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共10篇)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1
一、存款保险制度基本概述
1. 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
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种在现行的金融制度方式下,金融管理部门对于存款企业进行利益的保障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存款企业在自愿或者非自愿条件下,依照自身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存款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面临破产时,那么存款保险机构要向存款企业提供资金,以帮助其度过现有的难关,或者是代替企业进行一定限度下的资金赔偿,帮助企业解决短暂的燃眉之急。存款保险制度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和隐形存款保险两种。显性存款保险指的是国家通过法律的方式来对存款保险的机构或者个人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所有的程序都要依靠法律的手段进行实施和维护。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不通过国家就直接由相关政府在存款机构经营不善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金融保护,来帮助存款机构度过现有的经济问题。然而在单指存款保险制度时,往往指的就是显性保险制度,因为相比较而言,显性保险制度更具有权威性和安全性。
2. 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源
早在1924年,捷克就着手研究并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相对完善且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是此制度开始并未在斯洛伐克进行运作,而是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小范围的查看。1938年,由于捷克政要领导认为试验难以在斯洛伐克全面推行,而最终以失败告终。1929年,由于美国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大量的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失业致使社会动荡。为了应对此次经济危机,美国总统下令创办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机构,就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建立存款保险公司之后又及时的出台了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此制度对于今后世界各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国际社会公认的第一个存款保险系统。
3. 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
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及时的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也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这套制度纷纷效仿,再配合着各国国情出台相关的政策。其中主要以英国、日本、德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出了属于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后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了这一制度,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 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此同时,其他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也在积极研究,这个时候的存款保险制度真正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蔓延开来。
二、主要国家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方式
1. 不同的成立方式
不同的国家建立属于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很大不同,第一种是属于政府机构成立,全部操作事项由政府出面进行设立,包括保险制度的设立、渠道、监管、赔付等一系列操作,由于有政府在其中进行管理,就更能够体现出保险制度操作的严密性,也能够帮助银行提振信心,同时也能够更加完善保障存款保险的流通环节,这种保险制度以北美洲发达国家为首,包括美国、加拿大,以及当时与美国保持多年合作关系的英国。第二种是以由政府和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机构联合监管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既有安全保障性又不失灵活性,这种联合方式主要包括日本和比利时等国家。第三种为民间协会组织进行成立,无须政府出面进行沟通和疏导,直接由互助救助组织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办法优势在于民主性强和透明度高,主要在欧洲被以德国、法国为首的国家进行实施。
2. 不同的保险方式
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险形式主要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种。
根据国际存款保险协会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规定,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原则就是拥有强制性,指的是任何存款的机构必须加入到这一体制中来,这样实行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操作风险高、运行难度大的银行或者机构会乐于加入到这其中来,而对于一些小机构,他们可能预见的风险并不高,并不想缴纳相关费用,久而久之,会造成存款保险制度面对亏损而以失败告终。在现有运用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中,绝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强制执行的方式进行操作,如英国、日本等。采用第二种方式的美国则与之不同,采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度操作,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以及所有领取联邦执照的银行和储蓄机构采取强制加入方式,其他机构均可以自愿加入。由于美国一直倡导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却又要实现权力的统一,所以才会使用这种相结合的方式。第三种方式为自愿加入方式,这种方式由于不利于统一管理,操作难度比较大,只有少数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瑞士等。
3. 不同的保险限额
保险的限额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被大多数国家所沿用的最高限额方式,也就是说你所投保的存款一定有一个最高额度的限制,保障了不会因为道德问题所引发的风险。当然,对于不同国家设计的最高额度也不同,基本上对于受保护账户比例偏高的用户是信誉度相对较高的银行。还有一种方式是全额保险制度,即对于所有投保的款项都进行保险,这种保险存在比较大的道德风险,因此只有在道德约束力高的小部分国家采用此方法。
三、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风波。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1996年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1997年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口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风波,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
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的经营问题不会引起存款人的心理恐慌,降低恐慌性挤兑可能性,提升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促进储蓄存款和投资的增长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企业,它大部分的经营、投资活动都需要举债完成,存款作为最主要的负债支持了商业银行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只有储蓄增长才可以推动投资增加。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存款人的储蓄存款安全,尤其是中小存款客户的资金安全,既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存款大户的依赖,又能持续稳定的促进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4)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的竞争从来不公平,鉴于资产质量、资本充足、风险管理、资金来源、定价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会为中小商业银行创造一个较以往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实行限额补偿,所以资金富裕的储蓄客户会将存款分散到多个商业银行以保证所有的资金都安全,否则会损失限额赔偿外的资金,这样无形中为中小商业银行吸取存款创造了便利。
(5)督促商业银行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存款保险制度实行的是差别费率,具体费率将参照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资本充足率等审慎监管指标来确定,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费率将适用较高保险费率,承担更多的经营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必然全力提升内部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准确精细计量风险加权资产,适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审慎经营优化各项监管指标,从而降低投保费率。
(6)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会引起怎样的社会动荡,对金融体系有多大的冲击,没有任何模型可以精准计量,为了防止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冲击经营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造成银行倒闭的连锁反应,出现银行系统危机,挑战社会对利率市场化负面影响的容忍程度,必须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前做好市场信心的稳定工作,预防过大的金融动荡。
2. 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制度建立后,由于投保银行要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费,这势必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银行经营利润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实现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往往会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吸收存款成本的增加,净息差下降,必然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造成较大冲击。
(2)对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最高偿付限额为50万元”。这就意味着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存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无法得到全额保障,必然会造成存款分流。一是银行体系内部存款“搬家”。就储蓄存款而言,对于50万元以下的存款,由于得到全额保护,储户将倾向于存放在存款利率较高的银行,这部分存款由存款利率较低的银行转移到存款利率较高银行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50万元以上的大额存款,储户可能更加看重银行的信誉和资产质量,同时,存款余额较大的储户往往能享受到VIP服务,他们往往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存款,这部分存款可能会由风险程度较高的中小银行转移到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银行。但也不排除部分大额客户会选择拆分到多家银行进行分散存款。从企业存款来看,由于超过50万元存款规模的企业比重较大,一旦银行破产进行存款赔付,企业获得的赔付金额无法得到全额赔付。而对于企业存款客户来说,利率高低固然是企业选择银行的重要因素,但他们可能更加看重银行的信誉和综合服务能力,所以往往会选择实力强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长期友好互惠合作。二是表现在跨行业之间资金转移。既然银行也可能会倒闭,在银行存款也不敢保证百分之百安全,这就促使客户作出多元化的投资决策,导致银行存款分流。
(3)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实现市场化为时不远,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价格战”将异常激烈,这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盈利水平下降。因此,商业银行不可能再简单沿袭过去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增加营业利润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否则将无法生存。
(4)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激烈竞争
一是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使竞争加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公平稳健的经营环境,提升了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的信用,促使民营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量会加速增长,各类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二是“价格战”趋向激化。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一些风险较高的中小商业银行会把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加大吸存力度的手段,“价格战”趋向激化将有可能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的表现形式,从而短期内引起存款利率上升。同时银行为了维持收入,会努力提高贷款收益率,将推高贷款利率水平。
(5)诱发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可能是对经营激进银行的逆向激励,弱化存款人和金融机构“自担风险”的市场约束。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存款人放松自我保护。二是诱使银行盲目扩张和冒险经营。三是银行经营者虚报经营状况,通过虚假报表赢得低保费费率。四是银行面临的外部监管约束可能有所放松,使银行过度投机的行为不易察觉到,或者对银行的激进行为采取放纵的态度。
四、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必然受到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商业银行要深刻认识存款保险制度可能给自身带来的巨大挑战,加强研究分析,从推动自身经营转型的战略高度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以实现市场影响力和业务发展的稳定持续提升。
1. 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转型和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课题。商业银行不可能简单沿袭过去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必须坚持创新思维理念,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一是研发业务创新产品,打造拳头产品,确立在重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二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大力发展理财、财务咨询等业务,提升多元化经营能力。三是推进信息科技创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 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资金价格只是商业银行吸引客户的一种简单方式,要想吸引客户并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服务与产品创新,适时调整业务策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在创新金融产品上下功夫,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企业理财等业务服务。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提升网点柜面服务效率,完善自助机具功能,提高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三是加强对客户行为分析。主动和前瞻性地了解客户动态及需要,合理定位其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品种多样的综合金融服务。通过业务多样化、提高服务质量,不仅可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而且在挽留老客户的基础上吸引新客户,提升银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 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有效应对行业竞争形势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商业银行将拥有更自由的利率自主定价权,价格竞争在各类业务竞争中都将成为重点。科学的定价方法和技术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一是商业银行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根据市场定位制定清晰的定价策略。二是要有精细化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产品定价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有合理的定价方法,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定价模式。四是要有高效的反应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反应速度是竞争致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4. 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价格战”对金融秩序的影响适当的价格竞争有助于激发金融机构活力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围绕价格过度的无序竞争,就会威胁到银行业的整体安全与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将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一是大型银行要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保持在竞争中的默契和克制,维护整个银行业市场的良好竞争环境。二是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以行业组织为纽带,保持市场竞争主体间的沟通、协调及信息分享,通过自律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正常的价格竞争区间。
摘要:2014年11月30目,国务院对外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险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本文将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定义、起源、发展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方式,存款保险制度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影响
参考文献
[1]辛昱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建议[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3:63—66.
[2]李露.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解析[J].中国农村金融,2015,09:25-26.
[3]时秀花.探析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锻行的影响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4,29:182—183.185.
[4]吴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5]王磊.试论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3.
[6]杨坤.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2013,12:64-70.
[7]姚东曼,颜建晔,尹烨昇.存款保险制度还是央行直接救市?——一个动态博弈的视角[J].经济究,2013,10:43-54.
[8]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02:89—96.
[9]祖纪越.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0]张正平,何广文.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最新发展、运行绩效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06:33-39.
[11]张伟.存款保险、信息不对称与预警机制[J].世界经济,2005,11:43-53.经济研究.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2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 有效性 银行 道德风险
2014年底,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发布,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进入了实施的倒计之时,相关问题的讨论随之而来。其中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可能引发的银行道德风险问题,成为业内外谈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即探讨分析如何保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促进银行金融体系稳健经营且构建国家严密的金融安全网,又不至于增加银行经营道德风险问题。
一、问题提出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风险是复杂多样的。而对于主要依赖存款业务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维持社会信心需要严格履行按照约定期限偿付存款本息的义务,为此,各国建立了一系列银行制度和金融监管措施,如市场准入门槛、资本充足最低标准规定等。这些制度固然起到了对存款的安全保护作用,然而这些保护是间接的,实则直接维护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在金融风险暴发时,存款人难以摆脱利益受损的现实,对自身存款直接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于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率先实施了对存款人实施直接保护的制度,即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继而不少的国家效仿美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理论上说,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抵御银行的道德风险,维护金融体系乃至社会经济体系的稳定。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抵御银行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当加入存款保障体系的银行因存款运用不负责行为引发的对存款人利益的损害,可以通过存款保险机构得到一定补偿而言的,而非针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维护及健康运行而言。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从某种角度看有可能增加银行的道德风险:一是存款人相信存款保险制度保护银行经营风险可能带来存款方面的损失而疏于对银行的监督;二是银行自身因加入存款保障体系而疏于自身经营管理。
20世纪的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倒闭的案例不难证明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产生存在一定关系。
二、国外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
提到存款保险问题先需解释一下国际通行理论中的“隐性”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概念。所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指的是国家对存款保险不做制度安排,而一旦银行倒闭情况发生,国家以特殊方式对存款人利益施加保护。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指国家先以立法形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当银行倒闭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人损失予以补偿的制度。我国因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在银行体系中起主导作用,一直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则多数实行的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保险制度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继之后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后先后设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至今全球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各国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银行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方面积累的理论和实践资料较丰富、翔实,而对存款保险避免银行危机产生的效率,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对道德风险的约束作用阐述却不够丰满。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如下:
(一)美国的研究者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美国研究者认为传统的存款保险制度对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及降低银行系统爆发危机的概率影响不大。
1.研究者借助于对参保银行与未参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前者小于后者;研究者还将新参保银行纳入实证分析研究,对参保银行、未参保银行和新参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比较,结果发现新参保银行的安全性有所降低。
2.通过probit模型分析得出推论是:竞争激发银行的冒险经营,冒险经营的银行特别是新银行更需要加入存款保险体系获得安全保障,因此形成安全持续的存款保险体系设计的障碍。
(二)加拿大学者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2007年,加拿大学者对本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与上述相似的结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易增加银行机构的非系统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也更强烈地刺激银行选择开展风险性高的业务,试图将风险转移,从而逃避对存款人的责任。
(三)国外研究者关于降低银行道德风险的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为降低道德风险,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传统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且在法律、金融监管规则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核心是按照风险程度制定保费标准,并且随时根据风险变动情况来调整保费,以减少逆向选择所带来的体系风险。
(四)国外关于基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加强存款保险机构和对银行监管以降低银行道德风险的研究
上述概括的内容更多的是各国侧重于存款保险形式本身诱发银行道德风险研究综述。近二十来年国外也不曾间断对涉及到如何根据具体金融环境和监管环境发挥存款保险最大作用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存款保险的透明度、保护程度、可计算性及道德风险指数设计等,旨在将显性存款保险与银行管理水平相匹配,以保证银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三、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与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因素
建立的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必要客观分析我国银行业在隐性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和将要推出的显性保险可能增加的道德风险。
(一)传统金融体制下隐性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银行全额存款保险的隐性保护机制一直是我国银行体系安全保证要素之一。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商业银行出现的问题,都由国家财政买单,施以对存款人利益保护。在国家信用支撑下的银行机构、存款人对自身的潜在风险是轻视的。因而几十年来银行倒闭案例发生廖廖,即使偶发银行风险,存款人利益也没受到丝毫损失,其后果是:
1.银行业失去了自我防范意识。银行业可以在国家信用的保护伞中运行,在低成本存款风险管理下获得存款带来的利益,低效的运行与道德风险被忽视最终引发了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最终由国家花费巨额成本为银行风险买单。
2.存款人失去了对自身利益保护意识。国家对存款的隐性保护机制,弱化了存款人的忧患意识,只管稳定获取利息,缺少对银行风险转稼的防范,从而放松了对银行经营的监督,放纵了银行对道德风险的约束。
(二)现代金融体制下隐性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增大,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诱发的道德风险产生新的表现形式:首先,长久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形成银行、存款人对存款安全保护意识放松,存款人根本没有自己的存款与银行共存亡的忧患意识,在对此类问题的随机采访中,存款者的态度大多是不屑。可以看出,存款者已经形成了国家和银行的安全是合而为一的思维定式,即使在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中也难以制约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不均衡,破坏了银行的公平竞争。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国有控股型大银行的隐性保护来自于中央政府,而中小银行却来自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撑力量的不均衡助长了中央政府保护下的大型银行道德风险发生的规模和概率,同时也为大银行实施激进的经营策略,取得市场先机创造了条件,对中小银行带来较大的不公平。
(三)现代金融体制下显性存款保险与道德风险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隐性存款保险向显性存款保险转变的格局。理论上讲,这一转变可产生对银行道德风险降低的预期,实际有推高银行道德风险的可能。原因是:一是与利率市场化相伴而生的存款保险制度势必增加银行追求高收益,承担高风险的可能。二是我国银行业仍处于低水准的成本管理阶段。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容易导致银行通过增加高风险资金业务的比例来增加收益,弥补加入存款保险体系后增加的成本。三是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初有可能导致银行自我管理的松懈,引发对存款人利益的忽视。
四、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需要在保护存款者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及维持存款保险体系的安全三者间找到有效的均衡点,同时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全面借鉴国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内容设计应体现对银行道德风险的最大约束
存款保险制度无非包括投保机构、保费、被保存款类别等要素。其中投保机构的投保资格及保费确定对银行道德风险约束效力较大,这两个要素的确定需要更谨慎些。
第一,投保机构确定。我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第二条中规定,投保存款保险包括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实施细则确定时应该设立银行机构投保的门槛,如对风险大、债务重、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应排除之外,以利于银行强化风险管理,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由于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银行垄断,在设定银行投保门槛时应该慎重。
第二,差别费率确定。《征求意见稿》第九条明确了费率是:“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虽然借鉴了国际经验考虑了风险差别费率,但风险差别费率制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确定时要保证在对银行各类指标评估准确、真实基础上体现出差别,才能促进银行控制风险。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最初实施一步到位的差别费率是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应把握好实施费率差别化的节奏,不能因一种安全制度的建立形成另一种安全隐患。
(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环境的创建应体现对银行道德风险的最大约束
因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会减弱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因此加强银行业道德风险约束离不开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这一点已被国外长期的实践证明。
第一,强化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为配合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我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要重新审视监管标准和确定监管指标,完善监管体系,为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创建良好环境。
第二,强化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监管。在存款保障流程中,存款保险机构是银行风险的最后承接者,因此存款保险机构要强化多元功能,如强化保险精算、参与银行业经营管理以及对投保机构破产的处置和挽救等功能。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制度建设是保证存款保险体系持续、安全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陆爱勤.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模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6).
[2]尹杞月.国外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2).
[3]林晓琳.关于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分析 篇3
一、存款保险制度概念及发展史
1. 存款保险制度概念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国家的金融秩序稳定, 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对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以信用保障为主要特征的应付风险与危机的救助机制, 它使金融风险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三方面都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及相应的法规措施。
2. 存款保险制度的由来及发展情况
现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创建于大危机过后的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许多银行因资金周转不灵而被迫关闭, 由此引发了挤兑风潮。在此背景下,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保护存款者利益, 美国于1933年创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现代存款保险制度的雏形由此出现。大体上看, 存款保险制度有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金融 (银行) 体系是由国家对存款安全性进行担保, 国家承担银行倒闭代偿存款的责任。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建立特定的非赢利性存款保险机构, 由存款保险机构收取保费并负责金融 (银行) 机构倒闭代偿存款的风险。纵观全球, 目前各国都偏向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很多国家 (包括我国) 来说,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实际上是要实行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因此, 深入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风险, 适时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论证存款保险制度隐含的道德风险及其具体表现
1. 存款保险制度中隐藏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在投保后, 降低对所投保标的的预防措施, 从而使损失发生的概率上升, 给保险公司带来损失的同时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效率。道德风险的概念首先由ArrowDebreu (1962) 在研究保险问题时提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 道德风险是发生在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是信息不对称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后果。
理论上存款保险制度具有保护存款人、稳定银行体系等功能,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存款保险制度也不是完美的。从保险学的角度来说, 存款保险实质上是一款保险合约, 该合约的直接当事人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人作为该制度的保护对象可被视为合约的间接当事人, 也就是说构成存款保险的基本当事人涉及到三方: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道德风险成为存款保险与生俱来的体制弊病。
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初宗是为了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银行挤兑的概率, 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但是存款保险本身存在的道德风险又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
2. 效用模型论证道德风险的存在性
如果存款保险机构为银行进行全额保险, 因为有存款保险机构要为其破产清偿债务, 银行将进行高风险投资。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数理模型证明全额存款保险机制将使得银行投入更多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1) 前提假设
(1) 设银行现有自有资产A和存款D (A
(2) 在第二期 (t=2) , 假设有两种极端情形发生:
借款人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假设利率为r) , 则归还总额为 (1+r) xD, 设概率为p;
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本金和利息都无法归还, 发生的概率为1-p。另设rp> (1-p) 。
(3) 银行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 (w) (w为银行的净价值即所有者权益, 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当w<0时, u (w) <0;w>0时, u (w) >0。设银行是风险厌恶的, (w) >0, (w) <0, 当w趋近于0时, (w) 趋近于无穷。
求解银行期望效用最大化时的x值。
(2) 模型求解
分两种情况, 即存在和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时, 分别求解x值。
第一种情况: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
在t=2时, 若第一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净价值为:W1=A+rxD, 概率为p;若第二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净价值为:W2=A-xD, 概率为1-p。银行的期望效用为Eu (w) =p.u (A+rxD) + (1-p) .u (A-xD)
求银行期望效用最大化的x值, 就是在无约束条件下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 即求在一阶导数为0时的x值。写成公式:
Max Eu (w) =p.u (A+rxD) + (1-p) .u (A-xD)
求其一阶导数并推导如下:
所以g (x) 在[0, 1]上为严格单调减函数, 那么在 (0, ) 内存在x*, 满足, 即, 即x*<1
从以上分析可见, 在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银行不会将其全部存款进行风险投资
第二种情况:存在全额存款保险制度, 即有专门机构替银行偿还不良贷款造成的全部损失。设保费为Q
当t=2时, 若第一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期望净价值为:W1=A+rxD-Q, 概率为p;若第二种情况发生, 则银行的期望净价值为:W2=A-Q, 概率为1-p。最大化银行的期望效用, 即:
MaxEu (w) =p.u (A+rxD-Q) + (1-p) .u (A-Q)
对x求一阶导数:
设h (x) =E[u (w) ], 则h (x) 在 (0, 1) 上为单调增函数, 那么当x=1时, h (x) 取最大值。即银行会将全部存款贷放出去。
(3) 检验结果及分析
从以上推导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在全额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情况下, 由于银行存有“赚了归自己, 赔了赔别人”的念头, 所以会将资产完全投入有风险的项目。但是这一结论的成立依赖于上述所有假设的成立, 而其中的一些条件 (如:在本模型中银行并不必须留有存款准备金, 而在现实中, 必须留有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的效用函数不仅是关于净资产的函数, 应该是关于风险等因素的复合函数, 等等。) 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因此模型在现实中的意义还有待考证。
3. 存款保险中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前面已经在数理上论证了道德风险的存在性, 以下是用图文形式具体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三方当事人所隐藏的道德风险
在这里, 建立一条存款保险合约的信息链 (如图) 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图1存款人、投保机构以及存款保脸机构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存款保险使原有模式下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简单博弈过程, 变为存款人、投保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复杂博弈。在整个信息链中, 存款人将其相对于银行所处的信息弱势地位通过存款保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 并由其承担了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具体来说, 存款保险制度至少在三个方面造成了道德风险。
(1)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存款人与银行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图1一1所示) 。存款人出于自我保护意识, 必然会审慎地选择稳健经营的银行, 主动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 以确保自己的银行存款的安全。而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的存款提供了保护, 使得存款人除对较高的利率感兴趣外, 再无积极性去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 存款人也不再会理性的选择银行。在存入存款后, 存款人也无需对银行的业务和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 对存款银行的风险情况会掉以轻心, 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有潜在破产风险的银行中取出。因此, 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反而降低了存款人监督银行的自我保护激励。
(2) 投保机构的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存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使得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形成了一种单向制约机制 (图1一2所示) 。其结果造成了对投保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分别来自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 这很容易导致投保银行所受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 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 为了不让存款流失, 银行必然会担负起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 尽量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倾向和冲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的作用, 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 银行在制定其经营管理策略时就倾向于依赖存款保险制度, 向存款人承诺较高的存款利率, 并为弥补较高的存款成本而冒更大的风险。更有甚者, 由于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利润往往十分丰厚, 一旦成功则归银行所有, 失败却由存款人 (主要是存款保险机构) 承担大部分损失, 银行仅仅损失少量自有资本, 这种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自然会加大银行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3) 金融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监管机关工作的重心在于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而安全稳定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发生银行倒闭事件。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防止挤兑而使银行不会因为市场的惩戒作用而倒闭, 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对处于危机的银行进行的救助也使银行难以倒闭, 因此容易造成监管机关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依赖。监管机关过于依赖存款保险制度的结果是放松监管的职责, 表现为:一是对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失察;二是对银行冒险的纵容或者容忍, 甚至掩盖问题。
三、防范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一些建议
针对本文的模型结果及道德风险的具体表现, 为了克服存款保险制度对市场纪律的削弱作用和导致的道德风险, 我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公众存款风险意识的宣传及金融机构的监管
通过各种可行渠道, 向广大的公众存款人宣传银行行为的风险, 提高公众对自身存款安全性的关注度。金融监管方面应采用实地检查报表稽核等各种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综合监管。加大新闻媒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报道, 发挥公众监督体系的力量。同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加以控制, 严防高风险资产量的增加。督促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增加经营的稳健性, 从而防止金融机构为追逐高收益而承担过高风险。既通过公众监督, 又加强金融监管双重力量削弱存款人及银行双方隐藏的道德风险。
2. 对银行存款进行非全额保险
在文中效用模型中已经论证了当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全额保险时, 必然出现银行的投机性行为剧增。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对银行存款进行部分保险, 使银行、存款者及保险人三方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Ralph A.Winter在《存在道德风险时的最优保险》中认为:对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是留有一部分未保风险由风险规避的个体承担而非全部转移给保险人。防范措施边际改变的一部分后果由个体承担或分享可以对个人产生激励。最优合约将使较多保险情况下风险分担的好处与较少保险情况下的激励作用达到平衡。
3. 根据金融机构经营的风险程度, 确定不同的保费存款比率
存款保险的价格对应的是银行存款经营的风险, 具体到某家金融机构收取多少保费还要对风险进行更全面细致的衡量。我们应该试图建立一个以风险费率为核心, 民间风险评级为辅佐, 市场价格调节为机制的灵活务实和高效的存款保险定价体系。经营越稳健则保费比率越低, 差别保费的设置可使金融机构增加高风险资产成本加大, 从而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
4. 针对存款人保险赔偿的标准不宜过高, 以降低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可采用在一个比较小的额度内全额赔偿, 超过这一额度则按比例赔付的办法, 在采用存款实名制的情况下, 应对每人的赔款额限定最高额度。这样既可使存款者的利益受到保护, 又可使存款者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选择和制约, 以促使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的稳健性, 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
5. 加强金融法制框架的建设和完善, 提高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
应保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要从法律上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 并对其功能和运作程序进行严格界定。存款保险制度需要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框架作为保障, 只有高效完善的法律框架, 才能发挥出存款保险制度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目前经济转轨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 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普遍存在, 所以必须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 防止由于政府过度干预造成对存款人和纳税人利益的损害。
参考文献
[1]郭玲:《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缺陷分析及制度设计》, 商业时代 (理论版) [J]2004年第8期:38—39
[2]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 金融研究[J]2004年第8期:21—26
[3]西志颖:《论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4]陈珑:《美国存款保险改革—一个道德风险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5]Ralph A.Winter, 存在道德风险时的最优保险, 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Georges Dionne主编朱铭来等译校
[6]王媛:《存款保险:呼声背后的思考》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5年第8期:69—70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8]项卫星, 李宏瑾:《中国是否应该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国际经济评论[J]2002年9月:29—30
存款保险制度“胎动” 篇4
利率浮动空间可能更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市场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央行去年6月开始打开存款浮动区间,开闸利率市场化,当然不能让各银行挟带着广大储户光着膀子冲锋陷阵。央行于2012年6月7日宣布,从6月8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以10万元一年定期存款为例,央行目前基准利率为3%,利息为3000元;而银行执行上浮10%政策,储户一年的利息收入将达到3300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出,银行迅速划分为三个阵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建、农、中、交、邮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银行。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网点密集,存款资源相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攻守同盟,如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比例均不到10%的上限,而是在8%附近。存款资源历来稀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存款争夺较为激烈,对于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区域性银行由于业务规模扩张的冲动,也在第一时间选择了所有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激进策略。
随着揽储价格战的持续,一些银行迫于存款压力,也出现改换阵营的情况。今年,交通银行将所有期限存款利率上浮比例上调至10%。而此前,该行与四大行保持一致的存款定价策略,即一年期定存利率上浮0.25个百分点(而非上浮到顶的0.30个百分点)。另外,也有中小银行对于客户的“身家”进行区别定价。
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并有更加激烈之势。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更多的银行开始偏重于风险加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如此一来,“大而不倒”的国内商业银行也可能会出现倒闭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果存款保险制度继续缺失甚至不完善,那么,不是有些中小商业银行因为储户缺少安全感,使之存款过少而无法生存下去;就是有些胆大妄为的银行以高利吸引储户而过度投机,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弱化了市场约束。
近日国务院相关金融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进入银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储户也未必放心在这些银行存款。
可以预见的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未来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将远远大于目前。
不过,也有专家担忧,如果只是负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埋单,存款保险制度会助长后者的道德风险。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机构都有风险管控职能,比如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存款保险机构除负责赔付外,还具备对银行重组甚至监管等广泛的功能,投保银行有任何污点,存款保险机构一清二楚,同时保费也区别对待,商业银行要为违反道德运作增加更多的成本。
保障存款人权益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自身发生危机时(如兑付风险、破产等),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储户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不至于颗粒无收。
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新生事物。1929-1932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先后有近万家商业银行受冲击倒闭,存款人损失严重。1933年,美国通过《银行法》,据此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已投保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保护,目前为大多数存款账户提供10万美元全额保险,部分退休账户达到25万美元,超出限额的按比例赔付。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有数十家商业银行轰然倒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公司“兜底”,必定引发更大的恐慌。目前,在金融稳定理事会的24个成员国(地区)中,只有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国没有建立。
在我国,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老百姓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就不存在经营危机,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海南发展银行因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关闭,境内居民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后由人民银行指定工商银行保证支付。此后发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案,最后同样由央行指定其他商业银行予以救济。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机构将自身兑付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金。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一个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畴之内。并且,随保对象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但不包括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
不过,从去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而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重申,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银行业在确定存款利率方面的竞争加剧很可能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最终,竞争可能导致某些小型银行破产。
郭田勇表示,存款保险制度有处置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也是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多可能赔付50万元
银行倒闭?绝大多数在国内银行存款的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们也从不担心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拿不回来。
现在,这种观念要换一换了。央行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什么意思呢?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根据目前透露的消息,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按照央行计划的50万元限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则最多获赔50万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获得赔付,或者像美国和中国台湾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
此外,限额保险赔付金额究竟是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还是只赔付本金,目前尚无明确信息。
杭州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一定要做好两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不能再迷信银行不会倒闭了,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当作一般企业来看待,经营得不好,一样会关门。二是储蓄方式转变,大额存款尽量分开存放,也就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万一一家银行发生风险,也不至于损失过大。
对于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建立,哪些银行会被纳入保障范围的疑问,郭田勇认为,按照国际经验,可能会实行强制性保险原则。由于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有必要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华的法人子公司都纳入保险体系中。保险范围涵盖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代表大多数存款者利益。
此前,瑞银证券发布报告预计,目前国际上存款保险限额大多集中在人均GDP的2-5倍左右,但由于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限额设定在人均GDP的4-6倍较为合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38354元,若以此计算,存款保险限额应在15万至23万之间。但由于20万至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占到总账户的95%以上,将保险限额定在20万至30万元可保证保险涵盖的广度。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5
关键词:存款保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选择,代理问题
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 Steagall Act) 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以来, 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在提高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抑制个别金融机构倒闭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 其与生俱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绩效, 削弱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稳定等功能。而制度设计不当又会加剧这些问题的严重性。Demirgue-Kunt和Detragianehe (2000) 的实证研究表明, 目前, 世界各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效果是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而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抑制存款保险对银行体系稳定的负面影响。Cun, Senbet和Sorge (2000) 的实证分析认为, 存款保险在制度监管松弛的环境中导致了金融波动;而良好的制度监管环境则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理想的效果。
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产生
1.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状况具有不对称信息而无法区分健康银行与不健康银行, 存款人对存款安全性的关注 (可能基于谣言或事实) 可能引起具有破坏性的银行挤兑事件, 这种银行挤兑事件可以使本来健康的银行倒闭;对一家银行安全性的担心可能导致对其他银行的担心, 从而造成“传染性挤提”。
2.在提供存款保险机制前, 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风险状况具有不对称信息, 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容易造成逆向选择问题, 那些经营稳健的银行往往不愿意参加存款保险, 特别是在实行自愿保险的存款保险制度中。
3.在提供存款保险机制以后, 存款保险机构对投保银行的行动具有不对称信息, 这种事后的不对称信息容易造成道德风险问题, 投保银行可能从事存款保险机构不愿意看到的冒险活动;同时存款人由于有了存款保险将不再担心其存款的完全性, 从而减少监管银行的激励。
4.存款人对存款保险机构的清偿能力具有不对称信息, 存款保险机构也具有破产的可能, 特别是实行私人保险的存款保险制度中。
5.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投保银行和存款人的中介,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在过程中始终存在代理风险问题。即知情人的私人信息 (行动或知识) 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 或者说, 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
二、存款保险中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关系的简单模型
通过以下简单关系模型来分析存款保险自身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系统性风险。 (见下图)
从模型总体上看, 该模型反映了存款保险是怎样地改变了原有模式下存款人与银行间的简单博弈过程。可以看出, 在整个信息链中, 存款人将其相对于银行所处的信息弱势地位通过存款保险转嫁给了存款保险机构, 并由其承担了因处于信息弱势地位所带来的风险。在没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见图1) , 存款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 必然会审慎地选择稳健经营的银行, 主动去监督银行的经营状况, 以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为了不让存款流失, 银行必然会担负起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 尽量减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倾向和冲动。在有存款保险的情况下 (见图2) , 建立存款保险后, 投保银行通过缴纳保险费, 将维护存款人信心的责任转交给了存款保险机构。这样就改变了原有的存款人与银行间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 使得存款人、投保银行和存款保险机构三者形成了一种单向制约机制, 其结果造成了对投保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分别来自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 在这种机制下, 存款人更关心的是存款保险机构的经营状况, 而非投保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 只要存款保险机构不出现问题, 存款人便会持续地将钱存入投保银行以期获利。事实上投保银行也经常会利用高利率政策来吸引更多存款, 结果高风险性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比重上升, 使得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水平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 存款保险一方面抑制了原有格局下存款人与银行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降低了银行遭挤兑的风险, 成功地消除了银行体系整体性的货币外逃;另一方面却又助长了存款人、投保银行和保险机构间新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 使个别银行有意承担过大的经营风险, 而且监管机构也不能在投保银行完全丧失清偿能力前, 及时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以防止损失的继续扩大。
三、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风险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出现了新的关系, 在新的关系中产生了一个中介方, 所以就有了所谓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委托一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 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 另一方成为委托人, 即:知情人是代理人, 不知情人是委托人。当然, 这样的定义后隐含的假定是:知情人的私人信息 (行动或知识) 影响不知情者的利益, 或者说, 不知情者不得不为知情者的行为承担风险。从委托一代理的角度, 可以用博弈论进一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及可能引发的社会成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 对于银行的经营状况来说, 投保银行自身比存款保险机构更具信息优势, 因此, 存款保险机构为委托人, 投保银行为代理人, 存款保险机构不得不为投保银行的各种行为承担风险。根据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不同, 委托—代理这一框架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型:逆向选择模型, 即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道德风险模型, 即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用这两种模型来进一步探讨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
1. 道德风险模型。
道德风险模型可细分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 代理人选择行动, “自然”选择“状态”, 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 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 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状态本身, 因而是不完美信息。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 “自然”选择“状态”, 代理人根据观察到的自然状态选择行动。委托人只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 而不能观测到自然状态, 因而是不完美信息。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存款保险这一制度安排, 仍然存在着保险与激励的矛盾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基本难题。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提供的保护越强, 造成的激励的扭曲就越严重。因此, 在道德风险问题下, 存款保险机构的目标难以达到, 而且, 当存款保险机构也无力清偿时, 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轻则使得某家银行资产质量恶化, 经营困难, 濒临破产, 重则引起一国或区域性金融危机, 造成金融动荡。
2. 存款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自然选择代理人类型, 在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 委托人不知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在制度缺陷的情况下 (因而信息是非对称的) , 委托人与代理人签订合同。逆向选择问题在存款保险制度中是不容否认、客观存在的, 它主要存在于自愿保险制度中。由于没有十分合理的定价系统, 风险大的银行将首先加入保险, 而经营谨慎, 管理严格的银行风险较小, 因而没有动力加入。这样,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掩盖了银行之间的经营差别, 不利于各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也诱使存款人忽视对存款银行的选择。在强制保险制度中, 逆向选择则被歪曲地表现出来, 由于各行无论经营风险大小, 都被要求加入存款保险, 因此, 低风险的投保银行为了避免其他银行“搭便车”更有动力增大资本风险, 从而造成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恶化, 带来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隐患。
总之, 由于银行行业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了银行业的安全是完全维系在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之上的。从短期效果来看, 存款保险的确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存款人信心和防止银行挤兑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使得存款保险对消除银行体系固有的传染性弊病并未有任何实质效用。相反, 该制度却起到了“扶劣限优”的作用, 使银行所暴露出的问题未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这本身就是对市场规律的一种违背。所以说,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构成了存款保险的致命弱点, 若不能很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条件对存款保险的消极影响, 处理好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和存款保险之间的关系, 最终将会使这一制度遭到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抛弃, 而相对有效的办法是解决好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及信息失真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2]郝同林, 张洪云.存款保险制度内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金融纵横, 2004, (3) .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用危机,存款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它是国家货币主管部门在金融体制中设立存款保险机构, 规定本国经办储蓄业务的银行必须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 当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向该银行提供财务支援, 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以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的一种显性的制度安排。
农村信用社 (下称农信社) 是我国的合作金融组织, 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近年来, 农信社在经营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面临诸多风险。然而, 按照2003年农信社新一论试点方案, 当信用社出现危机时, 将由地方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辖内农信社金融风险, 对高风险机构的处置, 在省级人民政府承诺由中央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划的前提下, 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临时支持”。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能成为特殊情况下农信社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如果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在统借统还的约束下把用于地方发展建设的资金扣划给中央, 那么最终承担责任的将是地方老百姓。况且, 金融安全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一旦农信社出现危机, 中央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实际上, 最后的责任还是落在老百姓和中央政府的头上。如此一来, 农信社仍然没有实现改革初衷, 没有进行市场化经营。因此, 如何防范风险、保护各地百姓的存款安全, 随着农信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显得日益迫切。而通过各方分担责任、建立农信社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也就成为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当前形势来看, 构建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非同寻常:
1.实现了政府角色的转变, 有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风险
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上几经变迁使农信社早已不具有合作性质, 政府基于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的考虑, 对农信社存款人的存款和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一样, 也同样承担着隐性担保, 使其存款无损失之虑。在隐性担保制度下, 资金来源没有事先的保障, 只能依靠政府预算和中央银行。如果维持金融安全网的负担完全落在政府头上, 其负面影响也是十分突出的, 金融风险极易演化成财政风险。按照国务院办公厅 (国办[2004]48号) 文件规定, 明确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的管理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 省政府具有全面承担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即当信用社发生支付风险的情况下, 动用准备金也无法遏止风险时, 在省政府承诺从转移支付中扣划的前提下, 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临时支持。这也可以看作是对农信社提供隐性担保的角色由中央政府转为省级政府。但由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农信社的经营情况也大不一样, 仅仅依靠某一区域内的政府支持和农信社的法人资产, 是无力化解和防范全部的经营风险的。因此, 国家出于维护金融稳定的考虑, 最后的责任还是会由中央政府承担。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应对危机时农信社的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银行和财政共同缴纳的存款保险基金, 这与隐性担保下完全承担对存款人的最终补偿责任相比, 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也相应减少了财政风险, 同时, 也不影响对危机的处理。
也就是说, 在隐性担保制度下, 政府对有问题农信社的处置更符合市场规律。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单个农信社的市场退出往往会产生连锁的挤兑效应, 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因此, 政府更倾向于对有问题的农信社进行救助而不是任其从市场退出, 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扩大了退出成本。如某些信用社尽管亏损严重, 但由于影响范围大, 也有可能在政府的扶持下照常经营。“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然而,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则可以建立起有效处理问题农信社的合理程序, 即通过法定程序, 使问题农信社能够遵循市场化原则有序退出, 降低其对经济和金融的冲击, 维护和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秩序”。[1]由于程序法定、透明度高, 有利于规避和减少政府决策中的随意性, 因而更符合市场化经营的原则。
2.有助于农信社合法抵御风险, 改善经营管理, 真正成为市场化运作的主体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农信社更合法地抵御风险。
在2003年农信社试点改革以前, 农信社只是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联社, 而在各县之间、各地市之间各自都是独立的法人, 彼此之间没有调动资金互相救助的义务, 故一个联社出现挤兑时, 一旦备付金告急, 则只能向央行借款。而试点改革后的农信社, 虽然成立了省联社, 通过省联社加强了下辖农信社之间的联系, 但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 农信社的资本金等实力仍处于劣势地位。但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就可以立即合法动用存款保险基金, 对发生挤兑的农信社进行紧急救助, 恢复公众的信心, 使该社迅速走出困境, 步入正轨。[2]
(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农信社的公信度。
随着农信社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深入, 其产权关系逐渐明晰, 与政府的关系也不再那么紧密, 因而极有可能引发人们对农信社的信任危机。更重要的是, 农信社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 无论在资金规模、资产质量、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上都不具有竞争力, 而通过存款保险制度, 则可以树立农信社在老百姓中的良好形象。
(3)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强化对农信社的金融监管。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 为减少农村信用发生危机时保险赔偿金的支出, 存款保险机构就有责任对投保农信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这就从客观上促进了农信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减少并尽可能地避免破产倒闭的情况发生, 同时, 也就维护了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
3.有助于存款人的利益得到法律保障
保护广大农村存款人的利益, 是农村金融体系设计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与隐性担保的存款制度相比,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能更好地保护储户尤其是小储户的利益。在隐性担保制度下, 一旦发生支付危机, 就会使得小储户利益很难得到完全的保障。相反, 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对小储户存款的保障责任是以存款保险基金为后盾, 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 当信用社出现危机时, 储户受偿付的时间、金额、方式等问题都是确定的, 农信社小储户的利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3]
二、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与构想
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是不容置疑的。而一个完整的存款保险制度包括:健全的法律保障、明确的组织体制、资金来源、加入方式、理赔水平、如何理赔、保险费率、基金水平、保险范围、机构职能、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协调及引入时机等, 任何一个要素有欠缺, 都有可能影响到存款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 要确保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实施, 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公私合办型存款保险机构
目前, 国外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官办型, 由政府独资建立;官方与银行合办型, 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建立;银行同业型, 由金融机构出资建立。鉴于我国当前财政资金比较紧张, 较为可行的方案是由中央、各省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农信社共同出资组建合办型存款保险公司, 由政府授权给人民银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存款保险机构应确定为全国性的、非营利的专门机构, 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特殊情况下, 也可以考虑按照信用社经营状况和地理位置, 划区域组建存款保险机构。当然, 存款保险机构也应按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运作, 同时对其经营行为负责, 接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有条件时, 存款保险机构也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2.正确界定存款保险的职能
从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情况看, 其职能有复合化趋势, 即除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外, 还在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时提供金融援助;在投保机构破产进行破产处理时, 承担一些金融监管的职能。而对农信社进行存款担保的存款保险机构则应具备以下三个职能:①提供金融援助的职能。从已有的情形看, 一家农信社的倒闭就可能动摇公众对整个农信社体系的信心, 从而引发大面积倒闭的连锁反应, 因此, 及时的金融援助可减少存款保险机构的赔付负担。②破产处理的职权。即允许其对濒临破产和进入破产程序的农信社的债权债务进行处理。③具有一定的风险监控的权力, 以便有效地对农信社进行约束, 最大限度地避免道德问题。
3.设立保险基金, 保证存款保险机构拥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来源
一般存款保险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立保险基金, 由投保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事先按规定缴纳一定的保费以备投保机构发生清算和救急时使用。这种基金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赔付资金来源稳定, 在发生清算和赔偿时, 投保机构申请赔偿和支付赔偿的时间短, 而缺点就是按期支付的资金额度比较大。另一种是非基金方式, 即只有小额的初始资金, 当有投保机构倒闭需要额外的资金时, 由各成员单位共同支付。这种方式的资金来源则不稳定, 赔偿时间也不确定。
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农信社的机构较多、经营状况也比较差, 因而可采取设立保险基金方式。初始基金可由中央财政、央行、各地方政府及农信社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央行按农信社整个行业总资产或总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一次或分次认缴;农信社的出资部分按其净资产或注册资金的一定比例一次或分次认缴;各地方政府可按下辖农信社的存款额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按一定比例认缴。考虑到以前的隐性担保及农信社的稳定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和金融风险的公共产品性质, 建议中央财政出资占比在50%以上, 央行及各地方政府占比次之, 农信社占比适量。存款保险机构在运行上, 其业务接受央行领导和银监会监督, 实行股份制的管理模式。由于存款保险业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业务, 因此, 农信社的存款保险基金在运行上不能纯粹以营利为目的, 并应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 可购买收益比较稳定、风险较小的国债以及政府基础设施的金融债券或向投保人贷款以获取收入, 其收入的一部分可用于弥补存款保险机构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 剩余部分则用于弥补保险基金的不足。
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 政府在支持存款保险的问题上责任要适度, 并应合理利用市场规则改善存款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 不要给予过多的承诺, 谨防陷入表面是显性的存款保险方式, 实际上是政府的隐性担保, 如果真是出现这样的情况, 造成的道德风险比政府隐性担保制度更为严重。但是, 为确保基金的清偿能力, 可以设立附加于存款保险基金的风险基金, 以应对存款保险基金出现缺口时发生的紧急援助支出。风险基金则主要来源于农信社每年上交的税款以及各类捐款。
4.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赔付标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存款保险的最高赔额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最高赔额约为人均GDP的一至两倍以内, 并覆盖90%以上的存款。这一指标只是对全球平均水平的一个大致估计。从已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国家来看, 存款保险的范围几乎涵盖90%的存款账户, 但理赔金额只占总存款的40%左右, 体现出最大限度的保护小额存款人利益的功能。但保险的范围及理赔的金额都随国内经济运行情况作不断的调整。由于存款保险机构需要足够的时间积累基金, 因此, 在开始阶段, 不少国家都设置了较低的理赔率。
较低的赔付标准当然是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目的, 但过低的赔付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稳定却会产生不良后果。一般来说, 转轨制国家的赔付标准偏高, 如秘鲁为21160美元, 相当于人均GDP的8.5倍;印度为2355美元, 相当于人均GDP的6倍;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倍。鉴于我国也属于转轨制国家, 而农信社又处于发展的关键期, 因而可以选在4~6倍之间。按这个比例, 可以将赔付标准确定为4-6万元左右。[4]理由如下:
(1) 从人均GDP的比值来看, 我国2004年底的GDP为13.68万亿元, 人均略超1万元, 按4~6倍计算, 存款保险的赔付标准应为4~6万元。
(2) 从保护90%存款人利益的原则看, 我国4~6万元以下的存款者占绝大多数。至2005年6月底,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为13.23万亿元, 从90%存款人的存款大约占投保存款总额的40%左右来估算, 该部分人均存款额为7350元 (城乡居民以8亿来计算) 。若从农信社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计算, 则人均存款额会更低。因此, 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可再适当上浮。
5.设置合适的存款保险基金
设置一个合适的基金目标, 需要考虑宏观经济状况、农信社的潜在风险及损失的可能性、农信社对基金需求的规模及时间和在不损害农信社清偿力、流动性等情况下其支付必要的保费的能力等因素。也就是说, 即要保证清偿能力, 又要考虑不会给农信社带来过重的负担, 因而是对基金的收入支出作出预测后才设置的。存款保险基金的目标和费率有时也可以相互替代。当基金超出目标水平时, 可降低费率的征收;当基金耗尽时, 费率又应适当提高以补偿基金。从部分国家的实施情况来看, 基金的目标水平比较高的有肯尼亚, 为保险存款的20%, 一般以小于10%为主, 如美国为保险存款的1.25%, 意大利为总存款的0.4%~0.8%, 台湾为小于保险存款的5%。[4]鉴于目前农信社的风险相对较大, 建议我国在设置存款保险基金的前期可选定一个介于5%~10%之间的目标水平, 待农信社经营状况持续改善、风险因素相对较小时再调低目标水平。
6.选择相对灵活的存款保险理赔方式
存款保险理赔有两种方式:全额赔偿和部分赔偿。目前, 大部分国家采用部分赔偿。部分赔偿可强化存款人的风险意识和对存款银行经营状况的关注, 以防止银行从事高风险投资, 维护金融稳定。部分赔偿又分为按限额赔偿、按比例赔偿和按比例有限额的赔偿。如英国就是采取按比例有限额赔偿的方法, 当投保银行倒闭时, 按存款的75%计算赔偿金额, 但同时规定每一存款人获得的赔偿最高不超过20000英镑。[6]笔者建议, 我国也可采取类似方法。为保护农村的小额存款人, 还可适当提高存款的赔偿比率, 如90%或以上, 但最高不超过规定限额。
7.存款保险费率可先实行单一费率制, 待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体制完善后再逐步采用差别费率制
存款保险的费率设计现有固定单一制和差别费率制两种。单一费率制设计成本较低, 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纳。但单一费率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银行无论好坏, 均实行同一费率, 经营好的银行不愿意参保, 经营差的热心参保。但差别费率制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因为通过设定差别费率可以依据存款保险机构的经营差异使之承担的风险得到足够的补偿, 也能对投保机构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 改善其内部治理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防止道德问题的发生;同时, 也能及早发现问题, 使有问题的投保机构关闭, 不至于形成巨额损失等。但差别费率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 最主要的就是很难精确预测投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由于当前对农信社的风险判断与监管尚不够科学完善, 因此, 可以考虑先实行单一费率制。待存款保险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完善之后再逐步采用差别费率制。
一般来说, 一国金融越稳定, 其存款保险费率就越低。目前, 各国对于保险费率的核定大多是按储蓄存款余额为基数的, 平均费率水平为0.5‰。[7]由于我国农信社资产风险较高, 自有资金较少且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等因素, 初始费率至少应考虑定为0.5‰。保险费则可以采取事前征收, 以半年或一年作为时间间隔。
8.确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的存款保险范围
各国存款保险的承保范围一般为本币存款, 外币存款、同业存款等被排除在承保范围之外。但我国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期, 既应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 也应考虑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存款保险基金的目标水平、理赔标准等各种因素。存款保险范围可考虑包括农信社的全部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 但不应包括同业存款和政府部门存款。
9.采取强制性投保的存款保险加入方式
从加入保险的方式看, 有的国家是强制投保, 有的国家是自愿投保, 有的国家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由于我国各地农信社发展极不均衡, 为防止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笔者建议, 可采取强制投保的方式。
10.正确处理央行、银监会及存款保险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央行、银监会及存款保险机构这三个实体之间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 可以以问题农信社的资产作为抵押而放款的优先权, 或在地方政府承诺从转移支付中扣划的前提下提供临时支持, 因此, 面对问题农信社, 人民银行更倾向于以注资方式解决。银监会为避免承担对农信社风险监管不力的责任, 通常也不愿意问题农信社过早破产倒闭。但为避免农信社破产而过度地注资或避免承担责任而延迟对农信社的破产, 又常会给存款保险机构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 这三者之间要做到共享信息、通力合作。
11.选择合适时机, 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已有实践证明, 一国金融体系相对趋于稳定, 运行良好时设立存款保险体系所需成本最低, 运行的效果也最好。反之, 则有可能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在危机迫近时, 紧急引进存款保险制度, 只能使脆弱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并加速金融危机的到来。因此, 我国在引入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时, 一定要考虑合适的时机, 应在正常的经济、金融状况下、改革也朝着既定的目标深入的情况下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尤其应避免出现隐性保险和显性保险并存的局面。
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
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完成后, 要使其能真正发挥作用, 还需解决下述问题: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随着农信社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 政府和农信社对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有助于增强农信社的公信度, 使其更合法地抵御经营风险。但是, 目前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宏观条件并不成熟。如农信社整体风险水平较一般金融机构要高;问题严重的农信社尚未真正实施市场退出;整体上说, 农信社还未建立起良好的治理结构, 农信社与政府的关系也还未理顺, 等等。此时如果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用有限的存款保险取代全额的隐性国家担保, 极有可能造成农信社的不稳定, 出现支付危机, 从而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何况在设立初期, 由于保费比较低, 存款保险基金规模小, 如果不足以支付赔付的话, 仍需由国家不断地投入资金, 导致陷入隐性担保和存款保险并存的局面, 这样的话, 与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则是相违背的。
另外, 目前实施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 允许破产、实施退出机制是前提, 否则, 就不可能消除或减轻道德风险问题。但目前的情况是, 一方面, 农信社的退出可能造成农村金融出现“真空”;另一方面, 也缺乏农信社退出的法律依据。从存款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国家来看, 在设计存款保险制度时, 除根据当时金融体系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存款保险的基本要素外, 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财务制度、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也给予了相应配套和完善。因此, 我国只有加快《破产法》、《金融机构准入法》和《金融机构撤销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效约束各方行为。
2.明确农信社的改革取向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方面, 可以促进农信社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 也对农信社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农信社下一步的改革要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农信社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机制。
(2) 比较彻底地解决历史亏损问题。为了帮助消化农信社的历史包袱, 国家已对试点农信社给予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但仍需加强力度。
(3) 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取得成效。即应理顺省、市等各级地方政府与农信社的关系, 防止出现新的行政干预。
(4) 正确处理农信社承担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做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
(5) 监管体系要通畅。对农信社的监管必须符合其自身的特点。央行、银监会、地方政府、联社等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 确保农信社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合规合法。
3.正确处理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 由于存款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极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即风险偏好型的农信社会更愿意参加存款保险, 而经营稳定、信誉度较高的农信社则不愿参加存款保险。如果农信社存款保险制度采取强制加入的方式, 那么“逆向选择”暂不会成为主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差别费率制的实施, 其不良影响也会逐渐减轻。而“道德风险”, 即指参加存款保险后, 一些农信社则易利用信息不对称大肆违规吸储, 进而运用存款人的资金为获取高收益铤而走险, 这是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中的难点。即使通过监管、信息披露及赔付金额调整等措施, 在存款保险制度设立初期也比较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4.强化存款人的风险意识
由于我国的隐性担保相当深入人心, 因此, 需要有一个过渡期去普及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存款保险理念。只有树立了良好的风险理念, 才会引发人们产生规避风险的强烈冲动, 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过程中确保金融稳定。
5.循序渐进, 逐步建立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建立全国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分散政府财政风险, 维持金融秩序, 使政府对存款的隐性担保逐渐转变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必然。由于历史的原因, 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 农信社蕴藏的风险更大, 因此, 在设计全国性存款保险制度时, 农信社存款保险机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加入, 或者按照资产质量、地区差异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加入, 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初期, 费率、理赔水平等可以不一致, 但当农信社市场化改革目标实现以后, 即可以采取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只能作为农信社经营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 而不是根本的保障制度。如果片面地依赖于存款保险制度而放弃对农信社的风险管理和金融体系现存风险的积极化解, 后果也将十分危险。
参考文献
[1]陈燕玲.论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J].农经丛横, 2004, (01) .
[2]赵家敏, 黄英婷.建立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 2005, (02) .
[3]纪琼骁.建立我国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J].江汉论坛, 2003, (05) .
[4][5]贺瑛.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6]张桥云.存款保险制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7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道德风险,博弈
引言
中国目前对存款类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全额担保, 这是一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然而,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互联网金融加速脱媒, 银行业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 这种隐性的担保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中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中国亟需建立更加符合金融运行规律和市场化机制的现代存款保险制度。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构造了银行间博弈模型, 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于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简要的界定与分析。
一、银行间博弈模型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1. 假设有n家银行参与博弈, 它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主体。
2. 收益假设。用VIi表示第i家银行的投资额, 每单位风险投资收益用VIE表示, 则VIE=f (SVI) , f (SVI) 是一个上凸的减函数, 即f′ (SVI) <0, f″ (SVI) <0。
3. 成本假设。用β/CSi表示第i家银行的破产风险成本, 用C表示机会成本。
4. 保险费假设。每家银行缴纳的保险费根据其规模大小CSi确定, 表示为γCSi, (0<γ<1) , S为银行体系规模总量。
5. 资本总量恒定假设。
(二) 模型的推导
(三) 模型总结与分析
1. SVI1*
2. 通过相关变量的调整来控制SVI的变化。可以通过对于n, β, C的调整来实现:nτ=n-Δnβτ=β+ΔβCτ=C+ΔC。此处可以依托于市场的自动调节, 亦可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进行保障。
二、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政策建议
首先, 保持存款保险机构的适当独立性。具体可采用国务院直属,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相互协作的的管理形式, 并通过立法赋予其实行金融机构救助、部分金融监管和及时处置风险的职能。
第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来源多样化。中国可以参考美国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的经验, 存款保险机构资本金由中央财政注资、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商业银行保费共同组成, 通过让商业银行承担部分道德风险的成本, 抑制其转移风险的动机。
第三, 实行差别保费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应设立最低资本充足率门槛, 并优先将资本充足情况好、资产风险低的国有商业银行纳入存款保险范畴, 同时在保险费率上充分体现不同银行的风险因素, 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钱小安.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约束条件与制度设计[J].金融研究, 2004, (8) .
[3]王自力.FDIC经验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J].金融研究, 2006, (3) .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8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存款保险体系, 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而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件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 (explicit) 和隐性 (implicit) 之分, 前者是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 当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倒闭时, 在何种情况下存款人会受到保护以及何种保护。如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Glass Steagal Act) 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后者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 没有以法律形式正式规定或由保险机构提供保险, 但往往在事后有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提供兜底, 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 (国家信用) 或者中央银行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如目前中国和一些转轨国家的银行体系。从现实情况看, 银行危机引发的巨大溢出效应使得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据IADI统计, 截止到2006年10月全球已有95个国家正式实施这一制度。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为了进一步稳定存款人信心, 增强银行系统稳定性, 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本文无意于讨论存款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和相关性问题, 而是借助博弈论中新发展起来的进化博弈分析框架, 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进行研究。进化博弈作为博弈论的最新研究领域, 是针对有限理性行为人所组成的群体, 在多次博弈情况下研究策略行为的进化稳定性。在本文中, 借助进化博弈的分析框架, 分析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对大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模型的结论表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为小银行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深具市场竞争意识和较高业务效率的小银行期望参加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大银行由于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处于优势地位, 无激励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甚至会阻挠该制度的建立。
在本文中, 大银行指中、建、工、农、交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小银行指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信贷机构。大银行的显著优势在于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政府的强力支持, 小银行则在业务创新和竞争意识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目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政府由于能够救助银行体系的财力有限, 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考虑, 在发生危机时倾向于支持大银行, 而对小银行则支持不足, 这些可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基金会的倒闭风波中政府的态度和措施得到验证。小银行虽然具有效率优势, 但由于政府支持不足, 难以获取存款人信任, 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政府救助的范围和责任, 增强了存款人对小银行的信心, 使小银行可以在同等基础上与大银行展开竞争。因而, 研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进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模型中假设银行主体具有一定的学习和模仿能力, 通过衡量自身收益与群体平均收益的偏差来修正下期策略。若高于平均收益, 则下阶段增大采取该策略的概率;反之, 则减少采取该策略的概率。对银行群体而言, 假设其中既有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 也有不参加的 (假定不参加时处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 。参加与不参加的银行资产规模的期望值分别为U1和U2, 平均期望值为ω为银行的资产规模, θ为存款保险机构收取的保险金率, y为银行群体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比例, λ为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不会破产倒闭的概率 (基于银行业的特点, 我们可以认为破产后银行的资产规模为0) , x为银行自愿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的比例。如果银行群体中部分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 则银行整个群体资产规模的期望值为:U1=y (ω-θω) + (1-y) λω。若银行群体中均不参加显性存款保险体系, 其资产规模的期望值为:U2=λω。所以银行群体资产规模的平均期望值为:
银行群体的选择策略演化的动态方程为:
由于初始状态各种策略都存在, 所以y>0。此时, 动态方程有两个稳定点, x=0或x=1。
2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2.1解释1
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破产概率几乎为零的大银行将无激励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而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破产概率较高的小银行则期望参加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当θ<1-λ时, 此时, x=1是演化稳定策略。由于λ∈ (0, 1) , 该不等式右边一定大于零。此时, 只要存款保险制度的费率θ小于1-λ, 银行策略演化的结果是选择存款保险制度。现实中世界各国的法定存款保险金率往往相对较低, 如日本仅有0.08%。而对中国而言, 截至2007年底, 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约为1000家, 其中相当部分是具有较高破产风险的地方商业银行, θ<1-λ成立。因此, 银行最优策略是选择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对于大银行而言, 当θ>1-λ时, 资产规模的期望值在不参加存款保险体系时要大于参加时, 并且, 即自愿参加的银行比例将会逐渐减少, 最终会全部退出;而对小银行而言则由于有θ<1-λ, 自愿参加的银行比例将会逐渐增加, 最终将会全部参加。
2.2解释2
只要国家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足够有效, 即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覆盖大小银行, 对大小银行采取同样的破产救助, 则大小银行均无激励参加存款保险体系。
当政府为所有银行提供隐性存款保险时, 相当于θ=0, 此时1-λ>0恒成立, 显然银行均无动机参加存款保险体系。从现实而言, 这对政府的在危机时的救助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就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收入而言, 对于中小银行历史积淀的数万亿不良资产, 显然是难以承受的,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中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存款保险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3结论
3.1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置于同一竞争平台。
因为它明确了救助标准, 使存款者能够产生正确的预期, 理性的客户将充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 会多方考察各银行的经营状况, 斟酌其风险和收益水平。与隐性状态下相比,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明确了救助范围, 大银行失去了部分竞争优势。相反, 小银行则因“隐性”到“显性”的转变而受益, 提高了自身面临破产风险时的被保护程度, 并且因此得到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3.2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隐性”到“显性”的变革有助于构建公平的银行业竞争环境。面对这种转变, 从诞生之初就深具市场竞争意识和较高业务效率的中小银行将会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因此, 不管是对于农村信用社这种典型的小型存贷机构而言, 还是对于在工、农、中、建四大行中处于劣势的农业银行而言, 都是一个有利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 大银行更多是持排斥态度, 而中小银行则对此表现出了较高的热忱。中国存款保险制度酝酿十余年而迟迟未决, 不排除上述原因。
3.3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水平。
相较于隐性制度而言, 显性安排下对存款的救助范围变小, 道德风险水平有所降低。Cooper和Ross (2002) 等人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点。这种优势在由隐性转为显性的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一国在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之前已存在大范围的隐性存款保险, 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更能够缩小金融安全网的范围和降低道德风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这一点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进化博弈分析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大银行和小银行竞争格局的影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处于优势地位的大银行无激励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而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处于不利的小银行则期望参加参加。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为双方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进化博弈,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玉英.存款保险制度从“显”到“隐”变革的博弈分析[J].财经论丛, 2005 (2) .
存款保险制度迎来曙光 篇9
金融安全网中的重要一环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方案,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这也引发了外界又一次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猜想,今年能否完善并出台这一期待已久的行业制度,再次成为金融业关注的焦点问题。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从目前已经实行该制度的国家来看,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如日本、比利时、荷兰;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如德国。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该制度,但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银行的信誉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进行保险,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
早在19世纪末,美国国会就已经开始讨论存款保险的话题,美国有14个州在1829年到1917年间就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为了挽救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一家为银行存款保险的政府机构于1934年成立并开始实行存款保险,以避免挤兑,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目前,运作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93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制度、金融创新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美国存款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尤其是在金融监管检查和金融风险控制和预警方面,FDIC作了大量成效显著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而确立了FDIC在美国金融监管中的“三巨头”之一的地位,存款保险制度成为美国金融体系及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领袖人物弗里德曼(Friedman M.)对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银行存款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以来美国货币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存款保险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有偿的,即只有在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才能得到保险人的资金援助,或倒闭时存款人才能得到赔偿;另一方面又是互助的。即存款保险是众多的投保银行互助共济实现的,如果只有少数银行投保,则保险基金规模小,难以承担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给予赔偿的责任。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公司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而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
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到2000年,全球已经有67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2004年全球共有74个经济体建立了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久意味着我国金融环节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存款保险制度呼之欲出
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成了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着手存款保险制度,2007年初,全国第三次金融会议决定,推行存款保险制度。2010年6月,国务院在《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表示,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2012年元月,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明确指出:要加紧研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在2011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魏加宁表示,应尽快推出存款保险、贷款保险和巨灾保险三大保险。
魏加宁表示,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小储户的利益,还可以促进中小银行的发展,从而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行,有可能出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破产,此时存款保险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他还认为,房地产泡沫破灭、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和民间借贷风险一旦集中爆发,有可能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上升,或导致个别金融机构出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他认为,2007年前后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的最佳时机,虽然这一最佳时期已过,但目前也不是最坏时机,应抓紧时间尽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不要等危机来了再去动手,那样成本会更高,损失会更大。”
他表示,一旦试点成功,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应单纯依赖放松银根,而应依靠金融创新,贷款保险就属金融创新的一种尝试。
此外,魏加宁还表示,中国应早日推出巨灾保险,以化解不可抗力风险。
“从国际金融业的实践来看,存款保险的投保人是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能够比较有效的来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天龙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了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居民和企业的存款更加安全,同时中小金融机构得以稳健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便利。
nlc202309010803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也在今年“两会”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表明,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对提高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减轻政府负担和降低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杨子强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完善存款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建议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问题银行的处理机制、实施接管、提供资金援助、收购承接和债务清偿提供明确的依据和程序;赋予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风险处置职能,并明确职能定位及其与中央银行、监管部门在银行监管、风险处置等方面的权责和协调机制。
其次,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建议在积极参考借鉴有关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以财政拨款注入资本金,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并在各地分级设立分支机构。
第三,实施强制保险。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备,银行自身主动防范风险意识还不够,建议采取强制性手段将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所有具有吸收居民存款功能的金融机构都纳入到存款保险体系中;同时,建议存款保险以居民储蓄存款为主要承保标的。
最后,实行差别化保险费率和较高额度的限额赔付保险。对资产质量高、风险低的银行实行低费率,反之,实行高费率。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存款及存款人结构等多种因素,实行较高额度的限额赔付保险。
推进改革的条件已成熟
今年2月3日,瑞银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瑞银的报告预计,中国将采取强制的、限制的、差别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不排除初期采取全额保险过渡的可能,初期实行简化分类差别费率的可能性较大。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伴随利率市场化得进程逐步完善和建立,为了防范风险维护安全,存款保险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早于利率市场化得最终实现。在经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后,存款保险制度有望在2012年或者2013年推出。但是该报告也称,存款隐形担保消失以及银行和存款人的风险意识改变之前,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可能较长。
现阶段,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确定存款赔付上限保险制度,仅部分国家在危机时期采取过临时全额保险的计划。瑞银证券认为,中国将推行限额保险制度,但为了现实隐现全额保险向显现保险的平稳过渡,不排除先实行全额保险作为过渡的方案。通常情况下,国际上存款保险限额大多集中在2—5倍左右的人均GDP水平,由于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瑞银证券因此认为,人均GDP在4—6倍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由于20万元—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大约占总账户95%以上,因此,瑞银证券将保险限额定在20万元—30万元。
保险费率主要包括单一费率和差别费率两种类型,依照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瑞银证券的报告认为,先实行简化的分类差别保险费率,等条件成熟后再过渡风险差别费率的可能更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0.04%—0.12%的差别费率水平可能较为合适,如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三类群体分别实行0.05%、0.08%和0.11%的费率水平。
存款保险基金的参保主体可以是国内所有经法定许可办理存款业务的银行,包括本国银行、总部设在我国的外资与合资银行等。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银监会尚不能有效监控外国银行总行的经营与风险状况,因此暂时可以不考虑赋予外国银行在我国分行的参保主体资格。同时由于无需保护外国居民,我国银行的离岸经营机构也可以排除在参保主体资格之外。为避免银行业的动荡、逆向选择及保护所有银行中小额存款人利益的需要,所有具有参保主体资格的银行都应强制性地参加国家存款保险基金下的存款保险。
从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课题组后,2007年初,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推行存款保险制度。2010年初,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到2011年第四次全国金融会议,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谈到将择机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前后近15年的时间,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框架已基本成型,《存款保险条例》也经起草完毕。
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后,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存款保险制度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此前的准备工作大体上都是有效的,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择机出台。”
专家表示,作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存款保险的理念在国际上已是共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显示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
魏加宁介绍,1934年成立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被公认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的起点。此后,全球陆续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这项制度。
“如果不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政府始终以自身信用为金融机构经营提供隐性担保,利率市场化等金融领域的改革的推出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但也有权威人士建议,本着“稳健、稳健、再稳健”原则,我国应分步推进,首先宣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央行的设想是按照分步走的原则,先在央行内设一个存款保险基金,其职能设置类似于“中间型”。保险基金由各投保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纳,未来再逐步过渡到社会化的存款保险机构。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否需加入存款保险一直备受争议。大银行“大而不能倒”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一直拥有国家的隐性担保,使它们加入存款保险的动力不足。
专家表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占全行业存款的51%,资产质量相对较好,这是建立在国家多年大力扶持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家通过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等方式以及税收减免、再贷款等扶持政策,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仅2003年以来,国家就为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累计剥离了2万亿元左右的不良资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国家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中受益非浅。
与中小银行相比,尽管大银行的总体经营实力相对较强,但并不能说它没有风险。大银行尚未经受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不能完全排除将来出现风险。未来大银行如果出现风险,显然不能完全由国家承担其经营失败的损失,而应首先寻求市场化的解决机制。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银行风险应有三道防线。
郭田勇表示,从公平性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提出的保费要求会提高银行经营成本,大银行如果不参加存款保险,会使本来就弱势的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地位,促使小银行冒险经营,更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还会给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不在于收取的保费有多少。”分析人士表示,“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的数目会很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也不必担心出现保费不足无钱兑付的情况,问题的关键是引入一种新的机制以稳定存款信心,具体的操作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当农信社的储户存款面临损失时,储户可以按照规定在商业银行兑付,这样储户就不会急于挤兑,从而切断银行倒闭的风险传染链条”。
有关专家强调,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在设计时应牢牢守住为存款人提供充分保护和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底线,这是制度发挥作用和保持我国金融业长治久安的基石。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 篇10
1.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存款保险制度是针对风险事故而构建的一种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免于风险事故, 在金融体系内成立专门的保险机构, 它定期向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收取保险费并将之用于保险准备金的建立上。如果投保人万一遭受了风险事故, 那么就由保险机构或者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支持或者直接支付投保人全部或部分存款。首先,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地完善金融安全网。金融安全网由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审慎监管构成, 审慎监管处于安全网的核心地位, 主要负责控制银行风险的形成和外化;最后贷款人制度主要预防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转变为清偿性危机;存款保险制度直接服务于存款人, 具有强大的法定性和可预见性, 能够保证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有效防止银行挤兑的出现。这三者互相协调, 共同为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其次,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金融监管虽然可以预防一些事情的发生, 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 它要依据市场机制来进行适度监管, 保证银行之间的竞争和活力。对于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 在不引发严重后果的基础上就应该让它破产。而存款保险制度就保证了这类信仰在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的银行存款不受影响;最后, 促进银行公平竞争。
2. 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或者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 极大地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 使得存款人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只关心存款的利率是否能够让自己获得高收益, 对于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安全措施则不甚在意。所以当银行发生风险的时候, 存款人并不着急将存款取出, 这就给了经营不善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以继续吸收存款的机会。这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会采用低利率的形式, 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想竞争, 给整个金融体系埋下风险的种子。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又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 盲目推进, 那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所以, 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按照如下路径选择:
1. 立法先行, 扩大范围和种类。
近年来, 因为金融行业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所以在法律基础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较少, 所以国际上先进的《存款保险条例》和法律框架可以给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应该扩大, 所有合法存款类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常常会遭遇流动性资金无法按时清偿的问题, 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阻碍。所以凡是境内的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在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的前提下, 都应该加入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存款保险的种类一般只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 但是同时还存在着外币存款、内部人存款、同业存款等其他的种类。为了公平起见, 所有的存款种类都应该纳入存款保险的范围之内。
2. 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强制性保险是指凡是符合国家规定的、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应该参加存款保险。在金融市场上, 风险越大的银行为了寻求损失最小化, 参与存款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风险较小的银行则不愿意付出代价来参与存款保险制度, 因为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他们的保障作用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强制所有的存款类银行都参与, 这样可以使得对抗风险能力较小的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公平的地位, 同时也可以增强公众对于银行取款的信心, 强化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3. 实行单一费率模式。
在能够准确鉴别银行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实行差别费率更能够体现金融市场的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 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难以公正评价, 因此费率级差就难以确定。此外, 实行差别费率要考虑很多问题, 如差别费率在无意当中划分出了银行风险的等级, 如果公开, 就会引起公众对银行公信力的怀疑, 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此外, 在强制投保的要求下, 差别费率就显得不够公平合理。差别费率的成本计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些原因, 世界上各国存款保险改革的方向都是单一费率模式, 按照投保存款的额度和总额的固定比例来提取。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的保险费率都低于千分之一, 如德国的保险费率为0.3‰, 英国的存款费率最高为存款总额的3%, 美国的存款费率较高, 在23‰到31‰之间。所以, 我国在参考国外费率的基础上, 还应该结合我过银行机构的破产概率, 来确定具体的费率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红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管理世界, 2001.
【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推荐阅读:
存款保险制度及其利弊分析11-03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与国际借鉴10-17
浅谈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08-14
传中国将在年底前启动存款保险制度06-16
存款保险11-15
存款保险条例08-19
隐性存款保险11-02
《存款保险条例》全文10-26
解答《存款保险条例》11-26
中国存款保险模式选择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