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2024-07-25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精选7篇)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1

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填写)

课程设计名称视觉传达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设计题目

一、课程设计目的视觉传达课程设计是设计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

程,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将逻辑思维和创造性设计思维融合于设计表现中。本课程

应用范围广泛,其中有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设计等训练

内容。本次课程主要以CI设计中的VI设计为视觉传达主要内容,通过设计,让学

生掌握VI设计的流程及方法,提高学生平面软件操作水平。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

设计内容:手绘草图15幅(其中五张为标志字体设计)

电脑制作的VI手册不少于20幅(其中基础部分不少于5张)A4打印稿,另外光盘存档要求不少于40个页面。

技术条件:上机操作软件Photoshop、Coreldraw完成设计作品。

要求:绘制精美,画面布局合理,标志设计简明、概括,构思巧妙,能较准确传达企

业的理念、文化、精神。应用部分内容要丰富、信息量要大,与企业结合度高。

三、时间进度安排

第一周:周一上午讲课布置作业和要求,下午搜集资料,确定设计题目。

周二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要求图文并茂,不少于3000字。并对其中的标志进行改良设计。

周三上午8:30工业设计教研室(1119)检查报告及设计。

周四手绘基础及应用部分的草图。

周五进行设计进度检查。

第二周:周一上午、下午上机操作设计基础部分的内容。

周二上午、下午上机操作VI应用部分设计内容。

周三下午检查完成的进度,强调设计的整体统一。

周四确定所完成的设计内容,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

周五下午五点由各班班长收齐并交到工业设计教研室,老师负责验收。

四、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形象设计》赵洁马旭东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CI设计》周旭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企业形象设计》吴国欣 著上海画报出版社

《CI设计教程》 杨仁敏 黄静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志创意》李中扬 著湖北美术出版社

指导教师签字: 刘丽萍 何文波、刘丽颖2013 年8 月 27日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2

1、双语教学的国际环境

了解和研究世界上较早开展双语教育实践并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对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的双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拿大的双语教育采用的是以国家政策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由于历史原因,即使加拿大并非所有省都是双语省,公共服务机构依然由法律规定必须提供双语服务,联邦政府、议会辩论也都是采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杨士虎,1999)。加拿大的双语教学采用“沉浸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又译“浸入式”,“浸泡式”),是指从幼儿时期就浸入第二语言的学习,第二语言的渗透比例从早期的100%逐渐下降,到后期,即受教育者进入中学后第二语言的渗透率逐渐降低为50%,并一直保持。这样的好处在于其“遵循了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自然规律”(罗鹏,2012),获得了较大成功,对于其他国家的双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比加拿大,美国有着更多不同的种族和民族群体,对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新移民群体而言,他们有着迫切地融入主流社会的愿望,为了缓解少数民族和移民与主流民族的矛盾和紧张关系,美国采取了一种“淹没式”双语教育方式(sub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将初步掌握英语的学生直接编入正规班级,不对其有语言上的特殊辅导,让学生淹没在水中,自行摸索(袁平华,2005)这是一种以民众自发行动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推行方式,其目的并非让学生成为双语人才,而是同化学生,使其融入到主流语言和文化中去。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2008年制定了“国际30强”计划,选择了30所大学,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要求其增加全英语授课的比重,既为本国人创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又为外国人用英语在日本获得学位创造了可能。(安砚贞,2011)国际大学采用由学科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教师们“共同备课,同堂上课,并共同组织课程效果评价”(罗娜,2005)在亚洲地区树立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2、双语教学的国内环境

我国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大量自东汉以来翻译的佛经进入了新译阶段,而佛教信徒们也希望学好梵语,以便直接阅读佛教经典以及唱诵梵语佛咒(陈明,2009);除此以外,由于隋唐时期有大量胡人涌入,与胡人多贸易往来者多能说上几句胡语,这些都离不开梵语-汉语的双语教学。清朝时期,新疆的官立学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学的现象,一些旗学实行满文和蒙文的双语教学体制;在伊犁惠远城还设立有俄罗斯学馆(郭兰,2008)。到了19世纪中叶,京师同文馆开设了最早的双语教学课程[1],可见双语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几乎与西方国家的历史是同步的。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等院校5%以上的本科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使得我国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在2007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对双语教学的更高要求,并且将全英语教学提上了议程。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其他国家院校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艺术类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也随之愈发增多,双语教学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必须要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仅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第二语言的应用,更要使其深刻理解非母语的文化内核,从而理清世界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吸取国外艺术设计的精髓。

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艺术本身是无国界的,然而就艺术设计本身的性质而言,一个地区的设计水平往往与其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统治将英语推到了世界各地,二战之后,同样使用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更加强了英语在使用范围上的霸主地位。语言的背后反映出英美等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强势,伴随着英语的普及,英美等国的制度、技术、产品也在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和知识产权都来源于英语国家。

英美等世界强国的设计水平不仅走在世界前列,也影响了其它国家的设计方向甚至审美观。而设计学科本身也是源于欧洲的“舶来品”,要想使其在本国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真正发扬光大,就必须回溯本源,从该学科出生的文化语境下理解其深刻内涵。世界设计史的框架基本上是由近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设计运动、风格和流派奠定的,其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均对我国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学习和借鉴包豪斯学校的教育模式;在设计类奖项的影响力方面,仍然以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Red Dot Award(红点设计大奖)、i F Design Award(汉诺威设计大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IDEA工业设计优秀奖)等主流欧美国家设立的奖项最具含金量。

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的设计成果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必然要求设计师具备国际化视野,了解全球市场,更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从而设计出适应当地市场的产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相应地做出国际化的改变,无论是教育方式还是教育内容,都应该让受教育者了解甚至代入不同知识体系以及相对应的文化背景中去。而语言作为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和掌握一门语言,可以有效地理解该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了解该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才得以更好地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作品和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稳脚跟。

2、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特殊性

什么样的课程适合双语教学?对于涉及到本国文化和民族传统等较强区域性的课程,如中国画、中国古典文学等,用外语授课不仅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水平的发挥,还容易使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使得原本应该是互动的双主体课堂关系,变成一种僵持的主客体课堂关系。因此,针对双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较新的传达手段始于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大规模生产方式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大量出版物的兴起促使人们展开了对于新的设计方式的探索,而随着摄影技术和电视机的发明,视觉传达的载体不断扩大,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艺越来越多,从最早期的手工版画到现在越来越动态化的表现形式,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绘画基础,还需要掌握Adobe Photoshop,Illustrator,In Design,Flash,Corel Draw.3Dmax等一系列软件,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

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最早启蒙于清朝时期来到我国通商口岸的外国画家和设计师(刘海婷,2014),在五四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学习这样一门起源于西方的课程,倘若学生能带入西方文化的情境,用英语陈述自己的设计构思,势必能加深对课程内核的理解。

视觉传达设计绝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装饰和美化,而是利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各种视觉符号来有效地传递信息,既强调作品的创意,也注重作品的沟通性。设计师必须要能自如地运用各种视觉符号,将丰富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效的视觉语言,才能创作出有意义和有创意的视觉图像。以字体设计为例,在学习经典西文字体“Helvetica”时,如果仅仅只是告诉学生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区别,学生就无法理解该字体的现实意义,只有让学生了解西文字体在西方世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该字体出现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对比,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到该字体背后的故事,形成对Helvetica的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具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而不仅仅是盲目跟风。

三、实践探索

1、教学方法:语境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视觉传达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具备创意、审美、造型和编排能力等偏向右脑学习的方式,而语言的学习主要是由左脑完成的。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双语教学中,还是应该把重点落在倾向于右脑的学习方式,因此语言应该更多地扮演工具而非学习对象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然后在不知不觉中传递外语的知识点。

前文提到,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获得较大成功,笔者认为可以以此为借鉴,将外语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语境式教学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用母语进行描述和解说会更加容易,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妨同时用两种语言来阐述,在解释专业术语时,先用中文解释清楚术语的概念,再用外文适当介绍术语的由来,在讲课的主体语言上选择母语,而在课程内容上要用母语营造营造出非母语的语境,并用外语点出关键词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外语词汇量,又减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畏难情绪,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获取新的专业知识。

2、教学内容:模拟场景交流与专题研究

要想使第二语言有效地输入课堂,场景的模拟交流必不可少。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知识实践性较强,无法仅仅靠教师的理论传授就获得,而要在一定的场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同学之间的协作和思维碰撞,以及自己的大量设计练习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外国设计案例的视频,并且尽量不带中文字幕,帮助学生了解乃至构建第二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视频结束后,由学生尝试用外语概括性地描述案例特点,既帮助学生回忆语境中的相关词汇,又能加深学生对案例本身的印象。

其次,针对某些特定的专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专题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比如,笔者在教授“企业形象统一设计”一章的内容时,将学生按照设计风格的异同分为几个专题组,每个专题组成员都有各自的分工,如logo设计师、风格构架师、应用系统设计师等,专题组成员必须针对标准色、标准图形等内容先进行讨论,经过查资料、语言组织、上台讲述等步骤,既提高了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专业学习方法。

3、教材的选择

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应直接照搬国外的教材,而忽略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国外原版教材往往信息量巨大,案例也以国外案例为主,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加上编排方式与国内学生以往所熟悉的方式不同,以及大量专业术语的存在,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适应学习节奏。

在这方面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以国内的优秀教材或者自编的教材为主,引进的国外教材为辅;在使用国内教材的同时,适当引用国外教材的内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辅助以投影、视频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双语学习的方法。

此外,即使是在讲解原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教师也应当指出我国在相同领域内取得的成就,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在学习他国先进之处时不妄自菲薄。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作为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挖掘艺术设计的历史脉络,又要了解世界前沿的艺术设计资讯,采取新颖的形式授课,将双语教学的手段与课程本身的内容融为一体,以促进师生双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摘要: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非母语作为全部或者部分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不同,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同时使用母语和外来语,以母语营造外来语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水平。这不仅是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对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使命。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背景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且从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等方面在实践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双语教学,艺术类课程,艺术设计,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邹芝.试析大学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出路[J].教育探索,2009(10)

[2]李红梅.CLIL理念对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启示[J].教学理论,2011(20)

[3]陈党.国际化视野下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探究[J].黄山教育学报,2016(18)

[4]李伟.高等艺术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

[5]郭兰.简析清代新疆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19)

[6]董红羽.论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多元化教学,2013(01)

[7]杨士虎.试论加拿大双语制的历史成因和现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

[8]袁平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5(8)

[9]罗娜.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巧妙结合——日本宫崎国际大学沉浸式双语课程的启示,网络教育,2005(9)

[10]安砚贞,易露霞.全球化视野下的双语教学政策选择,价值工程,2011(5)

[11]陈明.佛教双语字书与隋唐胡语风气,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3

关键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64-02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1]依据16号文件精神,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及时跟踪市场,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与发展调研,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及时有效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按职业岗位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以应对市场和行业的岗位需求。

1 与“市”俱进,搭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

考虑到近几年异常火爆的婚庆市场,以及在全国范围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影楼和电商两个行业领域纳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调研范围,不难发现,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如:摄影、图片后期处理、网店装修美化等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结合紧密,人才需求量相当可观。

通过调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划分为:平面设计与制作(细分为操作员、网络美工、设计师)、品牌视觉形象推广(细分为客服、包装设计、企业形象推广)、影像处理(细分为摄影师、照片后期)等。围绕工作岗位,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有: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展示设计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沟通表达能力,设计软件应用能力,数字图像处理能力,编排印刷输出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计展示与推广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长远的职业能力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

考虑到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分析,确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商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平面设计与制作、品牌视觉形象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展示、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展示、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 “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为进行精简,重在培养职业素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字体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为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的整合,强调应用设计;“字体设计”课程整合了“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

“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与推广、展示设计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单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应用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2 依托企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独创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现有实训设施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基地的资源,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2;依托企业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强大的电商网络,搭建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线上平台的整体搭建与设计推广、线下的设计制作与输出,将整合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印刷出图等一系列实际项目,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

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顶岗实习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双证书”?获取率与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养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平面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以及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资格认证考试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3 结语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与德国包豪斯所倡导的“技术和艺术的新统一”设计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强调技术和艺术应该和谐统一、集体工作是设计的核心、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应密切结合。包豪斯的培养初衷和我们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针对市场、行业需求,培养设计应用能力的高职专门设计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与“市”俱进,通过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Z].2006.

[2]张勇,吕唯平.广告设计专业实施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3]摩海祺.高职广告设计“1+1”实践课程教学研究和探索[J].包装世界,2010(7).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4

关键词:视觉传达,色彩视觉化,设计色彩,应用研究

视觉传达专业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历程上已经走了相当远的路程, 基本上覆盖了我国所有的艺术设计院校, 它在艺术设计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视觉化的艺术表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样式, 不同文化, 不同地域, 不同语言的人们, 通过视觉化表达进行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达、情感的沟通。随着交流和审美的需要, 人们创造了更多更丰富的视觉化语言, 色彩就是其中相当典型的一种。色彩直观鲜明的视觉性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带动起一个新的视觉传达的领域。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体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意义与价值, 不只是传达的需要, 也是人类情感寄托的需要。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了多层次高能力的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非常具有科学性,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这些专业都是在于看来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与文化的传达。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艺术设计教师, 我深深地体会到色彩的运用对于艺术的表达是多么的重要, 而只有让学生确实的了解的色彩表达背后的文化意义才是正确掌握运用色彩的方法。我经常跟学生讲解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的文化性来源于人类的文化与文明, 它受到历史, 习俗, 地域, 人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的范围内,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文化活动中逐渐建立起了对于文化包括色彩语言的共识。在这种共识下,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也在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中不断受到提炼和补充, 在人类活动中进行大量的发展与反馈, 从而逐渐丰富起来, 成为我们现在达成一致的、用于交流的“色彩的语言”。由于色彩语言是通过人们对自然万物和生活感触不同, 对色彩所产生具体的或抽象的联想, 所以色彩语言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比形体与文字还直观、更丰富的魅力。我们在进行色彩的视觉化设计是就能比较准确地抓住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 从而使色彩能够充分的达到信息传达的作用。

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使用色彩语言的方法。设计色彩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 我们将以此为中心, 通过对课程的概念体系, 课程内容的讲解, 帮助学生系统化的对色彩进行归纳和分析, 其宗旨在于训练学生深入挖掘设计色彩课程的内涵, 清晰的界定色彩语言的概念, 理清色彩视觉化语言的发展脉络, 需找色彩语言内容演变的内在逻辑, 推导出色彩语言文化体系演化的必然逻辑, 明确掌握色彩语言的设计方法。

设计色彩课程旨在训练学生准确地把握色彩的视觉化语言并加以运用。因此对于色彩的语言表达我们要给学生做以下归纳和划分:

1、色彩的传统文化表达。前文我们讲了色彩的文化特征和表述, 特定的色彩会产生特殊的精神感染力。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色彩带来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 在缤纷多彩的世界里人们对色彩有着很重的依赖。从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 节日时节庆祝用的色彩已经在我们的心理根深蒂固了。直到现代, 每逢佳节时, 祖国大地上都会使用大红色来庆祝节日, 此时人类在心理上需要从绚丽的色彩中寻求刺激和满足, 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最极致的宣泄, 同时他们也在追求着色彩带给他们的情感的享受, 这种享受的过程从而形成了某种特定的色彩语言的识别效果。通过对色彩的传统文化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视觉化语言是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的, 她对于社会文化和人类生活是离不开的。富有文化气息的色彩语言最能够深入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心理情感表达之中。

2、色彩的多元化文化表达。现代社会的文化充分的接轨国际, 多元化的文化表达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趋势不可逆转的一部分。多元化重点在对于色彩语言表达的创新设计, 要完美的挖掘和利用各国传统色彩语言表现的风格, 将色彩语言与历史发展进行完美的结合, 赋予色彩语言别具一格的创意表现。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多元化而忽略了色彩语言的正确表达。色彩语言是复杂和多变的, 有时候将两种文化融合的过于草率也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们要抓住色彩对于人类心理的反应, 辩证的一分为二地看待多元化的表达。

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成熟、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 设计色彩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意义重大的, 设计色彩教育是现代设计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社会的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 色彩这一重要的形式语言与信息传达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算是在一些具有名望高等院校, 色彩的视觉化语言的运用也显得墨守成规和过于保守。这充分说明我们平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对于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的一种忽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打破以往的相对狭隘的色彩表现观念, 提高学生的宏观构思能力。对于高校设计色彩课程的改革创新,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我们丰富的传统色彩这一深厚积累的财富, 教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充分的利用这个宝藏, 弥补先天的缺失和不足, 才能使我们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具有独立的、成熟的设计思维和掌握科学的色彩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145

[2]杨乃麟.色彩对人们心理感受的作用研究.科教文汇, 2006, (上半月刊) :169-170

[3]赵百祥.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4) :108-110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5

网络信息时代,微信作为手机客户端安装率颇高的一款移动应用软件,集通讯、社交平台于一体,其免费、便捷及可移动性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此背景下,如何挖掘微信的教学价值,并利用其为大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支撑,成为当下非常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课题。随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浪潮兴起,“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碎片化学习、辅导、研讨等方式,建立起的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持续的互动关系,实现知识习得、技能转化等多层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微信媒体,推送“微课程”(Micro Learning Resource),形成师生互动、学习资源再生的联动课堂教学模式,使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微学习得到传播,为大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便利,实现按需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下面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微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赡博微妙,教学设计精致化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大多依靠视觉,并以标志、版式、绘画、平面设计、插画、色彩及电子设备等二维空间的影像展现。由于承载微信的设备大多数是小屏幕,基于电脑屏幕上的很多资源无法直接迁移到这种环境下,这点对教学心理与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影响。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这种小屏幕上显现,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并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十分重要。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微课程设计以“微”为特点,并适应微信移动终端的应用,这个“微”有以下几点含义。

(一)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核心内容以小视频教学为主。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教学规律,“微课”一般为5~10分钟,最少也要1~2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一节课,40分钟左右的教学课时,“微课”又可以称为“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少

传统课堂内容往往比较宽泛,“微课”相对比较精简,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更适合本专业大学生的需要。“微课”教学往往突出课堂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体现某个教学环节、课程主题的教学活动,相对传统课程复杂冗长的教学特点,“微课”短小精要,又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小

“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为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于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四)教学设计精致

微课一般一个课程一个主题,解决那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难点突破、重点强调、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等客观真实、可解决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对教学内容需进行精心设计,以发挥其最大作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来说,除了简明扼要的教案文案、构思巧妙的小视频制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排版设计与字体设计,创意十足的装饰、图例及美丽和谐的色彩搭配,这一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寓教于乐,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世纪,数字媒体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超越静态媒体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网页设计、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微信的高普及率和低技术门槛使其成为很好的移动学习平台。把传统的课件、文案、视频改造成信息图、短视频,通过微信群的语音+图文分享,进行产品形态的优化设计,再配合线上线下的互动、抢答、投票、答疑等方式,方便课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最大的优点,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开辟了多样的学习交流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可便于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学习。

(一)趣味创作,情景设计

因为课程内容少,为了更好地教学,微课一定是师生自己熟悉、感兴趣、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微课”一般以视频片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所用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元素,形成了一个形式多样、布局紧凑的主题资源包,营造出一真实有趣的微教学环境。广大师生在这种艺术典型案例化的教学情景中易于培养创意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多姿多彩的微课设计不仅成为师生的重要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朵奇葩。

(二)流媒体与多样传播

由于微课主题突出、篇幅小段,所以课题内容易表达、研究成果易转化,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网上视频一般主持讲授经典案例,主持人可以出镜,也可以话外音。因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特点,可使用小视频、小动画、动图等形式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意思维。微课制作较为简便,需配置相关的课题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三)自学为主,交互及时

微课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针对性较强。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失误,不会顾虑评价,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教学、在线课程将会迅速蔓延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种学生可自主学习、互动研究的平台,微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知识传播、相关文化教育推广有着深远的价值。

三、见微知著,教学内容渐进化

高校教学中,微信支持下的微课程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固有模式,创设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形式。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与设计能力。微课教学是传统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需要循序渐进,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一特定的目标人群来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

(一)以小见大

所谓小课堂大教学,微课没有庞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多样的教学目标,往往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虽然不如一般课程内容丰富,但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效果突出,教学意义巨大,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有时一个短小灵活、个性十足的微课比上几节普通的大课都有作用。

(二)积少成多

通常一个微课只讲授一到两个重点,看似缓慢,但稳步进行,每一门设计课都有好几个章节,每一章节又包含几个知识点,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实际效果显著。通过业余时间一点一滴的碎片化积累,不断进行微知识、微学习,从而量变积累成质变。

(三)循序渐进

知识的掌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微课被称为“碎片化”教学,似乎不够系统、全面。但是,一个小小微课自身仍然需要完整性,主题系列微课所讲授的知识仍然是系统全面的。从理论基礎到课题论文,从设计基础到专题设计,由易至难,不断深入。

四、结语

关于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微课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创新。创新是设计永恒不变的主题,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教学具有知识点明确、文化气息强、更新快、可移动、形式丰富、新颖便捷、生动时尚、交互广泛等特点,以此不断创造出新的系列课程,结合线上线下,校园内外及市场需求,从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里更好地对优秀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传播。

(无锡太湖学院)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涉外办公实务 开发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1-01

一、高职《涉外办公实务》任务型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task?鄄based learning)是从交际法延伸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作为学习动力或动机,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体现学习的过程,并展示任务成果。职业教育学院要培养有竞争力的、高技能的毕业生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课程的任务应从职场中来,通过参与、实践、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从而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重中之重。

2.设计《涉外办公实务》任务型教学势在必行

就高职《涉外办公实务》课程而言,我们不仅要重视英语基础,更要注重培养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来处理办公日常活动和涉外业务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应掌握秘书的基本职责,具备与客户和上司交流的必要的口头、书面沟通交流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强的判断力和极大的创造性工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取得,仅依靠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或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正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形成的学习过程。

二、课程教学任务的调研计划与实施

1.任务调研计划

按照学生在涉外办公环境下,职业整体规划为主线来进行设计。对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到除办公环境的各项事务之外,理想的面试、迅速融入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在本岗位中获得更多机会的能力和不断提升的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具有涉外活动办公环境的企业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调查,可获得秘书助理等岗位的语言技能、工作技能、岗位发展动态、职业要求、工作流程、办公礼仪和行业法规的变化情况。为了使得任务的设定更加全面、合理、准确,需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2.调研实施步骤

(1)文献调研

首先,根据调研的目的确立文献调研的范围。由于外语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行业基础岗位培养懂外语、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的涉外服务人员,因此文献的调查范围是北京市相关涉外企事业单位的用人的相关规定。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和政府文件阅读了大量的北京市政府对相关行业的用人标准的相关规定,掌握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动态。同时对大量涉外部门招聘秘书、助理等岗位的标准进行调查,找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等内容进行认真研究。

(2)校企合作研讨会

通过对涉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一些主管请到现场进行座谈,获取企业对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力的最新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在相关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向专家予以通报,从企业专家那里获取指点和反馈意见。

(3)企业调研

企业调研以实用为基础,适用为目标,通过对企业的背景信息、发展趋势和办公事务方面的工作流程、办公文员和秘书助理方面的礼仪和相关法规的全面了解,掌握服务行业的发展动态,从理论发展、行业应用等方面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课程调研现状分析

1.行业的发展动态处于上升趋势

涉外办公文员或助理秘书等职位所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和涉外企业、外资公司。它需要精通以英语为主的多种语言的外语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工作实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包括外资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类文员服务性工作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将北京建设为国际型大都市的战略要求,使得北京涉外企事业机构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涉外环境下办公文员的人才需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他们对涉外办公人才需求的共同特点是:(1)人才需求量大;(2)人员年轻化;(3)人员流动性大。由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均为年轻人,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处,适合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另外,这些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有利于刚刚毕业的学生度过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这些工作岗位有助于学生反复练习在学校学到的英语知识和使用的基本功以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升职或调换岗位和工作单位打好了良好的基础。这些特征都适合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就业的标准。

四、课程任务设计调研结果

任务式教学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工学结合意味着教学内容要以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导向,根据职场岗位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转变。而任务式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工学结合意味着教学内容要以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导向。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中,先后对任务进行了多次修改与调整。其中在部分任务实施当中发现了有些活动不易开展,还有一些任务通过企业调研发现有些活动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出入,有些任务设计不完善。因此在原有课程任务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具体为:求职面试、新员工培训(包括办公室礼仪、工作描述)、处理日常事务(包括电话业务、接待客户、沟通、安排会议和差旅安排),以及提升业务水平(包括获取经验、工作机会)。4个任务与学生日后工作的整个过程(从入职到升职)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联,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出学生入职后从基础工作到工作熟练及其提升的工作轨迹。

总而言之,《涉外办公实务》课程的任务设计是以真实、合理、操作性强为最基本的目标,同时还应符合语言学习及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这一原则,而且还应注重职场环境语言的形式加以操练和学习。因此既要考虑课堂效果, 又要兼顾外语学习的特点。因此所设计任务要实用,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真正做到上岗后用英语沟通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谈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英语教学.教育与职业,2005,(35)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

[4]Skehan, P.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struction [A]. In Willis, J. & Willis, D. ,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视觉传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工设) 篇7

视觉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比语言符号更为古老。视觉器官是人类早期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化石记录显示, 远在人类使用语言之前, 视觉器官就已经高度发展。人类最早的绘画是由视觉/空间智能所激发而创造的。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 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 它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和想象空间, 可以有效开发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潜能。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读图时代,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可以说, 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两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

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发现和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可以开发和培养学生基于内在视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学生进行丰富的视觉体验;通过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可以改变长期存在的单调的课堂学习形式,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视觉/空间智能”的确切内涵, 这将有助于正视和探究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可能遭遇的学习困难及其原因, 改变和改进司空见惯的教师教学行为, 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潜能。

三、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整体框架

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整体框架采用“分阶段模式”。这种模式分成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和迁移”, 具有两条轴线:“唤醒”和“拓展”是智能轴线, “教学”和“迁移”是课程轴线。

第一阶段:唤醒视觉/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能可以通过运用感觉器官和内心感觉 (本能、元认知和洞察力) 的练习和活动被激活。此阶段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课件、利用网络来导入课程, 展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设计独特、色彩鲜艳、使人愉悦的图形、图片、形状等, 进而通过指导性意象和假想的联系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

方法二:通过语言提示请全班学生思考、想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境, 可以给学生2-3分钟的思考时间, 之后请学生两人一组描绘他们所“想象”到的东西。

第二阶段:拓展视觉/空间智能。这涉及到为培养、拓展和加强视觉/空间智能所进行的练习活动。与其它技能一样, 视觉/空间智能方面的技能不仅可以被唤醒, 而且如果定期加以使用, 它们也可以得到改善和加强。如果得不到使用, 它们也会像其它技能一样, 处于睡眠状态。此阶段可以让学生使用图示、示意图、思维符号和图形组织者来描绘自己在第一阶段中想象的内容。

第三阶段:为智能而教、用智能来教。这一阶段涉及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等活动, 学会如何运用、相信和理解视觉/空间智能。运用视觉/空间智能来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视觉/空间智能教与学策略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这一阶段主要利用视觉/空间智能工具设计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获取学习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为视觉/空间智能而教, 用视觉/空间智能而教。

第四阶段:迁移智能。这一阶段涉及把视觉/空间智能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在所谓的真实世界中恰当地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解决问题, 应对挑战。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促使视觉/空间智能成为我们日常认知、情感和感觉生活的一部分。此阶段可以让学生每天在特定时间回忆当天发生的事件, 或使用图形组织策略描绘当天所学所见所闻, 使用视觉/空间工具写学习日志等方式来实现。

四、基于视觉/空间智能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构成要素

为了完成整体框架架构的两条轴线要达成的目的, 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课充分考虑课程设计的各内部要素。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生、教师、学习活动、课程设计调色板、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策略、评价等。在这些要素当中, 最主要的是学习活动和课程设计调色板, 二者位于整个课程设计的中心位置, 教师和学生处于主体和主导的地位, 评价则是由学生、教师共同通过学习活动的完成来实现, 整个课程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则由最外层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共同来保障。整个课程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1. 学习目标

分析学习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 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学习目标要考虑学习者的主体特征;学习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学习主题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学习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与可变化性。分析学习目标除了描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以外, 还要描述视觉/空间智能所要达到的目标。

2. 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事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特征。从年龄特征、心理、学生起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 以及从学生模型分析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差异, 根据视觉/空间智能调查表, 粗略分析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状况) 。

在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自主选择学习活动、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和自我反思等。

3. 教师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 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又应该起到“导师”的作用。具体来说, 就是做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此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者。具体来说, 教师的任务应该有以下几个:

一是设计学习活动和管理学习活动, 建立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体系, 注意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是引导、指导、辅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尊重学生差异, 提供尽可能多地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工具, 让学生各显其能。

三是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表现和完成情况,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整个课程实施前,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视觉/空间智能水平前测;实施结束, 对学生进行视觉/空间智能水平后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需根据具体情况, 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监控。

四是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得好不好, 教师的“导师”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能否对学生的活动和表现进行有效地评价和观察, 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反思。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 才能富有成效地完成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或教学日志等形式进行反思。

4.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 学习活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可以说, 能否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智能目标和特点的学习活动, 将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学习活动设计要求丰富化、情境化、层次化、信息化和多元化, 尽可能多地使用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工具, 此外还要有其它智能支持的学习活动。高中信息技术课, 有它自己特殊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设计出可执行的、难易程度适当的、符合学生特点的、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和智能目标的学习活动。活动的种类和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当学习简单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时, 活动可以是自己看课本、绘制概念图, 可以是自制各种小游戏;当学习基本操作时, 活动可以观看视频, 模仿练习, 反复琢磨, 提取操作要领, 活动也可以是绘制操作的流程图;当进行综合练习时, 活动可以设计成是以任务、问题、主题等为中心, 自己设计完成作品;等等。

5. 课程设计调色板

课程设计调色板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为教学所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在设计课程时, 首先挑选将要使用的工具 (指为所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 并把它们写在调色板上。其次, 应该关注这一课需要强调的次要的智能, 在这些智能的旁边打一个“√”, 并做记录, 以帮助记住所观察到的这几种智能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 在调色板的底部写上学科领域、目标智能、辅助智能、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策略, 在教学完成之后, 还应该加上评价和反思等。在调色板上, 都应该在本课所使用的具体的工具旁边打一个“√”, 在本课所涉及的其它的智能旁边也打一个“√”。课程设计调色板如图2所示。

6. 学习资源

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课堂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 如果没有学习资源的支持, 整个课堂将会像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失去强有力的支持性力量, 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和视觉/空间智能目标, 没有学习资源课程设计将没有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教学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房进行, 因此教师和学生随时都可以在网上获取丰富的资源。在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选择和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

7. 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信息技术课中情境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开发视觉/空间智能的教学策略, 如利用课件展示或视频提出一个个小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利用网络欣赏作品, 激发创作的灵感和兴趣, 设置创作情境;利用网络设置一个个有趣的模拟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等。

8. 学习策略

学生为了完成学习活动, 必须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具体来说,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 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任务驱动策略、讲解演示模仿策略、自主探索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等。

9. 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不能使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 也不能使用简单的几个上机操作来评价。它应该放在真实的环境中来进行。

同时基于视觉/空间智能的评价应该遵循视觉/空间智能评价的原则, 视觉/空间智能评价要求学生创作出视觉表现和精神图像, 通过它们来评价他们的知识和学习。学生必须能够运用语言、工具、视觉媒体 (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视觉) 和空间关系来证明他们被评价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他们将在评价过程中运用诸如图画、图案、颜色、形状、纹理、照片、视觉符号和模式等事物形式, 他们要用视觉/空间方式证明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为此, 在这里采用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每节课教师都可以从至少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是通过学生完成的任务或作品;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三是教师的观察和记录。为此可以设立任务或作品档案袋、关键性表现记录袋和观察记录袋。其中任务或作品档案袋可以通过在教师机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来实现, 在其中可以存放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和思维图, 可以是流程图和曲线图 (即以一个图表、流程图或曲线图的形式, 展示一个项目的各个过程和操作步骤, 描述研究成果) , 可以是视觉想象 (即运用内心的形象比喻和生动想象, 在头脑中创作出相应内容的图画, 然后加以描述) , 可以是画幅和剪辑 (即创作一幅展示理解力的自我创作或他人创作的图画和图片集锦) , 还可以是自己制作的学习纸牌和游戏等。关键性表现记录袋也可以通过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关键性表现文件夹来实现。观察记录袋教师可以自己通过一张张观察记录表格来实现。当然每节课不一定都要完成三种评价,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完成, 一般要记录的都是关键性的代表性的能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作品、表现和其它情况。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10.

[2]务志宏, 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

[3]杨海茹, 刁永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中小学电教, 2005, (7) .

[4][美]David Lazear.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 (Eight Ways of Teaching:The Artistry of Teaching wit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4th Edition)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1.

[5][美]Carolyn Chapman.郅庭瑾主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 (If The Shoe Fits…How to Develop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9.

上一篇:英文演讲点评稿下一篇:支部决议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