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通用10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开放教育课程面网结合一体化
教学设计大赛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方案
课
题:《计算机应用基础》 授 课 人: 工作单位: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模块:教材资料
一、教材选用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参考资料
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这里面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优秀教材还有普通本科“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满足部分专升本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文献资料
我们的文献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平台,在上面能解决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络课程以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第二模块:课程目标及学前指导(双导环节)
一、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文字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
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而服务的习惯。
二、学前指导(面授导学)
本校专科学生基本情况是学习基础为非零起点,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大多数生源为学历低的在职人员,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大部分学生课堂内学习态度较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学习信心、学习毅力不足,易受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教学任务一方面要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可能因为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深度,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面网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网上导学)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组织学生参加定期的网上学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录像教材或教学光盘;
3.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模块:课程标准(双助环节)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其中:电视课11(基本)+3(可选)学时,上机实习45学时,定期辅导9学时。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
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Word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课程的难点是:
1、地区、兴趣差异等原因,新生计算机能力差别较大;
2、中学所学计算机知识无系统、不扎实,与课程内容衔接难度较大。
3、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办法:
1.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2.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重点难点解决方案,经典教案共享。3.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各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基于学生求学及职场工作任务实例来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模块: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利用网上教学论坛作为网上促学的平台。教学团队采用“以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实践”的设计思想来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各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综合素质相互渗透,充分整合。综合采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操作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在此我们 5
称之为“融合式的现代职业教学方法”。以下逐一列举:
情境模拟法: 主要以求学或职场为情境创设对象,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教学法:
以真实的求学或各工作岗位任务为题材,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习任务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任务驱动法:
在上课时分析该次课的主要任务,把任务细节分别布置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包括讲解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等。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最终适应社会不同需求。
操作演示法:
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操作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为学生,操作演示的时间既可在学生任务实例操作之前,也可在学生探索学习之中或之后进行总结归纳,根据课堂教学的实例需要灵活安排。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相关
知识和操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组讨论法:
是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尤其在提出操作实例任务时,由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完成操作任务的步骤方案,从而加强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群体中的表达能力、集思广益的合作精神。
二、教改举措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正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这个机会不断完善该课程的建设,如试题库、任务需求实验等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改进: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3.评价方法尝试:目前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实践的特点,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第五模块:利用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设计(网促环节)
一、教学设计
课题组将一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任务简介、技术分析、操作实施、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巩固训练六个环节,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二、一堂课设计
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模块,“文字处理编辑排版(WORD)”子模块中“旅行社团队订房发传真任务”为例简介这六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过程:
(一)任务简介
王小帅为某旅行社刚参加工作的一名计调部员工。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希望尽快学以至用,胜任工作。现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任务:为某至海南的旅游团向相关协议酒店发送订房传真。于是王君想到了三个问题:“我要发传真!传真的格式是怎样的?”、“我以后要经常代表旅行社发传真!能不能将有旅行社和我个人风格的传真格式保留下来,供今后反复使用?”、“今天我向多个酒店发送内容基本一样的订房传真。有没有成批处理的方法去实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情境模拟法和案例教学法。
(二)技术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字处理任务,使用WORD软件完成。针对上一步的三个问题,在WORD软件中可以分别采用套用WORD自带的传真模板;创建固定具有本旅行社、本人信息的新的自定义传真模板;使用邮件合并功能完成批量邮件信函编辑发送的功能。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找到以上各功能的菜单入口并提示注意事项,将已制作完成的合并后的传真文档范文演示给同学观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和引导示范法。
(三)操作实施
学生根据任务自我探索
1.根据本机上的模板创建自定义模板 2.根据自定义模板创建传真文档 3.创建各订房酒店信息表格文档
4.以订房传真文档为主文档,以酒店信息表格为数据源文档,进行邮件合并操作
5.打印出多份至各酒店的订房传真文档,完成任务。
老师针对进程较慢的同学个别辅导;让部分已完成任务的同学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四)总结探究
本实例中功能可以通过菜单、快捷菜单、工具栏、功能向导等方式完成,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各功能菜单的排列规律,注意任务窗格、对话框中的信息提示,多做多练,熟能生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演示法
(五)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仔细浏览本机上的文档模板, 并思考哪些模板在其学生时代就可使用?能否为其所在的班级或社团创建风格鲜明的文档模板? 2.老师列举几个邮件合并的案例,学生自己创设一个需要使用邮件合并功能的任务,并完成该操作任务。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
(六)巩固训练
布置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相关习题给学生操作训练。在练习数量和难度上设置不同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分层教学法。
三、心得体会 总结
一个团队,分工合作。一套教材,日臻完善。一套案例,工学结合。一个系列,课程延伸。一个基地,学做合一。一个模式,六步教学。
第六模块:教学评价(面评环节)
我们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来共同完成对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的教学评价,其权重各占50%。其中终结性评价包括课堂作业、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上机考试。过程性评价皆在促进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
一、复习与考核
1.期末复习
⑴、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文字教材中列出的要求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内容,制作一个学习目标文档,作为期末复习的依据,其
中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要分别说明;
⑵、按文字教材的章节、结合平时作业并使用教学光盘重点复习要求掌握、理解的知识性内容。
⑶、复习完1 ~ 2章的知识性内容后,上机复习实操技能;
⑷、每复习完1 ~ 2章后,都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自测系统检查复习的效果,根据自测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复习内容;
⑸、全部知识性内容和实操技能复习完成后,将期末复习提要和网上复习材料中提供的案例题目做重点练习;
⑹、参加网上期末复习辅导和答疑活动。
2.准备考试
⑴、按文字教材的章节,将自测系统中的综合练习再做2 ~ 3遍;
⑵、考试前一周(不要太早),进行上机考试模拟(考试系统提供模拟考试)1 ~ 2次,熟悉考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
由于自测系统中的测试界面、题目类型和答题方法与考试系统非常近似,因此,熟练掌握自测系统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2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 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 课程目标设计
3.1 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 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
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
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
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 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 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Z].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迁移教学策略 应用
当前,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掌握较高信息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迁移教学策略将会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迁移教学策略,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环境适应力。因此,中职教育应改革现在的传统教育,加强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水平高低不一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每位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这就给老师的教授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例如,老师讲到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对于那些了解计算机和对计算机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易懂,然而,对于那些不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就感到非常困难。如果老师继续讲新知识,会让不懂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如果老师将知识再讲授一次,必然会浪费大量时间,使得老师左右为难。
2.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这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硬件的配备将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虽然,计算机在我国已经普及,但是有些中职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仍然使用过时的计算机。例如,在学习word的时候,老式的计算机安装的可能是早期的word文档,功能不完善,同教材知识有些脱节,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不一致
每个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不同,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侧重点也不同。老师没有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进行授课,不去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只让学生按图索骥。学生们即使掌握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也无从下手。并且学生在课后缺乏实践操作,没有把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当中,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践要求脱节。
二、加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
1.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学生的迁移能力将直接影响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结果。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还需要老师合理的教导。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法实现。
(1)老师灵活教学。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领导学生自觉培养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电子市场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到实践中去。
(2)组织计算机技能比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团体为单位设计项目,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把学习的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年级来设定比赛内容,也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设定比赛,例如网页制作、程序开发、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计算机常识比赛等等。
2.开设实践操作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采用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方法组织课程学习,开设实践操作课程。如今,大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了实践操作课程,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充分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的快速提取和应用。
3.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实习,顾名思义,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当中。中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未来就业的时候选择恰当的职业,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发挥所学知识。现在的中职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习的作用,促进了学生迁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计算机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4
在本学期中,本人分别担任计算机295、296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步,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顺利出色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教学工作: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虚心向前辈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和调查学生状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备课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对于中专的计算机教材,并不是很熟悉。中专的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课堂近可能和生活贴近,这样才能有一堂生动的课,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一堂课怎样把握重难点,而且没有教参为根据,这对于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后来才渐渐认识到每一次备课、上课都应该带着重点和难点去,注意哪些该详讲,讲透,哪些无关紧要。我主动去向一些老教师请教,并利用课余时间去听他们的课,对我们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教学还一无所知的新教师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也让我在备课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在听了别人的课之后,将其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把好的地方记录下来,吸取他的精华,真是获益匪浅。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更快成长。
2、备学生
针对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也各不一样,并采取了不同的教法。
3、课堂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授课,即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使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并采用广播教学,进行操作演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有一些课程知识因为学校没有相应的平台设备,我就采取教学屏幕录制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掌握,尽可能避免空谈。但不要一味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效果。尽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主要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就是做到:看、听、记、问、忆。“看”就是预习、准备,在上每一次上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听”就是令学生精神集中主动去听,我首先将作品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上完这一节课,他就懂了些什么,从而引发听课的兴趣。“记”就是让学生学会快速做笔记,在我讲例子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怎么去把这一例题的重点记下,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快速做笔记的习惯。“问”即要好问,现在的学生都不爱问,我们就要启发他们不懂就问,所以上课时,我会有意识地走到一些差生的身边,问她们会不会,并对她们不懂的知识进行一一讲解,这样一来,差生就克服了问老师的恐惧感了,而且一对一的教学效
果会更明显,让差生有了学的兴趣,下一次他们就会主动问你了。
4、课后总结
每一堂课下来,认真做好笔录,把本课需要改正的地方记录下来,避免重犯,也更好的做到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5、作业的批改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批改作业和测验一定要及时。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把握学生的进度和掌握程度。
6、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多与学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但跟学生关系也要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一点开始时我做得不好,跟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不利于教与学。我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定期对学生作调查,针对学生的意见反馈适当调整上课方式。如刚开始时,我上课的声音不够大,语速和教学进程都比较快,提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来从学生的意见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改正。虚心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自我,更快更好地成长。
7、重视考前的实习周
在考试前安排一周的强化训练实习课,我首先制定好仔细周密的实习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摘要】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案例内容与形式,有效的创造教学情境,做好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归纳,让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进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技工院校教学中已经广泛推广,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日常生活、交际、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下人群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上,需要依据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采用合宜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投入更多的教学激情,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法基本定义
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来获得学生知识的吸收。该教学一般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准,通过知识案例做教材,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达到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上的启发,让学生发挥自身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案例具体背景条件做理解与问题分析,从而提出对应的理解与判断,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解决能力。例如通过Word文档制作图表内容,可以通过列表全班某一个学科内容成绩为案例说明。教师可以先运用已经制成的模板做案例,说明制作的基本步骤,同时在其中可以提出操作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主思考能力,甚至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做展示,可以有效的将理论内容通过实践操作来表现,让知识的运用变成有形化的展示过程,同时通过一定案例可以有效的明确操作的目标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指向性,目标的明确性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
2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2.1案例的合宜筛选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与所需要教学的知识点相契合与相匹配,这样才能发挥案例引导知识吸收的最终作用。要明确的了解教学所培养的方向与目的,而后再进行案例的科学适宜选择,进而达到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关注,提升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作用。要在课前提前的做好案例设计,甚至需要对学科内容做对应的案例系统,但是具体案例的使用还需要在课堂上灵活性发挥,这样才能有助于案例匹配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达到学习兴趣的激发。但是对于案例的`基本框架走向,在课前仍旧可以做好对应的想象与设计,在课堂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关注度将案例中的部分元素做替换,但是案例的主干与核心结构并不产生较大的变化。因此案例的框架需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与高匹配度,抓住知识运用展示的核心要素,其他辅助性元素则可以通过选择学生兴趣点元素做填充。在案例筛选中需要充分的关注学生具体基础条件、喜好情况,能够有效的让案例贴近学生生活与理解能力,最好能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参与和理解。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应有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趣味性的内容来构筑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发挥教学效果。
2.2选择合宜的案例展示方法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过程中,可以运用口头描述、图表展示、书面材料、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每一种方式都有对应的运用特点。口头描述一般适用于相对简单与容易理解的案例内容,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来有效阐述。图表展示方式主要是案例中会涉及到相关表格与数据,由此可以通过图表来有效的展示。书面材料主要是通过大量文字叙述的案例做有效的表现,可以展现较为复杂的案例内容。多媒体展示方式主要是通过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种内容展示元素结合来展现生动的教学案例内容,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演练,可以通过视频教学素材展示,一方面节约教师精力,另一方面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展现计算机操作技巧。该方式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案例教学法的表现展示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与案例状况做针对性的内容展示,因此需要把控案例教学的时机,控制课程进程节奏,充分吸引学生参与积极性。
2.3创造案例教学情境
在案例教学法的展示运用中,需要通过创造问题情境,营造出整个目标知识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想象与理解能力。甚至部分案例的展现会激发学生对自身生活与兴趣的联想,从而达到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多样化与创新性。要想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需要设计好对应的问题,围绕教学问题做案例的逐层分析理解。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让学生有效的进入到该知识点与教学的氛围环境中,围绕相关问题展开高频率的思考活动。例如在EXCEl表的使用中,该表格软件有多种便捷性的操作,因此可以有效的通过快捷操作方式来提升表格设计与填充的效率。因此,可以通过问题来拟定分析理解目标,通过案例来展示操作过程与技巧,而后让学生围绕其中进行讨论作出更为便捷优质的操作技巧,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有更为纯熟的掌握。这个过程就是充分的运用案例,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由案例做引导牵引出一系列有关该知识点的计算机操作内容。
2.4客观全面的总结评价
对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做对应总结评价,该评价总结一方面是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收获成果做评价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法本身做评价总结,从而有助于后续教学合理性开展的基础参考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一定整理归纳,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之间做对应问题的讨论分析,同时对于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联合下的实践操作情况做有效分析,或者对案例做分析后可以指导后续的实际操作演练。将学生较为分散的理解与思考做汇总分享,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可以做出一定评判与指导,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体系。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做一定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教学法的评价总结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作品完成情况来观察,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感受反馈信息来观察,有助于学生对教学方法做一定改进。日常的课堂学生反映也是观察教学法的有效途径,只是多途径的了解可更广范围的开拓评价的视野,提供更公正客观的评判。
3结语
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广泛运用,但是实际的效果仍旧有待提升。教师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实际的运用效果还需要依照规范标准与实际情况做灵活应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发挥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良鶵.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7):46.
[2]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篇6
襄汾职教中心 杨爱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高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基础性强又实用。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等。本人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导读。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二、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看计算机中的一些硬件设备或图片等,增强形象记忆;通过看书自学,教师适时点拨,培养他们养成自学的习惯;通过看网络,教会他们查找、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玩。爱玩是职高学生的天性,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开发智力。尤其是各种益智游戏,应有尽有,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学会计算机的操作。当然,不能让学生一直玩,没有目的性的玩,应该给学生一个尺度,让学生即会玩又会学,还应该在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再玩。
四、任务驱动。以教学任务为核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自学自悟,多向思维,注重实践和应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按照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学探究,交流汇报,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设计问题外,还应精心准备,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五、实践。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计算机主要是实践,上机课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70%以上,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六、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甚至在网络上展现,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竞赛,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阶段教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从1999 年第一所独立学院的建立,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独立学院总量上,或教学规模上,或学生数量上都在不断地地扩张。据2015 年数据调查统计,全国300多所独立学院承担着全国30%以上的本科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由此,大量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同时毕业生的质量也是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检验[3]。
大部分的独立学院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方式有根本的区别,所以,如果完全采用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对于独立学院,首要的任务是探索出一种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而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引起了独立学院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生源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等原因,计算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采用传统的统一式讲授方法已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1],在此阶段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和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本文将提出关于在独立学院中,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
1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所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培养过程中,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技术收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2]。本校的办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拥有14个学院,33个本科专业,主要的非计算机专业分布在会计、管理、经济、文传、艺术、外语、土木、机械以及电子通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程序设计,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完成教学计划,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文科类,艺术类等专业的学生统一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同时,其余理工科类专业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本文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育改革方式进行讨论。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1生源层次不同
由于本校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环境存在差异,导致新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而这种层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知识结构上,差异区间有多大,差异人群如何分布,这些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为了深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如下表1所示:
如表1 所示,问题1-7 主要涉及计算机操作能力,问题8-10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了客观地完成调查的数据结果,调查对象为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7 个学院的2015 届新生,对每个学院随机选择出5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1 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综合系统学习的机会不多,一些学生仅仅知道Office软件,但是实际操作的锻炼比较少,即使使用过,也是只掌握了基本操作。在对于网络的了解方面,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基本联网的方式是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技能。
在图2 中,表现出被调查的新生普遍的打字速度较慢,这与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有关。
图3主要说明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学生非常少,折射出中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并没有涉及更多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不了解。
在调查的结果中,还有一些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例如:(1)学生计算机能力差异的区间跨度较大,较小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小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大量操作。(2)艺术类学生大部分已经掌握了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但是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
1.2专业不同
在本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覆盖7 个学院的不同专业,而每个专业的新生在专业课教学阶段也会面临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现阶段,我们采用的都是单一教材,单一教学大纲,单一讲义,而并没有因为专业的不同而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区分。这种现象会导致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
从以上提出的问题看出,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会影响到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进程。
2.改革方案
针对以上在独立学院中所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进行改革,而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实现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教学。
2.1核心思想
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分专业、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体系,既能满足计算机技能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也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教学内容更能够贴近学生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
2.2 分专业教学
不同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不同的目标,虽然每个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都涉及对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但是具体的要求有所不同。经管类学生主要应该提高打字速度,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知识、Office办公软件,以及基本的应用软件和网络连接操作能力;艺术类学生主要涉及对操作系统知识、图片的处理、多媒体操作,以及基本网页制作等与特长相关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一方式,可以真正地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相关专业内容融入公共课程的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认识到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更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3 分类教学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环境的差异,导致同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独立学院中,这种差异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以往的教学中,同一难度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已有基础的学生得到更好地提高。所以在教学开始前期,通过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将学生分成AB两类:A类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使用A类教学方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主要是增加实验内容复杂度和难度,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B类学生基础操作能力较为薄弱,主要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基础的操作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分类教学的方式,使处于不同的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 分阶段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时以及教学内容的限制,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后期的教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教学效果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教学质量,调整教学进度,需要分阶段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评估。第一阶段——学前评估,掌握学生在未开始学习时计算机水平;第二阶段——期中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半学期学习的过程以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阶段——期末评估,掌握学生在经过一学期学习之后的计算机综合能力水平。
通过分阶段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每个阶段学习之后的反馈,让教师能够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教学。
3 结语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改革创新的产物,也逐渐成为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质,实施分层次、分专业、分阶段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学能够突出专业特点,充分显示创新化和个性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能够使之应用在行业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传明,许勇,卞维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82-85.
[2]周明红.以能力为向导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5):101-104.
[3]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2:4-5.
[4]刘仁芬,刘彦华,独立学院转型期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5:223-224.
[5]郭阳,独立学院分类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9).
[6]郑婵娟,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999-4000.
[7]常晓娟,贾成伟.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76-176.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4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为培养和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应用技能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一门讲解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科目,对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历来是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受到各个学校高度重视。然而,我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应用基础教学的过度理论化,輕视实际应用的现象较为普标,不利于我国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分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针对地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革新方案,是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领域的重点,对于提升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
1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事关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历来是众多学校加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基础科目。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开展较早,但教学水平较低,教学太过形式化;教学条件有限,用于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计算机设备缺乏,致使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重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呈现出不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势。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切实夯实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刻不容缓。
2 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
步入现代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平,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也便是我国各学校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忽视差异性,“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各地方基础条件的限制,各地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和实际知识应用水平高低不一,接受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程度具有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程度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应用水平高;有的学生来自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在小学甚至中学阶段未接触过计算机,这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处于空白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刀切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显然会使有的学生学不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懒得听,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过度重视理论知识,轻视计算机实践教学,教学观念有待改观。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目,理论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机应用提供指导,计算机实际应用是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检验,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许多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存在着重视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计算机实际应用教学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
2.3 计算机基础设备陈旧、缺乏,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开展。我国许多学校不太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算机教材多年沿用同一套老教材,教学水平落后,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缺少更新换代,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展带来诸多障碍。
3 深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计算机等现代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国众多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的制定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够重视,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来看待,致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时设定减少,没有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规定的课时要求;老师在教学上产生懈怠思想,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应付式教学,根本就不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对此,各个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切实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懂得计算机知识在当代学生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
3.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高校学子来源于全国各地,他们接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不一,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功底存在着差异性,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和区域差异,采用笼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必然会导致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对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应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制定多种教学方案,针对不同计算机功底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基础教学,使功底差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为计算机应用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对于计算机功底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较高水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着力强化这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3.3 添加、更新计算机设备,为计算机应用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许多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重视,致使计算机设备严重缺乏,已有的设备陈旧、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实践学习的开展。对此,各学校一定要切实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添置计算机设备,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其次,要对陈旧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为应用实践活动提供便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顺利开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3.4 坚持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计算机实践结合,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计算机实践教学,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制约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为计算机的应用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其次,要深化计算机实践活动,用计算机实践检验基础理论,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3.5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准。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现代信息计算含量高的教学科目,它要求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教学水准,才能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适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学校在岗教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准,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3.6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首先,鼓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使学生懂得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资料:
[1]陆汉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新尝试[J].计算机教育,2004(7).
[2]冯博琴.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3(1).
[3]唐铸文.计算机基础课体系统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杨丽华(1977-),女,辽宁丹东人,初级,专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篇9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作为人们通用的工具。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
我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已10多年了,教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虽然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计算机的操作还是不熟练。所以如何对电大专、本科层次的学生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让学生认识到电大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电大的各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本课程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它采用了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电大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手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电大学生对计算机仍然比较陌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电大学生用起计算机来,也常常捉襟见肘,表现出基本技能的欠缺。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
由于电大是一所成人高校,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素质偏低,所以电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它综合了诸多现代科技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1、英语不好,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朋友抱怨自己英语没学好,所以计算机自然也学不会,有的甚至因此不愿接触计算机。
2、年龄大,计算机就学得慢。
很多人不愿或惧怕学习计算机,认为计算机这东西小孩子学得快,成年人的记忆力差,手指不够灵活,学起来太困难。
成年人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同样他们成为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因而,年龄不是学习计算机的障碍。
3、学计算机就是上网。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许多人一接触计算机,便马上开始学上网。如果问他了解计算机知识吗?他会很肯定地回答:“会!我每天都上网” 。
4、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我们对于学习知识一直提倡的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学习不留死角,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朋友把这种精神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结果却事倍功半。
3 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1、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商贸等方面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练习时间占70%,理论教学、演示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4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
2、充分用好“帮助”功能
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Windows程序中良好的帮助系统,当我们对某一功能不了解时可以随时按下F1键来打开帮助。如:Word 的“帮助”功能中隐藏着不少小窍门,如显示“日积月累”、快速获取帮助主题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其功能,就可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借助网上别人的学习经验
网络是一个大课堂,上面的东西是五花八门,凡是不太清楚的知识点等,都可以上网去查,“拜网为师”,诸多问题在网上都能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篇10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常规操作,并能应用于各行各业。本学期我任教中职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技能操作课程。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2.能满足基本打字要求;
3.了解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任务驱动法;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这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重点章节突出。我主要教授一、二、三、四、五和七这六章。主要内容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操作平台,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并简单的介绍了文字输入方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等内容。
2、教材重点突出。本教材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重点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突出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够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
3、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所学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在教材的力求介绍最新的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于常用的算机软件,力求选用最新的版本。
4、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计算机专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核与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必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操作内容。
四、教学安排及教学考核方法:
本学期教学计划安排18周,约计授课9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5学时,实践55学时。期末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要技能考察,占该课程的70%,平时作业和上机操作占该课程的30%。学生期末总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了解计算机
2、认识微型计算机
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4、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
5、数制与编码 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应用和特点。
2.掌握数制及其转换,掌握计算机的数据单位,了解计算机的编码。
3.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作用,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作用。
4.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二章
Windows XP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
1、Windows XP入门
2、管理文件
3、管理与应用Windows XP
4、维护系统与使用常用工具软件
5、中文输入 教学要求:
1、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
2、熟练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查找和重命名等操作;
3、了解计算器、记事本、画图和多媒体应用程序
4、掌握Windows系统中的屏幕显示设置、日期和时间的设置、打印机的设置
第三章
因特网(Internet)应用
1、连接Internet
2、获取网络信息
3、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要求:
1、掌握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2、IP地址的表示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3、会配置浏览器的常用参数及使用搜索引擎
4、会申请电子邮箱,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第四章
文字处理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Word入门
2、格式化文档
3、设置页面与输出打印
4、制作Word表格
5、图文表混合排版 教学要求:
1、了解 Word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 Word 文档基本操作、编辑、格式化。
3、能熟练地应用 Word的表格功能进行表格的创建、编辑、调整、修饰、计算和排版。
4、能熟练地应用 Word图形功能,进行图形的插入和绘制,能
熟练地插入艺术字。
5、能掌握 Word其它功能,如插入艺术字、页面设置、打印文档、使用公式编辑器
第五章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Excel入门
2、电子表格基本操作
3、格式化电子表格
4、计算与数据处理
5、制作数据图表
6、打印工作表 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 Excel的基本操作。
2、学会建立与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方法。
3、能对工作表进行简单编辑、格式化。
4、能用Excel的公式与函数进行常用的运算。
5、了解数据库管理方法。
6、学会创建和编辑表格。
第六章
多媒体软件应用
1、获取多媒体素材
2、处理图像
3、处理音频与视频 教学要求:
1、掌握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基本方法
2、了解并使用ACDSee 10版本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
3、熟悉会声会影的操作界面、常用功能及特点
4、编辑整合不同素材,添加效果,完成方案
第七章
演示文稿软件应用
教学内容:
1、PowerPoint入门
2、修饰演示文稿
3、编辑演示文稿对象
4、播放演示文稿 教学要求:
1、掌握PowerPoint编辑区的组成,各窗格的功能
2、会对PowerPoint背景进行修饰
3、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
4、学会在播放PowerPoint时切换到其他幻灯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2022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小结07-0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12-27
中职卫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0-22
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初探doc10-14
计算机应用基础08-27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05-12
计算机应用基础总结10-18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10-2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