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队伍

2024-09-24

农技推广队伍(共11篇)

农技推广队伍 篇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全面小康关键还在农村,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临海是水果生产大市, 柑桔、杨梅是临海的2 张金名片, 产品走俏海内外, 其中临海蜜桔更是名声远播, 是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无核蜜桔之乡”, 享有“临海一奇, 吃桔带皮”的美誉, 水果收入是临海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 工业化成为当前政府的主攻方向, 对农业的人财物投入相对薄弱, 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加强, 反而受到严重削弱。从临海乡镇水果科技推广队伍的调研情况看, 存在着人员总量不足、业务水平偏低、管理体制不顺、推广体系断层等问题,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水果业的发展水平, 也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各级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改变对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 把它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 理顺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 充实农业科技人员队伍,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创新农业科技的服务方式, 为农民奔小康插上科技的金翅膀。

1临海市水果产业现状

临海, 位于浙江沿海中部, 是东海之滨一座美丽的城市。该市陆域面积2203km2, 辖5 个街道、14 个镇, 总人口116 万。境内地理背山面海, 浙江第三大水系———灵江穿境而过, 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7℃, 1 月均温6.4℃, 年活动积温5504℃以上, 年降水量1690mm左右, 非常适合宽皮柑桔、杨梅等水果生长, 是浙江东部宽皮柑桔、柚类栽培优势区域、浙江省杨梅优势产业带。据调查, 2014 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2.56 万hm2, 年产量近34万t, 产值13.5 亿元, 分别占台州市总量的31.8%、34.2%、32.1%, 居台州之首。临海不仅水果种植面积大, 而且水果种类丰富, 主要水果种类有近20 种, 其中种植面积在133.33hm2以上的就有9 种 (见表1) 。尤其是柑桔, “临海蜜桔”、“岩鱼头”、“忘不了”等成为全国知名柑桔品牌, 全市所有19 个镇 (街道) 都有种植, 面积达1.2 万余hm2, 有7 个乡镇种植面积超过667hm2;若以水果种植面积计算, 超过667hm2的乡镇就有11 个, 占临海乡镇总数的57.9% (见表2) 。从我们走访的钓鱼亭村看, 全村共有土地35.47hm2, 除5.33hm2为大棚设施农业外, 其余的30hm2都种了柑桔。可见, 水果业在临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临海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台州水果生产第一大市, 水果业在临海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临海市的乡镇水果技术推广队伍状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专题作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作为水果大市的临海,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与水果大市的地位不相称, 与水果产业的发展不适应, 与农村全面小康的要求不匹配, 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水果产业对农民致富作用的发挥。概括起来, 主要表现在:

2.1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总量严重不足, 且在编不在岗

从当前看, 临海现有镇 (街道) 19 个, 镇 (街道) 水果技术推广队伍编内人员16 人, 平均每个镇 (街道) 1人都达不到;只有9 个镇 (街道) 配有水果技术推广人员, 不到镇 (街道) 总数的一半;有5 个水果面积上万亩的镇 (街道) 竟然没有配备水果技术推广人员, 占此类镇 (街道) 的45.5%。镇 (街道) 的水果科技推广人员可谓严重不足。

但即便如此, 由于管理体制不顺, 现在镇 (街道) 的水果科技推广人员, 人、财、物归乡镇 (街道) 管理,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专职在做自己的水果科技推广工作, 而是作为普通的镇 (街道) 工作人员从事行政工作。据我们调查, 16 人中仅有1 人在岗专职, 仅占6.25%;驻村兼职的13 人, 占81.25%;从事其他工作的2 人, 占12.5%。很显然, 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农民对水果种植技术的渴求, 也很难支撑农村水果技术的推广。

面向未来, 这种状况也很不乐观。临海的乡镇 (街道) 水果技术推广人员中, 40 岁以下仅为1 人, 只占6.25%, 且最小年龄也已39 岁;50 岁以上11 人, 占68.75%, 是当前临海农村水果科技指导推广工作的主体。据调查, 该市所有乡镇 (街道) 水果科技推广队伍整整20 年没有引进农口院校毕业生, 年龄老化、新生后备力量不足也已成为当前影响临海农村水果科技推广的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2.2 科技推广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且教育培训机会少

临海镇 (街道) 水果科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存在先天不足。20 世纪80 年代初,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临海水果业快速发展, 急需一批水果科技推广人员, 而来自正规院校的水果专业毕业生少之又少, 为解燃眉之急, 政府从农村招聘了一批“桔科员”, 成为临海市乡镇第一代水果科技推广人员。30 多年过去了, 第一代“桔科员”尚有9 名在职, 仍占乡镇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56%, 成为临海乡镇水果科技队伍的主体。他们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规教育, 平时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 知识结构老化, 已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总体看, 水果科技推广人员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

2.3 水果科技推广力量单一, 且服务手段单一

一方面, 水果科技推广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 导致科技推广体系断层。从调研情况看, 市一级的水果科技推广工作有4 人专职负责, 市电视台开设有《种田垟》栏目, 水果科技推广主要依靠市一级。到镇 (街道) 一级, 人员、经费就很难到位。因此, 大部分地方水果科技推广体系到此中断, 出现断层“, 最后一公里”不能通达。至于村一级自己拥有的科技力量则就更加薄弱, 虽然不少水果生产重点村组建了相关专业合作社, 在果品的营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目前绝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系极其松散, 在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等方面所起作用很有限。另一方面, 水果科技推广手段单一, 缺乏创新, 导致服务功能难发挥。

从调查的情况看, 不单是乡镇水果技术推广队伍存在上述问题, 其实, 整个乡镇农技推广队伍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重视, 必将影响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 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4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是第一要素,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奔小康, 科技是翅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上,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4.1 要把加强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摆到全面小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

当前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指导思想的问题。在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 乡镇 (街道) 把政绩盯牢在GDP增长上,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工业和农村维稳上, 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全部, 把化解推进工业化引起的社会矛盾作为工作的重点, 对农业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却重视不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农业科技, 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 就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面小康。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 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碰到的实际问题,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 从根本上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4.2 要深化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管理体制改革

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 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是科技推广的主力军, 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一公里”, 因此,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乡镇 (街道) 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 积极探索全面小康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管理体制改革, 努力改变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也兼职的局面。从乡镇 (街道) 的实践来看, 可以探索实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 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 岗位变动要征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 这样可以避免技术推广人员脱离主业而从事行政性、事务性工作的现象。在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下,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指导与业务考核, 主动引导乡镇 (街道) 党委政府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 可探索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与村、户之间的责任关系, 切实做到岗位明确, 责任到位。

4.3 要形成纵向到底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

要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科学核定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及时补充乡镇 (街道) 农技推广人员,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业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农技服务队伍中来, 增强乡镇 (街道) 农技队伍的活力。要建立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 鼓励现有农技人员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 更新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要以实用为导向,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研讨交流等方式, 经常组织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和研讨, 加强业务技术交流, 切实提高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 要建立健全村级科技组织, 发挥农业合作社的科技推广和指导示范作用,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形成纵向到底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4.4要探索创新适合农村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应与时俱进, 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当前农村工作实际, 综合利用传统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手段和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 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县级主管部门要牵头抓总, 搭建农业科技推广的大平台。要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开辟定期的农业科技推广专题 (栏) , 让广大农民有规律地、及时地获取农业科技知识;要经常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营造重视农业科技的氛围, 引导农民注重运用农业科技。二是乡镇 (街道)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心中有责, 做到全力服务、精准服务、创新服务, 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要把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扛在肩上, 把对农民的感情藏在心里, 发扬不怕苦的精神, 用田间指导、现场讲授这一最土、也最受农民欢迎的办法开展农业科技推广, 用脚走出农业科技推广的路子;要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农村有线电视、农民科技书屋、短信微信平台、服务热线等的作用, 探索“互联网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指导与服务。三是要重视培育农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场 (点) 和农村科技带头人, 逐步建立一批就在农民身边的、不走的、咨询十分便捷的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推广员。同时, 有计划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 使人人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摘要:阐述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加强基层农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词:农技推广队伍,现状,问题,对策,基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1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4, 6

[3]浙江省临海市柑桔产业提升发展规划 (2014—2020) [R]

农技推广队伍 篇2

今夏,对于全国近700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事。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群体,他们面临着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于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的涉农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在大学生难觅出路的同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那么,能不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让他们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

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结合现实需要,提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不小阻力,亟待相关配套政策跟进。

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堪忧,实施“特岗计划”意义重大

赵光宇是湖南省武冈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作为一名老农技员,这几年,他一直在为农技站招不到大学生而苦恼:“虽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人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服务还跟不上。”

事实上,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技推广站都面临着赵光宇所说的问题:人才总量少,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四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编制内农技人员35岁以下的比例不足20%,很多乡镇已经有十多年未进大学毕业生,人才断档严重。同时,全国乡镇农技人员编制空缺4.6万个,而今后5年内还将退休4.5万人。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认为:“农技推广工作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而农技推广队伍的水平则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如果我们能将他们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去,不但能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能解决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种‘双赢’局面,意义特别重大。”

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农科专业累计毕业65.5万人,而真正进入基层从事涉农工作的少之又少。其中,2004~2008年农科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比例分别仅为8%、2.7%、1.2%、1.2%。

一面是基层农技推广的人才洼地,另一面则是农科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把解决当前应急问题与建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补充机制结合起来。”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杨雄年对记者说,“如果这些素质优良、作风踏实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能够到乡镇担任特岗农技员,那么,我们的基层农技队伍将更加年轻,服务更加优良,现代农业也更有希望。”

推行“特岗计划”仍有阻力,亟待政策资金配套

为什么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从事“三农”工作?

“不是我们不愿去,而是担心如果去了乡镇,没有编制,没有身份,也没有后续保障,待遇低,下去了就回不来,这还不如一毕业就在城里打工。”浙江农林大学研二学生曾瑾对记者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记者面向涉农专业的本科生随机进行了职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农学专业学生不愿选择“三农”工作,而他们的担忧大多与曾瑾相似。

“基层工作条件大多艰苦,毕业生下去工作至少要待三五年,连找个对象都难。薪水、编制、后续保障、个人婚姻、事业发展,都是他们就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中国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对记者分析说。

据湖南省株洲县农业局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招聘大学生担任基层农技员,农业部门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编制归县里的人事部门管,工资需要财政部门来配套解决,如果各个部门协调不好,就根本没法进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乡镇即使有空编也进不了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都将成为‘特岗计划’推行的阻力。”

杨雄年告诉记者:“根据摸底统计,目前全国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各个行业对特岗人员的总需求为12万人。若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还需要各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应该如何选拔?怎么给待遇?怎样让他们发挥作用?

据了解,农业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特岗农技人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具体包括:在编制清理、人员招录、财政保障等方面尽快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好特岗农技人员薪资待遇,服务期满出路等问题;特岗农技人员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补偿、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优先、公务员定额考录等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相关条件需要继续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特岗农技人员,相关部门和农业高等院校要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支持特岗农技人员申报有关科研成果、荣誉称号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评定;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中,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特岗农技人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空缺时,优先录用特岗农技人员;支持符合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实施有关农业项目,领办、创办和协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多地探索成效初显,专业人才助力现代农业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一些地区围绕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已进行了先行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甘肃便是一个典型。

2008年之前,甘肃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仅占到44%,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为了缓解这一矛盾,2010年开始,甘肃省农牧厅结合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工程”,会同省人社厅每年选拔一批农业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三年来,共计招录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4500名,全部充实到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工作。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告诉记者:“经过选拔录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工资都由省财政来支付。录取当年按年人均1.5万元、月均1250元的标准发放。从第二年起,他们的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政策标准,完全做到了工资待遇一步到位。与此同时,一旦被录用,大学生都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签订就业合同。原则上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吸引和鼓励人才,甘肃省还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对到农村基层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县级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

“待遇保障和政策配套,吸引了一批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目前全省乡镇农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提高到了78%。去年,全省粮食生产创新高,特色农业有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这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壮大密不可分!”杨祁峰由衷地感慨道。

除此之外,一些省市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福建省在全省农业系统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三年共招聘1546名农科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浙江省启动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通过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进行的方式,定向培养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然而更多的省市正在抓紧行动,将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局科教处处长董立国告诉记者:“今后3年,盐城市农技推广队伍将会空出300个编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出台具体办法,招录乡镇农技农经人员,一旦招进来,立马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扩充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

构建专业化的阅读推广人队伍 篇3

关键词 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人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 浦东图书馆

分类号 G252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Reading Promotion Team:The Practice of Reading Promoter Training in Shanghai Society for Library Science

Yang Fei

Abstract As the organizer and implementer of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reading promotion team plays a key ro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the reading promoter cultivation work carried out by the Shanghai Society for Library Sci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establishing the train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of the reading promotion team. We also hope to provide some practice reference and consultation for the fast developing reading promoter cultivation work in Shanghai.

Keywords Reading promotion. Reading promoter. Shanghai Society for Library Science. Pudong Library.

近几年“全民阅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倡导阅读,各级政府也通过立法等方式保障公众的阅读权利。在这样鼓励阅读的社会氛围中,每年各地都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除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外,民间读书机构、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组织也广泛活跃于阅读领域。各类读书会、读书小组、故事妈妈群体在各地兴起。表面上,阅读推广活动呈现出一种繁华的景象,然而这些读书活动的发起人在个人素养、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活动策划组织能力参差不齐,结果并非所有活动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一些民间读书机构和个人在开展活动时,往往面临诸如资金匮乏、场地短缺、参与度低等现实问题。培育和壮大阅读推广人队伍,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提升阅读推广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使阅读推广工作走向专业化的标志之一。

1 阅读推广人理论与实践发展

1.1 阅读推广人概念

作为阅读推广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者,阅读推广人概念是随着本世纪初阅读推广活动逐步走向成熟而提出的。最初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方面阅读推广人是一种社会身份,比如社会上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故事讲述人、故事妈妈、文化义工、阅读指导老师、阅读活动负责人等不同层面的人;另一方面阅读推广人也是一种荣誉,比如2014北京阅读季推出了十大金牌阅读推广人。随着政府及专业机构参与到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工作,阅读推广人开始被规范和制度化,并有了明确的定义。《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管理办法》规定阅读推广人是指市民个人或组织阅读机构,通过多种渠道、形式和载体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指导、提升市民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和业务人士[1]。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中也对阅读推广人进行了定义:阅读推广人是指具备一定资质,能够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职或业余人员,培育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图书馆和科研、教学、生产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及有志参与阅读推广事业的其他社会人员[2]。显然,阅读推广人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广阅读,推广的形式和渠道多样化,而目的是培养公众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和素养,最终促进全民阅读。

1.2 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的意义

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培育工作在阅读推广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1 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是阅读推广工作专业化的标志和保证

阅读通常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而阅读推广则是对阅读这种个人行为进行干预的过程,为确保干预的效果,这一过程需要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其中的推广对象、被宣传和推介的读物、宣传和推荐活动,以及效果评价等都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从这个层面理解,阅读推广是一种专业行为,需要由专业化的队伍去组织和实施。随着我国的阅读推广工作从最初民间的自发行为到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与强势推动,阅读推广人队伍也相应地从业余的义工逐步发展壮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重要的标志就是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中的培训及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

1.2.2 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有助于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质量

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活动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阅读推广人培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提高服务意识和阅读素养,提高活动策划能力和现场掌控能力,最终实现推广活动质量的提升。严格、规范的培训和考核机制能够提高阅读推广人各方面素质,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逐步专业化,有助于活动整体质量的提升。

nlc202309042241

1.2.3 阅读推广人的培育为阅读推广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阅读推广人的培训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也将为阅读推广人之间搭建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从事阅读推广活动的人群或是来自于不同机构,或是出于兴趣爱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阅读推广经验,但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平台供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工作感受,讨论活动开展中遇到问题和困难,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中的培训与管理活动将他们聚集到一起,在有形与无形中搭建了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1.2.4 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有助于解决现有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缺少明确的身份,阅读推广人在发起活动时难免受到质疑,影响活动的开展。此外,一些民间阅读组织与个人往往缺少必须的活动资源,如:基本的资金、合适的活动场地、最新的文献信息、稳定的参与群体,导致活动难以常态化开展。而与此同时,一些资金、场地等资源丰富的相关机构在活动中又存在缺乏专业人员的现象。以上这些都制约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中的认证和管理机制在帮助阅读推广人解决他们的身份与定位同时,提高了社会认可度,也有利于其与专门的阅读推广机构合作与交流,解决彼此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3 国内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现状

随着阅读推广工作的发展,阅读推广人的培育工作愈来愈受到关注,其主要包括培训和管理两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我国阅读推广人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3.1 政府牵头的培训与管理制度的建立

从全国来看,深圳政府对阅读推广人队伍的关注和推动是最积极也最引人注目的。2011 年,深圳率先在全国启动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根据《深圳市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办法》,每两年评选一次优秀阅读推广人,表彰那些在阅读推广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为了提高阅读推广人的专业水平,推动阅读推广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2012年6月深圳市开展了首期“首期阅读推广人培训班”。培训班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是国内首个由政府牵头、专业机构实施的阅读推广人培训班。目前,深圳市“阅读推广人培训班”已开展了3期培训。在制度层面,制定了《深圳市阅读推广人管理办法》,对阅读推广人的定义、宗旨、业务范围、业务标准、资助扶持办法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是全国第一个专门针对阅读推广人的管理办法。此外,还将通过立法保障阅读推广人制度的实施,在2014年深圳市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就有“在深圳市建立并实施阅读推广人制度”这一条文[3]。此外,江苏省常州市、镇江市、张家港市,湖南省益阳市等也都开展了由政府机构主办的阅读推广人培训。

1.3.2 专业组织机构发起的培育行动

图书馆界一直重视并大力推动阅读推广活动,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2009年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致力于阅读推广的研究与促进工作。随着阅读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开始着手推动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致力于将图书馆打造成培育推广人的摇篮,计划推出儿童推广、经典推广等分类培训项目[4]。今年2月份,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教材编写会在深圳图书馆召开第一次会议。根据会议报道,培育行动教材预计于6月份出版,同时启动培育行动的培训工作。阅读推广人培训工作在全国图书馆界得到积极的响应,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关注并开展阅读推广人培训工作。

1.3.3 民间阅读机构开展的培训活动

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的贡献不容小觑,一些民间机构及公益阅读组织从事的儿童阅读推广工作更是引人注目。2002年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办,创办者阿甲和萝卜探长兄弟,是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草创者之一,红泥巴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儿童阅读推广机构,此后出现了众多以亲子阅读为核心业务的阅读机构及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专业人士,如公益小书房、快乐小陶子、深圳三叶草、亲近母语、悠贝亲子图书馆、第二书房等。这些民间机构在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同时,有的也在开展相关的阅读推广人培训工作。如悠贝亲子图书馆以亲子阅读培训为主,至2014年3月已经开展了11期培训,培养了300多名阅读推广人。

2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的实践

上海每年都有大量阅读推广活动在开展,公共图书馆走在了前列,包括向市民普及阅读理念、开展儿童阅读活动、向成年读者推荐图书、每年举办各类读书节活动等等。与此同时民间读书机构发展迅猛,目前大大小小的读书组织3万多个,小有规模、较为知名的青年读书会有近百家[5]。其中著名的读书会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发起的思南读书会,同济大学张文江教授主办的教授客厅读书会,专注于传播亲子阅读理念的魔法童书会等[6]。有相当规模的群体参与了这些活动的组织、策划,还有大量志愿者从事和阅读推广相关的工作,然而与之相对应的阅读推广人制度及相关培训工作却没有跟上。基于这一现实,上海图书馆学会于2014年启动了阅读推广人培育项目,开始了在实践和制度上的探索。

2.1 行业组织牵头,发挥专业与行业优势

阅读推广工作的专业化走向需要专业队伍与专业机构的支撑。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阵地,具有天然的使命与优势。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服务于阅读的一种方式,几乎伴随着现代图书馆的诞生而诞生。早在1949年,《公共图书馆宣言》就表明了国际图书馆界对于阅读推广的关注:“公共图书馆不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什么,而是帮助人们决定自己思考什么。因此,必须将注意力置于下列重要活动,展览、书目、讨论会、讲演、课程、电影和个人阅读指导等。”[7]可以说,阅读推广工作是图书馆天然的使命。此外,作为文献信息收藏与利用中心的图书馆,对于阅读人群、内容、行为、活动及相应的宣传推广工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其倡导的公益与普遍均等原则亦有利于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和普及,较其他行业更有优势。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充分发挥行业与专业优势,在其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大力推动下,于2014年11月成立“阅读推广人”工作组,专门探索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开展培训,建立阅读推广人制度。

nlc202309042241

2.2 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阅读推广人的培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不丰富。通过示范性试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逐步完善。同时,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性效应。这种理性、科学的方式有利于整个工作有序、成功地推进。经讨论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将浦东图书馆作为示范性试点单位,并将阅读推广管理中心设立在浦东图书馆,以“阅读推广人”工作组为领导小组,负责阅读推广人管理办法、认证细则、培训课程方案等制度设计,以及阅读推广人培训计划的实施、阅读推广人认证等具体管理协调工作。根据计划,在浦东图书馆成功试点后,培训工作将在其他区县、高校馆等陆续推进。

2.3 设计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价

作为专业的培训,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价的设计是一项重点工作。阅读推广管理中心开发了详细的培训课程方案,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评价以及培训管理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其中,课程体系采用“3+X”模式,其中“3”为固定课程模式,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教学展示,“X”为根据具体培训对象灵活设计的其他类型的课程模式。方案中对于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图书馆服务理念、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素养、阅读与方法、活动策划与推广等,选修课程以图书馆开展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为主。此外,方案中对于教学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在培训结束后,学员需参加统一的综合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和进行阅读推广活动的实际能力。

2.4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规范培训管理制度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再好的理念、再好的课程体系、再先进的教学手段,都需要由教师去实现。在师资队伍的构建上,阅读推广管理中心注重理论、实践与专业的结合,以及长期合作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进行教师的选择。同时,建立了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其中鉴于每门培训课程的独立性,为保证培训效果,规定学员不得缺课,如特殊情况缺席两次及以下的,其缺席课程可考虑在下期授课中补课,并参与下期综合测试。缺席两次以上的将从正式学员转为旁听学员。

2.5 根据阅读推广对象,设计分类分级的培训序列

阅读推广管理中心根据服务对象及需求,对阅读推广人进行分类划分,主要包括幼儿阅读推广人(针对1~6岁学龄前儿童)、少儿阅读推广人(针对6~14岁学龄儿童)、青年阅读推广人(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等)、老年阅读推广人、盲人阅读推广人、数字阅读推广人等等,并逐步开发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各序列的课程体系设计都采用“3+X”模式,目前已开发了幼儿阅读推广人、数字阅读推广人的培训内容,其他序列的培训内容在逐步开发中。

2.6 制定合理的认证模式与管理办法

为规范阅读推广人培养和后续管理工作,阅读推广管理中心制定了相应的认证与管理试行办法。对阅读推广人的定义、分类分级、认证程序、选聘条件、晋级办法、活动支持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其中,对于阅读推广人的认证方式进行了综合的考虑,分为考核选聘和直聘两种方式。其中考核选聘为主要方式,是由认证专家组从接受学会指导下的阅读推广人培训的合格学员中按一定比例择优选聘。此外,为扩大阅读推广人培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引发更多关注与支持,除参与阅读推广人培训外,热心参与阅读推广事业,并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有深厚理论功底或丰富实践经验,获得广泛认可的个人,可经认证专家组讨论通过授予阅读推广人资格。目前,已有来自教育界、文化界、媒体界、民间阅读机构及图书馆界等领域的十位社会知名人士被聘为首批上海市阅读推广人,引发了媒体与市民的关注,他们在阅读推广方面的理念与实践也为参加培训的学员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为保证受聘的阅读推广人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对阅读推广人认证年限进行了规定,聘期两年,两年中依托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累计不少于5次,否则将取消阅读推广人资格。

2.7 坚持公益性,广泛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

上海市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培训为完全免费的公益性服务,广泛接受社会各层面有志于从事阅读推广工作的人士报名。免费培训扩大了活动的受益面,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士加入到阅读推广工作中。首期开展的幼儿阅读推广人培训班的学员主要面向社会,吸纳正在从事幼儿阅读推广工作但需要系统理论知识指导的社会人士。

3 工作展望与发展建议

3.1 进一步做好课程开发,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方面,将根据培训效果和学员的反馈不断开发优化。课程体系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分级设置、动态补充,以现有课程体系为基础,根据具体需求动态开发更有针对性的短期进阶级课程,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如增加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活动策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活动现场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和状况,帮助学员进一步提高活动策划和现场控制能力。

3.2 建立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采用灵活的学分制管理

鉴于学员来源广泛,为保证培训的效果,在现有的集中式授课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开展远程教学。同时,可以考虑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合作,将精华课程制作成网络公开课,方便更多社会人士了解和学习阅读推广。具体的培训管理上,采用灵活机动的学分制,按照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中课程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学员需修满的最低总学分。

3.3 成立阅读推广研究院,推动理论研究工作

阅读推广是涉及多领域的专业实践工作,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与支撑。可考虑成立专业的社团组织,广泛吸收图书馆学、阅读学、文献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以及专业从事阅读推广活动的社会机构和个人成立阅读推广研究院,推动阅读推广人的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借助研究院的力量构建专家团队,进一步规范和提高课程开发、培训授课、考核认证等工作的开展。

nlc202309042241

3.4 “外引”加“内培”,打造专业稳定的师资团队

专业持续的培训需要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以尝试以签约模式引进高水平的外部师资力量。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行业内部的专业力量,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行业人才队伍在阅读推广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助于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工作的实际推进,同时能够大大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3.5 注重资源的整合,有效推动培训成果的转化

一方面在培训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与现有服务项目资源的结合,为实践课程提供可观摩的对象。另一方面,注重将学员与待开发的阅读推广项目相结合,有计划地招收相关来源的学员,以便在学员完成培训并取得阅读推广人资格后可以参与到待开发的阅读推广项目中,使培训成果真正转化为阅读推广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借助政府力量整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与出版社、书店、文化馆等其他社会机构广泛合作,为阅读推广培训和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最优质的教学及活动资源,促进全民阅读良好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 1 ] 谯进华.深圳阅读推广人的实践及发展[J].特区实践及理论,2013(2):64-66.

[ 2 ]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和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记者会[EB/OL]. (2014-11-06)[2015-05-06].http://www.lsc.org.cn/c/cn/news/2014-11/06/news_7571.html.

[ 3 ] 金羊网.深圳出台全民阅读促进条例[EB/OL].(2014-07-08)[2015-05-06].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4-07/08/content_488725.htm?div=-1.

[ 4 ]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提升全民阅读推广水准:中国图书馆学会2014年全民阅读推广峰会暨“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在常熟启动[EB/OL].(2015-01-04)[2015-04-20].http://www.lsc.org.cn/c/cn/news/2015-01/04/news_7659.html.

[ 5 ] 邢春燕.读书会: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EB/OL].(2015-01-03)[2015-04-20].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5/1/3/1221516.shtml.

[ 6 ] 文汇报.上海目前至少有3万多个读书组织[EB/OL]. (2015-04-24)[2015-05-06].http://sh.people.com.cn/n/2015/0424/c357189-24614195.html.

[ 7 ] 范并思.阅读推广的理论自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6):3-8.

杨 飞 上海浦东图书馆馆员。上海浦东,201204。

(收稿日期:2015-05-20 编校:邹婉芬)

农技推广队伍 篇4

1 抓干部学习培训, 提升农技队伍能力素质

近年来, 全县通过建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制度, 采取院校进修、自学考试、集中培训等方式, 着力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县每年先后组织选派60多人参加了省级粮油班、特色班和异地研修班;130多人 (次) 参加了市级粮经技术培训班;53名非专业人员、1 474名镇村干部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农业“双证” (镇村干部农业技术服务资格证和非专业人员农业技术专业资格证) 培训。现已经有92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5名非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农学大专以上学历, 这使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2 抓科技入户进地, 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

围绕全县主导产业, 采取每个专业技术人员包抓1~2个村, 联系10户核心科技示范户, 带动20户农户的方式, 从县、区域站选聘科技指导员100名, 遴选科技示范户1 000户, 落实科技包村联户责任, 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入户指导, 与农户面对面、零距离接触, 扭转了过去农技人员“进村少、入户少和到田指导少”的“三少”现状, 使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 全县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作为本村科技带头人, 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3 创新培训方式, 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2年以来, 陕西省城固县按照“服务主导产业, 注重需求导向,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培训实效”的工作思路, 以蔬菜、水稻、元胡三大主导产业为突破口, 选定了文川镇文星村水稻、三合镇陈丁村蔬菜、董家营镇董家营村元胡3个试点村, 积极创办农民田间学校, 大力开展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推广方式方法, 遴选责任农技员3名、助理推广员6名, 培育核心科技示范户30户, 以科技示范户为主体, 定位于农民需求和产业发展,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培训方式为启发式培训, 树立以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为主体的推广理念, 引导农民群众自已从生产实际中寻找问题、自主思考问题, 把农户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培训教材, 核心农户做示范, 现场操作, 现身说法。2014年3月中旬, 三合镇陈丁蔬菜试点村正值大棚马铃薯生产关键时期, 持续阴雨导致晚疫病爆发。针对部分农户选配农药不准、防治效果不佳的现状, 核心农户秦成林通过与责任农技员探讨, 掌握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时机, 他从选药、配药及防治方法方面进行了现场示范, 其他农户迅速按照他的做法进行了防治, 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 从而没有造成大的损失。秦成林的8亩大棚马铃薯单季收入达7.2万元, 使该村马铃薯高产创建百亩核心攻关田经市级专家测产, 亩产达4 530.3kg, 创陕南地区马铃薯单产最高记录。

4 抓基地建模式, 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根据全县主导产业实际, 建立了以水稻、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 确定了基地建设内容、目标及主推技术。健全“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从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地倾斜, 优先安排项目,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通过示范引导、现场观摩, 生动直观地展现农业技术, 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 使农民亲眼看到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潜力, 带动了农业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 全县探索总结出了陕南地区“春提前马铃薯+西红柿菜菜轮作、春提前黄瓜+玉米粮菜轮作、水稻+元胡稻药轮作”的三大粮经高效种植模式, 亩均产值1.05万元, 比传统的稻麦、稻油种植模式增收7 978元, 实现了亩产千斤粮, 产值超万元的高产、高效目标, 辐射带动全县高效模式推广面积达11.2万亩。

5 创新服务机制, 建立多元推广模式

城固县在粮油和设施蔬菜主产区, 扶持专业大户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 通过专业合作社平台, 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 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了农户生产效益。在陈丁试点村大棚马铃薯生产过程中, 责任农技员围绕关键农事环节, 严把技术关键, 与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 积极协助主导产业基地创建省市级元胡、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开展中药材基地GAP认证, 培育元胡深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培育粮油专业合作社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2个、柑桔专业合作社23个、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蔬菜职业农民100人。扶持“长丰”和“瑞丰”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开展机插秧示范600亩;与汉中顺丰米业有限公司、林胜粮油合作社和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 建立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0万亩, 落实订单生产3万亩。通过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 建立多元推广机制, 不断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和方法, 实现了企业增效, 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技推广队伍 篇5

根据农业部《农业专业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xx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省农委职能,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各级政府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素质稳步提高,结构明显改善,人才的培训、选拔、使用、激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省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省市县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074个,人员36862人。按职称等级区分:正高级专业人才534人,占人才总量(下同)1.4%;副高级专业人才3196人,占8.7%;中级专业人才11695人,占31.7%;初级21437人,占58.2%。按学历区分:博士336人,占0.9%;硕士研究生1121人,占3.0%;本科学历8668人,占23.5%;大专学历13909人,占37.7%;中专以下学历12828人,占34.8%。按工作单位区分:省级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村能源、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18个,推广人员585人,占人才总量的1.6%(下同)。全省地级市,共有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70个,推广人员5127人,占13.9%。105个县(市、区)有农技推广机构553个,15884人,占43.1%。全省设立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2433个,人员15266人,占41.4%。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主要特点:一是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大专学历以上的24034人,占人才总量(下同)65.2%;二是在县以下工作占主导。县、乡镇共有31150人,占84.5%。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全省现有农业从业人员3075万,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全省现有耕地面积6271.9万亩,每万亩耕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仅5.8人。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偏少。我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副高以上人才仅占总量的10.1%,特别是领军和拔尖人才较少。三是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产品加工贸易、质量检测、蚕桑、茶叶等专业人才稀缺。四是培养能力不强。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机制还不够灵活,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培养手段缺乏。五是乡镇农技推广人才总量不足。目前,乡镇农技推广人才仅只占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总量的41.4%,按照乡村农技推广实际需求,严重不足。

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做到人才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实现人才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

2、坚持人才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培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建立健全必要的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才尽其用。

3、坚持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自身建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劳动者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适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职业技能,拓展农民的经营领域,促进生产力发展。

(三)目标

根据当前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以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重点,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体制。到2015年,力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到2020年,力争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通过10年的努力,造就一批专业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在今后10年,我省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xx、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规划牵动,培训带动,政策推动,项目拉动”,继续推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发挥市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队伍建设有较大推进。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按照各级人事部门的要求,通过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建立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职称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报酬。

(二)围绕高新技术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注重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加大高级专家的培养选拔力度。省每年重点培养200名左右高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认真落实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的选拔制度,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资助一批农业行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级农技推广专家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培训,举办专题学术研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技推广专家开展推广课题研究。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与机制,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建设一支稳定高效、技术转化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一是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骨干队伍,基本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的需要。依托农广校、农技(机)校、农科教中心、农村科技示范基地等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推广能力。帮助他们指导、带领更多的农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学历提升计划,每年定向培养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着力从专科、本科、硕士专业学位三个层次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重点培养本、专科学历层次人才,强化在职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原待遇不变”的学习方式,就近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到2015年,力争实现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人数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10%以上。年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万人,促进知识更新,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为农服务本领。逐步培养一批适应我省农业科技快速转化需要、扎根基层、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面完成1300个乡镇(区域性)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其中:新建700个综合站,改扩建600个站;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村级农技员。积极实施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00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每两年轮训一遍村级农技员。省组织各县重点骨干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异地培训。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年龄较轻、素质较好的骨干人员,分期分批选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学历教育或研修深造。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完善提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扶持16个市90个农业县(市、区)质检站建设,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乡镇速测站为前沿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质检机构考核评定工作,实行检测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全面规范质检机构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机构专业化、人员稳定化、经费预算化、手段现代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人才队伍。

(五)鼓励各类农业人才到农村基层创业。对县以下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继续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照顾。支持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等有偿技术服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和技术特长,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链条,增强自身的活力与实力。

(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确立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开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方向,大幅度增加对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把农业人才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培养和奖励基金。在重大项目设立和经费使用中,优先支持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

(七)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业绩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对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积极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向优秀人才学习、鼓励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技推广队伍 篇6

关键词: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66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持。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1]。近几年,我国的农业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在种植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为主体这几大方面。为加快我国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必须重视对畜牧兽医技术进行推广。

1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制度与机构不健全

我国在《动物免疫法》中对计划免疫制度进行了规范,旨在更好地防治动物疫病。而实际上,由于有关工作人员未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因此影响了制度规定的实施,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部门对此进行监管。另外,现阶段我国各地政府对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作用尚未形成充分的认识,因此,其并未重视对此类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造成管理无序的局面,难以发挥其作为技术推广平台的作用。

1.2基础设施与服务方式缺乏先进性

作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经费不足极易导致畜牧兽医工作站设施与服务手段的落后。常见的现象如站内各类疾病的诊断仪器与化验设备缺乏,阻碍了正常的工作质量与效率[2]。另一个问题是部分乡镇所设的兽医工作站无办公场所简陋,这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具体实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兽医站的服务水平。

1.3推广人员素质欠缺

专业化的推广队伍对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就我国现今的畜牧兽医工作站而言,专业技术人员仍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专业人员不喜欢到基层工作。相关数据表明,乡镇兽医站内仅有0.3%左右的高级技术人员,约12.8%的中级技术工作者,其余均为初级或初级以下的技术人员。大部分技术人员未接受过专业的兽医技术培训。因此,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改进措施

2.1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畜牧兽医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应有效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应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推进技术推广工作。作为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科技必须引起技术人员的充分重视。工作人员应通过高效、优质的畜牧推广基地来强化良种猪饲养技术、暖棚饲养技术等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加强禽畜疫病的防治。工作人员应树立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健全禽畜防疫保险,优化防疫体系[3];三是重视培育良种。工作人员应在建立禽畜良种培育站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从而培育出抗病性较强的优质品种,使良种具备更高的生产性能,创建更为完善的良种禽畜培育体系。

2.2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工作平台

多数地区的兽医工作站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了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手段落后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投入,合理利用资金,强化技术推广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加优质的工作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更多现代化的仪器与设备,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快建设技术推广网站[4]。现今网络技术已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在进行技术推广时也应通过网络技术创建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从而构建多功能与多层次的推广服务体系,以便各地兽医工作站的人员间进行沟通合作,促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保障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对专业队伍建设。一是兽医站应采用多种方式,引进更多兽医专业应届生,不断增加站内技术人员的比重,让专业毕业生运用自身的知识来弥补兽医站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二是需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使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强化对站内人员的法制教育,使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并树立市场意识,增强管理技能,进而更好地完成技术推广任务。

3结语

我国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有关法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畜牧兽医工作平台与服务质量等,从而推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韦联忠.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当代畜牧,2013(21):68-69.

[2]全山,冯家丰,庞世贵.我国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06):10.

[3]丁静静.对于我国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04):270.

[4]冯玉平.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03):56.

农技推广队伍 篇7

一、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 华池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硬件、软件均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农业转型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华池县是一个纯山区农业县, 全县农业系统共设各类机构38个, 其中行政机构1个, 参公机构2个, 执法管理类机构17个 (乡镇15个) , 农技推广机构18个 (乡镇15个) 。全系统共有各类编制178个, 实有职工202人, 其中行政编制11个, 实有10人;参公编制10个, 实有22人;管理岗位编制17个, 实有32人;技术岗位编制124个, 实有105人;其他编制16个, 实有33人。全体职工中受过涉农专业技术教育的84人, 占职工总数的37%, 其中硕士1人, 本科59人, 专科99人, 中专30人, 其他13人。全体技术干部中, 取得副高资格18人, 聘用12人, 因岗位限制未聘用6人, 占取得资格的33.3%;取得中级资格30人, 聘用29人, 因岗位限制未聘用1人, 占取得资格的3.3%;具备副高资格, 因岗位限制未能晋升5人, 占现有中级人数的17.2%;取得助理级、员级资格66人, 具备中级资格, 因岗位限制未能晋升22人, 占现有初级人数的33.3%。18个农技推广机构中, 县级机构3个 (县农技中心、蔬菜办、农广校) , 乡镇机构15个 (区域农技站1个、重点乡农技站3个、一般乡镇农技站11个) 。共有编制99个, 实有职工101人, 其中县直机构编制51个, 实有职工77人, 乡镇机构编制48个, 实有职工2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岗位设置不科学, 影响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目前的技术岗位设岗比例, 是在10多年前专业技术人员稀缺, 以中专学历为主体, 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建立的。现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成为主体, 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10年以上就可晋升副高职称, 硕、博以上学历上岗就应直进中级或副高, 原有技术岗位设岗原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目前, 县及县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以农技推广为主要职能的技术人员取得晋升或破格晋升职称硬件非常困难, 部分技术人员已经在农业科技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艰难地破格取得了中、高级资格, 也因岗位限制, 多年不得聘任享受相应工资待遇, 行政及参公单位干部有提拔或按职级给予科员、主任科员、调研员、巡视员等职级待遇的晋升提薪途径, 事业单位职工政治前途有限, 只有踏实有效的技术工作或创新取得职称晋升提薪, 同时实现相应社会政治价值, 职称晋升不畅, 严重影响着技术干部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 更难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及外来技术人才, 即使进来也留不住, 使得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活力不强。

㈡专业结构不合理, 无法适应农技推广工作需要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任务重, 条件差, 生活待遇低, 高层次、高素质的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技推广岗位尤其是基层工作, 新增技术人才学历层次低, 专业对口少。全县农技推广中心系列人员中农学专业26人, 占36.1%, 农业边缘学科6人, 占8.3%, 非专业36人, 占55.6%, 植保植检、统计分析等专业性很强的岗位无专业人才, 植物检疫、农业环境监测、土壤化验、生物统计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同时,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明显不足, 乡镇农技站编制48人, 实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 占编制的52%, 高级职称乡镇没有一人, 就技术力量覆盖而言, 每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要指导1860名农民, 农业人才奇缺, 与当前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相适应。

㈢管理体制不完备, 不利于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作用税费改革后,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主体划归乡镇统一管理, 县管职能削弱, 导致机构人员混杂, 职能不清, 责任不明, 大部分农技人员主要精力在从事乡镇文秘、计划生育、信访、治安等非农技推广工作。一方面造成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弱化, 甚至断线, 另一方面, 乡镇农技人员很少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工作, 使其专业荒芜, 在职称晋升中明显处于劣势, 加剧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流失, “跳槽”现象极为严重, 近3年间调离乡镇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达30多人, 严重影响全县农技推广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㈣队伍结构老化, 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全县县、乡农技人员中, 30岁以下的仅12人, 占16.7%;35岁~40岁的26人, 占36.1%;40岁以上的34人, 占47.2%, 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 新的农业人才不能得到有效补充, 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又不能及时脱颖而出, 有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现象。在岗农技人员中, 本科及以上学历14人, 占19.4%;大专28人, 占38.9%;中专及以下30人, 占41.7%, 高学历人员短缺, 高素质的人才匮乏, 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员整体水平与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相适应。

㈤经费保障不足, 不便于推广机构正常运转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影响和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转, 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严重受限。由于经费的影响, 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以及交通工具, 影响推广工作效率,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没有保障, 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困难,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 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多样化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几点思考

㈠健全组织建设, 解决好农技推广队伍岗位问题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和关注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与国家、省级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性质、主要任务存在本质区别, 在职称晋升, 尤其是高级职称晋升硬件条件不能搞一刀切, 要充分考虑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在科技推广、引用方面的工作实绩和条件, 出台农技推广尤其是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破格优惠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技推广一线工作, 鼓励农技人员开拓创新, 最起码在符合国家和省上现有规定晋升条件的时候, 能及时晋升相应职称,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符合破格条件的要开绿灯, 不受职数限制破格晋升。二是重新科学设岗。现有的岗位设定已不能适应农技推广工作发展要求, 应当结合当前学历、工作实际, 科学合理设岗, 增加中、高级岗位, 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地位和工作待遇, 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㈡创新管理体制, 明确农技推广队伍职能分工结合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政策与建设工程实施,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管理的灵活机制, 乡镇农技站实行国家“条块结合、双重领导、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 将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人、财、物收归县管, 实行以县管理为主, 乡镇管理为铺的双重管理方式, 打破县乡技术人员身份界碑, 县直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基层锻炼或工作不力的可以下派乡镇锻炼, 乡镇技术干部工作出色的可调入县直部门服务, 把农业科技干部从日常繁重的乡镇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投入到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去, 切实改变农业科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干事、推广网络不健全的现状, 创新考核机制, 对不能胜任工作或工作失误者可以解聘或低聘, 工作成绩突出, 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者, 可以破格晋升或聘用, 让能者上、庸者下, 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农业创新转型发展。

㈢选拔充实农技人员, 不断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一是创新引人机制。作为一个欠发达农业县, 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2020年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精神, 必须采取超常规手段, 以“人一之, 我十之, 人十之, 我百之”的精神, 以更加诚恳、更加开放、更加优惠的政策, 招纳各类农业科技人才来华池县投资、创业、干事。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 对于使用不当, 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农业科技人员, 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 以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 从而促进农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选拔优秀人才, 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业院校毕业生, 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 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四是采取科研和技术合作、合同聘用等形式, 引进科研院所高级实用农业人才给力华池县农业现代化工程。

㈣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农技推广队伍保障措施农技推广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 按照中央“各级人民政府要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投入, 财政等部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应逐年增加, 并提高其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的精神, 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住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机遇, 县乡合力,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额度, 搞好基层农技站基层设施和科技示范场建设, 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 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技术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 对急需人才坚持委托培训为主, 招纳引进为辅的原则, 不断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 造就一支高素养的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同时, 积极落实、提高农技推广工作者的职称及政治待遇, 采取适当增加中、高级职称岗位, 设立农技推广主任农艺师、总农艺师岗位, 给涉农公务员及参公单位配置专兼职农业发展顾问等措施, 提高决策层农业参谋顾问作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待遇, 激发和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干事创业、现身农业的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优化、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摘要:通过对华池县农技推广队伍岗位设置、专业结构、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现状分析, 提出了科学合理设岗、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加大投入等建设性意见。

农技推广队伍 篇8

关键词: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研究综述

1 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行为研究

农业推广可以被看作为是将知识向农户传播以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有效的农业推广在于农业推广人员的推广模式和行为。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从基层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特征作为切入点对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进行研究。大部分相关文献主要关注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行为的影响因素,较早的研究在我国四省22个县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回归技术,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短缺和农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以及收入水平偏低都是促使其减少农技推广时间的影响因素。胡瑞法、孙项强(2004)等开展的类似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他们发现农技推广经费、事业单位性质、乡镇农技单位的管理方式均影响到农技人员下乡从事推广工作的行为。我们看到以上两篇文献对于基层推广人员行为的度量都较为简单,无论是推广时间还是是否下乡从事工作都不足以完整反映基层农技人员的行为方式,因而基于不充分信息的实证研究结论是否稳健尚需更多实证研究进行支持。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陈秀兰等(2010)绕过对农技推广人员行为本身的度量,直接研究农技推广人员推广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观察社会知觉、所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心理和社会因素在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的影响,基于对四川农业科学研究人员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Logit回归技术对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意愿实施了实证研究,实证证据表明农技推广制度创新、农技研究人员推广组织结构、推广活动的管理模式以及个人有关推广的认知及责任感均是影响农技人员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重要因素。

另外,也有一部分相关文献从人力资本管理角度入手研究了基层农技人员推广行为的改善方法。田桂山和张正河(2003)从基层农技人员考评机制出发,寻求农技推广工作不到位的制度原因,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绩效考评缺乏合理的标准,论文发表和获奖是考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农技人员不得不一味的争取奖项和发表论文。王移收(2005)认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靠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科技成果的利用。熊明华(2004)通过研究我国农技人员人才培养制度,提出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革思路:改善农推硕士培养方式,构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渗透,建立以继续教育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架构农村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孟成民、魏旭娇、陈然和刘零(2008)则从更加全面的分析框架出发,补充了以上观点,该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资金支持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推广人才缺乏,且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不适应都是导致农技推广不足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需要加大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为农村输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得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相关院校得以充分发挥其原动力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建立相应的农业科技研发培训基地,从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重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水平,强化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进而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2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研究

早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内许多学者就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基层农业推广队伍重要性方面,王慧军(2001)在其研究中就突出了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在我国农业推广工作中至关重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对提高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与“三农”发展方面,姚文山等(2005)也在对广东农技人员队伍建设问题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缓解“三农”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吕珂和徐世艳(2007)指出农技人才是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在充分分析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保障,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而达到这些目标前提就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王春霞等(2010)通过对基层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现存问题的分析,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到基础“三农”工作的高度,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是兼顾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才保障。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方面,唐文金等(2007)通过对四川农技推广人员的调查,认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缺乏效率和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转化的关键在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进而分别从立法、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资金经费支持角度提出强化农业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的政策性建议。杨曙辉等(2010)通过深入分析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人员素质、组织结构、资金投入水平以及运营机制,认为农业技术人才是农业研究成果的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陈伟民等(2010)也得到了类似结论。他通过对我国农业科研人员队伍建设重要性及现状分析后,提出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力推进,离不开农业科研人才支撑。在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政策建议方面,苏祖芳等(2003)在分析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现状后,给出了加强基层农业推广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他认为县、乡镇各层政府必须改变传统思路,从本质上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工作,给予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物质上的帮助,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需要扩宽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机制,改变以往的财政单一投入模式,大力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多种模式参与到农业推广相关工作当中。

3 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管理体制研究

在管理制度层面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的文献出现较晚,并且相关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在较早的文献中,陈斐等(2004)通过分析我国农业推广人员聘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我国农业推广人员队伍工作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体制存在不少问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训没有针对性,对其绩效的考评没有科学的考评标准,从而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缺乏创造力。与其研究相呼应,李立秋(2007)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角度进行了提升,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分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织构架和岗位建设方式,科学指导设岗、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实际需要招聘人才、逐渐实施农业技术人员准入机制,还要对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工作的考评进行分析,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服务内容为基础,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考评标准,实行工作日志制,构建由服务对象、区政府以及主管部门三方共同承担的考评制度,并将考评的结果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奖金发放、工作晋升、职称评比和解聘续聘的依据之一。以上两位学者都认为对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激励只有通过改革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人事制度来实现。沿着这一思路,王法坤(2008)提出的激励措施不仅包含了对应的政策性优惠,这些优惠主要是加速调动农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还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方法来吸引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管理经费研究方面,熊尚鹏、付文文(2005)通过对农技推广队伍具体工作的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缺乏资金来源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稳定,时常有人员流失,尤其是在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权限的下放后,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对此,两位学者建议上级单位收回部分人事调动权、经费划拨权和固定资产管理权,精简乡一级的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资金投入,同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水平,以达到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的目的。

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才培养方面,郭予光、杨家荣(2007)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整理和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最新的专业和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在选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时,应优先选聘热心于农业事业,具备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来保证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成果有质的提升。

4 相关研究评述

农技推广队伍 篇9

1 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现状

2012年以前, 西乡县农技推广各机构中人员编制对实有人数制约较少, 大部分单位的实有人数都超过了其编制数。2012年5月, 西乡县编办出台文件, 根据全县耕地面积对农技推广体系人员编制进行了重新划定, 确定了农技推广体系中各单位的编制数, 人事部门则严格执行此规定, 凡是实有人数超过编制数的单位, 均不能再补充人员, 这给好多县级单位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目前, 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中心、农机中心、茶技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及农业信息中心6个事业单位组成, 总编制138人。现有人员174人, 超编36人。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73人, 占现有人员的42%。

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由17个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和18个镇兽医站组成, 归镇管理, 总编制212人。现有人员82人, 缺编130人。现有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59人, 占现有人员的72%。

2 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及职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级机构人员减少快, 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现象

近几年县级机构农技人员中, 45岁以上人员占70%以上, 每年都有人员退休, 农技中心、兽医中心、茶技中心等较大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减员较快。由于历史原因, 这些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 尽管减员快, 但现有人数依然超过了编制数, 无法补充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凸显, 对全县农业的发展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西乡县地处秦岭巴山之间, 地域宽广, 县级农技推广工作量大面广, 随着农技人员的不断减少, 业务骨干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 工作压力很大。

2.2 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对职称晋升有所限制

西乡县县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岗位设置比例为1∶3∶6, 但各单位的人员结构、工作量及性质等具体情况差别较大, 若照这一统一的结构比例来设置各岗位职数, 势必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且岗位级别越高, 职数越少, 面对人员老龄化, 容易形成职称晋升瓶颈, 一些具备晋升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近五年内甚至没有晋升职称的可能, 严重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

2.3 镇级农技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

从表面上看, 镇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占到现有总人数的72%, 但是实际上17个镇现有人员总共才占镇级编制数的39%, 现有人员总数相对于编制数相差甚远。镇级农技人员最接近广大农民, 承担着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主要任务, 农技人员偏少, 直接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 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4 职称聘任方面单位自主权小

目前农技人员拿到任职资格证后, 直接由县人事部门对其进行职称聘任, 单位自主权很小, 不利于单位对技术人员的管理。而且当前聘任制度时效性较差, 农技人员的任职资格文件下达后, 要先办理任职资格证, 等任职资格证办下来了, 再由人事部门统一时间办理聘任, 这种情况使聘任工作不及时, 也对较早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公平,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2.5 职称晋升中成果、论文门槛较高

基层农技推广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面对的是农村和农民, 工作阵地为田间地头, 他们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力军, 一部分人学历低, 职称低, 很少参与科研创新,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及获得科技成果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目前正在执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 不论是初级职称晋升中级职称, 还是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 都对成果、论文做了不同要求, 这对许多县级及镇级农技人员来说门槛相对较高, 增加了他们职称晋升的难度。

2.6 年度考核限制了职称晋升

中、高级职称晋升执行的是评审制, 虽然主要由专家评委参与, 但仍免不了行政制约, 表现为中级以上职称晋升中要求两个聘期至少有两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在实际中, 各单位的年度考核优秀指标被人为地定了比例, 且指标偏低, 使很多业绩突出的专技人员受指标限制而无法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 限制了职称的晋升, 有些同事之间也因评选优秀发生了矛盾, 影响了工作。

3 几点建议

3.1 适当增加县级编制, 及时补充镇级人员

根据县镇两级机构各有归口的农技推广体制, 县编办可适当增加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数, 人事部门根据其人员退休情况, 每年合理确定进人指标, 以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同时按照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编制情况, 及时补充镇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 切实加强全县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3.2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消除职称晋升瓶颈

适当增加县级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 让农技人员在晋升中、高级职称时不再或者较少受到岗位指标的影响。同一职称各级别之间晋级也不应该再有比例限制, 例如中级现设十级、九级和八级, 从十级晋升九级和从九级晋升八级, 都不应再有比例限制, 只要符合晋升条件都应该得到晋升。

3.3 职称评聘适当向县级倾斜

职称评审应适当放宽县级及以下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条件, 降低对学历、论文、成果和年度考核的要求, 增加对工作业绩的考核, 确保基层农技人员只要创新能力强, 工作业绩突出, 职称就能上得去。

3.4 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无空岗时也可取得任职资格证

任职资格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认可, 无论单位有无空岗, 都应该让有需要的专技人员首先获得任职资格, 不能以单位无空岗为由, 剥夺其获取任职资格的权利。

3.5 建立合理的聘任制度

在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文件下达后应及时聘用, 不必等任职资格证。即使要等任职资格证, 也不必把全县不同时间获得任职资格的人员统一时间聘用, 谁先获得任职资格, 就按照规定先聘任谁。建议对专技人员的聘用改由用人单位执行, 增加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约束力。

3.6 严把进人关, 切实提高农技队伍专业化水平

农技推广队伍 篇10

关键词:水产,推广队伍,能力建设

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能力研究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 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条件保障措施。条件保障能力重点包括:工作经费、设施条件、工资待遇等。为了解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外部条件保障能力建设, 本文重点围绕条件保障能力的几个方面, 对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14个县、42个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背景

研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能力建设问题, 首先要了解当前推广队伍的条件保障能力。如果离开保障谈能力, 那么无异于“无根之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 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在此宏观政策背景下, 各地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陆续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基层推广机构职能、岗位、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等情况。笔者在发放调查问卷之前, 曾通过访谈式小范围了解到了一些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和工作安排, 对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式和内容

1.2.1 调查方式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共涉及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个省、14个县 (市、区) 、42个乡 (镇) , 共回收调查问卷114份, 其中有效问卷108份 (县级问卷28份, 乡镇级问卷80份) 。每个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选择2~3个县 (市、区) , 每个县 (市、区) 选取2~3个乡 (镇) , 分县、乡两级填报调查问卷。

这6个省中, 既有沿海渔业大省, 又有内陆渔业小省;从区域分布来看, 既有北方省, 又有南方省和中部省, 在县 (市、区) 和乡 (镇) 的选择上, 基本兼顾好、中、差不同类型。根据《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6个省水产品总产量1 185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的29.6%;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3 570个, 占全国35.4%, 有在编水产技术推广人员10 442名, 占全国34.4%。总体来看, 6省的情况基本可以代表全国平均水平。

1.2.1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推广队伍保障能力的几个主要方面开展。

(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当地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平均水平, 以及近年来变化情况、与当地同级别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对比情况。国家规定的县以下农林科技人员工资上浮一级等工资倾斜政策、绩效工资政策等政策落实情况。工资待遇不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各类技术推广项目补贴和临时性工作补贴等。

(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条件保障情况。调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办公用房、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及办公仪器设备、下乡交通工具等配备情况。

(3)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情况。地方财政预算内每年固定用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资料编印、技术培训、下乡交通等业务工作经费情况。不包括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日常办公经费, 及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各类项目经费。

1.2.3 存在不足

此次问卷调查虽然可以基本反映全国的情况, 但是由于县级问卷的样本量较少, 因此对县级问卷的问题只做了频数分析, 没有做结构比例分析。此外, 由于水产是地域性比较强的行业, 调研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西部地区水面少,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少, 该问卷调查未涵盖西部地区省份。

1.3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大多数县、乡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不足, 缺乏必备的设施条件, 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1.3.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情况

工作经费主要指地方财政预算内每年固定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试验示范、检验检测、资料编印、技术培训、下乡交通等推广服务工作的经费额度, 不包括水产推广机构房租、水电、办公用品等日常办公经费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给予的技术推广项目经费。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虽然大部分机构为公益性全额拨款单位, 但一般只有基本工资和少量的办公费用, 日常工作经费很少, 大部分靠转移支付维持基本运转, “有钱养兵无钱打仗”问题比较突出。尽管国发2006[30]号文件和各省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提出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 但目前来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费保障水平, 比值越高说明保障水平越高。在一些国家, 这个比例甚至由法律限定。近五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经费占全国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0.15%~0.17%,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0.22%~0.36%, 而早在80年代初低收入国家已达到了0.44%。可见, 我国对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投入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低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水平。由于国家没有专项的推广工作经费, 而多数地区县乡财政, 连人员经费都难以维持, 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一些地区连推广人员下乡的交通费、食宿费都是自费, 导致基层推广服务难深入, 无法满足渔民的需求。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大多数县、乡没有安排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经费, 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工作经费缺口较大。14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共有106个编制, 共服务水面290.9万亩, 平均每人服务水面2.7万亩。14个县中, 江苏省金坛市财政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50万元, 宝应县每年业务经费0.8万元, 四川省安县财政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2万元, 黑龙江省肇源县每年有2万元的业务经费, 山东省广饶县有6万元的业务经费, 其余县均没有工作经费。

4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共有132个编制, 共服务水面71.0万亩, 平均每人服务水面达5 378.8亩。42个乡镇中, 绝大部分没有工作经费。只有江苏省金坛市的, 3个乡镇有固定工作经费 (金城镇2万元, 直溪镇10万元, 儒林镇3万元) , 四川省广饶县丁庄镇每年固定支持用于水产技术推广服务的业务经费4万元, 人均0.8万元。

1.3.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设施条件情况

由于历史欠账, 推广系统基础设施薄弱, 服务手段落后, 缺乏开展工作必备手段。近年来, 通过国家级或省级的动物防疫体系、质量检测体系、推广能力建设等规划的实施, 省、市, 包括部分县级的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 但乡镇机构基本没有得到投入。多数县乡机构的办公用房偏小、办公条件偏差、培训场所和实验手段偏低, 下乡指导缺乏交通工具, 迫切需要国家启动专门针对乡镇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项目。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 县、乡两级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缺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必备的设施条件。14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仅有4个有所有权的办公用房, 仅有4个有下乡交通工具, 仅有1个县站有所有权试验示范基地 (7个租用或合作试验示范基地, 6个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4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中, 76.2%没有所有权办公用房, 85.7%没有试验示范基地, 88.1%没有摩托车或汽车等下乡必备的交通工具;46.0%没有电脑, 73.8%没有检验检测设备。

1.3.3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情况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 “对扎根乡村、服务农民、艰苦奉献的农技推广人员, 要切实提高待遇水平, 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根据调查问卷结果, 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与同级其他事业单位 (主要为教师和医务人员) 相比较, 发现推广人员工资普遍低于同级教师和医务人员, 且大多数没有享受工资倾斜政策。

(1)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普遍低于同级其他事业单位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 14个县中, 有9个县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平均每月实发总收入在2 000~3 000元, 2个县低于2 000元, 3个县在3 000~4 000元。其中, 山东省广饶县最高, 为4 000元/人/月, 湖南省沅江县最低, 为1 330元/人/月。

42个乡镇中, 有4个乡镇的工资待遇调查问卷无效。其余的38个乡镇中, 有24个乡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平均每月实发总收入在2 000~3 000元, 占63.2%;6个乡镇低于2 000元, 占15.8%;8个乡镇在3 000~4 000元, 占21.0%。其中, 山东省广饶县陈官乡最高, 为3 671.5元/人/月, 湖南省沅江县三眼塘镇最低, 为1 366元/人/月。

14个县和38个乡镇的人均工资均高于2007年工资水平。但是, 相比于同级的其他事业单位, 如教师和医务人员, 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普遍偏低。与县级教师相比, 14个县中有12个县低于教师工资, 1个县持平, 1个县略高于教师工资;与县级医务人员相比, 有10个县低于医务人员, 2个县持平, 2个县略高于医务人员。与乡级教师相比, 38个乡镇中有37个乡镇低于教师工资, 占97.4%, 另外1个乡镇与教师工资持平。与乡级医务人员相比, 有27个乡镇低于医务人员, 占71.0%;2个乡镇持平, 占5.3%;9个乡镇略高于医务人员, 占23.7%。

(2)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数未享受工资倾斜政策

《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的报告的通知》 (国发[1983]74号) 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9号) 规定, 在县以下 (不含县级) 工作的农林科技人员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其他事业单位人员如中小学教师、护士的工资倾斜政策按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人部发[2006]59号) , 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14个县中, 县级推广人员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的仅有3个, 分别是吉林省东辽县、四川省安县、山东省梁山县。而教师享受到该政策的有9个县, 医务人员享受到该政策的有8个县。

42个乡镇中, 仅有9个乡镇的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而教师享受到该政策的有27个乡镇, 医务人员享受该政策的有21个乡镇。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未享受到工资倾斜政策的比例高达78.6%, 远远高于乡镇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

2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研究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 即指推广队伍履行法律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能力。2011年以来, 因工作安排, 笔者分别赴内蒙古、宁夏、甘肃、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7个省 (区) 开展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调研。调研主要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

2.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概况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技术人员比例、学历、职称等情况是影响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底,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有人员数为37 602人, 共指导养殖面积1.18亿亩, 人均服务面积4 393.27亩。其中:技术人员为26 751人, 占71.14%。从学历来看:大学本科以上8 056人, 大专11 549人, 中专9 078人, 分别占28.09%、40.26%、31.65%。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2 251人, 中级9 203人, 初级13 903人, 分别占8.88%、36.29%、54.83%。

从调研中了解到, 内蒙古、宁夏、甘肃3省 (区) 为西部内陆省份, 水资源相对贫乏, 渔业比重不高, 但近年来技术人员比重、职称和学历水平有所提高, 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湖北省虽然是中东部渔业大省, 养殖面积、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 但技术人员比例、学历职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因责任渔技制度落实较好, 推广队伍总体素质较高, 职责履行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 实施规模居全国之首;江苏以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为依托, 不断完善机制和方法, 极大地推动了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建设, 但乡镇服务机构“一岗多职”、“在岗不在位”的现象非常普遍。

将调研省 (区) 推广队伍与全国平均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从人均服务面积来看, 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内陆渔业省人均服务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渔业大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技术人员比例来看, 内蒙古、甘肃、湖北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江苏、山东、浙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学历水平来看, 内蒙古、江苏、湖北省 (区) 本科及以上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宁夏、甘肃、山东、浙江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职称来看, 山东、湖北中、高级以上职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内蒙古、宁夏、甘肃、江苏、浙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2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的主要做法

尽管调研的七省 (区)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从总体数量、知识结构, 到队伍学历、职称水平, 都受到较多的限制, 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 各地在履行公益性职能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2.2.1 以职能整合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从调研地区的情况来看,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通过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多与行政和执法单位合并设置, 渔业相关公益性职能得到有效整合, 初步建立了一个集病害监测、水产品质量监测、水域环境监测、渔业资源养护等工作体系为一体, 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渔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推广工作, 使推广队伍在服务中提高自身素质, 在工作中体现价值, 在实践中建功立业,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宁夏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加挂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渔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等牌子。内蒙区盟市级或旗县级多数为工作站、渔政站、技术推广站三站合一, 一套人马, 三块牌子, 一些还与水利水保等合并设置。

甘肃省市级和县级建立了一批水产专业站 (主要为工作站、渔政站、技术推广站合并建设) 。

浙江省在县级或至少在重点渔业县的县级站和区域性专业站, 提出建设集“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环境监测”于一体的“四位一体”渔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已经逐步形成集水产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海洋环境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从效果上看, 通过整合, 实现了渔业公共服务技术资源的优势互补, 提高了工作效率, 扩大了工作影响。另外, 在市、县的机构设置上, 将推广机构与行政、执法单位合并建设, 提升了机构的保障水平, 稳定了推广队伍。因此, 加强资源整合以及公益性职能的统筹实施, 是稳定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能力建设的重要经验。

2.2.2 以制度建设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如果说公益性职能整合, 明确了推广人员的工作任务, 使推广队伍“有事可干”。那么, 制度建设则能确保推广工作“有人可找”, 推广队伍“有制度可依”。

浙江、宁夏大力推广责任渔技制度。浙江省81个涉渔县区已全部建立渔技推广责任制度, 推进“组织、责任、考核、培训和保障”五大体系建设, 促使基层推广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责任渔技制度的主要内容不仅有目标管理、岗位职责、工作台帐、绩效考核、人员培训、联村包户、首问责任等各项内部管理和推广工作制度, 还将服务对象满意度列入考核范围, 使推广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呈现出良好的工作风貌。

宁夏区印发了《关于开展责任渔技工作的通知》 (宁农渔[技]发[2012]13号) , 强化了对各级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人员的考核, 推行岗位责任制, 层层落实责任, 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同时, 还建立了科技特派员制度, 促进科技人员进场入户, 开展科技服务。

江苏省不断完善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制度与方法, 通过专家和渔技员分片挂钩、蹲点服务、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入户的工作力度, 通过电话调查、差别支持、淘汰制等方式加大考核力度, 以科技入户促进推广队伍内部能力建设, 同时推动了各级水产体系改革和建设步伐, 成为渔民服务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姜堰市按照每个技术指导员挂钩10个科技示范户进行入户指导与服务工作, 每个指导员平均年入户指导次数100多次, 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服务。每年每户平均亩效益达2 200元以上, 增收16%。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15户渔户, 平均亩效益1 980元, 增收13.6%。

2.2.3 以知识更新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知识更新能力是推广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调研省 (区) 通过多种形式, 开展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丰富了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全面提高了推广队伍素质, 以知识更新推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内蒙古联合合作经济和龙头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 加强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建设, 以及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宁夏区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 选派200~300名基层农技人员研修深造。

山东省创新了渔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设立了院校科研、实习基地, 建立了水产职业院校与渔业企业对接机制, 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

江苏省按照《江苏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规划 (2008—2010年) 》, 分三年对全省水产推广系统技术人员全面开展培训工作, 每年对基层渔技人员轮训1次, 切实提高了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服务能力。2011年, 根据江苏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求, 选择在先进地区设立“江苏省渔业科技培训与研修基地”, 选派基层渔技人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大户到基地跟班进修学习, 使得优质大规格蟹养殖新技术在全省得到迅速推广。吴江市每年组织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省、市轮训, 同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集中授课;姜堰市不仅每年组织100多人次参加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 还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后学历教育, 并出台了鼓励学习政策, 给予学费报销和奖金鼓励。

2.2.4 以多元化联合协作促进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渔业科研教学单位、渔民专业合作社、涉渔企业、渔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 是基层渔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做好渔技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 积极发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 引导农科教企参与推广工作, 不仅成为解决当前基层推广队伍力量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 而且扩大了推广人员的视野, 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 促进了推广队伍职责履行。

内蒙古有计划组织选派优秀科技人员赴基层渔场蹲点, 积极推广了“推广机构+协会+渔场 (户) ”模式, 鼓励在渔业重点地区成立养鱼协会, 把渔民组织起来, 既提高了渔民规范化生产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又提高了推广工作效率和水产品质量监管的水平;甘肃省在渔业重点地区, 建立了由推广机构、渔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组成“三位一体”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 形成了“专家组 (龙头企业) +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渔业成果转化快速机制。

宁夏区平罗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县水产协会和水产业合作社联合开展技术服务, 实现“种养加、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江苏省水产推广部门联合水产养殖户、水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渔药企业, 牵头成立行业协会、经纪人协会和渔业合作组织。

湖北省重点扶持“全省二十强渔民专业合作社”和12家“先进渔民专业合作社”, 洪湖市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聘请相关专家、教授为水产科技特派员, 定期实地授课。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东营、济宁、滨州、日照等地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 或研究生工作站, 多方密切合作, 一方面促成了生产中关键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进行研究实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 加强了生产与科研、推广的结合, 促进了渔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水产推广机构通过整合多方力量, 建设“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推广机构+基地+农户”、“推广机构+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和“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等多元化水产推广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了公益性服务的多方联动、互相配合。不仅逐步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管理正规化、技术规范化、质量安全化、收入高效化,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锻炼了队伍, 全面提升了推广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

2.2 职责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省 (区) 在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职责履行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2.2.1 仍有一些地方对推广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对水产技术推广系统形成的认识还没有实质改变。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地经当地编制部门批准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其性质、职能、编制数、经费渠道和经费数额等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明显落后于当前渔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调研中发现, 有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推广体系做好技术推广就可以了, 承担其他公益性职能会削弱技术推广工作, 是与行政主管部门争抢职能,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发2006[30]号文件明确了推广体系的职能,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推广体系承担法律赋予的公益性职能, 为现代渔业建设做好服务, 是合理又合法的。

2.2.2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数量总体较少, 人均服务面积大, 中东部渔业大省尤为突出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工作任务重, 渔民服务要求高, 但普遍面临队伍总体人员少、专业编制被占用、业务量大、服务群体大和服务半径大的问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人均服务面积为4 393.27亩, 远低于《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测算参考标准》的编制人数。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内陆渔业省由于水域资源有限, 推广队伍数量普遍较少。从人均服务面积来看, 西部三省人均服务面积分别为2 296.17亩、3 101.27亩、584.82亩,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江苏、山东、湖北、浙江等渔业大省的人均服务面积为4 981.02亩、5 016.67亩、6 854.69亩、4 805.26亩, 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金坛市指前镇综合服务站共有农技人员6名, 有1 000户水产养殖户, 即使6名推广人员均从事水产推广工作, 每人还要服务近200户, 平均推广人员与服务对象比在1:400左右。近几年来, 随着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新增职能不断扩张, 增职能不增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除了人手不够, 由于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准入机制、职称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知识更新培训不到位, 待遇偏低, 导致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不能吸引优秀人才, 也难以留住人才。县乡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部分基层推广人员尤其是乡镇责任渔技员在编不在岗等现象普遍存在。

2.2.3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技术人员比例总体偏低, 地区间不平衡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明确提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从全国来看, 技术人员比例为71.14%, 未达到文件要求。从调研省 (区) 来看, 除宁夏、江苏、浙江等省外, 其余省 (区) 均为达到要求。

由于地理位置、水域面积、人口、经济等条件的不同, 各省 (区)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发展很不平衡。中东部渔业大省相对资源优势, 但技术推广力量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其中, 江苏省技术人员比例最高, 为82.84%;湖北省技术人员比例最低, 为53.07%, 最高最低相差近30%。

2.2.4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年龄结构偏大, 学历、职称总体层次偏低

学历、职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推广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近年来,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学历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8.09%, 2010年占23.93%, 2009年占19.95%, 2004年17.64%, 7年时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近年来职称和学历水平有所提高, 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总体情况来看, 由于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学历教育、职称评审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 尤其是县乡两级推广人员, 学历和职称提升仍有许多不利因素。艰苦的环境和条件, 造成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进入乡镇推广机构工作的意愿不大, 乡镇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偏大, 推广机构人员断层, 学历偏低, 知识老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难以完成好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乡镇服务体系改革后, 基层渔技人员的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还普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2.5 推广队伍知识更新培训不到位, 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

新时期的水产技术服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随着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 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不断涌现, 生产中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加上示范户对技术指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水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得到了稳定, 但由于没有建立定期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制度, 基层渔技人员长期得不到系统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 普遍知识老化, 整体素质偏低, 成为制约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2.2.6 管理机制创新不够, 双重管理体制影响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公益性职能的发挥

责任渔技推广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 全面有效运作还需要时间。一些制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个别地方还只是留于形式应付上面检查和为了争取项目, 没能真正落实责任、发挥作用。在人事管理制度上, 还没有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制, 也没有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实行绩效挂钩。同时, 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后, 作为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主体的乡镇站大多以综合站体现。乡镇渔技推广机构的人权、财权、事权全在乡镇, 所以乡镇渔技推广人员工作安排由乡镇政府说了算, 县级渔业主管部门难以有效组织乡镇或区域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由于机构改革后乡镇公务人员大幅减少, 渔技人员被安排从事与渔技推广无关的工作, 无力专注于渔技推广本职工作, 严重影响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此外, 对于推广队伍本身, 存在个别推广人员对自身工作认识不到位, 仍然存有“等”和“靠”的思想, 总觉得不受重视, 只讲客观原因, 主观上却不作为, 不积极主动克服困难, 发挥作用。

3 结论与政策意见

3.1 研究结论

基于对水产技术推广条件保障和职责履行能力的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 自上而下的五级完整体系是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相比, 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推广队伍条件保障是加强推广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手段。

3.1.1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具有不可替代性

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投入保障总体不足, 推广队伍数量不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 队伍基础能力弱。但在这种情况下,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仍然在先进技术集成推广示范、病害防治、渔民培训、渔业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中发现, 虽然目前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组织在为渔民提供技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这些单位推广的目标与公益性服务非赢利性、规范性的特点方面不完全一致。在建设社会化渔业公共服务体系进程中, 技术推广队伍的主导作用表现明显, 以公益性为定位的国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是不可替代的。

3.1.2 只有履行好公益性职能推广队伍才会有出路

调研中发现, 推广队伍的发展程度与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情况成正相关, 即:推广队伍发展较好, 人员素质高、待遇好的地区往往是公益性职能履行较好的地区, 反之亦然。因此, 水产技术推广队伍必须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立足于服务渔业发展、立足于促进渔民增收和渔业增效, 加大公益性职能建设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有所作为, 得到广大渔民和地方政府的认可, 推广队伍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果, 推广人员个人才能有所发展。

3.1.3 发挥好五级队伍联动优势, 推广队伍建设才能有活力和竞争力

当前, 国家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完备的五级联动体系。这是科研、教学、企业等其他社会化推广服务组织不具备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强各层次、各地区间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协作的长效机制, 才能发挥出整个体系和资源的最大效能, 为广大渔民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

3.2 政策意见

通过对我国水产技术推广队伍条件保障和职责履行现状的分析, 深入挖掘存在问题的成因, 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2.1 建议财政、编办以及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加大对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的投入和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对各级政府在预算内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要逐年增长、对保障推广机构工作必要条件、保障和改善专业科技人员工作与生活条件、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更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建议各有关部门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和改善从事渔业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保持渔业技术推广机构稳定和工作的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中央、省、市、县分级投入的机制, 建立推广专项经费;将推广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全部列入预算范围, 并使该资金的逐年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3.2.2 加强公益性渔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渔技推广条件

加强公益性渔技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渔技推广条件, 按照“五有站” (有机构人员、有工作场所、有试验示范基地、有信息和交通服务手段、有经费保障) 的建设要求, 积极争取将重大渔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渔民生产技能培训、动植物疫情监控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专项, 确保基层渔业技术推广队伍正常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建议将乡镇水产专业站建设纳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规划》统筹建设,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建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县。

3.2.3 落实推广人员待遇, 充实基层推广队伍

要将推广人员工资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积极推进绩效工资和特岗补贴制度, 力争推广人员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同级其他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 明确改革分流人员安置办法, 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探索通过项目扶持、优先培训、经济补贴等激励方式, 培育一支相对稳定的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积极参与“特岗计划”, 鼓励一批水产专业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 并积极探索大学生扎根基层的新机制。

3.2.4 建设以考评为核心的监督激励机制

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在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和当地政府领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本单位职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考核方式, 优化评优机制, 争取将体系改革和重点推广工作实施列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考核目标。通过完善技术人员的考评机制, 使广大推广人员进一步提高服务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

3.2.5 实施推广人员准入制度, 加强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试点实行技术推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 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编, 进而带动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水产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的力度, 提高业务素质。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分级分类实施”的总体思路, 广泛动员各级、各类农业培训资源, 努力形成“农科教”、“产学研”之间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全力推进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 建立并逐步完善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体系并使之常态化。建议建立推广人员专项培训经费, 逐步建立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以及后续学历教育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推广人员轮训制度。

3.2.6 创新推广服务机制, 提升推广服务质量

农技推广队伍 篇11

1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

基层农机推广站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机构, 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扶余市, 乡镇级农机技术推广站服务于农村和农民, 是最基层的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一方面承担着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服务、农机使用、维修及农机安全监督管理等公益性事业;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所在乡镇的防汛、抗旱、排涝等工作。近期, 随着农业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本辖区内17个基层农机站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其中三岔河镇、新万发镇、三井子镇、五家站镇、弓棚子镇、肖家乡、增盛镇、大林子镇等农机技术推广站顺应农机发展形势, 培养和开展了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协会, 以提高农机作业技术和推广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农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本辖区内农机站核定编制数136人, 年末实际在岗人数145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人;在职人员中本科3人、大专25人、中专117人。

2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发挥的重要作用

2.1降低农民劳作强度, 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人多地少, 多为盐碱地, 而且田块分散, 势必造成农机具作业次数多、农机具的综合利用率低等弊端。近两年来, 随着辖区内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及农机推广队伍下基层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制约问题。以我市新万发镇为例, 农机推广队伍通过考察发现当地土质适合种葡萄, 即帮助农民建棚扣葡萄, 以合作社的形式在村里的20多公顷庭院建起了一座座葡萄大棚, 葡萄每年可为村民增收百万元。此外, 生产过程中从育秧、田地耕整到栽插全部由农机推广队伍带头示范, 各种大、中、小型农机具有效配合, 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 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2.2促进了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2.2促进了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我市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通过探索新模式、试验示范新方法, 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效的目的。如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机推广站联合农机大户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机播服务, 节约成本9.4%, 玉米增产达11%以上, 确保了农民的增产增效。

2.3搭建推广示范平台,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我市基层农机推广站凭借其扎根农村的优势, 搭建推广示范平台, 广泛联系农民, 成功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出现了户带村、村带镇、镇带市的大好局面, 如2010年全市玉米播种机保有量达4300台, 实现机播面积6万hm2, 玉米机播率达79.2%, 率先在松原市实现以市为单位的玉米种植机械化。

3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总量不足。扶余全市现有农机推广人才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小, 尤其是专业技术强、能力突出的领军人才更少, 远远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需求。

二是结构不合理, 年龄偏大。基层农机站30岁以下的仅占推广人才队伍的5%, 而且产业结构也不合理, 多集中在农机具操作方面, 农机维修及推广比例较少。

三是文化层次较低。扶余全市农机推广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50%左右, 而且一大批专业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老同志陆续退休, 在职的要么能力不突出, 要么实践经验少,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2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 制约了队伍的稳定。由于农业的天然弱势地位,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 财政拨款极少, 加之基层农机站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无固定经济收入, 因而全市有近1/4的基层农机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农机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是认识不够, 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人才观念影响, 我市一部分基层农机推广人才始终认为其是“土专家”, 认为即使再努力也不会有大作为, 更不会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领军人物, 这种意识严重挫伤了推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长期发展容易造成人心涣散、队伍不稳等弊端。

三是缺乏配套政策和措施。在现阶段, 政府相关部门, 未制定保障农机推广队伍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措施, 各基层农机站也没有形成激励农机推广队伍发挥作用的机制。

4加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针对扶余市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乡镇级农机推广站的服务功能, 保障该市农机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序发展, 笔者认为, 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4.1统一思想, 提升认识

扶余市各农机推广服务站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认识, 努力打造一支技术强、能力突出、艰苦奋斗的农机人才。并通过自己的示范推广作用,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繁荣农村经济。

4.2搞好人员配置, 优化推广队伍结构

根据各乡镇的地理特点和农机技术推广需要, 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调整农机推广人员, 优化推广结构。如科学设置农机推广机构的岗位, 明确各岗位职责, 避免人浮于事等情况发生, 使全市农机推广队伍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职权明确, 从而增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稳定性。

4.3加强学习, 提升推广队伍素质

针对各乡镇农机站推广队伍学历低、综合素质低等情况, 市农机主管部门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提高推广队伍的素质, 如可采取院校联合培养、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

4.4拓宽经费来源,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全市农机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缺乏政策扶持等问题,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机推广经费投入, 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此外, 各农机站应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 壮大集体经济, 增加经费来源, 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5小结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 周期长, 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参与, 相互配合。各农机主管部门应强化认识, 把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基层农机推广部门也应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因地制宜造就一支能力强、技术精、结构合理的基层农机推广队伍, 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参考文献

[1]田萍.新形势下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再认识[J].当代农机, 2013 (6) .

上一篇:高考体育生下一篇:创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