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2024-10-02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共10篇)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1

一、前言

当前人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的传播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新闻传播, 人们可以了解到国家大事以及社会热点问题, 并对信息内容进行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今年来我国有不少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 而新闻与宣传手段的正确运用一次又一次地成功化解了这些危机。

二、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1) 公共危机事件的分类。总的来说, 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其一, 是自然界不受人为控制的事件, 如龙卷风、泥石流、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 这类事件的后果通常非常严重。其二, 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灾难。如煤矿塌方、矿山污染等问题、核电站运行问题导致的辐射外泄等, 这些灾难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的方法来避免的。其三, 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冲突, 如恐怖袭击等, 这种情况的成因比较复杂, 处置起来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具有很大的难度, 也容易留下后患。其四, 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一些不良商贩或者制药企业为了获得暴利以次充好, 对社会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 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所谓公共危机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 能够危及人民的生活, 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或者影响到社会安定秩序的事件。这类事件不仅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还具有较强的演变能力, 这类事件对社会架构、社会道德等的冲击非常大。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历史或者地理、民族原因, 使得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使事态迅速恶化。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对国家和人民造成危害。一般来说, 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有:第一, 扰乱公共秩序,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第二, 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第三, 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第四, 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一定的伤害。总而言之, 不管哪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对执政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处理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所以, 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当尽力控制事件的扩大化, 做好与市民的沟通和信息交流, 积极应对谣言的产生, 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与宣传的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三、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与宣传的传播策略

(1) 新闻与宣传的作用。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防止谣言的产生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新闻与宣传机构应当及时地对政府和相关部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进展和步骤进行报道, 安抚人民群众的情绪, 防止次生灾难的发生。根据以往的经验,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一定会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利用新闻媒体向外界及时准确地发布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并对下一步的行动和救援进展进行发布。在危机事件发生后, 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权威地发布关于危机事件的信息可以起到安抚人心、杜绝谣言、树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良好形象的作用, 有助于缓解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所引发的矛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们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社会,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结论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发达, 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媒体, 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猜测。如果新闻权威部门拒绝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发布, 来自小道消息的谣言就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 也会对新闻权威发布部门的威信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根据以往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来看, 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发布渠道, 公众对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代表政府等官方机构喉舌的新闻发布途径较为认可。正是因为这样,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 面对社会上各种信息的出现, 新闻宣传部门能否及时准确地发布人们所关心的公共危机事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所在。新闻宣传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 新闻与宣传的策略。公共危机事件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故而新闻宣传应当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持谨慎态度, 以免对民众造成误导, 引起民众的恐慌情绪。所以, 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策略。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 新闻与宣传机构应当从稳定大局出发, 辅助政府和处理事件的相关部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宣传机构应当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安抚民众情绪的前提下及时、准确、恰当地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当时刻以大局为重, 牢记党和政府的要求,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常常会危及人民的人身安全, 新闻与宣传部门应当时刻谨记党中央“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刻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身安全放在心中。因此, 在采访人民群众的时候, 新闻媒体应当侧重于关注人民群众的迫切诉求, 多为群众说话, 多为群众办事, 多倾听最底层群众的心声。

四、总结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新闻传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当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后, 要充分重视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从大局出发, 辅助政府部门合理地引导民众, 做好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桥梁, 从而为公共危机事件的顺利处理打下基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 当前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新闻与宣传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候的准确应变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文章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分类以及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与宣传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新闻与宣传,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金鑫.简述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J].媒体时代, 2015 (04) :102-103.

[2]王利霞.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传播的策略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8) :44-45.

[3]董康成.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特性与化解途径[J].新闻战线, 2015 (06) :110-111.

[4]孙晶华.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修辞策略[J].科技传播, 2014 (21) :100-102.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2

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根据中央、自治区、市有关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处置的相关要求,制定我局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预案。

一、制定目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我局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释疑惑,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为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内蒙古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由xx司法局制订,适用于本局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

组长:高奇峰

副 组 长:蔚建平

成员单位:各旗县市区司法局、局属各二级单位

成员:李德先、孟永清、张俊

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办公室设在局政治部。

(二)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职责

1、根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服从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召集有关部门迅速派员集中办公,必要时设立临时新闻中心。

2、负责本局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对外发布和宣传报道工作,加强媒体活动的协调,实施信息统一发布。

3、按照“及时准确、把握适度、突出重点、分类处理、主动引导”的处置原则,召集有关主管部门共同审定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通稿,报经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审批后,由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媒体,适时对外发布事件相关信息。

4、联系沟通采访事件的相关记者,及时向市委、市政

府、宣传部、应急办报告,通过政府新闻发布会、接受采访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落实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交办的其他宣传事项。

五、工作原则和要求

1、及时主动,准确把握。事件发生后,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要立即启动预案,确保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同时,要提请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及时公布新闻联系电话,接受媒体及社会公众电话咨询,并做好各类媒体采访接待工作。应急电话设在局政治部 0474-8320231。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要切实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有利于整个事件的妥善处理,有利于全市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3、严格制度,明确职责。本局的重大、较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要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局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负责组织指导并具体实施。未经授权或批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对涉外事件的新闻发布和报道口径,须报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由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对违反工作纪律,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后期处置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局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组可根据需要,按规定程序要求适时发布善后工作有关新闻信息,并上报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

2、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完毕后,根据市委、市政府、宣传部、应急办对整个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的总结与评估,对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导致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不利并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

七、保障措施

1、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处置工作必需的经费,由局机关统一予以保障。

2、局办公室在组织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新闻宣传工作学习培训时,要将如何做好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处置作为一项学习重要内容。

八、附则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xx司法局

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延伸 篇3

新闻延伸凸显人文关怀

突发新闻,简而言之即突然发生的事,其发展速度往往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处理。和正常新闻相比,突发新闻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然而,如何使读者尽可能长的对近期或当前发生的突发新闻保持持续的兴趣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新闻的延伸问题,提升新闻的长度和宽度,从而使之生命周期更长。对于突发新闻来说,其延伸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

首先,它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以汶川大地震而言,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此次地震震中的有关情况,还会将目前从震中转向四川,再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媒体适应了人们的需求,及时进行延伸,满足了受众。而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全面报道分析,动员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奉献爱心。

其次,做突发新闻进行延伸凸显了媒体的人文关怀。以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我省繁昌县马钢公司桃冲矿区的采空禁区塌陷事故来说,事故导致12人下落不明。悲剧发生后这些人到底怎样了,我省开展了怎样的营救工作?媒体一直持续不断的关注着。这一切,都体现着媒体对于灾难中主体命运的关怀。

再次,它是增强新闻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想占有独家新闻的可能微乎其微。然而,如果在同题新闻中做出不同,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同题新闻来说,尤其是同题的突发新闻,抓住延伸做文章,意义重大。2007年2月28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生一起火灾,六名消防队员和一名民警不同程度被炸伤。在发出首篇有关此起事件的报道后,新安晚报又将视角转向了此起事件中的英雄,对他们的英勇事迹,还有他们个人的情况进行关注,在同城媒体中独树一帜。

此外,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延伸还能够起到警示作用。这种延伸往往体现在一些反思性、监督性的新闻后续上。

不同程度的延伸衍发出多种形式

突发新闻的延伸形式是多样的,其既包括一般性的后续报道,也包括就新闻各个方面所形成的专题报道,还包括曝光之后的后续报道等。这些形式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般性的后续报道。即当事件有新进展的时候,不时地跟进。这种形式更多体现的是记者个人对某一突发新闻的掌控,以及与有关方面的沟通。

专题报道。对于与新闻有关的因素的全面关注,形成一个专题。对于一起突发事件来说,其不但包括现场、亲历者、目击者,救援等内容,还可以延伸到事件发生的原因、成因、背后的故事等等。2008年6月20日,灵璧县发生龙卷风,新安晚报记者当即赶到现场。当晚发回报道。6月21日,记者除了对当地救援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之外,还对灵璧为何屡屡发生龙卷风、龙卷风发生时如何自救等问题进行了关注,形成了一个小的专题。

曝光之后的追踪报道。对报道过的新闻进行集束式追踪,这样做的好处是反响大,能形成良好的效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对于突发事件的继续关注,则可以加大有关部门对报道内容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2007年6月16日,桐城市一村委会新大楼落成,该村委会举行落成典礼,大办几十桌。新安晚报对此曝光之后,又继续追踪,最终,桐城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表态,明确楼堂馆所竣工不得办庆,并对有关人员作出相应处理。

突发新闻延伸应遵循的三大原则

对于突发新闻的延伸,往往会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新闻进行全面拓展,集中推出相关报道,满足读者需求。这对报社的整体采编系统提出了高要求,要求采编人员之间具有较强的沟通性,能够全力协作。2006年7月,涉嫌绑架的葛某某在安徽大市场内被警方发现,而其时他的职务是大市场内的市容队队长。新安晚报记者在获得这条线索后,及时和该报新闻中心进行沟通。报社决定对此起事件进行关注,并立即派出跑公安系统的记者,和获得信息的记者一起,两人一起奋战了一下午,成功将稿件“捕捉”回来。果然,该稿件一见报,就获得读者好评,还获得该报的当月好稿奖。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一次性的推出新闻及其自身的延伸存在着难度。无论是从时间的限制,还是从客观条件的制约角度来说,都决定了记者很难像采写非突发新闻那样,有条不紊的进行搜集资料、构思、采访并成稿。由于第一篇稿件与第二篇稿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这就有足够的时间让记者来思考,完成自己的新闻延伸采写。但不管如何,在对突发新闻进行延伸时,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笔者认为首先不能脱离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不能哗众取宠,为了新闻而制造新闻,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这样的新闻延伸,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是在误导读者,更违反了新闻道德。

二是以人为本原则。突发事件中,最能打动人、读者最为关注的,莫不与个体的生命存在密切相关。拿前文所述的灵璧龙卷风事件来说,新安晚报的记者在赶到现场的第二天,又赶至宿州市立医院,对住在哪儿的重伤员进行重点关注。而一些记者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延伸关注时,常常会不知不觉中漠视生命的价值,而一味追求所谓的独家新闻,这样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三是独立思考的原则。对于突发事件的判断,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关注时,一些媒体记者往往会被有关部门、或者是专家们牵着鼻子走,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能够独立思考,冷静操作,形成自己的新闻延伸,并结合实际进行采访,体现出自己个人的思想。

对突发事件新闻延伸的操作

突发新闻的延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分为对事件本身的追踪,对事件背景的交代,约请有关专家解析、善后处理、普及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延伸呢?

从延伸的内容来看,记者对新闻进行延伸可从多角度入手。可从事件的亲历者入手,挖掘他们身上的故事;可以从相关部门入手,了解事情的处理情况;可以着眼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或情况,以事件为依托展开宏观调查;还可以根据情况阐述自己的反思或事件观察,等等。前两者可谓是浅层次的延伸,而后两者则是更深层次的,在操作难度上相对而言也较大,对于记者的思维高度也提出了高要求。

2007年12月7日,合宁高速发生80余辆车追尾事故,很多司乘人员拨打电话求救,然而,由于部分急救车被困在车流当中,动弹不得,众多求救者只好在冰凉的高速上苦苦等了两个多小时。这一事件发生后,新安晚报记者和其他多家媒体记者都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在同样的采访环境中,新完晚报记者经过深入探访,旗帜鲜明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高速公路救援,能否有别的营救措施,让生命不再等待?提出了空中救援的设想。

如果正常的角度考虑,这只是一起普通的车祸,但新安晚报的记者却有着自己个人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建议,不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很有可能对城市交通救援决策者在未来行使手中权力,参与道路救援决策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对突发事件的延伸角度和方式都是多样的。但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记者要始终充满激情。不但在第一线采访时要充满激情,而且在现场撤离或消失的时候依然充满激情,这样始终保持在采访状态,有助于提升新闻的敏感性,以及对新闻的把握,从而促进自己对整个事件形势的把握。

另外,还必须注意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连续性有助于受众对新闻的全面和深入把握,有时效性的新闻延伸,能激起读者的充分兴趣。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新厌旧”的读者往往会将那些过时的新闻丢到脑后,再怎么延伸估计也很难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了。

不管如何,对于突发新闻的延伸说到底是新闻角度的选择问题,作为一名记者,除了要在平时的新闻采访中多思考,多提炼之外,新闻之外也要多下工夫,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以提高。■

舆情事件中的“新闻搭车”现象 篇4

5月2日,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发生枪击事件,当地45岁农民徐纯合因为涉嫌暴力袭警,被执勤民警开枪击倒身亡。枪击案发生后,该事件通过网络迅速发酵,由于民间与官方对现场描述存在脱节,而且现场完整视频也迟迟不见公布,遂而引发公众及媒体对“铁警开枪合理性与当地维稳合法性”的质疑。

随后,由于当地官方一直保持沉默,导致舆情走向开始转移,甚至超出了枪击案本身。部分网友将目光延伸至当地的贪腐问题上,一时间关于当地官场的举报帖在网上集中爆发,特别是与枪击案有关联的当地官员受到重点关注,愤愤不平的网友们试图通过网络举报“曲线救国”。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市公安局、安庆市政府等无关政府机构纷纷“躺枪”,忙坏邻家政务微博。

在枪击案次日,庆安副县长董国生迅速慰问受伤民警,并肯定其“坚持与歹徒搏斗的行为”。随后,网友迅速曝出其户籍年龄、学历造假以及妻子“吃空饷”等问题,随后,董国生被宣布停职接受调查。此后,庆安检察院干警在网上实名举报该院检察长超标用车、悬挂假车牌等行为,引发大量网友评论。另外,当地教师实名举报该县官员倒卖教师编制的贴文也在网上走热,绥化市教育局后回应正在清理审核教师档案。

据《新京报》报道,庆安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当地政府部门正面临舆论冲击,大批媒体人士涌入县城,网上舆情也接连不断。其表示,目前当地政府网信办正在积极接收此类网络举报,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调查部门。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大网络论坛发布的举报信息集中于5月12日,被举报对象除当地部分主要政府官员外,还有公安、人社、教育、纪检等部门,相关事件已超十起。

为何会出现“新闻搭车”现象

当舆情事件进入公共视野后,特别是成为社会焦点事件后,公众会对该相关“舆情周边”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而举报人也会趁此机会在网络上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的爆料贴文,以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从而促使以往难以获得关注的问题得以解决。于是,网民与举报人共同发力,推动舆情事件“新闻搭车”现象的出现。这在过去的杨达才微笑事件、甘肃张家川少年被拘留事件、南京周久耕天价烟事件等多起舆情事件中,已得到过验证。

在本案中,由于副县长董国生火速慰问争议干警,在网上激起民怨民愤,成为一系列当地举报事件曝光的导火索。在副县长出现问题后,与他关联的部门和官员的问题也同时引起关注,这体现了舆情事件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著名新闻学教授喻国明指出,类似案例如果发生在其他地区,一旦深究细查,很可能具有潜在普遍性,这是官员的监察管理体制疏漏所导致的传播现象。知名传播学教授沈阳也指出,部分网民对网络传播规律比较了解,当某个事件爆发后被公众围观,而事件又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如周期冗长、围观过程激烈、悬念足够大,就很容易产生二级舆情事件和舆情链条。

“新闻搭车”现象该怎么破解

之所以会出现“新闻搭车”现象,其根源往往在于舆情事件本身未能得到妥善处置,或是涉事主体舆情应对不符民意预期,故意藏着掖着;或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够,所提供证据、细节不能令人信服,引发舆论反弹。多起案例警示我们:舆情涉事方一定要及时监测民意动向,以法治为原则,以社会公约数为方向,认真积极、及时有效处置应对舆情事件。如若不能先行一步有效处置舆情,便可能会陷入“新闻搭车”漩涡,不仅政府公信力大受损失,而且极有可能“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扯出原本并无关联的舆情。这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或领导干部来说,是完全得不偿失的。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5

【关键词】新闻素材 社会热点 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品德课程内容应“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当下是一个海量资讯的时代,教师如果善于从这些资讯与热点中精心择取有德育意义的内容,就能极大地丰富学校的品德课程资源,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实感和有效性,帮助学生丰厚社会认知,形成独立自主的价值判断。本文笔者试从五个角度例谈时政新闻与热点社会事件在品德课堂中的应用。

一、思辨式应用

运用两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德育课堂常用的方法,而让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现实问题,让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两难问题及时走进德育课堂,能让课堂变成一个为学生提供思考生命、生活、社会的相对集中的鲜活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与思考社会现象的意识,增进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安全伴我行》单元中的第3课《红绿灯》时,可以应用以下这个新闻事件:2016年2月4日傍晚6点半,宁波市中心的江厦桥东因晚高峰堵成一锅粥。等红灯间隙,一辆救护车的警笛声从轻到重响起,然而此时路况堪忧,前后左右都停满了车,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就在这时,为了给救护车让道,三四辆私家车集体闯红灯。为此事网友齐声大叫“好样的”!你怎么看?

通过讨论,师生可以达成一个共识:既不支持闯红灯行为,又要想办法给救护车让道,如果因为闯红灯造成新的事故,就会忙上添乱。由此可能还会引发出新的两难问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了给救护车让道闯红灯,交警部门是否可以法外处置?硬性法制与柔性情理之间如何取舍也是两难问题。如此,通过一则新闻,可以让学生多方面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但是,在课堂上呈现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两难事件时,首先要坚持儿童立场,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教师要注意缓和地引发、谨慎地指导,而不是简单、急切地拿各种事物去说教。要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的理智,不听信偏见、不屈服权威,思辨的目的是唤醒理智的成长。其次,两难事件的择取一定要紧扣生活,越是贴近生活,学生越熟悉,越有“话”说。

但是有些两难素材,涉及文化差异,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谨慎驾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但不追求结果。如美国苹果公司与FBI之间因2015年12月圣贝纳迪诺县公共卫生部枪击事件展开的关于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如何取舍的争拗事件。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此类新闻素材教学生探究性地思考社会问题。具体做法可以是在课堂上模拟一个特别法庭或者是听证会现场:将各持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无明显倾向的学生作为观众,教师作为主持人。不作结论推断,只为引发更多思考。

二、拓展式应用

在现实中,新闻资讯既承担了社会交互功能,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它能够拓展我们的社会人文视野,丰富我们的社会认知,进而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一个有意义的新闻素材出发,向外延展,为学生提供全景式素材,从而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富国强民之路》单元中的第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笔者引用了2015年“9·3大阅兵”这一重大新闻资讯。通过这次阅兵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至之前新中国举行的14次国庆阅兵情况,还可以以1949年、1984年、1999年、2015年四次阅兵庆典进行比较,思考为什么这四次阅兵之间能取得如此大的跨越?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情感。

笔者认为,以新鲜真实的新闻情境拓展学生视野,比简单枯燥的介绍和说教要有意义得多,它可以此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世界。不过,在择取拓展类新闻素材时,不可为拓展而拓展,而需指向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对社会的影响及事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等。

三、对比式应用

帮助学生学会分辨善恶美丑,既了解这个世界有着许多丑陋的东西,又相信美好的事物永远占据着主流,并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学校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每天翻新的社会新闻中,美丑杂陈,正误皆现,教师可以择取其中具有鲜明反衬对比的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成长的脚步》单元中的第1课《诚实是金》时,可以引用以下两则新闻资讯作对比式应用。

齐鲁网报道,2016年3月13日,河南南阳陈女士带着母亲来郑州看病,此前的治疗已花去家里所有积蓄,她们为了节省跨市取款的手续费,出发前将借来的3万元现金带在了身上。当日11时许,陈女士和母亲坐上一辆86路公交车。车上乘客比较多,车厢内有些拥挤,一名女子挤到了陈女士和母亲中间,陈女士没有多想。在南阳路宋寨站,陈女士把母亲扶下车,之后发现包里的钱少了一多半,钱包也不见了,查点有17000多元救命钱不见了。陈女士拨打110报警,长兴路分局刘寨治安中队调取车内监控开始寻找嫌疑人踪迹。监控拍下了嫌疑人撸起袖子盗取乘客包内现金的场景。案发13天后,3月26日19时30分,郑州警方发布消息称,嫌疑人被抓住了。

这位小偷的丑行激起了网上的一片讨伐之声。与此新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后两天浙江在线发布的一篇报道。

浙江在线2016年3月15日报道,1982年年底,温州乐清的蒋爱芬孤身一人从娘家出发到山西长治务工。在郑州火车站转车时,身上仅有的130元钱被偷走了。走投无路的她,独自躲在火车站角落哭泣。一位陌生小伙了解了事情经过之后,将身上的50元钱借给了蒋女士。事隔34年,通过多次多方联系,蒋女士今年年初终于联系上了当年的吴先生。吴先生说,自己早就把借钱这事给忘了,对蒋女士会不会还款自己也从没多想。不过,蒋女士说,34年来,自己一直没有忘,也不会忘。

女子苦寻恩人34年,只为还当年50元的新闻事件, 宣扬了中国传统的感恩、济困美德,在社会诚信严重缺乏的今天显得异常可贵。

对比式应用新闻素材取舍面广泛,可以有诚信、公共空间意识、国际援助、环境保护等各类主题。但是教师在应用此类新闻素材时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原则。

四、整合式应用

围绕一个新闻主题呈现一组材料,有时候往往能引起更多的思考。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为了美好的生存环境》单元中的第2课《科技是把双刃剑》时,笔者整合呈现了以下一组新闻材料:

2009年“双11”淘宝商城交易额0.5亿元;

2010年“双11”淘宝商城交易额9.36亿元;

2011年“双11”淘宝商城交易额52亿元;

2012年“双11”天猫商城交易额191亿元;

2013年“双11”天猫商城交易额350亿元;

2014年“双11”天猫商城交易额571亿元,产生2.78亿元的物流订单;

2015年“双11”天猫商城交易额912亿元,产生的物流订单数达4.67亿元,所有包裹里程加起来可绕地球1100万圈。

组织学生阅读以上材料之后,再交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说你家的网购故事,体会互联网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二是购物狂欢之后,纸箱、编织袋、塑料袋、胶带纸和用作防震填充物的海绵、泡沫塑料等“快递垃圾”也随之来袭。怎么办?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不妥善解决的话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环境问题。从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有很多:怎样可以为网购商品包装瘦身?店家为店铺声誉不惜过度包装怎么办?快递公司能否在分拣货物和运输过程中“温柔”对待每件快递?在讨论中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最终还是要靠科技手段:可以发明一种充气式环保包装袋,既可以保护商品的安全性,又可以极大地减少包装物;可以利用3D技术,绝大部分商品只需商家网递原材料,再由买家自行在家打印,也可以极大减少包装负担。

整合式应用新闻素材往往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深层思考,让学生透过新闻现象思考社会本质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五、感悟式应用

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内心世界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中观照内心的感人事件,能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德育更真实、更有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我们爱和平》单元中的第2课《携手共创和平》时,笔者应用了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以色列拍宣传片《谢谢上海》这个新闻事件。

2015年8月26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创作的一部象征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公益宣传片《谢谢上海》在上海正式发布。 影片在以色列拍摄而成,宣传片中人人高举由汉语、希伯来语和英语3种语言写的“谢谢”标牌,希望借此向上海人以及中国人在他们“处于历史最黑暗的时刻”所给予的情谊与友好道声感谢。在课堂上,笔者也给学生播放了《谢谢上海》这个视频。通过这个新闻事件,学生在心中感悟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跨越民族与文化的友谊。

生活中的感悟式新闻,比如2014年11月,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一位76岁的拾荒老人“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新闻,引发网络围观。围观的原因有二:一是杭城书香浸润人心,阅读无贵贱;二是看书前“净手”细节。到图书馆看书已经成为杭城百姓的生活常态之一,然而老人阅读之前特别洗手之举却并不多见,他的做法猛然间让人们重温了对知识和书籍的虔诚崇敬之感。这样的新闻能够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触动,远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感悟式的新闻重在养性养心,但是在择取时要有针对性,不求奇闻异事,而要选取那些看似熟悉却又以特殊方式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之处的事件,为学生诠释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新闻每天都会发生,开放品德课程,新鲜资讯就会像一股清新之风流入课堂,巧加应用,亦可涤荡心灵、塑造灵魂。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6

关键词:新闻编辑,突发新闻事件,报道,重要性

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全球文化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态势。新闻媒体属于连接国家和公众的平台,公众可以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动态,这就对新闻编辑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在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充分发挥新闻编辑的作用,才能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的突发事件。

1 新闻编辑的职责

编辑工作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把信息传播给公众的一种活动。如今,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公众对编辑工作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因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编辑的主体来分析,编辑实际上就是新闻信息整理和传播的实施者;从编辑过程来分析,编辑实际上就是对大量社会信息进行筛选,并从大量社会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活动。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公众对新闻的渴求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新闻编辑的工作压力,部分新闻编辑甚至出现了迷惘的状态。新闻编辑需要应用一些信息技术对搜集到的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形成一篇全新的、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也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方向,特别是遇到突发新闻报道时不能慌乱,要端正工作态度,合理处理突发新闻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突发新闻报道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精神需求和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2 新闻编辑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重要性分析

2.1 快速传播新闻报道

新闻编辑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新闻编辑工作是否顺利对新闻传播有很大影响,新闻编辑会把日常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把各类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然后对信息进行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闻素材的作用。如果新闻编辑直接把信息拼凑在一起,公众根本无法理解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新闻报道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新闻编辑必须对大量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对于突发新闻报道新闻编辑就更应该具有选择性,这样才能删除信息中所包含的不良信息,给公众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公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新闻编辑必须能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精神需求,对公众进行引导。既然新闻编辑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对新闻编辑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媒体本身必须认识到加强新闻编辑培训的重要性,丰富新闻编辑培训形式,优化培训内容,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在一起,丰富新闻编辑的知识储备,提高新闻编辑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培养新闻编辑的反应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筛选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新闻编辑必须学会取舍,使新闻报道突出主题和核心,简明扼要,才能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价值。

2.2 新闻编辑必须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特点。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新闻报道也必须突出时代特点。在新闻编辑工作过程中,必须在大量新闻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果新闻编辑筛选信息的速度比较慢,即便新闻编辑能在大量新闻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那这篇新闻报道也已经过时,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突发新闻报道更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新闻编辑必须能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快速筛选出重要的新闻信息,并在第一时间把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传播出去。

2.3 充分发挥出新闻编辑的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新闻编辑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必须要增强新闻编辑的责任心,并增强新闻编辑的归属感,让新闻编辑参与到新闻制作过程中,这样可以让新闻编辑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新闻媒体还应该完善内部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新闻编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新闻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体现出新闻编辑的社会价值。

3 结语

让新闻事件进程中的悬念吸引观众 篇7

1 挖掘新闻事件中已有的悬念

悬念无处不在, 许多日常生活事件进展本身带有悬念。《从改变电视的语言形态开始》文中提到, 过程之所以有欣赏价值, 往往因为有悬念需要解开。过程与悬念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前提:没有悬念的过程平淡无味;而失去悬念之后, 过程本身就只能是一种用以欣赏的表演。如果连“欣赏价值”都不足以支撑全过程, 这样的过程就会变得冗长乏味, 难以忍受。人们宁可熬夜看直播, 也不愿意转天再舒舒服服地看赛况录像。因为比赛的结果意味着悬念的释放, 而悬念一旦被释放, 过程就失去了意义, 当足球比赛的悬念解开之后, 仍有欣赏价值的就只剩下“射门集锦”了[1]。

现实生活中, 不仅足球赛有悬念, 百姓投诉也有悬念, 如情况是否属实, 问题出在何处, 能否解决。如突发事件类报道:某市一处供水主管线爆裂, 导致全市多个区域大面积停水降压, 预计10小时后恢复供水。如果按照新闻通稿来说事件本身较为简单, 可能一句话就可以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说清楚。但如果按照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 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可以挖掘, 是什么原因使管道爆裂, 外力原因还是管道本身年久老化;自来水主管线有几条, 哪些区域受影响停水哪些区域没有受影响;现场多少名抢修人员, 抢修是否有难度, 能否按预计的时间抢修结束并恢复供水等, 这些都是观众最想了解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 生活事件中的悬念值得重视, 尤其是有人或事掩盖某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时, 这种“悬疑”就更值得去破解。

一个优秀的记者, 他的每一个逼近事实核心的追问, 每一个剥笋式的分析, 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发现, 都会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这些过程就是节目的最亮点[2]。

2 观众所直接感受的“悬念”, 来源于叙述结构

大多数观众不是事件亲历者、见证人, 无法直接感知事件本身的悬念, 只能通过媒体间接了解。以足球赛为例, 足球赛已结束, 对未知结局的观众来说, 看录像, 那种现场景象的同步化呈现效果, 再加上未知结局, 有点类似于比赛正在进行。这里实际上体现了直接感知、间接感知的差别。

记者是诸多新闻事件悬念的直接感知者。在摄录生活事件的进程时, 必须依据事件进展状况依次摄录诸多影像片段。但是在报道中, 这些影像片段的前后次序是依据阐述需要重新排列。这样, 记者在描述事件、层层剖析、形成报道时, 将生活事件的悬念及其解开过程带给了观众。也可以在文本叙述中有意展现记者采访、调查的过程等一些片段。在一些容量大的新闻纪实节目中, 常用采访、调查的进程作叙述的结构线索, 让新闻事件本身、记者就此进行的探访都充满了悬念, 事件真相如何、记者如何获知真相, 这些充满未知数的进程吸引了观众。

以抢修供水管线爆裂事件为例, 记者在现场采访工程抢修人员, 将一些悬念逐个解开。用纪实手法叙述:管道是由于年久老化发生的爆裂, 供水主管线一共有三条, 当时只爆裂了一条, 还有很大一部分区域的供水没受影响, 只是降压;当天维修过程中还下雨, 抢修的难度非常大, 维修工人寻找漏点更是一波三折, 先前新闻通稿说的预计10小时恢复供水是根本不可能的。出乎现场众人的意料, 抢修过程中旁边一条供水主管线又接连发生爆裂, 维修难度瞬间加大, 最后用了整整48小时才抢修结束, 恢复了正常供水。如用《为何停水两天两夜》或《直击48小时抢修现场》为标题, 去揭秘这48小时紧急修抢的过程的曲折和艰辛, 这样一来, 既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 使事件通俗易懂, 又让观众了解到抢修工人的不易, 充满了人情味。一方面给百姓做出的解释, 另一方面也给政府树立了形象, 达到三方满意的效果。

由此可见, 如何描述新闻事件进程中的悬念, 属于叙事技巧。如何在作品中叙述事件, 属于用艺术手法表达。因此, 不能把新闻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结构线索理解为记者的实际采访、拍摄进程, 也就不应把描述悬念、设置悬念同“真实”与否等理论探讨挂钩。从这一角度看, 用新闻现场景象叙述, 在记录现场景象时重点关注过程、细节、氛围、设计悬念, 都只是新闻传播的表达手法, 其内在品质还在于电视记者应当怀有社会责任意识, 具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

摘要:新闻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 已逐渐成为新闻采制的基本技巧。在运用这些技巧过程中, 却离不开一种最基本的叙事技巧, 那就是设置悬念。

关键词:悬念,进程,叙事技巧

参考文献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8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分析

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的, 可能会或者已经严重危害到全国或者一定区域内的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以及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的事件, 一旦发生, 就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发生了突发事件, 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新闻舆论引导, 以此来稳定人心, 降低损失。

如果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没有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某年广西南丹发生的矿难事故, 当地政府采取了隐瞒措施, 但是新闻记者却将其揭露了出来, 除了造成严重的影响之外, 还导致众多高官的落马。而采取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 则可以有效降低损失, 如2008年发生于杭州地铁的坍塌事故, 当地政府及时的进行通报, 科学处理事件, 获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 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坚持新闻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根本原则就是新闻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必须要牢牢地坚持党的领导, 新闻媒体要将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进行积极宣传。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要正确引导舆论, 不能够填堵添乱, 需要帮忙处理突发事件。在具体的突发事件报道中, 需要牢牢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从总体考虑, 要有足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对群众利益和情绪等进行科学及时地把握, 对事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充分考虑, 并且将报道后可能会产生的效果进行充分考虑, 通过新闻舆论引导, 来稳定群众情绪, 对党和政府的形象进行维护。

二、坚持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原则

目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 各类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及时进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的构建工作, 将相关信息真实准确地提供给公众, 除了促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之外, 还可以主导舆论走势。要想成功引导舆论, 就需要在事件发生之后, 快速回应, 对突发事件快速处理和应对。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 如果有瞒报或者缓报的现象出现, 将会导致大量小道消息的存在, 对大众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政府就无法主动的开展舆论引导工作。那么就需要坚持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 这样话语主动权才可以有效掌握到手中。如果媒体不能够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就会陷入到被动状态。如拉萨发生的打砸抢事件, 事故发生之后, 没有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 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 如传统思维偏见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等等, 西方媒体开始大肆进行阴谋论的报道, 那么之后我国再进行新闻报道, 就会显得滞后和无力。当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我国媒体及时全面的报道了真实的地震状况和抗震救灾情况, 对于谣言的出现, 起到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促使社会稳定发展。

在新闻发布时, 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 由相关部门来审批发布内容, 如果相关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没有新闻发布任务, 就不能够擅自发表意见或者接受其他记者的采访, 否则就会在说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导致信息错乱现象的出现。对于有新闻发布任务的工作部门, 需要及时向处置突发事件的其他工作部门通报新闻发布的内容以及其他的问答口径。

另外, 在新闻发布时, 也不能够拘泥于传统方式, 需要综合采取多种形式, 可以由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吹风会以及专访和书面回答等等;同时, 在新闻发布的时候, 还需要结合媒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组织。

三、建立相关机制, 采取多种引导策略

一是构建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对于前来采访的记者, 需要给予足够的服务, 如提供交通工具等等。为了避免他们从其他途径获得小道信息, 甚至是做一些不科学的猜测等, 就需要将相关信息主动及时的提供给新闻媒体;为了促使记者更方便的接受采访, 还可以设立新闻中心, 提供其他的相关服务, 如电话、传真、上网等等。

二是构建信息上报和舆情研判机制:要对突发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 并且通报给其他相关部门, 研究如何发布新闻。同时, 还需要对海外媒体报道充分关注, 通报给上级和相关部门, 这样在舆论引导时, 就可以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结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 会导致突发新闻事件的出现, 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严重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采取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 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占领舆论高地, 掌握话语主动权, 稳定民心, 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邹欢芳.新媒体背景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新策略[J].新闻天地, 2010, 2 (12) :123-125.

[2]彭昆.新浪微博在突发新闻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与写作, 2012, 2 (7) :98-99.

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 篇9

危机新闻发布可以看成是科学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形式, 同时科学传播也是危机新闻发布中的重要内容。科学传播既是传播者理智的体现, 又是受众解除疑惑, 恢复理性心态的动力。在突发事件中, 科学传播不但没有停止, 反而具有一般社会条件下所没有的独特性和重要性[1]。

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不良事件中新闻发布实践为例, 探讨危机新闻发布中科学传播的意义、表现和政府、科学家群体、媒体间的互动。

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科学传播意义

危机事件往往会因为涉及面广, 对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从而激发了公众对事件相关科学知识的渴望。与日常情况下以需求为导向, 政府大力资助、社团组织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科学传播机制有所不同, 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科学传播以政府为主要传播者, 以特定突发事件中的科学信息为传播内容, 以大众传媒为主要渠道, 以社会大众为对象, 其传播效果会由于社会关注度高而被极度放大, 从而使相关科学知识获得广泛传播的最佳时机。

首先是科学传播是危机应对中的重要环节。薛澜等人的研究认为, 危机事件的特征包括突发性和紧急性、高度的不确定性、影响的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性[2]。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然的, 使人措手不及, 事件本身又非常复杂, 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 对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从而大大激发了公众对事件相关科学知识的渴望。在此情况下, 公众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对事件的科学定性、科学解释, 对事件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以及科学防范的知识和技能, 以克服对无知和不确定的恐惧心理, 实现趋利避害, 预防可能的风险。同时, 公众也急需获得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来理解和配合政府采取的决策和措施, 实现知情、表达、参与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科学信息具有即时的重要实用价值, 使平时让人敬而远之的晦涩的病理、药理、传染病学等知识成为新闻报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其次是危机新闻发布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形成科学传播的黄金时机。在危机事件, 政府需要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 实现社会动员, 行使社会管理职能, 保证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和监测者, 需要满足受众的全面知情权;民众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最新信息以及相关科学知识, 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三者高度重合。因此,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政府频频发布新闻, 媒体不遗余力报道, 民众求知若渴, 产生常规情况下难以企及的传播效率。以H1N1甲型流感事件为例, 据不完全统计,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召开的有关“甲流”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有150多场, 及时公布疫情, 传递科学信息, 有效减轻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使得严格防控得到了民意的支持;各媒体整合优质资源, 报道的密度、深度和广度蔚为壮观, 这与日常新闻报道中科技新闻边缘化形成强烈反差[3]。

第三, 危机新闻发布为政府、媒体提供了科学传播的互动平台。传统科学普及往往是政府、科学家居高临下的灌输, 受众只需要服从、尊重或接受科学。而在危机新闻发布中, 通过政府和媒体的互动, 政府努力向全部传播群体和受众昭示清晰的科学应对思路, 显示科学应对的态度, 彰显科学处理的能力与效率;媒体则可以通过提问和质疑, 促使政府完善科学信息的传递, 甚至调整科学应对思路。二者的互动和博弈使科学信息的传播更加清晰, 也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产生长远的影响。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不良事件新闻发布为例。从2007年7月开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设立了较为规范的自主新闻发布制度, 发布重大食品药品监管新闻。在2007年的广东佰易事件、甲氨蝶呤药物损害事件、2008年的肝素纳事件、刺五加不良反应事件、2009年的“大连金港安迪”生产销售问题人用狂犬疫苗事件等多次药品不良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频频发布事件动态信息和科学信息, 邀请科技专家作为发布嘉宾, 举办例行和专题新闻发布会, 使科学传播成为危机新闻发布的重要内容。

危机新闻发布中的全面信息流

2006年1月出台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并根据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什么是全面的信息发布?在既往关于危机新闻发布的研究中, 新闻传播学者较多强调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和及时表态, 使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科学传播受到或多或少的忽视。事实上, 危机新闻发布中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其它发布信息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不可或缺。

全面的危机新闻发布应当包括三部分信息:事件动态信息、政府应对信息 (政府表态也是一种应对) 以及科学知识信息, 三者结合形成政府新闻发布完整的信息链条。事件动态信息是指反映突发事件当前状况以及将来发展变化趋势的信息, 是对正在发生的和未来状况的描述;政府应对信息包括表明党和政府对待突发事件的立场和态度, 为解决危机采取的具体措施;科学知识信息则是对事件起源发展的科学解释、对事件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以及政府科学决策和科学应对措施。在政府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过程中, 仅仅强调政务信息的公开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传播相关科学信息, 解疑释惑, 满足媒体和公众的科学知识需求, 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在危机事件的新闻发布中, 这一科学传播是贯穿全过程的。

新闻发布中的三种信息需求会呈现相互交错、此起彼伏的状态, 形成不均衡的信息流动。而全面的信息流必须包括动态信息流、政府应对信息流、科学信息流,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按照斯蒂文·芬克关于危机传播提出的四段论模式[4], 危机传播可划分为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期。在突发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新闻发布中新闻发言人不仅要不断地向媒体和公众报告目前为止所获知的事件动态和政府采取的措施, 而且要帮助公众更准确地理解面临的风险,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背景信息, 运用科学知识、科学事实和数据等来说明情况, 争取获得舆论的支持。而后一点正是科学传播的意义和功能所在。

在危机潜伏期, 新闻发言人要准备危机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了解可能的风险, 搜集有可能发生危机的科学资料, 加强与媒体和有关部门的联系, 提高科学素养。

在危机突发期, 突发事件爆发, 往往局面混乱, 事态错综复杂, 一时很难搞清楚事件的确切状况和前因后果, 公众此时最需要的是政府表态和科学应对措施。新闻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向媒体和公众提供经过授权和核实的动态信息, 向公众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提供大量科学知识, 为事件初步定性, 消除小道消息, 告知公众可以采取的科学应对措施。

在危机蔓延期, 公众最需要了解对事件性质的科学分析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新闻发言人要帮助公众更准确地了解面临的风险, 接受反馈信息, 为事件准确定性, 并对政府的决策进行解释。

在危机解决期, 公众会关心如何科学防范新的危机、对事件的科学评估和事件责任的认定。新闻发言人要接受反馈信息, 教育公众增强科学防范意识, 防止新的危机。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刺五加不良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为例。2008年10月6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有3例死亡。

在10月8日、11日、14日、16日和18日10天时间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在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刺五加不良事件的五条新闻通稿和一篇相关知识小贴士;11月6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与记者交流;11月7日发布后续消息1条。

事件动态信息流:10月8日, 通报不良事件和死亡病例, 把重大用药安全及时警示公众;10月11日, 疑有问题刺五加注射液已得到有效控制, 其他三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人病情稳定;10月14日, 通报事件调查进展, 对事件初步定性;10月16日, 通报部分批号的部分样品有被细菌污染的问题。11月7日, 通报刺五加不良事件查处情况并给予科学定性。

政府应对信息流:10月8日, 暂停销售使用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10月11日, 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的工作组正抓紧对事件的成因进行调查;10月13日, 责令并监督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召回已上市的全部刺五加注射液;10月16日, 各地还要进一步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 严密监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11月7日, 通报刺五加不良事件查处情况。

科学知识信息流:10月11日, 网站发布刺五加注射液相关知识问答, 共包括9个问题:1、什么是刺五加注射液, 其临床用途有哪些?2、刺五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严重不良反应有哪些?3、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怎么办?4、如何正确使用刺五加注射液?5、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应注意什么?6、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7、什么是药品严重不良反应?8、如何区别药品不良反应与疾病本身症状、药品质量问题?9、如何正确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10月14日, 公布科学检验结果;11月6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颜江瑛通报刺五加注射液严重不良事件的阶段性结论并和记者进行交流, 回答记者对中药注射液质量的质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这次事件的新闻发布中不仅及时发布了事件动态信息和政府监管措施, 而且主动发布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检验结果。由于有政府的权威信息, 绝大多数媒体根据政府发布信息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同时, 公众也通过危机新闻发布及时了解药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危机新闻发布中科学传播的多方互动

对于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科学传播, 政府无疑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关于政府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 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如一种假设是认为政府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是科学传播活动的组织管理者[5];另一种假设是认为政府在科技传播中代表最高层次的国家或政党立场, 采取中心广播模型, 即自上而下命令、教导, 政府和其他供给主体采取单向推动, 受众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6]。在危机新闻发布中, 政府的两种职能都是存在的。一方面, 政府是危机事件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 承担着重要的传播者职能, 另一方面, 政府负责事件的指挥与组织管理, 成为事件中的指挥核心与灵魂[7]。

在履行传播者职能时,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不良事件的信息传播中, 必须按照规定, 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政府公告等途径进行信息公开, 重大事件要通过组织新闻发布会进行公开, 使政府成为危机传播中的第一信源。

在履行组织者职能时, 政府要吸纳科学家、媒体和公众的意见, 使新闻发布成为以政府为中心的科学传播互动平台。政府要承认自身的有限性, 即在科学传播中政府不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 也不是传播渠道。政府必须尊重科学家群体的意见, 承认科学传播的受众与主体的多元化, 承认公众态度和公众发言权的重要性, 推动科学传播从中心广播模型阶段向缺失模型阶段和对话模型阶段的转变[8]。

1) 政府与科学家群体的互动。由专家对技术性问题做出解释, 使信息更具权威性, 在事件的解释上也更有说服力。对于药品安全等专业性较强的危机事件, 利用专家解释相关信息应当成为新闻发布工作中的常规做法。

2) 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新闻媒体不是管理部门而是舆论机构, 具有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组织舆论的功能。新闻发布应当成为政府和媒体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成为互动交流最畅通的渠道。具体形式可以包括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提问、突发事件中采访政府领导, 以及政府组织媒体采访突发事件现场等。

3) 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危机新闻发布要及时回应公众的科学质疑, 回答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新闻媒体也要广泛了解公众意见, 做公众的真正代言人, 发挥政府与公众交流的中介作用。

以“大连金港安迪”生产销售问题人用狂犬疫苗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为例。2009年1月,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报送进行批签发的狂犬疫苗留样, 按补充的检验项目进行了检验, 检验的初步结果表明:该企业生产的部分狂犬疫苗可能存在缺陷。虽然该起事件中,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并未接收到不良反应的情况, 但由于涉及人数众多, 容易在公众中造成恐慌。

在事件的新闻发布中, 政府与公众、科学家群体和媒体均进行了较充分的互动交流。

——与公众的互动。1月12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政府网站发出通报, 提醒公众药品安全预警, 告知公众该企业生产的部分狂犬疫苗可能存在缺陷, 国家局已要求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其产品依法控制, 当地食品药品监管局已开展调查处理。同时, 告知公众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尚未收到该产品使用后不良反应的报告。2月6日和12日, 又两次通报了问题疫苗已被控制、召回和处理企业违法行为的信息。同时, 药监局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变化, 了解公众可能担心的问题和关注热点, 制定新闻发布预案。2月11日, 召开新闻发布会, 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与媒体的互动。一是回应记者的质疑。有《经济日报》记者提问, 大连金港安迪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部分人用狂犬疫苗, 被检测出含有违法添加的核酸物质, 对这个事件的定性是什么?狂犬病疫苗它有一定的有效性, 而且一旦患上的这个传染病死亡率非常高, 我想请问药监局有没有对这种违法添加的核酸物质对药效的影响有一个评估?对于这些敏感、热点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新闻发言人做了政策方面的回答, 同时邀请了相关专家从科学角度进行了解答。二是邀请传统媒体现场采访。经与中央电视台策划,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办带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和中国医药报记者前去大连进行现场采访。

——与科学家群体的互动。在2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 专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解释技术问题。专家从科学角度分析了违法添加物质对药物的影响, 即违规添加的物质已经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抗病毒治疗, 并经过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上市药品。新闻发言人颜江瑛紧接着进行了补充:“对这个企业来说, 只要没有按照生产批件和生产工艺生产, 进行这种违法添加的, 我们就会对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新闻发布中的回答既坚持了政策原则, 又从科学角度进行了详细解释, 避免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参考文献

[1]石国进.公共突发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7.

[2]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11.

[3]秦志希, 王琼.从科技新闻看公众科技信息知情权之缺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3.

[4]Steven Fink (1986) .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5]吴国盛.谁应担起科学传播的重任.光明日报, 2000-11-2C02版.

[6]郑念.科技传播机制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9.

[7]石国进.公共突发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7.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记者素养 篇10

突发事件是指在意料之外所发生的事情, 由于是突然发生, 所以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大量的受众。新闻记者是整个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主要角色, 其身上背负的担子非常重,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我国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媒介传播方式的不断发展, 如今大众对于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便捷, 新闻报道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变得比以前更加地广泛。随着媒体形态的多元化, 媒体之间的竞争正在日益加剧, 不少媒体都在抢发突发新闻, 以博得大众的眼球, 但由于事件未明, 此类报道往往带有较强的猜测性, 容易导致新闻失实。所以,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突发事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突发新闻, 新闻记者要具备判断信息可靠性的能力, 并对此进行核实和合理利用。如果新闻记者缺乏相关的素养, 那么就很可能无法对新闻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从而可能导致片面或不真实的新闻出现。

二、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需具备的素养

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于记者素养的要求比较高。首先由于事发较为突然, 其次突发新闻会受到广大受众的急切关注, 所以对于突发新闻的报道必须十分谨慎。这也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报道出公正、全面的新闻事实。在突发事件中, 新闻记者所需要具备的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新闻的敏捷反应能力。遇到突发事件, 记者必须迅速对整个事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 准备好需要解决的疑问, 对事实进行核实和确认, 并且快速组织语言, 然后再将事实报道给广大受众。

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有些突发事件隐藏着一定的危险, 为了更加全面、详细地报道新闻事实, 通常新闻记者都需要赶赴第一线, 这对于新闻记者的身体和安全来说是个挑战。所以作为一名报道突发事件的记者, 必须具备坚强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敢于为了报道事实的真相而不怕困难。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 当时天气条件非常恶劣, 不少公路受到了破坏, 然而却有不少记者不畏艰难险阻赶赴现场, 随同救援队伍对汶川地震进行详细报道。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记者这一职业经常面临诱惑的选择, 这极大地考验着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有部分记者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 尤其是面对“蛋糕”时容易选错方向。例如在2002年的山西繁峙特大爆炸矿难事故中, 11名记者由于收受了矿主的贿赂而发布虚假报道掩盖事实。因此, 只有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才能在报道中真实地反映人民的心声, 充当好和谐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号角”和“方向盘”的角色。

三、提升突发事件中新闻记者素养的有效对策

近些年来, 由于网络的兴起, 大众舆论监督对于媒体的关注力越来越大。新闻记者的任何报道都会受到大众的检验, 这更加要求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 以便沉着、公正、快速地进行新闻报道。对于提升新闻记者素养的对策,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进行专业的职业素养提升。突发事件报道非常考验记者的职业修养, 要在第一时间内对事实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 这也需要广泛的知识积累, 所以记者在工作之余还需要提升自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在报道中, 要“坚持真理, 忠于事实”, 不被恶势力所打倒, 不被糖衣炮弹迷倒, 时时刻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此外, 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语言组织能力, 不用过分夸张或者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字眼, 以免产生舆论误导。面对灾难, 要客观地进行报道, 向公众传达真实可靠的信息。

制定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少突发事件当事人和单位为了掩盖事件真相而对记者进行贿赂。监督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违规报道行为的产生, 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于越界的记者制定相应的严厉的惩处机制, 例如进行公开批评、训诫、警告、甚至吊销记者证等。一旦发现违规, 绝不手软。除此之外, 对于贿赂新闻工作人员的个人或者机关也要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 还可以让广大群众一起参与到对于新闻工作的监督中来, 设置群众举报热线或者其他公开的监督平台, 共同促进新闻队伍的健康发展。

促进政府与新闻媒介的合作。政府作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新闻媒介的引导与合作, 政府和新闻媒介两者之间紧密相连。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如果政府未能及时阐明事件真相很可能导致新闻记者妄自猜测, 从而出现失实报道。所以政府和新闻媒体、记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 打造畅通快速的信息分享渠道, 让媒体和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报道事件原委、损失等。同时记者在突发事件前, 应竭力保持头脑清醒, 以事实为依据, 不可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

[1]郑保卫.加强道德修养担负职业责任维护新闻真实——从“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谈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08) .[1]郑保卫.加强道德修养担负职业责任维护新闻真实——从“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谈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08) .

[2]任美荣.以深度报道体现宣传价值——《重庆日报》灾难报道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记者.2004 (09) .[2]任美荣.以深度报道体现宣传价值——《重庆日报》灾难报道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记者.2004 (09) .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下一篇:吸收稳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