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2024-11-03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精选8篇)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篇1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面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1、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心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2、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篇2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 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 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 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 以避免挤兑, 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目前, 运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制度、金融创新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尤其是在金融监管检查和金融风险控制和预警方面, FDIC作了大量成效显著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从而确立了FDIC在美国金融监管中的“三巨头”之一的地位, 存款保险制度成为美国金融体系及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领袖人物弗里德曼 (Friedman M.) 对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给予了高度价:“对银行存款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以来美国货币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 金融风险明显上升, 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

1. 银行资产、负债具有不对称流动性。

从银行的经营模式来看, 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是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其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差, 资产运用主要依赖于各类存款。各类存款不论是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 只要存款人愿意, 即使不在银行的经营时间内也可以随时提取, 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 作为银行资产的贷款却具有非流动性。银行资金的贷出有明确的贷款合同, 贷款合同对贷款的期限做了明确的规定, 并受到法律的约束。贷款期满之前, 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理由, 银行不可能提前收回贷款。这就是说, 贷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对银行的约束是硬约束, 对存款人的约束是软约束。再者, 银行的贷款缺乏二级市场或者二级市场不发育, 在银行需要增加流动性时, 很难通过二级市场出售资产来变现。从银行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的客观条件, 我们知道银行贷款的流动性非常差。通过对银行存款和贷款各自流动性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银行肩负弱流动性的资产 (贷款) 和高流动性的负债 (存款) 于一身, 这个特点使银行很容易陷入流动性危机, 进而导致挤兑, 甚至带来破产、倒闭。

2. 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经营过程中, 银行仅仅是资金真正供给者 (存款人) 和需求者 (贷款人) 的融资中介, 因此银行与存款人的信息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 银行很难把握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和偏好, 无法确定存款人提款的时间和支取金额;另一方面, 存款人对银行的营运状况知之甚少, 无法判断银行是否稳健经营。在银行资金准备不足时, 存款人如果大量提款则会造成支付危机。对存款人来说, 由于信息不对称, 无法将稳健营运的银行与经营风险很大且已经出现清偿力危机的银行区分开来, 在这种不确定情况下, 一旦某一银行发生支付危机, 存款人的理性选择是尽可能在银行尚有支付能力的时候变现存款, 存款人的盲目性变现存款很容易造成恐慌并引发大规模的银行挤兑、形成银行危机。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

1.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 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 以及最近次贷危机及迪拜金融危机, 众多金融机构频频破产等等, 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 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 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 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 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 稳定金融, 只能“防患于未然”, 国际经验表明,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 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 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 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 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 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 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 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风险抵御能力较差, 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 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 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 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 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 而且收益可观, 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 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 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 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 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 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况下, 执行赔偿的职责, 另一方面, 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 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 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 勒令整改, 帮助银行渡过难关, 或促成其他银行的并购, 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2. 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 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一方面,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以后, 他们就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 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 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此外, 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特殊问题: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有政府为其做后盾, 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险, 为了节省运行成本, 显然不愿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纳入这一体系, 那么由于保险基金数额小、范围狭窄, 就很难保证银行资金发生大量损失的时候对储户进行赔付。

(2) 鼓励银行铤而走险。也就是说, 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 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因为银行知道, 一旦遇到麻烦, 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 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 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 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 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总之, 在我国适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有利于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 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同时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监管, 提高监管水平, 降低负面影响。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考虑的特殊问题

1. 中国储蓄群体的特殊性。

中国储蓄群体具有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以储蓄存款为生活必要保障的中低收入者。这部分人通常都是生活相对贫困, 或者生活负担较重, 如需教育子女支出较高, 没有养老保险, 收入较低的人群;另外, 我国农村的保障覆盖面很低, 《经济日报》2007年10月30日报导, “截至今年6月底, 31个省、区、市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 农村低保对象2067.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 参加低保的农村人口刚刚达到农村人口的2.3%。

农村居民生活及防范风险主要依靠储蓄存款。同时, 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 投资渠道较少, 居民资产都集中在储蓄存款。所以, 银行存款仍是中国低收入者的主要生活保障, 银行存款的安全与否对于这部分人的生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保护好中国人的储蓄存款, 才能保持一个安定团结的经济政治局面。

2. 中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中国实际上一直实行了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这是由中国商业银行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中国, 商业银行可是说是国家的银行。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对其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是中国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从而不可避免的干预、介入到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中。而银行的资产出现问题后, 由财政进行补充。

中国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是受政府直接操控的商业银行。2004年开始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对其进行了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上市。截至到2009年12月, 四大国有银行中, 只剩下农业银行没有上市。但是即使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后, 国有股所占比例仍然具有绝对优势:截至到2006年, 中国工商银行的国有股比重为70.66%, 中国银行的国有股比重67.49%。中国建设银行的国有股比重为62.2%。由此可以看出, 即使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四大国有银行仍旧是名符其实的国家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国家间接控制的银行。除了少数几家银行如民生银行大部分为我国国有企业为主出资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合作银行, 也就是城市信用社, 也是地方政府及国企占主体, 也可以归为地方国有银行。

因此, 在中国人眼里, 商业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国家信用仍是金融机构的担保, 几乎不存在银行倒闭的风险,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根本不存在破产的可行性。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 居民储蓄的不断增长也掩盖了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隐患。中国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在出现不良状况时, 由财政向其注入资金。事实证明,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破坏了金融活动参与者的风险承担机制, 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高效、稳健运行。在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国家对有问题银行救助及接管等措施的实施, 所需大量资金基本由财政部或人民银行来承担。而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作为非盈利机构, 前者对商业银行的注资有损社会福利, 后者对有问题银行的救助与接管资金往往靠货币超经济发行, 容易对货币流通造成不良影响, 不利于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所以,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扭曲了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机制, 阻碍了银行企业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金融竞争加剧, 金融改革深化, 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破产。因此, 在金融改革深化的同时, 要打破原有银行不倒的观念, 增强存款者的风险意识, 使市场机制顺利引入银行业, 中国就必须放弃以前采用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而建立起真正的存款保险制度, 以保证金融业在承受市场风险的时, 不至于形成金融危机及恐慌, 稳定金融业的发展。

五、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的对策建议

1. 合理设置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保险机构设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创办管理 (如美国FDIC、加拿大CDIC) ;二是政府同银行界共同创建, 如日本存款保险公司 (JDIC) 就是由日本政府、中央银行和非官方金融机构共同出资4.55亿日元组建而成;三是行业性的存款保护体系 (如德国) 。从各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绩效来看,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应由政府创办管理存款保险机构, 必须独立运作, 同时妥善处理好存款保险机构同中央银行的关系。

2.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投保方式:

强制性投保与自愿性投保相结合。自愿性投保是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强制所有的存款性金融机构投保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此, 大多数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都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强制性存款保险是指只要有参保资格的金融机构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而自愿性投保则相反。但是, 在我国为了抑制逆向选择问题需要把强制性投保与自愿性投保相结合。在我国, 除了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中小金融机构实行自愿性投保以外, 其他的存款性金融机构必须强制加入。如果只实行自愿性投保的方式, 最后留在存款保险体系里面的必将是经营风险很大的金融机构。首先, 在金融体系中占垄断地位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凭借其所具有的一定行政职能的地位、国家信用作担保等竞争优势往往不会参加存款保险。其次, 部分稳健经营的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经营良好, 一般不会发生流动性困难或者遭受挤兑的可能性而不愿参加存款保险。最后, 部分经营良好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存款人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 银行的存款数量不会因为投保与否而产生太大的影响, 所以其积极性必然受到削弱。因此, 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他稳健经营的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实行强制性投保的投保方式。如果只实行强制性投保的方式, 把已经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中小金融机构也不加区别的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就有可能把这类金融机构中已经存在的风险转嫁给其他的投保机构。为此, 对这部分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应该采取自愿申请、严格审查的方式吸收到存款保险体系。对通过资本注入、清收不良资产等救助后风险得到降低的金融机构可以纳入存款保险体系, 而那些严重资不抵债、存在支付危机或者已经发生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应该实行市场退出。在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下, 既保证了经营稳健、资产健全的银行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又防止高风险经营的金融机构把风险转嫁给低风险经营机构, 抑制逆向选择的产生。

3. 关于存款赔偿的方法。

存款保险对存款的保护程度分为全额保护和部分保护两种。目前, 为了使存款保险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大部分选择的都是部分保护, 也就是说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投保机构的存款设定一个最高理赔额, 对超过理赔额的那部分存款不提供保护。从国际经验来看, 存款保险理赔额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保险理赔额定为本国人均GDP的倍数, 另一种是把保险理赔额定为能够使90%的存款人得到全额赔偿。存款保险的理赔额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低了, 由于保护面过窄, 会有更多的存款人在金融机构倒闭时遭受损失, 难于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目标。如果过高, 虽然保护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但是其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过高的理赔额和全额保护一样, 容易导致道德风险的泛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各成员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 将理赔最高限额定为人均GDP的两倍左右。刘士余、李培育 (1999) 研究表明, 在68个建立明确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中, 这个比值的平均数为3 (其中亚洲为4, 非洲6.2, 欧洲1.6, 中东3.4, 北美和拉美3.2) , 即在银行倒闭时, 对每个存款人的赔付最高值相当于人均GDP的3倍。特别的, 美国在1980年将赔付标准由5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 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9倍 (成为美国80年代末联邦储贷协会存款保险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 。经过19年的GDP增长和通货膨胀, 才将这一比值降到3左右。刘士余、李培育参照国际赔付上限的平均值与我国人均GDP计算得出, 我国的赔付上限应在2万~3万元人民币之间。然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且居民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绝对主导的现状, 赔付上限在2~3万元人民币之间偏低, 保护面不足。

第二种理赔额度的标准也就是使90%的存款人能够获得全额赔付必须使取得全额赔付的这部分人的存款大约占全部投保存款的40%左右。有调查显示, 2004年我国5万元以下的居民存款账户数占98.07%, 但其金额只占全部存款的27.84%。10万元以下的居民存款账户数占99.38%, 其金额占73.37%。如果将赔付金额定为10万元, 不仅更大范围的覆盖了小额存款人, 而且由于单项金额的提高使受保存款在银行存款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上升到73.37%, 将使更多的存款人得到保障, 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的安全。

我国参照使90%的存款人能够获得全额赔付确定的赔付额为10万元左右, 在具体制定上还须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存款人的收入差距等其他各种因素。

4. 道德风险的控制。

道德风险问题其实是任何形式的保险都要面临的问题。例如:如果一个人对其财产上了保险, 那么他对失窃的警惕性就会降低, 或者有可能放弃购买安全设施的计划, 从而使潜在的财产损失的风险增加。对存款保险制度而言道德风险问题同样存在。存款风险自己负担时, 人们会对银行倍加小心, 时刻关注其运行状况, 一感觉不对劲, 马上提款。这种方法, 尽管有些盲目, 但对银行来说, 却是一种公共监督, 如果经营不善, 就会被淘汰出局。

在存款保险制度确立后, 无论金融机构倒闭与否, 存款者都可保证存款的安全, 这样首先存款者在存款时对金融机构安全性的考虑就会减少, 不会向以前一样努力为自己的存款寻找一个安全的金融机构。另一方面, 如果存款者将资金存放在一个经营风险比较高的金融机构, 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存款者就会要求金融机构为自己所承担的较高风险做出补偿, 也就是提高存款利率, 而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 不会再要求对存款风险进行补偿, 经营风险不同的金融机构将对存款支付相同利率的利息。这就意味着, 对金融机构而言, 经营风险的增加将不会使自己失去客户, 或者增加经营成本, 而且存款保险机构将会为自己经营失败承担责任─对存款者给予补偿。因而金融机构持有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时, 将只享受高收益这一成果, 却不必担心高风险的危害性, 结果必然是金融机构增加高风险资产的持有量, 而且会发展到所有金融机构都增加高风险资产持有量的地步, 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我国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就要有效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问题, 因为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是实行各种制度的前提和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篇3

[关键词] 存款保险制度 美国 必要性 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即存款保护制度,是指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基于自愿或强制要求,符合条件的存款式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除缴足法定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外,还需要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比例的存款保险金,作为存款保险的支付保证基金,存款保险机构对其吸收的合格存款给予保险,当成员机构面临危机或倒闭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对社会公众存款进行支付的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同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以及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被称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本要素。几乎在所有国家,金融安全网被认为是金融基础结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增强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是十分必要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这个金融安全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防止个别银行的危机扩散到其他银行从而引起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另外,它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因此,从1933年美国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之后,世界其他各国也以美国为蓝本,结合各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情况,逐步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关于该制度的讨论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央行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体系。2005年9月,央行还在大连举办了“存款保险国际论坛”,请来了美、加、日等十几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中央银行和台湾及香港地区存款保险机构的负责人,该论坛的目的是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出谋划策。目前《存款保险条例》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监会、国务院法制办、发改委成立的《存款保险条例》起草工作小组,正在抓紧进行存款保险制度的论证和设计工作。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票号钱庄就已有同业间互助性的安全基金制度。1829年,美国纽约州的“纽约安全基金制度”通过有关各方以缴纳股金的方式聚集一笔安全基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银行倒闭,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其他各州也相继采取这一制度,但是这种基金的规模太小,到20世纪初归于失败。存款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和金融大危机之中,当时美国银行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濒临瘫痪,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根据该法案第八项的规定,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FDIC),这标志着美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国家先后参照美国的制度模式,建立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世界已经有70多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目前各国金融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完善金融公共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稳定货币供应量,加强金融管理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美国是所有施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建立最早也是运行机制最为完善的国家,其他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大都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因此,探讨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从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 Act)正式确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该法与1935年的《联邦存款保险法》一起有效的抑制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从外部加强了对银行的管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此之后美国监管开始松动,到了80年代,美国的银行开始出现破产高峰,使得FDIC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为了防范金融危机,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oration Improvement Act),该法实行了风险差别费率、赋予FDIC“迅速采取纠正行动”的权利、还改革了赔偿方法。《2002年联邦存款保险改革法》和《2002年存款保险安全和公平法》又进一步的为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1.美国的存款保险机构

美国存款保险机构除了根据《1933年银行法》设置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之外,还有根据1933年《国民住房放款法》成立的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专门为储蓄信贷协会提供保险,20世纪80年代,储蓄信贷协会的普遍困境最终导致了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资不抵债,1987年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此外,1970年美国成立全国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为信用合作社提供存款担保,与FDIC一起构成美国存款保险体系。

FDIC是一家独立的联邦机构。它的董事会由总统任命的五个董事组成,任期每届六年,任命需得到参议院的同意。它的成员之一是通货监理官总长,另一位是储蓄监管办公室的董事。剩下的3名成员中有1名是由总统任命的主席,任期为5年。FDIC对所保险的银行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为了避免和审计局、美联储的职责重合,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州立受保银行,这些银行不是联储系统成员。

2.参保机构的范围和条件

美国存款保险采取自愿与强制结合的方式,FDIC除了向本国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及其他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外,还向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一家银行提出申请后,FDIC對其进行综合考察,决定是否接纳其为成员银行。考察主要在以下方面:(1)银行的历史与现状;(2)银行资本结构与充足程度;(3)未来盈利前景;(4)管理方面的特色;(5)银行为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及质量;(6)银行执行存款保险法的态度。

3.保险对象和投保方式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保险对象实行的是属地原则,FDIC除了向本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他从事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之外,还向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提供存款保险服务。在投保方式上,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强制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方式。

4.最高赔偿额和保险费率

美国保险存款赔付最高数额,1934年规定的每个银行账户最高赔偿标准为2500美元,1980年赔偿限额提高到10万美元。假如某存款人在一家银行开有几个账户,甚至用不同名字开设数个账户,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计算保险赔偿时必须将同一存款人的所有存款余额相加,即该存款人的存款额相加之后的保险总额不超过10万美元。

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初,实行的是同一的保险费率,保险费用和风险并没有挂钩,这种做法因为诱发了道德风险而受到批判。1991年美国的《FDIC改进法案》(the FDIC Improvement ACT,FDICIA)对存款保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在不晚于1994年1月1日之前转变到以风险为基础的保险费用体系。FDIC在1993年1月1日推行了这种保险费用。费率定价根据FDICIA制定的CAMEL评级即骆驼等级制基础来确定,CAMEL评级是对银行的资本充足度、支持指令、管理、盈利和流动性(capital adequacy, asset quality, management, earnings, liquidity)的评级,每一方面的评级又分为五等,1代表着最高评价,5意味着不良运转。

5.FDIC对问题银行处理的四种方式

(1)存款清算(deposit payoff),FDIC可以关闭并清算问题银行,存款者在法定最大限度内被保险的存款可以得到全额偿付,超过这一数量的存款按照银行资产变卖后的剩余量按比例支付。(2)购买并承担(purchase and assumption或P&A),FDIC帮助另一家现存的或新的被保险的银行兼并问题银行。通过拍卖,FDIC将倒闭的银行的资产出售给出价最高的竞价者,赢了的银行购买部分或全部倒闭银行的资产,并承担这家银行被保险的或更多的存款负债。(3)存款转移(deposit transfer),如果认为倒闭银行的优良资产相对于它的存款较小或者如果有关这家银行的潜在价值的不确定性很大,FDIC也许会将被保险的存款转移到另一家附近的银行。它也许会给接受银行提供等量现金并将倒闭银行的资产出售,或者将倒闭银行的优良资产转移到接受行。用收益对未被保险的存款进行支付是按比例进行的。(4)公开的银行帮助(open bank assistance或者OBA),如果这家银行的服务对该社区很重要,FDIC会直接对这家有倒闭威胁的银行提供帮助,或组织一个暂时性的过度银行(bridge bank)。它也许会对这家银行贷款,购买这家银行的股份,甚至会提供暂时性管理。

三、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1.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之后,要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2006年底外资银行将获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地域和客户限制将取消,我国银行业将全方位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大大增强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建立中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是促进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需要。

基于WTO规则达成的中美双边协议,中国承诺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使外资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包括:(1)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2)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在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3)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在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在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4)加入时,允许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经过审批可向其他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区的客户办理人民币业务;(5)发放经营许可证坚持审慎原则,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6)在汽车消费信贷方面,允许设立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消费信贷业务,并可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在加入后5年内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因此,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国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必将会面临着破产的威胁,所以,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对于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在这种大环境下就显现的尤为必要。

2.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设计

虽然存款保险具有许多优点,但是,设计不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却会加大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美国上世纪80年代大量储贷协会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证。借鉴美国成熟的经验,按照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规则,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在法律制度、组织架构、融资机制、覆盖范围、监管协调等方面做好准备,主要包括:

第一,制定完备的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往往是一项争议较大且需要权衡有关方面利益的改革,只有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中确立有关方面的利益,才能有效约束有关方面的行为。这几乎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事实上,制定存款保险法律的过程,也能让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创造存款保险必要的社会氛围。

第二,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不同国家存款保险机构的性质不尽相同,大多数存款保险机构是政府机构或半政府机构,但是,存款保险机构出现市场化趋势。不仅瑞士、德国、阿根廷、巴西等采取私有化的存款保险机构,而且一些起初采取公有化存款保险机构的国家,逐步实行存款保险的私有化。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存款保险机构可能提供广泛的担保,防范道德风险。

第三,设计合理的融资来源。采用事前安排的方式,在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保费收入外,国家财政可先对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投入一定数额的资本金。当资金出现困难时,可向财政部、中央银行申请批准特别融资。或者像投保银行收取保费,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获得融资,主要有机构投资者认购,再由中央银行购买。

第四,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如果对存款保险采取强制性准入办法,就有助于形成一致性动机,防止发生逆向选择问题。大多数国家都对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性保险,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逆向選择,否则,即会导致文件爱女银行退出存款保险体系,而让脆弱的银行留在存款保险体系内部。

建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应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如果采取自愿保险,便会使稳健银行排除在存款保险体系之外,只有那些脆弱银行留在存款保险制度以内,而且,这些留在存款保险体制内的银行机构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率。

第五,费率缴纳。在我国,由于各银行之间风险程度、经营管理水平、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应当采取差别费率促使高风险银行自我降低风险以降低保险成本,从而更好地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

第六,保险限额。确定赔偿的最高限额和一个赔偿比例,在最高限额内,给予全额赔偿,超过的部分按递减比例赔偿。最高限额与赔偿比例应该与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对应做到适时调整。否则难以发挥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功效。例如美国在1980年不恰当的将赔付标准由4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9倍,成为80年代末联邦储备协会存款保险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在国际上,目前确定赔付上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人均GDP的倍数来确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各成员国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将赔付标准设定为人均GDP的2倍左右。另一个在国际上比较认同的赔付标准是使90%的存款人得到全额的赔付,这部分人的存款大约占全部投保存款的40%左右。如果参照国际上的赔付上限标准即人均GDP的平均的3倍左右来计算,我国的赔付上限应在2万~3万元人民币之间。但考虑到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且居民 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为绝对主导的现状,按上述比例确定的赔付上限显得偏低,保护的面上显得不够广。因此,第二种方式比较合适。

第七,存款保险机构的保险对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实行属地原则确定投保机构。我国投保的金融机构范围应当包括所有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境内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与中外合资银行。这些机构必须无条件投保,即所有在境内开展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入存款保险体系。

对于将外资银行纳入存款保险系统,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使其融入国内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但对外国银行分行不纳入存款保险对象,这是由于外国银行分行的风险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受总行影响大,为维护国内存款保险机构的稳定性,不宜将外国银行分行作为投保人。

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在参加保险的币种选择上,应明确只保人民币存款,因为本币存款是我国银行开办的主要存款种类,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只要对本币存款承保,就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并且,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承保业务不宜太复杂;还应该明确本币存款中,只承保居民个人储蓄存款,不承保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各类存款。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存款者特别是公司存款者,有能力监督和判断银行的经营状况,从而可以事先采取措施,避免由于银行经营不善可能造成的损失,居民等较小的存款者则没有此种能力。况且,居民储蓄存款代表着大多数存款者的利益,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就能减轻倒闭机构的压力,为银行清理及重建提供条件,从而间接保护了所有的存款者。

存款保险制度 篇4

一.内涵: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2015年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2014年末时已经把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了意见。2015年5月1日出台。二.作用:

(一)、积极:

世界:

1.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金融危机或风暴会严重影响发生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发生国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会对公众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投保银行可按照保险合同条款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3.存款保险制度能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中国

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1.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中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2.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

存款保险的目的要求了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账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二)、消极 世界

1.存款保险制度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可能诱发道德风险。

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存款者风险意识下降,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实现后可能不顾银行经营风险,将钱存到愿意支付最高存款利息的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也会弱化,在经营活动中就可能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

2.存款保险制度刺激银行承受更多的风险,鼓励银行的冒险行为。

特别是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而又没被关闭时,知道一旦遇到麻烦存款保险机构会挽救它们,所有者便用存款保险机构的钱孤注一掷,因为这时全部的风险由承保人承担。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程度高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实际的好处,而经营稳健的银行会在竞争中受到损害,从而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并增大了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这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本来目的背道而驰。3.存款保险制度还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问题。

在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形下,由于风险锁定存款保险,存款人更敢于冒险选择能提供非正常高回报的高风险银行,从而损害经济资源和市场约束的效率。在自愿参加保险和存款保险费率统一的情形下,经营好的银行将会退出存款保险体系,经营不好的银行也要缴纳更高的保险费用,从而威胁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银行体系性风险也将扩大。

4.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有成本。

对银行而言,缴纳保险费用将会增加其运营成本,减少利润。对存款人而言,银行会将存款保险的费用间接转移到储户身上。对存款保险机构来说,其也存在自身的运营成本,也有自己的利益,有可能将自身利益置于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利益之上,这样处理问题是就会产生利益倾向,从而出现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解析 篇5

从学术研究的文献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有弊:

存款保险的优势在于能给储户信心保证,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在防止银行挤兑和金融风险蔓延上作用显著。存款保险不是单纯的“付款箱”,而是一种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政策措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夯实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银行机构一旦发生倒闭,存款保险制度的存款清偿机制可以增强储户资产的安全性,防止部分银行危机肆意蔓延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显性存款保险体制下,由于储户存款保险受到保护,储户不必根据银行资质来选择存款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证了其存款的安全性,存款利率高低就成为储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逆向选择表现在经营更冒险的银行自然愿意提供更高利率,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而稳健经营的银行反而会被市场淘汰。道德风险表现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银行几乎不会受到储户的监督,因而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之中,以获取高额的回报。

但中国国情存在一定特殊性,与欧美情况不同的地方在于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将过去政府对存款隐性担保显性化了。推出存款保险的意义反而是为了打破刚性兑付,弱化政府担保。可见,存款保险是利率市场化的桥头堡,对金融改革意义重大。

从影响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使得大额存款部分向经营稳健的大行和其他理财、信托、保险产品分流。小行只能选择将资产质量下沉、发展中间业务或者直接面对利差收窄的事实。

二、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如何规避道德风险是核心

存款保险制度条例,是围绕着如何确定投保机构范围、设定适当的保险限额、合理融资设计和存款保险定价以竟可能发挥存款保险优势,规避道德风险展开的。

投保金融机构范围是全覆盖。从条例看,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存款保险的投保机构将做到全部覆盖。

建立存款保险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利益,而没有四大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很难切实保障储户的利益。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占据整个银行体系的半壁江山,没有四大行的参与很难筹集到充足的存款保险基金,无法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处理银行危机的能力。如果仅将特定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体系,比如仅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公司。但专门针对其他银行建立存款保险会向市场发出不利的信号,储户会认为该类银行经营风险较大才选择被存款保险制度庇护。

所有的银行都被强制纳入存款保险体系,经营稳健的银行就有动力去监督经营激进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也能筹集到充足的基金,提高公众对存款保险的信心。

储户存款账户是限额保险。所谓限额保险,即是确定存款赔付的上限。从条例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和国际经验一样,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6.2115, -0.0052, -0.08%)50万元。

但50万元的赔付标准可能对储户过度“保险”。中国人均GDP约为4.2万元,国际上主要国家最高保险限额约为人均GDP的4-5倍左右,该指标在亚洲的平均数为4.5。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和中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相对滞后,按照6估计,合理的中国保险限额约为20-25万元左右。根据央行[微博]数据,50万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绝大多数存款人的存款能够得到全额保障,不会受到损失。此外,即使个别小存款银行破产,央行支持其他金融机构对出现问题的存款银行“接盘”,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

有利必有弊。利:更好的保障储户利益,若赔付限额太低,恐引发存款从中小金融机构大量流出,立即引发金融风险,更高的赔付上限也是为中小金融机构和日后的民营银行发展挪腾更大的空间。弊:补贴了经营激进的银行,引发逆向选择。此外,全额保险或过高的限额保险也弱化了储户和金融机构风险自担的市场化约束,易引发道德风险。

当然,正如条例所说,最高保险限额并非一直不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规模和最高保险限额能够覆盖的存款账户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银行危机期间,政府会考虑暂时性扩大最高保险限额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存款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是由投保金融机构出资。从国际经验看,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出资,或者由中央银行提供再贷款;第二类是向投保的金融机构融资,比如通过征收保费或由存款保险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

从条例上看,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的范围为: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可见,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将主要以投保机构缴纳的保费为主。

政府出资的存款保险制度会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将风险转移给纳税人,投保的金融机构无须为其高风险经营导致的失败付出额外成本,引发道德风险。而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的融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高风险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的形成硬约束。

当然,政府也不可能完全袖手旁观。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还是选择了政府融资与投保金融机构融资结合的混合融资制度。一方面,政府出资有助于提高公众信心,减少挤兑风险,此外,政府出资的存款保险公司在特殊时期会有足额的资金保障储户存款的偿付,防止危机肆意蔓延。另一方面,在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为了避免金融机构面临太大的经营压力,央行可能会提供流动性支持,定向或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在上升。

存款保险费率是差别费率。所谓单一保费制度就是对所有投保的金融机构都采用统一的保费水平。而差别费率机制,是根据投保金融机构特征收差异保费。

存款保险制度 篇6

稳步扩大存款保险保障范围

有效维护辖内银行体系稳定

依法办理投保手续。成立兰州中心支行存款保险制度组织实施领导工作小组,稳步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在甘实施,组织完成全省法人存款类金融机构投保手续办理,目前全省109家法人存款类机构已全部纳入存款保险保障范围,切实筑牢了区域金融安全网。截至2019年9月末,50万元存款保险保障限额能够为全省投保机构99.62%客户提供全额保障,给予了存款人充分保护,有效维护了中小银行和存款人的权益。

认真核定归集保费。定期做好保费交纳基数核算及相关报表审核把关工作,每半年核定应交纳保费数额,制发保费交纳通知书,督促投保机构按时足额交纳保费,切实履行投保机构责任义务。

全面加强风险差别费率管理

有效发挥风险约束作用

扎实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按季对全省114家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央行评级,客观审慎评价法人机构经营及风险状况, 为准确核定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客观依据,对评级结果较差机构“一对一”强化沟通,督导加强问题整改,我省央行评级工作在全国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持续加强现场核查。制定印发《2019-2021年甘肃省存款保险现场核查实施方案》,按照三年全覆盖原则组织全省人民银行开展费率核定申报数据、保费缴纳基数真实性现场核查,督导投保机构客观真实反映经营状况,准确申报缴纳存款保险保费。

审慎核定适用费率。加强风险差别费率政策宣传和引导,全面收集并严格审核投保机构费率计算相关指标数据,结合红线指标、早期纠正调整情形等因素,客观准确核定全省法人投保机构适用费率,给予农村信用社费率优惠,引导投保机构审慎稳健经营,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政策正向激励和风险约束作用逐步显现。

切实加强风险早期纠正

督促投保机构审慎稳健经营

全面摸清风险底数。按季监测全省法人投保机构运行和风险状况,综合运用央行评级、存保核查、稳健性评估、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投保机构风险底数,视情况及时采取风险警示及约束措施,切实做到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预警。

精准强化早期纠正。按照“一行一策”原则,实施问题投保机构名单制管理和专人监测制度,实时紧盯主要经营指标变化情况,及时下发早期纠正通知书,提出风险早期纠正要求,并持续跟踪评估、督促落实,切实提高风险化解成效。

推动落实各方责任。多次向省上专题汇报金融风险状况,向金融监管部门通报央行评级结果,共同研究金融风险化解思路措施,凝聚了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合力。

持续加强存款保险宣传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制定印发《2019-2020年甘肃省存款保险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全省人民银行及投保机构依托线上线下各类宣传平台,通过网点定期宣讲、分发宣传海报、走进社区学校乡村、开展知识竞赛、制作宣传动画、歌曲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普及存款保险知识,不断提升了金融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政策的认知度。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篇7

关键词:存款保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选择,代理问题

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 Steagall Act) 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以来, 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 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绩效, 削弱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稳定等功能。而制度设计不当又会加剧这些问题的严重性。Demirgue-Kunt和Detragianehe (2000) 的实证研究表明, 目前, 世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效果是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而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抑制存款保险对银行体系稳定的负面影响。Cun, Senbet和Sorge (2000) 的实证分析认为, 存款保险在制度监管松弛的环境中导致了金融波动;而良好的制度监管环境则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理想的效果。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

1.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具有不对称信息而无法区分健康银行与不健康银行, 存款人对存款安全性的关注 (可能基于谣言或事实) 可能引起具有破坏性的银行挤兑事件, 这种银行挤兑事件可以使本来健康的银行倒闭;对一家银行安全性的担心可能导致对其他银行的担心, 从而造成“传染性挤提”。

2.在提供存款保险机制前, 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风险状况具有不对称信息, 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容易造成逆向选择问题, 那些经营稳健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参加存款保险, 特别是在实行自愿保险的存款保险制度中。

3.在提供存款保险机制以后, 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行动具有不对称信息, 这种事后的不对称信息容易造成道德风险问题, 投保银行可能从事存款保险机构不愿意看到的冒险活动;同时存款人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将不再担心其存款的完全性, 从而减少监管银行的激励。

4.存款人对存款保险机构的清偿能力具有不对称信息, 存款保险机构也具有破产的可能, 特别是实行私人保险的存款保险制度中。

5.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投保银行和存款人的中介,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在过程中始终存在代理风险问题。即知情人的私人信息 (行动或知识) 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 或者说, 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

二、存款保险中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关系的简单模型

通过以下简单关系模型来分析存款保险自身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见下图)

从模型总体上看, 该模型反映了存款保险是怎样地改变了原有模式下存款人与银行间的简单博弈过程。可以看出, 在整个信息链中, 存款人将其相对于银行所处的信息弱势地位通过存款保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 并由其承担了因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见图1) , 存款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 必然会审慎地选择稳健经营的银行, 主动去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 以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为了不让存款流失, 银行必然会担负起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 尽量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倾向和冲动。在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见图2) , 建立存款保险后, 投保银行通过缴纳保险费, 将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转交给了存款保险机构。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存款人与银行间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使得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形成了一种单向制约机制, 其结果造成了对投保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分别来自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 在这种机制下, 存款人更关心的是存款保险机构的经营状况, 而非投保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 只要存款保险机构不出现问题, 存款人便会持续地将钱存入投保银行以期获利。事实上投保银行也经常会利用高利率政策来吸引更多存款, 结果高风险性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上升, 使得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水平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 存款保险一方面抑制了原有格局下存款人与银行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降低了银行遭挤兑的风险, 成功地消除了银行体系整体性的货币外逃;另一方面却又助长了存款人、投保银行和保险机构间新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 使个别银行有意承担过大的经营风险, 而且监管机构也不能在投保银行完全丧失清偿能力前, 及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以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

三、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风险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关系, 在新的关系中产生了一个中介方, 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委托一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 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 另一方成为委托人, 即:知情人是代理人, 不知情人是委托人。当然, 这样的定义后隐含的假定是:知情人的私人信息 (行动或知识) 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 或者说, 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从委托一代理的角度, 可以用博弈论进一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及可能引发的社会成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 对于银行的经营状况来说, 投保银行自身比存款保险机构更具信息优势, 因此, 存款保险机构为委托人, 投保银行为代理人, 存款保险机构不得不为投保银行的各种行为承担风险。根据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不同, 委托—代理这一框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型:逆向选择模型, 即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道德风险模型, 即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用这两种模型来进一步探讨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

1. 道德风险模型。

道德风险模型可细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 代理人选择行动, “自然”选择“状态”, 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 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 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 因而是不完美信息。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 “自然”选择“状态”, 代理人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状态选择行动。委托人只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 而不能观测到自然状态, 因而是不完美信息。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存款保险这一制度安排, 仍然存在着保险与激励的矛盾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基本难题。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保护越强, 造成的激励的扭曲就越严重。因此, 在道德风险问题下, 存款保险机构的目标难以达到, 而且, 当存款保险机构也无力清偿时, 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轻则使得某家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经营困难, 濒临破产, 重则引起一国或区域性金融危机, 造成金融动荡。

2. 存款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自然选择代理人类型, 在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 委托人不知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制度缺陷的情况下 (因而信息是非对称的) , 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合同。逆向选择问题在存款保险制度中是不容否认、客观存在的, 它主要存在于自愿保险制度中。由于没有十分合理的定价系统, 风险大的银行将首先加入保险, 而经营谨慎, 管理严格的银行风险较小, 因而没有动力加入。这样,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掩盖了银行之间的经营差别, 不利于各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也诱使存款人忽视对存款银行的选择。在强制保险制度中, 逆向选择则被歪曲地表现出来, 由于各行无论经营风险大小, 都被要求加入存款保险, 因此, 低风险的投保银行为了避免其他银行“搭便车”更有动力增大资本风险, 从而造成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恶化, 带来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总之, 由于银行行业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了银行业的安全是完全维系在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之上的。从短期效果来看, 存款保险的确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存款人信心和防止银行挤兑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使得存款保险对消除银行体系固有的传染性弊病并未有任何实质效用。相反, 该制度却起到了“扶劣限优”的作用, 使银行所暴露出的问题未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这本身就是对市场规律的一种违背。所以说,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构成了存款保险的致命弱点, 若不能很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对存款保险的消极影响, 处理好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和存款保险之间的关系, 最终将会使这一制度遭到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抛弃, 而相对有效的办法是解决好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及信息失真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2]郝同林, 张洪云.存款保险制度内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金融纵横, 2004, (3) .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 篇8

摘要:本文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对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中小商业银行;影响

相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冲击更为显著。存款保险制度会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小银行又应怎样积极应对,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存款保险条例》实施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由政府信用为商业银行提供担保,储户不会由于商业银行倒闭而遭受损失。最初,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这种制度已严重束缚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 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减轻政府负担

实行隐性存款制度,各种存款类金融机构都由政府信用提供担保,一旦多家金融机构接连倒闭,则可能存在政府难以清偿存款的风险。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引导经营管理不善的商业银行退出市场,达到降低风险、稳定金融环境、减轻政府负担的效果。

(二) 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

通过向存款机构收取保费,设立存款保险基金,当存款机构无法支付存款时,存款保险机构能够保障将储户的存款损失最小化。这样,一方面储户的存款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增强了储户对银行的信心,降低了由挤兑和流动性不足导致的银行破产风险。

(三) 引导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家政策上也受到更多照顾,因而储户往往更愿意选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而使中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以后,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存款者更有可能选择质优价廉的中小型银行,从而促进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二、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 我国的银行业资产情况

根据银监会网站资料显示,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高达78.3%,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量的42.3%,更是占据了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的一半以上,而中小型商业银行则处于不利地位。

(二)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费率类型、投保机构、保险基金来源、最高偿付限额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在费率类型上,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收费方法;投保机构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应缴纳保费;保险基金来源上,包括保费、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基金运用收益和其他合法收入等方面;在最高赔偿限额上,最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三、 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弊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对公平、稳定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 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 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存款保险制度确立以前,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往往被认为更能得到由国家信用的担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以后,银行在存款保护方面处于平等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2. 激励中小商业银行进行稳健经营

我国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收费方式,不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金融机构适用不同的费率。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就会改善其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其资产的安全性和自身信用。

(二) 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小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增加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

首先,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银行要自己承担各种风险,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中小商业银行将有可能退出市场,破产可能性大大增加。

其次,在存款保险制度下,中小商业银行的破产赔付由存款保险机构提供保障,可能会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力下降并引发道德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允许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为了增加收益,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提高利率来吸收更多的银行存款,并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这种情况下,如果经验管理不善,中小商业银行就会面临破产风险。

2. 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增大

存款保险的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人民币。大额存款人出于安全性考虑,会更倾向于将限额以上的大额存款存放在信誉更好、安全性更高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负债经营,而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来源。存款增长受到限制,对于本身经营状况相对较差的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3. 缴纳保费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我国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相结合的收费方式。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差,在风险管理水平方面也处于劣势,适用的保费费率相对较高。缴纳保费会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压缩其利润空间。相对于低保费费率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会受到较大影响。

四、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策略

(一)注重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从自身的市场定位出发,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的特点,主动了解客户需求,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风险偏好,提供不同风格的服务和产品组合;加强与客户关系的维护与管理,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提升老客户的服务等级,用优质产品和服务吸引新客户。

(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意识,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更为精确地对风险进行预测、计量和控制;不断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质量;注重审查和监测贷款,积极审核坏账并处置问题贷款。

(三)重视业务创新

为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资源,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重视业务创新,根据客户需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研发,并推动存款、融资、理财、保险、银行卡和支付等产品的一体化创新。(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陆爱琴.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的思考[J].国际金融,2010(7):4-6.

[2]卢文华,段鸿济.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OL].征信 2015(04).

[3]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2004,(8):21-27.

[4]陈祺.德国存款保险模式对构建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8. DOI:10.7666/d.y1972870.

上一篇:交警党工作简报下一篇:法律进学校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