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机制(精选8篇)
招生机制 篇1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量的提升,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日渐紧缺的教育资源的重要弥补力量,正广泛地活跃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我国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比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发展机制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招生寒流”的到来,民办高校招生的问题频频爆发。本文重点从招生机制方面对国内外民办高校发展机制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文献梳理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就民办高校招生机制这一问题,发现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1. 对国外民办高校发展模式和招生机制的理论研究
目前从国际上看,私立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国际化的特征也日益彰显,连锁办学与合作办学成为其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如成立于2000年的新加坡第一所私立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而马来西亚的私立院校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寻求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特点之二就是在海外建立分校,目的就是扩大生源,招收更多的外国学生。跨国化教育的首创精神使得私立大学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地调整和制订计划来应对市场的需求,这一做法对于中国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发展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李文成、韩和鸣在《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一书中首先梳理了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史,对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乃至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作了介绍,还专门就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对相关的扶持政策也进行了论述。鉴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可以从国外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首先,在认识上、在思想上增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同感和包容度;其次,在立法上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再次,在财政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最后,从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来讲,苦练内功,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前面三点更多地涉及社会和政府的作为,对政府的操作行为和机构运作提出了要求,而最后一项则涉及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稳定和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立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实际性问题。
2. 分析民办高校的招生现状
(1)在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一书中,曾把华文学院1999年招生和卓达大学2000年招生的全军覆没作为两个典型的例子来分析,在这场“九死一生”的生源大战中,私立大学的招生是一次全新的试验,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对公立大学权威的一种挑战。虽然这一步迈得异常艰难,甚至有些地方还显得幼稚,但其所代表的方向已经预示了一种新生力量的萌芽和展示。
(2)2007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从而波及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和地区,无疑又使本来不景气的民办高校的招生问题雪上加霜。在荆杰的《金融危机下民办高校招生问题分析》一文中提出,2009年是民办高等教育的“拐点”年,一方面面临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还面临着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更激烈的竞争。随着“招生寒流”的到来,众多民办高校招生难问题在这一年大爆发,新生数量平均下滑40%至50%。虽然近些年情况有所复苏,但整体而言效果并不算太好,从生源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都有待提升,与此相关的研究也较多。
3. 分析研究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因素
(1)朱建华在《民办高校影响招生因素分析》一文对当前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因素作出三点归纳:①政策是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首要因素,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民办高校自身的政策变化都会对招生造成重大影响。②学费是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关键因素,学校类型和专业收费差异,包括民办高校之间的学费的差异也会影响到招生。③办学现状是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核心因素,其中包括社会认知度、教育教学质量、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等,都会影响招生的成效。同时他也指出,影响民办高校招生的因素有多个,很难说哪一个因素是决定性的,更多的时候是多个因素同时影响的结果。即使是同一因素,每年对招生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也就更要求民办高校从招生的冷与热中审视自己的办学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完善和调整。
(2)厦门大学吴根洲在《民办高校招生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对制约招生工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大致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①公办高校的压挤;②民办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③办学资金的制约;④招生自主权的限制;⑤办学缺乏特色品牌。在制约民办高校招生的因素中,民办高校之间的正常竞争要积极应对,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的非正常竞争需要国家法规加以调整;办学资金渠道的畅通问题、招生自主权问题和公办高校的影响都属于国家政策的层面;办学品牌和特色构建则需要民办高校从自身出发,内外兼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内在核心竞争力。
4. 对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的研究
(1)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在《努力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一文中指出:民办高校招生工作,事关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形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因此民办高校在招生中应做到:①依法依规招生,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规和制度来进行;②诚信招生,不夸大其词和虚假滥招;③阳光招生,实行招生信息公开化,努力满足考生和社会的知情权。此外,他还提出了相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招生过程中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并建议配合新闻媒体来保证民办高校的招生。
(2)张博树、王桂兰在《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一书中则提出:政府、传媒的介入是私立大学招生规范化之助力。他们认为在中国私立大学仍不成熟,招生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多失序的条件下,利用政府权威做一些有益于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事情乃适时的聪明之举,但从长远来看,政府更多的只能通过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让私立大学自己杀出一片天地。
5. 在分析民办高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招生方面的建议
对于有经验的民办高校办学者来说,处理好“进口”和“出口”两个“口”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进口”,也就是指招生和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关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但“进口”的效果如何,又自然而然地跟“出口”,跟学生的就业和出路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进口”的探讨必然要涉及“出口”这一问题,只有落实好“出口”问题,“进口”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得到了处理和解决。张博树和王桂兰所著《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一书中,就对“出口”问题提出了详尽的论述———“就业压倒一切”:中国家长的实利主义与私立高校的专业设置。实用、实惠和能挣钱成为家长鼓励子女选择专业的根本驱动,而好招生、好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等则是私立高校开办专业的首要考虑。在实用化和市场化的格局下,忽视和丢弃了以研究为导向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础性专业,这也算是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政策导向”、家长的实利主义情结、办学者的市场压力及自身利益驱动三方互动的必然结果。
三、总结与展望
由于收集到的材料与信息繁多杂乱,此处对民办高校招生机制的研究只能选取其中的关键部分作相关分析。在对近年来民办高校招生机制的研究文献作了一番梳理和分析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目前学界对民办高校招生所讨论的范围多局限在发现问题、描述问题成因上,而在招生管理、招生制度与政策方面提出的建议与措施过于宏观与空洞,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并未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剖析的深度、理论的高度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对部分民办高校招生成功背后的原因,如教育教学改革、市场分析与定位、特色专业的设置等总结得比较到位,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民办高校招生机制研究的成果相对不足,能够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少之甚少,能够单独出版的民办系列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研究的学者来看,关注民办高校招生机制的研究者数量较之高等教育其他领域也是偏少的。
展望未来,有几点值得我们继续关注:①对民办高校招生管理、招生制度与政策、招生机制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宏观的现状分析和理论分析,而从微观的具体措施上入手,这样更利于提出操作性、实用性、可行性较强的各种建议;②应该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出发,借国家扶持民办教育之风乘势而上,拓展思维思考“民办高校应如何生存和发展”等问题,继续探寻民办高校招生的新途径、新策略;③学界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关注力度,对比国内民办大学与国外私立大学的不同、国内民办高校与公办大学的不同,因地制宜开展研究,在招生机制研究这一领域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宏博.中国私立大学有效经营的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董圣足.民办高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李文成,韩和鸣.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周洪宇.努力规范民办高校招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7]朱建华.民办高校影响招生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8]荆杰.金融危机下民办高校招生问题分析[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7).
招生机制 篇2
第一,大学行政化和教育家缺失,导致学术自由的核心理念得不到贯彻,政绩理念却居于主导地位,这使大学自主招生缺乏内在动力和长远谋划。比如有的大学校长,甚至一届都没干完就被调走,再好的教育谋划和教育理念也会人走茶凉。
第二,这是教育考试扭曲的结果。30多年来高考状元跟踪调查部分表明,就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与考试能力并不匹配。自主招生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欠和不足,却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即自主招生也是同一个考试模式出来的,招生是自主了,应试教育却依然是“他主教育”。自主招生与应试教育嫁接,取得最终胜利的是扭曲的考试,而非自主招生。
第三,这是大学教育模式化的结果。有人调侃道,现在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即教育部大学,各大学都是教育部的分校。即使是自主招生,进入大学之后,学生也缺少自主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创新的思想。
第四,这是自主招生主体权力滥用的结果。大学自主招生,必然有自主招生的主体。在自主招生主体过程不透明、甚至暗箱操作的情况下,招生权力必然腐败和滥用,必然存在招生权力设租寻租的问题。
只有对大学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大学如去行政化,还大学以学术自由,让教授治校,等等。建立教育家成长机制,从而制定大学发展长远规划并能贯彻下去,而非把大学变成社会工厂的培训部。建立多元考试机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让教授自由地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自主招生起点透明,过程透明,结果透明,强化对自主招生的制约与监督。
招生机制 篇3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招生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招生,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办学实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招生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如表1所示。
招生人数从1998年108万人,增至2010年的630万人,增幅达480%。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实际情况,一味地求大求全,尤其在招生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校为了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生存发展,专业的设置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而是集中于当前就业前景好、热门的专业上,减少甚至砍掉当前看来不重要的一些基础学科、艰苦专业或者当前比较冷门的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年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几年后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急需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而当年的热门专业可能成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夕阳专业”。因此,当前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动态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现实表现为:有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有些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弊端,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灌输,轻实践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模式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该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学习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因此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3 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相分离
目前,高校内部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机构设置的主要形式为:成立招生就业处,其下设招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分别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人才培养由教务处负责。因此,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是完全分开的,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由两个领导分管,各自为政、协调沟通困难。教务部门只负责按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培养,很少考虑和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招生与就业机构虽然处于同一个部门,但是却由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相互之间的参与和融合程度低,招生办公室关注如何按招生计划将新生招进来,而很少考虑招生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如何将更多的毕业生推销出去,很少关注毕业生的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以及就业质量和专业的吻合度。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严重分离致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
2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型
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充足而优质的生源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毕业生就业是衡量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
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招生、培养、就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来赢得就业市场,以毕业生高层次的就业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吸引高质量的生源,以高质量的生源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使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学校良性发展的“闭路”,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联动,即关联和互动,通常是指一个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它们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换信息,相互作用和影响。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项核心任务进行系统性思考,一体化统筹,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加强招生、培养、就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互动机制,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高校的多方共赢。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科学的进行人才培养,并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其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预测来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来反馈招生,设置和调整招生专业,确定招生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招生、培养、就业三方联动包括:
2.1以就业反馈招生,实现招生与就业联动将招生计划的制定、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并实施专业预警机制,紧密跟踪并预测人才市场需求,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和各专业的招生人数。
2.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科学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内涵,凝练专业特色,更新教学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3衔接招生与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专业,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建立生源基地,优化生源结构,从源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制定与招生专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招生和就业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实施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
首先,建立由院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院长、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对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价。其次,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该机构为非常设咨询机构,由校领导、教授、企业高管、政府部门领导、人才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主干课程的设置、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让社会上的专家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以及参与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后,除了建立校级专门的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职能管理部门外,在各院系设置招生、就业和培养办公室,并设专职人员,形成两级招生、培养、就业管理组织、以加强各院系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力量。
3.2 完善并创新工作运行机制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率为落脚点,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实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做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有效衔接,加大彼此的参与和融合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就业指导处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从招生、就业两端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深度参与。另一方面,在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就业率与招生计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经费投入、院系及部门绩效考评等挂钩政策,并建立一系列奖惩制度和层级责任制度。此外,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试方法等途径,重技能、强实践,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强化“一把手”工程,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凝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组织体系。其次,对学生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就业和成才的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次,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就业信息的枢纽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积极探索远程面试、网络招聘等工作模式,为毕业生提供更加科学、便捷、高校的就业服务。同时,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最后,对就业人员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
摘要: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关系模型,并提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谢志远,应朝帅.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6,(1):81-82.
[2]陈世庆,鲍硕来.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2):67-70.
[3]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46-48.
[4]郑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系统工程.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7-120.
[5]谢爱军,王慧,彭希林.建立高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6,(5):82-84.
招生机制 篇4
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高考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保证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然而,互联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弱点和安全威胁,将会影响到网上录取的安全性。一直以来,上级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断改进网上招生系统,规范网上录取流程,指导各高校严格执行。
网上招生系统采用分布式C/S架构,由各省级招办的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安装在学校的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以及相关网络构成,如图1所示。
为了实行一年一度的网上录取工作,学校的高考招生网络一般为临时搭建。以中山大学为例,网上招生录取场地分为省内、省外场地两个地方,分别借用能接入校园网的院系计算机房,安装上全国版的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以此构建高考招生网络,并上报该网地址段和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设置。
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设置必要的访问控制规则,只允许学校高考招生网络及相关网络访问。而且,从客户端登录到网上招生系统后,就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VPN加密隧道,保证网上录取数据在端到端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可以认为该系统的校园网以外部分有足够的安全性,本文着重讨论基于校园网的高考招生网络的安全保障措施。
2 安全风险分析
从图1可知,学校高考招生网络由主机、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骨干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边界路由器等组件构成,相关组件的安全风险分析如下。
1)主机:作为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与省级招生办服务器通信、进行数据交换,完成网上录取工作。因为这些主机必须与各省级招办互联互通,需要接入外网,若主机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随时会被利用,如果不加以限制地与外网通信,容易成为网络入侵攻击的目标。另外招生录取现场工作人员多而杂,U盘的使用,系统的误操作,感染病毒、木马等等,都有可能构成安全威胁。
2)接入交换机:一个较大的计算机房需要使用几台交换机提供足够的端口来连接主机,实现网络接入。由相关交换机构成的VLAN是一个广播域,遇到人为的或恶意程序产生的广播风暴或二层欺骗攻击等,会影响到该广播域上的主机。
3)楼栋汇聚交换机:作为VLAN网关,配置有访问控制功能,但也有可能受到网关ARP欺骗攻击、源地址欺骗攻击以及广播风暴攻击等,导致主机连网异常。
4)骨干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用作区域汇聚交换机、校区骨干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边界路由器等设备,主要用来提供网络互联和访问控制功能,与校园网所有网段相关,流经的流量类型复杂,尽管这些设备性能较高,已做好自身的管理访问,具有较高的抗攻击能力,但仍会面临各种Do S攻击,可能会造成骨干网络运行性能降低。而且,学校招生网络骨干部分涉及到的设备越多,故障率也就会越大。
3 安全保障实施
针对基于普通校园网构建的高考招生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可按如图2所示,为网上招生系统建设专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该专网接触校园网内部恶意流量的机会,便于加强对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力度,只允许由该专网主动发起的业务流量通过,过滤业务无关的网络流量,相关安全保障措施按如下所述加以实施。
3.1 物理安全
按照高考录取的业务要求,招生场地分为省内、省外录取现场。需要配备保安、系统和网络管理人员在现场值守,全程参与现场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招生场地保安,维护招生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减少主机数据被更改或系统被暴力性破坏等的可能性。
3.2 VLAN划分与用途
为了满足招生录取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又能保持与外界联系,可以将招生专网分为内、外网两部分,内网又分为省内和省外。内网只与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通信,外网则用于访问互联网,内、外网间的主机被逻辑隔离,互不连通。先安装内网主机,根据需要,后加装外网主机。该专网共划分3个业务和1个网管VLAN。主机的IPv4地址采用静态配置模式,IPv6地址采用无状态自动配置模式。在两个录取场地各安装一台打印服务器,连接于招生内网,可为内、外网服务。通过网管VLAN监视现场主机和传输网络的运行状况。
3.3 网络互联与路由规划
高考招生专网汇聚层采用三层交换机,以路由类型接口与核心层连接,隔离专网与校园网之间的广播流量;采用进行过VLAN修剪的trunk接口与接入层相连,接入层分为两级,主交换机通过光纤直连汇聚层,下接若干台桌面交换机。
该专网采用静态路由方案,在汇聚层只需配置默认路由指向核心层,在作为核心层的边界路由器上,配置源地址为信任网络(各省级招办服务器、招生相关网络,以及提供DNS、系统补丁、病毒库升级等服务的校园网数据中心)到目的网络为招生专网的静态路由,使来自非信任网络的流量不会转发到招生专网,又可实现招生网络访问外部信任网络。目前校园网主要采用OSPF路由方案,对于在校园网骨干中与招生专网相关的静态路由,需禁止重分布到OSPF进程中,并设置路由黑洞来终结非信任网络访问招生专网的流量。
招生外网访问互联网时,需通过校园网的SSL-VPN设备来实现,使该招生专网不会暴露在非信任网络中。
3.4 三层访问控制
招生网络对外不必提供服务,只会主动发起访问请求。在汇聚层与核心层的互联接口上配置访问控制规则时,只需考虑在接口的入方向应用基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扩展ACL,让由招生网络主动发起请求的访问可信网络的TCP回应包进入,还要注意放行特定UDP包和其他协议包(由省级招办的信息技术部门提供),禁止外部网络对招生专网主动访问,尽量减少网络被入侵的机会。在边界路由器与汇聚交换机互联接口的入方向,只接受来自招生专网的合法流量,过滤非法流量对校园网的影响。
在指定主机和网络范围条件下,采用SSH方式来远程管理设备,确保远程安全管理。
3.5 二层接入控制
为了控制招生现场主机发出的数据包是与业务相关的而且是合法的,以此提高接入层的安全性,除了做好物理安全防范,还要进行接入层端口级别上的控制,例如,禁用闲置端口,设置防环功能,广播风暴抑制功能,还要确认主机入网许可等。所谓主机入网许可是通过对接入交换机进行特殊配置实现的,在交换机上对IPv4接入主机的MAC地址、IPv4地址、所属VLAN和连接端口实行绑定,生成静态的DHCP侦听表,然后基于该表启用防ARP欺骗功能和防源IP地址欺骗功能;类似地,对IPv6接入采用SAVI技术来实现。
在招生录取现场中的招生内网主机分为组长机和组员机,组长机负责对所有数据加工和汇总处理,以及向网上招生系统提交录取结果,而组员机主要负责预录取工作。对于省内录取而言,组长机可以控制组员机的显示内容,并向组员机分发登录客户端的用户名和密码,各院系的录取人员只能看到填报本院系志愿的学生数据。组员机有访问组长机的需求,但组员机之间没有必要相互访问。为了防止这些用来连接主机的端口被不合理使用,可采用私有VLAN技术和ACL技术。在接入交换机上启用私有VLAN功能,每个端口属于一个VLAN,隔离端口之间的所有流量,使处于相同子网的主机不能互访,只能经网关与外界通信;再利用ACL使处于不同VLAN的主机也不能互访。注意,组长机要能与组员机通信,且都要使用打印机,连接组长机和打印机的端口不能应用私有VLAN。
3.6 主机安全配置
由于招生录取工作人员是从全校各个院系、部门临时抽调而来的,人多手杂,直接接触、操作主机,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主机进行统一安全配置,可以避免人为引入的病毒、木马,防止网络蠕虫病毒对整个招生专网的攻击影响,也可防止录取数据外泄。
主机安全配置的主要原则是最小化配置原则,根据招生应用软件的需求,配备统一的操作系统,并更新到最新版本,为登录用户名设置强密码。还要清理操作系统自带的服务,禁用不需要的服务,禁用自动播放功能,防止移动存储介质插入自动感染病毒、木马。启用主机防火墙,拒绝网络上的其它主机对本机端口的访问。安装统一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并通过校内防病毒服务器更新最新的软件版本及病毒库。由于统一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有安全监控中心,可以实时监控主机的病毒感染情况,有利于病毒主机的快速定位及相关处理。
一般招生工作人员使用的主机都连接在招生内网,不能访问与招生无关的站点,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随意上网造成的病毒感染及信息泄露的风险。
4 结束语
为了配合国家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学校高考招生专网必须严格配置、严格管理,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等多个维度,结合多种网络技术,提高招生专网的网络安全性能;采用独立网络、VLAN技术、接入控制、路由控制等技术措施加以保障,并通过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及安全监测手段对招生工作人员使用专网及主机进行配套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漏洞和隐患,防止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良好招生秩序,保证学校的网上录取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参考文献
[1]姜钢.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顺利进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6.
[2]陈可.高校网上录取群集系统网络数据安全防护[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32-34.
[3]杜马.网上录取与网络安全[J].中国考试,2005,(12):40-42.
[4][美]Yusuf Bhaiji著;罗进文,王喆,张媛等译.网络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3月.
[5]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RG-S2600E系列交换机RGOSV10.4(3)版本配置手册[EB/OL].[2011-8-10].http://www.ruijie.com.cn.
招生机制 篇5
一、领导重视, 健全制度, 是强化招生管理的关键
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促使了人才培养规模的持续增长, 高校各层次类型的招生人数这些年来已达到空前的扩张。有资料显示, 2006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已达到540万之余, 与1998年相比整整扩增了4—5倍, 显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从精英化教育逐渐过渡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因此全国高校招生工作的影响力, 无疑已经辐射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和层面, 并日益牵动着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和高校管理层的每一根“神经”;为了营造招生工作的健康氛围, 各校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招生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 出台《本科生招生工作章程》、《本科招生工作人员守则》、《文艺、体育特长生招生录取和管理办法》, 以及研究生、远程教育、成教生等多项涉及招生工作的规章制度, 从而使各校的招生管理工作和相应的执法监察工作, 进入了有章可循的良性轨道, 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供考核, 检查的工作机制。
例如在《保送生工作实施细则》中, 学校对招收保送生的每个关键工作环节均作出具体规定;必须做什么, 应该怎样做, 都有具体的操作程序。从选择什么样的重点中学开展保送工作, 到保送生进校后的综合素质跟踪调查, 都有明确规范的程序步骤。事实证明, 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越认真、越到位, 就越能确保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学校的招生录取任务, 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声誉。因此我们认为:招生管理要上水平, 强化制度约束, 健全管理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是保障招生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 也是规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精神, 各高等院校普遍已形成以招生领导小组和招生监督小组为核心的招生管理、监督体系。招生领导小组对全校的招生工作实施全方位领导;监督小组负责对招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从高考阅卷到最后录取完毕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学校招生部门作为具体职能单位, 严格执行各项招生政策及其有关规定, 努力完成各项招生计划, 及时向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和监督组汇报工作进展, 自觉地接受检查督促, 确保招生工作紧张有序、公平、公正、健康顺利地运行。
二、加强招生队伍建设, 提高素质, 是落实监督的重要基础
在严格管理制度, 规范招生程序的同时, 高校要针对各阶段工作任务的要求, 认真做好招生人员的上岗教育和学习培训, 使监督关口前移。在招生队伍组建方面, 须选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工作能力强的同志参加招生工作, 并进行严格训练和管理, 才能有效地优化招生队伍, 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制度上确保国家招生政策的严肃性和抵制不正之风的干扰。招生队伍本身的优秀素质就是抗拒腐败的有效屏障。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 不断筛选, 更新招生人员, 实行动态管理, 以保持招生队伍廉洁自律的素质优势, 这是我们在招生监督工作中最有效的防范措施, 而招生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恰恰反映出一个学校的风格和水准。因此, 学校务必要求承担招生任务的同志不仅要有热情的服务精神, 更要有维护考生权益的正直品格, 慎独、自重、自律, 用人格力量取信于社会。每年我们的招生老师难免要碰到那些想给钱给物的, 想盛情款待的, 也有要求违规照顾的考生家长和他们转托的相关社会关系。面对各种“热情招待”、“给好处”的不正常现象, 学校参加招生的老师能否坚持原则,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骚扰?折射的是一流高校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风范, 赢得的是人民群众的赞扬和信任, 维护的是学校之品牌, 树立的是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这对于一所著名高校来说, 无疑是对其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最好展示, 这也从客观上体现出学校在高起点、高水准、高层次上办学的风格。因此, 每一位进入招生队伍的老师都应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刚性原则, 这不仅是招收优质生源的保证, 也是保障考生权益、维护学校社会信誉的基本职责。
俗话说:“水清沙自洁, 官贤弊自绝”, 尤其是我们的高校干部更应具备“其身正, 不令而行”的风范, 各级领导若不能以身作则, 严格按规章程序办事, 不正之风就会乘虚而入, 人民群众所盼望、信任的“阳光工程”就难以为续, 当然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出我们的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
三、坚持校务公开, 不搞暗箱操作, 是实施监督的有效途径
招生工作是校务公开的重要窗口, 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招生工作的环境与状况极其复杂, 必须高度重视, 才能加强监督。高校招生工作, 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为现代化建设事业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和核心环节, 因此, 能否创造一个健康、公正、透明的招生环境, 是对招生部门及其队伍的严峻考验。
目前, 社会上对高校招生是否公正, 总是心存疑虑。而从招生部门的工作角度讲, 最大的压力就是要抵制关系网的干扰。有的考生家长为使子女能上大学, 不惜一切代价通关系、找门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有些家长认为, 谁不找关系谁吃亏, 迫于无奈, 只好硬着头皮随大流东寻西找通关系, 这有意无意间的非理性之举, 成为催育招生腐败的温床, 而种种不良现象的存在,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招生的“纯洁”性。
如每年高考填写志愿, 不少考生及家长在向我们高校老师进行咨询时, 就会流露出种种不放心、不信任的提问。所以, 如果让“关系网”的公关得逞, 就势必会影响到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录取, 就必然会影响人们对高校、对和谐社会的满意度、以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任感。因此, 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和危害, 唯有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侵扰, 弘扬正气, 才能真正净化我们招生工作的环境。结合学校推行的校务公开, 高校在招生中向社会实使“四公开一监督”制度:实行招生计划公开, 政策规定公开, 录取程序公开, 录取结果公开, 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 并公布举报电话。凡举报信件, 一律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几年来, 各高校正在不断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 尤其是网上招生方式的全面实施, 在坚持“志愿优先”和“分数优先”的基础上, 完全采用计算机调档、投档, 既体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 又消除了录取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在招生程序上, 学校坚持做到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延录取, 不准用机动性调节计划“钓鱼”, 决不允许用这些机动计划为学校或部门搞“捐赠”, 从而杜绝了非正常招生现象。在与此相配套的硬件措施上, 各高校在录取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 由保卫部门实施安全保障、保密措施, 请纪委监察部门同志对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 从而避免了外界干扰, 确保录取工作的圆满完成。
由于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录取结果非常关注, 所以录取工作结束后, 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录取结果, 已成为各高校优化招生服务的惯例;显然, 这不断提高的工作透明度和日益强化的群众监督力度, 正在不断增强高校招生工作的可信度和亲和力, 并使其经得起历史岁月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四、坚持原则, 确保生源质量, 是招生监督工作的落脚点
在招生监督过程中, 还必须及时处理和回复来信来访, 不回避学校招生录取中的各种矛盾。对每一项“举报”和每一封“群众来信”, 都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核实或查处。我们认为坚持公开、公正, 维护教育公平, 就是确保优质生源的生命线, 更是高校招生监督工作的落脚点。对于个别考生弄虚作假、材料不实等引起的不合理、不公平录取, 一经发现, 敦促招生职能部门立即纠正, 是招生监督部门的第一要务。对具体负责人, 还要承担失职责任, 情节严重的当事人和已录学生应进行违纪和退学处理。绝不能因为出现任何方面的说情干扰而例外。
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的完善和招生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度的提高, 招生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 但招生监督工作的任务并未因此而得以减少。做好预防工作, 建立健全操作性较强的监督管理制度, 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体系, 是高校招生事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招生录取中的执纪、执法工作, 全力维护好国家人才选拔事业的良好声誉, 我们才能真正树立好中国高等院校健康发展的社会形象, 推动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工作的不断创新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步伐。
摘要:本文从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高度, 阐述了加强招生工作中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 提出了为高校招生工作建章立制, 严把招生人口关的措施和操作程序, 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程度上对我国高校推进“阳光工程”, 确保优质生源的优化选拔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济.扎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在教育部2007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教育报2007-1-9.
[2]周济.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3].周济.200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谈教育热点问题,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2007-04-16.
招生机制 篇6
关键词:招生,培养,就业,高校
一、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 部分高校已经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的联合改革。一些学者对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 王茂涛把社会需求作为工作导向, 将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运行机制概述为四个“三”的一体化工程, 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谢爱军、王慧等提出,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新途径探索方向上需要把招生、培养、就业三者联合起来, 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握其内在规律并应用在办学实践中, 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空间再拓展。黄兆信指出,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改革。虽然相关论述为数不少, 但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基于联动机制的分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仍属空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对高等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模式必须进行不断创新, 以此来适应时代的要求。本论文就是在分析大数据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对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在分析了招生、培养、就业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 合理设计出系统内容, 并最终完成该系统的研发和调试工作。
二、研究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多元化和自主化的招生方式开始出现, 高校之间愈发激烈的优质生源竞争, 日趋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不同程度的教师紧缺现象, 以及专业结构与学科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都需要尽快提出改革方案。有的高校盲目扩大招生, 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 导致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出现。此外, 高校在人才选拔方式上, 还存在以高考分数为主的选拔模式, 导致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沟通不畅, 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些突出问题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 同时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研究如何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共享信息资源,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 如何使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已经成为高校有待研究的新课题。地方高校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对决策机制进行研究, 应达到以下目标:第一, 将招生计划管理系统、招生录取系统、新生迎新报到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学校数据统计管理系统等数据汇总,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使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运行效率更高;第二, 基于大数据处理模式, 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产生结果, 为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决策提供相应依据;第三, 针对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招生、培养、就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换, 扩展系统的运用功能。
三、解决方案及预期效果
以某省属高校为例, 经过十余年的招生录取工作,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招生数据, 联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存储的多届学生学籍信息和就业管理系统采集的毕业生就业数据, 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学生入校、在校、离校的一套完整的学生联动数据。通过应用联动机制, 把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高校招生、学生管理领域, 建立一个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具有智能特征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 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提取出隐含未知的、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科学地指导招生、培养、就业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统计的历史数据, 进行数据挖掘, 提取出招生情况、培养情况、毕业情况、就业情况等有效信息, 同时达到以下预期效果。
(一) 保障公开、公正、透明的录取
随着高考政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国家对录取的原则、招生录取的方法、录取信息的公布等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要求更严。同时, 高考考生从现场报名已经发展为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查询等多种方式。
(二) 招生数据处理的迫切需要
近十年来, 多数高等学校在教育部研发的“全国高校招生远程录取子系统”中开展招生远程录取工作。该录取系统因不同省份的招生数据定义格式的差异会产生大量冗余松散的数据。因此录取数据、统计数据报表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梳理, 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处理这些数据, 也给各个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因此, 对招生数据处理流程进行科学设置, 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对日益复杂的招生数据进行简化处理。
(三) 新生入学报到手续简化
作为招生分析决策处理系统的一部分, 迎新报到系统除了可以实现填写个人信息、申请户口迁移、绿色通道报到, 还可以进行教材、服装和生活用品预订, 提前完成部分报到程序。个人信息录入、物品预定、教材预定、户口迁移、贷款申请等一系列报到流程的前移, 将大大缩短现场报到的等候时间, 同时也使相关职能部门更方便、更直观地看到新生报到的动态, 便于相关数据的查询和统计。迎新报到系统的研发, 也为学生提前了解学校, 尽早融入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迎新报到系统简化了报到程序, 在为新生及家长提供了便捷报到服务的同时, 也便于校方提前掌握新生报到动态, 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查询及统计工作。
(四) 为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提供参考
通过对学生报考志愿情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汇总各个学科专业的招生变化情况, 便于学校确定哪些专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抑或侧重哪些专业的发展, 作为学校品牌吸引优秀生源。同时, 可以根据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信息进行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五) 为学校招生录取和计划编制工作的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通过收集学校历年的招生录取生源情况、各招生专业计划数和实际报到人数、各专业师资力量、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历史数据, 并进行汇总和分析, 提炼出大数据蕴含的有用信息, 为今后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部署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六) 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闭环
打破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条块分割状态,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充分利用决策管理系统, 科学分析相关数据, 使招生、培养、就业管理形成信息联动的良性循环。从源头招生工作开始抓起, 深化教学改革, 重新调整专业结构,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 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论
本论文研究采取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探究性研究方法相结合, 通过前期调研获取各地方高校在决策管理系统方面的有益经验, 并对海量的招生、培养、就业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在探索决策管理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同时, 建立数据库, 设计相关内容, 对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分析决策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在现有的迎新报到系统、计划编制系统的基础上, 不断整合和拓展其相关功能, 形成一个完整的招生—培养—就业分析决策管理系统, 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转换、数据加工、数据统计等过程, 为地方高校日后的招生管理、人才培养和就业管理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数字依据和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1) .
招生机制 篇7
以就业为导向, 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2005年, 学校开始实行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硬挂钩, 对社会需求不大、年度协议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减招、隔年招甚至停招。学校就业中心提出基于就业率的招生计划调整方案, 同时, 就业工作负责人作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直接参与本科、研究生招生计划制定和分配工作。
本科招生计划调整, 就业率显著提高;从2004年开始, 逐年减少法学专业的招生计划, 从2000多人缩减到800人。2007年, 就业困难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停止招生;2008年, 撤销国民经济管理系。2009年, 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隔年招生。2014年, 学校根据各专业的年度就业率情况, 减少280个本科招生计划。以公共管理学院为例, 在招生计划调整后, 该院2013届毕业生年度就业率达到97.32%。
近年来, 学校还以研究生招生工作为试点, 探索招生计划与年度就业率的量化联动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制定并发布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 年度就业率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 按其上一年招生数的2%扣减招生计划基数;超过学校平均水平的, 按其上年实际招生数的2%增加。
此举有力提高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有效实现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也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和好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求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反馈联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工作, 了解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情况, 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新要求, 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本科生全程培养方案每四年修订一次, 重点突出“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 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 倡导学科交叉、文理交融,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通论“三通”课程, 通过“七校联合办学”满足学生辅修双学位的需求, 使学生形成诸如财经+法学、外语+经济、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知识结构;其次, 实施“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 设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解纷专家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最后, 依托经济学、法学与管理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设立文澜学院。
研究生教学则坚持“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培养理念, 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的新模式, 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培育学生原创性科研能力、解决国家、地方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同时, 学校还建立了覆盖所有学科的200余家大学生创新 (创业) 实践基地, 构建起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验能力、体验创新创业实践等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有力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招生机制 篇8
关键词: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人才培养,影响,对策建议
引言
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对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提高生源质量的首要步骤、便于高校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校取得竞争优势、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长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下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缺失、缺乏与企业及政府之间的深入合作、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养模式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
一、完善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对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1. 是高校提高生源质量的首要步骤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趋向于争夺优质生源,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和完善招生录取机制,在此基础上在各地区抢夺高质量的生源,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其更加顺利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并提升其教学质量。生源质量是决定一所高等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在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下,高等学校一方面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招生宣传,为其招生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各地区提升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提升其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高校通过对高质量生源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满足各行业发展的要求,为高校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契机。
2. 便于高校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输送有用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都依赖于高校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因此对高校而言,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能够使得高校实施更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校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能够通过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获得高质量的生源,并不断对这些生源进行培养,提升其学生的整体素质,便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以此提升其办学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短时间内不断提升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招生录取机制的功能,并根据其所招收学生的特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升其招生录取机制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性,进而能够为社会输送质量更高的人才。
3. 有助于高校取得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发展的压力。对高校而言,其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方面。因此,大部分高校纷纷开始在招生录取工作上提升其竞争优势,并借助于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来提升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此提升其整体的竞争优势。一方面,招生录取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为高校招收到大量的优质生源,提升其学生的整体质量,为其人才培养模式减少阻力,提升其人才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为高校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优势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提升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此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优势。
4. 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健康长期发展
高校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其在整个过程中能否为社会输送更多更有用的人才,这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及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当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来完善其招生录取机制,以期通过对高质量生源的培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以此促进自身的健康长期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本质上是对人才的竞争。对高校而言,只有全面借助于完善的招生录取机制才能够在这场生源市场的争夺战中获胜,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满足其在整个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有借助于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以此提升其对学生的培养能力,进而使得高校能够获得较强市场竞争力。
二、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需要具有先进的理念,当前随着高校在招生录取机制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其招生录取工作不断趋于完善,因此其在整个过程中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不断增大,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先进的理念。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层对人才培养的具体事宜关注度和重视度较低,使得很多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仅限于课程教育,普适教育模式下难以培养出高精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相对落后,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和吸收国内外知名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这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其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一来,使得高校即使在有效的招生录取机制下也难以培养出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 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缺失
人才的培养重在方法和相关制度,当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各项教育教学措施不断强化,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制度还未能真正跟得上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现有的招生录取机制下,其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还存在缺失。一方面,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难以跟得上经济社会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使得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制度的缺失使得当前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完善其招生录取机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较大的阻力,制度层面的压力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的进展,这是目前高校在招生录取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3. 缺乏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深入合作
在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面,政府和企业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在招生录取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还缺乏与企业和政府的深入合作,这使其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一方面,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而难以与政府进行合作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虽然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严重的政教不分现象,但是却没有将这一优势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面,仅有的政策也局限于高校规模的拓展和财政方面。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还缺乏深入的合作,企业难以介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企业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 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更是如火如荼,因此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高校的招生录取机制还难以全面服务于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一方面,很多高校当前虽然对其专业进行了细分,但是整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普适教育阶段,难以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使得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当前还没有形成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机制,其大众化的教育模式目前已经不适应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三、通过完善高校录取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更新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理念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要想通过完善招生录取机制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首先更新其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将招生录取视为重要的步骤,并根据当前各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指导其教育教学工作,在高校内部营造出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人才培养和招生录取机制的经验,并根据各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切实服务于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及人才培养需求,为高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完善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
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对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及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完善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引进、学习、吸收、消化和再创新的模式对其人才培养方法进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要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使其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以制度的形式保证高校能够顺利实施招生录取机制和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并以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主导,对其各项制度进行修正,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
3. 加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
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创新办学理念和方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在与企业和政府合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寻求更多的合作项目,使得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形成高校—企业—政府联合办学的机制,形成政府牵头,企业参与,高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并根据市场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为各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
4. 优化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当前高校的招生录取机制和人才培养现状看出,很多高校目前还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这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一方面,要根据高校设置的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彰显高校的办学特色,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专业教学和针对性指导的原则,并根据这一原则对各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得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为各行业的发展贡献更为专业化的人才,以此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总结
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各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招生录取机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鉴于当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从更新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法和制度、加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优化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来通过完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园琛,伍林.高校招生机制对卓越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其创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8)
[2]陈方泉,叶志明,叶红.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06)
[3]钟秉林.深化综合改革,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J].教育研究,2015(03)
【招生机制】推荐阅读:
招生教学机制07-17
招生培养机制06-15
研究生招生机制05-30
【销售】招生策划案之—招生讲座06-28
招生人员招什么以及怎样招生08-19
单独招生大学自主招生资格获得10-04
【运营招生】培训学校线下招生方案!07-06
幼儿园招生方法及影响招生的因素06-03
写给清华大学招生部老师自主招生教师信07-17
均衡招生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