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

2024-11-15

存款保险(精选12篇)

存款保险 篇1

一、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1/3的银行破产, 倒闭商业银行超过9000家, 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基于这一背景, 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国家住宅法》, 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 (ES LIC) , 标志着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此后, 许多国家引入了这一制度。加拿大于1967年设立了存款保险公司;日本于1971年颁布了《存款保险法》, 并于同年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德国于1976年、英国于1982年比分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制度。目前, 已有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作为经济转轨中的国家, 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要比市场经济国家大得多。之前我国政府一直对存款实行的是隐性全额担保, 而创建存款保险制度则是从全额担保转变为限额担保, 可能会出现存款转移或因公众对银行信任度下降而引发的挤兑风波, 这将加大个别银行的风险, 甚至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冲击。另外, 由于中国公众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而市场经济国家则是从没有担保转为限额担保, 其道德风险要大一些。因此,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上, 在如何防范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提高存款人风险识别能力和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应有中国自身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在学术上得到一定的共识。

目前,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处于最后设计和论证过程中, 还没有形成最终定论, 但从目前达成的初步共识看, 基本的制度框架应包括:

(一) 强制存款保险方式

中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金融机构在其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风险防范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方面, 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样,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实现公平竞争。因此所有的在中国境内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制度。

(二) 差别费率

实行强制存款保险方式之后, 根据目前国际上经验来看, 实行差别费率才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发生, 即好的银行不愿意参加保险, 而风险较大的银行却热衷于参加保险。对于强制存款保险方式所可能产生的“劫富济贫”现象, 即风险规避型银行所缴纳的保费用于弥补风险偏好型银行, 将通过对各投保金融机构采用风险差别费率征收保费的办法来加以规避, 差别费率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此,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创建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将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即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情况确定费率等级。对高风险机构实行高费率, 低风险机构实行低费率, 以利于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起到辅助监管作用。然而, 从长远看应实行风险挂钩的差别保险费率,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公平竞争, 也就是最终实现根据单个银行的风险评级实行差别费率。存款保险机构依据相应法律规定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投保金融机构确立不同的存款保险费率档次, 从而有效激励投保金融机构积极改善自身的资产质量, 降低保费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

(三) 理赔标准

保险理赔的方式有全额赔偿和限额赔偿。综合目前各国情况, 有四种理赔方式:一是限额赔偿, 如美国;二是简单比例赔偿, 如德国;三是分段比例递减赔偿, 如意大利;四是比例与限额赔偿, 如英国。而这些都是属于非全额赔偿。鉴于中国国情, 央行等监管机构在之前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理赔大的框架是有限赔付, 但在一定的过渡期内对个人存款全额理赔, 过渡期后对存款人的存款统一实行限额赔偿。

赔付的限额的厘定同样也面临着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首先需要区分财政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以及个人存款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区别。而就个人存款赔付, 从国际经验来看, 保险赔付的最高标准一般按照一国人均GDP的比数来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标准为3倍;另外国际上常用的也比较认同的偿付标准是存款人存款的90%。如果按照GDP的3倍,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我国人均GDP:29940元, 那么理赔的限额则大概应定为9万元左右。参考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对北京银行存款账户现状的调查以及横向对比北京、上海两地的数据, 94.98%的账户密集于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下账户存款余额占全部个人存款的33.7%, 20万-50万元的账户余额占22.6%, 100万以上账户存款余额占比14%, 总体看呈相对均匀的梯级分布。因此, 有提议称个人存款的额赔付限额定为10万元或12万元, 对应相应人行的调研数据, 此标准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四) 存款保险机构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 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1) 由政府出面建立,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 (2) 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如日本、比利时、荷兰; (3) 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 如德国。而根据中国目前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情况, 作为稳定金融的重要工具之一, 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不仅仅是“pay-box” (付款箱) , 它应是一个在具备基本“付款箱”功能的基础上, 考虑“成本最小原则”和“风险最小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存款保险机构从维护基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应有一定的监管职权, 这将对中国目前金融监管不足形成必要的补充。

三、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1999年, IMF发布了一份关于存款保险具体制度的最佳实践报告 (Garcia, 1999) , 该报告通过对世界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时间的总结研究, 以及对各国存款保险计划优劣的比较分析, 构建了一套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实践准则。最佳实践准则中明确指出, 监管当局须确保迅速处置倒闭的金融机构, 以保证金融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 由存款保险机构内设专门的资产处置组织, 充当问题金融机构的清算人, 才能确保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迅速和高效。因此, 中国存款保险机构不仅要引入监管职权, 同时其职能除收取保费、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对存款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运用外, 还必须担当投保存款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人。而资产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成熟丰富的经验, 是存款保险机构的资产处置的最好选择。

首先,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将极大地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资产管理公司凭借资源优势以及成熟的模式, 在清算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时能够保证高效, 高的资产回收率对于存款保险机构再赔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其次, 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有利于存款机构自身的发展。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不仅提高了行业集中度, 实现规模经济, 也使人才等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 这对中国正式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作用。

综上所述, 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 组成相应的资产处置组织是构建健康高效的存款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问题金融机构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处置成本, 减少保险基金的损失, 使得存款保险机构能更充分地发挥其稳定银行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元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 2005, (6)

[2]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J].中国金融, 2007, (23)

[3]王国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宜操之过急[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7)

[4]何光辉.道德风险与存款保险额度的市场决定[J].财经研究, 2006, (1)

存款保险 篇2

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准备,并在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我国《存款保险条例》(下称《条例》)于5月1日正式施行。在制度出台过程中,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目前看,《条例》施行三年多来,各方面反应积极正面,制度运行平稳,功能不断拓展,存款保险制度在保障存款人权益、增强公众信心、强化风险约束、促进银行审慎经营和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从各地持续监测情况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秩序正常,并未出现制度出台前担心的“存款搬家”或者存款从小银行向大银行集中等情况。

当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存款人全额保障水平持续保持高位,有效维护了银行体系稳定。截至末,50万元存款保险保护限额能够为全部投保机构99.6%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这与《条例》出台时的保障水平相比保持稳定。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全额保护覆盖率为99.4%,农村商业银行为99.7%,农村合作银行为99.7%,农村信用社为99.8%,村镇银行为99.2%,民营银行为99.9%。总体上看,我国存款保险的保障水平较高,可以对存款人给予充分保护。

第二,我国存款保险在防范和应对银行挤兑、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方面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部分金融生态脆弱地区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存款人恐慌和挤兑。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存款人权益有了制度化的法律保障,大大增强了公众信心,提升银行体系稳健性。例如,208月,某省一家中小银行由于谣传其储户资金无法兑付,导致周边的几家乡镇支行发生挤兑。事件发生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等有关方面迅速行动,共同采取应对措施,特别是加大存款保险宣传力度,通过张贴存款保险声明、发放存款保险宣传折页、在银行网点电子屏滚动播放存款保险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公众宣传该行所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条例》受到保护。从事后分析看,存款保险宣传对稳定公众情绪和信心起到了积极成效,对缓解挤兑压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第三,存款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中小银行存款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从各国经验看,存款保险是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有利条件,客观上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有利于为之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包括大、中、小银行在内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均衡健康发展。从监测情况看,《条例》施行以来,大、中、小银行存款格局保持稳定,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稳中有升。截至年末,中小银行存款余额比《条例》出台时增长37.3%,存款市场份额比《条例》出台时上升2.1个百分点。

存款保险 篇3

存款需要搬家?

已退休的周女士原本把钱都放在国有银行里,一部分活期,一部分用作定期存款。而近些年一些中小银行宣称具有更高的存款利率,心动之下也转移了一部分存款到这些银行。在她看来,国有大行比中小银行更安全,于是周女士考虑是否需要将存款转移到国有大行?

建议:储户不妨将存款分散,在国有大行和中小型银行中都开设账户,况且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即使是中小银行也有50万元的最高偿付金额,所以无需太担心。而对于存款超过50万元的土豪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存款分散存到几家不同的银行,或者把存款分散存在家庭不同成员的账户下。按照征求意见稿规定,并不意味着当银行出问题时50万元以上的部分就得不到赔付。当个别小存款银行发生了被接管、被撤销的情况,通常会有其他合格的金融机构进行“接盘”,这样存款人的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

理财产品不在保险范围内

在征求意见稿中,银行理财产品并不在存款保险范围内,这也引起不少储户的担忧。

市民刘女士表示,为了获得更高收益,目前她的银行存款已经转换成了不同时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她有60万元的存款,其中40万元都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建议: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投资者通过银行理财时,就需要考虑该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承受风险的能力等,而不是盲目地相信银行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投资理财知识的积累,不要盲从,而是主动研究后选择适合自己、在自己风险承受范围以内的理财产品。

存款保险 篇4

在中国即将准备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时, 道德风险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担心。Dianmond和Dibvig (1983) 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决策必须考虑到道德风险。曹元涛 (2005) 指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均能达到稳定公众信心、防止挤兑风潮发生的目的。张正平 (2006) 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前提条件。张强、佘桂荣 (2009) 指出存款保险所产生的严重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存款人市场监控的有效激励,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银行管理层市场影响的积极效应。

二、两种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无论是显性存款保险还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对于存款人,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淡化, 银行存款被多种政策和相关部门的保护, 那么存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降低对银行的监督, 引发存款人的道德风险。若银行的风险很高, 超出了存款人的承受范围, 存款人便会要求提前支付, 若存款人都这样要求, 对银行则是致命的打击。而一旦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 该制度本身的设计使得对存款人的保护更加可靠, 尤其是在当银行无法足额支付存款人的债务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负责代为银行支付债务, 这样就使得存款人的监督角色转换给了存款保险公司, 这就导致存款人忽视银行的经营业绩, 甚至在极端情况下, 存款人对破产银行的支付债务的要求也忽视了, 使得市场对银行的约束功能淡化。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由于有政府作为银行的后盾, 大多数存款人认为银行是不会倒闭的。另一方面存款人在存钱时, 银行并未对可能发生的支付风险做相关提示, 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人对银行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财务状况是否良好, 存款银行的债务风险大小并不十分关注, 而且存款人的风险意识也非常淡薄。因而在有国家信用担保的情况下, 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是漠不关心的, 也即产生道德风险。

对于银行,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风险防控功能会减弱。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 会投资风险更高的商业活动, 以致减少流动性的储备, 就会造成银行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那些资金并不充足, 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便得到实际的好处。相反, 如果投机失败, 则会让一部分稍弱的金融机构可能产生崩盘。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政府充当着保护的角色, 银行依然是有投向高风险业务的倾向, 而且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也远远的超过其他的行业, 这种隐形担保存在的情况下, 道德风险十分严重。

对于监管结构, 会可能造成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过分依靠, 使得在金融监管中产生道德风险。有了这个依靠, 监管部门会放松监管, 主要体现为对银行风险检查的疏漏、对银行存在过度的纵容行为。监管部门的这种失职监查会增加道德风险。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有了政府作为后盾, 认为银行不会倒闭, 同样会造成监管部门的放松, 也即同样的存在着道德风险。

三、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会降低道德风险

虽然二者都存在着道德风险, 但是只要合理设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各个环节, 同时改造存款保险制度所面临的环境, 就会很大的弱化道德风险的冲击。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一个淘汰机制, 允许经营不善的银行破产, 此时银行之间就会相互竞争, 银行为了不被淘汰会随时关注自己的经营情况, 自己的绩效, 虽然有保险公司的“兜底“, 在面对高风险的业务时也会慎重经营, 这就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 小银行根本不能与大银行竞争, 导致大银行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不能降低道德风险。

另外, 银行可以破产也会增加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存款人会随时关注银行的动态, 当发现银行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时, 或者要求提高利率, 或者发生挤兑。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存款人总是认为银行是国家的, 对自己存在银行的资金很放心, 根本不关心银行的经营情况, 仅仅追求便利性, 导致银行少了一层监管, 即公众的资金也多了一份风险。

保险费率实行差别费率, 根据各个银行的风险水平来制定不同的保险费率。这样就避免了低风险的银行补贴高风险的银行, 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来降低道德风险。

实行强制保险。如果采用自愿投保, 高风险的银行就更愿意参加投保, 有了保险公司的兜底, 会更倾向于高风险的业务, 从而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当所有银行都参加保险, 那么业绩好的银行就会去监督业绩不好的银行, 这种相互监督的约束机制就会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 银行之间不能进行相互监督, 自然道德风险会高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

实行限额保险,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银行经营失败, 存款人的资金将不能得到全额的赔偿, 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 会刺激存款人监督银行, 关注银行的动态, 从而降低道德风险。而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 实际上是全额保险, 存款人自然就不会积极的去监督银行的行为。

存款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缴纳的存款保险费, 也可允许私人参与, 因为这一方面增加了存款保险准备金, 另外也增加了一方的监管, 防止存款保险基金给与那些一味增加盈利, 而不控制风险的银行, 造成需救助的银行得不到资金, 导致系统性风险增加。

四、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 我们知道, 长期以来, 中国实行隐形的存款保险制度, 对保护居民的存款、维护社会金融的安全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并没有降低, 因此应该积极的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形成更加合理的存款金融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志坚.中国隐形存款保险分析[J].思维战线, 2011, (4) .

[2]任晓, 周小川.择机出台存款保险制度[N].中国证券报, 2012.

解答《存款保险条例》 篇5

问:为什么要制定条例?

答: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称投保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当投保机构经营出现问题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规定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对存款人进行及时偿付,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目前,世界上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来,有关国家和地区不断完善存款保险相关制度,在保护存款人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和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部门作了长时间系统研究,充分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制定条例,目的是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问: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是什么?

答:为有效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保证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含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同时,参照国际惯例,规定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以及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原则上不纳入存款保险,但我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从存款保险覆盖的范围看,既包括人民币(6.6782, -0.0018, -0.03%)存款,也包括外币存款;既包括个人储蓄存款,也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存款;本金和利息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在被保险范围之内,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防范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问:存款保险的保费谁来交,按什么标准交?

答:存款保险的保费由投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纳,存款人不需要交纳。存款保险实行基准费率与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制度。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则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费率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形成正向激励,强化对投保机构的市场约束,促使其审慎经营,健康发展。综合考虑国际经验、金融机构承受能力和风险处置需要等因素,我国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将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以及现行水平。

问: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怎么确定的,偿付限额以上的存款是不是就没有安全保障了?

答:确定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既要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又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从国际上看,最高偿付限额一般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至5倍。条例规定的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是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会同有关方面根据我国的存款规模、结构等因素,并考虑我国居民储蓄意愿较强、储蓄存款承担一定社会保障功能的实际情况,经反复测算后提出的,这一数字约为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够为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时,这个限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将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后适时调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实行限额偿付,并不意味着限额以上存款就没有安全保障了。按照条例的规定,存款保险基金可以用于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也可以用于支持其他投保机构对有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收购或者风险处置。从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多数情况下是先使用存款保险基金支持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对出现问题的投保机构进行“接盘”,收购或者承接其业务、资产、负债,使存款人的存款转移到其他合格的投保机构,继续得到全面保障。确实无法由其他投保机构收购、承接的,才按照最高偿付限额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此外,超过最高偿付限额的存款,还可以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

答:从法律制度上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存款人有权要求偿付被保险存款,对于保障存款人利益非常重要,也是存款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条例明确规定了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被保险存款的情形:一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是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是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为了保障存款人及时获得偿付,条例还明确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问:如何保障存款保险基金的安全?

存款保险登陆中国? 篇6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第十四届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已正式上报国务院,2009年有望推出。此消息一出,引起全国各界广泛讨论。那么什么是存款保险,它有什么作用,对普通储户和银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此时推出该制度是否合适呢?

危机不代表失败

所谓存款保险,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这些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

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它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和传染效应,当一家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储户无法准确判断银行问题的严重性,使挤兑现象同时出现在“好”银行和“坏”银行,由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局部的金融问题很容易演变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为储户提供心理上和实际上的保障,从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目前,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存疑主要是因为最早建立该制度的美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导致美国二十几家银行倒闭破产,且危机仍在持续蔓延,人们不仅怀疑这是否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的彻底失败?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结构融资部总经理宋鸿兵告诉《小康·财智》记者:“在这么大的危机面前,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没有太大作用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自有资金只有452亿美元,而它所担保的资产相当于它资产的100倍,救了几家大银行后,它自己就会资不抵债,需要国家来救助了。”

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在于保护存款者利益,而非挽救银行破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主任胡滨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说:“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是人们将关注焦点集中在了银行不断破产的层面,没有注意到储户利益层面。”他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存款者的救助,稳定投资者信心,在美国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将存款保险额度由之前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的条款,正是它发挥作用的表现。另外,存款保险制度只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制度中的一种,不可能仅靠这一种制度来挽救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存款保险影响了谁

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方案设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包括存款者、各种银行以及政府监管部门。

对于存款者,该制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在银行发生支付危机时保护存款者利益,确保储蓄安全,理当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了特殊问题。在中国,银行的退出风险一直都是由政府来隐形担保的,人们的市场意识相对薄弱,存款者更相信政府而非市场,因此,人们担心建立这项制度是否会使存款不保险。胡滨认为,中国建立这种制度是为了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市场化改革,但是如果出现了这种制度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依旧可能承担最终的担保责任,这项制度使存款者的存款更安全了。

对于银行,成立该制度后,银行一方面需要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费,另一方面需要接受该制度的一些监督约束,都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另外,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者储蓄提供担保,可能导致人们在选择银行存款时过度注重利率而忽视银行资质,加大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加大银行经营难度和风险。

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权力划分和协同监管的难度将会增加。胡滨说:“中国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重在制度完善,不是机构建设。”由于该制度还涉及到金融监管、银行破产清算重组等问题,而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监管制度,由“一行三会”共同管理,这必然需要进行权力划分,对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推出时机已成熟

公布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方案上报国务院消息的时间是11月26日,而就在前一天,11月25日,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股价大幅下跌,截至当天,其股价累积下跌六成,市值缩水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正在全世界都在担心金融危机已经蔓延至储蓄银行的时候,中国加大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步伐,人们不免要问:时机成熟吗,是不是太过仓促了?

其实,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了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论证,经过十年的努力,各相关部门也已达成共识,可以说在理论和认识上已经相当成熟。胡滨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不仅在于发生危机时维护存款者的利益,它还肩负着金融监管和风险预警的责任,在中国金融尚未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实质性冲击时推出该制度,意在未雨绸缪。

应该说,中国十年来难以真正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源在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前,国有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有国家信用担保,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然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地方银行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金融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沈立刚对《小康·财智》记者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应该把一些本应由市场来承担的责任剥离出去,由市场来承担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国巨创业投资集团总裁孙飞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银行应该自己承担风险,不可能依然由国家来为它们担保,尤其是外资银行,它在中国成立独立法人,它破产总不能让中国政府来买单,因此,目前成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是当务之急。

建中国特色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中国来讲,仍然是种新事物,在具体方案设计和规划方面仍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特殊国情,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彘目前,国际上已经几十多个国家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最早、也是运行机制最完善的国家。1929年经济大萧条造成全美先后9755家银行倒闭,存款者损失约14亿美元。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其中包括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条款,并于同年7月正式成立FDIC。其主要职能包括:1、存款保险。为全美约97%的银行存款者的存款提供限额为25万美元的保险2、银行监管。直接监管着5600多家非美联储成员的州注册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3、处置倒闭存款机构。当存款机构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或其资本充足率低于2%时,由该机构处置。

自该机构成立以来,曾多次进行改革,最近一次即为近期美国提出的7000亿美元紧急救助法案中保险额度的提高。该制度运行70多年来,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比较成功地保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维护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存款保险制度检视 篇7

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以及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动态调整, 对各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包括FDIC在内的一些典型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绩效情况做了数据分析, 得出了很多重要的、具体的结论。总结他们的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秩序的混乱会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一旦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破产, 一方面会通过连锁反应导致大量企业破产, 而破产浪潮会加剧银行经营管理者的悲观情绪和恐惧, 从而在经济形势明朗之前, 会大幅削减贷款及其他投资活动, 最终导致货币资金供给的萎缩, 严重时会恶化经济危机, 延缓经济复苏的步伐, 大萧条即是明证。另一方面, 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下, 存款者的积蓄会随着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倒闭付诸东流, 再加上经济形势恶化造成的失业, 一些人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威胁。这些必将引发社会不安甚至动荡, 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阻断社会的发展。所以, 维持金融体系, 特别是银行体系的稳定, 是人类总结历史教训得出的必然结果, 也是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首先会通过保护存款者预防挤兑等危及存款金融机构生存的事件发生, 进而减少存款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的概率和数量。其次, 在银行倒闭发生后, 存款保险基金的善后清偿会减少存款者的损失, 进而较少发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这就为人们应对经济周期性调整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从而, 也为现代经济的发展, 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是促进了储蓄的增长。经济要可持续地发展, 必须要有一定的储蓄增长, 进而进行投资, 创造未来的财富。存款保险制度的很大贡献在于通过保护中小存款者保证了存款储蓄的安全可靠性, 这样人们愿意将一部分所得存起来进行储蓄, 而进入储蓄渠道的货币通过银行系统进入投资领域, 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是有利于银行体系的公平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 使得中小银行业可以从资金富裕的储蓄者手里吸取存款, 进而通过自身的服务优势及经营管理优势等与大银行展开竞争。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中小银行和新设银行因其本身的不确定性, 很难取得存款者的信任, 也就很难吸收到存款, 这种情况下, 银行体系就会形成进入壁垒, 市场结构就会发生变异。缺乏异质化竞争的市场结构会导致银行服务水平低下, 配置资金的效率低下, 而银行本身却坐收暴利。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要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外存款保险制度暴露的问题

在1982年到1992年之间, 大约1500家银行倒闭了;银行倒闭频率一度达到每年200家。频繁的银行倒闭事件导致一家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 (FSLIC) 在1989年的预算赤字超过1000亿美元, 只好关闭。另一家存款保险公司——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也几乎倒闭。银行倒闭事件的频发使得不少人对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性提出严重质疑, 其中不乏很多如拉詹这样的著名学者。那么存款保险制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

1. 存款保险制度最严重的弊端是道德危害, 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拉古拉迈·拉詹据此对存款保险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一是存款者对存款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不再过分关注, 使得存款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弱化, 这样存款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经营活动。二是一些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承担拯救问题银行以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 也会刺激经营者为获取较高收益而选择高风险资产运作。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必然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一家银行过度从事风险投资意味着银行资产的波动性超出社会最优风险水平。如果存在很多这样的银行, 银行体系就会变得更加不稳定。此外, 由于存款保险的负激励效应, 银行过度从事风险性经营, 也会使银行的投资活动偏离社会最优投资水平。总之, 道德风险解决不好, 存款保险将会导致银行体系风险的增加, 进而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三是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理赔超出保险基金自身财力的部分往往要从央行借款, 而借款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增加, 进而推动通货膨胀上升, 普通大众将不得不承担货币税收。尽管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孕育道德风险, 但存款保险制度与近期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准确关系尚有待验证。

2. 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导致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逆向选择。存款保险制度, 使得经营水平和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高利率来吸收存款。然后, 再将吸收到的存款投向风险较高的项目。反倒一些经营稳健、风险控制出众的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分析, 不愿意提供过高的利率, 这样他们的市场份额反倒会缩小。即存款保险制度使得经营较差、风险较高的劣质银行损害了资质较好的银行。这会损害金融市场配置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 也对其他银行不公平。

综合上面的分析, 我们看到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孕育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些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宽松的监管环境、全球化浪潮中可能会诱发大的金融不稳定, 甚至金融危机。但蕴含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不意味着会现实地发生严重后果, 通过对银行体系的审慎管理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和调整, 有可能逐渐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尝试调整其存款保险制度, 并取得部分成功。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实施风险厘定的保险费率制度。实行风险厘定保险费率制度, 在保险制度中引入价格机制, 使每个银行承担的风险与其银行经营风险水平相一致。风险厘定保险费率的确定应该按照边际利润定价, 即使得由此确定的保险费等于边际利润, 这样一方面使得投保银行的保险费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性, 更能强化银行的自律性;另一方面, 保险费作为价格会起到传导信号的作用, 使得公众能够获得关于存款银行的较为充分的信息, 进而在选择银行时少犯错误。

二是强化市场惩戒的作用, 即通过让存款人承担部分损失, 以便加强存款人对投保银行进行更为慎重的选择甄别以及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督。这样可以使出现问题的银行尽快关闭, 从而抑制银行从事过度风险的短期行为。

三是强化信息披露, 及时向公众披露银行的真实的财务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 此举有助于存款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 并由此对银行施加外部影响, 是防止存款挤兑和增强存款人信心的重要举措, 也是强化市场惩戒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是强化资本管理, 通过最低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有关限制, 控制银行业务规模扩张的风险。

三、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除了可能会出现上面的那些问题, 还有可能出现如下问题:

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能会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 监管当局对此应有一定准备。很多人将中国目前的存款保险状态定义为“国家隐性担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必须全额承担银行因破产而引起的损失。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海南发展银行进行关闭清算, 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债权债务, 除对其境外债务和境内居民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证支付外, 对其余债务待清算后偿付。“隐性担保显性化”可能诱使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更倾向于用银行资产去“赌博”, 即更倾向于从事和扩张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业务。如以较高利率吸收存款, 从事风险较大的贷款, 从而不适当地增大银行承受的风险。因此, 如果存款保险制度在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方面关注不够, 可能会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意识和审慎经营意愿。

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还可能会引起银行监管松弛。一旦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对投保银行的监管纳入自己的职责,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可能导致存款保险机构、银监会、人民银行共同参与的多头监管, 如果不能加强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配合, 可能会出现扯皮现象, 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因此, 虽然增加了存款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 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也存在不变紧反变松的可能。

浅析《存款保险条例》 篇8

2015年3月31日, 探讨研究了20多年的《存款保险条例》由国务院向外界公布, 并定于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 居民存款数量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储蓄存款数量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的10年增长最快,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1998~2000年增长率开始下滑, 主要是因为股市的兴起使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向了股市;随后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 突破了10万亿和15万亿大关, 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冲击了银行业, 增长速度才逐渐放缓,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 近几年我国居民存款增速又恢复了正常。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的储蓄大国, 居民存款数量巨大, 因此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 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项目, 但目前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仍未解禁, 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差最后一步。当存款利率也实现市场化后, 银行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存款保险条例》的先一步出台, 既保障了存款人的基本利益, 也为银行间充分竞争创造了条件, 即便出现个别银行破产, 《条例》的偿付机制也可以令大部分储户不受到损失。

二、细读《存款保险条例》

从全球范围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早已广泛的在多国实行。此次《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 是对我国银行存款制度的完善, 也是中国银行业向世界先进制度靠近的一大步。《条例》着重说明了投保和偿付的对象、操作流程、存款偿付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及新设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责。

《存款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有:以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目的;投保机构仅限中国境内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不适用于本国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的境内分支机构;实行限额偿付, 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被保险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 事发7个工作日内可得到足额偿付;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制定保险费率标准, 并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确定不同的适用费率, 保费由投保机构支付;此外,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对银行有监督核查的职责。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为什么要定50万的偿付上限?是否有效

根据央行的测算, 50万的偿付范围涵盖了中国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 因此可以保护绝大多数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提出, 50万的偿付上限相当于我国人均GDP的12倍, 而国际水平通常为2~5倍, 由此看来, 这个限额是比较合理有效的, 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当然,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0万的限额标准也会不断调整。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将存款保险额度由原定的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日本在刚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时的最高偿付上限为300万日元, 随着经济的增长, 1986年这一上限提高到了1000万日元。

(二) 《条例》的出台会不会导致大规模的分散存款

有人会质疑, 超出限额部分的存款受不到《条例》的保护, 是否会促使存款人进行分散存款, 导致一些银行的存款规模大幅缩小?事实上, 超过50万元的存款也不是完全无法得到保障的。当金融机构发生危险时, 往往采取转让、被接管等其他措施, 其资产和负债将会延续到新的机构。新设立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就是这样一道“安全线”, 可以对投保机构进行接管和实施清算, 并且分散存款会让存款人失去一部分利息, 而希望通过存款生利息获得收益的储户占很大的比例, 因此存款大规模搬家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

(三) 《条例》如何高效的实施

《条例》出台的最终目的是金融市场的良性运转。我们应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 来推动《条例》实施。首先要通过媒体让人们熟知, 向大众宣传, 不能仅限于行业内, 避免储户因不了解具体规定而出现跟风行为影响银行的运营。其次, 管理机构要注重监管, 对不利因素进行早期纠正避免风险扩大, 风险出现时更要及时采取措施, 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四) 预测《条例》实施后银行间市场的新现象

《存款保险条例》实施后, 下一步存款利率上浮区间将会放开, 此时对于个人来说, 存款风险将变得更小, 而对于大中小银行来说, 银行间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因为《条例》为中小银行提高了信用, 帮助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允许竞争失败, 而不需要政府来兜底, 这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存款保险条例》为完成利率市场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强制性投保避免了个别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 在维护存款方面起了指导性的作用。相信未来我国银行业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 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存款保险条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1/content_9562.htm.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4303/index.html.

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脉络 篇9

一、存款保险制度应时而生

很多学者认为, 大萧条破坏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为经济发展输送“血液”, 从而加重了危机并延缓了复苏的时间。为了防止类似现象重演, 1933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主张对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 实现分业经营, 其中包括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同年9月11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 FDIC为10万美元以下存款提供保险——即一旦某家银行破产, 10万美元以内的存款由该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偿还给储户。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对快速恢复大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稳定金融秩序和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存款保险制度在全世界的扩展

美国并不是全世界最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 早在1924年, 捷克斯洛伐克就创立了首个全国信用和存款保险制度,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但捷克斯洛伐克是个小国, 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而且其存款保险制度的持续时间也较短, 于1938年即停止运转。相比之下美国于大萧条中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上升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金融监管检查和金融风险预警及控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对稳定美国金融秩序和经济形势功不可没, 因而, 成为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典范。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范围内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发, 世界很多国家深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并相继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目前, 大约有110多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二十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经济危机接连发生, 一些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筹划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

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众多, 由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不同, 他们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但仔细分析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异同, 分析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总结出一般性的趋势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无疑对我们国家及其他一些尚未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分类

1.按照存款保险机构对参保机构是否具有监督检查的职能可以将存款保险制度分为两类:

一是监管——理赔型保险制度, 如美国、加拿大的存款保险制度。这种保险制度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是将存款保险和投保银行的监管统一起来, 通过存款保险促进投保银行的监管, 通过对投保银行的监管来保证存款保险的初衷。如FDIC有权对投保银行的经营业务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要求投保银行定期向FDIC报告统计数据和信息;FDIC有权对有问题的投保银行进行包括规劝、责令整改、取消参保资格和勒令停业在内的处罚。这种类型的存款保险制度一般在政府主导下运作, 具有较大的权限, 承担较多的职责。当然, 现实中这种存款保险制度下, 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监管权限也有大小差异, 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存款保险机构拥有较大的监管权限, 而德国和印度的存款保险机构则监管权限相对较小。

二是理赔型存款保险制度, 如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这类存款保险制度一般不事前介入投保银行的运营监管, 也无权要求对投保银行进行检查, 当然更谈不少处罚了。在机构设置和制度目标等方面, 理赔型存款保险制度也有显著的特征:一是一般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履行其职能, 与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制度目标上, 更侧重于保护存款人, 特别是中小个人存款者的利益;三是参保方式方面, 强制性较弱, 大多采取自愿参保或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方式。

2.按照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存款保险制度, 如美国和加拿大。这种存款保险制度下, 政府直接设立专门机构, 或者设置隶属于中央银行的专门机构对存款保险事宜进行专职管理, 这种机构架构有利于增强存款保险制度的权威性。

二是行业协会管理类型, 如德国、日本和法国。即由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自发成立行业性存款基金组织来履行相关的存款保险职能。这种机构一般通过行业自律协议和银行协会规程设立和进行管理, 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三是共同管理保障型, 如荷兰的存款保障局、挪威的存款保障基金、比利时的贴现及保障局等。这种架构下, 由政府和银行协作, 共同设立管理机构, 对存款保险事宜进行管理。

3.按照存款保险制度是否设置最高限额, 可以对全世界范围的存款保险制度做如下分类:

一是限额型存款保险制度。现有的110多个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 绝大多数国家对保险理赔实行了最高限额。但限额型各国的具体方法有所差异, 如意大利、英国等国实行分档分类限额, 而其他国家则实行一次性统一限额;有些国家实行绝对额度限额, 另一些国家则实行按存款比例限额。

二是全额保险型存款保险制度, 如挪威、德国的储蓄银行保障基金和信用合作银行保障方案等。现有世界存款保险制度中, 真正实施这种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较少, 一些国家会在特殊时期实施这种制度, 如日本和韩国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就曾短暂实施过此类制度。

(二) 国外存款制度要素差异分析

1.存款保险制度目标比较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是非常多元的, 如保护中小储蓄者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有助于新设银行和中小银行的生存、减小发生挤兑的风险、减缓银行破产引发的震荡等。英国、印度、意大利等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在于保护中小储户的利益;而美国、加拿大的存款保险制度将保护中小储蓄者、增强金融体系活力、保持金融秩序稳定共同作为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存款保险制度目标的差异主要与本国的金融体系及传统有关。

2.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保障比较

绝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是通过立法机关的法律确定的, 此外围绕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法律配套相应的细则, 这些共同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体系。存款保险制度体系对存款制度的目标、管理机构及人员组成、职责范围及权限、保险基金来源于运用、参保方式与投资资格、理赔程序及最高限额等做了具体规定。另外, 世界各主要国家往往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及本国实际的变化而不断修订, 及时的法律法规修订对存款保险制度发挥其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存款保险制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各国的司法及立法根本制度, 以及政权性质有关。

3.存款保险对象及范围比较

存款保险对象是存款保险的具体标的物种类。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业务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各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各国的存款保险对象及其范围也存在重要差异:

(1) 对于不同币种的存款, 有些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只对本币存款予以保险, 对外币存款不提供保险;有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对所有币种的存款均给予保险。

(2) 有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只对同业存款给予保险;有的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则不对同业存款进行保险。

此外, 是否对非居民分支银行和本国在外的分支机构经营的存款给予保险, 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不尽相同。

不同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本国存款及存款人的构成分布特征等方面差异巨大, 这就决定了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对象和范围出现很大差异。

4.参保方式与投资资格比较

存款保险制度的参保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愿与强制参保。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和业务范围有较大不同, 不同层次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小不一, 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参保;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参保所需承担的成本费用, 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愿意参保。因此, 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确定哪些金融机构需要参加存款保险及采取何种方式参加存款保险。从现有存款保险制度现状来讲, 世界绝大多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都采取了强制参保的形式。

5.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与运用比较

国外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四项: (1) 保险费收入。按照存款保险制度规定, 投保存款金融机构需要向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费, 这部分收入是存款保险基金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流。 (2) 基金投资收益。为了保值增值, 提高存款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各国存款保险制度一般规定存款保险机关在保证基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投资。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一般投向国库券、大公司债券、股票等证券产品。在美国、加拿大等国, 投资收益已成为保险基金的最大收入源。 (3) 资本金, 即基金成立初期有基金管理机构股东、会员或相关出资人 (往往是财政部、中央银行、金融机构) 认缴的资金。 (4) 临时收款。在发生较大规模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 保险基金往往需要向中央银行借款, 是为存款保险基金的又一来源。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支出主要有五项: (1) 存款理赔支出。按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宗旨, 当部分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无力清偿储蓄者存款时, 保险基金需要对满足赔付条件的存款者进行赔付。 (2) 管理费用。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日常运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这需要从存款保险基金中支取。 (3) 投资。闲置的富裕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 这是保险基金的一个重要资金运用项目。 (4) 归还借款。由于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经营具有不确定性, 一旦出现银行破产倒闭, 保险基金本身的财力往往不足以支持理赔需求, 于是会产生借款。一旦危机烟消云散, 保险基金的现金流又会恢复稳定, 这时就会归还借款。 (5) 向流动性不足的银行提供暂时流动性。一些国家的保险基金在某种程度上会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这会形成保险基金的一项资金运用。

6.保险费缴纳、保险费率与保险成本负担管理比较

各国对于应缴纳保险费及其缴纳、逾期处理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应缴缴纳保险费一般由保险费率决定。而各国对于保险费率有不同的确定方式:一是单一费率制;二是风险厘定费率制, 即基于风险评估来确定不同投保存款金融机构保险费率。现有110多个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 绝大多数实行单一费率制, 这种费率制在现实中简单易行, 但容易引发各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鉴于此, 一些实行单一费率制度的国家如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开始改革其费率制度, 他们对投保金融机构的运用状况和风险进行评估, 而后据此确定每个投保金融机构的保险费率。对于经营稳健、风险较小的投保金融机构收取较低的存款保险费率, 对经营不够稳健、风险较大的则采取相反措施。这种做法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而且对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实施好这项制度, 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风险评估机制, 以及聘请相关专业人员, 成本较为高昂。即便实施了评估, 评估结构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正因为此, 除了加拿大和美国等少数国家之外, 其他各国均采用单一费率制。

迄今为止, 绝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成本是由投保金融机构本身承担的。由于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业务属于负债业务, 因而存款人是不愿意主动承担保险成本的。如果一些投保存款金融机构提出分担成本的策略, 另一些银行会选择自己承担成本来吸引存款者。而且, 所有银行要达成一个统一要求存款者分担存款保险成本的协议很难, 即使达成也不能有效运行, 因为它不是纳什均衡。所以, 对投保存款金融机构来讲, 在没有强制规定的情况下, 与存款人分担存款成本是不可能的。而现实中, 最愿意自己独自承担存款保险成本以吸引存款的金融机构, 往往是那些自身金融服务较差、偏好风险的金融机构,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存款者没有激励去甄别金融机构的优劣, 进而给各种“柠檬”以可趁之机, 而“柠檬”的泛滥会危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所以, 一些国家如英国开始尝试国家强制措施来要求存款人承担一定的风险来降低逆向选择。

(三)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经验

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运行了多年, 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 积累了不少经验, 及时地总结这些经验, 对我们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架构和历史文化传统, 建立适合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各国在建立存款保险的时间和动因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同时上文的分析表明, 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目标、职能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这主要由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决定的。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并不否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统一, 其统一性就是保护中小存款者的利益, 促进金融秩序的稳定。

2.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要有良好的法律基础

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有效运行需要法律保障。回顾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过程, 均专门通过了存款保险相关法律。如美国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完备的法律基础, 如1971年通过的《存款保险法》和《农水产业合作社储蓄保险法》等。

3.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保证不发生银行危机

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今年推出 篇10

多位业内人士预计, 存款保险制度已是“箭在弦上”, 制度细则很有可能今年上半年就出台, 但考虑到要征求意见和储户心理预期的建设, 正式执行可能最快要到2015年。

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箭在弦上”

存款保险制度是由符合条件的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建立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作为金融改革中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理机制的重要环节, 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定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以及之后, 央行行长周小川均提出, 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 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2012年7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 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同月, 一份题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的报告提交至决策层。

2013年, 央行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 内部已达成共识, 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2014年1月, 央行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表示, 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中国已全面展开的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2014年择机推出可能性很大。此外, 申银万国相关报告方面也预计, 存款保险制度细则有望在今年上半年公布, 并征求公众意见, 但正式执行最快要到2015年。

或设最高限额50万元

从目前央行等各方人士释放的信息来看, 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存款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全覆盖”的特征, 所有银行均纳入存款保险制度范畴;根据银行风险评级, 实行差别化费率;设定一定规模的赔付额度, 如市场预计的20万至50万之间, 并且按照比例赔付;存款保险制度设计“早期纠正”的功能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原则上要覆盖中低端客户, “95%以上的客户要覆盖到”。他说, 最高赔付额要寻找有效保护小额存款者利益、防止系统性挤兑与减少道德风险间的均衡点, 30万到50万比较合适。

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庄毓敏认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 固然是保护了存户利益, 但也隐藏道德风险。”她表示, 银行有可能因此将存户风险推给保险公司, 因此要配套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 让银行优胜劣汰, 为自身经营不善负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认为,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风险补偿机制, 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重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应尽早推出, 但也要分步走。应兼顾到中小银行的利益, 实行差别风险费率机制。

此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伟曾撰文认为, 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较高,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就将所有银行 (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纳入的难度较大。建议按照“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原则试点。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 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另外,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加强央行监管力度。

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已箭在弦上, 但业内也有声音认为, 还需要考虑存款客户的心理预期。

在我国老百姓心目中, 把钱存在银行等于放进了“保险柜”。广东某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 此前国家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倒闭了, 国家是最后的担保人。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 意味着国家不再为金融机构兜底。”

某国有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建议普通储户要树立风险意识, 将银行当成一般企业看待, 树立“银行也会破产”的意识, “另一方面, 也最好早点养成存款分开存放的意识, 大额的存款尽量分散处理, 不要全部存在一家银行内。假设存款保险的最高限额为50万元, 100万元的存款放在一家银行, 一旦出现风险, 储户最终可能拿回50万元左右。如果在两家银行各存50万元, 即使都出了问题, 本金也都有保障。”上述负责人表示。

储户除了强化风险意识、转变储蓄存款方式, 还不应把理财产品当储蓄存款。存款保险机制保的对象是储户的各类储蓄存款, 不包括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因此在个人财产保值、增值上要更加注意结构优化。

此外, 储蓄存款还要选对银行。通常首选品牌响、信誉好、实力强、风险低的商业银行。而不要唯利率选银行, 哪家银行利率高就存哪家银行, 高利率隐藏高风险同样适合于储蓄存款。此外, 存款保险制度按国际惯例只对储户的储蓄存款承担赔付责任, 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畴之内。企业老板要自觉杜绝公款私存, 企业存款不能混为个人储蓄存款。在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这一要求会更加严格。

商业银行应积极面对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胎动” 篇11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面向农民的小微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接连出现挤兑风潮和破产案例。

中国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即使金融机构破产了,储户在原则上也得不到补偿。

不过,最近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可能会打破这一窘境。该报告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详述并称,2013年将积极研究制定“存款保险条例”。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酝酿了20年的制度终渐浮出水面。

利率市场化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的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我国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多年,其中,债券、票据和货币市场的利率都已实现市场化,目前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指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去年此时,央行宣布允许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分别上下扩大10个基点,从而掀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大幕。

然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相当复杂,其间凶险非常。由于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浮,银行机构的盈利空间将收窄,必然对银行业的经营形成压力。如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就出现了上千家银行破产倒闭的现象,而日本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为摆脱困境不得不大量投资房地产,以致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可以说,把取消利率管制喻为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最惊险的一跳”,毫不为过。为了让这一跳“软着陆”,保障储户利益,防止社会动荡,就必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允许银行破产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大改革。实际上,如果银行破产实现不了,其他非银行金融市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繁荣。

中国与欧美日等主流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很大的区别是,在风险面前,中国市场所有的资金,无论多大规模,都可以回到银行的怀抱。而在大风险面前,美国的银行随时可能破产,破产之后期存款人不能得到无限责任保护。按照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只有单个账户10万美元(2008年危机之后提高到25万美元)以下才可以完全兑付。

这样,对于美国的大资金来说,存款是一项“风险资产”。在正常状态下,大资金为了规避银行的破产风险,不会将资金放在银行里,而是大量投入债券市场。这是欧美债券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重要根源。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的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容渐现

历时二十载,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或将显露真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政府将设一只由央行管理的存款保险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与各家银行上缴的保费,这一折衷方案可能正是各方能取得共识的关键。

中国存款保险对每个银行账户的保险上限初定为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为强制险,所有的银行必须参保。而为了更容易推行,初期将采取统一的保险费率,若参保银行连续几年稳健经营,则可以考虑调低费率,反之亦然。

有知情人士称,之前央行和银监会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上。后来央行拿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设立一个存款保险基金,账户设在央行,待运作成熟后再独立出来形成存款保险公司。如果担心初期保费缴纳规模太小,不够用,可以结合央行的再贷款机制来处理,即央行的最后贷款人机制。

然而,多年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风险处置,本来就存在过分动用中央银行再贷款解决问题的风险。而由于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风险最重要转化为过剩货币由全社会承担,大量通过再贷款方式投放货币,不仅容易造成通货膨胀隐患,而且在国家需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还将产生冲突或矛盾。

此前多数分析指出,除了商业银行缴纳的保费外,中国存款保险的初期基金应还包括国家财政、中央银行拿出的资金。作为多家银行大股东的中央汇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坚持国有银行股份的方式筹集资金,作为存款保险基金的初始资金。不过资深金融界人士就指出,需要多个部门拿出真金白银,是存款保险制度久拖不决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全球已经有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前述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要素就是参考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例如,先设立一只存款保险基金,之后再转为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就是借鉴了美国模式。对每个账户的保险限额设为50万元,是参考了我国香港的存款保险计划。且这一额度可覆盖中国99%以上的存款账户,故不会出现业界担心的“存款搬家”的情况。

中信证券此前发布的报告称,中国绝大部分居民的储蓄存款小于30万元。分析人士相信,将保额上限定为50万元人民币,央行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存款转移,力图保证该方案实施中的市场稳定。

难啃的“硬骨头”

近几年来,央行在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上可谓不遗余力。

据央行行长周小川介绍,早在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家就决定要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但当时正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计划搁浅。

2012年初,周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此前的准备工作是有效的,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择机出台。当时,周小川的表态就引发了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在2012年推出的猜测,然而事后证明时机尚未成熟。

努力不断,“硬骨头”却也着实难啃。

中国的银行体制是两头大中间小,国有五大银行虽然数量少,但资产规模占绝大多数,而小银行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资产总量非常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数量和资产总额都处于中间状态。

因此这样的银行体制,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造成的障碍是。国有银行具有“大而不能倒”的特点,国家绝对不会坐视这些银行出现倒闭风险,因此其信用是建立在国家政府信用的基础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存在与否与其利益相关不大。上缴保费时,他们当然是不积极,甚至抵制的。

而数量比较庞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小银行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该是积极的,他们大多为地方政府所有。他们处在经济最前沿,农信社担负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城市商业银行最近几年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作出的经济贡献有目共睹。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的资产风险比较大,尤其需要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其发展的进一步信用支撑。

然而,尽管最近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的上升以及货币政策刺激,他们中大多数盈利可观,但是下一步随着经济进一步下滑,小银行的风险将很可能最早暴露,这将对他们的经营形成巨大的考验,一笔庞大的保险费用对他们而言是很难承受的。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将对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形成巨大障碍,还有可能使存款保险制度再次夭折。

在此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就存在难题:国有银行因为有国家信用支撑,上缴一笔保险费让他们感到多余,而小银行风险高,利润低,保险费也许对他们来讲就是一个难题。

未来存款保险制度命运到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刊记者陈晓光综合整理)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 篇12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管理模式,构建

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时重申强调了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是我国当前深化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目前,全球已有1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其中,美国、日本与德国分别代表了政府官办、官民合办、非官办三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典型管理模式特点和实践经验,以及美国政府和存款保险体系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举措,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结合国内基本的金融环境情况,从规则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设定、制度管理模式的思考与设计、政府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

1 规则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设定

尽管各国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规则体系、组织构架、以及投保方式、基金来源、保险限额、保险费率、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等方面都可能有不同,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防范各种促进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稳定、建立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程序、增强金融体系竞争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

建立规则体系和组织框架是制度建立的核心策略。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规则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设定上应基于政府主导的存款保险体系展开,构建起突出政府主办的管理模式。为了建立一个高效、完整、权威的存款保险机构运作规则体系,要出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首先要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规则指南和法律规章,要启动存款保险制度立法程序。在组织框架上,要明确界定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对政府创办的存款保险机构、政府和银行共同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还是由银行自行组织建立存款保险机构三种类型的选择。在存款保险制度职能上,必须保障存款保险机构功能相对完善,应当附加监管和快速纠正功能,以真正发挥存款保险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作用。

在对国有大银行的全面监管的经验基础上,要重视对中小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本运作模式的研判,对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人利益的保护也是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目标。

2 制度管理模式的思考与设计

2.1 存款保险机构的定性、职能与授权

政府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模式是符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国情的选择,这将使存款保险机构作为准行政机构能够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经法规授权直接行使对髙风险投保机构的监测、处罚、处置、重组等权利,而对投保机构进行有效管理。我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应当涵盖:一是监管检测,制定、执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监测投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必要时对问题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专项检查;二是对问题投保机构的早期纠正措施。当出现挤兑、破产的风险时及时援助;三是接管与处置破产银行。为了确保实现上述职能,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当在以下方面被授权:一是获得投保机构的信息,包括资产负债、利润等相关会计、统计报表、内部经营资料与审计报告等;二是对建议投保机构的核查和处置权;三是可以实行购买、注资和放贷等活动,组织兼并、承接和收购问题投保机构。

2.2 参保方式与参保资格的确定

根据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要求,在参保制度设计上,应当选择以强制性存款保险为主的参保方式;参保机构的范围需要全面,要覆盖到国内社会所有符合要求的公众存款类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五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都应当包括在内;要严格监督管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风险问题,以达到对存款人利益进行有效保护、稳定金融市场之目的。在添加金融机构到存款保险体系中之前,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参保资格和投标申请进行验证和审查,以排除那些风险极大或者以及没有生还机会的金融机构。风险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整改,等风险降低到符合参保资格之后,再允许其加入到存款保险体系。

2.3 保费缴纳、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与运用

政府存款保险机构其本质是金融保险机构,其资金来源应由政府拨款与成员银行所交的保费共同组成。我国存款保险基金来源应从下面几点着手:一是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出资与大银行参股形成的资本金;二是参保金融机构缴纳的保费,是最稳定的存款保险基金来源;三是在募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以存款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和基金利息收入是最重要的基金来源;四是对倒闭破产的投保机构收入进行清算;五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向中央银行和国家财政筹借资金、向社会发行由财政担保的金融债券进行融资。

存款保险基金的主要作用:一是对存款保险赔偿进行支付,一旦出现参保机构破产倒闭的情况,由存款保险基金理赔与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损失;二是管理存款保险机构的日常费用,这些管理费用主要来源于员工福利以及监管金融机构等多个方面。管理费用不是从财政中得来的,而是存款保险基金支付的,这对存款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来说,能够提髙营运效率;三是根据存款保险法规规定进行投资,为了提髙存款保险基金的使用水平,以保险基金流动为基础,其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政府债券和国库券;四是如果投保机构的临时流动性不够,可以为它们提供不超过制度规定限额的资金援助。

2.4 保险限额与保险费率的设定

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实行限额赔付。综合考虑我国的储蓄率较高,以及50万元以下存款户占大多数的国情,将存款保险限额定50万元左右是适合的。存款保险费率可以分层次设定。将投保机构按照一定标准分为若干层次,不同层次的投保机构征收不同层次的保险费率,实行风险差别费率。对存款风险较髙的,可以适当上浮存款保险费率。银行综合实力、参考信用评级结果通常成为参保对象层次划分的依据。

2.5 对问题机构的处置

建立一个及时有效的问题金融机构处置机制,是增強公众对金融稳定的信心的关键,也是金融危机中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判断问题机构处置有效性的标准为:符合存款保险人的义务;确保存款人得到及时合理的赔付;处置成本最小化;资本回收最大化;对市场破坏程度最小化。在这一目标下,问题机构的处置方法主要有:一是实施救助,运用流动性支付、融资担保以及注资等多种手段,对流动性水平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进行改善,帮助他们走出目前所面对的困境,并且积极去使用其他有效的措施来将机构的经营能力和资本实力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二是停业整顿和接管,停业整顿只是从行政上对金融机构进行处罚的一种手段。《中国行政处罚法》指出,“责令停产停业”是一种行政处罚的主要方式。接管是监管部门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严重信用危机的金融机构所采取的一种救助性监管方式,目的是帮助其恢复自身的经营能力。金融机构在被接管之后,其债权债务关系不改变;三是并购,并购是目前各国处置髙风险金融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四是撤销与关闭,是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行政程序,机构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被限制,但法人地位依然存在;五是破产清算,金融机构破产清算,也是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解决破产问题的必要条件。金融机构在退出市场之时,破产清算方式是其最后选择。

2.6 在存款保险制度构建中政府的作用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在应对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置中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从实施金融政策、规范金融秩序、稳定金融市场来看,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构建政府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一是监管和决策作用,建立起对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的有效监管体系,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遏制局部风险向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转化;二是调整和协调作用,政府在明确我国存款保险机构职能的同时,要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调整和协调,促进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机构开展切实有效的合作,对金融活动发挥积极引导和调节作用;三是保障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运行的作用。通过在法律法规建设、信用评级风险控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保障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和运行。

参考文献

上一篇:政治美学下一篇:老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