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情况(通用12篇)
招生情况 篇1
1977年12月10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从此一度中断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得以恢复, 同年11月3日, 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 从而因“文化大革命”导致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一并从此开始恢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2006年颁布的“第10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文件规定, 将研究生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 12大类下面又分为89个一级学科, 其中385个二级学科, 并同时列出招生单位自主设立的903个二级学科, 总计22660个。[1]从此,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逐渐成熟稳定下来。1999年—2009年研究生分学科招生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新世纪的人才结构类型。
一、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描述
(一) 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1999—2009年全国研究分学科门类招生人数统计数据如下 (见表1—1、图1—1、图1—2) 。
单位:人
注:1.教育学中含体育学, 文学中含艺术学, 工学中含力学, 农学中含林学。2.1999年的增长率是根据1998年的招生总数72508人进行计算。
从以上图表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第一, 表1—1显示:1999年到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 年均增长率呈“V”型趋势, 年均增长率最高者是2000年的39.32%, 最低者为2007年的5.20%。
第二, 根据表1—1绘制的统计图1—1和1—2显示:各学科招生人数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一些学科的招生人数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下降, 具体情况是, 2007年历史学招生人数少于2006年。2008年军事学、农学和历史学研究生招人数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其中农学招生人数下降比例达到15.72%。2009年法学、医学、哲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与2008年相比亦有所下降。
第三, 管理学于2001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之后, 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呈增长趋势。2001年新增加的军事学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但招生人数总体有限。
(二) 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分析
由表1—1导出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比例变化如下。
单位:%
注:教育学中含体育学, 文学中含艺术学, 工学中含力学, 农学中含林学。
由表1—2、图1—3和图1—4,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第一, 表1—2显示, 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工学, 所占比例大于30%;较高层次为理学、管理、医学, 所占比例为10%—20%;较低层级为文学、法学、经济, 所占比例为5%—10%;最低层次为农学、教育、历史、哲学和军事, 所占比例为5%以下。
第二, 根据表1—2, 在2009年, 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招生比例出现了下降, 尤其是管理学, 在2009年所占比例有以往的11.5%左右, 下降到了8.82%, 下降比例最大。
第三, 根据图2—1和图2—2, 1999—2009年间各学科招生比例有以下几个趋势:增长型, 如文学、法学、教育学;下降型, 如历史和经济学;平缓型, 如医学、军事学;波动型, 如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理学和哲学, 下降又上升又大幅下降的管理学, 受政策影响的农学, 新时代新发展的管理学。
二、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类型描述
由表1—1和表1—2可知:1999—2009年研究生招生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 但是各个学科的增加幅度和所占比例又随着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一) 增加型
1. 文学。
文学年均增长率最快, 达到23.30%, 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 位于第二个比例区间, 即10%—20%, 达到7.52%。文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年增加, 在各个学科中所占比例也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基础部分以学科建设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提升为宗旨, 高等学校以“基地”为核心, 进行了人文学科教学改革, 大大推动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2. 法学。
法学年均增长率也较快, 达到19.81%, 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也位于第三个比例区间, 达到6.90%。1999—2008年法学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一直呈现增加趋势, 在2009年出现了十年间的首次下降。由于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及律师行业步入困境使法学本科生随之面临过剩问题, [3]因此研究生曾经的法学招生增长迅速, 比例也稳步增加, 在2009年招生人数出现了下降, 所占比例也下降。说明法学的热捧要在今后趋于理性和稳定。从2009年起, 允许法学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硕士。
3. 教育学。
教育学年均增长率仅次于文学, 达到22.02%, 所占比例为第四个层次, 即小于5%, 为3.13%, 且逐渐增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家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仅具有教育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以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此外, 教师薪酬的不断提高也吸引了大批学生继续深造, 这些外部条件都促使教育学研究生比例增加。
增加型的三个学科全是文科。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 截至2004年,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 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 女研究生数量增加促使文科的招生比例增加。根据笔者的调查, 选择读文科方面的研究生不考数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我国高校女生比例激增, 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 下降型
1. 经济学。
年均增长率为9.76%, 是增长幅度最小的学科。平均比例为6.30%, 管理学在2000年分离出去后, 2001年出现了猛然下降, 所占比例为5.07%。2002年又有所增加, 以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09年有所增加。市场化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有一定要求, 但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人们一窝蜂地都去报考经济学, 进入21世纪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经济学理性对待和思考, 驱使经济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下降。
2. 历史。
历史年均增长率为14.81%, 也比较快, 所占比例1999—2009年间为1.44%, 位于第四个层次, 且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历史学科就业面窄, 选择史学就等于选择寂寞, 就等于选择清贫。[4]历史学就业问题使很多人望而却步, 且在有些“211”高校没有开设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发展可见一斑。本科生历史学专业生源少, 而学历史的本科生读研究生时也会转换专业, 生源问题也使历史学研究生受到限制。
(三) 稳定型
1. 医学。
医学年均增长率为17.69%, 所占比例平均为10.26%。十一年间, 所占比例没有大的波动。医学就业对学历有一定要求, 本科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很难找个合适工作, 其学科严谨的性质需要高学历的学生。而高学历的医学专业, 社会需求一直也比较稳定;医学专业对生物, 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高, 本硕连读在医学中也占一定比例, 跨专业考研比例也小, 生源一直比较稳定。
2. 哲学。
哲学年均增长率为15.52%, 所占比例平均为1.23%, 位于第四个层次, 所占比例下降后在1.20%附近趋于稳定。由于学科的特殊性,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科学, 是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 [5]哲学高度抽象性、思辨性本身需要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哲学人才需求量不大, 就业口径窄, 本科结束后若无一定兴趣就不选择继续深造, 生源也有一定限制。哲学是一门抽象思辨的学科, 发展到如今, 对于哲学人才的需求也趋于稳定, 因此今后哲学的发展应该是平稳的, 适合社会需求的。
3. 军事学。
年均增长率为20.00%, 所占比例年均为0.05%, 但是所占比例比较稳定。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对研究生生源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军事学需要人才数量特殊, 不会过大, 因此所占比例有一定的控制, 不会占很大招生比例。当前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和优化, 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布局结构, 成为新一轮军事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 波动型
1. 理学。
年均增长率为16.63%, 所占比例平均为12.71%。对数学、物理、力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专业的学生的一种专业上的称谓。很多综合性的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都设有理科硕士点, 研究生更重于对基础学科深层次的研究, 专门用于培养理科方面的人才。因其招生面、包含学科广, 所占比例仅次于工学。其生源的复杂性和广阔性, 影响其所占比例的波动。
2. 农学。
年增长率为16.95%, 所占比例平均为3.56%, 位于第四个层次。国家2001年在安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 2002年在全国20个省市试行, 2003年在全国普遍推行, 并在五年时间里完全免除农业税。这些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3年农学招生出现回升, 但是幅度不大。在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幅降低时, 农学人数降低幅度最大。农科研究生就业面窄,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农学学生一般来自农村, 研究生实行收费制后也进一步降低了报考人数。其生源受国家制度的影响限制了农学专业的发展。
3. 工学。
年均增长率为15.69%, 平均比例为37.90%, 位于第一个层次, 是比例最大的学科。2004—2007年, 工学就业率分别达到91.55%、90%、92.39%、90.57%。[6]高就业率也是工作比例最大的主要原因。对研究生教育而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不但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 也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人才,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需要能独立进行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型的专家。
4. 管理学。
年均增长率为10.62%, 平均比例为11.01%, 位于第二个层次。我国加入WTO后, 更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学人才, 且管理学的就业范围宽, 因此管理学虽然波动, 但是总的起伏不是很大。2009年, 管理学入学考试中, 数学四变为数学三, 需要将数理统计纳入复习范围, 难度加大, 招生人数下降。
三、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一) 1999—200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 但增幅呈现了降低的趋势。
2005年, 国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 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7]2005年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 一方面, 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 但在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 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 学生纷纷报名参加考研, 这和2009年招生人数增加有一定关系。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大有一定客观必然性。
第一, 教育体制多元化起步阶段的必然结果。自国家号召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推动教育产业化以来, 各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进而加快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99年本科生扩招, 必然引起高一级的研究生扩招。正如美国一位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所言, 本科教育大众化之后, 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跟着就来。[8]高等教育要保持合理的结构, 改变现在“两头小, 中间大”[9]的均衡现状。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也是必然的。
第二, 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 生产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人们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随着本科生的普及, 用人单位也将目光放到了研究生层次上。
第三, 就业压力缓解的手段。现在考研大军中不乏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人, 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 不少毕业生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 于是选择了继续念书。
(二) 通过对1999—2009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笔者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是国家政策影响着各个学科发展, 研究生发展要有一定适应性。研究生招生发展至今, 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 各个学科协调发展。人们选择读研究生和专业更加趋于理性, 升降比例波动趋于稳定。当总的招生人数幅度受到控制时候, 就业口径窄的学科 (农学、哲学2008年招生人数低于2007年) 首先受到冲击。适应性原则, “就是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即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对我国而言, 在经济、科技、人口与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 研究生教育规模和速度不宜过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取决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国力支撑条件。一言概之,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这是研究生教育不可逾越的一条外部关系规律。[10]
二是适当控制研究生招生增长速度, 在扩招中注重提高研究生质量。分析以上数字和观点, 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扩大, 但规模的增长速度应调整, 只有研究生教育与本国的经济协调发展, 才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 适时调整发展规模和速度, 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 必须注重研究生导师管理, 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学位点建设和评估、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德育工作等进一步加强管理, 大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 确保规模迅速扩张下研究生培养质量。[10]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 , 大力发展用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将主要补充科研和教学队伍, 应用型研究生将走向经济建设工作岗位。[11]
三是协调好学科学位和专业学位关系, 研究生教育必须真正面向市场办学。当前, 研究生教育规模连续五年高速增长, 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 明显过快, 造成了师资力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培养质量下降、就业形势趋紧等问题。因此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不能是简单地去迎合市场, 而是为未来高等精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 搭建平台, 也是高教改革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变革。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 适应时代的发展, 树立定位意识、品牌和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很大程度上说, 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力度, 是决定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关键性因素。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研究生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 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定位于为社会服务。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经就对目前国内高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批量生产”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质疑, 他说:“不同的学科对学位有不同的要求, 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是难以保证的。”目前, 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之中, 可以看到的较为普遍的情形是, 层次、类型各不相同的高校都在积极争取硕士点、博士点。针对这种情况, 除了在政策上正确引导, 使之量力而行, 合理定位之外, 对已取得硕士点的一些高校还应建议它们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承担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www.eol.cn/yan_xiao_3972/20070731/t20070731_246620.shtml,
[2]中国教育统计数据 (1999—2009) 整理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3]张朝霞.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9, (2) :20.
[4]叶辉.历史学的困境[N].中华读书报, 2007-7-11 (第003版) .
[5]蔡启元, 昌锦桃.应重视哲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9, VOL5, (18) .
[7]吴歆.教育部: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zcdt/news, 2007-10-15.
[8][美]伯螭.克拉克著.王最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280.
[9]李长波, 谭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负面影响的研究[J].高教研究, 2006年12月号中旬文教资料.
[10]陈运平, 颜长青.规模迅速扩张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探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11]董克用.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研究, 2005.3.
招生情况 篇2
自7月9日召开会议分配招生任务后,我们深感自己压力很重,任务很艰巨。学校高度重视我校2013年高中招生工作,我们召夸中学的招生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招生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但工作中的问题值得总结,现将近期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召夸中学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进展情况
7月10日早,我就开始着手与召夸中学领导进行联系,并就今
年我校高考成绩汇报了一下,力求尽快让学生报我校。于次日我们召夸中学招生的2人8:00到达召夸,并张贴我校的宣传材料,分发宣传材料,下午3:00获取考生信息,并到700分以上的学生家里家访、座谈。
2013年召夸中学达到我校分数线的人共用34人,其中700分以上人数有2人,645——700分的有32人,截止7月14日晚6:00报我校的有24人,曲靖一中1人,北辰中学的9人。我校与去年同期对比,有滑坡现象。
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招生工作来看,我校在召夸中学招生工作进展顺利,但招生形势依然严峻,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学生、家长认识不足。今年在召夸中学招生,感觉最深的是在好的宣传比不上金钱对家长、学生的诱惑。特别我们县的某些学校用金钱来说话,用金钱来办事,用金钱来招生。加上学 1
生、家长的认识不足,最后导致学生报了这些学校。比如:吴枭同学,中考分703.5,价钱给到40000元,班主任5000元。当初该同学我们召夸招生组的到过他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家长也同意报考我校,但“嘴说比不了钱说〃”的诱惑,该生最终还是报了北辰中学。某些学校的金钱诱惑使得我们有9位同学达到我校分数线的没有报我校,一位667分的同学也给到了30000元。
(二)学校保护严重。召夸中学个别领导纵容导致,有的领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使得我校在召夸招生工作难度变大。个别班主任出卖学生,出卖道德的良知,操纵学生的命运,忽视学生的选择,一位703.5分的家长说了一句真话,班主任说啦,他家孩子只要报北辰,可以得到40000元,他也可以把他的5000元也给他,可想而知班主任不知这个数。
(三)招生秩序混乱。按照一贯做法,达到曲靖一中的学生报考曲靖一中,达到我校的报考我校,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个别学校采取买卖生源的交易做法,整个招生秩序混乱。
(四)有些形势无法把握。个别学校的做法无法想象,金钱给的高,有的高达4、5万,最少的也1000元,班主任、家长对金钱的诱惑无法拒绝,操纵学生的选择,出卖自己的良知。
(五)机制存在缺陷。虽然县教育局一再强调不要有偿招生,干扰学生的选择,但在落实监督方面不到位,存在缺陷。
三、我校今后在召夸中学高中阶段招生的建议
今后阶段的召夸中学的招生,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充分
调动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做好招生动员工作,引导学生就读我校,确保招生任务如期完成。
(一)“打铁还要靠自身硬”,我校2014届高三要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考出好成绩,考出好口碑,要为我校2014届高中招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实行招生联系制度。平常要和初级中学学校领导、县教育局领导多来往,多接触,多沟通。要了解生源学校初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状况,为招生排除一些障碍。要争取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大力打击招生的不正之风。
(三)加大力度宣传我校的高考成绩。
总之,学校的命运决定我们每一位教职工的命运,关注学校发展,投入学校发展的大潮,我们才会有希望。最后祝每一位教职工都能为学校的招生发展献计献策。
召夸中学招生组长:
成员:
招生情况 篇3
德国实行联邦制,各州享有独立的文化教育权力,因此不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高校录取标准主要参照学生高中毕业考试(Abitur)成绩和高二、高三两年的平时成绩。学生只要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及格,就有资格向高校提出入学申请。
德国由于城乡发展相对均衡,民族比较单一,不需要为农村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制订特殊优惠政策。高校录取标准不涉及申请者的年龄、民族、身体是否残疾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等因素,完全根据招生专业制定的录取条件和学生成绩进行录取。
二、高校录取成绩评价体系
德国高校在录取时采取综合评价体系,不只看重学生的高中毕业会考成绩这一项指标,还会评测学生从十二年级到十三年级(学制改革后为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二、高三)的全部学科成绩及个人综合素质,即高校在录取时需要综合评估申请者的高中毕业会考成绩、两学年平时成绩、考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社区服务经历、荣誉奖励等。平时成绩的评定不分主科副科,而是在每学期结束后,全部成绩都计入成绩单。分数的评定则由两个方面组成:平时的小测验成绩和课堂表现,两者各占50%。课堂表现主要涉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发言、做笔记、准备专题报告、进行课堂实验等。对于没有书面考试的课程,学生课堂表现就是最主要的评分依据。
平时成绩记录了学生高中阶段所有课程的学习状况,学生申请大学时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自身的综合实力、学科兴趣、个人特质等,而不是仅靠一次书面考试定“终身”。另外,德国中小学也没有“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音体美考级,因此没有特长生等录取加分做法,录取工作主要以学生的高中成绩及其相应学科成绩是否适合所选专业为参照。〓
三、六类专业全国统一分配名额
德国对医学、药学、兽医学和牙科医学四个本科专业和生物学、心理学两个硕士专业申请者较多且对未来从业者要求较高的六类专业实行名额限制,不由各高校单独接收申请材料,而是由全国性的高校录取基金会(Stiftung für HochschuIzulassung)统一接收申请、审核材料并分配名额。德国从2010年开始对名额限制专业实行改革,高校录取基金会根据每年招生情况,划定一个最低录取线,并按照20:20:60的比例分配录取名额,即20%的名额完全根据当年报考学生的成绩排名,20%的名额安排给等候时间较长的申请者,60%的名额由各大学按照选拔程序自主决定。高校自主选拔的标准也是优先考虑综合成绩、涉及所选专业的单科基础成绩、与专业有关的学习能力测试及一次选拔面试。
四、特殊技能专业录取
德国高中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个人意向提出入学申请,一名申请者可以同时向不同的学校提出申请。这意味着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可能同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最终就读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由学生自己决定,其所放弃的其他高校的录取通知所空出的名额则会转入第二轮录取。
如果学生报考的是诸如音乐、体育、艺术等需要一定基础的特殊技能专业,则需要加试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目。
五、跨州录取
德国实行联邦制,但是在高校录取时则打破了州的界限,各州之间互相承认中学毕业成绩,保证学生可以跨州申请高校。按照德国近年公布的基础教育质量排名,柏林、不莱梅、汉堡三个州级市(相当于我国直辖市)的中学教育质量排名居后,反而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图林根、萨克森等东部州以及巴伐利亚、巴符等学校改革较慢的南部州基础教育质量较高。不过,德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对此并未实行区域名额限制或优先照顾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高招录取仍主要由高校自主进行。
六、德国高校招生政策发展趋势
(一)建立全国高中会考统一标准已成政策趋势
德国没有统一管理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部,涉及全国的教育事务主要由16个州教育部长组成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商负责。高中毕业会考由各州或由州教育部直接把权力下放给各学校自主命题,这造成学生成绩在全国范围内难以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各州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的成绩差异较大,这一事实反映出各州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质量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德国国内近年来呼吁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高中毕业会考的呼声越来越高。德国16个联邦州中的巴伐利亚、巴符、萨克森和梅前等5个州已经率先就统一的高中毕业会考达成一致,并于2014年推出统一的数学和德语高中毕业会考,但是距全部学科及全德实行统一考试还任重道远。
(二)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德国高校对无名额限制的专业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同时,高校对实行名额限制的专业的招生自主权也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随着对名额限制专业的高校招生改革,医学、兽医学、心理学等六类专业60%的名额由高校自主决定,即在高中会考成绩的基础上对考生进行面试,并附加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录取条件。
(三)中学改制后高校新生增多,鼓励学生跨州流动
德国各州自2009年以来实行基础教育学制改革,大部分文理中学学生在校时间由9年缩短为8年。近年来,陆续有不同联邦州的八年制和九年制高中生同时毕业,大学新生人数纪录不断被刷新,学生申请到理想专业的机率降低、等候时间变长,西部高校(原西德)比东部(原东德)高校的拥挤程度要高很多,为此,德国有关机构鼓励学生跨州流动,一些原本相对冷门的学校的申请人数也在增多。
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 篇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不是很多, 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拓宽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6月) ;《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 (《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第4期)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月) ;《按类招生, 后期分流的探索》 (《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浅析按类招生、大类培养》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9月) ;《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趋势》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操作性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第6期)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高校按大类招生的理性思考》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决策纵横》2006年第5期) ;《对“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的思考》 (《石油科技》2006年第3期) ;《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 (《中国地址教育》2006年第4期) ;《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 ;《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基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系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期) ;《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等文章。
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我国的高教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问题日渐关注, 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念界定, 总结其优点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等内容的阐述, 基本上都停留在描述的阶段, 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具体运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部门教学管理变革等研究分析较少。国内推行大类招生改革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 那么, 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否可以实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而且大类招生的影响对象和运作主体主要是二级学院。国内现有研究大多从学校整体分析大类招生的意义、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较少从二级学院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报告想要阐述的重点。
(二) 国外大类招生实施现状
在美国, 各高校的办学方针、性质和任务不尽相同, 各地区教育背景亦相差很大, 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不尽相同, 但前提都是大学生应全面学习课业知识和充分发展自身能力。2002年, 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 近几年,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之一是:各大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 十分强调通识教育, “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 (Derek Bok) 也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 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 必须上通识课程, 必须文理并重, 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 理、工、医科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认为, 理工大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 本科阶段前2年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 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 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乃至学校, 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这些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 学生未来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努力, 但是大学要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为学生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二、大类招生与传统招生相比的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所需《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类招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大势所趋, 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 并且有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大类招生比传统招生方式, 具备以下优势。
(一) 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质量要求, 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质量标准。按大类招生是适应市场人才化需求变化, 拾遗补缺, 满足短线人才,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做法。
(二) 培养人才模式转变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 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 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 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 按照“加强基础, 提高能力, 因材施教, 培养特色”的思路, 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 尤为重要。
(三) 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广大考生报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招生工作发展的趋势。平衡“冷、热”专业生源, 对实际招生工作, 尤其是对目前的高等学校扩招工作有现实意义。
(四) 实行大类招生是专业设置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行业周期性变化、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综合作用,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这势必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但高校专业调整、改造需履行较复杂的手续, 加上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审批和教育质量的检查, 也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再者, 专业人才也符合市场供求规律, 传统的老专业可能就是未来市场亟需的专业。所以, 许多高校, 尤其拥有传统专业或相近专业较多的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 以缓解冷热专业招生的不平衡。
(五)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二级学院的组建、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 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 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 实现了院系在全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 有利于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 使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提高了办学效益, 有利于基础平台课程优化整合, 促进教学计划改革, 有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六)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 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按照大类招生, 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 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 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确定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这样, 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三、对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2004年“五一”期间, 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 将取消原来招生中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 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及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 去实行按类招生, 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只能是盲目乐观。学生第一学年选课范围很宽, 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有优秀的教师配置, 因为减少了专业教学的课程, 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否则, 学生不会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大学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 许多高校纷纷效仿, 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是, 需要明确, 大类招生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的。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 多门次的教学方案, 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正如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所说,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不仅是招生变了, 招生变化只是教育方式改变的一个表现, 关键整个教学的理念模式都要变化, 因此, 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措施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北京大学是大类招生的一个典范。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资深教授任教, 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与艺术, 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域, 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要广泛学习其他同学科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达到实行按类招生的目的。
从中国高校大类招生实施的现状来看, 不论是院校类型还是学科类型都表明,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盲从。大类招生的实施需要院校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否则就算强行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 也只能是磕磕碰碰, 阻力重重。总的来看, 第一, 单科性较强的专业不宜按大类招生。单科性较强的专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 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第二, 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有碍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 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 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
综合比较来看, 大类招生培养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 院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如果实施的院校不具备相对较齐全的学科, 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 就无法有效搭建起大类招生模式的基础教育平台, 也就更谈不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通才”培养目标要求了。第二, 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 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一般来说,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而这些要素都要综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第三, 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 高效的管理队伍。要建立起一支熟悉教育规律, 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富有开拓精神和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上四个条件对于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院校来说缺一不可。
摘要:大类招生就是按“大专业”或“专业大类”招生, 是适应“宽口径, 厚基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内外大类招生研究现状的分析, 立足大类招生对传统招生的比较优势, 提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招生,新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波.以评估为导向,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3) .
[2]张宏亮.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生招生情况 篇5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总数
其中:公费生人数
招生情况 篇6
关键词 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 招生权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高考即被作为大学录取和选拔学生的唯一依据。1998年8月29日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自此政府开始逐步把部分招生自主权交给高校。
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信息,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目前,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己由2003年的22所、2004年的28所,扩大到2008年的 68所,2012年达到76所之多。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自主招生制度,各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自主招生制度是否真正有利于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1 高考制度下的招生权
从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后,对于大学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改变,概括来说,大学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保持客观的立场而不为政治经济利益所驱动,充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对高品位文化的蓄养,对理想主义的超凡脱俗的追求。即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更应该超越社会,走在社会的前列。
我国高考制度实行已久,现行的高考制度主要以全国统一考试,集中录取和统一的高考招生计划的方式施行。在此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独立的招生权力,而是主要依附于政府,服务于政府。由政府制定高考统一考试的时间,录取的步骤及要求,各地区及各专业的招生计划。只要考生的分数达到报考高校的录取线,学校就必须招录考生。在此高考招生下,政府掌握着高考和招生的大权,学校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只能单纯凭借分数“一刀切”,高校对考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都得不到直观的考核和评价。另外,对于许多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值得高校培养,将来极有可能会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也会因为高考分数的“一刀切”被拒之大学的门外。
虽然高考的招生制度对于大学而言,不利于大学本身对人才的筛选,使大学完全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但高考制度是伴随我国计划经济期间产生的人才选拔制度,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分层和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切需求。也可以说,高考制度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最高效的人才选拔模式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所以几十年来,政府一直紧握招生大权,实行高考这种相对公平公正,被大家相对比较接受的竞争机制。
2 自主招生制度下的招生权
随着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逐步取代的社会现状,高校开始争取独立的招生权力,它们迫切希望根据自身对人才的判断和培养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自此,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颁布,自主招生制度就开始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招生权由之前的完全由政府把握到现在下放部分权力到高校,高校开始有了一定的招生权。从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进行了9年,在这段时间里,高校不断总结摸索着各自的招生经验,使其自主招生顺利实施和进行。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教育部推出的试点自主招生高校之一,在自主招生几年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北京大学2003年自主招生办法》文件中规定:自主招生对象,不仅要求学习综合成绩特别突出,思想道德品质优秀,而且要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或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这些学生在经过北京大学文化课考核和专家组面试通过之后能享受高考成绩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以内被正常录取,而且录取后,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高考成绩确定录取专业,而并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种根据学生特长由学校进行专业分配的方式,打破了之前由分数决定专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合适专业的弊端。进而,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基础上又于2010年首次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由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优秀学生。北京大学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免于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可以说校长实名推荐制进一步对高校自主招生权力进行了诠释,让高校能够真正招收到适合本学校适合本专业的学生。
从单一的自主招生到现在多元的自主招生模式,各个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可见高校对于自主招生及能够自主选择人才资源的重视和肯定。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发挥了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角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政府,而是由政府和高校协同作战,共同提高人才的选拔模式。
3 招生权的归属
艾萨克·康德尔在《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教育既然是社会稳定和公民品德的基础,它的进步和发展就成为每一个国家最大的社会政治单位(国家)所关心的事。教育既然肩负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任,那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的教育应该是进行垄断还是协同管理?对于高校的招生是应该集权还是放权?
现代高等教育耗资巨大,大学不可能在经费、物资、人力等方面完全独立,因此大学在取得相应的国家人、财、物力支持的同时,必然向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适应了民众对公正公平的需求,稳定了民众的情绪,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自主招生制度即是政府放权给高校的标志,高校在依附于政府的同时,拥有了自主的权力,自主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本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更为超越社会,走在社会前列而努力。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拥有,是政府和高校之间权力合理分配的体现,政府和高校是相互依存相互成长的,高校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但拥有独立的招生自主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目前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若玲.自主招生是一把双刃剑[J].北京:科学时报,2010-03-04.
[2] 庞守兴.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招生情况 篇7
1.1第一次漏失
发生过程:该井于2010年04月09日二开中生界钻至2996m, 在10:20-12:00钻进过程中发现漏失泥浆4.5方, 平均漏速2.7m3/h。此时排量38l/s, 泵压17M P a, 实际泥浆密度1.14g/cm3, 粘度51s, 在设计范围之内。
钻具组合:241.3m m D F1306U (11.1×5+12.7×2) +197mm MOTOR0°+411×410F/V+177.8mm DC+238mm STAB×1.70m+411×410挡板+177.8mm NMDC+177.8mm DC×7+127mm DP
处理措施:停止钻进, 循环观察, 12:00-12:30循环观察漏失0.5方, -13:10循环观察基本不漏失。排量由38降到36l/s, 继续钻进, 无漏失情况。
经观察发现, 该井段泵压超过16M P a, 就有漏失情况发生, 泵压越高, 漏失越严重, 泵压小于16M P a, 漏失量明显减少或者基本不漏失。
原因分析:该地层承压能力有限, 建议在该地层施工注意适当的加大水眼, 控制泵压。
1.2第二次中途测试气侵及井漏
(1) 事发过程
5月28日下午17:30, 埕北古7井在放喷结束后, 进行关井取资料。本井气量极其大, 日产达11万方, 井口关井压力高达22M P a。然而, 在地面关井后发现井口连接采油树的大闸门法兰漏气, 现场综合考虑, 继续关井有可能造成加快刺漏法兰, 造成更加严重的事故, 继而选择继续放喷, 待制定好下一步处理方案后再采取措施。
(2) 制定方案
在这极其关键危机的时刻, 平台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后, 与井下和甲方积极协商沟通, 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各方商定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 采取补救措施, 紧急要来长臂吊环。开井放喷的同时, 将刺漏的法兰螺栓紧好, 再关井观察法兰是否继续漏气。如不漏气, 地面关井后, 接长臂吊环吊起测试管柱, 进行地下关井, 继而进行正常的施工作业。这是最佳方案。
(3) 现场处理
在紧好法兰螺栓后, 地面关井发现法兰不再漏, 但是此时法兰上部两个闸门关闭后, 发现闸门不能完全关死, 存在漏气现象。经10分钟左右观察后, 鉴于漏气量不大, 各家决定拆掉采油树, 抢接旋塞阀, 再实施地面关井。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 抢接上了旋塞阀, 地面关井成功。开始实施地下关井。
22:35实施第一次地下关井, 放喷观察1小时20分钟后, 井口压力不降, 关井失败。
00:50实施第二次地下关井, 放喷45分钟, 管柱内余压释放, 关井成功。进行下一步压井作业。
1.3解封后处理过程
考虑到地下压力很高, 在封隔器下边还有276米的井段是循环不到的, 并结合第一次中途测试调整泥浆比重的情况分析, (解封前, 由甲方同意, 将压井液密度提至1.13g/cm3) 在封隔器以上循环加重, 以开井平衡地层压力。
首先正循环, 将井内泥浆的密度由原来的1.09g/c m3提高到了1.1 3g/c m3, 循环3小时15分钟后, 22:05井下上提钻具进行解封, 解封观察, 环空液面下降, 灌入6m3泥浆将环空灌满 (封隔器以下井眼容积为5.5m3) , 之后井筒液面继续下降, 发生井漏, (井漏时钻井液性能密度1.13g/cm3, 粘度34s) , 静止钻具观察。
漏失井段3140.05--3346.00m
地层:太古界
岩性:片麻岩
井深3346.00m, 钻具底深2981.47m
处理情况:自2010年05月29日22:05-22:50漏失较快, 漏失量4.5方, 漏速6方/小时, 停泵观察, 密切注意环空的液面高度, 及时的灌注泥浆跟踪漏速。至2010年05月30日08:00静止堵漏漏速较慢, 共漏失13方, 漏速1.38方/小时。
下步措施:低排量开泵循环观察, 提高粘度由35s-41s, 降低钻井液密度至1.12g/cm3。
5月30日8:00--8:40开泵循环排量200L/min, 泵压2.0MPa, 漏失1.68方, 漏速2.24方/小时;--17:00开泵循环排量340L/min, 泵压2.0MPa, 漏失17m3, 漏速1.89方/小时;
5月31日05:00静止观察, 漏失13.6方, 漏速1.13方/小时;--11:27开泵循环排量340L/min, 泵压2.0MPa, 漏失5.71方, 漏速0.93方/小时;逐渐将泥浆密度调整为1.12g/c m3, 循环观察油气上窜情况。本次井漏共漏失55.50m3在确定井下已经控制住以后, 决定起测试管柱。
--23:40起测试管柱过程中井口人员紧密观察井口, 控制起钻速度在10柱/小时, 起至井深140米时, 井口人员观察发现井口不断有气体返出。井口像开锅一样, 此时井下还有2柱钻杆, 2柱钻铤, 以及测试管柱。平台当场决定抢下钻具, 在抢下过程中密切观察井口返气情况, (发现在起或下管柱过程中, 井筒内始终是返气而且泥浆液面下降的现象, 考虑到此测试管柱即使下到底也不易于循环) 。决定先起出测试管柱, 再抢下光钻杆。至5:10, 用5小时30分钟钻抢下光杆至3107米循环排气。下钻期间观察井口, 一直有气体返出。判断该气为滑脱气。循环测后效, 从5:20至6:00连续40分钟气测值一直为100%, 1小时后逐渐降至1.5%左右。
原因分析:起出仪器显示井底压力高达33M P a。而造成气窜的主要原因是用于测试的井下封隔器起出后发现下密封圈1/4刺坏, 上密封胶塞变形成椭圆形, 经实际测量外径最大处为162m m, 大于159m m的套管内径。由此引起起钻时抽吸, 拔活地层。造成井下气体上窜。
下钻过程中井口液面下降4.25m3。
--8:00开泵循环排量996L/m i n, 泵压10.0MPa, 泥浆损失4.25m3, 分析可能是置换井里气体的体积。
原因分析:在加之太古界本身就易漏易喷的特点, 在钻进过程中泥浆密度1.07g/cm3发生漏失, 1.13g/c m3的泥浆虽然压住了油气, 但造成了稍高于地层的液柱压力, 在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地层经过放喷孔道被充分打开的情况下, 发生了本次的漏失。
2几点认识
(1) 在三开井特别是古生界和太古界地层, 要特别加强坐岗值班。特别是泥浆工, 做到第一时间发现井漏等复杂情况, 做到早发现, 早处理。
(2) 加强与第三方特别是地质录井的联系, 井漏后通过录井仪准确记录漏失量, 为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作为参考依据。
(3) 在中生界, 太古界, 古生界等下部地层中适当的加大钻头水眼面积, 降低泵压, 减少因为压力激动造成的漏失。
(4) 起下钻过程中加强观察井口, 特别是钻遇含气油层或者气层, 及时灌满泥浆, 控制好起下钻速度, 严防抽吸和压力激动, 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井漏井喷等复杂情况。
(5) 在潜山地层施工过程中要加密井控演习与井控例会, 试油过程中加强与试油队进行联合井控演习, 提高钻井班组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 降低发生井喷失控的风险。
(6) 针对古生界, 太古界易漏的特点,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泥浆性能, 加强泥浆性能的测量, 泥浆密度尽量走下线, 适当的提高粘度, 避免井漏的发生。
招生情况 篇8
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历史沿革
2003年,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率先尝试省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入学方式。2004年, 江西省25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改革, 规定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年度总招生计划的10%。2005年, 上海市遴选出3所民办高职院校试点自主招生。2006年, 教育部决定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进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07年, 教育部允许4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2008年, 自主招生考试试点院校增加到8所。2009年, 天津市首次批准12所高职院校举办自主招生考试, 招生计划795个, 随后几年, 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逐步增加。2014年, 天津市共有20所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 招生计划3440个, 占市属高职院校总体计划的6.5%, 为历年之最。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实施办法
经过6年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完善。无论是参与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 还是投放的自主招生计划数都逐年增加。
1.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 依法自主规定报考资格、自主组织专业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自主实施招生录取, 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合高职院校培养需要, 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包括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两部分。其中, 专业素质考试内容体现招生院校的选拔培养要求, 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施。由于高职教育是培养专业特长突出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专业素质考试主要是针对考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职业素质、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测试, 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适应度、职业潜能及职业认同感。综合能力考试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时事政治、言语理解、分析判断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专业素质考试方式为面试及操作考查,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综合能力考试方式为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成绩总分为150分。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
各招生院校和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 实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工作。各招生院校负责本校自主招生新生录取工作。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监督招生院校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的情况。
招生院校根据考生报考本校各专业的情况和考生专业考试成绩, 确定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范围。录取时, 招生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录取结束后, 招生院校将录取结果报市招生委员会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备案, 并向社会公布各专业录取原则和录取最低分。
已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 原则上不能再参加普通高考高职 (专科) 各批次的录取。能否参加普通高考本科各批次的录取, 由招生院校自主确定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 遵照普通高考的相关规定执行。招生院校可根据本校选拔要求, 制订实施对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考生的录取照顾政策。招生院校制订实施的录取照顾政策总分值一般不得超过20分。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特点分析
1.增加考试次数, 革除“一考定终身”弊端。
参加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考生享有两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全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在每年4月份以前完成, 没有被录取的考生, 可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已被录取的考生, 如参加秋季普通高考, 仍可参加本科三批及以上批次院校的录取。2011年和2012年被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中, 分别有72.5%和70.3%的考生选择继续参加秋季普通高考。其中, 分别有30.7%和26.1%的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由此可见, 天津市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从制度设计层面, 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
2.选才标准多样化。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以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进行选才, 改变了普通高考“一张试卷选拔两类人才、以文化考试为主”进行选拔的现状。招生院校在规定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 以自主组织的专业素质考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结合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绩点分数, 进行选拔录取, 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高职院校的选才需求。同时, 为那些有志于就读高职、动手能力较强、职业潜质较好但不擅长文化课学习的考生, 提供了展示自身特长、凭借自己兴趣选择深造的入学机会, 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潜质。
3.自主招生专业特色明显。
参与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可以突破以往录取批次的限制, 与其他重点高校一样享有优先挑选优质人才的机会, 将更多的考生纳入招生视野。自主招生投放的专业一般是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或备案且教学资源成熟、专业特色鲜明、就业率较高、吸引力强的重点建设专业。通过自主招生, 可以选拔专业适配度高、动手能力强的考生, 更有利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4.兼顾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和特长的考查。
招生院校在录取工作中, 合理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以兼顾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查。如有的院校规定, 报考考生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8门课程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 有一个A的加6分, 有一个B的加3分, 有一个C的加2分。2014年, 参加自主招生的20所天津市高职院校中, 有18所院校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予以承认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9所院校承认高中阶段取得的计算机、英语类等级证书和市级艺术、体育类获奖项目并折算分数计入总成绩。
四、结论
天津市组织实施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 旨在选拔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需要、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相应高职院校进行高职阶段学习, 从实施效果分析如下:
1.随着报名人数逐年增多,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录取方式已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 并且在普通高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源基础。
2.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利于考生报考意愿的实现。根据开学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对专业的了解、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方面皆高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学生, 并且差异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自主招生实现了大多数学生的报考意愿, 但与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考生相比, 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3.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方式与普通高考有显著区别, 通过两种方式录取的学生, 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但各具特色, 说明自主招生可以应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中, 且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与定位更加匹配。
招生情况 篇9
关键词:韩国高校,自主招生,招生专员制,自主化办学,人才选拔模式
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一直是韩国各届政府关注的重点。近几十年来,韩国教育部相继采取了多项措施对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高校招生考试的自主权,解决其诱发的教育公平问题。[1]作为李明博政府高校招生考试政策改革方案的主要议题,“招生专员制”(Admission Officer System)自推出实施以来,一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招生专员制”的实施背景及目的
(一)“招生专员制”的实施背景
过去数十年间,韩国大学入学招生制度经历了国家考试、大学单列考试、高中教育内审成绩组合等过程的多次变迁。然而,反复进行的各项改革均未能摆脱“以分数论英雄”的学生选拔理念,不但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而且也不利于大学选拔那些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富有潜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2]中学和小学教育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学生每天埋头学习书本知识,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丧失了教学乐趣和幸福感,沦为书本知识的“搬运工”,使本应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场所的学校蜕变成了残酷的竞争空间,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课外辅导教育费用问题也日趋严重,加剧了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大学未能实现招生录取的自主化。因此,扩大学校教育自主性和自律化政策范围,强化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权限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韩国政府创立了“招生专员制”,决心通过培养一批熟悉国家学习能力考试(高考)成绩评定、能够对学生学籍档案、学生身心发展各种素质和奖励荣誉、资格证书等选拔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学生选拔专家,推进高校自主招生,对大学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行彻底改革。[3]
“招生专员”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1995年韩国教育部发布的《5.31教育改革方案》,[4]“招生专员”类似于美国大学入学招生考试官员(admission officer),集学生选拔过程专门负责对书面材料进行审查的审查员(reviewer)和材料核准员(reader)的角色于一身,专职负责新生入学业务。[2]韩国教育部规定“招生专员”负责“审查各种招生考试资料,评价学生潜力及素质,最终决定其能否入学”。“招生专员”依照招生考试方法和种类负责审查多种材料,通过大学实施的综合面试对学生潜能及素质进行评价和选拔。[2]“招生专员”的职责包括:“研究、开发招生考试模式;分析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开设的教育课程;评价招生考试材料,选拔学生;帮助入学新生和在校生的学业、生活适应及人际交往和性格人格养成”,等等。
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定义“招生专员制”是“大学依据自身或各招生单位的特性,培养和聘用大学招生专业人士,对考生学习成绩、个人环境、潜力及素质等因素综合判断来实现自主选拔学生的制度”。[7]学者认为,“招生专员制”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摆脱过去以分数为主的学生选拔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潜能、素质及发展可能性等要素进行评价的一种现代化的学生选拔方式”。[2]本文主张,“招生专员制”是高校通过聘用大学录取招生专业人士,多种渠道自由选拔录取富有创新精神、良好素质潜能、吻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建校理念的优秀人才的遴选制度。[9]
(二)“招生专员制”的政策目的
李明博在其总统竞选公约中提出了“三阶段实施大学入学招生考试自律化方案,实现学校满意度提升一倍,课外辅导教育费减少一半”等目标。作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选拔的举措之一,2007年韩国选定10所高校作为“招生专员制”试点院校进行试点。2008年,“招生专员制”正式开始实施,李明博政府提出:强化学生高中学习档案记录的公正性,提高其在录取中的参考比重;引入学业能力等级;构建实施高校多样化招生录取的专业组织;扩大实施促进社会融合的招生考试方式等政策举措。“招生专员制”是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入学改善方案中的第三个课题。[10]为了实现2012年全韩范围内实施“招生专员制”的正规化和常态化目标,大学教育协议会颁布了《“招生专员制”三阶段政策促进方案》。[11]以“招生专员制”标准开发委员会研制的标准为依据,通过“评价委员会”及“运营委员会”来选定大学。“招生专员制”先后经历了试点运营及正规化阶段(2007~2009)、全面铺开扩大实施阶段(2010~2011)和成熟稳定阶段(2012至今)。今天,韩国实施“招生专员制”的高校范围不断扩大,借助于该方式选拔录取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增加。2009学年度,通过“招生专员制”,90所大学录取了4,476名学生(占当年招生计划的1.3%),2010学年度117所大学选拔录取了24,696名(占当年招生计划的7.0%),2011学年度121所高校选拔录取了35,421名(占当年招生计划的10.1%)。
政府实施“招生专员制”的初衷,在于彻底改变过去学生选拔过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以考试成绩和分数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采用综合考虑学生潜力、素质、大学设立理念和招生考试单位特性等因素的招生考试方法;[12]希望通过大学自主招生来克服给学生备考带来的困难;推进高校自主化办学和高中教育正常化,推动大学从消耗性的“选拔竞争”转换为积极的“教育竞争”,保障高校招生自主权限,摆脱政府统制;保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考虑学生潜能和素质,构筑涵盖学生记录档案、学习能力、考试成绩及各种书面材料等录取要素的新选拔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在注重学生选拔环节的同时,营造有助于对新生入学后续管理服务的环境;[13]切实减少学生及家长昂贵的课外辅导教育费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3]
概括而言,实施“招生专员制”并非仅着眼于学生选拔问题,还兼具缓和大学入学激烈竞争、减少课外辅导教育费用、保障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改革意图。[15]
二、“招生专员制”的考察要素及实施成效
(一)“招生专员制”的考察要素
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招生专员制”侧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和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淡化了分数比重。[12]
“招生专员制”录取大学新生时考察的共同要素包括“学生个人特性”和“教育环境”两方面。[17]学生个人特性包括3部分:(1)“认知特性”(批判性思考、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性等;素质、学业性向、大学或学科学习能力;讨论/说服力等沟通表达能力);(2)“情理特性”(自信感、积极性、领导能力、责任感、目标指向性、自适应能力、道德性、社会性;求知欲、好奇心、热情、学习动机等;价值观、学习态度等;未来发展可能性、学科适应可能性等);(3)“大学及考试招生适合性”(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及学科特性,具有领导能力,关爱社会)等(详见表1)。“教育环境”则包括家庭环境、教育条件、高中类型、课程设置等方面。
“招生专员”与先前招生录取中的入学业务评价员,参与面试等环节的教授角色不同。“招生专员”选拔新生时,评价领域分为“教学科目相关活动、非教学科目活动、人格性向、学习环境”等四个领域。“招生专员制”不仅考察考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考察其潜力和素质;不仅依靠考试成绩等定量化材料,还通过观察、口试、面试等途径收集考生信息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考生表面能力,还考虑潜能、素质、可能性等潜在指标。[12]“招生专员制”旨在实现选拔新生从分数为主向综合的评价转变,从评价要素数值量化向对学习能力、学业及课外兴趣活动、环境等实施多维度、综合性评价的方式转变。[12]]
另外,按照学校要求和部署,“招生专员”除了参与招生考试方法的开发及实施招生选拔外,还负责新生入学后的学业指导、管理、监测服务工作,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调整和适应。[20]
(二)“招生专员制”的实施成效
2007年“招生专员制”的试点引入对高校新生选拔和后续配套管理服务等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中小学及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也带来了诸多变化。
1. 提升和改善了高校录取招生程序的公正性
“招生专员制”的政策焦点主要聚集于提高“招生专员”参与度,强化人员的专业性,确保招生考试内容的先进性、确保招生工作的公正性及可信性,注重制度运营的实效性等方面。在先前招生考试的基础上,“招生专员制”制定了“事先审查、中间审查、发生偏差时补正程序、确定最终合格者”的流程,通过集体评价和检查过程来扩大和确保招生考试程序上的公正性。最近3年,韩国30所主要高校增加了“招生专员”和招生考试,减少了特别招生考试的比重,扩大了一般招生考试的比重,招生考试制度向过程和结果中心的招生考试方向转变。[20]由于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项目日趋灵活,研究项目和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项目等成为优化教育环境的契机和途径。尽管对“招生专员制”的公正性和信赖性争议不绝,但该制度推行和实施的必要性和应为性已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
2. 促进了高中教育的正常化
依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招生专员制”使得入学招生录取方法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增强了高中和大学间的有机衔接和信息交流。[12]
“招生专员制”选拔录取新生过程中增加了对非教学科目活动、创新体验活动、社会支援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业余和课外活动的评价,明显提高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程度和热情。[12]以高中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例,各学校平均课外兴趣小组数量从2007年的13个增加到了2011年的28个,各学校平均参与学生人数也由2007年的240名增加到了522名,活动的项目数也由2007年的32个增加到42个。[25]教师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升学指导等活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学校对升学指导及专业指导教师的配置获得了学生好评,学校教育更加灵活多样,提高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26]对通过“招生专员制”选拔入学的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他们对大学生活普遍比较满意。[20]
高达51.5%的高中教师认为课堂上学生更积极参加讨论及课堂提问发言,仅有10.6%的教师对“招生专员制”给出了负面评价。[25]以大学新生构成的多样化变化为例,在参与高中的多样性(培养合格者的高中数)方面,从实施前的693所增加到774所,增加了81所,增幅为11.69%;学校地域多样性(培养合格者的市、郡、区数)方面,从引入前的165个增加为178个,增加了13个,增幅为7.88%;在学生阶层的多样性(家境贫困学生数或享受低保补助者人数)方面,从实施前的48名增加为70名,增加了22名,增幅为45.83%。这表明“招生专员制”在实现和确保学生构成多样化、强化大学社会责任感、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方面成效显著。[20]
通过“招生专员制”录取的学生和其他方式录取的学生相比,大学中途退学率较低,对大学生活适应较好;针对“招生专员制”财政支援的13所大学的研究分析发现,通过“招生专员制”选拔录取入学的学生和其他方式录取的学生相比,整体上平均学分绩点(GPA)、奖学金获奖幅度及比例都比较高。[20]在情理特性方面,通过“招生专员制”录取的学生在领导能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组织能力、关心他人和团队精神、远景和自信感、推进力和自我管理、责任感、社会奉献等)、自我主导性学习(计划、认知专注度、自我检查、时间和学习调节等)、学习态度、未来意识、职业成熟度等方面明显高于其他方式录取的学生。[31]
3. 引发了其他学校的招生改革
目前,“招生专员制”主要在4年制本科院校实施。然而,随着“招生专员制”的正面效应广为人知,专科院校也通过学校自主实施的形式,尝试引入“招生专员制”。2013学年度,有20所左右的专科院校约1,800余名学生是通过“招生专员制”进行选拔的。可以预见,专科院校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实施“招生专员制”。
连一贯秉承考试成绩为中心的外国语高中、科学高等“特殊目的高中”也认为“招生专员制”符合自身办学特性,开始积极考虑引入这一制度来选拔新生。
三、“招生专员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招生专员制”实施时间较短,尽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教育的正常化和大学人才选拔的多样化、自主化,[32]但在具体推进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选拔过程欠缺透明度;“招生专员”专业性不足;评审公正性、材料可信性差;[17]诱发了其他形式的课外辅导教育;[34]推进速度过快,实施方式变质走样;[35]学校现场准备不足;[32]新生入学后续管理不够,[37]等等。
(一)“招生专员制”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招生专员”主要采取主观方式对考生进行评价,其公正性、客观性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质疑。过去施行的以分数为主的新生选拔方式,将学力与学业成绩概念相混淆。[15]“招生专员制”视野下的学力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学业成就,而是从全人教育观点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心性、道德及素质等要素。[35]“招生专员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通过口述、面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但是,民众一般熟悉现有以卷面考试为主的选拔体系,能否真正接受考试分数高的报名志愿者落榜,而考试分数低的人员通过这样的选拔体系反被录取,这是非常敏感而富有争议的问题。[20]
为了消除这些争议,韩国政府强化和加大了对“招生专员”职务不正当行为的处罚力度。有人提议,“当招生专员职务上出现不正当行为时,应按刑法规定适用于公务员的条款执行”,并建议在《高等教育法》增设条款来推进高等教育法的修订。另外,政府及高校还强化了多数人参与的多阶段评价体系(韩国大学教育协议会实施了多数人参与的多阶段评价,高校配套制定了相应标准以确保“招生专员制”的公正性),要求大学实施“回避制册”制度(“回避制册”指的是与考生有特殊关系的人员不得参加评价事务)。政府颁布了司正官职业道德纲领,并对之加强持续不断的道德教育,以确保“招生专员”遵守职业道德伦理。
(二)“招生专员”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招生专员制”推进过程中,专业性和公正性常常被一起讨论。理论上,“招生专员”应是“能够对入学材料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审定,具备较高能力和道德水平的专业人士”,但目前这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极为欠缺。
资料显示,2008年全韩国仅有42名“招生专员”,2013学年度增加至512名。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社会各界对这支队伍的专业性普遍持有怀疑态度。有资料显示,某校24名“招生专员”的平均年龄仅为32.7岁,其中20多岁的占1/3,还有刚大学毕业的人员,甚至有9名完全没有工作经验或仅有不到1年经验。[20]另外,“招生专员”中正式职员不到18%(包含4%无期限合同制人员在内达到22%),剩余78%都必须通过间隔1~2年时间再续约,缺少安定感的合同制限制了“招生专员”队伍的专业性。[12]
对此,韩国政府通过政府财政专项划拨资金对招生专员进行培训,以提升“招生专员”的专业性。培训内容涵盖“招生专员”必需的知识领域(教育政策、大学入学招生考试资料、评价方法、面试方法、统计方法、伦理道德教育);政府为解决“招生专员”的身份保障问题,甚至还修订了高等教育法,明确表示对“招生专员制”的支持;开设和运营了面向学生家长的研修项目,以确保其社会透明度。从2009年到2011年,共计596名现职招生专员、2,001名教师及1,825名学生家长完成了上述各项研修项目。[35]
(三)大学入学招生学生考试资料可信度较低
“招生专员制”实施后,学生高中期间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累计评价(speck evaluation)变得非常重要,随之而来的是杜撰编造书面材料问题开始出现。选拔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材料虚假不实,也催生和诱发了新的课外辅导教育问题。[34]考生向高校提交的推荐信和获奖经历、资格证明等书面材料存在违规操作乃至造假问题,甚至个别学生借助专业私人辅导机构,凭空杜撰或瞎编乱造和入学相关的书面材料,严重破坏了“招生专员制”制度设计的公正性。为此,政府引入了书面材料验证体系(包括对考生提交的自我介绍、教师推荐信等书面材料相似度进行检查、核实与评估),大学也纷纷动用人力或技术手段对考生提交的书面材料加强专业审查,强化面试,加强访问与视察学校,努力解决这些负面问题。
(四)滥用和私自扩大“招生专员”考察范围和要素
当初推行“招生专员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及家长的应考负担,降低考生对课外辅导教育的依存度。然而,令制度设计者始料未及的是,考生为了所谓的课外活动及素质提升,选择接受辅导机构流水线式的程序化培训,进而诱发了其他形态的课外辅导教育,引发了公众对该制度给学生增添额外经济和身心压力的担忧。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的问卷调查,在“您赞成‘招生专员制’对不参与课外辅导教育的学生更为有利吗?”的回答中,36.7%的高中教师表示“非常不赞成”、38.6%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不赞成”,高达44.9%的教师表示“不赞成”,高达44%的学生家长表示“不赞成”。[35]
为了应对“招生专员制”诱发其他形式的课外辅导教育的问题,政府发布了旨在摒除课外辅导教育要素的评价标准,并实施了大学单列进行的“招生专员制”课外辅导教育影响评价,但效果依然不理想。有学生家长批评指出,虽然“招生专员制”帮助和鼓励学校实施非教学科目活动,然而现实中要么是没有非教学科目活动,要么是有一些形式性的活动,高中几乎沦为了新型的招生考试辅导班。
随着“招生专员制”的扩大实施,有些高校过于夸大比赛获奖成绩的作用,导致社会各界对“招生专员制”要求提交的书面材料也存在误解,认为“获奖成绩或课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追加书面材料数量越多,将越有利于选拔录取”,一些机构趁机组织各种低水平重复性比赛。譬如,首都圈几所大学从2011年3月开始,将托业英语(TOEIC)考试的分数以及其他竞赛成绩用作入学招生考试评价要素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些举措显现曲解了大学自主办学的政策。为了杜绝这些问题,政府严令禁止招生与托业英语考试成绩、校外比赛获奖或认证成绩、资格证书等挂钩。
四、“招生专员制”的政策改进方向
综合分析来看,“招生专员制”今后的改进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招生专员制”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为确保“招生专员制”今后的公正性、可信性,大学教育协议会下属的“招生专员制”专题主页及社会媒体专门网站,开始公开发布“招生专员制”概况、大学单列招生考试计划、大学单列宣传资料、招生考试要素、录取有关程序方法等详细内容,从而确保学生及家长对“招生专员制”选拔录取学生程序的知情权。以正在实施“招生专员制”的高校为对象,政府有关部门对制度的运营状况及效果实施周期性评价;以准备实施“招生专员制”的大学为对象,持续提供“招生专员制”的运营咨询服务;制定“招生专员”基本职业伦理道德框架,持续实施“招生专员”的职务专题研修,提升“招生专员”的专业性,确保社会公众对“招生专员”公正性、可信性的认可度;组建“招生专员协议体”,引导高校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公正、专业的大学招生考试程序及方法;通过设置“入学招生考试公正管理委员会”、“自身监察委员会”等机构明确监督和监控程序流程;按照“多人组成评价团进行多阶段评价”的原则实施选拔录取;各大学为强化“招生专员”专业水准,制定和实施大学自身的教育计划,等等。
高中学校则强调要着力开发本校教育课程,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活动机会;依照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性向和期望等因素来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引导服务;实事求是地搜集整理与教科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的相关材料,对其完整、客观、翔实地进行记述,提供真实客观的资料。[31]
(二)引导民众理性看待“招生专员制”
引导民众理性看待“招生专员制”,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通过“招生专员制”的途径进入大学,只有当自身条件符合时,才需选择该方法,进行准备。换言之,若该选拔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则应选择其他选拔录取方式,并为之做好充分准备。
“招生专员制”选拔方式的关注点,从定量评价向定性评价、综合评价转变,这要求学生档案的填写及管理也要改变。[26]为了全面客观地呈现学生档案记录,学校今后应注重对课外兴趣小组的个人活动内容、社会服务活动动机和特长事项等进行客观记录;应鼓励各学校扎实推进和运营实施非教学科目教育课程,对学生参与非教学科目活动进行支援和扶持,从源头上消除以升学为指挥棒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残酷的分数竞争。
(三)完善“招生专员制”的学生入学服务
随着通过“招生专员制”招生入学的学生数增加,学生入学后的管理服务变得日趋重要。“招生专员制”录取的学生入学后管理服务空白问题,使“招生专员制”的废存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广的争论的焦点。今后,应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入学后管理服务工作,保证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有机衔接。[32]
招生情况 篇10
一、MIB招生简章设置位置分析
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点成立时间短, 考生对本专业硕士点的认知度还不高, 能否让考生在招生信息网站上方便快捷地看到该专业的招生信息, 并对专业招生情况有系统认识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招生情况。因此, 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授权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设置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目前各授权单位的招生简章设置位置情况, 大体呈现以下几种态势:
1. 招生简章设置在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 简章位置十分醒目。
这类学校国际商务招生简章设置位置的特点是, 招生简章设置位置十分醒目, 考生很容易注意到该专业。具体做法是:登陆该校网站, 直接点击招生就业或人才培养栏目, 链接硕士研究生招生, 进入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栏目, 就可看到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MIB) 的招生简章, MIB招生简章被单独列出, 且位置非常醒目, 点开国际商务招生简章, 考生可清楚详尽地了解关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的一切信息。这样做的院校主要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2. 简章设在对应院系, 考生了解招生信息有一定困难。
这类学校招生简章设置位置的特点是, 登陆这类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查看到的研究生招生简章通常是适用于所有专业的, 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细分, 也没有针对学位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进行区分, 要想看到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招生简章, 必须登进对应的院系, 在对应院系中找研究生招生板块, 可看到MIB的招生简章, 简章对MIB招生细节介绍也非常详细。这样做最大的缺陷在于: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置部门在不同学校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学校设在经济学院, 而有的学校设在商学院, 还有的学校设在管理学院, 这使得考生在不确定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置部门的情况下, 查找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简章存在一定困难, 不利于学生报考。目前这样做的学校主要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
3. 没有单独设置国际商务硕士招生简章。
目前, 在94所国际商务硕士培养授权单位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没有设置单独针对MIB的招生简章, 不管是在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还是在相应的MIB招生院系, 都看不到有关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招生简章, MIB和学校总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混在一起, 学校仅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考试科目了特别说明, 没有针对专业做其他方面的特别说明。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本身的独特性, 在专业设置时间简短, 很多考生对专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无疑不利于专业认知度的提高, 不利于本专业的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国际商务硕士招生简章内容分析
要做好国际商务的招生工作, 除了简章设置的位置十分重要外, 简章内容的设置也不容忽视。分析目前各国际商务招生院校招生简章内容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 目前, MIB招生简章的内容除了应包含一般研究生招生简章的传统内容外, 更重要的是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校及学位或专业优势介绍。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设立时间较短, 很多考生对它还缺乏了解, 要做好专业招生工作, 应在招生简章中对专业特色、优势、学校特色以及该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进行系统、真实的介绍, 以便学生通过简章能对专业有一个快捷、系统的认识, 方便考生做报考决定。具体来讲, 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本学校的特色和办学优势, 例如学校是否“211”或”985”院校、学校具有什么样的行业特色、学校的师资优势等;第二,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优势, 突出它着重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 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第三, 突出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方式特点, 突出它的重实践能力和双导师培养体制的优势。
2. 招生条件说明及考试科目说明。
在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简章中, 应就是否接受推免生入学、是否接受同等学历、是否接受在职等进行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考生复习考试, 应就考试科目及参考书做具体说明。目前,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考试科目主要有: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4英语二、303数学三、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其中, 201或204各招生单位可根据各自情况主决定, 例如对于一些不太知名的培养授权单位, 为了保证生源数量, 应选择204以降低考试难度, 保证考生的上线率, 而对于一些传统优势院校, 可选择201, 以保证考生的录取质量。但不伦是考201还是204, 都必须在招生简章中注明, 以便于考生做报考决策。而对303, 目前有九所高校试点选择经济类专业学位联合综合能力测试, 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命题, 很显然, 经济类专业学位联合综合能力测试相对于考数学三而言, 一方面考试难度有所降低, 另一方面更适合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选拔需要。所以, 九所试点学校应在招生中突出自己的这一优势, 而在九所试点学校之外的单位应努力探索推进参加经济联考。
3. 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说明。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脱产学习和非脱产学习两种形式。目前MIB多为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 但也有些学校在积极探索在职非脱产形式的学习方式, 一般是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授课。这两种形式各具优势, 通常, 全日制学习形势的考生质量相对较高, 而脱产式的学习形式, 由于其学习形势的灵活性给学生尤其是希望在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这种非脱产式的学习方式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是由于报考考生都是在职人员, 备考时间不能保障, 考生考试过线人数较少, 给学校招生造成困难。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相对于学位硕士两年半或三年的学制具有明显优势。两年的学习包括至少半年的实习和半年的论文。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与传统学位硕士的区别在于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更注重所学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半年的实习也是学生寻求理想就业单位的渠道。这些应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 以彰显专业优势, 提高专业的吸引力。
4. 学费及奖助政策说明。
专业硕士相对于学位硕士而言, 通常学费较高, 这些应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注明, 另外, 由于本专业设置时间较短, 社会认知度还处于被逐渐认知的过程, 为了推动专业的顺利发展, 学校可根据自己可能面临的招生问题及学校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奖助体系, 以减轻学生的就读压力, 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保障学校的生源数量。
三、结论与建议
要搞好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科的建设, 招生工作需先行。尤其要做好招生简章的设置工作。分析目前各MIB授权单位的具体情况, 笔者建议, 目前MIB招生简章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简章不能并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内, 应单独撰写招生简章;第二, 招生简章应设置在较醒目的位置, 最好是挂在学校主页招生就业栏目下的显要位置, 方便考生查阅。第三,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简章的内容应翔实、具体, 突出国际商务硕士的优势和特色。
摘要: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MIB) 作为一个成立时间较短的学科, 其招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尝试和探索之中, 尤其是招生简章位置的合理设置及简章内容的科学制定对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而对整个学科未来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梳理目前94所国际商务硕士授权单位招生简章设置情况的基础上, 对目前MIB招生简章的设置位置和招生简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剖析, 试图从招生简章这一视角对如何推动国际商务硕士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展开探讨。
关键词:MIB,招生简章,招生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吉双, 杜玉萍, 杨励.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学报, 2011, (11) :100-104.
[2]陈沛, 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 2013, (3) :56-61.
招生情况 篇11
【关键词】 单独招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01
问题的提出:教育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从2007年开始,由高职院校实行组织命题、考试、评卷、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单招范围逐步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扩展到所有的高职院校。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将全部变为单招学生,因此,在单招背景下如何探索适合新生源结构的体育教学模式就非常有必要。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别,高职院校强调知识够用,动手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侧重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本科院校强调知识的广博与厚度,使学生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以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模式就具有较大的不同。从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定、教材的选择、授课的方式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职院校在校时间短,单招生素质低、文化课基础差。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该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并广泛了解学生的真实愿望,最大限度的上好体育课,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里,充分发挥他们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教材的选项上,教学方法上,考核的办法等等都应切合学生的实际。总之,体育课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身心愉悦,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并能掌握1-2项技术技能,能够终身受益。
一、体育课教学现状
1.我院体育课的现状:目前,我院的体育课是以班级编制进行上课,学制一学年,平均课时只有44—50个学时,班级人数多(平均50人)且男女不分班上课,进校后进行专选、第二学期再安排一个项目。开设的项目有足、篮、排、乒乓球、武术(太极拳)、技巧双杠。
2.高校体育课的现状:上两年的体育课,第一学年普修,第二学年专选,大三大四虽没有体育课,但自己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项目。男女分班、每班约25-30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自己喜欢的项目。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比较重视,常常结合标准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占体育课成绩一定的比例。
二、分析两者的利与弊
1.以班级为单位,利处是大家熟悉,练习时,心理放松,学生之间容易沟通。反之胆怯、放不开。
2.选项好处是,按自己的意愿所学。不选项弊处是,被动学习,心理上有抵触情绪,甚至有逆反心理。男女不分班就更不合理。
3.对上课班级要规定人数,因为体育课是在动态下活动的,对每一个人又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术,人多就照顾不过来,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三、对单招生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和高校在学制和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借鉴高效的一些经验,和我院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高职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1.据我院体育课上课实数少,学期短,学生结构复杂的特点,应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项目。例如可开设: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武术、游戏、爬山、游泳、攀岩、远足等等。(也可进行问卷调查)有的放矢的开设项目。
2.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上球类,在能开的项目中选一项自己爱好的项目,学习一学年,为终身打下基础。
3.班机打乱,自己选项,男女分班。
4.控制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宜。
5.对弱势群体可开设运动保健课。
6.对爱好各个项目规则的学生可开设裁判员等级学习班等。
四、结合学情,构建“三改一加强”有效体育课堂
1.根据单招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面窄,这就需要对体育课进行改革,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2.改革体育课教学方法:任何时候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针对所教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小学阶段,多用启发、比喻式教学,而大学阶段则要根据他们已学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他们通过思考加以理解,融会贯通。面对我院单招生的情况,老师们都有诸多的感受,批评学生素质差,不想学、不爱学,还容不得批评。这对老师来说还真是有一点头疼。面对现实我们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应对,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多动脑勤于思考就一定能够做好这一项工作,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去转变自己,再去改变学生,其中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方法,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威信,我的教学体会是:
1、精讲多练:讲的要精,切中要害,讲重点难点。
2、示范标准:动作规范,干净利索,使同学佩服。感叹。
3、讲解比赛案例:体育明星和他们训练史,成长史,国内外重大比赛。
4、讲所教内容的规则,使他们懂规则、会欣赏。
5、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如对体育服装的要求,不迟到不早退,说话礼貌,尊重学生,以礼相待,循循善诱。
6、口令清晰、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7、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8、多用术语:如“动作相同,方向相反”起跳后“滞空”“一大、二小、三起跳”“鞭打”动作等等。
9、正误对比:讲解示范时可进行正误对比,共犯的错误,易烦的错误引起大家的注意。
10、要有幽默感:课堂上为活跃气氛,可适当开些玩笑,讲一些幽默的故事。
11、练习方法多种多样,新颖,学生学习起来就感到有兴趣。
五、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一种形式,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具有团队意识,进而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因此,在制定各個项目考核标准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他们不失所望。
六、加强课堂管理
体育课与理论课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体育课老师除了要讲,还要示范,更重要的是计划好学生练习的方式方法,分组与不分组,换项与不换项,练习的时间等,练习时,更要注意保护好学生,避免事故的发生。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深入浅出,简单易学,语言生动,掌握好运动量,有张有弛,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一节体育课,即使上完了这节课,还沉境在这节课的欢乐之中。这就是体育课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是一节完美的体育课。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体育与健康》2015,8,蔡军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理论教程》.2001.邹继豪
招生情况 篇12
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有早期发现和识别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能力, 2008年4月21日白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 (时间模型) 试运行工作正式启动后, 发现病毒性丙型肝炎在白山市传染病自动预警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了解病毒性丙型肝炎 (简称丙肝) 预警比例升高的原因, 笔者对2008年4月-2010年4月其预警信息和近10年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内容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白山市传染病疫情资料及《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预警情况来源于《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白山市预警情况分析, 人口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图表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白山市病毒性丙肝预警情况分析
2008年4月-2010年4月白山市共计收到时间预警信息569条, 依次是病毒性丙肝 (223条) 、流行性出血热 (140条) 、流行性腮腺炎 (78条) 、痢疾 (61条) 、其他感染性腹泻 (54条) 、风疹 (17条)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2条) 、不明原因肺炎 (6条) 、麻疹 (5条) 、流行性感冒 (5条) 、甲型H 1N 1流感 (2条) 、甲肝 (1条) 、戊肝 (1条) , 分别占预警信息的39.19%、18.28%、13.71%、10.72%、9.49%、2.99%、2.11%、1.05%、0.88%、0.88%、0.35%、0.18%、0.18%, 可见病毒性丙肝占预警信息比例最高。
2.2 白山市2000-
2009年病毒性丙肝发病趋势分析2000-2009年病毒性丙肝的发病数、发病率、占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见表1、图1) 。
2.3 监测数据分析和电话核实情况
2008年4月预警系统正式启动以来, 白山市疾控中心抽取浑江区病毒性丙肝病例200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病毒性丙肝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 有血液或血液制品接触史 (150例) , 占被调查者的75%; (2) 静脉注射药瘾者 (20例) 占10%; (3) 经性接触传播的 (5例) 占2.50%; (4) 经母婴传播 (3例) 占1.50%; (5) 日常生活接触 (2例) 占1%; (6) 有美容和整牙史的 (10例) 占5%; (7) 原因不明的 (10例) 10%。由此可见经血液或血制品及静脉注射药瘾者为病毒性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母婴和日常生接触传播比较少见。
3 讨论
白山市病毒性丙肝与历年资料比较, 近年病毒性丙肝上升明显, 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源头上扼制该病持续上升的势头。
【招生情况】推荐阅读:
龙江龙山初级中学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违规推介招生情况自查报告10-25
【销售】招生策划案之—招生讲座06-28
招生人员招什么以及怎样招生08-19
单独招生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获得10-04
【运营招生】培训学校线下招生方案!07-06
幼儿园招生方法及影响招生的因素06-03
写给清华大学招生部老师自主招生教师信07-17
均衡招生07-18
招生信息10-17
招生资格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