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哪里来

2024-10-01

高效教学哪里来(精选12篇)

高效教学哪里来 篇1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活实例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学生角度考虑,探讨了生活实例的高效选取,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践等因素,通过调查、统计、举例等做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例,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做出明确说明: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 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来实现“培养未来公民必 备的地理 素养”。但目前地 理课本中很多案例局限于考虑同一课本使用的广泛性、学术性,不同区域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体现不明显,使案例的使用难以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产生共鸣。为此选取有效的生活实例,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那么怎样选择生活实例才是有效的教学案例呢?

一、投其所好,收集实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生活实例的选择上就要投学生之所好。那么什么样的生活实例才是学生喜欢的呢?这就需要看看我们教师在这个方面是否下过工夫。拿2015年初一年级的起始课《与同学们谈谈地理》来说,这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讲完什么是地理后讲解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教师讲得 再多也不管用,得让学生感觉有用才是王道。笔者举了英国10岁女孩在印尼海啸中用知识救人与李连杰差点在海啸中丧生这两个案例进行对比。一石激起千层 浪,哇,孩子们感觉到地理知识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早学就好了, 因为国外地理课从小就开设了。起始课的目标完美达成。为什么能这么好地达成目标?案例对比的 冲击力实在太大。找案例还要与学生相关,此案例中10岁小女孩的年龄比我们初一学生还要小,教师一渲染人家都救了人了,我们的孩子当然也着急学习地理了。

笔者所做的“生活实例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问题是:“你认为哪些生活实例对你的地理学习最有效?你最喜欢地理课堂学习中教师列举什么样的生活实例?”并为这两个问题给了如下的选项:A.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B.跟家乡有关的案例;C.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D.动手操作的实验;E.学习过并熟知的事例;F.互联网或百科全书等处能查到的案例;G.课外实践活动;H.其他 。 。

统计的结果是:“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76%的学生认为最有效,67% 的学生最 喜欢;“跟家乡有 关的案例”,35%的学生认为最有效,32%的学生最喜欢;“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59%的学生认为最有效,57% 的学生最喜欢;“动手操作的实验”,24% 的学生认为最 有效,23%的学生最喜欢;“学习过并熟知的事例”,26% 的学生认为最有效,27%的学生最喜欢;“互联网或百科全书等处能查到的案例”,18%的学生认为最有效,16% 的学生最喜欢;“课外实践活动”,21% 的学生认为最有 效,17%的学生最喜欢。通过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效果较好的生活实例居于前三位的是:身边的生产、生活事例,熟悉的国内外新闻报道热点,跟家乡有关的案例。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案例;也要求教师多熟悉国内外的新闻报道热点,多注意搜集素材。

二、关注生活,走近实例

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处处体现在生活中。如果地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学生感觉地理学科离自己很远,势必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过来,把学生身边的大量生活实例运用于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仅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学习地理能解决很多问题,学习到的是有用的地理,进而增强学好地理的动力。

初一学生学习经纬网容易犯糊涂,因为初一数学还没有学习坐标,地理就学空间定位,而且还不是平面的。 所以往往几节课下来,孩子们最初的好奇心就要消磨殆尽了。其实教师可以 用PPT演示画经 线,多画几条 出来,很像西瓜或者南瓜。在学生遐想之余,一张大大 的清晰的西瓜图片让学生倍感亲切。别小看这一张图片, 是它拉近了遥远的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日常生活的距离,学生排斥抗拒抽象知识的情绪一下子就打消了。讲完经线定义,就要说经度了,这个知识 要求有很高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更难理解。如何让学生摸得着看得见而且自己就能说出度数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因为学校每个教室有实物投影,于是笔者就用橘子、红笔、黑笔作为教具一边画一边讲起了经线、经度,最终还把画了很多经线的橘子奖励给一个解答出难题的学生。效果很好。

本案例中笔者给定本初子午线和0度经线,然后教师故弄玄虚地画出180度经线、两条90度经线,说这个度数多少度要多难就有多难。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度数多少。教师的挑战,大大激发了学生 的兴趣, 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让本来很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多年的教学比较,笔者感觉生活化的教具的选择,远比笔者之前用经纬网仪上课的效果要好,不光课堂鲜活,而且学生理解得透彻。

三、重视实践,创造实例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只重视书本的理论学习而不去应用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作为地理教师又怎么能够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呢?怎么能够创造出生活实例呢?其实只要用心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每年春游、秋游,比如爬山到达山脚、山顶时大家对冷暖的感受,讲气温变化的时候正好用得上。另外,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学科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初中两年的地理 学习时间 里,可以设计 的实践活 动非常多。制作地球仪,小小气象员观察气温的变化,制作等高线模型,模仿多种语言的学习,调查家庭用水状况,使用淘米水洗碗,拍照片展示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调查身边河流的污染源等多种活动。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地理知识有更多的深入了解,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还会掌握一些研究方法,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社会本是一个广阔、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另外,地理知识讲求空间概念,有很多抽 象的含义,光靠课堂教师传授知识有时很难理解,但如果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实地观察、思考、反思,就能开拓 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辅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数据、图片、感悟,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更为透彻。

四、学生枚举,感受实例

很多时候教师讲的教学案例,对学生像是没有什么影响,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别。而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认知水平差别不大,一旦学生列举案例,其他学生会记忆深刻。

比如讲地球的公转产生了五带的划分。

教师:北寒带,冷,有极昼极 夜现象,哪种动物 生活在那儿呀?

生:北极熊。

教师:哦,挺倒霉。

生:《倒霉熊》!(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倒霉熊》是一部动画片,超级有意思)

教师:为什么会这么倒霉?

学生又去回忆:太阳斜射,冷,有极昼极夜。

教师:那谁生活在南寒带?

生:倒霉鹅———企鹅。

枯燥的寒带的气候及天文特征加入了两种可爱 又倒霉的动物,一下子变得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举例,有利于引起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变,时代也在变,教师要投学生所好,理清哪些方面是学生感兴趣的,然后低下身段,多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多以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讲解问题。俗话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也能是好老师,让学生多讲多分享,同伴的讲述往往会事半功倍。好的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 率,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作为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高效教学哪里来 篇2

活动后我及时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来源于生活,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树木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了解纸的由来,知道纸是中国的蔡伦发明的,产生自豪感。了解造纸过程,知道纸是用竹子、木材等材料制造出来的。了解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学生收集森林对人类生存、生活重要性的有关资料。了解各种纸的用途,培养学生收集调查能力和整理能力。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从而知道珍惜用纸,珍惜一切能源,从而启发学生要节约使用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再生纸,学生知道了制造再生纸的`步骤和方法。学生知道了造纸的原料和造纸的过程,懂得了在生活要节约用纸,不浪费纸,保护自然环境本堂课的教学步骤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并且激起了学生很大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丰富的文字资料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介绍纸的用途,达到了扩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学生积极探讨纸的用途和环境的问题,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了解、使用等角度谈了对纸的认识,很有思想性。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能从学生的能力特点出发,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目标基本能达成,孩子们都能从视频中了解到纸的由来。教师准备的教具丰富,而且形象生动,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视频能较好的帮助学生达成活动目标。整个活动中我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社为主的现代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制造纸的过程是比较繁琐的,比较麻烦的,工序比较多,很多学生有点难理解。在动手制作再生纸过程,由于时间和准备上不充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课后之余,静心思考,细细琢磨,本节课尚有许多未尽人意的缺憾。缺憾源于我驾驭课堂不够灵活,学习课文时,本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由于引导不够,课堂教学比较零乱。没能在时间上及时地进行很好的把握,导致最后一项动动手制作再生纸的环节进行比较仓促。造纸与环保的关系讲的不是太透彻,令人遗憾。

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从哪里来 篇3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最好教的是死知识,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而最难教的则是最活的“教学教法”,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方法。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它需要我们教师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那么,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应從哪里来呢?我根据自己20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找到了10种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来路”,写在下面,以抛砖引玉,愿能给同行们一点启发。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从学生的爱好中来

小学生的爱好是很多的,例如,他们爱念儿歌。他们在儿歌声中游戏,在儿歌声中学习,在儿歌声中长大。于是,我就常常运用“儿歌法”教学生记那些难记的音乐概念,学那些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

三、从学生的生活中来

小学生的生活与青年人、成年人都不同,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捕捉特征,是能将其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来的。就会高兴地说:“好爸爸来了!”而且这种节奏型再也不会念错。

四、从学生的“已知”中来

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一年级的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我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又如:我教学生唱《春天》这首歌,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我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自己的春天的公园里看到的景象。我把这种方法叫作“过电影”。同学们闭上眼睛时,头脑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睁开眼睛后就有了生动的体味,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六、从生产劳动中来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往往很喜欢观察大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我就巧妙地运用这一点,教学生学习音乐。

七、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八、从教学难点中来

在小学音乐教学难点中,运用“重复讲解,反复示范”的方法,有时未必能解决问题。而创造一种巧妙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口琴教学中,学生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一会儿吹,一会儿吸。有时摸准了音位,又搞错了吹吸。怎么办?为了让学生摸准音位,我让学生在口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然后照着镜子吹,“照镜子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吹吸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把右手握拳向前,推当作“吹”,把右手变“鸭嘴形”向后拉当作吸,让学生边打手势边视唱,手势唱准了曲谱再上琴吹,这样“化陡坡为缓坡”,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点。

九、从教材中挖掘出来

我们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但一刻也不能脱离《大纲》,一刻也不能脱离教材。许多教学方法,都应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教材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某一新的任务,我们就应创造出完成某一新任务的教学方法来。二十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往往是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十、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中来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成功地创造和运用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个自身素质较差的教师,就是有了很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运用自如。

我认识一位中年教师,她为了教学生唱好三部合唱,练就了一手绝招:自弹自唱,能一人同时演唱、演奏出三个声部来,口唱第一声部主旋律,右手用钢琴奏出第二声部,左手同时奏出第三声部。三个声部同时出自一身,给了学生一个很好、很清晰的合声效果,更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它说明了:合唱并不难,一人能做到,多人更能做到。所以她的合唱教学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无穷无尽。可以说:教学难点有多少,学生生活有多少,教学方法就应有多少。要想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以下四条:

1.热爱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因为,只有真正热爱它,才能为它呕心沥血,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2.学习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浮想联篇”的功夫,做到多思考,多创造,要学习出新、出奇、出绝招。

3.牢记“留心处处皆学问”这一真理。要细心观察事物,尤其是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从学生身上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来。

4.不断学习音乐理论,不断提高自己弹、唱、跳、谱(谱曲)、编(编舞)的技能技巧,因为“熟能”才能“生巧”。

高效教学哪里来 篇4

“认识千以内的数” 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 的基础上将数的认识扩展到千以内的数而进行的延伸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日常生活中接触千以内较大数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对认知较大数的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因此从培养数感的角度出发,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的方式,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跨越是本课研究的重点。

一、“数感源于数数”,由具体数数到抽象概念

【片段一】

10 个一是 1 个十 10 个十是一个百

师:(出示1个小方块) 这里有几个小方块?

生:1个。

师: 我们用1个方块表示1个一。(课件呈现:“一”)

师:你会一个一个地数数吗?

生:1,2,…,10。

(课件演示:数出10个,摆成一条方块)

师:1条方块里有几个一?10个一是几个十?

生:10个一是1个十。(课件出示:10个一是1个十)

师:我们用1条方块表示一个十。(课件呈现:“十”)

师:一十一十地数数你会吗?

生:10,20,…,100。

(课件演示 : 数出100个 , 摆成一板方块)

师:几个十是一个百?

(课件呈现:10个十是一个百)

师: 我们用一板方块表示一个百。 (课件呈现:“百”)

追问 : 请小朋友 看一看 ,“一 ” “十”“百”用方块都是怎样表示的? 十里面有几个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课始,教师首先提出“数源于数” 的产生背景,数数是最直接感悟数的一种方式,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从1数到10,从10数到100,从一个一个地数数, 到一十一十地数数,为后面一百一百地数数埋下伏笔。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到数的形成,经历了从直观教具中抽象出数的概念的过程, 并且渗透了计数单位 “一” “十”“百”的形成,为对十进制计数法的完整认识做好铺垫。

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通过数数的方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是认数的基础。用多种方式表示数则是理解数的概念的需要,为学生了解数的发展的过程提供帮助。将数的概念与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联系起来,深化数的实际含义,则是建立数感的初步表现。 学生一开始对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具体事物上,通过一个一个地、十个十个地、一百一百地数方块,认识了“一” “十”“百”“千”等计数单位 ,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应计数单位的含义, 初步认识十进制计数法,具体感知数的实际大小; 而通过计数器、 算盘等常规计数设备的有效运用,则更为直观地显示出十进制计数法的数位顺序和位值原则,有利于学生深化数的内涵;最后逐渐发展为用符号表示数,实现由具体认数到抽象表示数的跨越。

二、数感源于理解数的意义,了解“一千”的产生

【片段二 】

师:请你拨出九百八十九,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指名说你是怎么拨的)

师:要求一个一个地数,要在哪一位上拨珠?

师:请你先拨一拨,九百八十九添上一是多少? (学生操作)

追问:为什么是九百九十呢?

说明:(演示操作)个位有10颗数珠, 表示10个一,10个一是1个十,向十位进一,十位再添1颗数珠是9颗数珠,表示9个十。

师:九百八十九添上一是九百九十。

师: 我们继续一个一个地数数。(继续数到九百九十九 )

师: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

(引出 : 九百九十九是最大的三位数。 )

师:九百九十九里面有几个百, 几个十和几个一?

引导: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是多少?(课件出示)那你能再添上1,看看到底是多少吗?(学生操作数数,说明是一千)

师:你是怎样得到一千的?

说明:个位满10颗数珠,10个一是1个十,十位添1个数珠;十位满10颗数珠,10个十是一个百,百位添1个数珠; 百位满10颗数珠,10个百是一个千,千位添1颗数珠。

演示并说明: 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

师:现在计数器上的1个数珠表示一千,这个数位就叫作千位。(齐读两遍)

师: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我们从右边开始按顺序读一读计数器上的数位。

追问:从右边数,第几位是千位?

师: 你会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吗?(出示10个一百,让学生从一百起数到一千,并演示合并成“一千”)

师:这个正方体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表示多少? (课件呈现 “一千”)

说明 :“千 ”是比 “百 ”大的计数 单位。

提问: 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你知道几个一百是一千?(课件:10个一百是一千)反过来,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

一千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对“一千”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数数的活动经验上 , 通过数 (shǔ) 理解数的 意义,发展数感。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在自然数公理中提出了 “后继数”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自然数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 如自然数3的后继数是4, 而4是紧跟在3后面的一个自然数。 在认数活动中,学生的数数经验应基于数(shǔ)后继数。 首先,一千作为一个自然数,它是由九百九十九添上一得到的, 从数的顺序上说,一千是九百九十九后面的一个数,也就是一千是九百九十九的后继数,这是通过学生数数的经验得到的。

由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作为比百更大的计数单位,在教学中学生从一百开始数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产生了计数单位“千”。 在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知整百数的顺序,以及计数单位百和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十进制计数法的认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 从数的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两方面认识“一千”,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对学生数感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数感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提升

1.体会生活中大数的重要性

【片段三 】

师:你在生活里见到过或听到过比100大的数吗? 你能举例说一说你见过哪些比100大的数吗?

生1:我在商场里见过比100大的数,一件毛衣的价格是430元。

生2:我们年级有学生168人。

生3: 我见过牛奶的包装上写着240m L。

… …

师:小朋友知道好多比100大的数呢! 在屏幕上你能找到比100大的数吗?

(课件呈现例1的主题图 ,指名说一说主题图中的数)

师:电风扇要300元,300用方块怎样表示呢?

数的概念是抽象的,而形成和建立这种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切身体验和理解数的概念与数感形成密切相关。即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景和实例。如在认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衣服的价格、牛奶盒的容积、人的身高、大米的质量等。通过现实背景下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身边,会使得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 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 的活动 , 感受数的 意义, 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

2.通过猜数、估数提升数感

【片段四 】

师:一千到底多大呢?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出示《千字文》)猜一猜这里有多少个字?《千字文》是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这里由一千个汉字组成。

师:在运动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有一千名演员,场面十分壮观。

师: 这是一包牙签, 里面有100根,猜一猜500根大约有多少?1000根呢? (相机出示500根、1000根牙签的图片)

师:这是老师常用的粉笔,一盒有50根,1000根粉笔有多少呢? 请你估一估。

师:(出示图片) 这样的20盒粉笔,就是1000根。

师:这是1张1元纸币,感受一下, 它是薄薄的。 猜一猜10张1元纸币大约有多厚? 用手比划比划。 100张呢? 1000张呢 ?

(学生用手比划后 , 出示相应图片)

师: 现在我们知道1元纸币是薄薄的,1000张1元纸币是1000元,它是厚厚的一沓。

过渡:现在你认识一千有多大了吗?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 学会合理地猜数、估数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以此为出发点,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有效丰富了学生们对数感的感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感受数量的变化。如100根牙签有多少?500根呢? 1000根呢 ? 学生的猜想和估计可以是以“10个一百是一千”为生长点展开的合理猜想。而利用人民币的直观感受,让学生经历了1元纸币是薄薄的, 以此为基础推想、 估计10张、100张、 1000张的厚度 , 让学生经 历1元到1000元从薄到厚的直观感受 ,不仅认识到1000张1元纸币很多, 而且也能感受到1000张1元纸币累 积起来很 厚, 从而进一步丰富对1000的认识。 不仅如此, 人民币通过这样的变化也能让 学生隐约 感受到计 数单位 “ 一 ” “ 十 ” “ 百 ” “ 千 ” 之间的进 率换算,丰富了学生对生活中数的感受, 提升了数感。

我从哪里来 教学案例 篇5

【教

材】五年制――五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刘娜

【单

位】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真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案例背景分析:

活动准备提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多方面的资料。本课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研究“我从哪里来”,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已经有了些知识储备,在让学生谈看法时,学生自然会将自己获取的信息发表出来。活动二展示了胎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介绍了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过程。活动三针对胎儿的形成及发育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让他们进行猜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由活动一让学生系上沙袋,扮成怀孕妈妈的样子,让他们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动作,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内充分体验妈妈的辛苦。活动二让学生设计并制作生命手册,同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进去。

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生命手册,让学生谈谈自己还想写些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做,也可以鼓励学生长期搜集信息,丰富生命手册。教学过程描述:

一、情景导入,揭示活动的主题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电脑出现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形象),你们一定很熟悉他吧。咱们来欣赏一段关于齐天大圣的故事吧!(大屏幕播放《西游记》中美猴王出世的一个片断)这段录像讲了什么?(学生发言)

对于这件事,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嗯,孙悟空这个形象是神话传说,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我们人也像他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猜一猜我们是从哪儿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吧。(出示课题)【本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横空出世的录像开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我从哪里来”的兴趣,揭示本节课活动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调查报告

1.孕前准备(①足够的钱 ②健康的身体 ③优生优育的知识 ④婴儿的生活日用品等)。

2.怀孕后的饮食情况。3.怀孕后的体形。4.怀孕后的活动情况。5.怀孕后睡觉情况。6.胎教情况。

7.怀孕的感受。8.胎儿的生长情况。

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没说到的如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等。

【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查阅资料、调查有关问题的习惯。通过调查报告让学生明白妈妈在怀孕前、怀孕后做了哪些事情,初步了解母爱的伟大。】

(二)图文结合,认识胎儿的形成

1.看图听录音介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2.学生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随机出示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各阶段胎儿的图片:一个半月、三个月、七个月、九个月。体会: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

了解: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带子跟妈妈的身体连在一起(这跟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自己的营养不断送给宝宝,宝宝就一天天长大了。

【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对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从哪里来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三)游戏体验,感受母亲的辛苦

1.组内介绍了解到母亲怀孕时的体重等情况。

2.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做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3.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 伸手够东西 低头看脚尖 抬腿上楼梯 弯腰捡东西 弯腰系鞋带)

4.学生根据体验谈感受。

5.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 5 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学生说心声

【通过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让学生感受母子亲情,使其知道母亲为了孕育一个生命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使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说说比比,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

1.说一说:自己出生时的情况。

提示:①你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 [ 出生地点 ]

②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属什么? [ 出生时间 ]

③平常听爸爸妈妈说的有关自己出生的其他情况。2.拿出自己的出生证,介绍出生时的自己。

小组交流。[ 姓名 ] [ 性别 ] [ 身长 ] [ 体重 ] 3.找一找:自己的成长变化。

(五)拓展探究

制作生命手册

课下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生命手册进行展评。(为了进一步丰富生命手册,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谈谈自己还想写进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做,进行展评活动)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主题即为课上探究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揭谜心理,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

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体会与反思:(字数在800-3000字以内)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体验真实社会。科学课程标准更是多次反复强调“体验”、“感受”,提倡引导孩子去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我从哪里来”是个简单但又神秘的话题。教材上的资料卡和插图已经使学生大致明白本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对《我从哪里来》一课非常感兴趣,它让很多孩子产生好奇、困惑。在传统的保守教育中,我们的父母大多对这个问题都是予以回避。而本课却以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生命的由来,通过调查活动和课堂体验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会珍爱生命,学会感激。

由于学生对这个内容感兴趣,课堂上,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畸形儿怎样形成的?连体婴怎样形成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怎样呼吸、怎样大小便等,学生们基本上能根据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相互进行解答。有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子与卵子怎样相遇。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既要在语言上浅显易懂,又要适合这个年龄的特点并讲明白并不太容易,但我还是非常认真地从科学的角度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非常满意。

在 “体验妈妈的辛苦”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妈妈怀孕的辛苦,他们初步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劳。但是这毕竟是他人的感受,究竟有多辛苦,学生的理解与他们内心所期望达到的状况存在差距。因此我让每个学生扮成怀孕的妈妈,孩子们纷纷入情入境去体验。此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的发展。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娜

电话:0634-6531249(单位)

0634—8900266(手机)个人简介:

刘娜,女,1979年生,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山东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研教学先进工作者。论文《科学课堂教学论文》在全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教学案例《水流产生力量吗》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教学案例《有趣的磁铁》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实验报告《科学启蒙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一等奖。试教体会《哪杯水多》在“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开发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总结会议上,被评为实验成果二等奖。论文《科学课堂要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全省小学自然、科学学科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优质课《摆的秘密》在山东省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教学案例《有趣的磁铁》在《Science教材教法与研究》第六期发表。在山东教育社组织的“大自然与小博士”与“自然观察日记”征文竞赛中获一等指导奖。论文《科学启蒙寓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风从哪里来 篇6

五个小时的飞行后,我们降落在了拉斯维加斯麦卡伦机场。我已经是第二次来Vegas,但对候机楼里已然随处可见的老虎机还是赞叹了一番。

自驾游当然要先取车,我们预订的是最便宜的两门或四门经济型车。但到了租车公司他们却告诉我们两门车太小,四门车没了,只能一天加二十美元升一档。最后我们租到的竟然是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香槟色克莱斯勒200c。这车型,这颜色,够复古,坐进车里,我环顾四周:典型美国车,内饰极尽粗糙之能,那吸热的黑色纤维座椅,那黯然的车顶灯,那幽幽闪着绿色背光的仪表盘……我想开车窗透透气,竟然发现副驾驶车门上的控制面板已经脱落了,只靠几根电线连接着,实在很夸张。

热到欲哭无泪的胡佛大坝

在拉斯维加斯机场租完车,我们就沿着93号公路向南直奔夜宿的小镇威廉姆斯,那里距离大峡谷南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朋友开车的时候,我在副驾驶座位上发现了这辆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前排车窗上方没有把手。这个把手对于副驾的人来说可太有用了,坐累了可以扶着改变一下姿势,车速很快或者刹车转弯的时候这个把手的用处更大,去掉它到底用意何在,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在这段路上有个必经景点,位于内华达和亚利桑那交界处的胡佛大坝。后来我们发现这里是整个六天行程中最热的地方,不仅是温度高,大坝位于峡谷河段,所以风也大。太阳烤着,大风吹着,汗是基本出不来的。眨眼的时候,眼皮都可以感受到眼球表面的高温,真是热到欲哭无泪的程度。在附近转了一圈,发觉自己黑了一圈。大坝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当时的总统胡佛命名。在这样的地形以当时的建造工艺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真是叹为观止。胡佛大坝上方建有纪念大桥,游客在大桥上俯视大坝,在大坝上仰视大桥,就是这里唯二的看点了,壮观倒是真的。水坝两侧不远各有一个时钟分别标有亚利桑那和内华达两州的时间,相差一小时,从这里开始,我们进入了“大峡谷之州”——亚利桑那。

从拉斯维加斯出城,路边基本就是沙漠,红褐色岩石光秃秃,地表覆盖着乱发一样的沙漠植物,此后树木逐渐增高。刚进入亚利桑那后相当长的一段路侧风明显,路边的立柱都吹歪了,这时候这辆车的车身重就成了优势。路上的日系车很少,多见克莱斯勒,雪佛兰,福特。行至一半路程,半箱油已经下去了,这车真是油老虎,之后基本都是每天加一次的节奏。后半程我开车,因为开车经验并不丰富,之前开过的大多数是日系车,觉得很明显的区别就是给油想要加速的时候不会像日系车那样踩到一定程度就觉得后继无力,而是可以持续加速。在习惯了这辆车方向盘和油门都比较沉,反应不太灵敏的特点之后,觉得开起来还是很顺手的。我还第一次试了巡航功能,因为没有经验所以连按几次加速,几秒钟之后车突然蹿了出去,反应真的有点迟钝。

在美国中西部这种看上去一片荒芜的路上开车,配上收音机里没完没了的口水歌, Road Trip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一路闲扯听歌并不觉得无聊。93号公路上大货车非常多,但都很规矩,偶尔变道都是为了避让,到了夜间也都会打开双闪,严格按照限速行驶。夜幕降临时,我们到达了威廉姆斯小镇。

震撼到难以形容的大峡谷

威廉姆斯距大峡谷一个多小时车程,第二天我们继续上路。车行至大峡谷地区,路边草木葱郁,气候也很宜人。大峡谷南缘是真正的25美元一辆车玩七天的国家公园,北缘由印第安人管理,收费项目较多,所以是旅行团的最爱。

来看大峡谷,其实就是在各种角度、各种光线下细细品鉴一件艺术品的过程。在红线的鲍威尔点,有一处延伸出几十米的360度天然观景平台,置身于观景台上那种震撼是难以形容的:它是这么广阔,层层叠叠的红褐色岩壁沟渠好像一直连接到天尽头;它又是这么沉静,好像这里的一切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永远都会继续像这样存在下去。随意望向它时,会因为那景象太壮美而产生一种错觉:眼前看到的都是假的。但如果长时间去面对去感受,就会一点点进入它的世界,渐渐想要了解那些真切又厚实的积淀,我想这也许就是探险家鲍威尔在一百多年前对大峡谷勘探时的心情吧。

日落时分,我们来到大峡谷走势从东西转向南北的Desert View。一手雕刻出这绝景的科罗拉多河显得异常谦逊,在谷底静谧蜿蜒而过。太阳从西面的远山顿挫着下落,金色笼罩着整个山谷,好像一场光辉夺目的落幕,而我们只是有幸作为窥视者悄悄目睹了这一切。站在悬崖边,来自大峡谷的风,“吹过了多少人的脸颊,才吹上了我的”,亿万年的岁月就这么扑面而来。

大峡谷这种永恒的魅力并不是来自于亘古不变,自然的力量在几亿年的物换星移中将大峡谷打磨成了一件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在万般变幻中这种不变的生命力,才是真正永恒的。谁又能知道再过几亿年,这些看似沉睡了很久的岩层会变化出什么样惊人的新面貌。

看完日落,准备启程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两个小时车程之外位于大圆环中心的佩吉镇。佩吉可以说是西部旅游重镇,多个景点围绕这个地方呈放射性分布。我们这老爷车的油又消耗殆尽,赶紧在Desert View的加油站加油,赶夜路继续行进。本来想要加半箱油,由于车反应迟缓,油箱被加满了,事后发现正是这多出来的半箱油救了命。当地的道路管理有些混乱,标识不明确,加上天黑没有路灯, 我们走错了两次路。当我们累得人仰马翻有些绝望的时候,忽然看见在空旷的路边一下子出现了无数指示牌:快餐店、加油站、酒店统统就在前方。灯火通明的“大城市”佩吉就像是从平地里突然冒出来的一样,那情景真令人感动。这次开夜路我们吸取了两个教训,一是在这种蛮荒之地加油最好一次加满,不要侥幸,二是走生路的时候不要迷信GPS,路标和实际路况更重要。

nlc202309020033

美得理所当然的鲍威尔湖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像在美国腹地的沙漠中会有如此奇景:两岸除了沙漠植物外全都是沙地,但眼前就是大片大片湛蓝的湖水,湖泊两岸红白砂岩、石拱、峡谷林立。湖中有多个码头,停靠了数百艘船屋和快艇,来度假的人们或者住在岸上的高级度假村,或者就住在船上过一种类似于船老大的生活:一开门就跳进湖水里游泳,坐在甲板上喝酒聊天或者只是看着美景发呆,开着快艇在广阔的湖面上兜风,在迂回的峡谷里钻来钻去地探险,冲着大惊小怪的游客们微笑招手,鲍威尔湖俨然就是沙漠中的水上乐园。我们一路开过来看到很多皮卡拖着船还觉得奇怪,原来他们都是奔着这鲍威尔湖来的,美国人的娱乐方式真的要用纯粹二字来形容。日落时分,游船慢慢靠岸,上百艘游船静静漂浮在湖面上,远处高大的白色砂岩映衬出落日余晖,从灿烂的金色逐渐变成梦幻的玫瑰色,到太阳完全落山,群山又恢复了清冷的灰色,湖水也在夜幕中变成一片神秘的银白,这一番美丽景象让人想要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这个神奇的鲍威尔湖成了此行归来后我向别人提及最多的地方。昔日印第安人的家园成为了“高峡平湖”,纳瓦霍人那些久远的传说隐匿在每一个山谷,又伴随着风沙散播到四面八方。鲍威尔湖,它既冲突得不可思议,又美得理所当然。

拍出来很美的羚羊谷

参观羚羊谷的最佳时间是在正午,阳光从山谷缝隙中直射入谷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都是追逐这束阳光来到这里的。河流、山洪裹带沙石对羚羊谷内的红色砂岩进行经年累月的冲刷侵袭,在岩壁留下了如同水波纹的流畅线条,而谷内的光线变化又使得砂岩的色彩变化多端,形成了这种颇为超现实的奇幻异景。我发现自从开始了这次的旅程,我就开始频繁使用“奇特”、“奇幻”、“奇景”这些词汇,但这种种景色确实就有这样出奇。很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导游对于峡谷的构造,走到哪里可以拍,从哪个角度拍,全都烂熟于心,如果你拍不出效果,他们就会亲自上阵,有些照片甚至都不用看取景框就给你拍出来一张大作。接近中午,谷内几处可以拍到神奇光束的地点都里外围了几层人在那里拍照,大家不停地提醒前面的人可不可以低低头,还有人在周围清场,谁能想到那些“空旷山谷中一道阳光照亮我心灵角落”的大片是这样拍出来的?从羚羊谷走出来,我们纷纷表示,这个地方属于那种比较“上相”的景点。

至此我们这次的重头戏就算看完了,从佩吉回拉斯维加斯的路上,我们特意经过了位于犹他州维珍河河畔的锡安国家公园。本来这里不在计划内,但锡安这个源于圣经的名字很吸引人,颇有化外之地的意味,肯定景色大好,那我们就必须来看看了。不过这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景色,而是进园后的山路。锡安一带群山环绕,有一段九曲十八弯的发卡路,GPS地图看得我目瞪口呆,真是练弯道的好地方。我正在缓缓驶过弯道的时候,看到对面巍峨的山峰顶部有一个巨大的石拱门,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山石结构,一时拿不准这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世界第二大的天然石拱——科罗布拱门。

从锡安出发,我们又开始赶夜路,这次是通过I-15公路返回拉斯维加斯。前半段是又窄又陡峭的盘山路,一路上大货车很多,基本没有小车。朋友说很多自驾游的人都不爱从这条路返回拉斯维加斯,就因为亚利桑那临近内华达的这一段山路不好走,不过进入内华达,那真是一马平川,一边开一边感慨美国真是大,连续开几十分钟基本没有什么拐弯的公路实在痛快。两个小时后,纸醉金迷的拉斯维加斯出现在眼前,我们几天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了,真像是一路开到金矿里去一样。我们风尘仆仆走进豪华的Aria酒店,被那强烈的反差震得半天才回过神。

在最热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美国最热的西部,不过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头脑发热。沿着科罗拉多河奔腾不息的河水逆流而上,我们来看峡谷、沙漠、高原、湖泊,一切曾经只存在于西部片中的无限遐想在短短五六天的旅程中落了地。狂野大西部的风徐徐吹来,给我“最早世界的感觉”,那里也是“最早感觉的世界”。

哪里来的那么多“教授” 篇7

教授是教师的“最高级”, 在国外那是少之又少, 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甚至一个系就只有一名正教授。美国要多一些, 但能得到教授职称的, 都要在研究领域中有独到的研究成果, 并总是活跃在讲台上, 他们的每一位教授在每个学年都要给研究生授两三门课程。我们曾经也是如此, 想当初上世纪80年代教授含金量之高, 真是今不如昔。“中国大学真大, 教授真多”, 这是国外学者考察后的感叹。我们的大学三校合并, 四校合并, 动辄几万人不仅是综合性大学, 连一些原本是中专升为学院的也有几万在校生, 于是乎教授、副教授也随之满天飞。高校之间还存在一种盲目攀比的现象, 比谁的院士多, 谁的博导多, 谁的教授多, 所以大家拼命地争教授, 争博导, 一些还不具备导师资格的人也被提拔了上来, 结果造成了博士生导师和教授的质量参差不齐。教授中有的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有的却没有什么成果;有的著作等身, 有的花钱出过两本烂书;有的讲课效果极好, 有的讲课学生寥寥。再加上现在我国教授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人在三四十岁就已评上教授, 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教授“贬值”成为必然。

教授之滥与学术腐败密不可分。目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腐败招数已全面渗透到学校和学术领域, 以“权”谋教授, 用“关系”升教授, 拿“钱”买教授, 猛“抄”也可以抄出教授,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好不热闹。更令人叹息的是一些稍有点成就的教授, 就忙于事务, 乐于出镜, 奋走于商界, 根本无心研究与教学, 才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段子:教授四处赚钱, 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 越来越像教授。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所提倡和身体力行的理念是:要活跃在学科领域最前沿, 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如今已荡然无存。学术水平、责任心和捍卫道德、真理的勇气, 已经被眼前的急功近利所引诱, 被权力和势力所收买, 大学政府化、企业化, 官本位无处不在, 大学从学校到各院系, 再到教师个人, 都在想方设法去弄钱。可想而知, 价值观崩堤之后, 所谓的教授自然多了, 四十人考一个处长也不足为奇了。

好员工从哪里来 篇8

反过来,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 为什么企业里没有优秀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 但是我们剖析一下会发现, 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健全的企业好员工要多一些,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人是需要不断激励和学习的,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 公司拥有好员工的前提之一, 就是公司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在这里强调的管理体系主要指的是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这个“本”不是指资本, 而是对员工的基础准则, 通过激励培养和引导具有企业归属感的员工, 才是经得起检验的优秀员工。

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入职员工的管理, 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它必须占有主导地位, 在公司录取人才时, 就应该建立测试标准, 如评估新员工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及兴趣等, 要找到与公司文化相近的人, 不要求招到最优秀的人才, 因为优秀的人永远都有机会在等, 他随时都会离开, 当公司的文化达不到能驾驭优秀的人才时, 企业一定要找合适的人才, 合适的人才才会与公司共同成长。另一个就是对“问题员工”的管理,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员工”, 管理者不管是“淘汰出局”“委曲求全”还是“网开一面”, 这些都不是理想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问题员工”处理不好, 不要说没有好员工, 只怕还会激化矛盾, 甚至让整个团队变得“内讧”四起而最终成为一盘散沙, 恐怕连公司的良性发展都难以为继。人本管理的要义就是通过别人的工作来达成自己与组织的目标。因此, 管理制度要有应对方案, 对员工进行动态管理, 个人职业规划指导, 针对员工存在的不同“问题”, 深入挖掘, 探其实质, 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关键需求, “问题员工”才能真的不会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 如果“问题员工”确实一无长处, 那就可以让他把问题带出企业。

前提二是公司要有建全的培训机制。每位员工都是需要激励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就是平凡人共同创造伟业的地方”。好员工是公司培养出来的, 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组来源于世界经理人网站的数据:中国经理人要成为全球经理人最欠缺的是:缺乏自信11.09%、不敢为人先23.50%、不善于交流15.08%、未能有效培训下属50.33%。而在国外三星创业以来, 领导者一直花80%的时间来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 所以, 三星培育出三个全球500强公司。

从目前看, 人力培训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大多数公司把培训作为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好看却不中用, 热闹却没有实效。

当然, 有的公司在培训方式也是与时俱进的, 只是学习力的出发点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有的公司做员工的拓展训练, 就是做几个团队游戏, 培养协作精神, 却把野外旅游当作重点;有的公司提倡娱乐化培训, 想让员工在快乐中学会工作, 看起来是热热闹闹, 让员工在纸上写理想, 画目标, 用图片和舞蹈形式进行培训;有的公司迷信于“专家”, 培训时正襟而坐, 听国内一些知名度极高的“大师”封闭型讲市场技巧和绩效公式。每年的培训费用十几万元, 除了挂在墙上的形象宣传图片外, 能给公司实际产生的经济效果却甚微。与三星这样优秀的外资公司相比, 同样公司, 为什么培训的差别就这么大?

因为我们大多数企业的培训出发点不对, 我们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只是重视培训的结果, 并没有重视培训过程。路显然已经走反了, 走得再远也没有用。

片面的培训出发点, 是公司认为管理员工的精髓就是要找出每一个员工的弱项, 并加以根除, 使每个员工都成全才, 能令行禁止。但实际上这样能做到吗?即使能做到, 也是产品线化管理, 每个员工都似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而实效的培训立足点是企业文化, 很多公司注重企业文化特别是有的公司的企业文化拔得很高, 员工们不一定能达到, 这个时候更应该要加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把企业文化从墙上贴到员工心里。培训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人身上最突出的特质, 加以引导和提升, 管理的精髓在于尽可能利用好这部分特质, 在公司文化的大平台上放大和整合, 让员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两个“正确”看似相同, 但本质上其实完全不一样。

此外, 公司拥有好员工的前提在于领导者的演出定位 (你是不是一个好演员?)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能吸引好员工, 而且能不断培养出好员工。在公司, 处于车头的领导者要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在真实的三国中, 刘备可不是戏台上那个只会哭哭啼啼的长者, 他能文能武能用智, 《三国志》上说他: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机权干略, 不逊魏武。斩蔡阳, 火烧博望都是出自刘备之手。正是因为刘备非凡的领导力, 才有关张、诸葛亮等人才相辅, 终成就一番霸业。若以团队相论, 刘备在团队中无疑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想一想, 你作为领导者在公司里扮演着一个什么角色?若你是出色演出, 你在公司必然是对公司未来的远景有清晰的认识, 在工作中能集思广益, 把大家调动起来。能接受挑战, 能把企业、员工的发展与自己的发展融入同一个平台, 员工相信你, 信赖你, 可能还会崇拜你, 你有权利也有责任激励大家共同进步。在员工进步的同时, 你作为管理者或是决策者也在进步, 这样的话, 公司才能不断发展, 员工才能不断成长升级, 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员工。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本色演出, 率真而为, 虽然你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 但你从不说“跟我走”而习惯于说“给我冲”, 期望员工为公司去想办法, 开市场, 甚至于员工的思维都可能超越你。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和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你认为哪一方会赢得胜利?

海尔张瑞敏说过, “管理者要是坐下, 部下就躺下了。”那么, 你作为管理者或是决策者现在是站着还是坐着呢?

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 篇9

一、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知识难度

教材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指导性的。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情来因材施教,在教学难度上应有明显的区分度。教师不应把考试的标准强加于学生,与新课程观对立起来。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从教材而来,而应根据学生而来。如同跳高一样,教师只有设计一个让大多数学生跳得过去的高度,学生跳过去了,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快乐起来。

下边是《沁园春·雪》的两种设计方案,一难一易,放在相应的学生身上,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 (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师: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生: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1:借景抒情。

生2:托物言志。

师:抒的什么情呢?

生1: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生2:表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决心。

师:“欲与天公试比高”,字面上是写雪后群山欲与天公欲比高。你根据以上师生对话,还发现诗人这样写有何深意?

生:通过写山的气势来表现当今英雄人物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师:现在看来我们读下片,理解含义就不难了。哪位同学先说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评点古代英雄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师:写这些又是用了什么写法呢?

生1:对比。

生2:衬托。

师:谁衬托谁啊?

生1:用古代英雄衬托当代英雄。

生2:用古代英雄衬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师:这也是为了抒情啊!抒什么情呢?

生1:赞美当代英雄。

生2:说明能建立新中国的是当代英雄。

生3:表现了当代英雄建立新中国的决心。

案例2 (适用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师:同学们学习了《沁园春·雪》领略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同学们也学习了《陈涉世家》,大家能否从两篇课文中领会成长、成功的人生经验?

生1:他们都有远大的抱负,所以都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生2:他们都有雄才大略,敢于与旧制度、反动统治决裂。

生3:他们有勇有谋,所以能成大事……

师:是啊,凡成大事者,都应志在千里,运筹帷幄。但这些伟大人物的结局却是不一样的,他们成功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

生1:毛主席谦虚谨慎,能团结身边的每一个人。而陈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经不住成功的考验。

生2: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他一生艰苦朴素,把为人民服务做为人生宗旨。

生3:毛主席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走群众路线,并戒骄戒躁,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而陈涉起义前“苟富贵,无相忘”,当起义节节胜利时,就忘了他的穷兄弟,最后众叛亲离。

师:大家说,从这两篇课文看,成功需要什么?

生: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德为先,以仁为本。

师: (总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团结群众,关心群众,实施仁政,就是治国的根本。

这两则案例,由于根据学情,难度适当,学生学习轻松,课堂生动,在不同环境中使用,都达到了比较满意的学习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合作的智慧,课内提问取舍有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成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实现知识由自我构建到集体共建的转变,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提升积累、辨识、发现的能力。

1.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合作学习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导得合理、充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学的方向和内容,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这又起到了科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作用。

如《紫藤萝瀑布》 (七年级·上) 教师设计分组研读文本,品析分享的小组合作学习教案:

第一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

第二组: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第三组:在语言上,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这样合作学习的学案,学生方向明确,难易层次也有调控,几个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同时得到解决,效果显而易见。

2.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合作学习小组的内部组织严格。根据本人的班级实验,合作小组的成员不宜超过六人,最好四人以内。每个小组应确定组长、主讲人 (发言人)。每次发言人的确定可以根据成员对讨论问题的贡献大小来确定。组长的职责是维护本组的秩序,确定讨论的时间,何时进入总结阶段,确定主讲人等。组长应选定学习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均较强的学生。

3.教师要合理利用评价方法,充分准备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合作的热情,提高合作质量。1建立合作小组档案,采取积分方法,增强小组的集体意识,增强小组的合作力度。每次合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及时的为各小组计分,鼓励学生竞争。2对小组合作表现出来的优秀主讲人及时表扬,并注重把学生的发言转化为文字,通过黑板报、墙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果意识。学期结束时,可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人作品装订成册,留作班级纪念,让学生真切感受合作学习给自己及班级带来的乐趣。3在现场合作交流中,教师要用评价语言,巧妙地给学生鼓励。对于一贯优秀的学生可以用如“你是未来的演说家”、“你像有组织天才似的”、“我们班也有口若悬河的才子啊”。对于基础较差的,可以用如“你又进步了”、“其实错的答案也是对班上的贡献,吃一堑长一智啊”、“成功距你越来越近了”等。老师的即兴鼓励,既可以活跃合作气氛,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把校外资源转化为课堂效益

社会是十分广阔的天地,是学生最好的课堂,是不容小视的教学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让校外资源转化为课堂效益,作为有心从事研究的教师,可以作些尝试。

1.有效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教师利用学生对网络感兴趣的特点,把课堂上不易解决的难题让学生通过查询网络信息加以解决。如几何的证明、方程的解法、语文课中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检索等。教师在导学案中布置预习时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解决学习中的障碍问题,回到课堂上便轻松自如了。

2.让学生通过在家庭及社会成员中调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在导学时让学生在课前有目的的问津,定有“仙人”指路。学生搜寻的答案,定会让人拍案惊奇。如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的一个民间传说,一个名人故事,一种民间风俗,学生返校交来的作业一定会让老师啧啧称奇,编成一本小册子也许绰绰有余呢!

3.教师把需要利用校外资源解决的问题通过卡片作业布置给学生,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卡片的特点是简明、清晰,内容精而适当。教师利用卡片的形式把作业发放给学生,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如九上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材料准备就可以制作如下卡片:

学生做好了卡片,再设计撰写演讲稿就比较容易,在这节综合性学习的课上就不至于哑口无言。

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 篇10

习近平的语言艺术和风格是长期形成、一以贯之的。从 《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江新语》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都展现了语言的魅力。那么,这种语言力量来自哪里?

首先,是来自信念的力量。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防治“软骨病”。早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他写的“从政杂谈”等文章,就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他的文章和讲话,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勇气和担当。正是因为他信念坚定,才使他的语言有底气、有定力、有分量。

其次,是来自实践和人民。习近平长期在基层工作,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他的从政生涯,使得他充分了解国情民情,也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提供了许多机会。例如,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培养青年干部要“墩墩苗”,开展批评要“红红脸、出出汗”等,都吸收了老百姓在生活中脱口而出的话。这些语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语言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

第三,是来自学习的力量。习近平说,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精神追求。他身体力行,熟读中外传统文化的经典, 开阔了时空视野,提升了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极大丰富了他的语言。在倡导创新精神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时用“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等,都用得非常贴切精当。返本开新、继承创新、 推陈出新,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学习、来自经典。

第四 , 是来自真 理的力量。习近平一贯注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他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强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还通过四副春联来表达求“四真”、务 “四实”。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给全体学员专门讲“调查研究”,倡导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今年,习近平又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做人、做事、说话讲究一个“实” 字,讲究一个“真”字,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真理的力量。

第五,是来自情感的力量。习近平讲话中透着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不久前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讲述了马克林教授半个世纪60多次访华,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的故事,讲述了在中国汶川地震时一群可爱的新西兰儿童在寒风凛冽的街头演奏小提琴为中国募捐,而当新西兰地震时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前往参与救援的故事。 富有深情的故事让听者为之动容,他的语言的力量来自情感的力量。

作为党的 领导干部 , 应该怎样改造自己的语言和文风,习近平作了很好的示范。最近,《平易近人—— 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品读这本书,打开“平易近人”的语言之门,有利于我们去领悟习近平的思想境界和力量。我们应该学习他说真话、说实话,说老百姓爱听的真心话,远离假话空话和官话套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怎么和群众说话,改进文风会风转作风,更应该首先从说话和话语方式改起,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平易近人、更加有力量。

( 选自 《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26日)

【阅读训练】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五个分论点。

2.本篇文章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请你简要分析。

3.文章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结构明确,其中的首先、其次、第三、第四、第五的顺序能不颠倒? 为什么?

5.读完本文,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力量呢?

(李传鹏设计)

(参考答案见91页)

《语言的力量从哪里来》参考答案:

我从哪里来 篇11

在孩子们的画布上,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我是从土里挖出来的”“我是从商店买来的”“妈妈说我是从河里捞出来的”“我是从马路边捡来的”“我是从蛋里面生出来的”……

“我从哪里来”一直是孩子急于知道而家长讳莫如深的话题,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探究性与生命起源的开始,而性教育的缺乏,让青少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不知道自己身体的奥秘。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有关性的问题成为他们的最大困扰之一。

儿童性教育专家指出,几乎每个孩子在3岁左右都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他们开始对生命的起源感到困惑。大多数家长的回答都是在编织“美丽的谎言”,从而失去了对孩子进行爱与生命教育的最好时机。因为得不到正确答案,这些困惑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

大约10岁开始,孩子们陆续进入青春期。由干性的成熟使孩子们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他们又不能公开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因此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根据调查,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渴望了解性知识,其中最让他们困惑的问题依次是:男女生殖系统构造、两性交往知识、怀孕避孕知识、青春期生理特点以及如何排除心理障碍。

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 篇12

一、教师的智慧从书中来

读书可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才会去探寻未知的世界。人非生而知之,书籍奠定了我们教师生存的精神基础。

教师要读100本与教育有关的书是容易理解的,那么,教师为什么要读100本与教育无关的书呢?其实,一个好教师不能局限于教育,读书是读教书育人之道。人间百态,都可以促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都可以读出为师之道。比如,武侠玄幻小说是最通俗的书了,假如有心,同样可以体悟到教师的成长之道。如《凡人修仙传》的主人公出身乡野,资质平庸,但不懈努力使之成为人界翘楚。《偷天》里的一句“我欲为人”,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身边的家人,教师的奋斗应该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好的小说能让读者有强烈的代入感,投入小说的情境中,而优秀教师的课堂也同样要让学生有积极投入学习的意愿。

二、教师的智慧从寻访美景中来

教师的旅游不应该是单纯的游玩,我们应该在寻访名山大川,甚至异国风情中找寻自己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来回馈课堂,回馈学生。

如杨浦高级中学李逊芳老师的《魅力非洲》颇具特色,她精选自己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将非洲马塞部落的音乐文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和录像,在当地购买的拇指钢琴、马铃布拉等乐器实物,给了学生们极大的视听冲击,而利用非洲鼓来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各种物品敲击模拟鼓声,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学生创编表演情景“求雨”和“狩猎”,使学生们体验到了非洲音乐的精神。

三、教师的智慧从走访考察学校中来

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对不同学校文化的了解,能使自己学会“看人”,思考问题的基点也更高。

一次,我去闵行区平南小学听程遥老师的口琴课。几天后,在虹口区实验学校听了江韚老师的思想政治课。非常凑巧,这两所学校都是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新优质学校”强调要将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社群的全体学生。我发现两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把学校当做自己“家”一般来建设的,如燕衔泥般用心。程遥老师作为学校曾经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跟着张校长十年筚路蓝缕,在学校从薄弱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同时,成为优秀音乐教师。张校长那天说,准备把一栋楼都建设成艺术楼,因为程遥老师提出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有艺术楼。而虹口区实验学校的胡校长上任后就把学校出租的门面房收回,改建成了音乐舞蹈房。一个教师的发展往往需要遇到一个好校长,再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与学校一起成长。

四、教师的智慧从学术交流中来

上一篇:服务营销发展下一篇:政工工作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