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从哪里来

2024-10-07

作文从哪里来(精选12篇)

作文从哪里来 篇1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有一定的条理。”这几句话看似简单, 教学落实到位却很难。 多少年来, 耳边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作文课怎么上呀?”“我班孩子的作文能力真弱, 全班挑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 ”“我班孩子一写作文就唉声叹气, 握着笔发呆。 ”敢于说出自己不会上作文课的老师, 知道孩子作文能力弱是自己造成的, 善于取经,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替孩子感到庆幸。 遇上只会指责孩子作文能力弱, 却不知出因在自己身上的老师, 我替孩子感到悲哀。

学生不会写作文, 写不出好作文, 命题一下, 不知写啥, 都因为老师没有做好正确的引领。 无米之炊谁也做不好, 学生缺“米”, 老师首先要帮助孩子找到米, 教孩子学会找米, 才会有飘香的“米饭”。 米就是作文素材, 小学生的作文素材哪里来? 哪些作文素材适合练习写作? 我通常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获取素材。

一、童真、童趣, 触动孩子心弦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 这个年龄本来就应该充满童真童趣。 我喜欢在作文中看到孩子的童心, 听到孩子的童声, 生命的返璞归真在此得到凸显。 老师要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孩子最近玩什么? 孩子喜欢做哪些事? 大人不喜欢做的, 看似无趣的, 孩子往往乐此不疲。

暑假过后, 开学第一天我会调查:你们假期去哪了? 玩什么了? 去农村的孩子玩了捉小鱼, 抓青蛙, 捕蜻蜓, 摔泥巴……城市的孩子玩了打花片, 下五子棋, 比赛车……

这些素材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得充满童真童趣, 老师在批阅过程中被带入美好的童年生活, 在生生换读互动中, 孩子们分享同伴的快乐生活。

日常教学中, 我会经常设计玩的情节。 轻松一刻:贴大鼻子, 抢凳子, 击鼓传花。 最近发现男孩子组装小汽车, 我顺势安排一次“小汽车组装大赛”, 女生喜欢折纸, 就安排一节“我是小巧手”活动。 这些活动写成文章, 佳作多的是, 后进生也会给你带来惊喜。

孩子们喜欢小花、小草、小动物, 我为此设计过程性作业, 丰富写作素材。 安排学生种一株植物, 养一只喜欢的小动物, 进行观察, 写观察日记。

二、贴近生活, 留心观察熟悉的场景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处于一定的场景中, 要指导孩子留心观察周围的场景。 班级是孩子很熟悉的场景, 提示孩子多观察, 比如:学生的穿衣风格不同, 有的喜欢浅色, 有的喜欢深色;有的喜欢天天换, 有的一周换一次;有的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 有的总是穿得脏兮兮的。上课时, 坐姿不同, 有的一节课自始至终坐得笔直, 有的总爱趴桌子;有的喜欢发言, 有的总是沉默不语;有的专心致志, 有的专爱搞小动作。吃饭时, 有的挑食, 天天食欲缺乏, 总是到最后盛饭, 瞅瞅这个菜不想吃, 看看那个菜也不想吃, 有的吃嘛嘛香, 吃起来狼吞虎咽……

每天上学放学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有独自上学的, 有父母接送的, 有爷爷奶奶接送的;有步行的, 有坐公交车的, 有坐私家车的, 有坐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的……

妈妈领你逛超市时, 你看到了什么? 商品多, 商品全;有的服务员热情, 有的冷漠;有的买东西挑挑拣拣, 有的抓起来就走……

孩子走到哪里都要带着观察的眼睛, 何愁写作无从下笔? 作文来源于生活。

三、人物、景物、事情, 身边找

学生常犯这个毛病, 写人物就选警察、消防员、清洁工, 还有的写黄继光、董存瑞。 写前者, 是假而空的套话, 写后者则是复述书中的故事。 孩子缺少对写作对象的近距离了解, 又怎能激发出情感? 写作文就成了交差而已, 何谈“吾手写吾心”? 写人物就要孩子写身边深入了解的人。 可以是家人、同学、老师、伙伴, 写之前指导孩子有意识地观察了解, 例如:指导观察老师, 教各科老师, 年龄不同, 身材不同, 发式不同, 长相不同, 穿衣风格不同, 教态不同, 语言风格也不同, 这些都是学生应观察的。 这样才能抓住人物特点, 写活一个人。千人千思想, 万人万模样, 写不出人物个性, 作文又何谈个性, 千篇一律的作文又有谁喜欢读呢?

写景物, 一定要让孩子选亲眼看过的, 这样的作文才会训练孩子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能力, 由衷地表达出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曾经发现, 有的孩子没去过长白山, 作文却写长白山;没去过颐和园, 却写颐和园。 没看过为什么会写? 有的孩子是照搬他人的作品, 有的是在电视上看过, 有的是看了景区图片。 不亲力亲为, 怎会入境, 又怎么会表达到位呢?教师应在写前根据本地区地理环境安排观察, 提前做好观察指导, 做到有的放矢。

写事情, 一定要写孩子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 这里说的写事情, 不是续编故事、创编故事、创编童话, 不要听来的故事。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目的是训练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事写出来, 在培养作文能力的同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作品如人品, 在习作中不忘培养孩子的人品。

教师和孩子一同捕捉身边的素材, 如一位学生没写作业, 悄悄把同桌的作业改成自己的名字。 有位学生早上走得急, 粗心把饭盒落家了, 几名学生主动与其共进午餐……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资源。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孩子们哪能不会搜集身边的素材?

四、与教材同步, 为文章补白, 作续, 练习改写

文章中, 作者常留下许多“空白”, 让读者想象, 这位学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练笔机会, 老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训练学生想象力,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孔子拜师》只用两个词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写孔子的行程情况。 我让学生想象, 孔子从山东到河南, 走那么远的路, 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 他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孩子们表现得异常兴奋, 有的说掉进河里如何脱险的, 有的说被野兽袭击……从他们的发言中深深感受到孔子拜师的不易与坚决, 于是命题《艰险拜师路》抛给学生, 学生写作水到渠成。

学习《穷人》一文, 练习续写, 桑娜拉开帐子, 渔夫看到西蒙的孩子会说什么? 一家人以后的生活又会怎样? 课文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任孩子的思绪飞扬。

学习说明文《鲸》, 训练孩子改写成《鲸的自述》, 以鲸的口吻来介绍, 语言风格幽默风趣。 在此基础上, 又让孩子补练一篇童话———《鲸鱼历险记》, 这都是教材抛砖引玉为我们提供的素材。 老师要多挖掘教材资源, 拓展教材资源, 用活教材, 上活作文课。

五、引专科教学内容进语文课堂, 拓宽习作平台

与语文课相比, 孩子们更喜欢上专科课。 专科教学内容轻松有趣:体育课可以跳绳、踢球, 思想品德课老师教他们动手拌凉菜, 科学老师号召养蜗牛, 尝试造纸, 心理老师进行游戏互动。 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 下课了, 孩子们还在忙碌着, 意味犹尽。 我会抓住这些契机立马上作文课, 不舍得浪费这些资源, 这样的素材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写得很好, 顺水推舟, 何乐不为? 学生哪里还有写作的畏难情绪?

六、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引入习作

欲要看究竟, 处处细留心。 只要细心观察, 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 很有趣。 懂了科学, 也会让生活更美好。 在习作中体现科学, 在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热爱科学的情感, 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我常抛砖引玉, 激发他们观察探究的兴趣。 如老师削了一个苹果, 没顾得上吃, 等过了几小时再想吃时, 果肉变红了, 谁知道怎么回事? 第二天, 不止一个孩子向我汇报答案, 并找到了解决果肉不会变红的处理方法。 就这样引领孩子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并弄清为什么, 再把这些发现引入习作, 天长日久, 孩子发现生活处处皆科学。 用这样的素材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一箭双雕。

七、班级活动, 丰富习作

班级每学期都会有几次集体活动, 如春季运动会、中华故事会、迎国庆画展、亲情周才艺展示、做陶艺, 这些都是鲜活的作文材料, 错过可惜。

八、与时俱进, 关注社会动态发展

引领孩子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亮点、焦点问题, 教育孩子与时代同步, 关注社会发展。

上级要求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孩子们背熟了, 可是对其内涵又理解多少呢? 解读后安排习作《我是一个讲诚信的孩子》。

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延边考察调研, 我对孩子讲, 习主席就是来看看我们延边建设得怎么样。 我们美丽的新学校, 美丽的延吉, 就是享受了“西部政策”, 国家拨款建设的, 可是延吉的卫生搞得很糟糕, 垃圾随便到, 随便扔, 太不应该了, 你们说怎么办呢?

有的孩子说:我写一份倡议书, 贴在我家小区的公示栏上, 号召居民自觉讲卫生。

有的孩子说:我给市长写封信, 建议加强延吉的卫生管理。

还有的孩子说: 我想对随处扔垃圾的人说, 不要再扔了, 爱护我们的家园吧!

老师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完成一篇习作。 作品中体现出了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有些孩子的想法还真独特。

教师引领孩子搜集素材要从学生角度考虑,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摘要:学生作文有畏难情绪, 思路窄, 内容空, 是因为没有可用的素材。老师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 引领学生广泛获取作文素材, 进行练笔。获取素材要从学生兴趣出发, 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身边熟悉事物出发, 与教材和社会发展同步, 与各科教学和班级活动同步, 做到人人有事写, 我手写我心。

关键词:教师引领,获取素材,童真童趣,贴近生活,留心观察

作文从哪里来 篇2

在我眼里,春天是从活力之神的身边来的,只要她一来,似乎所有的生命充满活力,会让冬眠的动物从甜甜的梦醒来;会让厚厚的白雪退去;会让软弱无力的小草从坚硬的土地里探出头来。

在我眼里,春天也是从颜色之神的身边来的,只要她一来,会让光光的枝丫上长出绿色的嫩芽;会让杏树泛出一片粉红色的小花;;会让迎春花变得黄黄的;会让梨花变得白白的;会让桃花变得粉粉的,大地就成了充满五彩缤纷的颜色。

在我的眼中,春天也是从疾病之神的身边来的,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她也有自己的另一面,她的另一面是散播红眼病、手足口病等疾病的冷雪杀手。会给美丽的人间带来不幸。

龙从哪里来 篇3

“龙是幻想出来的动物”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观点。有人说“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有人说“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相近的说法还有:“龙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动物神”,“龙是中国古人幻想出来的动物”,“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身、大口、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那么,是哪些动物通过“神异”而变成“龙”了呢?这一点,学者们说法多样,无法统一、

“龙是云、是雷电、是树之神”

有人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有学者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的闪电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有学者认为雷电龙“二位一体”,龙就是甫电的形象。

还有人说:“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还有人看法别致一些,他们认为,中国人传说中的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尼的崇拜,是树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松、龙不仅在外部形象上惊人地相似,而且龙的其他属性,与松也同样惊人地相似,

“龙是远古先民对恐龙的遥远记忆”

还有的中外学者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列‘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人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或许古人见到的龙,真的就是恐龙,后来它们渐渐见不到了,才把它的同类海鳄、湾鳄或扬子鳄与其视为一类,加以崇拜。

创意从哪里来 篇4

●创意来源最本心的萌动

创意原本就是涉及各个领域的, 并不是要凭技术, 特别是现代技术才能完成。不借助工具, 创意甚至会是更自由、更原始的心灵启蒙。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技术课程并非是创意的最好起点。其实, 手工、美术才是创意本心萌动的课程。至于如何借助它们的力量, 我们回头讨论, 先来看一个学生对小学手工课的回忆。

案例1:创意变通。

一个教师节, 我很不愿意随大流去送老师花什么的小礼物。我想送老师一个自制的香袋, 学着市场上卖的那种香袋的模样精心缝制了一个小口袋, 但手边却没有干花瓣, 打算用其他香料来填充也行。我想起存着些葫芦种子, 便用这些种子填充口袋, 这本是无奈之举, 却无意中赋予它更丰满的寓意——希望、丰收和成长, 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意吧。

思考:对教学来说, 创意分很多视角, 有教学内容的创意、教学方式的创意和教学过程的创意等, 也有教师角度的创意、学生角度的创意等。就相似的内容来讲, 创意也可以有很多层次, 如同样是手工, 以上事例是一种过程中的意外创意达成的成果创意。我们的教学中往往缺乏这种同一事物的深度创意空间, 更多的是提供多种事物创意寻找。例如, 我们在创作新版信息技术教材时, 是针对学生盲目给教师送礼物, 甚至有一定的攀比心理的现象。因此, 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信息技术搜索内容的“多方努力找资源”的单元设计成了对教师以智慧回馈, 对老人以健康爱护, 对家庭以膳食建议等为主题活动。其中, 第一课“手工制作网上搜”定位在选择适合送给教师的手工作品, 而技术对于作品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创意有一定引导。但现在看来, 技术起的作用是寻找模仿的目标或者参考的过程, 对作品的创意深度缺乏支撑。这与搜索技术本身即是获得信息为主有关, 在于创意角度本身存在不足。如果这个主题结合上文事例, 可以提醒学生要善于改进自己的手工作品, 增加自己的创意, 这也是一种补偿。

●创意来源于生活

在技术学习中讲究创新教育, 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缘木求鱼”。离开创意的源头去寻找创意的目标, 就很难不走上模仿的道路。或者说, 过多强调了技术的全面学习, 占用过多的精力去掌握知识、操作规则技巧而缺乏了应用。技术学习原本是实践, 却成了闭门造车。技术也可以“出门”实践吗?完全可以。

案例2:创意生活。

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不期然的一个目光、一次倾听, 机敏而富有观察力的人们常会被这些生动而生活的细节启发灵感、发现创意。上海斐思态广告公司经理洪椿沅接到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单生意, 要为一款风扇设计广告。公司上下尽了很大努力都没能拿出一个新颖有力的方案。一次洪椿沅经过上海海通证券大厦看到有导游在解说这座建筑, 它有波浪形的造型, 导游说:“看像不像风吹出来的?”洪椿沅豁然开朗, 设计出了电风扇吹向大厦的广告, 结果一举成功。悉心观察、仔细留意,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人惊喜, 平凡的经历也能给人创新的源泉, 对生活的热爱会让人思维开阔、心灵通达、慧眼独具。

思考:创意来源于生活的原因是创意应服务于生活, 创意让生活无限精彩, 生活会让创意丰富多彩。从上面电风扇广告的创意可以看到, 让技术走进生活才能融入生活、创造生活。生活中的人群、环境、交流等各种元素都是创意的素材, 都是激发创意的因子。例如, 一个学生设计的一个简单动画, 是停在马路口等红灯总是让汽车尾气困扰, 于是想象汽车排出的是鲜花、树叶多么好。这个想法简单地运用于动画设计是一种很好的创意。而如果以后这个创意继续关注, 在科学上也许会有一天研究出一种装置让汽车尾气直接分解出氧气, 或者直接让植物吸收, 或者有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决。作为学生, 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不是首要的, 首要的是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启发思维、习惯创意, 才能为世界增添美好。

●创意提高思维品质

创意遍布生活, 一件旧衣服可以创意成新的时装, 一个布边可以结成一朵漂亮的饰花, 一本杂志可以叠成器皿, 保持创意的生活会让大脑增强活力, 提高思维品质。我们经常说科技创造生活, 科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环境, 还包括人的思维生活。思维生活品质的提高会让科技、文明更好地发展。

案例3:创意思维。

Android绿色机器人标志灵感来自于卫生间标识, 你能想得到吗?Irina Blok曾是谷歌公司的一名设计师, 最近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道出了这个让全球人都知晓的Android绿色机器人标志是怎么来的。当时谷歌希望为公司的移动设备创建一个标志, 并希望这个标志中包括机器人。Irina Blok的灵感来自一个有趣的地方卫生间男女轮廓的标志, 为它穿上了绿色的“外衣”和戴了两个天线的“帽子”, 并且开放这个标志允许人们以自己想要的任何方式来装扮这个机器人, 这个创意成为IT界最新的成功典范。

思考:创意就是要在继承与改变中让事物得到创新, 这个过程的优劣是思维活动优劣的体现, 同时优良的创意对思维是具有滋养作用的, 是思维品质的提升路径。上例中Android的标志创意, 借助了人们对最常见的事物——卫生间标志的熟知的形象, 巧妙结合进科技之后让人在发自内心的印象中产生似曾相识又感觉新奇, 对新事物一般的排斥思维有了一种亲和力。也许设计师第一次产生这个灵感的时候, 也正是在熟知的标志的亲和力中寻找到了思维品质升华的感受, 才让事物与思维发展共鸣。因此, 我们在技术教学中涉及创意, 还是要针对思维的方式进行一些培养, 如发散、求异、逆向、联想、聚焦等多种策略,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 在程序设计中画很多同心圆, 不论学生参数设置错误遇到与否 (实际经常遇到) , “错而不错”能够提高思维的品质, 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把程序照写体验结果, 而是要思维, 甚至要创意。实际上, 无意的创意对大脑的冲突是最激烈的, 更有利于培训思维的品质。

创意的来源与表现有很多种, 会因人因事不同而不同, 但是都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激发, 这需要有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做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脱离现有知识与技术的束缚, 即过于严格要求的技术操作规则不利于学生创意思维品质的提高, 这一点需要我们沉思。

快乐从哪里来作文 篇5

在平时,数学课上总有许多难题。一次,有一道难题如在半路“杀”出的匪徒一样闪在我面前,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战胜自我,把它克服。

在深深的思考中,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头上的汗珠也如豆子一样一颗一颗滴下来。我的心中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我的思绪如同电脑般飞快地转动着,笔尖在纸上摩擦沙沙作响。突然一个灵感在我的头脑中一闪而过,是不是可以这样做,不行,解不开。这时我回忆起数学老师讲课的思路,心想着这道题应该可以活学活用,思考一会儿,发现其实这道题有许多的方法做。时间过得飞快,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同学叫我去玩儿我也没有理会,仿佛与世隔绝,周围的喧闹对我没有丝毫影响。突然,我眼前一亮,灵感来啦!我奋笔疾书,这道题终于被我解决掉了。回过头一想,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我之所以做出来了,是因为我战胜了自己。当时的我百感交集,但是我很开心,在我的努力之后,困难终于迎刃而解。知识的力量,不管是否成功,对我来说也是快乐的。

糖从哪里来? 篇6

饴糖

饴糖是从米、玉米或者红薯(shǔ)等原料中获得的,是最古老的糖之一,它也被叫做麦芽糖,因为古人制作它的时候需要用到麦芽。

虽然现在饴糖都出自工厂,但是我们可以学学古人,尝试自己制作的乐趣:

1.准备半碗麦粒,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发出麦芽。

2.把5碗糯(nuò)米浸泡后,蒸熟,然后凉到50℃左右。

3.把麦芽切得碎碎的,和糯米搅拌均匀,放在温暖的地方。

4.过5-6个小时后,把糯米饭拿出来,倒进布袋子里,用力挤。饴糖就出来啰!

饴糖可以直接吃,也可以被加工成各种糖果,一些特别的菜肴(yáo)里也会用到它。

白糖

白糖是我们吃得最多的糖啦,它是用甘蔗(ɡān zhe)或甜菜的汁做成的。

在中国,甘蔗主要种植在温暖的南方。我们吃的大部分糖都是由它们贡献的哦。

甜菜主要种植在寒冷的北方。瞧,它很像大萝卜吧?美味的甜汁就藏在它红色的“大肚子”里。

红糖

红糖和白糖是一家,原料也是甘蔗(甜菜不能做红糖哦),是由甘蔗汁直接浓缩形成的带蜜糖。红糖经过脱色、去杂质(zá zhì),就变成了白糖。

红糖虽然没有白糖漂亮,也没有白糖甜,但是营养更丰富,含有丰富的钙(ɡài)和铁,还带着来自甘蔗的天然的香味儿。

饴糖、白糖和红糖,是我们中国人吃得最多的三种糖。博士再带你认识一下一种特别的糖,它在欧美国家很受欢迎。它就是枫糖。

枫糖是加拿大的特产,你没猜错,这种糖来自枫树。

枫糖

和普通的枫树不一样,能产糖的枫树叫做“糖枫”。别的枫树到了秋天,叶子会变红,而糖枫的叶子在秋天会变成耀眼的金黄色。

人们把糖枫的树干割开,把流出的树汁收集起来,浓缩加工后,就成了甜得像蜜一样的枫糖了。有时,我们在高级面包店里可以买到用枫糖制作的点心。

它们不是糖

有的东西很甜,也被当做糖来用,可是它们不是糖,比如木糖醇(chún)和糖精。

木糖醇

它虽然不是糖,却比白糖更甜,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由于经常吃甜的东西会导致蛀(zhù)牙,一些高级口香糖里就不放糖,改用木糖醇。注意哦,木糖醇吃多了会拉肚子,所以,口香糖也不能多吃。

糖精

它非常非常甜,1粒糖精能抵得上300多粒白糖。可是,它居然是从黑乎乎的石油里面提取的!因为糖精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所以,现在使用糖精的食品已经越来越少了。

吃糖过量

糖果五颜六色,糖水又香又美味,甜甜的糕点滋味好极了!无论吃哪样,都让人觉得心情愉快。可是,如果每天都吃进去很多糖,身体就受不了了,会出现这些坏处:

1.增加你骨折的可能。

2.导致蛀牙,或者让你的嘴里红肿(zhǒnɡ)、溃疡(kuì yánɡ)。

3.让你更容易变成近视眼。

教师的尊严从哪里来 篇7

明确职业目的。教师的职业目的是教育, 教育是人的教育,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不是头脑里塞满“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工具的“机器”, 而应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道德、有信仰的社会人, 需要在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以与社会交流的方式践行个体价值并获得自由与幸福。换句话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是要通过教师的劳动, 提高人的实践能力, 激发人的自觉自由本性, 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以自身的知识修养、学术智慧、道德规范和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

谨防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只有那些不仅仅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才能获得教师的尊严。时下教师这一职业被部分民众和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仅仅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那些应有的教化天下的饱满热情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被消磨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价值的缺失和过重的世俗与功利心。这种自我价值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职业行为的工具化, 而角色的工具性又反过来严重制约着其教育行为和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

教师不应将自己仅仅视为传递文化或者技能的工具, 他也不应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只有摆脱“工具”角色, 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教育行为, 将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碰撞灵魂的“真正的教育”之中去, 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 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 才能彰显自我的尊严。

为何一些教师缺少尊严

职业目标的功利化。商品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角落, 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才观、素质观和竞争观的改变, 以人才竞争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让教育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带来教学形式与体制的改变, 从而影响到作为教育教学事业主要参与者的教师。整体数量的激增、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使教师群体向职业专业化和价值世俗化发生转变,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理解为传递文化、传授技能与灌输道德的工具,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独立思想的丧失。帕斯卡尔说,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只有独立的思想才能产生独立的人格和求知欲望。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和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更要保持自身思想的独立, 并努力在自身的职业生活中体现与实践自己的思想, 这样才能获得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叶澜老师认为, 创造人生、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的源泉, 她指出:“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 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 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只有在独立思想的引导下, 教师才能做到自律与自省, 逐步修炼出高尚的人格与情操, 才能保持做人的高洁和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 不断吸取知识营养, 勤于实践、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只有当教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生命个体时, 他的工作才会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的事业才能充盈着生机和活力, 也只有这些才能带给教师真正的尊严。

探索实践精神的缺乏。一些教师的教学研究逐渐功利化, 其对待学术的态度发生了偏差, 他们不以学问为目的, 而仅仅将之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将教育研究或者发表论文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和晋升职称的垫脚石, 根本不在意其是否与真实的教学生活有关, 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因此也流于肤浅与浮夸。时下的课程改革中就不乏类似的例子, 部分教师倡导的所谓“先进”的改革理念, 表面上看花样百出, 热闹非凡, 事实上却只是学了些皮毛, 搭了些花架子, 经不住仔细推敲, 少有真正发人深省或者启人心智的东西, 遑论触及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了。这种形似而神离的教研现状已经远远背离了教师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初衷。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尊严

教师应反思自身的职责与尊严。教师担当的责任应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 只有教师的尊严受到其群体自身和社会的重视, 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担此重任的教师, 应做的就绝不仅仅是“教学生”这么简单。教师同时也应是理想教育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作为学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其对自身尊严的反思, 应该超越纯粹的职业意义, 从而包含一种丰富而生动的人生关怀。对教师尊严缺失的种种表象的反思, 让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的职业信念和社会责任, 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对受教育者心灵唤醒的双重使命。

提升专业素养。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讲, 教师从普通的社会人获得教师这个职业身份, 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程度的专业化将为教师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职深造、科研训练等途径来加以提升, 但教师的成长道路如果仅仅拘泥于此, 将导致群体中个体的知识体系、教学风格的同质化, 教师将缺乏以“差异性”、“个性化”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创新, 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与教育人格的完善。

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 篇8

一、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知识难度

教材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指导性的。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情来因材施教,在教学难度上应有明显的区分度。教师不应把考试的标准强加于学生,与新课程观对立起来。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从教材而来,而应根据学生而来。如同跳高一样,教师只有设计一个让大多数学生跳得过去的高度,学生跳过去了,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快乐起来。

下边是《沁园春·雪》的两种设计方案,一难一易,放在相应的学生身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 (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师: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生: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1:借景抒情。

生2:托物言志。

师:抒的什么情呢?

生1: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生2: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决心。

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字面上是写雪后群山欲与天公欲比高。你根据以上师生对话,还发现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

生:通过写山的气势来表现当今英雄人物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师:现在看来我们读下片,理解含义就不难了。哪位同学先说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评点古代英雄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师:写这些又是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1:对比。

生2:衬托。

师:谁衬托谁啊?

生1:用古代英雄衬托当代英雄。

生2:用古代英雄衬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师:这也是为了抒情啊!抒什么情呢?

生1:赞美当代英雄。

生2:说明能建立新中国的是当代英雄。

生3:表现了当代英雄建立新中国的决心。

案例2 (适用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师:同学们学习了《沁园春·雪》领略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同学们也学习了《陈涉世家》,大家能否从两篇课文中领会成长、成功的人生经验?

生1: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所以都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生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敢于与旧制度、反动统治决裂。

生3:他们有勇有谋,所以能成大事……

师:是啊,凡成大事者,都应志在千里,运筹帷幄。但这些伟大人物的结局却是不一样的,他们成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生1:毛主席谦虚谨慎,能团结身边的每一个人。而陈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不住成功的考验。

生2: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他一生艰苦朴素,把为人民服务做为人生宗旨。

生3:毛主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并戒骄戒躁,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而陈涉起义前“苟富贵,无相忘”,当起义节节胜利时,就忘了他的穷兄弟,最后众叛亲离。

师:大家说,从这两篇课文看,成功需要什么?

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德为先,以仁为本。

师: (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实施仁政,就是治国的根本。

这两则案例,由于根据学情,难度适当,学生学习轻松,课堂生动,在不同环境中使用,都达到了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智慧,课内提问取舍有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成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由自我构建到集体共建的转变,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提升积累、辨识、发现的能力。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合作学习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得合理、充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学的方向和内容,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这又起到了科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如《紫藤萝瀑布》 (七年级·上) 教师设计分组研读文本,品析分享的小组合作学习教案:

第一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

第二组: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第三组:在语言上,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这样合作学习的学案,学生方向明确,难易层次也有调控,几个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同时得到解决,效果显而易见。

2.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组织严格。根据本人的班级实验,合作小组的成员不宜超过六人,最好四人以内。每个小组应确定组长、主讲人 (发言人)。每次发言人的确定可以根据成员对讨论问题的贡献大小来确定。组长的职责是维护本组的秩序,确定讨论的时间,何时进入总结阶段,确定主讲人等。组长应选定学习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均较强的学生。

3.教师要合理利用评价方法,充分准备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质量。1建立合作小组档案,采取积分方法,增强小组的集体意识,增强小组的合作力度。每次合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及时的为各小组计分,鼓励学生竞争。2对小组合作表现出来的优秀主讲人及时表扬,并注重把学生的发言转化为文字,通过黑板报、墙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果意识。学期结束时,可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人作品装订成册,留作班级纪念,让学生真切感受合作学习给自己及班级带来的乐趣。3在现场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用评价语言,巧妙地给学生鼓励。对于一贯优秀的学生可以用如“你是未来的演说家”、“你像有组织天才似的”、“我们班也有口若悬河的才子啊”。对于基础较差的,可以用如“你又进步了”、“其实错的答案也是对班上的贡献,吃一堑长一智啊”、“成功距你越来越近了”等。老师的即兴鼓励,既可以活跃合作气氛,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把校外资源转化为课堂效益

社会是十分广阔的天地,是学生最好的课堂,是不容小视的教学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让校外资源转化为课堂效益,作为有心从事研究的教师,可以作些尝试。

1.有效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特点,把课堂上不易解决的难题让学生通过查询网络信息加以解决。如几何的证明、方程的解法、语文课中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检索等。教师在导学案中布置预习时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解决学习中的障碍问题,回到课堂上便轻松自如了。

2.让学生通过在家庭及社会成员中调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在导学时让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问津,定有“仙人”指路。学生搜寻的答案,定会让人拍案惊奇。如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的一个民间传说,一个名人故事,一种民间风俗,学生返校交来的作业一定会让老师啧啧称奇,编成一本小册子也许绰绰有余呢!

3.教师把需要利用校外资源解决的问题通过卡片作业布置给学生,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卡片的特点是简明、清晰,内容精而适当。教师利用卡片的形式把作业发放给学生,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如九上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材料准备就可以制作如下卡片:

学生做好了卡片,再设计撰写演讲稿就比较容易,在这节综合性学习的课上就不至于哑口无言。

学校特色从哪里来 篇9

一所学校要创建特色, 打造品牌,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客观冷静地分析学校的实际, 找准突破口, 扬长避短, 最终才能一枝独秀。那么, 特色学校从何而来呢?

围绕学生的教育来创建特色

1.抓养成。学校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 通常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 然而,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 更重要的还是从日常行为规范上进行训练, 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需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习惯的方式多样, 其切入口也各异。如有的学校从文明礼貌教育入手来抓养成, 从“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问候了吗?”“今天你礼让了吗?”三个细节, 由表情到语言再到行为, 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努力做个文明的学生。学生一旦文明起来了, 就能尊敬老师, 热爱学习, 遵守纪律, 爱护卫生……从而打造特色鲜明的德育品牌。

2.抓特长。可以从学校教师或学生的实际入手, 选择自身的优势特长, 打造“拳头”项目, 从而实现整体优化。例如, 徐州市少华小学的“乒乓传统体育特色”, 上海市卢湾第一小学的“艺术教育特色”等, 都是从打造“拳头”项目开始到最后发展成为“培养国手的摇篮”“培养栋梁的沃土”, 成为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成功地实现了创建特色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

3.学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学生是否实现了乐学?对这一领域的探索, 便涌现了一些极有特色的典型。如, 魏书生在教书育人上创“自学”“自主”的特色, 四川的“愉快教育”特色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的“10+35”模式, 充分把课堂还给学生, 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所有这些都能让学生获得积极主动、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这是特色学校的题中之义。

围绕教师的发展来创建特色

一所学校的特色往往是由学校教师的群体特长塑造的, 是全体教师教育经验的累积和升华, 这是创办特色学校的真正财富, 教师的教育教学特色关乎教师的学习、备课、上课和科研的方方面面, 学校应视教师为学校第一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抓 (校本) 培训。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除专家引领外, 更应创新校本培训工作思路, 建立自己的教师专业培养方案, 要围绕学校的特色主体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 启发指导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 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活动中注重发挥原有特长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以提高全体教师实现特色教育的能力, 努力实现自己培养名师, 自己打造名校。

2.抓科研。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开拓性的活动, 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指导, 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误入歧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积累案例, 总结得失。科研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形式, 而更重要的在于切实地解决学校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所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便是其办学水平的标志。所以说, 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 或者说没有教育科研的个性也就没有办学的个性化———学校特色。

3.抓比赛。通过培训、科研等途径只是内练, 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还要通过比赛等外促的训练和活动, 如课堂教学竞赛及各种科研成果 (含教学设计、科研论文、课题、课件、小制作等) 的评选等, 让教师知己知彼, 让教师体验到成功,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要用心去做, 这也能走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围绕管理者的提升来创建特色

“领导学校,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领导作风、治校方略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

1.理念引领。理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观念体系。校长要追求特色, 必定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引领, 包括教育观、教学观、德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发展观等, 由于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因此, 一所学校的特色, 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 没有特色的校长, 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校长只有确立适合本校的特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鲜明办学理念, 并广泛宣传发动, 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学校才会有自我超越, 追求特色, 创建特色的可能, 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才能得以增强。实践证明, 凡是学校办得有特色的, 办学效益和质量较高的, 其校长必然有独特的办学思想, 并把它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2.文化治校。纵观学校管理的历史, 学校管理经历了一个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发展变化过程。经验管理模式中, 管理者凭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 其不足是忽视理论预设, 缺乏科学性;科学管理模式则借鉴企业管理模式, 旨在追求效率最大化, 其不足之处是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视了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从而导致培养人才的学校出现了“事本主义”“物本主义”的倾向。因此, 走向“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文化管理便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要着眼于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在管理中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的价值, 想方设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依恋度和凝聚力, 通过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互动来实现组织目标, 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3.民主管理。在学校管理中, “民主”二字极为重要, 决策要民主、定制度要民主、评优评模要民主、职称晋升要民主, 作为一校之长,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 应充分发扬民主, 鼓励教职工、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 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有了民主, 决策就不会是“一言堂”;有了民主, 评先就不会暗箱操作;有了民主, 校务就会公开;有了民主, 校长负责制就不会变成校长“家长制”, 学校管理一民主, 师生参与管理学校的程度就提高了, 合理化建议也来了, 师生兴校的荣誉感有了, 师生工作学习的干劲也足起来了, 学校也因集思广益而蒸蒸日上, 不致于因狭隘的个人主观主义而走向反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 (H·A·Simon) 教授曾精辟地说过:“没有沟通, 就没有组织”, 斯言甚是。

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 篇10

一、教师的智慧从书中来

读书可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才会去探寻未知的世界。人非生而知之,书籍奠定了我们教师生存的精神基础。

教师要读100本与教育有关的书是容易理解的,那么,教师为什么要读100本与教育无关的书呢?其实,一个好教师不能局限于教育,读书是读教书育人之道。人间百态,都可以促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都可以读出为师之道。比如,武侠玄幻小说是最通俗的书了,假如有心,同样可以体悟到教师的成长之道。如《凡人修仙传》的主人公出身乡野,资质平庸,但不懈努力使之成为人界翘楚。《偷天》里的一句“我欲为人”,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身边的家人,教师的奋斗应该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好的小说能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投入小说的情境中,而优秀教师的课堂也同样要让学生有积极投入学习的意愿。

二、教师的智慧从寻访美景中来

教师的旅游不应该是单纯的游玩,我们应该在寻访名山大川,甚至异国风情中找寻自己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来回馈课堂,回馈学生。

如杨浦高级中学李逊芳老师的《魅力非洲》颇具特色,她精选自己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将非洲马塞部落的音乐文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和录像,在当地购买的拇指钢琴、马铃布拉等乐器实物,给了学生们极大的视听冲击,而利用非洲鼓来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各种物品敲击模拟鼓声,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学生创编表演情景“求雨”和“狩猎”,使学生们体验到了非洲音乐的精神。

三、教师的智慧从走访考察学校中来

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对不同学校文化的了解,能使自己学会“看人”,思考问题的基点也更高。

一次,我去闵行区平南小学听程遥老师的口琴课。几天后,在虹口区实验学校听了江韚老师的思想政治课。非常凑巧,这两所学校都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强调要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全体学生。我发现两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把学校当做自己“家”一般来建设的,如燕衔泥般用心。程遥老师作为学校曾经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跟着张校长十年筚路蓝缕,在学校从薄弱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同时,成为优秀音乐教师。张校长那天说,准备把一栋楼都建设成艺术楼,因为程遥老师提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艺术楼。而虹口区实验学校的胡校长上任后就把学校出租的门面房收回,改建成了音乐舞蹈房。一个教师的发展往往需要遇到一个好校长,再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与学校一起成长。

四、教师的智慧从学术交流中来

我从哪里来? 篇11

小时候你一定问过“麻麻(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妈妈的答案也一定天雷滚滚——“捡来的。”“地里种出来的。”“石头里蹦出来的。”……你一定不会想到,如今这个问题会和“你幸福吗?”一起,成为2012年最具娱乐精神、最火的话题。

当我们忍着笑看各路强人神一般的回答时,却意外发现,“最难问题”也随之出炉。有家长告诉孩子:“你是从你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呀!”孩子却问:“我是怎么进去的呢?”家长顿时石化。你是怎么进去的,你知道吗?

“好动”的精子

第一站

一次射精出来的精液量,大概在1~6毫升,其中包含的精子数量为1亿~2亿。它们在射精的一瞬间就本能地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和卵子结合。

精子是个“好动分子”,从男性体内溜进阴道,然后一路直奔“第一站”——阴道后穹窿,然后形成一个“小水坑”。因为宫颈口正好浸泡在这个“小水坑”中,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精子数分钟后便可以进入子宫颈管。

新的旅程

虽然宫颈口直通子宫,但精子的“旅途”并不会一帆风顺。在宫颈,有黏稠的液体形成液体栓子,刚好“一夫当关”阻挡住精子的去路。此时,如果精子活力不够,则只能铩羽而归;如果精子够健壮、够彪悍,便能杀出一条血路,继续前进,直至到达子宫与输卵管连接处(输卵管峡部)并沿着输卵管往卵巢方向继续“寻找”卵子。

“懒惰”的卵子

卵子的个头比精子要大得多,但是它不能像精子一样游动,是标准的“懒惰”一族。

会“动”的输卵管

虽然卵子比较“懒惰”,但输卵管却是从中牵线搭桥的“老好人”。输卵管一边从子宫向卵巢方向分段收缩帮着精子运动,它里边的纤毛也一边把卵子从卵巢往子宫“推”。这样一来,卵子和精子就在“半路”相遇了,然后“亲密接触”形成了受精卵。如果输卵管粘连或阻塞了,那精子和卵子也就没有了“见面”机会,也就会导致女性出现不孕。

“夫妻”双双把“家”还

如果精子、卵子已经结合形成受精卵,光荣的使命就完成了第一步。下一步任务,就是着床、孕育。然而,着床的合适地点在子宫,于是受精卵只能在输卵管帮助下返回子宫。受精卵在子宫内膜着床发育,经历40周辛苦孕育后,一个完整的小生命就宣告诞生了。

TIPS 卵子与精子的寿命

卵子排出后,一般只能存活1~2天,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通常只能活1-3天。然而,精子从阴道到达输卵管的时间,最快仅需数分钟,一般需要1~1.5小时。到达输卵管的这些精子,3天后就会失去受孕能力。

钢琴美妙的声音从哪里来 篇12

一、良好音色发生的基本原理

实际上, 琴弦发声这个问题在拉弦乐器上, 已经得到了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而钢琴作为一种常常是一音多弦的庞大乐器, 以及它先天的以琴槌“击打”琴弦发声的特点, 使得研究这一问题变得棘手起来。也许, 我们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努力使音色问题的解决从对于抽象感觉和身体控制的过度依赖转向对于发声原理本身的关注。1 9世纪的“钢琴圣手”李斯特说:“艺术家要既用科学, 又用艺术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无疑是传达了同样的态度。所以, 真正要将这个问题进行科学深入的解释, 还必须对声音发生过程的原理及依据这些原理而形成的各种弹奏方法进行探讨, 从而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获得最有效的帮助。

根据声音发生的物理学原理, 琴

音色泛音触键方法

弦在特定力度下受击时, 如果能够使其各部分充分振动, 则结果必然是基音和低阶泛音的振幅较大, 能量较高, 响度也较大;而高阶泛音则振幅较小, 能量较低, 响度也较小。而我们知道, 从第一泛音到第七泛音是整个泛音列中响度最大的7个音, 它们恰好构成某调的属七和弦。从而, 在这个意义上讲, 充分振动就使得整个泛音列中相对于基音不协和的高阶泛音得到了抑制, 从而我们听到的就是和谐、饱满的声音。这就是钢琴上优美音色在“声音发生系统”终端的根本原理。那么, 影响琴弦充分振动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们参与弹奏的手指作为这一过程的始端可以进行控制的又有哪些因素?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钢琴击弦过程的工作原理发现一些奥妙。我们看到, 在弹奏过程中, 影响琴弦充分振动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琴槌击弦的初始速度;二、琴槌接触琴弦的角度和面积;三、琴槌离开琴弦的时间。其中, 我们发现, 琴槌击弦的初始速度和接触琴弦的角度及面积, 我们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触键来获得;而琴槌离开琴弦的时间, 则可以通过手指在键盘上延留时间的长短来加以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 参与弹奏过程的人体各部分, 正是处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声音发生系统”的真正始端, 而琴槌和琴弦则处于这个系统的终端上。这样, 我们不管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目的都是为了使得始端和终端的工作变得更有成效。能够出色地完成它们共同的任务——发出良好的音色。

二、有效的训练方法

明白上述原理, 尽管对我们的弹奏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对于在学习弹奏的过程中习惯于依赖感觉和经验的人来说, 这样的分析, 仍然显得十分必要。这就使他们对于优美音色的追求, 不仅仅停留于一个感性的层面上, 同时可以上升到抽象层面上, 具体的训练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美好音色鉴别能力的训练即对于耳朵的训练;另一类是对于触键方法的训练。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鉴别能力的培养

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经典钢琴理论著作《论钢琴表演艺术》在获得优美音色这个问题上, 他是这样进行训练的:弹奏一个单音, 踩下右踏板, 细心倾听声音发出后很快达到一个较大的音量然后逐渐衰减, 直至完全消失的过程。随后, 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触键方式去弹奏, 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差异。同样的方法, 也要在和弦上进行训练。我主张从和弦开始每个调以不同力度、不同弹奏方法为一组进行比较。这样的话, 我们就能够决定在不同触键状况下, 哪些声音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优质音”, 而哪些是必须淘汰掉的“劣质音”。也就是说, 训练的结果是, 我们可以在良好的声音质地和一定的触键手法之间建立某种带有规律性的联系。随之形成了我们对于美好音色的鉴别能力。另外, 我主张训练的内容, 要从对弹奏者本人声音的鉴别, 拓展到对于其他人演奏声音的鉴别习惯上。包括了欣赏现场音乐会、听C D中的演奏, 听考试、比赛等等, 凡是有一切机会可以来进行这种训练, 我们都不要放过。

2、触键方法的选择

目前我们所采用的触键方法根据发力源的不同, 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手指力触键, 手臂力触键, 背部力触键以及全身参与弹奏等。如果再做细分的话, 手指力触键又可分为高抬指触键和低指触键;手臂力触键又可分为小臂触键和大臂触键等等。这样的话, 看起来我们在触键的“武器库”中有了许多选择。中国钢琴家刘诗昆主张用高抬指, 他认为:“对于钢琴学生, 只有通过高抬指练习, 才能最大程度地求得最充分的弹奏技能训练。”不同乐曲中对于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音乐形象需要明亮、清晰的音色来塑造, 比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 p.2 7 N o.1第一乐章展开部末尾的音阶上行, 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采用低指触键的弹法, 显然与音乐勇猛奋进的性格相抵触;而在另外类型的乐曲中, 低指触键所造成的轻柔、朦胧的效果, 就显得非常必要, 比如德彪西著名的套曲《版画集》第3首《雨中花园》的开始部分, 低指触键对于渲染一种静谧、清新的气氛, 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技术训练意义上的触键法和作为表现音乐形象意义上的触键法, 对于音色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显然, 对专门探索音色的表现力来说, 后者更有必要。所以, 高抬指更适合于基本技术的训练, 而低指在音乐作品中被采用来取得不同的音色效果, 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因此, 关于高抬指和低指触键, 二者在产生不同音色的区别上, 并不是绝对的。

对于乐曲风格、创作背景要有基于个人音乐体验的独到理解。同样是一首D.斯卡拉蒂奏鸣曲中的某个装饰音, 在不违背巴洛克时期和作曲家总的音乐风格的前提下,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为那是对于西班牙民间吉他音乐的模仿, 从而弹的较明亮甚至“尖锐”些, 也可以理解为旋律中间的经过音, 从而弹的歌唱些。这个自由度, 正好是体现演奏者二度创作的个人色彩的机会。

弹奏者的技巧达到一定阶段后, 就要尽可能参照教师的意见, 并根据个人体型、手型甚至性格来选择乐曲, 并力求在音乐本来要求的音色和个人所擅长喜好的音色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这样从练习的初始阶段到可以进行演奏的成熟阶段, 这种平衡的寻求过程, 正是个人建立个性化音色的过程。也就是说, 你应该了解自己最擅长的钢琴音色特点。这样, 寻求优良音色的学习过程, 就具有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也就成为了个人的一种演奏风格。

要习惯于在钢琴上做关于音色的试验。我想, 如果你是真正热爱钢琴这件乐器, 那么你就总是会乐于花最大的精力去了解它, 去了解弹奏者本人和乐器之间的最佳音色协作状态。假使好的音色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优良“产品”, 那么, 钢琴本身, 就是我们进行生产的“车间”。在其中投入的任何一分劳作——假使不得不叫做劳作的话, 它必将会回报给我们最鼓舞人心的收获。

结语

对于钢琴弹奏来说, 任何优美音色的获得方式, 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也不是一尘不变的, 其间有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情况需要灵活应对。诚如登山, 如果卓越的演奏艺术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如果优美的音色是山腰间的一颗颗明珠, 则我们每一个学习弹奏的琴人, 就是一个个虔诚的朝圣者、采珠人。对绝大多数并非“超人”的跋涉者来说, 攀登过程中不可能有通衢大道。所以, 我们尝试着去寻找获致优美音色的一定之规, 最后的目的, 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规矩。因为, 一切形式、一切技巧和方法, 最终不是要用来弹得“中规中矩”, 而是要达到更高程度上的“忘规忘矩”, 并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我们每个人对于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 使音乐文化更为丰富。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涅高兹[苏]《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

上一篇:马铃薯主粮化下一篇:存款保险制度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