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改革

2024-06-17

公共计算机改革(精选12篇)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1

我院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或二级,甚至以是否拿到等级证书为毕业条件,以望通过这一公正的测试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本人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多年,参与组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多次,对等级考试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从每次考试结果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一年的公共计算机基础学习,很多同学未能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急,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适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现状分析

1.1 师资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教师增加不多。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均被要求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现在,我院计算机教师只有15人,其中,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约为1:500,而《高校管理运作全书》规定教师与学生最合理的结构比例应为1:12~1:14,而我院师生结构比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并且全体教师均要承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负担特别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师资问题正逐步影响着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进行,再加上计算机科学发展较快,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1.2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重视不够,自觉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我院要求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均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对于计算机知识学得好与不好无所谓,同时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为考查课,期末考试要求不严格,让学生感觉学与不学考试都能过关,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自觉学习。

1.3 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大纲严重脱节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代课教师在订教材时总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没有选择符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并没有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当学生参加完计算机等级考试后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过等级考试没有任何帮助,让学生产生课堂教学无用的想法。

1.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大力加强计算机的维护,进一步完善微机室的管理

在现有计算机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保养,保证每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运行,满足教学需要。上课期间要求网管屏蔽游戏、电影,不能屏蔽的只能把它删除,且在教学与网络无关知识时要断开与Internet的连接,这样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电影和QQ等的干扰,安静、安心地学习。

2.2 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以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如有可能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

2.3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规范化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都各自为政,在教学内容上标准不统一,建议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制作光盘、录像带、Powerpoint幻灯片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投影仪、录像机、VCD等设备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使大量的计算机教师从单一、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二是规范了教学,避免了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2.4 加强考试环节,实现教考分离

由于各个教师自己出题考核自己的学生,很难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统一参加考试,使不同教师的学生有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公正,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得以重视。

3 解决方案

3.1 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是由我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师承担,即每一个教师不但要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致使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在教师的心里,专业教学重于公共基础教学,即将公共基础教学作为一种“顺捎”教学,根本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将一部分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不但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使得教师在重复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2 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

等级考试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起着导向作用,提供了检查、评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应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而这种等级考试就成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科学、统一、公正的测试,为计算机教育提供了一个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因此,必须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为我院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逐条讲解给学生,使课堂内容平铺直叙,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下课后却不能将内容衔接起来,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项目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上课内容通过特定的任务衔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

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象课堂授课一样,备好每一节上机课,精选上机操作题,使学生在上机时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上机操作大都是自行练习,缺少上机目的和教师认真而细致的指导,上机效果欠佳。应要求教师深根据选好的上机题,指导并督促学生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师在选择上机题的时候,一要紧扣教材内容,二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找到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 结论

通过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理解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证促学,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余炳慧,付争方,任秦安.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3):127-128.

[2]高媛.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4):95-97.

[3]钟代军,高峰.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6(1):70-72.

[4]江凤莲.试论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2):17-18.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2

福州市政协特邀信息员,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高级经济师毛立平反映:最近中央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国公车改革全面推开,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遏制腐败,使社会更趋于公平。社会上支持车改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建议:各级必须抓紧落实早日落实!

1、取消公车后,要防止官员与职能部门利用工作关系借用企业车辆或下基层时要求企业派车,导致在车辆使用上增加企业负担。

2、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要防止地方政府以建立一个汽车租赁公司为名,把公车低价拍卖给租赁公司。特殊公务出行也可采取凭车票实报实销办法,同时,加强审核防止虚报冒领。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事情多的单位,因车补不够,导致效率降低问题。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70-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正在对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标志,21世纪将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教育、生活、工作等方面。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公共课,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的工具和基础,它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员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面对生源质量总体稍差的局面,学生有些来自城市,有些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对口职业中专,学生的总体自控能力相对稍差一些。生源的广泛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密切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都接触计算机基础课程,回家也经常接触计算机。经济条件比较不好的学生,由于家里没有计算机,所以使用电脑的频率极低,这样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明显的不同就形成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计算机课程相对孤立,上机时学生沉迷聊天、游戏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如何学会正确的使用网络,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对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学生来说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仅满足于理论考试,已经不适应走入工作岗位后的要求,新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能熟练地使用电脑和网络资源,只是快速、准确的完成工作任务,工作单位没时间让你从头熟练。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和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不断拓展自己的网络知识、办公室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维护等。由此可见,对高等职业、高等专科院校来说,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法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以下试分析一下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法。

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有难有易,难易结合,以实用为标准。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标准,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上,选择教材时不要很难,以浅显易懂、实用为标准。

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与社会挂钩,以培养应用动手能力为目的。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建立。由于高等职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学体系跟普通本科高校的不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比较短,一般为两年半、有的为两年,剩下的时间为校外实训阶段,由此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一定要以实用为原则,理论知识点到即止,着重以动手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与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一致,必须和市场需求紧密相连,适应社会需求。总之,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群体,深切了解他们的群体个性,更好地教育他们,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忽视了学习的主体的学生,那么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不那么顺利了。

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计算机使用程度较好的可以允许他们在完成课堂任务同时,学习更深一些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学习计算机省二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的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对一些软件感兴趣,可以给他们空间,和他们一同探讨学习软件,但要有原则,跟学习无关的玩游戏、聊天是坚决制止的。对计算机使用程度不高的学生,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多耐心指导,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掌握技能。

其次,实行分组教学。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让学生认识并发觉自己是团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规定各个小组的同学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三,要想改变教学方法,奖励与惩罚机制的实施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时,授课教师可以把操作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承前启后的角色即可。可以挑选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操作,学的开心扎实,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对于那些在规定时间没完成任务的同学,可以善意的惩罚,让他感觉到老师的爱与重视。

第四,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想改变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变也尤为重要。在高等职业、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中,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在实际的教学要求。现在我们考核学生时,平时出勤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中作业占总成绩的10%,期末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样既方便了老师批卷,还给学生一个新的方式。

最后,在实际运用方面,对计算机这门要求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来说,要想改变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全真模拟日常应用,使课堂搬到实践应用中。授课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应该精心准备一些实际的账目报表等文件,或是设置机器故障,让学生动手处理,帮助她们研究分析,在返回课本,寻找答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真正作到理论指导实际。

基于双平台的计算机公共课改革 篇4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0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基础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较强的通识性课程, 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课是非常重要一门工具性基础课, 它对培养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 培养计算机文化素养, 对后面专业课的学习, 对毕业以后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 以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学习中, 一个是专业课的学习, 另外一项就是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在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直接迅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最直接的途径, 而公共基础课是学好、用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必须要依据“以服务专业需求、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宗旨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开设现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我院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研究教学方法、完善新的教学手段, 目前教学条件已有了明显的改善, 教学质量也已经稳步提高。现在教学中都已采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手段, 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可是使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实践教学我们也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尽管如此,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 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在当前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 是面向全院各个专业进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 教学是采用一致的课程标准, 统一的授课内容。但实际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部分知识是不太一样的。如有的专业对Office、Internet等知识要求比较多, 有的专业对计算机硬件、数据库知识要求比较多, 有的专业对操作系统要求的知识较多, 这样现有的统一的课程讲授内容使学生觉得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处, 不知道如何去用, 从而就不认真的学习。

(2) 学习紧, 内容过多, 操作技能不熟练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非常多, 既有计算机基础知识, 又有常用办公软件的内容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具体有十个模块, 相对比较多, 并且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非常实用。尽管现在许多学生以前都接触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但是往往只是非常的肤浅, 并且不系统。以现在每周4课时的上机练习时间看来, 学生们不能熟练地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况且, 由于学生的考试的压力, 学习中存在严重的应试心理, 把重心都放到考试的结果上, 所以即便考试通过, 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立竿见影地提高。

(3) 教学理念落后, 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差

现在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没有立刻被改变, 教学中多数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习积极性被压抑, 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像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应用技术课程, 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习, 说明教学理念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2 改革思路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工具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在该门课的学习中, 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应用为主。根据所教授的不同的专业, 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和侧重, 通过学习应该让学生知道应该用在哪, 怎么去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身心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今后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建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应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 教学内容应该是宽而广泛, 并要以一些非常实用专业应用的案例为主线, 通过“提出问题, 找出方案, 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的教学方式, 从而既培养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又能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 增加学习的兴趣, 提高这门课的重视度。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锻炼学生后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3 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为了更好的在该门的教学中, 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能力, 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学习和锻炼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搭建一下两个平台, 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该门课的教学效果, 具体是:

(1) 构建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可以利用学院较为成熟网络设施, 搭建一网络教学互动平台。通过平台一是可以补充《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资源, 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 实际应用技巧等内容,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可以实现和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老师提出问题, 老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三是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交实践作业, 教师也可以随时批阅, 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

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交互式教学平台, 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 化, 使学生全天候地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可是随时随地的去应用, 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教师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共享资源, 交流教学方法, 心得,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效率。

(2) 组建实践教学平台—计算机服务中心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必须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通过在用中学, 学中用, 才能熟练的掌握一些技能, 现在虽然我们都可以通过机房带领学生练习学习任务, 这毕竟不是真实的社会实践环境, 但是社会实践对学生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到真实的工作过程, 全面的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工作素养。针对这一问题, 并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可以组建以学生为社团的校内服务中心, 这个中心可以作为校内实心基地, 建立的思想是根据“教室车间化”。利用计算机服务中心, 为学生提供给一真实的实践环境,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过程。该服务中心可以采用计算机公司的方式运营, 可以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维修、计算机组装服务、网站开发、光盘刻录、音视频的处理、计算机病毒防治等许多的工作。

组建以学生为社团的校内服务中心, 建立专业训练和社会实践平台, 提供计算机类电子产品知识和市场情况咨询, 并依托该平台开展一系列讲座、大赛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实践场所。

计算机服务中心的设立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 通过学生的参与到计算机服务中心中, 为广大的师生提供计算机类服务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的学习目的。另外在服务的同时, 学生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人际关系,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 真正的锻炼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公共财政与税制改革 篇5

作者:汤贡亮

07-05-0

5汤教授首先指出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一点体会,即财政税收和法学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他认为财政税收的理论研究应当和法学研究联系起来。其中,经济学家吴敬链和法学家江平联手创建的上海经济研究所,是探索这两者结合的一个先驱和榜样。

汤教授的讲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关于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财政的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阵容及其实行机制、公共财政框架完善以及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地位等问题。第二,基于税收在公共财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分布实施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相关问题

汤教授认为尽管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存在诸多方面争议,但是总体看,公共财政具有其道理,个人赞同这个提法。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有特定的论述。该论述要求分步实习税制改革,并具体提出了实施分步税制改革的八项具体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包括完善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国家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及整个财政制度。

汤教授认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以市场失效和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为标准。因此,只有那些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和公共财政应当介入。由此,导出公共财政的介入领域范围。

(一)公共财政的特征和应当介入的领域

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收支活动新的机制和新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公共财政的基本点包括:

(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公共财政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营利性的财政;

(4)法制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涉足于公共领域。从一般的角度讲,公共领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包括;(1)第一个层次:国家安全、公共秩序与法律、公共工程与支出、公共服务;(2)第二层次:经济的外部性、垄断、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信息不完善等;这两个领域都是公共服务应当介入的领域,也是公共财政应当涉足的领域。(3)从特殊的角度来看,应当联系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看。从市场发育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需要介入的领域更多,某些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无法介入。由经济发展导致的市场失灵领域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三层次。

(4)我国特有的国情:地域广 阔、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改制改组的难度较大,必须政府介入。我国的经济发展国情构成我国公共财政的第四个层次。

(5)另 外,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国的公共财政的范围还涉及到宏观调控领域。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和机制

财政的范围由政府的只能决定,同时这两者以一定条件下经济体制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和 经济管理管理职能。基本职能直接配置资源和间接调控私人配置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稳定经济的能力,维护公平的能力,拉拢经济 体制的能力完善经济发展的能力,完善经济体制的能力、法制的能力,对外宣传的能力等八项。政府的这些职能规定着财政职能运行的方向,规范着财政职能的范 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的暂行定位,反映在财政领域就是建立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性财政。财政职能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公平分配职能和稳定社会发展的 职能。除了这些传统职能之外,对应政府的职能的转换,财政职能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至少包括: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构建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票款分离、收支两条线的支出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协调机制;实行权责化的政府会计;建立政府管理信息制度。

关于税收和公共财政关系有三种观点。第一,建立和规范以税收收入为主,以辅助化收入为辅的财政体系。税收收入是基本内容,制度化收费处于辅助地位。采购成为新的金融工 具。公共财政应当以税收为主要的手段。因此,公共财政改革以税制改革为基础,其中税费改革是关键和难点。第二,在市场经济中,在总体上税收制度应当保持较 高中性,它对配置资源非常重要。保持税收的中性要求依法治税。税收制度也成为财政制度的中心。第三,在公共财政下,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的公共收入。政府提 供的是个人难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无需偿还的财政收入,即税收。税收成为公众取得公共服务的对价。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公共收入 的基本甚至唯一的形式。此外,还应当考虑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权利之间的关系。公共财政的直接来源是公众提供的税金,因此公共财政应当保障纳税人的正当权 利。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本身就是公共财政的目的。

二、当前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几个想法

(一)税收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依据

1、应当把中国税制改革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下,放到世界性税制改革背景下分析。关于世界性税制的改革的理论依据和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世界税制改革有三大理论依据:公平课税论、最优课税论和财政交换论。对于该三项理论能否成为税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汤教授认为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后区分性借鉴。

关于公平课税理论。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收益原则和课税能力原则。理想的公平课税理论主要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宽税基。既要强调横向公平,又要强 调纵向公平。税收公平和税收中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应当以公平税负理论为依据。但存在一

定问题。税费加上无法统计的制度外收费大约占 30%。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合理的借鉴。

关于比较有分歧的最优课税理论。汤教授应当承认其在世界税制改革中 发挥过的重大作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最优课税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两种财政税收理论。其中强调的最优商品课税、最优所得课税、以及最优商品课税和最优所得课税 的最优搭配值得我们思考。尽管该理论中的很多假定并不存在或者有一些前提,但是这种思路给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应当注意到产品的需求弹性和税率的关系。对 于需求弹性较小的应当征收较高税率。这些思路应当值得我们思考。再如,最低边际税率和最高边际税率都应当低一点,应当选择合理区间,这样一个视角具有其价 值意义。应当注意税率的调整和效率的关系。此外,维克里较早提出中性税收的思想,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汤教授认为,把税收的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等 细化一下,可能就推断出最优课税理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个人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的逃税动机,另外这样的边际税率在实际中很少 得到运用。因此,最优税收理论在某些方面可以借鉴。

关于财政交换论。财政交换论和法制已经宪法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中心问题是如何约束不良政府行为。政府从公民哪里获得财产应当如何限制?汤教授主张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 动的宪法法制,对政府权力实施宪法上的约束。税收设计属于宪法问题,税制改革应当属于立宪性问题。税收法定原则等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主张应当约束预算和平常所讲的政府权利来源于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等理论是一致的。政府的财政权利来源于宪法,立宪原则还涉及到许多公共财政思路:公债、预算、政府采购、转移 支付等。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财政交换理论的核心——贯彻税收法定主义有其道理。

2、关于中国税制改革的背景,汤教授还从经济全球化态势和十六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可以看出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国际层面上的税制改革应当考虑到税收竞争和税收协调问题、居民管辖权原则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问 题等。我国进行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当看到我国税制和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不相符合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国税制改革还应当考虑如何按照国际惯例经济贸易区域化、国 际税收协调等对国际税收产生影响,并最终如何和国际进行接轨,怎样和国际减税浪潮协调。另外,汤教授认为现今倡导的税制改革并非新一轮税制改革,而应当是94年税制改革的后续部分。

(二)关于现行税制改革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加快增值税暂行试点工作。中央已经在东北八个行业进行增值税转移试点工作。对当年新增加的机器设备中所包含的税进行试点,范围并不是很大。汤教授认为,不应当因为局部过热而延迟增值税试点工作。目前投资过热有结构性原因。因此,既然主要的行业都已经试点了,其他的行业应当改革。另外,试点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当向全国较快推开。可以借鉴很多国家的做法。采取分步到位办法。其中,关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应当进一步降低。

2、关于两法合并问题。两法合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关于两法的名称,主导意见仍然采用《企业所得税法》的名称,但在条文表达中体现法人所得税的精神。但也有有人提出一步到位,汤教授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是,现行企业所得税界定纳税人的关键是实行独立经济

核算,其弊端日益显露。因此,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以减少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纳税和征税的成本。其中关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问题,大体的倾向是在25%左右。

3、加快消费税的调整问题。前段时间,官方对奢侈品征收消费税进行辟谣。汤教授认为,消费税应当加快调整步伐。选择性强是消费税的特征。消费税和现在经济发展不 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消费税,适当提高消费税基。对于某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稀却性的,国家垄断性的,资源不再生的,倾向于适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破 坏环境等的,也应当提高一些税率。对于小汽车,老百姓都认为高档的消费品等并且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可以适当扩大税基。对于化妆品等应当作出不同的调整。对于某些高消费性行为有人主张开征消费税。在营业税基础上加征消费税。

4、农业税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现阶段的农业税制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汤教授提出建议,全国范围内是否可以加快在三年内基本上取消或者全 部取消农业税?其观点是,按照现有进度,三年内可以完成农业税改革。但是,关键在于配套改革以及农业税改革后续问题。难点在于农业税的配套改革。汤教授的 第二个建议是统筹规划,加快配套改革。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国家财政的充裕、农村基层政府的改革和机构的精简是配套改革完善的三个条件。第三,还应当及早研究具 体方案,推进制度创新。方案和步骤是在三年内取消农业税、统一研究税制问题、五年之后推进城乡税制的统一。如果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农业商品增值 税,或者有选择性的征收所得税,以上设想应当调查确认。农业税制改革解决的两个难题是征收机关和农民打交道和如何进行计税核算和评定。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 思路,即不直接对纳税人直接征税;尽量避免农户的经常核算,采用粗线条定下征税的数额和征收土地使用税。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6

【关键词】经济类院校 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 组织方式

Abstract : The student beginning different question appears which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teaching in,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economy 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way reform strategy.

Keywords : Economy 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uter public class Teaching organization way

在经济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另外公共课教学面向的是全校的新生,水平差异及学生性格的差异使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完全依靠老师的“一言堂”,被动的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由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識”向“传授方法”转变,使学生会利用周围一切可用资源帮助自己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的作法是,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

在全面了解学习者本身能力、经验、性格、意志等条件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要教育学生必先了解学生”。要更好的实施教学,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所面向的学生群体应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初始水平进行调查摸底。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实施问卷调查时注意调查对象应具有代表性:既有文科学生、又有理科学生;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既有城市来的学生,又有农村来的学生。

调查问卷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其中应有权威的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的参与,如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初始水平、和网络学习能力等。

问题一: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划分为4个层次:A、能够自己装机,对硬件熟悉,基本知识和操作都很熟悉;B、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C、具备中学学习的基本知识,接触过计算机,但操作不熟练;D、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操作。

问题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

选择项如下:A、经常上网,以网络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操作熟练;B、经常上网,以游戏、聊天为主,其他很少使用;C、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操作一般;D、偶尔上网,盲目浏览,操作不熟练;E、从没上过网,不会操作。

笔者曾经对以上问题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一,八成学生选择C选项,也就是说,中学曾学过,但操作不熟练;对于问题二,六成以上学生只是偶尔上网,操作很不熟练,两成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但以娱乐为主,对网络其他用途知之甚少。

其次,改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网络教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为自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核系统考试,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程,不合格者则必须采用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不论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以参加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考核结果为准,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则必须重修。

(2)根据调查结果,分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如对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结合的方式,通过老师课堂集中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的训练达到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如开机、关机及鼠标的使用等;其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知识,如IE浏览器的使用,资料搜索与下载工具的使用等。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但网络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知识培训。

(3)经过短期培训后,其余学习时间可以交给学生。利用已开发好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个人需求,采取自由学习方式。由于受中、小学十几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己经习惯于被动接受,要想使学生一下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过渡,最终学会学习,这需要一个过程。

(4)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模块,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包括:基础理论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实用office软件,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对于基础理论部分学生学习中反映出的难点部分,可以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面授讲解、面对面辅导;对于实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等。 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对信息的收集过程,还要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了解团队的精神,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总之,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在商业活动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估和使用;了解实践是对信息的高效率和有益的使用;在团队中学会在商务活动中配合的重要性和开展有效率工作的技巧。 学习信息和技术对道德,社会和个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 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6 (4).

[2] 吴永志,杜爱明,董榕,高校教育技术机构工作新模式的理性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1).

[3] 孙昌达,基于宽带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 (8).

[4] 刘琼梅,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改革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

在教学各环节中,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定量、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对教师了解学生及自身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一、进行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原因

长期以来,计算机公共课和其他课程考试一样,对于期末考试成绩这部分主要采用试卷方式,即教师出题,印成试卷,考试课安排在学期结束时,在统一的时间、空间内完成,考查课则在统一考试前由教师自己安排时间随堂考查。考试结束后,再集中改卷、统分、进行试卷分析等。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计算机公共课来说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能很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和作用。

考试在教学中具有评价、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作用,但目前的计算机公共课考试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这些功能,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是试卷考试,表面上看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准确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首先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扣除其他如试卷质量、考试作弊、评分不严等因素,实际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其次由于学校把成绩与奖学金、评优等挂钩,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忽略平时学习;只注重分数,忽略自身素质提高,很容易走进应试教育的误区。考试的诊断、反馈、激励等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

所以这种考试方式既不能起到全面的评价作用,也不能达到诊断、反馈和激励的目的,更谈不上对教学的导向功能。

2. 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所以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除了少量理论知识(如概述、数制、组成、安全、网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理论等)外,大部分应该是实际操作性技能知识(如文字录入、Windows、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档、Internet应用、程序设计等)。对理论性知识的考查通过试卷考试很容易实现,也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情况,但对于更重要的操作性技能知识,用这种方法进行考查就不太适合,不仅教师出题困难,学生做起来也是很难受的。一些学校的试卷理论知识偏多,而且都是围绕教材出题,加上教材建设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试内容陈旧,试题多年没有更新等现象,这样既不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和实际的技能水平,又不能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将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好处。

所以,要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就应该在考试中牢牢抓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引导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3. 考试方式老套,不符合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纸质试卷加笔答方式,所有学生在集中的时间使用一样的试卷进行统一考试,在考试评价上人为的主观因素占有很大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缺少灵活性,它比较适合于理论性的东西,而计算机公共课更多内容是注重实践和技能性的,这种考试方式考核的知识覆盖面有限,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蓬勃展开,在许多全国性及专业性的考试中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无纸化、网络考试,而我们目前依旧沿用纸质笔答考试方式,这显然已跟不上现代教育考试技术发展的步伐。

二、考试改革涉及的几个方面

可以看出,目前实行的计算机公共课考试已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问题在其他科目里也是存在的。随着对高职教育规律认识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高职课程考试改革也会不断深入,计算机公共课也毫不例外要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是整个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对于其他环节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结合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特点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公共课的考试不应再局限于传统学科考试模式,要打破时间、空间及形式上的束缚,引入多元化考试评价机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考试方式。

引入多种考试方式,改变此前单纯一份试卷定好坏的情形,除继续坚持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构成期末成绩外,还要将期末考试进行细分,不仅考理论性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这样就可分成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同时操作考试并不一定只在期末进行,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开展分阶段考试,和最后的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例如学完Word后,教师可单纯就这个软件让学生制作一个包含知识点较细的Word文档,通过大作业形式上交,适当给予分值计入期末成绩,这样可比较细致地考查学生对此软件的基本应用能力,最后期末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多个知识点操作考试,这样可考查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技能部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反映。

所以,通过平时、理论和操作这些丰富的考试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实际应用水平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达到反馈和促进的目的。

2. 考试方法。

在考试方法上,目前主要是以试卷考试为主,沿用纸质试卷笔答模式,它的缺点很多,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所以,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以前这种单纯纸质考试的情况,引进现代考试方法和技术。既然是计算机考试,就应该全面采用计算机作为考试工具,也就是说,不仅操作考试用计算机上机操作考试,在理论考试中也要采用计算机开展无纸化考试。

进行计算机无纸化考试,首先要引进较好的考试软件系统。考虑到其他课程的考试改革,计算机考试系统应注意其适应性、广泛性及安全性,这是无纸化考试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引入考试软件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些因素,不仅能用,还要好用;不仅在计算机公共课考试中能用,还要适用于其他科目,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化考试的作用。

3. 考试内容。

在考试内容上,应当是理论够用,侧重操作,适当增加创新能力测试(对基本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平),合理分配比值。同时还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考试内容上适当对旧知识进行更新,多考查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具有专业特点的知识。适度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的统一评价与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的侧重评价的关系,如教育专业应侧重于电子演示文档的应用考查,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应侧重多媒体应用、网页及网络应用水平的考查,建工、机电专业应侧重于计算机绘图和编程方面的技能,会计专业应侧重于电子表格及数据库的应用,等等。通过这些侧重知识的考查可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专业特点的结合及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4. 考试与教学关系。

目前,包括计算机公共课在内的许多高校课程的考试和教学都是合一的,这种考教关系存在很大弊端。比如命题上,不同教师在知识覆盖面、难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学生成绩的可比性差;再如阅卷上,教师的机动性太大,不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也不能客观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

所以,考教分离也是考试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分教师出卷、抽题考试、集中阅卷、集中统分等方法,加强考试管理,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计算机公共课考试中可充分利用学院的资源,通过可靠的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系统,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由考试系统从试题库中随机选题、生成试卷,这样在命题上不受人为影响,而且在考试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试卷都是随机生成的,因而可减少因作弊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真正达到考教分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将课程考试与证书考试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计算机相关等级证书,这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好、更容易就业增加砝码。目前我院普遍推行的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这个考试主要是针对修完计算机公共课的在校高校学生,考查的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而且在考试形式上应用无纸化上机考试,从出发点上看和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方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合格可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这些证书对于注重就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实际的计算机考试改革中,可以考虑将它与证书考试结合起来,达到一考多用的效果。

将等级考试纳入学生学业考试系列,使之成为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好计算机公共课的压力,而且通过证书考试更能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对学生评价的偏差。

以上计算机公共课考试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只是初步的,还要在整个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为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其他课程考试模式的更新提供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立源, 卜荣欣, 李润红.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中国成人教育, 2008.9.

[2]杨萍萍, 王树迎, 崔言顺.关于高校实施“考教分离”的思考.山东农业教育, 2007.3.

[3]牟景华.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管理及考试评价方案.科技创新导报, 2008.8.

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 篇8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校很重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 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硬件投入。然而却忽视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硬件投入少的可怜, 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不重视, 甚至认为这些投入都是浪费。

很多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也对计算机公共课不够重视, 认为这门课很简单, 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了, 忽视了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然而, 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快, 新知识层出不穷, 如果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势必落后于时代。

2、教学方法、手段仍需改进

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 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 信息量大, 速度太快, 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 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 容易遗忘。同时, 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 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所以, 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仍需改进。

3、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 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 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 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内容, 安排教学形式。然而, 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材过于陈旧, 教材内容与中小学计算机课重复、脱节, 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和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没有构成一个系统。

4、教育层次不分明

虽然近几年来, 我国加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 但是, 受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等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 出现了“起点高低不一, 层次多, 差距大”的现象。这种局面给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分清层次, 不能“一刀切”。否则, 如果教学起点过低, 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 若起点过高, 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 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差生越来越差, 整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计算机知识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里,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 这就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把计算机知识和本专业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善于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解决专业当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效率, 丰富专业知识。但是, 同一所高校,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材都是统一的, 教授的知识、所举的例子和学生的专业脱节, 学生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6、计算机公共课开设的时间过少

很多高校计算机公共课只开设一年甚至一个学期, 由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间少, 同学们对计算机技术都只有接触了一下的感觉, 学得不深, 更谈不上与专业相结合了, 很难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成就感。

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 要想在这个信息时代把大学生培养成有能力有文化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当前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进行改革。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学校要重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多举办教学研讨会、讲座等,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报考研究生、博士,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分层教学,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针对学生们兴趣爱好和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教学, 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 结合计算机课自身的特点, 重点运用实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 多介绍一些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经典案例, 逐步剖析, 精讲多练;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 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 分析并完成任务,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建立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建立学生需要的分层次的、丰富细化的全方位教学资源, 包括讲义、网络课程、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细化的实验指导书、素材库、试题库, 以及考试系统、BBS问题讨论区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 它们各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 由易到难, 从简到繁。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 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 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计算机是一个工具, 是用来为其专业服务的一个工具,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 精讲多练, 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 应把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 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多开设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各不相同, 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喜欢计算机的学生。所以, 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 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 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集体主义精神, 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5、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思想, 改善教学方式,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

摘要: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 因此, 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计算机公共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4) .

[2]林士敏, 夏定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2) .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9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兴起,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 因此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 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学习, 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要求, 同时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普及, 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前都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些了解, 但大多都比较局限, 知识了解缺乏系统性, 而且当面对实际问题时, 往往又缺乏综合能力, 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常常会面临教学时学生轻视学习, 考试时学生又叫苦不迭的尴尬局面, 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探讨。

1明晰阶段目标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开始之前下达任务通知,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比如在打字环节通常会让学生通过打字测试软件进行一到两周的自由练习, 同时告之学生优良、中等、及格的标准, 即每分钟需要达到的字符数, 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水平, 从而提高练习的动力, 因为清楚目标, 学生由被要求练习, 到自己主动练习, 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正确率达标情况会明显优于以前的实验效果。而在正式的实验环节通过对学生练习效果进行小测验, 会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练习, 通过近两学期的教学效果检验, 约有25%左右的学生会在第1次检测中达到优良的水平, 约有85%的学生会在复测中通过测试, 较好地完成实验目标, 而在未采用此种方式之前仅有30%的学生能在第1次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计算中心对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 如在计算机系统实验环节中增加了硬件参观环节, 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 通过对内存条、CPU、主板等内部部件的观察来具体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及功能, 很多学生第一次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实际的机箱内部构造, 激发了对硬件学习的兴趣。在网络实验环节中, 除了传统的对网络的浏览、下载、发送邮件等操作外, 实验增加了双绞线的制作,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理解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作用, 网络的拓扑结构等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后, 对局域网部分的知识理解感觉很抽象, 对传输介质的连接方式更是一头雾水。但通过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压线钳制作、剥线、线序排列等,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双绞线的T568A和T568B两种标准, 而且通过使用测线仪和使用网络ping命令, 学生在看到网络连接成功后, 纷纷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内容。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 但实践证明, 能让学生收获技能和成功喜悦的实验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实验和自发补充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3将学习难点和实验相结合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学生往往在毕业阶段完成毕业论文时无法生成目录, 无法在不同页面设置不同格式的页码等情况,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中增加了部分学习难点的综合任务, 如在Word的实验部分, 在完成简单的文档录入、文字及段落格式设定、表格绘制、计算等操作的基础上, 让学生完成给文档设置标题样式, 生成目录操作, 利用分节符完成不同页面的版式设置, 为学生独立完成文章、论文排版奠定基础。在完成Excel第2个实验后, 能够结合本班情况, 完成一个教务处实际下发的成绩表单样式, 完成数据的录入, 成绩的函数计算,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的图表生成, 通过这些带有一定难度的实验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融合相关知识点。

4利用课程设计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计算中心在整个实验的最后环节设置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通常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 比如近几年的题目是建立网站, 设计对网站的内容、主题、字数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网站主题, 包括人物风景、热点赛事等多方面主题, 设计题目今年不断增加已达到40多个, 以较大的自由度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开放性选择, 学生通过网站的设计来完成主题选择、素材收集、网站布局设计、超级链接设置、网站发布、设计报告书写等系列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和得到能力的锻炼。

5布置课外作业进行补充

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需要通过不断操作和应用方能较好做到熟练掌握的特点, 计算中心针对有些系和专业实验学时不足的情况, 采取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中心的ftp服务器上, 然后通过教师逐个检查或抽查的形式, 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如在操作系统环节, 由于实验时间不够在实验学时中安排命令行操作, 而学生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因此在学习完命令行操作方式后,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完成批处理文件的任务,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一些基本命令如创建多层目录结构、创建文件、复制文件、显示文件夹及文件信息, 同时又通过批出理文件的创建及执行, 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批处理文件的含义、作用, 在创建目录里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相对路径及绝对路径的概念, 同时也能初步接触通过程序来执行命令的思想。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一方面更好的检验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6采用过程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引入了过程考核机制, 改变了过去仅在学期结束时才进行的期末测验, 在整个实验环节穿插了若个单元测试, 比如在实验两周后进行指法测试, 引导学生加强盲打指法的训练, 加快达标进度;在表格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格制作, 来巩固格式设定、公式计算等知识点;在Word学习后增加Word综合测试等等,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动力和压力。通过分散评价机制的确定, 强化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热情和学习内在驱动力。

总之,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计算中心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多练,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来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使学生不仅要学会, 更要用会所学内容。在教学和实践中贯穿系统化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形成脉络,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诸如学生实验缺乏目的性, 实际应用缺乏熟练性等情况, 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如何增加实验吸引力、应用性, 改进课程考核环节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夏建川, 张秀娟, 方芸.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9 (2) .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10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其独特而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需求、面向应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正是由于独立学院与其他本科院校之间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必然要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1 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全校统一,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家境良好,可能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因此对计算机的操作就比较熟练;但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可能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操作是一无所知。面对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教学内容太简单,那么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因为授课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太简单;若教学内容太复杂,那么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就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无法跟上教师的脚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方法,教学效率低。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候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上理论课的时候能够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可一到上机课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也就是理论和实践无法得到有效的统一。

3)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就拿学生们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来说吧,很多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依然无法独立完成论文的排版。有些甚至对基本的页眉页脚的设置、目录的设置及文章的分节都无从下手。笔者也担任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在和其他老师讨论的过程中得知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上述几点都说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2.1 开展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学院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一次全面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摸底考试,从而了解每个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根据考试的结果,将所有的学生划分为3个层次。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术。譬如,对零基础的学生,基本要求是能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结合他们的专业需求熟练掌握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软件;而对计算机有深入了解的那些学生,则鼓励他们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自主设计、开发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2.2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上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突出,若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上,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比较新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已发展的非常成熟。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4]。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首先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能被学生完成的小任务。当然,这个任务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首先,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学习该教学内容的过程;第二,任务完成之后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第四,任务能将所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若理论与实践脱节,该任务不是一个合格的任务;第五,任务不能太复杂,导致学生没有信心完成,但也不能太简单,在任务中需要设置几个具有挑战性的分任务,这些分任务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任务是可以评价的,当学生完成该任务后,能够知道自己完成的情况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步实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而且,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独自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除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后还可以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现在,不仅我院还有很多独立学院都建立了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关于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都可以上传到学院的主页,供学生自学、在线考试和交流。另外,还有很多教学辅导的方法。比如,每个星期安排一到两次的课外答疑,通过E-mail、QQ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2.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是教与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必要时安排教师进修学习。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更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自主“充电”,及时了解自己所带学科的最新技术,并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其传授给学生。同时,为了拓宽其知识领域,在课外时间也要积极涉猎不同的学科门类。

2.4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知识问答”的环节并实行抢答机制,答对给予奖励,答错就惩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在本次课的后20分钟开始进行知识问答。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个课堂中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了。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些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练习题,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将好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习过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学科门类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公共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的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达到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晓钢.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4):9879-9880.

[2]常晓娟,贾成伟.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76-176.

[3]刘晓明.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硅谷,2009(20):166-166.

[4]宋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6002-6003.

[5]姬朝阳,赵纪涛.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8):133-135.

[6]付世凤,王丽丽,陈瑞志.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课教学[J].企业导报,2010(7):222-223.

[7]杨军.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浅析[J].价值工程,2010(32):143-144.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教育价值 信息素养 价值理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7-03

“信息素养”提出有较长时间,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是更多定位于“工具理性”的视野下,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能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能运用电脑适应将来工作,能取得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证书等。笔者认为,与专业课程不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课程不应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应定位于“价值理性”的视野,并在该视野下开展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均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指导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就像一个“工具箱”,老师采用“短、平、快”的教学手段,塞给学生自以为 “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并以此设定教学目标。虽然通过精炼讲解、重复操练,学生能快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但这种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从根本上忽视对高职学生德育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健康体魄、健全心智的全面培养。正如工具理性带来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也正在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片面的、机械化的只能局限在狭窄专业领域内且仅会做单一工作的“机器人”。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原理,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并能在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长期受益。因此,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建立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要体现学生作为“人”而非“容器”的教育价值定位。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素养价值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育任务,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教育价值。根据刘志军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下的信息道德包括: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付诸实践;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知道对特别重要信息进行保护处理;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能合法地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视频和声音信息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教育、信息道德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空洞、教条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能力素养价值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的能力素养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主要由专业课程承担,公共基础课则对通用职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例如,学生利用PPT进行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网页设计比赛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文化素养价值

当今社会,知识量激增,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迅速,社会分工细化,职业岗位不断细分、变化,终身只从事一项工作几乎越来越不可能。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当代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和提高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健全心智价值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心理因素在高职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进入高职院校,他们或多或少带着失落、自卑、孤独、不满等消极心理进入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初入大学的第一年,与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首先学习的也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师德典范、教书育人,以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将从不同角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具有健全心智和健康体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师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很好地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树立信心。如在课堂展示学生的PPT作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上网技能和经验等。

二、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须突破“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探索和实现“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一)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公共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可知,我院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息道德认知有限。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内容认识有限。他们可能了解“计算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但他们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有些学生由于不清楚或不遵守网络社交的安全规则,会出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如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传播小道失真信息、网络成瘾等;有些学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不合理的方式获取软件、视频和音乐等;有些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会错误地下载或浏览不良信息。

信息文化基础较弱。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也导致了他们信息文化水平有限。如学生很少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的常识知晓有限,很少通过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网查询需要的知识信息,缺乏信息整合的能力等。

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仅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看视频或电影、下载音乐等娱乐方面,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支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淡薄。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或学习中存在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并且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当面对很多信息时,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经常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

信息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对于软件工具的学习往往是机械掌握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均很弱,如学生已经熟练掌握EXCEL报表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却不能运用该软件对当天股票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也不会灵活地使用各种图表分析说明问题。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则往往是盲从无目标的,他们缺乏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常常在急需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匆忙查找资料,不鉴别、不筛选,应付了事。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院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他们的信息道德认知有限、信息文化基础较弱、信息意识比较单薄以及信息操作能力不强。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1.提升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品质。良好的信息道德表现在遵守信息道德、了解并维护信息安全、保护重要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等多方面。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的内容,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计算机教师可以选择鲜活的案例如WIKI解密事件、MSN盗号事件等,与学生交流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如何不侵犯他人利益、如何不做垃圾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等等。借助信息处理、收集、利用和创作的课堂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师可以在传授信息操作和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操作行为规范,养成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

2.全面了解信息文化

高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需要对计算机原理和进一步应用奠定较好基础,从而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中获得长期收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文化可通过如下具体措施进行:首先,选择一套集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自我拓展于一体的合适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应用基础教程集中概括了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以及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将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内容章节就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集中介绍,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时介绍色彩属性、图像分类、图像格式、图像压缩、图层等知识和概念;在学习网页设计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云计算、三网合一、物联网等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再次,通过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每个模块测试中均包含该模块相关的信息文化知识,期末考试内容则包含所有必须掌握的信息文化知识,从而强迫学生多次记忆、反复学习。

3.强化学生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下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信息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使用。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生中已经普及,而这些电子设备也都具备信息浏览和信息搜索的功能。如可以告知学生外出时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和导航功能查询目的地址;可以利用上网本查询火车时刻表;可以利用QQ软件发送大文件等。

整合学院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告知学生除了使用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学院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也是学生极好的学习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图书检索技能的简单培训;在学习新软件如Photoshop、Flash时介绍相关专业网站,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范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发现、检索和评价能力。

开展各类学习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主题宽泛的网页设计大赛、家乡风情PPT展示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完成任务学生会进行信息搜索,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取舍,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因而学生网页设计作品往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优秀作品的展示又给予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绝好机会。

4.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能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如Word、Excel)进行各种信息处理;能熟练掌握演示文稿工具(如PowerPoint)制作演讲或报告;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如FrontPage);能熟练进行多媒体创作(如Photoshop、Flash);能查询搜索需要的信息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提高为目标,我们尝试建立起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具体包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演示操练、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运用中提升能力,如指导学生利用手机和视频软件拍摄编辑微电影,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移动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学习等;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真实学习情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将课程划分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学习和考核;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协作学习,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并不是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体现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在每一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刘志军. 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李洁,李小娟. 高职生责任教育内容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张宝全.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作者简介】张 丽,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公共计算机改革 篇1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教育部2010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2012年1月, 新余学院材料物理 (光伏材料方向) 本科专业成功获江西省高等学校卓越计划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立项资助。新余学院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 其培养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十分鲜明。然而, 通过对学校现有计算机公共课的调查, 我们发现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较多地参考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教学中也没有体现出针对专业的特色性教学, 直接影响了“卓越计划”的教育培养目标。因此, 针对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

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是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计算机文化修养的基础课程。通过对我校新能源科学学院2010、2011级学生开展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发现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 开设的课程单一。由于各种原因, 我校目前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仅有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 而通过考察发现其他同类院校往往开设了两至四门。一般来说, 高校除了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 为了满足工科类学生后期学习中对于算法等内容的需求, 往往还会开设一门《C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原理》等编程类课程。

(2) 教学内容重复, 教学设备陈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广, 多数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水平, 而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的课堂上却依旧在讲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东西。另外,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迅猛, 而我们的教学设备与教材内容更新却相对滞后, 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缺乏针对性, 与专业课教学脱钩。虽然是工科学生的必修课, 但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其他课程, 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公共课程后, 很难将所学知识用到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去。

3.适应“卓越计划”的计算机公共课改革策略

“卓越计划”中明确指出:“信息获取能力是知识不断更新的关键, 是工程师终身学习的基础。工程师必须能够通过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和手段获得所需的各类信息,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与我们的计算机公共课设置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将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工程任务分解能力、工程调试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提出在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 加强对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并针对专业方向设计相应的针对性教学, 为“卓越计划”的后续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增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注重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

通过调查与考察, 我们发现许多本科院校普遍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工科专业公共计算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原因是该课程不仅能够很好地训练工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丰富实用的函数功能, 也为训练学生理解、掌握任务分解的思想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课程开设的时间不能太前也不能太后, 可以选择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结束之后, 我们将它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经过大一上学期《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 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学习计算机编程等内容将会更加轻松一些。在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方面, 我们主要是借鉴了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的开课经验。当然,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不能照搬其他高校的, 也不能效仿计算机专业的。一般来说, 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难。教研室在集体讨论之后,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省略了指针、文件、函数的嵌套与递归等精深的知识点, 而加重了对工程调试思想和工程任务分解思想等知识点的教学课时。工程调试思想、工程任务分解思想等内容对现代工程项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几乎没有任何工程背景的大学新生而言, 这些内容将对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十分有帮助。

(2) 加强设备投入和教材建设, 改善教学条件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 用于教学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经常出现计算机数量不足、设备陈旧、场地分散、机房利用率低下、管理混乱等情况。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的资金, 加大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金投入, 对陈旧设备定期检查并及时上报后勤报废;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管理队伍, 选派专人负责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 科学规划机房开放时间, 提高设备利用率。

在教材建设方面, 我们一直强调计算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强调其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们将参考其他高校在计算机公共课教材改革方面的做法, 针对材料物理专业的特点, 编写符合行业发展趋势、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特点的计算机公共课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3) 贴近专业特色, 改进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公共课与其专业学习相关性不大, 且对后续的专业学习帮助甚微。为了实现教学的相关性和学习效果的延续性, 我们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 共同探讨如何建立教学联系, 在内容选择和课堂问题设计、上机练习、任务设计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环节上也做了诸多探索。课堂教学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一般安排在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一些先进的教育技术展开教学, 针对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知识点, 开展案例学习、专题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实验教学则强调任务练习, 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等方式为主, 精心设计练习任务, 让他们置身于某一问题或任务情境, 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来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网络教学主要作用在于课后辅导和拓展学习, 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等教学平台, 进行教学内容发布、作业收发、问题解答等。实践证明, 上述方法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可以取得一定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正在尝试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相关活动, 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各类指导, 以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另外, 由于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的高低和专业兴趣方向,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具体的做法:在新生入学时, 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专业兴趣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或测试, 根据调查数据或测试成绩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 并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容量及深度,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方法有利有弊, 目前我们仅在实验教学中探索使用。

计算机公共课承担着“卓越计划”相关专业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逻辑思维、程序设计等能力培养的重担, 而这些技能是信息化社会合格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 加强对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30-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21-29.

[3]陈萌, 陶咏梅.地方本科院校适应“卓越计划”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2, (10) :80-84.

上一篇:铁路基本建设下一篇:腰椎体滑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