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2024-09-04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共12篇)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竞岗演讲稿

演讲稿具有逻辑严密,态度明确,观点鲜明的特点。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竞岗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xx,大专学历,现年××岁,××年参加工作,××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如果这次竞岗成功,我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工作,让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是坚持政治修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

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能力;

三是坚持试验引进与示范推广相结合,高标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四是坚持宣传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果;

五是坚持总结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储备和参谋服务水平,努力为我市农技推广事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2

1 健全乡镇区域站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1.1 建设“五有”农技推广机构

河南省南乐县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目标是:围绕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建设有完善管理体制、有规范运行机制、有精干人员队伍、有稳定经费保障、有必要工作条件的“五有”乡镇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按照中央及省、市有关机构改革的精神, 结合全县实际, 合理设置机构。

根据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产业布局、服务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 科学选址建成6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每个区域站服务2个乡 (镇) , 区域耕地面积约10万~13万亩, 人口8万~9万人, 50~60个行政村, 各区域中心站设立位置及服务范围分别是:1) 杨村区域站 (服务杨村乡、城关镇) ;2) 韩张区域站 (服务韩张镇、张果屯镇) ;3) 千口区域站 (服务千口镇、副堪镇) ;4) 西邵区域站 (服务西邵乡、谷金楼乡) ;5) 近德固区域站 (服务近德固乡、寺庄乡) ;6) 元村区域站 (服务元村镇、梁村乡) 。区域站办公楼内有服务大厅、检验室、农民培训教室等业务用房, 配备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监测) 、病虫害防控等业务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努力实现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1.2 提升乡镇区域站农技服务水平

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是最基层的单位, 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体现。因此要正确提高认识, 树立正确价值观, 调动每个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区域站工作人员所学专长, 并每周安排授课学习, 将区域站工作人员培训成精通农村工作和经验丰富的多面手。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定期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召开农业技术培训班, 每年在所选示范户中推广新品种2~3个, 新技术2~3项, 使农民掌握新品种配套的新技术, 同时开展服务热线6221346, 农民一个电话, 技术人员就服务到田间地头。

例如:在元村镇区域站有种植面积较大的示范户和示范村十余个, 前翟村玉米示范方和安庄蔬菜示范区内每年都有新品种试验示范, 有配套新技术的推广, 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的公益性功能也进行了细化和规范, 包括农业生产中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模式、新标准、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苗情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使用指导, 开展农产品检测和日常监测, 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 质量追溯相关工作;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产地环境情况及污染源报告;农机安全检查和事故的预防、报告;乡村机耕道、提灌站的规划、建设;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1.3 加强农技人员的队伍建设

全县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 从农业局、农机局有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还将健全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抓好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 每年安排到科研院校参加进修和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使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2 建设规模化试验示范基地

全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中心工作, 积极探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方法,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长效对接机制, 按照“优势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三位一体的推广原则, 重点依托优势农业科研院校和推广单位, 对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特色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进行集成示范推广, 通过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方式, 带动大面积的农业技术升级改造, 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围绕小麦、玉米、蔬菜3个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 把农业局原种一场作为试验示范基地, 基地规模500多亩。基地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培训场所、有大规模的试验田、能承担多项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的技术力量。基地引进小麦新品种, 进行试验示范, 同时展示测土配方施肥, 绿色防控新技术, 给示范户提供能“看得到、参与到”的直观现场, 起到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农业开发的示范效应。

3 高标准遴选科技示范户

在全县322个行政村遴选了500个科技示范户, 包括小麦科技示范户200户, 玉米科技示范户200户, 蔬菜科技示范户100户, 覆盖全县322个行政村, 覆盖率100%。

遴选示范户的条件:要选择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具有一定规模且稳定性强、产业突出的农户和有专一供试验示范的田地;家庭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至少有1名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年龄在55以下;拥护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明理诚信, 遵纪守法, 科学种田水平和经济效益较高, 生活在当地属中上水平, 乐于帮助和带动周边农户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要积极参加科技培训, 带头使用新技术、新品种, 提供必要的示范条件, 配合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和示范工作;热情帮助周边农户, 积极传授科技致富经验, 带动20户以上科学种田;示范户必须接受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指导意见, 严格按照技术指导员要求进行农事操作。示范户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毫不保留地向周边农户进行介绍, 带动辐射户科学种田、发家致富, 否则取消示范户资格。

在农户自愿申报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经过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 经县农业局批准后在本村范围内公示, 并报省农业厅备案。

4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与推广联动机制

构建了“农业科研院校—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试验田—带动周边农户”、“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技推广联动机制。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 参与示范户农业技术推广全过程,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 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率。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S3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8

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农技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够促进农业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分别负责农业技术的创造、传授与应用,三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所属的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导致三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自成系统,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农业计划与任务的完成、粮食的安全与增产作为主要内容,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综合功能;农业科研机构依据政府的意图进行农业项目的研究,缺乏对农民及农业市场需求的了解。

1.2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为农业人口。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将农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知与接受存在直接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让农业技术推广对象能够接受相关的推广内容。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农村中部分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开始转移到城市,剩余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更低,在科学精神、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

1.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与运行体制方面的问题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农业技术推广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是农业技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管理与运行体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政府主导农业技术推广规划的制定与经费的投入等,缺乏对农民实际情况与市场的了解与掌握;其次,缺乏对城乡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缺乏知识、经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

2加强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注重农民的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

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动力与支撑作用。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实现农业科技教育的强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民相关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农民新技术接受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农业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工作的强化,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接受与采用新技术,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2.2注重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完善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内部应该对公益性的推广职能与市场化职能进行明确的划分,具有市场化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自身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强化,依据市场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推广工作,同时要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工作,允许外地科技人员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具有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的提高,强化对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绩效的考核工作,将产中服务拓展到产前、产中与产后服务并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度。

2.3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实现政府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注重农业龙头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等推广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要将为农业生产服务作为推广目标,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现多维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投建与完善,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导、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与农机推广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3结语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促进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设与管理,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定先.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05(54):10-12.

[2]杨长兴,黄金霞,罗琳.关于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4,01(04):20-21.

[3]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高霞.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15,12(47):10-13.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篇4

一制定好工作目标,加强业务学习,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己任。明确了“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的根本,制定好详细的工作计划,坚持以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技术为目标,坚持以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为核心,指导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本人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指导示范户的种植生产技术。

二为进一步做好两个村示范户的指导工作,确保各个示范户带动周边20户共同致富,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入村组摸清示范户及辐射户的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对口服务和集中技术指导。

2、技术指导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到每个示范户家中每月不少于3次。做到门牌悬挂到位,分户指导方案明确,技术明白纸发放及时,技术服务合同签定到人。

3、《示范户手册》填写规范,记载如实,及时面向辐射户传授技术,确保种植示范户,辐射户的小麦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确保科技入户的效果。

三、坚持以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为目标,指导示范户,辐射户提高种植业水平。

1、抓好示范户的技术培训,抓好示范样板田,做到一点带面,以片带面,带动村组农户共同富裕。

2、大力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的旱育抛栽技术,推广小麦机械化精量条播技术。要求示范户做到小麦全部实现药剂拌种,机械化精播条播

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小麦目标产量500公斤和土壤肥力检测结果,确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确保示范户播种前每亩施有机肥——3000公斤,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小麦专用复合肥40公斤。同时施5公斤尿素作种肥。坚决改变农户在肥料施用中存在的过量施肥,偏施氮肥的严重问题。

4、指导示范户在农作物的病虫防治上做到以生物农药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兼用,以化学农药防治为辅。以保护环境,以保护粮食、蔬菜安全使用为重任,建立起现代的新型的植物保护防治架构。及时进行病虫草害调查,掌握病虫草害的动态,及时发布防治措施,指导农户及时防治,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篇5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建设体系 加快西部优势农业产业向纵深推进

内容提要: 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 要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以及“ 三农” 问题的解决, 关键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 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而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当前, 随着改革的深化,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不当、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水平落后、运行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 使西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存在着严重的“ 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吸收, 不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按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分离的原则, 对新形势下创新农技推广事业做一些探索。

关检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发展思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科技兴农” 战略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面对我国西部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生产贡献不高的现状,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就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 , 推广率只有20%;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已达 70% 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份额力争年提高 5% ~ 10% , 到2010 年, 科技贡献份额力争达到 50% 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及“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和方向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笔者认为,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但不能削弱, 而要通过推广体系、体制的创新, 尽快建成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速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桥梁。在我国, 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发出来的, 而其最终的使用者则是农民, 农技推广是实现两者对接的主要纽带。农技推广工作者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以及田间指导等方式, 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入千家万户、田间地头,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使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的效益。“九五” 期间国家安排以“农业部-九五.重点推广十大技术”为主体的适用农业技术近500 项, 由全国 1500 多个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科研, 教学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据不完全统计, 新增总产值577106 亿元, 新增纯收益 181 1 64 亿元, 投资收益率达91112% , 显示了“科技兴农”的巨大威力。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某一单项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而是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的方法, 因地制宜地对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 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 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此外, 许多实验成果需要通过试

验、示范等推广过程, 得到进一步完善和熟化,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可见, 现代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老问题

(一)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是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体制, 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 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 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以及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使大部分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权(简称“三权”), 由县(市)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 形成“上强下弱”、“上稳下散”状态;且各乡镇农技站专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功能不全, 推广经费短缺, 职能发挥不力。与现代大农业发展严重不适应, 突出表现在: 一是推广理念不适应, 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广思维定势, 说农业就是粮油生产, 说技术推广就是常规技术的普及, 推广活动热衷于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农技推广与现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接轨, 给推广计划的落实造成了难度, 往往是计划归计划, 落实归落实, 计划与落实“空对空”。二是职能发挥不适应,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今天, 农技推广的内容发生了改变, 农民不仅需要产中技术指导, 更需要产前的市场预测及产后的加工、销售、信息服务, 要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在更广阔的领域, 由单一模式向多个环节延伸。三是农技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不适应。

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于2002 年的农技推广体系调查显示: 在国家正式编制人员中, 县乡两级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人员均占国家正式编制总人数的36% , 农机、经管分别占11% 和 13%。这一比例与目前的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农民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等专业, 其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超过 4%;此次调查的 363 个农技推广单位中, 28% 的人员没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0%;而且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一半左右, 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则高达15% , 其余 34% 从事经营创收工作(25%)与行政工作(约 7%)。在所调查的 1245 位农技人员中, 2002 年参加过各种讲座及进修过的人员(包括在职攻读中专、大专等人员)共有 398 位, 占调查人员总数的32%。新进大学生人数的减少及在职进修人数的比例过低, 导致了新一轮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 事实上, 许多农技人员现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实用技术。四是推广方法不适应, 现行的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 农技推广和服务还沿袭着“ 一张嘴、一双手, 天晴下雨田边走” 的老方法, 农民接受具有被动性, 致使高新技术难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农业法规落实不到位导致人才外流, 推广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1 队伍不稳, 人心不定。突出反映在农技推广经费无保障, 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财政没有足额到位。不少贫困地区迫于经费压力, 把主要精力用在与农技推广工作无关的创收上, 其工作目标就是经营创收, 挣钱糊口。大多数农技人员只有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经营, 获取薄利, 挣点工资;部分农技人员外出打工谋生, 致使技术流失严重。同时, 农技推广项目经费被行政主管部门挪用或截留的现象相当普遍,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财政收入较为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 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1 设施落后, 信息不灵。长期以来, 在农村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人员, 工作条件差, 生活条件艰苦, 工资待遇低, 普遍缺乏试验用地、仪器设备、培训场所等常规设施, 有的站仍然存在“吃饭无锅、住房无窝、办公无桌” 的现象。

3. 管理体系不顺, 政事不分。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乡镇发放, 工作不得不服从政府的安排,但政府在安排工作时, 往往不考虑农技工作业务的特点, 驻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安排给农技人员,使农技人员成了编外的行政干部。正如农民所说: 农技干部不农技, 跟着乡长收款去。

(三)基层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有所淡薄。目前,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人们对农业科技认识淡化了, 不把科技人员当财富而是当包袱, 认为“农民会种田, 不用农技管”。没有把农技推广体系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与发展、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认识清楚,没有认识到科技推广在农业中发挥的作用。

三、坚持改革创新, 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农技推广体系

加速农技推广的关键, 是创新推广体制与机制。农技推广面对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和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 在推广理念、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 必须抓住机遇, 主动改革, 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

(一)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一是发展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农业市场的全球化,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逐步发展。通过改革, 稳定公益性服务;通过创新, 放活经济性服务;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有关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要根据“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逐步退出经营性服务领域。二是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要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进行构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 有条件的地方, 可根据经济特色、生态区域和产业结构等特点, 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站或区域性专业站。基层区域站或专业站应作为上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 主要承担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这样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 又有利于使闲置的农技推广人员充实到第一线;

有利于用有限的财政支出, 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二)创新农技推广机制。一是改革内部管理制度。要打破“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主管部门要做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三定”工作(即定性、定编、定员), 实行资格准入制, 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建立推广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依据, 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到一线, 到艰苦的地方去, 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改革推广运行机制。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从市场的需求出发, 开展产前、产中, 产后全程服务。要从传统的“农技推广”转向“农业推广”或“农村推广”, 改变传统的“技术示范+ 行政干预” 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法。

要树立“以人为本”、“自下而上”、“参与式” 的推广新理念。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 真正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大胆走向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市场服务;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 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参与农业开发。把自身利益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效益共享, 风险共担, 不仅解决了工资问题, 而且也提升了农技推广水平。

(三)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 林业局等农口各站, 成立全新的农业局, 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 推进/ 一人一村0 农技推广工程。鼓励党政机关干部从事农业开发,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并全面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力度。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骨干队伍, 确保公益性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形式, 积极探索调整乡镇农技站分布与人员, 创办由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一管理的区域性特色产业技术推广站。按特色产业开发带, 分区设置区域性的蔬菜、畜牧、水果、中草药、山野菜等技术专业站, 形成集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五)积极培育民间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进一步健全民间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等科技服务组织, 网络专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术服务,形成以农民为主体, 技术为核心, 产业为依托, 科技为纽带, 基地为载体的科技服务队伍。二是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是农民专业协会要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 按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运营、自我发展”的思路, 加以完善。采取培育典型、示范引路的方式, 逐步推开, 避免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干预, 也不能一哄而上。

(六)创新培训机制。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继续教育, 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政

治素质, 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为农民服务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二是业务素质, 通过培训, 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能解决农民生产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农技推广专家;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温馨提示:

浙江托普仪器专业生产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孢子捕捉仪等农业专用仪器,此项目仪器均为我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多项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软件著作权30多项,仪器均通过第三方检测,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高知名度品牌及高端的资质配套为客户选择放心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有力依据,为经销商投标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浙江托普仪器为您提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

大品牌可信赖、产品质量好、供货周期短、价格优惠。欢迎广大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合作!公司名称:浙江托普仪器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科技园区西园八路11号

公司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6823770 86054117 86055117

售后专线:400-672-1817

参考文献:

1.胡乔斯《改革农技推广体系,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十堰通讯, 2004(专刊)。胡泰龙、罗强等《对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3罗治平、王世龙等《关于农民组织化问题的探讨》 十堰通讯, 2004(专刊)。

4刘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农网, 2002(9/ 17)。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6

改革与建设问题

一、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吉水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1.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3万,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素有‚赣中粮仓‛美誉。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0年被列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打造好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完成综合建站任务。2009年,我县按照省里‚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要求,将乡镇原有的农业五站合一,全县建立1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集中办公,工作统分结合、经费分块使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 ‚‘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综合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调配和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农业综合站现有人员274人,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全额拨款,阳光津贴从2010年元月起,也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彻底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每个乡镇站财政预算办公经费2万元。四是乡镇站工作条件大

大改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建的陈旧站房、办公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2009年县农业局筹集资金100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新建黄桥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主房建设面积400多平方米;整合原乡镇农业五站的资产和资金,更新、改建了乌江,金滩、双村、尚贤等4个乡镇综合站,全县全县近几年更新、改建站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外由县农业局统一筹资配备办公设施,乡镇站配备了固定电话、电脑等设施,八都、文峰等8个乡镇站还配备了面包车进行科技服务。今年,枫江、白水两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纳入新建规划,计划年底完工。五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制定了乡镇农技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乡镇农技人员末位鞭策、乡镇农技人员三方双重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序、有效规范管理。六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开展了信息咨询服务、包村联户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开展挂牌服务、跟踪服务,抓基地、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房建设问题。我县乡镇农业综合站站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房屋破旧,建设面积少,居住环境差,服务功能

弱,有的已成了危房,不能住人。加上综合建站后,平均每站就有十几个人,原有站房容纳不了,改扩建乡站站房迫在眉捷。

2、农技推广服务设备问题。服务手段滞后。缺乏开展农技服务的基本设备,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脚‛的方式搞技术推广,服务效率较低。

3、乡镇站推广经费问题。目前虽然每个乡镇站有2万元的推广经费,只够维持站里的电话、电费及办公用品费用,乡镇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及推广经费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农业新技术推广进展慢。

4、农技干部知识更新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亟待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目前还没有项目支持建立农技干部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设想

1、建设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添置技术推广设备,建设成集培训、咨询、办公、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全县乡镇站房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6个站房成了危房的站进行新建,需资金420万元;对其余12个站的站房进行改扩建,需资金480万元。计划在3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但要国家项目支持,争取项目解决600万元,县财政和自筹300万元。

2、加强乡镇站服务硬件建设。按照‚六个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投影仪、一台显微镜、一台测土仪器、一辆科技服务车)标准对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进行配备,每站预计投资10万元,全县需180万元,力争通过项目资金解决。2011年乡镇站都要实现办公自动化,2012年以前乡镇站都要配置手提电脑、投影仪、显微镜、测土仪器等设备,购置科技服务车,改变‚一张嘴,两条脚‛落后的服务方式。

3、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设面积各100亩。建设内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等。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投资20万元,共360万元,通过国农项目投资完成。

4、保证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推广经费。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要发挥农技队伍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要保障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费、开展试验、示范、农民培训、服务设施维护、办公经费、炊事员工资、进村入户交通费等每站每年15万元,全县每年要270万元。国家项目扶持占70%,争取县财政解决30%。

5、继续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配置、创新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达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试验示范科学化、信息传递多元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实现‚管理在县、工作在乡、服务到户、指导到田,农民考核、绩效挂钩‛。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探讨 篇7

山西省大同市辖9个农业县区, 99个乡镇, 1 964个村委会, 乡村总户数63.85万户, 人口170.84万人, 劳动力80.18万人。全市有乡镇农技站 (农产品监管站) 58个, 编制354人, 在岗254人。有乡镇兽医站 (畜产品监管站) 70个, 编制473人, 在岗322人。

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1 机构建设

从2007年开始,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 大同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全部按全额事业发放, 2009年, 全市共核定乡镇农技站编制354名, 99个乡镇共设立22个乡镇农技站, 36个区域中心站。全市乡镇挂牌恢复农技站, 农技人员开展了相关业务工作。

2012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在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大同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站, 新建立了22个乡镇站和3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站;依托乡镇畜牧兽医站, 建立了70个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并开展了相关业务。

2.2 体制建设

大同市99个乡镇现设立乡镇 (或区域性) 农技站58个, 其中农技站22个, 区域站36个。2012年, 各乡镇农技站加挂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 实行“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的体制。“两站”均由县农委主管, 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县, 乡镇管事的管理模式。“两站”岗位设站长1名, 其余为专业技术人员。

2.3 设施建设

2012年, 中央、省给予大同市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总投资1 654.8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1 346万元、省级投资152万元、县区配套161.8万元。每个乡镇区域农技站新建业务用房的中央投资为25万元, 县级配套为5万元;改扩建的中央投资为15万元, 县级配套3万元, 建筑面积不低于300 m2。每个乡镇农技站新建业务用房的中央投资为15万元, 县级配套为3万元;改扩建的中央投资为9万元, 县级配套为1.8万元, 建筑面积不低于200 m2, 购置各类仪器设备1242台 (套) 。目前, 全市乡镇农技站房屋条件项目正在建设中。

3 农业科技特派员培养及村级科技服务点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大同市积极探索农民田间学校、村级农技服务点、科技示范户对农民起到辐射带动作用的新机制, 进一步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行市级农业专家包县、县级农业专家及技术员包乡、乡镇农技员包村、村级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联户的“四级联动”责任制, 彻底解决农业科技“最后1公里”问题, 对发展现代农业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上半年, 市县乡村共5 000余名农业技术员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发放各种技术资料、书籍、光盘共50万份, 共培训农民40万人 (次) 。

3.1 建立农民田间学校

按照2013年市政府文件要求, 全市99个乡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农技推广示范基地、乡政府、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技站等, 建立了农田培训学校, 让广大农民就近、就地参加科技培训;农业技术专家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零距离式的科技培训。目前, 全市共建立农民田间学校120所。

3.2 建立农村科技服务点

按照中央1号文件精神, 2012年以来, 大同市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一带三点”的原则, 即坚持把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建成连接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纽带, 建设成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点, 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服务点, 党和政府农业政策的宣传和落脚点。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建设中国现代特色农业, 必须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按照大同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 每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 利用和依托村级服务组织和学校, 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全市共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2 650个。

3.3 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

近年来, 大同市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雁门关生态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截止2012年底, 全市共培养各类科技示范户6万户, 按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5户计算, 全市共带动农户30万户。按照2013年市政府文件要求, 每个行政村选拔二三名农业技术指导员。截止2013年上半年, 全市共新选拔业务技术过硬、群众普遍认可的村级技术指导员5 892名, 新确定科技示范户2万户, 全市可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万户。

4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 人才短缺。据统计调查, 大同市核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总编制人员354名, 现有254名, 短缺100名。乡镇农技站人员中, 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77名, 45~50岁的有62名, 50~55岁的有62名, 55岁以上的有53名。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有68名, 中专学历的有158名, 高中以下学历的有2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4名, 中级职称的有41名, 初级和初级以下职称的有209名。多数农技人员因多年未直接从事和开展农技工作, 业务技术生疏, 已不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需求。

乡镇畜牧兽医站 (畜产品监管站) 人员缺编严重, 全市70个乡镇畜牧兽医编制437人, 在岗322人, 缺编115人, 缺编率26%。乡镇畜牧兽医站3人以下的站有17个, 1人一站的有3个。编制人员中, 50岁以上的118人, 为在岗人员的36%。高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169人, 为在岗人员的52%。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承担畜禽防疫及兽医工作的基础上, 去年成立乡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后又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其任务更加繁重, 力量明显不足。

乡镇“两站”缺乏工作经费, 影响业务工作的开展。如, 日常水、暖、电、车辆、办公费用等开支难以解决。结合大同市实际情况, 每个乡镇“两站”每年需要工作经费5万元 (含办公费、燃油费、水电费、药品费、样品购买费、化验器皿费等) 。

5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5.1 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继续加快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强化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在全市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技队伍, 同时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类管理, 健全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5.2 及时补充农技人员

目前, 大同市各乡镇农技站短缺农技人员100名, 省市县乡可根据乡镇农技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业务量的需求, 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 从农业专业和大学生村官中录用一批年轻业务技术骨干, 充实到基层。

5.3 提高“两站”人员素质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8

摘要:重点介绍了莒县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搞好农技推广的举措。

关键词:莒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2-0085-02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n Basic Level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Ju County

SUN Yu-zhen,MA Ying-jian,LI Xiu-zhen,LI Guang-ju

(Ju County Agricultural Bureau,Ju County,Shandong 276500,China)

Abstract:The status and existed problems of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in Ju county were introduced mainly, and measures on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were advanced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Ju county;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

农业技术推广是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首要环节,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县、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朝着什么方向和目标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结合莒县的实际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1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多,土地面积大,耕地7.2万hm2,农业收入在全县农民收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农业持续增产增收,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莒县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技推广机构职能的发挥。

1.1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根据近期的调查,目前莒县县、乡在编农技人员143人,而实际在职从事农技推广人员仅72人,占在编人员的50 %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条件差,待遇低,发展潜力小,加之部分乡镇对农技推广认识不足,使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跳出农技推广队伍,从事了与农技推广不相干的行政事业,致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变化大,流动性强,难以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1.2观念陈旧,知识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

据调查,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70%左右都是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毕业的。尽管他们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又有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推广能力,但他们长期处在生产一线,多年来没有得到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和充实,知识老化,观念相对陈旧,与日新月异的新农业生产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太大。

1.3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条件差,新技术转化率不高

莒县县、乡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这部分经费,由于推广经费的短缺和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甚至一些基础性的试验示范项目也不能组织实施,对农民群众的培训指导也无法开展,直接制约着技术的传播速度和推广效果的提高。近几年,莒县急需推广的新技术项目多,农作物发生的新的病虫害多,结合全县实际,一年应组织培训30~50次或现场技术指导500~600场次。但由于经费紧缺,一些正常的、必需的培训、指导都难以付诸实施,以至于形成了农民群众盼望但见不到农技人员,渴望而难以得到新技术的局面。由于经费紧张、职能的不完全发挥,县、乡农业部门在全县干部群众心目中地位降低,个别人甚至认为农业局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单位。

2发展思路及对策

2.1提高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2.1.1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被放在了首位,这是因为生产发展是前提、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民生活才能变得宽裕,乡风才能变得文明,村容才能变得整洁,管理才能变得民主。而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要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农业技术,靠不断增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所担负的正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调整生产结构和建设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职能,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2.1.2农技推广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新角色吃、穿、住、行、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要求,在这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近30年的改革发展,我县人民吃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没得吃或吃不饱发展到饱足有余。不仅如此,群众在饮食观上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要求吃的健康、安全,这种新的饮食观,就要求政府制定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农产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行有效监督,对违反农产品安全法规的行为给予制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技推广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安全方面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再次说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社会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2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

适宜的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的基础。这里的经费主要是指试验示范经费、培训用的器材建设经费、交通经费等,建议国家、省、市各级将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伴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2.3根据群众的需要,创新推广方法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法要充分体现“以农民为本”的新理念,要变过去说教式、行政命令式为双向听技术信息交流式、思想观念沟通式,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到基层中。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等多举办一些入户到村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指导,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示范基地,让群众从生产示范基地上学会、弄懂、使用农业新技术。总之,所有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均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准则。

2.4改革运行机制,建立考评制度

为充分调动县、乡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应改革现有的运行机制,做到工作要有计划,完成情况要有检查,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挂钩、与职称晋升、聘任衔接,以起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要武.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向与目标选择[J].天津农业科学,1994(2):7-9.

[2] 郭玉山.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类型和推广方法[J].天津农业科学,1994(2):51-52.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9

过进一步加以解决。

(一)统一对新形势下农技推广体系的认识

第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仍然是当前乡村干部和农民获取新技术的主渠道。2001年10月,中国农技推广协会搞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98%的乡镇主要领导和92%的农民认为他们了解新技术的渠道首先是农口各站。第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实施公益性推广工作的组织保证。目前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动物防疫检疫、动植物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重大技术推广的组织、农产品的检测、农民的培训、技术咨询等职能必须依靠专门的机构执行和落实。第三,农技推广机构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这也是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所允许的。

当前要解决两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不能简单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舆论,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不起作用了,可以让它自生自灭。对此要多做宣传,用事实加以澄清。二是不能简单地强调稳定,维持现状。农业的外部环境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改革。如果我们自己不主动改革,不适应形势,就可能被淘汰。

(二)正确指导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都对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朱 基总理和温家宝副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和领导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地做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要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地方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发[2002]2号文件精神,建立起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国家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公益性职能,要定员、定编,确保经费,内部要搞好改革。同时,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推广,面向市场,直接为农民服务,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逐步形成国家兴办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二,要改革完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是明确任务、设置机构、精简人员、理顺管理体制、保证财政供给、安置分流人员。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明确任务的问题,它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基点,其他几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要承担好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动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面上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这些职能对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参与农业服务,促进各类农技服务组织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要以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加强对农业服务市场的监管,确保竞争有序进行,坚决制止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引导各种农民科技组织的发展,逐步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转由各类农技服务组织通过市场的方式提供。

第四,要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首先是创新推广的方式方法。要通过示范场、“农技110”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要和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搞好协作,发挥体系优势,积极探索用产业化形式推广新技术。其次要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实行全员聘任,改革考核办法,鼓励农技人员扎根一线为农服务;推广执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技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

第五,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无论怎么改,农技推广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有利于推广事业的发展,不能再搞得“线断、网破、人散”。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和研究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看不准的问题不要早下结论,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实践中寻找答案。二要抓好典型示范。在调查研究中找答案,通过试点的方式进行探索。要重视总结建立区域站和科技示范场的经验。三要搞好工作指导。对于已经开展改革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各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10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技推广缺乏宽松的环境.要加强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作 者:孙琦 作者单位:池州市东南湖农场,安徽,池州,247000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519(1)分类号:F32关键词:农技推广 制约因素 对策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1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 建设

一、引言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依托。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总体上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努力造就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提高,为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动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和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机构体系、稳定人员队伍、转换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但是,当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还存在很多矛盾,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很多困难,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地方乡镇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导致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农技推广业务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地方责任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没有细化,导致工作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地方考核机制流于形式,考核与绩效不连动,导致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二是经费保障有待落实。当前,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水平仍然偏低,一些地方的绩效工资尚未实施,例如国家出台的针对基层服务农技人员其工资可以上浮一档以及特殊岗位津贴等政策,很多地方仍然未落实。2010年,农业部对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4个省部分地区调查数据表明,乡镇农技人员月工资在1100~1700左右,且大多数农技人员目前没有津补贴,比同级别公务员月工资少700~1000元左右。基层工资经费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农技人员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培训、进村入户的日常工作费用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落实。

三是条件建设有待加快。由于条件建设投入的长期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技人员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业务用房陈旧、基本没有仪器设备,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急需改善。虽然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投入总量仍不足,建设覆盖面偏小,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

四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农技人员队伍老化,专业人员进不来,新生力量补充慢,有些地方10年没有进新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才断档。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人员培训跟不上,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能力与生产需求、农民需要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进人把关不严,不少低学历、非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措施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出发点,以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为目标,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1.推进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改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乡镇农技推广是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进一步落实职能任务,确保职能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身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用人机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建立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理设置服务岗位,完善考评制度,实行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民三方考评,将考评结果表明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紧密挂钩。落实基层人员待遇,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面。加大条件建设投入,加强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使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切实提升基层推广服务能力。

2.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强化农技服务能力

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在开展推广服务的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完善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广大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形式,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专家大院、院(校)县共建等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

3.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扩大农技服务覆盖面

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管理理念,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统筹考虑,共同部署,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科技服务,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服务需求。通过招投、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探索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2]温铁军,董筱丹,石嫣.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基于国际比较研究的视角 [J].中国农村信息,2011,(2).

[3]梁镜财,侯春生,徐志宏,崔烨,杨小平.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5).

[4]鲁振.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特点及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1,(11).

基层农技推广员竞聘演讲稿 篇12

关键词: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技推广,新农村建设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和实施,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搞好农业服务, 已成为我国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政策。农技推广体系, 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发展现代农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是连结科技成果与广大农户的桥梁和纽带。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低, 基层特别是镇、村级农技推广队伍素质低下、推广条件差、推广力度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 培养、建设好一大批基层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 加大镇、村级农技推广工作力度刻不容缓。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1.1 机构体系日益形成, 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为了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增强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能力, 在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的实施带动下, 按照“有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的要求, 截止到目前, 高邮市已建立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30家, 并为每个站配备了至少一名农技人员, 负责挂钩村农技指导和推广服务, 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政策等信息快捷入户, 真正实现了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县、乡、村全覆盖, 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加大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效率。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 技术推广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 高邮市以农业科技入户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的实施为契机, 按照“有生产指导的技术、有为农服务的能力、有入户指导的时间、有帮助他人的热情”的“四个有”的标准, 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选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实行“包村联户”制度, 与科技示范户构成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神经末梢断层”和“村梗阻”问题。在指导员管理上, 实行“三三制”管理, 由乡镇政府、服务对象和主管部门对其进行严格考核, 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效能。

1.3 服务效果明显, 农民满意度明显提高

在市、乡 (镇) 两级推广机构的大力支持下, 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所在村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农业科技入户率和大面积粮食生产水平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成立, 不仅促进了技术的推广, 而且通过村级农技员, 让县、市级农业部门能及时了解农村的情况, 知道农民的需求, 增强了对基层情况及时全面的了解, 更好地促进各项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确保了技术的时效性[2]。村级农技员成了农民致富的贴心人、紧密干群的催化剂。农技推广工作呈现出运转协调、充满活力、农民满意的新气象。

2 推进措施与方法

仅仅是“一公里”, 却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 如何打通这最后的距离, 寻找农业服务的落脚点, 让农业服务切实做到进村入户, 是农业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年来, 全市各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 以推广农业科技为己任, 不断开拓工作思路, 切实转变服务理念, 创新推广方式, 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具体作用发挥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双向培训, 全面提升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广能力和农民的基本素质

培训农民, 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能力, 显然是最终目的。但培训技术人员, 提高其技术水平的推广能力却是培训大批量农民的前提, 不需要多少经费, 其效果则是直接培训农民的百倍、千倍。高邮市充分发挥农广校等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力军作用, 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持证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项目, 努力扩大农民教育培训规模, 积极组织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 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有效增强了农民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3]。

2.2 以项目实施为抓手, 促进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 结合高邮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围绕“三水两有机”农业发展战略, 积极实施“百千万”工程, 即市农委建设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基地, 乡镇建设千亩示范园区, 村建设百亩示范方。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让广大农民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农技人员挂钩到每个示范基地或园区, 实行结对挂联, 并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姻, 引进他们的成果, 科普加示范,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达到了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大家一起富的目的, 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技推广新路子。

2.3 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乡镇农技推广职能弱化的情况下, 一些涉农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技推广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 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 已经成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目前, 全市已成立各类合作社400家左右。农业科技推广以合作社为主体开展, 可以发挥提高农业集约化和巩固农业组织化的双重功能。一方面, 通过统一服务、合作经营,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 有力地带动了入社成员对现代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要素的投入和集约利用, 实现了农业集约化和组织化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

2.4 创新推广体制、方式方法, 健全完善推广服务网络

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通过改革创新, 目前, 全市已建立起以地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 县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力, 乡镇农技中心为纽带, 村级服务站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上发挥了主渠道作用。同时, 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 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 加大了推广的力度和效率。

3 存在问题

目前的村级农技服务组织, 经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 农村人才不足

高邮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村劳动力总人数在60万左右,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 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跑运输或到乡村企业上班, 真正在家务农的全是老人和妇女。这些人文化水平低, 思想僵化, 本身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更谈不上去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 这成了限制农技推广的主要瓶颈[4]。因此, 把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有效地组织起来, 建立一支“落地式”、“永久牌”的引领农村发展的农技推广队伍, 对于扩大工作覆盖面、提升农技服务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技术指导员配备不足, 后继无人现象严重

现在农村的村落多是合并以后的大村, 户数比较多, 村子比较大。而农技员一般均从乡镇农技中心选拔聘任, 乡农技站普遍存在着服务半径大、服务行政村多的问题, 决定了指导员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长期驻村指导实践, 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农民“零距离”服务。加之乡镇农技员中年轻力量比较薄弱, 尽管他们有比较丰富的技术推广工作经验, 专业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 但专业知识老化, 尤其是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普遍很差, 虽然每年都在培训, 但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慢, 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5]。

3.3 村级农技人员推广意识有待增强

虽然高邮市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点建设经过广泛的宣传发动,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服务手段得到了强化, 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 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基层干部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弱化, “重工轻农”的思想比较普遍, 认为农技推广不是中心工作,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基层的政绩评价影响不大, 在工作上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所放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重经营、轻推广, 把经营创收放在首位, 对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政策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按照规定给予补助。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 并发给证书。要切实加强农民服务组织的建设, 促进农业技术服务到位, 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4.1 整合资金, 稳定村级农技推广队伍

村级农技推广工作,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也是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较为重要的环节。财政上, 国家要对村农技服务组织进行必要、合理的投入, 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项目上, 各类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等项目,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 切实解决村农技员业务学习、技能提高、试验示范所需工作经费, 使村级农技推广工作正常化、管理规范化。

4.2 培养人才, 强化村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制定村级农技推广人员培育计划, 强化财政保障力度, 积极做好村级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积极改变其知识落后、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一是要利用当前正在组织实施的阳光工程、持证农民培训等项目, 加大对现有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 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 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二是要积极吸收新鲜血液填充到这个队伍中来, 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支新生力量, 壮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 并逐步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5 结论

村级农技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建设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离不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村级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 更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广大农民的不懈努力。因此, 应该集聚各方力量, 办好村级农技事业, 唤起农民干劲, 激发农民潜能,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赵文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 2008.

[2]陈金宝, 余水平.发展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促进农技推广服务到位[J].中国农技推广, 2010, 11.

[3]吴敬学, 杨培植, 朱梅.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探讨[J/CD].基层农技推广, 2013, (1) 8:17-20.

[4]马云霞, 张艳芸, 樊宁宁.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1, (2) :82-84.

上一篇:2023建队节活动方案及主持词下一篇:组织部五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