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选择

2024-10-19

体制选择(共11篇)

体制选择 篇1

1 城市排水体制的划分

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和合流制排水系统。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径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管渠系统来汇集和输送时, 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其中汇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生产污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除系统:汇集和排泄降水径流和不需要处理的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除系统:只排除工业废水的称为工业废水排除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用一个管道系统汇集输送的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其又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和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统称具备溢流设施, 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 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从造价上看, 雨污合流制设一套排水管道系统, 管道工程量较小, 泵站规模和污水厂规模较大, 运行成本高;分流制排水系统, 虽然设置两套管道系统, 但一般雨水可就近排入河流, 泵站一般仅提升污水, 故泵站和污水厂的规模大大减少, 运行成本也较低。目前,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我国已经禁止采用,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旧城区和中小城市仍在应用。

2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现状

我国城市早期都是采用直泄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后有些城市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一些则逐渐 (或计划) 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市政建设管道虽然分为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但是雨水管道里有污水, 污水管道里有雨水, 实际上成了两条合流制管道。为解决这种状况, 不得不建设截留管道, 在排水管道上采取相应措施, 让排水在日常无雨或小雨天气下不进入天然水体, 而是进入处理厂进行处理。由于合流制系统改造成分流制的困难重重, 我国多数城市旧城区目前都留有部分合流制, 例如: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厦门、杭州、徐州、吉林等城市在老城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保留原有的合流管道, 并将之改为截流系统。

3 城市排水体制规划的原则

3.1 与城市整体功能相匹配。

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排水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单项规划。因此, 排水工程规划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原则, 从全局观点出发, 合理布局, 并和其他单项工程建设紧密配合、互相协调, 是其成为整个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

3.2 符合环境保护的需求。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源。

3.3 充分发挥排水系统的功能, 满足使用要求。

3.4 充分发挥原有排水设施的作用。

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造利用的可能途径, 使新规划系统与原有系统有机结合。

3.5 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在排水工程规划中, 应尽可能降低工程总造价与经常性运行管理费用, 节省投资。

3.6 处理好远近期关系。规划中应以近期为主, 考虑远期发展可能, 作好分期建设安排。

4 城市排水体制规划与其他单项工程规划的关系

排水工程体制是城市单项工程规划之一, 此外, 还有道路工程规划、交通系统规划、用地工程准备规划、给水工程规划、人防工程规划等。排水工程规划与这些单项工程规划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基础上平行进行的, 要求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配合、协调, 解决彼此之间矛盾、避免冲突, 使整个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整体。

排水管道应沿城市道路布置。道路的等级、宽度、横断面以及交通状况与排水管道布置有密切的关系, 处置不当, 将会造成相互矛盾, 增加维修费用。街道的宽度直接影响到连接支管的长度, 沿街究竟设置一根还是两侧各设一根污水管, 要看具体情况。此外, 道路的纵坡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管道的布置, 特别是反坡, 将会大大增加管道的填埋深度。因此, 在规划中要考虑道路交通与管道布置紧密结合, 避免相互影响、干扰, 为两者建设及充分发挥功能创造条件。城市用地的竖向布置也直接影响排水系统的规划。因此, 必须先了解用地安排与竖向规划的设计。

5 城市污水沟道体制的设计

在城镇污水工程总投资中, 污水管道系统一般占40%-60%。污水管网的合理布局在城镇污水工程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时需要了解现状排水体制, 现状污水管道的平面布置、标高、排放口等。根据工程服务范围内地形特点、竖向规划和地块开发时序, 合理划分污水排水区域, 减少污水主干管道的长度和埋深, 以降低污水收集系统的总投资。在规划城区范围内, 污水管道一般应沿城市道路敷设, 因此污水管道系统应尽量结合建设计划设施。同时考虑规划城区的地块开发时序, 以便安排近期污水管道的建设。由于污水管道埋深大, 坡度要求严格, 一般设在道路慢车道下。对宽度超过40米的道路, 可以考虑在道路两侧设置污水管道, 以便污水的收集, 减少横穿支管的数量。污水管道的设计应按照最高设计流量计算。

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下水渗入量。生活污水平均秒流量一般按照排水区域人口和生活污水量定额来计算, 再结合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 算出生活污水最大秒量。

6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改善受纳水体的水质, 建立理想的分流制或将合流制改为完全分流制系统, 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改变观念, 允许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合流制截流体系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上, 这才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在对老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方案, 在各地新建开发区规划排水系统时也有必要充分分析当地条件、资金的合理运作, 同时还要从管理水平、动态发展角度进行研究, 不要盲目模仿、生搬条款。在已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管网中, 适当的地点建造新型的调节、处理设施 (滞留池、沉淀渗滤池、塘和湿地等) 是进一步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关键性补充措施。它能拦截暴雨初期“第一次冲刷”起的污染物送往污水厂处理, 减少混合污水溢流的次数、水量和改善溢流的水质, 以及均衡进入污水厂混合污水的水量和水质, 它也能对污染物含量较多的雨水作初步处理。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要掌握城市污水的来源, 熟悉城市排水工程的规划原则, 协调好排水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其他规划的关系;要合理的布置排水管道的管线走向, 节省投资, 合理的选择排水体制使我国的排水体制越来越完善。

摘要: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首要问题。城市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处理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环境容量、地形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考虑确定。对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规划、设计与管理问题以及规划理念的局限性进行探索, 进而提出基于新技术条件下城市排水规划新理念, 对于我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城市排水体制,排水系统规划,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森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4 (3) :6~10.[1]张森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4 (3) :6~10.

[2]沈毅.微机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查设计院, 1988:54~55.[2]沈毅.微机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查设计院, 1988:54~55.

[3]王柏仁.污水管道系统的计算程序与优化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 1985.[3]王柏仁.污水管道系统的计算程序与优化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 1985.

[4]陈深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4]陈深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体制选择 篇2

一、我国投资体制的历史沿革

投资体制是指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投资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川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投资体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投资体制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的投资体制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投资体制表现为国家充当投资主体,直接由国家筹措资金和分配资金的投资分配制。而且,人们认为投资就是搞基本建设,搞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这种投资体制在建国初期是比较可行的,它能够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用于符合经济规模的大型骨干项目,保证国民经济急需的建设。但随着国民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这种投资体制的单向流所产生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从“七五”计划开始,提出要把经济增长方式从追求速度的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转到注重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轨道上来。但实际上并未取得长足进展,人们往往把基本建设投资同技术改造投资一起安排,认为是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投资体制全面推进拨改贷,逐步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局面。目前,在国家是投资主体的同时,地方、部门、企业、金融机构也都成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上,有国家预算资金、地方和部门机动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有时还向社会发行证券筹集资金。投资方式上,也逐步从行政分配转向招投标,引人竞争机制、租赁补偿贸易、国内合资、中外合资等,现在又逐步发展到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重新组合等。

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西方国家经济规则接轨,我国的投资体制不断调整和转变,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国家的投资体制必然要顺应和适应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递进,使我们已经走进了新经济时代。我们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投资体制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调整我国的投资体制并加快其战略、战术上的转变。

二、新经济时代投资体制的转变

我国传统的投资体制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它抹煞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形成了投资需求的“饥饿症”,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形成,降低了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居民投资渠道太少,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间接融资比重较高,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效率,尤其是网络革命的到来,都要求我国的投资体制必须转变、

199!〕年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fz]还有经济学家把“新经济”定义为是“以现代高科技为支撑,以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推动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新格局”。[3]美国作为新经济代言人,我们关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发现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美国股市的狂热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其二,在美国的新经济中,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提高了经济的供给能力。同时由高科技股推动的股市飘升刺激了经济需求,这种由高科技带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造成了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归纳起来,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在新一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化以及网络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呈现出了经济全球化、资金流动国际化、金融自由化以及资金配置最优化等特点,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说明高科技产业是个支点,而资本市场是个杠杆。

“资本市场”这一全球化概念在我们国家已不再陌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大陆100首富企业家榜首的刘永行曾坦言,做产品是一分一分地赚,做品牌是一毛一毛地赚,做资本是一块一块地赚。海尔在冰箱、彩电大举占领全球市场后,现在也要进军金融市场,企业融资进人资本市场已成为我们社会微观经济细胞的未来发展走向。

目前在金融市场上,世界虚拟资本已经超过实物资本60倍,全球每年150万亿美元的交易额中,98%都与实体经济无关。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计算,目前全球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已达3018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年全球生产总值为30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全球股票生产与全球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超过100 %。另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实物贸易总额约为6万亿美元,而金融贸易却高达60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的超高速发展证明了新经济的主要市场已变成资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超高速发展已经把实体经济远远抛在了后面。[4]

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其实现选择 篇3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不足;创新;实现选择

前言

会计工作是管理财务、实施财产管理的重要途径,会计工作实施的真实性、可靠性将对整体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以及会计水平全面创新会计管理体制,把握好正确的会计管理模式,全面改善我国现有会计水平的不足之处,加强我国会计群体的独立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不足

会计工作不论在那个行业都是不可缺失的,只有高质量的会计工作才能够保障不同行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维护本单位的利益。近年来,我国在会计管理体制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相关法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但是即使如此,我国的会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会计信息的失真

会计工作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一项和金钱打交道的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断地接触到单位的资金,这些资金额度一般都是比较高的,那么这就大大地考验着我们的会计人员的自身素养,面对单位、国家利益与自身利益冲突时要怎样进行选择呢?那么在选择过程中,会计人员就容易动摇自身的立场,出现不良的心态,最终后果就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在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展中,存在着很多“相互利益”,在这层关系中会计人员的行动都必须按照“领导”的意见去实行,使得整个会计工作的开展缺乏了良好的独立性,就容易造成单位经济利益的损失。

(2)一些单位会计管理体制渗透不彻底

虽然我国已经在逐渐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了,但是在体制贯彻全面性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些单位在会计管理体制上仍然没有完全渗透,使得会计工作的实施并不完善,缺乏真正有效且全面的管理监督体制。正是因为各单位自身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不重视而更加容易造成会计人员的私利心态,最终造成了会计工作开展的不规范现象。

(3)会计管理体系仍不适应于现有经济体制

会计工作是针对在现有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往来项目进行记录和管理,所以,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现有会计管理体制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其是否适应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但是,现在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的一大问题正是其与现有经济体制的不适应,造成了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更加重视政府机关以及国家企业,而忽视了个大经营企业的管理现状,这就容易造成我国个大经济体系之间的会计工作的混乱,对市场经济的会计行为管理不全面,影响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2、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原则

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的水平,提升会计工作开展的效率,我们一定要改善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使其适应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上加以创新,全面完善我国的会计行为。

1)保障会计管理体制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模式,那么就决定了相应的会计行为,所以,如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一个相互适应的会计管理体制就容易造成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完善,使得经济体制的发展受到限制,最终容易造成经济水平的下降。所以,为了能够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并达到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的目的,就一定要能够将会计管理体制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这不仅是一个重大原则,更是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

2)最大利益的原则

会计行为是为了能够保障经济发展各方利益,保障国家、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所以,在进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时,我们一定要将各个方面的利益状况考虑进去,尽可能地做到最大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所有者的权益,而且也只有最终达到了互惠互利才能够让所有人相互配合,支持会计管理体制的实施。

3)真实、可靠地原则

会计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赖条件,所以相应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将会对整体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够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作为重要的原则,做到全面、公正地去反映整个资金流动的情况,并且要能够将这一条原则最为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以保障我国会计行为的有效性。

4)做到最低成本的原则

在进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的不仅是体制制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政府内部的运作加以考虑,也就是说要能够在创新相关体制、满足于社会经济的要求时,还要能够满足于政府财政以及内部机构建设的要求,并能够遵守最低成本的原则,保障政府机构的精简同时,满足于政府运作的最大效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以最简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最复杂的会计行为,全面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保障经济发展的健康。

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与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而逐渐开展的,通过优化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来保障我国的会计工作真实性及可靠性,并保障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所以我们要能够依据以上原则展开完整的会计工作,以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

3、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实现选择

面对我国在会计管理工作开展中创新性的要求,我们要能够不断地创新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行为水平以及专业性。

1)针对国家股权企业实施财务总监管理制度

现代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出现有一大原因就在于我国许多企业里缺乏有效的财务总监的设置,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专门的、系统的监督管理部门,使得各个会计人员都是独自行动、独自工作。所以,为了能够满足于创新性的会计管理体制建设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实施财务总监管理的制度来加强我国的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全面监督、全面管理,并能够针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审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善会计管理工作。

2)针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实施稽查特派员制度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一定要加大对相应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力度。那么,我们可以实施稽查特派员制度,通过从政府中挑选合适的、具有管理意识和集体利益的会计人才定期地进入到重点大型企业当中针对相应会计信息进行审查与核对,并且针对不实部分进行及时的指出和纠正,保证了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

3)针对其他企业注重总会计师制度的贯彻与执行

在其他一些企业当中,总会计师制度是必须存在的,那么为了能够符合国家对会计管理体制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能够全面贯彻总会计师制度,发挥出该制度的真正作用,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会计工作,严格会计行为的风气,保障会计行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障会计行为的独立性,做好会计工作环境的完善工作。

4、总结

会计工作的开展是保障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全面规范好我国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那么,我们要能够全面创新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使其能够与我国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相互适应,最终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从而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巧巧. 关于会计管理体制方面的新见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4)

理性选择医保管理体制 篇4

我一直认为,只有统一的管理体制,才能顺利地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才能实现最终三险合一的全民统一医保制度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宜交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这一主张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条:

首先,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是由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决定的。我国的医疗保险是建立在权利义务相结合、劳资双方分担缴费责任的社会保险模式,它需要与国家财政保持距离。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通常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统一监管,建立在财政供款基础上的福利型医疗制度则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监管,这是一般规律。因此,是福利型还是社会保险型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部门的选择。

其次,医疗保险制度还有待优化,应当纳入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中,并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并走向成熟,因此,将医保管理体制纳入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是优化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医疗保险不仅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与工伤、生育、护理保险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只能且必须纳入整个社会保险制度才能发挥完整的功能作用。如果把医疗保险分割出去,必定直接增加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的难度,并波及到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及其实践。因此,《社会保险法》确立的就是社会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险事务的原则。这一原则实质上确立的是社会保险统一管理与集中问责的关系。

第三,改革要尽可能选择代价较低和顺应发展潮流的方案。一方面,通过多年的探索,到今年7月底,全国已有17个省份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并且均明确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负责统一管理,这表明实践证明了这种选择是代价较低的理性的方案。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常住城镇的人口比重持续攀升,其不可逆转的潮流是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而由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医保具有明显的现实优势。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应当尊重地方实践的经验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当顺应农村合作医疗向城镇医疗保险靠拢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减少改革震荡、顺利推进制度整合的合理取向。

第四,“三险”合一、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保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只是走向全民统一的医保制度的第一步,在完成这一改革任务后,势必要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如果现在将居民医保交由卫生部门管理,而职工基本医保仍然是人社部门管理,必然形成新的体制分割,构成阻碍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制度整合的重大体制因素,目前两个部门分割管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制度整合难题势必重演,这应当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体制选择) 篇5

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要为经济的长远发展选择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这个体制的雏形已经出现,但要使之发展、成熟并趋于完善,尚要一定时间的艰苦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渐渐显露并且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它预示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选择。

一、体制选择的制约条件

1、实践已经千万次证明计划经济是低效的。我国1978年之前的近30年内,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占支配地位,除建国初的几年里生产力发展较快以外,中国从1958-1978年的20年间基本处于徘徊和停滞状态。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没有多大的发展和提高,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和困难。1978年以后的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较,更符合社会化、协作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更能发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效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在典型的国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不便于搞市场经济。因为,一方面,国有制并不等于公有制,国有制的出现和存在是一种国家现象,有国家即可有国有制;另一方面,国有制下产权不能是单纯经济性质的权利。因此,国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意味着占主体的资源配置首先不能服从市场规则,经济将不能成为市场经济。

3、在中国不存在大规模的私有化的可能。一是国家的领导层不会接受私有制,因为公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二是一般老百姓心目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使其更容易接受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熏陶更是强化了这一心理;三是私有制并不一定具有经济效率的,自然经济就是私有制,但是自然经济确实是低效的,既比不上市场经济,也比不上计划经济。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所谓知识经济,按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上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按OECD的定义,知识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么做(know-how)和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产品制造模式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电子计算机、医药等),制造业竞争中劳动成本的作用降低,需求和制造业的模式向服务活动转移(如保健、教育、休闲等),尤其是转向知识密集的服务活动;投资正流向高技术商品和服务部门,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服务活动全球化,随低成本宽带通信能力的不断增加,服务活动已经超越了国界。这些倾向正在实质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影响也许更为深远。

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越来越走向知识化、智能化。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也越来越“知识经济化”。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不再仅仅意味着衣食住行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为大众开拓了更丰富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地到世界各地包括珠穆朗玛峰和南极旅游,可以用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搜取古今中外的有用信息和资料等等。随着人们眼界的不断开阔,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无形中人们的观念也起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拘泥于过去,拘泥于保守,而且是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在人们头脑中逐渐被抹去,市场经济体制随即被人们肯定并接受。

三、体制选择的机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服务业的巨大发展,传统产业的更新、改组和转移,新兴产业的分工、协作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开展,经济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整体协调趋势越来越明显,跨国公司的出现更是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能否适应这一潮流,主动地选择和实行开放的体制和政策成了发展中国家能否摆脱落后的关键性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高效率的经济体制,是调节经济运行,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在竞争过程中排斥多种形式的垄断,强调市场规则的秩序。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为参加市场活动的当事人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扫除竞争中存在的多种人为的障碍。市场经济也是一种开放性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都要求市场向所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开放,向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开放,向外地开放,向国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反对地方割据,反对用行政手段封锁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分化性经济,这是由于竞争是无情的,在市场经济下没有保护伞,只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有胜利也有失败,失败了必然破产、分化、再重新组合,这样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总体经济效益。虽然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但是它们一旦拿起市场经济这个“非价格竞争”的武器,就能迸发出后发优势,迎头赶上,达到整体协调。

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治相配套,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知识经济的建立,以往的政策模式不再有效,从而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如政府将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政府从干涉者的立场转向协调者和伙伴的角度同企业一道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政府将注重培养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和高科技人才,使企业迅速提高技术能力。这些政策的实施都反映在了经济发展方面,表明市场经济这一选择是准确无误的。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了两番,“九五”期间,国民经济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30年间,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高,况且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一阶段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体制并村发展,相互干扰,尚能实现如此巨大的经济腾飞,可见,在往后的发展中,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体制选择 篇6

关键词:度变迁;制度创新;体制改革;路径选择

注:本文获2015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经费资助

(1)项目名称:《“三量齐升”发展观指导下的湖南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BZZ180;

(2)项目名称:《三螺旋视角下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15BZZ182。

一、我国制度变迁特征:渐进式变迁

(一)制度变迁具有内生非移植性特征。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并非是一种独立于经济当事人的“先验制度”,也不是由某个理论家设计出来的“智慧方案”,而是经济当事人在经营实践中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制度创新和安排,具有典型的内生性特点。同时,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经历了漫长摸索、反复实践,最终形成当前的市场经济模式。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绝不是一种从外部输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东西,而是社会生活孕育出来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我们的改革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过程,这也体现在制度变迁的非移植性。

(二)制度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迁过程,我国的制度变革过程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也会产生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改革的深入,哪怕新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因此,改革能否成功,能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建立起更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更依赖于最初的路径选择,因为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中国制度变迁过程既有表现为有利的、良性的路径依赖,也有不利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成本高、难度大等都与无效路径依赖密切相关。

(三)制度供给具有典型的滞后性特征。我国的制度供给具有典型的滞后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1)由成本高昂导致的制度供给滞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在设计、实施一项新制度时需花费成本,这是导致制度供给滞后的首要原因;(2)由路径依赖导致的制度供给滞后:我国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既有良性、高效的路径依赖,也有不利、低效的路径依赖。当制度变迁陷入不利、低效的路径依赖时,既得利益集团就会阻碍制度创新,造成制度供给滞后;(3)由制度博弈导致的制度供给滞后:制度变迁本身是制度博弈的产物,不同社会集团基于自身利益需要而展开博弈,致使整体制度演进缓慢,从而导致制度供给滞后;(4)由制度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的制度滞后:制度安排的集体性、配套性不强,影响了我国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导致了制度供给的相对滞后。

二、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因素分析

(一)成本递增及其累积成为制度变迁的阻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难度越来越大,制度变迁的成本不断增加,负面影响日渐显露。为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和改革阻力,改革者常常通过对受损者给予补偿的方式推进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需要补偿的群体越来越多,补贴面越来越广,政府不可能也无力再给予广泛补偿,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阻力也越来越大。

(二)制度变迁方式相对固化影响制度变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在整体上体现出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制性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但在某项具体的改革中,两者交替使用的做法却并没有普遍使用,有时表现出相对固化的迹象。实践经验表明,不管是需求诱制制度变迁,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都不能解决所有的制度供给问题,这就要求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灵活采用变迁方式,充分利用强制性制度的高效率优势,以及诱制性制度变迁更符合实际需要的优势,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有效制度缺失对制度变迁形成阻碍。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难度不断提高,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人们对新制度实施将带来的预期收益信心不足,对新制度需求的积极性不高,不受欢迎或拒绝新制度,这无疑增大了制度创新的阻力。其次,我国在一些领域的改革带有明显的“非帕雷托改进”性质:改革在使部分人受益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利益受损者也就可能成为制度变迁的阻力。再次,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潜力的挖掘,会使原有的制度系统逐渐失去活力,这就需要不断有新制度供给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深化推进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一)合理分摊制度变迁的累积成本。要保证深入推进制度变迁的成效,首先必须合理分摊制度变迁的累积成本。改革是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巨大变革。是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改革方式和速度等,都必须吸收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才能尽可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提高多数人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承受力,从而有效降低摩擦阻力成本。从总体上说,得益于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改革的受益者,也都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但收益和成本并不是平均分摊的:改革过程中受益最多的往往是某些当权者和垄断者,而广大普通百姓所获得的改革收益往往在平均收益以下。改革收益和成本分配不均,增加了改革的摩擦阻力。构建改革成本和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也就成为推进制度变迁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积极调整制度变迁的策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虽然每年都有新政策出台,但本质上是各个分立的制度安排变迁,这种变迁的特征是较少考虑各项制度安排的相互依存关系,在不触及制度基础的前提下,实行改良式的制度替代。深入的制度创新要求制度变迁不再是各项制度相互分立的变迁,而是经济制度结构的变迁。由于制度结构变迁在一定期内可能存在较大的外部效应,而且驾驭制度结构变迁的难度要远大于单项制度变迁,实现宏观经济的增长和使各微观利益主体达到帕累托有效将成为制度结构变迁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按照社会理性的要求选择比较有利的制度模式和改革路线,以弥补局部改革的不足。

(三)适时灵活转换制度变迁方式。适时灵活转换制度变迁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1)制度变迁以总体的“渐进式”为主与局部的“激进式”相配合。实践证明“渐进式”制度变迁是符合我国国情且富有绩效的选择,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缺陷。深化改革总体上仍应以“渐进式”制度变迁方式为主,在局部问题上“激进式”为辅,采取“激进”与“渐进”交叉复合的办法,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以确保制度变迁的效率;(2)强制性与诱制性变迁方式应适时适度调整。强制性与诱制性制度变迁各有优缺,两者适时适度调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强制性与诱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适时、适度调整,降低制度变迁的阻力,提高制度变迁的效率和成功率。

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研究 篇7

我国规范与手册规定, 对城市旧有街区的合流制管网, 应逐步改造为截留式合流制, 对于新建区宜采用分流制。近年来我国排水工作者不断地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实际上, 城市排水体制既与城市地形地质、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有关, 也与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预期目标有关, 同时还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制约。

1 排水体制的发展

合流制和分流制这两种传统排水体制均十分昂贵。为了减少造价, 在特殊地区人们又开发出两种非传统的排水体制:沉淀式的排水系统和简化的排水系统。沉淀式的排水系统即从一户或几户排出的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单室化粪池 (通常这是一个固体截留池) , 而沉淀后的出水则排入浅而小的城市污水管。简化的污水系统在形式上与传统排水系统并无多大区别, 但其设计概念则不同于19世纪出现的较为保守的设计概念, 如设计坡度、设计年限参数选择等。这种系统在高人口密度、低收入地区非常适用, 如巴西北部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 其设计概念已写入巴西国家规范 (The Brazilian National Norm 9649/1996) 。

2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现状

重庆山地城镇大都依山傍水, 被分成许多组团, 地形高差大, 沿江成条形分布。由于这种地形特点和历史上的经济因素,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极为不足, 且相对老化。据报道, 目前重庆市 (包括16区、4县级市) 排水管道总长1484km, 人均管网长度约为0.37m/人, 管网面积覆盖率为0.07m/m2, 大都是合流制管道或管渠。万县、涪陵等地新区和老区都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管渠。老城区采用砌在街道两旁下面的砖石结构暗渠排水, 新区则采用条石结构的暗渠。笔者了解到, 石柱县南宾和西沱两镇管网系统为合流制, 年久失修, 缺少应有的更新和维护, 管径普遍偏小, 已不敷使用, 这种情况在库区城镇相当普遍。在库区的很多城市, 街道边沟、小溪或冲沟常被用作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沟。

3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

我国对分流制和合流制的污染效应缺少详尽的研究, 对两种体制通常在环境效应、造价和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认为: (1) 合流制管网系统雨污合流, 在降雨较大时一部分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合流污水要溢入河流造成污染, 这种污染一般要大于分流制初雨水的污染; (2) 虽然合流制只用一套管网, 初期造价费比分流制低20%~40%, 但分流制在分期上可先建污水管, 再建雨水管, 初期基建投资费用可以降低, 投资灵活, 而且合流制由于后期泵站提升设施等, 运行费用高; (3) 在维护管理方面分流制要比合流制简单。德国、荷兰等国家在实际的情况下对合流制和分流制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亚热带或温带气候地区, 由于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和污水处理厂的水力负荷的可变性, 合流制在瞬间污染、年度污染总量、某一类污染物等方面都不一定比分流制高, 在特定条件下, 合流制的污染效应还低一些。对于流速在0.1m/s以上的河流, 两种系统的间歇式污染大体相当, 对于COD等指标, 合流制高于分流制, 而对于重金属元素, 合流制要低于分流制。若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为2mm (20m3/ha不透水面积) ~5mm (50m3/ha不透水面积) , 合流制溢流所产生的年度污染负荷可以减半。对于荷兰, 由于地形平坦, 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达7mm, 污水厂的水力负荷约为1mm/h, 合流制的年度污染大大小于分流制。Karl Imhoff也认为两种体制的有机污染总负荷大致相当。因此, 不能总是一成不变地认为合流制的污染效应大于分流制。

重庆山地城市地形坡度一般较大, 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较小, 但这可以通过对管网进行合理设计及对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型式选择得到一定弥补。同时, 重庆山地的排水管网, 特别是生活污水, 由于城市建设和规划与实际发展水平的差距, 生活污水管往往达不到设计充满度。加之重庆山地地质坚硬, 岩基居多, 地下水渗入管道中的比例相应较少, 雨季时管网的在线贮水能力也可能相应有所提高。此外, 由于坡度较大, 提升泵站费用可相对减少, 因而合流制系统的运行费用不一定比分流制高。

山地城市原有排水体制大都是合流制, 在新旧结合上, 若新建区采用分流制管网, 就会导致新建区初雨水和老城区雨污溢流两种污染问题, 在控制上复杂程度增加, 也不便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从管网建设上看, 库区中小城镇居多, 街道较窄, 地下空间紧张, 不便布置太多的管道系统, 合流制系统更能适应这种情况。笔者在参加某经济开发区排水管网规划和设计时, 发现10m以下的街道较多, 由于地下管线之间要求一定的防护间距, 布管非常困难。对于管网的设计年限, 巴西专家Azevedo Netto认为不应超过20年, 这种设计概念较符合重庆山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实际状况。在分流制管网的运行过程中, 人们发现误接的现象几乎不能避免。临街的城市居民习惯于将一部分生活污水倾倒于街面, 这样雨水管中就会混入相当数量的生活污水, 分流制管网实际上变成了两套合流制管网。发达国家如此, 发展中国家亦然, 分流制的优越性往往不能体现出来。重庆山地的城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一般不高, 不合法的连接更难避免, 合流制在维护管理上较适合这种现状。

综上所述, 合流制排水体制较适宜于重庆的大多数城镇。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宜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 对于具体城镇, 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化粪池的居住区, 污水流量应适当考虑其沉淀作用, 在设计流量时可以有所减少; (2) 对于高人口密度、低收入地区, 在分析其未来流量时, 不应考虑太高的系数; (3) 应加紧山地城镇两种体制的污染效应和基建投资比较研究。对重庆市, 这种研究更显得必要和迫切。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合流制管网的溢流倍数和重庆山地两种排水系统选择的临界效益投资比, 用以指导城镇排水系统选择和设计,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研究的相关心得, 以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排水体制的发展历史, 重庆山地城镇排水管网的现状, 探讨了重庆山地城镇排水体制选择的思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管网

参考文献

[1]潘国庆, 车伍.国内外城镇排水体制的探讨[J].给水排水, 2007 (S1) .

排水系统的体制及其选择浅析 篇8

1 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在同一个管道内排除的系统。最早出现的合流制排水系统, 是指将收集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但由于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 往往是接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 现在常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这种系统是在河岸边建造一条截留干管, 同时在合流干管与截留干管相交前或相交处设置溢流井, 并在截留干管下流设置污水厂。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前一种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但仍有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成为水体的污染源而使水体遭受污染。国内外在改造老城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时, 通常采用这种方式。

2 分流制排水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由于雨水的排除方式不同, 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形式,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具有污水排水系统和雨水排水系统, 而不完全分流制只具有污水排水系统, 雨水沿天然地面、街道边沟、水渠等原有渠道系统排泄, 或者为了补充原有渠道系统的不足而修建部分雨水道, 等城市进一步发展后再修建雨水排水系统转变成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在工业企业中, 一般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然而, 往往由于工业废水的成分和性质很复杂。所以, 在多数情况下, 采用分质分流、清污分流的几种管道系统来分别排除。

在一座城市中, 有时是混合制排水系统, 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混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具有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 在大城市中, 由于各区域的自然条件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很大, 因地制宜的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也是合理的。

3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合理的选择排水系统体制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通常,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且环境保护应该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 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截流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 然后排放, 从控制和防止水体污染的角度来看是较好的, 但这时截流主干管尺寸很大, 污水厂容量也增大很多, 建设费用也会相对提高。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时, 在暴雨径流之初, 原沉淀在合流管渠的污泥被大量冲起, 经溢流井溢入水体, 即所谓的“第一次冲刷”, 实践证明, 采用截流式合流制的城市, 水体仍然会遭受污染, 甚至达到不能容忍的程度。为了改善截流式合流制这一严重缺点, 今后探讨的方向将雨天溢流出的混合污水予以储存, 待晴天时再将储存的污水全部运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 雨水污水储存池可以设在溢流出水口附近, 也可设在污水处理厂附近, 这是在溢流后设储存池, 以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补充措施。

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 但初雨径流未加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对城市水体会造成污染, 有时还很严重, 近年来, 国外对雨水径流的调查发现, 雨水径流特别是初降雨水径流, 对水体的污染相当严重, 甚至提出对雨水径流也要严格控制。分流制虽然具有这一缺点, 但它比较灵活, 比较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又能符合城市卫生要求, 所以在国内外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

从造价方面来看, 一般认为合流制排水管道的造价比完全分流制一般要低20%~40%, 可是合流制的泵站和污水厂却比分流制的造价要高, 从总投资来讲完全分流制比合流制要高;从初期投资来看, 不完全分流制因初期只建污水排水系统, 因而可节省初期投资费用, 此外, 又可缩短施工期, 发挥工程效益较快。而合流制和完全分流制的初期投资比不完全分流制大, 所以, 我国过去很多新建的工业基地和居住区均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从维护管理来看, 晴天时污水在合流制管道中只是部分流, 雨天时才能接近满管流, 因而晴天时合流制管内流速较低, 容易产生沉淀, 但根据经验, 管中的沉淀物易被暴雨水流冲走, 这样, 河流管道的维护费用可以降低, 但是, 晴天和雨天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变化很大, 增加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厂运行管理的复杂性, 而分流制系统可以保持管内流速, 不致产生沉淀, 同时, 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得多, 污水厂的运行易于控制。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是一项很复杂很重要的工作, 应根据城镇工业企业的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等条件, 从全局出发, 在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综合考虑确定。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 在新建地区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分流制。但在附近有水量充沛的河流或近海, 发展又受到限制的小城镇地区;在街道较窄地下设施较多, 修建污水和雨水管线由困难的地区;或在雨水稀少, 废水全部处理的地区, 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可能是有利和合理的。

4 结论

近年来, 我国的排水工作者对排水体制的规定和选择, 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 最主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两种排水体制的污染效应问题, 通常认为采用合流制较为合理;二是已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 是否要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排水系统。有的认为, 将合流制改造为分流, 其费用高昂且效果有限, 并举出国外排水体制的构成中带有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仍占相当高的比例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大量研究和调查以及不断的工程实践, 才能逐步得出科学的论断。

(上接第19页)

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各自的特点及其应用, 并根据目前城市的不同发展情况分析了在选择排水体制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对城市排水体制改造的一些主要观点。

关键词:排水系统,合流制,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

参考文献

[1]张敏, 苏晓辉.浅谈旧城区排水体制改造[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2009 (27) :156-157

[2]蒋海涛.新型排水体制在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 2008, 24 (8) :1-4.

体制选择 篇9

洪涝灾害和突发水事件等具有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特点, 特别是在洪涝灾害发生时, 常规的通信手段被毁坏, 又难以恢复, 造成通信中断。在这种情况下, 防汛部门必须拥有具备抗毁能力强和可以立即启用的通信手段, 有效提高应急抢险通信保障能力, 实时采集灾害现场图像等综合信息, 指挥现场抢险, 及时转移灾区群众, 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为工程抢险、防汛现场指挥提供保障。应急通信系统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用于防汛抢险指挥的通信手段, 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机动性和灵活性, 能为决策指挥部门提供应急通信调度的支撑。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广、部署灵活、传输容量较大等优势, 在应急通信领域有着其它通信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 成为近年来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核心和热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卫星通信发展出多种通信技术体制, 各通信体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体制, 对于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能否发挥应有的功效,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卫星通信技术体制出发, 结合水利应急通信系统的使用场景和特点, 探讨适用水利的卫星应急通信技术体制。

1 卫星通信体制介绍

卫星通信体制是指通信系统采用的信号传输和交换方式, 是整个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组网的核心, 主要包括基带信号的类型及复用、中频 (或射频) 信号的调制、多址联接、信道分配等方式。其中复用和调制方式是所有无线通信中都要涉及到的, 多址联接和分配是卫星通信所特有的。根据业务需求特点选择传输技术, 是对通信体制优化设计和实现预定通信任务的根本和保障。

2 卫星通信体制对比分析

民用VSAT卫星通信中经常采用FDMA (频分多址) , TDMA (时分多址) , DVB-RCS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Return Channel via Satellite) 等3种技术体制[1]。DVB-RCS通常只能支持星状网拓扑结构, 不适用于卫星地面站之间的应急通信业务, 所以目前用于应急通信的只有FDMA和TDMA这2种技术体制。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FDMA或TDMA技术开始走向融合, 其中以FDMA为基础的卫星系统发展出SCPC/DAMA (单路单载波/按需分配多址) 通信体制, 而以TDMA为基础的卫星系统发展出这样MF-TDMA/BOD (多频时分多址/按需分配带宽) 通信体制。为此从技术与性能方面对比分析SCPC/DAMA和MF-TDMA/BOD这2种通信体制, 为水利卫星应急通信业务找寻最合适的通信体制。

2.1 SCPC/DAMA

SCPC/DAMA系统中, 各个发送端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 它们在发送端组合起来, 在同一个信道中传送, 而接收端则根据各发送信号的不同频率, 把它们分离开来。为使信道中各信号互不干扰, 其信号频谱排列必须互不重叠, 且应留有保护频带, 频率使用图如图1所示。当多个卫星地面站共用卫星转发器时, 可根据配置的载波频率的不同来区分卫星地面站的地址。对各卫星地面站配置不同的频率, 可以实现不同卫星地面站之间的联接, 这种频率配置是预先固定指配的[2]。在FDMA系统中, 各载波的发送时间可以重合, 但频率是彼此严格分开的。为了充分利用卫星资源, 系统配备网管对全网卫星带宽和各卫星调制解调器进行调度管理, 实现卫星带宽分配的功能。DAMA所有的信道归各站所共有, 信道的分配是根据各地面站提出的申请而临时决定的。当没有信号传送时, 关闭所有载波, 有信号时才发射载波, 从而大大节约卫星功率。SCPC/DAMA通信体制的系统网管利用星状网实现, 即主站信令信道常采用TDM (时分复用) 方式, 卫星地面站回传信令信道常采用TDMA方式。通过主站进行频率分配, 可实现卫星地面站间业务的单跳连接, 实现业务网状网连接。

ƒ1, ƒ2, ƒ3, …, ƒk表示各地球站发射的载波频率

由此可见SCPC/DAMA系统可以提高信道利用率, 使用比较灵活, 信道传输没有额外通信开销, 可以节约卫星带宽, 提高空间信道资源的使用效率, 操作维护也简单, 主要优点如下:

1) 传输容量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设置带宽;

2) 技术成熟、设备简单, 不需要全网的时钟同步, 系统运行可靠性高;

3) 网内各卫星地面站发射功率、速率可以不一致, 天线和功放可按业务量需要灵活配置;

4) SCPC卫星调制解调器可根据使用环境灵活选择信道纠错编码方式、调制方式和FEC (前向纠错) , 传输效率高;

5) 信道利用率高、时延小, 非常适合话音、视频等实时或对时延比较敏感的业务;

6) 可靠性高, 1个卫星地面站出问题仅影响与其通信的卫星地面站, 其它卫星地面站的业务不受影响。

主要缺点如下:

1) 在接收多路载波时需要配置多路解调设备;

2) 各载波之间要留有足够宽的保护频带;

3) 各卫星地面站发射功率必须严格控制, 存在强信号抑制弱信号的现象;

4) 各信道独立占用带宽, 频谱难以共享共用, 在低速率、突发业务应用时, 存在带宽浪费现象。

2.2 MF-TDMA/BOD

TDMA技术依靠极其微小的时差, 把信道划分为若干不相重叠的时隙, 再把每个时隙分配给各个用户 (即卫星地面站) 专用, 在收端即可根据发送各个用户信号的不同时间顺序分别接收不同用户的信号。TDMA系统中, 网内各卫星地面站以时分的方式共享同一个载波, 采用极短暂、高速的突发, 每个频率在某一时刻只能被1个卫星地面站所使用。TDMA终端将其用户数据暂存在缓冲器中, 在下一帧指定的时隙高速发射出去;每个突发遵循严格的定时, 从不同卫星地面站到达卫星的突发在时间上不会重叠[3]。

目前常用的TDMA技术体制为MF-TDMA方式, 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

MF-TDMA是一种采用频分和时分相结合的多址方式, 利用频率跳变发送和接收、变速率及虚电路技术, 可以实现大小终端间针对业务种类及站型的灵活组网。MF-TDMA体制适合网状和星状网应用。在同一MF-TDMA网络中, 各TDMA载波的速率和编码率可互不相同, 卫星地面站可以不同的突发速率在这些载波上跳频发射。MF-TDMA卫星技术同时可采用BOD技术, 即所有卫星地面站及其所有业务均可根据优先级 (Qo S) 共享同一公用带宽池, 任何时候当某地面站需要传输容量时, 卫星带宽就会被立即分配给它;而当该站不再需要传输容量时, 带宽又会被立即释放掉, 分配和再分配过程非常迅速、及时, 可在不到1 s的极短时间内完成。主要优点如下:

1) 便于实现广播功能和上行功率控制;

2) 业务流向和流量控制更随意;

3) 多个卫星地面站点在统一带宽池共享带宽, 带宽可高效利用;

4) 单载波工作, 没有交叉调制, 功放可工作于非线性, 功率效率高。

缺点如下:

1) 全网要求严格的网同步, 卫星地面站需要入网, 系统运行易受干扰, 可靠性不高;

2) 全网要求功率匹配, 通常比SCPC/DAMA卫星地面站点配备的功放要大1倍, 建站成本高;

3) TDMA工作方式不便于应用高阶调制和FEC技术, 不便于提高传输容量;

4) 需配备较复杂的网管对全网进行管理和资源调度;

5) 掉网后重新入网的时间较长。

2.3 应用场景对比

SCPC/DAMA和MF-TDMA/BOD这2种主流的卫星通信体制, 在多址方式上走向了融合, 互相借鉴各自的优势, 规避自身的缺点。如SCPC/DAMA在信令上采用TDM/TDMA方式;而MF-TDMA/BOD, 在多路通信、灵活组网方面采用FDMA方式[4]。虽然如此, SCPC/DAMA和MF-TDMA/BOD体制还是各有特点, 根据特点不难看出SCPC/DAMA适合突发业务 (传输数据量大、业务持续传输的业务) , MF-TDMA/BOD更适合随机业务 (数据速率较小且非持续性的业务) [5]。

3 水利卫星应急通信体制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 无法预知什么时候、地点、环境会发生涉水灾害, 什么时候需要应急通信。也就是说, 需要应急通信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是不确定的, 无法进行事先准备。因此水利卫星应急通信系统体制的选择应满足一定要求。

3.1 部署时间短, 通信可靠性高

水利卫星应急通信系统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搭建好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 为防汛抢险指挥提供支撑和保障。

TDMA体制下的卫星地面站使用前需要精准时钟同步及主站配合才能入网, 正常情况下入网时间需要3~5 min, 如果天气状况不好入网时间会更长, 甚至不能入网, 一旦信号失锁再捕获, 卫星地面站需重新入网;相对而言, SCPC体制下的卫星地面站使用较为简单, 无需入网, 即开即用, 失锁再捕获的时间很短 (一般150 ms左右) , 链路可靠性更高。

3.2 传输能力应灵活调整

水自然灾害不常发生, 没有灾害发生时对信息的采集很少, 需要的带宽也很小;但一旦发生往往对通信的容量需求较大, 并且以话音、图像等实时性业务为主。在TDMA体制下卫星地面站是共享带宽的, 在灾害发生时很难临时扩充带宽, 容易造成网络阻塞的情况;在SCPC体制下卫星地面站是独占带宽的, 所有带宽可临时租用扩展, 因此一般不会出现通信阻塞现象。

3.3 系统易操作维护

水利应急通信系统在使用中, 应尽量操作维护简便, 出现问题易于查找与排除。TDMA卫星通信技术体制的系统通常需要解决时间基准的提供、信号的捕获和同步保持、入网功率控制等诸多关键技术;相对而言, SCPC卫星通信技术体制的系统网络结构简单, 操作维护更简便。

综上所述, 水利卫星应急通信应满足部署时间短、可靠性高、业务扩容方便等要求。综合比较2种常用的VSAT传输体制, 结合水利系统的应用特点, SCPC/DAMA技术体制最适合于水利卫星应急通信业务。

4 结语

SCPC/DAMA技术体制除了在水利卫星应急通信业务中适合采用, 在国内各政府部委、通信运营商和国有大型重点企业的应急通信使用中也得到明显体现。比如: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武警总队、工信部等包含数百个应急通信站点的大型应急通信网, 采用的都是SCPC/DAMA技术体制[6], 这也表明SCPC/DAMA技术是目前主流的卫星应急通信技术体制。

参考文献

[1]李伟坚, 吴赞红, 陈宝仁.应急通信系统技术体制的优化选择[J].卫星与网络, 2012 (1) :66-71.

[2]李士东, 房娟, 唐正荣.卫星通信在电力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 2008, 29 (12) :59-61.

[3]刘毅, 徐逢霁.利用GRE+NQA技术打造贵州电力卫星应急数据网[J].卫星与网络, 2009 (12) :46-48.

[4]任传远, 王雪, 王国宏.防汛应急通讯系统建设[J].河南科技, 2010 (23) :32-33.

[5]林柯.救灾应急通信系统探讨[J].中国减灾, 2005 (7) :14-16.

旅游小城镇排水体制优化选择探讨 篇10

城镇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合理选择排水体制, 是城镇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 通常,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 同时应该根据当地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这其中环境保护应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优先考虑的问题。

1.1 国外排水体制概况

在近些年里, 大部分发达国家基于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投入了大量资金研究雨水径流及合流管系溢流 (CSO) 污染控制, 在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瑞典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放弃了“雨污分流”的思想[1]。因为认识到分流制耗资巨大, 合流制改造为分流制影响范围大, 耗时长, 经济上不划算, 技术上又不足以有效防止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继续污染。

德国目前也还保留着大量的合流制管路系统, 并没有走上完全分流制的道路, 而是将重点放在源头污染控制和终端污染控制的结合、排水系统的改造与削减径流量以及其他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措施的结合[2]。

英国施行的是可持续排放体系, 强调对城市雨水问题采用多层次、全过程控制的对策, 从解决大暴雨管道排放问题发展到综合雨洪控制体系。英国要求可持续排放体系首先须包括在当地地方发展规划之内, 这既可作为当地规划部门颁发规划许可的条件之一, 也是开发商建设可持续排放体系的法律依据之一。

日本的排水体系基本是采用分流制。但在一些大中城市, 合流制则占有更大的比例。在日本全国63.5%下水道中, 合流制约占20%, 而东京的合流制超过90%, 东京下水道系统以合流制管道系统 (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 为主, 包括管渠、抽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场[3]。

1.2 国内排水体制概况

由于我国的城市排水系统起步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对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方面, 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雨污分流”上面, 对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重视不足。

在国内大多数城市新建市区中, 正处于由“合流制”向“分流制”的转化阶段。基于以往的经验认为将污水和工业废水收集后统一集中处理, 然后达标排放就能保护受纳水体的水生态环境, 实际上在一些新建的城镇中, 由于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很难做到真正的雨污分流, 往往会出现雨污混接、错接的情况, 导致一些原本送往污水厂处理的污水却通过雨水管直接流走。而即便能将绝大部分污水收集, 但对降雨所带来的地表径流污染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一部分水体水质越来越差, 富营养化严重, 特别是在降雨后, 有严重的“水华”现象发生。这些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点源污染造成的。分流制排水系统使污染严重的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水体, 在减少点源污染的同时却增加了面源污染问题。

2 旅游小城镇排水系统现状及特点

目前, 小城镇排水体制基本以雨污合流的截流式排水系统为主, 整个排水管网系统比较分散,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 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 排水体制的选择不合理,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污水管网收集率低且污水管道维护管理差, 使得污水的收集比较困难。根据对四川、重庆、湖北、福建、浙江、广东、山东、河南、天津等9省市小城镇有关调查, 发现这些小城镇道路排水管网面积普及率约40%~60%, 多数小城镇没有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东部沿海地区尚有不少小城镇没有系统排污管道。中西部经济发展一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许多小城镇尚只有明渠或简单排水渠道, 更没有系统排污管渠。

总的来看, 小城镇的排水管网不完善, 管网建设质量较差, 污水收集率较低, 雨水和地下水大量混入污水收集管网。平常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 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缺乏。

旅游小城镇排水系统作为小城镇排水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1) 受季节影响较大, 旅游旺季和淡季的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污水总变化系数大。

(2) 对排入水体的要求高。

(3) 部分作为历史古迹的旅游小城镇, 排水利用自然的原有沟渠, 大规模管道改造的难度大甚至几无可能。

3 旅游小城镇排水体制的优化选择

河湖水系的污染, 在很大程度上是排水体制的不合理造成的。传统的观点认为, 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将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 将雨水就近排放入水体, 就可以保证水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对雨水携带的大量地表污染物却视而不见, 特别是初降雨水径流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体而造成的污染。

事实上, 考虑径流污染物输送的非连续性和爆发性, 其污染负荷所占比例在雨季的短时段内会成倍升高, 超过点源污染, 对城市水体造成冲击性影响, 严重制约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 许多城市暴雨后发生的水污染事件都是很好的例证。无论是完全合流制系统在截流倍数之外的合流污水的溢流污染, 还是完全的雨污分流制系统中的雨水径流污染, 如果这些污染不能得到有效处理, 很可能使得仅靠收集工业、生活污水送至污水厂处理所做出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基于国内外排水体制的现状、旅游小城镇排水管网所存在的问题, 如何找出绝大部分旅游小城镇适用的、优化的、合理的排水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为了进一步改善受纳水体的水质, 建立理想的排水体制, 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改变观念, 不管是否采用何种排水体制, 都应对截流的雨水径流进行处理, 这才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

对雨水径流采取的技术控制措施, 主要有调蓄和截流倍数控制两种方法。

3.1 调蓄控制

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 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输送至排水管道、泵站或者污水处理厂。对雨水的调蓄控制既能规避雨水洪峰, 实现雨水循环利用, 又能减少雨污水溢流的次数、水量和改善溢流的水质, 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 还能均衡进入污水厂混合污水的水量和水质, 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德国20世纪80~90年代已基本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污染控制, 到2002年, 德国已拥有38000座雨水池, 其中溢流截留池24000座, 雨水截留池12000座, 雨水净化池2000座, 总容积达到4000×104m3, 平均每座污水厂拥有近4座雨水池[4]。研究表明, 德国一年内仅有5%的暴雨水量排放至水体。英国从1858年开始, 为拯救泰晤士河, 修建了大型下水道及调蓄池等[5]。在过去的半个世纪, 发达国家为保护城市水环境, 先后对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 且都把建设调蓄池作为重要措施。

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实例, 初期雨水最终解决办法是在溢流口处设调蓄池, 结合场地因素, 调蓄池可分散设置, 也可集中设置, 将一处或几处溢流口的初期溢流雨水集中收集起来 (自排或强排) , 集中至调蓄池, 将初期污染物浓度高、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这部分水量调蓄, 在降雨过后, 在一定时间段内输送至合流污水截流干管或附近污水厂, 避免初期雨水直排河道, 较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对河道的污染, 这对保护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截流倍数 (n0) 控制

对于分流制雨水管、合流制管道采用截流的方式来控制溢流污染, 截流倍数的选择至关重要, 与工程规模、造价、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 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确定的截流倍数n0过小, 大部分需要截流的污水就会直接溢流排入受纳水体而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果截流倍数n0过大, 就会大大增加截流管道的工程投资以及后续污水处理厂一级二级处理构筑物的规模和造价, 甚至在有的情况下导致工程的不可实施, 而这些工程在旱季的时候是闲置不用的。要想确定合理的截流倍数, 需要考虑合流的水量、水质、受纳水体环境容量及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因素。

国内外对于截流倍数的取值, 存在很大差异, 比如日本截流管容量一般按计划时间的最大污水量的3倍;英国的习惯做法是截流倍数采用5;德国一般选择的截流容量为高峰日的4倍, 其中2倍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目前国内城市截流倍数采用1倍较为普遍, 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对减轻水体污染方面不是很显著, 可见根据现场水质水量等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截流倍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能在比较经济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减轻溢流水的环境污染。

4 结语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了我们, 一味依靠分流制来控制水体污染, 而对雨水径流污染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无论采用何种排水体制, 对于分流制的雨水和合流制的溢流污染都必须进行有效的处理, 才能保证江河湖泊水体的安全, 而对于这种雨污溢流水的处理现在确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增加截流倍数和采用调蓄的方法。

对于旅游小城镇水体污染控制来说, 由于历史原因, 大部分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已经确定, 原有的排水体制基本固定,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合流制系统, 一些地方很难进行改造, 单单依靠改造来进行污水的收集不太现实, 确实可行的方法是保证现在的合流管的维护保养, 依靠调蓄池来对雨污水溢流污染进行处理, 这比单纯雨污分流更有利于减轻溢流污染, 这是由于:

(1) 旅游小城镇街道狭窄, 受保护古老建筑较多, 建设规模基本固定, 排水系统基本形成, 进行改造几无可能。

(2) 小城镇污水总变化系数大, 完全可以利用晚间或者污水厂空闲时间, 利用原有的管道来输送调蓄的雨水进行处理, 不需要因为增加截流倍数而放大管径, 同时污水厂的一级处理构筑物也可以不用改变。

(3) 旅游小城镇的区域面积较小, 与大区域大城市的雨水径流试验结果不一样, 大区域的雨水径流初期效应不明显, 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差别不是很大, 导致大部分溢流污染物溢流, 但是对于初期效应明显的小区域排水来说, 调蓄池可以保证在降雨的初期就可以对大部分污染物进行截留。

(4) 现在采用沉淀池构造的调蓄池, 可以使经过调蓄的雨污水都能经过一个初期的预处理, 这对污染物的截留效果非常明显。

(5) 小城镇的周边空地大, 适合建造调蓄池。

参考文献

[1]Jago R.Overflow Management for CSO Control[C].In Procee-dings Of3rd South Pacific Storm water Conference, Auckland, New Zealand, 2003.

[2]洪嘉年.对城市排水工程中排水制度的思考[J].给水排水, 1999, 25 (12) :51~52.

[3]Shoichi Fujita.Full-Fledged Movement on Improvement of the Combined Sewer System and Flood Control Underway in Japan[C].Japan, 2002.

[4]唐建国, 曹飞, 全洪福, 等.德国排水管道状况介绍[J].给水排水, 2003, 29 (5) :4~9.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 篇11

国有资产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生产要素所投入的财产, 属于商品经济领域。通常国有资产是国家的统治载体, 是国家职能提供的物质基础。对于市场经济国家, 产生国有资产, 主要是为消除市场失灵问题, 而实施的一系列干预经济活动想结果。身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 首要目标是获取经济利润, 对于外部性较强、公共产品性质产业从不涉足。因为私营企业的高风险投入能力相对较低, 极易引起市场外部失灵, 使真格社会的交易成本增加, 为纠正市场偏差, 国家必须适度干预经济活动, 为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优化配置资源。

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不是市场失灵产物, 是国家为加快工业化步伐, 而集中社会力量、社会资源, 财务赎买与没收方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而产生的。几十年来, 经过长期建设发展、经济改革, 国有资产增长较为迅速, 极快渗透至各个领域, 生产能力巨大, 产业门类齐全, 基本处于一种绝对垄断地位。

然而国有资产的问题也较多, 因为国有经济战线较长, 存在较广分布面, 使得国有资产分布极为不集中, 缺乏市场竞争力, 企业发展缺乏后劲。由于国有资产存在产权不清问题, 导致多头管理与政企不分, 缺乏监督与权责明晰, 进而降低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 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逐渐形成内部人管理, 利用产权转让与企业转制, 或中外投资合作, 进而流失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首先, 体制定位问题。根据诺斯观点, 社会游戏规则就是缺席, 构建制度是为了设定、约束人类活动的互相行为。国有资产体制属于正式制度安排, 应满足如下条件:其一, 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功能。国有资产功能在于完善市场缺陷, 提供公共服务。针对非国有资本限入行业与公共性、外部性与高风险领域, 属于国有资产功能性领域。制定管理体制, 必须确保国有资本可顺利进入这些行业与领域, 使国有资产应有功能最大化。对于其它经济成分, 国有资产提供基础性服务;其二, 满足保值要求。为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率, 所有者必须严格控制、监督资产执行情况, 确保政府能有效控制国有资产;其三, 提升运营效率, 确保资产增值。立足资产角度, 国有资产属于资产中的一类, 具有增值需求。然而国有资产安全性和运用效率之间存在矛盾, 为确保资产安全, 政府需加强国有资产控制, 使得资产经营缺乏灵活性, 为提升经营灵活性, 需宽松控制国有资产, 又使得国有资产安全性有所下降。立足我国实际情况,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没有达到如上条件, 需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其次, 体制弊端。主要分为如下方面:其一, 职能不清晰与政企不分明。政府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管理者, 主要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为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水平, 提升运营效率, 必须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分开, 政府独立设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行使资产经营监督、所有权管理, 企业享有经营权。因为旧体制原因, 至今尚未实现所有者职能、管理职能分离。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各级政府、部门仍然行使所有权, 使得所有者由于管理职能概念模糊, 政府承担经济管理者与所有者双重角色, 行使所有权, 监督、管理国有资产, 却又行使行政手段, 直接干预国有企业经营活动, 行政部门承担所有者角色, 企业附属于行政机关。企业改革过程中, 未实质性区别政企关系, 国有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政府较为类似, 行政级别较为严格, 政府可直接干预。现阶段, 对于各区域、各部门国有资产, 虽然实施了企业制度改革, 然而并未真正明确产权关系, 政企不分问题十分严重, 企业很难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独立运作, 降低了国有资产效率;其二, 所有者缺位与产权不清问题。产权统一, 使得出资人缺位, 导致责任主体缺位。按照实际情况而言,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产权不清, 所有者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 对于保值增值问题, 责任承担不够明确, 进而使得国有资产形成无人负责局面;其三, 流通不畅与条块分割问题。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通常根据行政分权格局进行构建, 各级政府、各部门会根据自身利益, 对国有资产进行规划与使用, 进而引起重复生产与建设问题, 存在地区封锁与条块分割问题。同时, 由于产品市场化趋势, 某些资本实力较强的企业, 很难实现跨行业与跨地区重组, 降低了国有资产竞争力;其四, 监督不力。在现代化企业中, 内部人控制较为严重, 经理层在法律层面、事实层面, 均实际掌控企业控制权, 充分体现在企业决策中。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资信不可能尽善尽美, 极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

三、构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

第一,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中央级别委员会与地方级别委员会, 承担独立所有者角色, 同其它经济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分离, 作为唯一责任承担者、权力实施者, 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任何机构与部门, 若为经过委员会授权, 不得对国有资产进行非法处置。委员会每年度均上交工作报告, 接受人大常委会质询、监督。无论国家、地方委员会, 均拥有附属国有企业, 对于国有资产, 具有所有者权能, 集中管理资产、事、人, 任何国家行政禁止介入, 确保委员会的高级别化与专业化, 实现行政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第二, 实行中介经营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管理, 委员会通过授权方式, 直接控制产权经营, 委员会是投资者角色, 企业是经营者角色。而中介经营机构是国有股权的主体, 作为经营企业法人, 不享有行政管理权。实行中介经营制度, 是一种与市场相匹配的产权管理模式, 利用参股与控股、售股与投资等方式, 构建资本运营体制, 对参股与控股企业进行管理。在职权范围内, 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资金的投资方向。

第三,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 建立中央级别监督管理局与地方级别监督管理局。构建一套独立性、完整性监管体系, 对社会中介机构、舆论、金融银行、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监督, 避免资产流失。而各级监管局属于委员会二级机构, 负责监督国有企业运作与经营, 实行业绩考核、业绩监督与审议, 向委员会提交监督报告。

第四, 立足微观层面, 需构建稽查特派员机制。对于国有资产产权, 产权代表具有人格化特点, 构建合理、科学的监督、考核与选派机制,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实际情况, 由党委、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提名方式, 设立人事管理机构, 负责产权代表的选聘与考核、培训与考察。同时, 对于保值增值问题, 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对于产权代表的保值增值、经营业绩, 实行法制化与程序化、制度化与公开化考核, 做到奖惩分明。

第五, 多元化发展模式。其一,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 特别是强化产权制度改革, 使国有资产产权清晰、明确, 尽可能降低外部性公有产权, 实现内在化, 有效解决国有企业内部制度与外部缺席之间的不对称缺陷;其二, 避免中介经营机构出现行政化。国家设立中介经营机构, 受委员会委托, 通过投资方式经营国有企业的法人。然而实际操作中, 部分政府部门一味追求自身利益, 成立翻牌公司, 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其三, 强化市场改革。构建开放性市场体系, 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发育不完全, 受到信息不对称、数目交易影响, 缺乏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监督, 很难获取真实市场信息, 使得国有资产经营效率下降。因此, 需强化市场改革, 为资产重组、产品经营提供广阔市场空间与环境。

四、结语

总上所述, 我国国有资产是国家为加快工业化步伐而集中社会力量、社会资源, 财务赎买与没收方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在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 存在体制定位、职能不清、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与产权不清、流通不畅与条块分割、监督不力等问题, 在今后发展过程中, 建立中央级别委员会与地方级别委员会、监督管理局, 实行中介经营制度, 构建稽查特派员机制与多元化发展模式, 不断摸索与研究, 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摘要: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长期以来, 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严重, 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道路。文章主要分析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阐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改善方法。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侯普光, 赵公社.改革红利论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J].理论探索, 2013 (02) .

[2]史海南, 陈向平.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3]刘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3 (05) .

上一篇:智能燃气表下一篇:生产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