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2024-06-17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精选12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1

教学法

1. 引言

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区别于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本科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与学上也应该区别于传统的本科教学。然而,在一些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被教师认为是“什么人都可以上”,被学生认为是“教该课程的老师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课程。然而纵观历届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的寥寥无几,无非是学完了,一级证书拿到了,最后却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接触一部分已经取得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证书的学生后发现,这些学生有些连Excel的数据填充都不会,更谈不上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运用。这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与学中一个非常实际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

高职类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高中阶段属于理科类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遍优于文科类学生。因此对于招收理科类和文科类学生的专业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外语类、财经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文科生偏多、女生偏多,这类学生通常上课认真,课堂容易管理,喜欢动手操作。但这类学生通常对计算机操作接受能力较差,教师讲过的操作很容易忘记。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重点教授基础操作、与考试相关的实用的操作反复练习;对于课堂上完不成的学生,要求他们课后反复练习,以提高他们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电子类、物流类、营销类等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中理科类男生偏多,高中阶段对电脑接触较多,而且男生动手操作能力强,老师操作一遍很快就学会了。但这类学生通常在教师操作时不认真听讲,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不按要求规范操作。对于这类学生要加强管理,要求他们严格按操作要求来完成练习,同时给他们一些提高的练习,发挥他们计算机操作的潜能,也能使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无事可做,影响到其他学生。

根据教育部文件,高职要面向岗位群开设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项目教学。例如:对于Word一次课教学,要求学生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其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设计简历,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份英文简历。教师在展示参考的案例时,也最好是与专业相关的。在Excel教学中,设计的表格可以与专业相关,会计类的可以设计一些财务报表,营销类的可以设计销售情况统计表,等等。这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新生在入校之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城镇学生高中阶段已经上过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有的已经接受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高,这部分学生往往对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教学不感兴趣。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差,有的来自广东偏远山区的学生甚至在进大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难易结合,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授课内容和练习。

对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了实训指导书中练习后,教师应该给他们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这样既可以避免这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练习后无事可做而影响课堂教学,又可以给他们建立一种“计算机基础知识还是有很多需要深挖的,不是光学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够了”的思想,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指导其他基础差的同学,这样他们既有了成就感,又能在指导其他同学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

要想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一级的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只靠课堂上的练习是不能实现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课堂上都不能按时按质的完成规定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后与学生建立一种交流平台,可以通过QQ和邮箱的形式,课后将作业发给学生,供学生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5.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高职类学生通常都是高中阶段比较爱玩、调皮的学生,通常这类学生课题上比较爱玩游戏、讲话、睡觉。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主要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所以任课老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让学生都动起来,督促每位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课堂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教师讲授的操作当堂消化。

6.讲练结合

如果条件允许,高职类学校应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学时安排在机房教学,尽量避免一半多媒体,一半机房的情况。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如果能做到教师操作一遍,学生能够马上上机实践,就会使学生接受得相对快点。如果中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学生操作脱节的现象,教师就需要重复讲解,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

7.优化网络教学资源

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电子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样张、历年操作真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供学生课后下载。这样既能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提供资源,又能锻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

8.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时,应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围绕案例展开,能使有基础的学生能围绕着具体的案例思路观察分析,不断提高;使没有基础的同学能够通过讲解逐步揭开案例迷团,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课时,我使用项目教学法,并将任务分两个层次,一般的学生完成“基础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任务”后的空余时间完成“提高任务”,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上机需要完成的任务,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

9.避免应试教育

高职高专教师应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虽然

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与方法

邱开贵

(兖矿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山东邹城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技工学校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技工学校生自身的素质,这就要求对技工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要点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技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技工学校学生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下面我就针对技校的教学要点与同行探讨。

1. 确定多个培养方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1.1 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

1.2 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 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

1.3 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1.4 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

1.5 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计算机一级证书也是高职类学生必须取得的证书之一,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时不能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处处针对考试组织教学而忽略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将考点融入到前面提到的项目教学中,而项目的设计要尽量以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为原型,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计算机基础操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 0. 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被教育部门重视。而它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使它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有了存在的价值和特殊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与学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技之长,培养出高

2.2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2.3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再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最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显然,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熟练地、广泛地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2.4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由于技工学校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整体上处于弱势,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节日时,发送电子邮件给亲戚、同学问好、祝福。让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参加网站上的BBS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受选修人数的限制,学校可以集中优秀教师主要放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或对网上辅导作补充,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

[2]陈林.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

[3]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

[4]尹丽华.计算机基础与操作(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3.

[5]王永平.办公自动化实用教程(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2

(一两者作用:查看、组织与管理本机中的文件系统(二“我的电脑”窗口结构

1、窗口组成: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智能式任务菜单、文件区(共

用文件夹、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状态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2、文件、文件夹与驱动器(1文件与文件名

A、数据的存在形式。指代。B、文件名:主文件名.扩展名

C、主文件名小于255个西文字符长度,不能用: / : * ? “ > < | D、扩展名—文件类型:.txt—文本文件.bmp—位图文件.exe—可执行文 件

E、显示隐藏扩展名:“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2文件夹

A、查找与管理文件

B、树状(子文件夹(3磁盘与驱动器

A、磁盘:存放数据的硬件设备(硬盘、软盘、光盘… B、驱动器:读写磁盘的设备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

3、工具栏的操作

(1按钮:后退、前进、向上、搜索、文件夹、查看(2显示:“查看”—工具栏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三文件与文件操作

1、选择(工具:鼠标、Shift、Ctrl

2、文件、文件夹任务菜单(1新建(右键

(2移动(Ctrl+X—Ctrl+V(3复制(Ctrl+C—Ctrl+V

一、“我的电脑”与“资源管理器”(4重命名(F2(5删除(Del(6共享(“文件”

(7发布到Web(MSN

二、查找指定文件(一打开最近使用的文档

1、“开始”—我最近的文档

2、改变文件的关联程序:右击文件—打开方式

3、显示与隐藏:右击“开始”—开始—自定义—高级

二、查找指定文件

(二搜索功能的使用(“开始”—

1、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2、通配符(1?:任意一个字符(2*:任意字符串

三、回收站

(一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打开回收站—选择—任务菜单—恢复此项目(二清空回收站:打开回收站—任务菜单—清空回收站(Shift+Del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一本章总结

1、在“我的电脑”中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删除、更名、发布到Web等 操作,创建自己的文件夹结构

2、在回收站中,对项目进行恢复或彻底删除

3、通过搜索查找指定的文件,学会使用通配符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二作业

1、在“我的文档”文件夹下创建如下图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四、本章总结及作业

2、在桌面新建记事本和画图程序两个文件,将记事本文件复制到“工作文件” 文件夹下,将画图文件移动到“个人照片”文件夹下。

3、将“我的文档”设置为共享文件夹

4、查找符合下列条件的文件:(1文件名以A打头,扩展名为.bat的文件(2扩展名为.txt的文件(3文件内容中包含词组“计算机”的所有文件(4最近3个月生成的,扩展为.bmp的所有文件 第三讲定制个性化工作环境

一、整理桌面

二、控制任务栏

三、整理“开始”菜单

四、改变屏幕显示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整理桌面

(一图标的显示设置及清理:桌面空白处—右键—属性—桌面—自定义桌面 注:快速显示桌面—Win+D(快速启动栏(二创建快捷方式图标

1、右击—发送到

2、桌面空白处右键—新建—快捷方式

一、整理桌面

(三快捷图标更名及删除

1、更名:选择—F2

2、删除:选择—Del(四移动与排列图标

1、移动:左拖

2、自动排列图标:桌面空白处右键—排列图标

二、控制任务栏

(一移动位置:左拖任务栏空白处(二改变高度:左拖任务栏边缘(三隐藏: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四向快速启动栏添加/删除图标

1、添加图标:左拖图标至快速启动栏

2、删除图标:右击图标—删除

三、整理“开始”菜单

(一设置程序显示数目(显示小图标:右击任务栏空白处—属性—开始菜单— 自定义

(二添加/删除程序

1、右击程序—附到开始菜单

2、删除程序—右击程序—从列表中删除

四、改变屏幕显示 右击桌面空白处—属性(一桌面背景:桌面(二屏幕保护程序

(三屏幕刷新频率:设置—高级—监视器

五、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章的目的在于使每个用户都可以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符合自己需 要的工作环境(二作业

1、在桌面(快速启动栏、开始菜单添加画图程序的快捷图标,并画一幅画, 将其设置为桌面墙纸

2、将任务栏放在桌面的左侧位置

3、设置“开始”菜单中显示7个程序,并改为小图标显示。第四讲 Windows附件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应用软件及基本操作

(一启动附件:“开始”—所有程序—附件(二写字板

1、段落:Enter

2、自动换行:“查看”—选项—多信息文本

3、选择文字:左拖抹黑(Shift

4、格式设置:选择—格式工具栏

5、移动与复制:选择—Ctrl+X(C—定位—Ctrl+V

6、保存:“文件”—保存(Ctrl+S

7、关闭:Alt+F4

8、打开:Ctrl+O

二、其它附件的使用(一计算器

(二媒体播放器(娱乐

(三造字程序

三、本讲总结及作业

(一本讲总结:本廛通过列举具体的程序,进一步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包括 打开、关闭程序,在程序间复制资料等(二作业:

1、启动画图程序并画一幅画,保存,并设置为墙纸。

2、打开写字板,写一篇自我简介,将画复制过来,保存在E盘自己名字文件夹下。

第五讲管理与控制Windows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三、磁盘管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一更改系统日期和时间:双击通知栏中时间(二添加/删除程序:“开始”—控制面板

1、更改或删除程序

2、安装程序

3、添加/删除Windows 组件

一、软件与硬件管理

(三安装打印机:“开始”—打印机和传真(四用户帐户(“开始”—控制面板

1、创建一个新帐户

2、更改帐户

3、删除帐户:右击我的电脑—管理—本地用户和组—用户—右击用户名

4、切换用户:“开始”—注销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一获得远程帮助(前提:连接到Internet

1、设置邀请权限:右击“我的电脑”—属性—远程

2、发出邀请:“开始”—帮助和支持—请求帮助—电子邮件

3、接受邀请:接收邮件—附件

二、提高Windows系统性能

(二系统还原(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系统还原

1、创建还原点

2、进行系统还原

(三文件和设置转移:附件—系统工具—文件和设置转移向导—新、旧计算机

三、磁盘管理 附件—系统工具

(一备份(还原数据(二磁盘清理(三磁盘碎片整理

四、本讲总结与作业设置

(一本讲总结:本讲主要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Windows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管理, 是提高性知识。应掌握的内容有:安装应用程序、添加打印机、系统还原、磁盘

清理(二作业:

1、修改系统时期

2、添加一个打印机并删除

3、对存放工作数据的硬盘进行清理 目录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第2讲行文过程 第3讲表格处理 第4讲图文混排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第1讲 Word基础知识

一、Word功能作用

二、Word界面

三、Word的启动

四、新建Word文档

五、Word文档的保存

六、Word的退出

七、文档的打开

一、Word功能作用(一文字录入与编辑(二表格制作(三图形处理(四处理长文档(五协同工作

二、Word界面(一标题栏(二菜单栏

(三工具栏(常用、格式

(四标尺(水平、垂直(五编辑区(插入点(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视图标签(八任务窗格(九状态栏(十Office助手

三、Word的启动

(一“开始”—程序—MS Office—MS Word(二“开始”—运行—WinWord

四、新建Word文档(一Ctrl+N(二常用工具栏—新建空白文档(三“文件”—新建(任务窗格

1、空白文档

2、根据模板新建

五、Word文档的保存(一保存新文档

1、Ctrl+S

2、常用工具栏—保存

3、“文件”—保存、另存为(F12(二保存修改过的文档

1、直接覆盖保存(保存

2、另生成一篇文档(另存为

五、Word文档的保存

(三自动保存(“工具”—选项—保存(四加密保存

1、“工具”—选项—安全性

2、另存为—工具—安全措施选项(五保存对话框操作

1、保存位置

2、文件名

3、保存类型(Word文档—.doc、文档模板—.dot

六、Word的退出(一退出应用程序

1、“文件”—退出

2、标题栏右侧—关闭按钮

3、Alt+F4

(二关闭窗口

1、“文件”—关闭

2、菜单栏右侧—关闭窗口

3、Ctrl+F4(W

七、文件的打开

(一“文件”—打开(常用工具栏(二Ctrl+O 第2讲行文过程

一、准备纸张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

一、准备纸张(一“文件”—页面设置

1、页边距

2、方向

3、纸张

(二文档视图(查看和操作屏幕的形式

1、切换

(1“视图”—(2视图标签

一、准备纸张

2、视图介绍

(1页面:所见即所得的工作视图,显示对象最完全(默认视图(2普通:简化了页面布局,便捷文字录入、编辑(3Web版式:以屏幕适应显示的Web页,可显示背景(4大纲:显示文章的纲目结构,适用于长文档

一、准备纸张

3、控制显示的工具(1显示比例

A、“视图”(常用工具栏 B、Ctrl+中键(2全屏显示:“视图”

(3隐藏空白:单击两页横向间隔位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一输入法

1、任意输入法:Ctrl+Shift

2、一种中英文切换:Ctrl+Space

3、中英文标点切换:Ctrl+.4、全角与半角符号切换:Shift+Space(二添加符号

1、“插入”—符号(Wingdings—笑脸

2、软键盘上右键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三增加第二个自然段(Enter(四处理更改建议

1、自动更正选项(例:无所做为

2、自动更正(“工具”—自动更正选项—自动更正

3、常识

(1红色波浪线:拼写错误(2绿色波浪线:语法错误

二、文字录入与修改(五简繁体转换与翻译

1、简繁体转换(1常用工具栏(2“工具”—语言

2、翻译(“工具”—语言

(六注意问题

1、定标形态及定位(即点即输

2、插入/改写(Insert

3、自动换行(手动换行—Shift+Enter:软回车

4、自动分页(手动分页—Ctrl+Enter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一文字选择

1、任意连续选择(1左拖抹黑(2Shift

2、间隔选择(Ctrl

3、竖选文本块(Alt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4、字词(双击

5、句子(Ctrl+单击

6、段落(三击

7、全文(Ctrl+A

8、选定栏操作(1单击—行

(2双击—段

(3三击—全文(Ctrl+单击

9、键盘选择(Shift+方向键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二复制、移动、删除、撤消与恢复

1、移动(复制(1左拖(Ctrl(2右拖—移到(复制到此(3剪贴板:剪切(复制—粘贴

2、删除:选择—Del

3、撤消与恢复(1撤消:Ctrl+Z(2恢复:Ctrl+Y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三字体格式设置

1、字体对话框(1“格式”(2一些快捷键 A、字体:C trl+D

B、上标:Ctrl+Shift+= C、下标:Ctrl+= D、增大/减小字号:Ctrl+]/[

2、格式工具栏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四段落格式设置(“格式”

1、对齐方式(1左对齐:Ctrl+L(2右对齐:Ctrl+R(3居中:Ctrl+E(4两端对齐:Ctrl+J

2、缩进

(1左、右、首行、悬挂(2水平标尺

3、间距(段前、段后、行距

三、文字编辑与修饰

3、复制格式

(1常用工具栏—格式刷(2复制格式:Ctrl+Shift+C

粘贴格式:Ctrl+Shift+V

4、边框与底纹(“格式”

5、项目符号和编号(“格式”

四、保存与输出打印(一保存(二打印

1、打印预览(1“文件”(常用工具栏(2Ctrl+F2

2、打印输出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选择打印(Ctrl+P;“文件”—打印 第3讲表格处理

一、创建表格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三、排序

四、计算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

一、创建表格

(一插入表格

1、“表格”—插入

2、常用工具栏—插入表格按钮(二绘制表格(“表格”—绘制表格(三文本转换成表格

1、将文本用统一分隔符隔开(Tab

2、选择—“表格”—转换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

(一光标定位及输入内容(单击、方向键、Tab键定位(二调整行高与列宽

1、拖动行、列线

2、标尺上拖动

3、“表格”—表格属性—行、列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三调整表格大小(左拖右下角(四插入与删除行、列

选择行、列—右键—插入、删除(五合并或拆分单元格

1、合并(选择—右键

2、拆分(定位—右键

二、编辑与调整表格结构(六绘制斜线表头(“表格”(七调整表格位置

1、文字对齐方式:右键

2、平均分布各行、列:右键

3、对齐方式:右击表格—表格属性

三、排序

(一表格和边框工具栏—升序、降序(二“表格”—排序—关键字

四、计算

(一单元格名称(列标+行号:A3(二单元格的引用

1、left:左边 above:上面

2、间隔引用:逗号;连续引用:冒号

四、计算

(三计算(“表格”—公式 公式格式:=SUM(left

(四掌握的函数

1、SUM:求和

2、AVERAGE:求平均值

3、MAX:求最大值

4、MIN:求最小值

五、表格内容的修饰(一边框和底纹

1、“格式”—边框和底纹

2、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二表格自动套用格式(“表格” 第4讲图文混排

一、绘制图形

二、插入图片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绘制图形(绘图工具栏(一简单图形

1、对象:直线、箭头、矩形、椭圆

2、左拖绘制

3、正图形:Shift 中心图形:Ctrl(二自选图形

二、插入图片(“插入”(一图片

1、剪贴画

2、来自文件

3、艺术字

4、组织结构图(二文本框

1、横、竖排文本框

2、文本框的链接

三、图形对象的版式 右击对象—设置格式—版式

四、图形对象的编辑

(一旋转或翻转(绘图工具栏—绘图(二调整位置(左拖(三设置格式(右击对象(四阴影与三维效果(绘图工具栏

(五图形的组合与取消(选择—右键 第5讲编辑长文档技巧

一、大纲视图和工具栏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

一、大纲视图和相关编辑工具(一进入大纲视图(二大纲工具栏的使用

1、段落的升级和降级

2、段落平移

3、展开或折叠文稿结构

二、为长文档创建目录(一创建目录

1、定义标题样式

2、“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

(二修改目录格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修改

(三更新目录(目录上右击

三、为插图添加题注及目录(一题注

1、选择图—“插入”—引用—题注

2、自动题注

(二图表目录(插入题注—“插入”—引用—图表和目录—图表目录

四、查找和替换(“编辑”—查找(一查找和替换文字(二查找和替换格式(三查找和替换特殊字符

五、长文档的版面控制

(一章节分隔(“插入”—分隔符—分页符、分节符(二分栏(“格式”(三页眉页脚(“视图”

六、为文档创建多个修改版本(一打开版本对话框:“文件”—(二建立版本:现在保存(三查看和比较版本 第6讲 Word的高级应用

(一修订

1、进入修订状态(“工具”

2、批改文档

3、添加批注(“插入”

4、整合修订文档(接受或拒绝

三、分工协作(二超链接

1、建立超链接(右击—超链接

2、链接到

(1原有文件或Web页(2本文档中的位置(书签、标题(3电子邮件地址

3、使用超级链接(Ctrl+单击 目录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 第三讲创建图表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第一讲 Excel基础知识

一、Excel功能作用

二、Excel的启动

三、Excel的界面组成

四、几个概念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Excel功能作用(一电子表格(二图表(三计算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Excel的启动 Win+R—Excel

三、界面组成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二编辑栏(名称框、编辑框(三列表、行号(四单元格(五工作表标签

(六滚动条(水平、垂直(七状态栏

四、几个概念(一工作簿

1、Excel文件 2、255张工作表组成

3、默认3张(Sheet1(二工作表

1、工作簿中的每一张表 2、256列(IV、65536行(三单元格

1、最小单位

2、列标+行号 2、32767个字符

3、活动单格

五、工作簿的新建、保存、关闭与打开

(一新建:Ctrl+N、常用工具栏、“文件”—新建(二保存:Ctrl+S、F12

(三关闭:Alt+F4(四打开:Ctrl+O 第二讲创建电子表格过程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

二、输入数据

三、编辑、修饰表格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一、确定管理项目与结构(一确定管理项目

1、表格所要反映(收集信息的字段名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二建立表格结构

1、合理安排管理项目

2、实例:学生成绩统计表?

二、输入数据(一数据类型及输入

1、文字(1左对齐

(2全数字文字(’数字

2、数字(1右对齐(2分数(0空格1/2

二、输入数据

3、日期与时间

(1日期:年-月-日(年/月/日;系统日期:Ctrl+;(2时间:时:分:秒(后加空格A/ P—上午/下午;系统时间:Ctrl+Shift+;

4、公式(1以等号(=开关(2实例:c1:=a1+b1

二、输入数据(二注意事项

1、输入与确认

(1输入:单击—全新输入;双击—编辑修改(2确认:Enter;Tab;方向键;下一单元格 2、列向记忆:Alt+↓ 3、区域输入:Ctrl+Enter 4、换行:Alt+Enter

二、输入数据

5、改Enter键方向:“工具”—选项—编辑

6、减少输入错误(1复制数据

(2链接输入(=;[工作簿] 工作表!单元格(3设置有效性:“数据”

7、数据的条件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三数据的填充(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五行列的操作(六工作表的操作

三、编辑、修饰表格

(一数据的选择、复制、移动、删除

1、选择:单击、左拖、Shift、Ctrl

2、复制:Ctrl+左拖

3、移动:左拖

4、选择性粘贴(“编辑”

5、删除

三、编辑、修饰表格(二单元格数据格式设置

1、格式工具栏(合并且居中、边框

2、单元格格式对话框(1“格式”—单元格(Ctrl+1(2注意:保护(要在保护工作表后才有效:“工具”—保护—工作表

3、自动套用格式:“格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1、填充柄的使用

2、自动填充选项(1文字:复制、格式、内容(2数字:序列(3日期:工作日(4公式

三、编辑、修饰表格(三数据的填充

3、“编辑”—填充—序列—等比

4、自定义序列(“工具”—选项(1输入序列(2导入序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四数据的查找与替换

1、Ctrl+F

2、格式替换

3、在工作簿中查找与替换

三、编辑、修饰表格(五行列的操作

1、行列的选择:单击(拖动行号或列标

2、行号、列标上右键(1插入(2删除(3行高与列宽(4隐藏

3、最适合行高、列宽:“格式”—行、列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1、工作表标签上的操作(1左键

A、单击—选择(Shift、Ctrl B、双击—重命名

(2右键(插入、删除、重命名、移动或复制、全选、标签颜色

三、编辑、修饰表格(六工作表的操作

2、“格式”—工作表(1隐藏(2背景

3、保护工作表:“工具”—保护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一保存

1、常规的保存、另存为

2、另存为Web(网页(可添加交互

3、加密保存:“工具”—选项—安全性(二打印输出

1、页面设置(“文件”(1打印缩放比例

(2页眉页脚(3打印区域、标题

四、保存与打印输出

2、打印

(1直接打印:常用工具栏—打印(2打印设置:Ctrl+P 第三讲创建图表

一、创建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三、图表编辑及数据分析

一、创建图表(一图表向导

1、“插入”—图表

2、常用工具栏—图表向导(二一键生成图表:F11(三图表的两种形式

1、独立图表

2、嵌入式图表

二、应掌握的三类图表

(一柱形图:比较数据大小(二折线图:变化发展趋势(三饼形图:比例分配关系

三、图表对象的编辑及数据分析(一改变图表框大小:尺寸控制点—左拖(二移动(复制图表:左(Ctrl拖(三图表修饰:双击(四图表区上右键

1、图表类型

2、源数据(增加或删除数据

3、图表选项

4、位置(移动图表到其它工作表

(五设置2Y轴:右击系列图柱—数据系列格式—坐标轴 第四讲公式与函数

一、运算符类型

二、自定义公式

三、单元格的引用

四、函数的使用

一、运算符类型

(一算术运算符 +、-、*、/、^(乘幂(二比较运算符

=、>、<、>=、<=、<>(不等于(三文本运算符 &(四引用运算符 : ——区域 , ——联合 空格—交叉

二、自定义公式(一规定:

1、以“=”开头

2、数字或引用单元格(二例

1、=13+2*(7+8→43、A1=10 ,B1=90 ,C1=A1+B1 →100

三、单元格的引用(一相对引用

1、默认的引用方式,直接使用行、列地址(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跟着变化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4+B4

三、单元格的引用(二绝对引用

1、在行、列地址前加“$”(如:$B$3。

2、复制公式时,位置固定不变

3、例:C3=$A$3+$B$3 将C3复制到C4,则C4中的公式为: C4=$A$3+$B$3

4、命名与绝对引用

(1命名:名称框(“插入”—名称—定义(2名称的使用:直接引用名称

三、单元格的引用(三混合引用

1、行号或列号前加$(如:$B3、B$3

2、相对部分随公式位置变化,绝对部分保持不变

3、例a:C3=$A3 将C3复制到D3,D3=$A3 将C3复制到C4,C4=$A4 例b:C3=A$3 将C3复制到D3,D3=B$3 将C3复制到C4,C4=A$3

四、函数的使用

(一函数的格式:函数名(参数1,参数2…(二函数的输入

1、函数向导:“插入”—函数(Shift+F3、编辑栏f x

2、编辑栏内手动输入

四、函数的使用(三常用函数的使用

1、sum(∑、average、max、min

2、查找数据:lookup(1表达式

lookup(查找项,查找项区域,结果区域(2注意:应先将查找区域按升序排序

四、函数的使用

3、条件函数if(1表达式 if(条件,真值,假值

(2实例:如果性别为男,则返回“先生”,否则返回“女士”

四、函数的使用

4、统计单元格个数函数(1数值:count 格式:=count(参数(2条件统计: countif 格式: =countif(区域,“条件”

四、函数的使用(四函数嵌套

1、概念:在函数里再调用函数

2、实例:(1若A1:A5均值大于100, 求最大值,否则最小值

(2成绩评定:成绩d2如>= 90为优, >= 80为良, >=大70为中, >=60为及格,否 则为不及格

第五讲数据管理与分析

一、筛选与排序

二、分类汇总

三、数据透视表

四、其他应用技巧

一、筛选与排序(一筛选(“数据”

1、自动筛选

取消自动筛选: “数据”—筛选—自动筛选

2、高级筛选

建条件区域:同行—与;不同行—或

一、筛选与排序(二排序

1、简单排序:定位—常用工具栏—升序、降序

2、复杂排序:“数据”—排序

二、分类汇总(一分类:按关键字排序(二汇总:“数据”—分类汇总

(三删除分类汇总:“数据”—分类汇总—全部删除

三、数据透视表

(一创建:“数据”—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二设置报表版式

1、向导步骤3—布局

2、表中将字段拖到拖放区域

四、其他应用技巧(一使用窗体准确输入数据

1、“数据”—记录单

2、新建

(二创建下拉列表方式输入数据

1、“数据”—有效性—序列

2、两种方式:直接写、引用(三将一列中的两组数据分离 “数据”—分列

中文版PowerPoint教案 第一讲认识PowerPoint 第二讲美化幻灯片 第三讲幻灯片的放映与打印 第1讲初识 PowerPoint

一、功能作用

二、操作界面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四、文档视图方式

一、功能作用(一编制演示文稿(二制作幻灯片

(三用以做报告、演讲和授课等

二、操作界面

(一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二幻灯片/大纲列表区(三幻灯片编辑区(四备注区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二编辑

1、添加文字(占位符、文本框、自选图形、艺术字、表格

2、右击幻灯片选项卡(1剪切(移动(2复制

(3新幻灯片(4删除(5隐藏

三、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三保存、关闭与打开

1、保存(另存为、加密保存、打包

2、关闭(Alt+F4

3、打开(Ctrl+O

四、文档视图方式(一普通:编辑幻灯片(二幻灯片浏览:整体显示效果(三幻灯片放映:预览放映状况(四备注页:添加备注

第2讲美化幻灯片

一、文本格式(一文本选定、移动、复制(二格式设置

1、“格式”—字体

2、格式工具栏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3

【关键词】微课 高职院校 计算机公共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7-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内容简短、情景真实,解析深入”等特点被广大高职院校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微课理念融入计算机相关课程已势在必行。

一、微课概念及溯源

1.微课概念及特点

微课之所以成为“微课”,主要指课程时间较短,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课程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课程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境展开,具有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精炼等属性。

根据微课的概念,归纳出微课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微课属于系列微型课程专题集合体;其次,微课属于新型课程,它需要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支持;第三,微课短小、简单、内容多样,却蕴含丰富知识。

2.微课的溯源

2008年美国人戴维彭罗斯首次应用微课程这个概念。2010年美国萨尔曼可汗通过自己制作的视频课件为模拟课堂教学获得巨大成功,创办了“可汗学院”,2011年起风靡整个网络,引起全球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近几年对微课及微课应用的研究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主要微课教学研究等,将微课理念应用到某门课程中的研究。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引入微课理念的必要性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几乎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目标是使高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常识,具备基本的网络意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其今后学习、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基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一般是以一周四节或者六节的形式开设的,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老师在课堂上用大段时间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和操作演示,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反复练习,了解基础知识和操作要点。一般在课堂上师生共同通过任务、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巩固,操作练习,疑难解答,学生课下时间复习、巩固操作步骤,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如果将微课理念引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生课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了解授课内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明确学习目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课下也可以反复观看进行复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微课形象生动的视频画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微课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计算机公共基础》微课制作与开发

目前微课制作方法很多,一般可以使用摄像机拍摄、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录制拍摄、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或者采用录播教室录制等几种情况。因为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教师选择用手机拍摄或者使用录屏软件。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微课制作使用的是软件屏幕录制和同步录音,同时后期配以剪辑视频并添加字幕等方法[2]。

2.《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过程设计与应用

微课资源制作与开发较为系统复杂项目,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课程内容按照章节划分,包括序列化的微视频、教学情境设计、交互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等若干个需要制作视频的模块。 然后对这些模块进行分析和单元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计算机基本操作与日常生活及专业应用三者结合起来,使得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各模块具体操作[3]。因此在各模块单元设计中,最好结合学生专业与企业真实案例进行设计,使学生容易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学习到的技能又能直接为专业实践所用[4]。

3.《计算机公共基础》微课应用效果与评价

将微课理念应用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微课教学比采用传统教学效果更佳显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学习氛围、学习态度、知识的运用程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学生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微课程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很主动,遇到问题时相互讨论,或借助微课再次学习,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点评,微课使教与学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结论

将微课设计理念应用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微课理念创设更多机会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也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杰,张立荣.微课教学效果研究——以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13(2):49-51

[2]罗晓娟,龚峰.微课在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1(6):110-111

[3]付琳.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152-152

[4]武昇.不同网上教学设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导学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石河子科技,2015(5)

作者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革浪潮不断推进,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下,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电子产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 可以说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应该进行适当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使学生掌握更多适应工作岗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工具完成相关工作。

二、教学思想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变化,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而学生特别容易接受新技能、新技术,这就要求相关教师时刻关注信息技术中比较前沿的发展动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区别其他理论学科教学理念,具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思想和能力。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意归纳和总结计算机操作规律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出更好更多的办法,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对各专业所有学生,因此,开设本门课程时,教师应该对授课专业的情况有所了解,并根据本专业情况调整授课内容。避免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讲授同一内容,这样满足不了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例如:文秘专业学生应该强化Office办公软件训练,会计专业学生应该补充数据库相关知识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学习计算机的背景不同,导致每名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不同, 一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基本为“零”基础。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给课程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带来许多问题,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分 层次教学

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等。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基础不同,因此第一次授课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本班级学生分成高、中、低三组,在今后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例如:在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时,对于“低”组的学生应该系统、详细地讲解训练,“中”组的同学可以按教材在计算机上自学,“高”组的同学则布置相关作业 ,检查完成结果即可。这种分层次教学方法可以引导不同学生在原来基础上都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避免千篇一律,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2.启 发式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且操作灵活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以教师为主体讲授、演示操作过程,使学生被动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工作任务驱动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 教师在讲授每一项内容时应该结合一定的工作情景, 将相关知识融合到真实的工作任务中,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目的,不能泛泛讲解大量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而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后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和内容,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 “训练 ”环节

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课程本身对各个专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今后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所以,本课程除了必须讲授的内容外,还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讲完word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报纸的页面,并连接打印机进行打印设置, 这样的实践环节能综合应用word知识点 ,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选修式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课时有限,内容较少、较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补充公共课内容。例如:图形处理photoshop、动画制作flash、网页制作、数据库foxpro、网络组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今后工作中常用到,但由于公共课程课时有限,因此开设这些课程为选修课,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1.增加考核内容和环节

虽然授课时我们强调windows操作、office应用, 其实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还应强调一项基本技能考核, 就是文字录入能力。文字录入是应用计算机的基础,因此,应增加文字录入测试内容,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字录入速度。本课程考核不能像其他科目那样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 由于本课程操作性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考试环节,督促学生加强日常操作练习, 并将平时考核成绩纳入最终期末考试成绩。

2.考核方式灵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范围比较广,因此考核方式应该多样、灵活。例如:在文字录入能力考核中,可以利用专门的打字测试软件进行;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客观题和操作题上,可以利用一些专门考试软件进行,这样不仅重点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还降低任课教师的工作量。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5

答:读栈顶元素#读栈顶的元素#读出栈顶元素

(2) 在面向对象方法中,信息隐蔽是通过对象的______性来实现的。

答:封装

(3) 数据流的类型有______和事务型。

答:变换型

(4) 数据库系统中实现各种数据管理功能的核心软件称为______。

答: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5) 关系模型的数据操纵即是建立在关系上的数据操纵,一般有______、增加、删除和修改四种操作。

答:查询

(6) 实现算法所需的存储单元多少和算法的工作量大小分别称为算法的` ______。

答: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

(7) 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 ______以及对数据的操作运算。

答:存储结构

(8) 一个类可以从直接或间接的祖先中继承所有属性和方法。采用这个方法提高了软件的______。

答:可重用性

(9) 面向对象的模型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对象和 ______。

答:类

(10) 软件维护活动包括以下几类: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______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实践教学探索

0.引言

当前,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各大高校都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方法。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颁布,它提出: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的目的是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内的一些问题。据此要求,各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方法,找到更优质更高效的模式。

1.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存在着一些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和网络的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他们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计算机基础设施条件差,学生有可能从来没有接受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对网络的接触也比较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计算机。

1.2教训内容不贴合学习和生活实际

在各学科中,计算机技术都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比如金融专业学生要使用计算机学习炒股,设计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新闻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排版和剪辑,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各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

1.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都遵循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即在多媒体教室内上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接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既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十分重要。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知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应当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最根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将会事倍功半。毕竟专业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社会和企业看中的根本,也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

3.完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办法

3.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后进生还可进行单独辅导,使学生得到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对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专业对口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理科生主要开始C语言、JAVA,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学建模、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等;文科、外语、经济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着重学习基础知识、VB程序设计以及平面设计、SQL Server等专业知识;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学基础知识,以及VF语言设计等。

3.2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带动理论

由于计算机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在知识演示的时候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在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避免盲目尝试造成的时间浪费,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的时间比较快,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课本五年不换。

3.3完善师资建设,加强教师引导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完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老师,并加强教学技巧培训,注重教学方法的培养。与此同时,课堂上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同学的学习重点,操作方法给予有效指导。

4.结束語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行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适应的计算机教学,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找到更具科学性更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让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彭相华.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8).

[2]盛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11,10(9).

[3]董大伟.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 ,2013,(35).

[4]谢俐,杨乐,杨鲁等.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实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7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求有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 没有公立学校的良好的背景, 所以为了发挥民办应用型三本院校学生的优势, 必须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向,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高综合素质,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 发展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社会, 面向全国,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科技创新服务是新形势下的目标, 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1 三本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计算思维能力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计算思维。该思维目前的理论体系发展尚未成熟, 但其中的思维方式得到计算机界认可, 在计算机教学中已经逐步体现。

所谓的计算思维,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周以真教授的《计算思维》中给出定义。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当前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 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方面要求同时包括程序设计方法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等方面的初步内容。这些要求初步具有在各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1.2 授课形式受到限制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近些年各个高等院校提出的教改方针是不断的压缩总学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 一般院校采取的授课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大班教学, 教师边讲边演示, 学生上机实践一般都是依葫芦画瓢。由于大班多媒体教学人数多, 每堂课授课内容多, 上机时间紧, 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学习效果差。

1.3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水平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社会需求加强, 高校目前培养的人才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信息素养不够。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技术更新特快的学科, 高校里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校园里开设的课程也比较滞后。

2 探索计算思维教学教改思路

如今的21世纪, 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2.1“大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

当代高等院校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培养目标也随之有了新变化, 应在“大基”课程原有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并具有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实施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改革。采取既不弱化“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又要提升到“计算思维”训练,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多弊端,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等缺陷。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思维的知识要点

要在课程中体现计算思维课改, 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根据不同学科门类知识结构的重点不同的特点, 分别构建适合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艺术类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体系。把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差别化的可配置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上加强计算思维的知识要点。例如数据表示中的0和1, 及对应数据的物理实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对非数值型问题求解方面, 重点阐述由问题抽象、模型设计、过程设计再到验证设计的思路;在讲授操作系统课程时, 可以重点剖析裸机与虚拟机不同, 进程调度和存储管理工作原理;在信息安全这门课中重点可以提到验证码概念、作用和由来。在数据库基础课中剖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数据的组织形式。

教学课堂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改变知识讲述的方法, 突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 进行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吸收由不同专业背景, 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构建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弥补了高校“大基“学时少, 师生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 即可以视频观看、资料下载、在线测试、论坛交流, 又可以网上答疑,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实践改革, 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建立满足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教学需要, 紧密结合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 不断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面向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实践教学培养观念的转变, 即理论与实现相结合, 从验证性知识到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以实验为中心的理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课程的实践———实践教学需要专项化, 每个专业都应该设立与该专业相关的实验“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布置跟专业相关的专项实验, 该实验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一个团队, 来共同研讨、定期交流, 遇到疑难问题会自行网上搜索资料, 最后全班几个团队的方案比较优劣, 由学生和老师一起给各组方案评价。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发型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科研都是在研究世界上前沿性技术, 时间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可以拓展实验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倍感所学计算机知识与时共进。比如当前流行的android系统操作的项目开发。这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师生共同发展。

(4) 校企结合, 创建学习新基地。本院实行四年制课程三年修完, 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培训, 熟悉企业开发项目流程。这样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差距, 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 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提高。开拓了学科的眼界, 调动了师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有所用。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方案

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 具体的上课形式可以改成多媒体教学, 两节课为一次课模式, 其中教师讲授一节课学生练习一节课, 上节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用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 同时采用录像的手段, 把老师讲授的内容全程录下来, 供下节课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参考。具体实践教学发展规划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教学。

(1) 基础训练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技术实践技能和工程素质, 基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该层基本内容包括对问题的提炼、归纳、分析, 以问题驱动、探究式教学, 提倡自主学习, 增加计算思维、程序设计思想和基本功训练等。

(2) 提高训练层

程序设计课程与专业课专业应用相结合, 培养各类专业的学生掌握本学科技术基础与专业技能, 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所学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可以针对不同学科有重点、有选择的讲解不同的教学模块。该层主要包括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 网络等知识。例如, 理工科可以讲解数值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文科可以重点讲解数据库技术模块;艺术类可以重点介绍多媒体技术模块。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稳固基础, 即为系统级问题求解打下基础, 让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方法。

(3) 综合训练层

主要培养学生资助学习、问题分析、综合应用和设计创新的能力。该层主要体现在程序设计核心课程的改革, 程序设计教学以一个该专业相关的真实项目为依托, 按照实际项目开发的流程, 采用层层迭代得方式, 对问题提出、分析、建模、算法、编码和测试到全体分享成果的一整套的解题思路, 由浅入深的方式展开。这种形式的综合性训练可以运用在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

(4) 科技创新层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设置专项“科学研究训练课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 实施实验教学的个性化教育。可以采用鼓励学生参加全校的计算机协会,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程序设计大赛、软件创新大赛。该层包括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机器人程序设计竞赛、机器博弈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软件创新大赛, 各种自主立项课题和资助科研项目、深入企业项目实践等。

3 总结

本文围绕计算思维为中心, 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改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内容上, 最终的培养目标是运用计算机解决所学专业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本文分别从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提出了具体的有关计算思维教学知识点的加强和有关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子龙.大学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 2008.36:239-240.

[2]孙春玲, 潘晓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9:21-2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篇8

1 现状分析

1.1 师资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教师增加不多。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均被要求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现在,我院计算机教师只有15人,其中,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约为1:500,而《高校管理运作全书》规定教师与学生最合理的结构比例应为1:12~1:14,而我院师生结构比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并且全体教师均要承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负担特别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师资问题正逐步影响着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进行,再加上计算机科学发展较快,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1.2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重视不够,自觉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我院要求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均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对于计算机知识学得好与不好无所谓,同时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为考查课,期末考试要求不严格,让学生感觉学与不学考试都能过关,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自觉学习。

1.3 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大纲严重脱节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代课教师在订教材时总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没有选择符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并没有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当学生参加完计算机等级考试后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过等级考试没有任何帮助,让学生产生课堂教学无用的想法。

1.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大力加强计算机的维护,进一步完善微机室的管理

在现有计算机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保养,保证每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运行,满足教学需要。上课期间要求网管屏蔽游戏、电影,不能屏蔽的只能把它删除,且在教学与网络无关知识时要断开与Internet的连接,这样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电影和QQ等的干扰,安静、安心地学习。

2.2 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以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如有可能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

2.3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规范化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都各自为政,在教学内容上标准不统一,建议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制作光盘、录像带、Powerpoint幻灯片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投影仪、录像机、VCD等设备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使大量的计算机教师从单一、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二是规范了教学,避免了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2.4 加强考试环节,实现教考分离

由于各个教师自己出题考核自己的学生,很难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统一参加考试,使不同教师的学生有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公正,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得以重视。

3 解决方案

3.1 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是由我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师承担,即每一个教师不但要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致使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在教师的心里,专业教学重于公共基础教学,即将公共基础教学作为一种“顺捎”教学,根本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将一部分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不但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使得教师在重复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2 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

等级考试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起着导向作用,提供了检查、评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应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而这种等级考试就成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科学、统一、公正的测试,为计算机教育提供了一个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因此,必须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为我院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逐条讲解给学生,使课堂内容平铺直叙,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下课后却不能将内容衔接起来,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项目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上课内容通过特定的任务衔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

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象课堂授课一样,备好每一节上机课,精选上机操作题,使学生在上机时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上机操作大都是自行练习,缺少上机目的和教师认真而细致的指导,上机效果欠佳。应要求教师深根据选好的上机题,指导并督促学生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师在选择上机题的时候,一要紧扣教材内容,二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找到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 结论

通过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理解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证促学,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余炳慧,付争方,任秦安.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3):127-128.

[2]高媛.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4):95-97.

[3]钟代军,高峰.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6(1):70-72.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公共基础课程,信息素养

大学生是信息化社会事业的生力军, 其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为此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丰富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能力。现实状况表明大多数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开设效果不理想, 因此有理由为此谋求革新, 建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就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

一、课程标准概述

课程标准这个术语源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是采用国家课程标准代替传统教学大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可见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纲领性、指导性、规范性教学文件。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 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等特性[2]。统一性是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公民素质基本要求, 普遍性是指课程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和我国范围内、某教育阶段内所有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 强制性是指每个学生必须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高校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也是可行的, 因为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有统一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权利和必要。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开设状况

我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 但课程名称繁多, 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 课程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技能等。自从我国推出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以来, 高校计算机教育就逐渐"变味", 使这些课程逐渐蒙上功利色彩, 很多高校的课程教学目标转变为通过等级考试拿到合格证书。大多数大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后不再深入学习和探究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虽然他们仍大量使用计算机, 但大多是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查信息、发邮件、玩游戏等, 计算机逐渐成为收集学习"素材"和娱乐消遣的工具, 大学生信息素养普遍维持在较低水平。

由于等级考试等缘故, 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重视程度很高, 通常把它作为校级课程来处理, 而且已有多所高校把这类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然而由于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学生状况、硬件条件等不一致, 导致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与社会效益存在较大差异, 这与国家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统一性、普遍性等要求相去甚远, 事实上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国家课程标准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三、普通高校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的需求分析

(一) 普通高校建立课程标准的状况和需求

课程标准随基础教育改革而诞生, 但为普通高校各类课程全面建设课程标准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可选择具备公共性质和普遍需求的基础课程作为尝试对象, 开发适用于不同学科专业和培养层面的课程标准, 诸如公共外语类、信息技术类、高等数学与普通物理类等课程都可作为课程标准建设对象。当前国内高校还没有课程标准, 课程纲领文件依然是教学大纲, 而教学大纲由各高校自行制定且大多由任课教师撰写, 随意性较大, 不能真正起到约束、引领和控制作用。为公共基础课程制定适用于一定范围和领域的课程标准, 利于这些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公平实施。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以此为基础高校教师和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提升和扩展, 这既为条件薄弱的高校设定课程参照指标, 又为条件较好的高校提供发展空间, 对大学生而言既有共性的课程基本要求, 又有自由发挥的个性空间, 因此在追求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能很好地迎合高校师生的需求。

(二) 普通高校课程改革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持续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改革, 其重要任务是在高校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促使课程改革出成效显特色。教育信息化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高校应主动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课程的优化和发展。课程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必然提出信息意识和计算机技能等要求, 这是实施课程信息化的前提, 然而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师生离这个要求有距离。高校教师自身应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能力培训, 而大学生应通过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及相关课程来培养信息意识及技术能力。当前普通高校应试式的计算机教育模式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因此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 研究和建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是可行之路。

(三) 改变当前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设置混乱的需要

如前所述,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开设状况较混乱, 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 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 必然对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造成不良后果。普通高校课程改革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面组织制定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纲领性的课程标准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统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名称、目标、要求、内容、模式和评价等, 并在此基础上留出发展空间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专业特征及地区差异等进行拓展和调整, 营造适于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和发展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四) 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务实的, 希望他们上岗就能发挥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 这种希望的兑现变得越来越困难。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然而当前很多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此方面拥有的素质能力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导致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失望度在逐渐提高, 这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3]。信息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才能逐步养成, 这需要在不同教育领域和层面实施有效的教育来辅助和推动。然而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这些, 大多数大学生自身也没有意识到这些, 因此如何通过课程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培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等存在严重缺陷, 不能有效实现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意识、完善信息技能的目标, 但制定规范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标准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局面。

(五) 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师的实际需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师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为主, 他们大多用计算机专业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这类课程。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高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跟着变化, 于是等级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变, 使得很多教师围着这个"指挥棒"乱转, 时常搞得大家无所适从。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师对于制定课程标准有较强的期盼心理, 因为通过实施国家标准可较好地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和烦恼。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教师可潜心考虑如何通过课程实施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有机会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通过课程标准平台可为教师之间创建更加广阔的自由交流空间, 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健康发展。

(六) 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衔接的需求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高中生普遍接受了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而跨入高等院校, 但这不是计算机教育的终结, 他们需要在大学中接受更高层次的计算机教育。如果高校计算机课程不能与高中新课程体系有效接轨, 必然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巨大影响。仔细考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可清晰地看到仅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来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比较困难,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性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建立信息意识、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初级信息素养和能力结构。高等教育阶段必须承袭基础教育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技术高层次教育, 进一步培养信息意识和提升信息素养, 从更宽广的层面、更丰富的应用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然而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却大量重复着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的教学内容, 制定与基础教育接轨的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标准可以解决这些尴尬问题。

四、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应涉及的主要问题

鉴于以上分析, 在制定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标准时可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根据学科大类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学科间存在较大差异, 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同, 侧重点不一样, 应区别对待。

(2) 充分考虑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衔接。既不要简单重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又要适当考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差异性和延续性。

(3) 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实际需求, 充分考虑课程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4) 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素养, 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5) 充分考虑具体技术选型。尽量挑选能够学得上、用得上、用得好的技术是务实之举, 通过具体技术把相关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渗透进去是关键所在。

(6)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点,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是课程的核心。

(7) 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8) 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与研究方法的渗透。

五、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深刻体会到课程指导理念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生对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期望,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 计算机教育课程并没有到达理想的状态。高校计算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我国实情和高校师生需求的课程标准是可能也是可行的, 这将为计算机教育规划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10-12.

[2].张明萍.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 2008[2].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10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兴起,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 因此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 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学习, 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要求, 同时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普及, 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前都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些了解, 但大多都比较局限, 知识了解缺乏系统性, 而且当面对实际问题时, 往往又缺乏综合能力, 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常常会面临教学时学生轻视学习, 考试时学生又叫苦不迭的尴尬局面, 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探讨。

1明晰阶段目标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开始之前下达任务通知,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比如在打字环节通常会让学生通过打字测试软件进行一到两周的自由练习, 同时告之学生优良、中等、及格的标准, 即每分钟需要达到的字符数, 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水平, 从而提高练习的动力, 因为清楚目标, 学生由被要求练习, 到自己主动练习, 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正确率达标情况会明显优于以前的实验效果。而在正式的实验环节通过对学生练习效果进行小测验, 会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练习, 通过近两学期的教学效果检验, 约有25%左右的学生会在第1次检测中达到优良的水平, 约有85%的学生会在复测中通过测试, 较好地完成实验目标, 而在未采用此种方式之前仅有30%的学生能在第1次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计算中心对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 如在计算机系统实验环节中增加了硬件参观环节, 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 通过对内存条、CPU、主板等内部部件的观察来具体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及功能, 很多学生第一次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实际的机箱内部构造, 激发了对硬件学习的兴趣。在网络实验环节中, 除了传统的对网络的浏览、下载、发送邮件等操作外, 实验增加了双绞线的制作,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理解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作用, 网络的拓扑结构等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后, 对局域网部分的知识理解感觉很抽象, 对传输介质的连接方式更是一头雾水。但通过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压线钳制作、剥线、线序排列等,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双绞线的T568A和T568B两种标准, 而且通过使用测线仪和使用网络ping命令, 学生在看到网络连接成功后, 纷纷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内容。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 但实践证明, 能让学生收获技能和成功喜悦的实验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实验和自发补充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3将学习难点和实验相结合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学生往往在毕业阶段完成毕业论文时无法生成目录, 无法在不同页面设置不同格式的页码等情况,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中增加了部分学习难点的综合任务, 如在Word的实验部分, 在完成简单的文档录入、文字及段落格式设定、表格绘制、计算等操作的基础上, 让学生完成给文档设置标题样式, 生成目录操作, 利用分节符完成不同页面的版式设置, 为学生独立完成文章、论文排版奠定基础。在完成Excel第2个实验后, 能够结合本班情况, 完成一个教务处实际下发的成绩表单样式, 完成数据的录入, 成绩的函数计算,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的图表生成, 通过这些带有一定难度的实验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融合相关知识点。

4利用课程设计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计算中心在整个实验的最后环节设置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通常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 比如近几年的题目是建立网站, 设计对网站的内容、主题、字数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网站主题, 包括人物风景、热点赛事等多方面主题, 设计题目今年不断增加已达到40多个, 以较大的自由度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开放性选择, 学生通过网站的设计来完成主题选择、素材收集、网站布局设计、超级链接设置、网站发布、设计报告书写等系列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和得到能力的锻炼。

5布置课外作业进行补充

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需要通过不断操作和应用方能较好做到熟练掌握的特点, 计算中心针对有些系和专业实验学时不足的情况, 采取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中心的ftp服务器上, 然后通过教师逐个检查或抽查的形式, 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如在操作系统环节, 由于实验时间不够在实验学时中安排命令行操作, 而学生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因此在学习完命令行操作方式后,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完成批处理文件的任务,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一些基本命令如创建多层目录结构、创建文件、复制文件、显示文件夹及文件信息, 同时又通过批出理文件的创建及执行, 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批处理文件的含义、作用, 在创建目录里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相对路径及绝对路径的概念, 同时也能初步接触通过程序来执行命令的思想。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一方面更好的检验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6采用过程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引入了过程考核机制, 改变了过去仅在学期结束时才进行的期末测验, 在整个实验环节穿插了若个单元测试, 比如在实验两周后进行指法测试, 引导学生加强盲打指法的训练, 加快达标进度;在表格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格制作, 来巩固格式设定、公式计算等知识点;在Word学习后增加Word综合测试等等,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动力和压力。通过分散评价机制的确定, 强化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热情和学习内在驱动力。

总之,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计算中心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多练,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来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使学生不仅要学会, 更要用会所学内容。在教学和实践中贯穿系统化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形成脉络,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诸如学生实验缺乏目的性, 实际应用缺乏熟练性等情况, 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如何增加实验吸引力、应用性, 改进课程考核环节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夏建川, 张秀娟, 方芸.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9 (2) .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11

【关键词】公共基础;教学内容;课程;高校;多媒体课件

0.引言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计算机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這就给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能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完全一样的计算机知识吗?法律专业的学生也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程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各种不同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是有差别的。例如,财会人员要求学会数据统计和报表的制作,而销售人员则要能够制作和演示多媒体文档,没有必要每个大学生都去学习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有不同的要求,这种差异目前在教学中尚未反映出来,而是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行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大纲。从学生个人方面来看,有的学生可能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电脑,而有的可能在大学以前还没接触过;有的学生喜爱电脑绘画或动画制作,而有的则热衷于网站设计。对于这种情况,目前的教学也没有根据学生的起点水平和兴趣爱好来因材施教。在教学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实行笼统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黑板+粉笔"转变为在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看、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加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没有办法做到边听边做笔记,当时来看印象还很深刻课后却容易遗忘,这样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还采取原来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水平高的学生会埋怨这是在重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没有新意,浪费学习时间,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另一方面没有接触过或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多、速度快、上机内容消化不了,而产生抵触情绪,自我放弃。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理论教学多种方式并用

现在大部分院校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图文声并茂,而且各软件的实时操作,可使学生同步感受到软件的运行过程,教学效果更具直观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信息量偏大,和学生互动少的缺点,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适当的配合传统教学方式粉笔教学,可以使教学手段更具有特色。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要精讲多练多示范,可采用探究式或启发式或任务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但无论用哪种教学模式切忌满堂灌。

2.2实验教学注重讲解加强辅导

首先,实验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实验内容,使学生上课有东西可做,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对上机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进一步加强理解所学知识。其次,加强指导力度,实验指导教师适时的辅导可解决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为达到明显效果应避免合班,最好采用小班辅导,建议35人左右为宜。

2.3开放实验室

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上机实践的课时少,应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室应参照教学计划设计出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可包括基本实验、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全天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选项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比如实验室可分流出一些低配置的机器用于计算机软硬件组装、局域网连接、指法练习等实验项目,配置高的设备可安装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软件、时下流行的实用软件、上机模拟试题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2.4组建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园网,组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师的备课笔记、实验指导书、试题库等,并链接一些互联网上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同时该平台要能支持师生之间的交流,可进行网上讨论和答疑。网络教学可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生在课后的任何时间地点只要能上网都可进行自主学习,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各校在办学层次、规模上都各有特点,只有在不断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要,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后,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才能不断地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

[2]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计算机教育,2004-5-10,(5).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 篇12

一、课程设置比例突出实践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上机练习、设计实践、维修实践应占整个课程的一大部分, 因为曲不离口, 业精于勤, 只有多练勤实践才能“熟能生巧”, 熟练应用。一般来说, 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应用软件, 尤以微软公司的Office办公软件为主, 还有操作系统的使用等, 这些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处理理论讲授与实践的关系, 使之相得益彰: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 这样不利于理清知识体系;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 这达不到培养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一个适当的比例, 合理分配, 十分重要且必要。目前, 多数学校理论课与上机课的课时比例是1:1, 即一次讲解一次上机, 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条件许可的院校可安排为1:2, 进一步突出实践, 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计算机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 更有利于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

二、理论教学提倡精讲多练

强调实践性, 并非理论课可有可无, 教师进行计算机理论讲授, 一来可以为学生理清一些逻辑, 讲述一些原理;二来可以总结学生上机实践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 纠正错误, 消化所学知识, 以利于更深入的实践。但理论教学, 一定要实现课堂“精讲”, 即教师一定要力争把课讲得精炼、精辟、精彩, 特别要做到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实用性强。若教师长篇大论, 泛泛而讲, 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 反而会使学生“听”而生畏。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 大部分学生看得明白,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起的是前后贯通、重点点拨的作用, 所以提倡教师只讲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 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而更全面、细致的学习留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使理论教学“少而精”, 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实践, 去总结提高。如对于Excel 2003的教学, 理论课重点讲一些难懂的知识点, 如利用公式计算、数据排序、筛选、汇总等, 而对于表格的编辑、文本的格式化等内容, 由于学生有Word2003的学习基础, 且教材写得详细、易懂, 可以少讲, 或略去不讲, 留给学生去自学, 通过上机对照练习操作完成。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便是“精讲”, 教师在授课时不必也不应该“满堂灌”, 留出一定的时间总结学生上机练习时遇到的问题, 一一分析解答, 十分必要;而在上机课时, 只将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 其它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去体验、去创造, 老师在旁边指正、总结, 不时地予以鼓励。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听从老师安排, 亦步亦趋过完教材内容要实用得多。

三、学生作业鼓励个性化

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样有作业和考试, 但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技能的掌握与否不能只凭书面考试或上机测试来判定, 若是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从而埋没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依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可将学生平时作业作为考查考核的重要依据, 鼓励学生作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设计。例如, 学习Internet的使用后, 可以有意安排某项资料让学生查找、分类 (像基金知识) ;学完PowerPoint后, 让学生设计个人简历等等。每次作业, 老师或班级考评小组依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现场评分, 做好记录, 期终总评。把日常作业和考评结合在一起, 可以发现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全力以赴, 展示个性。教材上很多内容都在作业竞赛、评比中掌握、熟练, 得到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上机实践实现任务化

上机实践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做好这个环节, 教师既不能管的过细, 又不能放任自流。针对教材, 教师要总体把握, “以应用为目的,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上机实践, 将实践内容进行分解, 逐项任务化, 让学生带着任务上机实践, 去完成“规定动作”。具体做法是, 教师依据进度, 提出学习任务, 向学生布置具体课题, 给予必要的说明, 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 然后学生根据任务, 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制定解决方案, 最后将结果在电脑上展示出来或打印出来。如关于中文Windows X P的使用, 上机可分为“四步走”, 每次一项任务, (1) 管理文件操作; (2) 添加新的硬件和软件练习; (3) 系统设计练习; (4) 其他功能练习。从简到难, 明确任务, 逐个突破, 逐步深入, 学生通过实践、反复实践、相互协作交流, 最终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能熟练运用Windows X P操作系统。“任务驱动法”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确保了上机实践的质和量。

五、学生做主体, 主动去“索取”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是发展的灵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 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创造性活动, 培养创造力。创造从提出问题开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启动他们的创造思维。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Word排版时, 可以在作业中提出如何实现分小块编排, 学生们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 远多于教材讲授的方法。

此外, 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 而是既要设计自己的“教”法, 更应考虑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 去设计教法和学法,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变学生的“要我学”, 为“我要学”, 主动去“索取”, 主动去创新, 这样才能教出丰硕之果。例如在学完Word的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后, 可以留下上机作业: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份A4大小的彩报, 在班内公开展示。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面对难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兴趣高涨, 创意盎然,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匠心独运, 精心设计, “创作”了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彩报, 贴满了班级墙壁。可见, 青年学生身上, 蕴含着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只要教师积极引导, 善于发掘, 就是一股不竭的创新源泉。

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 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灵活多变, 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 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能够时时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发掘, 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就一定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培养更多更实用的各类人才, 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摘要:在高职高专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 如何创新思路, 突出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改进教学, 进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高林, 袁玫.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007年8月

上一篇:脊髓损伤患者下一篇:MRI动态增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