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2024-08-15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通用9篇)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1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但是许多老百姓认为这一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5.3%。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近几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在2011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方面提出:要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关系。本文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定,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逐月攀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超过此前市场预期,创下32个月来新高。通胀预期明显上升,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加大,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首要关注问题。本文从一季度宏观数据入手,深入剖析影响我国通胀的构成要素,并根据理论研究学习,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是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核心,现代经济学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这四种类型。

然而,对于不同的国家,其通货膨胀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大外汇储备国,我国的高通胀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下面就让我具体的分析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第一,需求拉动。主要原因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资产价格上涨,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

第二,成本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如“民工荒”现象、员工跳楼事件、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

第三,农产品供不应求。发展中国家普遍曾存在的过时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结果农业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及经济发

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目前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主要受国际石油涨价的影响,而农产品涨价有主要是短缺所致。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进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

第四,在政府部门,税收体制以间接税为主,可以说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就必须以增发货币的形式来弥补这种现象,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在2%-3%之间)、步行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在3%-10%之间)、小跑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约在10%以上)、奔腾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100%以上)四种形式。我国现在处在步行式通货膨胀阶段,预期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发展到小跑式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在本轮景气周期中,货币扩张主要影响物价水平,而对产出影响有限。而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有限,目前货币供应速度的高速增长,最终会反映到价格水平增长上来,因此中国的CPI同比增长率仍将面临较高压力,随着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最终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其次,从利率走势来看,我国利率提升空间仍然很大,提高利率将能成为有效抑制我国已经出现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另一个有力手段。产价格的上涨使得企业融资能力上升,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因此为控制信贷扩张,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是势在必行。此外,利率的提升还将有效阻止目前我国出现的存款向股市转移的现象,同时使消费需求减少。而利率的提升也能提高投资成本,从而对投

资需求起到抑制作用。

三、通货膨胀的解决对策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

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6.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2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说过:“贫困指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 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间里,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政策上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巨大转换, 由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经济结构的双重调整和, 社会财富的传统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也重新塑造了新社会财富分配格局, 因此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社会现象表现为城市内居民收入差距迅速增加, 城市中出现大量贫困人口。中国城市人口的贫困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暴露出来, 表现为城市内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不断恶化。据世界银行1992年的研究报告《中国减少贫困战略》估算, 80年代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大约为400万左右;进入90年代, 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转制改革, 国有企业进行结构优化和企业整顿, 城市内的下岗员工数量急剧上升。2004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城市低保工作视频会议上, 公布全国城市低保对象达2246.8万人, 如果再加上应该参保但由于一些因素没有参保的人数, 真实数字应该远远大于官方统计。

从官方公布的数字看,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01年, 11年中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增加, 扩大了两倍以上。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居民与最高收入居民收入比为1:3.22, 11年后比扩大到1:5.39。另外, 马太效应在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中越来越明显。富裕阶层所拥有聚集的财富比重越来越大, 贫困人口占有的财富份额逐渐缩减, 也一点从基尼系数中也得到反映。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 国有体制改革引发导致大量国企员工下岗

在国有企业的兼并、承包、租赁、托管等各种形式的改革下, 大规模国企以及小型国企都将“减员增效”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通过裁员的方式减轻企业压力, 增加企业效益。因此伴随着国有企业转型改制的的实施, 一大批企业原有工人或职工被迫失去工作岗位。

(二) 没有新增新创劳动机会

中国传统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而与之相对的软实力如科技、技术等方面相对薄弱。然而在国有体制改革过程中, 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进行快速调整和协调, 但是过去大规模的城市工业行业却纷纷以资本替代劳动力, 而没有在科技、资本的作用下新增岗位, 加重了劳动力资源过剩和经济资本短缺之间的矛盾。

(三) 失业率持续上升

改革开放后, 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幅度的增长, 但是就业率却没有同步上涨, 失业率反而上升。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几年基本在3%-4%之间。在企业员工的高失业或待业、离岗员工人数猛增这一恶性态势下, 社会对于下岗员工的协助与再就业改造并没有跟上体制改革的要求, 对下岗员工没有有效的技能提升培训等工作, 下岗人员再就业率没有提升。伴随劳动力资源过剩和下岗员工数量的增加, 整体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 失业率持续上升。

(四) 社会财富再分配补偿机制不平等

体制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手段, 补偿在岗职工的经济利益而, 先后几次连续为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职工补发工资, 对非国家机关的企业也调整行业收入标准, 提高各行业职工工资水平。但是这此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所针对的人群仅限于企业内的在岗职员, 仅仅缓解了在岗职工的经济收益压力, 而对与拥有更大数量群体的离岗、下岗员工并没有任何经济补偿

(五)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紧紧与所属单位和企业相挂钩。通过就职或工作的单位和企业为接入口, 职工才以享受到养老、医疗、失业以及其他福利。反而最需要社会帮助和支持的失业下岗职工并没有覆盖在社会保障体系范围内。伴随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并没有随之进行,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建立提高。

三、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政策的建议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出现, 是社会多方面变化引起的, 不仅受到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同时也有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素质、知识文化和固有传统思想方面的限制。城市人口脱贫总体上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齐心协力, 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寻找解决途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 除了中央制定政策以外, 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 建立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相配套的, 各项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设帮助城市人口脱贫的长期自动运行的机制, 动员全社会人员参与。

第一,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完善全社会养老、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多方位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受益人群的覆盖面, 将各类经济体系下的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保险范围中, 从政策上完善城市人口脱贫的基本法则。

第二, 切实落实城市低保的覆盖和实施。制定明确的“低保”标准并合理划分低保覆盖人群范围, 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低保工作应该建立中央、省、市和县区四级财政单位共同分担费用的机制。目前执行的生活最低保障制度结构类型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没有考虑贫困人群需求的差异。应该借鉴国外社会救助的制度结构, 划分并细致区分低保对象类型, 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 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一套同时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低保标准和补差标准。

参考文献

[1]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3]戴维波普著, 李强等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4]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数,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一、浅析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及走势分析

(一)全球主流货币的超发

次贷危机爆发后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特别是美联储,美元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差不多七成以上,美元在零利率和不断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大规模泛滥因而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大量资本流动性泛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元泛滥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汇率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中国,被动的增加货币供给,造成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引起物价上涨。

(二)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的输入型通胀

近几年来中国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同时在美联储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另一方面大量热钱进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成为中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外部输入因素。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俗称"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消费占的比重很小,呈现哑铃型。政府要保持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如房地产,铁路,水利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才行,所以就有了四万亿和央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剂猛药挽救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的风险,但因此带来的货币的超发所导致的后遗症通货膨胀也是明显的。

(四)民众对通胀预期的加剧

民众对通胀的预期是加剧通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社会公众已经普遍形成"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钱不值钱"的概念越发明显,公众对货币信任下降,开始从银行提款扩大当前的支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使正常情况下存在银行中的货币存量的部分就会转变为当前的需求支出,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将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

(五)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当前的中国已经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由于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稍有减缓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 实行合理的货币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几乎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教科书式的做法。但是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泛滥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更不能过于紧缩,应保持在稳健合理的水平。因为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次生灾害"。一方面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就会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越发强烈,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就这样越加息,升值压力越大,升值压力越大资本流人越多,资本流入越多升值压力越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其所增加的购买力预期就会形成一种对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推动力,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续加息,人民币不断升值就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大幅增加而出现倒闭潮中小企业的倒闭,会直接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失业又会导致大量民生问题。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使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大力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对冲热钱的影响。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使得贷款流向继续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流动。

(二)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和淘汰或者升级和整合掉那些科技含量低经济产能效益低下且高耗能高污染对外部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产业,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就是这一类产业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业,如国家最近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以往的经济增长中主要有三部分:外贸出口、投资及内需。这三部分外贸出口与投资明显占比比内需大得多,这也决定了这种哑铃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比较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外围市场的影响。而且,无论投资还是外贸都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最终会造成经济内分泌失调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健康并最终无以为继。那么,为了能够继续保持高活力、健康的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必须将内需调动起来,使得哑铃型经济变成均衡的柱子型。客观上,也只有这三方平衡了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经济周期及外围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加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干预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保障整个市场有序的发展。动用国家物资储备,平抑价格上涨,对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要化解这次通货膨胀的危机,就需要我们的中央银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维护适度的货币供给,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因此,要想控制通货膨胀,根本之计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停止"疯狂地印钞",民生远远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人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民众的剥削上!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只会使中国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表面的繁华都是假象,要想经济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民众的购买力问题,没有消费哪来的发展?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超发的货币,基本上被用于规模大得惊人的投资,这些项目一旦铺开,又需要更多货币来维持,否则,就将产生烂尾工程。于是,纸币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民众财富被悄悄的持续的转移、稀释,购买力进一步降低,而物价的快速上扬,进一步抑制了民众的消费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万丈深渊。

物价飞涨,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加息、提高准备金率,都仅仅是一种补偿性的政策,从根本上来看,要想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必须加强对民生的投入,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作风上更加节约,同时收缩投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去建立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这次的通胀危机。

参考文献:

[1]陈燕.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及当前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2010(1)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4

1、没有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

一个父母从不读书的家庭,孩子很难知道阅读为何物,更无法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此也就无从“爱上阅读”。

有人曾在两所家长来源差异较大的小学进行调查,a小学的家长大多来自高校,其在家中有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b小学的家长大多为普通工人和售货员,其在家中有大量时间用于看电视、打麻将、聊天。结果发现:a小学的孩子发生自发阅读和书写行为的时间也较早,且认为阅读和书写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b小学的孩子发生自发阅读和书写的时间则较晚,且不将阅读和书写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研究者要求b小学实验组的家长每天在家中进行20分钟的阅读,阅读内容可以是报纸,也可以是任何书籍,要求是必须在孩子面前进行,且阅读时要表现出专注和愉悦。坚持了几个月之后,b小学实验组的学生自发阅读行为明显增加,且开始认为阅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家长也认为,孩子最近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所提高。

我们希望孩子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先做出怎样的行为。

2、没有适当的早期读物

有些家长说,我们很爱读书,家中也为孩子买了很多书,为什么孩子还是不爱看书呢?这时,我们需要来检视一下:家长到底为孩子买了什么书?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对不同的图书感兴趣,但在6岁以前,孩子不认字或者认字不多的时候,绘本无疑是最佳的阅读启蒙选择,而绘本的主题却是需要家长认真去思考和选择的。讲大道理的,过于玄幻的,充斥暴力内容的都不是好的读本,而自然清新的,画面美好的,主题贴近孩子生活的,有着丰富和合理想象的,展现真善美的,充满智慧的幽默的,才是真正优秀的绘本。

其实,选择好书的标准很简单,首先是真善美,然后就是画多字少,最后就是孩子愿意一读再读。如果觉得还不能确认,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孩子去图书馆,在那里先试读,然后把孩子爱不释手的书买回家。这样既经济又实惠,避免了没必要的浪费。

3、没有适当的亲子阅读指导

有了适合孩子的图书,接下来就是家长怎么和孩子一起读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技巧,帮助孩子从依赖阅读经由分享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而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从被动的听,到主动的参与,其阅读的过程也从一个接受的过程变成一个类似于游戏的建构的过程,因此,孩子就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了。

4、没有适当的亲子阅读环境

还有一些家长,钱舍得花,家中藏书何止过千,书桌书椅书橱书柜一应俱全,可孩子还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竟然是“钱多惹的祸”。

每次说到亲子阅读环境,大家总是想到安静的书房、柔和的灯光、高矮适度的书桌、亲昵的亲子关系等等,没错,这些都是必要的环境,但减少不必要的外部刺激,在有限的范围内选取,阶段性地提供新鲜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境,这比过分充足的、让孩子难以选择的、迷乱的环境更好。

好的亲子阅读环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家长精心选择的图书;

◎阶段性的投放(孩子充分阅读了一本或几本之后,再给予新的图书,每次给予的图书在内容、难度、写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关联,让孩子能越读越有兴趣);

◎充足的陪伴和指导;

◎松弛温馨的氛围(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急功近利的后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当你满心欢喜地为宝宝买了一本新书,看到宝宝按例拿起新书,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你一定很高兴。可没多久,宝宝便心不在焉起来,甚至把书当作“武器”,嬉笑打闹起来。不一会儿,新书就满身是伤……

2~3岁的宝宝属于直觉行动思维,他们好动,喜欢色彩丰富、活动的东西。可他偏偏对家里的书不感兴趣?

宝宝“不爱书”可能因为——

1、内容不合适

内容与宝宝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大,难以让宝宝产生情感共鸣,因而降低看书的兴趣。

2、材料单一

2~3岁宝宝,小肌肉动作还不熟练,因此靠拇指和食指捏起翻书,还存在一定困难。宝宝在翻书时由于书的纸张过薄、过脆,很容易将书撕破,妨碍了宝宝正常的阅读,会降低宝宝阅读的兴趣。

如果宝宝不能静下心看书你大可不必烦恼。

早期阅读的范围很宽泛,它是指小宝宝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

建议你——

1.多感官地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比如宝宝用拇指和食指一页页地翻书;宝宝会看着画面,发现其中的变化,将其串联起来理解故事的情节;宝宝会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或宝宝听成人念图书上的文字等。

2.多样化的环境

爸爸妈妈不妨根据宝宝的心理特点,从宝宝的角度,走近他的生活,创造积极有趣、互动多样的阅读环境。比如,可让宝宝在自然舒服的场所看书;根据书中的故事装点有趣的角落;或者增加一些道具吸引宝宝听故事。

3.多材料的图书

阅读材料可以呈现出多样和直观,宝宝会觉得有趣,他便会渐渐爱上书。比如布书、海绵书、会唱歌的书、折纸书等。

爱心提示:

0~3岁宝宝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他的思维都需要与事物直接接触而发生。宝宝的思维是伴随着行动的,他们会边想边做。所以,具体、直观、可操作的材料更能引起宝宝摆弄的兴趣。

平时,爸爸妈妈多见的是平面书,一定没有见过利用盒子、橱柜、墙壁等生活中材料自制的“创意书”,让我们一起瞧瞧吧!

1、每天念一则新闻给孩子听

家长经常只看大标题和新闻稿的第一二段,如此已大致知道新闻内容。碰到有趣的新闻,摘要地讲给孩子听,若没有适合的新闻说给他听。就讲故事给他听。

2、选择好的电视节目和他一起欣赏,一同讨论内容

每周拿到电视节目时刻表时,一同圈先想看的节目,其他的节目不可以看。刚开始很难,但是一两周后孩子就习惯了。好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知识启发大有帮助,不好的节目会污染、毒害孩子的心灵,为人父母者,能不替孩子慎选节目吗?

3、经常赞美孩子读书的行为及表现

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来自父母的,所以常常口头上嘉许孩子读书的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能点点滴滴地表示父母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4、经常带孩子上图书馆,或参观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看戏、看电影

事后和孩子一同讨论能开拓孩子的视野,会使孩子的观察力和欣赏力令大人惊喜不已。家长也可以一星期上一次图书馆。一次借五六本书,常常念书给孩子听,久而久之他也会自己坐下来“开卷有益”了。

5、和孩子玩文字或说话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听力

家长可以经常边做事边和孩子玩猜谜游戏,家长先想好一个东西,然后旁敲侧击地描述这样的东西,让孩子去猜。例如谜底是车子,谜面:有一个东西是铁做的,肚子可以装人,有四只脚,跑得很快。起初孩子常被搞迷糊了,玩了几次抓到窍门后他都能很快猜出谜底。有明让孩子出题由父母来猜,借此刺激孩子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另外一个游戏是孩子发明的,叫“颠三倒四”,由父母说出东西的正确名称,然后叫孩子倒过来说。例如“车子”,倒过来说变成“子车”,“下雨”变成“雨下”,“大门”变成“门大”。若是孩子在大一点就可以玩颠倒句子。孩子每次玩这个游戏都因倒过来的名词很滑稽而笑个不停,有时碰到难题,看他猛搔脑袋舌头打结的窘态也很有趣的!

6、父母以身作则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5

由于数据量大,每次插入耗时3个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效率。

因此,修改了系统的算法,将此表中只存储当天新增记录。将此表truncate后,第二天执行对此表的update操作时,非常耗时。表中有2亿多条数据的时候,此Oracle sql语句耗时59秒;表中有300万条数据的时候,此Oracle sql语句耗时几个小时。

咨询DBA后,得出结论,需重建索引。重建后,6秒完成此操作。但第三天问题依然出现。DBA正在查找原因。难道每次truncate表,都需要重建索引?

对于这个问题,DBA也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推测主要原因是Oracle复杂的查询优化算法。最终,DBA给出的解决方案:

1.truncate table....2.drop index.....3.insert data.....4.create index...5.analyze table table_name compute statistics;

重新生成统计数据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6

无法停止USB通用设备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方法

一、USB无法停用的原因

1.USB设备中有被其他程序所使用的文件,需要关闭相应的程序后才可停用。简单的可以直接注销一次就可以解决.

2.若是复制东西以后停止的,这样内存里可能会有U盘里的链接,可以选择复制其它文件一下,再去停止优盘,一般会停掉。

3.确认usb设备与主机之间的数据拷贝已停止,还在传数据呢,当然停不了。

4.有时explorer.exe进程经常会造成usb设备无法删除、某个文件和文件夹删不掉的情况,解决方法是打开任务管理器里的进程列表,关掉explorer.exe,然后再添加新任务explorer.exe(界面恢复了),最后再试着删除usb设备,此法最常用。

5.还有的时候,有些程序正访问着u盘或移动硬盘上的文件,比如一个xxx播放器正在播放移动硬盘里的电影,播放器还没关呢,当然也就删除不了移动硬盘。有时候虽然把播放器关了,可是任务管理器里还留着那个播放器的进程,停了那个进程就能删了。不仅播放器如此,对其他程序亦然。在比如,用qq传文件,保存地址直接选u盘时,传完若不把QQ对话框关掉就不能马上安全删除u盘,关掉对话框若还不能解决,直接关掉QQ就行。

二、USB无法停用的解决方法

1、将杀毒软件的“开启所有监控”改为“关闭所有监控”此时再退出USB设备,即可成功。取出U盘后再开启所有监控,或是将rundll32.exe进程关掉.再试试看!

2、可以尝试启用“为快速删除而优化”功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将闪盘插到USB接口,然后在系统桌面上用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图标。

(2)依次展开“属性→硬件→设备管理器→磁盘驱动器”,找到“USB Flash Drive USB Device”。

(3)双击打开“USB Flash Drive USB Device属性”对话框,随后切换到“策略”标签。

(4)选中“为快速删除而优化”项,单击“确定”按钮保存退出。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7

关键词: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成因 治理对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中通货膨胀的现状

自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内物价上涨速度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通货膨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2010年以后更是面临了经济危机的危险,国际上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测算指标,即CPI,一般的情况下当CPI涨幅大于3%时经济学上就定性为通货膨胀,在2011年的时候我国CPI的增长幅度达到5.4%,已经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连续19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环比实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平均月上升幅度在5%以上,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平均上涨幅度在10%左右,不断上升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速度引起了经济环节相关主体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速度。大量数据显示,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和成长的前提下,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二、造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浅层原因

1、自然灾害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自然灾害首先导致的问题是粮食的减产,由此引发国内食品供应紧张,之后其他商品的物价也开始上涨,除此之外国家在2010年对水电,天然气进行了价格的调整,使水电,天然气的价格上涨,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国内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由于中国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也得到上涨,这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后导致材料成本的增加,推动了各种物价的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不断上涨,同时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地价,房租的上涨导致生活资料费用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提高,工人工资的提高与商品成本的提高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

3、全球化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将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大幅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拉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将国内价格低廉的原材料运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与组装,生产成成品后以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抬高了发展中国家商品的价格,中国自进入21世纪后大幅度引进国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使国外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高价出售,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二)深层原因

1、国际游资的流动

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慢慢的复苏回暖,人民对经济的信心增加,中国在近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海外最大的铁矿石购买国,世界铜消费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大幅度兴起,国内出现了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出现贬值,推动了以美元为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元,在大宗商品上需求旺盛,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上涨自然推动了国内商品价格的上涨。

2、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由于贸易逆差的上升,人民币面临着巨大地升值压力,为了避免人民币升值速度过快,人民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国内货币量发行太多,市场流动的货币过多,导致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中国资金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也影响了股票,房地产等资产的贬值。

3、资产的重估推动了金融信贷的扩张,继而放大了总需求。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的金融信贷也是推动中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的重估使企业抵押融资风险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银行金融信贷的扩张,另一方面银行金融信贷扩张又导致股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和银行金融信贷扩张相互推动的局面,使中国连续几年出现了泡沫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中国在近几年居民存款量巨大,使得银行流动资金巨大,流动资金增多加剧了银行对房地产行业和股票的信贷,国内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的现象,投资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理性,使得房地产行业大幅度发展,推动了原材料的总需求。

4、成本价格上涨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导致通胀压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上游产品价格涨幅过快,高于下游产品增长速度,由于一定的原因,上游产品价格的增长速度对下游产品价格的增长影响不大,但是当上游产品价格增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带动下游产品的增长,形成国内产品全方位的增长,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也是导致通胀的原因,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但是中国国民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达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受房地产和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影响和带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产能过剩是最大的特点,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力。

三、新形势下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优化国内货币市场结构。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外汇储备日益扩大,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中和外汇储备,解决我国的通货膨胀,但是这种方法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首先要控制货币的供应量,货币的供应量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增加投放基础货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要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来控制通胀,减少实际中流通的货币,稳定市场商品的价格,因此,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在2010年到2011年的两年内进行了12次对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在2011年6月的时候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越多,可冻结银行体系中的流动资金也越多,控制货币的供应量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的流动性,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规范金融市场,使经济的发展走向健康化的道路,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2、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在西方国家等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是最合理的,因此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首先要优先发展服务业,金融行业等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刺激国内的消费,以此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合理的发展,以人民的消费需要为中心进行生产,可以有效的避免产能过剩的现象,除此之外还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因此要继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另外国家要加大对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国内产业进行自主创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的健康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3、控制投资的增长。近几年来投资过热是导致国内泡沫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房地产行业发展过剩,商品房不能及时的销售出去,使银行资金不能及时的收回,影响了活动资金的使用,其次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建筑建材的价格上涨,使生产成本过高,也拉动了国内其他商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就是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合理的发展导致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产能严重过剩,因此首先要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控制增长的速度首先要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泡沫性的增长,使经济的发展平稳健康,在2011年的时候国家出台了商品房的限购令,每个居民限购两套商品房,以此来抑制房地产行业增长过快的现象,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降低,资金能够顺利的融入到市场之中创造效益。

4、控制外汇和汇率政策,首先就是允许银行之间进行外汇交易,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开展外汇资产交易,在政府发行的债券有限的情况下央行可以外汇回购实现外汇所有权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交易,减轻央行的外汇储备,通过这一方法由央行和商业银行构建人民币汇率的完善机制,使人民币在合理的水平上保持稳定。

5、加快国内粮食的生产和供应,粮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的物资,不管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粮食永远是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第一道防线,保证粮食的供应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措施,因此首先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正常,其次要保证粮食供应的正常,在此,国家近几年来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幅度增加,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保证粮食的生产,国家要直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补贴,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等等,做好防洪抗旱和农作物病虫害的管理工作,对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等等进行相关的补贴,减轻农民生产粮食的负担,保证粮价的稳定,开拓粮食收购渠道,保证粮食的组织和调运。

四、应对新形势下通货膨胀的具体措施

1、要加大农产品的供给,短缺商品是引起物价上涨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加大短缺商品的供给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要做到加大农产品的供给首先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转变落后的经济模式,改变以往小户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鼓励现代农业和集体农业的生产,其次要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要让农林牧副渔业共同发展,提高对农村的管理。

2、在短期内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减少流动资金,通过对流动资金的控制,可以使现实生活中可使用的资金减少,可以有效避免商品因供给量减少导致的物价哄抬的现象,稳定商品的价格,但是提高储蓄的利率只能在短期内实行,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使企业投资环境恶化,影响经济的发展。

3、改变财政的支出结构,由于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国内很多人出现了浮躁的心理,虚荣心过度放大,政府的决策过程中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兴建形象工程,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待遇也高出正常的规格,每年的三公费用数目惊人,财政方面的费用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政府部门要改变财政的支出结构,减少三公消费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方面的支出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4、调整出口的结构,在传统的商品出口中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和农业产品以及矿业资源为主,这种商品的附加值过少,没有创造出相应的利润,不能更大程度的为中国经济创造效益,甚至造成资源的外流和浪费,因此在稳定出口规模的同时要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增加加工密集型商品的比重,对于一些消耗过大的商品要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加大税收力度,减少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商品的生产,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部门的监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很容易受到别国的影响,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经济自由化的前提下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取消不合理的金融交易,加强对经济部门的监管,减少不稳定的经济因素。

参考文献:

[1]郑华钧.浅析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之间的联系[J].经济师.2012(3)

[2] 王辰. 切勿推倒通货膨胀的多米诺——基于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的实证研 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4) .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8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本周,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消息源于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的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媒体人杨永平微博讲了个故事,或许只是个段子:某自来水厂带瓶自来水去荷兰参观人家的自来水厂,并请他们检测。结果是,重金属严重超标,达不到欧洲污水排放标准。

段子未必可信,但折射了国人对自来水危机的心态,而自来水危机,又应置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机中。有网友戏谑说:中国人就是一张化学周期表——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聚氰胺;2009年,瘦肉精;2010年,地沟油;2011年,染色馒头;2011年,牛肉膏;2011年,毒豆芽;2011年,塑化剂;2012年,皮鞋胶囊;2012年,人造猪耳;2012年,“农残”茶;2012年,甲醛白菜;2012年,蓝矾韭菜……

新鲜韭菜上竟有蓝色粉末,摸一摸还会染蓝手指。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市民在市场里购买到了“蓝矾韭菜”,商贩为了保鲜而给蔬菜喷上了蓝矾水,过量食用可能造成铜中毒。最近的蔬菜界有点热闹,先是传出卖白菜的菜农为保鲜而在白菜上喷上甲醛,当百姓还在思考怎么应对甲醛白菜的时候,蓝矾韭菜又来了。近日一些不法菜贩为了给韭菜保持保鲜,竟在在韭菜上喷蓝矾水。专家表示,蓝矾吃多了会腹泻,严重者甚至肾衰竭而死。“蓝矾是一种工业化学原料,在和蔬菜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渗入蔬菜中,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一次食用多量可能造成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导致急性胃肠炎、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南昌、沈阳、郑州、大连等城市均作了市场调查,未发现蓝矾韭菜。关于“猪肉白菜炖粉条的忧郁”的一则凄凉段子也在微博广传。问:“粉条,怎么只你一个人来了”?答:“猪肉前些天出了事,来不了;白菜这两天也出了事,也来不了……”不过,网友迅速补充说,粉条也来不了啦,请自行搜索“墨汁粉条”、“硫磺粉条”。

“易粪相食”,话糙理不糙,我相信能得到社会广泛的共鸣与认同。自己制造的垃圾食品,自己当然不会吃的,但是,当我们被垃圾食品包围、蒙蔽时,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食品。譬如,我不吃含工业明胶的果冻,却难免不吃工业明胶造的胶囊;你不吃含瘦肉精的猪肉,却难免不吃地沟油;你不喝有毒的牛奶,却难免不喝含农药残留的茶叶……无论愿意与否,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现在我们吃的有些不是食品,而是垃圾;我们身体补充的不是营养,而是“毒素”。当“问题食品”呈泛滥之势时,“易粪相食”堪称现实生活的形象写照,这是国人共同的悲哀。更让国人费解和愤懑的是,虽然我们已经到了“易粪相食”的尴尬境地,虽然三聚氰胺、“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震惊中外,但“问题食品”还是频繁曝光,行政机关部门的市场监管依然乏力,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根有毒的豆芽、一桶地沟油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外原因;既有生产者问题,也有消费者、监管者问题。下面我门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讲一下。

1.源头控制不严: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但是,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动物的生理活动,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心向钱:对于一个负责任的食品企业而言,提供安全的产品应该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严格。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严些,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大企业如此,而不少的小企业呢,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有一些不法食品生产者为了短期的金钱利益,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擅自使用各种化学方法“伪装”或“美化”产品。

3.消费者: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消费者维权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难的困境,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食品发生质量问题,责任不易认定,消费者举证存在困难,经营者往往推卸责任;鉴定费用高,面对高额维权的成本,消费者往往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过程中索证难及自身索证意识差,也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4.管理部门:多头管理。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媒体曾批评《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食品安全监管引人关注》,对于多头管理的危害,消费者有目共睹,出了问题,哪个部门都有责任,哪个部门都不负责,所以,有必要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5.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对于食品进行免检,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其次还有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处理慢,推诿扯皮现象比较突出。

6.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 3 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7.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盲目跟风报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有头无尾,过度膨胀了某些所谓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恐慌。

8.转基因食品大量上市,安全与否尚未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食品安全埋下了一个潜在的炸弹。例如,我国大豆市场以及与此相关的大豆制油企业几乎全部被外国尤其是美国控制,转基因大豆油和其他大豆制品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食品领域一定的比重,所以它的影响也是极广泛的。一旦转基因食品爆发问题,那么后果不可想象。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

1. 强化企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不能仅仅把重点关注在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种植或规模养殖,控制原料质量。

2. 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源头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农牧业中化学制药的使用,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3. 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对策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越发明显,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浮出睡眠。为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而达到通过提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使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转型的顺利。[关键词]保障 社会问题 市场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要求而逐步确定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我国现行的保障体制还很不完善。如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日益重要起来,它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关系到政治局势的安定。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能否顺利渡过这一关键时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要的保证。因此本文就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实施状况,针对一些问题做出分析。

一、我国社会保障值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合理

1.存在的问题

国家包揽过多,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同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没有完全从过去多功能合一的单位制角色中转换过来,也有着较重的负担。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存在供给等级制平均主义的事实,在社会保障供给上,我国存在着混合制度,有还补充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严重滞后,这些问题都凸现出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合理性。

2.具体表现

从国外经验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都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但从我国的现状看,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是企业支付,少量部分由国家补充,个人很少缴纳。不能很好体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负责原则。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向企业统筹的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20%—30%,如果再加上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和住房公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的筹资比例之合,平均水平已超过工资总额的40%,而向个人筹集的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3%—5%。而在供给上,政府职员和国有企业单位职员享有收益基准制的保障。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职工更多的依靠自身公款的积累,农民家庭则主要依靠自己家庭积累来保障养老及医疗。这似乎隐藏着有可能存在按人或地区划分,区别执行收益基准制及供款基准制的混合制度。这种体制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不能根据工作努力程度不同而实行区别对待。

(二)社会保障责权关系不明确

1.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责任中,转制成本太高,而且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责权脱节,相互推卸责任,造成了真空的漏洞地带,再加人缺乏风险和责任约束机智,也给我国社会保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2.具体表现

剧世界银行的推测,我国城镇国有单位的职工养老隐形债务约3万亿元;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推算,城镇职工的养老金隐形债务规模达到了10万亿元。地方政府把欠缴随意支配

动用所产生的社保基金收支缺口,作为争取中央财政补贴的依据;政府对地方的社会保障的收支和缺口的真实性缺乏审计和监督,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中央补贴成为地方挖中央,填不满的黑洞。目前,社会保险基金基本上处于地方政府的分散管理之中,而且目前的分散管理因为缺乏责,权,利与风险分担和约束机制,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随意动用和支配社保基金,使得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三)社会保障资金存在严重隐患

1.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资金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筹资困难。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分散,混乱,缺乏监督,社会保障资金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2.具体表现

我国尚未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报站资金筹措机制,资金来源单一,单靠征缴的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基金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约束力差。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还没有立法,社会保险基金征收部分无法强制征收社会保险基金,企业个人拖欠拒缴社会保险基金的情况十分严重。

二、解决对策

(一)实现社会保障机智的多层次,多形式,增强市场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社会保障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说,社会保障基金要按需分配,不能一刀切。社会最低生存费用,失业者和退休者,健康者和不健康者,有人口负担和没人口负担,子女在不在义务教育期,费用都是不同的,应该把最低生存费用层曾分解。个人收入和积累能够满足社会平均生活费用支出的,社会没有补助的必要。社会补助的只是社会平均生活费和个人支付能力的差额。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当前电子信息,数字化迅速发展,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保障形式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多样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如果在社会保障方面支出过快。势必会影响国家积累基金的增长,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或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国家经验,即建立起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同时努力发展商业保险和民间互动。通过商业保险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介入,构筑一个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防卫,多渠道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公平与效率兼顾。这样有利于建立低保障,高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市场在地域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同时通过鼓励企业为职工选择商业保险投保,有利于增强企业吸引力,在市场争夺优秀人才。

(二)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确立好明确的责权关系,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切忌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政府要加强力度在这方面严防死守。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应该共同协作,三方不要推卸责任。毕竟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实现全面社会化的程度,目前仍要靠这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善。用配套的法制方案来监督者以责任关系。

(三)建立以全民为对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

做到覆盖面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总结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企业各自负责养老已基本结束,企业和国家包揽难以为继。我国是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如不动员全社会的参与,建立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难实现的。社会化统筹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历史上对老职工欠下的硬性债务。发行特重债券,社会保障债券等。社会保障是全体公民平等享受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全体公民承担供款的义务。从整个社会保障来看,必须是社会化筹集资金,全社会调剂使用。这就是说,社会保障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使用收入转移的办法来保证困难人群的最低生活需要。保障资金转移

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越高。要解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社会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在广大职工的所有企业,城乡基层干部和有关部分领导中树立这种全面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四)扎实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

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全面理解切实实现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社会化是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树立全民保障的观念。现代社会保障乃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保证社会成员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安全,提高社会福利的公共计划和福利制度,使全体公民平等享受正当的权利。全体社会成员不分性别,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分职业,不分城乡,不分工作单位的所有制属性,不分个人身份以及用工制度,一律都是社会保障的对象。都有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我国是社会注意国家,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所以必须树立全民保障的意识观念。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很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长远利益,既要保证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有利于树立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社会负担。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租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此外,我们还应该依据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熟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发展为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借鉴西方国家健全的社会保障,从中照片到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社会保障道路。[参考文献]

[1]邓大松:《中国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2]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内蒙古科技大学实习报告封面下一篇:奶茶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