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篇1
一.活动内容:
(一).走访当地的几个村庄,求教当地农民;
(二).来到刘田庄镇政府,询问工作人员;
(三).上网查询。
二.调查资料和结果
(一).刘田庄镇基本情况
刘田各庄镇地处县境东南部。驻地刘田各庄位于县城东南15.3公里。面积112.4平方公里,辖76个行政村,46250人。全镇有耕地面积6720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2830亩,人均耕地1.4亩。甘薯种植面积40903亩,总产量11137.5吨;玉米种植面积6626亩,总产量2492.7吨;蔬菜种植面积6429亩,总产量33708吨;花生种植面积4258亩,总产量959.9吨。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5980万元(按2002年现价计算),其中工业产值25242万元、农业产值20738万元。财政收入4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8元。
该镇经济由以农为主向农工商多元结构发展。农作物以甘薯、葡萄、蔬菜为主,经济林类发展较快。1986年以后,通过更新老果园,开辟荒山新果园,发展庭院果园,果树面积突飞猛长,增至9904亩。尤以曹柳河、杨园子、后下庄酒葡萄种植为最快,并带动周边各村竞相种植,2002年底已达6500余亩。镇里企业以包装、制造、甘薯加工、乳品加工、饲料加工、酒葡萄加工为最。有大天龙食品厂、鑫峰彩印包装厂、龙洋饲料、新华龙葡萄酒有限公司、丘比特葡萄酒有限公司。
1.酒葡萄产业:刘田各庄镇酒葡萄种植面积6000余亩。2001年3月建厂的秦皇岛丘比特红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该企业为私营企业,由私营企业家戚立昌投资。企业总投资1000万元,企业建成投产后年生产酒葡萄汁5000吨。年产值2500万元,创利税400万元(其中利润250万元,所得税150万元)。吸纳周边各村剩余劳力100人,外聘人才11名,能够加强该地区与外地经验交流,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秦皇岛龙府酒业有限公司1999年10月建厂,投资规模480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利税160万元。2002年底,已有3家酒葡萄企业。
2.甘薯产业:卢龙县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甘薯产区,其最具特色的擦黑农业就是甘薯生产加工。卢龙甘薯栽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30万亩左右,1998年鲜薯总产量达到6.86亿公斤,为开发薯制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卢龙县大力推进甘薯产业化进程。全县现有薯制品加工企业18家,固定资产近350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2.6万吨;有粉条、粉皮加工专业村115个,加工大户29500个,民间小型加工机械厂50多家,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加工格局。卢龙薯制品品种有13种以上,形成了两大系列:一是化工产品系列。其中柠檬酸钠填补了国内空白。二是食品加工系列。除淀粉、粉条、粉丝、粉皮外,还有冷面、薯罐头、薯脯、薯酱、金属片、薯叶柄、薯枣、膨化薯片等产品。1996年卢龙县被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
(二)调查结果
传统的甘薯种植面积正在逐步减少,温室大棚面积正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大多数村庄中有进城打工人员,以及一些养殖专业户,种植方便的玉米等农作物正渐渐取代了种植工序繁琐的甘薯,酒葡萄种植面积正稳步提升。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在取代以前的甘薯。
三.经验体会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又说“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他还认为,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当前国民经济发胀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党同农民的关系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应的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历史如此,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很快乐,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人一起交流,让我很长见识,很受教育。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原来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的就能做到,并不需要什么钢铁般的意志,但要注意技巧和谋略。只要认真地生活和学习,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学长们的实力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一样。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的。学校里有低分与高分之差,但是校门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一切打乱重来。这让我明白了,优异的成绩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在学习好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能力的提高。无论什么事,只有比别人做的更好时,你才能够脱颖而出,这是一个相信实力的年代!
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这次的社会实践收获不少。我认为以下四点是在实践中缺少的。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更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工作的机会不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接触顾客中,我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开始放假的时候,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哥哥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三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择了坚持。我们把淮师人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去了社区,把淮师学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七月,我们撒播希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曙光城也给社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四.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
1、信息渠道不宽畅。虽然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他们对于调整种植什么比较好,怎样调整,心中没有底。
2、农产品和农业竞争能力较弱。一是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弱。粮食生产成本高、规模小,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而效益较好、颇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水果、食用菌等,由于大多数达不到标准要求,市场竞争能力受到限制。二是农副产品加工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副产品加工面不宽,大多停留在粗加工上,产品的加工率和附加值低,缺乏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牌产品,产品难以在市场中突显。
3、基地规模效应和龙头企业的辐射能力不强。各种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绝大多数偏小,基地根基不牢固,管理经验不足,不能突破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抗风险能力弱,规模效益还不能充分发挥,尚不具备强有力的规模竞争优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真正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体制、利益分配和风险机制还不完善,农户与企业的关系仍处于松散型阶段,农民自我服务组织处于分散状态,企业与基地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农业种植科技含量不高。多数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缓慢,绝大部分的农产品均为传统农业的产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品种少。农民科技水平不高,市场观念不强。
6、财政投入不足。财政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缺乏资金,影响结构调整的力度。
(二).建议
1、加强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领导。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领导,要调整财政、金融等支农结构,扩大支农范围。同时,要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扩大流通渠道,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解决好生产与市场、产品数量与质量、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与科技进步等矛盾,在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加强引导和服务,不搞一刀切和强迫命令,组织种植结构调整健康有序进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我县应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安全卫生、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减粮、增林、稳果、保菜、扩畜、提质”,适度发展特色果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种子种苗,以及可进行农产品加工的产品结构。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综合竞争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发展出口“外向型”农业,有效地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做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而且要制定分区域、分行业、分品种的调整规划,确定优势产业、产品和项目,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各乡镇要引导农民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带,实施专业化生产。要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资源状况,重点选择最有优势或是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或项目,集中连片发展,真正实现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实现规模化的集约经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的农业种植结构。
3、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把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信息体系上。要增加投入,重点搞好场地、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4、提高农民的总体素质。农民科教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从而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县上有关部门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降低农民教育费用,以此来提高农业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使农民真正能受得起教育。在具体对农民实施教育时,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改变教育内容,灵活实效,注重培养新型农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应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民持证上岗的观念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的思想。切实搞好科技服务。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造性地开展面向生产和流通的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为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保障。要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能力。
5、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各类经济组织,可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及时消化我县的农产品,增加经济效益。
6、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户承包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建立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和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通过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不折不扣地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7、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转化。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加大对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
关于乡镇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姓名 翟佳明
学号 100250209
所在学院 资源学院
年级专业 10级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二班
完成时间 2012 年2月 6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篇2
一、主要粮食价格变化及种植结构情况
单位:元/斤
单位:万亩
由上表可知, 2010~2012这三年间, 东宁县三大粮食作物价格和种植面积基本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 我县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小, 粮库不对其进行收购。东宁县非粮食主产区, 现有粮食种植面积77万亩, 其中玉米、水稻、大豆这三大粮食作物占比达99%, 小麦种植面积微乎其微。三大粮食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明显随价格的上涨在扩大, 主要是2011年较2010年有大幅度的上涨, 除了价格上涨因素外, 玉米的种植面积还受本地粮食加工企业原粮供应的影响, 根据粮食市场需求和加工转化能力来相应调整, 主要是根据东宁宏达高蛋白饲料加工厂的生产能力而相应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近年来保持在5万亩左右, 变化幅度不大。大豆种植面积也保持了相对稳定, 主要是避免因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不稳定现象。
从调查情况看, 当地政府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方面没有给予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支持。
二、金融支持粮食生产情况
(一) 人民银行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支持粮食生产
一是为支持春耕备耕生产, 加强信贷支农, 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今年, 向东宁润生村镇银行投放了9000万元支农再贷款, 保证其满足农民春耕备耕资金需求。二是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组织县内农发行、农行、农商行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了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金融服务工作的措施, 为农户开展农田小型节水灌溉、塘渠疏浚、堰坝加固等提供信贷支持。
(二) 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粮食生产
目前, 我县已形成了由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组成的多元化的金融支农体系, 各涉农金融机构坚持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 积极加大信贷投入, 满足“三农”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2012年12月末, 全县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6.77亿余元, 其中支持粮食生产贷款占比为1/5。应该说占比不高, 主要原因一是东宁并非粮食主产区, 种植面积有限;二是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 满足程度不断提高, 贷款投放基本饱和;三是从近两年情况看, 农民用于地裁木耳的资金需求比较大, 大部分是在资金周转困难时附带着用于种粮。从利率水平来看, 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利率方面采取了优惠于其他贷款的政策。
(三) 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粮食生产
目前, 各涉农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如农商行的“一证通”、农行的“惠农卡”、村镇银行的“农易贷”, 这些产品和服务方式在投放农户贷款方面, 都实现了手续简化、过程缩短, 资金支取方便灵活等优势, 对于农贷满足程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第一, 人民银行应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国家扶持性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作用, 鼓励辖内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园方面的信贷投放, 做好生产资金的调配工作。
第二, 县域内金融机构应健全、完善粮食贷款管理政策措施。一是全力满足农民在粮食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上的信贷需求, 并在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等方面提供优惠;二是缩短审批流程, 扩大审批权限, 加大对粮食生产、收购和农产品深加工等的金融支持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稳定粮食生产。
关于当前室内种植的设计思考 篇3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急剧扩张,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总量将达到90亿,其中8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不仅如此,世界各地的不良天气造成了农作物受灾。而且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于食物的生产方式,而另一方面城市耕地越来越少,传统的农业模式也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此时,室内种植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种植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对于设计师而言,现今的设计也受市场驱动转向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引领角色。室内种植虽是前沿新兴的领域,但是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寻求跨界,为这种模式推波助澜,将自己的设计整合进新的商业模式里去,不断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策略。正如英国Design Council的智囊团Red在《设计转型》一文就提出了设计转型的特征,其中就包括要重新定义设计问题和要点,并提倡跨学科的合作,对复杂问题的认识不能强调单一的视角,设计过程应该创造一个中介的空间。
从现在国内外的室内种植情况看,国内处在一个起步状态,国外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进行推广,但有了不少成功案例,我们可以从设计师角度出发,为室内种植提出一些设计思考。
室内种植做的比较早而且比较成规模的,当属垂直农场,这是人们为了提高种植物产量设计的一种新型农场。就像人们居住从平房向高层进化一样,耕地也开始从田地向高层建筑化发展,在高层建筑物里模拟农田的生态环境,使其符合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条件,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大种植面积和生产产量。垂直农场的出现颠覆了人类几千年来的耕种方式,为人口激增与土地资源日趋短缺的矛盾及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现今比较成熟的是美国芝加哥都市垂直农场,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所有的农作物的生产环境都可以受到人为的严格的控制,使植物得到最佳的生长状态,具备可复制性,即使换一个区域也具有可行性。
在国内,中国也已经出现室内种植工厂的萌芽。笔者曾在走访北京昌平草莓种植园时,也看到了现代农民对于空间的创新型利用。草莓的种植采取高架种植的模式,梯形的高架种植让草莓的种植面积提高,梯形设计也能保证各层阳光。该草莓园主在梯形高架下形成的三角空间种植蘑菇,这让空间的利用更为合理,而且蘑菇需要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和草莓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形成了良性互动。
但是这种占地面积很大的室内种植工厂对普通人来说,实现难度非常大,但是,久居城市,很多人向往回归田园,当我们在品尝自己种植的食品时,都会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美味之外的令人格外满意的东西。
设计师的眼光马上转向了室内种植家居。这种家居占据空间较少,提升了家居环境的舒适性、艺术性以及环保性。举例来说,美国学生Scott Pancioli设计的移动版的紧凑型花园Bloom(图一),整体像个酒瓶一样的流线设计,可自带底轮可进行组装;盆栽底部自带排水隔层,堪称现实版的家庭农场。
又如,国外的一款智能种植家居Niwa(图二)又进一步解决了现代人没有种植时间、缺乏种植经验的问题。国外众多行业专家一起开发的这款智能家居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一个透明箱,采用无土栽培,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对用户来说,只需要在营养液中放置上种子即可坐等收获。箱子内配置了一系列的传感器,可实现自我灌溉,调节光线,温度湿度自行控制,用户们可通过移动端app查看植物的生长状况,也可调整植物栽种方式。Niwa团队植入了专业种植技巧,内置在app中,即使是完全没有种植经验的人也可轻松操作。这款智能家居虽然现在还在集资阶段,但它的出现毕竟给我们未来做室内种植提供了一个思路。
图一
图二
即使有智能室内种植家居,但它对于普通人来说,价格偏高,而且其装饰性大于实用性,想要真正满足大家的种植愿望仅靠一个智能家居是不现实的。我们在对北京的12个小区的走访中,发现居民对种植的需求很大,甚至有些居民在社区的草地上种植蔬菜,但是存在种植面积较小导致植物过于密集,或者种植知识、时间的缺乏导致植物死亡诸多问题。
从国外的实验性种植工厂到国内高架草莓种植园,再到室内智能种植家居, 都是人们在解决社会问题中不断摸索的产物。新的技术固然重要,而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为单纯的技术创新或者社会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的思路。
从大的方面来说,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可以共同参与建设一个试验性的种植超市。首先,由政府鼓励企业参与进种植工厂建设,并投资建设社区型的室内高架种植园作为试点;企业负责提供种植技术支持,以及植物托管服务;对于社区来说,需要的就是组织居民参与,并提供基本的物业服务;对于居民来说,既可以租赁一方土地,满足种植需求,吃到放心的蔬菜,又有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对于企业来说,盈利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超市自留地的蔬菜出售,居民土地植物的托管服务,组织种植教学等等;对物业来说,超市的物业管理也是一份收入;对于政府来说,首先进行了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探讨,其次也缓解了大城市每日瓜果蔬菜供应压力,也让城市更加绿色。在整个过程中,设计师更多的是做了一套服务设计。
从小的方面来说,现在室内智能种植家居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设计师可从调研人们的生活方式入手,如我国国情所致,中国人与外国人对种植的需求未必一致。而且在笔者对那些在社区垦田的居民采访来看,中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较多,在采访中年轻人普遍认同想种但是没有时间和技术空间,更多居民种田是为了自己孩子食用,种种原因不再列数。采访中发现很多问题,如种植需要什么条件?哪类人群会接受这种种植的生活方式?光照、施肥等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款设计产品的外观应是如何的?或许Niwa的智能检测和美国的bloom易组装合并起来,取两者所长所造就的产品,更适于发展室内种植。
无疑,城市种植工厂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利益,比如在城市里种植可以联合社区,减少了运输的成本,还可以避免运输食物带来的大气污染。发展城市种植工厂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土地的珍贵度无需多说,新型模式的农业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现在它还是以试验性的形势出现,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篇4
王敏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更是由此产生了农村中诸多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农村留守妇女情况、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即使是在中国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当代时期,仍避免不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去逐步解决,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是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王敏,男,1992年生,江西南康人,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09-4班,电话:***,电子邮件:。
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再说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户籍划分的不合理性、农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变性,是我国出现“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出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因此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深有体会。每次回老家探亲,拜访一些以前的邻居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但我到那些邻居家时,绝大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些老人和在读书的小孩。他们父母多在广东等外省务工,且一年中除春节外难得回一次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社会必须为保护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日益突现出其有待完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亟需为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网,以分担风险、缓解压力、互助互利,促进农
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很快,在保障农村人口的生活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远不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呈现“历史断层”;.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进程。
在我走访老家农村期间,我深刻体会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较城市低。在农村,儿童教育资源较城市严重缺乏;在农村,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一直压在心头。
3、一些具体问题分析。(1)农村出生性别比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以出生人口中的女性人口为100与男性人口的比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指标。学者认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应为107(即出生人口中女性100人,男性107人),并将109作为超出常态的警戒线。2007,我省人口性别比为126.53:100,远远超出了警戒线。在农村,性别比失衡尤为严重。具体原因有: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增多,计划生育行政控制力度减弱。控制人口性别比,需从治本上抓起,标本兼治,逐步转变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加强孕情跟踪,依法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对计生服务部门、医疗卫生单位、个体行医者的管理。
(2)农村大学生就业分析。农村大学生较城镇大学生存在相对弱势。其一,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一致,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其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学生继续教育难,从而使其竞争力小。农村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或转科三年高教育投资使尽大数学生读本科或专科后就放弃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由于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后已后继无力,急需孩子工作往拿回本钱,只好放弃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城市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后尽大多数还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来进步竞争力。欲破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目,.国家要加快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加速城乡活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
四、解决之道
由以上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即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的问题。
就以农民工问题来说。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认为,户籍制度是引发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里工作,身为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工也无法享有城市人的“补贴”。城市化的实质是转化农民为居民,转化小生产的主体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农民受到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主要因素,是其他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一切公平制度之所以存在并得以执行的前提!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实施,伴随农村医疗、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农民工必成历史。他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认为应该有步骤、有规划、分阶段、有深度地进行城乡改革,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可以通过一下一些途径: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篇5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和关键,尽管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受到财力的限制,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进展依然缓慢。作为税费改革后的新生事物,“一事一议”对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一事一议”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一事一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事一议”作为税费改革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执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动群众难,不愿操作。大多数村民认为,现在国家政策好,农业税全免,“两工”没有了,“三提五统”没有了,而且国家还拿出大量的钱为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对国家投资还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政策不知道,认为国家已经给钱了,如果要出劳力,就要付工钱,要按照市场价出工,少了不干。据村干部反映,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请农民工,都付工钱。同时,有些村干部以权谋私,借建设本村公益事业之名套取国家资金,项目建设根本不实施,这也是导致群众不愿配合的原因。这主要是乡镇和村对一事一议的政策宣传得不多,不够深入,老百姓对政策不理解。同时,少数村干部存在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二是执行制度难,不敢操作。在调查中,许多村干部反映,“一事一议”制度严,程序强,稍不注意,就会违规。如果群众一举报,就要查处。最后好心得不到好报,思想上有顾虑。还有另一种情况,虽然“一事一议”通过了,并形成了决议,但少数人拒不交款或是拒不投劳,村干部们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还是做不通。村干部不愿得罪这些人,而现行又没有法律依据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最终让大多数老百姓觉得这样做不公平,从而难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今后开展工作。
三是程序到位难,不会操作。按照政策规定,“一事一议”项目必须有预算、有村民开会通过记录。方案实施前必须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再报县农监部门复审并批复,经批准后方可执行。由于乡镇和村级干部对政策理解不透,对操作的程序没搞清楚,对具体的筹资筹劳标准模糊不清。想议想做的“一事一议”的项目,本来都是好事,因为不按照程序操作,就违背了政策,好事到最后可能会变成坏事。
二、推进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建议
必须针对我乡当前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让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实现村级一事一议与新农村建设“双赢”。
(一)加强教育,积极引导,解决“不愿”问题。开展一事一议,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一方面,村干部要努力适应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切实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换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法,真正从要钱要粮的圈子中走出来,变过去的行政指挥为现在的服务农民,组织农民,提高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特别是针对部分农民片面理解国家政策,只看自己该享受的权益,不看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现象,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农民的思想工作。
(二)分类指导,规范程序,解决“不会”问题。严格坚持“一事一议”程序是搞好“一事一议”的基础。按照《舞阳县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方案》的程序要求,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第二要张榜公示;第三要召开村民大会,并且必须有半数以上的代表通过;第四要报乡镇政府及县级主管部门审批备案;第五要向群众公示筹资筹劳情况及财务开支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在全村范围内推荐办事公正、责任心强、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全程监督工程进展情况和财务开支情况。要求各村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作为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予以全面公开。要把为群众所做的实事做实,好事做好。同时,要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一切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
(三)因地制宜,惠民为本,解决“不敢”问题。出台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一项举措。随着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级一事一议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需要丰富内涵,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修改、充实、完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要因地制宜,从便民、惠民出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四)完善制度,创新方法,解决“不便”问题。推行一事一议必须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联系本地实际,把一事一议的议事规则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要尽快规范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的相关政策法规,做到一事一议有法可依,让一事一议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不断提高村民的议事意识、议事水平和议事能力,确保一事一议规范运作。对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并签字后,不筹资筹劳的,按违反合同论处。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愿意,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管的前提下,通过村规民约健全约束机制。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农村税费改革将兴办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渠道由原来征收村提留和“两工”改为“一事一议”制度,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建设进程的推进,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制度的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1)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体现了群众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能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2)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有利于推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的管理制度,促进了村级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初步体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要求,必将促进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关于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调查问卷 篇6
——关于沂蒙老区改革开放调查
平邑县(市、区)郑城乡(镇)石家庄村 同志,您好!
我们是内蒙古大学13级的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为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为了解调查各领域变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和理解国家深化改革的政策举措,为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做出此次调查。请您大力支持、积极配合。谢谢!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您的性别为:
□男 □女
二、您的文化程度为:
□不识字或少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及以上
三、您的职业是:
□农民群众 □村干部 □乡(镇)干部 □其他
四、您对您所在的村(镇)目前农村现状的看法:
1、种植业生产
1.1您认为您所在村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很好 □好 □一般 □比较差 1.2您所在村耕地实现机播、机耕、机收的情况为:
□基本上没有实现 □有一半都实现 □基本上都实现 1.3您对您所在村农资供应(化肥、种子、农药、地膜、饲料等)状况: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2、养殖业生产
2.1您所在村(镇)的养殖业情况为:
□没有人养殖 □散户养殖为主 □规模养殖为主 2.2养殖方式为:
□坡养为主 □圈养为主
3、您所在村的自然条件是:
□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居住相对集中、交通、信息还算不错 □居住集中、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4、您对您家近几年的家庭收入提高状况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5、您对您所在村(镇)的生存环境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脏、乱、差)
6、您认为您所在村(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如何? □水平低 □一般 □水平较高
7、村级班子
7.1您所在村(镇)有无下派大学生村官?
□有 □无
7.2您觉得大学生到了您村(镇),对您村(镇)的发展是否有所帮助?
□大有帮助 □帮助不大
7.3您是否期盼着给您村(镇)也下派大学生村官?
□是 □否
7.4您最希望大学生村官最能给你们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给我们带来科技致富的知识 □给我们带来好的发展点子和思路
□配合村干部搞好村里的工作
五、您对国家在农村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措施的态度:
1、您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怎么看?
□非常好,确实落到了实处 □正在逐步落实,但实施起来困难很大
□基本上没有落实 □只停留在口头上
2、您村(镇)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的贯彻执行:
□公开、公平、公正,农民满意,种粮积极性高涨
□存在不公正的现象,村干部克扣了一部分补贴
□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有些人没种那么多粮,却拿到了不少的补贴
□存在不公开的现象,种粮补贴,村里没有张榜公布
3、您对实行的免除农业税政策,怎么看?
□很好,农民种粮从此不用再交税了 □无所谓
4、您对扶持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5、您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不满意
六、您认为您所在的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困难是:
1、缺乏资金
您觉得缺乏资金的原因是:
□集体经济薄弱,村里没有钱 □政府资金投入少
□老百姓有钱,不愿意拿 □老百姓没钱
2、农民致富难
您认为农民致富的主要困难是:
□缺乏资金 □缺少技术 □缺少劳动力 □土地太少 □信息不灵 □就业困难 □缺乏民间服务组织 □其他
3、农民就业难
您觉得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
□没有文化,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不愿意外出打工
□本地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4、发展现代农业难
您认为您所在的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耕地少,地力差 □小规模分散经营 □农业灌溉条件差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机械化差 □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 □农业物资供应难
□农产品价格低且不稳定 □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不灵 □农民素质差,特别是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5、农民素质提高难
您觉得农民素质提高难的原因有:
□农民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农民可以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了
6、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长效机制难
您觉得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长效机制难的原因为:
□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大
□社会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共识
7、缩小城乡差距难
您觉得缩小城乡差距难的原因为:
□城市各方面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农村反之
□到农村投资的企业不多,城市反之
□城乡差距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差距是多方面的
□农村人口众多
□政府在加快农村发展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措施还不多
七、您认为您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应从何处着手?
□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工业 □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基础建设,整治村容村貌 □因地制宜,搞好农村规划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 □移民搬迁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养老、最低生活等各项保障制度 □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要选一个好的带头人 □其他
八、您希望通过哪些渠道实现早日致富:
□通过有偿流转获得更多的土地或养殖更多的牲畜,实现规模经营 □获得更多的技术或信息支持
□获得稳定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或专业协会的带动保障 □获得稳定的就业渠道
□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获得平等的国民待遇
九、贵村现在的的建设信息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较多, 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当今社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农村外出人员逐渐增多, 在这种打工潮中, 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加入了这支庞大的队伍, 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四川省属于劳务输出大省, 据《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报道:四川省总人口8700万, 农业人口6681万。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1421万, 占全省人口的21.2%。农村留守儿童310万, 占同龄农村小学的43%。
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仍在继续增长。2006年广西一所初级中学, 全校学生1104人, 父母外出务工有765人约占70%。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学生有324人、占29%。调查发现:在外出打工者子女中, 有45%的学生成绩差;43%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生成绩较好;2%的学生成绩优秀。我们以四川省屏山县钓岩基点校为例进行调查。2007年全校在校学生268人, 留守儿童就有116人,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3%。看到这一系列的数字, 我们不由自主地想;“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学校教育对象的主体”, 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关键要教育好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
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环境里。由于父母和子女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 使得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 家长更是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子女很少与父母沟通, 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笔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要求他们写“……我想对你说”。在他们的写作中, 多数同学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一位同学这样写到:“爸爸、妈妈, 你们还好吗?是什么时候离开我呢?就连你们的长相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啊!你们何时才能回来和我团聚呢?”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他们那颗幼小的心灵, 从小就播下一棵渴望的种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 在长期的生活中, 他那种渴望一次次成为泡影, 使他们逐渐产生失落感, 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或孤僻的性格, 并养成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他们在学习没有上进心, 不求上进, 不感兴趣, 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无所事事。他们的心理受到严重伤害。这样对提高学校教育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油然而生。这样的家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存在着严而无格, 宽而无度的偏颇。他们经常打骂孩子、体罚孩子不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对孩子施加高压的政策,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甚至实行棍棒教育”。这样的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
二、农村小学学生上学路程远, 学习时间少, 精力不充沛, 对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当前农村小学, 多数是山区,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学生上学的路程差异大, 有的需要2小时、有的只需要几分钟。以四川省大乘镇和睦小学为例。由于该校特殊的地理位置, 该校要招收和睦、新庄、保护、油花等五个村的孩子上学。这些学生上学路程大多很远。今年全校学生140人, 其中上学时间在1.5小时的有70人, 占全校学生的50%, 上学时间在2小时的有5人, 约占全校学生的3.5%。再以四川省屏山县新市镇红旗小学为例, 全校学生130人, 上学时间在1.5小时以上的20人, 占全校学生的15%, 上学时间在1小时至1.5小时的80人, 占全校学生的61.5%。我们再以四川省屏山县夏溪乡鱼溪小学为例。今年全校学生220余人, 上学时间在1小时至1.5小时的就有121人, 占全校学生的55%。
通过以上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上学路程远的在整个农村小学中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由于上学时间长, 耽误了一定的学习时间;由于上学时间长、所以学生总是产生疲倦感。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这是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学一位比较优秀学生的作息时间表。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从早上6:30起床就要忙到晚上10:30, 而学习时间只有几个小时, 他们每天总是带着疲劳进学校、带着疲劳回家, 这还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留下只有疲劳、产生厌学感。这样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动大、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
现代社会“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 群众的家庭教育支出, 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及文化传统, 综合地决定着地区的教育水平。”当前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村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经济欠发达、加之政府投入经费有限、使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教师生活困难, 交通不便, 学校气候恶劣, 教师的身体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容易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学是一所比较偏僻的学校。该校气候恶劣、经常大雾迷茫。这里的教师有许多心里话值得我们探讨, 值得我们深思。该校王老师是这样说的:“我家住在真溪, 我每天从家出发到校骑车需要1.5小时左右, 学校离集市较远, 住校也不方便、生活较难、只好每天放学回家, 这些天还好, 天气晴朗, 要是遇到雨天就惨了!雾很大再加上雨, 身上衣服全淋湿, 骑车也不方便, 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该校另一个老师, 张老师说:“我是新市来的, 住在学校, 我满怀希望和学生打成一片, 可是上周停电三天, 我吃了三天方便面。农村小学就是这个样, 供电得不到保证。这些天, 天气突变, 气温下降, 不小心感冒了, 想看医生, 没门, 必须要赶六公里以外的集市才可以。可是我一走学生就无人看了。因为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包班教学。所以一个人只好忍着, 熬到星期天才去看医生, 想要教学都难。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再看四川省屏山县夏溪乡红岩小学罗老师:“该校是夏溪较为偏远的一所学校, 离集市约八公里, 购买生活用品较难。在这里生活极不方便, 交通也很困难, 信息也不通, 真是难啊!”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使这些学校的教师们不能静下心、安心工作。生活压力大, 他们的想方设法流动到条件优越的地方。在四川省屏山县大乘镇和睦小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潘艳告诉我说;“我们读五年书, 换了9位老师。”这一句简单的话语, 却引起我们沉重的深思。教师的流动大, 怎么不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呢?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活极不方便、医疗设施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给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偏远村小的教师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样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
四、体会与建议
通过以上调查报告,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确实令人担忧。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 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为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一、全社会都应该关爱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让留守儿童的呼声家喻户晓, 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二、每一位在岗教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关怀者;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搜集留守儿童资料, 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法制教育等。通过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共同探讨对儿童的教育。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合理布局校室, 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建立农村医疗卫生站。修建学生宿室, 让上学路程远的学生住校, 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四、各级政府人事部门, 教育部门应合理调配师资, 增加农村小学教师编制, 合理安排后勤管理人员, 使教师在生活等多方面的到满足。让他们安心于农村小学, 特别是农村村小的教育事业。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5年, 梁文东编。
[2]《教育社会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吴康宁著。
[3]《心理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第2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篇8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努力改进。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近年来,广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家庭状况与学生,部分家庭纯属留守儿童,此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贪玩,对待学习大多数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并对身边学生有较大影响。
2、单亲状况部分单亲家庭孩子学习情况更令人担忧,儿童多由于家长顾不过来和受家庭影响,会产生说慌、逃课、厌学等消极情绪。
3、加强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归流认识,让他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从家长入手,减轻社会认识和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影响及质量。
4、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大多数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犯错就是一打二骂三罚,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大多数家长知识文化较低,无法完成子女的课后辅导和监督。
5、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一部分学生独立于爷爷奶奶在家,倍受溺爱,养成畸形性格,无可救药。
6、入学条件较差。
(二)、教育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在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农村师资力量比较差。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与经济的相对落后,农村教师工资比较低,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使得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尤其是急需教师的边远山区,青年教师更是不愿意去,去了也很难留下来。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达到国家要求的比重远远低于城市,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更是和城镇有很大的差距。
3、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差生和一般学生,使他们心理上受到伤害,觉得老师偏心。从厌恶教师到厌恶学习,从厌学到辍学,这不仅是教师的失败,也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失败。
4.师资力量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原因分析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1.农村居民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在农村,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顶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而城市则存在大量的陪学现象。据有关学者调查,农村有18.1%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在初中及以下,30.8%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农,30.2%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工,这在城市几乎不可能。
2.教育目标的“离农”。从宏观上说,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热爱并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城乡二元化结构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首先是满足城市的需要,乡村则处于发展的边缘。农村教育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这种人才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拖拽了农村发展的步伐,也使广大农民陷入生活的相对困境和尴尬之中。
三、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发展农村教育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意义重大。因此,只有加快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中坚力量,也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1.实行政策倾斜。要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必须从制度的层面给以必要的倾斜。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根据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和贫困生助学制度,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进行倾斜。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努力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标准化的学校。
2.调整培养目标。现在许多儿童的失学不是因为起码的教育条件的问题,而是他们感到多读、少读一两年书,并没有什么价值,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这是目前农民对教育的真实想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农村教育模式。农村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取向,应该既不抛弃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既要给予农村儿童以同等的升入高等学校教育的机会,又要让那些升学无望的人受到对他们而言的良好职业技术教育,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从我国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国家应当切实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以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为尽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国家应尽快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尤其到贫困,边远地区支教制度。
5建立建全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并设立农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纳入地方预算,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鼓励有志振新农村教育的大学生、师范类院校生到农村任教,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设立农村教师任教奖励专项资金,对农村教师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用比较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调整教师结构,合理搭配,发挥农村教育的最佳效能。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 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 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
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关于当前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05-25
当前农村家庭结构现状调查报告12-20
关于当前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总结10-02
关于当前法治工商建设的调研报告DOC05-18
关于当前基层国税纪检监察工作的调查和思考10-08
关于当前纳税服务的思考10-09
关于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