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环境

2024-10-27

媒介生态环境(共12篇)

媒介生态环境 篇1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媒体, 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就展现了其卓越的媒体价值。不过, 微博这种新兴媒介, 其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本文针对微博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媒介生态理论, 笔者认为微博媒介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微博行业制度与法规政策

微博行业制度。虽然从媒介形态的角度来看, 微博与Twitter等国外同类媒介并无本质的差异, 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 我国微博面临着独特的媒介环境与制度。

在媒介所有权方面, 我国传统媒体施行的是公有制模式, 经过一系列改革, 形成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新局面。这种情况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后则开始有了变化, 一方面, 合资形式 (如PPTV等) 开始出现;另一方面, 私有化的网络媒体也开始大量涌现。目前, 几大门户网站所开办的微博都属于私有制媒体。

在管理制度方面, 由于网络传播较为复杂, 因此, 对于微博的把关就成为微博运营商的难题之一。目前, 比较通行的办法是, 设置若干敏感词, 将机器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另外, 为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新浪网于2012年5月开始运作新浪社区委员会, 吸引微博使用者参与到管理中来。目前, 这种自律型的管理模式已经开始实行, 并对一些微博中出现的不良信息进行了甄别。从理论上来说, 在这种反馈循环中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可以互相放大。“沉溺于对成员资格和共享的感觉中, 会增加我们对更多连通性的渴望, 而这又会增加表达。”[1]但是, 这种人工型的审核方式会加大运营商的人力成本与资金投入, 且审核范围有限, 而机器审核又无法覆盖全部信息。未来的微博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针对微博的管理政策。目前, 针对微博的管理政策还有待完善。微博本身传播特性就有别于其他媒体, 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模糊, 而且微博上缺少必要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甄别把关, 这造成了微博发布的消息中夹杂着大量不良信息。面对这些情况, 针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政策无法完全适应这种转变, 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当前的管理政策主要是采取比较严格的措施进行限制。不过, 这种限制缺少必要的依据, 并没有针对网络媒体和微博的独特性来制定法律或条例, 只能是参考相关媒体的管理政策, 这造成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强, 标准不统一, 或者政策前后矛盾等问题。这种政策上的缺失使得微博运营商面临极大的风险挑战, 也加大了微博发展的不稳定性。

二、微博行业生态环境

行业间的生态环境。目前, 网络媒介形态多样, 从社会化媒体角度来看, 就有SNS、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形态。从微博的角度来看, 主要的竞争对手是SNS网络。中国SNS的代表就是人人网。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 微博已经逐渐赶超了SNS网站。在2011年1月, 微博月度覆盖人数为1.9亿, SNS网站为2.4亿。而到了2011年7月, 二者的覆盖人数相同, 均为2.6亿。而同年8月, 微博覆盖人数达到2.8亿, SNS覆盖人数为2.7亿。微博首次超过了SNS, 并且一直保持这种领先的优势。[2]微博覆盖人数逐渐上升并最终超越了SNS, 而SNS的覆盖人数同样也是稳步增长。这说明, 微博与SNS并不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因为二者在传递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偏重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除了SNS之外, 腾讯相关产品也是微博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相关数据显示:“腾讯的QQ空间和QQ分别占据了2012年3月12.95%和6.98%的社交分享份额, 而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则分别只占8.35%和3.95%。”[3]。

行业内的生态环境。中国的微博是从四大门户网站以及凤凰网、人民网进入这一业务领域才开始跨越式的发展。其中, 新浪微博运作非常有特点, 2009年8月14日, 新浪微博开始内测, 在推广上, 新浪微博移植了新浪博客的成功经验, 大量邀请名人开通微博, 以名人效应吸引受众开通微博。这种以名人效应带动微博发展的模式也成为新浪微博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 新浪微博还对Twitter的功能进行了中国化改造, 比如, 可以在发送的信息中附加图片, 可以发表讨论话题等, 用户还可以使用其他网站的邮箱注册新浪微博。[4]与新浪微博不同的是, 网易微博主要吸引草根网友, 并力图以网站自身的价值观来凸显独特的立场。搜狐微博在微博领域中基本处于跟进的态势, 并没有显示出独特之处。腾讯微博则是依托于腾讯QQ展开微博运营, 通过与QQ客户端的绑定及QQ、QQ空间、腾讯微博和朋友网这四大平台之间的串联, 腾讯微博的用户迅速增长。总的来看, 腾讯微博的用户以低年龄段青少年为主。除了这四大门户网站之外, 凤凰网和人民网的微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凤凰网微博集中了大批知名记者、评论员等, 能够提供凤凰网的独家资源, 吸引一部分高学历、高素质的微博用户。人民网则拥有比较高的政治权威性, 不仅有人民网独特的信息资源, 而且“人民微博”还可以吸引到大量的政治人物或是政府部门。这些资源属于凤凰网和人民网的核心竞争力, 有助于各自获得竞争优势。

三、微博受众环境

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使受众环境趋于复杂, 因此, 需要对微博用户进行细分。本文将微博用户细分为三部分:

意见领袖。“传播学中所指的意见领袖, 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5]目前, 运营最为成功的微博———新浪微博使用的是“名人战略”, 通过明星加盟及树立意见领袖来吸引普通的微博用户。这一策略行之有效, 已经成为整个微博运营界的一种共识。在微博这一媒介中, “意见领袖”的身份往往是现实世界中身份、地位的一种延伸, 从现实空间渗透到网络空间。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既包括传统媒介中所指的“意见领袖”, 也包括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和娱乐、财经、房产、政务等领域中的“明星”。这类“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受到的关注最多, 短时间内就可以增加数量庞大的粉丝, 其发布的消息也会被大量转发。而且, 由于获取信息的来源渠道比草根用户要多, “意见领袖”群体往往是信息的发源地, 或是消息的重要中转站。特别是一些热点话题, “意见领袖”原创的博文或是转发的博文都会在微博中形成热点, 并形成快速的扩散。在信息传播中, “意见领袖”的观点、态度对粉丝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再加上“意见领袖”与粉丝的即时交互会使“意见领袖”的“意见”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草根用户。微博的出现使草根用户真正具有了一个属于自身的“表达空间”, 草根用户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 微博使用门槛低, 更加速了草根用户融入微博的速度。草根用户不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而且用户通过“关注”与“取消关注”, 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关注的信息, 草根用户已经成为微博中不容忽视的群体。不过目前来看, 草根用户关注的微博主数量非常多, 被关注却非常少。而草根用户所发布的微博, 也很少被博友评论或转发。这也促使微博媒介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特性:草根用户的传播力可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但是这种影响力的凝聚却必须经过“意见领袖”的引领, 否则难以形成聚合力。例如, 从“打拐”等在微博中兴起的各类事件中可以发现, 草根用户的“话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 并真正形成了合力, 凝聚成行动力。然而, 在这些微博事件的背后也应该看到, 能够将草根用户凝聚在一起的却是“意见领袖”。需要指出的是, 一部分草根用户虽然在线下并没有显赫的身份、地位, 但是, 由于其长时间对社会公众话题、重大事件的关注或是在娱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题性, 已经逐渐脱离草根用户群体, 而进入到“意见领袖”的群体之中。

不活跃用户。不活跃用户也属于草根用户的一部分, 只是由于其在传播特性、受传特质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 本文对其进行单独分析。在微博中, 不活跃用户群体包括“围观用户群体”和“僵尸用户群体”这两大类。

“围观”是网络中一种独特的接受信息的方式, 是伴随着微博的出现而流行的网络词汇。微博中的“围观用户”虽然很少对事件进行评论, 但是他们对社会公众事件具有强烈的关注意愿, 虽然他们只是“路过”、“飘过”等, 但是一样对事件形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围观”行为是通向公共话题的第一步, 尤其是对一些负面事件具有极大的震慑力。

“僵尸用户”就是指一些用户在注册后, 几乎不再使用微博, 长期不登录, 或是登录也不发布任何消息。这类“僵尸用户”在腾讯微博中数量巨大。因为腾讯微博的用户邀请方式是与腾讯QQ绑定在一起的, 接到开通邀请之后, 就会有一部分网友随手开通, 之后再不使用。另外, 还有一部分“僵尸用户”是一些公司或个人注册的多个账号, 只为进行“刷粉”时使用, 严格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作弊式的营销行为。这类“僵尸用户”受众价值相对较低。

四、微博广告资源环境

“如今, 消费者对彼此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企业的信任,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本身就反映了消费者信任从企业向其他消费者的转移。”[6]微博这一平台已经成为企业进行营销与广告推广时所必须考虑的内容。

作为营销手段的微博。国内企业在微博平台上进行营销只是刚刚起步。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 由于目标受众很难进行精确锁定, 很多时候, 广告投入被浪费了。而微博可以使商家直接找到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精准投放。在微博上寻找消费者或是潜在消费者, 除了可以直接采取搜索的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标签、话题、微群等方式来寻找潜在消费者。目前, 还有很多软件设计公司专门推出了微博搜索软件, 可以更方便地寻找到目标群体。当然, 寻找到目标消费群体只是第一步, 针对目标消费群体所展开的广告、营销推广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从整体生态环境上看, 企业在微博上的投入越来越大, 但是营销手段比较单一, 且各家之间的手段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 也很难调动起消费者的积极性。而且, 由于微博传播速度快、传播受限较少、交互性较强, 任何微博用户都可以在微博上发布针对企业的消息, 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如@王小山对蒙牛的批评。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机制, 特别是微博舆情监测体系。

作为经营平台的微博。微博超越传统媒体的一大特质就是其不仅具有媒体属性, 而且具有超越媒体的属性, 其中之一就是可以作为经营的平台。除了作为营销手段之外, 企业还可以完全依托微博来展开业务。这方面的业务也是刚刚出现, 一些企业, 如@快书包, 就是将微博作为经营的“终端”。消费者可以在@快书包的官方微博直接下单, 完成交易。此类业务节省了渠道的费用, 且方便快捷, 未来将会带动大量同类型企业的出现。而其广告推广则可以完全围绕微博这种媒体来展开。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是作为营销手段还是经营平台, 微博本身都扮演着一种“为他人作嫁衣”的角色, 微博自身的盈利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微博媒介生态环境是一个新颖而又复杂的课题, 本文的分析是针对当前微博媒体本身的状况来展开的, 从中可以看到, 政策法规与盈利模式是困扰微博发展的两大难题。

摘要:微博在诞生之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作为新兴媒介, 微博自身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如监管政策、信息把关以及盈利模式等。本文针对微博所处的媒介行业制度与法规政策环境、行业生态环境、受众环境和广告资源环境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微博,生态,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 哈丽丝,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8.[1]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胡泳, 哈丽丝,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98.

[2]2011年中国社交网站和微博行业四大盘点[EB/OL].http://web2.iresearch.cn/59/20111212/158776.shtml.[2]2011年中国社交网站和微博行业四大盘点[EB/OL].http://web2.iresearch.cn/59/20111212/158776.shtml.

[3]McKinsey:腾讯QQ空间风头盖过新浪微博[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707.html.[3]McKinsey:腾讯QQ空间风头盖过新浪微博[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707.html.

[4]清科.中国微博客破冰:大发展仍任重道远[J].资本市场, 2009 (12) .[4]清科.中国微博客破冰:大发展仍任重道远[J].资本市场, 2009 (12) .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09.[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09.

[6]菲利普·科特勒, 何麻温·卡塔加雅, 伊万·塞蒂亚万.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 再到人文精神[M].毕崇毅,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2.[6]菲利普·科特勒, 何麻温·卡塔加雅, 伊万·塞蒂亚万.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 再到人文精神[M].毕崇毅,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32.

媒介生态环境 篇2

唱歌类节目盛行的原因

虽然早在1984年央视就曾举办过《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但是真正的全民唱歌类节目应该是刚刚兴起的“平民荧屏唱歌”。

这种平民荧屏唱歌最初模仿的是英国itv的《谁敢来唱》,现在这种唱歌式的全民唱歌类节目已经在各大卫视上演,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广东卫视的《今夜唱不停》、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湖北卫视的《大家来唱歌》等。其盛行的原因如下:

1.是各选秀节目偃旗息鼓后的新兴力量——对媒介生态的调适

媒介生态位指的是各种媒介在媒介群这个大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②每个媒介都有着自己独特而适宜的生态位,并需要积极利用这个生态位上的环境和资源。但是媒介中会出现媒介生态位重叠,而重叠度越大,越会导致媒介生态的失衡,使得媒介原有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由于《超级女声》的成功,使得诸多电视台均掀起类似的全国选秀活动,这些拥有着相似生态位的娱乐节目不断模仿和竞争、生态位高度重叠,最终导致了媒介失衡。

而荧屏唱歌节目正是在各种类似《超级女声》的模仿过剩的情况下诞生的,它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所以唱歌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与前几年的各种选秀节目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正是在其他娱乐节目被争相模仿、恶性竞争偃旗息鼓后而产生出来的新兴力量,是媒介生态失衡后自动调适的结果。

2.是对媒介生态位的巧妙运用——各唱歌节目有各自不同的创新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荧屏唱歌类节目各自的独特卖点:

这些节目要求不高,参与性强,重复性也很强。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卫视也都能妙笔生花,做出各自特点,做到回归大众、低门槛、全民参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分享唱歌的乐趣,并掀起了全民唱歌运动热潮。

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1.节目形式来源于国外,缺乏足够的独创性

就节目形态本身而论,其实中国的娱乐节目,包括现在荧屏唱歌性质的节目大多是从国外引进,引进之后面临着在国内被不断复制的可能。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概况: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娱乐节目很多都是通过模仿和引进外国的成熟节目而获得成功的,谢耘耕和唐禾在《2006年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报告》中,也曾提出了中国娱乐节目传统的模仿路径是:北欧-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国内某台-国内遍地开花,而这的确是目前的普遍现象。③

寻找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随着电视媒介的急剧增多,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适应节目和资金的双重匮乏,许多电视台不得不寻求既可以降低市场创作风险、又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方法,而欧美日韩及港台地区成熟的娱乐节目样式符合了它们的要求。

原创意识淡薄和产权意识淡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产权意识刚刚起步,很多电视台都可以复制其他电视台的节目而不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导致许多电视台抱着“拿来用”的思想,而不注重自身的创新,这些问题使得中国电视节目质量没有很大的提升。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鼓励原创,对原创节目给予更多的奖励,带动更多原创节目的成长。

2.国内节目互相模仿会导致媒介生态的又一轮失衡

《超级女声》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中国内地许多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一时之间产生了许多雷同的节目。而这些选秀节目又不同程度地存在格调不高、媚俗等现象,使得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且违背了人们素养提升的规律,最终惨淡收场。现在荧屏唱歌节目作为一个新生的创新节目形态,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也会重蹈覆辙。因此,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积极努力:

⑴注重品牌管理

中国大部分电视娱乐节目缺少基本的品牌意识,总体情形往往是热闹有余而理性不足,因此,运营者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管理,积极发展自身独特的节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⑵为节目寻找合适生态位

媒介生态环境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存现状 媒介环境

本课题以广西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受到媒介(主要是电视)的影响程度。课题组以桂北、桂东南、桂西三个区域的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按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个类别各200份,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其中留守儿童问卷回收184份,回收率92%;监护人问卷回收165份,回收率83%;教师问卷回收170份,回收率85%。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查中还以直面访谈、现场笔记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访问。

一、现状调查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1、家庭照料情况

从调查的总体数据来看,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68.4%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2%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还有约8.5%的留守儿童则自己照顾自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情况非常普遍,而且在调查中发现,这种隔代照养在生活条件、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亲情教育缺失最为突出。

2、监护人

留守儿童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89%的监护人小学毕业或文盲,加之在农村文化教育欠缺的大环境下,留守儿童监护人未能更好的在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大多注重的是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有的祖父母因为疼爱孙儿而产生对儿童溺爱现象,对儿童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做法听之任之,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批评不能有正确的认识,片面甚至是偏袒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未能起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作用。

3、生活条件

留守儿童主要分为寄宿和非寄宿两种情况,其中非寄宿的留守儿童占所调查数据的72%,这部分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上相对寄宿的儿童要好,认为生活条件好或比较好的约占67%,其中非寄宿留守儿童约占52.9%,而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们普遍认为生活条件差或者比较差。

4、生活希求

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生活希求表现出“希望能得到学校关怀,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约占64%,其次是“希望能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占48%,再次是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和“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调查中,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希望“能摆脱这个痛苦的世界”。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希望沟通、交友的念头,说明这些儿童生活中孤独和较为封闭的现实状况,并且在长期的父母亲情缺失环境下过早地萌生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容易使儿童的性格偏执。

(二)心理状态

1、性格及自我评价

留守儿童的性格方面约占58%的人认为自己“性格内向”,11%的儿童自认为性格开朗,另外有8%的留守儿童性格“任性”或者“柔弱”,约有4%的儿童性格属于“暴躁”或者“其他”。在自我评价上,只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很棒,73%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还有少部分认为比别人差。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更为低调和自卑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也更容易陷入孤独和幽闭。

2、对社会的理解

认为社会对自己公平的约有20.4%,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儿童占12.2%,约占67.4%的留守儿童普遍认为社会对自己属于一般,既不公平也无所谓不公平。认为学校、社会对自己很关心的占8%,很少关心的占70.4%,不关心的占22.6%。

3、不良情绪

在对社会的理解上,“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占45.1%,“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约17.2%,“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的留守儿童占到10.3%,“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约有9.6%,“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发脾气”约8.3%, “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约6.2%,产生“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的孩子占到3.2%。

(三)媒介环境及其影响

1、媒介条件及接触情况

约有98%的留守儿童家里都有电视机,电视普及率很高,99.5%的儿童能够分清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你及周围伙伴喜欢看电视”的约占87.6%;在接触电视时间上,一天一个小时的占8.4%,2个小时以上的占65.1%,半天的占24.3%,一整天看电视的占10.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大多数是和电视相伴的。在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约占1.4%,爱情类节目的占12.1%,战争类节目的占37.3%,动画片占49.2%,战争和动画片是儿童普遍喜欢接触的电视节目类型。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自己心情的留守儿童约占15.4%,认为会影响心情的约占18.2%,认为有一点影响的约占66.4%。在能否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和主持人方面,约有55.1%的留守儿童认为会模仿,20.3%的儿童认为不会去模仿,25.6%的儿童认为自己想去模仿但是却模仿不来,由此可见,电视节目内容的好坏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2、留守儿童、监护人和教师对电视世界的不同认识

留守儿童对电视世界的认识: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对自己心情会有一定影响,大多数儿童认为自己在看电视节目后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学习模仿电视中的人物或者主持人,认为看电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时还可以增长见识。

监护人则认为:电视世界不是真实世界,看电视会影响孩子心情,尤其是看爱情类电视节目影响会很坏;孩子一定会去模仿电视中的人物;孩子看电视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建议孩子看电视。

教师的看法: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父母关爱,心理相对较脆弱,很容易受到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影响,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一些孩子出现一些偏执、孤僻、封闭的性格特征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长时间面对虚拟的电视世界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但是也不能一概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简单的否定,适宜的接触电视时间和内容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时还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因此,建议留守儿童在监护人的监管下适当适量的接触电视节目。

二、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

1、家庭因素

作为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的父母要在外出打工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和更亲情化,譬如除了电话沟通之外还可以采用邮寄实物的方式,定期寄给孩子一些喜爱的小物件等等,可能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小孩,与孩子的联系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而且交流沟通时父母的话语应该充满关爱,话题可以涉及小孩的生活、学习、心理等多个方面,总之,尽量让小孩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和关爱。

除此之外,父母还应该尽可能与学校和班主任取得联系,时刻了解小孩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加强对小孩的监管力度。

2、学校

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途径,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上更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中心小学,应该重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开设心理教育辅导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手段鼓励和促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走出孤独和封闭,养成开朗积极的性格;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针对性的情感交流活动,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使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一定的归宿感和安全感。

(二)地方政府及社会经济方面

1、地方政府机构。各地可以根据实情,充分发掘地方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或者根据市场实际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农业的产能;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多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先富起来的地区或者家庭、人员,应尽量鼓励其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等。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义务,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社会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组织相应的知识讲座,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消除对外出打工者及其留守子女的偏见;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对地区的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运用,建立起比较合理的乡村、学校、家庭的网络式教育监管体系,让全社会都能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建立或者创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建立儿童活动中心或者图书室等公共设施,让留守儿童在这里可以自由交往、增进互动,为留守儿童创造比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有关机构也可以组织一些人员以互助队的方式进行生产互助,帮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等。

但是,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只有当地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广大农民不再成为民工,解决农民工与子女被迫分开的局面,儿童也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只有通过各种途径,父母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孩子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课题(201010LX

44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郝萍瑞、岳瑞芝,《关注留守儿童,优化成长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②李斌强、赵鹏程,《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1)

(作者:杨斌成,钦州学院副教授;许珍花,钦州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论媒介盲从对媒介生态的破坏作用 篇4

事发之后, 社会各界特别是传播学界的诸多学者发表了很多看法, 有的人认为是政府的危机公关没做好, 有的人认为是流言的流通量过大从而导致问题如此严重。而我却认为此事的罪魁祸首是深深植根于受众心中的媒介盲从。

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 媒介特别是新媒介所发生的变革同样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深刻的震撼。媒介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 特别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盲从以及对于媒介本身的依赖, 造成了人们的思辨能力退化, 在媒介化的生活中一味盲从。

生活媒介化背景下的媒介盲从

可以说, 随着人们对媒介的驾驭能力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媒介。

人们开始沉溺在媒介所创造的环境中, 对媒介产生了深度的依赖, 特别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年轻一代再也离不开新媒体, 当对事情的真相发生争执时, 人们习惯于寻求网络来提供帮助, 或者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相关报道中寻求真相。

从这次“蛆虫橘子”事件中, 我们可以很清醒地看出, 很多受众抑或说是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我们, 对媒介形成了深度的依赖。在媒介化生存状态中, 人与现实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 媒介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核心环节, 人们生活在媒介所形成的环境中, 并对媒介空前依赖。在人们接触“媒介事实”的过程中, 不可能逐一去监测原初的事实进行比照来核实其真实性, 因此媒介盲从产生了, 具体而言, 媒介盲从就是人们对媒介所言非理性地听从、随从和顺从, 指人们会不假思索地盲目相信媒介, 相信媒介所说所言成了一种惯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凡事都要求助于媒介, 媒介盲从可以将人们认知世界、适应环境的成本降至最低。

媒介盲从的传播学解读及动力机制

媒介盲从绝非当今才存在的一个话题, 从美国“火星人入侵”事件到今天的“蛆虫橘子”事件, 从“魔弹论”到本文所探讨的“媒介盲从论”, 其间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历程, 最重要的是该历程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深层的动力机制。

媒介盲从作为一种现象, 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 其中和我们所生活的媒介化环境和受众对媒介本身的驾驭能力增强以及受众对环境的适应成本的降低, 是其中最重要的深层动力机制。

受众对媒介的驾驭能力增强。随着社会经济和媒介技术的发展, 人们使用媒介特别是新媒介日益普遍, 就我国而言,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人, 手机用户也有6亿多人, 而且平均几乎每家都拥有一台电视机。由此可见, 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人们对媒介的驾驭能力也越来越强。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增强, 必然会带来人们对媒介的依赖。

受众对媒介的深度依赖。当今社会变化的加剧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带来了人们生存背景的模糊性,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媒介信息的信赖程度, 然而没有任何质疑作为支撑的信赖, 是一种放弃了独立思考的、缺乏理性的轻信。就如同仅网络和手机短信传播的“蛆虫橘子”让大多数消费者放弃了购买橘子, 即使生长在崇明岛的橘子也饱受歧视, 造成了大量橘子滞销, 给橘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媒介盲从大大降低了受众的适应成本。在媒介化生存的状态中, 根据媒介判断事实的真相以及根据媒介所言进行决策是一种最低成本的选择, 从而使人们在生活中认知世界和适应环境的成本降为最低。

媒介盲从对媒介生态的破坏

我国早就进行媒介生态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的邵培仁教授, 他认为媒介生态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媒介生态所关注的是环境而非机器, 是全局和整体而不是局部和个体, 是关联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立封闭的机构。

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盲从对媒介生态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媒介盲从导致媒介生态系统对其他系统的破坏。媒介生态核心的视点就是媒介生态整体观。在信息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 对此, 媒介生态整体观不仅要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更重要的是重视媒介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共同化整体。而在四川“蛆虫橘子”事件中, 网络媒体和手机短信过度开发“蛆虫橘子”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资源, 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 其存在着过度的开发, 最后导致的是其他系统比如对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从而影响到其他系统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反感和抵制。

媒介盲从破坏了媒介生态的平衡。媒介是“社会公器”, 在大众传播中的任何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这次四川“蛆虫橘子”事件的传播者完全不顾客观事实, 过度夸张蛆虫橘子并进行过度的传播, 抛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违反了媒介生态规律和生态原则, 破坏了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媒介盲从破坏了媒介生态系统内部要素的良性互动。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各个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的内部, 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和传播渠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部要素, 虚假的信息会导致媒介生态系统内部良性互动的破坏;同样, 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盲从和轻信也是一种破坏, 首先这种盲从是受众对传播内容反作用的缺失, 因为这种反作用的缺失, 同样会导致很多问题, 传播者会认为其传播内容是非常正确而权威的, 进而继续加大传播力度, 最后严重破坏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与受众这些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媒介盲从破坏了媒介生态的良性循环。媒介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其内部以及内部和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和循环, 才能维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媒介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具有连锁性的特点, 比如“蛆虫橘子”事件中的信息流动过程就是这样的:

“蛆虫橘子”的信息采集与创造——对“蛆虫橘子”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对“蛆虫橘子”事件进行发布与传播———受众的接受与反馈——“蛆虫橘子”信息的采集与创造。

然而在这次“蛆虫橘子”事件中, 由于媒介盲从, 缺乏了“受众的接受与反馈”这个重要的环节, 从而使其良性循环受到严重的影响。

媒介盲从破坏了媒介生态资源

如果媒介生态不能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互动、不能与外部子系统有效互动、不能良性循环, 必然会破坏媒介生态资源, 进而危害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曾指出:媒介生态关系的形成, “一方面在于目标。另一方面在于资源, 一个社会的部分意义就在于个人、群体和大型组织为了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 必须依赖其他的人、群体或系统控制的资源, 反之亦然”。 (1)

综上所述, 由于在媒介合围所形成的媒介化生存环境中, 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性不断加深, 并且呈现出轻信、盲从、沉溺、麻痹等一系列特点, 从而形成这种可怕的媒介盲从, 而媒介盲从本身对媒介生态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不仅破坏了媒介生态内部各要素、内部与外部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极大地影响了媒介生态的循环和生态平衡, 还极大地破坏了媒介生态资源, 对媒介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到了很多其他的系统, 比如对橘农利益的破坏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面对如此可怕的媒介盲从, 到底该怎样解决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状况, 是很多传播学者头疼的问题, 但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首先, 我们必须设法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从视觉素养、阅读能力等方面, 竭力使受众有相应的媒介质疑能力。其次, 必须克服受众的偏见。绝不能不假思索地因为几个问题橘子, 就对中国范围的所有橘子进行抵制。最后, 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看, 必须从受众与媒介的良性互动关系摒除媒介盲从的干扰, 从而达到媒介生态的整体优化、平衡和谐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媒介生态环境 篇5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07级)

学号:07022069

姓名:梁梦菊

任课教师:杨小玲

摘要: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纸副刊。百余年来副刊一直是我国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 担负着关注现实,彰显时代特征、向读者传播先进思想、提供精神食粮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新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将我们带入了传播迅捷、信息海量新媒介环境时代,再加上社会的变迁、受众心理的变化,传统的文艺性副刊读者的骤减。在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媒介运作中,副刊因势而动,不断深化和扩展。本文将着眼于副刊变革这一命题,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副刊的衍变,并寻找发展思路。

关键词:报纸副刊新媒介环境传播特征衍变发展

一,新媒介环境及其传播特点

《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本文认为新媒介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 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新媒体的定义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而新媒介环境是指以新媒介为传播载体营造的信息传播环境。

新媒介是基于大众传播多年发展的基础上,依托数字技术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它并不等于大众传播在数字传播平台上的简单延伸,它是一种正在发展完善的传播形态。从目前新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具有以下传播特点。

1,从传播方式上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复合型传播。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图片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新媒介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介,例如网络在传播过程中既可以是电视、广播,同时也可以是报纸和杂志(这里是指网络具备以上传统媒介所具有的传播形式和功能)。

2,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角度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全民性传播,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东方宽频总经理郭炜华曾说:‚新媒介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例如,任何网络的使用者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交流。像近来发展迅猛的由网民个人用文字或图片进行传播的博客,由于网络平台对所有的网民都是开放的,其中一些网民所发布的内容由于其价值会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稳定的读者群。他们以完全个人化的方式形成强势传播。如韩寒的新浪博客访问次数达379、462、097次,韩寒因此于2010年4月29日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榜。这就意味着,由于技术和社会的原因,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与传播精英对传播主体的把控被打破了。

3,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关系来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是一种互动性传播。例如网站发布新闻后,网友可在后面跟帖评论。还有博客、围脖、播客、BBS上传者和受者都可进行互动交流。

4,从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看,新媒介环境下的传播时间固化、范围广泛,仅从技术角度看可以达到无边界传播。新媒介消除了传统大众传播中信息组织方式的时间性,例如,电视广播传播内容只有在特定时间受众能接受到而且难以保存。而新媒介传播中所有的信息都被固化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如网民如果想要了解有关某一信息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任意时间在网上检索、阅读或观看。而传播范围上,本文借用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的一句话来描述新媒介传播,‚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二,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

报纸副刊是我国报刊史上特有的产物,关于副刊,《辞海》中的解释是:‚一般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最初称副张或附张、大都刊登‘清闲’文字。报纸的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报纸副刊的发展进程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此划分报纸副刊的发展衍变可分为四个大阶段。

1,清末至民国初期: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最先把文学稿件纳入报纸版面的,是1872年问世的《申报》,但《申报》上刊登的文学稿件是与新闻混编在一起的,还没有开辟专门的版面,可算是副刊的萌芽。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是副刊的诞生。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把其专门刊载文艺作品的第七版,改为四版单张出版,并成为《晨报副镌》,从此这种‚附张‛被正式定名为‚副刊‛。此时副刊主要刊登一些小说街谈巷议供人娱乐消闲。

2,五四运动时期: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副刊大放异彩并反应现实,发出时代强音的时期。人们对于副刊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是看到了副刊应当肩负的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的多项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四‚四大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以及《民国日报〃觉悟》。四大副刊应运而生,又顺应思想界的潮流,丢弃陈腐滥调,关注社会的每一个的新思想、新动向。

3,五四后至建国前:在混乱中艰难发展。这一时期的报纸,由于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各种政治力量和不同角色的参与,使得这个历史阶段中报纸副刊的功能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但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已经懂得将副刊作为实现其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理想的有力工具,并且对其可能承担与产生的作用仍在不断地追寻和探索。

4,建国后:和平年代的变革发展。十年浩劫期间,众多报纸副刊连同报纸本身,厄运临头,销声匿迹。直至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报纸副刊才真正迎来新发展。各类副刊在新格局中争奇斗艳。副刊刊载内容突破了传统纯文学的框架,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汽车、房产等领域;副刊的大众倾向日甚,尤其是其中的周末版、星期刊、特刊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副刊变得异彩缤纷。副刊多元化的格局,彻底打破了过去报纸副刊的单一格局,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门类。

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报纸副刊的发展历程,发现从它的诞生到今天,无论是形式、内容以及功能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本文将着重分析报纸副刊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下的衍变。

新媒介环境中,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远比五四时代丰富得多,公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作为资讯发布和传递者的报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新闻(包括时政、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娱乐、国际等新闻)量的投入,公众的精神需求已不是文学所能提供的了。新闻信息可能比—篇小说一行诗歌更有吸引力。人们从对文学的虚拟生活的失望转向对更坚实的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纯文艺性副刊的读者骤减。而年青的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获取信息。

报纸副刊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更有人提出了‚纯新闻纸‛概念。04年《南方周末》发表了《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提出‚副刊没落了‛。

说副刊没落了应该是指它的辉煌时期成了过去式。副刊做为报纸内涵的体现和它的‚留客‛功能即使在新媒介环境下仍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需要变革以适应新环境。于是由传统的文学副刊转向大副刊,即由单一的文学性副刊转变为向读者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精神思考和思想传递的载体了。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小报纸掀起了‚周刊‛热,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了‚扩版‛热,特别是2001年前后,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全国数十家党委机关报,从改革开放的大势着眼,掀起了新的‚改版‛

热潮。一方面调整、巩固、加强了原有的副刊版面,另一方面又推出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专刊、特刊、周刊乃至半月版式的副刊。譬如,《人民日报》的‚大地‛、《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经济日报》的‚今日视点‛。当然还有一些文艺性副刊也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寻求生存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成为各自报纸的品牌。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新媒介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慢慢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适应了这种阅读模式的读者兴趣点广泛,却难以专注,厌恶长文和说教,喜欢短小的文字,新奇的变化,养眼的图像,个性化的表达,追求时尚,喜欢平民化。这一切对于传统的副刊版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报纸副刊在内容和版式上都有所变革。

如《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每日专栏》、《小品》、《阅读周刊》等版面中,作品和文章的体例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体例--随笔、小品、评论等。版面设计也十分时尚新潮。而且对文学艺术要求不像以前副刊那么高,如《城市笔记》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多以第一人称为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是当下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比录。

报纸副刊的衍变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型化专刊的出现。所谓大型化,即是版面和文字的大容量,如《南方都市报》的‚地球周刊‛一次刊出16版,‚阅读周刊‛一次刊出5个版;《新民晚报》的‚时尚‛和‚环球‛专刊,每次刊出16个版。充分的版面,容纳了多种选题,丰富了编辑和阅读的层次感,满足了当今读者对阅读量的需求。可以看做是传统副刊像新媒介靠拢扩大信息量。

三,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

一份好的报纸副刊不仅可以展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风格,也可以第一线去争取读者。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也不可轻言放弃。纵观新媒介环境的传播特点和报纸副刊自的发展历史。我认为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是,实施优势竞争策略,既要扬长避短,巩固发扬报纸媒体的传统价值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借鉴利用网络媒体技术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纸质媒体的竞争活力。

发挥报纸副刊的传统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品位,营造报纸独特的文化氛围。新媒介时代信息易得但是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渠道过剩,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由副刊营造的独特氛围可以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如《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多年来始终坚持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原则、文章短小而富有生活情趣;它营造的文化氛围对读者的凝聚力、渗透力,是处于‚浮躁阅读‛状态的网络媒体难以媲美的。

2,坚持信息引导价值,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在于信息权威。而网络资源固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报纸副刊要坚持为读者提供雅俗共赏的信息。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至今还有很多家长把它并作为提高他们阅读写作能力的参考材料。

3,品牌优势,传统报纸多年积累下的品牌优势,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的。如《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北京晚报》的‚五色土‛等。可以利用报纸品牌效应开办了读者俱乐部,举办各种营销活动等,让品

牌资源效益最大化。

4,坚持传统副刊特色中的地域色彩,标题制作的方言化以及叙事文风的贴近性,吸引本土读者。如华西都市报在创刊之初推出的‚街坊‛副刊。

新媒介对于传统媒介来说并不是洪水猛兽,报纸副刊可以借鉴新媒介的优势实现自身价值的扩张。

1,改变副刊的办刊风格,使之符合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习惯。报纸副刊既要讲究高品味,又要注重现代气息,强调视觉效果和互动性,创造一种独特的版式风格和浓郁的文化气氛。

2,报纸副刊可以借鉴新媒介的版式和内容。新媒体的开放、平等、个性、及时、立体、时尚、多元既是新的技术特点,也是新的文体特点,更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而这些特点正与文艺追求自主自由的特性相吻合。

3,借鉴新媒介的分众性和互动性。报纸副刊可以细化版面,更有针对性,主动出击,走出小圈子作者,联络更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开放式编辑模式,版面与新媒体联手。

4,增加副刊的服务功能。服务于读者的日常生活。像夏季如何饮食才能更有助于健康、家庭装修怎么样才能更环保、皮衣如何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5,副刊也上网,借助网络传播优势。如《新民晚报》推出 ‚新民网‛,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探索一条传统媒体打造网络影响力的模式。

四,结语

纵观人类媒介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新媒体对旧媒体的替代效应往往是暂时性的;所以新老媒介终将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生、共赢状态将长期保持。而报纸副刊在短期内页不会消亡,要在新媒介环境下办好报纸副刊,就要适应新媒体环境采取优势竞争策略。

五,参考文献

1,谭云明《新闻编辑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2,《南方周末》2004,09,25《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

3,《辞海》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 篇6

【关键词】“反转新闻”;新媒介;媒介素养

【作者单位】杨光辉,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

随着新媒介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反转新闻”成为近年来新媒介环境下一种新闻传播活动的“新常态”。面对这一“新常态”,媒体的公信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反转新闻”的出现既是“新常态”,也是我国转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

一、尘埃未定的“反转新闻”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反转新闻”可能首先源于2013年底新华网《盘点2013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文。该文以“新闻反转剧”来盘点2013年发生的十大新闻乌龙事件,并没有对新闻反转剧进行解释。

到目前为止,“反转新闻”并没有一个各界普遍认可的界定。在谈及“反转新闻”时,更多的人认为,“反转新闻”是新媒介时代出现在舆论空间中的新现象,其呈现的形式为:当面对一条新闻时,舆论将矛头全部指向新闻事件中的某一方,随着报道的进一步推进,剧情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快速转换的舆论指向,让人们难以判断事情的真伪。

二、四个因素造就“反转新闻”

新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运用推动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四个因素造就了“反转新闻”的产生。

首先,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各媒介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抢先发布消息成为各媒介机构争取更大受众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眼球经济”与“拇指经济”占主体的“移动”时代,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运行方式使得人们信息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快。为争取最大的受众市场,“快”成为众多媒介机构不二的信息发布方式。

其次,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主体性使得传播者辨识媒介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难度增加。无论首发是新媒体平台,还是传统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对“反转新闻”事件的跟进成为其能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推动力。不过,由于“反转新闻”涉及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各方在新媒体发布信息时难以兼顾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增加了传统媒体传播者辨识各方所发布信息真假的难度。传统媒体在对其进行报道时要将核实信息作为最重要的手段。

第三,传播者自身的素养不足以及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抢先发布消息的竞争之路上。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里,传播者自身素养的高低和他们自身的生存压力影响着他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恰当地选择信息进行新闻报道。

第四,碎片化信息传播使得传播者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新闻信息更加困难。新媒介环境下,人人参与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然而各种传播者利益诉求、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碎片化特征。与此同时,海量信息的涌现使得人们难以获取和解读与“反转新闻”有关的信息。全面掌握新闻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三种平台传播“反转新闻”

毋庸置疑,“反转新闻”的传播平台众多。以2016年5月23日微信公众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文章《2016年,那些卷入“舆论反转”风波的人与事件》为例来看:该文一共列举了从2016年1月17日到5月17日止的四个月时间内发生的15起 “反转新闻”案例。这15起案例的原始传播平台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平台是作为“反转新闻”传播的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往往会造成“病毒式”传播。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往往造成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极端信息”流转于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之上。“反转新闻”往往是这些“极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月17日,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一文;2016年2月14日,《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发表《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2016年3月2日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刊发《46万一平,谁买走了北京天价学区房》。这三个案例都首先出现在使用者众多的社交媒体平台,而这些社交媒体平台既有媒介机构的,也有个体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媒介机构还是个体的社交媒体平台都有可能成为“反转新闻”传播的渠道。

第二种平台是作为”反转新闻”传播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上发帖、发视频是“反转新闻”传播原始平台的另一重要场所。在2016年2月6日晚,网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在网站发帖《有点想分手了…》;2016年2月17日,网络上流传网帖《霸气媳妇回农村:光干活不让上桌掀翻了自己做的一桌子菜》;2016年3月23日,网络热传《大妈被玩具车撞倒坐地不起,与孩子家长理论》视频;2016年5月10日,网上流传《人贩子窝点被查,囚禁在铁笼中的孩子们得救》的视频。这四个案例利用网贴和视频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力图借助“有图有真相”、官方新闻发布等方式让人们相信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第三种平台是作为“反转新闻”传播的传统媒体平台。尽管新媒体平台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传统媒体依然是不少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平台。传统媒体要继续保持其影响力,参与新旧媒体新闻传播竞争是必须选择的道路。在这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也难以保证不会牵涉到“反转新闻”的传播中。2016年2月25日,媒体报道河南“抹香香”事件;2016年3月6日,《辽沈晚报》报道曾经感动了滨城百姓的“举债20万对植物人女友不离不弃”故事有了逆转;2016年3月15日,《成都商报》的《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快递》的新闻报道让四川什邡市某快递公司经理徐璐成为舆论焦点。

nlc202309081102

四、两个视角解读“反转新闻”

基于议程设置建构的“反转新闻”的议题和作为“反转新闻”动因的刻板印象是分析“反转新闻”的重要视角。因此,人们结合议程设置和刻板印象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的出现常常与其议题有关,而这些议题往往借助议程设置来进行建构。“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大众媒介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影响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受众进而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与此同时,刻板印象成为“反转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动因。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比较固定、概括或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方面可能源自人们通过直接与某些人和某些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化而形成;另一方面则是人们通过间接的资料和信息而形成或获得的刻板印象。

从近年来的“反转新闻”案例来看,利用议程设置建构议题和用刻板印象推动关注是“反转新闻”形成的重要手段,而这也是人们准确解读“反转新闻”的切入视角。《2016年,那些卷入”舆论反转”风波的人与事件》中所谈及的十五个“反转新闻”案例都采用了这样的手段。在2016年2月出现的三个“反转新闻”案例中,无论是“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还是东北农村的“礼崩乐坏”以及“城里媳妇怒掀桌”,传播者利用议程设置要建构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议题,选择春节前后这一特殊的时间,同时利用人们对城里人和乡下人长期以来形成刻板印象来强化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冲突,将城乡差异、地域歧视、婚嫁观念和贫富差距等热门话题融入其中,有效地推动了“反转新闻”的快速传播。在其他的“反转新闻”案例中,《肾丢失?肾萎缩?》案例利用近年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刻板印象直击医患关系议题; 《河南“抹香香”》案例则利用人们对部分官员的刻板印象将议程设定在官民关系上。由此看来,弄清“反转新闻”如何利用议程设置建构议题,如何借助刻板印象引发关注就显得愈发重要了。

五、一道“门”锁定“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的产生有四个因素,“反转新闻”的传播有三个平台,而要认知“反转新闻”则要立足于议程设置与刻板印象理论。不过,所有这些要素都应归结到传者与受众的媒介素养上。新媒介环境下,如果传者与受众拥有媒介素养这道“门”,那么他们将不易受制于“反转新闻”的议题和传播诉求了 。

媒介素养作为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人们要能接触、选择、分析、解读和传播媒介信息。当今新媒介环境下,媒介自身的参与式特征提供给人们运用媒介素养的新天地。人们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媒介环境的发展。

新媒介环境下,“反转新闻”这一“新常态”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新媒介传播技术使得人人传播成为可能;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媒介素养普遍偏低,因而在传播和获取“反转新闻”这一类信息时容易出现偏差。只要人们弄清楚“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熟悉“反转新闻”传播的平台,了解“反转新闻”如何利用议程设置和刻板印象理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那么“反转新闻”就可能会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媒介生态环境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领导干部,教育

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对大众媒介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模式, 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本文重点研究媒介素养的能力模式, 研究领导干部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侧重于对信息的认知过程, 包括对媒介信息的判断, 也包含对媒介信息的“把关”和传播能力。媒介素养着重帮助领导干部对媒介信息更加理性和谨慎的理解和把握, 也包含对信息的“把关”和传播。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2012年5月,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帖子走红网络, 近期该消息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各方的重压之下, 官方才正式回应:7月至8月他们就已经成立调查组进行了调查, “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 证实帖文所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而事实上直至事件再次在网络上发酵升级后, 面对网民的质疑, 相关部门抛出“严重失实”的回应。为此, 网民表示质疑和不满, 认为政府有暗箱操作之嫌疑。

“四川达县县委书记有9名情妇”事件, 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官员对媒体的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官员的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是对新媒体环境监测的社会作用认识不足, 依旧把新媒体过分的充当“政府的喉舌”, 试图用权利去“掌控”新媒体, 导致用错误的思想对待媒介;是网络执政的意识依然很弱。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而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新媒体, 政府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进行舆论引导、关注民意民情从而为转变执政方式, 取得执政实效打下良好基础;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不系统、不规范, 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这些原因都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的正视媒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1、是缓和官民关系,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网络上对官员贪污腐败和不良作风披露的增多, 无形中形成一种“拟态环境”, 让人们误认为官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 加之有些政府官员不会正确处理媒介事件, 特别是突发事件, 结果往往会朝着自己意愿相反方向发展, 从外在丑化了官员整体形象, 政府官员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 是因为没有正确态度对待新媒介, 没有充分认识新媒体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社会监督功能, 用非平等的对话态度和网民沟通, 使得和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通道堵塞。故此, 在加强党建, 严惩违法乱纪官员的基础上, 对官员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在必行。

2、是党政干部增强工作实效的新手段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党政干部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和创新。“在信息时代, 信息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合法地获取信息是公民应有的权利, 掌握着大量公共信息的政府, 只有不断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才能提升自己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党政领导干部更要加强本身的媒介素养教育, 善于从媒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 同时要不断的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同信息媒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3、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谁掌握了信息, 控制了网络, 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我国网民数量逐年上升, 网络已经影响到各个层面的生活。网民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 新媒体肩负起了向社会传播更多、更全面、更公开信息的责任, 方便网民了解社会动态、熟悉政策、关注政治和经济等发展动向, 为各项决策提供帮助。而领导干部的活动、政府的决策、各公共事业机构的动态消息就是媒体最为关注的传播源, 也是公众急需了解的重要内容。“那些媒介素养不高的官员, 往往对信息公开持怀疑态度, 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于公众特别感兴趣、迫切想要了解的敏感话题, 往往习惯于保持沉默或故意回避, 或做‘冷处理’, 甚至通过不恰当的手段强行封锁、控制。”盲目封锁消息, 不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正常开展, 而且往往会把政府置于舆论的不利位置。所以要加强领导干部应的媒介素养教育, 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三、加强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的措施

在新媒体环境下, 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正确全面地认识大众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的从媒介中获取信息, 为科学执政做好基础;合理的驾驭新媒介, 借助新媒体力量, 提升执政水平。

1、理性、透明的对待新媒介,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舆论主阵地, 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成为扩大民主、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社会作用, 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

第一, 养成“网络散步”的习惯, 每天上网浏览新闻, 获取各种信息, 及时了解民意和社会舆情的动态, 了解执政的舆论环境。第二, 要清醒意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利弊兼及。党政领导干部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网上的信息, 对于网上的恶意攻击要摆出证据, 公开发表言论进行澄清, 避免对媒体曝光后压力的屈从, 缺少调查研究就急于澄清、辩白, 推卸责任。第三, “谣言止于公开, 信任来自透明”, 对于网络上揭露的问题, 政府部门要主动介入, 透明的及时的给与答复, 不隐瞒, 不推诿。“实践证明, 很多网络上涉及到政府官员的事件越捂越变味, 越遮越曝光, 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科学的获取信息, 正确处理信息

“领导干部进行决策的过程从信息这个表层上看, 实质上就是广泛收集信息、正确分析信息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而信息与媒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能否获得有效信息与媒介使用素养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是进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教育。

第一要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关注媒体信息, 总结当天的热点新闻, 关注不同媒体、不同网站的“议程设置”的侧重点, 为决策打下基础。第二要学会正确分析辨别信息。面对诸多真伪难辨的信息, 作为决策者的领导干部就要在多方面实际考察的基础上, 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 透过现象看本质, 辨别信息的真伪, 分析信息对决策的价值, 作准确的判断。第三要学会迅速及时处理信息。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快速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虚假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要同相关人沟通, 妥善处理;对于代表民意的信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积极寻找对策, 解决问题;对于政策反馈的信息要吸纳人民的意见, 不断使政策更加完善。

3、借助新媒介力量, 提高执政水平

通过提升领导干部使用媒介能力提高执政水平, 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 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提升政府领导干部的正面形象, 提高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为执政创造核心软实力;借助网络积极引导舆论, 为执政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1) 在客观真实和符号真实的基础上, 打造政府官员良好的媒体形象

领导干部形象是执政的软实力, 是人心向背的关键, 只有提升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才能为执政创造有利的条件。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清正廉洁、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借助传播的符号真实, 改变一些领导干部说空话、念稿件、做宣传的“官架子”形象, 塑造亲民爱民的没有“距离”感的“平常人”的形象。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学会借助新媒介增强自身的塑造形象, 首先, 面对网络中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时, 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争取受众的信任。其次要加强新闻的策划能力, 主动地进行自我形象策划, 用公众能够接受的标准来打造亲民的形象。第三, 领导干部可以多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或者公益广告的拍摄, 以公益的形象出现在受众面前, 以亲民的工作作风展示出一个执政为民的形象。

(2) 借助新媒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 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对舆论阵地的占有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增加政府对舆论引导的难度, 领导干部必须转变那种自上而下的灌输和说教, 善于运用媒介反映民声, 集中民智, 积极营造“议程设置”, 巧妙的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不同的信息中, 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舆论, 创造良好的执政舆论环境。

(3) 借助新媒体完善社会预警机制

目前,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就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则是领导干部及时准确采取措施提供保障。

网络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自由的信息发布, 可以随时捕捉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社会预警和社会稳定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比较准确、及时地搜集到社会舆情, 发现潜在的社会矛盾, 就可以争取在社会治理中获得主动权。

(4) 利用新媒体发挥好政策试探功能

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是指媒体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充分报道, 可以吸引公众参与讨论, 试探政策推行后社会情绪的反应。“在媒体的争论中, 政府可以广泛地吸纳民间智慧, 调整政策中不够完善的内容, 使政府制定的政策充分反映群众的愿望;可以洞察群众心理, 充分估计公众对政策的承受能力, 预测政策实施的社会成本;可以把握公共舆论的变化规律, 增强行政活动的预见性, 减少使用行政强制力的机率, 使行政行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支持和参与, 放大行政效果。”所以政府官员要充分发挥媒介的政策试探功能, 运用新闻媒体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情况下, 顺利的制定和实施政策, 使执政变得更加科学民主。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捷发展, 公开、即时、海量的媒介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公共管理的影响和作用突出, 善于借助传媒做好党和政府的工作, 已经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干部能力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骆正林.官员媒介素养的提高与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9 (12) .

[2]丁柏铨, 夏雨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 (上) [J].当代传播, 2008 (3) :4-8.

[3]吕钦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几个话题[J].吉林日报, 2010 (12) .

媒介生态环境 篇8

1 广告编辑环境及其生态系统

广告编辑环境的概念较为广泛,不仅包含广告的发布内容、时间、空间、风格等在内的物化环境,也包括以广告编辑为主体,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建立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智化环境,这些都是影响广告编辑效果的要素。在广告编辑环境中,广告编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当广告编辑严格遵循编辑环境中的互动原则,并对广告发布的时间、空间、情感、色彩、风格,以及其他媒介等因素有良好的控制和协调,才能使其为广告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不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除此之外,广告编辑环境还必须要密切关注其组织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外部生态系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外部生态系统和内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平衡广告编辑环境的基础,同时对于广告编辑效果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1]。从媒介生态视角来对广告编辑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是构建和谐、平衡广告编辑环境的一种新思路。

2 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平衡措施

2.1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告编辑打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在传统的广告编辑环境中,广告媒体都是自成一家。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一状态不再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融合是广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数字技术具有资源整合、符号转换等功能,因此可以作为广播、短信、互联网、数据库等广告传媒的基础和平台[2]。在现代广告编辑活动中,要想提高信息的表现力,就必须要对新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掌握和运用,将其与编辑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文化的习得性、差异性和社会性,来彰显不同媒介传播的特色,打造独特的媒介文化环境。

2.2 加强信息引导,创造和谐的传播环境

广告作品在媒介环境中得以传播,必然会受到其他媒介产品的影响。这些会影响它的媒介产品就构成了其传播环境和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告传媒的发展和普及,其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宣传什么、倡导什么等成为当前广告编辑面临的主要问题。广告采用商业模式进行操作,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导致广告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和片面性的特点。要想使广告在编辑环境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将其经济利益点的诉求与传统社会道德观念统一起来,使其符合人们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相符[3]。面对这一要求,广告编辑必须要做好信息的引导,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真的对广告信息进行提炼。在广告编辑中,编辑者必须要对广告的来源和战略需要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对广告信息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正确的决定要选择哪些信息。二是对信息通道进行合理的疏通。广告是连接广告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关键枢纽,要想保证媒体信息传递渠道的通畅,必须要对媒体选择、推介、组合以及销售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理顺。三是对信息流向进行控制和引导。广告编辑在广告信息的选择中要从社会准则、法律、道德等方面来对其进行评判、过滤、处理和合理的分类,在广告信息流向的安排中要遵循广告运作的规律和策划的需要,从而帮助品牌树立典型、良好的形象[4]。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媒介外生态和媒介内生态是广告发展的两大推动因素。广告编辑者必须要利用技术手段建立相关反馈渠道,引导广大受众对电视广告进行监督,实现媒介外生态环境的优化,并通过有效的疏通和协调来加强媒介内生态因子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广告受众市场,建设广告媒体品牌,提高广告的内容品质。

摘要:媒介生态学是传播学与生态学研究的交叉学科,是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将广告看作是生命有机体,生命中有高峰也有低谷,从媒介生态视角来对当代广告的传播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使编辑者对广告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对待。本文主要阐述了广告编辑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并从广告编辑环境的生态平衡来探讨其发展。

关键词:媒介生态视角,广告编辑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马二伟.论新生态环境下广告传播主体的变革[J].编辑之友,2013,(7):43-45.

[2]戴海波,杨惠.媒介生态视角下的广告编辑环境[J].编辑之友,2012,(9):20-23.

[3]李军,张大朴,李木子等.互联网体育广告有效传播的媒介生态因子与路径选择——基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6):25-29.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舆论监督研究 篇9

(一) 信息来源多元化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传播速度也加快, 网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还可以通过微信、手机、互联网上其他渠道等。新媒体技术区别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 依靠先进的技术、互联网系统, 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 而且带来的信息量是以往的传播方式所不及的。许多信息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 新媒体不仅集合图形、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 还总结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优点, 不仅信息来源广, 而且还能与网民及时产生互动, 网民之间也可以依托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

(二) 表达方式存在多元化

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传播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存在多元化, 采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传播时, 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进行。不仅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形式新颖多样化, 可以用更多的选择给信息传播者。

(三) 传播渠道存在多元化

从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上看, 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比传统的媒体传播更宽广, 传统的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而新媒体的传播者不限定, 发布信息者可以是普通的民众, 也可以是政府部门。在新媒体传播形式下, 传播的个体可以是传播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

(四) 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范围有限, 且传播的信息特定性较强, 而新媒体背景下, 民众获得的信息量空前的丰盛, 不仅有新闻, 也有娱乐、居家生活、教育等, 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新媒介对舆论监督的影响

(一) 新媒介为社会舆论监督提供更多的渠道

传统的媒体传播可以产生信息垄断, 因为传统的媒体传播是依赖电视、新闻, 电视台、广播电台可以对信息进行垄断或改变相关的内容而引导受众的观念。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等, 不仅传播速度快, 而且受众广泛, 普通的网民也可以是传播者。传播与受众随时处于一种互动的交互关系中, 每个人在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沟通时, 也被其他人、其他信息所影响。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微博、微信等发布消息进行沟通, 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存在垄断现象, 也不存在等级制度, 人人都可以分享信息、评论信息, 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对他人权益进行侵害的前提下发布自己的信息内容, 这使各自可以没有心理负担或压力进行相互沟通交流。

(二) 新媒介增强社会舆论的生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媒介的出现使得网络此端与彼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新媒介作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对社会现象进行监督, 发挥社会喉舌的作用。如今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手段遍布全世界, 网域从局域网、城际网到现在的www, 网络语言从最初的英文到现在的多国语言, 说明网络的全球化速度在不断的加快, 而且越来越往深度发展。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手段, 能够为新媒介进行社会监督的重要渠道。当代社会下的新媒介也是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 但是社会的舆论必须要依靠有深度的报道才能真正展现其生命力, 有的新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往往不愿意报道社会一些时事新闻事件, 而是将版面留给商业性的广告。因为有的新媒介怕会引来麻烦, 因此会倾向报道一些商业性利益大的广告, 而不愿意将版面或者是时段用来报道社会事件。

三、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监督的效果

(一) 督促社会事件的解决

社会舆论的力量体现就是督促社会热点事件的解决, 防止公权力或者是其他的人利用职权介入事件的处理, 使得事件的解决过程能够在公众的视野下进行。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的及时、有效的评论或者是揭露, 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也可以让公众关心的事件能够得到公正的解决。

(二) 促使有关部门关注事件

在网络时代, 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 媒体本身是不具有任何的社会权力力量, 媒体能够做的事情是将事件进行宣传报道, 还原事件的真相, 让广大的公众参与, 促动公众的关注力量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从而促进事件的解决。新媒介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 可以促进社会整体舆论环境的优化, 可以督促有关部门能够正视事件的发生, 能够公开公正地解决事件。如湖南永州“上访妈妈”唐慧案, 就是由于新媒介的宣传报道, 引起公众的关注, 使得有关部门关注该案, 最后得到公正的解决。

(三) 赋予媒体新的使命与社会责任

传统的媒体传播的效果与范围都是十分有限的, 有的新闻事件只能通过政府官方的报纸才能披露。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媒介, 公众了解时事或者是社会问题的渠道拓宽, 还能够及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随着新媒介的运用, 许多贪污腐败问题、违法违纪行为被披露, 如陕西的“表哥”事件以及一些刑事犯罪案件, 新媒体都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四、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故意利用新媒介故意打压他人或者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媒介的传播方式多样化, 媒体信息传播也多样化, 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通过QQ、微信、MSN等, 也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社区交流群进行交流, 而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改变以往的采用纸质版传播的方式,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因此有的新媒体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攻击或者进行虚假的信息传播, 导致他人的名誉受损。最为突出的是名人的隐私权, 有的新媒体不顾职业道德, 为了吸引眼球而发布一些不真实的明星消息。这种消息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可以迅速蔓延, 容易给他人的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虚假报道的行为在新媒介的传播下产生的影响更大, 传播的范围更广, 传播的速度也更快。

(二) 网络舆论监督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

以往的舆论监督是一种传统性的监督, 报社或者是电视新闻的报道都是经过严格的审核, 但是如今全球网络化带来的是产生多样化的信息传播途径。现在的网络舆论环境是比较宽松的, 个人可以通过多种网络信息传播途径进行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 仅有今年的两高的关于转发与评论信息的司法解释。

五、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舆论监督的完善途径

(一) 媒体要遵守职业道德

记者要遵守职业道德, 还原事件的真相, 而不是一种为了获得大众的关注目光而虚假报道, 导致企业或者公众的利益受到巨大的损失。新媒介中的主体要抵制社会的诱惑, 要严格要求自己, 要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

(二) 要尊重事实, 准确报道

新媒介的环境下, 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独家的新闻往往受到青睐。往往独家新闻是很难获得的, 因此有的媒体为了追求报道的独家, 往往不经审查与调查就报道, 导致报道出现失真。

(三) 公众应理性对待网络消息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益深入化的今天, 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的范围、传播的数量都是惊人的, 正确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 理性地看待各种信息, 才能使公众正确行使舆论监督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北京: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熊国太.略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J].求实.2003 (11) .

[3]陈维维, 冯莉.浅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 (03) .

[4]南长森, 王敏芝;从公众舆论看媒介生态——“宝马肇事案”传播学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03) .

媒介生态环境 篇10

一、提高公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在当下信息爆炸、大众文化流行不衰、传统价值观衰落、个人主体性丧失的媒介环境下, 我们必须提高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以使其能够理性地解读媒介信息, 提高批判质疑能力与深度解读能力。

(一) 全媒体与自媒体开启新的媒介环境

有人将现代人与媒介的关系喻为鱼与水的关系, 不可否认, 媒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从早晨起床我们睁开眼睛拿起手机看时间, 到我们从电视、网络上来获得信息, 媒介显然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众媒介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外延。手机、网络、IPTV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过去受众简单地使用媒介, 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媒介中去。微博、社交论坛等的发展更是改变了以往媒介传统的传播关系, 传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开放式的交互式结构。手机媒体、微博、论坛的崛起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 甚至掀起了媒介个人化的新热潮, 任何人都可以生产、传播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并对其他人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评论。传统的媒介关系被打破, 每个人既是受众, 又是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然而伴随着媒体个人化的发展, 很多负面影响也浮现在人们的面前。网络成为某些人泄私愤的平台;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虚假新闻、暴力色情视频充斥着各个网页。2010年金庸等被去世的谣言、2011年日本地震后出现的食盐防辐射谣言等, 都是从网络与手机媒体等新媒介流出的。这种种现象都与自媒体发展的初衷相背离。所以为维护积极健康的媒介环境, 保证媒介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人们生活在媒介信息的包围之中, 处于信息洪流的“狂轰乱炸”之中, 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速增长,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停滞。正如李普曼所言, 媒介向我们展示的世界、提供的信息是有选择的, 是加以重新解构的, 那么媒介信息必然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 甚至是商业动机。且现代社会中信息污染已经成为人们的公害, 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我们必须具备基本的判断、分析能力, 在繁多的信息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学会分析媒介传达的种种信息, 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一文中指出:“媒体 (介) 素养是传统素养 (听、说、读、写) 能力的延伸, 它包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可以看出, 媒体素养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 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与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提高社会文化品质息息相关。

(三) 令人堪忧的传媒发展状态

面对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民, 普遍有着一种紧张、压抑、焦虑的社会心理, 他们转向大众传媒寻求宣泄情绪、放松心态, 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大众传媒倾向于提供轻松自由, 甚至猎奇、猎色的媒介内容。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 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口味, 单纯地追求感官享受、视觉刺激。当今传媒界的“四大公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大有泛滥之势;在当下新闻报道中充斥着“星”、“性”、“腥”等内容, 这些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虚假广告, 比如美容、减肥等广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虽然国家广电总局在2006年明令禁止在电视上出现减肥等广告, 在2011年出台了“限娱令”, 但唯收视率论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 使得这些内容屡禁不止。正是由于传媒令人堪忧的发展现状以及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 媒介素养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

(四) 全球化语境下防御信息霸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传播事业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促使着我国的传播事业积极与世界接轨, 将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之上。但同时全球化为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媒介帝国主义”, 苏利文曾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 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 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 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目前, 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 90%是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垄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传媒在国际传播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向世界范围内散播着其普世价值, 渗透着其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取向等。虽然目前我国在卫星电视落地中国较为严格, 但外媒通过网络传输等进入中国却容易得多, 外国媒体加快进军中国的野心昭然可见。

在全球化与网络时代, 国人接触外媒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具有清醒的理性批判意识, 保持警觉, 自觉抵制国外意识形态与不良文化的入侵, 保护我国文化疆土完整, 保证我国媒介环境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新内涵

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 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由此,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分为受众和媒介从业者两个实施主体。但在今天全媒体与自媒体语境下, 媒介素养的两个层次应该分为受众和包括传统媒介从业者与自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者在内的传播者。媒介素养教育应保持受众的素养教育和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平衡发展, 以此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一种全民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这一项工程中自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前文中已经提到, 自媒体时代, 人人参与, 公众已经从媒介使用者转变为了媒介参与者, 从媒介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了媒介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喻国明教授曾说:“现在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 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 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 通过他们所传播的信息, 很难说是真正新闻还是无知之见。”现在社会中所传播的虚假新闻多数从微博、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中流出, 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 广大公众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传者, 自觉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增强自身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 强化自身的传媒精神与职业道德, 知晓传播的意义, 传播公正准确的信息, 成为一名合格的传者, 为构建和谐的媒介环境而尽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 2003, 1:117-118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一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52-253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问题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网民;网络暴力;媒介素养

新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功能和舆论影响力,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公众了解信息、表达意见主要的话语平台。

一、关于媒介素养

媒介教育的概念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最早提出。其社会背景源自于电影等流行文化其价值观念与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英国学者为了保存传统文化,抗拒大众文化中流行文化价值观念对正统文化的冲击,开始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教导青年一代对大众媒介提供的“最低水平的满足”产生免疫。随着社会逐渐认识到媒介功能的重要性,人们由以前的强烈反对开始反思,并对媒介素养进行新的界定,即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媒介素养新内涵

(一)新媒体的使用技能

新技术是新媒体时代的支撑,因此对使用者有较高的技术能力要求,诸如各种新媒体如网络、智能手机的相关操作技巧。不仅要对相关技术的良好把控,更要对新媒体技术和应用能够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还包括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使用者能从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查找范畴,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信息社会不仅仅要求具备实用信息的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便利的平台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二)信息的生产能力

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为了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要求网民有信息生产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把关,以真实客观的信息进行传播,并事先对所发信息进行评析,防止不实信息对他人产生不必要的损害,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对于网络盛传的消息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谨慎的态度、经过理性判断后再次传播,避免危害信息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网络海量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力

首先,网民懂得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搜索有效信息。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因此公众也面临的信息选择困境更为复杂,获得高质量信息的基础是对于信息源的准确判断与选择。其次是新媒体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的把关,信息的真实性、专业性、权威性有待使用者去考证,同时还应该有批判性接受和解读的能力。

三、新媒体的特点以及相应带来的媒介素养问题

海量信息跨时空传播,网民的应对、理性分析能力不足网络信息以超文本、多媒体性和互动性及时传播,对网民处理海量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技术使文本都能融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使用模式,随处可见的链接在扩充了虚拟世界的信息量,信息的汪洋大海打乱了人们的习惯思维逻辑,容易迷失于海量信息中,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多媒体技术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表达变得多样,网民发声的形式也变得多元,互动性使得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成为可能,网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公开讨论公共事务的权利。匿名性让网民敢于发声,也引发众声喧哗,使信息变得无序。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社会,新媒体舆论主体的匿名性给网民营造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不用顾及身份的约束,发出自己心声,表达自己的意见。正是这种身份的匿名性和身体缺场,不用顾忌别人的看法,导致一些网民不顾及对社会、他人的影响,发布虚假言论,进行恶意炒作,甚至人身攻击,新媒体信息变得良莠不齐。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主流媒体难以抢占有利时机,夺得话语权。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或者社会恶性事件发生时,网络极易成为谣言的滋生地,而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社会影响力,因此社会舆论也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网络充斥着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网民容易丧失社会责任。提供娱乐是传媒的一般社会功能之一,可以说传媒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的“排气阀”。娱乐内容在帮助受众获得替代满足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借助快乐感受现实心理宣泄。然而过分娱乐,使得网民不再关注社会问题,失去批判能力,过分沉溺娱乐而无法自拔。泛娱乐化的问题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愈加强,传媒正常功能的发挥日益排挤,扭曲了受众接触使用传媒的初衷。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受众会倾向于认为媒介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忽视了社会中有更需要他们关注,促使他们思考的信息。与其说受众沉溺与娱乐是个人的宣泄、降压,不如说是受众逐渐逃避社会责任的担当。即使社会中有不公正现象存在,也与己无关,甚至还会把它当作满足感官刺激的消遣,消费痛苦成为常见的现象。

四、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对政府而言要进行网络管控,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之中。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是稀有资源,为官方所有,民众利用媒介的意识淡薄,而媒介信息的发布为官方垄断所有,网民缺少多样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判断,通常对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而新传播技术使官方话语权受到挑战。因此,政府自身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确保政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维持自身的公信力,重视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另外,政府也要加强对新媒体的依法管理,加强对媒介信息的把关,媒介信息公布如微博实行部分实名认证制,引导和鼓励媒体传播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和内容,对利用新媒体进行犯罪的行为严厉打击,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为提高媒介素养提供硬性保证。

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沟通政府与大众的桥梁,首先应加强行业自律和媒介伦理建设,塑造媒介公信力,避免媒介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新传播技术带来的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生动的内容形式,方便了人们获取和学习知识。媒介在全面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普及媒介素养,让人们将媒介素养知识内化为一种自觉性的行动。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公众的批判思维。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以防止偏听偏信,用多元视角,立体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让受众在全方位的信息中寻找事实真相。媒体应当在发掘有价值的新闻,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同时,逐步培养受众的批判性思维,以保证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柄双刃剑,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为大众提供了便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网络也是谣言与不良信息盛行的地方,只有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准确的辨析与批判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社会,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芮必峰:新传播技术呼唤新媒介素养,新闻界,3013年第14期

[2] 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年第3期

[3] 杨衠:网络水军的负效应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东南传播,2012年第11 期

[4] 蹇莉: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初探,文化传播,2014年第10期

媒介生态环境 篇12

1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1.1新媒介生态环境概述

新媒介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在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 人们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型设备进行媒体操作, 并将此行为作用于新的媒体形态和媒体环境中, 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使用, 使媒介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媒体文化的传播, 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 新闻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人们已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者, 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分享者。另外, 先进网络技术的运用为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平台, 也为民生新闻的可持续进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2电视民生新闻概述

从词语意义上进行分析, “民生”即是指人民的日常生活, 而民生新闻即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其也是社会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 其报道的范围较广, 题材内容主要是对人们身边中的不同事物进行一定的报道, 并且时刻关注社会中的“民生”“民情”以及“民意”。由此可见, 电视民生新闻在社会媒体新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 加强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此外, 从社会生态特征上进行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还具有服务指导、监督引导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2.1结合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得到了不断地运用, 采用先进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媒介生态环境, 也为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路径。为了进一步加强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也应与新媒介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联系, 以拓宽民生新闻的传播路径。例如, 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 其可以充分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地结合, 通过互联网传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的传播方式, 从而不仅可以扩宽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 还为新闻文化拓宽了发展空间。另外, 电视民生新闻也可以与现代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相应的结合, 通过对设备中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一定的利用, 可以极大地拓宽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 促使新闻文化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性、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此外, 电视民生新闻与车载视频进行相应的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 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路径, 还可以使人们在出行的途中获取相应的新闻信息, 使电视民生新闻朝着更加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2.2拓宽新闻文化的受众群体

在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和一些低收入的人群, 而极大地缺乏一些年轻人士, 受众群体不均匀。因此, 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中, 电视民生新闻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 促使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 使多样化的新媒体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实际新闻传播中, 电视民生新闻可针对不同的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进行相应的细化, 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对不同的信息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划, 且可在传播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善, 如可由传统的公众新闻传播方式向分众新闻传播方式转变, 这样一来就可使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体得到一定的拓宽。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民生新闻在时间上的固定性, 还可以大大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 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

2.3完善新闻文化传播平台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 为了加强社会大众与新闻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 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 实现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及互动性。例如, 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业界人士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一定的新闻平台, 如媒体论坛、媒体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新闻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通过在相应的平台渠道中参与话题讨论, 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实现新闻平台的互动性, 促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媒介的生态环境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中, 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的工作者应加强对文化传播路径的探讨, 并借助先进的技术不断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旨在能够在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推进电视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民生问题已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人们相关的民生生活也已逐渐成为新闻媒体节目的主要内容。当前, 我国的新闻媒体文化已得到了不断的进步, 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积极发展。文章主要就新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并探讨了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传播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主要路径, 希望能够对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媒介生态环境,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姚娟.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界, 2013 (13) :31-34.

上一篇: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下一篇: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