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精选4篇)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 篇1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
——宝应县实验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汇报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凝聚着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艺术魅力,她熏陶、感染、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为凝聚、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我校作为全县的品牌学校,有着百年的文化积淀,历来十分重视人文教育,诗词教学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好古诗词教学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近几年来,我校在诗教育人、人文兴学中大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诗教实践的举措和取得的一些成绩汇报如下:
一、以环境为依托,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
“昔孟母,择邻处。”自古,先贤们就认识到了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巨大。为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氛围,我们通过集体升旗仪式等全校性活动,进行宣传发动。教室内外的走廊或悬挂、或喷绘图文并茂的诗文图画,张贴起《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相关内容图片,高年级教室里专门开辟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赏析板块,刊载学生的作品,中低年级教室的“学习园地”中有的是硬笔书写的诗词作品,有的是读写绘作业展览。附属楼一楼的走廊上,我们布置了以“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题的诗歌文化长廊,走在长廊里,仿佛徜徉在历史的长河里,触摸着农历社会散发出的文化气息。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欣赏诗文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言雅行。
二、以实验为契机,构建古诗词校本课程。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积极开展了中华经典诗词与现代名家名诗的诵读活动。学校每天早晨的早读课都用来进行诗歌诵读,我们谓之“晨诵”。“晨诵”是我校重点打造的校本课程,是以适合孩子当下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
晨间诵诗提倡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同一首诗歌来“开启”黎明,为每一天注入生命的源泉。这个一定的时间可能是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样的诗歌,往往需要千挑万选。晨间诵诗一般都是那些意义深远的诗,既能够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对其全部奥秘进行把握,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 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日常诵诗在内容上,具有优美典雅、天真纯净、奋发向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是儿童以当下的经验能够感受得到的,日常诵诗是晨诵的“必修课”。生日赠诗是最受孩子们欢迎和期待的一种晨诵形式。在每个孩子过生日时,我们老师都会精心选择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进行改编,如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等,把学生的名字嵌入其中,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给他。这首诗一定是当下最适合这个孩子的,也一定是暗含了他的将来的,所以具有“惟一性”。许多老师还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及作业、作品等拍成照片,和生日诗一起做成漂亮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让人终身难忘。情境诵诗则是在特别的日子,或者是特别的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比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时诵读一些写给教师、写给母亲的诗歌,再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选择一些悼念遇难同胞的诗歌等等。
老师们自主研发小课程,将古诗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个单元系列。如“梅花”课程,“桃花”课程,“爱国诗”课程,“边塞诗”课程等。在“农历的天空下”古诗课程中,老师们按照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古诗,将它们串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一年漫长的穿越,内容涉及到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民俗„„在穿越的过程中,学生慢慢了解,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在千百年前,在我们现在立足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人们是怎样憩息劳作的。立春,我们吟诵王维的《春园即事》: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雨水那天,我们吟诵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到了,我们就吟诵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清明到了,我们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作为一项校本课程,学校全体语文教师人人承担,全员参与,进行课堂实践、互动交流、撰写课例、反思等研究活动。由陈兰惠、陆友松带领的研究团队编写和出版了《与太阳同行》的特色教材,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以活动为载体,建设古诗词校园文化。
1.扎实开展古诗词背诵、创作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举行古诗词背诵活动,内容均出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年级段推荐的古诗词。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活动,形成一个你争我赶的良好氛围。凡是能正确、流利地背出规定篇目的学生,均能被评为“古诗文小能 手”。我们还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尝试创作诗歌,举行作品评比,优秀作品在校报《银杏树下》发表。
2.多种形式展示教师诗歌书法作品。
我们经常组织一些小型的教师诗歌创作研讨沙龙,交流平时创作的作品,择优在学校橱窗内进行展示。在学校大门醒目处,每天都以小黑板形式展示老师粉笔书法,书写内容为古诗,学生一进校园便能欣赏到古诗词,不由自主地开始诵读,把诗词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用诗歌改变学生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们为学生的课间安全大伤脑筋,坐班、圈养,成为了一时的无奈之举。诵读诗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窗户,我们再拾传统的、民族的游戏形式:丢手绢、跳皮筋、跳竹竿舞、拍手游戏„„学生一边游戏,一边诵读经典,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可谓一举多得。
中午和傍晚放学时段,是孩子们身心最疲惫的时候,可此时在我们的校园内,却别有一番风景,引来周边群众的驻足。小班长整理好放学队伍以后,就开始起头,带领全班同学一边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校园,一边高声齐诵经典诵读篇目,此时,每一个肚子已经咕咕叫的孩子,正享受精神食粮的哺育。
4.创造具有诗意的教育主题活动。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便收集改编,将经典诵读的内容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收集古代诗人的典故,利用每天10分钟的晨会时间,轮流让孩子自己讲,吸引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用生动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大致了解所背经典的意思,并能与自己当下的生命巧妙地编织,将经典植根于现实。每个月,我们都有以年级为单位、以经典为载体组织主题班会活动,比如结合《弟子规》进行的系列主题教育有: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活动中,学生对照经典章句,力争做到知行统一。我校二(4)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班有个叫陈书偈的学生,妈妈送他上学的路上,骑电动车转弯时不小心摔倒了。陈书偈赶紧扶住妈妈,说:“《弟子规》里说,‘宽转弯,勿触棱’。妈妈以后一定要注意,转弯时要转大弯,这样才安全,不容易碰到东西。”妈妈很感动,下午送孩子把这件事告诉老师,觉得孩子学《弟子规》用处很大。
5.亲子诵诗活动让诗教更深入。
单靠在校时间背诵,显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我们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家校联系,通过沟通,赢得家长的配合,其中便签就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我们通过一张张小小的纸条,既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诵读情况,更了解了孩子诵读的程度,增加了老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事半功倍。另外,我们还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诗、背诗,一起体味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美景、环境感叹之情,在诵读中共同玩味。这样,学校诗教与家庭诗教形成经常性的互动与沟通,形成家校联合、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6.汇报演出尽展诗教的无限精彩。
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一些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得到了领导、同行、家长的广泛赞誉。2012年5月11日下午,我们举行了“相约银杏树下,拥抱国学精华”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活动邀请了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诗词协会、县创建“江苏省诗词之乡”办公室的有关领导,全县各中心小学校长、城区各小学校长,以及该校网上结对学校、质量结对共进学校的领导和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观摩。现场观摩活动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展示活动历时一个多小时,每个年级展示一个专题,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弟子规》、三年级的《百家姓》、四年级的《增广贤文》、五年级的《千字文》,学生将这些蒙学经典以诵读形式,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歌舞,配以灯光、旋律,动态诠释了经典内涵。最后,我们自主开发的校本复合课程的展示更是将经典诵读活动推向了高潮。
四、以教学为抓手,提高诗教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形成较为完善的古诗词教学管理制度,教导处要求备课组长全面负责本年级的古诗词教学管理工作,组织正常的教学工作督查。每周二晚上,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示范课、展示课等教研活动,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学校重视教师的业务提升,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邀请县内诗词专家郭金标先生来讲学指导。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开阔眼界,充实头脑。每学期都要举行校园诗词教研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撰写相关论文,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诗词积累与诗教水平。近年来,有十余篇古诗文教学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刘国军老师的教学设计《江雪》发表于《教学月刊》,张立华老师的论文《古诗教学有效设计的思考》获扬州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由于语文课本上的古典诗词数量有限,光读这些是远远达不到继承文化遗产,培养诗词一代新人的目的的。为此,我们的备课组长,经常性地从《中华诗 词》《江海诗词》《宝应诗词》及网络上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佳作印发到爱好诗歌的学生和教师手中,供学习背诵、创作借鉴。
五、以育人为宗旨,打造充满活力的银杏诗社。
银杏诗社创立于2001年秋,是我校最具人文特色、有着广泛影响的社团。十年来,银杏诗社以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诗教,交流诗艺,加强素质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开展了诗词培训、人文讲座、“诗中漫步”朗诵会、“银杏树下”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修改能力,刘红梅、杨一杏、朱红星等老师经常收集学生写的诗歌,进行修改,将原文和改文并排打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老师改稿的启发下再次进行修改,还组织班上学生进行讨论,择优推荐到报刊上发表。活动中,孩子们写诗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一个个小诗人已经小荷才露尖尖角:宝应是著名的荷藕之乡,宝应水泗荷园是宝应人夏日赏荷的必去之地。六年级的杨依霏这样赞美荷园:《咏荷园》湖光粼粼水如天,秋波滟滟芦生烟。残荷微醺舞绿袖,江山如画醉清秋。宝应除了荷藕出名,还有众多特产,六年级的姚正阳同学这样写道:叶绿荷丰藕甜嫩,稻黄米白味更香。鱼肥虾大蟹儿壮,美酒佳品五琼浆。目前,孩子们的诗歌已陆续发表于《扬州日报》《少年日报》《小学生作文向导》等报刊。
最后,向关心和支持我们诗教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决心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诗教活动,让中华诗词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孩子们在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传承银杏文化。我们也相信,通过诗教活动,宝应县实验小学的品牌效应会日益显著。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 篇2
一、确立特色项目———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生多为本地或外来打工族子弟。2008年9月, 大石桥市教育局下发了《创建特色学校》的参考意见, 根据意见, 我校明确了“以特色校创建为载体提升办学内涵”的办学思路。
(一) 诗词特色校的创建背景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2008年, 大石桥市教育局发出了“以诗带文、以文促学、以学修人, 全力打造诗词特色学校”的号召。大石桥诗词协会、诗词学校发出了“诗词进校园”的倡导, 对学校进行了多次培训。经过专家引领, 钢小人进一步认识到:中华诗词博大精深, 许多传世之作内涵丰富、意存高远、哲理深刻, 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丽至宝。“诗词进校园”是继续中华文化遗产的需要, 更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词能为孩子们打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读千古诗词, 必将锻炼儿童的记忆力, 提高孩子语文素养, 培养孩子敏锐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 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
(二) 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创建规划
2008年3月, 钢都小学确定了诗词特色创建工作的三个层面的目标。1.创建工作的中期目标 (2008年~2010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诗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及积累诗词的习惯;远期目标 (2010年2月~2013年7月) :通过持之以恒的系列创建活动, 最终达到100%的钢都小学毕业生都能声情并茂地背诵100多首古诗词、200多个诗词佳句, 并能灵活地在作文中引用, 50%毕业生能仿写诗词, 30%的学生能尝试诗歌创作。2.创建工作的横向目标: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3.创建工作的梯度目标:低年段着重通过引导学生读、背、写、画古诗词,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积累古诗词的习惯;中年段侧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 改诗成诗, 改诗成文, 将古诗词佳句恰当引用到作文中;高年段侧重渗透诗词创作知识, 将学生逐渐引领到诗词创作的轨道上来。
二、开展创建活动———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 加强文化建设, 营造诗韵氛围
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养。当年陶行之先生力行的生活教育就格外看中学校的氛围, 他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 熏染而学为次之, 督促而学又次之, 最下者虽督促不学, 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究属少数, 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能学习, 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 实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 尤以熏染更为重要。”这种熏染就是氛围, 就是古人强调的涵养文化。钢都小学以“一墙一壁”为阵地, 将古诗词中的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再现和升华。“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教学楼内走廊北墙挂满了学校精心制作的图文并茂的诗词佳作, 还有师生的诗配画、画配诗及以书写诗词为内容的软硬笔书法作品;南墙设一道横贯东西的“诗苑风景线”, 上面贴满了一、二年级学生收集书写的精美诗词, 三、四年级学生恰当引用诗词名句的作文, 五、六年级学生创作的儿童诗歌。各教室四壁开辟了师生共同设计的与诗词相关的专栏。步入校园, 每个人都感觉到钢都小学校园内诗情涌动、诗韵飘香。
(二) 开展“诗教”活动, 抢占“诗教”主阵地
钢小人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改进“诗教”方法为突破口, 探索了一套完整的“学、读、练”系列教学模式。“五步学习”模式, 即:课前查询———知诗人, 介绍背景———解诗题, 质疑讨论———明诗意, 想象诵读———悟诗情, 迁移应用———背诗文。“四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领悟读, 比赛擂台读, 想象入境读, 联系扩充读。“三美训练模式”, 即:营造氛围, 让学生感受美;动态演示, 让学生欣赏美;拓展意境, 让学生想象美。以上模式像一把钥匙, 开启了教师的智慧, 夯实了教师的诗教功底, 厚重了教师的人文底蕴。课堂上, 教师引经据典, 信手拈来;孩子们积极响应, 随声诵读, 呈现出“师生诗词声声吟,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面。
(三) 开展诵背活动, 厚积文化底蕴
中华诗词丰厚的积淀, 独特的美感, 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诵背是更好地吸收经典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留下“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绺”等名言警句, 都是对“读”的作用的经典概括和诠释。实验证明, 诵背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积累语言。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钢小人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激发兴趣、引领诵背:
1.指导朗读, 循声入境。
经典诗词是精练的文字样式。它借助意象渲染一种氛围, 借助跳跃的思维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 或委婉, 或迭沓, 或明快, 或含蓄。只有感情朗读, 反复咏唱, 才能把静止的方块字转化成鲜活的画面。因此, 我们首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懂词意;其次读准节奏, 读出语气;再次, 读出意蕴, 领会含义。“知其意, 会其神, 悟其美”的朗读, 使学生对古诗产生浓浓的兴趣。
2.引导“趣”背, 厚积薄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从兴趣入手,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爱背古诗词:
(1) 以“唱”助背。
古诗词韵律和谐, 如“春眠不觉晓”“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 钢小人认为, 把音乐融入诗词背诵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2) 以“玩”助背。
玩是儿童的天性。古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对仗压韵, 琅琅上口。我们将它与孩子们倾心的游戏相结合, 让孩子们玩中背。学校精选了20首诗编排了课间操, 伴随意韵优美富有节律的配乐, 孩子们一边诵古诗, 一边手舞足蹈, 形成了大课间一道最美的风景。学校还将诗词背诵融入到迈大步拍手游戏、跳皮筋等游戏中。学生在玩中背, 背再不是孩子们的苦差, 而是一种乐趣。“多背”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每个孩子的追求, 背得多的同伴也自然成了孩子们崇拜的小偶像。
(3) 以“画”助背。
死记硬背是事倍功半的背诵方法, 知其意而后背方能事半功倍。老师们一直鼓励那些具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为古诗配画, 看画背诗。实践证明, 用“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直观画面, 是帮助孩子记背古诗的有效方法。
(4) 以“赛”促背。
成就感是人不断向上的助推器。学生积累大量的诗词, 如果没有展示的舞台, 兴趣便会日渐消退。因此, 每学期上自诗词楹联分会, 下至学校教导处及班级, 层层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词诵背大赛。最精彩的一次比赛是2009年12月的古诗诵背擂台大赛。当台上剩下最后两名旗鼓相当的赛手时, 两个同学你一首我一首地PK, 一首比一首背得熟练, 一首比一首背得有韵味, 长时间难分胜负。在场的每个评委和小观众都为之惊喜, 掌声不断。通过类似的比赛, 学校评出了诗词诵背小擂主、小能手, 并发奖状和奖品, 同时将其展示在学校荣誉窗中, 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诵背古诗的积极性。
(5) 以“演”助背。
“演”把诗词转化成肢体语言。在每个老师的诗词创建成果展示课中, 孩子们载歌载舞演走进诗情画意, 使中华经典诗词走进孩子的记忆深处。
(四) 融入德育活动, 实现诗词润德
学校“诗词进校园”工作虽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导主任具体主抓, 但它是人人参与, 融入到各项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学雷锋纪念日、儿童节、建党日, 教师节、建国日里, 学校都举行学雷锋、中国梦等相关内容的诗歌创作大赛。学校编辑相关诗歌集, 评出校园小诗人。
三、创建特色班———小荷才露尖尖角
为了推动“诗词进校园”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2011年秋学期, 学校提出了创建诗词特色班的构想。学校要求3~6年的班级在普遍读背积累古诗必背70首的基础上, 结合班级特点, 或深入研究一位诗人的诗, 或深入研究一种体裁风格的诗, 或进一步凸显一种诵背或创作形式。23个教学班分别申创了李白诗词特色班、杜甫诗词特色班、毛泽东诗词特色班、田园山水诗特色班、爱国立志诗词特色班、抒情诗词特色班、写景诗词状物诗词特色班、诗词朗读特色班、诗词书法特色班、诗词配画特色班、诗词演唱特色班、诗词体操特色班、诗改诗特色班、诗改文特色班、诗词名句引用特色班、诗歌创作特色班……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了相应的创建活动。经过半年多的尝试, 学校从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诗歌制作作品可见班级特色创建已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其中, 六年一班扎扎实实地推进特色班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 同学们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中感受诗词的壮美, 在“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幽怨中感受诗词的优美。在完成必背诗词70首的基础上, 学生又搜集背诵30多首爱国立志诗词。
四、开发校本教材——— 巧把金针度与人
传承传统文化,打造儒雅校园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魅力;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7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63
一、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儒雅校园的建设,相当于学校教育和发展的灵魂。没有了灵魂的学校,就是死水一潭,没有活力,更不用谈发展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育人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技能的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德行、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校园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精神符号。儒雅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打造儒雅校园,就是用优秀的文化丰富校园的精神内涵,展示校园的魅力。当校园有了灵魂,有了精神,学生就会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学生的思想也会逐渐发生转变,接受更多的正能量。
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小学校园的灵魂建设
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是有着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传承中,经久不衰,并且历久弥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人民在内心深处,必然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光大的。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也是需要我们抛弃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所以文化的学习应该有一个环境。环境是塑造人最好的方式,特别是对人思想行为的塑造。
(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指导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包含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尽管相对于以前的社会环境来说,近年来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轻易失去。传统文化包含着的正能量,在现代社会中也可以发挥出更好作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加自身的文化涵养。其次,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最后,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也反映着中国人民数千年来思想和行为的演变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以传统文化作为镜子,我们就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二)打造儒雅校园,鲜活校园灵魂
一所学校必须有灵魂才能更有活力、更长久,才能培养出有灵魂的学生,达到育人的终极目标。小学校园更应该注重校园灵魂的建设,因为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走向歧途。所以,在当今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越走越远,迷失自己。正因如此,学校教育的作用在这里就应该体现出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仅是学校最基本的一个功能。更重要的是,校园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本心,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作用。学校培养出的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其次才要考虑文化知识的学习情况。所以在现在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更重视学校的育人功能,然后才是传授知识的功能,必须分清主次。而一个有灵魂、有魅力的校园,对学生的思想理念、日常行为、做人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必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儒雅校园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小学生具体情况做出的一项校园建设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百年大计。
(三)积极建设儒雅校园,培养健康向上的学生
儒雅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在上文已经做了详细分析,那么,如何进行儒雅校园的建设,也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1.建设儒雅校园,首先要有一支精通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在小学校园中,教师就相当于学生除了家长以外最重要的监护人。教师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必须重视教师在儒雅校园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儒雅校园建设必须要有精通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来进行。用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打造儒雅校园,打造出优秀的学生。
2.活跃校园文化环境,以文化氛围促进儒雅校园建设。“儒雅校园”是指整个学校的氛围良好,办学思想与特色鲜明,整个学校的内在品质与灵魂富有时代气息乃至地方特色。这样品质的校园,必须要活跃校园的文化环境。儒雅校园的建设不是光靠一些教师和一些学生就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才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组建一些业余活动小组的形式,还可在校园内、教室内贴上书写着传统文化精髓的条幅,在学生从进学校开始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学生也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最终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总结
儒雅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用传统文化带动儒雅校园建设,但又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儒雅校园应该是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高地,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个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罗树杰.扎实推进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拯救文化多样性之良策[J].广西民族研究,2013(3).
[2] 乔占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些思考[J].中文信息,2014(11).
Abstract: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ousands of years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which contains our nation's fine traditions and humanistic spirit, and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To a certain ext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s our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piritual outlook. Elementary education, especial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impact on each student to form a correct viewpoint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Therefore, it is a crucial part to cultivate and 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o create refined campus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m; guiding role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 篇4
——中华路小学特色教育工作纪实
前言:
中华路小学坐落在名城镇江之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是一所既有八十多年历史又具现代气息的学校,建校于1928年,始名私立达仁小学,因学校纪律严明、校风优良、办学成绩显著,故被誉为旧镇江“四大名校”之一。1956年,私立达仁小学改为公办中华路小学。镇江市委市政府、润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发展,2000年, 学校“三址合一”(中华路小学本部、中华路二小、荣庆里分部)工程作为镇江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进行我校办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建设。2002年3月28日校园改扩建工程竣工,生均占地面积及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任镇江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区领导参加了新校落成庆典活动,百姓拍手称赞。
八十多年的春华秋实,中华路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多年的厚积薄发中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儿童诗教育、艺术教育等品牌特色,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诗歌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巾帼示范岗、江苏省红旗大队、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镇江市现代化小学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学校已成为师生的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
诗意,生命的追求!像诗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一种意境、一种感觉、一种优雅。诗意教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趣相投、和谐共生的文化。中华路小学始终把学校特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规范优质做好常规工作的前提下,努力走“特色立校”之路,提炼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形成学校个性的观念文化,围绕“让每位孩子享受诗意的童年”这一教育观,从引领诗意理念、营造诗意环境、实施诗意管理、培塑诗意教师、打造诗意课堂、建设诗意社团等方面架构起诗意教育文化的基本框架,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丰富诗意文化的内涵,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诗意教育:体现人文关怀,追求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事物本身就是一首隽永的诗,诗意的教育更追求对人的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尊重,强调人本精神和平等、民主、尊重的学生观。追求诗意的教育就是在追求理想的美的教育。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凝练了中华路小学“求真、求美”的校训,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凝聚、提炼、发展自身的价值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为主旋律,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在“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形成了“新、实、谐、趣”的校风、“善导、严谨”的教风和“自主、实践”的学风。我们以“诗意人生、魅力校园”为文化核心,努力打造和谐校园,造就诗意智慧、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中华园丁,培育诗意言行、学会求知、胸怀理想的中华学子。
师生成长的每一步,都无不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学校观念文化更是强烈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学校以“和谐教育、诗意人生”为办学价值观,竭力构建观念文化。学校以办学理念为土壤,“生长出”自己的文化核心----“诗意人生、魅力校园”,并用它表达与呈现我们办学的主旨,向师生员工及社会昭告我们的希望与理想、目标与行动。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以“诗意教育”为目标,追求科学育人、情感育人、智慧育人的新境界,关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为孩子积蓄成才的力量,让每位孩子享受诗意的童年;另一方面,学校引导教师努力精心营造诗意教育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诗教社团活动,评选“校园小诗人”,创设诗意的学习生活„„在让每位孩子“诗意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地引导每位教师“享受工作”,体验育人之乐和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在成就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
二、诗意环境:涵养审美情趣,创设优美静雅的育人环境
“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学校尽管地处正在改造之中的老城区,但是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高起点、强内涵、抓师资、创特色”为治校方针,努力创设未成年人的健康快乐成长的特色育人环境。
我们的校园庭院小巧精致,处处渗透人文教育底蕴。学校在提出了建设“以儿童诗为底色,晕染魅力中华,构建书香校园”的目标后,重新规划与布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布置景点,绿化做到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香、冬有绿”,形成轻松、优雅、宜人的学校氛围。庭院入口处草坪上卧放形状圆润美观的景观石,石上刻有“达仁”二字作为对学校历史的缅怀、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勉励、对学生成才的导向,时刻提醒师生牢记“求真、求美”的校训,激励他们用行动去创造文明。庭院中心的“书山石”时刻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自己,奋发拼搏,为将来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思乐池”的诠释为:“教化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凝聚而不散,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善包容而不骄,滋润万物,广济天下;善克难而不懈,百折不回,水滴石穿。”山水则意蕴“仁”、“智”。花坛中的小景点石上,书写着“真、善、美、勤、和、谐、健、乐”等字,是师长希望学生养成的良好品德习惯的无声提醒。庭院西面花圃中央摆放上石凳石桌,供学生学习休憩,见泉而生感,生感而近道,近道而生乐,有乐而幸福,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师生观景、品石、读文、思水,徜徉六载,一朝顿悟,在他们的心田里就能悄然播下诗意的种子。
校园走道墙壁文化布置突出以“诗歌美丽童年”为主题的特色诗歌文化圈,有经典儿童诗歌、有经典古诗词、有浅显的古文、有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学楼走廊上的学生书画作品,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空间,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学校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利用校园橱窗、班级软包、电子屏、宣传展牌等进行阵地文化建设,让师生接受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出优良的品格。中华儿童诗社活动阵地色调柔和、诗意浓郁,诗社墙面有中华儿童诗社历史荣誉、辅导老师、优秀作品、社团活动等介绍,小诗人们在这里插上想象的翅膀任诗意的情怀放飞驰骋!走进中华校园,花香、果香、书香,香气氤氲;童趣、诗趣、理趣,趣趣生辉。学校于2010被评为区首批绿化管理先进学校。
为了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人生的共同驿站,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们倾力打造精神家园,更加注重人文化建设,力求在人际道德关系上体现“自尊、尊人”,在人际心理关系上体现“和谐、真诚”,在人际行为关系上体现“合作、竞争”,营造人文化环境。如评比“星级年级组”、“杨瑞年中队”,强化集体荣誉和合作精神;实施“爱心工程”,以求建立幸福的师生关系、互信的家校关系,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局面;创建“党员示范岗”,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引领教师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健康、人文又富有诗意的整体学校文化形态和氛围,让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师生都能用诗意的眼光自主审视周围世界,以诗意情怀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美丽的人生。
三、诗意管理:做最好的自己,构建刚柔相济管理文化
教育是一种民主的对话,一种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沟通,一种洋溢诗意的心灵与智慧的交汇。诗意管理、自主管理、精致管理都是我们追求的管理理念。
我校秉承“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原则,落实“管理无大事,细节定成败”,即从大处着眼,勾绘共同愿景;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将建设一流工作团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构设学校发展规划,向教职工和社会清楚地表述学校将来的发展方向、领域目标和工作举措,激励教师做学校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同时,我们注重合理配置团队资源,让人各就其位、各尽其才、物尽其用,以评价、评优为杠杆,进行价值导向和水平区分,建立协作竞争机制,促进教职工不断改进行为方式。
第一,重目标,凝聚人。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重生成与实施规划,形成共同的愿景。学校每年的工作目标都由教代会全体教师表决通过;教师发展规划和个人工作目标均由校长室与教师协商确定;期末举行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述评会,年末开展星级年级组、教研组的评选。引导教师将工作与实现自我价值相联系,把学校“恪尽职守、率先垂范、善学善做、雷厉风行、自动自发、追求完美”的二十四字要求,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了,让厚积笃行,创新超越成为学校的主旋律。第二,重制度,规范人。制度建设是组织发展和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诗意文化的基础。为此,我们按“合法、合情、合理”的要求,健全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等,编印成册,让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能及时、清晰地呈现在教师面前,增加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将重要的制度和规范,如“八大承诺”等,张贴于学校最显眼的地方,使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第三,重执行,塑造人。如果没有执行,任何好的计划都是零。为强化执行,我们要求学校的管理团队要践行“四好”。一是计划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作精密安排,明确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去做,如何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二是布置好。我们要求行政布置工作时一定要简单明了,指令明确,如果任务复杂,可以把工作内容、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责任人及何时检查等做成PPT,到时放映简述即可。三是督查好。校长督查行政,将每周的各项工作分工到人,周末进行完成情况星级评定;行政督查教师,教学和德育两条线值班行政,巡视查看条线人员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沟通,及时整改,月末组织教师百分考核。四是总结好。为了让大家能做好以后的工作,对工作的完成情况要适时进行客观性评价。月末各行政人员都要整体反思条线工作,形成工作总结电子文稿,在校务会议上进行本月工作反馈,并组织行政人员考核,接受教师监督。第四,重氛围,发展人。我们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果分享,智慧碰撞,引领教师在团队中成长。以校本研训为平台,以“读:主题阅读+集体共读+自由选读;行:集体研讨+课堂实践+多维交流;写:教育博客+案例反思+专业论文;研:省市课题+微型课题+校本研发”为途径,不断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努力做到文化发展学校,文化浸润教师。
学校于2008、2009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区第一、第二届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学校。2009年,学校被授予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镇江市第三、第四届“三服务”特色网站学校、区五一文明号称号,学校被评为区艺术教育管理先进学校。2010年,学校通过了镇江市文明单位的复评。
四、诗意教师:焕发职业光彩,打造具归属感的教师团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优质教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一个过程,打造一支高水平具有诗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特色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
我们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以“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打造优秀教师群体”等主题活动为中心,开展了以“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校先进教师”、“十佳青年教师”评选为抓手,坚持通过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干部、党员和教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下的奋斗目标与任务,也为继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育人意识,规范教育行为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学校努力为教师打造“五个平台”:一是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平台。结合形势和教师实际,抓好理论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抓好教师规范;广泛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抓好典型引路,营造“社会尊师重教,教育回报社会”的氛围。加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和爱校爱生教育,开展“修师德、树师风、铸师魂”主题教育,在教师中实行“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的“四教承诺”制,坚决纠正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正之风,大力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弘扬精业奉献精神,以“友善、合作、进取”为目标,培育教师团队精神”。2007年至今,已有多位老师赴连云港市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支教。李晓燕老师获省支教先进教师称号。2011年9月,我们正在筹备与连云港经济开发区猴嘴小学的支教事宜。2011年,市师德标兵、区道德模范余剑菁老师的爱岗敬业的事迹在区内进行了巡回演讲。二是搭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伴互助”的校本培训平台。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制订“三年个人发展计划”,使每位教师明确发展方向,思考成长的有效途经。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特别邀请了专家每周参与学校的语文、数学、少先队等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教学。注意发挥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学科组集体备课→骨干教师执教→全体教师听课、评议的形式,骨干教师所上的展示课经过反复推敲,充分凸现了课改理念,教师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得到成长。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灵魂,发扬教师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群体合作与研讨,通过互助共同提高,促进专业化发展。每天下午,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及综合学科的教师集中在指定地点进行组内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制度加强了教师间的业务研讨,同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2010年学校被评为区校本培训先进学校。三是搭建“国内外参访、访问学者、各级各类培训”等形式的教师外出学习的平台。学校以“三大”活动为抓手,科学合理规划全员培训的工作方案,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出台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核规定,开展结对传帮带活动,组织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系列考核活动,搭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平台,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完善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各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挖掘各级骨干教师后备资源,服务其专业发展发展。2009、2010年,钱芳、田静两位教师分别被派往加拿大和美国进行培训进修。四是通过公开课、评优课、研究课、示范课、观摩课、教师论坛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的展示平台。本着教师自主参与的原则,每学期各学科都会在期初制定大组教研课和组内研究课计划。学校教导处针对各年级的学科特点,开展组内评优课、课题组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步伐。英语学科的严海燕在省英语评课中获一等奖,语文学科的韦莉萍在省级写字教学赛课中获得一等奖,数学学科的曹阳、童辉、吴香,语文学科的张珺、陈静,美术学科的陈红、体育学科的张翔,音乐学科的严凤云、智慧,科学学科的田家飞、凌荷仙,思品学科的苏丹等教师都曾在市、区的赛课、基本功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学校语文、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优秀学科群体。五是建设教师终身学习的平台。随着新课程走进课堂,教师肩负推动历史重责,要把握时代的脉博,顺应历史的要求,就要由“知识仓库型”升级为“创新型”老师,以创新教育来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地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库、课件、多媒体等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学校不仅利用每周集中学习开设了班主任论坛和教学论坛,而且利用丰厚的网络资源,给教师提供了终生学习的平台。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两万多册,整合市区信息网的资源,电子图书存储量达20余万册。教师们可以在其中能自主选取、继续学习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各种理论,尽情领略着先进的教学模式,学习着名师的实践经验,品尝着各种教育的智慧,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方法,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才能在教育观念与行为上达到新型教师的要求。近几年来,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上的有30余篇,发表于市级以上刊物上的有50篇,在市级以上交流的文章有10余篇,有近四百篇论文在参加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2、积极教育和引导每一个教师做到“五个学会”: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工作本领;学会交流,自觉提高合作能力,将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其他同事分享;学会共处,保持同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育教学工作增添活力与动力;学会构建自我,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需要,使自身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学会实践,将学习获得的理念、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益。
2009年,学校被评为镇江市“三大”活动先进集体、区慈善爱心单位。
五、诗意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生成有效合作的灵动课堂 今天的课堂应当是诗化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是学生在知识储备增长的情境中以及在彼此欣赏中体验课堂的欢乐,经历生命互动的积极过程。
1、确立自主、有效课堂学习的基本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以镇江市教育科学立项课题《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为主课题,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旨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以学定教,发挥其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建立基于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伴随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讨,我们对有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梳理、比较和研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我校自主学习诗意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反馈释疑——迁移实践”。
① 导入激趣。上课伊始是学生精力分散期。而创设情境,则可以使学生尽快地将精神集中到课堂学习上,从而为此后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用一到两分钟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形成思维的迁移;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兴趣与求知欲,形成探究问题的内驱力,将学生自然引入学习活动。②自主探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示明确的自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引导学生自学的问题。学生主动、独立完成自学问题,发现疑难和困惑,品尝自主探究的乐趣。自主学习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础性环节,因此特别规定不能少于十分钟。③反馈释疑。“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张扬个性的对话”。自学效果的验证,自学困惑的解决,肯定是独立自学后学生十分期待的问题。十至十五分钟的小组合作和展示,不仅能够对自学情况进行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困惑,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和自信。④迁移实践。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有些疑难仅靠他们可能难以解决,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特别强调要有针对性。要么利用追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地把问题简约化、具体化,再次抛给学生解决;要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思维中的不足和障碍,以期“顿悟”。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新问题更是师生共同进步的生长点,师生在多样化的交流中,享受思维碰撞的愉悦。同时,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需要,设计分层达标练习,是诗意课堂的关键环节,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对错误问题的展示、印证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各环节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链条,是环环相扣的。运用四个环节进行长期的训练,还会生成一种反思的品质。于是,孜孜以求的诗意课堂,就在这些环节的层层推进中自然生成了。
我校各学科还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了自主诗意课堂模式。数学新授课确立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点拨归纳——灵活应用、拓展创新;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确定为: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品读感悟——展示交流、点拨升华——强化巩固、拓展延伸。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自主探究,设疑质疑——合作探究,解惑释疑——分层练习,强化表达——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2009年,学校被评为区现代教育先进学校,同时学校也被定为润州区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基地。201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课改先进单位、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试验工作先进集体。学校的多个“十一五”小课题获区一、二、三等奖。
六、诗教活动:塑造诗意少年,孕育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
“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我校独具个性的童诗特色文化,是学校诗意文化建设的源头和基石。学校儿童诗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算来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九十年代以后,学校儿童诗教育更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学校的童诗教育以课程、行为、活动为三大核心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丰富着童诗特色的内涵。
1.独特的儿童诗教育课。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学校进行了儿童诗的开发与研究,将儿童诗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诗教课,定计划、定内容。全校每周推出一位诗教老师上校级公开课,并进行研讨。粗略地估计一下,每个在中华路接受六年小学教育的孩子每周至少有1-2小时的读诗时间,能参加2-3次诗歌活动。六年下来,平均阅读到近千首经典诗作,大多数孩子创作量每学期在十五首以上。几年下来,好多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小诗集。2004年,学校省级重点课题《少先队活动儿童诗化的研究》,顺利结题,此项成果获得省级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2009年,为了使执教老师能顺利开展童诗教学活动,尽快地加入到诗教研究工作中来,学校组织骨干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童诗如花》,邀请了著名儿童诗作家圣野、黄亦波指导并题词,并正式列入课程计划。2011年进行了修订出版第二套教材《童诗如画》。全套教材共按年级分为六册,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学校儿童诗课程与教学真正走上了自觉成长的道路。
2.丰富的养成教育行为。“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就读诗,当我们感动的时候,我们就写诗,诗中有善,诗中有真,诗中有美„„”我们结合养成教育、环保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引导学生创作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诗。镇江电视台、《镇江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学校以诗促文、以诗育人的经验。在习惯养成的路上,我校坚持以“用诗意的语言说话,用诗意的心灵生活”为目标,以“目标引领、分层推进、活动规训、评价激励、研究深化”为主线,形成多元的童诗行为文化。
3.活跃的诗歌社团活动。1997年,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儿童诗社“中华儿童诗社”,其间汇聚了百来个爱诗的孩童,播撒了儿童诗的种子。儿童诗社的小诗人们可是学校诗歌教育下的佼佼者,也是同学们学习诗歌的领头雁。他们每周定时参加诗社活动,系统地学习诗歌和创作诗歌的方法。每年暑假,小诗人们得以“走出去”,赴宁波、到上海参加全国小诗人夏令营,与国内享有盛名的大诗人手拉手去采风,聆听大诗人圣野、黄亦波、金波的诗歌讲座,获得各种丰富的体验。我读读你的诗,你改改我的诗,社员之间切磋交流,开展 “诗歌沙龙”。“中华儿童诗社”还只是一个刚背起书包的孩子,幼小却朝气蓬勃。全国著名诗人圣野、黄亦波、市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贾叙伦及晚霞诗社的专家、浙江新童谣的组织者都先后到我校,面对面地指导小诗人写诗,观看孩子诗剧表演,欣赏孩子精心制作的诗配画作品。2006年,学校诗歌教育活动受到国家、省、市专家好评,《人民日报》头版曾刊发了学校学生庆祝“世界儿歌日”的活动情况。学生的诗配画作品也在江苏教育网上刊登。
近几年,省市各级各类报刊上,留下他们一首首玲珑小诗,一串串稚言心语。学校学生在《儿童诗》、《中国童诗》、《七彩语文》等杂志上发表了100多首儿童诗。2007年,学校小诗人陶然以一首《母爱在喷发》获全国小诗人夏令营诗歌创作特等奖,该奖为夏令营历史上唯一一个特等奖。学校的诗刊《小贝壳》定期编辑出版,每年发表学生的诗作几百首。2008年12月31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阳光下的蒲公英》一书,在镇江市中华路小学举行首发仪式,这本由我校“中华儿童诗社”社员创作的诗集,共收集了74名学生创作的诗歌,分为美丽校园篇、想象篇、奥运——同一首诗篇、温馨家园篇等四个篇章。
4.诗意的学校茁壮成长。作为有着八十年历史的老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已成为珍珠项链上的一颗明珠。占地不大的校园充溢着浓郁的诗香,别出匠心的环境布置熏陶着每一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更是练就了一批批小诗人。
学校儿童诗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定期举办诗歌朗诵,学生的节目个个精彩;学校的红领巾广播每星期都播诵学生的优秀诗作;学校的宣传栏里贴满了学生自己创作的诗配画作品;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都开辟了儿童诗专栏;每班都有自己的诗社;学校诗歌考级活动更为诗意的校园增添色彩„„校园里到处是诗的芬芳,诗的光彩,师生每天都在诗的海洋里遨游、成长。
2003年、2006年,学校被江苏省诗词协会、教育学会授予“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单位”;2009年,在江苏省首届诗歌现场创作比赛中,我校有10人获一等奖;2010年3月,学校诗歌特色教育成果《打造童诗教育品牌,绽放素质教育之花》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6月,我校参加镇江市“课程故事讲述”比赛,“童诗如花——倾听花朵的语言”获镇江市一等奖;2010年7月,在《中国教育学刊》创刊30周年大会上,我校《诗意溢满校园》参加全国学术经验交流,2011年5月,学校童诗特色教育经验《儿童诗教育特色建设历程》被选编到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编的《首届江苏省小学教育论坛论文集》并参加省经验交流大会„„
结语
童诗教学的美丽牵手,播下了诗的种子; 童诗教育的执着前行,弥漫着诗的芳香; 诗意教育的宏伟构想,诠释着诗的意境。
中华路小学是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一所潜心发展的学校,每一名“中华”人由衷感谢各级领导、专家所给予的关怀与厚爱。学校将以“办镇江市一流的小学”和“省内外知名的特色学校”为愿景,彰显诗意特色,锻造诗意品牌,共建诗意家园。
【打造诗意校园 传承银杏文化】推荐阅读:
诗意课堂的打造07-18
重视环境文化建设打造美丽校园09-27
诗意校园09-12
深入进行校园走廊文化建设 着力打造白鹿中学书香校园11-12
搭建学生社团大舞台 打造校园文化新干线09-01
红领巾广播站——诗意校园栏目演讲稿11-07
打造书香校园12-20
五行管理打造和谐校园05-29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09-20
打造数字化校园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