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2024-07-19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共8篇)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篇1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 从1978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发生了四次明显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79-1981, 第二次是1984-1988, 第三次是1993-1996, 第四次是2003-2008年。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股市就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 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 而经济低迷时期各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国际大量游资的流动等, 使我国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2 文献综述

狭义的通货膨胀通常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 社会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的、公开的上涨。这一定义将通货膨胀等同于物价上涨。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 物价上涨是指社会物价总水平的全面上涨;第二, 物价的上涨是持续的;第三, 这种物价的上涨是公开的。广义的通货膨胀除了包括狭义通货膨胀之外, 还包括隐蔽型的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由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不同, 国内外经济学家大致将通货膨胀的定义分成两类:一类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性普遍上升的经济过程;另一类观点认为只有货币数量过度增长引起的物价上升才称为通货膨胀, 即流通中的货币超过实际货币需求量, 引起价格总水平持续性普遍上升的经济现象。

3 因素描述

由于对通货膨胀的内涵认识不一, 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

3.1 GDP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GDP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基期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的统计范围包括一切产品和劳务, 也包括进出口商品, 所以它能反应社会总物价水平的趋势。

3.2 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该指标的优点是资料容易收集, 能够直观反映消费者的价格负担, 可以逐月公布, 可以较快地反映价格趋势。

3.3 生产价格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生产价格指数, 在我国即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因此, 该指数也常被用来测度通货膨胀。

就中国本身而言, 通行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还有生活费用指数;实际工资指数;利息差额指数等, 在这里选取CPI作为测度通货膨胀的指标, 是基于数据的方便搜集和数据本身所拥有的代表意义。

根据经济学知识, 对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做出以下选择:国民生产总值GDP;货币供给量M2。

4 数据收集以及模型的估计

本文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获取了1990-2010年21年的cpi, gdp, m2数据。

由于所选取的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所以首先对各组数列做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以避免伪回归。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1:

经检验, CPI GDP M2均为单整阶数为1的平稳过程, 接下来验证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进行协整检验以后得到的数据如表2:

以上数据显示得出迹统计量及 (λ—max) 统计量均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24.275 96和17.797 30, 这说明研究的几个变量之间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关系, 这就保证了接下来的OLS回归不是伪回归。

OLS回归:

我们对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方程如下:

CPI=0.654 888 011 7×GDP-0.011 192 092 33×M2+30.138 990 82

得到R2=0.733 324, D.W值为0.852 686, 效果不好, 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 得到模型具有二阶自相关, 重新回归得到如下模型:

CPI=0.750 504 339 2×GDP+0.167 785 878 8×M2-2.609 447 078+[AR (1) =0.777 312 15, AR (2) =-0.274 2520 211] (1)

此时R2=0.948 641, D.W=1.871 522, 这说明模型对CPI与GDP, M2之间的关系拟合优度好, 并且没有存在残差自相关, 模型 (1) 就是我们所求。

在上述 (1) 式中GDP系数比M2大得多, 就说明在影响CPI上面, GDP比货币供应量明显, 我国公布的GDP是名义GDP, 名义GDP=实际GDP×通胀系数。CPI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 所以GDP越高, 通货膨胀系数也会相应的上升。

5 政策建议

治理通货膨胀, 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 在宏观上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办法, 在微观方面通过引入市场竞争,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企业改革来促进企业成本的下降。

具体可采取下面措施:

1) 控制货币发行量, 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针对近一段时期的物价上涨和投资过热, 央行已经数次调高准备金率, 但是, 由于这一措施的滞后效应, 效果并不能在短时期内显现, 而应控制信贷规模, 抑制过热投资冲动。

2) 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引导居民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事实上由于居民收入增加, 需求扩大造成的物价水平上涨是与经济增长相吻合的, 短时期的供求不平衡造成的物价上涨是可以被调整的。

摘要: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 通货膨胀的产生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已经并且会继续影响我国的发展和普通人民的生活。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 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使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避免恶性的通货膨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供给,GDP

参考文献

[1]史纹青.中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2]R.布托.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M].刘锡良, 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3]姚大鹏.对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现象的研究[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5.

[4]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5]唐毅亭, 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9) .

[6]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陈恪, 孙勇.我国改革开放后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篇2

摘要:作者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趁势,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如何进行通货膨胀治理的一些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

今年召开的两会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2011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自2010年5月份首次超过官方的控制目标3%之后,便逐月走高,截至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本月CPI同比涨幅4.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进入通货膨胀阶段是不争的事实,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

1.2010年11月,美联储继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宣布推出第二轮货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计划让美联储在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同时宣布,将在之后的各月中逐步实施这一计划,预计每月将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作为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使全球再次面临流动性泛滥的冲击,我国自然也不能避免。为刺激本国经济,缓解债务危机,美国实施这一货币政策等于开动起印钞机,其中一部分钞票用于购买中国的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大量美元流入中国,银行、企业、居民都不愿持有美元,在市场上卖给中央银行,同时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进行对冲,央行购汇,就要向市场吐出相当数量的人民币,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央行吐出了将近20万亿人民币。而由于量化宽松、零利率的政策,增加的外汇储备再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也越来越大。投资既得的利益也不能完全弥补先前投放的大量基础货币,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贸易顺差过大也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表中,经 常项顺差在2007年占到GDP的10.6%,2007年后的三年在逐步下降,2010年降到GDP的5.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比经常项差额要小得多,但也是顺差。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币增强了流动性过剩,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3.为渡过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我国自2008年底逐步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 政策。这一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有利于重振人们的信心,经济有过热的转向,大家比较乐观,从而引起资产价格大幅上升,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价格上升较快,又给投资和消费带来很大刺激。受此刺激,很多做实业的人开始转向投资,炒房产、股票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产泡沫,通胀压力。

(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输入型通胀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组成部分。前面提到美国开动印钞机,一部分钞票用来购买中国产品或在中国进行投资,而另外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使其价格上涨。以及最近国际局势动荡也是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0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另外供给全球海运炼焦煤市场50%以上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今年因洪水严重而影响全球炼焦煤供给,给钢铁业另一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不小压力,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依赖高达75%。据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运往中国的基准铁矿石价格自2010年11月初以来上涨20%,达每吨178.3美元。这些因素均会致使工业原材料成本上涨,由此引发的进口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对我国影响巨大。

2.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加剧了我国通胀。我国现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需求较大,而农业科技欠发达,无法释放更多的劳动力到非农业部门,尤其是继春节之后,各地均现用工荒,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再加上国家进一步努力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继续上涨。而由于人口上升,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再加上上游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据去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工资上调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增速13年来首次超过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这一成绩的背后,也预示着成本推动是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又一原因。

(三)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就业人数多,对通胀的发生也形成一定的压力。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并有过热风险,GDP增长速度为10.3%,创下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经济快速增长,会大量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推动物价大幅度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1.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增加关键设备关键技术的进口,尽量减少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不损坏贸易利益的同时,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减小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流动性过剩。

2.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力求社会供需在动态过程中达到总量的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使经济尽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通货膨胀时期,政策必须改为稳健的或者是紧缩的,因此我国应当适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以及收缩贷款等方式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控制好信贷货币总量。而选择性在发展滞后的部门中使用财政政策有利于调整市场的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而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作用于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减少税收,能适量增加有效需求。并且我国财政政策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承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为改革提供财力保障的历史任务,不到非常时期,不宜实施过分紧缩的财政政策,因此,近期在紧缩总量的调控方面应以货币政策“从紧”为主导,财政政策发挥适当配合作用,使其在总需求调控方面的影响尽量保持中性,并在增加有效供给方面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3.我国处于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中,国际性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自然会对我国有很大影响,且难以控制。因此,我国应加强有效的监管,及时作出多变的对策,同时加快币制改革和汇率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其适应多变的国际形势。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尽早尽快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同时考虑尽量考虑到本国所能承受的因油价上涨带来的对相关产业、行业上中下游可能产生的通胀压力,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国内粮价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国际粮价震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只有这样,对主要因国际油价和粮价的持续攀升带来的输入型通胀才能有所防范与抵御。

4.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例如改善农业基础措施,增加农业装备条件,农业创新科技与应用,培养高素质农民等,从根本上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也可以通过减免税费额度,给予农民一定补贴,加大对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等措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旦农产品价格下降,将会有利于整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稳定消费者信心。5.政府应妥善管理公众通货预期行为。一方面在国内健全价格监督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相关价格信息,增加政策的透明度,通过不断地释放政策信号,对公众的心理预期进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在建立完善对国际性热钱流动的检测预警机制的同时,通过对汇率稳定性的管理,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套汇操作,消除热钱流入意愿,稳定资产价格。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篇3

关键词: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治理

一、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一) 进出口贸易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 从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分析。自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特征, 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由2002年的16.69%提高到2011年的33.49%。而且在进口的初级产品中, 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到80%以上。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值的占比却逐年下降, 从2002年的8.77%下降到2010年的5.18%。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由2002年的83.31%下降到2011年的66.5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步走高, 从2002年的91.23%提高到2006年的94.54%, 此后一直保持在94%以上的高位。可见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大量进口包括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 通过加工制造, 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我国经济表现为对国际上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双重依赖。如果国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经由进口传导, 首先推动PPI上涨, 最终会推动CPI进一步上涨, 从而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其次, 从我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走势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 2010年12月商品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4.0%, 其中工业用农用原材料、有色金属和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居前, 分别为32.1%、32.1%和26.5%。去年以来粮食、有色金属、贵金属等商品价格均涨势迅猛, 西亚北非地区产油国局势不稳更进一步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从粮食以及食品价格来看, 因主产区减产, 国际粮价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迅速攀升, 油价快速上涨及全球谷物库存急速下降, 助推国际粮价屡创新高。从铁矿石来看, 实行了近四十年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于2010年宣告终结, 转而采用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新的定价机制令铁矿石价格与市场需求变化联系更加紧密, 价格波动也更为频繁。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就会带动各部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上升, 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 并最终由输入型通货膨胀转化为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再次, 从进口商品税负角度分析。由于我国进口商品需缴纳关税、增值税等流转税, 随着进口商品特别是工业用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税负明显加重, 无疑也推高了输入国内商品的价格, 或者提高了国内工业制成品的成本进而推高了价格。此外, 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的对外依存度高且无定价权, 国际垄断企业肆意提高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 而政府无法通过相应的限价措施缓解企业成本的上涨的压力。

(二) 国际资本流动输入通货膨胀

首先, 持续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流入, 导致本币投放增加。自2002-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 (亿美元) 依次为304.26、254.68、320.97、1020.01、1775.08、2643.40、2981.26、1956.89、1820.83。持续的贸易顺差, 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国内基础货币大量投放。

其次, 外商投资增加,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 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 从而使外汇占款高企, 增大了流通中货币投放的压力。

理论上讲, 外汇储备的积累一方面表现为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增加, 另一方面表现为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和其他形式储备货币的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和货币乘数的作用, 成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然后, 通过货币因素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 进而推高了PPI、CPI, 加剧了通货膨胀。

可见, 通过对输入型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对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初级产品进口的依赖以及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累积效应, 成为引发我国通货膨胀爆发的主要原因, 也是直接原因。

二、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原因

政府投资驱动型与出口导向型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导致经济结构扭曲, 弱化了市场的修复功能, 是我国形成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政府投资驱动与出口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是持续的投资增加。随着2005-2007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大,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投资的手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明显的政府投资驱动与贸易拉动交替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会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一是政府高投资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必然加重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的情况下, 只能依赖进口解决, 被迫接受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 进而推动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高涨;二是高投资容易加剧产能过剩, 对国有企业的高投资, 更加助长国有企业对上游产业的控制, 过多的产能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出路;三是持续的高投资财力不可能长期支撑, 有可能促使政府进一步加重税负或者增大赤字, 从而使政府更加深度干预经济, 导致市场作用受限, 失去自我修复功能;四是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民间投资的被挤出, 加剧了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与之相伴随的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同样扭曲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首先, 持续贸易顺差下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导致央行通过投放基础货币增加国内的流动性, 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其次, 次贷危机后, 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通过贬值拯救美国经济, 这就以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人民币预期升值, 进而带来热钱的大量涌入, 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再次,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国际市场, 通过大量进口原材料、大量消耗能源与污染环境以及利用廉价的劳动力, 出口工业制成品, 赚取较少的加工费。一旦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爆发, 国内经济就会受到重创。结果造成了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贬值, 通胀压力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扭曲现象。为防止热钱的大量流入, 央行一直慎重加息, 维持着国内人民币存款的负利率, 资金价格被严重扭曲, 从而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 使流通中高货币量长期累积, 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三、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治理

从短期看, 需要采取相应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控制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 减轻对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从长期看, 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提升产业结构, 扩大内需, 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一)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从深层次解决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释放我国的内需潜力, 关键在于扩大消费。在当前政府投资不可能短期削减的背景下:首先, 要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把增加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着力点。把投资增长更多的与扩消费、惠民生结合起来, 实现一举多得。其次, 增加消费需求, 重点在于增加中低收入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问题, 各级政府要重视收入分配改革,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明显放慢, 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实际增长9.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 剔除价格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8.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实际增长7.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剔除价格上涨因素, 比上年实际增长10.9%。收入的增长低于同期GDP的增长, 更是低于税收的增长。再次, 要正视我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乏力, 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世界奢侈品的消费大国, 尤其是通过出境旅游购物。这说明我国目前贫富两级分化严重, 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和劳资关系, 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用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 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还有就是推动产业升级, 在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将产业链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如上游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 下游的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积极发展如信息咨询、担保服务、风险投资、信托租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降低原材料及能源消耗, 减轻环境压力, 增加产业附加值, 逐步降低对国际大宗初级产品进口和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的依赖。

(二) 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 加强流动性管理, 抑制物价上涨

从长期看, 治理通货膨胀的治本之策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但从短期看, 必须减少流通中过多的货币量, 这就需要加强对货币的流动性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中央银行而言, 一要分析和预测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动态, 掌握好宏观紧缩的力度和节奏, 继续运用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的调节、出售央行票据、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及浮动幅度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货币供应量;二要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 增强外币市场活力, 增大汇率弹性, 发挥对进出口贸易和投资的调节作用, 逐步降低外汇储备;三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赋予商业银行依据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自主定价的权利, 中央银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节, 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成本, 发挥市场利率对资金流动的调节作用。

由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变, 在一段时期里, 经济增长仍需要通过投资和净出口来拉动。不过在运用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时, 要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 不与企业争利, 主要发挥对民间投资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财政政策运用要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在财政收入政策调整中, 积极运用税收政策, 通过对中小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免税, 以及财政补贴或贴息的办法, 推动这些企业的发展, 扩大就业;通过转移支付, 支持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 增强其抗通胀能力;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制度改革, 调节不同收入者税负。在财政支出方面, 向民生方向扩张供给;积极支持城市化进程, 缩小地区差距;继续扶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禽类的生产, 改善市场供给;将一定财力用于教育、医疗卫生事业, 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等。

总之, 引发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既有直接原因, 更有深层原因。因此要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既需要在短期内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遏制物价上涨势头, 又需要长期努力, 通过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能力, 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李学荣.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论坛, 2011.1

[2]陈全功, 程蹊.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路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4.2

[3]黄慧慧等.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及机理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8.4

[4]康波, 冷崇总.关于输入型通货膨胀问题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08.9

[5]林建华, 任保平.中国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宏观经济长期稳定的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 2009.4

[6]李梦凡.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和解决路径[J].北方经济, 2011.3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篇4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以来, 次贷危机影响迅速扩大, 己经从金融行业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升级为国际金融危机。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不同步, 这就导致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洪水源源不断冲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使得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速减缓、物价水平上升、热钱冲击与汇率升值等多重风险。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中国当然不能幸免于难。

从国内来看, 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乡二元结构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压力。因此, 未来一段时期内, 我国仍有可能面临不确定性的通货膨胀风险。

(二) 研究意义及目的

经济增长与价格稳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 本文正是要深入探究次贷危机以来, 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原因, 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防范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通货膨胀水平提供借鉴。次贷危机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 既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也有内部自身宽松政策的助推。因此, 本文将研究内部冲击、外部冲击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内部冲击, 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外部冲击, 本文将重点考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以及国际油价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冲击。

(三) 国内文献评述

当前国内学者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引致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输入性通货膨胀、制度性通货膨胀。目前, 国内学者对于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己经很深入, 视角几乎涵盖了理论上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所有可能原因。通过研究国内学者相关文献, 主要是运用统计方法对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 (1) 利用国外学者的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代入中国数据, 进行实证研究; (2) 通过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差分广义矩等模型, 代入相关影响变量数据, 直接对我国通货膨胀率进行实证研究。数据选取上, 多以月度、季度的同比时间序列数据为主。但从研究结论上看, 对于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成因, 不同分析框架的分析结果不尽相同。这些都为本文留下研究空间, 本研究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 对次贷危机后我国通货膨胀成因问题的一次深入探索。

1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研究

关于通货膨胀本质上是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 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 不同经济学派的理论之间差别较大, 主要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货币主义、结构主义、理性预期、供给学派、输入性等通货膨胀理论。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之间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如果通货膨胀率被所有人预期到, 则所有的合同都将在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率基础上重新签订, 人们也将不得不根据通货膨胀率重新制定经济资源的价格, 导致菜单成本的产生。根据费雪方程式, 通货膨胀率上升将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即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将增加, 因此个人持有的货币量将下降, 个人去银行取现的次数增加, 导致鞋底成本产生。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具有以下两种经济效应:一是再分配效应, 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将会影响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川和实际收入水平;二是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实际上是建立在货币幻觉基础上的。由超额总需求引起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将使产品价格增长幅度超过工资增长幅度, 企业利润增加, 刺激企业扩大生产, 进而社会总产出增加、失业率下降, 此时通货膨胀具有促进产出效应。

2内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一) 内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从内部冲击来看, 主要是我国为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增长, 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从2009年开始, 我国GDP增速开始触底反弹, 甚至在2010年1季度实现12.1%的GDP增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也拉动钢筋、水泥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致使PPI高企, 导致CPI上升压力加大, 从这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从2010年开始, PPI开始超过5%并持续走高, CPI也在这一年的四季度开始再次跨过4%。此外, 为保证4万亿投资资金到位、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压力, 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开始显著增加, 大量新增的银行贷款也导致货币供给量增速过快, 大大超过社会总产出增长速度, 其结果就是引发通货膨胀。

(二) 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事实

外部冲击主要包括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即热钱涌入、人民币相对升值, 进而导致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引发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发生后, 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货币持续走低的情况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开始上涨。

3计量分析

(1) 计量模型选择

本文计量模型选取Gordon (1996) 提出的三角模型, 该模型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形, 从通胀预期、需求拉动、供给冲击三方面研究通货膨胀。

(2) 数据选取:所有变量都选择从2007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

(3) VAR分析

VAR模型由Sims在1980年提出, 是描述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非结构化模型。VAR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采用联立方程的形式, 将每一个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出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4) 次贷危机前通货膨胀对比实证研究

为研究模型中各变量在次贷危机之前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并与次贷危机之后形成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上述变量从2001年1月到2006年12月的月度数据, 用相同的实证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输出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本期给CPI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 其对自身的正向扰动将持续3个月时间。 (2) 固定资产投资对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前4个月。 (3) 国内M2对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主要发生在前3个月。 (4) 美国M2对我国CPI的正向冲击作用从第1个月开始, 持续4个月左右时间。 (5)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CPI具有负向冲击作用, 且作用时间持续较长, 但前半年的影响作用更大。 (6) WTI对CPI的作用比较微弱。

(5) 实证结果总结

根据上述变量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后的计量分析结果, 本文给出以下三方面结论: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十分显著, 次贷危机发生后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程度虽然有了很大程度下降, 但其对CPl的贡献度仍超过50%;内部冲击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大, 相比次贷危机之前, 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增加了近1.5倍, 正向冲击作用推迟2个月发生, 并且仅发生在前6个月;不考虑通胀预期, 外部冲击对c Pl的贡献度可以达到36%, 说明外部冲击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通过上文分析, 笔者发现次贷危机后我国先后发生的两轮通货膨胀, 既与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 也有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首先, 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最大, 次贷危机之后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贡献度达到55%。此外, 与次贷危机之前相比, 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大幅度降低, 说明次贷危机后国内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冲击作用在增强。因此,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对降低民众的通胀预期十分重要。

(二)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1) 财政政策建议

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的观点“经济发展是持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多样化以及结构变化的过程。”我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的高速发展后, 资源环境瓶颈凸显, 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中低收入到中高收入转变的转型时期, 经济转型升级己势在必行。第一, 政府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破除地方政府唯GDP的发展观念, 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结构;第二,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 要坚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思维、摒弃经济发展的短视思维, 不能为经济一时增长而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投入刺激方案;第三, 降低经济对投资的依赖不是要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合理有序地对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进行投资对改善经济增长瓶颈、增强经济增长长期动力仍是必要的。

(2) 货币政策建议

次贷危机发生后, 为应对经济增速减缓和随后的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货币政策出现了较大波动, 本文实证结果也表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作用迅速且持续时间较长, 据此, 笔者给出以下三点货币政策建议。第一、要实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 政府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第二、确定货币政策时要警惕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三、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进程, 逐渐放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浮动范围。

摘要:2007年以来, 我国经历了两轮通货膨胀, 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 科学地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对有效治理我国通货膨胀意义重大。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对我国通货膨胀成因进行分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重点通过VARZ方法对变式的Gordon三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通胀预期对通胀水平的影响最强, 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 外部冲击虽然没有内部冲击影响程度大、但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最后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内部冲击,外部冲击,通胀预期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篇5

一、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第一, 流动性过剩、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主因。2010年M2达72.58万亿元, 同比增长19.7%, 相当于美国的1.21倍。而同期我国的GDP总量, 大约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我国货币支持经济发展的效率太低了。这么多的流动性, 自然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大量资金因寻找获利机会, 会率先进入以股市、房市为代表的资产市场, 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带来土地价格和房租的上涨。

第二, 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复苏节奏很不一致的大背景下,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释放货币, 美元作为“新兴”套息交易工具横行于各类资产中, 全球经济显然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而黄金、铜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却创出新高, 这直接传导到中国国内的资源价格和物价指数。

第三, 贸易顺差会加剧通胀。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一定会拉高商品价格, 理论界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 意味着中国大规模工业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依赖国外市场的消化, 否则就会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 供大于求, 物价骤跌。大量中国商品净出口到国外, 同时出口商赚取的巨额外币收入一般要兑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市场流通, 结果就是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少了, 货币多了, 价格上涨了。

第四, 要素成本上升推高物价。长期以来, 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 凸显为产品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而要素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 即便是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也不是由市场说了算, 但从目前来看, 要素红利几乎被分享殆尽, 要素成本呈上升趋势。而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 工资在集体协商制度框架下, 也交替推高了劳动力工资的涨幅。“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连煤炭也要进口了, 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 能源供求形势更加严峻。

第五, 内外游资将助推资产价格泡沫。目前, 人民币境内存款利率为2.75%, 美联储的存款利息几乎为零,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增强的情形下, 旨在从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双重套利的国际游资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 国内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积累了数目可观的财富, 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是当务之急。内外游资汇聚形成一股强大的民间资本力量, 在投资理财渠道有限时, 只能涌向房地产市场、股市、农产品期货市场等等, 这也是新世纪以来, 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二、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中国要在政策目标上明确区分控制通胀和抑制增长的界限。既要有效控制通胀, 也要有效促进增长、有效创造就业。不能简单地实施“紧缩”政策, 要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有紧有松, 过度的抽紧银根会使经济冷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时, 既不能损害中国竞争力, 又不能将人民币依附于美元, 谨慎有效地利用利率和汇率两个杠杆。

一是增加供给。既然这轮通胀是美元诱导的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引起的, 那么逐步降低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依赖, 尽可能地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自足, 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其中的关键是增加供给。这就需要创造有利于增加供给的政策条件, 特别是资本性投资需求的供给, 加大房地产的投入、耐用消费品的投入, 简单的紧缩政策反而不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控制热钱和流动性泛滥。将流入的热钱吸纳进蓄水池, 同时重拳打击非法热钱;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市场预期, 避免国际游资套利的冲动;由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较大, 使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 国际游资通过贸易、资本和金融项下等多种渠道流入我国, 加大了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冲击。因此, 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扭转这种局面,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体系, 有效控制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控制其他资产泡沫, 防止资产泡沫诱发M2的增长。

三是消化存量货币。从理论上看, 存量货币的消化, 往往通过五个渠道, 一是提高货币使用的范围, 包括货币的国际化和国内的货币深化;二是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包括经济活跃程度的下降, 直接融资市场的萎缩;三是货币的多倍收缩, 包括贷款的回收, 坏账的核销等, 往往伴随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四是通过流动性结构的调整, 将存量货币在时间上进行重新配置, 期望在未来经济规模扩大, 消化历史上的多余存量货币;五是控制通胀与资产泡沫, 限制货币的使用, 出台限制购房政策, 紧俏物质的配给等。货币存量的调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未雨绸缪、精心筹划。

四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稳定股票市场运行, 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 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创新融资方式, 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一定的外汇储备是国家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 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 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 在安全、流动和收益性的前提下, 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 及时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六是将政策重点从“保增长”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促进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目前, 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稳固, 宏观调控在总量上不能紧缩, 但需要必要的微调, 有效缩减流动性。

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6

通货即是流通货币, 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通货膨胀中的通货指的是现实中的货币存量。它不仅包括货币, 还包括活期存款、支票、储蓄存款、共同基金以及小额定期存款等, 也就是货币供应量M2。一般而言, 当经济生活中的很多商品和劳动价值在一段时期内都发生较明显的价格上涨时, 就可以说这个时期经历着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的概念问题, 虽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但是这些学者都没能给出一个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当前, 我国很多经济学家依然是依靠物价和货币量的变化来了解通货膨胀的问题。当物价不停的涨, 而货币的供应又在不断的增多, 而且经济也出现过热的现象, 也就是发行的货币量要远远多于经济需要的交易量的货币, 这样就会使得货币贬值, 而物价上涨, 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种类有多种, 按照不同性质分为这么几类, 以幅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温和的、爬行的、奔腾的以及恶性的这几种;以原因来分, 分成本推动型、为需求拉动型和混合型三种;以预期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预期的和非预期的。

2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

2011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仍使人记忆深刻, 然而如果从物价指数来说的话, 2011年的通货膨胀远远不及2008年, 然而2011年的通胀却让人们觉得压力更大, 主要是因为2008年的通货膨胀主要体现在猪肉和石油这两种商品上, 而2011的通胀则发生在更多的商品上。例如, 应用与生产上的各种生产资料都出现了价格的上涨, 而且生活资料也价格上涨, 上涨最厉害的是小杂粮类, 如绿豆、薏米、黑芝麻等价格成倍飞涨, 绿豆贵过猪肉, 薏米仁一斤接近20元。2011年10月, 全国CPI涨幅达到了4.4%。其中食品价格更上涨了10.1%。除此之外, 很多日用品和蔬菜都大幅上涨, 而且最基本的两大生活资料大米和棉花也大幅的涨价。最终农产品的大幅涨价导致各种食品等也出现大幅的价格上涨。

和过去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这次的通货膨胀虽然和1988年以及1995年的两次要轻, 但是这次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却和上两次的完全不同。1988和1995年这两年里的通货膨胀可谓非常严峻, 然而通胀的时间并不长, 不到一年就恢复正常了。而这次的通货膨胀政府在调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通货膨胀表现出一种温和的态势, 同时也宣泄得比较慢, 在政府的积极调控下, 每年的涨幅都控制在5%以内, 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大, 依旧需要长时间才能缓解这种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CPI增长4.5%, 2012年我国CPI增长2.6%, 这样的数据基本是正常的可控的。然而因为劳动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等原因的影响, 通胀系数仍然较高, 2013年政府调控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

3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3.1 超额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 指的是一个经济体中, 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

通过货币的流通强弱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是流通中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1987年的是3645.2亿元, 2010年的GDP是39.80万亿元, 也就是说到2010年GDP增加了109倍。同样, 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1987年是859.45亿元, 2010年是72.58万亿元, 增长了844倍。也就是说, 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 我国基本上是超额的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 2000年, GDP为8.9万亿元,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13.5万亿元, 其是GDP的1.5倍, 2010GDP为39.80万亿元,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72.58万亿元, 其是GDP的1.82倍。并且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进一步的拉大。这就是说, 如果要促使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上, 那么M2的规模就不利于控制。由此可见, M2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所以,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的经济的较快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大量货币的超量供应, 这种经济的增长不是经济技术的效果, 也不是产业升级带来的效益, 而是依靠国家的货币投放和较低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来维持的。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依赖货币的投放, 也就给通货膨胀制造了更大的压力。

3.2 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

(1)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劳动力成本增加的原因:其一,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进而影响到了劳动力的日常生活成本, 日常开销增加。其二, 为了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劳动者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其三, 进入新世纪后,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初显成效, 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即将结束, 同时,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民优惠政策的提出, 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在缩小, 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从而使得很多产业中的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 这促使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2) 能源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劳动成本的增加, 同时也影响了农产品的价格, 促使粮油等产品价格不断上升, 从而导致各种食品和生产原料等大幅涨价。各种能源以及原材料的涨价也增加了制造业的成本, 从而促使商品涨价。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 再加上恐怖分子活动不断, 国际市场的各种投机行为, 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

2003年开始, 各种能源资料价格一路飙升, 当时的铁矿石才30美元一吨, 而到了2013年每吨要120美元。这促使了相应商品的价格上涨, 也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压力。

3.3 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

改革开放实施后, 我国在进出口商品上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贸易顺差逐渐增大, 从而使得我国逐渐向着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从1994年至今, 中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 2013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外汇储备在2012年年末已达33116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4.10%。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升就业率、改善国际收支, 促使外汇储备增加等等, 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问题。贸易顺差持续的情况下利好促使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导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也将增加, 国内流动性增加, 也就给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

3.4 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是此次中国通货膨胀的外在条件

以美国为例, 其在应对次贷危机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 包括传统的政策手段、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经济刺激方案、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出台《住房和经济恢复法案》等。在2010年11月, 美国政府为了更好的应对次贷危机, 进行了第二轮的货币政策, 向市场投放了6000亿美元。

但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 这些政策不能从根本上促使美国经济的状况, 然而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同时也促使其他国家利用美元进行套利, 更加加剧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其次, 美元的贬值促使更多的国际资本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 从而以对冲基金的形式进入国际中的各种原材料和商品中,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以美元为主要结算形式的石油、粮食等价格的大幅度涨价, 加剧了全球的通胀压力。

4 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4.1 应实行松财政紧货币的调控政策组合

在形成这次通货膨胀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所以要改变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 形成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例如, 2012年就在政府的调控下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策略, 从而使得调控更加的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然而松紧适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或许更加能促使通货膨胀的缓解。而且宽松的财政政策最好能持续一定的时间, 并且具有更加准确的针对性, 特别是以提升收入、改善民生之类的。

4.2 调控房地产市场, 尽快平稳回复到一个理性的水平

我国政府要在房地产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便促使房地产的开发进入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发展水平。从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他们的房地产泡沫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的房地产所带来的房价高升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 而仅仅去控制通货膨胀这将是不可能的, 而且还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从提高首付比例到限贷限购, 我国政府现行的调控房地产措施多是从需求方面着手, 对于开发商的限制则相对较少, 也没有相对的调控措施。此外在廉租房以及经济适用房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而房产税则有可能被附加到租房者的身上, 且房屋租金的提高又将进一步刺激房地产的价格提高。房地产投入中很大一部分是购买土地的成本。所以, 政府今后应该更多地考虑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进行调控, 政府可以对土地转让价格进行政策性指导, 降低房产的土地成本。

4.3 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促使内外部比价更加容易进行, 更好的调节国际收支, 还有利于减缓外汇涌入, 以及外汇储备过快的增长, 进而压制通货膨胀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资源有限的国家, 需要大量进口一些商品, 所以调整外汇就可以更好的缓解由于外汇涌入而带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完善浮动汇率制度, 促使人民币的汇率能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发展, 可以更好的促使收支平衡,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设备条件, 加强农业创新及其应用, 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 这样从根本上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缓解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同时, 可以采取减免税费, 给农民以一定的补贴, 开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 减免过桥过路费用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了控制通货膨胀, 促使产品价格的合理和平衡, 就要防止价格的波动过大。但是在控制通胀的过程中, 政府不能强制压制产品价格, 要以政策引导等方式来进行, 同时可以借鉴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 加大对各类商品的补贴等。

4.5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因此, 每一个国家出现通货膨胀都可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影响, 所以在处理通货膨胀问题上国家之间也要进行密切的合作。对于本轮通货膨胀的治理, 更应该是这样, 为此, 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力度。各国应加强对国际游资出入境的监管, 首先, 每个国家都要规范对外贸易、投资等各种资金的流动;其次, 各国均应强化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时的真实性审核意识,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不良资金的动向, 也可以有效防止各种撤资带来的问题, 进而促使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二, 让热钱有序的参与实体经济。在治理全球流动性涌入各国这个问题上, 首先, 就是要控制热钱的源头;其次, 合理的疏导进入各国中的热钱, 从而减轻对经济的影响。政府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热钱能参与经济实体, 这未必不是一件利用国际资金发展本国经济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娅, 朱珊珊.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与中国式治理[J].产权导刊, 2011, (03) :43-45.

[3]王丛莲.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1, (03) :173-177.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 篇7

第一, 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2010年、2011年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微调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但由于我国央行独立性较差, 货币政策一直从属于财政政策, 导致货币供应量一直处于超发状态。从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 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从41.78万亿元, 已经增长到了85.16万亿元。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来看, 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 可能通过CPI爆发, 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第二, 国内成本上升推动了CPI的走高。近年来, 国内各种初级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 加上劳动力、土地、服务费用等成本的上升, 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居高不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经济蓝皮书》, 2003-2010年农民工年均工资平均增长10.2%, 近三年涨幅明显加快到17%左右。土地成本也出现趋势性上涨, 特别是农业生产成本上涨明显, 以2005年12月为基期, 到2011年3月, 牲畜产品上涨70%, 农业服务费用上涨50%以上, 农业生产资料上涨40%。在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下,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 通过价格机制的传导作用, 进一步推动下游各种成品价格的上涨。

第三, 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国际贸易因素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国内采购价格势必进一步攀升, 从而进一步助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升。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为挽救欧债危机而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影响, 全球流动性泛滥,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可兑换货币, 我国也一直饱受国外转嫁通胀之苦。

二、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分析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 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当前, 我国政府被赋予了太多职能, 而发展经济本应由企业唱主角, 现实却是由政府越俎代庖。政府在发展经济中, 本身就有一种不断加大货币发行量的冲动。近年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 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相继投入数万亿资金用于投资, 而如此大规模的信贷资金注入必然导致市场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发展经济本来就不是政府的强项, 政府应该转变职能, 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垄断,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把发展经济的主角交给企业扮演。

第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从过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上来。首先, 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 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移到以消费为主, 投资、出口协调发展的路子上来。其次,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 鼓励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最后, 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尤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影响较大的成品油、天然气、水、电等价格机制的调整, 消除价格倒挂现象, 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

第三, 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短期来看, 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速度, 可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 对冲进口价格上涨, 减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当前, 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 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采取更为灵活和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借助于汇率的上下波动来调节我国的进出口需求, 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起到维护国内经济平衡发展和物价稳定的作用。另外, 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子上已做了较多尝试, 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 降低企业承担的外汇风险, 化解由于储备货币贬值带来的通胀压力, 我国应加大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逐步使人民币真正国际化。

第四,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近年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 并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贫富差距的拉大, 弱化了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工薪阶层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 我们实行的是“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 资金、技术短缺导致在初次分配中占有较大份额。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在二次分配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同时, 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抗通胀能力。

第五,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策手段, 有效管理通胀预期。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整顿流通市场秩序, 稳定市场物价, 加强市场监管, 特别是对基础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管理,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物价调控体系,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炒作行为, 保障市场供给。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工具, 通过加大对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信息的报道和宣传, 提高政府公信力, 合理引导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 坚定市场信心, 避免物价螺旋式高涨而引起经济大起大落和居民心理恐慌。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 篇8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它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三种类型。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即由于产品成本增加所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产品价格水平的提高。它又分为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能源、原材料及农业等生产部门属于上游产业, 其产品属于各行各业所必需的中间投入要素, 当这些部门由于各种不利因素而产生供应紧张的局面时, 产品价格上涨, 其价格上升会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传递关系传导至下游产业, 导致各行业原材料和工资成本的普遍上升。由于企业内部消化成本上升的能力有限, 加上工资成本存在着只能升不能降的“刚性”, 因而产品成本的增加就会推动全社会产品价格普遍上升。

二、我国当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

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 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一) 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是当今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石油也是我国的主导产业, 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几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 无论是工业生产, 还是居民日常生活, 都离不开石油等能源资源, 因此, 能源价格的不断走高, 使得工业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推进涨价压力, 并最终会导致零售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其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猛增, 石油资源的暂时不可替代性, 使得各国对石油资源产生了依赖, 而不可再生性使石油显得更为稀缺, 供不应求。二是欧佩克国家产能有限, 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几乎都处于满负荷产油状态, 产能提升空间十分有限, 无法满足不断提升的石油需求量, 加上欧佩克企图通过减少原油产量来保持高油价, 国际油价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三是作为世界石油主要产地的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 局势不稳, 严重影响到石油的生产和供应。四是长期以来石油出口主要以美元计价, 美元汇率的下跌使得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收益减少, 迫使其不得不通过提高油价来保持利润空间。

我国的石油大量依靠进口, 国际间的高油价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 造成了国内油价的居高不下, 增加了国内企业的成本负担。

(二) 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农产品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作粮食, 作为基本的生活资料;二是作为其他下游产业的主要生产要素, 农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 必然导致居民生活成本以及下游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

从国际上看, 国际粮食供需趋紧, 国际粮食储备已跌至三十五年来的最低点, 粮食价格处于高位运行, 并有继续上涨的可能。由于石化能源日趋紧缺, 油价上涨, 生物能源受到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粮食作物被用于转化为生物燃料, 导致全球性粮食供给总体偏紧。尤其近几年来, 美国开始大规模用玉米生产乙醇, 导致玉米价格节节攀升。同时, 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 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历史低位, 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将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国内方面, 近年来, 国内粮食价格持续快速上涨, 这包括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国人口众多, 粮食需求量巨大, 另一方面, 由于农药、化肥、农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民种粮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收入增长缓慢, 使得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从而导致粮食供应无法大幅增长, 使得当前国内粮食供需仍存在缺口。其次是粮食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食品消费升级, 对猪肉等肉类消费品的需求大幅提高, 而一段时间以来, 由于之前养猪利润较低和“蓝耳病”疫情影响, 生猪供应不足, 导致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同时, 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了对于玉米、大豆等饲料的需求, 加上受国际影响, 制造生物燃料等所需工业用粮持续增加, 导致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而近年来频繁的旱涝灾害和今年年初的雪灾更是雪上加霜,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加剧了粮食供给困难。

(三) 劳动力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力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而生活消费成本的上升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社会上产生了要求工资上涨的呼声, 加上新劳动法的颁布实施, 从法律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利益, 增加企业工资成本的支出,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

三、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

在以上几方面因素的推动下, 企业存在着充分的涨价理由和强烈的涨价冲动, 若不及时加以控制, 物价上涨将会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政府调控物价的主要手段包括价格管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其中, 价格管制手段在短期内有效, 但会抑制市场内在的供需平衡机制, 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从促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 应从源头性和体制性因素入手, 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尤其是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 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 调整进出口规模, 建立完备的粮食和能源保障机制, 充分保证国内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

(一) 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

1、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增加种粮农民的补贴, 从源头上保障最基本的粮食供应。

在种粮成本不断上升, 进城务工工资较快上涨的局面下, 政府应提高粮食收购价, 同时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包括对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 鼓励农民种植粮食,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保障粮食供给, 同时,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 建立起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和通常的粮食流动通道, 保证粮食产销通畅, 这是解决中长期粮价上涨压力的最基本而又最有效的途径。

2、调整进出口结构, 提高国内的粮食自给率。

在国内粮食供应偏紧, 价格上涨的形势下, 应调整进出口的政策, 适当扩大粮食进口规模、限制出口并严格控制工业用粮, 充分保证国内粮食供给, 提高自给率。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均低于国内, 因此可以通过下调进口关税、提高出口关税的办法加大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 不仅可以平抑国内粮食价格上涨趋势, 还可以减少贸易顺差。

3、通过财税政策发展生猪生产, 保障生猪供应, 稳定肉类价格。

建立母猪保险和补贴相结合的制度, 增强饲养者抵御重大病害、灾害等风险和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 切实保障饲养者利益, 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做好猪蓝耳病以及其他生猪疾病的防控工作。同时运用政府调控手段, 完善和建立预警监测体系和储备制度, 熨平生猪价格波动。

4、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 特别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同时应出台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财税政策, 并想方设法提高广大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和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 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二) 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其他对策

1、加大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新能源的研发, 减少对能源资源进口的依赖性, 建立国家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

我国东海和南海蕴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 应抓紧研究提高勘探技术, 加大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石油资源自给率, 稳定油价并减少进口依赖。同时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降低能耗, 并积极开发替代性能源和绿色能源, 力争摆脱对单一能源品种的依赖。建立起完备的能源供应和保障体系, 不仅从有利于平抑物价波动, 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而且对于国家安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物资储备制度, 稳定消费者价格预期。

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市场买卖的主观预期所决定的, 消费者如果在主观上相信商品供应不足、价格将会上涨, 就会愿意接受卖方报出的高价, 甚至可能出现恐慌性抢购。此时, 就需要政府及时向市场提供供需信息, 稳定市场情绪, 改变消费者预期, 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政府力量, 增加供应, 保持供需平衡。消费者一旦相信供应充足, 其强烈需求自然会消退, 价格也就失去上涨的动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建立完善的物资储备及应急措施十分重要, 不仅可以防止社会突发事件、减小自然灾害的影响, 也可对短期市场供给变化予以调节。政府应建立重要商品如粮食、肉类产品等供应和储备预警系统, 并将信息及时对外公开发布, 消除消费者的恐慌情绪。

3、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力度。

货币政策是对付通货膨胀的重要工具之一。提高利率可以抑制经济过热、稳定物价, 同时可以促进股市、楼市的健康发展, 因为它将促使企业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继而转向债券、股市等其它融资渠道, 从而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 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育;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显著的局面下, 人民币升值也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商品进口价格, 从而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同时还可以促进进口, 减小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本身也是货币紧缩手段, 相对于同样量的外汇涌入, 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的基础货币投放可以相应减少, 从而降低发生通胀的可能性。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 对于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过热, 物价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迹象明显。在引起本轮通货膨胀的因素当中, 原材料价格和工资价格上涨所引起的成本推动起了主要作用。因此, 研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有助于深入理解本轮通货膨胀现象, 合理运用宏观政策进行调控, 平抑物价波动, 缓和过热的经济形势。分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成因, 才能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吴树青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赵涛缓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当代经济, 2007 (12) .

[4]莫乃兴利用财政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科技信息, 2005 (9)

[5]刘冰, 马岩, 王金萍食品价格上涨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吗今日浙江, 2007 (16) .

上一篇:聘任制度下一篇:计算机实训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