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4-08-26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精选12篇)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革新, 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也在逐步进行着调整变化。能够反映出本科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毕业论文 (设计) 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然而毕业论文 (设计) 的改革要本着这样的原则: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能够反映出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 能够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与社会相联系, 是学生迈向社会的桥梁, 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一、视觉传达毕业论文 (设计) 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针对这一要求, 教学改革应当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实际取向, 不是对人才进行“一刀切”, 而是要符合多元化的社会要求, 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 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文献、整理数据、提高判断推理等科研能力,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

视觉传达设计是我国设计学院设置最早、发展最快、实力最强也是影响最大的专业方向, 从最早的“装潢设计”到今日的“视觉传达”, 学科名称的变化之中也包含了不断更新的专业设置, 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革新。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 视觉传达专业其毕业设计有别于其他专业, 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毕业论文 (设计) 来说, 整个的设计创作过程尤为重要, 其中体现了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毕业成果不仅仅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现, 更多的是以作品的真实面貌进行展览来体现。

毕业论文 (设计) 的改革是本科毕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阶段的改革成果都能在毕业设计的创作环节中得到体现。一份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一方面是对四年所学所得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检阅, 另一方面是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的敲门探路。这样提交的设计才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才能达到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 使毕业生能够顺利与社会接轨, 完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二、视觉传达毕业论文 (设计) 的现状及问题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 (设计) 在本科教育的整体培养计划中一般处于第8学期, 即大四的下半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专业已有深入的理解, 已完成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对设计有一定的整体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的毕业论文 (设计) 创作则是对大学四年所学得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 是对大学期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实践能力的整体评判。

视觉传达毕业论文 (设计) 有下列基本程序:课程选题 (开题答辩) ——市场调研——设计方案形成 (中期检查) ——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毕业设计展览——毕业答辩——成绩评定。这七个环节紧密相扣, 循序渐进,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的设计效果和毕业成绩。然而根据近些年的毕业论文 (设计) 整体状况来看, 存在以下问题:

(一) 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选题一般都是虚拟命题, 具体针对社会问题的命题极少。设计的范畴不是过大就是过小, 过大则缺乏可操控性和实际意义, 过小则涉及面狭窄, 缺乏新颖性。在导师的配备方面, 一般是实行导师分配制, 有些甚至是随机分配, 这样就无法兼顾教师所长与学生所需。

(二) 在市场调研过程中, 学生普遍深入度不够, 往往流于表面。对资料的收集绝大部分依赖网络资源, 而没有实地考察、深入调研, 获取第一手资料。

(三) 设计方案形成的中期检查阶段一般是各个用人单位招聘和各类考试的时间, 这样一来学生就业就与毕业设计创作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致使这一阶段有不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进度有所减缓, 甚至对毕业设计存在应付心理, 认为只要做了就能通过最后的答辩。

(四) 针对成绩考核评定部分, 许多院校仍旧只是本学校老师给予评定, 仅仅是对论文和设计作品进行了评判, 而没有对学生的创作经过和作品的实际运用给出一定的评判。设计作品往往学院气息浓厚, 缺乏实际的社会实用性。

(五) 学校的实验设备不能够满足毕业论文 (设计) 的整体需要。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很高, 学校的设备往往只能满足一般课程教学的要求, 而不能满足毕业设计这类课程的实践要求。

以上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改革。

三、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改革的切入点及具体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中毕业论文 (设计) 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改革创新。

(一) 毕业论文 (设计) 可行性操作机制的改革

由于学生找工作和参加考试的时间与毕业论文 (设计) 的时间相冲突, 所以在毕业论文 (设计) 的时间上进行调整。毕业论文 (设计) 的时间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 改到大四上学期进行, 由以往的13周一学期改为19周两学期, 使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以周为单位, 实施“6+3+10”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即大四上学期后六周开题, 进入到毕业设计阶段;大四下学期前3周实习, 进行课题的调研和实践, 接下来的10周进行设计制作。期间包括了开题答辩、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

(二) 优化毕业论文 (设计) 的课题机制与策略

改变原有选题形式和策略, 制定多元化毕业设计形式:由学生单项选题改为学生导师双向选题;增加实际课题含量, 命题与就业挂钩, 走产学研一体道路;与大赛结合, 利用大赛命题进行毕业论文 (设计) 创作;利用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毕业创作。由一人单独完成改为允许合组完成, 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既包括传统的品牌推广、包装、书籍、装帧、视觉表现研究、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老方向, 也应该包括生态设计、市场研究、传媒研究、媒体设计、信息设计等较新的内容, 课题选择更为开放和多元。一些新的课题更注重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尝试将视觉问题放进全新的语境中进行探索研究。

如我校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设计) 主题是“触动·经典”, 根据此次的主命题、导师要求和课题类别进行自主选题。

1. 根据导师要求自拟命题

2. 真实项目课题

(1) 2012毕业设计主题延展设计;

(2) 中原工学院建校60周年形象推广设计;

(3) 中原工学院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4) 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形象推广设计;

3. 与大赛结合命题

(1) 15th“大师奖”福到——中国春节形象创意设计;

(2) 河南省 (郑州市) 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

(3) 以“十二生肖”为原创图形主题, 任意发挥想象, 设计各种礼品包装。例如, 以十二生肖图形设计生日礼品、蛋糕包装盒;以十二生肖图形设计婴儿诞生纪念礼品;以十二生肖图形为“喜宴”设计婚庆礼品包装等等。作品以“十二生肖”为主题,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 突出传统元素的延伸, 体现中华民族婚庆、生日等传统文化底蕴, 具有珍藏、纪念价值。所设计产品要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它的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和增值性;

(4) 白金创意大赛;

(5) 包装创意设计大赛。

(三) 完善毕业论文 (设计) 导师制度

对毕业论文 (设计) 导师进行统一考核, 对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类分析, 按照导师的优势类别指导学生, 充分发挥导师的能力与优势。由以往的单人指导改革为多人指导;由教师的单项选择变为师生双向选择;由校内导师指导变为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可以聘请学生实习单位的老师共同指导。

导师介入由大四下学期改为从大四一开始就进行导师配备, 使导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沟通。导师在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过程中将创新视觉语言、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方式等传授给学生, 贯穿到毕业设计的整个创作进程中去。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 对新兴传播媒介的运用, 通过设计师的角度创作设计, 为社会提供具有建设性的视觉解决方案。从笔者所带的这几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来看, 其在推进新语言、新媒体、新材料、新结构等方面与往届相比, 有了显著的提高。如今年学生利用二维码进行广告设计制作, 颇具时代感。

(四) 完善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评价保障体系

毕业论文 (设计) 的评价体系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给分变为集体评分, 其中在集体评分中根据教师特长进行分组打分。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毕业答辩、毕业展分别占有不同的比例, 同时把设计过程也纳入评分标准。在毕业答辩过程中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心理素质、ppt制作等内容的考核。

加大展示展览力度, 建立展览工作小组, 每个同学都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创作, 并与导师共同探讨作品的最终展陈方式。布展当天全体老师也积极参与学生们的布展, 并把布展融入整体创作过程中。布展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设计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对空间的整体把握, 一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转变;二是从传统纸质媒介向数字媒体的转换;三是从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四是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的转换。

学校不仅邀请社会人士、专业单位、企业来参加, 还会邀请家长参与, 通过这种形式, 学校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能力。

例如毕业成绩的分数比例分配:

1. 考勤 (平时成绩) (10%)

2. 作品 (40%) :⑴原创性;⑵创新性;⑶整体效果;⑷展示效果

3. 各种文字资料 (20%) :⑴实习调研报告;⑵外文翻译;⑶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作品集和创作过程作品集

4. 毕业设计答辩 (30%) :⑴开题答辩;⑵中期答辩;⑶毕业答辩

四、结论

通过对毕业论文 (设计) 操作机制、课题形式、导师分配指导以及评价体系等的改革创新研究, 使毕业设计结构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力争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能力, 使毕业生能够顺利与社会接轨, 完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韩振芳, 王丽丽.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体制改革探析 (J)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的) , 2011 (04)

[2]李长福, 郭艳.探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的结合[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05)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课程名称:毕业实习课程类别:必修 学 时: 学 分: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后,即将进入毕业设计之前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深入企业、公司和设计单位进行实践课题项目设计或生产实践,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材料的性能及运用等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检验并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针对毕业设计任务的内容, 了解生产、设计中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做好准备、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于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内容:

结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选择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

1、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熟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3、了解相关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

4、学会在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

5、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6、了解毕业设计任务相关的资料和内容

(二)要求:

要求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指导教师加强联系,严格考勤;认真完成实习工作和任务;对实习进行深入总结并剖析自己。

三、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为 周。

四、实习方式

实习单位以老师推荐和学生自己联系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兴趣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设计公司等单位,主要是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认知实践能力的锻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指导、电话指导、网上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度和质量加以控制。

五、考核内容

1.对教师的要求实践成绩=实践作品70%+实践报告30%

① 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体贴入微地关心并指导学生、对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②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期间不定期的到实践场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2—3次,解答学生的问题、调整实践内容、了解学生表现情况,检查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成绩。

③评定学生实践成绩。2.对学生的要求

①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允许免修;实践环节不及格者,按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关键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64-02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依据16号文件精神,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及时跟踪市场,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按职业岗位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以应对市场和行业的岗位需求。

1 与“市”俱进,搭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

考虑到近几年异常火爆的婚庆市场,以及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影楼和电商两个行业领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调研范围,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如: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网店装修美化等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相当可观。

通过调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划分为:平面设计与制作(细分为操作员、网络美工、设计师)、品牌视觉形象推广(细分为客服、包装设计、企业形象推广)、影像处理(细分为摄影师、照片后期)等。围绕工作岗位,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有: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展示设计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编排印刷输出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计展示与推广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长远的职业能力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

考虑到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分析,确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商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平面设计与制作、品牌视觉形象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展示、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展示、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 “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为进行精简,重在培养职业素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字体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为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的整合,强调应用设计;“字体设计”课程整合了“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

“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展示设计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单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2 依托企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独创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现有实训设施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基地的资源,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2;依托企业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强大的电商网络,搭建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线上平台的整体搭建与设计推广、线下的设计制作与输出,将整合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印刷出图等一系列实际项目,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

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顶岗实习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与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以及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资格认证考试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3 结语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与德国包豪斯所倡导的“技术和艺术的新统一”设计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强调技术和艺术应该和谐统一、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应密切结合。包豪斯的培养初衷和我们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针对市场、行业需求,培养设计应用能力的高职专门设计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与“市”俱进,通过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Z].2006.

[2]张勇,吕唯平.广告设计专业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3]摩海祺.高职广告设计“1+1”实践课程教学研究和探索[J].包装世界,2010(7).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4

关键词: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内容与社会脱节是近年来艺术类教学的一个突出矛盾, 影响了毕业生的水平和正常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 暴露出一些急需改变的问题。为了扭转这个不利局面, 须将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改革。

一、目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 毕业设计内容理解差异

目前许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大多是专业课内容的重复, 这种以总结为目的的毕业设计模式虽然可提高学生对设计主题的进一步把握能力, 但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明显不足, 年复一年的不变状态, 势必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缺乏新鲜感。

(二) 就业与毕业之间的矛盾

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的考验, 而整个学期采取分散指导 (实习在外) 的形式, 提前实习为了增加就业机会, 而学生疲于在社会上找工作, 会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不够细致, 精力不足更影响学生的水平发挥,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正常实施较为困难。

(三) 教学脱节情况明显

不少学生在读期间已强烈感受到就业压力, 临近毕业更难于静下心来作好毕业设计。这个现象本质上反映出高校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训练与市场脱轨的问题。

二、改革内容

(一) 毕业设计选题

要求学生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 或自行寻找项目等。一切从实际项目出发, 组建设计团队分头实施也可自己承接小项目, 按客户的要求确定设计方向, 并且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不断深化最终落实。同时, 不定期到工厂、企业、设计博览会去考察, 或参与网络应征竞选, 真正实现从设计创意到设计开发的实际操作, 真正成为系统开发的项目设计。

(二) 毕业设计指导

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是其设计成熟化的基础, 要做到教师在构思上引导, 企业在技术上支持, 学生在设计上努力,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指导模式, 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档次与质量。

(三) 毕业设计评定

1. 三合一模式

三合一模式: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作品答辩——企业人才招聘会三者缺一不可。

2. 毕业设计评价量化

毕业设计评价标准打破传统的导师一人打分制, 个人评分原则单一易导致偏颇。

三、实施方案

(一) 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毕业设计课题的设计应本着三贴近原则:

1. 毕业设计选题应贴近岗位

课题设计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方能体现艺术设计创新性的本质所在。艺术当随时代, 课题设计“与时俱进”。把握本专业的时代性与生发性。

2. 毕业设计课题应贴近技能

毕业设计课题应该与专业类其他课程融会贯通, 甚至与专业内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融合, 使学生触类旁通。

(1) 课题纵向深入:毕业设计课题杜绝某一课程的重复或量的叠加, 根据所选的项目, 尽量设计一些综合性强的课题, 能把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内涵以项目群的形式联系, 做到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贯穿、协作、取舍等能力。

(2) 课题横向融合: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以视觉传达为主, 融合相关姊妹专业如环艺的展示、广告的策划、传播、印刷等, 在课题设计中, 只有将本专业与以上学科有机联系, 把握各系统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制约的关系, 加以综合应用, 才能把毕业设计做的很成熟。

3. 毕业设计选题应贴近市场

设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需要紧密联系市场的实际需要, 通过设计提升品牌竞争力, 体现设计价值。拟将毕业选题分为两大部类:即创意型和市场型。

(1) 创意型设计:也称概念性设计, 设计时学生根据自主选题或企业委托项目, 或参与网上竞标等, 尽量避免虚拟设计, 要体现出构思的独特性、表现的新锐性、材料的新颖性、展示的独到性。以更高、更专业、更前卫、更新潮的手法影响客户, 以创新的面貌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

(2) 市场型设计:鼓励学生承担企业委托的设计项目, 小项目个人承担, 大项目组建设计团队, 按客户的要求确定设计方向, 并且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不断深化。反复与客户沟通, 真正实现从设计创意到设计开发的整体突破, 真正成为系统开发的项目设计。

(二) 毕业设计指导

毕业设计指导要做到教师在思路上引导, 企业在技术上支持, 学生在设计上努力, 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档次与质量。真正做到三合一。

1. 教师——设计师合作指导模式

在整个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 由于市场在变、材料在变、工艺在变, 教师无法做到应知尽知。因此, 应与企业、设计公司结合, 聘请相应的技术人员参与指导, 如印刷中的色差处理、包装整合等很实际的技术操作问题。

2. 集中——分散指导结合

可把指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集中主要对选题做出指导, 搜集相关材料, 分析归纳提炼, 拿出设计方案;第二阶段, 学生可自由进行相关设计, 这段时间教师、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安排指导。第三阶段, 集合指导, 主要解决设计最终的整合及设计成品输出。通过这样的总分总形式, 即可做到毕业设计的有效指导, 又可做到学生的主观发挥, 充分体现学生的意识、设计, 做到风筝不断线。

(三) 毕业设计评定

1. 举办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

毕业设计展览是毕业设计物化的最终结果, 是学生专业能力全面亮相的过程, 展览的效果由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评判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

2. 举行毕业设计作品答辩。

学生在答辩现场要对自己的作品, 从调研——构思——设计表现——成品印刷等方面做相应陈述, 答辩评委进行现场提问并给出成绩评定, 让毕业设计展览与社会立体融合, 打破纯粹的学院派传统。

3.

举行企业人才招聘会, 邀请本地区设计公司或相关单位观摹毕业展会, 让行业、企业了解到学生的实力、水平, 创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交流与考察机会, 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 也能及时完成设计的市场转化。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篇5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总结

2017年4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开设至今,已经开始为社会输送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对社会特别是本地区经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社会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继续改革和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专业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专业建设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认真履行“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创作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先导”的办学理念和“建成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的办学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专业建设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展。专业建设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二、专业建设目标

围绕学院的办学宗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迅速,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对教师的能力需求越来越高。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我们计划在三年的时间内,培养一支能力过硬、适应当今及未来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

1.本专业拥有专业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以上。专职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达到6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讲师以上专业教师100%达到双师标准。

2.为了更好地贯彻学校教职工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有关规定,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艺术学院实际情况,我院将制定《艺术学院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活动管理办法》,鼓励老师们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教学科研学术活动,以及服务社会活动。

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传、帮、带”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签订青年教师导师责任状,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此外,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全院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师基本功大赛”,对获得优秀的教师给以奖励,重点培养推荐参加更高级别的教学大赛,以此激励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科研方面争取立项课题达到10项,其中省部级2项、厅级5项,校级2项。制定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使专业教师均逐渐形成了自身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

1.结合我院以及本专业的特点,制订视觉传达设计设计专业建设规划,并有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对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 在专业建设规划指导下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按新专业目录要求制定的,在新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情况对专业教学内容给予补充,以体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3.依据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参考兄弟院校的教学大纲,结合我院实际,由教研室组织编写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均要有对教学有明确要求,能体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教学思想。

4.加强教材建设,完成1-2本按照项目教学、理论实践结合的教材和相关实践指导教材的编写。

5.在专业教学中继续推行“工作室”模式教学,将实际项目有机的嵌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实践创作能力。

6.密切与企业合作,采用“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争取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共同开发,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力度,实现校企“双赢”。

(三)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践基地建设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结构;现状;问题;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更多的变革,媒体行业也在经历着嬗变。传统媒体行业面临诸多的挑战,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新型视觉传达人才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设计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发展现状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呈现来给观众传达各种信息与情感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从概念上看就能清楚的明天,视觉传达艺设计就是一种给人看的设计。这一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在日本流行,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东京世界设计大会。到1988年这个概念才正式传入我国,并为广大学者所接受,逐步引入艺术类专业。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还是没有推广这一个视觉传达设计这个概念,学术界、教育界都是以艺术设计来称谓。2012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及专科目录才正式增设艺术学门类学科,并将原来的藝术设计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和细化,裂变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环境设计等具体专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的表现内容也不再局限传统内容范畴,将表现形式、方法、呈现材料等向更为光宽广的领域延伸,向更好地科技层次提升。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变化,公众的鉴赏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原有的艺术设计裂变出来的专业门类又进一步向数字媒体、交互、展示、界面以及多媒体等更多的信息化科技应用分支拓展延伸。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将传统的静态媒体时代几乎彻底的解构与颠覆,原来的静态媒体已经不能在现代市场保留足够生存和延续生命的领地,尤其是数字化媒体对整个社会环境和艺术市场更是冲击得无立足之地。视觉传达从以往的平面化、静态化迅速向综合化以及动态化转向。而视觉传达的传播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走向了动静结合,呈现的方式也从原来单一的二维空间走向了现在的三维、四维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专业结构更多的是平面印刷设计,更多的是二维层面和静态形式的呈现,带给观众以形状和色彩的感受。以此来设置的课程造成学生的思维观念相对单一,设计意识不强,操作能力简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综合媒体应用技术不断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学生需要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很多高校很早已经着手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并针对课程结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模式,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及课程调整。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分类,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点结构体系。第二,结合艺术发展与科技进步,设置专门的交叉知识模块。第三,增设更具时代感和创新艺术元素的新颖教学案例,帮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培养艺术思维,把握现实作品与设计理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第五,做好教学方法综合评估,剔除落后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全面重视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考查。

2 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课程与基础课安排顺序不合理

视觉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需要合理安排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重和顺序。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调学生的绘画基础,重视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这是非常基础性的教学,也是决定学生以后发展和提升的重要课程。但是,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时过分重视基础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绘画方面的基础性训练,基础能力与专业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明确区分,也就不能够设置较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用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但是,在应用能力培养安排更多的课时,做出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无法保障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性。很多课程都是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造成课程设置和规划不够清晰,无法细化并做到专业能力的多元化。

2.2 综合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科学

视觉传达设计展业不同于其他的理论研究学科,需要重视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技能,这是学科性质决定的,课程安排中加大比重是无可厚非的,教学中强调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生的理论素养是必不可少,人文素养更是决定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提升层次和艺术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视觉传达设计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需要专业技能,需要能够创作设计出较好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背后是思想,要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体验,进而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从而获得一定的心理愉悦或者精神共振,以此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理想,没有了艺术审美标准和人文精神,所有的视觉传达设计都是一个空壳,是没有血肉和精神的骨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价值。由于我国视觉传达专业过分强调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匹配,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不相称,专业课程知识点相对单一,学生进行艺术设计的思路相对狭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学生缺乏综合知识课程的支持,不能接受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的滋养,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后期生长不旺。

2.3 课程基本结构不能做到协调与全面

构成课程结构的要素要全面,还要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需要合理安排各个要素的组织关系,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关系,并且能够将这些关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数量比例关系和排列组合形式,而是要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与转换效果。但是,现在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不全面,且无法做到相互协调。课程设置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服务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应用实践能力,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规律,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丰富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稳步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学目标、专业发展和行业环境,将学科知识真正能够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综合素养。对课程做好逻辑层次划分,从基本的知识构成来更好地设计课程体系,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发展目标的统一。但是,我国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不少问题,目标地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相对混乱,不能把握学科功能,也就无法突出专业特色。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课程结构,不能做到全面综合考虑,无法实现要素的协调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社会发展及市场发展变化联系非常紧密,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拓展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3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及创新的原则分析

课程结构设计与创新是教学过程的前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安排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创新课程结构设置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时代接轨,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3.1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与创新的根本依据

课程结构安排和创新变化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和人才发展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结合教学计划,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很多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清晰,描述相对笼統,知识给教学或者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思路或者方向。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课创新课程结构设置需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进行细化,确保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成为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因此,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要求及艺术、科技自身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并结合社会发展不断优化创新。

3.2 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和变革的基本前提

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影响和组织下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是著名教育家泰勒对教育的著名言论,学生能够有所变化和提升,学生能够真正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程结构设置和创新安排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学目的,把握好教学目的,服务于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创新需要真正把握教学的目的,能够体现视觉设计专业学科的基本观念,能够将其中的各种概念、原理与知识体系融合起来,将学科的主题思和人才培养标准融入课程设置结构中来。这就要求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和创新都应把握教学目的,全面审视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为课程结构调整和创新确立基本原则。

3.3 充实通识教育是优化创新课程结构的主要途径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消除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优化课程结构体系,需要在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对学生进行更多的通识教育,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视觉传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让学生能够更好感知生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以更好的艺术设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让作品更有现实价值,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革思维。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寻求突破,产业也在经历重大变革,传统意义的平面印刷媒体设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具创新特色的视觉传达专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市场人才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奎.建构与融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与创新[J].美与时代(中),2014(12).

[2]许海.跨界设计视域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科技,2016(09).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7

新媒体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在高科技技术的背景下,在语音广播、杂志、TV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以后的新的媒体形式,通过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传输媒介,结合现代的多种数据终端设备向用户(即受众)提供娱乐信息、新闻信息和视觉体验等一系列数据服务,借助此传播方式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新媒体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吸引了广大受众,具有不可预估的发展趋势。

2 平面设计在新媒体影响下之“新”

现代社会是一个融合了数字、信息与艺术的传播技术革命的时代,这场发韧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革命推动了多种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2.1 平面设计之多维化

2006年由麦当劳快餐店推出的影响巨大的户外广告牌“日晷”,在屋顶上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时钟指针,每一个代表时间的数字上放置一款麦当劳食品,并将时针和二维画面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效果。(如图1)其创新之处不仅是平面设计广告的向三维转化的一个很好体现,而且加入时间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视觉效果和体验。平面设计向多维化拓展是一个比较新的观点。

2.2 多种感官同在的平面设计之“新”

(1)体验听觉感官,表达画面主题是现代平面设计作品表现的首要目的,首先,直接从画面中看到画面的色彩、图形和文字之外;其次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和心理消费的需求,对消费者起到了一个引导消费、实现消费达到品牌宣传的目的。(如图2)

在宝洁公司的品牌设计的建立中,声音识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众多的宝洁公司下的子产品电视广告中,宝洁的标识总会出现在某个子产品广告的最后,仅仅占有几秒钟的标志展示。显然,只有视觉的识别是完全不够的,而且很容易被忽略,展示的同时配合上简单的节奏和男性磁性的声音,不仅加深了对品牌的识别,同时也让人耳目一新。同样诺基亚的经典铃声、腾讯QQ2013版本独特的提示音和带有贵族身份象征的苹果手机铃声无疑不是通过唤起受众听觉的品牌形象的绝佳体现。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数字超高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迅速产生,触觉体验直入生活。人们可以直接动动手指通过滑动屏幕来获取所查找的大量信息。

现在进入一个商场、饭店、银行、图书馆、知名企业等都在使用一种叫做触控显示器触摸一体机。触摸查询机,大尺寸多点触摸屏,人们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来搜寻到自己想得到的信息,方便、快捷,更乐于接受。随着当前网络的盛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直接引导平面设计向动态、多元、交互方向发展。(如图3)

2.3“新”平面设计之交互式

设计者在设计作品过程中,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引导消费者主动参与,通过眼、耳、鼻、手等多种感官刺激,从而引导消费者参与其中,并成为设计作品的一部分。

(1)平面设计的新的活力来自于新媒体的互动性的特点,新媒体通过调动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来体验交互式趣味性的新媒体,使得平面设计作品得以更加新颖、创意的形式得到完美展现。

由苹果公司发出的关于Ipod音乐播放器广告,声震大造。反常规的将背景设置为高纯度的彩色,主题图形以动感舞姿展现的不同动态、不同着装的人物剪影形象,将此产品图形进行反白处理,并将画面的清晰地传达出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主题。位于柏林的Ipod专卖店的橱窗设计更为独特的是,随着人员的流动与聚集数量的多少,画面中人物产生的动感视觉效果。周围人员聚集数量达到一定值得时候,整组剪影人物便会一起舞动,成为一群劲爆十足的舞者,随着音乐舞动,有时候会带动路人参与进来,享受Ipod所带来的动感体验。(如图4)

(2)动态化平面设计,Dezeen手表店的品牌形象设计,其创意来源于计时器。颜色和图案的设计根据时间的不断更替和观众的地理位置不同发生改变。通过借助钟表的造型结合时间变化抽象的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造型和不同季节指示的特性。此标志可以在任何动态效果下截取图形应用在传统的印刷媒体之中。采用截取动态图形中的静帧画面,将原本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呈现循环反复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增加了作品的情趣意味,同时给人一种灵动、不确定性,对下一步充满好奇的去观看作品,达到很好的交流互动。(如图5)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无形当中对设计的形式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迫切需要更加个性化的设计风格。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的思考方式,从多维度甚至超维度进行设计,发挥平面设计发现美、创造美、超越美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燕,王秀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10(2):82.

[2]胡明.浅谈新媒体艺术的特征[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4(23):1288-1292.

[3]何忠.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9(7):112.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8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角度

视觉传达设计 (简称视觉设计) 具体指的是:借助视觉符号语言和传播媒介, 将视觉图形设计效果传达给消费者。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 开发与应用产品材料的范围逐渐扩大, 并开始与其他领域形成相互渗透格局, 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设计领域, 即:视觉传达设计。

随着我国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逐渐涌现出了一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另外, 在当前教育教学不断革新的形势面前,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亦成大势所趋。

一、审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历程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教育部统计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有数千所大学开办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就读该专业的本、专科生, 共有十万多人。在此背景下, 教育教学管理、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 应如何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相适应, 从而培养出的大量社会所需人才, 则成为了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2004年至2013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续主办的七届“全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其主题大多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有关。从我国各大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 存在很多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之处。首先, 课程体系设置方法过于陈旧, 内容已跟不上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市场高速发展之需求;其次, 表现在教学模式上, 依然沿袭“引进、模仿、吸收、融合”的西方教学模式, 未充分考虑我国教育教学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过程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二、优化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在开展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不仅要设置教学目标, 注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 在充分吸收国际设计理念的同时, 立足于我国设计文化特色, 将传统平面以及现代数字媒体进行有效的继承与发展, 还要加大对视觉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 创新该门课程的教学理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承担着理论与实践研究重任, 其课程改革应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理念, 注重对视觉设计人才的培养, 促使他们形成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 实现艺术设计与创作的完美结合。

第一, 在设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时候, 要将该专业的实用性凸显出来。如果所设置的课程过于重视理论性, 而忽视了实用性, 那么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想顺利实现实用性的目标, 那么在设置课程过程中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充分结合起来, 扩大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 学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课程,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1在实用性的基础下,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它们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学校要设置一些新的课程, 比如:“设计工程学”等。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写生”这门课程与“摄像艺术”这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系统。进行“专业策划与市场调研”在企业中完成实际命题。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市场的各种需求, 又能够在市场上原有的作品上进行创新。 (2)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起来,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此同时,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求不能一味模仿, 而是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 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 做实题、真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借助艺术设计平台与时代、国际、大师进行接轨。

第二, 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它们往往不愿意聘请没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这主要是由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企业需要花费人力、物力来培养毕业生, 这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要优化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群, 并且要安排课程群负责人。其中课程群负责人的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 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课程群负责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更多专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 (2) 大力改革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学校设置核心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但是仅仅设置核心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设置一些实验课程、创意课程等。 (3) 将科研活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在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教学活动, 构建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创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专业课, 如《广告设计》等。

三、改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在革新课程设置的时候, 要重视革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探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同时教师要探索在设计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市场需求、消费者的心理等因素融入到其中。教师要想顺利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就要改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2

第一, 教师团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行业的发展等因素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着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慢慢提高学生的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具体的表现如下: (1) 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不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会将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来源。当前, 教师应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多种多样的资源, 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近几年来, 多媒体开始被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时候要将其优势、功能发挥出来。近几年来, 新媒介的出现对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 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视听媒体、空间媒体等新媒介。通过利用这些新媒介既优化了知识结构,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2) 改革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设计工程学》这一课程的时候, 可以选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有时候也可以选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到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视觉传达设计学》这一课程的时候, 可以选用分组讨论教学法, 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分组讨论教学过程中, 每一位学生会发挥自身的优势, 分工协作, 并且他们会通过查阅资料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长期发展下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 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具体的表现如下: (1) 呈现阶梯状的互动教学模式。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之后, 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任务:分析讨论新型的课题范例。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讨论、学生与老师之间要进行讨论, 这样就形成了具有阶梯状的互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 发现自身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2) 多个角度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以专业知识作为出发点, 让学生进行课题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课题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没有安排相关的课题实践活动, 那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意义并不大。因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让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设计一些具有新意的作品。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作品的时候要巧妙运用图形语言、现代技术等, 设计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品。 (3) 重视手绘等多个方面的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中, 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自身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苦难, 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深入到其中, 适当辅导学生, 然后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作品, 鼓励他们再接再励。 (4) 发展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 并且通过实验教学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校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来让学生真正消化了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的学校会专门设计实验基地, 从而可以更好的开展本专业的教学活动, 并且也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3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往往需要具有专业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因此高校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然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教师队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太低, 那么其往往不能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相反如果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较高, 那么其往往可以培养专业的人才。所以高校首先要聘请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 从而可以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会要想不断进步, 那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改革, 同样的,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要想不断进步, 那么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进行改革, 在改革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本文的目的就是寻找国内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从而可以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优秀的人才。我国的相关学者要加大研究力度, 为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注释

11 .陈美祥.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 2008 (06) :139-140.

22 .刘力夫.新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0 (04) :146-147.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9

数字娱乐产业正是在全球化、强调创造力的经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它是创意、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创意性、技术性、大众性、体验性的产业类型,是整合了技术、文化、商业的交叉领域。同时,它也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分裂能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其中如游戏、动漫这般核心的支柱产业,由于内容本身及其提供的情感化体验、交往和展示空间,极大满足了信息社会大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受到了年轻受众的追捧。据2005年统计表明,仅全球电子游戏产业总产值就达到750亿美元,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其它产业。另外,据日本政府统计,日本由动漫带动起来的衍生产业,产值高达12.8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及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提出了要求,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与数字娱乐产业衔接的相关专业,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数字娱乐设计的内涵特点,设计类专业可以介入的层面被大大扩宽,各专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淡化。

数字娱乐设计是以技术性和创意性想象满足受众对设计内容的认同,设计内容覆盖了游戏、卡漫、电影、音乐、出版等艺术门类,其衍生产业也延伸至为数字设计内容配套及扩大传播的产品、玩具、模型、书刊、家具等非生活必需品但能够体现个人文化心理、价值选择及情感共鸣的衍生品设计,以及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的主题公园、体验交流空间、互动展示空间等综合性、系统化设计。具有技术性、传播性与审美性的重要特征。

第一,技术性。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生活》中指出,有什么样的技术水平、技术手段,有什么样的可资表达的特定的内容。21世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主导的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具有资源共享、多元互动、发布参与等基本特征。对于数字娱乐设计而言,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表现形式,以人机互动为叙事核心,通过技术与艺术设计的交融,创造出符合受众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的产品。

第二,传播性。从传播方式和手段的角度看,数字娱乐设计在新媒介技术建构的空间中加以传播,赋与了设计信息以虚拟性、交互性、混合性及多感性等特征。比如,当下流行的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与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通过符号化、数字化的形式虚拟如同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的虚拟现实空间,使人的感性认识能力超越了现实形态,游离于“真”与“假”之间。同时,AR与VR系统有着“沉浸-交互-构想”的三“I”特征,创造了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

第三,审美性。传统审美主要在于有效传递信息的功能和获取情感的认同和共鸣,而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空间中信息传递需要的是信息的引导性和体验性,其美学的意义不再以获得的结果为标准,而在于过程,即被引申为信息引导和体验。正如德国当代美学家沃尔夫冈·威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指出的,审美不再是形式而变成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本质。

不难看出,数字娱乐设计整合了文化、设计、技术、传播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多学科、专业交叉性的特点。面对产业繁荣发展与市场的多样性需求,数字娱乐设计已经深深影响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多个方面,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本文将展开三方面论述。

首先,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储备、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当下数字媒体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与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各大艺术院校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视觉传达专业本身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在与经济、产业及市场的紧密联系中,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为在视觉传达专业与其它专业间交叉、协作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复合型艺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各种交互软件、新媒体技术,还需要在传播、沟通、协作等方面具有潜能,可以适应社会市场发展的需求,具备触类旁通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宽口径特质。

其次,打破了封闭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强化专业间、工作室间的合作意识。数字娱乐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地带,给了视觉传达专业与其它专业协同合作、创新的机遇。近来,热门的UI界面设计、游戏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基础动图设计、信息动态化设计都是基于学科专业边界的扩充促使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实际上,这些动态课程与数字娱乐设计专业的课程存在许多交叉,甚至可以作为数字娱乐设计专业的先导课程。在此情况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增强专业间的互通、交流与合作,利用工作室间的定期学术交流、技术交流、项目合作、课题合作等方式,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打造互通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视觉传达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年我院工作室运作模式便可窥其一二: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各工作室的学员组成皆来自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分院,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媒体设计、数字游戏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等互渗比例很高。由此,各工作室间定期推出分享会,不同专业的学员将各自在项目或学习中承担的任务、经验和专业特长分享给大家,起到了良好的专业互通作用。

最后,项目化、课题化课程模式的革新。课程建设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依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确立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原则。随着数字娱乐设计的迅猛发展,衍生品设计、交互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介入的部分逐渐增多,以课题化、项目化对部分实践课程进行革新,将社会导师引入课堂,阶段性的对项目进行评估、研讨并制定策略方向,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讲授项目实施应用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巧的课程设计实际上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双赢的效果,有效的推动了专业建设的步伐。对于教师而言,在知识储备、知识管理、社会对接、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对于学生,他们在真实课题或实战项目的进行中将对市场价值、市场预期有全面认知,同时熟悉了项目前期、执行、后期的整体流程,提升了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跨媒介意识和手段的不断增强,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对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影响依然持续。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不仅与经济、产业及市场连接紧密,而且受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具有多重基因和多向联接插口的功能,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争取各方面优势资源的支持,结合行业、企业的力量发展专业教学。

参考文献

[1]庹祖海.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文化报,2006-7-14.

[2]景宏.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日本学刊,2006,(04).

[3]沃尔夫冈·威尔施.重构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4.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0

好的选题是毕业设计好的开始, 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 往往从选题开始就是优秀的。清代大艺术家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 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 题矮则诗矮, 不可不慎也。”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选题在整个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选题, 能驱动学生从市场和社会角度出发,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产生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成果。

一、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存在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性, 在整个毕业设计阶段, 学生通常首先将着眼点放在设计表现技法和毕业设计展的最终呈现形式上, 习惯以某一门专业课程出发, 虚拟课题占大部分比重, 忽略选题阶段的市场调研、创意思维对毕业设计中期进展和毕业设计后期呈现的影响。而在设计中后期阶段也没有在表现形式上深入挖掘提炼出创新点, 解决具体问题, 导致毕业设计空有躯壳, 言之无物, 作品俗套而雷同。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 首先切入的不是创意性的概念, 而是单一的课程方向, 如先确定是做包装设计还是VI设计, 然后再随意虚拟出一个主题名称, 套用市面上已经存在的设计形式, 最后完成一系列的包装或是VI设计。这种选题只是单纯的设计形式重复, 既没有结合市场的调研与分析, 也没有考虑到后期能否实际应用, 使最终的设计成果并没有实际的市场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针对此情况,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整体教学改革过程中, 认为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应从源头上抓起, 对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的教学进行了选题模式和教学管理的探索。

二、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1.概念先导, 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选题要以概念先导,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中好的设计项目的策划、设计、媒介表现方式, 通过观念的碰撞, 产生新的创意点和核心概念, 再依据概念来进一步确定选题, 鼓励学生做出能融会贯通四年所学的设计课程甚至跨学科方向的毕业设计。如果毕业设计的目的就是研究与探索某一具体设计方向, 这类选题也应该是以概念为先导, 探索具有创新性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媒介应用形式, 在观念上注重多维交叉融合和跨界思维, 以市场的角度看问题。

2.问题主导, 结合实际。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 要关注社会动态, 结合实际, 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选题。原则在于, 结合自己的兴趣点, 思考在自己生活中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以设计的介入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 完成一项完整的毕业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自己的生活着眼, 思考身边的事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以小处入手, 让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是引起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二是做来源于校企合作的真题项目, 真实的项目是植根于解决企业和品牌存在的问题的, 必须考虑到企业、市场、消费者和媒介, 实践性强, 是最具现实意义的选题。三是结合大型的设计竞赛。设计竞赛中的选题一般都是具有研究探索性的选题, 关注于目前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事件, 或者近期设计行业中的焦点问题。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使学生更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现实进行设计创作, 会不知不觉地驱动学生去关注市场, 重视毕业设计的调研与策划, 规划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 使毕业设计有一个良好的有意义的开端。在近年毕业设计中,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毕业设计。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怡瑞嘉园———家庭式养老房地产项目”, 学生对于传统的VI设计项目中作了创新设计, 联合文理专业背景的广告学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毕业创作, 完成了一套具有扁平化视觉风格的完整房地产策划项目, 例如关于梦现象探索与研究的“十万个梦什么”, 融合了统计学、医学、文学等知识, 以信息可视化设计形式进行表现。也出现了很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企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毕业设计和校企合作项目, 例如针对公共场所母婴室设置情况的“爱宝母婴室整体形象设计”, 针对武汉本土企业的改良设计“武汉动物园的导视系统设计”、“soda二厂汽水包装改良设计”、“成都华贝兴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VI设计”等。设计效果出色, 得到学校和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 优秀毕业作品多次得到本土媒体报道。

三、多层次与分阶段的教学管理

1.循序渐进的选题过程。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乃至整个大学期间, 都只重视设计本身, 不能用系统和整体的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 完成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等内容, 循序渐进地选题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1) 选题的可实施性分析。选题的可实施性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学生自身的水平;二是选题的创新性;三是选题在毕业设计展中的呈现方式。如果学生的水平与选题的难度不能匹配, 就应该缩小选题内容, 减小难度, 或是直接放弃选题, 重新选择。除了新的选题外, 毕业设计中也有很多老题新做的选题, 这一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创新性, 如果在老题新做中没有创新点可以挖掘, 那就是重复的、没有意义的毕业设计。如果选题涉及到新的视觉表现方式和媒介应用形式, 就要考虑设计内容能不能在最终的毕业设计展中完美呈现。 (2) 重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确定了选题的可实施性, 就要对主题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平时设计实践较多, 容易孤立地看待设计问题, 不能整体系统地对待整个设计, 对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设计的根基和创新点, 来源于前期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 只有实实在在地了解同类选题的设计和研究现状之后, 才能确定选题的目的和定位, 才能在创新点上有所呈现。 (3) 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选题的可实施性和选题调研完成后, 要确定具体设计内容, 并制定好时间规划, 对于毕业设计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包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工作分配、与指导教师沟通的时间安排、毕业展览呈现的效果规划等内容, 只有确定好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规划, 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答辩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才能循序渐进地进行。

2.双师团队分阶段协同指导。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成果展示阶段,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的选题模式, 促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由擅长各自领域的教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协同指导。学生会依据选题和分组确定具体的指导教师, 在涉及到跨专业合作的毕业设计小组中, 指导教师团队由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协同指导, 在涉及到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中, 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毕业设计的协同指导。

指导教师在选题之前, 就必须引导学生以概念先导和问题主导进行选题, 并积极引入企业真题和竞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选题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选题的可操作性, 并敦促学生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 制定设计内容规划和时间规划, 并将选题阶段整体完成情况以开题报告、任务书的形式完成存档。

3.分阶段多层次的考核体系。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设计选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和成果发布四个阶段, 并依据四个阶段制定分阶段的考核体系, 掌控整个项目化设计过程,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考核重点。设计选题阶段, 选题是否来源于真题, 选题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是重要观测点;中期检查阶段, 设计项目的计划进度、完成的方案质量是重要观测点;答辩阶段, 设计项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论文的创新点是重要观测点;成果展示阶段, 设计细节显示出的专业性和创意性, 设计项目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要观测点。

而在选题阶段, 也要依据选题的过程制定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学生在选题阶段有没有进行可实施性分析, 资料收集与市场调查情况, 设计内容和时间规划是否合理, 共同组成选题阶段的分值。同时, 提高选题阶段和中期检查阶段的分值比重, 重视过程考核成绩, 从源头上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总之, 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来说, 优秀的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是优秀的, 作为学生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步和进入职场的准备之步, 毕业设计选题应该注重创新性与社会性的结合, 通过概念先导, 问题主导的毕业设计选题模式、严谨的选题论证与调研, 整体系统的设计, 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质量, 以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 反映出学以致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大舞台, 2013, (11) .

[2]饶简元.如何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J].大舞台, 2012, (06) .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 人文价值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 创新 实践

我国的传统节庆类型众多,但真正有影响的是七大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它们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且都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1 我国典型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类型及其人文精神

每个节庆都有其相对应的典型视觉符号形象,这些典型视觉形象体现着我们的民族风情,体现出特定节日的文化精髓。

(1)春节。典型视觉符号:年画、窗花、灶神、门神、财神、龙、凤、麒麟、狮子、鱼、十二生肖、福、禄、寿、喜、对联、灯笼、爆竹、红包、庙会、乡戏等。人文精神:放鞭炮辞旧迎新、祭祖祭天感恩颂德,吃年糕、吃鱼以象征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红灯高照让人们心头光明普照,舞龙舞狮体现生生不息精神。

(2)元宵节。典型视觉符号:元宵、龙、凤、麒麟、狮子、鱼、仙鹤、牡丹、蝙蝠、福、禄、寿、喜、庙会、灯谜、社火、乡戏等。人文精神:元宵节的第一层意思是祈生意蕴,就是对生殖的渴望和追求,既包括祈子(盼望人丁兴旺),也包括祈年(盼望庄稼丰收)。

(3)清明节。典型视觉符号:杨柳、龙、凤、蝴蝶、福、禄、寿、喜、祭墓、风筝、踏青游玩等。人文精神:借祭、扫墓来追忆先人,勿忘生者。体现感恩、追思、反省、博爱、希望、活力、自然和政治清明内涵。

(4)端午节。典型视觉符号:屈原、龙、凤、鱼、莲花、艾稿、粽子、龙舟、五彩丝等。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体现一种团结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三是增进亲情、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的意蕴。

(5)七夕节。典型视觉符号:牛郎织女、龙、凤、鸳鸯、喜鹊、莲花、牡丹、五子等。人文精神:七夕节体现的是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6)中秋节。典型视觉符号:玉兔、嫦娥、月亮、月饼、龙、凤、桂花、月季等。人文精神:中秋节蕴涵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

(7)重阳节。典型视觉符号:龙、凤、茱萸、牡丹、菊花、松树、福、禄、寿、九等。人文精神:登高健身、庆祝秋粮丰收;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敬老爱老(图1、图2)。

2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特征与价值

传统节庆文化中的典型的视觉符号是古代劳动人们在充分理解文化底蕴和文化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当时的民俗事象,概括性地创造出符合图形的审美特质,且蕴含深厚文化内涵视觉图形。

(1)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特征。传统节庆文化符号作为民俗生活中的视觉艺术形式,它和民众生活融为一体,这些视觉符号产生于民间生活,应用于民间生活;传统节庆文化中的民俗观念和民俗心理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内涵,而视觉符号就是一种显性的、外在的活动和图式。这种视觉符号所体现的观念和形象的统一是一种稳定性的表征,它们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淀、凝聚起来的,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2)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审美价值。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形成过程是民众长期的实践体验过程,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又体现出集体意志和心态,只有这种凝聚了群体意识的符号才能引起共同的情感共鸣和族群认同,能够增强族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典型视觉符号作为传统审美文化的成果,通过世世代代的创造、传承、传播,把典型视觉符号中的精华积淀下来,使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使之唤发出勃勃生机。

3 传统节庆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现今人们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在不断提高和更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地总是拘泥于将传统的视觉元素简单地照搬和删减,而是要运用现代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重新设计,将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设计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既保留传统节庆文化内涵,又符合新时代审美特征。

(1)概括提炼、删繁就简、体现时尚。现代人的生活就是追求快节奏,因此设计也应配合当今简约而又时尚的时代面貌,倾向个性化。简洁而又时尚的视觉设计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流。图1是七大传统节庆的典型视觉形象。春节以龙、凤为设计元素,头为龙,尾为凤,二者相互盘绕,组成一个灯笼,寓意家人团聚并祝福,符合春节特征和内涵;元宵节以“元宵” 二 字以艺术手法表达,配以祥云,“宵”字下半部幻化成一个碗装着“汤圆”,简洁生动;清明以绿色为主,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很好地诠释了清明节踏青祭祀祖先的意义;端午节离不开龙舟,图形以龙头带着几个手拿划浆的人,迎着波涛,奋勇向前;七夕节将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相结合,巧妙幻化成天水连汉水、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形象;中秋嫦奔月,其长裙幻化成书法笔触,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九月初九重阳节,以双九与菊花为元素有机结合。

(2)多元化、多视角、多种手法的呈现。正因为中国传统节庆视觉符号众多,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可以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以不同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相同的题材可以以不同材料、不同的视觉效果表达。如北京市2006年的中秋节就曾经推出一款“团圆兔”卡通形象,其设计灵感则来源于中秋传说——月宫里的玉兔。其形象憨态可掬,传递全球华人和谐、幸福、团圆、合作的美好愿景。

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借助现代科技和现代材料进行多样化的表现和创造,以达到多样化的效果。如电脑、摄影、雕刻、丝网、版画等技术可以获得形式迥异的视觉效果。图2以春节“福”到为主题的一款抽取式面纸包装设计,整体结构是以龙为基本元素进行的,简洁、可爱。配以吉祥图形和吉祥色彩,辅助以中国结,喜庆气息扑面而来。

当然,以视觉传达的表达手法和表现的形式还有如书籍、海报、产品、文化饰品等形式,也还有重组和置换、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结语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代表人文价值的传统节庆文化人文精神的理论,首先能够拓宽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使课程特色更加突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了解更深;在教学中把传统节庆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典型视觉符号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能使学生的设计题材拓宽,使设计水平得以升华,丰富自身文化修养,增加文化底蕴,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及其视觉图形的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黄梅.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知网.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2

一、视觉传达专业UI设计课程中的教学体会

UI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较新的一门课程, 还不够成熟, 需进一步改善。从UI设计课程教学及学生在课程中表现的情况看, 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 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不够, 很多学生只注重产品界面设计, 对交互及用户体验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第二, 在设计一个全新的软件界面时, 很多学生缺乏思考此软件的使命、愿景和信息架构, 而用户界面的逻辑通常经不起推敲, 不够系统, 很难转化为产品。第三, 从用户界面的视觉设计上看, 缺乏细节, 效果不突出。尽管很多学生都能设计出简洁的扁平化界面, 紧跟扁平化设计潮流, 但做出来的视觉效果缺乏细腻感, 精致度不够。第四, 学生在设计用户界面时考虑不周全, 缺乏调研分析, 完全凭个人爱好及主观意象来做信息架构, 设计之前没有认真地调查此类软件界面的现状、问题及优势等, 不清楚目标用户真正的需求, 缺乏定位, 并没有对现有软件达到改善的目的, 或从一个新角度完全创造一种新的流程和做法。第五, 该课程与其它课程设置存在脱节状态, 学生的设计技能相对比较弱, 几乎没有相关课程做铺垫。

二、视觉传达专业UI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

UI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针对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要想学生在课程期间学好这门课程, 能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发展新的就业方向, 需调整和改进一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首先, 加强学生对UI的理解。在课程前期要通过各种形式及理论讲解, UI即User Interface, 也就是用户界面设计, 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人-机-界面”。当人通过输入、点击等方式, 计算机就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或反馈, 界面也是如此, 界面存在于机器上, 如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都属于界面, 而人是通过一系列指令与机器交流。不仅要考虑界面的美观程度, 更要考虑界面与人的交流方式, 这种方式在UI里面称为——交互。而当在使用很多界面的时候, 能够很快速的找到所需要的东西, 感觉非常好用, 不用很费脑筋的去猜想, 那么这种方式在UI界面称为——用户体验。只有理解了UI这个概念, 才能让学生懂得需要学习什么, 怎样提高用户界面设计能力。因此要做好UI的话, 要掌握三方面的知识:界面+交互+用户体验。关于界面的应对方法是加强设计基础知识, 了解和研究界面布局, 懂得PC端和移动端界面设计的各种要求, 按标准和规范来设计。对于加强学习交互设计的办法是多读一些关于交互设计的书籍, 可上网自行搜索。除了多读书之外, 还要学会一些做交互的工具, 例如Axuer rp、After Effects等, 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至于用户体验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 设计师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对目标用户产生一个粘性的, 可预见性与合理的影响。

其次, 学生在设计界面时思路不够清晰, 逻辑经不起推敲, 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 此时教师要给学生严格的指南, 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来执行, 尽力帮助他们把作品转为产品。真正优秀的设计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出发, 而不只是做表面上的工作。用户界面设计一定要试图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而不是只停留在炫技上。在研究和设计过程中, 要懂得UI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理解内容并与之互动, 却又不会分散用户对内容本身的注意力。更要注意整个界面设计的清晰度, 各种大小文字的清晰度, 图标需醒目, 突出重点。从深层次上去理解, 并做到视觉的层次和生动的交互动作会赋予UI新的活力, 不但帮助用户更好理解新UI的操作并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惊喜。不管学生是重新设计一个现有的产品或是开发一个新产品, 第一步要去除UI元素让应用的核心功能呈现得更加直接并强调其相关性。第二步要直接使用某系统主题让其成为产品的UI, 这样能给用户统一的视觉感受。第三步要保证学生设计的UI可以适应各种设备, 这样用户可以在不同场景下舒适地享用你的应用。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随时准备着推翻先例, 假设问题, 并以重点内容和功能 (为目标) 来驱动每个细节设计。

再次, 根据指定的某项应用进行完整的UI课题设计。课程后期学生一定要对前期已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提升专业综合能力。教师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课题, 小组在课题进行过程中, 该团队人员进行头脑风暴, 用户调研分析, 考虑和确定界面布局、信息构架, 交互设计及视觉设计方案等, 根据每位小组人员的特点分工合作, 发挥各自的特长。每个小组经过一个课题的锻炼, 学生也能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让他们明白一个完整的UI设计是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同时也能解决个人在做UI设计时考虑不周全的问题, 多个成员一起监督和互动, 不仅产品的逻辑变得清晰有条理, 作品的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最后, 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时, 在UI设计课程之前, 应先修一些关于数字媒体的专业基础课程, 加强学生UI设计知识及理论修养, 为这个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做好铺垫, 学生有了基础就能快速能领悟这门课程的目的。

三、结语

被认可的用户界面设计至少是置界面于用户的控制之下, 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 在保持界面一致性原则下进行的。为培养更多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UI设计人才, 为能更好地进入这个新兴设计领域做准备, 要不断探索适合UI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 在不断实践与改革中提升教学质量, 达到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设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剑.艺术专业UI设计课程现状与改进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4.06.

[2]王广.浅谈UI设计中的视觉传达[J].青年与社会.2014.5.

上一篇:农村社区化下一篇:空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