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课文枣儿的教案设计

2024-08-13

初三语文课文枣儿的教案设计(共3篇)

初三语文课文枣儿的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新词,复习剧本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揣摩剧本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呼吁学生关注弱 势群体。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戏剧冲突,深化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合作探究法。3、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大家看图片,听歌谣。

2、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枣儿是仅仅是一种美食吗?

(饱含着人间亲情,远方的牵挂)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枣儿》去体会一下。

二、温故知新,积累字词

1、回顾剧本常识:分类(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话剧小品)、内容、特点(幻灯4)具体从文中去体会!

2、咬文嚼字,识枣儿。

提问:1、本文把空间集中在什么地方?

2、文中出场的人物有几个?(老人和男孩)

3、剧情简介: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展开一段亲切的交往。那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交往的怎样?

三、演读感知,尝枣儿:说枣儿 永不褪色的亲情

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

1、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3、文中老人与男孩的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形象?(语言、动作) 温馨提示:

男孩: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

老人:亲切一些,长者风范,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关注人物,品枣儿: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老人:老一辈农民;老一代长者形象。(疼爱,不是祖孙胜似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给父亲留枣儿,温顺的搀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拉钩)

这样两代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都想从对方那里寄托相思,那他们的亲人去哪儿了?

提问: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你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观念都有很大变化) 讨论: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现实中的状况--独守家园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亲人早日归来) 只好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一课小小的枣儿,那么

五、探究写法,悟枣儿: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1、作者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亲情的呼唤,对故乡和传统生活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2、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内容: 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亲情”,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齐读结尾童谣,用歌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对亲人的期盼(呼唤亲情,渴望温馨)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很多人为了发家致富外出打工,把这个家园只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使这两代人在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中生活。

六、拓展延伸,唤亲情(播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图片)

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无奈的表情,令人心酸,那是对亲情和温馨的呼唤和渴望。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1、关注留守老人和孩子,抽空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2、呼吁离家的人们常回家看看,给父母该有的温暖,给孩子们应有的快乐...

七、跟踪充电,献爱心。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让我们的爱在岁月的河流中像小船一样飘荡。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

初三语文课文枣儿的教案设计 篇2

1. 领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领袖类题材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领袖都是以平常人的身份去展现自己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胸怀远大、关心后辈等高尚品德。领袖生活化、平民化的事迹, 使学生对领袖产生亲切的感觉, 使学生认识到领袖之所以能成为伟人, 就在于他们生活在人民中间, 处处想着人民。

(1) 领袖题材类课文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功能。这些文章注意主题内涵的丰富性、多元性:有的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隐藏着人物的生命关怀意识, 例如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表现了彭德怀的深明大义和对生命的关怀;有的表现了人物刚毅的浩然正气, 例如课文《军神》刻画了无产阶级军事家坚毅刚强的性格特征;有的表现了质朴与崇高的精神面貌, 例如课文《朱德的扁担》展现了朱德身上具有的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品格。这一个个倾注了丰富生命意蕴的光辉形象, 激荡着学生的情感世界, 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资源。对一篇篇课文的解读, 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次难以忘怀的精神之旅。

(2) 领袖题材类课文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在课文中, 关于领袖的文章占有很大的篇幅, 例如我国的有孙中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 外国的有马克思、列宁等。这些领袖都具有榜样效应, 用有关领袖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教学, 能在培养学生理想和信念时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教学时, 除了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外, 更多地还要引导学生以领袖为榜样, 对领袖的事迹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文章才能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学生, 文中的领袖才能以可亲可感的形象感染学生。例如, 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文章后, 许多学生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 为了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美丽, 我们也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 每年栽一棵树。对领袖文章的学习唤起了小学生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激情, 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2. 领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设计

(1) 领袖题材类课文教学要人本化。领袖也是人, 他们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更多地想到了人民的利益,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中去。教材中关于领袖的课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多地展现领袖的人格魅力。例如, 在对《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邓小平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教育学生以领袖为榜样, 鼓励他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语文课文“助学稿”的设计与运用 篇3

一、单篇课文“助学稿”的设计

根据课文特点,基于对目标的定位、学情分析及知识呈现等方面的考虑,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

现行新课程教材多是只呈现学习对象,缺少处理对象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只罗列学习目标,缺少引导学习者一步步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其实,学习过程是把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的基本保证,呈现学习过程的阶梯是“教材”变为“学材”的重要转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可以做这样的“助学稿”设计(如下表所示)。

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既明示了学习目标,又把抵达这些目标的学习流程相对固定下来,便于学习者沿着台阶一步一步深入课文,接近学习目标。

这种“助学稿”的设计关键在确定课文的功能定位的“一级目标聚焦”后如何进行“二级目标聚焦”。具体做法详见笔者拙文《目标聚焦:语文课文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有效策略》(发表于本刊2011年1-2期)。

2.嵌入式“助学稿”的设计

有些叙事性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展开,环环相扣,有严密的逻辑顺序,不适于打乱。现行新课程教材的学习目标往往会局限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的目标,显然不能体现一篇课文实质的教学价值。参考国外教材“搀扶式”的编写形式,可以进行嵌入式的“助学稿”设计。

《七颗钻石》“助学稿”设计

嵌入式“助学稿”,按照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在文章的关键处提出问题,指引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看到作品中蕴含的意蕴。把读和练紧密融合成一体,就像清晰的地图纹路,能引导学习者有兴趣地一步步学下去。教材中很多故事情节很强的叙事性课文都可以这样设计“助学稿”。

3.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知识组块,散点呈现的学习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组块的形成,同时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助学稿”的设计应帮助学生有机整合知识。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我们就将插图、字词学习及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整合,设计“助学稿”。

《哪座房子最漂亮》“助学稿”设计

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很好地物化了我们曾研究的“识字阅读有机结合”的“语境识字”的成果,这样的整合方式还有很多。

二、单元“助学稿”的设计

新课程教材按专题设置单元体系,专家在编著时都做了较严密的考虑,因此,单元“助学稿”的设计一般在尊重教材原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微调,如换、调、增、删,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1.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前,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引导。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动物一组”,单元课文的编写体现了“情境—功能”型的体例,对学生学习写动物的文章颇有典范价值。但几篇选文在写作知识上相对独立,缺乏联系,不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因此,单元学习前可设计前置任务式“助学稿”。

“动物一组”前置任务式“助学稿”设计

观察任务的前置,让学生提前积累写作素材,随着学习逐步丰富。

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使学生在单元学习前就心中有数,学习中不断深化,逐步丰厚积累,最后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

2.整理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后,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总结性的整理。引领学生通过整理,使自己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使自己在学习方法策略上有所提升。

“动物一组”整理式“助学稿”设计

单元“助学稿”的设计既保证了原来目标的达成,也把相关的选文联成一个整体,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但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从整体观照局部、从局部观照整体的系统观念。

“助学稿”的设计,为教师分析课文的教学价值及定位“学什么”“怎么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教师研究“助学稿”的设计及运用过程,也是最实在的教师教学研修。

上一篇:心理实习自我总结下一篇: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