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历史

2024-11-06

教师发展历史(共12篇)

教师发展历史 篇1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学校”的现代理念确立了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实现度取决于主体作用的发挥度,主体作用的发挥度取决于主体专业的发展度(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发展能力)。“教师发展学校”是“学校发展教师”的目的,“学校发展教师”是“教师发展学校”的前提。要让教师更好地发展学校,学校首先必须要很好地发展教师。

近几年,面对转型发展的诸多挑战,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紧抓关键要素,重抓教师队伍建设:校长诸华平的《校本师资队伍建设》一文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校级名教师工作室的推广经验连续8期在《丹阳日报》上刊登,丹阳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的“333”教师培训工程,教师许明脱颖而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每年均有教师被评为“丹阳市十佳教师”“镇江市十佳教师”,2016年,学校被评为“丹阳市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硕果累累,造就了学校持续发展、生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长效机制,实施“333”教师培训工程

学校发展教师需要系统的规划。近年来,学校围绕“发展教师”这一主题,全面实施“333教师培训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开展三个层次的培训、打造三支队伍,通过三个“抓”,逐步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个“抓”为抓行政团队建设、抓学科组团队建设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抓行政团队建设,即抓工作作风建设,抓部门贡献力评价。所有行政人员通过不断转变工作作风,研究管理方法,改变管理思维,形成管理风格,提高执行能力。学校定期开展行政培训,如每学期一次的全体行政人员外出培训、每次为期一周的青年行政人员干部跟岗培训等,这些培训开阔了行政人员的眼界,提升了管理能力。行政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行政队伍不断成长,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一批年轻行政人员正在茁壮成长。

抓学科组团队建设,即抓备课组建设,抓“教学五认真”的落实。抓好备课组建设,首先要加强备课组长的培训,每年级根据教学情况制定了《备课组长考核细则》,每月进行量化评比,选出优秀备课组。细化“教学五认真”要求,依据丹阳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学五认真”实施意见》和学校重新修改整合形成的《实验学校“教学五认真”新规定》,学校认真强化对“教学五认真”的指导、督查、整改和考核,不断抓实备课组集体备课工作,坚持常态化听课交流机制,确保每周公开课集体评议和网上评课的效果和质量,严格落实“周检查、月汇报”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学校先后有二十余名教师获省、市级赛课一、二等奖。

抓班主任队伍建设,即抓针对性培训,抓后备力量培养。不断健全班主任队伍管理制度,通过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沙龙、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优秀班主任”培训工程,围绕常规管理问题抓培训,结合中心工作、突击性工作抓培训,突出副班主任队伍抓培训,使班主任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综合实力。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学校多名教师获得镇江市、丹阳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多人被破格晋升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

二、搭建有效载体,开辟三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学校在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策略中,突出“三个挂靠”建设:

一是挂靠教育界的名家,开辟校内培训基地建设。学校紧扣“三自”办学理念,开设了“自在大讲堂”,先后邀请陈锁明、钱志亮、高金英、郑杰等全国知名的教育名家来校讲学,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教育的发展前沿。

二是挂靠高校或专业的培训机构,开辟假期培训基地建设。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进行合作,每年利用暑期时间进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小学衔接”等专题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挂靠名校,开辟跟岗培训基地建设。学校积极开展与省内外名校的联谊学习,和他们结成联谊单位,分层次、分批次派出校长、中层行政干部进行周期性的跟岗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借鉴,在比较中反思,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汲取名校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对自我的发展要求,从而不断增强对学校和部门工作的领导力。

借助“三个挂靠”建设,学校形成了一个个队伍建设的有效载体,让“请进来、走出去”发挥出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创设高效平台,发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纽带作用

学校发展教师需要创设发展平台,有序开展“校级名师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市级、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学科引领和辐射作用: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创建为导向,激励更多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效发挥他们对队伍建设的带动作用;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为纽带,优化合作性学习型组织,有效推动学科团队建设;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职责为动力,聚集学科教学精英,有效形成“三自课堂”建设的攻坚力量;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全覆盖为目标,构建完整的教科研网络,有效形成高效课堂建设的完善系统。

继学校教师吴春和成为丹阳市第一批十大名师工作室导师,教师许明成为丹阳市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导师后,在他们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创建了第一批名师工作室4个、第二批名师工作室8个,涵盖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中学数学、中学英语、中学生物、计算机、心理健康等多门学科,辐射了多个学段。一年多的时间里,带动80多名教师开展了100余次课堂展示、沙龙研讨、专题讲座、教学比武、参观考察等活动,进行了20多个课题的研究,其中国家级课题“创班花文化特色,走‘三自’育人新路”已成功结题,省级课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以文化为载体建构心育式德育模式”等成功立项研究,有21名教师在省、市级各类赛课中获奖,有40余篇论文发表于《小学语文设计》《教学月刊》《江苏教育》《班主任》等国家、省、市级刊物。名师工作室逐渐成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成为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打造了一支有成就、有影响的“三自”教师团队。

为建立健全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加大对名师工作室的表彰和奖励力度,2016年7月,学校面向全市,联合联谊学校,聘请专家领导,举行了第二轮名师工作室展评活动,通过导师汇报、沙龙互动、专家点评、现场投票,并结合会后的材料评审、教师投票、微信投票,开展了名师工作室评比活动。9月初,经个人申报、行政投票、学校研究,学校第三轮名师工作室成立,启动了新一轮名师工作室的研究与建设。

四、强化主流导向,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能

学校发展教师需要把握主流导向。学校通过师德建设的常抓不懈和自主管理的不断推进,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强烈追求。

师德建设常抓常新,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在“戴伯韬教育思想”引领下,围绕“三自”办学理念,将教风、校风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强化“三风建设”,营造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思想道德。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树立以德治教的道德意识;集中开展师德公开承诺签名活动,“感动实校十大人物”“十佳新人新事”评比活动,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全校师生、家长、社会人士投票评选,树立学校师德典型,发掘教师典型的事迹和先进经验,提高教师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性,营造浓郁的师德师风建设氛围,切实提高师德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丹阳市四星级先进党支部”。

自主管理不断创新,激发队伍建设内在动力。学校积极整合处室职能,成立三大中心,发挥其在条线管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年级部职能,实施扁平化管理,发挥其在条块管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强化行政自主管理效能的同时,逐步扩大民主管理组织,构建以学术委员会、师德委员会、申诉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校长助理团、教师督导团、行风监督团等非行政性组织为主体的协调管理体系,逐步落实自主管理的职能,不断扩大自主管理的参与范围,不断增强自主管理的参与力度,加强和推进学校自主管理的综合实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以学校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一项永恒的命题,也是一项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自觉适应新要求,紧抓“队伍建设”这一发展关键,在务实中作为,在创新中作为,在开拓中作为,为学校突破瓶颈制约,迈向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教师发展学校”是“学校发展教师”的目的,“学校发展教师”是“教师发展学校”的前提。学校采取多顶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实施“333”教师培训工程;搭建有效载体,开辟三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创设高效平台,发挥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纽带作用;强化主流导向,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功能。这四项举措的实施为学校迈向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转型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内在功能

教师发展历史 篇2

―――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交流材料

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在区教育局暑期读书会之后,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发展标准》和《方案》进行了认真学习,并结合我校教师实际,制定了《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方案》,并通过全体教师会议进行发动并开展工作。下面就我校近段时间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向领导和各兄弟单位作以汇报和交流。

一、建立专业发展档案,健全组织制度建设。

1、高标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根据教育局要求,我校在学习发展标准的基础上,由教科室对每个学校的教导主任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并对各校教师根据实际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要求,由各校教导主任根据要求指导各校教师剖析自己的现状,规划自己三年的发展,并认真填写发展档案。中心小学对每位教师提交的档案表及教师的学历、获奖证书、论文、教学反思及学校运行的教师教学评估档案融为一体,装入每位教师的档案盒,作为教师的最初材料进行专档管理。在此基础上,教科室组织人员根据每位教师的档案基本材料建立了电子档案,并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进行分类整理,实行动态管理。

2、健全组织制度建设。活动开始之初,学校成立以汤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科室和各校负责人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教师成长的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工作。同时建立健全了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规范了校本教研工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运行做好保障。(1)学习培训制度。引导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习惯,组织教师参加长期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培养教师“工作学习化、学习习惯化”的职业生活方式,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2本与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并形成5000字以上的学习记录(指教学日记、读书笔记、研究论文或报告等)。平时要勤于翻看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努力拓宽学术视野,加强知识的储备和理论的武装;(2)完善教学调研制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制定推门听课制度、跟踪听课制度,加强常态课的绩效管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教师关注每一节课,培养教师的质量意识。我们采用随机与指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领导的课堂调研,及时了解教学动态;二是学科组的课堂调研,要求学科组根据本学科教师的情况进行听课指导,课后进行诊断式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校本教研活动制度。为使校本教研有序、有效地开展,我们规范了学科组、备课组的职责,确定校本教研活动时间,要求各组在活动前制定好计划,教研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突出教研的实效性。

二、研训一体,创新形式,引领教师共同发展。

在完成学校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行动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师对自己发展目标的确立后,我校确定了以研促教,研训一体,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校本研修、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探索。

1、落实三级校本教研网络,保障研训工作高效进行。

一是处级学科教研组,成为教师学习成长的共同体。二是校级和分片研训,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三是分年级(备课组)组内教研,建设教师同伴互助的小家。这三级研训网络从教师的师德教育、理论学习、校本教材开发到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问题研究,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从全处兵团到年级小组等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校本研训工作得以高效进行。

2、努力创新、探索校本研训新形式。

校本研训中我们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为首,师能为主,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将理念和专业的引领与行为的跟进有机结合,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统一,将课题研究与问题研讨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了以学代培(教师读书行动中自我研修、集中交流)、以赛代培(各类竞赛课、综合能力比赛、教研课的说、研、听、评)、以结对代培(师徒结对)、以研代培(主题研究、课题研究、问题研讨)的校本研训形式。

(1)以学代培:教师的个人自主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学校要求每位老师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书香校园实施方案,期初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并定期开展教师读书交流会。每学期,教研室和教导处都认真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纳入教师量化考核。

(2)以赛代培: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每个学期都会有各级竞赛课进行,这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良好契机。我们抓住每一个竞赛机会,认真组织校内选拔,选定人选后再组织老师们集体听课、研课、磨课。同时,本学期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先后开展了有效课堂观摩课、读书研讨课、多课型示范课及计划举行的学科基本功竞赛,以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

(3)以研代培:以研代培是指做好校本教研中的科研工作。即以“教育科研”为主体,通过活动这个载体,以研代训,以研代培,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在课题研究中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实效性。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做出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以结对子代培:为了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年轻教师迅速成熟,造就一批新的骨干教师,我处继续开展“导师制”活动。在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人力资源,积极推进“导师制”,加快我校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具体采取结对子、拜师傅的形式,分别从备课指导、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其中,指导教师的示范课不少于两节,徒弟的研究课不少于四节。除此以外,徒弟每月还拟写一份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送指导教师师审阅。在彼此的互动中,不仅提高了徒弟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促进了指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全体教师素质的提高。

3、构建交流展示平台。

(1)、网络平台。学校利用网络设施及技术优势,构建了傅庄中心小学网上交流平台。开设了“课改论坛”、“教育信息”、“教学案例”、“课件展示”、“教学反思”、“论文交流”等栏目,让老师们通过校园网络,进行广泛交流,我们把教师之间的直接对话和教师网上交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设计讨论、学生问题诊断、教师听评课交流、教学反思交流、教学问题研究、知名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对话等活动,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促进、共同成长。(2)、展示平台。积极实施教师培养工程,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学新秀的评选工作。积极开展各种业务技能竞赛,开展“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组织课堂观摩、教学技能竞赛、说课比赛以及评选典型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优秀教育科研论文等活动,为广大教师开辟互动交流的通道,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教师成功发展的体验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建立科学、民主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即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奖励和处罚教师,不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为此我校想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上做一点尝试和探索。

(1)完善“积分制”评价体系

“积分制”评价是指教师个体根据自己的三年规划和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工作实绩,根据量化评估标准获取积分的办法来实现自我专业发展设计的评价,这一评价的主体以各校教导处、教研室和教研组为主,是一种以定量为主的评价,这也是现在我校主要运行的评价方式,在这一评价上我们根据教师的建议继续完善和改进,同时我们尝试构建多元的评价方式。(2)积极构建教师自我增值的发展性评价。

教师发展历史 篇3

[关键词]青年教师实施方案;制度建设;工作内容;质量保障

本课题在分析国内外教师发展中心运行的的实际情况,掌握现任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及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层面、学校自身、教师和学生社会历史背景层面分析其影响和制约因素。文章基于上述情况提出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和青年教师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由组织机构构成、中心使命和教师发展任务、教师发展制度、主要工作内容、质量保障体系构成。由于篇幅有限,部分工作内容和质量保障体系在后续的文章中陆续发出。

一、教师发展组织机构构成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做一个善于从管理层发现机遇、为教师提供支持的服务机构,既满足教师的需求,又符合学校的行动规划。

大学教师发展组织建设要有合理的机构设置,文章中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机构由五部分组成,中心主任、副主任、教学咨询专家、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发展联络员。教师发展中心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组成,教学咨询专家一般由各个院系的负责人、教学、科研副院长及各专业负责人组成。中心与各教学单位设专门的联络员,联络员熟悉本教学单位的教学整体情况。中心还进行高等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大学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视野拓展。

二、教师发展中心定位、使命

1.中心定位。为全校专任教师、实验教师、新进教师服务, 为学校的决策服务,为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更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教学改革、教学政策的制定服务。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必然需要将教师和学生发展需求纳入机构建设统筹考虑的范畴。

2.中心使命。中心使命要以学校政策和教师发展计划为导向,以组织机构为载体,以与各院系合作联盟为平台,以教学、科研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

三、主要工作任务

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任务主要有教师发展项目、教育技术服务、质量保障体系三方面。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和学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大小、教学投入情况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制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关键作用。

四、教师发展制度建设

1.新教师发展制度。新教师入校后的三年内是教师发展中心密切关注的对象。由教师发展中心制定教师发展制度,组织培训项目,主要针对为以后的课程准备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或任务的宏观设计等方面培训。密切结合以老带新制度,发展中心会学期内定期和指导教师联系,结合中心所做的系统工作,确定新教师是否可以独立承担一门课程。

2.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高校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很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学实践锻炼。青年教师上讲台要从见习、实习、助教到独立教学的教学过程,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3.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政策和教学激励机制也对教师的教学有重要影响,教师考核要重视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考核,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真正做到教学科研并重。

4.建立健全教师引进及管理制度。学校要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师资引进过程中,要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作为聘任考核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加大加强教学研究的力度,吸引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

五、青年教师发展项目

文章由于篇幅限制,教师发展项目只关注新教师入职校内培训,课堂观察项目。

1.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为新进教师准备开设一门新课撰写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培训项目,通过使用有效课程设计的原则评估教学大纲。要求新教师考虑一些实质性的活动,为他们所在领域的本科生指导和进行课题讨论。培训内容包括讨论的话题包括课程设计、有效的演讲、主动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评估。

2.课堂观察。教学咨询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是在任课教师提出课堂观察的要求后,进行的听课程序。教学咨询专家和教师面对面讨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科知识背景并确定讲课的思路和方式,明确是否需要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来改变教学效果。在需要的情况下,教学咨询专家对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记录下观察到的数据,数据可通过详细的笔记、教学活动流程及课堂录像进行记录。

教师上完课时后,要离开课堂,咨询专家立即召开学生反馈会议,咨询专家把事先拟好的提纲发给在场学生,内容包括:

1)请列出这堂课的主要优点,请简单解释或举出每个优点的例子;

2)请列出这堂课哪方面需要改进或者教师需要改进的具体做法;

3)教师的授课状态,包括授课内容、方式、方法、是否满意,请举例说明;

4)辅导答疑的内容方式方法是什么,有什么需要再继续完善的地方;

5)作业是否能及时反应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应用性领域强的专业课教师处理作业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更好地方式改进教学;

6)8分钟到10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沟通后,咨询专家记录有效建议信息, 咨询专家利用调查结果短期内为教师写一个总结报告,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三个工作日内咨询专家和教师要有一个见面会,将学生与专家的反馈结果分享给教师,讨论下一步教学总体计划及改革措施。

对于第一次上讲台的新教师,课程的中期要有课堂观察的过程,教师发展中心要派专业相关的教学咨询人员去现场课堂观察,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声豪.美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M].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0.

[2] 库克(美).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教学中心的作用[M].2011-05.

[3] Kay J. Gillespie, Douglas L. Robertson, and Associates. A guide to faculty development [M].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2010.27.

作者简介:张海梅(1977-12),女,汉,吉林九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教研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JGJX2015D189)、吉林省教研课题(GH150310)、(GH1503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发展历史 篇4

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高校教师自我发展

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使中国的教育由大变强, 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 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提高教师素质。高等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阵地和动力源泉。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 是高校构建的重要部分, 其教学和教育能力的提高不仅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更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那么, 高校应该在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并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一、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性

近几年,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管理观和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高校教师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首先,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教师不断自主发展的必要性。“高等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陈希, 2010) 可见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等,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促使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自我更新来顺应新形势的发展。

第二, 高等教育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方面强化了竞争机制, 评、聘分离的聘用制的引入和级别工资的划分使得教师再也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不断地为自己设定下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

第三,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得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高科技的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学科研效率和成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技能, 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资源的获取、相关教学和科研软件的使用等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

第四, 知识的快速更新也让教师意识到不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 教师应当将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传递给学生, 而教材的编撰并不能完全跟上学科发展的速度,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来弥补书本的不足;其次, 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趋势使得教师不能只关注于本专业的学科知识, 还必须对相关学科有所了解。

二、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目前, 国内各高校均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内进修深造, 例如参加各种学历或学位进修班和由教育部门或是教育出版机构开设的短期培训班, 或是到其他高等院校参加就某一课题开展的短期培训;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 以获取继续深造的机会;二是国内访问学者。主要是让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等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坚力量走出校门参与校际学术和管理交流, 以期在相关学科领域获得动态的和前沿的信息, 更新教学和管理的策略和理念。三是出国深造。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外高等学府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进修学习;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利用当地和中央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种继续教育机会出国深造。四是校本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教师的专题讲座, 聘请专家就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一教学理论与教师展开讨论;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及在新、老教师之间开展帮、带学习;跨院系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五是教师自学, 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而在课后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

以上各种发展方式既有高校的努力推动, 又有教师的自主参与, 促进了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但是以上学习途径也有其局限性。第一, 某些学习项目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教学安排, 增加经费支出;第二, 学习和进修的名额有限, 只有部分教师有机会参与;第三, 某些培训机构开展的项目深度和效度不够, 培训水平和结果差强人意。第四, 以上途径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给予技术支持。

针对这个问题, 有没有一种既快捷又方便, 在校园里就能获得及时帮助和支持的发展平台呢?

三、创建有特色的教师自我发展平台

高校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 应该为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和及时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而不仅仅是扮演管理和督查的角色。

目前, 国内各高校都设有师资科, 师资培训处和科研处等部门, 但这些部门的工作都比较程式化,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不妨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 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搭建具有特色的教师发展平台。

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为例。该中心包括一名主任, 一个教师合作和联络团队 (包括管理和分析专家, 学术技术顾问、图像艺术家和教师协调员) 以及由18名教师代表、管理者和学生组成的顾问委员会。

该中心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科研支持以及相关服务, 鼓励教师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为教师开设相关培训班并提供个人指导, 力图创造一种支持教师作为教育者、学者和团队合作者的积极的学术氛围。

该中心担负着促进教师发展, 增强教师活力, 使教师不断丰富自我的重任。中心设计和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来支持和帮助教师的发展。这些项目包括:1、怎样促进教学的完美性;2、怎样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3、怎样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4、开展促进学术研究和教师创造性的活动;5、加强专业和服务活动;6、为教师提供特别的赞助项目。例如主席支助项目, 新教师导航项目以支持教师的学术研究等等。

该中心还为教师提供学习环境设计咨询, 购买和使用技术软件咨询, 教师课堂观摩, 版面设计服务, 一对一的教师咨询服务, 兼职教师支持, 教学和技术工作坊, 教、学和技术评估, 技术培训和支持等常规服务, 每周都有为教师开设的培训课堂, 教师可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参与, 或直接到办公室咨询。

简而言之, 富乐敦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就是一个辅助教师发展的服务性专设机构, 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支持。国内高校也应该建立起专门的教师发展指导和服务机构。高校内教师发展平台的建立会因各高校的不同特点而各有所异, 但总体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树立服务意识, 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 (2) 认可和拥护教师的多角色地位。即教师既是教育者、学者、专家还是团体成员。 (3) 关注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增长。 (4) 促进跨系、跨院的交流活动, 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能增强合作。 (5) 反映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不同模式, 提供综合的、动态的、灵活的支持项目。 (6) 开展减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孤立感的活动。 (7) 鼓励和支持教师了解新角色和责任, 并且进一步提高现有技能。 (8) 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与目标之间达成平衡。

总之, 高校为教师搭建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更能够推动高校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 因为高校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质量, 而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是教师素质, 正如哈佛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 教师一定要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秦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误区及对策[J].成人教育, 2009, (08) .

[2]俞立中.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9, (1) .

全国教师发展大会教师学习心得 篇5

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导向,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①要端正工作态度。教师,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梦想,也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有用人才的历史责任,岗位神圣,使命光荣。要端正工作态度,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务实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教育方式,鼓起学生向上的勇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学识、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②要规范自身言行。教师是社会生活中有知识、讲诚信的群体,一言一行传递的是正确思想,表达的是真诚意愿,这也是教师这个行业受到尊敬的原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以优雅的举止、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来激励和熏陶学生。

三、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途径。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并重,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四、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质量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教学出水平。我们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研究办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要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实施过程性、激励性和多元化、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引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②确保教育出成绩。在苦抓、苦教、苦学之风中,大力倡导教研、教改之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自己抓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确保教育成绩次次有进步、年年创新高。

历史教师不能太“历史” 篇6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迅速成长

搞好课程改革需要新教育理论的支撑,历史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也包括对新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吸收。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以及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把其融进历史新课程中,不断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实施历史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行为的形成,提升理论,拓展视野,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沟通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以及知识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要介绍雅典法庭审理案件时是用“水时计”来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他用矿泉水瓶作教具制成“水时计”(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盛水倒立,瓶盖上钻一小孔,水通过此小孔滴漏进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以便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审案的情景。一起办公的两位化学教师看“水时计”的工作过程后,提出两点建议:(1)水是无色的,学生看不清楚,能否使用有颜色的液体?他们找来两小片红纸,浸泡在水中,鲜艳夺目的红色液体顷刻间便制成了。(2)倒进“水时计”的水怎么计量?历史教师使用水瓶来计量,而化学教师则建议使用化学试验时使用的量杯或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同时体现出雅典法庭的公平。

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互助、合作与沟通。在办公室里,教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中与同事密切合作,大家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助、合作与沟通,可以促进教师迅速地共同成长。

三、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资源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中学历史教学交流网(http://home.cfe21.com/xzwsp)、中学历史交流网(http://lsjxw.wo.to)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信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教学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

四、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要依靠自己并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反思检查自己的教与学,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部分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历史教师才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寻找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断地运用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和充实。

例如: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必修一中“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内容标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至少应该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成文法和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区别;第二,什么是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区别;第三,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什么是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审级制度等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些概念或术语。

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历史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只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程教学,就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静怡.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韩冰.与时俱进搞好高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13(21).

[3]亢丽芳.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35).

[4]杨贵.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J].学周刊,2013(3).

教师发展历史 篇7

我们依照卡茨将教师的发展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成熟时期的发展规律理论,根据教师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思想认识、任教学科的特征,将教师分为不同层级,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

一、针对新教师,成立青年教师学习小组

我们针对本校教师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工作5年之内的教师新手对培训需求为:48%的人有参加教师培训的需要,46%的人有迫切需要。

针对新教师的特点,我们组建了青年教师学习小组,构建了“四化”管理机制,强化了对新教师的培训:力求实现专家引领常态化、同伴互助经常化、自我反思制度化、管理措施系统化。

1. 师德为先,提高育人意识和责任。

我校坚持30多年的“三结合教育”享誉全国,在我们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委员中,有时代楷模,也有著名的教育专家。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培育青年教师树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意识和“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的社会责任感。

2. 专业为重,提高教学技能。

我校聘请了著名特级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他们不仅每周参加青年教师学习小组的活动,而且经常深入课堂,根据每位新教师的教学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一举措既解决了深入解读课标、不断挖掘教学资源等诸多实际问题,也激发起常规教研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在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内,坚持每月一次的小组交流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满足了青年教师获得肯定和树立自信的心理需求,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团队精神的形成。

10多年间,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培训成效显著,培养了10余位市级双优课获奖选手,数学、语文小组先后被评为和平区先进学习型班组,多人被评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多次面向市、区开放专场教研活动,受到一致好评。最关键的是小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形成了共生效应。

二、针对骨干教师,组建首席教师领衔团队

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脊梁,代表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昭示着学校的未来。在对骨干教师发展需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教师的发展需求最为强烈。

其中,32%的教师认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从事教育科研;30%的人认为是外出考察学习;24%的人则认为是校本培训。

基于这种情况,我校组建了由语文、数学首席教师领衔的两个团队,吸纳了从青年教师学习小组“毕业”的教师参加。团队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以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开展以呈现问题解决过程为特征的互动研修活动,增强了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1. 交流共享,打造学习共同体。

首席教师在参加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后,带回的几十张名家大师精彩讲座的光盘,成为团队成员学习和掌握前沿教育改革成果的宝贵资源,拓宽了骨干教师群体改革教育的视野。

思想观念和创新能力不是他人教会的,而是在碰撞与互动中产生的。为了及时交流团队成员的学习感悟、共享研修成果,数学团队创建了博客,搭建了团队内部交流和对外沟通的平台。团队开展的很多活动都借助博客进行交流、沟通、互动。如首席教师把读书心得发在博客上与他人共享,还有优秀教案、反思体会也在博客上交流,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教育思想的碰撞。仅数学团队至今已发表各类博文500余篇,受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博客点击率超过79000次,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2. 科研引领,提升工作水平。

“十一五”期间,数学团队申请了课题“小学数学激趣引探教学法的研究”,团队成员围绕“如何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共同探讨,合作研究,现已成功结题。“十二五”期间,语文、数学两支团队又成功立项两个市级课题。课题研究已经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的最佳路径。

在首席教师的引领下,我校创造性实施的“小学语文言语体验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激趣引探教学法”,在和平区举办的3届对外交流研讨会上,向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们进行了展示,得到与会同行的赞誉。

此外,骨干教师团队成员充分利用到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学习实践的机会,吸收名家大师最先进的教育思想,选取可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为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和全体教师传经送宝。

3年多来,团队的每一名成员专业素养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有7人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在天津市第七届双优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数学团队被评为和平区优秀团队。

三、针对老教师,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

老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转变过来较慢,他们常常害怕自己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老教师的特点,我们采取充满人文关怀的任务驱动式培训,引导他们破除倦怠,超越自我。

1. 创造岗位,赋予责任。

学校中多次发生新教师和家长沟通不畅的问题,此时,老教师可充当“问题调解员”,居中调停,做沟通解释工作,平息矛盾。这是老教师的特长。我们为新教师配备一位常年教此年级的老教师作为“入门师傅”,来帮助新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规范日常的教学行为。这一举措发挥了老教师的特长,促使老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 对口互助,补足短板。

针对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精的问题,我们再次采用任务驱动式培训,多媒体白板安装后,年轻教师学起来兴高采烈,而老教师就有些憷头。对此,我们制定了学校集中培训和青年骨干教师一对一指导的帮助措施,使50岁左右的教师学会使用方法。同时,学校又专门设计了“多媒体白板课件设计比赛”,促使老教师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现在,老教师们都喜欢上了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推动了老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发展历史 篇8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在我国,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期间, 除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被推向了教育研究的焦点, 1998年教育部发表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计划”中提到了“跨世纪园丁工程”, 强调了教师应该提高专业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这进一步拉动了我国学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加深了对促进教师发展问题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承认了教师专业化后, 对教师职业生涯中自我提升、不断成长的概括, 从广义上讲,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考核和经验上的增长而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 这其中包含了参加讲习或会议等活动获取的经验, 也包括通过阅读专业出版物、观看科教纪录片等方式得到的经验。教师专业发展是为了增进教育者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和活动, 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其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审慎的过程。有些人将教师专业发展误认为是一系列盲目的、没有明确指向或意图的不相关的活动, 但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为目的和规划目标的清晰愿景所指引的审慎的过程。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是具有自我提升的意识的, 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有自己详细的规划, 并利用教学环境和条件, 深入开展教育教学。

第二,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动态的专业领域,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科和学术分支都在扩展, 为了与这些新知识、新技能保持同步,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投入自己的热情, 循序渐进又锲而不舍地通过每一次的进步来完成。

第三,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共同作用的过程。仅仅凭借教师自身努力是无法完成专业发展的, 要取得专业发展的成功, 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 教学环境的改善, 学校领导的鼓励, 教师评价制度的完善等也是重要的要素。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依靠单方面努力实现的, 他需要一系列要素构成的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 如果这些要素不能同时起作用的话, 必将对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产生影响。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

发展性教师评价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 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教师Latoner和Clift提出。我国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期, 在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撰写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中, 阐释了国外关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 自此拉开了我国的教育工作人员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关注与探索。多年来, 高校教师评价问题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国家关注, 我国政府部门相继颁布了多个关于提高教师评价的相关文件。近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2011) 》的颁布提出了从师德水平、教学水平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三方面改善教师教学水平, 这次的教学评价改革肯定了动态评价的重要性, 不仅关注教师的过去, 还提出了对教师的未来发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表达了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继续研究与应用的期许。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对传统评价的革新, 与传统评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将二者对比, 可以看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评价目的具有发展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 不同于传统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更具有发展性, 这体现在它不仅是对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概括, 而是更加注重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指引下, 其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师的职业生涯。

第二, 评价主体多元化。单一的评价主体, 对教师的评价拿捏得是不够准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 不但从学生或领导、同行专家多个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 并且鼓励教师本人也参与到评价中来, 评价更加人性化、民主化, 评价过程中教师与评价者进行意见交流, 能够促进二者间在共同提高专业水平的方法上达成共识, 使教师更易于接受评价意见, 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第三, 评价内容全面化。发展性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 充分考虑了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考量, 同时兼顾对教师的进步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培训进行规划指导, 其不仅看到了教师的过去, 还关心教师的未来, 这种全面性更益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四, 评价方法多样化。发展性教师评价更倾向于定性评价方法的应用, 如面谈、沟通交流、课堂观察、学习汇报等方法对教师工作进行分析评价, 弥补了传统评价完全采用定量分析, 或者将定性分析进行量化处理的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

第五, 评价过程动态化。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 对教师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实时提出, 并积极帮助教师进行改进, 这一点不同于传统教师评价的“一评定乾坤”, 其更多地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对教师问题的发现和帮助教师逐步改进的过程中, 这种评价过程相对灵活, 有益于教师消化评价结果, 提升专业水平。

三、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对传统评价的质疑中产生的, 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并在评价中给予了教师尊重和主权, 激发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人翁责任感, 是对传统奖惩性评价的一种革新, 为教师专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一致性。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为教师完善自我提供帮助和改进意见的评价制度, 其将教师视为独特的个体, 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尊重了教师的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充分承认教师专业提升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前提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教师潜能, 有效利用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二者都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师的发展的, 这点具有一致性。

2. 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助于教师客观地认识自我。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评价过程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反馈, 是站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角度上的,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为了学校对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其出发点是帮助教师成长, 因而会降低教师对于评价的抵触心理, 使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从而更客观地分析问题, 改进不足之处。发展性教师评价提供的宽松的评价环境能让教师以更放松的心态来面对评价, 解决以往评价中为了获得奖励、规避惩处, 人人自危的窘境, 这对教师客观认识自我和提高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3. 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间合作。

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的是帮助教师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评价关系, 其评价的初衷不是为了教师间相互比较, 从而评判出优劣, 进而进行奖励惩罚管理, 因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打破了教师间知识保护的壁垒和恶性竞争, 缓解了教师间存在的人际关系紧张状况, 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开展交流合作, 共同探讨学术知识和工作心得, 形成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 从而形成良性的交流氛围和竞争环境。

4. 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助于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出发点不在于评价出教师的优劣, 而在于帮助教师成长, 完善教师职业生涯, 因而更容易被教师所接受, 激发出教师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发展性教师评价所关注的不是教师当前表现, 而是教师的长期发展, 其将教师看作是通过引导和帮助能够不断发展和提升的个体, 肯定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评价体系更加灵活、多样, 其看到了教师的差异性, 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状况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协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评价方案, 从而激发自身工作的积极性。

发展性教师评价将以人为本作为评价理念, 它是建立在充分对教师人格尊重的基础上,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的, 因而其所构建的评价氛围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间合作交流, 推动教师认识自我, 提升专业技能,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从而能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

摘要: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伴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基础上产生的, 是一种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制度。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点以及二者关联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之上, 分析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的作用, 能够为我国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人为本,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大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进展[J].教育研究, 2008, (05) :93-99.

[2]余文森, 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3]马志玲.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4]王飞, 金胜利.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 2014, (32) .

[5]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0.

[6]毛景焕.以团队力量促进教师发展——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01) :91-98+124.

教师发展历史 篇9

当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对推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促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打造优师精英团队?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以下简称“宏宇小学”)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地位,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师资优化上下狠功夫,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优化师资配置,完善队伍结构建设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员大量进城经商务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家乡最近的城市)置业,二孩计划的全面开放,城区各学校都出现了学位紧张的状况。师生数比和班级与教师数比严重失衡,教师每天处于高强度劳动透支,学科教师结构配比参差不齐,大班额现象、教师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和制约着很多学校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宏宇小学以“个性发展显特长,全面发展打基础”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和配备上,采取重语数、配综合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按需调配,逐步完善和调整学科教师队伍结构。通过三年的努力,借助新校区的搬迁发展,学校扩容,教师增补的契机,按照各学科设置所需教师数比,配齐学科教师,没有主副科之分,逐步实现了教师队伍专业化配置,利于学科教学的优化和学生多向学习的需求。如今,全校180名教师均为学科专任教师,每个专任学科教师各有专长。比如学校专任体育教师20名,涵盖了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网球等多门专业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战略。为了不断推进校园足球建设,夯实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品牌,学校修建了2个足球场地(7人制和5人制足球场各1个),配备了专职足球教师5名,每班每周开设足球课,校园足球运动氛围浓厚,小足球爱好者更多了,绿茵场上时时能看到孩子们奋勇拼搏的矫健身影,校足球队多次在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中获小学组第一名,并代表怀化参加省级联赛取得好成绩,有4名学生被选入恒大足球学校学习,每年的小升初成为中学特长优选的对象。学校还按学科需要配备了美术、音乐、科学等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个人专业素养高,技能强,不仅很好地保障教学课程的顺利开设和实施,还发挥了其专业特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进行了探索,诵读、书法、科技、手工、舞蹈、球类、轮滑、跆拳道、器乐等活动课程丰富多彩,学生在音体美艺的殿堂里如鱼得水,将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视野。学校舞蹈队在全市文艺展演中获一等奖,啦啦操队获全市一等奖,书法绘画作品多人获全国、省、市级大奖,校园小歌星携自创《平安上学歌》登上央视大舞台,并受邀参加了“湘粤港澳”四地文化交流会。学科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不仅让校园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更为每个学生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学校“良好习惯+兴趣特长+创新精神”的办学特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强化研训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强校之本,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培训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秉承“以研促师,研训强师”的发展理念,重视教师研训工作,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教师全员校本培训机制,牢固树立校本培训思想和终身学习的观念,精心组织每年的“中西部地区国培省培”活动,根据省国培办建立的网络研修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督促参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并搭建教学展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走教、研、训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师训强队伍。精彩源于自信与拼搏。学校全体教师乐学善思,好学进取,不论是远程培训还是网络研修,五年一轮的培训工程全员参训,全员合格。国培省培项目培训数十人获优秀。1人参加全国优秀校长高端研修,3人参加全国学科骨干教师培训,1人是湖南省“未来教育家”人才培养对象,2人被纳入湖南省“青年精英教师”培养计划。学校是湖南省教师培训基地学校,有培训辅导教师12人,多次承担国培、省培、市培任务,学校借全国著名培训导师讲学之机,引领和帮扶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自我提升,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表彰。

研训出成果。随着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储备,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在自身修养和理论研修上有建树,还是学科研讨示范的排头兵,教学特色鲜明,富有个性,多人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三年来,宏宇小学在省、市级各类学科教学比武中成绩斐然:1人获全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等奖,23人次获省级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教学及素养赛一、二等奖,12人次获市级教学比武一等奖,1项综合实践研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2项课题研究获省级优秀成果奖,1项课题研究获市级优秀成果奖。以2名骨干教师为主建设的小学语文、小学综合实践优质空间平台获湖南省首批“优质空间课堂”称号,语文学科组建设获“省优秀单位”称号。

三、创新培养机制,扶助青年教师进步

立足教师人才观,创新教师培养新思路、新方法。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偏年轻,教学经验不足的现状,确立了抓“龙头”,带“重头”,促“源头”的教师培养工作思路,实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骨干教师“精英工程”和青年教师“青蓝工程”,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营造青年教师比学赶超的氛围,丰富教师们的精神文化。

一是抓好四环节。围绕“分层、研训、师导、定向”培训目标,采取“专业引领、自学为主、指导为辅、强调反思”培训方法,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二是内化核心素养。教育立德、实践树德、典型扬德,增强教书育人、以德立教、以德促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师生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吸纳先进经验。“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参加教育教学研讨、示范观摩,聘请专家视导讲座,承办研讨会、观摩课、竞赛课等,培养青年教师、推出名牌教师。四是重视能力培养。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以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为主要形式,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实施“五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个教师上好一节交流课,撰写一篇好的教学案例或论文,写出一手好粉笔字,讲出一口标准普通话,做好一个教学课件。五是实行导师制。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实现以老带新、以老促新的“师徒结对”。明确师徒结对的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学习形式及效果评价等工作环节,师徒经常在教育教学上互动研学、实践探讨,骨干教师率先垂范,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逐步构建布局合理的教师梯队。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篇10

内容简介:《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共分五部分:“导论”包括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认识和新世纪专业形象的总体概述;“教师德性论”从追问“教师德性是什么”入手,论述了教师德性的核心构成以及养成;“教师审美论”由教师职业美的产生、表现和价值三部分构成;“教师发展论”则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史梳理,对“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语”以《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所提供的经验为依托,对教师如何实现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推荐理由:全书既有历史的考察,也有现实的清理;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剖析,以全新的视角、精到的论证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该书无论对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抑或是正在成长的未来教师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所提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素质 篇11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这是各国学者长期讨论的问题。从当前理论界讨论的观点看,教师的专业化不是“是”还是“否”的问题,而是专业化程度“高”与“低”的问题。比较多的观点还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只不过从教师职业和专门职业的特征比照看,发现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教师职业只能说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或“半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一)教师素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1.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

教育几乎与人类社会有同样长的历史,这一事实说明了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社会功能的实现。可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更新缓慢,知识面狭窄;教学技能技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实践;心理素质较差;专业意识淡薄等。显然,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正是人们把教师看作是半专业的原因之一。人们对教育专业所期望的是能使教师工作专业化,使教师超越“能干的教书匠”而成为“专业的教育家”。

2.专业化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唐松林等人提出了三维一体的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即教师素质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方面。林崇德则围绕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能力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五个内容对教师素质进行研究。

综观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可以看出各种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看到,专业化的教师应该在如下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教师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等方面。

(1)崇高的师德修养

对于教师来说,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前提和内在动力,是理论素养、教育思想和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是走向教育教学成功的基石。要敬业首先得爱业。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热爱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高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它包含着理想与事业心。

(2)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作为专家型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树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的教师观;树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学生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教育应不断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尽可能发展的学生观。

(3)复合的知识结构

陶行知说: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有人讲教师应是个“杂家”,言下之意,就是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之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呈“T”型的知识结构,“T”字中的“-”表示渊博的知识面,“I”表示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其二是广博的文化修养,其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其四是教师在面临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实现教育目标的相关知识,即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

(4)多元化的能力结构

要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具有特有的能力素质结构: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育加工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简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教育能力;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交往能力;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科学论证的研究能力;吸收并运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根本所在。

(5)身心素质

教师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他们在身心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来的。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伴随着教师的健康身心素质而产生。一个成功的教师需要具有的心理素质很多,诸如温和、理解、友好、负责、热情、幽默、诚恳、耐心、宽容、好奇、富有想象力等。其中好奇、宽容、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策略

1.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因此,要使教师这个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使教师不断激发光荣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大势所趋,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逐步加大了对教师专业化的法律认定,《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一出台,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的全面实施,已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推进了教师专业化进程。

2.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使我们的教师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映到师资的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专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由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强调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而为一。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着重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1)调整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工作的专业要求,这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教师的专业课程单一;教育理论课时过少;教育实习时间偏短等。在校生很难积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形成教育教学技能。这些难以全面体现教师专业特殊性和专业化目标的要求。

针对课程设置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和课时比例;另一方面是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一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实践的基础,因此强化实践性课程要做到:以教师需要为本,强调操作性;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要求为导向,强调使用性;以培养教师创造能力为主,强调实践性。除了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外,还可以开设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的课程论、以教育过程为主的教学论、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的教育研究方法。此外还要建立教师教育专业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

(2)加强职后教师的培训力度

职后教师培训的目的具有多重性。如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等级资格,更新知识、增加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等等。但就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言,应该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着眼,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高标准、复合型的教师。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历史简述 篇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口径, 更新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 沿循我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认清发展趋势, 探求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和发展道路, 对于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近代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源起 (1840—1911)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 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 于1901年开始宣布实行“新政”, 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提倡实用科学, 改书院为学堂教育 (3) 。随后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学堂章程, 例如: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未及实施, 翌年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一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的新教育学制 (通常称为“癸卯学制”) , 章程中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开设“体操科” (体育课) , 并要求从小学到高等学堂、师范及职业学堂每周“体操科”时间为2或3小时。内容主要是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1906年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 更明确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 必寓军国民主义”、“体操一科, 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 稍长则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因此人们把上体育课叫做“上操”。这种“体操课”呆板枯燥, 锻炼身体的价值很小, 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因而曾遇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虽然存在种种问题, 但这次学制的改革却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制度里, 一种新的教育制度正在产生。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 各级各类学校便急剧增多, 学生数量也大为增加, 因此当时体操教员的缺乏就成为兴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培训体育师资成为当时学界的急务。1906年, 清廷学部 (教育部) 通令全国各省, 于各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修科, 授以体操、游戏、教育、生理、教法等。名额百名, 以养成小学体操教习”。在此前后, 赴日专攻教育和体育的留学生陆续归国, 他们仿效日本某些体育学校的办法, 在中国创办体育学校和体操专修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操师资的短缺, 重要的是, 它们开创了以较规范的专门机构培养专业体育师资的先河。

二.解放前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发展 (1912—1949)

1912年民国成立后, 民国教育部继续仿效日本学制于1912至1913年间颁布了《壬子学制》, 在其颁布的中小学《学校令》及其《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小学仍设体操一科, 每周3学时, 中学体操分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 并规定:“兵式体操尤宜注重”, 将“学堂”改为“学校”, 学制有所缩短, 但学制的基本模式仍是模仿日本。1922年11月新学制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并且正式把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从此兵操在学校体育中被废止, 以田径、球类、游戏运动等为主要内容。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的传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与学校体育一样, 体育师资的培养也有了一些变化, 至1923年前, 一批体育师资培养机构相继创建, 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也有所发展。例如, 南京高师于1916年设体育科, 1922年改为体育系 (修业4一5年) , 北京高师1917年设体育科, 修业2年, 1920年改为4年, 1930年改为体育系, 这些都是早期比较有影响的体育系科。由于学制允许私立师范学校存在, 一些私立体育师资培养机构也得以较大地发展, 如私立上海体育师范学校 (1921) 、私立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 (1921)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科 (1921) 等 (4) 。

总之, 近代中国体育师资培养的演变表明, 它的变革与学校体育、学校教育、师范教育理念以及社会的变革有密切的联系, 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与学校体育的变革相联。因此, 体育师资培养的变革, 可折射出相应时期的师范教育理念、学校体思想、以至社会政治思想等。

三.新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发展

1952年后, 随着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 我国一些高师院校及体育专门学校的体育系科被归并成专门性的体育学院。随着体育事业发展, 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种类的需求开始增加, 相应地, 专业的设置也开始增多。由于专业就是按一定方向组成的课程体系, 体育 (教育) 专业作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机构中的主体专业, 在各体育专业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影响, 并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特征和轨迹。

随着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957年在北京体育学院首设运动系, 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院、系和专业调整完成时, 全国共设专业323种, 体育专业占有2种:即体育、体育与运动。当时的官方机构也认为, 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明确规定为培养体育师资, 因为当时师资需要远远超过体育行政干部, 能作师资也可以当干部 (5) 。因此, 1957年前已设立的6所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被规定为培养体育师资。1957年后随运动系的设立, 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才有所拓展。

1978年7月, 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办好体育学院的意见》。该《意见》指出:体育学院设置体育系, 各体育学院根据需要和可能设置运动系, 以培养专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以下是新中国以来历次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变化:1980年国家教育部把体育教学培养的目标定为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具有从事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裁判和计划管理场地设备等工作能力。1986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1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能从事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1997年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2004年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以及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不同是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先导, 教育思想及观念的更新, 就是对以往教学思想与观念的扬弃, 即通过总结与反思, 发扬过去有用的一面, 剔除其中已经过时的思想和观念。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改革实际上是形势下对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再认识或再深化, 教育思想的改革, 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加强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培养模式的综合性, 培养过程的协调性, “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要求培养过程的阶段性、持续性和可发展性, 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有效性, 而“注重个性发展”的观念则要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培养环境的宽松化。

三.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一直是其本位目标, 不同时期的培养目标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就新中国以来的课程方案的总体变化情况来看,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原来的高度计划性逐渐演变成为宏观的指导性。最新的课程方案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分层次、模块化的基础上, 提出了课程群的理念, 通过对课程群的优选、交叉和组合, 确定专业主干课程, 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以必修课为主, 不断强化选修课, 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强调共性, 又不忽视个性。

参考文献

①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资料和经验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

②国家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6

③毛振明.学校体育发展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05-107

④关文明, 张元, 谭华, 等.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0-121

上一篇:数学灵魂下一篇:甲基强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