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2024-06-07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精选13篇)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1

学校“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扬务实、进取、文明、博爱的拼搏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江阳区具有特色的学校。

二、办学目标:

1、精细化管理工程:

五年内把学校建设成精细化管理特色学校,制定完善精细化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过程管理资料,建立精细化管理科研课题。用精细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成为江阳区有特色的学校。

2、学校特色工程:

根据我校实际,周永福和喻小春先生分别捐款40万和18万修建了两所爱心学校,在此感召下,争取在五年内把我校建成一所具有爱心特色的学校。

3、教学设备现代化工程:

(1)、五年内投资20万元增加计算机教室一间,学生计算机40台,建成校园局域网,实现与Internet网互联互通;

(2)、投资约7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一间;

(3)、投资20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4)、投资2万元,完善学校常规电教设备,购置教学软件。

4、危改工程:

五年内完成,对小学教学楼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照明、厕所、房顶屋面渗漏、门窗破损等,争取资金把原中学旧楼改成教师宿舍,把原教师旧宿舍撤除,建成大型运动场,成为绿色校园。对中心校小学部教学楼进行加固,修好保坎。

5、科研兴校工程:

实行科研兴校战略,按照新大纲、新课标要求,围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区级研究课题进行教育改革,一至六年级均开设英语,信息教育技术、健康教育等课程。

6、艺术教育工程:

发挥艺术教育办学特色,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艺术教育,加强课堂艺术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得以和谐发展。

7、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争取教师编制达到规定标准,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好教师,一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教师技能培训的训练,建立奖励机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老师的教育工作能力,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80%,区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达50%。

三、保障措施

1、多渠道筹措资金,学校自筹一部分,上级筹备一部份,向教师借一部分。

2、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学校办学机制,加强五爱教育。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作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热爱学生作为天职。

4、加强常规管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

5、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全面推行校务公开。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2

一、教育普及水平要有新提高。

到2015年, 基本解决城乡“入园难”问题, 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二、促进教育公平要有新突破。

首先, 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其次, 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第三, 要进一步扩大国家资助政策覆盖范围, 提高资助标准, 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公平。

三、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

一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 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是加大投入, 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四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四、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

一方面, 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 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 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

五、教育体制改革要有新进展。

一要全面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形成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良好态势。二要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特别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三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营造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四要加快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基本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立交桥。五要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更多地利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等手段管理教育。

讯息来源: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3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职业教育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每年以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在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现在达到的水平如果按人均来看在世界的排名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七大提出要从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两个角度对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规划也是贯彻十七大的重要举措。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们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这些大背景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大的战略期。具体讲,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这样一个共同的理想,职业教育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要求我们在未来五年中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抓好。

从教育自身来讲,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就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到十七大提出加快普及,这次《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的结构下,中等职教对普及高中教育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要实现40%这样一个目标,高职也要进一步发展。学习型社会的提出,职教在其中也承担重要责任。所以温家宝总理多次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与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经济社会角度还是教育本身角度来看,我们都要加快职教发展。

我们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紧扣《纲要》精神:两基本(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做到这一点有20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纲要》总的目标和基本精神对职业教育是适用的,也有具体论述,概括起来就是“一形成,两满足”。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方向来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落实《纲要》时要有两个意识作指导:一是发展意识,二是危机意识。发展意识是说我们现在有了好的基础,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发展。所谓危机意识是要站在国际经济竞争的高度来看问题。职业教育不是自己的事,而关涉国家的能力建设。李克强同志在去年就“十二五”规划提了几点要求。第一点是要对重大课题有新的认识,对做“十二五”规划有新的认识。到2020年还有10年,这5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我们职业教育的规划制定也是处在一个特殊时期。第二是要有新的角度。强调了三个问题,一要有国际视野。这对我国职业教育也特别重要。二要强调宏观思考。要有全局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三要有历史眼光。要做到深度思考,长久谋划。他讲的第三点是要有新思路。第四点规划制定要成为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第五是要形成系统的成果。第六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这些要求对我们做职教规划意义重大。

从“十二五”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三个方面。从规模角度,《纲要》已经定了一个框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二五”期间我们中职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当然这还需要相关政策去支持。从建立学习型社会角度,《纲要》非常明确今后的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十二五”的目标要参照这样一个描述来设计。从建设角度讲,三年行动计划马上就要印发(按:指《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10个计划,建设目标应围绕行动计划来推进。同时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还要继续做一些工作,改革目标也已经摆在《纲要》里了。从“十二五”来讲,我们要创新职业学校发展方式,就是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第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就是教育和产业、行业开展普遍广泛的对话。第三就是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体系,到2015年必须使这个体系取得重大的阶段性的成果。第四是实现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教育体制。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紧紧围绕产业、专业来做。第五要统筹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全国一盘棋来看,今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更大的力度。这也是2009年7月份教育部在重庆举行职业教育城乡统筹论坛的一个初衷。

区域之间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职业教育。

1农村职教要大力发展。《纲要》专门用了一段来谈农村职业教育,每县都要建县级职教中心。加大对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发展面向农村职教有两大任务:一要农民转产,加大城镇化;另一方面是培养新农民。2015年农村籍学生应享受免费职教以及国家的相关资助。

2东部地区,2015年高中阶段入学率应达到90%:

中部地区职教入学率应略超过普通高中:西部地区。中职招生应与普高大体相当。进一步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以行业、地区为纽带,东、中、西部应互相支持协调发展。

3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职教发展。目前在支持疆、藏职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效果也正在体现。“十二五”规划中除了重点地区外应扩大范围。使职业教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4深入开展职教的综合改革。现在全国有五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天津、四川、广西、三峡库区、河南。这五个实验区是“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在“十二五”期间实验区的工作要有新的进展。同时应考虑视情况扩大实验区,探寻在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制定规划时必须将一些制约因素考虑进去:

1制度带来的观念问题。对职教的不重视制约职教发展。这不只是传统的问题,现实中的用人用工制度也是造成这种观念的重要原因。

2职教地位在很多地方得不到落实。尽管现在中央把职业教育提得高,但在很多地方还不能把中央的精神很好落实。

3管理体制问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体制不顺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会有很大制约。

4职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

5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跟不上,特别是制度方面。

在规划制定中要考虑下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1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是《纲要》首先在体制改革中提出的任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办学体制问题。再就是职业教育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2进一步深入职教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机制。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材应用,创新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管理制度。

3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进一步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的提高将有力支持服务经济社会三个能力的提高。

5进一步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教。这是《纲要》的一个基本精神。第十五条指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应该把它细化变成可操作的东西。

6进一步推进民办职教发展。要完善管理,制定制度、政策来支持保障民办职教健康发展。

7加强职教中外交流合作。这是形势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也需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新的思路。

8加强职教科研工作。职业教育科研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今天的会议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科研的重大活动,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把科研高度重视起来。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篇4

在这银装素裹的寒冬,为配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学探究活动,我校启动了“少教多学”子课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这一课题研究的全面铺开,将会给长期受课堂教学困扰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也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份生机与活力。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5

一、背景分析

(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化推动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转变,成为普及和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均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总体看来,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从重视教育教学转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重视硬件建设转向重视应用建设;更加重视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的提升。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建设以及从业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高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面应用时期,东莞市各镇街都积极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科学化的建设进程。

(二)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99年,1

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投入,目前,全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拥有计算机教室43间、计算机3900余台、多媒体网络教室375间、校园网16个。据统计我镇公办中小学(包括职中)的生机比为7∶1。全镇公民办中小学(30所)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校校通”工程的高质高效的实施保障了我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2、城域网基本完成。我镇公办中小学接入市教育城域网起步于2001年年底。2005年底全镇中小学校园网全部接入市教育城域网。2007年镇教育网建成,链接于某某镇政府网。2001至2010年,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完成了各应用系统的平移,积累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全镇公办15所中小学、职中1所,民办14所中小学分别通过光纤或ADSL方式接入市镇教育网。

3、教师利用信息化的意识已经提高。多年来,通过不断开展集体备课、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活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构建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使教与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时,每月就有10万多人次浏览某某教育网。某某教育网在全市、全镇网站点击率名列前茅。教学环境的变化,促使教师信息化意识的提高,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根据需要将投入5万元改 2

版“某某镇教育信息网”和新建“某某镇教育博客”、“某某镇教科研网”、“某某镇同步课堂网”。

(三)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某某镇教育信息化仍然处在爬坡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镇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应用”的关键时期,是突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攻坚阶段,目前存在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水平不高,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中长期建设机制。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制度尚不健全。

2、重硬件、轻软件,重工程、轻应用。全镇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2003年已经全部到位,但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使得现有的网络建设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城域网,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在整个建设中只重视工程实施,不重视实际应用。

3、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信息孤岛”严重。现时,各校校园网已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全部接入某某教育网。但各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部分学校在建校园网时购臵了一些的资源库系统和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学籍系统、校讯通系统等 3

等,但是各校各系统之间孤立运行,缺少有效整合。

4、教育信息化人才缺乏。教育队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我镇《关于进一步推进某某镇数字化的若干意见》(朗府„2009‟49号)精神,紧紧围绕某某教育发展规划的工作重点,树立服务于全镇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着力提高全镇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面向全镇教育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我镇教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信息化网络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设备闲臵。

2、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建设,而且还包括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统一思想,分步实施,量力而行,4

坚持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才能有效推进我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应用为主、示范带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以试点学校带动全镇的工作思路,扎实有效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4、经济有效,先进便捷。具体建设和项目实施中,在性能价格比方面,充分体现系统的实用性,既要采用先进技术,又要尽可能节省经费。各项技术参数应综合考虑、合理配臵,避免出现瓶颈和投资浪费。

三、发展目标

某某镇“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和服务某某镇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总目标,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以教育城域网络优化改造为基础,以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镇教育信息化进程,初步建成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依托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科学化的建设目标。

1、优化一个专用网络;

2、建立一个数据中心;

3、开发一个应用平台;

4、培养一支人才队伍;

5、建立一套规章 5

制度。

四、主要目标

根据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某某镇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为基础建设、应用平台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升级改造和教育数据中心的建立;应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发一个集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学生教师管理、教学资源、资产设备管理、网站集群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基础建设

1、教育信息化设备优化和升级改造。对本镇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学校的当前网络性能、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指导和配合服务商完成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优化。现有网络基础建设水平不能完全支撑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要求,对其从硬件设备、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改进、升级和完善。

2、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建设某某镇教育信息数据中心,将其建设为教育资源中心、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以及网络管理中心。肩负本地区的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实现本地区的资源共享。对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信息进行规划,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作为全镇教育信息化各业务系统搭建的基 6

础,避免信息的隔离、冗余和不一致。

(二)应用建设

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全镇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的主体业务,加快开发各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互动、电子图书管理系统等软件系统,具体包括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管理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监控安防系统等应用系统和软件平台,使信息技术及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三)软环境建设

1、队伍建设。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第一支队伍是管理层面的队伍,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挖掘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第二支队伍是技术层面的队伍,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充分保障教育城域网和信息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第三支队伍是应用层面的队伍,通过对应用人员的培训,不断深化城域网的应用,不断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应用,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上的作用。

2、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以“保障运行、推进应用”为着眼点,制订和完善一系列操作性强、约束力大、规范具体的制度,7

建立符合本镇特点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运行与深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实施步骤与计划

根据“总体规划,分级负责,共同建设,分步实施,以用促建”的指导思想,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分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实施(2010年)

主要任务:优化改造教育信息化设备;构建数据中心,装载学籍信息和教师信息数据;开始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管理系统开发的调研准备工作;协助完成监控安防建设;组织召开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论坛;第一期师资培训(技术队伍)。

第二阶段:重点推进阶段(2011-2012年)

主要任务:完成教师档案管理系统、网站集群、教师研修平台开发;教学资源系统、电子图书系统开发;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完成第二期师资培训(管理队伍)。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2014年)

主要任务:全镇信息技术网络考试系统;教师(聘任)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开发;第三期师资培训(应用队伍)。

第四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15年)

主要任务:逐步完善前三阶段工程内容,并组织召开教育信息 8

化工作总结会,总结整理某某镇教育信息化成果和经验。

七、政策保障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处室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领导、相关专家参加的某某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各类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总体规划工作。

镇教育办、镇信息办及镇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镇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全镇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协调本镇重大教育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组织镇教育信息化专家小组研究本镇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协调制定有关共性技术和应用标准,起草、制订我镇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计划、技术方案、管理办法等。各中小学校要建立相应领导机构,按照总体规划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并指定负责实施单位;各中小学校要有一名副校长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并有专人负责。

(二)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镇教师培训中心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 9 的考核力度。加强调查研究,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标准等为重点,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流通顺畅、规范、有序。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注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为某某镇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先进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前沿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

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政策,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开发利用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同时重视高素质的维护、管理人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配备标准,努力创造条件,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提供良好环境。在青少年中加强信息安全法规教育与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信息安全意识。

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全镇将全面展开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10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到2012年,每所学校至少具有2名专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才。

(四)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10

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建立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适时交流、调整和指导。通过现场交流、经验总结等形式积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建立激励机制,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教学应用、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示范、实验、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展积极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6

盐亭县八角镇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镇教育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证各项教育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完成教育发展的百年大计,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镇人民政府经认真调查摸底,结合实际,科学分析,特制定我镇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教育发展现状

八角镇位于盐亭县东部,下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镇内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及幼儿2000余人。

“十一五”期间,在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全镇各级各类教育出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今后的主要目标及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镇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校管理,更新理念,内挖潜力,扎扎实实地提高辖区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普教、幼教工作水-1-

平。

(二)主要发展目标

围绕“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局面”的教育长远目标,精心谋划发展,科学规划未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努力。

二、基本思路

1、教育水平优质化

——到2015年,实现全镇3周岁以上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

——巩固“普九”成果,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小学年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升入初中率达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5%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100%。

——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推进全镇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2015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完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教育结构合理化

——深化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格局。目前,学前教育是我镇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全

镇只有两所合格的县级幼儿园,并且办园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对滞后,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我镇规划在5年之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八角镇所辖范围(八角场镇和会真场镇),创办两所师资和硬件设施一流的市级公办幼儿园,满足全镇幼儿入学的需求,实现3-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以上。

——所有学校实现课桌凳标准化配置。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卫生、实验器材和图书配齐率达到95%以上。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13年前在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修建多功能化的综合楼,建成符合标准的学术会议厅。

3、师资素质优良化

——小学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小学教师达到大专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60%,初中本科比例在2012年达到40%,在2015年达到70%。

——在职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接受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利用“国培”契机,着力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师资专业化初步凸现,2015年前,力争全镇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4、教育技术装备初步实现现代化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名校建设,新的5年,我镇以八角小学校园文化创建为蓝本,继续深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和校园文化创建的有机结合,把我镇所有学校创建成校园环境优美,校园文化浓厚的育人环境,让八角小学和八角初中跨入绵阳市名校行列,会真小学完成盐亭县示范校的创建。

——以校园网络建设为核心,加快网络进校、进班步伐,力争八角初中和八角小学小学在2012年实现班级网络化,八角小学在2011年底实现多媒体进班,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5、全镇师资均衡化

“十一五”期间乡镇学校布局结构重新调整以后,我镇各校教育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但依然存在着学校之间师资及教学水平的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异,我镇政府和学区教体办将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解决:

(1)、薄弱学科优秀教师巡回走教的方式,从切实的教学实践中批准教学中的症结所在,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弥补教学漏洞,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2)、省、市级骨干教师落实支教会真小学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会真小学的主要教研活动,与会真小学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带动会真小学教师发展。

(3)、利用八角镇的区域优势,目前“成德南”高速通车在即,大大地缩短了八角镇与成都的距离,给八角镇的经济和教育提供了一次腾飞的机会,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已经成为可能,我镇将切合实际,在2012-2015年间,与学校共同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外出学习,辐射带动所有教师的发展,对全镇师资水平进行一次大的提升。

强镇富民,教育先行。我镇党委政府将坚定不移的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八角镇教育规划落实到八角镇教育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坚持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既定目标,不断开创我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谱写八角教育的新篇章。

八角镇人民政府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7

市属高校将可单独选。2015年, 北京市有望建成高考题库, 市属重点高校有望尝试单独招生。市属重点高校的特色学科将探索单独选拔学生的招生办法。高考录取中, 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会考的作用也将加强。同时, 北京市将加快推进高考英语口语考试改革试点, 切实推动高考报名社会化, 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其评定过程。

“小升初”全程公示。依据规划, 北京市教委在继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入学方式外, 还特意提出将完善公平入学规则。2015年, 在“小升初”实施推优派位、特长生录取和大派位全面网上录取的同时, 还将落实公示制度, 实现学生报名、推荐过程、录取到位全程的公开透明。此外, 北京市还将结合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迁移聚集分布趋势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 统筹规划学校布局, 制定各区、县“幼儿园、中小学校空间布局规划”, 做好应对入学入园高峰预案。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8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9

2014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指南

为便于各单位和各位老师了解本次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领域和范围,有针对性的选择方向,做好申报工作,特制订《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研究项目指南》供大家参考。本指南所列条目不是项目名称,只是研究内容或方向,申请人可以结合学校、各教学单位及本学科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名称及研究内容。

一、重点与一般课题

1、我校服务河北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与实践;

2、研究生、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4、关于我校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分专业);

5、我校教学名师培养的方略设计与实践;

6、关于优化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7、关于我校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8、关于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9、国家级专业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10、关于新上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分专业);

11、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2、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模式设计研究与实践;

13、大学基层学术、教学组织(教学系、教研室、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4、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5、关于我校各学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

16、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7、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18、关于科研教学相长保障教学投入的基本对策研究;

19、关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研究与实践;

20、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1、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2、学生考试与学习质量评价制度创新研究;

23、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与一流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4、建设平安、稳定、健康、文明、和谐校园研究;

25、学校对外交流与国际化发展进程战略研究与实践;

26、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与内涵及有效性研究;

27、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与实践;

28、学校专业建设的行业特色定位和任务研究与实践;

29、地方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特色建设战略研究;

30、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

31、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研发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32、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思路、途径、方法及措施;

33、加强和改进专业实践性教学,提高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

34、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监控及考评体系的完善(构建)与实施;

35、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36、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37、我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思路、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研究;

38、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论文

标准、特色建设等);

39、我校留学生生教育特色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40、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及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以及其它关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风建设、学生工作、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课题。

二、校级重大课题

1、国际化背景下的“工程教育认证”研究与实践;

2、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科建设创新工程研究与实践;

3、石家庄铁道大学本科教育品牌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4、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教育品牌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5、石家庄铁道大学“绿色实践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6、石家庄铁道大学职业化学生工作干部队伍与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7、石家庄铁道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与目标框架研究;

8、石家庄铁道大学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1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相关子课题的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课题相关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

第三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组 织

第五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总课题组负责制定总课题规划、子课题申报表格和管理办法,课题审批和课题总体研究等工作。

第六条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总课题秘书组具体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总课题秘书组设在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理科研究室。

第三章申报和评审

第七条课题的申报立项,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政策相一致;

2.与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提倡前瞻性独创性;

3.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体现本项活动的群众性。

第八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面向全国,接受来自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各级科普机构及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的校长及广大教师申报的课题。

(一)申报课题的单位或个人需符合下列一项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学校和事业、企业、社团单位。

2.属于法人单位管理的二级法人机构,如高等院校设立的院、系、所、中心,社团下设的分会、专业委员会等。

(二)申报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需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小学高级、中学高级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若不具备该职称,可由两名高级职称专家书面推荐。

3.申请人原则上同时只能申报并承担一个课题任务。

第九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申报建议和申报公告于2011年的10月发布,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课题申报的评审在申报公告发布后三个月内进行。

第十条总课题设立了两类子课题类型: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子课题申报者可以在提交课题申报书中界定自己子课题的类别,而最终类别由总课题专家组确定。

第十一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经费自筹。

第十二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研究时间最短1年,最长2年。

第十三条申报课题的负责人还应能够做到:

1.课题能够得到单位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批准;

2.能够筹措经费和获得必要的研究条件;

3.能够切实承担起研究、组织和指导课题的责任;

4.能够保证课题能够按时、高质量结题。

第十四条课题申请程序说明

1.根据子课题申报建议,以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

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子课题,按要求填写《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子课题申报审批书》(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表》须报申请人所在单位,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

对课题申请人的个人条件和课题研究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送总课题组的审批。

第十五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

第十六条总课题组负责组织申报子课题的评审,评审程序如下:

1.资格审查和分类。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按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申报

表》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专家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

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总课题组按初评分值高低选出立项课题。第十七条经评审同意立项的子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即可启动,同时通报推荐单位备案。

第十八条凡批准立项的子课题,自动成为本课题的子课题;重点子课题负责人进入总课题组,成为总课题组成员。

第四章管 理

第十九条总课题组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全部子课题的管理工作,并指导受委托单位的管理工作。

对子课题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工作主要有评审立

项、开题检查、日常管理、检查、中期检查与评比、不定期抽查和结题等。检查和抽查内容包括:队伍建设、档案、经常性活动、简报、成果转化等。

为提高研究成果及实效,本课题本着边研究边出成果原则,积极鼓励课题组成员总结阶段性成果。并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交流、研讨、观摩和评选活动,促进子课题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十条经费管理:

1.课题申报时须同时说明经费来源。

2.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以及本单位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课题组须书面报请所在单位同意后,报总课题组秘书处备案:

1.变更课题主要负责人。

2.变更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做重大调整。

3.课题完成时间延期。

4.通讯地址、电话、联系人等情况变动。

第二十二条凡违反国家法律及教育部有关规定者、有剽窃行为和弄虚作假者、与设计不符或学术质量低劣者、到期不能完成者,总课题组将撤销其课题。第二十三条子课题申报者不得使用在本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中申报的相同题目和研究方案去申报其它类型和级别的课题,如果发现,将撤销其课题。

第五章成果鉴定和验收

第二十四条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时,应接受总课题组或受委托管理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必须准备的文件有:开题报告、研究工作(实验或调研)报告、成果主件及必要的附件、课题申请书复印件、成果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第二十五条鉴定一般采取通讯或会议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至7人,并设一名组长。专家由总课题组或受委托单位指派,也可以由子课题组聘请,但须经总课题组或受委托单位批准。子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

第二十六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课题的重点子课题的鉴定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一般子课题由课题组自行组织。

第二十七条课题鉴定的程序:

1.课题组向受委托单位或总课题组秘书处提出鉴定申请。

2.准备好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指派的鉴定专家,并提前一个月将文件送交到

专家手中。

4.专家鉴定后送(邮寄)交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或委托单位。以会议

方式鉴定者,由专家组共同确定并由组长签署意见;以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组长根据多数人的看法签署意见后再上报。

第二十八条结题验收:

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总课题组确认,总课题组发放《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结题证书》。

第二十九条2013年9月,总课题组将对所有结题子课题成果进行评选,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或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本管理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总课题组。

智能装备“十二五”规划解读 篇11

到2015年,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将超过一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超过30%;力争到2020年,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除了上述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外,还包括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应用示范推广等。

而智能制造装备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作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规划》编制组对30类制造业按照加工对象进行分析,《规划》重点选择了其中对国民经济重要性强、带动范围广、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

这八类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所涉及和涵盖的行业领域有哪些?是否代表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

八类智能制造装备主要是成套装备,突出制造业所需装备,针对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印刷等制造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通过集成创新,开发八类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十二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除了上述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外,还包括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重点应用示范推广等。

在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方面,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重点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等九大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

在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方面,围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新型传感器及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八个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

在重点应用示范推广领域方面,将重点选择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军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的总体目标,《规划》提出实施创新发展工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突出品牌质量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大任务。

围绕上述重点领域,未来5~10年,我国智能装备的发展要实现哪些突破?具体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基本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点评:有关部门似乎最为关注的就是所谓规划了,乐于提出与设计若干年后的目标。但那些目标的兑现往往是经不起推敲与检验的。同时,也看不到为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在系列的改革方面。

与此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四个具体目标: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一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本土化智能制造装备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求,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点评:这种数字的提出如果没有任何依据就是毫无意义的。

二是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是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聚区。

点评:搞不好就成了“培育”产能扩张的温床。

四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完善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培养一大批知识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点评:事实上,在现行体制下,企业极少有创新的动力,做做表面文章到是可能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能创新的名义,以获得边际收益。

这些目标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的,又是如何测算的?从目前的行业情况看,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否存在一定难度?

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系统等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领域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科学分析与测算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主要领域年均增长率接近30%。如果“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增长率实现1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按年均增长率25%计算。到2015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

点评:这完全是一种静态不变的猜测法,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价值。

从重点领域看,目前智能制造装备两个重点行业——智能化的基础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基本在30%左右,智能化的矿物加工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10%,而智能化的食品饮料、造纸及印刷机械国内基本为空白。因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整体上达到30%的目标。

从研发水平看,国外相当数量的智能制造装备跨国公司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10%,在国内只有少数智能制造装备龙头企业如和利时公司、沈阳机床等在5%以上,其他大部分企业在2%左右。基于此,提出了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的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资金的支持,同样需要项目的支撑。然而作为未来发展重点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其展现出的市场潜力是可以看到的。

0Afukhn“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12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网站规划与开发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嵌入式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嵌入式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物联网应用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系列

本系列教材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优化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合作研发, 融入工程教育理念, 将行业的真实项目、职业标准以及主流技术引入教学资源, 打造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的工程化系列教材及教学资源。

数字媒体技术系列

北京市科普教育十二五规划 篇13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一、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二)发展目标

二、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三、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五)首都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

四、保障和实施

(一)保障条件

(二)组织实施

(三)监测评估 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前 言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北京市大力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奥运科普行动和四项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了《科学素质纲要》确定的“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调查显示:北京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07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10.03%。明显高于全国3.27%的平均水平,首都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并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北京地区丰富的科技、科普资源有待充分发掘利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各方面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市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将是影响北京市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北京市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局面,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继续大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做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首都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改善民生等全市中心工作,使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步伐与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 相一致;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的内容与方法、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基础工程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多获取科技知识、享受科技福祉的机会。

一、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立足于“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着眼于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和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加强首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思维、科学生活的新风尚,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发展。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全市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升,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并瞄准国际化高端城市的水平而努力。

——全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继续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加强对低碳经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 文化氛围,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广大市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公众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继续推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大力推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以上述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北京市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尤其是要加快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构建科普新模式,大力推进首都特有的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建设,使首都丰富的科普资源得到高效集成利用,使北京成为全国科普资源研发集散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法规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捐助或参与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优惠政策,设立示范、扶持、奖励项目,引导企业开发科普文化产品、兴办经营性科普产业。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

二、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十二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针对北京各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丰富课外校外活动内容为手段,充分发挥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综合教育作用,激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整体科学素质明显得到提高,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1.推广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全市的公立幼儿园、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全民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尝试了解科学的教育过程。鼓励幼儿园、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亲子活动,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认知能力。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服务于本市幼儿科技启蒙教育。

2.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内科学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推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把科学教育的目标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特别要提高综合性科学课程,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科学课程,劳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其它与科学相关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未成年人在这一阶段初步 形成科学素质。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够结合科学课程的学习进行自主探究,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尝试技术设计,并积极开展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其它社会实践,促进自身科学素质较义务教育阶段有较大提高。大力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科学教育的差距,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推动全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3.形成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其它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资源,为校外科学教育服务,促进首都地区的科研院所、教育基地向青少年开放。全市要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首都雄厚的科技专家资源、大众传媒资源等推进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科学传播,组织发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报告团、北京老科技工作者总会等智力资源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科普讲座;积极组织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创新“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开展北京金鹏科技团、首都“挑战杯”等活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与率进一步提高,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积极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北京科技周”和“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以及其他的国际、国内或区域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实现中小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比率为100%的目标。

4.关注未成年人中特殊群体的教育公平。全面加强农村中小学生、残疾和智障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特殊家庭子女的 科学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的机会,保障未成年人中的特殊群体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权益。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紧紧围绕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紧密结合郊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自身需求,努力探索适合农民的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模式,大幅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首都农民科学素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改进服务方式,加大对“三农”的科普服务力度。围绕农业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需求,依托农村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服务组织网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科技致富服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技术技能和发展生产的能力,形成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工培养工程,采用农业科技入户、骨干农民研修、农民田间学校、农民致富科技服务套餐配送工程和专项技能培训等有效模式,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就业培训,以及各类非农就业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发挥农科教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作用,加强对农民科普宣传教育。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和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和防灾减灾等相关科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倡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大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重点传播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 农民的基本科学素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促进科普资源向农村聚集,完善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继续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统筹利用、挖掘潜力,拓展和提升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的科普服务能力,改建、扩建和新建相结合,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4.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教机构、城乡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评选和奖补工作,不断加大奖补力度和奖补范围,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实效。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加强科学教育培训,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有序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为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使首都市民具备与建设世界城市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素质水平。

1.加强科学教育培训。坚持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以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为主要载体,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倡导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制定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标准,将 科学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培训教材。倡导和普及低碳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激发自身提高科学素质愿望,培养获取知识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

2.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讲理想 比贡献”活动、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影响带动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探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举办“首都创新论坛”活动;继续开展创新理论培训系列活动,实施按专业、定方向的梯次型的深度培训,服务在京企业创新需求;充分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邀请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主体的世界顶尖学者举行系列学术讲座、专题论坛和主题展览等活动;在全市实施“五年五万”新技师和“五年二十五万”高级工培养工程。

3.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各区县、各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根据建设世界城市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和企业岗位用工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以提高城镇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实施科技助残工程,提高残疾人获取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和改善自我生存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4.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和特点,广泛开展科普进工地等活动。建立外来 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劳务输出组织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的机制。继续实施外来农民工特别培训计划,在家政服务、护理行业免费为外来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搭建社区科学素质建设平台,广泛开展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教育。依托社区内外科普资源,以广泛深入的社区科普活动,推动社区文明、和谐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协调与服务。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责任主体,配备专(兼)人员,建立必要的工作队伍,将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工作计划,落实经费预算,切实把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到实处。

2、大力开展社区科学素质教育活动。根据社区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主要目标人群和未成年人、城镇劳动人口、机关干部、公务员等相关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把“破除迷信、环境整治、健康生活”等科普宣传提升到“理解科学、体验(参与)科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上来。通过科技周、科普日、科普之夏等重点活动,激发居民参加科普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宣传讨论。引导社区居民从身边做起,从社区做起,积极参与到首都科学讲堂、绿色北京大讲堂、周末社区大讲堂等讲堂活动中。围绕“三个北京”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科学生活,节约资源、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面对突发事件、灾难的生存能力。创建学习型社区、推动居民终身科普教育,全面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3、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开展数字科普视窗建设工程,加强社区科普室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现有基础设施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科普服务设施作为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的平台和载体,结合本地区人文、地理、传统特点,建设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体现高新技术特点、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科普设施。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继续组织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科普学(协、研究)会、科普俱乐部等作用,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服务。实施高校科协与社区科协组织对接工程,组织一批有志于社区科普教育的学者、科研工作者和实用技术专家为社区科普服务。利用科普超市围绕社区需求开展科普资源配送工作。

4、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逐步实现科普资源主要由政府投入,向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等多种模式共存的格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内外科普资源,在科普产品,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建立共享机制。鼓励社区内的各种组织和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普设施和项目。要拓宽社区科普工作对象,从社区居民主要目标人群到社区人群的全覆盖;科普工作从居民个人到社区内的单位、组织的全覆盖;从简单的科普宣传,到创建科普家庭、科普楼门、科普楼宇、科普社区、科普地区的科普立体建设工程。使社区科普真正成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

(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通过科学教育培训、宣传普及等途径,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充分认识科技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能力,为提升全社会的科学 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1.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工作。依据《“十二五”全国干部培训规划》、《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1—2015年政府公务员培训纲要》,将提高机关干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科学素质的内容列入各级干部教育计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机构要将科学素质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继续组织北京市公务员科学素质大讲堂,每年举办公务员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编写《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读本》,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科研单位和科普场所。组织好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

2.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市属主要媒体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在北京市领导干部“在线学习”课件开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加大“科技知识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的比重,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主学习科学知识。

3.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学工程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

4.将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竞争上岗、考察任命的重要内容。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核中,增加科学素质的相关内容。启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工作。

5.围绕“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实施,领导干部要率先了解主要内容和项目进展,学习必要的科技知识,推动各项工程的落实,提升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主要行动,“十二五”期间推进以下基础工程建设: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的科技教师队伍、教材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激发公众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效果明显增强。

1.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北京科技教育名师十百千工程”,培养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教育名师;实施首席科技教师培养计划,为每个区县培养具有较高科技教育能力与水平的首席科技教师(辅导员);实施科技教师轮训计划,5年内完成科技教师的轮训,全市中小学科技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

2.完善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按照《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新标准》,根据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科学教育培训教材,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种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的教材建设。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加强中小学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建立科技界、企业界和教育界合作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界、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强化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市民学校、社区教育学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加强现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整合,建立高效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社会效益。把首都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大幅提升科普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提升首都全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整体水平。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继续资助自然科学科普图书与音像制品的创作出版,繁荣科普创作。鼓励、扶持优秀科普剧、科普动漫、科普网络游戏作品的创作,带动科普书刊和科普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继续办好北京科普动漫创意大赛。重视报刊、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科普资源开发。鼓励将科学、人文、艺术融为一体的科普资源开发。加强民生、生态和应急科普资源的开发,以及适合农村和社区科普的设施和产品的开发。建设北京科普资源研发和集散中心、举办北京国际科普节、打造北京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和国际科普资源交流 中心地位。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

2.加速科普资源有效整合。以科普超市、科普资源库等方式整合科普产品,拓展科普资源的服务范围,促进各区域、各部门彼此分离的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优化配置,提高效能,建立科普图库、科普动漫作品库、科普报告库、科普音像库、科普图书库等多种类的科普资源数据库;整合科普人才资源,进一步充实、完善包含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科普人才队伍;发挥网络和数据库的作用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以“蝌蚪五线谱”、“科学松鼠会”为代表的科普专业门户网站,通过科普信息发布、资源导航、资源搜索、资源展示以及论坛、博客、网上调查等功能,为公众和科普工作者提供资源发现、使用、分享的途径,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渠道。

3.加强科普资源的共享。建立共享机制,有计划、逐步开放科研机构、高校、大型国有企业的实验室,减免科普场馆收费等;发挥全国科普日和北京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商业科技周等重大活动的平台作用,向首都公众提供丰富的科普服务和科普宣传;发挥首都科技网、北京科普工作网等网站快速与互动的优势,提供科学普及和交流的园地;组织科普产品的博览会、交易会等,促进资源的交流;以北京科学中心等大型科普场馆为科普交流共享中心,以巡展、交换、重点支持等方式,为各区县、各部门提供科普展品、展览;积极创新科普资源共享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科普作品、借鉴国际先进科普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首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进一步提升各类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科技传播功 能,研究三网融合形势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建立大众传媒应急科学传播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传播新格局。

1.进一步提升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坚持媒体科技传播的严肃性,揭露伪科学;继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科技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专刊等以及有关在京媒体要发挥科技传播主渠道作用,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作贡献。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加强科技传播的针对性;贴近生活,服务受众,拉近科技与群众的距离;开展科技记者与编辑的培训,提升科技传媒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2.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加强互联网新技术在科技传播服务中的应用和网络科普原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博客、论坛、在线通讯的交互式科技传播功能;发挥IP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等移动媒体的科学传播功能,开发适合的科技传播内容和方式。

3.三网融合下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加强以“蝌蚪五线谱”为代表的网站建设,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建成社会大众参与、具有北京特色的公益性网站。进一步探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理论体系,研究大众传媒科技传播新模式,开发大众传媒科技传播高效资源,发展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创意产业发展。

4.建立大众传媒应急科学传播体系。发挥电视广播受众广泛优势,针对受众的不同心理和层次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抗灾信息服务;发挥互联网交互性、时效性优势,推出专题网页,加强与网民的即时互动交流;发挥移动媒体方便快捷优势,加强抗灾期间移动媒体的科技传播规划,形成规模辐射效应。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提升现有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科普能力,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提升现有科普基础设施的科普能力。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170家科普教育基地,要强化需求导向,完善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展教内容的互动性、展出形式的多样性和展教资源的时效性,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吸引力和服务效果。通过科普基地联盟,实现科普基地互惠、互利、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普基地联合服务的能力。

2.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科普功能。配合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建立一批现代科技展示基地、科研成果宣传基地、科学理念展示基地。鼓励以“区县联动”方式,在东、西两带建立一批区域科学活动中心或户外科学苑。在建设“市区合作”或“政企合作”的平台上,建立产业科技馆或博物馆、生态型科普基地。引导公园、商店、书店、医院、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所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宣传设施。逐步提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海淀公园内高立的科普主题公园以及观光农业、动植物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场所科普能力。增加工业旅游的科普元素。

3.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北京科学中心建设,按照“三个北京”发展战略要求,定位于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展示前沿科技,凸显首都特色,成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共享空间和展示平台。支持高新农业产业园配备科普宣传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支持社区科普活动室建设及配备相关宣传设施,支持乡村配备农业实验、检测设施。加大数字化科普设施等户外 科普设施建设。加强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和科普示范区建设。

4.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统筹区域、城乡和不同类型科普设施的发展,加大南城和远郊区县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实现本市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

(五)首都科普资源集成与服务工程

加强与中央单位合作,集成在京中央单位的丰富科普资源,提高北京科普资源建设水平。发挥首都优势,为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1.集成中央在京单位科普资源为首都市民科普服务。倡导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中央单位科技工作者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参与科普工作,充分发挥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等中央单位科普人才资源作用,服务于首都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充分整合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科技资源,集成为国内高端水平、具有北京特色的科普项目。建立国家实验室“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鼓励科研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继续命名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央企建立专业性博物馆、科技馆。

2.集成首都科普场馆等资源提供多样化的科普公共服务。首都各类科技馆、博物馆、会议中心、影剧院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定点场所,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继续扩大免费开放范围,定期举办科普活动,形成具有首都历史文化特点和优势的展览系列,积极引进或合作举办在全国和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展览,为市民提供多层次、有特色的科学文化活动项目。继续加大对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其功能,继续开展科普教育基地命名工人作。

3.拓宽全国性社会组织参与首都科普公共服务的渠道。鼓励和支持全国性 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组织从事科普公益事业,通过招标、奖励、补贴等形式培育科普服务市场主体,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公共服务的平台。积极培育科普领域的支持性社会组织,形成科普类社会组织的合理结构。

4.集成外国驻京使领馆、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机构总部的科普资源。积极动员外国驻京使领馆、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机构总部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北京市的科普活动,为首都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科普服务。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外国驻京使领馆、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机构总部把本国优质、前沿的科普资源带到北京开展科普服务活动。

四、保障和实施

(一)保障条件 政策法规

1.建立和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适时对《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条例》进行修订;继续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系及《北京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深入推动。

2.完善奖励、激励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标准和程序,奖励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教师、管理人员、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单位;制定相关的认定标准和表彰奖励办法,鼓励和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兴办非营利的公益性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机构;制定鼓励科普产业发展的 政策,重点扶持科普设施开发和科普网络游戏及科普动漫等产业的发展。

经费投入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顺利实施。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用于全市性重大科学素质建设项目的实施。

2.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所承担的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

3.拓宽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切实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的《科普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中有关对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并根据《科学素质纲要》中关于“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的规定,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依法吸纳境社会资金,支持首都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4.落实职工科学教育培训经费。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将其中主要部分用于职工科学素质建设。队伍建设

1.加强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建立科普工作者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有计划地做好各项目的主要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鼓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科普场馆联合设置相关专业或研究教学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培养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专门人才。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科技教师、科技记者与编辑、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形成相对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采取高校科协与区县科协、企业科协共建方式,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加强管理,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将科普志愿服务落到实处。

(二)组织实施

1.市政府领导全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并对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进行督促检查。设立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规划,提出总结任务安排,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推动任务落实,指导各区县科学素质工作。

2.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3.各区(县)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本规划的重点任务列入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三)监测评估

1.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制定《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基准》。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市民生活和工作实际需要,提出首都市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上一篇:故宫旅游解说词下一篇:邵琪伟强调:要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