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选择素

2024-11-06

E选择素(精选7篇)

E选择素 篇1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与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选择素(E-selectin)作为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可介导白细胞的黏附和聚集,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研究表明[2,3],E-选择素第10外显子的1839位存在C→T突变,并导致所编码的第554位氨基酸由亮氨酸(Leu)变成苯丙氨酸(Phe)(L554F),由此可能影响E-选择素的生物功能,且这种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有关联。E-选择素L554F基因位点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见中国人群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的E-选择素L554F基因多态性,试图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冠心病组:所收集的病例均来自辽宁省西部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8月~2010年3月住院的汉族患者。共118例,男50例,女68例,平均年龄(65.32±10.06)岁,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6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以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中任何一支血管直径狭窄程度≥50%为阳性[4]。对照组:共125例,其中男59例,女66例,平均年龄(61.46±9.28)岁,均为汉族健康体检者。无心血管疾病病史,体检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人群之间均无血缘关系。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参照有关文献[5]设计一对引物,由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合成。引物序列为P1:5'-TCTCCCTCCTGACATTAGCA-3';P2:5'-CTGA AACACTTCCCACACTGAG-3'。特异性扩增E-选择素基因包含L554F位点的一段DNA序列,产物片段长度为239 bp。

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抽取2~5 m L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用人类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公司)提取基因组DNA。

1.2.3 PCR扩增

反应体系为20μL,其中含10×PCR Buffer 2μL,2.5 mmol/LdNTPs 1μL,4 m M引物P1、P2各1μL,模板DNA 1μL,TaqDNA聚合酶1.25 U,不足体积用灭菌双蒸水补足至20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35个循环(94℃30 s,53℃30 s,72℃1 min),末次循环后,72℃延伸10 min,4℃保存。

1.2.4 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

分别取PCR扩增产物10μL,用10 U限制性内切酶BsaⅪ(NEB公司)酶切E-选择素基因L554F位点,37℃孵育4 h,反应终止后,消化片段在3%琼脂糖凝胶上电泳,EB染色后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判断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作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对两组人群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以了解所收集的两组人群是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CHD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匹配,心脏病家族史比例无显著差异。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2.2 基因型分析

E-选择素L554F基因多态性,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239 bp,根据限制性内切酶BsaⅪ酶切片段的情况,基因型有三种:LL型(199 bp,30 bp,10bp三条带),LF型(229 bp,199 bp,30 bp,10 bp四条带),FF型(229 bp,10 bp两条带)。其中,10 bp的条带电泳未观察到。CHD组LL、L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4.75%、12.71%、2.54%,L、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10%、8.90%;对照组LL、L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60%、6.40%、0,L、F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6.80%、3.20%(附图)。

注:TC=血浆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必蛋白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覮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M:DL-500 Marker;1,2:LF基因型;3,4:LL基因型;5:FF基因型;6:未酶切的PCR产物

2.3 E-选择素基因型与CHD的相关性分析

E-选择素基因型在两组人群中分布频率,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达到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经χ2检验及相关分析,基因型LL、LF+FF在CHD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80,P=0.026,OR=2.633,95%CI:1.098~6.312);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χ2=7.025,P=0.008,OR=2.955,95%CI:1.282~6.80)(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亦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目前认为炎症和遗传学都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6]。E-选择素是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为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7],主要由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它是体内的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细胞的黏附聚集作用,有报道显示[8,9],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表达增加,这说明E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E-选择素1985年被发现,1989年E-选择素的基因被克隆。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10],人类E-选择素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长臂上,为一段长13 kb的DNA序列,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国外文献报道[2,6],人类E-选择素基因存在多个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其中,E-选择素第10外显子存在的L554F基因多态性即是其中之一。但在国内学者罗晓颖[11]等的报道中并未检测到该多态性的存在。

1996年德国学者WENZEL等[2]首先证实,E-选择素基因第1839位碱基因C→T的突变,导致其分子554位氨基酸由亮氨酸(Leu)变成苯丙氨酸(Phe)(L554F),而且L554P多态性与德国白种人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F等位基因是早发的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TEATA等[5]的研究表明,L554F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这种遗传改变可能会造成动脉壁的损害。也有研究[12,13]证实了E-选择素L554F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相关性。2004年MARTEAU等[12]发现,L554F基因多态性会增加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由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这些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L554F基因与冠心病发病相关。但由于不同民族和地域在遗传和表型上均有异质性,与冠心病是否相关,国内未见报道。本研究运用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冠心病患者和125例正常对照者的E-选择素基因型,发现了L554F基因多态性,揭示中国人群中也存在该多态性。这与罗晓颖[11]等的报道不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域的差异。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选择素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一结果说明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患性有相关性,F等位基因患冠心病的风险是L等位基因的2.955倍(OR=2.955,95%CI=1.282~6.808),提示F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选择素存在L554P基因多态性,E-选择素的L554F基因多态性改变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F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检测基因型筛查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对早期发现和防治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本次研究未检测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E-选择素血清水平,尚不能说明L554P基因多态性是否影响E-选择素血清水平,这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另外,由于基因多态性存在地域、种族差异性,对E-选择素L554F基因多态性还有待进行大样本、多地域、多民族广泛深入地协同研究,从而有可能为冠心病的风险预测、防治和治疗提供一条新的线索和途径。

摘要:目的 研究辽宁西部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基因Leu554Phe多态性,探讨该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冠心病患者和125例正常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型,生化技术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E-选择素基因型LL、LF、FF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75%,12.71%,2.54%和93.60%,6.40%,等位基因L、F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1.10%,8.90%and 96.80%,3.20%。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LL+LF基因型患冠心病的风险是LL基因型的4.980倍(OR=2.633,95%CI:(1.0986.312)。结论 辽宁西部地区汉族人群E-选择素存在基因Leu554Phe多态性;E-选择素Leu554Ph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相关性,F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关键词:E-选择素,冠心病,基因多态性

E选择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脑梗死患者来自2008年11月—2009年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住院患者73例, 男40例, 女33例, 年龄 (60.11±11.48) 岁。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1], 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排除冠心病、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等引起的患者, 同时剔除近期服用降脂、激素药物的患者;合并高血压35例, 高脂血症23例, 无并发症15例。

对照组85名, 男49名, 女36名, 年龄 (60.74±10.05) 岁, 为同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 无脑梗死、脑出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肝、肾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全部试验对象均长期居住于山西省、无血缘关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的收集

病例组于发病24 h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3 000 r/min离心5 min, 分离血浆和血细胞, -80 ℃低温冰箱保存;对照组做同样处理。

1.2.2 试验方法

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E-选择素水平,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离心柱型 (天根生物技术公司) 抽提DNA, PCR-RFPL法进行DNA多态性分析。

1.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参考有关文献设计一对引物[2], 上游引物:5’-AGTAATAGTCCTCCTCATCATG-3’, 下游引物: 5’-ACCATCTCAAGTGAAGAAAGAG-3’以特异性扩增包含S128R位点的序列。

1.2.2.2 PCR扩增

PCR扩增体系25 μL, 模板DNA 5 μL, 上下游引物 (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各20 pmoL, 2×Pfu PCR MasterMix 12.5 μL (北京天根生物技术公司) 。用热循环仪94 ℃预变性5 min, 94 ℃变性30 s, 59 ℃退火1 min, 72 ℃延伸1 min, 循环35次, 最后72 ℃延伸5 min。

1.2.2.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

PCR扩增产物10 μL, PstⅠ (MBI Fermentas) 10 U, 10×Buffer 2 μL, 双蒸水18 μL。37 ℃温育箱孵育10 h。

1.2.2.4 电泳判断基因型及测序

酶切产物加样在含EB、浓度为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电压145V电泳50 min, 紫外灯下拍照, 经凝胶成像与分析系统 (JD801系列, 中国江苏) 观察电泳图。对各基因型抽样测序 (北京天根生物技术公司) 。

1.2.3 血浆E-选择素含量测定

所有标本用E-selectin ELISA试剂盒 (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检测, 试验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酶标仪 (BIO-RAD MODEL680, USA) 490 nm处测OD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基因直接计数法计算, 单个基因型及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 并以比值比 (OR) 及其95%可信区间 (CI) 表示相对风险度。血浆E-选择素水平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方差分析, 组间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 果

2.1 血浆E-selectin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 脑梗死组血浆E-selectin水平明显升高 (t=13.139, P<0.05) ;与脑梗死无并发症组相比, 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E-selectin水平也显著升高 (P<0.05) , 而并发高血压组和并发高脂血症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表2。

2.2 E-选择素基因S128R多态性

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186bp, 根据限制性内切酶PstⅠ酶切片段的情况, 基因型有3种, 正常纯合子SS型 (63bp, 123bp两条带) , 杂合子SR型 (63bp, 123bp, 186bp三条带) , 突变纯合子RR型 (186bp一条带) ;为进一步证实结果, 应用DNA基因测序进行验证评实了这一结果。

2.3 E-选择素基因型在两组人群中分布频率

经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 达到遗传平衡, 具有群体代表性。 经χ2检验及相关分析, 基因型、等位基因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分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对风险度分析, 携带等位基因R患脑梗死的风险性是S的4.985倍 (OR=4.985, 95%CI:1.543~15.928) 。详见表3。

例 (%)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 (AS) 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 最近研究表明, AS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状态, 且炎症反应贯穿了从脂纹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全过程。E-选择素即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62E, 由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是唯一仅限于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诱导性黏附分子, 属于选择素家族 (SF) ;它介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起始黏附, 并锚定白细胞, 继而介导白细胞活化, 使白细胞在损伤区域滚动, 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 导致AS的形成[3]。在CD18、CD62E基因共同敲除的小鼠, 表现出明显的炎症反应缺陷, 白细胞的黏附率下降了95%, 证明E-选择素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不能被其他黏附因子所替代[4] 。研究还发现, E-selectin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5], 而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因此, E-selectin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目前的热点。

本实验发现,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脑梗死组血浆E-selectin浓度明显升高 (P<0.05) , 提示血浆E-selectin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与Blann等[6]的报道一致。在脑梗死组, 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患者与无并发症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能是由于高血压和高血脂引起内皮损伤、功能失调, 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使活化的内皮表达大量的E-selectin所致;虽然高血压组和高脂血症组比较有一定的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表明, 人E-selectin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长臂上, 为一段长13kb的DNA序列, 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证实E-selectin基因第4外显子区128位点存在S/R多态性, 这种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影响E-selectin基因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2]。有研究证明E- selectin基因S128R多态性与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存在相关性, 如冠心病[7]、心肌梗死[8]等, 但是其否与脑梗死相关, 国内外报道较少。

1994年德国学者Wenzel等[8]首先证实E-选择素基因第561位碱基因腺嘌呤 (A) / (C) (A561C) 的转换, 导致其分子128为氨基酸由丝氨酸 (Ser) 变成精氨酸 (Arg) (S128R) , 而且A561C (S128R) 的多态性与德国白种人早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韦叶生等[9,10]报道E-selectin基因S128R多态性在广西壮族、汉族两民族差异有显著性, 同时发现广西壮族人基因S128R多态性与IS存在相关性, 等位基因R可能是广西壮族人IS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本研究结果显示, E-selectin基因S128R多态性在山西汉族人群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对风险度分析, 携带R等位基因患脑梗死的风险是S等位基因的4.958倍, 说明E-selectin基因S128R多态性与山西汉族脑梗死易患性有关, R可能是山西汉族人脑梗死发病的易感因素。

脑梗死呈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发病模式, 外界因素虽然可使发病率增高, 但最终仍需通过遗传因素起作用。E-selectin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 由于存在种族、地域和个体差异问题, 还需多样本、多地域进行深入的探讨, 将有可能为脑梗死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干预和防治提供新的线索和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Rauchhaus M, Gross M, Schulz S, et al.The E-selectin SER128ARGgene polymorphismand restenosis after successful coronary angioplasty[J].Int J Cardiol, 2002, 83 (3) :249-257.

[3]Yoshida M, Takano Y, Sasaoka T, et al.E-selectin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uses enhanced leukocyte-endothelial interactions under flow condition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3, 23 (5) :783.

[4]Lwamura T, Caffery TC, Kitamura N, et al.P-selectin expression in a metastatic pancreatic tum or line (SUIT) [J].Cancer Re-search, 1997, 57:1206-1211.

[5]Atalar E, Aytemir K, HaznedarogluI, et al.Increased plasmalevels of soluble selections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J].Int J Car-diol, 2001, 78 (1) :69-73.

[6]Blann A, Kumar P, Krupinski J, et al.Soluble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E-selectin,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and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stroke[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1999, 10 (5) :277-284.

[7]Zheng F, Chevalier JA, Zhang LQ, et al.An Hphi polymorphismin the E-selectin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Genet, 2001, 59:58-64.

[8]Wenzel K, Felix S, Kleber FX, et al.E-selectin polymorphism and atherosclerosis:An association study[J].Hum Mol Genet, 1994, 3 (11) :1935-1937.

[9]韦叶生, 徐群清, 蒙兰青, 等.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7 (21) :2160-2163.

E选择素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单纯高血压组 (A组) , 来自2009年10月~2010年5月,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20例 (男性8例, 女性12例) , 年龄40~73岁, 平均年龄60.7±10.8岁。入选标准为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6] (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9例, 2级高血压患者7例, 3级高血压患者4例) , 并空腹血糖 (FBG) <6.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的服糖后2小时 (2HPG) <7.8mmol/L。

1.2 高血压伴IGT组 (B组) :来自2009年10月~2010年5月,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40例 (男性30例, 女性10例) , 年龄33~79岁, 平均年龄55.98±13.03岁。入选标准为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16例, 2级高血压患者16例, 3级高血压患者8例) , 同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的服糖后2小时 (2HPG) 在7.8mmol/L~11.1mmol/L之间, 并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血糖应激性升高者。

1.3健康对照组:2009年10月~2010年5月随机来我院健康体检人群, 20例, 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57.35±12.9岁, 均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病史, 经过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人。

2 实验方法

2.1 所有研究对象按统一表格进行入选登记, 测量静息坐位血压以及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重指数 (BMI) 测定:BMI=体重 (Kg) /身高 (m2) 。腰臀比 (WHR) 测定:WHR=腰围 (cm) /臀围 (cm) 。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为异常[7]。两实验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和治疗7天后次日, 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取空腹受试者前臂静脉外周血6ml, 血标本分别用于测定血浆P-选择素、FINS、FBG等指标。

2.2 血浆P选择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的手段检测血浆P选择素。血糖测定:采用氧化酶法分别测FBG及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 (IR) :选择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FINS×FPG/22.5。

3 主要仪器及试剂

747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日立公司生产;FJ-2008PS型全自动免疫计数器, 中国262医用核仪器厂生产;低温离心机和普通离心机;深冻冰箱和普通冰箱;微量加样器;P-选择素试剂盒, 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PGE1注射液, 100ug/支, 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

4 药物干预治疗

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入选后均停用ACE抑制剂。A、B两组患者均给予PGE1注射液, 每日100υg, 加入250ml, 生理盐水中, 以0.5~1.0ml/min的速度静滴, 每日一次, 静滴一周。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对A、B两组患者均监测血压。

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值以表示, 显著检验采用t检验, 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6 实验结果

三组受试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三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均无显著差异 (P>0.05)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A组、B组患者的腰围、臀围比 (WHR) 均显著增加 (P<0.05) , 但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B组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 。血糖测定结果表明, 三组受试者的FBG无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A组患者的2HPG没有明显变化, B组患者2HPG显著高于前两组 (P<0.05) 。A组、B组前列腺素E1干预治疗前后实验室参数的比较:与对照组健康比较, A组、B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P-选择素、HOMA-IR和胰岛素参数均显著性增高。血浆P-选择素、HOMA-IR和胰岛素水平均以B组增高为最显著。两实验组的P-选择素水平、HOMA-IR和胰岛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A组、B组患者前列腺素E1治疗一周后, 血浆P-选择素均显著降低, 与用药前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A组, P<0.05;B组P<0.01) 。两组高血压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B组血浆P-选择素的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分析表明, B组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年龄、BMI、腰围、臀围、FBG、2HPG、FINS、HOMA-IR、SBP、DBP呈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264、0.368、0.557、0.321、0.495、0.523、0.505、0.342、0.370、0.421。本研究也表明B组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WHR、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 r分别为0.086、0.078、0.112。

7 讨论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增强, 从而不同程度地伴有血小板活性增加和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活性增加易促使血栓形成;内皮功能受损使血管舒张与收缩的运动功能失衡, 因此, 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及其进展密切相关, 与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也有连续相关性。

持续高血糖可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蛋白激酶C, 引起血管收缩, 增加内皮功能凋亡, 受损的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物质减少, 血管收缩物质增加, 增加各种细胞因子表达, 并促进血栓形成, 促进血小板聚集, 导致凝血亢进, 引起并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压合并IGT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水平不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也高于单纯高血压组 (P<0.05) , 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已经升高, 伴有IGT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增高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还显示, 伴有IGT的高血压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FBG、2HPG、FINS、HOMA-IR呈正相关关系, 提示这组病人应作为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不仅应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 而且应早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存在的IGT。控制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的首要措施则是通过积极干预处理-调整饮食, 加强锻炼及必要的药物干预来消除包括血浆P-选择素异常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关键词:隐马尔可夫模型,慢性病学,语音识别,生物信息学,人脸识别

参考文献

[1]潘长玉.葡萄糖调节受损与心血管疾病[J]0心脏病学实践2005, 79 (6) :623-634.

[2]Lane JJ.Microalbuminummia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and venal rish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atemporal perspective[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04, 286 (3) :F442-450.

[3]卢丹, 韩立坤.糖尿病性心脏病[M].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 2006, 5:284-290.

E选择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冠心病组:根据1979年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76例,男109例,女67例,平均年龄(62.90±11.27)岁。正常对照组共102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63.94±11.24)岁,为同期健康体检者,无冠心病、肝、肾、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妊娠等病史。

1.2 方法

1.2.1 全血DNA的提取

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全血5 m L,EDTA抗凝,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保存于-20℃冰箱内待用。

1.2.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PCR引物设计参考文献并用Primer 5.0运行设计,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引物序列如下:上游引物5'-TGCCCAAAAT CTTAGGATAC-3';下游引物5'-AAGCCCAGGGAAG AACACAT-3'。

1.2.3 PCR扩增及酶切

PCR扩增:特异性扩增E选择素基因包含98位点的一段DNA序列。PCR循环条件:(1)预变性:94℃5 min;(2)变性:94℃45 s;(3)复性:58℃1 min;(4)延伸:72℃30 s。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冷却到4℃。扩增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及分析:取扩增产物20μL用2 u HphⅠ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37℃孵育3.5 h。反应终止后,消化片段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染色后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判断结果。

1.2.4 血清E-选择素水平的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E-选择素血清水平,每次测定均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5 血脂水平测定

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遮蔽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L-C);双波长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以上测定均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每次测定均选用高、中、低3种质控样品进行质控。以上项目检测质控均符合英国RIQAS国际质控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基因直接计数法计算,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或R×列联表卡方检验,并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度。研究对象与Hardy-Weinberg平衡的符合程度。计量资料用,各组间数据的比较依据资料的性质,用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CHD组和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测定结果均来自于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如表1所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上进行了匹配,差异无显著性。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体重指数、HDL-C、apo AI、apoB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压、TC、TG、LDL-C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E-选择素基因+G98T P CR-FRLP结果

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PCR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332 bp,根据限制性内切酶Hphl酶切片段的情况,基因型有3种,GG型(194 bp,138 bp两条带),GT型(332 bp,194 bp,138 bp三条带)和TT型(332 bp一条带,本研究未检测到)。见图1。

2.3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CHD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注:括号内为百分比。

2.4 不同种族人群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见表3

2.5 可溶性E-选择素血清学水平比较

例(%)

注:χ2和P值为美国、德国、中国湖北、珠海分别与中国北方人群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比较

例(%)

经配对t检验,CHD组与对照组比较,E-选择素血清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4。

2.6 E-选择素基因型与血脂之间关系的分析

见表5。

3 讨论

E-选择素(E-selectin)是选择素家族的一员,是在炎症过程中最初出现的黏附分子。E-选择素表达于细胞因子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在内皮细胞受到细胞因子刺激1 h后开始表达,4~6 h达高峰,可持续24~48 h。它在体内以依附于细胞膜和溶解于血浆内两种形存在[1]。E-选择素的作用是减慢血流中的白细胞流动,使其滚动到血管内皮表面,然后使整合素家族中的CD1lb/CD18与其配体ICAM-1或E-选择素结合,使白细胞紧密黏附于内皮表面,并介导白细胞的渗出,而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的迁移粘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有研究证实,E-选择素基因第2外显子+98存在G→T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可能影响E-选择素基因表达和功能,进而影响到E-选择素生物学活性[2]。E-se1ectin作为炎性因子被发现的历时较短,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试探性的阶段。目前,研究较多的国家为美国、德国、法国等,但结论不一。本组采用了分子生物学PCR-FRLP技术检测了176例冠心病患者和152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第2外显子+G98T基因型分布,结果显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选择素+G98T多态性位点存在GG,GT两种基因型,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4.628,P=0.031);对照组GG、GT型频率分别为92.8%和7.2%;CHD组GG和GT型频率分别为85.2%和14.8%。经检验,此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表明各等位基因具有群体代表性。G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221倍(95%CI=1.001~4.595);T等位基因高于G等位基因,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51,P=0.037,OR=2.124,95%CI=1.047~4.310),提示T等位基因可能是CH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与曾志为[3]及罗晓颖[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WENZEL等[5]及李艳[6]等的结果不同。

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选择素+G98T多态性位点存在的GG基因型发生频率最高(92.8%),GT基因型频率次之(7.2%)。将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与美国[7,8]、德国E-选择素[9,10]、中国南方[3,11]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德国人群G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中国南、北方汉族人群(P<0.05);在美国、德国两组人群之间不论等位基因频率还是基因型频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我国汉族人群与西方这些国家比较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在我国,南、北方汉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析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提示:除外伤性以外所有的疾病,几乎与遗传、环境的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基因遗传背景可以造成不同人群对于某些疾病存在不同的易感性。

杨立森[12]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E-选择素水平增高,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可疑胸痛患者的辅助鉴别手段。BLANN等[13]报道可溶性选择素水平增高是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之一,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E-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CHD患者血清E-选择素水平的升高标志着缺血心肌发生了急性炎症反应,血清E-选择素水平对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一个较好的指标。

本研究发现CHD组与对照组E-选择素+G98T基因位点各基因型间血清TC、TG、HDL-C、LDL-C、ApoAI、Apo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是TC、TG、LDL-C GT基因型较GG基因型呈升高趋势。

综上所述,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G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大,其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差异也存在着显著性,这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E-选择素(E-selectin)第2外显子+G98T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中国北方汉族无血缘关系的176名冠心病患者和152名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第2外显子+G98T基因型;生化技术测定血脂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E-选择素水平。结果 E-选择素+G98T基因型在冠心病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4.628,P=0.031),G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221倍(OR=2.221,95%CI=1.001~4.595);T等位基因高于G等位基因,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351,P=0.037,OR=2.124,95%CI=1.047~4.310);中国北方汉族人群E-选择素基因+98位点T等位基因携带频率明显低于美国、德国人群(P<0.05)。结论 E-选择素基因第2外显子+G98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相关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北方汉族人冠心病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E-选择素基因+G98T引起的冠心病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

E选择素 篇5

1 材料

DMEM培养基、优级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LPS(E.coli O55∶B5),购自Sigma公司;山羊抗大鼠E-selectin单克隆抗体,购自SantaCru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中山公司;白头翁素(标准品),由天津药物研究所提供。

2 方法

2.1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的分离、培养参照参考文献[2]进行。

2.2 试验细胞的准备及处理

试验使用第5代细胞,将融合生长的内皮细胞以0.25%胰蛋白酶消化,取细胞悬液接种于加有盖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细胞密度为5×107个/L,待细胞80%融合时开始试验。将细胞分组:(1)正常对照组,加含2%血清的维持培养基,不加LPS;(2)LPS处理组,按LPS终浓度为10 μg/mL、5 μg/mL、1 μg/mL分3个亚组;(3)白头翁素组+LPS(用10 μg/mL白头翁素预孵1 h后加入1 μg/mL的LPS);(4)小檗碱组+LPS(用10 μg/mL小檗碱预孵1 h后加入1 μg/mL的LPS);(5)白头翁素组(10 μg/mL白头翁素);(6)小檗碱组(10 μg/mL小檗碱)。每组(亚组)设复孔6个,刺激6 h后取出盖玻片测定。

2.3 E-selectin表达的测定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封片后在数码显微镜下观察分析。

2.4 统计学处理

免疫组化结果采用Mortic分析软件进行灰度分析。

3 结果

3.1 LPS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试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LPS对RIMECs表面E-selectin表达的影响(见图1),结果表明:E-selectin在正常RIMECs表面不表达,用LPS刺激后E-selectin表达增加,E-selectin主要在核膜部位呈阳性表达,镜下可见棕黄色颗粒,不同浓度LPS对E-selectin表达无显著差别。经灰度分析处理后,LPS组E-selectin表达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见表1。

3.2 小檗碱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为调查小檗碱能否抑制LPS诱导的E-selectin表达增加,试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RIMECs表面E-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1 μg/mL LPS刺激后E-selectin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核部位出现了大量棕黄色的颗粒(见图2A),小檗碱可以抑制LPS诱导的E-selectin表达使RIMECs表达E-selectin降低,免疫组化染色呈弱阳性,核部位出现了少量黄色的颗粒(见图2B)。10 μg/mL小檗碱单独作用12 h后,E-selectin呈弱阳性表达,个别细胞核部位出现了黄色的颗粒(见图2C)。经灰度分析处理后,小檗碱预孵组E-selectin表达极显著低于LPS组(P<0.01),见表2。

A.正常对照组;B.10 μg/mL LPS组;C.5 μg/mL LPS组; D.1 μg/mL LPS组。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同列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与LPS组相比,▲▲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3.3 白头翁素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的影响

为调查白头翁素能否抑制LPS诱导的E-selectin表达增加,试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RIMECs表面E-sele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LPS刺激6 h后,RIMECs表面E-selectin表达增加,呈强阳性(见图2 A);10 μg/mL白头翁素预孵2 h后,加入1 μg/mL LPS刺激6 h,E-selectin表达减弱,呈弱阳性(见图2 D),棕黄色颗粒较少,颜色较浅;白头翁素单独作用后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呈弱阳性(见图2 E)。灰度分析结果见表3。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与LPS组相比,▲▲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A.1 μg/mL LPS 组;B.10 μg/mL小檗碱预孵组; C.10 μg/mL 小檗碱组;D.10 μg/mL白头翁素预 孵组;E.10 μg/mL白头翁素组。

4 讨论

大量资料显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在多种试验性胃肠病组织器官的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黏附分子的表达是白细胞黏附到内皮细胞的先决条件。虽然黏附反应是机体防御反应的重要特征,但可以导致内皮细胞机能障碍、渗透性增强以及组织损伤。E-selectin在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选择性表达,在炎症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调节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起始阶段的滞留和滚动的重要分子。在正常情况下,E-selectin低水平表达,而在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后,其表达水平则显著增高。研究发现,E-selectin除在急性炎症中具有重要作用外,在慢性炎症、过敏反应以及冠心病中都有异常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小檗碱(黄连素,临床常用盐酸盐)作为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中药的主要生物碱,长期用于多种痢疾或腹泻的治疗,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中药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笔者从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方面入手,研究小檗碱和白头翁素的抗炎机理[3,4,5]。试验以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研究了小檗碱和白头翁素对LPS诱导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增多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g/mL、5 μg/mL和10 μg/mL LPS刺激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E-selectin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无明显剂量依赖性。白头翁素和小檗碱预孵2 h后再加入LPS刺激E-selectin表达减少,提示白头翁素和小檗碱均可以抑制LPS诱导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的增加。

试验结果提示,小檗碱和白头翁素可以通过下调E-selectin表达来抑制白细胞的贴壁和黏附,在炎症早期调控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关于白头翁素和小檗碱下调E-selectin表达、保护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还需从信号传导通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为了观察内毒素即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表面E-selectin表达的影响及小檗碱和白头翁素对E-selectin表达的调控作用,试验以体外培养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不同浓度LPS(10μg/mL、5μg/mL、1μg/mL)、10μg/mL小檗碱、10μg/mL白头翁素刺激6 h后及10μg/mL小檗碱、10μg/mL白头翁素分别预孵1 h后加入1μg/mLLPS刺激6 h细胞表面E-selectin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E-selec-tin在正常RIMECs表面不表达,LPS刺激后E-selectin表达增加,不同浓度LPS对E-selectin表达无显著差异;白头翁素和小檗碱单独作用后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呈弱阳性,小檗碱和白头翁素预孵组E-selectin表达减少,经灰度分析与LPS组比较差异极显著。说明LPS可诱导E-selectin表达显著增加,小檗碱和白头翁素可下调LPS诱导的E-selectin表达增加,提示抑制内皮细胞E-se-lectin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的贴壁和黏附是小檗碱和白头翁素抗炎机制之一。

关键词: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selectin,LPS,小檗碱,白头翁素

参考文献

[1]SWERLICK R A,LAWLEY TJ.Role of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 in inflammation[J].J Invest Dermatol,1993,100(1):111S-115S.

[2]索占伟,穆祥,许剑琴,等.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J].解剖学报,2005,3(2):103-109.

[3]段慧琴,张永东,索占伟,等.白头翁素对RIMEC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7(3):7-9.

[4]DUAN HQ,ZHANG Y D,XU J Q,et al.Effect of anemonin onNO,ET-1 and ICAM-1 production in rat intestinal 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J].J Ethnopharmacol,2006,104(3):362-366.

E选择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胃癌的诊断标准[1],均行胃癌切除术治疗,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9.4±5.6)岁;胃癌分期:Ⅰ期18例,Ⅱ期14例,Ⅲ期16例,Ⅳ期12例;排除术前经过化疗的患者;分别收集患者正常胃组织和癌组织进行临床检测。

1.2 方法

1.2.1 CD44v6和E-钙黏附素检测

将收集的正常胃组织和癌变组织通过10%甲醛固定,并利用石蜡包埋,之后行切片处理,控制切片厚度为5μm左右,待切片染色之后,采用免疫组化法依据试剂盒操作说明实施规范化检测。

1.2.2 淋巴结微转移检测

收集经临床病理检查显示阴性的淋巴结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用AE1/AE3作为标记,将其定位于已转移的癌细胞胞质内。

1.3 检测判断标准

1.3.1 CD44v6和E-钙黏附素判定标准

经过检测,若细胞膜呈现为棕黄色颗粒可判定为阳性细胞;染色程度判定[2]:0分:无着色;1分:浅黄色;2分:棕黄色;3分:棕褐色;阳性细胞百分比标准:1%≤0分≤10%;10%<1分≤50%;50%<2分≤75%;3分>75%;之后将二者得分相乘,阴性:乘积<4;阳性:乘积≥4。

1.3.2 淋巴结微转移判定标准

经过检测,若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液显示为棕黄色颗粒,可判定为阳性细胞,若淋巴结细胞中出现阳性细胞则判定为淋巴结微转移[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

CD44v6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微转移呈负相关(P<0.05);E-钙黏附素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见表1。

2.2 与临床病理关系

胃正常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0,E-钙黏附素阳性率为100.0%,癌变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6.7%(46/60),E-钙黏附素阳性率为53.3%(32/60),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临床病理参数研究显示:CD44v6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胃癌生长方式和其浸润程度,E-钙黏附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E-钙黏附素分化程度和其浸润程度,二者在胃癌组织表达中的关系呈负相关(P<0.05)。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胃肿瘤,是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多≥50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胃癌发病出现了年轻化趋势,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包括地域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癌前病变以及家族遗传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大多数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进食后保障、食欲下降、浑身乏力等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晚期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且癌细胞可扩散转移,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循序渐进,也可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CD44v6是临床研究中最早被发现的一种黏附分子(CD44)变异分子,属于黏附分子的一种,其表达能够改变癌细胞表层黏附分子的组成和功能,经本次研究发现,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中的CD44v6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与胃癌的发展扩散具有密切关系,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胃癌的生长方式和浸润程度;E-钙黏附素广泛存在于各上皮细胞膜上促进细胞间联系,并保证细胞完整结构的稳定性,当胃癌患者癌细胞之间黏附性缺失,同类细胞间黏附性降低,可导致细胞分散,逐渐向周围浸润生长,有研究表明E-钙黏附素的低表达预示着癌细胞的转移,本次研究发现正常组织和癌变组织中的E-钙黏附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着胃癌的发展扩散,且E-钙黏附素表达与E-钙黏附素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关。

总之,胃癌组织中CD44v6表达升高,E-钙黏附素表达相应降低,证实CD44v6和E-钙黏附素表达呈负相关关系,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引发癌细胞的发展与转移。

参考文献

[1]邓太兵.肝素酶和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重庆医学,2014,43(20):2606-2608.

[2]朱江.CD44v6和MTA1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4,48(3):186-190.

E选择素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1月至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年龄45~80岁,平均69岁,男51例、女3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同期在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择30例健康者做为对照,年龄50~78岁,平均65岁,其中男17例、女13例。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4组。AMI组:急性心梗为初发心梗,胸痛开始后12小时内入院,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至少在两个相临导联有ST段上抬大于0.1mV。CK-MB浓度升高两倍以上。UAP组:按Braunwald标准,Ⅱ级以上既静息时疼痛,以前有一次或多次静息型心绞痛发作。SAP组:有典型的稳定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至少两个导联ST段下移大于0.1mV,CK-MB浓度正常。对照组:选择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血尿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胸片、超生心动图和活动平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健康人作对照。所有病例需排除以下因素:(1)合并有感染、肿瘤、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严重的肝肾疾病;(3)瓣膜病、胆原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贫血者;(4)心肌梗死已行溶栓治疗者。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研究对象在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4mL,置于普通干燥管中,待血液凝固后将标本经3 000转/分离心15分钟后分离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置于-30℃~―40℃冰箱中保存待测,同时采静脉血分别测定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含量。所有标本于收集后统一检测。

1.2.2 样本的检测

可溶性E-选择素试剂盒、Ox-LDL试剂盒由美国Gene May公司出品,北京尚柏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采用美国AM雅陪全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可溶性E-选择素用MK-3酶标仪在490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值。Ox-LDL用MK-3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值。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以P<0.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用直线相关分析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及二者与血脂之间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浓度在AMI组、UAP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浓度在AMI组、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见表1。在所有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与Ox-LDL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952,P<0.0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与SAP组比较 P<0.01

3 讨论

90年代以来,人们意识到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有大量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首先是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不良,接着是粘附分子的表达、化学增活剂的释放、单核细胞的聚集、白细胞的粘附及迁移、Ox-LDL被巨噬细胞的摄取、泡沫细胞的形成、活化的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最终形成粥样斑块;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8]。Ox-LDL对血管内皮组织、平滑肌细胞等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如Ox-LDL的脂质过氧化物能使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坏死,并增强脂质蛋白对动脉壁的通透性,促使胆固醇结晶的形成。Ox-LDL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产生,削弱血管的功能,使血管对一些松弛因子失去反应。Ox-LDL可被单核巨噬细胞上的清道夫受体途径迅速地识别、摄取,且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反馈抑制,结果使细胞内大量脂质聚集,堆积大量胆固醇的单核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细胞。上述改变均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另外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与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是此过程的最重要一环[2,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有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冠心病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其中E-选择素是在炎症过程中最初出现的粘附分子,它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可介导白细胞的粘附和聚集,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E-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功能性细胞粘附分子,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白细胞抵抗,不表达E-选择素,E-选择素只有在内皮损伤后方才表达。E-选择素主要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细菌脂多糖等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E-选择素的作用是减慢血流中的白细胞,使其滚动到血管内皮表面,然后CD11b/CD18与E-选择素结合使白细胞紧密粘附于内皮表面,并介导白细胞的渗出。E-选择素的一大特性是组织特异性,其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E-选择素在内皮表达后24小时内由蛋白质酶裂解使膜型E-选择素胞外成分脱落形成可溶性E-选择素入血循环。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内皮细胞表面成分的翻转和蛋白质水解,因此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被认为可反映体内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的表达程度,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上升被看作内皮活化的特异指标之一,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

本研究通过对9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检测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9]。冠心病患者中AMI、UAP的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水平显著高于SAP的患者,提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与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0]。在不同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二者均随着冠心病的加重而增高。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这种相关性提示我们Ox-LDL的增高加重了血管内皮的损伤,增加了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Ox-LDL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手段。

摘要:目的:测定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以及健康人中的变化,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Ox-LDL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Ox-LDL水平,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用直线相关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 I组(67.84±11.08)μg/mL、(0.87±0.15)mg/L,UAP组(63.14±12.51)μg/mL、(0.78±0.16)mg/mL,SAP组(48.57±12.91)μg/mL、(0.65±0.22)mg/L,对照组(35.72±14.65)μg/mL、(0.51±0.21)mg/L;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 I组、UAP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E-选择素和Ox-LDL的浓度在AM I组、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E-选择素与Ox-LDL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Ox-LDL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手段。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E-选择素,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

参考文献

[1]李艳,黄从新.重要炎性因子在冠心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J].微循环杂志,2004,14(1):47-49.

[2]车少敏,王燕妮,马爱群,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含量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10):1395-1397.

[3]田乃亮,陈清枝,李东野,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E-选择素和白细胞CD11b/CD18表达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2):128-130.

[4]杨大春,朱峻,周兴文,等.冠心病炎性标志物检测的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20(1):1-3.

[5]李艳.重要炎性因子在冠心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2004,14(1):47-49.

[6]苏文凌,高玉琪.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9,19(2):83-85.

[7]颜东.动脉粥样硬化与免疫反应[J].国外动态,2004,12(2):138.

[8]Iuliano L,Pratico D,Greco C,et al.Angioplasty increasescoronary sinus F2-isoprostane formation:evidence for in vi-vo oxidative stress during PTCA[J].J Am Coll Cardial,2001,37(1):76-80.

[9]Maly M,Vojacek J,Hrabos V,et al.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 and cytoadhesive molecules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coronary syndrome[J].Physiol Res,2003,52(6):719-728.

上一篇:招生机制下一篇:电网运行方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