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2024-06-21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共12篇)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1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 只有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才能为实现“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主要通过“阅读教学三部曲”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一、兴趣引路, 让学生爱上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努力寻求阅读的机会。

要让小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可以从推荐“美丽的书”开始, 那些色彩艳丽、美轮美奂的绘本是首选, 像《獾的礼物》《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石头汤》等等,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分阶段推荐书目, 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 通过浅显的文字展开美妙的遐想, 阅读就会逐渐变得现实而浪漫起来, 阅读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 在学生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还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学生带入阅读的王国, 可以讲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可以讲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 还可以把值得阅读的书籍以讲故事梗概的方法推荐给学生, 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如, 为了引领学生开启《木偶奇遇记》阅读之旅,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语:“从前, 有一个小木偶, 和你们的年龄相仿, 他叫匹诺曹, 他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 他的生活中发生了太多曲折而离奇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带着一个个这样的悬念, 怀着一份份好奇心, 学生就会亲近阅读, 从而爱上阅读。

要想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引导他们观看电影和电视剧也是好办法, 如观看《白雪公主》《狮子王》等, 那美妙的画面, 跌宕的故事情节, 他们一定喜欢, 观后可以开一个小小的分享会, 教师适时再把书籍推荐给学生, 有了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做铺垫, 学生读起书来一定有滋有味。

二、教给方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

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就可以进一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教师逐渐放手, 实现“自由阅读”。

1.自由读:能够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要求发音正确而清楚, 使用普通话, 不读错字, 不填字、不丢字、不颠倒、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发音要清楚响亮。自由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先从阅读小而精美的片段开始, 如挑选写景文中的片段, 挑选精彩对话的片段, 还有诗歌的片段等。教师不必过严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以及自己对文字的理解自由阅读。

2.想象读:想象是阅读的翅膀, 想象力有多丰富, 阅读就会有多灵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凭空的想象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可以借助美妙的音乐和画面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每当阅读, 音乐、文字、画面融为一体, 置身其中, 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往往会产生更深的体悟。长此以往, 想象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笔者在执教《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 学生欣赏着一张张夏夜的美景, 轻声诵读课文内容, 真是一种静谧、和谐弥漫在课堂上, 让人心驰神往。还有《秋天的图画》《静夜思》等也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读的好素材。

3.思考读:学生经历了自由读和想象读的浪漫期, 到了二年级就要学会边读边思考。阅读时, 除了要注意语调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进一步读出声音的强弱、轻重、快慢、长短外, 还要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 一边读, 一边画出重点语句, 把自己喜欢的或是不理解的内容画下来, 做简单的“圈点勾画”, 在字里行间留下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痕迹。

除了让学生自己思考, 教师也可以设置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效果会更好。比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 可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用问题引导学生: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它借到尾巴了吗?带着问题学生就会更加用心地读课文, 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将小壁虎和小鱼、老牛、燕子的几次对话用“_ _ _”和“____”画出来, 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生动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4.品味读: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 是读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它需要细细体味, 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因此, 只有让学生学会品读文本, 才能有效进入文本境界, 从而产生思维碰撞, 情感的共鸣, 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笔者认为, “读读、划划、品品、议议”是比较好的品读方法。其中, “读读、划划”是“品”的前提, 没有充分的读, “品”就无从谈起。“品品”是读者自身的理解行为, 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也为“议议”提供了真实的内容。而“议议”是“品”的最高境界, 是一种思想和理解能力上的升华,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 个体的认识就会更完整、更充实、更丰满。笔者在平时引导学生品味读的过程中, 还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例如,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 提出问题:课文中小燕子、小麻雀、小黄莺为什么说春雨的颜色各不相同呢?它们的依据是什么?你又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的依据又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 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也学会了从事物的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创设环境, 让学生坚持阅读

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自主选择有意义的读物, 并能专心阅读, 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 从不阅读的学生也有可能爱上阅读。我们可以在班级设立“小小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 经常性地开展“成语故事会”“好书推介会”“古诗词诵读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系列活动,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定期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利用课前五分钟、阅读课等时间, 为学生诵读经典读物的精彩部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班级网站、黑板报等阵地定期向学生发布“读书推荐目录”,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3.发动学生建立“个人小书柜”。现代的家长都能充分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但在购书方面, 并不一定有经验。因此, 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如何购书, 购什么书, 如何在家陪学生阅读, 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 只有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关注下, 小学生才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而这种习惯, 将使他终生受益。

摘要: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从读书中他们会自然地懂得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高尚的品质及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2

扬州市邗江区霍桥学校薛增国

阅读能力是学生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美国学者哈维兰曾说:“良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良好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带你遍及于生活的细微之处。”从整体教学来说,阅读和习作一样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但从细节教学而言,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要想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做任何事都会事半功倍。俗话说的好:“好

1.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大脑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记录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记录,它将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及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著名教育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三、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求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

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四、欣赏性阅读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读者受到情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读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以赠,兴来如答”,从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揣摩领悟语言,“揣摩领悟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出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评价

五、质疑性阅读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

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六、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尖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

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能力;四部曲

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神秘的科学世界,不断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成才奠定基础。

一、第一部曲——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通过自身的嗅觉、视觉和触觉不断探寻着这个新奇的世界。有一雙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学生学习成长有着重大意义。观察是认知事物的基础,所以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观察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探寻科学世界的第一手材料。

例如,在教学《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等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周围有哪些植物?引导学生自主去观察花草和树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快乐地东瞅瞅西看看,回到教室后都争先恐后地告诉看到了多少种花草。学生将所看到的杨树、柳树、月季花、牵牛花等都告诉了教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植物都有什么不同的?”学生这个时候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颜色不同,柳树是绿色的,牵牛花是粉色的。”还有的学生说:“杨树的叶子像小扇子,柳树的叶子像小船”等等,大家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接着科学教师告诉学生,这些植物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是因为不同植物拥有不同的生命特征,让学生被生命的奥秘所折服,顺势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植物的不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气息。

二、第二部曲——动手检验真理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难发现,学生爱玩爱闹。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动手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内容的时候,科学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接着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有的学生说:“我用书本一摆动就会感到很凉快,空气从我的额头擦过。”还有的学生说:“我用力的挤压塑料袋,塑料袋会变大,我触摸到了空气。”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空气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对于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肯定。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去检验空气是否存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第三部曲——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掌握语言艺术,巧妙引导学生敢于提出有“智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这一课内容时,在课堂上播放恐龙时期一些视频片段,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学生有的问:“现在恐龙为什么没有了?”“恐龙是什么时候就存在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辅助工具给学生营造和谐轻松学习的氛围,好奇心的驱使,把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汇聚在一起,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是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第四部曲——集体讨论提高学习能力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发散思维。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科学的态度去认识自然,鼓励学生具有目的性地去探究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研讨,做探索真理的主人。对于讨论探究的结果,教师帮忙进行相关的总结。

例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课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堂分组讨论研究课题“水里面存在空气吗”时,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两种讨论结果。认为有空气的一方,举出鱼可以生活在水里;另一方则认为,人无法在水中生活。这个时候科学教师先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学生自己去辩论,有的辩论道:鱼跟人是不一样的,鱼用鳃呼吸,人是用肺呼吸;另外两者的生活环境也大不相同,鱼生活水中,而人生活在陆地上。经过激烈的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进行研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量,提高了学习能力。

总之,科学世界有无尽的奥秘,科学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陈雪良.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J].上海教育,2012(36).

[1]科学的本质与儿童的科学课堂[J].江苏教育,2012(31).

[3]罗阳佳,薛婷彦.让实验回归课堂[J].上海教育,2012(31).

高唱三部曲,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篇4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爱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次活动能使儿童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儿童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浓,活动效果自然就很好。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和日常生活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做到爱读、乐读,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热情,产生探究的动力。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常常用于一节课或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成功的导语就如同美妙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们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的内部动力。达尔文在总结自己成功时说:“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使学生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在教《海底世界》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然后由学生描绘一下大海的景象。接着提问:“那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子呢?那里有没有和陆地一样的自然现象及景物呢?比如阳光、声音、动植物等。”学生各自猜想,最后我说:“同学们猜想了很多,如果想知道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的,这节课就跟随老师一同进入海底世界。”在这里我用学生对神秘的大海的好奇心,制造了一种悬念,引出了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激起了阅读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情感通常产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小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受到具体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所以对于饱含深情的课文,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和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渲染情境,这样利于学生身临其境,激起阅读的欲望。在阅读《二泉映月》时,学生对阿炳生活的年代及其生世没有感性的认识,对文中叙述的那首跌宕起伏、饱含情感的东西没法产生共鸣,阅读就没有了热情。如果在阅读中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感人至深的乐曲,便会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伴随着时而哀怨、时而愤慨的二胡曲,学生阅读的兴趣无形中被激发了起来,阅读自然也就有了激情。

(三)形象教学,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枯燥地读只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心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形象教学方法。因为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这种兴趣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或活动来激发。比如:唱一唱、画一画或演一演,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变得十分浓厚。

1. 唱一唱。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先播放了电影《祖国的花朵》片断,画面中配着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学生们听完后感到十分兴奋,大家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唱完后,让学生结合看到的电影片断讨论歌曲中唱到的景色及演唱时的心情。这样再进入课文学习时,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2. 画一画。在教《海底世界》时,我先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海底世界说一说,再用彩笔画一画。学生将大黑板看成海底世界,一起在黑板上的任意一个位置画出海底世界的景色,组合成一幅《海底世界》。然后学一学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和课文中的海底世界比一比,这样对五彩缤纷,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学生就更加有兴趣去认识和了解。

3. 演一演。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他们通常喜欢模仿表演喜欢的角色。根据这一特点,我有选择地选用一些生动、富有童趣的课文,让学生们亲自去演一演,体验课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狐假虎威》时,我准备了狐狸、老虎和其他一些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互相体验两位主角的性格特征,并且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如此一来,学生就有兴趣去阅读、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

除了上述的三种方法,还可以运用比一比、赛一赛、做一做等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鉴于阅读的不可替代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就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前提基础,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二、激活思维,在阅读中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可控制的认识活动,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任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思维与学习的关系密切。教师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穿针引线,做个铺路人,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启发质疑,激活思维的创造性。

“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牛顿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在创造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体现。善于鼓励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

首先,要创造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乐意看到学生提出一些预期之外的问题,因此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其实那些预期之外的问题正是学生思维创造力的表现。教师应当对学生充满信心,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阅读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设问。对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的学生,教师应当予以赞赏。即使学生的提问有时会发生错误,教师也应很有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引导。

其次,对课文质疑体现思维创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文章所包含的信息情感是多方面的,以及不同学生由于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的差异,因此,对于课文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正是不一样的提问,体现了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如教学《第八次》时,我让学生自己学完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如果在没有看到蜘蛛结网的情况下,布鲁斯七次战败后会怎样?”“布鲁斯又是怎样动员溃败、失去信心的军民参加第八次抵抗?”“为什么第八次会成功?”“如果第八次再不成功,布鲁斯又将如何?”……这些不同程度也是出乎意料的问题恰好说明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创新。

最后,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又叫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集体解决具有思考价值的创造性的疑问。同样以课文《第八次》为例,当学生提出了上述的问题后,我便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有创造性的思维,才能解决创造性的问题。每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单一的,比如在回答“为什么第八次会成功?”时,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大家重拾信心、重振旗鼓、斗志昂扬;有的同学认为布鲁斯不仅仅有信心,更重要的是总结了前七次失败的经验,改变了作战策略;也有的同学认为,布鲁斯第八次并不一定会像文中所说的那样获得胜利,因为前七次的失败说明了他并非是个有谋略的统帅者……

(二)尊重个性体验,激活思维的发散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体,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也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如果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阅读结果强行灌输给学生,那将压抑学生的个性,失去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对这种差异的注重在文本对话中有利激活思维的发散性。因为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就是“求异”,所以要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如有一个教例:上《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文章为什么让“我们”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后,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认为要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有的却愿意做像苹果的人,既好看又有用,认为应该像苹果那样学会表现自我,不仅有内在美,而且有外在美,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这个教例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个性体验,充分激活了发散性的思维。对这类独特感悟,我们应当尊重,因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就需要有这样思维能力的人才。

三、激励扩展阅读,注重积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因此我们要打破教材界限,让课堂阅读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课外读物,进入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他们在与课内、课外文本的对话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语言,培养独立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应当激励学生扩展阅读,进行积累。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1. 课内延伸文本,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内文本的兴趣,对一篇课文或一单元课文做适当的课外延伸,以此来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就利用学生对这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的喜爱,在学生中展开了“中华成语小故事”的阅读活动,学生的兴致相当高,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许许多多有趣又含义深刻的成语故事,然后在阅读实践活动课上进行朗读交流学习。由此,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许多。又比如在教完《海底世界》后,我延伸了课文,在班上激起了一股“探海热”,学生在这股热潮中阅读了大量和海有关的科普读物。

2.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贴近孩子生活、思想的文学作品,扩展阅读。如低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读一些童话、寓言等。这类作品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语言优美,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为课外阅读起好步、开好头。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就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心智的发展,就可以阅读天文、地理、科学、军事文章和时事新闻等,因此应注重其年龄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他们可以逐渐阅读些具有深度并能引起思想共鸣的文学作品,去感受生动的形象,优美语言和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情绪,因此我帮学生选择了一些文学名著、诗歌散文等,如《三国演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凡尔纳科幻小说》等。

(二)鼓励学生课外积累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的积累。比如有的学生对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喜欢的词、句进行了摘抄,在活动课上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每次阅读文学作品后,都写了读后感;还有的学生利用班级校报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我鼓励赞赏学生这样的积累,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并且经常提供机会给他们交流,展示自己的经验成果。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篇5

第一 选择喜欢的内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日常会遇到大量的.文字材料。对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选择一些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比较贴近的内容,如生活、娱乐、时尚等等。我们还可以在手机上浏览和阅读,也是比较方便的。

第二 了解作者和作品。

我们无论是阅读文章、报纸,还是书籍需要对作者和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此外,时代背景、写作风格和手法都也是需要认识和理解的。

第三 思考和理解。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这在不少考试中会出现的。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由浅入深的去理解和思考。一些文章和书籍表面上似乎有些浅显,但是到了后面就会向读者提出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想要我们联系实际来思索和推断。

第四 多阅读。

朗读文章和书籍能够有效的培养出一种语感来,尽管默读被认为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好的方式。但是朗读对于训练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和记忆力方面还是比较显著的。此外,我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文章去朗读,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了不少的提升。

第五 写下感悟和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6

(一)学生自改,让学生睁大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作文写完后,可先让学生分组交换互改。要求只有两个:作者的文章什么地方写得好用曲线划出来,在旁边腰批处说明好在那里。文章最后评语只要说说小作者的文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就可以了。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可以得到别人肯定,并在肯定声中自我肯定的人,是一个自信的、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可以借人之长补己之所短的人;而绝不是一个批评家,一个善于否定别人,然后肯定自己的人。”渐渐的,同学门的评语都着眼于他人文章的优点了,即使写得一般的文章,学生也能找出其中突出的优点,如“你的文章对话描写十分具体,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或“能把你积蓄的名人名言恰当的运用在文章里,真棒!”又如“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值得学习。”这样学生批作文的过程变成了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他们看到了别人越来越多的优点,自己的优点也不断被同学发现,并一再得到肯定。他们在肯定自己,学习别人中迅速成长。

(二)教师精改,用赏识的目光看学生的作文。

为人师者总以为不指出学生作文的缺点,就是不负责任,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于是即使学生的作文写得已相当不错了,也要从鸡蛋里挑些骨头来。就这样下去,学生只会退缩,只能畏惧,对其写作能力的提高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要以赏识的心态,去赏识孩子的一切,包括他写的作文。

教师评语不在多,而在于“精”。教师应精当准确地找出孩子文章的独到之处及优点所在,以一言而概之。如“选材真实,以小见大,真棒!”“语言生动,老师真想再读一遍。”“书写非常认真,老师佩服你!”“文章开门见山,收尾干净利落。”“让学生在反复品味评语中肯定自己的优点,继而发扬光大。这样我门就能激发学生门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肯定的话语中巩固一个又一个优点,摘到一个个胜利的果实,形成良性循环,学生最终会走得更高、更远,直至成功。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咱们赞美,我们的学生更是这样。让我们利用作文这个工具,使学生不仅学会写作,也学会学习,学会赏识:学会在赏识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塑造成功的人生。

(三)鼓励学生补充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获得提高。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达到更加满意的效果,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作文修改中去。当学生有了借鉴和新的认识后,有想写更好的愿望。此时再改,他们会吸收别人的优点,求得自己的佳作,这会使他们的作文水平继续提高。可以尝试学生给报刊投稿或参加评奖,在活动中检阅自己的作文水平,学生可以把再次进步的作文交给老师指点,让老师给以新的评价。老师还可以评出优等习作,每学期展示一次学生的习作成果,把佳作抄编在一起,让大家共同赏识,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只要唤起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意识,坚持多修改,多连笔,一篇篇成功的作文就会诞生。同时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他们就会愿写、愿改,这样反复修改必出佳作。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7

一、导入切题,注重趣味

新课导入如同一本书的序言,如同一场戏的序幕,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重要作用。为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从新课导入阶段就应该精心设计,进而通过切题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说道:“每个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是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将来桃李满天下。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该问题的提出一下子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有的说:“我也有梦想,梦想长大之后能够当上一名教师,去乡村支教。”有的说:“我的梦想是能够当上一名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更漂亮、更节能环保的房子。”有的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和平战士,通过努力让战争远离这个世界。”听完学生们的种种梦想,我微笑着说道:“看来大家的梦想都很伟大。马丁·路德·金也有一个梦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梦想究竟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充满趣味的新课导入,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当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二、重视课中,讲授点拨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堂高效的阅读课而言,仅注重新课导入仍远远不够。步入正式教学阶段,高中语文教师需对具体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讲授及积极点拨,进而让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思想,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都的秋》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该段的具体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过于颓废,是不是郁达夫的审美情趣存在问题呢?”针对该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并未直接正面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经过短暂思考,有学生回答说:“郁达夫的审美情趣没有问题,事实上悲凉零落也是一种美。”对于该回答,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道:“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每个季节均有每个季节的美。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仔细品味该段文字所传递的相关思想,思考作者究竟要表达怎样一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讲授点拨,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课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课中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审慎对待,不能随意为之,应积极进行讲授点拨,不应让学生过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课,留有余味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并不注重课堂结尾阶段的结课,有的草草结课,有的甚至根本不结课。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我认为,对于一节阅读课而言,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结课用来收尾。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课堂结尾阶段我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总结: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段至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做完课文总结后,我这样说道:“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请同学们放学之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这样的阅读教学结课方式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有效总结,还通过布置作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散性思考。可以说这样的结课是有效的,它不仅做到了有效结课,还留有余味,值得一线教师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总而言之,“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是实现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重要三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认真把握好每一步骤,积极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高上述三个步骤的有效性。

摘要: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很多,但是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导入切题,注重趣味;重视课中,讲授点拨;有效结课,留有余味。只要可以做好以上三步,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定然会得以成倍提升。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8

但是,由于文言文写作的时代较为久远,其中许多词汇较为冷僻,或者古今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古文的语言形式较为复杂,这对刚接触古文不久的初中学生来说,在读通、读懂、读顺原文时产生了较大的障碍,如果缺乏得当的引导,阅读中极易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加强古文积累,形成语文素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文教学既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亦是其难点。在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沿袭或照搬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而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文言文的自身特点,从感知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古文阅读积累,逐步形成古文阅读能力,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和任务。现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谈三点粗浅做法,与读者分享。

一、课前介入,培养学生古文阅读的兴趣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对于古文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生涩枯燥的文字很快就会消磨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工作中,笔者尝试提前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有关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历史故事等,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做好相关知识储备,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

如《左传》名篇《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故事,原文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梳理清楚其社会背景,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进而对历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进行研读,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课文内容,在阅读原文时有意识地联系时代背景、人物故事,进而读通、读懂原文。教学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主要包括:利用互联网搜检《左传》是一本什么书,主要记录了什么时期哪个国家的历史事件;查阅有关“长勺之战”的情况,弄清战役的背景、进程和结果,分析双方胜负的原因;探究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并就战争结果进行初步分析,看能否得出相关的结论;初读《曹刿论战》原文,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由于预习任务主要是搜索历史重大事件,学生借助互联网能查阅到大量的信息,并且这些扣人心弦的战争故事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故而预习中的困难基本能解决。在有了相关知识的储备后,学生在阅读《曹刿论战》时,就能自觉将历史事件带入原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文阅读的难度,为完成学习任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再如《岳阳楼记》《出师表》《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陈涉世家》等,原文都比较长,文中冷涩字词较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时比较困难,为了降低阅读难度,及时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引导学生提前介入学习内容,通过阅读,了解作者人生的际遇、写作背景、历史事件、人生轶事、相关评价等,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完成了“外围歼灭战”,又对即将攻克的“堡垒”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预习充分,在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就能自觉关联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任务往往也比较容易实现。

在预习中提前引入关联信息,目的是“扶”一把,让学生通过对各类辅助信息的了解,积极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为学习古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的预习任务要紧紧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学生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加深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要求,并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训练内容,让学生加深对关联知识的印象,切忌囫囵吞枣、似是而非,避免引起观点混淆,学得不透、不深、不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加强合作,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展开讨论,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指导,教给学生阅读古文的方法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方法不对。方法不对,功夫自然白费。因此,课上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信奉“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言”,为了疏通课文,确保对字词的理解,师生往往会逐字逐句边读边翻译,一篇课文要花去很多时间,自然降低了课堂效率。笔者以为,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字词的理解,还要重视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文言文阅读最大的障碍是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虽然文言文不及白话文直观易懂,但在词义理解、句式结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教师在课上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些规律,授学生以“渔”,才能由“扶”逐步到“放”,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授的“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词法和特殊句式。其中,古代文化常识主要讲清楚文中出现的称谓、官职、礼俗、天文、地理、历史等。如教学《出师表》一文,弄明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格局,了解刘备三顾茅庐以后蜀国君臣间的感人故事,特别是刘备白帝托孤的历史背景,则学生对“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的深层含义自会了然于心。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精心挑选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构建文学常识知识框架。常用词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如多义词“兵”“被”“苟”“鄙”“度”,通假字“反”“说”“止”“亡”,语气词“矣”“夫”“呜呼”“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形成知识链,夯实古文阅读的基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学会举一反三,进而熟练掌握常用的文言文句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也便于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和摘录,使得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词语分类卡片,引导学生自觉摘抄古文中的成语、警句、名句等,这是提高学生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既要讲究艺术,更要精当,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词类活用和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而古今文化差异、语法差异、词性变化等大致了解即可,不必在课堂中纠缠过多,以防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师要学会并敢于放手,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和自主的机会,让他们有时间去疏通字词、朗读原文、赏析经典句段、感悟课文内容,调动自身情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三、课后补充,增加学生古文阅读的积累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更应“趁热打铁”,将学生对古文阅读的热情向课后延伸,做好“课外功夫”,及时补充与原文类似或关联的文言文进行课外练习。其作用有三:一是有利于巩固课上所学的古文知识;二是进行能力迁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加以强化,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三是有利于增加阅读积累,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现有古文80 余篇,如果都能按“1+1”模式进行课外拓展,学生的古文阅读量将达到160 篇以上,这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可以为学生加什么样的“餐”呢?笔者以为,一是补充训练与所学课文有关的文言文,以补充课内的不足。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教后可以补充《史记》内容:“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身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以“卧薪尝胆”来帮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二是补充训练类似的古文,如学习了《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之后,补充《叶公好龙》《掩耳盗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寓言或典故类文言文章,加深学生对此类文本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补充的阅读内容,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督查和落实,避免流于形式。如组织诵读会、小型研讨会,开展古文阅读竞赛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在合作交往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在古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文言文自身的规则,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通过师生协力合作,共同奏好“课前”“课中”“课后”三部曲,引导学生去梳理、感悟、朗读、背诵,在运用中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因为古代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意义、句法结构、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中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初中生由于古文阅读积累少,文言文学习困难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小组合作、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旨在培养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其语文素养。

感受阅读乐趣 提高阅读能力 篇9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 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生活, 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 同时要上升到新的层次, 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 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机会, 不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 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

其次, 课堂所呈现的形式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如果学生面对着教材, 无动于衷, 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 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 教师就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 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因此, 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乐趣比阅读材料后获得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 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读为主线, 重整体感悟, 重语感培养

1.“多读少讲”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 自由轻声读, 在理解课文时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引读等, 保证了每个学生读书的机会,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指名读时, 我注意抓两头, 带中间。读得好的树榜样, 读得差的教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读好的信心和想读的愿望。这些方法看似简单, 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其次,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 在读中体味课文。最后, 精彩的段落要熟读成诵, 牢记在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是大量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 是把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化的最好途径。比如, 当儿童朗读《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时, 得到的是整体的感受: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 通过朗读再现了景物、环境。读得多了, 积累就多了, 语感也逐渐丰富了。

2. 读与看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 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课文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3. 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争论喜欢谁, 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4. 读与说相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 请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谁, 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热烈, 通过学习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能从中受到更多启发。

5. 读与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 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找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结果学生的表演淋漓尽致、维妙维肖。

6. 读与画相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如在教学《小池塘》时, 我请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课文中所描绘的小池塘, 学生兴趣盎然, 纸上立刻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画面, 在兴趣的基础上又重温了一遍课文。

7. 读与写相结合

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一、读中看、思, 加强理解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 自由说说画面上的景物。在学生说出了“图上有梨和苹果, 有稻子和高粱”后, 我又让学生读课文, 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再细读。就这样由图像信息, 转化为文字符号, 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 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 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特别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 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并以此为突破口, 采用变序阅读法, 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 思考问题的原因, 理解课文内容。

二、读中说、演, 提高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的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学完《坐井观天》一文后,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 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 他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编好后, 再分角色演一演, 说一说。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 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 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 活灵活现, 维妙维肖, 令我非常满意。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三、读中画、写, 巩固运用

这里的“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 在识字教学前, 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时, 我又让学生画出优美句段;学完课文, 我还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个图片绘画展, 让学生画画想象中的黄山奇石。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写离不开读, 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 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 我要求学生仿照“ () 是 () 的家”的格式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并且观察得挺仔细, 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阅读能力四部曲 篇11

关键词:高校学习;教学能力;教和学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高校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前沿的学术水平,更加要求教师具备高效的教学能力。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最核心的工作并日益受到重视。大学教育作为高中教育之后的自主选择阶段,在培养育人这一共同基本点外,与之前的教育方式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在大学里学生自主定義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需要参加较多的课外课程,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并理解课本以外的材料和论文。简而言之,大学生自主制定大部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践,通过课内课外学习实践达到相关的毕业要求。学生结束高中教育后在开始大学教育时,会不太适应自主地学习环境。大学老师需要引导、辅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方法,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学习的持续性发展。笔者就自己的理解就以下三点简单阐述作为一名优秀高校教师所需要具备的教学相关的能力和素质。

一、课前——教和学的方向

首先,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对自己所在学科的广度和深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不仅要对既有经典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还需要对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敏感的认识。教师必须具备基于对知识的理解编写优秀教学大纲的能力,其中应该包含课程描述、联络方式、相关和推荐读物、课程需求、评分原则以及其他相关政策(考勤,学术诚信等)。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的指明灯,学生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准备地来听课,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能动性,教师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定期回顾,并妥善调整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与学的准确性。当然也可以引进一些时髦的沟通方式如微博微信等,发布一些与教学的相关信息,更新教学大纲相关的进度,提高课堂外的沟通,保障教学大纲的顺利落实。

二、课中——教和学的互动

其次,课堂作为第一个与学生建立面对面联系的地方,整个课程内容的绝大部分也是在课堂中传授的。教师必须具备营造一个有深度、富有特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的能力。课程初始阶段帮助学生明确教学大纲,多专注学习技能,知识架构的培养。每堂课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包括对本堂课的理解深入,同时也需要对下次课的内容做适当的准备,让学生有准备地来上课是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要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可能比较适用于基础教育,但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以致用的阶段。在课程传授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小组讨论、视频短片讨论、学生报告等方式增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习的记忆感。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是极其重要也是难度极大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设定有争议性的,针对性较强的讨论题目,其次是将学生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思维方式等因素分成人数不超过五人的小组,进行快速的,不超过十分钟的即兴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阐述观点,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分析并给出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善的设计能力,全局的组织能力,知识的统筹能力。

三、课后——教和学的延续

再次,由于大学课堂教学时间不如高中课堂教学时间那么高强度、高覆盖,教师需要具备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的能力,让学生在群组讨论,课堂教学过后能够积极主动的在课下自主地查阅资料,强化和深化现有知识,快速拓展。授课初始并贯穿始终的教学大纲中罗列的参考读物需要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选择参考读物时,教师需要兼顾通俗易懂、知识广度拓展和知识深度拓展等多个因素,不多不少。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发散思维。同时教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好笔记,提高知识归纳和总结能力。当然社交化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大学教师需要创建详尽的教学大纲,指导学生和自己的教和学的方向;大学教师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引入小组讨论等方式改善教和学的互动;大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帮助巩固教和学的延续。

参考文献

[1]唐中华,“课堂教学互动方法研究[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4-26,1,2007

[2]李保强,薄存旭,“教学相长本月复归及其教师专业发展价值[J]”,教育研究,129-135,6,2012.

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篇12

一、改变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持久地投入到阅读当中,也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和限制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说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分析讲解,学生是难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的,学生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就谈不上对阅读会有多少好感,更谈不上有浓厚的兴趣了。

二、因材施教,引导阅读

学生年龄小,能力和经验有限,不能自己安排合适的阅读活动。因此,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阅读目标,用合理的教学目标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学生难以消化,不易理解文章内容,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反而阻碍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发展;目标定得过低,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科学恰当地确定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每一篇课文之前,都明白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地进入自主阅读之中,把书读进去、读出味道来,学生也就喜欢读书了。比如,阅读一篇文章,要认识几个生字或记住几个词语,或认识某种修辞手法,或要熟读一段美文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比如“读准—读通—读懂”、“读通—读懂—品读”等,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了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果。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当是语文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阅读要求,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设问质疑,促进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的实质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不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使学生无所适从。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的差异去设计问题,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必须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太难会抑制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令其望而却步,失去自信心;太易则会导致学生思维松懈。再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当能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索,而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回答“是什么”。最后,问题的次数要适量,提问的时机要适宜,问题过多过滥,提问频繁,使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难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反而是用教师的设问牵着学生思维,让学生跟着教师走。

四、小组合作,深化阅读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但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学生自读后,让其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或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读、说、演、画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拓宽小组成员的阅读视野,深化阅读体验,如此可促进学生情感的良好发展。

上一篇:测绘工程项目下一篇:Web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