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农村环境保护是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关注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状况如何?存在着哪些突出的矛盾?如何更好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在保护农村环境中的作用,是各级财政部门应该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市辖19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总人口11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6.16万人,占14.21%,农村人口为97.54人,占85.79%。农业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比较普遍和典型。为此,农村环境保护问题调研小组以**市为样点,调查了该市**镇、**镇等乡镇的部分村,走访了27户农家,采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200份,就农村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调研小组还收集了市农业局、环境保护局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此为根据,对我省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对调研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份调研问卷进行统计,得出结果如下:
1.关于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问题的统计分析
在统计当前农村的环境污染状况时,47%的村民认为农 村环境现在污染很严重,有26%的居民认为污染严重,仅有25%的人认为污染一般,2%的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村民普遍对农村环境存在着担忧和不满。
在统计农村环境状况近几年发展趋势时,82%的村民认为最近几年农村环境恶化了,仅有15%村民认为农村环境最近几年有所改善,还有3%的村民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悲观的心态。
在统计农村居民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关系时,有62%的村民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一起进行,有25%的村民认为要先发展经济后保护环境,有13%的村民认为要先保护环境后发展经济。由此可见,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关系处理的问题上,大部分村民主张两者要一起抓。
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现在村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
2.关于村民环境保护知识问题的统计分析
在统计村民是否认为农药、化肥会污染环境问题时,有57%的村民认为不会污染环境,有43%的人认为会污染环境。由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村民认为农药、化肥的施用不会污染到环境。
在统计村民是否认为农膜丢弃在地里会污染环境时,有63%的村民认为不会污染环境,37%的村民认为会污染环境。由此可见,大部分村民认为农膜丢在地里不会污染环境。
在统计村民是否知道白色污染为何物时,只有7%的村民非常肯定的知道白色污染为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有93%的村民不知道白色污染为何物。
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村民环境保护的意愿虽然比较强烈,但环境保护的一些具体知识还比较贫乏,这也从反面说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还远远不够。
3.关于村民生产、生活习惯问题的统计分析
在统计村民是否随意丢弃使用完的农膜和农药包装物时,有57%的居民表示会妥善处理使用完的农膜和农药包装物,有47%的村民会把农膜和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在地里。由此可见,在处理已经使用完的农膜和农药包装物时,还有接近一半的村民采取了不合适的处理方法。
在统计村民如何处置秸秆时,13%的村民表示会直接焚烧,其他村民采用收集回田或堆肥等方式,由此可见,农村秸秆焚烧问题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在统计村民对农作物的除虫方式时,只有不到5%的村民采用非药物手段方式除虫,绝大多数村民还是采取了传统的药物除虫方式。
在统计村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时,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有82%的村民会把生活垃圾丢进垃圾箱或垃圾池。没有进行过农村清洁工程的村只有14%的村民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填埋 等处理,大部分村民选择随意丢弃。
通过对调研问卷中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村民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愿望强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有不少村民没有养成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仍然在不自觉地污染环境。
二、**市农村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1.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亮点。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是以政府力量推动的农村环境治理综合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从调查的情况看,凡是实施了该项工程的村,农村污染治理状况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例如**镇虎溪村,该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606户2258人;有耕地800亩,旱土120亩,山林1398亩。通过实施清洁工程,虎溪村修建农业投入品固体废弃物收集池12座、污水净化池24套、修建公共生活垃圾收集池8座、安装垃圾桶30个,基本解决了垃圾乱堆无人处理的问题;安装频振式杀虫灯6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0亩,达到了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的目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村民养成了爱护环境的习惯,达到了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清洁庭院的效果,该村的生产生活污染大为减少。
2.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
以工矿企业污染物为代表的点源污染和农村生产生活 垃圾为主的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近年来,市严格监管企业污染物的达标排放,重点开展了农村化肥、农药使用情况调查、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农村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有力控制了点源和面源污染扩大的势头。如据**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该市群合煤矿XX年COD产生量为10.35吨,排放量为3.09吨,监测结果表明,群合煤矿的废水COD指标低于50,达到国家强制标准。同时,XX年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达60万亩;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8万亩,玉米、油菜等其他作物统防统治面积3.65万亩,为农民科学施肥,科学施药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农村沼气、太阳能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村清洁能源技术得到推广。
新能源的推广和使用是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的科学办法。近年来,**市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农民安装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为户用沼气的普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到XX年底,**市共建设沼气池6200户,推广太阳能750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对农村带来的污染,**市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入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培肥地力。在确保秸秆禁烧的同时,利用现有农机资源,推广了高留茬还田、机械粉碎翻压盖田等综合利用技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提高耕地的综合生 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同时通过农业生态项目进行稻草秸秆的综合利用,如虎溪村的特种牛养殖场,每年大量回收水稻秸秆用作肉牛饲料,每亩可为农民增收100多元,摸索出一条生态农业新路。
4.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大量动物粪便,如不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农村的水源、空气,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改变这一难题,**市许多地方建设了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鼓励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例如**市**村有中国南方最大的肉牛企业天华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虽然全村共有肉牛养殖大户20户,肉牛存栏达600多头,但通过鼓励农民利用牛粪再生技术,用沼气做燃料、沼液养鱼、沼渣生产有机肥,实现了“养牛—屠宰—精加工—沼气池—养鱼—有机肥—种草—养牛”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发展原因,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仍然较差。近年来,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环保资金普遍短缺,治理农业、农村污染任务艰巨,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化肥、农药对农村环境潜在影响大
目前**市农村98%的农民依然使用化肥、农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生物生态技术利用率低。根据农业部门的普查数据,涟源市XX年全市农业化肥施用量为95194吨,而涟源市XX年农业总磷流失量为 71106.788千克,总氮流失量为 685615.79千克,氨氮流失量为 116807.547千克。数据对比显示,化肥利用率低, 流失率高。而且种植业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钾肥严重不足。氮、磷、钾肥的平均使用比例为1:0.17:0.1,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不仅导致农田土壤、地下水受到污染, 也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同时,农药用量偏大、施用不科学。**市XX年农药年施用量为1331吨,问卷显示,农村施用农药中的杀虫剂用量过大,占到了总使用量的85%,结构不合理。加上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部分农民没有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肥料,不仅造成农用化学药品大量浪费,并在土壤中残留量大,通 过地表径流或下渗造成水体污染。而且,农药的不当或不合理施用,也影响农产品的安全品质,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
2.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
在**,部分地区用水紧张,水质达不到饮用水的标准是不争的事实。采煤业造成的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农村自身生活污水、垃圾堆放及畜禽散养造成的污染问题;农村小企业和各种工业开发区的污染问题;污染严重河渠两岸及工业固体废物裸坑、堆存造成的浅层地下水污染问题;规模化养殖污染物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农药化肥的残留物直接渗入地下或随水土流失排入沟河等,使**市成为我省水资源缺乏的重点县市之一,目前涟源市农村仍然有几十万人饮用水不安全。
3.畜禽养殖污染尚未完全得到控制
近年来,**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XX年,**市养殖业产生畜禽粪便27万吨,其中总磷排放量 192341.6792千克 ,总氮排放量为 1357389.813千克,COD排放量为 15425623.427千克,氨氮排放量为 603658.7924千克,资源化利用的却只有50%,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影响农村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型养殖企业及散养户很少采取治理设施,大部分农户都是直接排放,少部分用来堆肥,没有形成资源有 效利用的循环农业链条,粪肥保存施用不当,不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而且随地表径流入河,对地表水造成较大污染威胁。
4.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垃圾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居住格局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是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量大幅增长。问卷显示,对于地膜、农药包装、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75%的农民随意处理,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遇到雨天,污水夹杂生活垃圾进入沟、渠、河流,地表水的污染负荷剧增,农村浅层地下水质恶化,疾病流行隐患增大。二是农村污染处理、环保能源设备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建有1个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1个污水处理厂,主要用来解决城市垃圾和污水。95%的农户家没有安装沼气、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利用设施。规模较大村庄和小城镇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5.乡镇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影响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问题非常突出,城郊地区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同时,由于产业梯级转移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一些重污染工业项目也加速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上乡镇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引进了一些高污 染项目。农村地域分散、点多面广,规划中没有进行功能区划分,企业布局也不尽合理、装备落后、工艺水平低、管理粗放、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企业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和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它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农村没有真正落实。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们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涟源市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每年只有一个指标,项目在20万元左右,而且还只能解决一个村的部分村民。按*8市900多个行政村来算,要全部落实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单就政府力量推动这一方面,任务十分艰巨。问卷显示,90%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村没有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技术欠缺。农村污染治理目前只有沼气的生产和利用技术较为成熟,推广工作也很有成效。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然技术项目很多,实验、试点工作也都做了不少,但适合在农村大面积推广的节能减排实用技术还存在问题,需要下力气研发。
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1.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做到农村环境保护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去推进,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要从根本上遏制农村环境恶化的趋势,需要立法部门加强农村环境的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使得农村环境的参与者有行动的依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者有执法的依据。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做到各级政府重视,普通百姓认同,各方齐抓共管。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涉及面广,必须齐抓共管。首先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其次是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环保、农业、林业、财政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
3.增加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中 来。
长期以来,国家在城市和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大,在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资金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由于投入不足,县级环保机构缺乏监测设备,缺少工作必需的车辆、通讯等设备,形不成有效的监测监管能力;由于投入不足,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是服务三农的表现。当然,完全靠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环境保护也是不够,需要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上来。
4.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环保呈现不同特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农村改厕和粪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一要作好规划,统筹安排。对农村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作好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治理;对需要 预防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对当前经济力量达不到的,要拿出具体计划,实施分步治理;对需要进行科研攻关的,要拿出人力、财力建立攻关队伍。确实把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实用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三要继续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四要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结合乡镇工业区建设,大力推行污染物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对于规模不经济的污染企业要限制其发展。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2
农民权益是一个全面、综合、动态的范畴, 主要包括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等等, 是指农村居民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各种权力和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各种权益逐步得以实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也造成了当前农民的权益保护在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 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宅基地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保权益等问题也突显出来。
二、当前新乡市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新乡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看, 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 探索了一些经验和模式。例如, 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典型的像卫辉唐庄镇, 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将村庄怎样建设得更好等问题交由村民讨论决定, 并无条件地让村民参与监督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 构成村民自建型模式。又如, 坚持迁居社区和扩大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比较典型的是封丘县。该县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 在远离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的地方规划了农民创业园, 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就地城镇化, 让农民迁居社区后能够转移就业, 防止农民因无业“被上楼”“被城市化”, 构成了产业依赖型的建设模式。再如新乡市牧野区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建设, 依托电源产业园和民营车辆园区, 加快推进企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 以工业的加速发展拉动就业、富裕农民;借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机遇,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推动农民转移就业。
上述这些做法和模式虽然给农民带来了眼前的方便和利好, 但是后续的农民宅基地问题、社区新居的产权问题、相应的社会权益问题, 却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 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使得损害农民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典型的现象列举如下:
1. 农民宅基地权益的保护问题
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来有效保护农民宅基地。农民宅基地权益在法律上得不到有效保护, 不可避免地会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受损害。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 一般情况下, 建设一个新型农村社区最保守估计能节约40%~50%的农村建设用地, 有的纯农区例如封丘县车营社区, 由于是纯农区改造的全高层社区, 他的节地率会达到80%, 这些节约出来的土地绝大部分是源于旧村的拆除和农民宅基地的腾出, 那么这些土地如何处置?由此产生的效益归谁所有?拆迁补偿标准是什么?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新乡各社区甚至是一个县相邻的社区, 他们的宅基地补偿标准都是不一致的, 各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而且政出多门、莫衷一是, 这无疑是对农民宅基地权益的剥夺,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农民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
教育平等权是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公民在知识型社会生存权的基本保障, 是当前各界都非常关注的民生工程。今年4月, 在笔者参与的调研中, 取得的全市已经入住社区农民的95份有效调研问卷中, 认为需要加强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的有39份, 占总数的41%。群众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是新型社区中交给市场化运营的幼儿园、学校收费高, 希望能建设公办的学校、幼儿园。这个现象就说明我们的一些新型社区在规划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慎重考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对农民职业培训力度的加大, 农民受教育权益日益得到尊重和保护, 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农村受教育者入学机会不平等等问题还大量存在。在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走向均等化, 如何使农民的观念得到转变、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真正成为合格的市民、文明的市民, 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3. 农民医疗权益的保护问题
医疗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和医药费的虚高使得农民有病无处看、有病看不起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此引发的极端事件也频现报端。虽然我们现在的新农合在农村已经覆盖相当大的比例, 但是在调研中, 认为新型社区应当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专家门诊的占50.5%。对于已参合农民, 相当一部分反映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报销范围存在距离、就医限制过多, 农民看病仍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的群众还反映在住进新型住宅社区前, 村干部曾经承诺办理城镇居民医保, 但事后并未兑现。对此, 应真正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充分尊重参合农民的就医选择权, 减少过多限制参合农民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条条框框, 真正实行参合患者在本市县区和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一卡通, 切实提高参合农民的补偿水平, 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
4. 农民文化权益的保护问题
农民文化权益是农民在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应享有的各种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 尽管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提升, 但从总体情况来看, 其实现程度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都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绝大多数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看电视、聊天、打扑克或玩麻将, 很少参加体育健身、旅游观光、唱歌跳舞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二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三是农民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村集体较少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各类“送文化下乡”活动缺乏可持续性。非常典型的一例是笔者在卫滨区某乡调研时, 发现其拥有一定藏书的图书阅览室显然已经很长时间无人打理, 其中落满灰尘。当然,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不断强化农民文化权益意识, 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真实让农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5. 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问题
社会保障权益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河南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不仅覆盖面小, 而且新农保、新农合、社会救助保障项目待遇水平低、保障作用有限。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 60岁以上农村老人一个月才60元养老金, 相比较城市低保还有一定距离, 特别是对于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 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非常典型的是笔者在获嘉某社区调研时, 入住社区的农民反映在原来农村老宅居住时, 生活成本很低, 粮食、蔬菜都可以自己种, 燃料就地取材, 水电费用很低。而到社区之后, 一方面生活成本增加了, 另一方面还不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导致对未来生活存在忧虑。群众还反映进入城镇社区居住之后, 城镇派出所登记的人口也从农村户口变更为市民户口, 但是由于政策没有跟进, 大部分地区的群众在医疗、医保、综合补贴等方面仍然无法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尤其是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显。
三、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建议
农民权益保护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当务之急。从调研结果来看, 笔者认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机制。首先在立法层面要进一步赋予农民应有的各项合法权益,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权益保障法》, 明确农民对其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法定权利, 为农民权益的保障提供法律基础。其次要通过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让农民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真正运转起来。近年来新乡卫辉孙杏村司法所通过创新法律机制保障农民权益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基层农村打理进行法律宣传的同时, 对典型的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纠纷进行人民调解, 建立了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 让农民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法律服务和优质的调解服务。
二是完善农民的持续增收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 只有广大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收,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才能自觉认同并自愿融入到城镇化的实践中去。笔者认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首先, 要加强农民自身的转变, 尤其是思维的转变。要积极培育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全型农民, 要尽快推进农民就业, 实现就地城镇化, 以使农民尽快适应社区的生活方式。其次,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 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依托经济聚集区、工业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培育大型自主农业龙头企业, 以促进农民就业。
三是完善农民权益保障的公共服务机制。在农民进入社区居住之后, 社区内的各项公共服务应该跟上去, 以使入住群众尽快适应社区生活。然而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一些群众已经入住的社区中公共服务机制并未跟上去,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并未享受到城里人应用的待遇, 在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如排污设施不健全, 污水不能及时排除;小区物业跟不上, 大量丢失电动车;路灯不亮;甚至停电、停水等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 但是也折射出我们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公共服务机制的漏洞,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四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针对一些地方的村民自治组织和自治机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话语权, 村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缺乏制度性的决策权的现状, 首先,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其次, 推广唐庄镇村民大会的经验, 在党组织领导下村里的重大事情实行民主决策, 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使农民真正拥有“话语权”, 成为村里的真正主人, 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同时, 也从根本上化解了农村的利益冲突, 实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和谐, 唐庄镇的经验及做法值得推广。
摘要:城镇化的过程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在近年来深刻的农村社会变革中, 能否正确处理好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将成为城镇化建设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如何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土地等产权尚不明确的背景下, 立足河南新乡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的优势, 探索出一套既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好农民权益的措施和机制, 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和着重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权益保护,探讨
参考文献
[1]左停, 李小云, 于华江, 任大鹏.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益维护:当前中国农民公民和社会经济权益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1) .
[2]商春荣, 黄燕.农民问题:整体与各分层权益的保护[J].南方经济, 2004 (11) .
[3]韩东林, 马成武.当前中国农民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09) .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消费需求;现状;问题;建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32-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消费的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尤其重视挖掘农村市场的潜力,形成围绕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经济的良性增长格局,这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农村消费发展现状谈一点思考。
1 吉林省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情况
1.1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情况
截止到2011年底,吉林省登记各类市场835个,城市553个,农村28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03个,城市184个,农村119个;生产资料市场85个,城市72个,农村13个;生产要素市场13个,市12个,农村1个。
1.2 农村消费水平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吉林省消费品市场日趋繁荣活跃。
1.2.1 全省农村居民正处于小康向富裕过渡阶段 1999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3%,处于温饱阶段。2000~2007年八年间,恩格尔系数达到小康标准。从2008年开始,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内,实现了向富裕的过渡,近三年稳定在36%左右,但与城镇相比仍滞后5~7年。(见下表)
表1 吉林省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年鉴)
1.2.2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 一是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三成以上。200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仅为446.4元,占总支出的26.5%,到2011年,三项支出达1694.7元,是十年前的3.8倍,占总支出的32%,比2002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二是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快。据统计,2011年末,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15.3台,比2002年末增加79.7台;洗衣机84.1台,增加27.2台;电冰箱72.6台,增加65.8台;摩托车66.6台,增加39.3台;固定电话机35.8部,比2002年末减少3.3部,比2007年最高峰70.9部下降1倍;移动电话发展到201.3部,增加192.7部,正在逐步取代固话。三是奶制品和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重视。“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奶和奶制品消费量为2.28公斤,水产品消费量为4.13公斤,分别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0.48公斤、3.82公斤提高1.8公斤和0.31公斤,特别是2011年分别达到3.58公斤和4.3公斤。
1.2.3 农村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乡村消费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大幅增长 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万村千乡放心店”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吉林省农村市场消费增速明显加快,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与同期全省增幅差距逐步缩小。从下表看,除2010年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因2009年农业欠收出现负增长外,2006~2011年均以双位数涨幅快速增长,2009年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3.2%,是近10年来的新高,超过同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8.7个百分点,超过城镇4.8个百分点。(见表3)
2 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
2.1 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看,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省农村消费的扩大。
2.1.1 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 吉林省乡村消费渠道主要以农村集贸市场、棚户市场和马路市场为主,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主要业态仍以分散、狭小的个体经营门市部及原始零售摊点为主,而且简单重复多。农村这种流通方式及业态落后的状况与城市消费市场的现代化设施和现代业态不仅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而且其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1.2 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部分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着市场容量的扩大,一些耐用消费品的使用,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供水条件、供电设施、通讯、电视发射覆盖面积以及道路交通条件差。这些不仅影响农民购买积极性,也在客观上对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起到了抑制作用。
2.1.3 农村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商品供应体系,农村的买难问题在许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解决 农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这充分反映了农村市场体系的落后状态。
2.1.4 市场法规建设滞后,交易行为不规范 现行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是1994年公布的,但由于政出多门,市场准入管理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人员和经费,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问题较为严重,销售渠道混乱,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2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因素
2.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有缩小,但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仍相对较低 一是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看,1980~1990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最高1.8:1,最低1.0:1,多年维持在1.5:1水平上。1991~1999年,吉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平均扩大到2.0左右。2000~20011年,该指数先扩大,后缩小,2003年达到最大为2.77:1,2010、2011连续两年下降,降为2.37:1。该阶段,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8%,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13.3%的增速低1.5个百分点。二是从农村购买力和商品供应情况看,农村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明显滞后于城市。2011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306元,大体只相当于城镇居民2003年5492元的水平,落后整整8年。每百户农民家庭平均衣着消费为397.5元,仅为城市居民1769.5元的22.5%;而在娱乐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1.2%。
2.2.2 文化教育、医疗费用消费支出逐年增加,挤压农村消费 2002~2011年,吉林省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及医疗消费支出两项分别合计为314元、374元、398元、454元、602元、651元、722 .4元、888.3元、916.5元和1130.4元,分別占同期生活消费支出的18.6%、20.6.%、20.2%、19.7%、22.3%、21.3%、21%、22.3%、22.1%和21.3%,基本上呈现螺旋型上升趋势,十年间平均增长15.6%,高出同期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高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8个百分点。正是由于农村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加上货币收入低、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大、后顾之忧(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多,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又较大,挤压了其他消费。
2.2.3 农村流通网络不完善,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 近几年,吉林省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购物消费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有些偏远地区仍存在流通网络残缺不全,农民购物并不方便。特别是由于农村市场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完善,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无法保证,遇上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投诉,使得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敢购买耐用消费品,从而人为地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3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需求的对策建议
今后五年是深入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吉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两翻番、双倍增、七跃升”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扩大农村需求上下大力气,加快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农产品销售等为核心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缩短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的距离。
针对目前吉林省农村市场体系的现状,建议通过以下“六字措施”,即“一强一提、一增一减、一停一保”来逐步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农村需求。
“强”,就是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基础设施。把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同时,把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系列。
“提”。就是继续适当提高国储粮食收购价格。对东北来说,应进一步明确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提高收储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农民的收入能否增长。
“增”,就是国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适当稳步增加对农业农村各项惠农补贴,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提高购买力,推动消费。2009年上半年,我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同比增长12.9%,拉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7个百分点。
“减”,就是减负。加快推进农村综合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负担。
“停”。就是叫停“教育产业化”。我国现阶段发展教育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实际不相适应。农民在教育方面支出比例过大。较为严重是仍然有很多农民家庭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应该加快普及12年义务教育,这是关乎民生、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
“保”。就是扩大农村各项保障范围和标准,特别是提高合作医疗补贴标准。解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和带动农村消费。首先将农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如乡企职工、私营劳动者、外出打工者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和水平。
具体政策措施:
(1)出台允许农村转移力交纳养老保险的规范性文件。一是可以先在新农村搞试点。二是支持、允许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单位替雇佣农村劳动力交纳养老保险。
(2)在乡村两级财政转移支付中单列一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养护专项资金,减轻农民出工、出资维护公共基础设施负担,减少基层矛盾。
(3)建议国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以解决当前农村市场多头管理、多头收税、多头收费并且重收费轻管理,不利市场发展的问题。发改、财政、金融机构、商务、农业、粮食、供销社等各部门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切实加强为“三农”服务,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整治力度,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对农村商品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力量单凭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达到的,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时要通过政策宣传、制造声势、重点打击、民主监督、举报奖励和违法重罚,以及组织法治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法律和自觉意识,形成一个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市场整顿、治理的环境和氛围,从而真正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保护农村消费者利益。
(5)建议出台农业生产资料调控政策,控制化肥、种子、农药市场价格,防止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得便宜,买回来的工业品贵,一进一出农民受损,收入增长空间被人为压缩,农村致富的步子就会大大滞后。
关于郧县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报告1 篇4
——郧县环保局思想大解放 促进大发展大讨论活动调研报告
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事关“三农”工作大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自开展“思想大解放 促进大发展”大讨论活动以来,我局对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一项专题调研,对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对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环保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大局,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一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各乡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按照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规划建设科学、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广泛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户认真做好改房、改厨、改水、改厕、改栏和建沼气“五改一建”工作,在全县沿汉江两岸和国省道沿线的60个村庄大力实施“三清四净八无”(即:水源清、田园清、家园清,水净、厨净、圈净、厕净;无柴草乱放、无粪土乱堆、无垃圾乱倒、无污水乱泼、无畜禽乱跑、无乱搭滥建、无乱牵滥挂、无乱写滥画)工程,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以“两清、两减、两治、两创”(清洁种植、清水养殖,农药和化肥减量化、规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在茶店镇樱桃沟村、柳陂镇王家学村和梯子沟村、城关镇桃花沟村、谭家湾镇核桃树垭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五峰乡西峰村、白桑关镇战马沟村、白浪镇杨沟村、青曲镇洪门铺村、青山镇九里岗村、鲍峡镇高桥村等一批村庄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村容整治、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工程,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以上,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绿化覆盖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无公害和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50%以上,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年均水平。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融入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村环境质量。三是积极先行先试,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模式。针对我县农村群众居住地理位臵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积极先行先试,探索符合山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新模式,先后在城关镇桃花沟村、洞河村、堰河,安阳镇陈营村、寨沟村,大柳乡十字沟村,刘洞镇江峪村、毛坪村,叶大乡毛河村,青曲镇洪门铺村、巷子口村,梅铺镇圩坪村,白浪镇袁家沟村推广了沼气净化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将农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全部产生沼气作为生活清洁能源,将沼气废液废渣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不仅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有效处理,还提高了清洁能源使用率和实现了化肥减量化。
四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开始启动。在全县19个乡镇中心集镇积极推广了“户保洁、组收集、村中转、乡(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所有乡镇集镇建立了垃圾环卫管理制度,设立了专职保洁员,全部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建立了简易垃圾填埋场,做到了日产日清。
五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取得实效。针对全县畜禽养殖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日益增大、污染日益加剧的现状,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在十堰梦萌实业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场和郧县兴旺有限公司养牛场成功探索出了畜禽养殖废弃物生物发酵床治理技术和畜禽粪沼气净化工程,实现了畜禽养殖零污染排放,为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提供了污染治理技术支撑。
六是农村饮水安得到保障。“十一五”以来,我县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县19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专项调查,编制了《郧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划定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取缔了在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
七是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逐步展开。连续6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农村关停了废纸造纸、黄姜加工、五氧化二钒治炼、小电镀等一大批“新五小”和“十五小”企业,同时,环境管理进入乡村,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备了环保专(兼)职工作人员,村委会实行了农村环保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八是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快推进。我县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南水北调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已累计完成羊皮滩、神定河、巨家河、将军河等14个项目区,共完成6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798.24平方公里。
二、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的发展形成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蔓延到了农村 我县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在项目的选择上,对环境影响的考虑不是很全面,同时对工业项目的废气、废水排放监督不力,不仅影响了工厂周边大气、水源的质量,而且废气、废水随风及河流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影响了其波及范围之内的大气质量、水源质量、土壤质量,致使这一范围之内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现象少数企业及乡镇企业发达的乡镇尤为突出。
2.矿产资源无序开发,乱采滥挖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铁矿、砂金矿、石灰石矿、重晶石矿开采为主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不少矿区各类矿山的开采蜂拥而上,导致矿产资源违章开采、掠夺性开采现象十分严重,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形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现象普遍。
3.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药与化肥的利用既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农药与化肥的利用在其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农药、化肥的残留不仅使农作物中有害成分显著提高,也使土壤的品质严重降低。所以农药与化肥既是农民的好帮手,又是破坏农业、破坏农村环境的元凶之一。
4.农用地膜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农用地膜与农药、化肥一样,既是农民的好帮手,又是破坏农村环境的元凶。目前我县农村所采用的农膜,大部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也较大。把它埋在土壤里,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任其随风飘落,严重影响着环境卫生。
5.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生活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集镇生活垃圾对周边乡村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集镇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没有规范化的垃圾场,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集镇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堆,垃圾场内的垃圾随风或水四处扩散,对周围的农村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二是农村自身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农村过去很少有生活垃圾,生火用的燃料遗留物及人、畜粪便等最后都作为肥料回田了。其它方面的生活垃圾基本上没有。现在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农家肥基本上没人用了。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产品包装物及其它生活废料逐渐增多。加之,农村基本上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条件和设施,致使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糟糕。
6.作物秸秆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过去农村对作物秸秆的利用是很充分的,除了用作生活用火的燃料外,还可以通过处理后用作家畜饲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物秸秆的这几项用途也逐渐失去了市场,大部分作物秸秆成了废弃物。目前农村对作物秸秆的处理办法基本上只有焚烧一种方式,不仅焚烧作物秸秆产生的浓烟严重污染着空气,而且极易发生火灾。
7.建筑垃圾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旧房不断拆除,新房也不断建成。土坯房变成了砖房,平方变成了楼房。农村住房与城市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住房翻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这一轮轮建房的高潮中,各种建筑垃圾也在不断产生。过去农民住土坯房时,基本上没有建筑垃圾。旧房拆掉后,土坯等材料很快分解。但是如今钢筋、水泥结构的住房在拆掉后,其废料基本上是不能自然分解的。这些废料基本是随意丢弃,严重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
三、我县农村环境保护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认识不够。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够,对其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环境污染的控制问题还未得到系统的、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被排除在环境控制之外,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其工作重点;从基层干部来看,部分乡镇干部对农村环保问题和形势认识不足,畏难情绪大,困难重重,在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上,仍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从农民群众来看,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较差,责任感不强,一些群众长期存在的随意排污等不良习惯,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一时难改。
(二)法制缺位。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行的环保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环境立法缺位,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可操纵性差,缺少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根本依据。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企业几乎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环境规划和空间规划滞后,不少村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
(三)投入滞后。一是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长期以来,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二是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又缺少扶持政策,因此,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四)技术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治理技术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物面广量大、污染物收集难、治理成本高、防治技术有特殊的要求,有别于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治理技术,需要研发适合农村污染实际和农村可接受成本的治污工艺和技术,制订出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近期和远期污染治理技术措施和要求。
(五)体制不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职能和治理资金分散于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中,但没有形成党委、政府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不利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对农村环境监督管理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手段和力度。加之,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协作不多,不能在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上形成监管和投入合力。
(六)能力不足。我县乡镇的环保能力建设十分薄弱,乡镇没有环保机构,不能适应农村环保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我县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紧迫性
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确保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方面,是惠民行动的具体任务。现在,我县农民的生活已开始由满足基本生存型向追求生活质量型转变,广大农民对“上卫生厕、烧节能灶、建标准圈、走硬化路、住规划房、饮清洁水”的愿望十分强烈。要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吸取部分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先分散后集中、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规划、先拆除后复建的教训,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同时,能够享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2、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抓手。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一直是我县环保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十二五”期间,必须切实改变农村环境保护滞后状况。要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遏制垃圾、污水、秸秆、畜禽粪便、农药、化肥等多方面的污染,统筹解决好农村生活、面源、工业等层面的环境问题。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合各个部门的力量,优化资源配臵,形成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
3、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标本兼治。不仅要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面上的污染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要着手建立垃圾处理、河道管护、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帮助农民制订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下去。
(二)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各项工作
1、以农村环境规划为前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要认真搞好和落实环境规划,立足本地实际,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与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紧密结合,统筹推进实施。要紧紧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通过落实项目、落实资金,推进环境整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现在,各乡镇正在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开展新农村居住示范点建设,对于新规划的居住示范点,必须充分考虑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切实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房子盖得很漂亮,但污水直排无人问,河道淤塞无人清,生活垃圾无人管;不能室内现代化,室外仍是脏、乱、差。
2、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要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公众参与、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组织实施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为重点,选择投资少、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实用工程,建设一批适合我县新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工程。
3、以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乡镇要把创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生态环境良好的村率先达到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要求,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至下而上全面开展。
4、以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全面启动66条重点小流域水综合治理。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保护村庄现有水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乡村,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展现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风貌。
5、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建立必要的污染治理措施,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原则,综合利用和处臵畜禽排放的污染物,并在土地承载能力范围内进行还田。鼓励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小区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加强对超容量水产养殖场所的监管,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坚决取缔过密度水产养殖和肥水养鱼。
6、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基础,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发展现代农村和农业的目标任务,要在清洁村庄,集中整治环境脏、乱、差上下功夫。一是要妥善处臵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要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禁止随意倾倒垃圾、随意堆肥和简易填埋处理垃圾。需要强调指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交给有资质的单位安全处臵,防止医疗废弃物污染。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传统陋习,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要加大对“农家乐”等农村娱乐场所的污水治理力度,要开展一次“农家乐”的排污检查。二是加快推进“五改一建”。“十二五”期间,全县要加大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力度,使更多农民用上清洁能源、优质肥料,保持农村院落的卫生美观。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加大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要积极探索研究,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确保厕所污水经处理后排放,逐步减少污水直接排放。三是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使农户房前屋后整齐干净。有条件的村,要配套建设排水设施、公共厕所、简易路灯、垃圾箱、村内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优化美化环境。四是清洁生产,科学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农业技术生态化、农业生产清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要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饲料、兽(渔)药等农业投入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规模化生产。切实加大秸秆禁烧的执法力度,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花大力气解决秸秆焚烧这一污染空气、影响交通的环境公害。要高度重视秸秆资源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氨化、微贮、食用菌生产等技术,探索利用秸秆生产装饰板材、包装材料、手工艺品等综合利用途径。
7、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做好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积极推广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环境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并在全县逐步推广。
8、以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为根本,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前,要调整乡镇工业结构,提高乡镇工业发展水平,很重要的着眼点和推动力就是环境保护。首先,要推进乡镇企业集中布局、集约发展。有工业的乡镇企业都要加快向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集中监管,避免村村点火、到处冒烟。要把各类乡镇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作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重点,督促他们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污染达标排放。其次,对乡镇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或者依法予以取缔、关闭。第三,坚决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招商引资的环保和安全门槛绝不能放低,承接产业转移绝不能接受污染转移。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擅自降低环保准入门槛引进污染项目的,除清查停建项目外,还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杜绝“只要GDP、不管COD”的现象。
9、以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当前,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水源地分散、污染源杂、管理混乱、应急能力不足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集中各方力量,全面开展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污染整治工作。要抓紧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农村饮用水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10、以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为先导,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与观念的问题,一个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问题。要按照环保宣教“六进”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为重点,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使环保教育成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要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事,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奉献,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加入到综合整治行动中来。
11、以农村环境执法监督为手段,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县级环保部门要把相当的精力,放在农村环保工作上,切不可只抓城市、丢了农村。要高度重视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把乡镇政府环保工作职责落到实处,明确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乡镇环保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要逐步建立健全县乡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和有关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处臵能力。
(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机制体制
1、建立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推行县、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和主管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和任期目标管理。要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责任。环保部门要负责组织协调制定全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指导各地制订相关规划,并监督实施。负责乡村企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稳定达标制度;建设部门要负责指导制订镇村建设规划,指导并组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农业部门要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畜牧部门要负责集约化畜禽养殖企业在项目立项、可研、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督促企业在建设的同时解决好环境污染问题。指导乡镇政府划定辖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定期组织力量检查畜牧行业落实环境保护情况;林业部门要继续推进植树绿化,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水利部门要负责指导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指导农村开展河道、塘坝清淤整治,继续抓好安全饮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控制好网箱养鱼的规模和数量,取缔肥水养鱼;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指导农村改厕、改厨、改圈工作,指导乡镇医疗机构依法处臵医疗垃圾,推进卫生村建设;财政部门要负责安排农村污染治理资金、试点经费补助和使用管理,积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党政机关挂钩共建等多种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要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的考核,切实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县环保局要牵头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组织开展检查考核,指导乡(镇)开展环境质量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评定、选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对为农村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
2、建立完善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政府领导、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动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要把环境管理作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动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民主决策权。凡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要按照有关规定征求村民的意见,村民普遍反对的,不能强行建设。为把农村环保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每个行政村培养一个兼职环保员和一批环保明白人,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保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等工作。
3、建立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建设新农村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要通盘考虑,拓宽渠道,不断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各乡镇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一是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较强的领域,政府担负主要责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水利、交通、绿化、治污等任务应落实到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二是推行有利于我县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三是县财政要按照新增财力着重支持“三农”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要加强资金配套,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四是积极争取中央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资金。五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订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六是要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发动农民筹资筹劳,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成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农民自主投入的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
郧县环境保护局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5
近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制约着扬州生态市建设的整体进程。为贯彻环保优先原则,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我会成立专题调研组,从8月中旬开始,会同市环保、建设、卫生、农林、水利等部门,先后深入到高邮、江都、邗江等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近几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生态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成绩喜人。扬州先后荣获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生态示范区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等光荣称号。这些都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工作密不可分。
一、科学制定规划,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九五”以来,我市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的方针,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几年来,在《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指导下,全市形成了由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域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构成的小城镇规划体系。围绕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已有30多个乡镇编制了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如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在规划中得到普遍重视,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的利用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十五”期间,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宝应县建成了以湖泊湿地生态农业体系建设为主体的生态示范区;江都市形成了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江淮平原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高邮市建成了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湖泊水网地区生态示范区;仪征市形成了集绿色化纤、生态修复、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示范区;邗江以其宜居型住区建设特色,被誉为“古城新区的生态示范模式”。2005年,扬州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地级市)。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十五”期间,扬州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市新增集镇道路687公里、桥梁147座、路灯13524盏。小城镇拥有水厂137座,比“九五”新增供水管道719公里、日供水能力5.47万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2.11万吨、年供水总量1472万吨,新增排水管道539公里,新增环卫机械134(车)辆、公厕201座,普遍配置了垃圾箱、果壳箱,部分集镇已具有规范的垃圾中转站。新增绿化面积59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3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4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22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集镇环境的改善和小城镇各类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实施“碧水工程”,积极整治农村水环境。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列入东线治污规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的项目共22个,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6个、城镇垃圾处理场2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9个、截污导流工程1个、区域综合整治4个。目前,整个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16个,在建项目6个,完成投资近10亿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仪征、江都和宝应三县(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高邮、江都临江四乡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年底全部投入试运行。仪征、江都均建成了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与此同时,全市大力推进“碧水工程”,对境内所有河道进行清淤、驳岸、治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结合小康村建设,全市农村“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十一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随着这项工作的实施,扬州农村的水环境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自2003年起,全市大力推广了麦套稻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目前示范乡镇数已达76个,基本上做到了乡乡有示范。“十五”期间共推广应用新农药新剂型品种20多种。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广。“十五”以来,市政府分别出台了《关于全面启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试行办法》和《扬州市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减轻土壤和水体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全市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标准质量、监督检测和产品认定体系。共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家畜8.4万头,家禽641万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246个,绿色食品131个,有机食品26个。
五、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强调乡镇企业达标排放。全市已有30个乡镇园区(工业集中区)编制了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合理布局,指导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集中,乡镇域内工业集聚度有所提高。按照国家、省“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全市先后出动8678人次,检查企业3844厂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225份,重点监管的企业稳定达标率90%以上。先后投入治污资金近7500万元,完成了1725家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取缔关停了179家治理无望的“15小”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20家乡镇企业获得“清洁文明生产企业”称号,46家乡镇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计,12家乡镇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论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在II级水平。
六、注重自然保护区建设,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在加强江都渌洋、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及仪征铜山森林公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建设、管理的基础上,新建了高邮渌洋湖自然保护区、凤凰岛森林公园和润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全市总面积的15%以上。围绕建设农田林网、里下河滩地速生丰产林、江滩“兴林抑螺”林、围庄林、丘陵地区经济林等林业工程建设,致力森林资源的扩张,初步形成了“点、线、片、网”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有林地面积从“十五”期初的48万亩增加到82.8万亩,增长了72.5%;森林覆盖率达14.5%,比“九五”提高了6个百分点,成为扬州林业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与此同时,在扬州城市的东西两翼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东翼对淮河归江水道区域河湖水体、湿地严格保护,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退化中的生态系统;西翼利用生态技术措施努力恢复本土绿色景观和生态与生产服务功能。
二
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城乡环境质量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农村小城镇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以及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生态保护能力薄弱等。
一、农村及小城镇污染仍在加剧。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开始时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并重的态势。加之农村及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人畜粪便直接入河,垃圾倾倒入河等,农村河道水体污染严重。小城镇生活垃圾在逐年增加,目前仅扬庙、汊河、青山等少数几个城郊乡镇就近利用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多数小城镇均没有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一般简单填埋于河塘、凹地,有的甚至随意倾倒,不少河岸、水面垃圾成堆,造成河湖淤积和水体污染。工业污染仍较严重,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年排放废水7600多万吨,排放COD约13000吨,由于乡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不少企业污染治理仍不到位,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运行不正常,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乡镇河道成了排污池。调研认为,在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工业集中区势必成为“污染集中区”,集镇也将成为“污染集合地”。
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加之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污染,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以及粗放型养殖带来的污染等,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目前我市化肥使用量近40公斤/亩,肥料利用率只有30—35%,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全市农村绝大部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只占6%左右。化肥、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持续下降,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农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地力下降;秸杆焚烧等,则影响大气质量、交通环境,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健康。农村环境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立体污染的态势,造成农产品品质低劣、营养缺失,市场竞争力差。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水源污染导致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酸雨频发和区域供水覆盖面不广,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市农村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由于消化道内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农村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江苏省全国第一),这些都与长期饮用严重受污染的水密切相关。一是水质达标率低,水环境质量达不到要求。全市境内受监测的46条主要河流,有些河流不符合功能区域要求,有的甚至严重超标,但一直作为饮用水源使用。二是农村水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一些水源控制区内存在污染源,有的污染还相当严重,饮用水源地水体生态功能退化。三是饮用水源地管理不够规范。乡镇水厂在经营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管理和投入,不达标供水并非个别现象。加之水厂众多,单一供水量不大,水质监测能力薄弱,饮用水源地经政府规范审批的较少,不少水源保护区连标志牌也没有。四是码头和造船业污染问题突出。全市水源保护区内码头较多,近的距取水口仅几十米,船只的生活及油污染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水质和水源地沿岸的生态环境,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我市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不少基层财政维持吃饭尚且艰难,投入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明显不足,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市)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财税改革,尤其是省里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后,扬州作为苏中,享受省级以上对我市农村投入的扶持政策逐年减少,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投入缺少一些应有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支持。此外,农民群众自主办公益事业的意识不强,农村基层集体的筹资能力弱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五、农村生态环保工作力量普遍薄弱。全市77个乡镇中,配有专职环保员的只有六分之一,其余都是兼职。这些专、兼职环保员有的依附于村建办,有的挂靠于工业办。兼职环保员主要精力不在环保工作上,多数是兼而不管,有的甚至只挂挂名;专职环保员也常常因为乡镇中心工作而抽调他用,从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严重不足。加之有些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认识不足,基层环保力量现状与日益繁重的农村环保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据介绍,全市各县(市、区)每年的环保信访中,农村环境投诉占40%以上,在乡镇的新建项目被投诉的更是高达60%左右。如此面广量大的工作,靠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显然力不从心。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由于基层力量的缺失常常“横难到边,纵难到底”。此外,农村基层环保管理经费严重缺乏,环保机构相当一部分管理经费要靠征收排污费解决,其协助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三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一项为民谋利的系统工程。努力把扬州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调研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快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浓烈氛围。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少数领导、部门和农民群众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防治措施不力,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的具体体现。农村生态环境上不去,农民的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多年来,由于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农村环境问题和农民环境意识积弊很深。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三是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农村自然经济为主的特征以及环保工作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的难度。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县(市、区)是重点,镇、村是基础,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是关键。市委、市政府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要加强调查研究,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抓好如农村水环境、垃圾治理等
一、两件事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难事,确保见成效。各级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本着为民谋福祉的态度,做过细的工作,努力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力避“人造环境美化,自然环境退化;城市环境优化,农村环境恶化”的不和谐现象发生。
二、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努力走生态农业之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出路在生态农业。如提高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利用与转化率,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用地养地,精耕细作,改革农业结构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一是根据农业产业政策,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资源重组,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以及耕地数量、质量持续下降和土壤退化、毒性化的趋势,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等科研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加快研究和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采取扶持政策,推广秸杆还田、麦套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成熟农业技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倡导和推行生态农业,全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农村再生能源建设。再生能源不仅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关系到退耕还林、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加强对沼气、秸杆的能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和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农村清洁化生产水平。四是加强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强农业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生态农业技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经济系统的信息预测预报,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现代科学和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管理水平。
三、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继续抓好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分别比“十五”削减18.3%和15.6%,总量分别控制在5.1万吨和8.44万吨以内。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和达标排放十分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全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还直接制约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一是要加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乡镇工业在空间集聚上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设置乡镇工业集中区是顺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先行,重污染企业坚决不允许进工业集中区,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得上马,杜绝“饥不择食”,将工业集中区搞成“污染集中区”。二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要在严格现有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严把环保审批关,凡是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环境有破坏的项目,一律不批不建,全面否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搞“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末端环保。各级党委、政府要支持环保依法把关,对经过批准的建设项目严格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坚决执行“三同时”,从源头上控制住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三是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不法行为。坚决取缔和关停“十五小”及重污染和治理无望的乡镇企业,严格排污证管理制度,限制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发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着力解决部分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事件,努力将环境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
四、重视基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有关规定,各地每年的环保投入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各级财政要安排到位。为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设立农村污染防治基金,专门用于农村污染防治科技示范和重点示范点、示范项目的建设补助,将投入向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倾斜。乡镇土地有偿使用费中也要安排适当比例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二是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对农村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沼气工程、河道清淤等重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从土地、水电、税收、金融、信贷以及项目实施的经济补偿等给予扶持,引导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逐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收费制度,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市场化,解决农村生态环保管理、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要把广大农民吃上“干净水”作为一件实事,下大力气尽快抓出成效。在编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依法调整和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码头和畜禽养殖场,集中整治保护区周边新批项目。进一步理顺农村水厂的管理体制,尽快建立起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关系,实现对农村水厂的长效管理。逐步打破现有小而散的供水格局,大力推进区域集中供水,从根本上确保农村供水和农民饮水安全。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基础及配套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效能。在有条件的镇、村尽快实行垃圾“村收集、乡集中、县(市)处理”管理试点,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靠风刮”现象。
五、整体推进,以创促建,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台阶。一是要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目前,全市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已初步划定,共有保护区5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1265.0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19.07%。各级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结合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等要素,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进一步做好细化和落实工作,引导各地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进行经济建设、沿江、沿河开发和空间布局。二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管理。各级要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农村垃圾、粪便管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及河道疏浚、管护等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以生态县(市)创建为契机,通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控制面源污染,进入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进一步加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和小康村的争创工作。要把创建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小康村和对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落实和实绩考核等,层层落实责任,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促进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做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被提上日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不少农民盖了新房、装了电话,甚至买了汽车。然而,环境污染问题却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农村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以下是笔者通过对沅陵县筲箕湾镇的实地调查,走访、观察得出的报告:
一、农村环境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人畜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科 学的利用;林木资源砍伐严重;水资源污染情况恶劣。
走进村镇,便可发现无处不在的垃圾,特别是在不少地方的村口、巷口、街口、路口,到处堆满了垃圾。村口路口倒满了,便向村外延伸,路旁、渠畔、林间也成了倒垃圾的地方。每到夏季,臭气熏天、滋生蚊蝇,碰上刮风下雨,废塑料、垃圾袋又随风刮得满地都是,甚至挂上树梢,刮上山坡,花花绿绿,非常难看。在你不经意间,你便会猜到动物随处拉的粪便,还有在农村如厕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村民家的厕所就是在自家附近搭建的小棚子,在阴雨天气,常常会有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非常刺鼻。在村民家里,笔者发现,村民做饭烧水还是采用很原始的烧柴方式,灶房里,往往是村民堆积如山的木材,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不准砍伐树木,但不少村民表示,这些条款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村民用水难问题,村民喝的水都是取自很远的山里的泉水。
二、环境污染原因
造成农村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与农民的富裕程度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农民越富裕 所产生的垃圾就越多。而造成垃圾污染的直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没有把垃圾处理列入乡镇规划,更没有列入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以至于许多农村在处理垃圾时无章可循、无人管理。再者就是农村居民自身素质低,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现代科学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他们就是这样,上厕所也是很随便的,他们根本就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因为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生活。还有就是,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的生活用能,农村的生活用能没有一个很好的供应系统,地方政府只关注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民生方面做出长远的计划。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一位的注重经济的效应,而忽视了环境的效应。就比如说镇上的长青矿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由于大量化学物质的排入,原本清澈干净的溪水,现在是连鱼虾也看不到半个。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
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行政村可在远离交通要道地点,设立临时垃圾箱、垃圾桶,配备专职的保洁员和专用垃圾车,定时、定点、集中清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回收利用。对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对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以减少对水源、土壤、空气的污染。因镇、因村制宜,制定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
3、建设生态农业
推广先进、绿色农业科技,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发展经济。大力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既可消除部分垃圾,又可以解决生活用能,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民增收。
4、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淘汰污染大的企业,对于现存的企业要鼓励其采用新技术,严格控制其污染量的排放。
5、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财政投入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篇7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环境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是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内容, 做好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工作, 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本文对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提出了几点思考。抛砖引玉, 旨在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当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环境监管制度不健全
现行的我国大部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情景不容乐观, 监测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 主要表现在监测力量薄弱、实用性不强、监测机制不健全、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等。比如说, 地方性政府缺乏对环境监测和治理的重要性认识, 造成对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投入不足, 导致治理环境污染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建设, 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开展。又比如说, 目前大部分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监测部门, 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的工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农民也无处咨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而对于少数建设有环境管理部门的农村区域, 其各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混乱, 大家都去管或大家都不管的问题屡见不鲜,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
与城镇环境监测相比, 农村环境监测除了资金投入环节力量薄弱之外, 还存在监测人员力量、监测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不足。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 我国县级环境监测站始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 由于当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并不存在很大的冲突, 所以, 县级环境监测站一般以五到十人为人员编制规模。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 若环境监测站仍采用以往的人员编制制度, 势必会造成人员资源的短缺, 导致业务无法正常有序开展。另外, 就现行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而言, 其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空缺, 拔尖人才极度匮乏, 也是造成监测水平不高、正常业务难以完成、新业务无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的几点对策
(一)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 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表率, 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成立专门的保护部门和治理小组, 形成以环保部门为主体, 计划、建设、财政和工商等多部门配合的管理体系。实行领导负责制, 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责任任务, 将其工作状况与政绩形成挂钩, 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成效。另外, 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的环保认识。除了做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宣传工作之外, 还要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讲座培训等载体, 多途径多手段向广大农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帮助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并积极鼓励农民将环境保护付诸实践, 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二)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物力支持和人力支持是提高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也是改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可以从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入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范畴内, 成为一项刚性支出项目, 并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对环境保护资金运行的会计核算处理, 严把资金的各支出关口, 使其具体用于环境监测和治理上,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比如,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用于处理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畜牧业养殖污染等问题。对于人力投入而言, 要打破以往县级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的模式, 结合各农村区域环境保护的状况, 科学、合理地配置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进而提高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的水平。
总之, 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环境质量没有形成常态化, 在实际工作中, 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监测和治理的目标不明确, 监测和治理频率不规律, 造成了许多重要的工作被疏忽, 形成无人管理的真空状况。因此, 笔者认为还应当不断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 联系农村现阶段环境保护的状况, 实施“层级指责清晰、面上责任落实、运转制度保障、防治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使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达到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 篇8
一、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电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兄弟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果林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出现了瓶颈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
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是创新意识。多用现代理念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守旧观念。
(3)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营造功能完善的发展环境,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
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07-07
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08-08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调查报告09-25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07-01
【关于某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07-19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08-22
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月的通知11-09
关于申请农村医疗救助的报告10-29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12-03
关于农村消防工作的调研材料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