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2024-12-05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共12篇)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1

1. 引言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体育局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977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中由汉族所创造的运动项目为301项,由其他55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项目高达676项,同时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我国悠久的养身、教育、娱乐等思想理念息息相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数量充分说明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及内涵的丰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正遭受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已经开始游离于我国主流体育文化范畴,所以当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工作日益需要重视与加强。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困境

2.1 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及依托环境日益丧失

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味,是我国各民族不同时期生活方式、文化思维的重要体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及依托环境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变革的日益加剧,传统的劳作、生活、运动等方式已经发生极大的改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及依托环境日益丧失,进而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及保护呈现出极大的困难。

2.2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体日益流失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体就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从事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无形的文化遗产,但无形的文化还必须依托人进行传承与发扬。当下随着国家城镇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原本可以在闲暇时间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群大幅度减少,在城市中伴随着人民生活压力及生存条件的制约,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或活动的人群开始逐步转向现代体育运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体日益流失直接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

2.3 国家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力度缺乏

在社会政治经济急速转型的多元结构社会中,国家层面具有太多的文化遗产去传承和保护,所以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工作还多是由社会人员进行的,国家层面极少有专款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之中,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处于空白的状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工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国家层面的态度和决心,完善国家层面的保护措施。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措施

3.1 加强民族民俗节日性活动的开展,确保民族体育的活态

我国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实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伴随产物,与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的民族、民俗等节日活动概念日益淡化,因此加强民族民俗节日性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人们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之中,而且能够确保民族体育的自身活态,进而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及依托环境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体两个方面直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

3.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现代化数据库

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数据库,就是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整理汇编,形成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体系,进而能够更好的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数据库就是要分地区、分类别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收集、归类,同时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主体进行拍照、录像等处理,进而形成电子档案。同时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及整理与保护的相关网站建设,拓展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来源及宣传渠道,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手段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

3.3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步伐,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最活态的传承

学生群体是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学生群体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本身,通过学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家庭乃至社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问题,同时在学校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学校这个文化平台培养学生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及使命感,进而增强学生群体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自信与自觉,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保护。

结论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我们不仅要认同其价值的不可代替性,同时也必须从客观上承认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地域性、民族性而导致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整理与保护中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生产及依托环境日益丧失、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主体日益流失、国家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力度缺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客观,在整理与保护中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差异性、活态性等原则。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37.

[2]李玉文.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D].吉首大学,2009.

[3]冯胜刚.对我国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整理和编排问题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3,2(23):80-82.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2

来源:作者:

(三)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世界上许多农作物的多样性都是由农民根据古老的耕作方法、品种选择和土地利用习惯而保持的, 并为当地带来了其他利益, 如食物多样性、增加收入、稳定产量、保护环境、减少虫害和疾病风险, 增加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等, 传统知识还是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学艺术如音乐、舞蹈、手工艺制品等方面的创作源泉。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21 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发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彰显。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二、目前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现状

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抢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工作的法治步伐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6 个缔约国, 到2002 年底, 全世界共有125 个国家和地区的730 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包括中国的29 项。1989 年UNESCO 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 建议各国把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也纳入保护范围。2002 年9 月UNESCO 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国际文化部长圆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也在组织起草过程之中, 并准备提交UNESCO 第32 届大会审议通过。会议还呼吁各国加强立法, 建立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机制。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它管理的21 个国际条约中有6 个涉及知识产权内容,包括《保护文学艺术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等。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面也在加大努力。2003 年7 月, WIPO 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化政府间委员会在日内瓦举行第五次会议, 对传统知识保护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2003 年9 月22 日到10 月1 日, WIPO 成员国大会第39 次系列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会议决定拓展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的任务。另外WTO 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9 条的表述也适用各国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3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理论及保护机制,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发展规律,探寻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及保护现状,旨在明晰我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研究

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传承下来的历史产物,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反映当时的自然生态状况和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状况,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它们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本身包含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溯其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就首当其冲。

(二)社会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保留的原始信息以及记录的历史活动信息,有着重大的社会学价值。社会学的价值尺度就是对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所具有的集体性、群体性、人民性、社会性、阶层性的特别关注。以集体创作、集体行动、群体参与为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毋庸置疑的具备着社会学价值。例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正是古代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集体创作、集体行动、集体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无论是全国性的龙舟比赛,还是地区级的龙舟比赛都是集体活动,其社会学价值无可估量。另外通过考察龙舟赛在某个时期举办的活动规模及活动内容形式,可以了解这个时期人们生活结构的组成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研究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反映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价值;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的形式,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科研资料,具有研究价值。通过文化遗产搜集科技信息资料和积累知识,就能继承前人的科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四)民族学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的主题之一。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花鼓灯、傩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就是民族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制定了相关法律保护办法及规定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不断重视。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确定了首批共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间,部分地区的立法机关就本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如《福建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4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等[1]。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文列出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此法律的保护。

(二)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与保护研究中心及专门从事民族体育研究的机构,充分利用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力量雄厚、专家人才集中的优势。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三)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

为落实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2007年6月和2008年1月,文化部分别建立了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6年9月15日,一个集中展示维吾尔族手工艺品及其生产过程的保护园区在吐鲁番正式挂牌,这是新疆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展示对象的园区。陕西省也命名了陕西省绥德县为“陕北秧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表彰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省上每年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北秧歌与陕西红拳已经享受。国家级项目传承人每年享受8000元生活补贴,省级项目传承人每年享受4000元[2]。

(四)抢救、整理和出版了大量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

以具有代表性的武术项目为例,1956—1958年,政府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整理了简化太极拳、青年拳、长拳及刀、剑、棍、枪等多种拳术器械套路,以向社会推广,同时,也出版了不少不同流派的武术著作,如各家各式的太极拳、青年拳、绵拳、华拳等。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拉开了挖掘整理文化遗产的序幕。1984年6月在河北承德举行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汇报会上,进行了成果展览。据统计,这次挖掘整理工作查明全国除台湾省外,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并使许多濒于湮没、鲜为人知的拳种得以抢救[3]。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6.

[2] 胡朝相.贵州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2(4):462.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4

1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1.1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某些表象,以感性、质朴的思维方式进行加工和改造,将自然力人格化和形象化。在实际的动手和自由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身体的锻炼,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体育运动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育逐渐与生产劳动分离,其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扩展,逐渐演变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和改善身体机能的特殊教育过程。如武术中存在许多象形拳:螳螂拳、虎拳、猴拳、地躺拳等,武术先人从自然界中汲取智慧,将自然界中的变化思想和规律移植到武术的创拳中,用于生存和生产以及自卫。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变化,沉淀在民族文化深层的身体文化依然在民族生存和生活的一部分。

1.2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文化心理的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反映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文化心理、审美心理等。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人们浓郁的宗教情结。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人们形神统一的审美情趣。以武术为例,中华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既注重外在的“形”,又注重内在的“神”、“形”是指武术运动中人的整体外部形象或形态,是初级的、肤浅的;“神”是指人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是更高一层的追求,其表现出“虚”和“静”的审美特征。实际上,练神的过程就是一种求“虚”、“静”的过程。例如太极拳本技法中要求“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即要求太极拳运动要像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又如十三势歌中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即要求身体要保持放松静和,心静则体松。这种强调内外联系,内形于外,达到筑其内、强其外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形神统一的审美情趣。

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粹——武术为例,它要求内外兼修,不仅对对形体和内在神韵有着严格的要求,同时还对练武之人的武德和修养提高了严格的要求。武术既注重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又注重群体本位价值取向,是理想的人格价值取向。L·怀特认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文化发展程度与所用工具的效率成正比例变化。”也就是说,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差异较大,在自然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农牧为生的北方民族和以渔耕为业的南方民族的不同格局。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演变成适合于本地地理环境的工具,南北方的生产工具由此分化。中国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工具都有着很明显的差别,长期居住于此的民族生活方式也随之逐渐“特化”,由此增大了各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一定地理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体育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并因地制宜地继续传承和发展。纵观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器材、风格以及流传范围,可以发现,各民族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为民族传统体育赋予了鲜明的特色及独特的文化心理。“社会变迁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变革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价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变迁促使民俗语境发生变化,进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失去生存的土壤。”[2]

2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实价值

2.1 体育健身价值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人们不仅能在生产实践、劳动活动中受到教育,还能在政治、经济和文体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逐步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强调以健身为主,以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为最终目的,强身健体就成为其主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参与运动锻炼能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文化传承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对体育文化的价值这样描述:“任何一个研究过古代奥运会的人都会发现其深远的影响在于两个基本因素——美和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产生我们期望的影响,也应该显示出美,激发出人们的宗教热情——一种无限制的超越我们今日最重要的体育竞赛所表现出的任何东西的美和尊严。”[4]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体育的文化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文化性。作为一种传承的民族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深刻地体现出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2.3 艺术熏陶价值

作为一种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的活动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使人们的身心都尽情参与其中,从而得到情感的挥发和精神的愉悦。各民族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将民族体育融合进了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而且还将民族体育与文化艺术形式、民族舞蹈等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更充分地体现了其娱乐性。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 遵循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潮流, 借助休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特点, 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休闲活动, 普及休闲知识, 为丰富世界休闲文化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5]

2.4经济产业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所带来的大量关注人群,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所创造出来的观赏效应和愉悦效果都可以作为产业来开发。对外,它以其神秘的样式和新奇的感受吸引人;对内,它以惯常的形式、亲和的感受感染人。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有可能从中获得无可替代的乐趣。正是借助这样的关注度、参与面、辐射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可以在商业开发的基础上获得显著的经济效应,进而带动村寨乃至整个地区和民族的经济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思考

3.1 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保护原则

“崔永元建立了一些以影视资料为主的“口述历史库”,致力于口述历史开发与研究,针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将收集到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并免费向全社会其他学术研究机构或个人开放,以供学术研究利用。”[6]中国地域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当地的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各地依据文化保护条例进行静态的和动态的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专项立法建设不足,相关法律条款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立法内容设计存在保护模式难以定位、权利主体难以确定、保护范围难以划分、原创性难以分辨及保护期限难以明确等多处难点,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立法保护进程”[7]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高的体育价值,那么在当今中国体育深度转型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应该称为大众健身的首选项目,因为它还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传统的传承机制是建立在血缘和模拟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而现代社会的传承主要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主要呈现本土化传播和跨区域传播两种态势。”[8]创新当代传统体育的传承形式,适应大众健身的兴趣,实现大众健身项目的本土化。“继承传统与保持创新不是矛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继承传统保持创新的过程,继承为创新提供基础,创新为继承提供发展动力。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继承传统,通过不断创新补充新鲜血液,保持其不断绵”[9]

静态保护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先来的文字、实体等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保护;动态保护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传承人依据本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模式,对其进行宗亲和血缘形式的传承保护,一种是将临近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口传、录像等的整理、加以保护。

“依据有关法律,地方政府应发动有关部门和组织力量,对项目进行文字、 拍照、 摄像三维的普查方式,以数字化和档案化的方式,做到永久储存。”[10]

3.2 构建“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产业模式进行保护

“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模式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的保护形式。人才、技术和资本为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重要要素,他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人才是主体,资本和技术是关键,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流动决定技术和资本的流动。利用本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优势,将活态的传承人的技术文化,结合最先进的科技技术,融多种形式资金,依托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来完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业化传承与发展,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旅游、体验等产业链。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而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必须适应这种经济的变革,只有适应了这种变革,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加起来合计数百种,但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项目没有得到广泛地传播,仅限于在本民族中流传,甚至有的项目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逐渐消亡,如我国古代的投壶、捶丸等项目,在当时是多么的兴盛,上至皇族宗亲,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是一种国民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先后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保持活态的传承机制,是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键。

“在全球化语境下理应保持文化多样性,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要积极借鉴现代体育的优秀成果,以理性的精神和开放的胸襟来理解和包容异族体育文化,以科学理智的态度来欣赏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并通过不断的交流、互渗、融合、互补与创新,构建本民族文化‘个性’,使其融入全球体育文化的潮流,得到实质性的发展。”[11]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表达人们喜庆、欢乐、悲哀、痛苦等情感的形式,凝结着各个群体或者团体的文化旨趣。因此,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就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相联系。

作为一种“身体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表现并传达出来的,更加直观,如武术中强调的“内三合,外三合”,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其次,体现在其传承、传播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变异与创新。“唤醒全民的文化自觉助于我们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为保存历史的记忆取得族群民众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组织或者少数民间组织保护与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是艰难的,因为没有广泛民众根基的文化是注定要消亡的,在不断现代化、城镇化的今天,功利与激进无处不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函须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12]

世界体育是从各民族传统体育中发展而来,世界体育也需要各民族的传统体育。由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不同,世界化、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与创新成为各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考虑问题。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土化创新传承过程中缺乏活力,因此,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体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在全民健身中树立自觉和自省意识,利用“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模式,激活民族传统体育当代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真正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育价值、产业价值。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映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生存的方式和文化心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辨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梳理,并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保护进行阐述。认为采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保护和传承;当代社会应该采用“民族资源+科技技术+多种资本+创意”的模式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创新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5

摘要:

我们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应充分认识河南的发展成就和工作总结其经验,也应该进一步发现其不足,分析原因,找到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策,长远规划,实现国家的文化事业在新的突破,新的时代,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04301

1构建和谐民族文化工作体系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党的理论和国家各行各业的经验,结合区域实际,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积极影响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携手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体系。

各级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支持和国家工作的了解充分,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成为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整理,保护和发展项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传统文化的挖掘,给出了实际支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同级别的保护制度,负责协调和指导保护。当地政府实施保护单位和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负责对濒危的传统文化,特别保护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帮助解决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困难形势的保护传统文化。坚持科学发展,整体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处理与经济,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和固定和保护当地人民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利益科学发展观的进步发展,实现保护传统文化。注重民族传统和文化适应。在自我保护,教学,机制,文化和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被称为一个更加成熟,也形成了多种文化的变革,社会发展机制的调整。要注意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功能的精神,强制措施和人类的结合,适应法律的文化价值,以方便顺利实施保护传统文化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和管理。

2提高河南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工作的有效性

在民族文化、和谐体系的建设工作过程中,各方应关心的民族文化工作和长期目标的综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传统和人类文化等关键环节,提高全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果有适当的措施,开发和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彼此,可以是一个良性循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如清真寺,应该避免因为利益驱动的破坏。传统文化项目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的行业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项目的发展应该充经过组织的专家,通过相关审批,严格准入制度的发展得到最优解。政府应该倾听来自少数民族的意见,尤其是人的意见,及时纠正损害行为。几个街区的改造项目,此外,城市难以解决,也需要考虑,不要责怪,责任人,拒绝“不合理”、“胡搅蛮缠”。建筑、民族、宗教等首先,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理解,和协会的少数民族和强度、民族平等、真诚的交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不是矛盾的可能性和现代办公楼周围的寺庙门口破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要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及时、妥善解决问题,确保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派和基本权利的心理需求,看似复杂的转换使困难的问题可以解决。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的因素,也有一些落后的因素,如何扬长避短,革故鼎新,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改革的基础上的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基本方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提高自己的质量。孩子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学习有着更大的影响。少数国家教育系统的一部分的小学和中学,位于国家学校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校,老师明显优势,明确的目标群体和民族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气氛。可以适当的和标准化教材或课程,或者采取其他适当形式,教历史和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俗、习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有许多优点:第一,按照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要求;其次,它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繁荣;第三,可以避免少数民族儿童,早期进入,在周末或假期接受神职人员的教育,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国家教育部门,成年人可以由个人和机构的传统文化讲座、研讨会、展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们观察一个典型的大量的研究,也在适当的组织很好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传播,构建一个强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使积极的,健康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继承。

3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开创河南的良好氛围参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保护,等等,这是特别重要的是“文化意识”,不断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的热情参与。

为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很多体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如《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有相关规定,河南省也定制了《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河南省宗教事务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的需要。要重视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和加强切实可行,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以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出现在创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少数民族的人,它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继承和开发人员。群众的少数民族地区是最当地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他们掌握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必须注意传统文化的主题,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国家语言教学,年长的民间艺术,民族历史和文化教学等多种渠道,深化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和激发保护传统文化和各民族自治意识的发展,促进文化保护行动的影响。“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平等,否则,它将成为从属于另一个人,总是自卑。“我们应该扩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在全社会的教育,通过传统文化内涵,在全社会传播普世价值,创造有利于保护文化环境和氛围,使整个社会事业的关注和参与。

少数民族应该继续激发他们的“文化自觉”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位置。“文化自觉”的理解存在,强度,取决于所有成员的民族国家层面上的文化瑰宝的根源。只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将会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文化,有意识的自我是非常危险的,无意识的自我的更危险。人类社会的过去被忽视的民族文化保护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的态度爱,只有他们的文化意识,是预防的关键坏运气。

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在21世纪是共生的时代,这是各民族的差异,可以使世界丰富多彩,青睐的世界上唯一真正的民族特色。今天,西方文化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威胁,现代文明的丰富是显而易见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民俗淡出。向现代化发展,中国文化面对世界和国家的未来,科学和流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今天的传统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和非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的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鼓励他们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创新文化的变化,生存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化合物,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6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民俗体育;保护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在世界范围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发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基础,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但可以弥补民俗民間文化的空缺,还可以对指导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借鉴,使其成为群众参加全民健身重要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立保护方针、保护机制、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等体系,才能有效的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主要融于传统节日、宗教、庙会和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开展;近年来由于多种文化的冲击,民众缺乏对民族体育保护传承的意识,许多民族文化被遗弃,尤其是民间民族传统体育。再加上民族体育传承人,保护传承意识差,缺乏管理、连续性和专业人才的组织指导和有效收集整理,就更谈不上保护和传承。

2.我国民族传体育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经济条件的制约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民间,群众的参与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它的产生离不开经济,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民俗体育内容,由于经济的制约这些宝贵的民俗体育内容很难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所以很多民俗体育项目的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渐渐的被遗弃、瓦解、消失和肆意改造。

2.2缺乏制度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被当作“四旧”而受到批判、践踏,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已经失传或面临着失传,但是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射箭,这些与中国武术有着深厚渊源的项目蓬勃发展,如今他们已经进入了奥运会成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在民间开展,传承都是人与人之间或家族为主,传承方式单一以口述传承或简单文字记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至今,在制度层面上极大地阻碍了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

2.3整理和发掘不够

在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理时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多途径来整理,既要看到民俗体育积极、优秀的一面,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社会文明的产物,必然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我们在整理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得到弘扬发展。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隐性特征,但又真实存在,这给我们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无形”,但还是需要依托人,我们就可以通过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保护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只要我们保护好这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这些文化遗产就能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2.4过渡商业化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一旦脱离的原本环境,也就是去了其内在价值,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多人只考虑经济利益,看到那些民族体育项目有经济价值就重点开发,盲目的进行移植,使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真性,濒临消失。

4.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体系的构建

4.1确立指导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保持世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积极挖掘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价值。在保护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态”因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中的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来源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与传承人和文化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其中,传承人居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地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都是以人与人之间或家族为主,传承方式单一以口述传承或简单文字记录传承,传授传统知识或技艺,各种机关、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应该加以支持和保护。

4.2确立保护方针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分别做出了规定。因此,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方针应该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所以一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律制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方针进行。为了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对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相关内容做适当修改,制定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的规章制度。

4.3确立保护机制

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独具魅力的体育文化,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就是为了使我们能够了解和传承我们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应该是立体、整体和系统的保护。在保护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确立以下保护机制。首先,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工作。对现有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记录和建档工作。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且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取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

5.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意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挖掘整理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地方民俗的标志,保护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拯救中国民族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此,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

1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保护[J]体育科学,2008,28(1):3-7

2王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若干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72-75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7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一)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优势

我国云南省是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 共有52个民族, 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共25个, 人口数为1530万人, 占全省人口数的35%左右。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 约占全省面积的70%左右, 尤其对于傣族、哈尼族、阿昌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15个少数民族而言, 这些少数民族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的特有民族。与其他省份相比, 云南省具备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在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 多样的民族文化与秀丽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 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 云南省借助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使旅游业成为了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仅在2013年, 云南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44亿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 云南省已经建成滇西北“香格里拉”民族文化旅游线、阿瓦山民族风情旅游线等旅游专线, 培育了丽江、石林、香格里拉等世界品牌旅游地, 并积极开发了版纳泼水节、苗族踩花山、彝族火把节等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节庆日。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云南省正抓紧实施“111226”工程, 即建设1个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10个国家公园、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等。同时, 云南省还计划在未来三年内,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产业特点的特色旅游村。由此可见, 随着云南省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 云南省势必会发展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旅游圣地。

(二) 云南省民族旅游发展劣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 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尚存在诸多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和利用。国内外游客仅对白族、傣族、景颇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 然而却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同时, 在行政区划的影响下, 云南省没有对跨州市的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 缺少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其二, 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 多数旅游景区将建设重点放在自然景观开发上, 而不重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入, 使得秀丽的自然景观没有与多样的民族风情相融合, 削弱了游客长期停留的吸引力。其三, 旅游文化商品的档次不高, 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扎染、蜡染、葫芦丝等制作, 采取面向大众的机械化批量生产方式, 使其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 也失去了原有的艺术形象和价值。游客到丽江、西双版纳、大理等地去旅游, 见到的民族特色工艺品基本类似, 难以找到真正体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其四, 云南省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不少景区存在交通条件差、通讯不畅、水电短缺等问题, 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景区的形象, 而且还阻碍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民族旅游,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 统筹规划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想要真正实现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旅游开发, 就必须做好统筹规划工作, 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换言之, 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 并在不断加强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当地民族特色以及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重点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充分开发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发挥出其各方面优势, 形成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这样不但能够使民族传统文化获得有效保护, 而且还能实现发展民族旅游的目标。例如, 在区域布局上, 昆明、玉溪可以着重突出古滇文化;大理则应当突出白族文化;丽江应以纳西东巴文化作为开发的重点, 以此来形成云南多样化、丰富性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二) 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

在对民族旅游进行开发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 并在具体开发时, 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为了确保保护经费充足, 应当设立专用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 该项经费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拨款, 也可以通过社会集资或是捐赠的方式筹集, 只有确保经费的充足, 才能使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其次, 建立保护区制度, 通过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建立半开放半封闭式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部分对游人开放, 这样能够防止过度的旅游活动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 还应当尽可能抵制传媒的同化, 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给予文化保护区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以此来确保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 要持续不断地加大对保护民族珍奇文化艺术的投入力度。一方面, 要做好古文化遗址的抢救与保护, 如古城、文物古迹等等;另一方面, 应当按照民族文化的类别采取切合实际的保护方法, 如对物质文化要尽可能使其保持原有的状态, 对濒临灭绝的文化应当实施保护性抢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深入发掘, 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作为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建设

大量的实践表明, 旅游产品对游客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即产品的卖点如何, 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效益, 而民族文化产品无疑是旅游产品中卖点回报率最高的一类。为此, 应当对民族传统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 要对当地的旅游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开发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可以依托云南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及乡土风情, 大力开发集娱乐、参与和体验于一身的旅游产品, 借此来展现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其次, 应当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建设进程, 以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小镇等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再次, 适当开发一些档次较高的旅游产品, 这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 要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工作, 利用现代的传媒、网络等, 对各种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大力宣传, 吸引更多的游客, 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 健全民族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管理机制

建立民族旅游开发与传统文化保护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 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该机制的建立需要以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 同时要明确旅游地相关机构和游客的权责, 具体包括社区、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商等机构, 以此来使他们各司其职, 确保管理机制的实施。首先, 可由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构建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对当地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统计, 同时制定分层、分阶段的开发方案。其次,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对当地民族文化影响的评价标准, 采取可行的方法调控和审查已建与拟建计划对当地各个方面的影响, 为后续旅游开发提供评定依据。再次, 构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旅游信息咨询网络, 通过网络不但能够方便信息交互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而且还可以借助网络, 大力推广保护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验与方法。最后, 制定保证旅游服务设施与民族文化特色相协调的设计与建筑标准, 避免旅游开发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

结语

浅析传统民族器乐保护和发展 篇8

中国是一个乐器大国,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 曾涌现出了上千种乐器, 而利用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 就是民族器乐。其是一种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和形式创作而成的具有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具有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的特点, 是民族音乐宝库中的奇葩。在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民族器乐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需要得到上至国家相关部门, 下至每一个音乐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二、当前民族器乐发展的困境

1. 欣赏接受比例偏低

受到多个原因的影响, 民族器乐在当今社会的接受程度并不乐观, 老中青三代人, 都对民族器乐十分陌生, 仅对几首十分著名的乐曲耳熟能详。多数人对一些乐器名称都不知晓, 更不用说对其的欣赏和喜欢了。特别是民族乐器的学习方面, 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突出的进步, 但是相对于一些西洋乐器来说, 其所占比例还是很低, 很多家长都认为让孩子学习民族乐器是一种很土的表现, 今后的发展空间也十分有限, 而是纷纷选择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这对于民族器乐的传承和普及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2. 现代传媒生存空间狭小

现代传媒对一门艺术的普及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民族器乐的生存空间十分狭小。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互联网, 都是流行音乐的天下, 以民族器乐为主的相关节目和网站少之又少, 而且多是从专业角度来介绍的。很多普通观众有欣赏和学习的诉求, 却得不到相应的满足。所以说, 现代传媒对民族器乐的冷落, 也是其在当代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普及和教育的孤芳自赏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无论是民族器乐的演出、创作还是教学, 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专业化特征, 相关学习和演出活动的开展, 也都集中于高校范围内。很多以民族器乐创作为主的音乐家, 也都是科班出身, 所创作的作品也都以专业传播为主, 真正面向普通观众的作品几乎没有。所以说, 关于民族器乐发展的多个环节, 都处于一个孤芳自赏的状态中。

4. 传统曲目资源开发不足

作为民族器乐本身来说, 其数量和的类型是十分丰富的, 但是今天能顺利欣赏到的曲目却十分有限, 无非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十面埋伏》等。而事实上, 民族器乐本身是十分丰富的, 大量曲目都处于一种待开发的状态。以琴曲为例, 现存的各种琴曲有近三千首之多, 但是现在反复演奏的依然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寥寥数首。20世纪70年代末起, 我国耗时30年, 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音乐采风收集整理工作, 完成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套共10部, 抢救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料, 发掘了丰富的曲目资源, 遗憾的是, 其中绝大多数只是流于一纸符号。这样的现实造成传统民乐曲目的狭窄老化, 无法适应当代听众的审美习惯和多元化欣赏口味, 在无形中打击了大众对民族器乐艺术关注和欣赏的积极性, 丢失了大批受众。

三、传承和发展民族器乐的建议

1. 加大普及和宣传力度

进入新世纪后, 媒体对于一门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 特别是在数字电视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 多种媒体具有的普及和传播效应, 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知。在这种形势下, 作为民族器乐的保护和传承来说, 应该主动和媒体相结合, 利用媒体得到传承和普及。以笔者所在的中原地区为例, 各类传统器乐十分丰富, 还有其它地区所没有的二夹弦等。而当地的电视和网络媒体, 则应该将这些音乐的传承和普及视为一种责任。拿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 创作全新的栏目, 让观众充分领略到这些民族器乐的魅力, 继而为喜欢上它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政府文化部门来说, 也应该通过举办培训班、演奏比赛等, 给众多民间演奏者以展示的机会。其目的并不仅局限于一两种乐器和曲目的展示, 而是在于表明一种态度, 即政府部门鼓励和支持民族器乐发展的态度。民族器乐之所以受到冷遇, 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魅力不足, 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所以说, 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 已经是迫在眉睫, 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2. 将民族器乐和高校音乐教学有机融合

高校是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主阵地, 而专业音乐人才对于民族器乐的发展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应该将民族器乐和高校音乐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 都存有很多不足。所以这种融合既是民族器乐发展的需要, 也是民族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具体来说, 要开设专门的民族器乐课程, 以众多民族器乐作品的欣赏为主, 并结合实际情况, 提供一定数目的乐器种类供学生学习, 力争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 能够熟练演奏某一种民族乐器。为了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也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考核本身也不是目的, 而且为了以此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相应活动的展开, 如举办民族器乐大赛, 组建民乐团等。使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器乐的熏陶, 感受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3. 开展全方位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民族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 而正是因为这种悠久性, 造成了其难免的遗失。而且很多音乐所采用的都是口传心授的模式, 本身就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多存于一些民间艺人的心中, 他们本身的保护意识十分有限, 也从客观上加剧了这种流失。所以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已经是刻不容缓。首先是文化部门, 要对现有的民族器乐资源进行了彻底的普查, 并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和发行, 以实物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 为今后的研究的提重要的参考。其次是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 对一些频临失传的资料进行修复和保护, 保障其不再受到第二次损害。再次是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全面负责这项工作的展开, 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 联系高校的一些专家, 并拿出专门的经费, 保证其沿着一个顺利的轨道发展。

4. 打造民族器乐的品牌

中国地大物博, 民族众多,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代表样式的器乐。所以应该对这种特色予以突出, 并使之成为一个品牌。如笔者所在的河南省, 在音乐文化品牌建设上就十分突出, 先后推出了《风中少林》、《禅宗音乐大典》和《木兰诗篇》等有着浓郁中原特色的音乐精品, 对相关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也应该将其用到民族器乐身上。一方面是对一些传统器乐作品的再现, 一方面则是创作一些全新曲目。这些全新的曲目, 虽然从当下的角度来看, 并不是传统器乐资源。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只要作品是优秀的, 也同样能够在后世得到传承和发展。再次是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积极作用。广大的民间地区正是民族器乐的发源地, 很多民间艺人都有着精湛的演奏技法, 并在其传承上自成体系。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 树立起几种乐器的典型, 将他们逐步推向全国, 让观众一看到他们就能联想到他们代表的器乐, 从而加快品牌建设的步伐。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进入21世纪后, 国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 为民族器乐的保护和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正所谓“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保护和发展民族器乐, 不但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更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来说, 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除了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外, 更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教学优势, 将高校作为这门艺术传承的主阵地, 将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视为最佳的传承者。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 民族器乐一定能够在新时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 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给更多的同行以启示和借鉴。

摘要:民族器乐是传统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不但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更有着自身独具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其保护和发展却面临着瓶颈。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来说, 理应对此进行相关的思考并付诸于实施。故本文从什么是民族器乐谈起, 就如何推动其保护和发展进行了的思考,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民族器乐,保护和发展,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伯瑜.论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发展中传统音乐思维的丢失[J].人民音乐, 2009, 1.

[2]范红玲.制约我国民族器乐发展的微观因素与对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 2010, 1.

[3]叶朝晖, 夏小玲.民族器乐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海, 2010, 5.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9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题名词“广西”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年至2010年的文献资料,共获取51篇学术论文,排除无关研究论文与重复研究论文后,重点查阅了31篇相关文献。另查阅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专著9篇。为本论文的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

1.2 实地考察法

通过到广西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实地走访,以调查和访谈为主,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状况,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逻辑分析法

根据广泛收集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推理论证,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结果与讨论

2.1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是我国居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仡佬12个民族,同时广西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传统体育大省,在广西各地都流传着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广西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宗教、社交和娱乐活动项目。据统计目前广西特定的民族体育项目共有272项,其中壮族有134项,占全区总量的49.3%;其他十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合为138项,占50.7%[2]。板鞋竞速、抢花炮等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更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为广西的民族旅游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也有一些项目正处于消亡或濒临消亡的边缘,壮族项目如提猪头比赛、芭芒舞、跳斑鸠、抬搁、鸿鹄舞、绣珠舞、春牛舞、采荇舞、打砻等;瑶族项目如打泥脚、打猴鼓、金钱鞭、左穴舞、盘王五旗兵等;苗族项目如爬坡、黄泥鼓、拉鼓、赛纸马等;其他少数民族项目如芦笙月耶、打磨秋、跨断墙、雀舞、八仙舞、草龙舞、同填、顶花竹竿等。

2.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濒临消亡的主要原因

2.2.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浓郁的宗教特性。当人们喜庆丰收、婚丧嫁娶、欢度各种节日时,民族体育活动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3]。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因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加之开展运动的基础条件较差,从事人群缺乏连续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较低,故群众基础越来越差,最终走向濒临消亡的边缘。

2.2.2 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倾斜于发展好的传统项目

目前,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运动会、广西三江地区的三月三民族传统体育花炮节等节庆体育活动是反映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品牌。每年在节日期间来参观和参与这些少数民族盛大节日的国内外游客数以万计,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抢花炮、赛龙舟、打陀螺、跳芦笙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节日中的开展被外来游客所熟知,政府部门在节庆期间对这些项目投入资金比例加大,特别是广西壮族的板鞋竞速项目被列入民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后,其发展的速度和广度迅速加大,目前广西各大高校和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中都融入了板鞋竞速这一传统项目,而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止步于学校体育之外。政府部门支持力度的大小是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良好发展的有力保证。而那些参与人数少,传播范围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以致失传。

2.2.3 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

从古希腊奥运会的历史沉淀、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倡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到今天国际奥委会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西方体育率先成为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典范。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形成,并以完整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存在,其数量、种类之多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本民族体育形成过程所不多见的[4]。但目前上至贵族的高尔夫运动,下至平民百姓的台球运动,以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篮、排、足球运动都是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它所具有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刺激性更乐于被人们所接受,而民族传统体育在人们的娱乐休闲中逐渐退出舞台。

2.2.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的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中最活跃、最积极和影响最直接、最广泛而又深远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5]。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民族特性、宗教特性、地域特性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挖掘、整理这些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全面发展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有关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看出,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都定位在经济层面上,从旅游审美和旅游开发的角度来挖掘其丰富旅游资源[6,7,8]为了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必然会破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的原始结构和文化内涵。加之缺乏专门人才对这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必然导致那些无后继之人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消亡境地。

2.2.5 少数民族文化的异化

目前,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较少的分别是毛南族和京族,人口较少民族居住特别分散,大多处于与其他民族混合杂居的状态,局部地区有小片的聚居区域[9]。在其他民族文化的同化攻势下,这些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影响。加之这些民族大都分布在边境线附近,地区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差,地方财政没有太多的能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维持生计,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接受外来新兴文化,对于本族的文化缺乏全面的了解,使得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举步维艰。

3 结论

3.1 广西濒临消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广西不仅林多、山奇、洞异、水美,而且民族多、民俗奇,加之近几年广西旅游部门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使得国内外众多游客都前往广西参观和亲身体验到各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中,广西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广西的旅游业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采,可誉为广西旅游业中的一朵奇葩。《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建立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挖掘整理并抢救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器材并制定相关标准”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10]。因此,挖掘和保护广西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拓宽今后广西体育旅游资源的路径;有助于改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能推动整个民族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3.2 广西濒临消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的方法

3.2.1 政府应加大对濒临消亡传统体育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

目前广西侗族的抢花炮,壮族的抛绣球和板鞋竞速活动已纳入到民运会的项目之中。广西政府和当地的体育部门应该大力保护那些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和特色而即将失传的传统体育项目,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大力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体育活动中。除传统节日外,当地体育部门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小型比赛,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来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这项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使广西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到民运会项目中,通过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让广西走向世界。

3.2.2 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其科学的一面,保持其活力

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所以面临消亡,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带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对迷信的东西不再如以前那样痴迷,对某一项活动人们需要的是科学性的解释,这样就导致那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立足之地。对此,我们应该摒弃这些项目中的迷信因素,积极倡导对人们健康有利的一面,让这些项目运动在科学层面上再度恢复,使其不面临消亡的境地。

3.2.3 培养濒临消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

广西的民族体育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各族人民的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是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抢救和保护的最有效手段。有些项目之所以面临着消亡就是因为缺乏了年轻人的参与。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把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濒临消亡的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开拓视野,促进文化交流发展,还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缺陷,为其增添新鲜、趣味、娱乐的元素,从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上长期开办类似“传习馆”一样的学习班,政府出资聘请有经验的老者进行经验传授,免费招收学徒,鼓励少数民族青年主动参与和继承,将此项传统项目发扬下去[11]。对于一些濒临消亡但具有深远文化,且无传承者的项目可采用“命名式”保护,政府出资招收传承人。

3.2.4 加强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大众传媒的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将会吸引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注意力,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速度,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覆盖面,影响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和行为,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迅速推广和普及[12]。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旦与媒体结合,将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使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项目中,从而为这些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而出谋划策,使这些项目在今后能很好的发展和壮大。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积极结合,是推广和普及濒临消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4 结语

广西濒临消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全面发展广西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特色为依托,通过专家学者、媒体资源、少数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将广西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凤霞,熊飞,张新辉.新疆濒临失传及失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72-74

[2]周道平,张小林,周运瑜.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

[3]刘全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其特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37-39

[4]王岗主编.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44-45

[5]盛琦,丁志明主编.中国体育风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3

[6]黎晓春,陆元兆,张义斌.广西壮族农村节庆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22-24

[7]顾涛,陆元兆,杨永亮,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学刊,2002,9(3):49-51

[8]马艺芳,陆元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现状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27-30

[9]韦晓康,张延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10:232-237

[10] http://news.sina.com.cn/c/2007-03-29/040212639646.shtml.

[11]张宏宇,李小兰.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与保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9-1321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篇10

在国际上,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一些不规范的手段将发展中国家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无偿地掳去并未支付任何补偿, 引起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法律保护。在我国, 近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 地方政府和国家相继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采取了措施。目前,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 主要体现为文物保护法、版权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手段。

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适用法律的修正与探讨

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各种保护措施中, 利用法律保护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手段。

(一) 利用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我们应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涉及的权项, 分别选择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

1.知识产权法保护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智力成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利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是保护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武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医疗技术及医药秘方、古代建筑设计风格艺术、商标商号和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涉及到权利主体的著作权、专利权、商业标识权、商业秘密权和保护公平竞争权等权项, 含有人身权和无形财产权, 属于知识产权, 是一种私权利。它的公权利适用尚未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进行保护, 它的私权利就适用知识产权法进行保护。

主要包括适用或修改现行的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利用原产地标记或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商标法中的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保护三种保护方式。其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 可以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民间传统工艺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医疗及祖传秘方, 可以纳入《专利法》和保护商业秘密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下保护;古代建筑风格设计艺术也可以纳入著作权或专利权下保护;老商标商号及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可纳入《商标法》下保护。

2.刑法保护

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刑法保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 可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章第七节的规定, 追究其侵犯知识产权罪的刑事责任;第二, 对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 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员, 可根据我国刑法第250条之规定, 以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予以处罚。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情节严重的, 可依我国刑法第251条之规定, 分别以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定罪处罚;第三, 对破坏和走私文物构成犯罪的, 可依刑法第六章第四节规定的妨害文物管理罪处理。当然, 上述行为如不构成犯罪的, 行政管理机关可依职权进行行政处罚。

(二) 立法保护

光靠现有的法律来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不够的, 它依然存在许多漏洞, 以立法来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是目前各国常用手段。只有制定一部完整的文化保护法律, 才能使保护的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促进这项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可以更好地划定保护界线, 建立规范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机制、长效机制。二是可以使我国的这项工作有法可依, 规范运作, 提高保护效果。三是可以通过宣传法律, 提高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四是可以依法打击那些破坏民族民间文化行为, 推进祖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在立法上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1.明确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保护的关系。云南、贵州的立法只解决了行政保护, 没有解决知识产权保护。行政保护主要是公权利方面的保护, 而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私权利方面的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民族民间传统医药医疗技术及医药秘方、古代建筑设计风格艺术、商标商号和地理标志等传统标识涉及到权利主体的著作权、专利权、商业标识权、商业秘密权和保护公平竞争权等权项, 含有人身权和无形财产权, 属于知识产权, 是一种私权利。

2.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普查的原则, 成立的要件, 设立的程序, 分级的标准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好, 解决和防止出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无序, “一哄而上”, 标准、级别和功能混乱的局面。

3.明确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代表人、传承人、收集整理人的法律地位。尤其要确保在立法上他们知识产权方面的应有的地位, 比如由谁来享有民间民歌的署名权等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和相对公开性往往决定了他的权利主体不会像其他的民事主体一样是明文规定的单独的特定的个人或数人, 它的权利主体有可能是特定的一整个民族, 也有可能是单纯的具备某项技能的个人,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的立法中确定起来。

4.权利客体, 即哪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应纳入文化生态保护的范围。现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大多数都可以算做原生态文化。但需要进行“抢救式”的保护的, 主要是那些价值重大且濒临灭绝的原生态文化。

5.权利保护的期限不受限制。必须在立法中加入这一点, 因为文化是活态的文化, 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是一条流动的长河, 每一个时期, 文艺家都在其中注入新鲜水脉, 所以对传统文化不应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保护, 而是要对其进行“活态保护”。

6.权利内容。具体有: (1) 公开权, 即将尚未进人公有领域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通过书面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向本民族、群体、区域以外公开的权利; (2) 署名权, 即表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来源于何种民族、群体或者区域的权利; (3) 保护作品完整权, 即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权利主体享有的经济权利主要是指:凡以营利为目的, 在本民族、群体、区域以外使用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 须经所有人或者法律规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许可, 并支付一定使用费用。

7.地方政府保护职责、权限、方法。用完善的立法规范政府保护行为, 政府可以借鉴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形成有利于保护原生态文化发展的机制。通过政府成立专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或建立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合一的保护区, 以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基金等办法, 投入资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性, 保护原生态文化的生存环境。同时, 保护和扶持区域地方原生态文化等等, 也确保政府不会滥用权限。

8.设立专门的权利和责任机关。现行的行政规划和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或设立一个专门的负责管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维权、追究责任、提供救济的部门, 致使我们的保护工作开展的不彻底, 这一点我们要在立法上弥补过来。

9.侵权行为与法律责任。光有权利义务的内容, 而没有对侵犯其内容的情形和应负的法律后果进行明文规定, 那么前面的规定只是一纸空文罢了。同时, 在法律责任方面, 在适用行政、刑事、民事法律保的同时, 应注意适用现行的或重新制定相关知识产权的护规范, 以便规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曲解滥用、擅篡改、非法牟利等行为, 以法律保护其著作权及邻接权或业秘密权等无形财产权。

三、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 不仅对于保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而且对于建设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力宣传民族民间化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的同时, 强调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付荣.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J].河北法学.2004, (4) .4.

[3]张辰.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A].知识产权文从第8卷[C].2002.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11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手工的没落成为难以扭转的局势。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同样受到了冲击,加强对其的保护实在必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区分的进行保护,对于优秀的手工艺要进行重点保护。从而能够提高保护与开发的效果,使得传统手工艺能够更好的发展。

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一个民族的传统手工艺的产生与当地的生产需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着分不开的紧密联系。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展现,对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还是一种精神认同,能够使本民族的人迅速的进行族群认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手工艺起着满足少数民族精神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经济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虽然,与现代企业相比传统手工艺具有一定的劣势,无法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受众比较小,但是传统手工艺也具备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传统手工艺的成本比较低,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也比较低,一般能够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其次,传统手工艺受众比较小,但是用户忠诚度比较高;最后,传统手工艺具备良好的经营方式,能够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同时具备一定的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应该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能够克服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发展面对的挑战

2.1 激烈的市场竞争

上文中已经提到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受众比较小。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起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服务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市场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商品涌入少数民族地区,增加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竞争难度,为少数民族传统手艺的发展增添了一些障碍。

2.2 知识经济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重视,并在企业经营中高度重视的。因此,为了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主动投身知识经济大潮中。但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导致其在整个知识经济中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导致其生产水平落后、质量无法保证。文化水平低是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

2.3 社会文化变迁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走出去,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走进来。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思想、价值观、管理方式也逐渐传入国内,对国内的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文化的传入对西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当地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这也就使得以当地文化为依托的传统手工艺开始逐渐脱离当地的文化,这就像鱼儿离开水一样,势必走向一条死亡之路。如何能够在这一局面下,根据当地文化的转变不断进行创新,才是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源泉。

2.4 面对衰退、变异的挑战

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当前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增加了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开发的难度。当前传统手工艺产量下降的问题影响着其进一步发展,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市场需求降低,生产者不得不降低产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手工艺品自动退出市场。随着时间的流转,部分传统手工艺已经失传,失去了进入市场的机会。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

3 保护与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措施

3.1 多种方式并进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应该注重方式的选择,实现方式的多样化,从而能够做到多管齐下。因此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采用静态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方式上。其一,建立博物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收藏、展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些传统手工艺。其二,通过录音、录像等对其进行保护。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这些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可以请传承人对这些传统手工艺进行表演,并对其进行录像或者录音,从而能够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要采用动态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主要表现在:人的继承、发扬、使用。其一,命名式保护。这种保护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传承人进行命名,从而能够提高命名人的地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这一传统手工艺。其二,立法保护。通过立法不仅能够明确规定各类问题,还能够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3.2 坚持民族特色,以交流促发展

在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一点,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其根植于当地传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注重从当地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使其能够保持鲜明的特色。同时,要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其他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应该对外来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对于其中与当地文化不符的部分进行剔除,对于其中与当地文化有益的文化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当地传统手工艺服务。加强对先进技术、管理知识的应用,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等,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3.3 积极开拓新市场

市场调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管理手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一点。改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在市场上尴尬的情境,就要不断拓宽其市场需求,使得更多的顾客愿意购买这一商品。同时,注重传统手工艺的营销,通过创新性的营销手段,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从而使其获得较好的发展。改变以往,产品销售量低、市场低迷的情况,从而能够为其营造良好的客户群体,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娅,王德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06(02).

[2]王付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朱小玲.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11.

[4]陈燕琳.云南大理鹤庆新华村白族银铜手工技艺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5]王冬敏.西双版纳傣族制陶技术传承模式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民族传统体育保护 篇12

羌族人民源于原始氐羌民族系统, 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及绵阳市北川县, 从考古学上看是属于“仰韶文化系统”分布的区域, 是中国最早的民族之一, 语系上介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他们自称“日玛”、“日麦”、“尔玛”或“尔麦”, 其含义为“本地人”。羌族地区西起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东至北川县东边, 南抵汶川璇口区, 北达松潘县南部, 其居住地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或半高山地带。在“5.12”地震中, 大部分羌族聚居地成为重灾区, 其中理县的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萝卜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沟等曾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地震中, 整个羌族遇难人口多达3万人, 整个羌族人口锐减10%。[2]

“5.12”汶川地震距今已经四年有余, 各项灾后重建工作已成效显著。此时, 再次深入羌族地区, 深入了解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既可以避免震后研究较少和受灾后重建的影响, 又能更客观地了解正常状态下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对于震后羌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羌民族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界定, 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主要区域。故本课题组研究对象选择为阿坝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北川县。具体前往受地震影响较大的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萝卜羌寨、北川的小寨子沟, 并积极与当地体育局联系, 获取一手资料。

2 羌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绚丽的特色体育文化, 并以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历史、宗教、价值、伦理、审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 在培养人民品质、强健人民体魄、规范人民行为、加强民族团结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

2.1 羌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

四川羌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活动, 比如推杆、摔跤、射击、秋千、抱蛋、抓石子、跳沙朗、溜索、翻杠子等。但是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竞技类、民俗节庆类、游戏类、舞蹈类、武术气功类及其它。具体情况见下表:

据调查, 上述项目中, 近年来开展得较好的项目普遍集中在娱乐性较强的民俗节庆类、娱乐游戏类以及传统舞蹈类, 包括竞技类中的推杆等项目, 近年来也呈现出向娱乐性转变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可能由于“5.12”汶川地震之后, 四川羌族聚居地收到各方关注导致旅游升温带动的经济效应所致。

2.2 羌族聚居地民众参与传统体育情况

2.2.1 民众参与频率较低。

调查发现, 目前四川羌族聚居地民众平均每年参与传统体育项目的次数较少, 为8次, 其中随意进行的活动次数较多。其与一周三次以上的体育人口界定标准相差甚远。

2.2.2 参与动机以娱乐为主。

根据调查, 当前羌族聚居地民众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 最主要的参与动机为娱乐, 其次为习俗, 再次为个人爱好。这可能是由于自“5.12”地震之后, 羌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大量游客, 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旅游内容之一, 所以强化了民族体育的娱乐性。

2.2.3 组织方式主要由政府或民间组织进行。

通过调查, 羌族聚居地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开展活动的情况较少, 这说明羌族民众在时代的发展中,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观意识还比较薄弱, 同时民族体育并没有和当地教育部门紧密结合。

2.2.4 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自然环境恢复总体较好, 但有些损失仍需长期修复。

羌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活动场所, 在地震中受到严重损毁, 现今重建和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但是在羌寨面前仍然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冲击。很多古老的碉楼有的被地震严重损坏, 碉楼碎片仍可看到, 有些损坏较小的正在积极进行维修。笔者了解到, 这是因为羌寨的碉楼每修一层必须暂停一段时间, 一般是一年时间才能修一层。要经历数年甚至十年才有可能建成一座。其中桃坪羌寨保存较为完好, 老寨修复较好, 新寨新建成效显著。坪头寨也恢复的较好, 其中体育舞蹈跳沙朗、推杆、筛糠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由于旅游业的带动, 开展良好。

3 四川羌族聚居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思路

3.1 抓住机遇, 努力利用羌族地区旅游经济良好势头, 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内涵, 找好民族体育与经济的结合点

经济因素是困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要的方面, 之前很多羌族体育传统文化流失的事例中, 就有不少由于经济原因而后继无人的情况。虽然四川省在“5.12”汶川地震后, 制定了特殊政策, 调整补充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并对“羊皮鼓舞”传承人朱光亮、朱金龙、余国正, “推杆”传承人汪清寿、王小荣等进行了认定, 并实施救助安置, 但这些帮助对于一个文化群的发展来讲, 仍然杯水车薪。羌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想要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寻求自身的原动力。利用旅游这辆车, 拉动传统体育发展大有可为。

3.2 加大羌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和规范力度

近年来, 尤其是震后, 不少国内学者就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大家一致的想法是希望将羌族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使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从文化和社会上受到重视。于是有学者整理了四川羌族地区民族体育项目, 总体项目达百余种。面对如此众多的项目, 如何规范和整理成为摆在眼前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认识两个原则, 首先不是项目越多越好。其次, 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不是只保不护。对于有些参与性差, 难以传承的项目, 可以考虑果断剔除, 选一些利于推广的项目, 重点打造。顺应时代发展, 结合现代体育培养一些新项目, 加以推广。

3.3 充分利用政府引导, 紧密与民间组织结合, 打造特色民俗节日发展羌族传统体育

目前, 羌族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主要还是政府在组织, 所以羌族地区应该利用政府提供的平台, 并结合民间自身力量, 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 节日庆典等, 更好地将体育融入其中, 寻求特色发展。

3.4 走体教结合道路, 发展羌族民族体育

利用羌族聚居地的特色教育资源, 让民族体育文化融入校园。在学校体育课内容设置中, 除现代体育外, 加入部分羌族体育项目。在项目选择上, 重点考虑场地器材因素、安全因素以及推广度。这样, 由内而外、由下向上推广、发扬羌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 结语

目前, 外界对于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关键是如何通过具体落实。一是教育当地羌族群众、培养其文化自觉意识。增强自身文化认同度, 并以制度巩固。二是注重对现有民族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和推广。三是政府将政策、资金等用到实处大力支持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四是注重体育项目自身内驱力的培养。笔者相信, 经过各方努力, 四川羌族聚居地传统体育文化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格勒.中华大地上的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 1987, 4.

[2]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EB/OL].http://www.qiang.ihchina.cn.

上一篇:榆树下的欲望论文下一篇:临床PBL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