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特征

2024-08-15

力量特征(精选5篇)

力量特征 篇1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速度高强度和高超技巧的运动项目。在篮球比赛中攻守对抗激烈, 攻守转换频繁, 运动员在攻守对抗中争夺时间和空间的主动, 身体素质是篮球运动员完成各种技、战术行动的物质保证。在篮球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中, 力量素质是基础, 力量素质的提高可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一名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一般需要8到10年的时间, 只有从青少年时期抓起, 进行系统、全面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训练, 才能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一、篮球专项力量素质的主要特征

(1) 力量素质的概念。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 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对抗阻力的能力。人体的运动几乎都是和对抗阻力有关, 有较大的肌肉力量常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良好的基础。力量素质分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4种。力量与其他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因此, 力量是一项基本素质。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力量的强弱与肌肉的形态及工作有关, 力量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长度以及关节运动角度。即生理横断面积愈大, 力量愈大;肌肉力量大小取决于肌肉体积。而肌肉的发展潜力又取决于个人的肌肉长度, 关节运动角度直接影响专项最大力量的发挥。

二、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增长, 直接反映了运动技术掌握的快慢及运动成绩提高的程度。球类运动中的各种急停、闪躲、变向、空中的高难动作, 也都是以一定的肌肉力量为基础的。所有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将速度、爆发力和对抗性提升到最合理的平衡点。比赛中, 在对手的严密防守、冲撞之下, 要完成一个有效的进攻动作,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腿部爆发力, 使身体移动快速连贯、动作有效。其次, 上肢力量特别是前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决定传球和投篮的质量, 尤其是长距离的传球和投篮。还有, 强健有力的腰腹力量是衔接上下肢的中枢力量, 关系到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在身体对抗、跳起投篮、闪躲对手时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此外, 足弓的弹性力量和踝关节的韧带力量是立体进攻的重要支点, 立体化进攻是依靠出色的弹跳力来维持的。所以作为篮球运动员, 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 只有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才能适应比赛中激烈的身体对抗, 从而在比赛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术与战术的威力。

三、篮球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在负重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训练时严格要求, 加强保护、预防伤害事故, 对不同年龄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 应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训练时集中精力, 注意保持严格动作、规范要求、循序渐进。适当选择游戏训练法, 使运动员在欢快气氛、愉快心情下训练以提高训练兴趣。

(2)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 在力量素质训练中应注意加强爆发性快速力量的训练。安排力量训练的内容和选择训练手段时, 要与灵敏、弹跳、速度和篮球技术的练习相结合。在发展篮球专项力量素质时, 避免局部负担过重, 注意大小肌肉群平衡发展, 突出快速力量训练与发展, 同时考虑运动员的特点、性别、年龄和训练程度等, 做到负荷的合理安排。

四、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

(1) 腿部力量训练。篮球运动员最重要的基本能力是良好的弹跳力。其训练方法有: (1) 徒手或负重做单足或双足的各种连续跳、多级跳。 (2) 跳深或负重跳深, 高度0.8m~1.1m, 负荷量宜在6kg~10 kg。此外, 前脚掌、脚弓、踝关节和小腿肌群的爆发力对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负重 (95%以上) 提踵、跳台阶、跳栏架、原地起跳摸篮板等方法练习。 (3) 肩负杠铃做半蹲起或全蹲起, 一般为最大负荷量的80%左右, 重复3~4次。要求慢蹲快起, 躯干正直, 防止塌腰翘臀, 注意有人保护时才能练习。

(2) 发展腰腹部肌群的力量。腰腹肌群力量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跑、跳、投、翻转、停等所有动作的质量。其训练方法有: (1) 仰卧斜板起坐, 仰卧屈膝起坐, 仰卧做“元宝”收腹折体 (双手要碰着脚背) , 腹卧做两头起 (尽量出背弓) 。 (2) 连续蛙跳, 原地分腿跳, 跳起后分腿举腿, 双手拍击脚背。 (3) 作直臂直膝举40kg~50kg的杠铃, 作高立抓举。

(3) 发展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群的力量。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群的力量和灵活性, 直接关系到投篮、传接球, 抢打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其训练方法有: (1) 空手用力张握, 要求高速率, 坚持15秒~30秒;张开手指, 用力正扣手腕, 高速率, 15秒~30秒。 (2) 对墙做指撑推离墙并双手击掌。 (3) 正握轻杠铃, 作翻腕练习。 (4) 握哑铃, 做向内向下前翻转手腕。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素质在各项身体素质中占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是发展速度、弹跳、柔韧、协调性等素质的基础, 直接影响篮球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与提高。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是提高力量素质的关键。要注重加强篮球运动员大肌群和主动肌群的力量训练, 不断发展身体各环节的力量。根据力量训练专项化要求, 不同身体环节应采用不同训练方法与负荷, 并且重视做到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和对抗能力是迅速提高球队战斗力的保证, 制订系统化提高弹跳力及力量的教学与训练计划, 可在较短的训练时间内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柴建设.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王珲, 张军.对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分析与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 .

[3]邵艳.篮球专项选修课学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手段与方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8) .

力量特征 篇2

跳远是一项速度、爆发和技巧为一体的田径跳跃项目,力量素质是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是跳远运动员最重要身体素质[1]。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技战术的提高与发展都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在跳远项目中,力量训练通常被分为三种训练方法分别是:一般力量训练、专项力量训练和专门力量训练。每一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力量训练内容,因此一般力量训练在一般准备阶段进行,专门力量训练在特点的准备阶段进行,而专项力量训练在赛前阶段和主要比赛阶段进行。

抛射体的远度S的大小与抛射初速度V0和抛射角α有关。抛射初速度V0是在助跑中获得的,它的大小直接影响起跳的质量。在起跳前身体水平位移速度越快,起跳腿对地面的冲量值越大,起跳时间越短,且表现出良好的爆发性,增加对地面的作用力,从而更好的获得较大的初速度。这就对运动员力量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除了力量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快速力量(即爆发力)以及全身的协调能力,并且合理的跳远技术作为保障,这样才有可能使跳远运动员跳的更远。由于专门力量训练在李金哲力量训练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本文主要从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个角度探讨李金哲的力量训练安排情况,并对其训练效果进行检验。

2李金哲冬训计划中一般力量训练的安排

田径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一般力量是專项力量的基础,一般力量强 ,专项力量才会提高。应先练一般力量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转化到专项力量中去。在(附件1)可以看出,正常训练中运动员每次训练课上都会安排一般力量训练的内容。跳远运动员的一般力量方面要求全面,包括肩、腰、腹部、髋和上下肢的力量,在一般力量训练中,特别要注意发力的部位(如腰、腹部等),因为它起到上下肢衔接的作用,如果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会影响上下肢不协调,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2.1李金哲冬训计划中一般力量训练的特点分析

在上肢力量训练计划中可以看出,卧推和高翻是发展上肢力量较好的方法之一。李金哲卧推和高翻的练习以最快时间完成教练制定次数。卧推练习时主要采用6—8次分四组进行训练,强度在80%左右。而高翻练习时采用力量累加进行练习,强度在80%左右。

在李金哲躯干力量训练计划中发现,除了高翻为主要的训练手段之外,还有很多辅助手段。例如,提拉、抓举、仰卧起坐、背卧挺身、侧提壶铃、髋部练习等。这些辅助练习手段对躯干力量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使上下肢的力量链接更加紧密。

跳远运动员不仅要求下肢的力量大、速度快,还要具备加速、制动及协调能力,因此跳远运动员的腿部力量非常重要,它是运动员移动、踏板以及腾空时发力的基础。在李金哲下肢力量训练计划中全蹲在计划中占的比例很大。

3李金哲冬训计划中专项力量训练的安排

专项力量是指在运动员比赛动作技术和战术所要求的时空条件下,人体参与运动的肌肉或肌群收缩克服阻力的能力[3]。专项力量的练习只有在接近、符合专项技术动作要求时,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从跳远技术动作分析,运动员从静止开始加速以最大速度踏起跳板将整个身体腾起做抛射运动,要求肌肉具备良好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因此,专项力量训练中肌肉爆发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从李金哲的力量训练计划中可以看出,训练的手段丰富,目的性强,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的强度,训练手段和训练方式很好的结合,不盲目的去追求大力量的训练。要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员力量,对以后进行大力量的练习有了基础,也对未来的成绩有了保障。

4李金哲冬训计划中下肢前后肌群力量训练方法分析

李金哲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分析,杠铃负重(全蹲)训练虽然是一种好的锻炼下肢的方法,但是杠铃负重(全蹲)训练会导致跳远运动员大腿前后肌群力量比例失调。直接制约了跳远运动员用力和发力,导致股四头肌收缩速度变慢,影响抛射初速度,进而也影响成绩的提高。然而杠铃负重训练方法之所以存在,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每一个训练方法都有两面性,它也有利的一面,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绝对力量方面上是不可缺少的训练方式。杠铃负重(全蹲)只是一个训练的手段,教练员要清楚的认识到训练方法的利于弊,训练的特点和跳远项目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一个符合运动员训练的要求,改进力量训练的手段,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一个好的训练效果。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李金哲上肢力量训练手段主要以卧推和高翻为主,采用6-8次每组,强度控制在80%左右。

李金哲躯干力量训练中除了高翻为主要的训练手段之外,还有很多辅助手段。更能提高上下肢的协调性,使上下肢的力量链接更加紧密。

李金哲下肢力量训练中全蹲为主要手段,跳远运动员不仅要求下肢的力量大、速度快,还要具备加速、制动及协调能力,因此跳远运动员的腿部力量非常重要,它是运动员移动、踏板以及腾空时发力的基础。

李金哲2009-2014年每年专项力量都有所增强,成绩也稳固提高。虽然在2010年度李金哲跳远成绩有所下滑,但是从整体上看,成绩还是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

5.2建议

跳远运动员要重视下肢力量的发展,注重力量和技术动作的相结合。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水平,结合运动员个人能力特点制定完善的训练计划,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杠铃负重(全蹲)训练手段存在一定的不足,教练员要认清力量发展特性,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大力量的训练。但杠铃负重是一种发展力量素质不可缺少的手段,教练员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辅助力量训练的方法,使力量训练存在的不足达到平衡。

力量训练手段不是固定不变的,有很多好的方法都有利于力量的成长,只是没有制定一个完善的力量训练计划,要根据运动员个人的特点,来制定力量训练计划,这样才有利于运动员的成长,才会使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龙越玉.男子跳远运动员力量训练与生物学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李智.对部分跳远运动员的部分专项力量训练研究

力量特征 篇3

推铅球是通过滑步在专项运动方向上产生器械最高出手速度的速度力量性项目.最后用力技术是推铅球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 滑步与最后用力的有效结合是投掷技术的难点。

2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的划分

铅球最后用力不是某一点瞬间用力, 而是一个快速短暂的用力过程.为了有利于投掷过程的理论分析, 人为地把投掷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划分动作过程是分解和简单化连续动作物过程。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 是从滑步过程中支撑脚水平向上运动结束时开始到铅球离手的过程, 在动作技术的分析过程中, 不仅要把握技术动作过程的本质属性, 而且还要准确地表术出来, 滑步的结束之时就是最后用力的开始, 至少概括这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滑步过程和最后用力过程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每个过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其二, 滑步过程和最后用力过程之间是连续不断的。

3单支撑最后用力可以减小铅球在滑步过程中所得速度的损耗

在单支撑最后用力过程中, 大多数运动员右腿先由缓冲再为蹬伸发力, 右腿肌肉的工作形式表现为由退让 (离心) 收缩快速转为克制 (向心) 收缩。右腿的缓冲对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水平速度有一定的负影响, 但是在缓冲过程中右腿工作肌群拉长, 处于退让收缩状态, 为快速蹬伸发力和加速身体心移动速度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 如果右腿缓冲时间过长, 就会降低肌肉的收缩性, 影响肌肉超等长收缩的效果。单支撑最后用力效果将直接影响铅球预先速度的利用率, 对成绩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优秀运动员右腿着地瞬间几乎无缓冲过程, 重心向前的水平速度不断增加。如隋新梅投20.88米, 单支撑用力时间为0.073秒, 右脚着地时膝、踝关节的缓冲角均无变化,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不但没有下降, 反而增加为0.20m/s.在单支撑用力阶段,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增加值与铅球速度增加值是密切相关的 (相关系数r=0.664, p<0.5) , 因此单支撑最后用力效果对提高铅球专项运动速度成绩有积极的影响。

4单支撑用力可以加快人体对铅球运动系统的速度, 提高超越器械的效果

在单支撑后用力阶段, 右腿的积极蹬伸能促进右髋的前移动, 加快身体重心远离右脚向前移动, 这有利于左脚积极着地进入双支撑阶段, 增大出手速度, 提高铅球加速度。右腿的积极蹬伸不同于蹬转, 在右腿单支撑过程中, 左侧呈游离状态, 未形成左侧支撑, 如果右脚着地后积极蹬转会造成左侧相对后转, 右脚着地后单支撑用力的时间与铅球出手速度和专项成绩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

为r=-0.709, -719;p<0.05) , 单支撑

用力时间与单支撑阶段铅球和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增加量也密切相关 (相关系

数分别为r=-0.613-0.65;p<0.05) 。

因此, 有效合理地缩短单支撑阶段用力时间, 对提高人体推铅球运动系统速度的积极的意义, 当然, 必须要在不影响正确技术动作发挥和器械加速节奏的前提下缩短单支撑用力时间。另外, 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右腿的蹬伸积极推动髋部向前、向侧位移, 使铅球远离于身体重心和出手点, 最大限度地预先拉长投掷工作肌群, 形成良好的超越器械状态, 从而有利于肌肉的爆发性收缩, 使人体运动链在开始鞭打前具有更大的工作距离和运动潜能, 延长国的作用距离和作用时间, 以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

二、专项力量的训练特征

所谓专项力量, 就是指那些在时间和空间特征上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 包括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动作结构、力量特性、供能特点, 甚至用力时的心里指向性都要最大程度地符合专项运动的特征。制动力量是反映在迅速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 肌肉克服力产生最大负加速度的能力, 制动力量取决于肌肉的退让和超等长工作能力, 在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 支撑腿肌肉退让收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地支撑缓冲的效果和紧接着的离心收缩的效果;支撑腿缓冲收缩的能力对右腿缓冲后快度蹬伸发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对减小铅球在滑步过程中所获速度的损耗和提高身体重心和移动速度是相当重要的。爆发力主要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是高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克服阻力的能力。在滑步阶段和双支撑阶段, 爆发力对提高身体、铅球预速度和优化铅球加速的速度节奏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手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切割组合就是把不同性质的练习运用于下肢活动, 先做力量练习, 再做技术练习, 两种都有能发展下肢力量, 但其动作形式、肌肉工作方式和程度都有不相同, 连续的训练加深了对下肢肌肉的刺激, 促进肌肉力量和内协调的发展, 也促进两种练习转化、渗透和联系。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 在一次训练单元中进行多种不同性质的组合练习, 加深了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的难度、深度, 这种刺激可克服训练的“适应”性和“高原现象”, 克服力量训练“障碍”和速度训练“障碍”。

参考文献

[1]榆樟炎、王保成:《田径运动的特性与项目特征》.田径, 1996; (6) :10~17[1]榆樟炎、王保成:《田径运动的特性与项目特征》.田径, 1996; (6) :10~17

[2]崔允龙:《推铅球技术研究与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5~29[2]崔允龙:《推铅球技术研究与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5, 15~29

力量特征 篇4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是定向运动的实验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关于核心力量训练演化的建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当下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路向,并从中得出必要的体系建构基本策略和路径。定向运动核心力量实验的指标化检测,从一定程度上与核心力量训练演化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大的范围来说,主要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关系的勾连在一个体系建构中起到的相互作用的完善,由是观之,分析基于数据和测试指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为此, 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研究内容主要是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本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构想,同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实训实验、超声波心动实验和统计学的知识验证上述理论构想。进而,我们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演化建设的基本建议和意见。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方面资料,为本课题的调研研究提供借鉴;(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3)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理论框架

2.1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依据与内容

从理论上说,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上的。我们应用了协同论著名理论学家哈肯的结论,也即相变规律以及其与子系统没有关联。换言之,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非衡相变的过程,其中子系统的独立以及其与关联运动的统一是最终实现状态转移过程的基础性动力。基于此种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时空转移的理论框架。

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通过一定的实证研究认为,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结构、形式以及协同组合三个部分。其中,结构指的是定向运动习练者本身的机体内部的时空特征明显的内在结构。而时间结构的因素是定向运动习练者自身素质发展的较为敏感期、负荷层面的适应期以及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学习过程、生物钟节奏等相关因素。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定向运动习练者自身的形态、素质、机能、 技战术、智能、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上述时间与空间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外在的时空结构。另一方面,外在时间要素包括定向运动习练者基本的训练周期、比赛时间以及赛季差异。外在的空间要素主要指的是基本田径练习的强度、损伤、恢复、对手、裁判等相关的因素。

2.2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是同量转移,时间较短。换言之,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需要采用高强度的力量和适应性,由此在具体组合性质的训练中能够用专项的强度来实现较为直接的数据指标检测,同时将专项的训练内容和专门性质的力量负荷性质训练结合起来。由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最理想的转移效果,实际上就是为了注重基本训练单元基础上利用训练结构来实现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时空转移的进程,以及进程中各种相关因素的相互关联、互相转换的内在规律。 对于定向运动习练者而言,多年来的基本训练单元包括力量、技术、速度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上述组合占据训练的内容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上述的训练可以通过教练员的操控来实现高密度的信息反馈和总结,教练员根据反馈的情况来进行训练手段的调节和强度负荷的控制,进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和谐统一的整体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是同量时间,效果最大。也就是说,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开始训练的时间起点较早,这与习练者的运动寿命和成熟周期是紧密相关的。然而,随着定向运动习练者年龄的增加和训练年限的提升,训练的负荷和内容也呈现出与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转移相关的趋势。相关专项的难度较小、接近人自然身体动作的一般进入相应的成熟周期相对较短、较早。反之则较长、较晚。

此外,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协同的表现形式还应该重视训练的阶段性与比赛导向性基本规律的递减与递增。换言之,人的基本生长发育的周期和素质实现时间是呈现鲜明的递减或者递增态势的。对于定向运动习练者等快速力量性项目而言,习练者的训练基本划分为基础、初级专项、专项提高、高级专项、保持高水平等几个训练阶段。 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的变化与上述几个训练阶段相互照应,并在训练内容和负荷上体现出来,实现了内与外、时间与空间的有机对立和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较为大型的体育赛事之前,训练周期的制定往往采用的是倒计时的方法制定标定点,进而向重要的回程方向来确定比赛阶段和重要的完整训练周期。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习练者训练效果的组合、衔接、叠加、转移与补偿,进而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时空结构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与转换。为了较为清晰的展现这种转换中协同的因素,我们把定向运动习练者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转移的时空协调因素分为四维协同、三维协同、二维协同等几个阶段。 在我们看来,上述的协同维度越高,定向运动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和转移的变量就会越多。

3实证分析

选取已登记在案、并归档保存的6名定向运动习练者 (定向运动专项)的基本成绩作为样本。对基本比赛成绩的分析表明:训练的相对周期缩短、连续比赛的负荷高频振荡往往造成相对的总体成绩上的下降(表1)。而在专门的准备期进行的相对完整的、完备的专项训练的程度较高时,比赛的基本频度和训练周期的基本变化对于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表现则具有极强的决定和制约的作用。

显然,对于不同训练和比赛水平的习练者而言,其基本的比赛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特征分析都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也就是说,跟普通的资格赛相比较,决赛的比赛成绩的标准差方面的体现要大的多。同样,国内比赛的比赛成绩标准差要高于国际比赛。据此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不稳定表现的水平展示,是与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状态和比赛的时间之间协同一致的。

同样的道理,选取6名定向运动选手作为测试样本时,在过渡期和相应准备期的训练与测试的基本条件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实验。结果发现,囿于时间因素的调整和其变化,倘若是事先加快了的生活节奏与工作节奏,则必然紧跟着要加快习练者自身的心理变化的节奏,相应地成绩的变化也就得以体现出来。反之亦然。倘若外在的空间因素,比如光线昏暗、气温降低等同样对习练者的核心力量与演化特征的提升有较大的影响(表2)。

显然,青少年定向运动员24H段连续测试对照具体表现为,在过渡期、准备期等相关时间段内,当专业化的训练程度较低时,习练者的人体生物钟的调节节律对于外在环境、气温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

4结语

力量特征 篇5

笔者在CNKI上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为关键词键入,限定时间为2013年以后,共搜索到论文6篇,其中除去与本文研究无关的三篇,得到剩下的三篇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的文章来源。分别是赵军辉在2013年第8期《新闻研究导刊》媒介观察栏目中发表的文章《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探讨》、陈晓玉在2013年第5期的《传媒E时代》中发表的文章《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意见领袖特征与作用》、蒋琳在2013年15期《新闻界》上发表的《网络知识分子:公共性与媒介化生存—从微博名人约架谈起》。

综上所述,以前对于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均局限于微博或者是单一的方面,大多指向其在网络中的作用,并未指出可能或者已经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二、问题的提出

(一)理论意义

哈贝马斯提出:“一种新的硬性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网络知识分子如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利用好媒介,在参与公共事务的时候能够体现出真正地公共性的实质是值得我们一起去探讨的。

(二)现实意义

分析网络公共知识的特征,了解现有传播现状之下他们的话语影响力和局限能够让广大的网络用户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中,不随意盲从也不随意批判,能够更加自主独立地看待公共事务,也能更加理性地理解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力量,督促网络公共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

(一)热心于公共事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对于公共事务有着不同于一般网络用户的参与热情,他们通常在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比一般的公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更能为公众谏言,更敢于问责,追求事件的真相。

(二)拥有专业知识,受过高等教育

活跃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在现实中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往往都受过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他们更能感召更过的公众。

(三)积极践行言行,充当公众的领头羊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言论上要领先于公众之外,并且通常也会将自己的言论践行,例如崔永元除了发表言论,每次参与两会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平时也不断地行动。

(四)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往往比较独立,他们对于公共事务通常能有更多的见解,他们甚至能够看到媒体没有看到的方面,履行监督媒体的义务。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影响力

在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中,网络公共知识分子通常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事件发生之前,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提醒,引起相关权力部门的注意。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他们能够对事件发表有深度的见解和看法,并且能够追问事件的真相,同时带领广大网民开展广泛的讨论与非制度化的参与。最后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能够发出反思之声,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公共知识分子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ANSYS方法下一篇:小学语文诗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