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治疗仪

2024-05-17

脑循环治疗仪(共9篇)

脑循环治疗仪 篇1

脑梗死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常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可阻止进展性卒中和致命性卒中的发生[1],且安全、经济;脑循环治疗仪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2],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为了探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我科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开展了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60例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对我科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经CT确诊,并除外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血压≥180/120mm Hg、近期做过大手术或有出血倾向者及正在使用或病前2周使用过抗凝剂及溶栓制剂者以及对肝素过敏等,且住院的急性脑梗死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0~78岁,平均64.5岁,住院天数10~86d,平均28.4d,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5~76岁,平均62岁。住院天数18~80d,平均29.7d。两组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且病变部位、合并症以及既往病史及住院天数亦无显著性差别,可作对比研究。凡大面积脑梗死、深昏迷者和伴严重肺感染高热者未统计在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4mL/支,含抗Xa5000U),0.4mL,脐旁2cm处皮下注射,两侧交替,q12h×10d,不做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发病后3d内)加用上海晋电成套设备公司生产的JD-2008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康复治疗,并与对照组组进行疗效比较。两组同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20mL,静滴,qd×10d改善循环、保护脑细胞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1.2.1 部位

头部用A、B路,电极放在颈后两侧风池、乳突或太阳穴;C、D、E路电极放在该肌肉组织的运动神经点或阿是穴。

1.2.2 参数的调节

根据个体差异调节,治疗时通常以患者的自我感受为准,只要患者能够承受较高强度,以较高强度进行治疗为好。头部用A、B路输出无序波,输出脉冲峰值电流0~60mAp-p,低频22~56Hz;患肢C、D、E路为特定脉冲调制波,输出脉冲峰值电流0~180mAp-p,输出脉冲频率为4000Hz,低频调制波频率0.08~66Hz。通常强度在1~8号处方中选择。

1.2.3 治疗时间

每次30min,1次/d,10日为1疗程,每个患者治疗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观察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20、3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4 临床疗效判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统一标准[5]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增多18%以上。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以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统计,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百分率的显著性检验用χ2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60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60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26,P<0.01),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即病后24h~3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0、20、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第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除5例腹部注射后局部青紫外,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未予处理,自愈。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80%以上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度浓粘凝聚状态[6]。低分子肝素钙能抑制促进凝血的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因子和抑制血小板凝聚,具有抗血栓作用[1]。本研究显示: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即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10d后的总有效率73.33%,P<0.01;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确实有效。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具有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达到改善或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7]。JD-2008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粘贴于体表的电极,将安全、有效的治疗电流通过A、B二路输出无序波脉冲刺激头部小脑顶核区,使脑内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特定的电刺激;C、D、E路以多电极、多波形、多频率脉冲刺激患肢,从而改善脑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改善神经传导功能、肢体功能和模拟主动运动、促进肌肉神经系统的康复,达到改善脑、肢体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即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疗效更为显著;治疗组治疗后第10、20、30天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1.9±6.7、9.8±6.3、7.1±4.8,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治疗后第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二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神经功能恢复非常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第10、20、30天比较(16.7±7.1、13.1±6.9、12.2±5.3)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更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而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其作用机制为[2]:(1)血管扩张学说:扩张阻塞的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管收缩的活性物质释放,如加压素、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等。这样使血管收缩作用减弱,扩张作用增强,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畅,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缓解缺血性脑损害。(2)神经递质假说:改善缺血性脑损害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主要包括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3)白细胞流变学的改变:电刺激后因血管扩张,rCBF增加,微循环改善而使毛细血管内的白细胞黏附聚集减轻,毛细血管内白细胞数目减少,微循环通畅。此外,浸润到梗塞灶内的白细胞减少,减轻对脑缺血区及其周围区脑组织的损伤。Ito等[8]认为电刺激可促使神经元DNA及蛋白质合成增加。Raji ARM等[9]认为电刺激通过局部反射和微蛋白水解,产生活性肽类物质,扩张小动脉,改善血供,促进毛细血管生长,由于神经的生长具有血管趋向性,从而间接促进了神经纤维的生长。

在本组病例观察中发现:除5例腹部注射后局部青紫外,未见任何副作用,说明该疗法安全、可靠。

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能更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而更有利于患者整体功能的康复,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愈、好转率,降低致残率;且副作用少,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思鸿,许丽珍.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2,9(1):49-51.

[2]李强,干敏梁.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脑循环功能治疗仪[J].生物医学工程学志,2005,22(1):143-146.

[3]陈海棠.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陈海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附件1、附件2和附件3[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5]陈海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附件1、附件2和附件3[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6]王家松,郭建选.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96例疗效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48-449.

[7]董为伟.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261-263.

[8]ItoH,Bassett CAI.Effect of weak pulsing electromagnctic fields on neural regeneration in the rats[J].Clin Orthop Rel Res,1993,181:283-284.

[9]Raji ARM,Bowden REM.Effect of high peak pulsed electromagnctic fields on the degenc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common peroneal neave in rats[J].Bone and Joint Surg,1983,6:478-480.

脑循环治疗仪 篇2

第一是患者有高血压与糖尿病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比正常人高7倍。所以,要注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免发生脑梗塞。糖尿病患者患脑梗塞的几率也明显比没有糖尿病者高出许多。

第二是吸烟和饮酒,有临床研究显示,50%以上的脑梗塞患者会有长期吸烟及饮酒史。因为吸烟会引起血液中脂质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增高血粘度。饮酒会导致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

最后是生活作息不规律,另外,不规律的生活,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或不合理,以及工作压力过大等,也会导致脑梗塞。有时病毒侵犯脑血管也可能引起脑梗塞。

轻度脑梗塞应该怎么办

首先在饮食方面,因为脑梗塞一般都是由于饮食,还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所以在被诊断为轻微脑梗塞的时候,需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及时接受治疗并改善饮食和生活作息等,将一些不好的习惯改掉,以有利于治疗。

然后是进行康复治疗,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最后是注意情绪保持及预防,由于梗塞是一个慢性的疾病,所以在应对的时候需要有长期控制的打算,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乐观情绪,有助于减少复发的几率,然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预防。

轻微脑梗塞的饮食保健方法

(1)要增加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时宜吃清淡、细软、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宜采用蒸、炖、熬、清炒、氽、熘、温拌等烹调方法,不适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如慢跑,散步,柔软体操,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极重要的防治作用。应注意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防止意外,如摔跤、骨折、扭伤等。锻炼时间及程度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远离轻微脑梗塞的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等,遵医嘱控制,定期体检。

2、注意饮食调理,多食蔬菜、水果、纤维素丰富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钠食物摄入。

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可适量饮酒。吸烟可引起小动脉痉挛,减少脑血流量,加速动脉硬化。大量饮酒,能促使血压上升,还可造成心肌收缩力降低,损害心脑血管。

4、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功能。

5、老年人晨间不要急于起床,最好静卧10分钟后缓缓起床,以防体位性低血压致脑血栓发生。

6、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精神状态。

脑循环治疗仪 篇3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影像学DSA结果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55

后循环(posteriorcerebral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致死率高,预后差,其中基底动脉闭塞死亡率达90%左右,即使采用积极的溶栓治疗,存活率也仅有50%[1],回顾性分析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资料,探讨危险因素、影像学表现、头颈CTA或DSA结果及预后等。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后循环脑梗死患者78例,发病时间<3天,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肝肾功能、心肌酶等化验,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排除脑肿瘤、脑出血、脑外伤、脑干脑炎、脱髓鞘疾病等。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男5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2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58例,共济失调46例,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4例,意识障碍8例,构音障碍34例,延髓球麻痹10例,运动障碍45例,感觉障碍36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13例。

方法: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并行心脏超声、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颈CTA或DSA等血管评价等,于入院时、4周、8周行Barthel指数评估,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病45例,吸烟史36例,高脂血症35例,糖尿病21例,心脏病合并房颤15例,既往卒中病史12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5例,多种危险因素18例,病因未明8例。

影像学表现: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单发病灶病变48例,其中丘脑5例,枕叶或颞枕叶5例,小脑6例,中脑2例,脑桥25例,延髓5例。多发病灶组30例。

头颈CTA或DSA结果:78例患者中,基底动脉主干狭窄15例,狭窄率50%~90%;闭塞1例,一侧椎动脉V1段狭窄8例,一侧椎动脉V1段闭塞12例,一侧椎动脉V4段狭窄14例,狭窄率40—95%,一侧椎动脉V4段闭塞9例,双侧椎动脉闭塞2例,一侧大脑后动脉未显影4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狭窄4例,无椎基底动脉狭窄及闭塞9例。

预后: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中,8周后患者Barthel>85分50例(641%),Barthel<85分24例(308%),死亡4例(51%)。

讨论

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其中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等。对于老年患者出现眩晕时,应详细地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如颅神经、深浅感觉及共济检查等,对于有明确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患者,应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早期明确诊断,以防误诊及漏诊。

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高血压仍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这与文献报道一致[2]。对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应重视筛查各种危险因素,及时行头颅CT或MRI,心脏及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头颈联合CTA或DSA等血管评价等,明确病变的部位、病变的范围与责任血管的关系,从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入手,综合患者发病时间及临床、影像学改变等,及时进行有效的静脉或动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容、控制危险因素、血管内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康复等治疗手段等,积极干预病情的进展,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后循环缺血所累及的大脑半球结构主要为枕叶、颞叶内侧及深部丘脑,另外少数还会累及到胼胝体及胼胝体压部,内囊后肢,脑室旁、扣带回等。后循环脑梗死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脑桥、小脑、枕叶及丘脑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累及部位,后循环脑梗死有意识障碍者,往往提示病灶面积大或病灶范围广。后循环脑梗死中以脑桥梗死最常见,多发于脑桥的原因考虑与脑桥的供血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关,供应脑桥的动脉如旁正中动脉、短旋支、长旋支等动脉管腔细,侧枝循环少,并且是从基底动脉发出后垂直旁入脑桥内。推测脑桥病变常见的病因:①基底动脉主干的粥样硬化性闭塞:闭塞的基底动脉覆盖穿支动脉的血管,形成了脑桥的梗死灶。②脑桥穿支动脉病变:如果DSA或CTA示基底动脉无狭窄或闭塞,桥脑单侧或双侧病灶的出现,可能的原因为穿支动脉病变所致玻璃样变,小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③血液动力学异常所致低灌注:如果双侧椎动脉V1段高度狭窄,或双侧椎动脉V4段狭窄或闭塞,或一侧椎动脉狭窄,另一次椎动脉闭塞,均可引起基底动脉的低灌注。小脑病灶的出现,伴或不伴有延髓症状,多由于小脑的三支供血动脉病变所致,约40%后循环脑梗死是由于栓子脱落所致[3],栓子大多来源于心脏及近端大血管,如锁骨下动脉、头臂干、椎动脉等,最易发生的栓塞的部位为基底动脉的尖端,即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4],导致临床上常见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的几率较低,多与小脑后下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通过对后循环梗死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I的表现,病变解剖部位、受损血管、甚至对可能病因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如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多发脑梗死,常见的病因为心源性栓塞或动脉—动脉的栓塞所致[5]。而小脑后下动脉及延髓深部穿通动脉供血区域所致的梗死,最常见的原因为椎动脉V4段病变所致[6]。

总之,了解后循环脑梗死的常见临床表现,认真详细查体,及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积极行危险因素的筛查及血管评价,进一步判断可能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后循环脑梗死进行早期诊断,采取积极的内科保守治疗如溶栓或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康复等综合治疗,提高后循环脑梗死的远期预后等。

参考文献

1龚涛,陈海波.后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的关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7:304.

2施国文,李焰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4:265.

3乔亚男,王默力.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梗死.北京医学,2008,4:236.

4TaylorC,SelmanW,RathesonR.Stealaffectingthecentralnervoussystem.Neurosurgery,2002,50:679—689.

5YouR,MeneillJJ,OMaleeyHM,etal.Riskfatorsforlacunarinfarctionsyndromes.JNeurology,1995,45:1483—1487.

脑循环治疗仪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收治的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6.2±3.7)岁。所有患者均经有效临床诊断,确诊其患有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精神和神志状态均较好,能够作为有效研究对象。就其首发症状表现来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混合性失语3例,完全运动性失语5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7例,偏深感觉障碍5例,瘫侧肢体痛觉减退6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前对患者凝血时间和血小板状况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其满足手术要求。在患者发病6 h内,对患者进行右股动脉插管,确定患者病变部位,利用微导管进行相应血管插管,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尿激酶注入,剂量为6~9万U,注入过程应为一次性缓慢注入[4]。随时观察和监测患者血压数值和心电变化情况,确保其血压在正常范围之内。手术完成后3 d内,继续静脉滴注尿激酶,剂量为24~30万U/次[5]。

2 结果

26例患者在完成手术后,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另1例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见表1。

3 讨论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作为急性脑梗死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尤其多灶性后循环脑梗死,对于其有效定位和诊断尤其困难[6]。梗死病灶症状或体征往往掩盖另一个梗死病灶的症状或体征,造成诊断上的巨大阻碍[7]。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极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或死亡情况。就其临床治疗办法而言,传统治疗办法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虽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对于患者身心问题的解决迟迟难以有效实现。

血管内介入对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其主要通过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对患者注入尿激酶,实现其血管的有效疏通。血管内介入动脉溶栓治疗的尿激酶用量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更少,对患者造成的出血等全身副作用也相对较少[8]。因此,在实际治疗中,多以动脉注射为主。在实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溶栓术后有出现血管再次闭塞的可能[9]。应在治疗期间加服尼莫地平,才能有效防范血管再次栓塞。在本次研究中,在进行静脉滴注尿激酶的基础上,让所有患者加服尼莫地平,完成2周治疗,结果较为显著,未出现血管再闭塞情况[10]。

另外,在完成血管内介入溶栓术后,患者极易出现脑内出血或梗死区域出血,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有效防范该情况的出现,应使用MRI增强扫描对患者脑内情况进行随时监测,为术中药物用量提供有效参考[11]。同时,应在术中和术后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测,确保其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即140~150和90~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之间。此外,应做好术后脑出血防范工作,在术后3 d内,每天进行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12,13]。

在本次研究中,26例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办法,26例患者在完成手术之后,术后疗效令人满意,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另1例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患者血管疏通和肢体感官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应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 2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总结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和不同程度失语、瘫侧偏身感觉障碍恢复情况,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患者中,24例在术后2周内疗效显著,其不同程度失语和肢体功能障碍均恢复正常,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得以恢复正常,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整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疏通患者血管,实现其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脑循环治疗仪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4月我院老年科住院的48例A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3例,男性22例,女性1例,年龄70~85岁,平均(77.96±4.59)岁;治疗组25例,男性22例,女性3例,年龄67~88岁,平均(77.92±6.24)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Ys-700L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模式选择:强度:中档;频率:中档;时间:30秒/次。每天2次,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按简易智力状态检査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D进行评分。

1.3 痴呆判断标准

按MMSE评分,总分30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为痴呆。ADL有不同的版本和评分方法,本研究采用的20项版本是由美国芝加哥伊州大学Elena Yu和Willian Liu修订、补充而成,其中行走一项派生为步行外出、室内行走、上下楼梯3项,增加了上下床、坐下或站起、提水、剪指甲和独自在家等项。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成对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ADL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及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而ADL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注:*两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比较P<0.01

3 讨论

阿尔兹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具有特征性的改变是在多个病区神经元细胞外存在大量神经炎性空斑,即老年斑,神经元细胞内有神经元纤维缠结,这些病理改变主要由异常蛋白沉积引起。痴呆家族史是AD最密切最稳定的相关因素[1]。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AD发病率不断增加,8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可达40%。目前,AD无特殊治疗方法,仍以支持对症为主。脑循环治疗仪是以脑生理学、磁生物学和临床脑病治疗学为基础,通过特制的治疗发生体输出特定规律交变电磁场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以改变病灶区代谢环境,使参与代谢的酶活性增高[2]。并通过适当加大的电流作用使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血液循环[3];改善脑细胞的代谢环境,增加代谢酶活性,使受损的脑细胞代谢加快,增加损伤细胞的可复性[4];干扰和抑制异常脑电、脑磁的发生和传播,促进脑功能的恢复[5];并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可明显改善睡眠,消除神经衰弱和脑疲劳的有关症状。本资料显示经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后,AD患者MMSE评分、ADL评分均得以改善,患者的智能与生活能力得以提高。这就为AD患者临床智能和生活能力障碍的治疗探索出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关键词:脑循环治疗仪,阿尔兹海默病,认知

参考文献

[1]姚佳红,李辉.阿尔兹海默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2):206

[2]王琳,李萍,董为伟.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观察.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5):168-169

[3]杨波,关方霞,张强,等.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速度和颅内压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3):147-148

[4]夏楠久,巩秀芹.脑循环治疗仪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367-368

脑循环治疗仪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86例POCI中, 男46例, 女40例;年龄 (66.2±8.5) 岁。随机分成治疗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 年龄 (65.9±8.2) 岁;病程8 h~9 d, 平均5.5 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42例, 糖尿病12例, 冠心病8例, 高脂血症5例。对照组41例, 男23例, 女18例, 年龄 (66.2±8.5) 岁;病程7 h~8 d, 平均5.7 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38例, 糖尿病11例, 冠心病8例, 高脂血症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 经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梗死部位为后循环。其中脑干梗死17例, 小脑梗死23例, 枕叶梗死21例, 颞叶底部梗死14例, 丘脑梗死11例, 详见表1.

注:经统计学检验, 2组梗死分布部位具有可比性 (P>0.05) 。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中, 静脉滴注Bid, 14 d为1个疗程;基础用药: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75 mg qd, 活血化瘀药物血栓通450 mg加入生理盐水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 静脉滴注Bid, 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为基础用药。2组病例根据病情允许适当应用脱水剂 (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抗高血压药、降脂药、降糖药、抗生素及各种对症药物, 2组病例均未使用溶栓、降纤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并以评分改善 (NIHSS评分减少) 程度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按照NIHSS减少程度分为四个疗效等级:基本痊愈 (91%~100%) 、显著进步 (46%~90%) 、进步 (18%~45%) 、无效 (<18%) 。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脑CT或MRI和心电图, 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其他毒副作用。

1.4统计学方法

2组间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8.223, P<0.01) , 见表2.

2.2不良反应2组治疗后未出现与药物使用相关的毒副作用。

3讨论

后循环梗死 (POCI) 是指后循环供血区部位如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底部、丘脑等的梗死, 常见的综合征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闭锁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中脑中央和下丘脑综合征、丘脑综合征及小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明显神经功能缺失、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昏迷等, 因此POCI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预后差。随着CT特别是MRI的广泛应用, 已能清晰显示后循环脑梗死病灶大小及其对周围结构的影响。POCI的常见病因是血栓形成和栓塞, 如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血栓形成、心房颤动或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栓塞等。受治疗时间窗的影响, 特别是不确定的风险/效益比, 使溶栓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患者入院后真正采取了溶栓治疗的病例很少。因此, 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自由基导致的级联损伤, 改善脑功能就成为早期脑保护治疗的重要手段。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 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由于其是一种小分子量自由基清除剂, 具有亲脂基团, 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 静脉给药后可在脑内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依达拉奉能够抑制由水溶性和脂溶性基团触发的磷脂酰胆碱脂质体膜的过氧化, 具有捕获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新产生的活性极高的自由基, 使之成为惰性或灭活的能力, 故可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及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损坏, 抑制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 减轻脑水肿。依达拉奉对脑细胞和再灌注时造成的脑水肿有抑制作用, 由于脑血管痉挛产生的本质源于自由基的参与, 因此依达拉奉有抑制脑血管痉挛的作用[3]。本研究结果表明, 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POCI与传统的扩血管、活血化瘀比较疗效明显,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适用范围广, 不良反应少。本文提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 可在POCI的急性期尽早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伊龙, 刘丽萍, 艾青, 等.2006年第31届美国国际卒中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6) :513-51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66, 29 (6) :379-380.

脑循环治疗仪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 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 共104例。入选标准:符合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预计生存期>6个月;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的定位体征;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其中男64例, 女40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56.34±2.11) 岁;病程最短4 h, 最长24 h, 平均 (9.23±0.34) h。疾病程度:轻度64例, 中度30例, 重度10例;疾病部位:基底节梗死60例, 脑叶梗死28例, 脑干梗死12例, 小脑梗4例。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5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程度与部位等, 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 均给予由杭州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注射液, 进行急诊治疗。治疗时, 将20 m L的丹参注射液加入到250 m L5%葡萄糖注射液中, 静滴, 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 采用G6805-Ⅱ型电针仪, 每天1次, 每次30 min, 刺激参数:疏密波, 频率5~8 Hz, 强度4~6 m A。主穴为人中、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以毫针刺法得气, 电流强度及操作手法必须轻稳。所有患者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 (1) 基本痊愈: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2) 显著进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3) 进步: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18%~45%; (4) 无变化: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出现减少或增加18%以内, 或恶化。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00×100%。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价, 选择Fugl-Meger评定法 (FMA) 评定, 运动总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功能越强。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卡方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 (P<0.05) , 同时组间对比明显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 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脑部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的发生中, 脑循环改变起着重要作用。脑微循环是指外径在300μm以内的血管系统, 即毛细血管和与其连接的微动脉和微静脉。其在生理状态下为脑组织提供营养, 而在脑梗死损伤机制中又起着重要作用。脑梗死时, 首先发生微循环障碍, 然后启动缺血级联反应, 最后引起神经元损伤[6]。脑前部血液循环即颈内动脉系统, 供应范围包括眼部、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岛叶、顶叶皮质及白质及基底神经节等, 约占脑部的3/5。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是由于病变损伤了大脑半球的某些特殊区域而引起的疾病, 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为此, 在治疗中要尽快恢复脑细胞功能, 应更加重视微循环水平上的治疗。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与并发症, 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要注意防止再栓塞更要防止脑出血, 抗凝药可以促使血栓溶解[7]。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在药物应用中, 丹参注射液具有防止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作用[8]。而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疗效快、效果好, 让经络通过刺激达到自身机体的一种本能调节, 不良反应少[9]。相关研究[10]也表明电针“百会”和“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 减轻梗死灶及对侧皮层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缩小梗死体积。同时早期应用电针治疗, 可促使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 可对脑梗死患者的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积分产生显著改善[11]。本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开始前, 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 (P<0.05) , 同时组间对比明显 (P<0.05) 。

总之,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 改善运动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4例, 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52例, 两组都给予急诊丹参注射液注射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 都连续治疗14 d。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评分都明显上升 (P<0.05) , 同时组间对比明显 (P<0.05) 。结论 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能取得很好的预后疗效, 改善运动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脑循环治疗仪 篇8

关键词:尤瑞克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具有发病急特点, 且合并高出血风险, 若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 采取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1]。尤瑞克林为一种新型的治疗脑梗死的药物, 已经被初步用于临床研究中, 动物实验表明该药物可有效改善脑组织微循环, 减少梗死病灶。本次研究中, 分析尤瑞克林用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从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抽调82例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为两组, 对照组40例,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为24~74岁, 平均年龄为 (49±1.2) 岁, 合并冠心病22例, 糖尿病8例, 高血压10例, 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 (m Rs) 评分为 (3.62±1.34) 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为 (5.89±2.80) 分, 观察组42例, 男25例, 女17例, 年龄为23~73岁, 平均年龄为 (48±1.1) 岁, 合并冠心病18例, 糖尿病17例, 高血压7例, 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 (m Rs) 评分为 (3.58±1.30) 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IHSS) 评分为 (5.82±2.76) 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发病时间为6~70 h, 经头部CT或MRI扫描, 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 患者均无肾、血液、肝、肺等并发症。排除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 用药剂量为75 mg, 1天1次, 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糖黏度, 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若合并基础疾病, 需先对基础疾病对症治疗, 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并展开调脂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治疗基础上增加尤瑞克林治疗, 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与100 m L 0.9%生理盐水均匀混合后, 静脉滴注, 控制滴速为每分钟30~40滴, 1天1次。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14 d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21天的m RS评分、NIHSS评分,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1.5 疗效评价:

统计评价临床NIHSS评分改善程度、病残程度、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治疗效果评价:基本痊愈: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高于90%, 病残程度0级;显著改善: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为46%~89%, 病残程度为1-3级;改善: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减少为18%~45%;无变化: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改减少或增加小于18%;恶化:相较于治疗前, 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增加>18%[2]。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显著改善率以及改善率之和。

1.6 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包分析,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第21天, 对照组40例基本痊愈0例, 显著改善7例, 改善17例, 无效16例, 有效率为60.0%;观察组42例基本痊愈4例, 显著改善19例, 改善11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80.9%,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 RS评分、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m RS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 (4.00±0.15) 、 (5.65±2.42) 分, 观察组评分分别为 (3.95±1.42) 、 (5.68±2.90) 分, 治疗后, 对照组m RS评分、NIHSS评分分别为 (2.30±1.59) 、 (3.75±1.95) 分, 观察组分别为 (1.68±0.25) 、 (2.85±0.76) 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 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第21天, 两组m RS评分、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 且观察组治疗后m RS评分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 均无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心悸等不适症状, 且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经凝血检验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老龄化发展不断加剧, 脑梗死疾病发生率、病死率不断升高。若急性脑梗死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可能会导致患者致残, 甚至死亡, 因此, 积极采取措施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很有必要的。临床提出急性脑梗死特异性治疗关键在于改善脑血循环、神经保护[3]。临床主要采用溶栓、脑保护两种方法对症处理急性脑梗死。溶栓方法有严格的治疗时间、适应证要求, 若处理不当, 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并发颅内脑出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 因此关于该方法临床尚存在争议。而采用药物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 应用已经被临床医师所认可。超早期溶栓对于改善患者脑血循环效果显著, 但是, 多数患者因就诊不及时而错失溶栓最佳的最佳时机, 针对这类患者只能强调改善梗死区周围组织微循环、促使侧支循环建立, 从而发挥保护神经作用[4]。尤瑞克林为临床最新研发的治疗脑梗死的国家Ⅰ类新药, 其主要成分为人尿激肽原酶, 是从新鲜人尿中提出研制的由238个氨基酸所组成的蛋白水解酶, 可将激肽原转化为血管舒张素, 相关研究报道, 给予脑微血管病变家兔静注尤瑞克林, 可有效增加脑血液血红蛋白、舒张脑血管, 有效抑制僵死脑梗死面积扩大, 改善脑组织氧以及葡萄糖摄取以及糖代谢, 且改善自发性皮层脑电图异常, 其用于小鼠实验中, 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显著, 当前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5]。当前临床研究表明, 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时, 缺血部位血管细胞被诱导生成β1受体, 激肽可与β1受体发生结合。而尤瑞科林可起到扩张脑组织动脉血管, 尤其是扩张脑细小动脉, 改善血管血供、氧供、能量代谢、血管舒缩程度、血流动力学等方面。而且尤瑞克林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靶向性, 可选择性促使缺血脑组织微动脉出现扩张, 延长尤瑞克林作用于人体内的时间[6]。本次研究选取发病6~72 h的轻中度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 同时展开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9%, 两组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 RS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尤瑞克林在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尤瑞克林用于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疾病,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用于治疗丧失溶栓机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金丽, 李晓芸, 郑大勇.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老年患者准介入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12 (8) :205-206.

[2]曹栋.电针治疗急性早期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313-314.

[3]刘颖, 王海丽, 付伟, 等.依达拉奉联合胞磷胆碱钠胶囊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42 (9) :35-37.

[4]肖乃安, 马琪林, 鲁丛霞.CT脑灌注成像指导下尿激酶和rt-PA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8 (2) :113-115.

[5]彭波, 刘式威, 康敏, 等.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 (4) :299-300.

脑循环治疗仪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7例脑瘫患儿, 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相关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4例, 其中男23例, 女21例;年龄0.5~6岁, 平均年龄 (3.24±0.78) 岁。对照组43例, 其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3.25±0.7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包括Bobath、Vojta训练, 辅以中药熏蒸、按摩、针灸和低频电刺激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 2 ml×20 mg×5支/盒 (TRB Pharma S.A., 注册证号H20120458) , 20 mg/次, 1次/d, 10次为1疗程;并每日加用脑循环治疗仪 (徐州市科健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为1疗程, 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

1.3 疗效评定

患儿俯卧位、仰卧位、立位、坐位、反应、手功能和语言共7项发育水平确定每项发育月龄, 平均发育月龄为上述7项之和除以7。发育商=平均发育月龄/生活月龄×100。当发育商超过10分时为显效;当其增加5~9分时为有效;当其增幅不足4分时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4个疗程系统治疗后, 对照组43例患者显效21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治疗组44例患者显效26例, 有效15例, 无效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32, P<0.05) 。

3讨论

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 因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主要治疗目标为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使患儿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或重返社会。然而, 由于该病症状复杂, 常合并多种疾病, 加之脑不可逆性损伤和神经细胞难以再生, 故治疗难度较大。当前主要治疗方法为物理疗法, 并辅以推拿、针灸、按摩等传统中医疗法, 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仍有较多不足。

本研究探讨分析了神经节苷脂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在脑瘫患儿肢体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神经节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大量存在于神经系统中, 可营养和保护神经细胞, 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并可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和保护细胞膜;它还可促使机体产生一些神经营养因子, 利于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还可促进大脑发育, 增强记忆、学习能力, 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而整合到神经细胞膜上发挥作用[1]。脑循环治疗仪是一种基于神经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脑病临床治疗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多个学科、应用于防治脑部疾病的医疗设备, 它可直接作用于大脑部血管舒张中枢, 扩张脑血管, 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减少缺血性脑损伤[2]。两者联用, 对患儿神经发育的改善和恢复可产生协同效应。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232, P<0.05) 。

综上所述, 神经节苷脂联合脑循环治疗仪可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肢体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柱, 黄向民.神经节苷脂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5) :631-632.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下一篇:流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