.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试行)[S].2007.

[3]马利邦,牛叔文,李怡欣,等.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1,(1):194-200.

[4]刘欣英,孙文慧,付毅.大西安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初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32-36.

[5]王明亮.基于PAC和聚类分析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溧阳市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周国华.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2):120-127.

[7]王晓玲.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县域差距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孙东琪,等.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7):106-107.

[9]赵文亮,等.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1,(10):158-159.

[10]许月卿,李双成.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资源科学,2005,(1):69-73.

空间发展格局 篇2

中国冰川地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分布,对各山脉及地区冰川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促进我国冰川地貌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作 者:程维明 赵尚民 CHENG Wei-ming ZHAO Shang-min  作者单位:程维明,CHENG Wei-ming(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赵尚民,ZHAO Shang-mi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P931.4 关键词:数字地貌   冰川地貌   空间分布   格局  

重塑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 篇3

过去我们一看统计数据,很容易就看得出来东部和中部差距很大,但是现在我们用地级数据和县级数据,看不出这样的明显差异,因此,东部和中部真的是分裂的吗?真的应该分开吗?这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有两个重大发现和判断:中长期内,中国经济空间将呈现“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新格局;中国城市体系将会呈现“一网五带、开放互联”的新格局。

“东中一体、外围倾斜”,这其实是经济的空间格局,我们一般用人口来衡量。也就是说东部和中部将集聚为中心,东中一体化趋势明显;东北和西部分散为外围,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带倾斜。

这种趋势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东中一体的内在表现又在哪里?谈及一体化,尤其是经济一体化,一般要从市场、要素和产业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产业一体化是东中一体化的关键,能够实现垂直分工是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有个指标叫作产业相似度技术,它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产业一体化的趋势。我们研究发现,东中区域之间的产业经历了一个从相似到不相似,再到相似的变化过程。

怎么理解?过去相似,它是恶性竞争,水平的竞争,你有我也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竞争中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分工,出现了一些差异,一些地方转型不再做原来这个产业了,相似度也随之下降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产业相似度又上升了,虽然我们都在一个产业里,但所在的环节不一样,比如汽车产业,上海在做发动机,重庆在做外壳,其他地方在做零件,等等。这种相似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它恰恰是产业一体化的表现。

从经济要素上来看,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支撑。我们发现,东中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活跃的第一聚类,以接近20%的国土面积聚集了超过60%的人口,贡献了超过80%的国内生产总值;东北和西部形成相对低迷的第二聚类,向主要城市群和城市带集中,其余密度较低。

当然,一体化要有交通来支撑。由于交通体系的变化,使得中国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0年是点线城市体系,1990年至2010年是群带城市体系,2010年以后是群网的城市体系。从全国交通网络分布看,中部和东部是网络比较密集,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还未形成以网为主,还是以带为主。

交通效应,它有收缩效应、线带效应和网络效应,会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高铁提速、民航增班,都可以极大地缩减两地的时间距离,带来广泛的地理收缩。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网络效应,网络化交通体系实现了各层次节点的互联互通,彼此分享外部经济。一般来讲,网络外部性的价值呈几何级增长,当节点增加时,产出规模和种类随之增加,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目前我国东中部以网络状高铁体系支撑起群网状城市体系,未来网络效应将进一步扩展,实现更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基于这样一个分析和判断,为了更好地顺应大国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满足大国转型的迫切需要、开拓大国开放的全新格局,我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发展提出五大建议:第一,对中国经济空间做出重大调整,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政策扶持”;第二,对中国城市体系做出重大调整,推进“一网五带”的发展格局;第三,自主发展区重点实施“东中一体,群网带面”战略;第四,政策扶持区重点实施“五线带面,开放互联”战略;第五,在线外实施“以点带面、适度平衡”战略。

(注:本文由本刊记者刘彦华在对作者采访基础上整理而成,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空间发展格局 篇4

关键词:健康城镇化,空间格局,河南省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城镇化发展模式方面,沈建法总结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并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对策[1]。在城镇化动力机制方面,刘世微,张平宇,李静则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同时期城镇化主要作用机制的变化[2]。在对城镇化水平的衡量方面,主要采用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两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综合指标法更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但在构建指标体系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个共识。在我国城镇化道路和理论方面,王学峰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认为中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科学的政策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3]。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健康城镇化进行研究,研究较多侧重于健康城镇化内涵界定或影响因素分析[4,5,6,7,8],健康城镇化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涉及较少。健康城镇化的提出背景是针对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健康状态或不合理举措而提出的。因而开展健康城镇化方面的研究既是立足现实问题指导实践的现实需要,亦是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1 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河南省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和济源等18个省辖市,论文将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年和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郑州、洛阳、开封等各个省辖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1.2 指标构建

从城镇化发展的具体状态并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健康城镇化应该是均衡、规整、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资源环境与城乡统筹的有机融合。根据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并遵循科学性、全面性、易获取等原则,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由1个系统层和5个子系统层和21个指标层构成的指标体系,如表1:

1.3 研究方法

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计算出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结合熵权计算的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墒权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公式[9]为:

式中,Mi为城市综合实力综合得分,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βij为关联系数。

2 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运用墒权灰色关联对2003年和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健康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得到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03年和2013年健康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计算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人口城镇化方面,郑州、开封、安阳、濮阳、周口十年间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增强,平顶山、商丘、信阳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洛阳、新乡则保持稳定。郑州作为河南省会,有着较强的辐射吸引力,再加上工业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以及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促进了郑州市人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开封、周口、安阳等市一改过去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通过发展个体私营、外出务工、土地流转等加速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因而人口城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平顶山由于过分依赖工业,服务业不够发达,直接造成了城市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制约了其人口城镇化进程。商丘和信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口基数多,农业从业人员多,剩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因而这两地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则较为滞缓。洛阳和新乡虽然总体发展较好,但是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健康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新农村建设步伐滞后所造成的。

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方面,安阳、濮阳、漯河、济源发展较好,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地发展基础较好,对社会城镇化方面的投入较多,农民市民化后能享受到较好的待遇。三门峡、新乡和平顶山的发展则稍显不足。这三个城市都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有经济占较大比重,城市从业人员多能享受企业保障,因此,政府对配套设施的投入有限,制约了社会城镇化的发展。许昌、周口、驻马店近年来对社会民生方面的投入没有大的增长,所以社会城镇化一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短板。

经济城镇化子系统方面,开封、三门峡、济源、驻马店经济发展比较迅速,人均GDP及城镇从业人员收入都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因此经济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信阳是因为缺乏主导产业而安阳市因为产业结构单一,这成为其经济城镇化进程相对退后的重要原因。洛阳、鹤壁、焦作等市由于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效益优势发挥不明显,经济城镇化进程则亟须加强。

资源环境承载子系统方面,许昌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得到加强,这与许昌市推广清洁能源,加大排污惩治力度有关。洛阳、平顶山、济源等市主要因为其工业在产业比重较大,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并未得到明显的改观。洛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资源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郑州、鹤壁、新乡、焦作在2003年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小于综合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因而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提升健康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城乡统筹子系统方面,濮阳和漯河的城乡统筹能力得到增强,而新乡、南阳和信阳则相对退后,这是因为南阳、信阳市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建设上,忽视了市域内广大区域的发展,驾驭城乡统筹的能力下降。洛阳、平顶山、济源等则是在2003年就出现城乡统筹差距拉大的趋势,在2013年这种状况仍没得到改观。洛阳市域面积大,对南部广大山区的关注不够,造成城乡两极发展差距拉大。因此,提升这些地区的城乡统筹能力是加快这些地区健康城镇化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整体来看,首先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在十年发展过程中,除郑州、安阳保持原有位次没有发生变化,其余各市的健康城镇化发展位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上升的有:洛阳、平顶山、鹤壁、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下降的为:开封、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商丘、周口、驻马店、济源(表2)。其次,可以发现,一个城市健康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受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以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影响较大,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得分对健康城镇化综合得分的影响在逐步减小,城乡统筹子系统则有所加强。最后,河南省健康城镇化发展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依然是中西部区域整体高于东南部区域。健康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的有:郑州为健康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区;洛阳、济源、焦作、许昌为健康城镇化发展中等水平区;安阳、鹤壁、新乡、濮阳、开封、平顶山、信阳为健康城镇化发展较低水平区;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为健康城镇化发展低水平区。仅局部区域变发生微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门峡、漯河由2003年健康城镇化发展较低水平区晋级到2013年的健康城镇化中等水平区(图1、2)。

图1 2003年河南省各市健康城镇化空间差异

图2 2013年河南省各市健康城镇化空间差异

3 结论

白洋淀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篇5

通过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对白洋淀流域1986年和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哪结果表明:①在景观尺度上,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斑块类型分布更加离散,空间连接性减小,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②在景观要素类型尺度上,耕地面积减少,并且更加破碎,形状更加复杂,而与此相对的`是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形状规则;尽管林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的转化,但是林地和草地的破碎化程度、斑块形状和连通性等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域面积减小,形状变得规则且斑块集中;③林牧和农牧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变化非常明显,说明了其景观生态比较脆弱和易变;④人类活动对白洋淀流域的干扰主要集中在东部旱地区,同时西部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作 者:张明阳 王克林 何萍 谢志仁 高吉喜 ZHANG Ming-yang WANG Ke-lin HE Ping XIE Zhi-ren GAO Ji-xi 作者单位:张明阳,王克林,ZHANG Ming-yang,WANG Ke-li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5)

何萍,高吉喜,HE Ping,GAO Ji-xi(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区域生态研究所,北京,100012)

谢志仁,XIE Zhi-re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研究 篇6

关键词:人口文化素质; 人均受教育年限; 空间格局;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2-002

一、引言

21世纪,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财富的创造、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保护等状况都与人口质量有关,与人才和高素质的科技劳动者的多少有关,这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人口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素质有很多衡量指标,其中之一就是人均受教育程度。从2011年4月30日江苏省及各市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现,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及各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江苏省最新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以及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10年之间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同时并分析和探讨了人口文化素质与各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有关决策部门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1.研究方法

人口文化素质是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用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表征[1]。一般来说,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相反则越低。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常常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2]。本文中人均受教育年限是由每10万人中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以及大学(指大专以上)人数加权和,是一种统计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Y=16A+12B+9C+6D (1)

式中,Y表示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A表示10万人中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B表示10万人中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C表示10万人中受初中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D表示10万人中小学教育程度人数所占比例。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江苏省及各市统计局网站上2011年公布的江苏省及各市的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在统计公报中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以及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的每10万人中受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数据,因而在本文中选择用2010年和2000年每10万人中受各种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进行分析。

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中国、江苏省及各地级市2010年和200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来代表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和江苏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都有所提高;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相对全国来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过去的十年里提高速度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有所下降;同样的江苏省各地级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都有所提高,但是各市提高的程度也是不一样。

三、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来讲: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长,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反之,则越低。利用公式(1)计算出来江苏省及各地级市的2000年、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利用GIS软件做空间分析,以期获得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特征。

1.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图1是根据表1中的2010年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制作出来的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图。在这幅图中把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按照等计数分的方法,把江苏省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分成了三个级别。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情况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江苏省南部的南京市、镇江市、无锡市和苏州市人口文化素质最高;其次是在江苏省偏南的常州市,偏北的宿迁市以及中部的扬州市和南通市居中;文化素质最低的是偏中和偏北的泰州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和连云港市。

2.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的空间格局

图2是根据表1中的2000-2010年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变化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软件制作出来的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图。在这幅图中根据变化率按照等计数分的方法,把江苏省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同样分成了三个级别。

从图2可以直观发现江苏省各市2000-2010年十年间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的空间格局基本上呈现的是南快北慢的特征,变化最快的是苏州市、南京市和宿迁市;其次是无锡市、镇江市、南通市和扬州市;变化最慢的是徐州市、淮安市、泰州市、盐城市、常州市和连云港市。从图1和图2对比可以看出基本上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的市,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的值也较大;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市,人口文化素质变化率也较小。因而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来在过去的十年里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形成了较稳定的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

四、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2010年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文化素质主要与经济、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等有关。

1.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的关系

人均GDP常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图3表示的是2010年江苏省各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江苏省各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GDP呈现对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2。说明经济发展越好的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越高;反之,则越低。2010年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是相似的,而且是相互影响形成的。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条件中去,对人口的教育文化素质要求也越高;同样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的地区,可以创造更多的技術发明,含有更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人口文化素质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最主要的指标,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图4为江苏省各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人口就业比重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呈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6。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方向,城镇人口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城市化水平越高,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越大,同时城镇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也越大,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反之,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3.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教育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也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越高,各种级别的学校较多,师资力量较丰富,各种教学资源也较多,其教育氛围较好,会促进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如图5所示为2010年江苏省各市统计公报中的图书馆图书藏量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图书馆藏书呈现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到0.84。反之,人口文化素质水平较低。

4.其他相关因素

同时人口文化素质也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地理位置等的影响。随着义务教育法,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促使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江苏省各地级市从2000年到2010年的过程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有所提高,而且提高的较快。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地理位置越靠近省会城市,越靠近经济发达城市,其人均受教育年限越高,人口文化素质也越高。

五、结论

(1)本文通过对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数据分析,获得江苏省最新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南高北低的地域趋势;在过去的10年里,江苏省人口文化素质变化基本上呈现南快北慢的趋势。

(2)本文通過相关分析,发现区域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是影响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教育水平越高,人口文化素质也是越高。同时政府相关政策,地理位置等也会对人口文化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前昌,毛蒋兴.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及其空间分异,人文地理,2009(3):101-106

[2]张宇硕,白永平.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与演变——以青海省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45-50

[3]常岚.贵州省人口教育文化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教育文化论坛.2010(4):44-49

[4]刘峰,金辉,宋艳华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6):18-20

空间发展格局 篇7

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现实依据

(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类的思想向新的领域拓展,使得各类文化的表达有着更广泛的载体。而网络的开放性也严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学习接受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信息的多元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在行为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自主判断与选择的难度增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专业精神、求实态度、科学方法形成的基础作用,通过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与激励,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手段、方式、途径、模式,也必须随着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等学科的知识,将当代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竞争伦理融入到预测教育和超前教育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够做到思想领先,预警扶正,防范于未然。

(三)市场经济大潮奔涌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带来的深远影响

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由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他们容易陷于文化传承断裂、信仰权威缺失、理想主义消亡的迷茫中。同时,大学生特别注重以社会、市场竞争的规范、价值来塑造自己,从而形成积极上进、锐意进取的行为与唯我唯利的思想动机的强烈反差。这样,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教育手段,建构教育创新格局,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以提高大学生自身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持久影响的主动权。

(四)九五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群体性变化

九五后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模式代替了以往学生单一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呈现动态、曲线型和非线型。在行为上他们既尊从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许多道德观念,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些反叛,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从增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入手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操作性强的引导和帮助。

(五)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种问题显现出的弊端与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教育形式与教学方法不完善,缺乏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去深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况,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空洞、强迫等消极体验。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时间特点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们交流少,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正确的把握。而班主任和辅导员比较注重对学生群体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性约束,日常生活中单独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时间也有限,因此造成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必须首先坚持的方针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上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不断拓展教育发展的空间,才能从容应对网络信息化和理论思潮多元化的带来的严峻挑战。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大学生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为教育切入点,深入挖掘和推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经验,采取寓教育于活动中的方法、疏导的方法、双向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内心的需要,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三)坚持全面性原则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格局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必须充分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等主体资源,探索和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衔接、全方位配合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全面优化,从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入手,加强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系统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原则

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统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统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和拓展立体型、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统筹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维度,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引导学生走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同时,统筹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向互动,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从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构建与拓展的现实方案

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努力构建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空间,方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和实效。

(一)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创新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中的创新理论,通过变换理论分析视角与层面,得出新的结论,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空间,以形成立体的教育创新格局,具体来讲包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创新空间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的创新空间。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空间方面,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生产、加工、组合。即可以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进行细化理解并拓展其内涵,用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来提出并论证理论观点,使其更有说服力;可以将其他学科的一些新理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科渗透与科际组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叙述方式或表现形态进行重构,将深邃的道理通俗化,将教育理论形态转化为教育艺术形态,将学术言语有效地转化为生活话语。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的创新空间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传递、扩散与分享现代教育新理论的若干环节及过程所构成的系统,对教育传播方式、教育传播途径、教育传播技术进行大胆创新。

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的创新空间方面我们可以在传统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理论重点,培养大学生掌握信息沟通、矛盾缓解、情调调节的各种技能,使他们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所指向的精神世界与道德境界。而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际应用的创新程度要以教育过程与应用结果的统一来作为基本的衡量要素,要把受教育者创造性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及其行为后效作为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黄金标准。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探索与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的活动形式、实施手段与现实方案。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实践活动,应注重多途径、新途径、好途径。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依托。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学校的一切教学课程与教育形式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均可以以多种形式融合贯通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拓宽与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新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对其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也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流行的最新趋势积极寻求新载体,以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技术装备搭建起服务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导向的平台,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通过手机报、飞信、微信或视频等方式,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发送给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手机通讯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手机上网的方式查阅、接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同时,学生一有困难,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发布出来。这样无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丰富教育形式:制作数字化的德育教材开展视频点播;制作隐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利用聊天室进行网上辩论和谈心;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上咨询和问答;利用BBS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鼓励学生用写博客、发帖子的形式发表见解;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有奖知识问答、专题学习,把现实生活中学校、学院、班级的活动映射到网络上去,以此建立相对应的网络集体。

(五)大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交融能够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素材,从而大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空间。红色、古色、绿色教育资源是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的生动教材,表征着中国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性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适时将这些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特色的实体性现实版教材,从而建立一个教育内容、手段和载体由虚变实、由隐形变为显性、由枯燥变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空间发展格局 篇8

(一) 传统漆器技艺发展潜力不足, 品种过于单一。

以荆沙地区为例, 虽有漆器作坊近10家, 但大多数只以一般材料, 一般油漆, 仿制出土器物为谋生手段。采用地道国漆, 高精材料, 传统工艺, 因成本高昂, 费工费时和技艺难以遵古而经营者极少。有少数楚式漆器的传承人虽身怀绝技, 能制作精品和新品, 也因资金和熟练技工的缺少而难有作为。而且老艺人年迈, 后继者乏人。

(二) 分散经营、无序竞争。

登记在册的漆器生产企业以小作坊经营为主, 过于分散, 难于管理, 不能形成集团优势和竞争力、再者同行之间互相倾轧, 做工粗陋, 滥竽充数, 导致生产环境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管理, 漆器市场发展日渐式微。

(三) 品牌意识薄弱。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没有与之地位相称的海内外市场知名度。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楚式漆器艺术生产和管理还处于待开发的蒙昧阶段, 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注入品牌竞争意识, 缺乏大品牌产品。

二、漆器髹饰技艺的创意产业特征分析

由于楚式漆器是依赖于纯手工加工与设计劳动者创意思维而完成的作品, 因而属于创造性劳动与创意性产品的范畴。创意产业划分的13个产业领域中就有传统手工艺一个,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独创性, 专利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每件创意作品都享有独自的知识产权, 具有人文性特征、区域特征、和人文内涵, 体现着荆楚文化创造的品格。所以说,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一) 新媒体对资源的整合

新媒体有着低成本优势, 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极具个性化的特征, 这也使得那些原本并非主流的文化产品也偶有市场, 点滴汇聚也能形成可观的市场收益, 进而实现传统手工艺在文化空间运行的产业价值。这些经典创意元素的产业价值的受众虽是小众群体, 但依然可凭借产品和服务成为主流方向, 其中蕴藏的经济吸引力不容小觑。将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用于整合各类传统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文化内容, 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 开发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传统漆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组合可以扩展到室内外软装饰、展厅布置、包装设计等方面, 凝炼的传统漆器手工艺符号则可大量适用于景点、大酒店内外装饰。传统漆器手工艺基因库的建立, 也为漆器设计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将传统漆器艺术的文化创造转换为图案、文字、视觉符号和数字化材料。

(二) 漆器髹饰产业价值链的三个阶段

第一, 在文化产品创意阶段, 新媒体能够最大程度的将楚式漆器髹饰作为主题元素, 并使之展现出设计理念和产品的大致形廓, 如产生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载体的文化产品来传递新生产品的艺术文化气息, 使之与现代社会的消费理念、审美品味和艺术追求相匹配;第二, 在新产品消费阶段, 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如通过电子商务等手段, 用最少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和最方便的形式服务于市场, 传达给消费者;第三, 在新产品售后阶段, 新媒体将打通信息社会的各个通道, 与之有关的所有信息与服务, 都可以被每一个受众通过新媒体构建的平台来了解、消费。

(三) 传统技艺纳入现代化语境

第一, 打造艺术品品牌, 提高商品附加值。建立与之配套的手工艺基地, 对传统漆艺进行有选择性的继承与发扬, 使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技艺;第二, 艺术类高校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中责任重大, 必须积极与省内外甚至海外艺术院校联系, 逐步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大力宣传推广传统漆艺培训, 为漆艺传承输送新鲜血液, 使之后继有人。还要创建高档次漆器艺术博物馆, 鼓励收藏;第三, 尽可能地保护性开发, 侧重于漆符号、图像、文本和其他材料传统漆器门制作和收藏大漆作品, 坚守传统楚式漆器艺术品收藏功能和审美功能;第四, 创意要新颖。要及时更新观念与漆器的艺术创作中。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展示远远不够, 更依赖与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诉求与艺术底蕴, 要展现出传统人文色彩, 完美的漆器创作需要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以及精准适当的艺术表达和个人的天赋与才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平台, 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现代化语境中。

三、创意产业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的再创造

传统的漆器产品可以推陈出新, 服务于新的文化生活空间。在现代室内外的软装饰中, 使用漆器用品可以用来营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化空间, 比如漆器储存罐、漆画、客厅屏风等。新的功能和审美造型被诠释于古老的漆器文化环境, 视觉上的装饰效果更加突出。将现代设计的构成形式感注入具体家居形式中, 在传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精华中提炼新的时尚要素为现代生活服务。传统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资源何其富庶, 将其中的本土文化元素加以收集提炼, 再结合现代构成语言加以阐释, 新营造的文化空间可以将历史和现代完美沟通起来。市场从“高低两端”向“中高端结合”趋向。过高的追求会缩小市场空间, 而过低的产品定位也会损失漆器产品的应有品味。当在坚持品质的前提下走“中高端结合”“品牌带动”的路线。

四、总结

单纯把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过程形式化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是, 在创意产业格局下, 如何实现其文化空间中的价值定位选择与长远目标。否则, 其成果的正面意义将可能被现有形式的盲目驱从与毫无章法所替代。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文化空间是依附于其具体漆器产品而存在的, 但也必须应时而生,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良与再创造。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发展空间的可行性, 如何对流传下来的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进行收集、整合、提炼、甄别, 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理念与创造, 是我们要仔细研究的一个长久课题, 而且、这个过程是和文化形态的再创造和注入息息相关的,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桂俊荣.漆器文化艺术特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2]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R].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4-45.

空间发展格局 篇9

随着我国整体上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 如何协调好城市与地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已经成为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运用生态规划理念与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参与规划实践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工作途径。国际上已在美国马里兰州、芝加哥、明尼苏达、波特兰等市开展了相关研究[1];国内也有多位学者对东营、威海、菏泽、台州、兰州、沈阳、广州、北京等城市[2~9]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对于城市扩张的响应进行了研究。

经过建国后60年的快速发展, 常德城区已由约10km2的规模发展成为用地规模超过50km2、人口超过50万的大城市。并且, 常德在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 不论是内部水系网络, 还是周边生态环境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环境制约, 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和城区周边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 特别是高速公路环线的建设, 使常德中心城区迎来了扩容提质、加速发展的契机。本文结合常德市实例, 依靠各类空间信息, 在ARCGIS中依据特定的数据处理模型进行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空间结构的识别,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预测城镇空间格局, 以期为相关规划研究提供参考。

2 相关概念与方法简介

生态安全格局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是景观安全格局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的一种, 是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性格局。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健康与完整, 维护区域与城市生态安全, 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刚性格局, 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地获得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保障。而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简称EI) 是维护土地生命的安全和健康、维护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关键性空间格局, 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 (生态服务) 的基本保障, 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框限[10]。

本文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出发, 通过生态空间 (包括自然环境、生物环境、人文环境) 的表述, 分析自然、生物与人文的过程, 评估生态服务功能, 形成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并预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1 生态空间的表述

3.1.1 自然环境特征

常德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兼有湿润的滨湖气候。四季气候分明, 热量充足。区域总面积约48769hm2, 南西北三面由雪峰山北闾丘陵和武陵山东闾丘陵所环绕, 东北和东南部为广袤的西洞庭湖平原所铺垫, 整个地势为南西北三方高, 向中部和东面倾斜。区域被沅江分割为南北两大片, 南岸雪峰山余脉的德山是丘岗地形 (如图1) 。

根据分析, 区域内生态用地为9245hm2, 非生态用地为39524hm2, 分别占总面积18.96%和81.04%。生态用地中以包含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用地的其他土地为主, 占62.20;其次为林地占31.55%;园地和未利用地仅占5.08%和1.17%。

区域内有沅江穿城而过;穿紫河、姻缘河、马家吉河、枉水河分布于沅江南北;新河渠道、三闾港纵穿城区东西;沾天湖、柳叶湖、白马湖、玉池湖、赤塘湖、刘家湖如同碧玉镶嵌在城区。区域内还有大小池塘2000多口, 据测算水资源总量674.9亿m3, 除去容水径流量674.22亿m3, 还有约3846.6万m3, 耕地平均每亩拥有水量1653m3;根据实际测算, 区域内共需水3846.6万m3, 供大于求, 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3.1.2 生物环境特征

区域常见树种有32科91种、湿地植物45科101种, 常见飞禽40余种, 常见野兽20余种, 常见鱼类有11目12科63属94种。列入国家和湖南省重点保护的动物有10余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鹤。

从栖息地来看, 区域境内湿地是多种水禽的越冬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停歇地, 在候鸟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区域内较大面积的重要生物栖息地除三大湿地外, 主要包括西部及北部的山地, 为野猪、狗獾、刺猬等兽类和雉科等留鸟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3.1.3 人文环境特征

(1) 建设区

此次规划范围主要由常德城区和周边5个乡镇组成, 土地总面积48769hm2, 占全市的2.68%。2010年末, 区域内户籍人口67万人, 常住人口80万人。

(2) 道路

境内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2010年底, 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为369.04km, 其中主干道71.96km, 占19.5%;次干道60.59km, 占16.4%。主、次干道路网密度1.78km/km2。

(3) 土地覆盖

依据遥感图片影像解译的结果, 并对所得结果通过地形图数字化测算, 将区域土地覆盖进行聚类, 划分为:旱地、水田、果园、林地、草地、建筑、水域。区域各类的变化剧烈程度不同。城区及近郊区耕地和果园向城镇用地转换较为剧烈, 而众多乡村地区建筑扩展相对缓和。

(4) 历史文化景观

区域历史文化景观可以划分为山水文化景观、工程设施景观、历史建筑和街区景观、文化景观等类型。

3.2 过程分析

3.2.1 自然过程分析

(1) 河流与滩涂演变过程

区域内由于沅江穿流而过, 在水动力和泥沙综合作用下, 河岸和滩涂位置随水面的进退而不断改变。

(2) 湿地的形成

除西部和北部山体外, 区域内地势较低平、湖泊众多、水网密度较大, 湿地主要由河流与淡水湖中的泥沙淤积而成。

(3) 径流过程

区域内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径流、地下水等过程。降水量与季风活动有关。在空间上, 降水量一般山区大于平原, 而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降水, 其时空分布规律与降水基本一致, 但不均匀性更大, 因此区域内径流量也具有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的特征。区域内河流中沅江自西向东蜿蜒流过, 其余支流从南北两面汇于沅江, 一同流经山地、丘陵、以及平原城市化地区, 最终注入西洞庭湖。

(4) 洪涝灾害

由于沅江的影响, 区域受洪水过程影响较大, 在江北、江南及德山三片城区已建有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堤, 但其他区域目前主要作为蓄滞洪区, 易受洪灾威胁, 以暴雨洪水为主。同时受极端性天气影响, 区域易受内涝威胁。

3.2.2 生物过程分析

通过对区域生物资料、文献的研究, 并与省内的生物学家进行交流, 初步选白鹤、雁、翠鸟、竹鸡作为指示物种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其习性和生境。针通过分析, 得出它们的习性和喜好的栖息地植被类型相似, 只在对海拔、坡度的要求上稍有差异。通过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来模拟物种穿越不同基面的过程, 生成的阻力趋势表面表示从栖息地到空间某一点的易达程度, 从而模拟物种水平扩散的行为模式, 得出生物生境适宜性如图3。

3.2.3 人文过程分析

(1) 区域城镇历史发展沿革

常德从周朝的“张若城”历经两千多年发展至今, 期间饱受七次兵灾毁城之劫, 同时水灾不断, 1989~1999年期间几乎年年都遭特大洪水袭击, 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不同原因, 城镇化速度较慢, 区域内城区发展较慢, 周边形成了多个小城镇和集镇。

(2) 近代城镇扩张过程

基于获得的多个时间段的相关图纸, 进行城镇形态演变过程分析。纵观这几个时段, 区域人文过程呈现如下特征:

城镇主要沿道路扩张, 区域城镇扩展的一个明显规律即城镇沿着主要交通干线扩展。

道路和城镇发展破坏山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随着城镇的扩展, 人为活动逐渐扩展到山前地带, 山体周围用地发生了较大变化。

城市建设对水系格局有一定影响, 水系穿城的格局随着城镇化的过程, 被影响的程度逐渐加深, 城区部分的河流丧失完整性和连续性 (如图4) 。

(3) 水利工程建设与滩涂、湿地变迁过程

城市防洪圈修建是为了抵御洪水, 保护城镇及设施, 同时也是历史见证。据记载, 早在公元前227年, 常德就有筑堤抵御洪水的活动, 自后唐、元、明、清隔代, 增建培修, 不断巩固。滩涂与湿地在历次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诸如渐河改道:渐水河以前东绕常德, 流入沅江, 曾是一条重要的古河道, 20世纪50、60年代, 为了解决常德的水患, 便将该河道进行了改道, 河面逐渐萎缩, 滩涂与周边湿地也发生改变。

3.3 生态环境评价

3.3.1 河流自然过程受到干扰

区域内河流经过不断人工改造, 逐步演变成为人工管理下的工程化系统, 河流逐渐丧失了其自然的泄洪、生物、美学等功能。这一过程综合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问题:

(1) 土地利用改变包括围垦造田、填河填湖等造成的地面抬升, 还有“农业治理”等, 这带来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的改变;尤其是流域内的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硬质地面增加, 径流增加, 距粗略估算, 区域内河网蓄水量减少约30%。

(2) 大量工程化措施的影响, 如修建电排站, 以及外围的水库, 通过工程蓄水使得径流被拦截;截弯取直极大地改变了水流过程。

(3) 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污水随意排放, 地表径流增加, 水缺少交换和稀释等。

(4) 人与水体的关系也在改变, 人们开始远离水, 水除了具有泄洪通道、生产、航运的经济功能外, 调蓄洪水、生物保护等功能均受到较大影响。

3.3.2 区域生物过程的安全和健康面临威胁

目前对生物栖息生境产生较大干扰的人为活动包括:高等级公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 (堤防、水闸、外围水库) 建设;各类园区和开发区、城镇化和集镇建设等。

3.3.3 乡土文化环境保护及游憩过程前景堪忧

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 区域的乡土文化环境保护及游憩过程受到威胁, 主要包括:

(1) 完整连续的山水格局被粗暴地切断和破坏, 独特的地方乡土游憩资源和过程受到损害。

(2) 乡土游憩资源的破坏使得乡土审美体验过程受到损害, 导致缺乏连续性的历史体验和文化认同感降低, 现代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使人们已经淡忘了当地的乡土文化遗产和游憩方式。

(3) 具有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健康出行过程受到阻碍。

(4) 围湖造田、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坏都对区域生物栖息地格局造成巨大影响, 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3.4 生态安全格局

本次分析是把生态基础设施视为阻力因子的情况下的城市扩展趋势, 模拟现状城镇 (源) 受到生物、洪水、文化遗产、游憩等的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生长过程。模拟结果反映了城市在EI提供的“答案空间”框架下的发展态势, 如城市发展区的范围、规模、以及和自然要素的关系。

3.4.1 现状城镇建成区

以现状城镇建成区 (2010年) 为源。阻力因子包括:游憩、生物、历史文化综合安全格局和洪水安全格局以及道路等。

3.4.2不同生态基础设施标准下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城镇发展空间

通过防洪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文化景观安全格局等的分析, 最终得出不同EI标准下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以及城镇发展空间的理想规模:

(1) 在低标准EI下, 可以提供310km2建设用地, 满足约260万人的规模。

(2) 在中标准EI下, 可以提供230km2建设用地, 满足约210万人的规模。

(3) 在高标准EI下, 可以提供180km2建设用地, 满足约180万人的规模。

4 多因素影响下城镇空间格局预景

4.1 土地承载力的计算

可供给建设用地的上限为区域总面积扣除生态市要求的受保护地区面积及森林面积、水域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对应现状基本农田面积5360hm2的目标, 区域内非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7460hm2, 可供给建设用地面积为31219hm2 (如表3) 。

4.2 建设用地容量分析

根据《常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目标, 推算本次概念规划范围内的允许建设区与有条件建设区面积总计约184km2。

参考相关标准与规划, 本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拟取值100m2/人, 则可容纳的总人口容量极限约为180万人。

4.3 规模的合理化建议

根据对多种过程模拟, 结合常德生态特色和经济效益, 本次规划最终推荐中等EI安全水平下———230km2建设用地, 210万人的规模。

5结论

常德高速公路环线内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为空间发展提供了一个基底, EI导向的空间规划是一种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的区域空间重构过程。

本文旨在应用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出一种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但由于实际可采纳资料的限制, 实例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并且一些具体的指标和计算方法也还需要近一步深化。但总的说来, 不管针对哪种实体空间, 其设计必定需要与自然结合, 而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安全格局自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并且对城镇空间格局的预测也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在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 常德中心城区由于周边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 高速公路环线内区域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使之成为奠定常德中心城区今后持续高速发展的生态基石。并且, 结合土地承载力与建设用地容量的分析, 预测高速公路环线内城镇空间格局。

关键词: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基础设施,GIS,常德

参考文献

[1]Benedict M A, Mc Mahon E T.Green infrastructure:smart conser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Washington, D.C.:Sprawl Watch Clearinghouse, Monograph Series.

[2]俞孔坚, 李迪华, 刘海龙, 等.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城市规划, 2005 (09) :76~80.

[3]方淑波, 肖笃宁, 安树青, 等.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12) :2284~2290.

[4]俞孔坚, 张蕾.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城市规划, 2007, 31 (12) :89~92.

[5]俞孔坚, 奚雪松, 王思思, 等.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城市规划, 2008, 32 (03) :87~92.

[6]俞孔坚, 韩西丽, 朱强, 等.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 (05) :808~816.

[7]李月辉, 胡志斌, 高琼, 等.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学杂志, 2007, 26 (06) :875~881.

[8]俞孔坚, 王思思, 李迪华, 李春波.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生态学报, 2009, 29 (03) :1189~1204.

[9]汪洋, 赵万民, 段炼.生态基础设施导向的区域空间规划战略——广州市萝岗区实证研究.中国园林, 2009, 4:59~63.

小黄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篇10

1 自然条件

小黄花茶生长于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黄花茶保护站(小地名闷头溪)2.14 km2的范围内,该区域常年平均气温17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6 %,年降水量1 200~1 300 mm,全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土壤为紫色砂质腐殖土,pH值4.5~5.8。小黄花茶多生长在海拔500~700 m范围内,海拔5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海拔800 m以上地带分布极少。据全面调查,共有1 708株小黄花茶,多分布在原生杂木林、次生杂木林和楠竹林中。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的设置与种群资料收集

在闷头溪小黄花茶生长良好的次生杂木林、原生杂木林和楠竹林3个群落类型内选择了3个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样地,分别记为样地1、2、3,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样方大小为5 m×5 m,各样地均调查了32个样方,每个样地合计面积800 m2,实测样方内小黄花茶的株数、胸径、树高等项指标。

2.2 数据处理分析

据种群生活史特点和研究目的,把小黄花茶个体分为3级:Ⅰ级(幼苗,高度<30 cm);Ⅱ级(幼树,高度≥ 30 cm,地径<2 cm);Ⅲ级(成体树,地径≥ 2 cm)。

本文对小黄花茶种群分布格局研究采用如下指标:(1) 方差V/均值m的t检验法[2]101;(2)负二项参数(k)[3]43;(3)Cassie指标(I/k)[4];(4)扩散型指数(Iδ)[2]102;(5)丛生指标(I)[3]43;(6)平均拥挤指数(m*)和聚块性指数(m*/m)[2]116。

3 结果

3.1 小黄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将各样地和调查数据,应用上述方法进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和集群强度分析,结果见表1。

在样地1中,方差/均值比为1.73,明显大于1,t值为2.92,经显著性检验,为极显著,故为集群分布。k为2.39,属集群分布,但有趋向随机分布的趋势。其他各项指标为:Cassie指标=0.21,大于0;Iδ=1.37,大于1;m*/m=1.4,大于1;I=0.73,大于0。所以在样地1中,小黄花茶种群的分布格局是集群分布,但集群程度不很高。

C: 集群分布(Clump)

在样地2中,方差/均值比为2.56,明显大于1,t为6.24,经检验为极显著,亦为集群分布。k为1.62,较小,属集群分布。其他各项指标为:Cassie=0.32,大于0;Iδ=1.66,大于1;m*/m=1.59,大于1;I=1.56,大于0。所以样地2中的小黄花茶种群的分布格局是集群分布,且集群强度较高。

在样地3中,方差/均值比为1.42,明显大于1,t为1.68,经检验为极显著,为集群分布。k为3.45,较大,为集群分布,由集群趋向随机分布。其他各项指标为:Cassie指标=0.22,大于0;Iδ=1.33,大于1;m*/m=1.26,大于1;I=0.42,大于0。所以在样地3中,小黄花茶种群的分布格局虽是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很低,趋向随机分布。

综上所述,在3个样地中,小黄花茶种群都呈集群分布,但种群的集群程度是有差异的。从聚块性指标(m*/m)的大小来看,样地2>样地1>样地3。

3.2 小黄花茶种群大小级分布格局

对样地中小黄花茶种群Ⅰ级(幼苗)、Ⅱ级(幼树)、Ⅲ(成体)的空间格局列表进行比较分析(表2)。并制图比较各样地大小级聚块性指数变化。

由表2及图1可知样地1中,小黄花茶种群幼苗、幼树、成体的空间格局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并不相同,从幼苗到幼树m*/m减小,因此种群是扩散的趋势;从幼树到成体阶段,m*/m减小,同样种群是表现为扩散。

样地2中,小黄花茶种群幼苗、幼树、成体的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有差异,幼树高于幼苗和成体,从幼苗到幼树,m*/m增加,表现为聚集;从幼树到成体,m*/m减小,表现为扩散。

样地3中,小黄花茶种群幼苗、幼树的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大树的格局是集群分布。从幼树到成体,m*/m增加,表现为聚集。

4 分析与讨论

小黄花茶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由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及其相互作用决定。所调查的3个样地中,小黄花茶种群都呈集群分布,这主要是物种的亲代散布习性所致。果实成熟时,种子散布在母树不远的地方,幼苗主要分布在母树的周围,从而使之表现为集群分布。

C: 集群分布(Clump)

在不同样地中,由于环境的差异和群落类型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样地间种群集群程度的差异。如样地2的集群程度比样地1、 3要大,此群落内郁闭度较大,林下荫蔽较多,人为活动少,小黄花茶长势良好,说明小黄花茶是一种喜阴植物。在样地1中,小黄花茶生长在溪边,土壤湿度大,空气潮湿,分布集中,长势良好,幼苗、幼树相对较多。在样地3中,小黄花茶幼苗、幼树为随机分布,成体为集群分布,主要是受人为干扰严重,被损坏砍伐的较多,但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未被人为砍伐的长势良好。

小黄花茶是一种耐阴、喜湿的植物,在不同的群落类型中,均呈集群分布格局,但集群程度有差异,原生杂木林最高,次生杂木林和楠竹林较低;在不同群落中,小黄花茶种群的不同发育阶段,从幼苗到幼树、成体是不同的,与其生长环境、人为活动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宏达,曾范安.山茶属—新组—小黄花茶组[J].中山大学学报,1982(3):72-73.

[2]周纪纶,郑师章,杨持.植物种群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江洪.云杉种群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空间发展格局 篇11

关键词: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S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3-0001-05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orest Landscape and Spatial Patter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un Xiaojuan(1) Liu Xiaodong(2)

(1.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Beijing100048;

2.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the GIS platform and by taking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data of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the quantified evaluation o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stability of forest resources in Three Gorge Reservoir was given at forest level and regional level respectively. The quantified description on the landscape index in Three Gorge Reservoir was not only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n current status, but also the basis affecting the forecast; furthermore, it was the existing issue eagerly needed to be addressed in the plan and decision process for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 health.

Key words:Three Gorges Reservoir;forest Landscape;spatial pattern,;quantitative analysis

森林景观在地域上可以分解为若干个森林生态系统单元,由于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因此它们的不同聚合即空间格局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森林景观内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的变化,影响着森林景观的稳定性、对逆境的抵抗力和受干扰后的恢复力。[1-2]三峡库区作为一个宏观系统,大量空间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是景观尺度研究的重要特征。[3-4]本文充分利用我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量生态学方法,从基于森林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角度出发,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分林分水平与区域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可以通过分析森林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破碎化程度、完整性和稳定性,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宏观角度给出区域生态状况,辨识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森林受干扰程度。[5-6]区域水平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指数也可以作为早期预警和诊断性指标,为制定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7-9]

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三峡库区地处东经105°44′~111°39′30″,北纬28°32′~31°44′,涉及湖北省4个县(区),重庆市26个区、县(市),总面积57 828 km2。区内水热条件较好,年均温15~18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冬季微冷,夏季热而多雨,呈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特征。区内植被类型和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植物区系中特有属分布中心之一。

1.2研究方法

在森林资源管理中林分水平是评价森林资源构成的基本单元,每个森林小班就是一种林分类型,优势树种是小班区划的因子之一。而评价不同区县的森林资源状况,有助于了解区域尺度森林资源的状况,因此在分区域景观评价中,以各区县为具体评价单元。

根据遥感解译,将库区森林景观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经济林、疏林、未成林地等8种类型。由于针叶林比例最大,将其按起源和龄组进一步划分为天然幼龄针叶林、天然中龄针叶林、天然近成过龄针叶林、人工幼龄针叶林、人工中龄针叶林、人工近成过龄针叶林等6种景观类型详见表1。按此分类系统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文件转换为grid文件,为保证数据精度,像元大小为30 m。

由于景观指数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在全面了解每个指标所表征的生态意义及其所反映的景观结构侧重面的前提下,依据研究的目标和数据的来源与精度, 选择了斑块类型指数和景观水平指数,其中斑块类型指数代表了景观中单个斑块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格局,是针对某种斑块类型的具体结构进行测度,可看作破碎化指数解译,包括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面积比(PLAND)、斑块数量(NP)、平均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缘密度(ED)、分维数(D)、相似邻接百分比(PLADJ)指数。景观水平指数代表了整个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作为景观异质指数应用,包括斑块面积(TA)、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平均面积(MPS)、形状指数(AWMSI)、分维数(D)、聚集度(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性指数(SHEI)。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各指数。

nlc202309031223

2结果与分析

2.1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三峡库区范围内森林景观类型总面积为26443×104 hm2,斑块总数为24111×104个。总体来看森林资源较丰富,但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斑块数分布不均,其中针叶林类型面积占比最高,达12403×104hm2,占总面积的4690%,是该区域森林景观中的基质,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灌木林和阔叶林类型次之,面积分别为7196×104 hm2、4175×104 hm2,占总面积的2721%和1579%。三者面积合计占总森林景观的8999%,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总体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景观组分中镶嵌分布小景观组分的特点。

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布见图1。

2.2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破碎化分析

对库区森林景观各类型的斑块空间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将针叶林按起源及龄级构成细分,计算出各斑块类型指数,即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面积比(PLAND)、斑块数量(NP)、平均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边缘密度(ED)、分维数(D)、相似邻接百分比(PLADJ)指数见表2。

根据表2进一步分析三峡区内景观基质针叶林的分布规律与空间格局,库区内共有天然针叶林9352×104 hm2,人工针叶林3050×104 hm2。但从斑块密度来看,天然幼龄针叶林、中龄针叶林和近成过龄针叶林分别为176,151,019;幼、中、近成过龄针叶人工林林则分别为032,066和024,说明天然林与人工林比较起来具有更强的斑块连通性,人工林斑块破碎程度较高。从龄组上看,幼龄林面积比例最大,共计5990×104 hm2,占针叶林总面积的483%;中龄林次之,其面积为5225×104 hm2,占比为4213%,近、成、过龄林面积累计占比仅为957%,反映了库区成熟林资源已被过度利用。

图1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图

灌木、阔叶林及天然幼龄针叶林3种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LPI值较大,说明它们是库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中灌木林的斑块密度值、边缘密度均远大于其他景观类型,说明灌木林地斑块面积大、数量多,且破碎化程度高,频繁的人为活动及其带来的森林资源破坏可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库区针叶林景观中,天然林的分维值明显高于人工林,说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人为景观的分维数值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小的自然景观的分维数值高,由表2分析可知,库区各景观类型分维数大体相近,基本上都处于13~14之间。可见各种森林资源一定程度上都因人为活动频繁,而受到一定的外界干扰。

2.3森林景观异质性对比分析

为综合比较三峡库区各县(区、市)森林资源空间特征,表3列出了三峡库区以及各县(区、市)的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平均面积、形状指数以及森林覆盖率, 表4中列出了库区及各县(区、市)的分维数、聚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

由表3可以看出:库区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北库区4县,重庆中东部的巫溪、巫山、奉节、石柱、武隆等地,且湖北4县森林覆盖率明显高于重庆各地。分析各县的TA、NP值,可以看出湖北4县这两个值都不高,表明湖北库区森林资源分布相对更为集中连片,破碎程度更低。库区湖北段的MPS值都在20上下,远高于库区平均值1097。边缘密度ED可用于揭示斑块类型连通程度,两者呈正相关性,由表3可知:秭归、丰都、石柱、武隆等地ED值相对较高,说明这些地方的森林资源具有更高的景观连通性,这与其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现状吻合,对于更好地发挥森林防护功能,保障库区生态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相较而言,在城市化程度较高区域,如重庆市区及其周边各县,由于人为活动更频繁,且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在森林景观的分布上呈现斑块数量多、密度大而ED值小的特点,破碎化程度的加大对于库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其生态防护功能发挥尤为不利。

由表4可见:三峡库区森林景观分维数为1366,说明库区景观斑块形状具不规则性。聚集度是用来描述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的分配均匀程度,或度量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非随机性或聚集程度,能一定程度反映出各要素在景观中的相互分散程度,其值随斑块类型的聚集程度增加而增加。由表4可以看出:在湖北兴山、重庆奉节、巫山、巫溪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景观聚集度值较高,而森林覆盖率低的县域则整体较低。说明森林景观面积的增大主要体现在大面积斑块的增加,或是同一类型斑块高度连接。

三峡库区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063,其中重庆长寿县最高达2264,除湖北兴山县1452 5和重庆奉节县多样性指数为1482 0外,各县该值均在20左右,说明其景观异质性较高。湖北4县多样性整体来看要低于重庆地区,说明湖北段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更多地是由优势森林类型所构成和决定的,其森林多样性并不丰富。均匀度指数(SHEI)为1时景观具有最高多样性,一般来说均匀度低则优势度高,此时景观往往由一种或少数几种具有优势的类型所决定。库区森林景观均匀度指数值较大,为080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库区的森林景观优势度不高,优势类型不明确且各类型斑块在景观中呈相对均匀分布的特点。

3结论与讨论

(1)三峡库区森林景观中各类型结构特征差异较大。针叶林景观类型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6900%,是该区域森林景观中的基质,整个景观的分布格局呈小景观单元镶嵌分布于大景观单元中的特点。灌木林PLADJ最大,为90535%,表明灌木林多呈聚集生。

(2)通过对库区异质性分析,其景观分维数为1366,聚集度54261,多样性指数为2063,均匀度为0804,库区景观异质程度较高,但其在库区范围内的分布不均。如湖北兴山和重庆奉节等县多样性指数低于15。建议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同时,应更注意加强长江沿线及西部城市区的营林建设以及东部下游地区的景观多样性恢复。

(3)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指数的确定不仅可以反映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作为早期预警和诊断性指标之一,可用于辨识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因此,对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揭示该区域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的有效手段,通过定量分析三峡库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的特征指数,从宏观角度给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环境状况,有助于增加对区域森林景观的理解程序,以便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来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高,邓红兵,代力民 等.综合构成指数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7):1725-1733.

[2]高贤明,马克平.暖温带若干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群落动态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3):283-290.

[3]陆元昌,洪玲霞,雷相东.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2):21-29.

[4]王新明,王长耀,占玉林 等.大尺度景观结构指数的因子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1):17-21.

[5]李秀珍,布仁仓,常禹 等.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6]布仁仓,胡远满,常禹 等.景观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J\].生态学报,2005,25(10):2765-2769.

[7]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3.

[8]傅伯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1996,51(5):454-462.

[9]万鲁河,周道伟,藏淑英.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格局研究\[J\].植物研究,2003,23(1):117-122.

(责任编辑:郑京津)

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篇12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 是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人文、政策的产物。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是衡量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 烟台市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通过对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 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的各项问题, 优化城市整体布局。文章利用GIS和R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与城市空间格局分析模型结合起来, 综合研究烟台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1 工区概况

烟台市位于山东省东部, 地理位置为北纬37°14′~37°40′, 东经121°02′~121°34′。工区总面积达1000余平方公里, 以半岛类型的地貌特征为主, 人类活动强烈, 城市空间分布差异大。

2 基于RS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2.1 信息源

文章以遥感信息为主要信息源, 包括航空遥感信息和航天遥感信息。

航空遥感信息采用的是国家测绘研究所提供的黑白航空像片, 摄影时间为1998年12月10日, 绝对航高6900m, 最大畸变差为-0.005mm, 焦距为214.84mm, 采用1:3.2万的摄影比例尺, 分辨率为0.1m, 基本能满足城市空间格局分析的应用。航天遥感信息采用的是TM数字图像, 图像为多中心投影, 像元分辨率为30m, 能综合分析地面空间格局特征。

2.2 遥感图像处理

2.2.1 数字图像校正

数字图像校正包括卫星图像几何校正、航空像片正射校正、多元信息复合、数字图像增强处理等。

2.2.2 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是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中, 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新的信息或图像的过程。

2.3 城市信息的分类提取

根据烟台市的实际情况, 参照常用的城市格局研究分类方法, 对烟台市进行空间类型进行划分:

(1) 旱地, 主要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

(2) 林地, 指天然或人工林地;

(3) 城镇用地, 包括人类居住用地、工矿企业用地等;

(4) 水域, 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用地。

3 基于GIS的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3.1 数据库构建

遥感图像、航空像片通过预处理, 提取信息后录入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属性数据包括三类: (1) 系统属性数据; (2) 根据系统生成的属性数据经过计算而得出的数据; (3) 用户属性数据。

3.2 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对比分析烟台市1998年和2008年的城市数据变化, 见表1和图1。

从图1可知, 城镇用地、林地和水域的总面积有所增加, 而旱地面积有所减少, 反映在平均面积上可以看出, 旱地同样减少。从周长数据来看, 城镇用地、林地、旱地的总周长都降低, 而平均周长相对增加。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烟台市的各项用地面积比例向着面积较大的优势方向推进。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烟台市1998年和2008年的城市格局分析, 可以发现该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 城市绿化空间减少, 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稳定性降低。

(2) 由于土地被长期闲置, 地表植被被破坏, 城市周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3) 城市结构单一, 城市结构组分的不断减少, 造成城市的自然单元类型简单, 缺乏空间层次感和生态美学。

(4) 城市通达性也明显降低, 主要表现在生态连通性的降低和视觉通达性受阻。

4 结束语

文章将烟台市的城市空间类型分为城镇用地、林地、旱地和水域, 并根据空间结构原理分析烟台市的空间结构, 并采用数量化方法分析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基本思路是利用遥感 (RS) 技术获取不同时段的城市单元信息, 并在地理信息系统 (GIS) 方法支持下, 运用各种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和模拟烟台市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从而提示烟台市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 以及格局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该市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不仅提取了各种信息数据, 而且对烟台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单元类型分布现状进行了虚拟再现, 提高了实用性和可视性。

参考文献

[1]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修文群, 池天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GIS) [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社, 1999.

[3]吴泉源, 鲍文东, 张祖陆, 等.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研究[M].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0 (1) :40~43.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下一篇:食品专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