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现状论文

2024-09-16

变革现状论文(精选11篇)

变革现状论文 篇1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 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善企业外部环境, 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而加强成本管理深化改革成本管理工作, 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1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1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全局观。

我国企业不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 而偏向单一成本控制。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 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 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 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 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 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1.2 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 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 如此, 产量越高, 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 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 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 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 通过存货的积压, 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 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 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 似乎产量越大, 成本越低, 利润越高。

1.3 企业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没有抓到本质的东西, 还仅停留在节约各项开支的表面管理上。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成本费用降低, 但降低的弹性很小, 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效率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效率的提高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所以重视科技发明并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 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也包括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 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及政策上。效率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极大。

1.4 成本信息严重失真。

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 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 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 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 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 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 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 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 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 造成潜亏, 企业虚盈实亏。

2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脱节。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产品买方市场的建立;二是指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变革。二者使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 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 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 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

2.2 对成本管理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目前现

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 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 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 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一般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 (停止销售) 的过程, 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 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 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 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 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

2.3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 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 加强管理可以降低成本, 但降低幅度是有限的。因此, 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产品成本, 就需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但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不高, 究其原因在于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期, 技术开发往往会减少本期利润, 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 期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3 我国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企业开展成本管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 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 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 也就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 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 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范畴的分析研究,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 为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保证。所以, 企业成本管理应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予以全面考察, 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 才能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和风险控制。

3.2 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的成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 并低于市场的价格, 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转化为效益。相应的企业成本应是产品从决策、投资、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成本控制应该从整个生产周期去考虑, 这样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成本控制, 降低企业成本。对现代企业成本的理解应从企业整体战略高度的角度出发, 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 更应包括企业在产品决策、产品销售中消耗无形材料及人力的消耗。

3.3 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

成本管理保障措施是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有效性和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顺利实施而建立的各种规范。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 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 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另外,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 还应该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 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 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及时预报, 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摘要:成本管理是对构成产品成本各种因素及影响产品成本的各个经营环节实施管理, 以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 积累了很多的成本管理经验, 但这些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基本上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畴,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已很难适应企业经济的发展, 因此必须及时给予解决。

关键词:成本管理,现代企业,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韩毅.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物流科技.2008 (1) .

[2]罗坤.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新西部.2008 (2) .

[3]李艳云, 王莉.浅议企业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 (中旬刊) .2008 (1) .

变革现状论文 篇2

为探讨WTO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首先需要对财务管理现状做一些了解和分析。下面笔者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财务与会计》杂志1985年至1999年各期关于企业理财工作先进经验的报道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的研究,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状况和发展动态。

通过对《财务与会计》在该期间的223个有效样本的考察,可基本把握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迁情况。从下表可知,在资金管理中,资金结算管理比例最高,为70。0%,以后依次是应收账款管理53。4%、存货管理53。4%、采购与付款管理39。0%、计划控制38。1%、资金筹集22。9%、资金投放18。8%、财务分析14。8%等。现金管理、税金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这几项所占比例很低,均低于5%。由于应收账款、存货和采购付款管理都属流动资金管理范畴,因此从总体上看流动资金管理比例很高。

企业财务管理各项内容及其变化研究,我们将1985年一1999年划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时间段上看,流动资金管理和结算管理都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后两个时间段。在后两个时间段,资金的计划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筹集、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和保险管理等内容有所增加。此外,我们还发现,从1985年到1989年,非银行信贷筹资方式非常少,1988年出现过一次国际银团贷款和补偿贸易引资。1990年后,情况所有改变。1990年——1994年,债券筹资和职工集资情况增加。1995年以后,则以股票筹资方式为主。此外,在非信贷等资中,贸易融资比较突出,有补偿贸易、出口信贷和押汇融资等,占整个非信贷筹资方式的25%。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有两个特点。第一,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资金筹集方式的多样化改变,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保险管理和税金管理等陆续出现。第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在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主要工作上比较薄弱,日常财务管理一直是资金管理的“主旋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有关外,可能与认为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是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大事,单单依靠财务部门很难完成有关,因而在所考察的样本中较少述及。另外,也可能与有些人把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混淆起来有关。

二、WTO的影响以及未来对财务管理展望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企业理财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来看,WTO的加入,将使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发展的速度将更快;从企业内部来看,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加入WTO之后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全面可兑换将指日可待。这是因为,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利率放开和外汇管制解除、货币实现自由兑换,是为许多国家经验证明的一条必然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和货币自由兑换,意味着企业外部金融风险的加剧。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带进许多先进的金融服务项目,包括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是各种新型金融服务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各种新型金融服务的出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它意味着企业将获得更方面、更全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理财活动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财务管理将面临更多的选择。

WTO的加入,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这一切都将迫使企业调整和转变过去陈旧的管理观念,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提出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WTO的加入,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服从企业的这种战略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也应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譬如,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合法运用国际避税各种方法等。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必然要求财务管理要谨慎控制财务风险,恰当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上的风险收益匹配管理,使企业财务状况一直保持良好态势,以增强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再次,企业生存压力的加大,必然要求降低各项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同时,为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还可能运用多种财务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企业将向顾客提供各种信贷以促进产品销售。因此,如何充分运用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最后,为接受“入世”后的挑战,企业必然加强内部各项管理.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和评价工作必将大大加强。因此,财务分析、预算、规划以及业绩评价等,也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展与变革的对策

比较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加入WTO之后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差距还较大。前面的分析是以已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现状研究的基点的,由此可以推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一般水平还远未能达到适应“入世”后变化的要求。但是,这也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适应“入世”后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应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必要的积累。财务管理观念的变化和新技能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税金管理、保险管理等。同时,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国际化,给了财务管理较大选择空间。从我国实务发展现况来看,这方面工作在有些企业已开始了,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都显得非常“稚嫩”。因此,企业从现在开始注意在知识和人才上进行这方面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

2、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我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营运资金管理为主的日常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筹资和投资、企业资本结构、财务风险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所占比例较低,使人感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层次较低,不能从大局上把握。然而,“入世”后的环境却要求财务管理特别注重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因此,从现在开始,注重财务管理的大局,提升财务管理的层次是很有必要的。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变革 篇3

关键词:成本管理 现代企业 市场经济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追求的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而加强成本管理深化改革成本管理工作,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1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1 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全局观。我国企业不注重策略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而偏向单一成本控制。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关活动来达成整个公司的策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它把影响产品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调研、产品设计、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运输到售后服务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产品成本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都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产品的利润在整个生产周期最大化。

1.2 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1.3 企业成本管理观念陈旧。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没有抓到本质的东西,还仅停留在节约各项开支的表面管理上。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成本费用降低,但降低的弹性很小,没有认识到通过提高效率才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效率的提高又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所以重视科技发明并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也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也包括要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及政策上。效率的提高同样离不开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人的能动性发挥到极大。

1.4 成本信息严重失真。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潜亏,企业虚盈实亏。

2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陈旧的成本管理理念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脱节。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外部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对成本管理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变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产品买方市场的建立;二是指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变革。二者使得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主要参与者的企业受到了重大影响。我国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地局限于生产领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作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对产品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就无法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

2.2 对成本管理认识的局限性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发展。目前现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查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从成本动因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一般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第一件产品投产到最终停产(停止销售)的过程,这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严格意义上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企业引入该产品概念开始,到企业放弃与该产品相关的一切业务活动为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另一方面,顾客使用该产品的整个消费过程也应包括在内,因为消费过程的各种情况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部分。

2.3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降低成本有着直接影响。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加强管理可以降低成本,但降低幅度是有限的。因此,企业管理者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就需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但由于一些企业领导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经理的任期一般短于技术创新的收益期,技术开发往往会减少本期利润,但不一定能增加经理任期内的利润,期望经理接受一种减少其任期内的利润但增加其继任者业绩的技术创新方案是不现实的。

3 我国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措施

3.1 企业开展成本管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应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范畴的分析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做出最优决策、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提供保证。所以,企业成本管理应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预测和风险控制。

3.2 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的成本只有接受市场的检验,并低于市场的价格,成本所代表的效率才能转化为效益。相应的企业成本应是产品从决策、投资、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成本控制应该从整个生产周期去考虑,这样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对现代企业成本的理解应从企业整体战略高度的角度出发,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应包括企业在产品决策、产品销售中消耗无形材料及人力的消耗。

3.3 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成本管理保障措施是为了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有效性和保证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顺利实施而建立的各种规范。建立成本管理保障措施主要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业务处理与报告应该遵循的程序和规范,以及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设定、职能的划分与分工等来保证组织内的各项活动按照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进行成本管理的方式进行。这些措施的功能不直接作用于成本发生过程本身,而是对处理业务的行为按照成本管理的需要加以倡导或约束。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了及时了解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对手的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还应该建立成本预警分析系统,对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及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变化、对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及时预报,使企业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作出反应。

参考文献:

[1]韩毅.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物流科技.2008(1).

[2]罗坤.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新西部.2008(2).

变革现状论文 篇4

1我国会计教学现状

1. 1学校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专业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从会计专业毕业,但毕业之后的他们却不一定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随着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可当前学校仍旧实行传统的会计教学,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传统教学以为会计信息化只是报表编制、财务处理、会计作业的工具,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资源、业务模式的整合及创新,是一次社会管理的革新。正是由于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很片面,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

1. 2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 “填鸭式”,老师只顾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优等生在考试的时候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到了实际应用中什么都不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贯穿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 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网络技术等相互关联,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然而,我们的学生在 “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将大量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上,少有时间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只有在注重互动性及实践操作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2]。

1. 3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学生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论他( 她) 的专业成绩有多好,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学校都会安排学生到对应的企业进行实习,目的就是想要学生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从而进一步的掌握相关的实际操作,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但是,事实上,由于学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往往没有固定的合作企业供学生进行实习,而学生也很难通过自己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实习,即使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不会安排学生进入具体的岗位,只会让学生在一旁跟着学习。因此,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也就无法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不相符的现状。

2信息化时代下的会计教学变革

由于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与企业工作要求不符,因此,近年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也证明我国传统会计教学正受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冲击,对教学手法、教学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及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会计教学转变思想观念,从社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所需人才技能出发,改革和优化相关会计教学的组成因素,与时俱进,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使传统会计教学迈入信息化会计教学时代。经过笔者多年研究,希望能为我国信息化会计教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现对我国会计教学在信息化时代下如何变革提出几点建议[3]。

2. 1教学观念革新

在信息时代,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加大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在课表安排上适当增加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比重,增强学生对信息化的学习,并将传统会计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加实用性。会计教学模式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要革新思维模式和教学观念,只有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 2教学资源优化

对教学资料和教师队伍进行优化整合,也是会计教学变革中的重要一部分,教师授课所使用的书本和资料很多都是老版本,即便期间有过几次改版,但都只是修改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而未对整个书本知识框架体系进行变动,这就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也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起来,并对教学资料进行及时的更新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2. 3考核体系革新

目前,学校对学生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弊端很大,倘若继续沿用这种考核方式,即便在教学中增加了上机和实践的课程,也不会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会计信息化所学的课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凭考试来判断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未免有些欠妥。因此,需要把学生平时的上机操作水平和实验课表现加入到对学生的考评中,对考评体系进行完善,才能达到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 4“产学研” 结合

学校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企业提供给科研单位需要研究的产品,科研单位提供给学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所需的最新教学课件,使学生能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此即为产学研结合。目前,各个学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产学研结合,可是,很多学校的会计教学都达不到产学研结合, 使会计信息化发展停滞不前。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必须要加强会计教学和企业的联系,实现 “产学研”结合。

3结论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会计专业进入信息化,同样进入了信息化的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因此,会计教学和会计信息化变革已经势在必行。笔者通过讨论对如何更好地对会计教学进行变革,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摘要:近年来,由于网络的逐渐普及和应用,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企业管理改革的重点将是如何实现信息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会计行业也正在逐步地向信息化靠近,会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是会计信息化。因此,分析和探讨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对会计教学做出变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教学变革,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应唯,徐少春.新会计准则下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C].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0.

[2]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EBOL].(2009-09-28).http://www.chinaacc.com/.

变革现状论文 篇5

一、撞水撞粉

“撞水”法始于岭南画派“二居”。常用于画叶子和枝干,即在叶子和枝干的颜色还湿润的时候,用净笔蘸水从叶子和枝干的向光面主注入,使颜色凝聚于一端或沉积于边上,注水的地方淡而白,成为受光部;待不均匀的撞水干了后,形成深浅不一的多层次,以及其天然的轮廓线,自然表达出阴阳凹凸的变化。颜色的边上留下的那一线较重的水渍,使花叶花枝具有湿润的效果。通过撞水法,使叶子显得润泽而有生气,如果不注水,那么就只会是一些比较平淡的色块而已。这种技法主要是“撞水、撞粉、冲渍、点彩”,再上底色,至于用来表现形体的线则被弱化甚至用颜色色块干后所产生的渍痕来代替,并在画面上做到一定的复古。“撞水撞粉”并不是现代人自己发明的画法,究其根源,可以看出,这是没骨画法的一种发展,真正的没骨画法起源较早,早在五代时期徐熙,黄筌就用这样的技法来作画。而没骨画法在发展至有“撞水、撞粉”时却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清末,其代表人物是岭南画派的居巢、居廉。而现代工笔中所做的技法就是居巢和居廉两位花鸟画家技法的再变革。画家苏百均就擅长利用“撞水撞粉”的技法,线条的弱化使得画面更加灵动自然。如图1作品《秋韵》画面上的凤凰树枝干以墨为主并用三青撞出树皮的肌理效果,树上的荚果也是用深颜色之间相撞表现出果皮包裹这果实而出现的凹凸感。在学习期间,笔者也尝试过在画面中运用“撞水撞粉”的表现技法,发现这个技法在表现树木枝干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比较自然地表现出树皮褶皱龟裂的感觉,另外“撞水撞粉”在运用上会出现画面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为原来以工整著称的工笔画增添一抹活跃的色彩。

图1  秋韵

二、仿古做旧

“仿古做旧”本来是书画市场制作古画赝品的通用手法,但是当代的一部分画家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其中以江宏伟,方政和为代表,画家在画上运用洗、磨、堆等手法制造出古旧的感觉。但是这种“做旧”并不是对古画简单的照搬和重复,以江宏伟的《芍药图》为例(图2),画面上运用了西方的色彩冷暖对比的原则,主体花瓣中暖中带冷,叶子冷中带暖,包括背景微妙的冷暖变化,使画面笼罩在一个统一的色调里,在追求古旧气氛的同时有加以改革。“花鸟复古”的这条路上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图2  《芍药图》

三、揉纸

揉纸做底也是被当代工笔花鸟画家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揉纸做底是来源于对古代壁画立粉脱落及扎染制作的模仿,具体做法就是将纸揉皱后,一般可在正面刷墨色,背后衬浓墨或浓色;也可根据需要衬淡墨色。折痕的疏密,走向,分布要从画面所需的角度再来进行制作。画家郑力常用揉纸的方法为画面做底,以《蕉窗琴韵》(图3)为例在窗台的部分会有一些细碎密集的墨线从颜色中透出来,这些墨线就是通过揉纸后反面衬墨而产生的,增加了木制窗台的厚重感和变化,更添一种古朴的韵味。并且在整幅作品中始终坚持以绘画为主制作为辅的理念,在运用新技法的同时并不脱离中国传统的绘画精神。笔者尝试用揉纸做底的方法画了《古门巷组画》揉纸的肌理加强了砖瓦、石墙的斑驳感。由于技法的不熟练,在某些局部上稍显做作。肌理的制作是为了增加画面的趣味和效果,合理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图3  《蕉窗琴韵》

变革现状论文 篇6

一、学术共同体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在西方学术史上,“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概念的出现早于“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概念,且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究其根源,这主要是由于“科学共同体”概念最早是在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社会建制时提出来的。笔者之所以使用“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是由于汉语“学术”一词在意义上与德语Wissenschaft接近,但后者常被译为“科学”,因而常常导致误解(1)。

就科学社会学学者使用学术共同体概念的层次、范围而言,学术共同体可以大到世界所有学者所从事的学术职业,也可以小到基于某一议题、围绕若干个核心人物而形成的学者小群体。笔者以学科专业为经,以地域范围为纬,将学术共同体划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最广义的、世界性的学术职业或系统;第二个层次是一国内的学术系统;第三个层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自的中观层面的联合;第四个层次是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学者共同体;第五个层次是基于某些特定的主题、围绕若干核心人物而组成的学术圈子,即无形学院。由于笔者意在从整体上考量我国学术共同体的总体运行状态,因此主要是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但由于整体的学术共同体是由其下位层次的学术共同体构成,因此在需要时,也通过考察下位层次的学术共同体运行机制来反映学术共同体整体的运行状态。

学术共同体由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核心要素构成。

在组织层面,学术共同体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系统和专业学会系统。这二者是学者进入学术共同体、参与并建立正式学术交流网络的关键平台,在学者和“门外汉”之间划定了一条明显的边界,因此对学者的学术生涯和学术共同体的运行至关重要。

在制度层面,学术共同体主要围绕同行评议这一核心制度形成了系统性的学术制度,它们作用于学者发表学术论文和专著、获得学术职位和晋升、申请学术奖励和资助以及荣获学术声誉等学术行为和过程之中,从制度上守卫着学术评价的程序正义和学术资源的公平分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同行评议制度被学人誉为学术共同体之中的“黄金准则”。

在精神层面,学术共同体拥有一套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如韦伯所倡导的“以学术为业”的学者之“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格,默顿从宏观上为学术活动所提出的精神规范,以及库恩从微观上归纳出来的共同信念、价值和范例等,都从精神层面深刻地影响着学者的学术行为。

此外,基于学术期刊系统和专业学会系统的正式学术交流尽管在学者个体发展和学术知识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公开的、有组织的活动仅仅代表着冰山的一角”[1],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在同一研究领域中与其他学者有私人联系的学者群”和“基于学者个人的私人交流行为”[2],这就构成了科学社会学家所谓的“无形学院”。

二、我国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与问题

对于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与问题,笔者着重从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总体满意度、学术共同体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运行状态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其中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课题组2011年5-6月所开展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向50所研究生院高校发放问卷12609份,回收有效问卷6334份,回收率为50%。

1. 学者对学术共同体运行的总体满意度。

问卷中共有5个题项涉及学者对学术共同体运行的满意度,这5个题项为7级量表,从1至7代表着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表1的数据显示,学者们对学术职业的整体感受较好,在“我喜欢我目前的学术工作”、“我为自己作为大学教师而感到荣耀”以及“我能通过目前的学术工作获得成就感”3个题项上,得分较高,均值都在5.5分以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在研究氛围的感受上,尽管得分不及前几项,但均值依然为5.11分;而对于整体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满意度并不高,均值为4.41,选择5、6、7的百分数之和仅为50%。这就需要从影响学术共同体的外部力量和学术共同体的内部状态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

2. 学术共同体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和行政权力对学术活动的影响较大,二者的权利关系在实践中始终是一个困扰着学者的问题。政府不但通过立法、政策、财政拨款等手段直接干预高等学校而间接影响学者的学术活动,同时也通过学术资源分配的方式直接干预学者的学术活动。前者首先属于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问题,而后者则是政府与学术共同体的直接关系,这种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资助方式及其分配的公正性问题。数据表明,学者对于我国的学术资助制度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均值为4.32,选择5、6、7分值的百分数仅接近一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的学术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主要通过课题项目立项方式分配学术资源。在学术资助体系中,资助面较广、额度较大的当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者在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中均设有课题指南,有少数重要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方式单独立项;后者一般也制定基金发展规划和年度基金项目指南,并明确规定了优先支持的项目范围,资助额度较大的重点项目一般均以项目指南为准,一般课题尽管允许学者自主选题,但仍局限在项目指南的范围之中。与此同时,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中的“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科技支撑计划”等对单个项目的资助额度非常大,但往往亦规定了招标项目的选题范围。

任何一种学术资助方式反映的都是资助方与学者的特定权利关系,在我国实际上主要是政府与学者的权利关系,而且明显地表现为政府通过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对学者及其学术活动予以干预和控制。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官方要不要资助学术活动,而在于学术研究的可计划性问题与学术资助的方式问题。我国学术资助的计划性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我国学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方式。与西方国家较为多元化的学术资助格局不同,我国的学术资助主体和方式长期以来较为单一,政府通过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对学者及其学术活动予以干预和控制。然而,就学术研究的特性而言,它是由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探索精神的学者出于好奇心完成的,而不是单纯靠国家统一计划或是规划的方式来促进的。关于这一点,英国科学家、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1anyi)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哪个科学家的委员会———即便都是些著名人物———能够预测未来的科学发展,除非是要墨守陈规地延长现存的体制”[3]。

对于这种计划性极强的学术资助制度,学者们的认可度并不高。在“我认为目前研究资助中的课题指南设计是合理的”和“获得政府重大科研资助的项目大多具备很高价值”两个题项中,均值分别为4.44和4.38,只有一半的学者选择了5、6、7分值(见表2)。

当前,项目评审的公正性亦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尤其是至为关键的同行评议制度未得到切实的执行,以至于个别官员和精英科学家控制着学术资源的分配过程。这一点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数据的印证。例如,在“获得重大项目资助者具备该项目所需的实力”这一题项中,学者们的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均值为4.57,这也说明学术资助和项目评审需要予以改革和优化,以实现学术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

3. 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运行状态。

学术共同体由学术期刊系统、专业学会系统、同行评议制度、学术规范和道德以及无形学院等要素构成。

首先是学术期刊系统。在英美,学术期刊系统的核心是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学术同行在学术成果质量认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大多数期刊并未实施同行评议制度,论文能否发表一般由编辑决定,至于论文的质量如何往往考虑的仅是期刊的层次,而期刊的层次则由职业评价机构(一般由文献计量学学者构成)予以定量评定。其结果是,“学科的权威专家已没有发言权,而必须由也许对该学科一窍不通的职业评价人员来一锤定音”[4]。这种状况对学者和学术期刊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学者而言,为了职称晋升而一味地追求期刊的单方面认可,以期在所谓高层次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而言,论文是否有新思想未必是是否刊发的首要条件,而是优先考虑那些可能被转载、被大量引用的选题。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了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认可让位于以科学计量学的期刊认可和评价机构认可,使得学者和期刊均忘却了学术活动的本质。

其次是专业学会系统和无形学院。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专业学会的建制不规范,专业学会的章程大同小异,没有学科、专业特色;二是一些全国性专业学会依靠挂靠单位生存,甚至成为某些单位学科“领地化”的工具,未能体现“全国性”和“学术性”定位[5],大多数专业学会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尤其缺少像西方那样的民间基金支持;三是与官方学术资助和奖励项目相比,专业学会设置的项目少、资助额度低、奖励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低;四是学者对所在学术机构的依赖性强,对专业学会的忠诚度不高。

最后是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制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黄金准则”,在实质上是一种“内行人”评价和管理学术的制度,可以防止外部权力不恰当地介入和干预学术活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弱点,一方面易被操作在某些把持着学术期刊、专业学会以及学术资助与奖励评审的核心人物的手中,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分配给和自己有着某种亲密“关系”的学者,从而导致论文发表和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则可能由于同行评议制度本身的制度安排,导致学术思想的平庸并抑制学术创新的步伐。

另外,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道德和精神规范在我国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我国,学术道德规范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规范学者的学术行为和优化学术氛围,导致整个学术共同体的道德和精神水平层次不齐,像学霸、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不时地见诸于报端媒体,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然而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揭发和处理也处于一种自发水平,未能建立有效的防范和申诉制度。

三、我国学术共同体良性运行的变革路径

为推进我国学术共同体的良性运行,为学术研究提供优良的文化与组织环境,有必要在借鉴西方学术共同体运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寻求变革路径。

1. 以学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为突破口,完善并切实贯彻《高等教育法》关于政府与学术共同体及其学术活动间的职权关系。对于政府干预学术活动以及国家层面基金项目的计划性而言,应通过变革学术资源配置方式,着力使学术资助和奖励的渠道和方式更为多元,从根本上缓解二者在实践中的混乱关系。当学术资助和奖励方式较为多元的时候,政府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控制与依赖关系,而是成为多元互动中的两元,学术资助和奖励就能逐渐摆脱纯粹政府计划的单一状态,这对于学术共同体的自主运行有着根本的意义。

2. 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为学者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开放程度,提高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忠诚度。西方的历史经验表明,学者的自由流动程度反映着学术共同体的开放性程度,封闭的学术共同体很难孵化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在我国,一种明智又不乏效率的选择是借“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契机,合理设计自由流动机制,在若干省市的若干大学开展试点工作,为下一步的全面实施进行理论和经验上的准备。当学者不再终生属于某个学术机构的时候,我们的学者也就能像西方的学者那样对他所属的学术共同体报以较高程度的忠诚,从而真正形成“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精神。

3. 完善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期刊制度,厘清学者、编辑、学术期刊和职业评价机构的职权关系。其关键在于改变编辑决定是否录用论文、职业评价机构决定期刊层次、学者受制于编辑和职业评价机构的现状。通过同行评议制度,将学术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内行人”,而仅将职业评价机构的量化数据作为学术共同体评价的一种参考信息。唯有如此,才能理清学者、编辑、学术期刊与职业评价机构四者间的职权关系,建立健康、适切的互动关系。

4. 推动专业学会系统的专业化、规范化,设置专业学会系统的学术奖励项目。专业学会系统是学术共同体中一种重要的群体权力,一个良好运行的专业学会系统既能对学者个体权力的膨胀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能防范政府等外部权力轻易地介入、干扰学术共同体的运行。以美国为例,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二战后继续扩展的学术体制明显具有国家主导的色彩,特别强调基础研究和服务于军事的研究,但以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美国大学联盟以及各学科专业的专业学会为代表的学术共同体权力能够实质性地与政府力量相抗衡,这样才为美国学术共同体成员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学术研究空间。当前,我国专业学会系统需要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变革:一是要完善章程,规范建制,促进专业化进程,真正形成全国性的学术性组织;二是要多方筹集资金,以一级学科专业学会的名义设置学术奖励项目,且以荣誉性奖励为主、物质性奖励为辅,强化其权威性,逐渐与官方的学术奖励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样既能保持专业学会权威性和自主性,也能提高会员对专业学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5. 完善同行评议的制度设计,制定学术权力防范制度。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共同体运行机制中的一项核心制度,其能否有效运行既关涉到政府、市场等力量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干预甚或控制学术共同体的问题,也牵连到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关系平衡的问题,因此,同行评议制度就成为学术共同体朝向良性发展的关键一环。尽管同行评议制度的合法性在西方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但作为一种制度,其本身是中立的。对我国学术共同体而言,当务之急并非在同行评议制度之外寻找更优的选择(在此且不说是否存在更优的选择),而是要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境脉在制度设计上对同行评议制度予以完善。一方面需要科学设计同行评议的程序,进一步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在首先确保程序正义的同时,发挥同行评议制度的实质正义,在民主投票之前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协商,使得那些做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学者受到奖励或资助;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那些容易滋生权力滥用的环节,制定学术权力防范制度,增强同行评议的透明度和公正性[6]。

6. 成立非官方的学术诚信委员会,制定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条例。针对当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不清、难以识别的问题,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术道德规范,联合立法部门成立非官方的学术诚信委员会,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理意见,由各个学术机构负责执行,以制度的刚性作为学术道德规范的最后一道防守线。

参考文献

[1]Palonen Tuire,Lehtinen Erno.Exploring Invisible ScientificCommunities:Studying Networking Relations within anEducational Research Community.A Finnish Case[J].Higher Education,2001,42(04):493-513.

[2]Weedman J.On the“Isolation”of Humanists:A Report ofan Invisible College[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3,20(06):749-776.

[3][英]迈克尔.博兰尼.自由的逻辑[M].冯银江,李雪茹,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57.

[4]朱剑.颠倒关系的再颠倒———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与“评价权力”关系辨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5]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2-43.

变革现状论文 篇7

一、四川某地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现状

(一) 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处于比较高的层次

1. 青少年有较强的爱国意识。

爱国意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积极健康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 75.7%的青少年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 他们对祖国的认识主要通过平时各种爱国活动的积累, 意识里都深爱着我们的国家。据调查, 72.1%的青少年认为如果有外敌入侵是否会主动报名参军保卫家园时“愿意主动报名, 自愿参军”, 反应都是积极的。85.5%的青少年觉得作为中国人“很自豪”。

2. 对自身的发展有较明确的认识。

调查显示, 74.8%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的成才要靠“勤奋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82.6%的青少年“愿意参加中国中青团或者中国共产党”, 把入团和入党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做。78.9%的青少年愿意和“诚实守信、有才华的人交朋友”。

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社会不良思想的抵御, 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据调查青少年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认识有一定基础。关于这些方面的书82.2%的青少年“看过”。对“八荣八耻”也有一定认识, 82%的青少年对“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很了解”。

4. 青少年积极维护集体利益。

青少年的集体观念是树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调查显示, 76.7%的青少年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要你参加义务劳动会“积极参加, 随时奉献”。77.5%的青少年表示对身边的公共财物的“非常爱护”。86.7%的青少年表示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自觉排队”。结果都表明青少年对集体利益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

5. 对社会公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69.1%的青少年“挺身而出, 当面制止”。对同龄人的道德评价6%的人觉得高, 12%的人觉得较高, 36.5%的觉得一般, 26.1%的觉得较差。对成年人的道德评价11.6%的人觉得高, 23.9%的人觉得较高, 21.4%的人觉得一般, 30.8%的人觉得较差。对老师的道德评价20.3%的觉得高, 26.5%的人觉得较高, 46.2%的人觉得一般, 19.8%的人觉得较差。

调查表明, 尽管在新时期多样、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很难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但从总体上看, 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表现出积极、健康、明朗的发展态势。对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

(二) 青少年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

1. 价值取向模糊。

据调查57.6%的青少年认为加入中国共青团和共产党不是人生必要的, 不认为这是一种神圣的选择。58.5%的青少年不因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生活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离。

2. 责任意识淡薄。

据调查, 4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没有把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 不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48.6%的青少年面对周围发生不良现象时, “于己无关, 一走了之”。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感。41.1%的青少年觉得有人分裂国家, 是否应积极行动维护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时认为“太危险, 尽量逃避”, 国家的兴亡在他们的心中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

3. 社会公德失范。

据调查, 35.7%的青少年在排队购物或者乘车时会“遇见熟人时插队”, 20.3%的青少年会“强行插队”。社会的良好风气在青少年当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形成, 那么在以后的大环境的形成中就没有必要的基础。

4.“自我中心主义”凸显。

据调查, 33.7%的青少年在得知自己的好朋友有不良行为时会“不告发, 于己无关”, 21.8%的青少年“告发”。自己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与己无关, 高高挂起的心态在青少年的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部分学校日常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不能否认, 学校对青少年的日常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是, 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学已经陷入了“格式化”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有学者认为, 我国传统的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P45)

(1)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场所---课堂;

(2)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设置---课程;

(3)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内容---教材;

(4) “格式化”的道德教育方式---灌输。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日趋僵化, 缺乏创新的现状。

(二) 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时期, 再加上我们曾一度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从而导致“理想”的落空所带来的悲观主义的蔓延, 这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马克思主义在价值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绝对性主导地位和权威性的削弱, 使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上陷入了迷惘和困惑状态。

(三) 家庭美德教育没有很好的模式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关心却往往只是专注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而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状态引导, 从而易导致未成年人的片面发展, 人格扭曲, 这是家庭教育上的失误。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及措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应从全方位角度来进行整体综合建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 在社会转型期要从整体上统一协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 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 形成一种正向的合力, 从而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一) 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

就学校教育而言, 21世纪以来, 进入了一个新的教育时代, 现代的教育理念, 不是以知识为本, 而是以人为本, 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 不是以技能为本, 而是以素质为本。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规律和社会变化对人的要求, 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二) 注重家庭美德建设, 为青年价值观塑造提供良好的

家庭氛围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

弥补我国家庭教育的缺陷, 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要克服家长专制作风和无限放任的作风, 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睦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必须注重对子女的品德、人格的教育。调查显示, 父母的身体力行直接关系到孩子对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三) 充分发挥社会引导教育的作用

就社会视角的价值观教育来看, 重要的是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能够为青少年群体构筑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影视媒体行业要加强自律, 在传播中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 努力实现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娱乐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

(四) 必须不断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德育的理论研究

必须经常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调查, 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为。面对多变的世界, 学会变化, 学会应对是德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要以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观念要求青少年。对青少年中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应加以引导, 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 真正使德育成为一种人文关怀, 并关怀到一切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

[2]安国启.建设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 (2005) 研讨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2) .

[3]佘双好.武汉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措施研究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2) .

[4]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J].社会科学, 1995 (4) .

变革现状论文 篇8

课程涵盖了各个方面,如教育哲学、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组织、材料以及评价等。课程变革则被定义为课程任何方面的任何改变。首先应注意,“变革”(change)与“发明”(invention)是不同的术语:“变革”是指对人类而言新的事物,人们可以受其影响;而“发明”则强调该事物自身内在的更新(Lewy,1991)。

除了“课程变革”,还有其他三个相关概念:创新革新(Innovation)、改革(Reform)和渐变或运动(Movement)。其中,“课程变革”常用于描述课程发展的一般变化。“创新革新”既包括某一个特定的主题变革(如新的阅读项目变革),也包含更加综合性的变革(如中学教学的变革)。“改革”这个概念与最基本的课程变革紧密相关,比如学习体系的建设等基础性变革。而“渐变或运动”则描述了某一特定时期内的持续变化(Lewy,1991)。四个概念均与变革相关,却又不尽相同。本文所讨论的变革均定义为较为一般的变化,指课程任何方面的任何改变。

课程变革涉及课程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如课程设计专家、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等。课程的变革一定会遭遇很多挑战。在接下来的部分,将结合国内现状及实际校本课程研究,探索课程变革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2 课程变革的主要挑战

本部分将从三大方面对课程变革过程中的主要挑战进行论述:国内教育体系、学校体系以及思维课程变革。

2.1 教育体系

结合国内现状,课程变革面临来自教育体系的重大挑战,包括教育不公以及应试教育体系。

首先,教育不公对课程变革的实施阶段造成了阻碍。教育公平问题是中国教育最尖锐的矛盾之一,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域辽阔,区域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落后地区的学生却缺乏教师、书籍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基于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实施课程变革。显然,相比较于落后的区域,发达地区会更早地实施新的课程变革;接受了先进的课程变革后,发达地区的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如此一来,恶性循环,区域间的教育发展差异更加严重。因此,教育不公是课程变革的重要阻碍之一。

其次,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也可能对课程变革发展造成影响。新课程变革的趋势要求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经验、能力、价值观,而并非单纯强调试卷上的分数。然而,应试教育体系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对于我国而言,应试或许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国内学生而言,高考可能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考试,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将其视为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对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我们很难改变这种考试体系。但应试教育的存在,会让学生们彼此竞争分数,老师们就会将提高学生分数视为自己的工作重心。而教师是课程变革的主要实施者,没有教师的合作,课程变革将不会彻底。因此应试教育体系也会一定程度上阻碍课程变革的实施。

2.2 学校体系

上一部分我们主要关注课程变革所面临的宏观挑战,本部分我们将更贴近实际,基于实际的校本课程改革经验,从学校体系层面分析变革的障碍。Cunninghan曾提到说:“课程是艺术家(教师)在其工作室(学校)中,根据其理念(课程目标)用来塑造材料(学生)的工具”(Kalaiyarasan,2012)。据此可以得知,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以及学校。本部分将从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分别展开讨论。

2.2.1 学校层面

作者曾亲自参观过北京十一学校的校本课程变革。在其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十一学校可以称得上新课程变革的先锋。学校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课程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水平自行选择课程。以英语课程为例,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会选择基础性课程,如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而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跳过基础性课程,选修高级课程,如学术写作、英语辩论、英语文学或诗歌等。此外,十一学校还提供各种类型的器材,如乐器、实验室、天文馆等;同时聘请专业教师教授大学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为高校学习准备。

十一学校的课改十分成功并卓有成效,但由于很多原因,其他学校或许很难将这一变革在本校复制。首先,学校需要大量校园空间建设教室,并需要财政支持聘请专业教师教授高端课程;再者,学校领导应该勇于创新,支持校改事业。因此,就学校层面而言,课改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学校自身情况以及校领导的决断。

2.2.2 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程发展的实施者(Soto,2015),然而教师却也成了课程发展的另一大障碍。首先,有些教师对课程变革并不了解,没有能力在课堂中实施课改;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实施的决策权。

根据新课程标准,很多教师难以达到新标准。在过去的课程要求中,教师只需了解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而新课程改革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此外,就算教师想要自我提升以满足新课程的标准,教师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很少有机会接受真正有效的课程培训,限制了教师的自我发展。

假设我们为教师提供课程变革的相关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后,假设教师有能力进行课改的实施,教师就真的有实施的决策权吗?Hebowitsh(2005)曾说过:“教师在课程变革中受限于各种因素,并没有自由的支配权。”尽管教师在课堂中有机会与学生直接接触,实施课程变革;但如果没有学校甚至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师无法独自完成。很多学校领导和家长依然思想保守,只关注学生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并承受巨大的压力。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女性教师和百分之三十的男性教师可以坚持执教六年以上(Marsh,1999)。因此,教师缺乏课改实施的决策权也是限制课程变革发展的一大因素。

2.3 思维课程变革

思维方式是最根本,也是最难改变的,因此思维课程变革可能是其最大的障碍之一。

很多教育学家都强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对学校教育而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思维课程并非一门独立课程,也不是置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之后,只有优秀学生才可以参加的项目计划(Resnick&Klopfer,1989)。思维课程应当自然地融合于其他课程,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应得到发展。然而,在国内却很难实施思维课程变革。思维课程是长期的隐性发展,且学生早已适应了被教师控制,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考的机会。教师也习惯了扮演课堂的控制者的角色,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若仔细观察实际的课堂,在教师的指示语或是课堂反馈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控制显而易见。随着课程变革,外语教师已经尝试在课堂中解放学生思想,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发言的机会;但是教师仍会无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当学生终于说出自己心中期盼已久的答案时,教师就认为达到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国内课程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3 改进建议

前文主要论证了课程变革实施的主要挑战,接下来将根据不同的挑战,尝试分析解决办法,以帮助教育管理人员克服相关问题。

3.1 教育体系

就教育体系而言,前文提到了教育不公和应试教育两个方面。两者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但却可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改善。

考虑到国内现状,教育不公是难以彻底消除的,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区域间差异。首先,相关教育管理组织应当给落后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以帮助当地学校改变隐性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如学校环境、教学设备等。其次,政府推出相关政策吸引优质教师到落后地区执教,包括一些高校毕业生或是有经验的一线教师。最后,可以利用新兴课程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如远程教育或在线课程,为地方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如某些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正致力于发展课程数据库,一旦数据库完成,全国的中小学,尤其是落后区域,都可共享这一资源,从中受益。

就应试教育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发展一套完善的体系进行替换,但可以对现有体系做出一定的修改。以高考英语为例,英语学科的高考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可以在整个高中阶段多次参加考试,并将最高成绩作为高考分数。这种改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应试教育。在将来的英语考试中,或许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交流沟通技能和思维能力。如进一步规范口语测试,试题更多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3.2 学校体系

就学校体系而言,学校和教师分别是课改实施发展的两大阻碍。

3.2.1 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考虑,课程变革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财政支持和校领导的课程理念。政府应当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素质等条件。其次,对学校领导而言,适当的课程变革培训也是必要的。相关教育管理机构或课程设计专家为学校领导提供一定的课改培训,帮助其更新课程理念,使校领导成为课程变革实施的有力支持者。这是课改发展的基础。

3.2.2 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课程变革的直接实施者,前文提到两大障碍:缺乏课改经验和培训,没有变革实施的决策权。对此,以下几点措施可能帮助解决教师层面的障碍:集体审议(Group Deliberation),有效的教师培训,加强中小学与高校的互动。

Schwab(1987)曾描述说,课程变革集体审议是指课程变革的所有参与人员都要参加决议讨论。Hlebowitch(2005)也提出,课程变革是一项集体工作,每位参与者都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为其实施做出努力。同样,Oliva的课程公理(Axioms for Curriculum)也表明,课程变革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在实际实施中,教师往往无法参与到课程变革的设计中,并没有课改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变革设计中,有必要让教师参与到决策讨论过程中,毕竟教师才是课程变革的直接实施者。整个校本课程变革的发展需要课程专家、校长、校董事会、教师甚至是学生代表的共同参与(Schwab,1987)。

第二,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课程培训,帮助教师自我发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目前,学校也会组织一定的教师培训,但大多数的培训效果都不明显。一项长达五年的历时研究调查显示,一般的教师在职培训都是由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所谓专家做一场几个小时的演讲(Quartz,1996)。对教师来说,这种类型的培训不仅浪费时间,且毫无成效。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课程设计专家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加有效、实际的培训,能够真正帮助教师提高课程变革实施能力。培训应当帮助教师了解不同的课程设置,并指导教师如何具体实施课程变革,如课堂设计、课堂反馈、情感价值态度观等。同时,学校应当支持教师合理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变革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踪反馈,督促并帮助教师进步(Shawer,2010)。

加强中小学与高校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教学变革的发展。高校,尤其是高校的课程中心,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课程专家对课程变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且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中小学与高校的课程交流,不仅可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也可以使其接受高校专家的指导。然而,根据2001年国家课程评价调查,只有不到1.8%的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向高校专家学习(Tang&Ma,2005)。因此,促进中小学与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课程专家可以为教师提供课程培训,同时也需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亲自为教师提供课程实施方面的指导。

3.3 思维课程变革

前文提到,思维变革是课程变革实施中最为严峻的部分。改变课堂思维模式的前提是教师改变自身观念。通过各种教师培训或学习,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自由思考的权利应交还学生。然而,单单意识到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应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而不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同时,教师也可以使用一些思维策略,如思考帽(thinking hats)或思维导图(mind maps),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思维课程的变革融入日常教学中。

4 结语

本篇文章结合国内现实以及校本课程经验,探讨了课程变革实施过程面临的挑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课程变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育管理者、课程设计专家、学校领导和教师,所有的参与者都应共同努力,保证课程变革的顺利实施,推动课程变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lebowitsh,P.S.Design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M].Bos-ton:Addison-Wesley,2005.

[2]Kalaiyarasan,G.Curriculum Development[M].New Delhi:APH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2.

[3]Lewy,A.(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M].Oxford:Pergamon Press,1991.

[4]Marsh,D.D.(Ed.).Preparing Our Schools for the 21stCentu-ry:1999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M].Virginia:ASCD Publications,1999.

[5]Resnick,L.B.,&Klopfer,L.E.(Ed.).Toward the ThinkingCurriculum--Current Cognitive Research:1989 Yearbook of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M].Virginia:ASCD Publications,1989.

[6]Schwab,J.The practical 4:Something for curriculum profes-sors to do[J].Curriculum Inquiry,1987(13).

[7]Shawer,S.F.Classroom-level curriculum development:EFLteachers as curriculum-developers,curriculum-makers andcurriculum-transmitter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26(2).

[8]Soto,S.T.An analysi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J].Theory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2015,5(6).

[9]Tang,L.,&Ma,Y.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美国兰德研究对我国新课程发展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31(9).

变革现状论文 篇9

为了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公交、地铁、轮渡、轻轨和出租五大公共交通行业的一卡通用, 并建成统一的发卡系统和中央清算系统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一卡在手, 路路通行”。目前的“城市一卡通”其主要的功能无外乎三大类, 银行、社保、公交、电子钱包、小额支付的功能包括高速公路收费、停车场收费、汽车租赁、住宅小区收费及门禁。“城市一卡通”有如此广泛应用, 且完全依靠信息技术力量开发建立的系统。通过“城市一卡通”项目的成功实施, 提高了社会公共交通事业的服务管理水平, 向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结算方式, 是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城市一卡通”的众多不足因素

“城市一卡通”的发展的确存在很多不定因素。比如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上的缺失和不完善限制了一卡通的进一步发展。当一卡通进入一些特定的消费领域, 会受到诸如银监局等组织的监管, 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畅通无阻。一卡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权威定义。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是要健全相关的法规, 给一卡通一个合理的, 科学的定位。”“城市一卡通”的介质是逻辑加密卡, 它虽然由于价格低廉, 技术成熟而受到青睐, 但其与生俱来的一些缺点却是城市一卡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 如安全性差、扩展性不佳、使用寿命短、容量小等。不同单位推出的“城市一卡通”之间不能互通, 以重庆为例, 渝城一卡通、公众城市一卡通、掌中行卡, 这是目前流行市面的三张“一卡通”, 但不能互通。现在流行的很多一卡通, 要么只能坐公交车, 要么只能交纳手机话费, 要么到某些商场购物又无法刷卡等。这三种卡分别由不同单位推出, 功能大同小异, 消费范围却不同:一是由渝城交通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渝城一卡通, 能乘坐公交车, 同时能在部分超市刷卡购物;二是公众城市一卡通中心发行的公众通, 可坐轻轨、缴水电气费、超市刷卡购物, 但不能乘公交车;三是市通信运营商和银行联合发行的掌中行卡, 该卡主要功能是交纳手机话费。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并且“城市一卡通”存在充值不便的问题, 虽然公众城市一卡通和掌中行卡能通过网上进行充值, 但是“城市一卡通”最重要的功能乘公交车应用并不能实在网上充值, 所以解决“城市一卡通”互通即“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 统一发卡, 统一管理”问题和网上开通充值、移资、查询问题迫在眉睫。

三、“城市一卡通”发展的趋势, ‘一卡多用, 一卡通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卡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过与手机的整合, “城市一卡通”将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特别是近两年NFC、RFID等技术日趋成熟, 人们开始使用了智能卡作为存储介质, 从而诞生了“移动e通卡”。近日厦门移动与厦门易通卡公司推出“移动e通卡”, 移动手机用户只要在手机装上移动e通卡, 就可方便地坐公交刷卡乘车, 以及其他方面的小额支付消费。“移动e通卡”是一种多功能的S I M卡, 采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SIMPASS双界面智能卡技术。以智能卡技术为基础的SIMpass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安全性。在成熟智能卡安全认证和数据安全技术的支持下, SIMpass的安全性能够胜任任何移动支付应用。并且这种智能卡具有接触和非接触两个通讯界面。接触界面可实现SIM应用, 完成手机的通信功能;非接触界面可以支持电子钱包、电子存折等各种非电信应用, 并可应用于身份认证。移动e通卡借助于这种技术, 将e通卡的支付功能融入到SIM卡中, 使之不仅具有正常的通信功通, 而且具备“城市一卡通”功能。配备了“移动e通卡”的手机将具备公交卡、校园卡、银行卡、消费卡、购物卡等功能于一身, 凡是e通卡能支付的消费领域, 安装了这种“移动e通卡”的手机也都可以刷卡消费。真正意义在单位城市中实现了‘一卡多用, 一卡通用’。

四、结束语

变革之后的变革 篇10

“林副总,财务部刚刚来了电话,好像很紧急,让您赶紧回个电话过去!”林羽山刚从合作方S集团回来,正为合同谈不拢的事情犯愁呢,他的秘书Linda就风风火火地告诉他这件事情。“行了,知道了!肯定又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他怎么自己不去找银行谈,每次都叫我想办法。”

林羽山有些恼火,不过他心里也清楚,自从公司改制以后,上级公司指定的项目少了很多,迫使大家不得不想办法在外面多接点项目;以前总是上头先付款,现在也变成了他们先垫付。从“农耕社会”到“游牧社会”的突然转变着实让大家都有点措手不及。

林羽山服务的A企业原是一家国字号老企业旗下的一家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业务,以项目型运作为主。原来日常运营费用和员工工资都由上级公司定额拨款,旱涝保收。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中,A企业也于今年6月份独立出来,注册成立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改制后,原有的业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目前的业务流程逐渐显现出与生产经营相脱节的情况,财务部和其他业务部门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公司总经理萧轩的重视,他决定抓住刚改制好的时机,把公司原有的流程重新理顺,并任命具有生产和管理双重经验的林羽山副总经理,来负责这项流程梳理工作。

寻找流程切入点

林羽山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起草这次流程梳理工作的计划。他在A企业工作有四年多了,对各项业务都比较了解,在工作上又精益求精不厌其烦,颇得萧轩的赏识。

公司那么多条流程,从哪里入手进行梳理呢?如果一开始就遍地撒网,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先切中一个要害点深入下去比较好。他一边动脑筋,一边打开电脑登陆OA,看到有一条通知:年度预算工作全面启动。“有了!年底各个部门同财务部的联系都很紧密,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财务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流程理理顺!”

“笃笃笃”,林羽山抬起头,是他的秘书Linda,“林总,流程梳理项目动员会的时间安排好了(如图1所示),今天下午1:30在505会议室,名单上的人都通知到了。您昨天让我联系的流程专家丁博士也答复说2:00过来做流程管理培训。”

动员会上的争论

林羽山清清嗓子,环视四周。今天各个部门的经理都来了,大概有十来号人,小会议室坐得满满的。

“我们公司的业务在不断发展,但是现行的一套流程还是三年前梳理和固化的,与现有的业务相脱节的现象很严重,这一点我想在座的各位也一定深有感触。因此,公司决定由我牵头,各个业务部门经理配合,重新梳理公司的流程。我们将从财务相关的流程入手开始梳理,这项工作可能会占用大家一些时间,希望大家能够配合。”

研发部经理王强点点头说:“我觉得林总说的有道理。就拿我们研发部的流程来说吧,不梳理优化是不行了。比如,我们某个科目今年花了多少钱,只有去财务部问才知道。有的时候才到半年,这个科目的预算就花了近90%了,直接导致今年这个科目超预算,领导还批评我控制不力,其实,如果财务部能多控制一下……”

财务部经理房商全听不下去了,“王经理,你说的这个事情我也正头疼呢。你们一张单据到我这,都是领导签好字的,你说我能不给报吗?我也提醒过你们某个项目费用太高,是不是要控制一下,但是每次你和项目经理都说这笔费用是合理的,预算内的,我也没办法。再说,某些科目的费用是跟着项目来的,如果下半年没有这类项目,那上半年花掉全年的90%是正常的。如果上半年花掉90%,下半年还有几个这样的项目,那就肯定超预算了。问题是预算表是全年的,没有排到月份。我也无从得知下半年你们要做什么项目,要我怎么来控制啊!”

“当初在制订预算的时候我就说这个科目定的太少了,但是你说应该够了,想多也没有了……”王强据理力争。

“好了好了”,林羽山打断了他们的争论,“你们说的正是这次要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很清楚,流程梳理跟大家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只要你们能够全力配合,就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今天散会后各部门主任先开始整理本部门与财务相关的流程,待会M咨询公司的丁博士会给我们做个培训,大家就按照他给的模板列出清单,明天下班前发到我的邮箱,后天就按照这个清单开始流程梳理。”

林羽山看着电脑,屏幕上是他整理的流程汇总清单。这两天他一直在看丁博士给他的标杆企业的财务流程,对于周一会上王强和房商全争论的事情,他的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设想。他把整理后的清单Email给各个部门经理,又让Linda给大家的电脑装上了visio绘图软件。

预算,让我拿你怎么办?

王强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眉头紧皱,又到了做预算的时候了,虽说做预算主要是财务部的职责,但是他的担子也不轻,主营业务成本这部分很多栏目要由他来填写。以前做预算都是用传统的方式:公司领导和各个部门经理一起坐下来开个会,讨论后定个数字,然后研发部再把这个数字分到下面的几个业务部门中去,也就是一层层 “切蛋糕”。这样做的缺点是比较盲目,主要根据往年经验和领导拍板,部门自己的主动性很小。去年公司的大修理费比预算超出了40%,王强还因此挨了批评。

“王经理,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林羽山见门开着,就直接进来了。

“哦,林总来了,请坐请坐。还不是因为预算的事情头疼啊。想多要点预算你们上头不答应,要少了又不够用,唉!”

“王经理,最近我看了其他企业的一些资料,人家做预算跟我们不一样,人家叫全面预算,或者叫计划预算。也就是说,预算是根据业务的需要来制订的,而不像我们这样靠拍脑袋定的。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从今年开始,不是直接做预算,而是先做计划,跟往年不同的是,计划是自下而上的,而预算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你先把现在做的研发项目分分类,不同类型的项目计划分派到不同的人或部门身上,下面做好了计划先报到你这里,由你进行汇总和整理。以后你们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计划来做预算,这样做出来的预算才能说是有根据的,相对准确的。”

王强点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年底时候做的下年计划能准确吗?比如说,一些9月份启动的项目到8月份才有线索,而做计划是上年11月份,当时肯定是预测不到的啊。”

“你可以把项目分为跨年度项目、已定项目和预测项目。跨年度项目就是正在进行中,但是年底前结不了项的项目;已定项目是目前已经签了合同,或者是快要签合同,基本上已经确定时间的项目;预测项目是目前只有线索或者还没有线索,根据往年经验或市场情况进行估计的项目。这类项目不需要估计的很准确,只要给出一个总的数额就行了。等我们积累了三五年的数据以后,这类预测项目计划也就可以做的越来越准确。”林羽山建议说。

“好,那今年就开始尝试吧。不过这个做计划的流程您得帮我一起想想。”

“没问题!”

从计划到预算

在财务部办公室里,林羽山首先把昨天下午跟王强谈的一番话跟财务部经理房商全交待了一下。“房经理,大致就是这样的。先让各个部门做计划,包括你们财务部。然后再根据这个计划来定预算,最后由你把各部门的预算汇总起来,形成经营预算。跟以前不同的是,以前做预算只是把整个盘子从大切到小,现在做预算不仅要根据总的盘子,还要根据各个部门的计划。比如说,研发部的计划表里面,可以设计一栏‘项目预计成本,你根据目前的财务科目把‘项目预计成本细分成差旅费、会议费等科目,这样只要把计划表里面所有项目的‘差旅费加和,再根据总的盘子平衡一下,也就形成了预算表里面的生产用‘差旅费科目了。”

房商全喝了口水,“林总,您的看法我认同。也就是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制订预算的过程中来,这样,财务部的工作是事半功倍了。我还有一个设想,我们现在预算做不准,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预测的项目变数太大。如果能在半年度的时候根据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项目的情况,对预算做一次总体调整,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预算的偏差。”

“你的想法很好,这次的流程梳理辛苦你啦。以前很多事情都是上级公司做的,现在不一样了,你要多考虑考虑,看看财务的流程还能怎么优化。”林羽山拍拍房商全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

从二到一的转变

人力资源部办公室里,周文渊正在画人力资源部的流程图,画到培训费用报销这个流程的时候,感觉画不出了。现在培训费用报销的流程实际上是走两遍的,先在公司的OA上提交工作流,网上审批,同时报销单据还要按照OA审批的流程找领导签字,全部签好字后拿到财务部报销。如果负责签字的某个领导出差了,就会导致这笔费用报销的拖延。他把鼠标一丢,“烦死了!既然要走两遍那还要系统干嘛,直接返璞归真,手工签字得了!”

他拿起电话,拨了林羽山的分机号,“林总,流程图我是画不下去了!”“这件事情,我正要去找你讨论呢,那你现在过来吧。”林羽山放下电话,蛮欣慰的,发现问题是好事。

“林总,现在我们培训费用报销都是要走两遍流程:网上签批和手工签字。以后有没有可能合并成一个流程,只走网上签批或只要手工签字。”刚到林羽山办公室,周文渊就迫不及待地说起来。

林羽山顿了几秒钟,“你提的问题很好,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光靠流程就能解决的,还要依靠IT来实现。明年萧总打算把公司现有系统的功能提升一下,这样费用报销就可以使用电子凭证了,不用再手工填单签字,流程也可以实现审批流和凭证的同步流转。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设想,具体操作的时候还要看业务上是不是能这样操作,以及IT是不是能实现。”

听到这里,周文渊好像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么说流程梳理也不是包治百病。有些优化必须借助系统才能实现啊!”

变被动为主动

“嘟,嘟,嘟……”林羽山一早刚到办公室,电话就响起来了,他接起电话,是萧轩。“小林啊,上周流程梳理进展的怎么样啊?”“是萧总啊,事情进展的还算顺利,各个部门也比较配合,我还是蛮有把握的。”“那就好。对了,你让财务部把今年截至到现在的预算结余数打印一份给我看看,每次都要我主动问财务部才知道我们花了多少,还剩多少钱。你看能不能让财务部定期向我报告?”“好的,我跟房商全讨论一下。”

林羽山叫Linda泡上两杯茶,他一边等房商全,一边想萧轩说的事情。现在财务部的工作太被动了,哪个部门跑过去问了才告知结余的预算。如果改成财务部每个季度或每个月通报预算结余额,再预测下月预计发生数,每月定期通报领导和各部门经理。那样对预算的控制应该更为有利。

“林总,早上好!什么事情这么十万火急啊,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你电话。”

林羽山把萧轩的话和自己的设想跟房商全说了一下。

“林总,您知道的,我们财务部工作量很饱和。上次说给我再招个人,都两个月了还没见人影。您说的统计上月发生数这没问题,但是预计下月发生数估计要花点时间,而且也不一定预计得了,毕竟我不清楚其他部门下个月要有哪些支出啊,除非他们也每个月告诉我他们的计划。”

“等等”林羽山眼睛一亮,“你刚才说的倒是启发我了,滚动预算和滚动计划我们都要做起来,我现在就把王强叫过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5分钟后,王强到了,“林总,您电话里面说的‘滚动计划是什么意思啊,叫我每个月都做计划?我们不是已经有了年度计划了吗?干嘛要重复劳动?”王强皱着眉头,强压着火气。

房商全马上附和道,“是啊,我们已经有年度预算和半年度预算调整了,如果再加个月度的滚动预算,那工作量又要增加很多。”

林羽山笑了笑,“你们啊,不能只想着会不会增加工作量。滚动计划并不是重新做计划,而是在原来计划的基础上把那些发生变化的标注出来,这样财务部就能提前获悉你下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也能平衡现金预算。对于研发部而言也是有益的,通过分析计划的偏差和预算的偏差,你可以对业务提出改进措施,也可以加强费用控制。有了滚动计划,再根据预算结余和往年的数据,制订下个月的预算应该不是难事。制订好以后再把下月的预算告知各个领导和部门经理,这样王经理就不会怪你花了90%才通知他啦。”

王强和房商全看着林羽山,想想他说的也有道理,“好吧,那先按您说的试试,不过出了问题您可要帮我们担着点啊。”

变革现状论文 篇11

一、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对教育产生新的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站在国家教育层面上,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面临三个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任务: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配置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逐步提升中国教育国际地位,推进教育国际化,教育发展方式需要从外延式发展(规模扩张、空间拓展)向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互联网技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线课程联盟的构建提升了教育国际化水平,也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观念、学习过程、教师职业生涯、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挑战。基于此钟秉林会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同时钟秉林会长也认为现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还应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1]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提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学”、“评”的工具逐渐改变,课的“结构”、“形态”逐渐改变,互联网历经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四个阶段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李志民主任认为互联网或者说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程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是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大学会从传统的知识的产生、知识的传播的地方变成研究院、考试院,甚至变成虚拟化学校,李志民主任也给我们抛出了几个思考的问题:(1)企业聘人还必须要某个大学的毕业证吗?(2)任何人都能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谁还会到学校听一堂效果差的课?(3)大规模在线公开课模糊了学校的概念,打破了地域限制,留学浪潮是不是会减缓?[2]

云计算、无线网络、平板电脑、社会性网络等的兴起改变着同伴教育(深圳南山区石义琦老师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认知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的学习、分享、互动的方式。深圳南山区石义琦老师以深圳南山区的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南山“课堂重构”模式实践为例,认为教育技术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同伴教育的开展,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第二,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平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第三,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3]

从粉笔加黑板到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从口头相传到数字化交流,从单一的资源获取方式到现在的大规模网上公开课等等,也许技术现在无法撬动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形态,但技术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工具、交流方式、资源形式等。从数字时代的难民到数字时代的移民再到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追求学习结果到追求学习效果,在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及时转变我们的观念,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

二、资源供给的个性化

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以北京市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为例,提出考试评价应该注重多元评价、尊重教育个体的个性化,但大部分老师善于加工,不善长诊断,李奕委员从广义教育资源供给下“移动互联”的角度出发提出个性化资源的供给策略:(1)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2)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3)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4)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验中心”和“化学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5)根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4]

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教育资源,缺少的是学生如何获得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资源,教师如何给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那么,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未来的资源获取、推动方式将会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喜爱程度、认知程度等给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学生资源的获得将会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资源的精准推送目标。

三、课程变革

清华附中李晟宇老师以清华附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融入项目学习的思路、互联网MOOC资源等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块的探索、引入管理学思想)、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MOOC、学生教学资源云平台、教学评价)、微信公众订阅号(学生的展示平台、信息的交流平台)、H5自媒体作品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互联网+通用技术”课程。[5]

在十八大对创新的号召、高考综合改革、中小学课改、创客教育兴起的教育背景下,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所李栋先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创新课程的价值是启迪智慧(从激发兴趣到发现问题的能力,再到动手去做的能力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是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开放型课程设计,创新课程的主题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主线,同时,李栋先生也提到了创新课程的主题可以围绕健康与生命科技、空间与海洋科技、运动与文化创意、环境与能源科技、信息与智能科技五个方面。[6]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培养更多的T型人才、具有21世纪技能的学生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的课程需要在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需要跨界融合,延展学科内容。基于美国STEAM教育的创客教育在国内的兴起,就是以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的思想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跨界课程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评价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列举了上海闵行区古美高级中学、密涅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实践案例,指出当前环境下,评价内容的变革应该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第二,伴随学习的全过程;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7]

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研员经验,分享了互联网+课堂教学观察和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案例,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数据支持下的评价模式。[8]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测评工具、评价系统、平板电脑的互动课堂教学系统的出现,正在撬动了传统的“纸笔评价”,使评价更加及时、全面,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收集的数据可视化,便于分析。但是,基于大数据的学生评价是否能做到更加精准,比如: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感情的过程,技术并不能代替我们去思考,还只是减轻了评价人员的负担。

五、管理变革

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博士提出了利用教育大数据开展智慧教育管理的四步走的路径方法:第一,监控教育过程,记录、采集和管理数据;第二,通过数据挖掘,进行智能分析与预测;第三,可视化呈现分析预测结果,形成智慧决策;第四,发布管理调度指令,分层实施指令调度过程。杨现民博士并给我们分享了大数据支持智能运维(清华大学智能运维服务、康涅狄格大学校园IT安全)、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构建的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弗吉尼亚纵向数据系统)、大数据支持危机预警(课程学习预警、学生管理与发展预警)、大数据支持个性化服务的优秀案例(美国马鞍峰社区学院个性化服务助理、百度大数据辅助智慧择校)。[9]

国家开放大学魏顺平博士阐述了大数据来临的当下局势,并分享了远程开放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包含数据来源、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决策支持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最后结合相关案例(各类教育在线学习质量与办学规模、国家开放大学招生政策、研究队伍组建决策的案例)分享了大数据分析能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来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有效的决策。[10]

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大数据分析,不断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电商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等,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行业的教育管理,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管理,可以分析与预测结果,使决策更加有效,但更多的可能是从宏观、中观的层面,微观层面还是做不到,因为教育决策更多的是照顾整个群体,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

六、教师发展

针对一些乡村教师抱怨现在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太高大上、培训离岗离校离家、增加工作负担等问题,国务院汤敏参事借助互联网采用“双师教学”模式来改造乡村教师的培训,展示了人大附中和内蒙古乡村学校进行“双师教学”的实践,以互联网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呼吁国家、省市、区县重视“双师教学”,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双师教学”模式。[11]

北京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陈颖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站的应用为例,西城区教师借助网络研修社区参与观课评课、备课研课、视频案例、主题研讨等活动,有效弥补线下研修的不足。[12]

现在的国培培训,大部分课程都是大学专家开发的,并不能实实在在地落地,汤敏参事提出的“双师教学”模式,是现在针对乡村教师目前所处的环境能选择的、并且能起到实质性效果的培训模式,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任务,通过优秀教师来带动其他教师,节省了人力物力等等,应该大力推行。同时,网络研修也是教师智慧、经验的集聚地,通过互相评课、研课等形式,向优秀教师学习,发现不足,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七、学校变革

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分享了“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创新的发展路径,应用新技术从四个方面来重塑学校和课堂:(1)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2)课程教学:从封闭到开放融合;(3)学习创新: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4)学校发展:从局部改变到结构性变革。[13]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互联网+”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趋势是“自组织的”、“小班化”、“个性化与快速反馈”、“项目驱动学习”、“没有围墙”、“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化”等等,互联网不可能取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过程。[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改变学校的组织形式,但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通过几千年形成的学校组织形式根深蒂固,比如:校园是有“围墙”,班级授课制等等,技术改变学校教育需要打散现有的流程、重组并建构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教育形态,仅仅依靠技术的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八、教学变革

COME(Classroom learning、Online learning、Mobile learning、e-learnin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学范式如何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博士以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为例,认为互联网+教学范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1)校园混合课程(实体课堂+在线+手机);(2)新的在线交流方式(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3)过程性数据存留(全部教师资源、学生作业);(4)学习分析(学习效果干预、学业表现预测、在线学习行为分析)。[15]

九、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技术路径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王涛主任提出互联网正重构世界,社会大变革都是通过技术革命推进的,评估方式、学习过程的大数据积累、信息共享方式、数据安全、平台同构是教育变革的技术路径。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教室围墙的“拆除”、解决数字化的入口问题、学习无约束(超越距离、跨越时间)、教学与学习的个性化和自适应、学习过程的大数据积累和形成。[16]

十、小结

上一篇:18世纪英国下一篇:高职英语视听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