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成因

2024-10-02

通货膨胀成因(精选9篇)

通货膨胀成因 篇1

一、通货膨胀的界定

通货膨胀是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 它的出现与纸币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研究的基础上, 各国给通货膨胀界定了不同的含义。

我国《经济大辞典》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流通中纸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根据此定义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现象,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一是, 从货币现象来看, 货币供给量是否超过了经济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二是, 从物价水平来看, 货币的增加是否引起了一般物价水平或总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幅度的持续上涨。

《美国大学辞典》给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意即国家通货的过度膨胀或增长, 尤指因发行不能兑换硬币而引起的过度膨胀。”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 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这种观点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 即每单位商品、服务用货币标出的价格, 同时又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二是“总水平”。说明通货膨胀关注的是各种商品和劳务的总的物价水平的波动;三是“持续上涨”。说明通货膨胀的价格波动是一个过程。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对于通货膨胀, 按照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大致归纳如下:

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可分为两种类型:平衡的通货膨胀, 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按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公开型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上涨;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工资水平没有下降, 物价总水平也未提高, 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准却下降的一种情况。

按物价上涨速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超级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超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超过100%。

按通货膨胀预期可分为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预期的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指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 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预期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的发生在人们的预料之内。

按通货膨胀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体制型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产生原因分析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的探讨, 比较流行且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学说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理论

由于需求的变动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 统称为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是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中存在对商品和服务的过度需求, 而这种需求超过了社会的总供给, 从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失去平衡, 产品供不应求, 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种理论通常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更进一步分析, 能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又有两个文面:投资因素和货币因素。从投资因素方面来看, 如果社会的利率水平和投资效益的状况有利于扩大投资, 则引起投资需求的增加, 投资增加会给市场产生两大压力:一是直接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二是投资转化为消费基金, 诱发消费基金的膨胀, 从而拉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进而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产生通货膨胀。从货币因素方面来看, 主要是货币的供给量过多, 而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现金投放增加, 现金是流动性较强的货币, 它在银行体系内成为基础头寸, 为派生存款创造条件, 它在银行体系外, 会加倍地形成购买力。

以上均以假定总供给给定不变为前提的, 如果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 则物价总水平不变;如果总供给的增加小于总需求的增加规模, 则物价总水平缓慢上升;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丝毫引不起总供给的增加, 则需求的拉动将完全作用到物价上。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可以用图1加以说明。

图1中, 横轴Y表示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纵轴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AD为总需求曲线, AS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是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表示全社会的需求总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表示全社会的供给总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社会总供给曲线AS可按社会的就业状况而分成AB、BC与CS三个阶段。

(1) AB阶段的总供给曲线呈水平状态。这是因为社会有大量的闲置资源或失业, 故总供给的增加能力很大, 供给弹性无限大。当总需求从AD1增加到AD2时, 总产出从Y1增至Y2, 而物价并不上涨。 (2) BC阶段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意味着社会上闲置的资源已很少, 故总供给的增加能力也较小。此时, 总需求的增加促使生产资源价格的上涨。因此, 总需求从AD2增到AD3时, 总产出虽也增加, 但增加幅度减缓, 同时价格水平开始上涨。 (3) CS阶段的总供给曲线呈垂直状态, 意味着社会上不存在任何闲置的资源, 此时, 供给曲线完全无弹性。这时总需求从AD4增至AD5时, 总产出不再增加, 只会导致物价的上涨。

关于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 我们可以以1984年和1988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

1984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的威胁, 其一是来自投资失控。1983年我国转入重点建设阶段。首先, 全民所有制的基建猛增, 1984年达735亿元, 比1982年增长32.6%;其次, 集体所有制投资高潮相继出现。这两股并行的投资热, 造成了投资失控。其二是消费基金失控。1984年我国社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 而消费基金却比上年增长22.3%。1984年底, 我国城乡居民结余的购买力近2 000亿元, 相当于居民货币收入的近60%和国民收入的36%。投资失控, 消费基金膨胀, 导致总需求过多地超过总供给, 我国经济明显出现了需求过剩, 供给不足的特征。在总量失衡的情况下, 价格改革随即进行, 导致物价上升。

1988年开始出现的这次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消费需求的膨胀。由于前几年价格改革全面展开, 尤其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使市场物价水平连续不断上升。在一直保持高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下, 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突变, 从而直接引发了居民储蓄增加额比正常趋势少了300多亿元, 大量的资金投放市场, 使得同年市场货币流通量增长31.8%。相应地,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7.8%, 致使零售物价上涨18.5%。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人们以为通货膨胀只有一种, 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其前提是总生产能力不足, 总供给不及总需求。可是5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却发现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种由供给或成本方面引起的通货膨胀, 当时经济学家称之为“新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发展曾经历过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最初是人们把成本上升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工会之要求提高工资率。稍后有人发现, 这一观点不完全符合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 即在工资增长的时代利润水平也同时提高。于是, 有人将它概括为“卖方的通货膨胀”。所谓“卖方”包括出卖劳动、出卖财产劳务和出卖产品在内, 只要是通过协议或自行定价使他们的出售价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 就会推动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形成通货膨胀。现代学者通称之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以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词并行使用。

该理论侧重于从供给或成本方面来分析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在总供给方面的变化。它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企业为转嫁利润损失不断提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

此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 强大的工会组织和雇主集体议定工资, 并且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率的增长率, 这就导致企业的成本提高, 而生产者为了不减少自己的利润收入就会相应地提高产品的售价, 如果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就必然引起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价格的上涨又会反过来引起工资的提高,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螺旋式上升运动, 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

(2)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此理论认为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为自身谋取过高利润, 而过高的利润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这既会引起以此为原料的企业产品成本的上升, 又会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致使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成本增长的速度, 引发通货膨胀。

(3) 进口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在开放经济中, 如果一国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导致该国的生产成本提高, 从而商品价格上升而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其形成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在这种情况下, 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渠道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 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而以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 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可以用图2说明。

在图2中, 横轴Y代表总产出或国民收入, 纵轴P代表价格水平。在总需求为AD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 生产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从A1S上移至A2S和A3S, 致使总产出从YF下降到Y2和Y1的同时, 物价水平从P3上升到P2和P1。

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

此理论是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即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 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

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可用图3来表示。

图3中, 由于需求拉上, 总需求曲线由AD1上升到AD2和AD3, 由于成本推进, 总供给曲线由A1S上升至A2S和A3S。综合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作用, 物价则沿EFGHI呈螺旋式上升。

关于供求混合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可以以1992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为例。

1992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 从原材料价格来看, 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8%, 1993年又在此基础上增长近40%。两年中, 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使我国原供给就相对不足的投资品更为紧张, 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1993年在1992年上涨的基础上,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全年共上涨了35.1%, 导致全年工业产品销售成本上升28.5%。从工资价格来看, 尽管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 1992年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了25.5%。此外, 由于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和人民币汇价大幅下跌, 通过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推动了产品成本的上升。从需求拉动方面来看, 自1992年下半年以来, 全国各地兴起了投资热, 尤其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据资料显示, 1993年,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 542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 190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70.7%, 新开项目、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均超过上年同期一倍多。投资的40%通过支付工资等形式转化为消费基金, 从而, 直接转化为对消费品的需求。1993年, 按年初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供给为35 666亿元, 比上年增长27.5%。社会购买力38 270亿元, 比上年增长28.4%。供需相抵,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2 604亿元。据有关资料显示, 到1993年3月末, 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92年增长了46.2%, 消费物价水平的上涨率已高达15.7%。1993年投资价格指数上涨2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4%, 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涨14.7%。1994年元月份, 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23.3%。

4.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

经济活动中, 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相同, 有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快, 有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慢, 有些部门正迅速发展, 而有些部门正逐渐衰弱, 有些部门同国际市场密切联系, 而有些部门同国际市场相隔离。这样, 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经济部门概括为两个部门, 一个是“先进”部门, 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 迅速发展的部门和同国际市场接轨的部门;另一个是“停滞”部门, 如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 正逐渐衰弱的部门和同国际市场相隔离的部门。“先进”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快, 从而其工资增长率也较快;“停滞”部门的生产率提高慢, 从而其工资增长率也应该较慢。但是, “停滞”部门要求向“先进”部门“看齐”, 从而使其工资增长率水平高于其应该得到的工资增长率水平, 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产生通货膨胀。

四、结 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着总结了通货膨胀形成的四个一般原因, 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 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只有一个。它像许多疾病一样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这些因素又是相互交织, 形成恶性循环的机制。因此, 对于某个具体的通货膨胀现象的形成原因我们不可以作简单分析, 而要综合这些一般原因, 同时结合具体的经济环境才能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

[2]黄达.货币银行学 (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周炳文, 张国兴, 李国和, 宋宏业.财政与金融[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8.

[4]胡寄窗.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5]吕益民, 张宇.通货膨胀概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0.

[6]丁冰.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7]安虎森, 赵国柱.谈结构性通货膨胀[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4) :39-42.

[8]肖惠.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 1994, (6) :23-26.

[9]曾康霖.要研究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殊性[J].金融研究, 1994, (11) :10-12.

[10]江观伙.我国通货膨胀发生机理的系统考察[J].农村金融研究, 1994, (11) :30-34.

[11]沈月娣, 俞栋.试析近年来国内的通货膨胀现象[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1) :29-34.

[12]钱保生.江西1994年通货膨胀研究[J].当代财经, 1995, (3) :8-14.

通货膨胀成因 篇2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成因

我国近年来产生的通货紧缩现象,除了受国内市场转型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我国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因素,进一步打压了市场应有的活力,加剧了我国通货紧缩局面。

(一)银行信贷政策的错位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政策原因

在我国经济相对过剩必然导致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如何缓解经济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压力,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但从我国实际执行的结果来看,却存在着大量与拉动国内需求和缓解通货紧缩压力相冲撞的政策性内容,如对银行金融机构以存款规模评价其经营业绩的政策,导致了银行信贷的自身政策冲撞,一方面国家试图通过降低银行存款利率,阻挡民间储蓄存款,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各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取得经营业绩,又会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民间储蓄存款,产生削弱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客观效果。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的初衷是好的,但仅仅将限制银行不良资产作为一种单项政策出台,又会出现“卡死一头,放活一头”的政策不配套现象。近年来我国银行金融机构所以出现“惜贷”与广揽存款现象,虽然控制了不良资产却增加了负债损失,其根源在于我国各项信贷政策的不配套和导向上的偏差与错位,这也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主要政策原因。

(二)政府公共经济的错位和融资流程受阻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体制原因

1、政府公共经济的错位。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公共经济投资存在严重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变,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纠正公共经济的投资“错位”问题。政府投资于一般竞争领域形成的投资越位,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压力和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府与民争利和对民间投资的“排挤效应”,这种现象在短缺经济时代还不十分突出,但在过剩经济条件下,不仅会降低经济发展效率,还会压缩民间投资空间,打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缺位,一方面无法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上游环境,导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市场经济发展开辟新兴产业发展道路,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拉动力。我国近年来民间投资领域狭小和民间投资的动力缺乏症,不仅与我国经济成长所处的特殊阶段有关,也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体制有关,公共经济投资错位,制约了民间投资和消费,加剧了我国通货紧缩现象。

2、融资流程受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质是一种贷款需求型经济。亚洲金融危机后,使我们认识到高负债借贷型经济的危险性,为了降低金融风险,我国在对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和采取措施加强信贷监管的同时,对融资渠道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内容有: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允许发展股票和基金投资项目。这就开拓了“国民收入—资本市场和居民直接投资—企业投资”的直接融资渠道。然而,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并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容量有限,证券的场外交易和资本地区性的一级半市场因监管问题而无法拓展;深沪两市股票的价位已经很高,新股和基金在有限的市场内上市过多过急,会导致股市下跌;上市公司总体上效益欠佳,使居民投资于股市的兴趣下降;基金投资在我国刚刚开始,缺乏精明的基金经营管理者,盈利水平不十分理想等。结果,通过资本市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流程受阻。再从居民直接投资于企业看,由于职工内部持股的诸多限制,股份合作制的诸多问题以及私营企业的投资需求适应不了供给对需求的要求。这样,虽然国家数次降低存款利率想从银行分流出较多的储蓄进入直接融资渠道,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三)债信文化的缺失是加剧我国通货紧缩的社会原因

债信文化是一种自由交易、借债还钱、损害赔偿的理论、传统和行为规范,它在支配和调节人们之间的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体制过渡,但在意识形态上,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债信文化却十分缺乏,出现了许多背信弃义、食言悔诺的行为,借债不还、欠钱赖帐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一方面造成民间严重的资金拖欠,使“三角债”的债务链条越拉越长,波及范围越来越广,资金拖欠规模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我国民间资金的政党流通和运转,另一方面,民间借债不还的赖帐心理和行为,也使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按期收回,产生了大量呆帐和死帐,致使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银行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由此造成的金融风险,不得不在发放贷款方面慎而又慎,最终导致人们常说的银行“惜贷”行为,通货紧缩现象也就更显凸出。

二、缓解我国通货紧缩的相关对策

(一)搞好信贷政策协调,扩大民间信贷资金流通规模

从扩大民间信贷资金流通规模,缓解通货紧缩角度考虑,我国信代政策应该进行如下调整:一是对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放弃现行的用存款规模、不良资产额度等各种单项指标考核其经营业绩和经营状况的简单做法,改为银行盈利率等综合指标考核评价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状况,以充分体现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内在要求,防止银行不顾盈利状况而盲目吸收存款和不顾负债损失而盲目拒绝贷款现象。二是对贷款客户,必须建立其可能面向金融系统和整个社会公开的个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档案,对其资质、资信状况及其履约情况一一记入其信用档案。这既是在整个社会建立债信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事先防范个别贷款者偷逃债务或变相偷逃债务行为,同时还有利于银行金融机构对资质、资信和履约能力较好的客户放心提供贷款,从而克服银行贷款负责人对信贷资金贷出容易回收难的恐惧心理,真正做到择优放贷,促进银行信贷资金的正常流通。

(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拉动民间投资和刺激民间消费

从当前和今后时期来看,我国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是政府逐步退出一般竞争领域,把政府兴办的非自然垄断产业转让给市场主体兴办和经营,可能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在保持既有产业经济规模不减小的基础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营效率。二是政府在退出一般竞争领域的同时,可以用置换回来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投资,从而在政府退出越位和弥补缺位的过程中,不仅增大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还有利于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投资结构。三是通过政府财政制度改革和适当增加财政的保障支出,能够适当缩小我国居民间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削除产业经济发展中的消费“瓶颈”效应,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是通货的基础,由体制改革牵动的经济增长,同样有助于缓解我国通货紧缩局面。

(三)倡导债信文化,建立债信制度,巩固债信基础

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来看,倡导诚信文化、建立诚信制度,已经成为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从可计量、可操作和便于实际执行的角度考虑,债信文化、债信制度是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倡导债信文化、建立债信制度和巩固社会的债信基础,是解决当前社会经济问题的重中之重。倡导债信文化,就是在明晰私人产权和保护私人产权的基础上,使整个社会形成自由交易、欠债还钱、损害赔偿的良好文化氛围;建立债信制度,就是依法明确私人产权和依法保护私人产权,对于侵犯私人产权、侵害他人利益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欠债不还、逃避债务等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除,制止债权债务关系方面的背信弃义、食言悔诺行为。只有以债信文化为内涵,以债信制度为保障,才能形成巩固的社会债信基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我债赖帐问题,进而加速社会资金流通,缓解通货紧缩局面。

当前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研究 篇3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 我国也未能幸免。幸运的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果断决策下, 我国迅速实施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从而使我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然而,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从09年下半年开始至今, 我们承受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尽管政府出台各种措施, 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本文查阅2009年1月到2011年3月的CPI数据并根据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遴选出可能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 建立了静态回归模型来试图对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进行定量研究, 并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一) 通货膨胀定义

当一个经济体内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持续的上升时, 宏观经济学称这个经济体经历着通货膨胀。通常, 我们利用GDP折算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和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描述通货膨胀, 而由于CPI与人们消费息息相关, 所以CPI应用最为普遍。

(二) 近期通货膨胀特征描述

2009年1月以来, 我国CPI经历了从正转为负, 并在2009年11月再次转为正并且一直持续至今的过程。2010年下半年以来, 特别是进入10月份后我国CPI一直在5%左右的高位运行。如表1所示:

从数据特征来看, 我国CPI数据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第一, 从2009年2月到2009年10月, 这一阶段由于金融危机的时滞作用我国CPI为负, 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影响;第二, 从2009年11月到2010年9月, 这一阶段由于我国迅速实施经济刺激计划, 经济开始复苏, 物价上升, CPI数据由负转为正, 并且迅速增长;第三, 从2010年10月至今, 由于担心经济下行而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流动性充裕, CPI在5%左右的高位徘徊, 居民和政府越来越关注通货膨胀。

(三) 计量模型分析

根据经济学理论,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有货币、经济需求、成本、预期因素。因此我将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工业增加值 (GYZJZ) 、粮食价格food_price、物价预期指数 (ex_price) 作为各因素的对应指标。并辅之以外汇储备增长率 (foreign_reserve) 、汇率 (exchange_rate)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income) , 原材料能源价格指数增长率 (RPI) 等指标,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的解释通货膨胀。各项数据图表2所示。

4.汇率 (exchange_rate) 为人民币对美元, “-”号表示人民币升值。

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

方程式1 说明:

*预期物价指数、粮食价格, 外汇储备, 狭义货币以及原材料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有影响。其中, 预期物价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0614百分点;粮食价格指数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2598个百分点;外汇储备增加1个百分点, CPI会相应增加0.0428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指数, 增加1个百分点CPI会相应增加0.1120个百分点。

*方程显示, 狭义货币增加1个百分点, CPI则会减少0.0563个百分点;这与经济理论不相吻合, 我们要以经济理论为首先选择, 其次才是计量模型。

*作为代表需求因素的工业增加值对CPI几乎没有影响, 工资因素和汇率水平对CPI的影响也很小。

*因此, 我国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特别是粮食等基础原材料成本推动型, 以及预期型通货膨胀, 要治理通货膨胀首先要解决粮食等基础产品价格增长问题, 还要注意管理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

根据解释变量拟合得到的CPI与真实的CPI以及两者之间的残差由图3表示。

三、政策建议

第一点, 目前的通货膨胀与居民的通胀预期有很大的关系。一旦居民形成通胀预期, 则会要求提高工资, 并尽量提前消费, 从而使得通胀预期成为现实。而通胀预期的实现进一步加强了居民的通胀的预期, 形成了通胀预期-通实现胀-通胀再预期的恶性循环。温总理多次强调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性, 并且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4%的通胀目标都是为了降低人们对通胀的预期。此外, 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高层的不断讲话也有助于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然而, 08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银行将近10万亿的天量信贷, 美日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使得居民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笔者认为央行应该加快提高存贷款利率从而改变实际负利率的情况, 正的实际利率一方面体现了央行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游资对于价格的推动。

第二点, 粮食以及原材料的价格对通胀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国际国内投机者利用近年自然灾害频繁的概念, 大肆炒作, 使得粮食价格等原材料急剧攀升。工业生产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工业产成品价格的上涨, 推动通货膨胀。在粮食问题上, 尤其要加强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击碎谣言, 并在价格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用国家粮食储备进行价格干预。在石油, 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方面, 笔者认为国家可以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石油, 铁矿石形成充足的基础原材料储备, 此外, 应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去海外收购矿业公司。

第三点, 外汇储备和货币发行。在模型中外汇储备对CPI的作用为正, 而M1为负。后者与我们所熟知的理论我不吻合。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外汇储备与M1的紧密联系对后者造成了影响, 也可能是该模型还不够完善。从理论上来说, 外汇储备通过央行发行本币购买外汇使得本币超发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要缓解这种局面, 笔者认为:短期中我们应该加快与西方发达国家谈判, 购买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长期中, 我们要改变依靠投资-出口-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伴随人民币渐进的可控的升值步伐。此外, 笔者还建议建立一个国内的集中的外汇交易场所, 通过这个交易所, 央行、银行、企业、居民可以进行直接的货币兑换, 央行增加了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也化解了巨额外汇储备的风险。

综上所述, 我认为在国际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我国对抗通胀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 增加基础原材料的价格话语权, 适当的提高汇率, 平衡进出口, 从而打消人们的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 来控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经济研究, 1995年第5期。

[3]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年第2期。

[4]刘金全, 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 世界经济, 2003年第6期。

[5]田益祥, 刘光中:《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 经济数学, 1995年12月第12卷第2期。

[6]周宏山, 李琪:《中国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关系分析》, 经济问题, 2006年第12期。

试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策 篇4

试论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对策

通货紧缩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采取措施治理通货紧缩,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作 者:阮涛 Ruan Tao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新疆职业大学财经系,830000刊 名:新疆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EMPLOYEE UNIVERSITY年,卷(期):20008(3)分类号:F8关键词:通货紧缩 有效需求 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分析 篇5

一、通货膨胀成因分析

(一) 美国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随着开放度的提高,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而过高的外贸依存度, 经济的高度外向型也加大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率。此次我国通货膨胀就较多的表现为能源、食品、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具有明显的输入型和结构性特征。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一直将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治疗衰退之痛的“良药”, 并连续采用了两轮货币宽松货币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总规模为1.75万亿美元, 包括3000亿国债, 1.25万亿抵押支持债券和2000亿机构债;第二轮量化宽松则购买了6000亿美元的长期公债。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目的在于在零利率下限约束下刺激消费和投资, 并通过美元的贬值来刺激美国出口, 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但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扩张政策只是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对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来说, 量化宽松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美元的贬值以窃取其他经济体的增长, 并使得大量“热钱”涌入新兴市场国家, 催生和加剧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

(二) 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避免经济衰退,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将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从紧缩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25日起, 央行连续4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4日央行下调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 明显加大央票持有量。在利率方面, 从2008年9月25日开始, 央行连续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在此背景下, 我国的信贷投放增长异常迅猛, 仅2009年的信贷投放同比增加4.69万亿元, 较2008年增长95.3%。信贷投放量的超常规扩张, 加之非均衡投放, 导致经济运行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过剩流动性, 直接冲击资产价格, 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 带动物价水平上涨。

二、衡量通货膨胀的相关指标

所谓通货膨胀主要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给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数量, 因此衡量通货膨胀的最直观的指标就是货币供给量M2。同时由于通货膨胀会带来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很多学者将CPI作为描述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鉴于本文目的不是精确度量通货膨胀, 所以仍选取这些指标做简单的描述性分析。

(一) 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如果货币仅指流通中的现金, 称之为M0;如果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货币, 即为狭义的货币M1。如果货币是指M1再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即为广义货币M2。 (见表1)

从图1中知, M2增量在在2009年第1季度达到最高, 后开始回落, 但总体趋于一种上升趋势。

(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虽然反应物价波动水平的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 但与其他指标相比, CPI与经济增长、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具有更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文选取CPI来衡量通货膨胀。

从图2中易知我国CPI指数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在2008年4月份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 2009年1月开始, 伴随着政策的变化, CPI开始不断回升, 至2011年8月, CPI指数基本维持在较上年同比增加6%左右。从图中还可知, 我国农村的CPI指数一直高于城市地区的CPI指数, 从而对全国的CPI形成一种拉升效果。这种差异一方面可能源于两者统计口径的差异,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村CPI指数增长幅度的加大, 说明稳定农村物价指数的必要性。

三、应对通货膨胀危机的策略分析

由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快速上涨不仅给低收入阶层带来生活上的困境,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扩大收入、财富差距。因此控制通货膨胀不仅关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更关乎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 稳定货币政策, 调整货币供给

2011年宏观调控应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 既不要过度紧缩, 也不要盲目出台二次刺激政策。同时, 为了稳定经济增长, 缓解通胀压力, 还应适当收紧银根。因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必须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 运用财政政策, 控制物价上涨

税收调控等财政政策是经济运行中的自动稳定器。在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力较强的经济转型环境下, 改善税制供给是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加剧的经济状况下可行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总体来说, 增税效应降低需求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减税效应降低企业成本、减轻通货膨胀, 税制的流动性效应从货币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从政策实施的成本来看, 应该在实施中尽量减轻生产要素供给者的税收负担,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减弱通货膨胀继续走强的压力。

(三) 利用汇率政策, 抑制通胀预期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很多缺陷, 如汇率形成机制扭曲、汇率缺乏灵活性、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较高的维持成本等等, 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应对金融开放对现行汇率制度的冲击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7-2008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 (1) :32-35.

[2]、陈华, 刘宁, 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 2011 (1) :1-8.

[3]、张连城.宏观经济运行与通货膨胀预期[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1) :5-10.

[4]、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2) .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9. (3) .

[6]、冯春平.货币供给对产出与价格影响的变动性.金融研究.2002.P26—28.

[7]、李彬, 刘凤良.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和货币政策效果的行为宏观解释[J].管理世界, 2007 (3) :47-51.

[8]、牛筱颖.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之间关系的检验[J].统计与决策, 2005, (11) .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策 篇6

1.1 通货膨胀的概念

通货膨胀 (Inflation)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 换句话说, 也就是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 导致货币贬值, 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一般有三个: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还有一个GDP deflator就是GDP平减指数。

1.2 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有以下多个方面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 技术的含量还不高, 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通货膨胀会使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 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②通货膨胀给投资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并非是由于市场真正需求的上涨, 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 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而此时的消费也变得更加混乱, 盲目消费, 抢购风随之而来。

③通货膨胀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 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 工资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他们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 从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

2 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过去30年中, 通货膨胀曾在我国出现多次, 最典型的是1985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一般说来, 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需求拉上、成本推进以及结构不合理甚至体制方面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成因, 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此次通胀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扩散性。即通胀并不像以往仅局限于食品价格上涨, 非食品领域价格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领域较宽泛。

②与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相伴, 存在价格调整的需要。不论是从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 还是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涨, 即使是资源型价格上涨, 都有局部的合理性, 是经济和社会转型在价格领域的表现。但相对价格的调整会伴随着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

③通胀预期持续强烈, 缺乏应对通胀的手段, 消费保持强劲增长。虽然以CPI统计的通胀水平并不高, 但老百姓的通胀预期却始终较为强烈。与此同时, 国内缺乏应对通胀的手段, 老百姓不得不转向买房和消费。在买房需求受到行政手段控制后, 消费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④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强, 通胀与通缩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壕沟。经济良性循环并没有很好的建立, 一旦金融因素消除, 可能会短时间内引起经济的巨大波动, 体现在价格上, 就是通胀、通缩可能会出现快速变换。

3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涨价有部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 但是从蔬菜、养猪业、食用油赚取暴利的事实看, 农产品涨价后期主要是短缺所致。当产品供不应求时, 物价就会上涨, 这是很显浅的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引起价格波动的道理。

②流动性过剩。因为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是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的, 但从深层次看之所以存在通货膨胀, 根源还是在一个经济体内部流转中的货币太多。

③经济结构转型不成功。根据最近几年统计数据,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变很不成功, 政府用了那么多政策调结构基本失败, 又把这些产业资本挤到了资产市场造成了泡沫, 造成了物价的上涨, 挤出了那么多产业资本, 造成了货币供给相对过剩, 带动所有价格上涨。

④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 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 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 货币供过于求, 流动性过剩。

4 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4.1 我国应对通胀采取的货币政策与其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 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稳定币值和发展经济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就理论上而言, 我国货币政策双重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关系。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两者又经常是矛盾的, 当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币值的下跌, 这种以牺牲币值的稳定而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且也是不可能持续增长的。当币值不稳, 物价上涨到整个社会无法承受的程度时, 就会被迫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贷款、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加强现金管理和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等等, 从而使国民经济左右摇摆、大起大落, 时冷时热, 造成重大损失, 结果是欲速反而不达。

4.2 我国应对通胀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①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 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 收缩信贷, 缩紧银根, 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助于防止通胀的加速上涨, 但物价可能仍会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治理通胀和高房价, 需要标本兼治, 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不能仅从价格入手, 急功近利, 处理不好可能适得其反。

②实行汇率改革。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 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 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 损失的只是汇率, 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 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 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 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 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 货币政策会失效。与此同时我国汇率改革很重要, 这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汇率改革, 从结果上也将有助于抑制国内的通胀。

③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一方面要通过紧缩型政策减少总需求, 另一方面要增加总供给。主要措施有:减税以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和劳动生产率, 增加企业的投资愿望, 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政府对企业的限制, 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 更新设备和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调, 所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方案是调整经济结构, 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比例, 避免某些产品如粮食、原材料等供求因结构失调而推动物价上涨。

④保持经济低速增长。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 近些年来, 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甚至以经济的衰退来压低通货膨胀率。不少发达国家往往选择后者。

⑤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 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 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因此, 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 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丹华.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影响及对策[J].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 2010-1-15.

[3]李斌.加息能否抑制通胀[N].新浪财经, 2011-3-22.

试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 篇7

关键词: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货膨胀

2007年我国物价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 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 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涨幅从年初的2.2%一路跃升到年末的6.5%, 创11年之新高。全年累计CPI上涨4.8%, 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的风险正在逐步积聚。根据2008年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 2008年1月,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 创13年来的新高。其中, 城市上涨6.8%, 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 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 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

一、通货膨胀概述

1. 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这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是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 而是指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其次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 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

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 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 总供给不足引发的。 (2) 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等的增长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提升。依据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 从而使产品价格提升;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 或者是由产业协会统一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的经济中, 由于进口原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 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主要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过去30年中, 通货膨胀曾在我国出现多次, 最典型的是1985年、1988年、1993年和2003年。但这类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其共同特征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分活跃, 伴之而来的是消费高涨, 使得社会总需求高于生产能力, 导致价格上升。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对于大宗商品需求不断上升及世界生物燃料产业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所造成的, 明显不同于以往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从本质上说还在于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具体成因可概括如下:

1. 流动性过剩影响要素价格上涨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投放量过多, 由于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产品, 要素价格势必要上涨。 (1) 能源价格上涨。2004年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 恐怖袭击、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 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 从2006年3月底开始, 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60美元一路走高, 一度突破100美元, [1]目前仍维持在每桶90美元左右的价位, 2007年2月20日又冲破了100美元。国际原油价格的上升直接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成本, 根据资料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年底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6%, 汽油、柴油和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3.9%、8.8%和8.0%;提高石油产业链 (包括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企业、化工企业) 产品价格的同时加大了下游的化纤、橡胶、塑料行业的原材料成本, 降低其产品竞争力;增加了居民的额外生活支出, 导致相关产品物价提升。 (2) 原材料价格上涨。从国际市场看, 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近几年价格都大幅上涨, 巴西运往欧洲的铁矿石在2001年至2003年仅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 去年2007年已超过80美元/吨。2004年初, 铜、铝、锌的期货价格分别约为2000美元/吨、1500美元/吨和1000美元/吨, 2007年已分别达到7500美元/吨、2600美元/吨和3500美元/吨, 而且黄金价格刷新了28年来最高纪录。[2]由于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 受其影响, 国内包括钢材、水泥、石油、有色金属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全线上涨。 (3) 农产品价格上涨。2004年开始, 原油价格大幅上涨, 驱使全球发展生物质能源, 以替代石油, 由此拉动了对玉米的需求, 推高了国际玉米价格。[4]同时玉米等生物燃料作物价格的上升刺激了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从而挤压了一些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 所有主要粮食的库存量均下降至历史低位。[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布的《10年农业展望报告》认为, 生物燃料需求不断扩大将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

近年来, 我国生物燃料加工急剧扩张, 增幅远远超过玉米生产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提高到3589万吨, 年均增长29.5%, 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 造成地价不断上升, 耕地被不断侵占,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全国已经有2亿多农民实现“农转非”, 相应地其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业型”, 口粮需求持续增长。居民食品消费升级, “少吃米饭多吃肉”, 人均小麦年消费量10年间下降了10公斤, 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则10年间上升了10公斤, 而生产1公斤的猪肉需要3—4公斤的粮食作为饲料, 这导致对于大豆、玉米等饲料的需求不断增长。[2]

另外,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 农民要求更高的农产品价格来补偿失去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 也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2. 劳动力工资加速上涨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 特别是劳动力工资超过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2007年我国新增就业1204万人, 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态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2.2%, 比上年加快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9.5%, 比上年加快2.1%。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 大量农村人口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 从而支持一国的工业化。然而, 伴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增速减缓,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不可能一直存在。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预测, 劳动力供求的转折点可能在2009年出现。目前, 中国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时代将结束, 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 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形成了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来源。而且不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速度并不一样, 这样在劳动工资增长过快的背景下, 生产效率进步较慢的部门将出现盈利下降和价格上升并存的局面。根据安信证券的数据研究分析表明, 从2007年以来, 在第三产业内部, 价格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盈利在下降;而第二产业是价格稳定的同时企业盈利仍然在上升。这说明目前劳动力工资的上升速度超过了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 但仍然慢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种情况导致了第三产业价格在2007年的全面上升。由劳动力工资上升所推动的通货膨胀可能具有较强的黏性, 压力的缓解需要较长时间。[3]

3. 大宗商品进口成本提升及美元贬值

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 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原油、氧化铝、铁矿石、铜精矿等主要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在40%以上。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影响, 国内相关产品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 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物价波动其影响力约占70% (见《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13日) , 这一指标已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4%~20%的范围, 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程度是非常之大。

简单地说输入型通货膨胀就是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它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传递到国内从而导致该国国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讲, 它一般表现为由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与美元贬值及次贷危机下的减息所引起的进一步贬值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 国际各大投资机构纷纷运用大宗商品投资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受此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犹如服用了兴奋剂一般疯狂上涨, 屡创新高。在弱势美元格局未变的情况下, 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将有可能长期居于高位, 推升全球通胀, 而中国则面临国际输入通货膨胀的压力。针对我国通胀的成因, 在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外, 还应该通过汇率、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综合措施, 控制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政策动向课题组.物价周期性震荡上行调控需要“以粮为纲”——当前物价形势分析及调控政策建议[N].中国证券报, 2008-02-13 (B06版) .

[2]高善文.通货通胀与宏观调控[J].安信证券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2:49-50.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对策研究 篇8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情况下, 因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亦现实购买力大于生产供给, 引起货币贬值, 而导致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并且普遍上涨的现象。

2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分析也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就像一把双刃剑, 虽然保住我国GDP增长速度, 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通货膨胀的加重。

2.1 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通货膨胀

2008年下半年, 我国推出了新计划——一揽子经济刺激, 货币政策由从紧向宽松转变, 不断动用货币政策, 相继出台了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以支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被央行先后四次下调, 大型金融机构也由原来的17.5%下调至15.5%, 就连中小型金融机构也是从17.5%下调至13.5%。这样大幅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 让货币乘数不断上升, 也使商业银行的超额银行储备规模增加了, 这样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储备力, 同时也扩大了其信用规模。

2.2 利率水平调整过低, 长期负利率易造成资源的错配

作为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 中长期负利率给储户造成了利益上的侵害, 同时储户未来实际购买力也被削弱了。要是实际利率为负持续的时间比较久, 就容易造成资本的错配。例如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 通常消费者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通过购买相对便宜的“替代品”, 用来对冲通胀中所带来的损失。而继续储蓄则为另一种选择, 直到能够购买当年的某件商品的目的。

2.3 汇率水平过低, 缺乏弹性问题

我国通过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而建立的外汇制度, 指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虽然被称为管理浮动制度, 但把人民币汇率划分为一些常规的固定盯住汇率是IMF的定义, 即为名义为管理浮动而实际盯得很严的汇率制。我国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有很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制造产品, 原因是低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明显优势。这同时也成为国际收支盈余的一个合理解释。当一国国际收支严重且持续的失衡, 实际汇率自然就会有上升的压力了。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若想解决通货膨胀难题, 既要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 同时又要综合使用财政、货币、贸易和产业等政策, 标本兼治。

3.1 灵活采取货币政策

财政支出过多容易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 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其而引起的。所以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就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若是出现赤字, 应该尽可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 而不能随意向银行透支。也应该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适当松紧调节从而达到效力。根据经济运行实际, 不仅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 而且要努力提高货币购买力, 从而不断地减轻货币膨胀的压力。通过影响总需求, 并且促使总需求不断地接近于物价比较稳定和维持充分就业所需求的水平, 同时可以采取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特别国债等手段。

3.2 合理制定财政政策

通过制定合理而又公平的收入政策, 可以达到克服消费基金膨胀的效果。在经济生活中, 合理公平的收入政策能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所以我们需要加以重视, 通过不断的研究探讨更好更合理的财政政策而努力。合理的财政政策可以大致理解为工资总额的增长水平不应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水平。也应该重视收入分配结构问题, 有效地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从而避免社会成员盲目攀比而带来地消费基金增长。也可以通过开征遗产税、不动产税等特殊税种, 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消热。

3.3 理顺汇率和外汇政策

在面对汇率与外汇问题时需要将二者关系理顺理清, 例如银行间外汇交易需要被允许, 也可让外汇市场分流部分人民币资金, 并建立外汇储备基金, 同时开展外汇资产交易等等。政府债券有限是当前的基本现实情况, 为外汇所有权在规定时间内转给指定的商业银行是依靠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回购协议实现的, 这样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减少, 继而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外汇在外汇市场中做掉期交易, 避免汇率波动带来的危险, 央行并没有通过动用外汇占款就能调控了外汇供求是这样做的优势。

3.4 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效宏观调控

需要动用各种税收与金融手段, 来抑制房地产市场中过度投机的行为;同时来扩展普通住房以及保障性住房的不断供应;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 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 我国经济也在稳步回暖, 与此同时, 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已经形成。其形成与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释放有关, 更是全球化不断深入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主要就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应对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春亚, 蔡彭真.关于中小企业投资的风险及规避探究[J].中国商贸, 2010.

[2]杨世军.通货膨胀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方法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与成因分析 篇9

通货膨胀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量。我国CPI月度数据自1990年1月开始, 至今已有近23年的统计数据, 呈周期波动的现象。最近一轮的上升周期是在2011年7月见顶 (连续24个月上升) , 之后一直下行。“负利率”现象 (CPI大于1年期存款利率) 也持续了26个月, 于2012年3月结束。在CPI不断上涨的阶段, 国家实施较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在CPI下行的阶段, 国家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并在2012年上半年实施两次降息。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成因是什么?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本文对此做一些分析。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特点分析

纵观我国近23年的通货膨胀,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周期 (如下表所示) 。最长的一个周期为1990-1999年。最近一个周期从2009年7月开始, 2011年7月达到顶点后回落, 目前处于下降的通道。

我们先看CPI中的食品和非食品数据。长期以来, 食品在CPI中占比在30%以上, 且其很强的季节性导致波动性大, 基本上左右了CPI的走势。非食品占比近70%, 但由于品种众多、竞争激烈, 且多是工业品, 季节性不强、走势较平稳, 但近年来上涨幅度在扩大。我们再看CPI中的消费品和服务数据。消费品占比为75%左右, 服务约占25%。近年来, 服务类价格一改以往涨势平稳的特点, 持续上扬, 与消费品共同推动了CPI上涨。

针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变化, 2011年国家统计局调整了CPI权重。CPI八大类中, 下调了食品、烟酒、衣着等七大类权重共4.22个百分点, 上调了居住类权重4.22个百分点。调整后, CPI权重最大的两类仍然是食品和居住, 占比分别为30.58%和18.91%, 两者合计49.4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八大类CPI的走势来看, 最近一轮CPI上涨的主要贡献者正是占比最大的两类———食品涨幅第一, 居住第二, 两者涨幅高于CPI平均涨幅;其余6项涨幅低于CPI平均涨幅, 且走势较平稳。近年来, 食品和居住的走势共同决定了CPI的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食品价格中, 占比最大的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 受生猪生长周期及疫情的影响较大;占比第二大的在外用膳价格, 主要受劳动力、房租、原材料等成本推动, 刚性较强;菜、粮食、瓜果价格等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大, 2008年以来, 国家连续四年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对其他产品价格有助推作用;油脂价格对外依赖性强, 受国际市场大豆及油脂价格的影响大。2010年, 受春旱及洪水影响, 鲜菜价格反季节上涨;受年初口蹄疫及生产周期影响, 猪肉价格先跌后涨。2011年年初以来, 鲜菜价格大跌, 是对前期非正常上涨的矫正;但猪肉价格处于上涨周期, 推高了食品类CPI。2012年初以来, 猪肉价格同比下跌, 拉低了食品CPI的数值。

数据来源:Wind

居住中, 占比最大的两项是水电燃料、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 均受PPI影响大 (PPI受国际CRB影响较大) ;占比较小的两项是租房价格和自有住房价格, 受房地产市场及政策的影响大。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我们分为以下三大类因素进行分析:周期因素、结构变迁因素、外来因素。

(一) 周期因素

弗里德曼说:“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巴菲特在2011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说:“一美元纸币背面印着‘我们信仰上帝’, 应该改为‘我们相信政府’, 因为任何与货币有关的投资都是一种赌博, 即押注于政府的货币政策。”

数据来源:Wind

货币政策的松紧, 影响实体经济的供求力量对比关系即产出缺口发生相应变化, 然后影响到物价。从我国近30年M2、GDP、CPI的走势来看, M2是影响CPI的重要因素。统计检验说明, M2领先CPI约12个月, M1领先CPI约10个月。

数据来源:Wind注:数据区间为1998年1月-2012年11月

我们将M1增速与滞后10个月的CPI、M2增速与滞后12个月的CPI放在一张图上比较。2009年11月M2增速达到多年新高29.74%, 2010年1月M1增速达到多年新高38.96%, CPI随后走高。M1的周期性决定了CPI的周期性, 即货币和经济的周期共同决定了CPI的周期。在中国, M1通常有两年的上升期和一年的下降期, 反映出政府喜欢经济上升大于经济下滑、宁愿忍受通胀的实质。因此, 通货膨胀是一个政策现象。

(二) 结构变迁因素

1. 趋近“刘易斯拐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 (W.Arthur Lewis) 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 此时劳动力过剩, 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 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 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 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 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上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注: (1) 为1953年、 (2) 为1982年、 (3) 为2000年、 (4) 为2010年

“刘易斯拐点”的表现为低端劳动力收入快速增长。对价格的影响体现为, 从成本方面推升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和服务品价格;从需求方面推升了食品等最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都高) 。

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 下图是四次人口普查的年龄金字塔 (分别为1953年、1982年、2000年、2010年) 。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已在放缓, 在未来10年内可能出现劳动力绝对量的下降。

数据来源:Wind、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估算

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将进入中长期上升通道。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去二十多年中, 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 (见下图) , 未来该比例预计会逐步上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算, 居民收入包括城镇居民总收入、农村居民总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算, 居民收入包括城镇居民总收入、农村居民总收入。

数据来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 低收入者恩格尔系数和边际消费倾向均高。当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时, 势必会增加食品的消费支出, 而目前CPI中食品权重仍占30%以上。

从日本、韩国的历史数据来看, 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较快上升的几年里, CPI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2.“巴萨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 是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贝拉·巴拉萨 (Bela Balassa) 和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 的名字命名, 他们二人分别发现了这一理论。巴萨效应是指当贸易产品部门 (制造业) 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时, 该部门的工资增长率也会提高。国内无论哪个产业, 工资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趋势, 所以尽管非贸易部门 (农业和服务业) 生产效率提高并不大, 但是其他行业工资也会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涨。这会引起非贸易产品对贸易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对中国而言, “巴萨效应”出现的前提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结束即“刘易斯拐点”出现。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 1980-2005年间, 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为5.7%, 其中制造业为7.9%, 高于农业和服务业。由于制造业部门工资上涨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为支撑, 因而工业品价格涨幅有限, 这与工业品的实际表现相符。

非贸易品包括农业、服务业、房地产等这些难以在区域间随意移动的产品 (在中国, 为自求粮食安全, 粮食基本上属于非贸易品) 。“巴萨效应”将使得非贸易品的劳动力成本涨幅可能会明显超出其生产率增长, 导致价格出现上涨趋势。

3. 消费升级。

从CPI权重的国际比较来看, 消费趋势体现为支出重点逐渐从食品向非食品消费品再向服务品转移。美国2006年的CPI权重中食品仅占13.9%, 服务占59.7%, 欧元区的食品权重为19.6%, 服务权重为40.8%。我国CPI中的食品权重, 2011年调整前为33%, 调整后为31% (如果把烟酒加入, 则食品权重为37%左右) 。中国CPI权重的演变方向正体现消费升级的特征。由于服务是非贸易品, 随着人工成本、地价房价的不断上涨, 服务价格上涨将会成为CPI上涨的推动因素。

(三) 外来因素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益甚, 体现在CRB对进口价格指数、PPI、通胀预期等方面的影响上。PPI与CPI非食品价格 (尤其是居住类价格) 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涨跌, 主要受全球经济景气、美元指数以及金融资本的投机力量等影响。2010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复苏、美国QE2, 2011年以来美欧汇率的相对变化以及中东北非和日本地震等偶发因素, 带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 直至2011年4、5月, 这对我国物价带来较大冲击。未来这些因素的影响可能相对弱化。

除此以外, 还有一些偶发因素, 比如:

1. 气候异常:2010年春旱对鲜菜价格的影响 (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2010年下半年CPI居高不下) 。

2. 动物疫情:2010年口蹄疫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3. 地质灾害:2011年日本震对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

4. 地缘政治:例如2011年中东北非事件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四) 小结

我国现阶段影响CPI原因相对较为复杂:

1.周期因素的影响, M2、M1的增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也是影响CPI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投放很多和产出缺口较大推动CPI不断上升, 政策收紧、货币增速下降平抑了CPI上升的趋势;

2.结构变迁因素, 如“刘易斯拐点”趋近、“巴萨效应”、消费升级等, 结构变迁的因素将会贯穿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过程, 将会成为CPI上升的持续推动力。

3.外来因素的影响, 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 以及诸多偶发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体现为阶段性、偶发性。

四、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预判

2011年下半年以来, 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 经济产出缺口的收窄 (产能过剩) , 影响CPI的周期性因素趋势向下, 不断拉低CPI下行。预计周期性因素已经在今年2季度见底, 3季度以来已有小幅上升的趋势。结构变迁的因素却始终贯穿现阶段的经济发展, 我们看到人工成本、房租成本等刚性成本不断上涨, 并没有回调, 所以本轮CPI下行我们不会看到通缩, 而且预计在今年底、明年初就会看到本轮CPI下行的底部, 预计就在1.5%-2.0%之间。外来因素方面, 全球经济景气回升缓慢, 大宗商品价格较为平稳, 不会成为我国CPI上升的主要推手。

我们对2013年预判, 从周期因素来看,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稳健, 不会有大的波动, 也不会出现2009年那样大的政策放松, 经济逐步回暖, 但强度不大;从结构变迁因素来看, 还会持续小幅影响CPI;从外来因素的影响来看, 不会有大的冲击因素。因此, 2013年我国CPI的走势预计小幅回升, 但幅度不大, 预计在2-3.5%之间、前低后高。由于结构变迁因素长期存在, 我们预计未来5-10年的CPI都不会太低, 经济增速下一台阶, 但CPI反而是上一台阶, 经济的结构转型仍是长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弗里德曼.价格理论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谈失业与通货膨胀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上一篇: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下一篇:招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