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设计

2024-05-18

体制设计(共12篇)

体制设计 篇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部 (2005) 2号有关高校设计院体制改革文件的出台, 我国高校设计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结构、重新定位已势在必行。

高校设计院依托高校人才密集的优势, 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广阔的社会资源、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较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众多的执业资格注册人员, 这些资源给高校设计院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 高校设计院立足于产学研平台, 在为学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面向社会,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信誉和较高的知名度, 成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和重点校办科技产业。近十年来, 高校勘察设计队伍日益壮大,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高校已有甲、乙级勘察设计单位上百家, 专职工程技术人员及经批准注册参加设计的兼职教师愈万人。高校设计院拥有的资源优势虽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设计院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尚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设计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引进制度缺失。

人才是设计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在项目招投标中, 高校设计院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够胜出, 其关键原因就在于高校设计院能够依托高校相应的学科和庞大的在校师生队伍而使其他设计院无法匹敌。但是, 高校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高校设计院现有的事业单位编制, 对设计院在人才引进、扩充自身队伍方面存在极大障碍, 使高校设计院自身所拥有的人才极度匮乏。

2、设计质量难以保证。

高校设计院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庞大的在校师生队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所用, 但对其又缺乏企业的相应约束。现实的利益驱动是这些外围人力资源唯一的动力, 个体户模式成为教师兼职搞设计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 这些人力资源不仅不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而且在设计管理方面也存在极大的隐患。首先, 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 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设计工作中, 他们在方案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由于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 对于

□文/韩军

高校师生完成的设计图纸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交付给客户的设计成果往往也良莠不齐。尤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深度往往不到位, 各专业工种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设计成果错漏碰缺的情况较为普遍, 既不能保证质量又不能按时交图的情况时有发生, 无法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服务,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盲目听从建设方的意见, 不规范变更的情况较严重。

3、缺乏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 高校设计院依赖高校品牌和高校人才众多的技术优势, 尚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许多大型项目设计中标, 优秀设计都是靠学校的专家教授参与取得的, 而高校设计院自身普遍缺乏竞争力和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的品牌。在建设市场许多企事业单位看重的不是高校设计院本身, 而是高校的品牌和众多专家教授的知名度。然而, 一旦进行了体制改革, 高校设计院在明确了与高校的产权关系之后, 一切将回归市场化, 高校的人力资源再也不是无偿使用, 高校设计院将失去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二、改革对策

现行的高校设计院究竟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体制改革?是顺势推进还是环顾犹豫?显然, 环顾犹豫是没有出路的, 高校设计院要想最终在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上立足, 要想抓住体制改革的机遇做大做强,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在现有体制下尽可能突破目前事业单位体制的束缚, 按照市场化运作。

招聘优秀人才, 内部建立合适的员工激励方式, 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淘汰不合格人员, 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利用高校优秀专家、教授的才智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培养自身的中、青年技术骨干。

2、大力提倡和善于培育团队。

近十多年来, 各种大型工程、复杂工程比比皆是, 然而, 以个体户形式拼凑的临时项目组很难圆满完成设计任务, 所以设计院必须拥有一支或多支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打拼的设计团队, 使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能够承担各种大型工程、复杂工程, 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3、狠抓质量保证体系的贯彻落实, 强调质量奖惩制度。

除了自身设计把好质量关外, 教师兼职设计必须建立准入制, 落实责任制, 把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线的思想和制度落实到每一个人和设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将质量取胜作为企业的立足之本。

4、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市场的需求以及现有的条件, 明确现有的业务定位, 调整资源投向, 培育核心业务。笔者所在的设计院近些年来在市场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培育出自身的核心队伍, 而且在市场经营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努力, 该院在医疗、学校、办公楼、体育馆场等公共建筑设计方面已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多次大型项目的竞标中屡屡获胜, 尤其在医疗建筑方面, 在重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结语

高校设计院面对即将到来的体制改革, 等待和观望是不可取的, 设计院应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才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院)

体制设计 篇2

1.1关于管理机制方法论的认识

管理机制理论的诞生受机械论的影响巨大,其中“定构定动”的思想是管理机制的理论来源。“定构定动”思想认为,一些要素经过相关作用的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结构系统,进而形成稳定的、规律的运动过程和形态。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拉美特立等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是这种思想的来源。在这种机械论的指导下,对管理机制的认识有两种主要的思想,一是机制是静止不变的思想,即机制是规律的体现,是永恒不变的;二是结构决定机制,机制是结构的体现,有什么结构就有什么机制。

1.2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的研究

管理机制基础理论主要来源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行为、效率、信息和集体行动选择等方面的机理研究,进而展开对组织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关于管理机制基础理论和设计理论的概述,李学栋(2005)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并在研究了管理机制的概念、作用特征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其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关于的管理机制研究主要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对于系统内微观主体研究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委托-代理理论、科斯定理,还是博弈论,均是从微观主体的人性假设出发构架一系列的管理机制,衡量机制健康的要素也主要是帕累托最优等有关效率的因素。然而,正如KennethArrow(1951)年指出的那样,微观研究下没有一个管理机制能够满足组织所有合意的特征。“不可能定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纯粹从微观基础理论出发研究组织管理机制是不充分的。

1.3关于管理机制作用的研究

管理机制的作用与组织结构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与组织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管理机制的作用依赖于组织结构的形态,当组织结构处于一种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要是能够支撑高度控制的作用方式;当组织结构是一种松散的分权状态时,管理机制就是能够支撑分散体系有效协同的作用方式。如果管理机制无法在组织结构的构架中支撑组织的运行,整个组织就将处于一种崩溃或变革的状态。同样,组织中技术的复杂及可控程度,组织的扩张方式、组织的管理艺术以及组织外环境对管理机制作用方式影响极大。

2.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利用多向度两极对偶结构,可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集权和分权的协调方式,封闭和开放的创新方式三个方面对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归纳分析。如图1所示,这种两极对偶的框架能够比较恰当地说明管理机制在组织管理构架中具有矛盾的特征,并可以解释当前在理论上关于管理机制的不同理论发展,并提出机制设计内容。

2.1基于行为方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管理机制设计不仅要在微观个体层面考虑价值取向、竞争行为和理性思维,而且要考虑宏观群体层面的文化形成、合作态势和超理性的集体行动模式。

管理机制设计的微观层面主要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从人性的基本假设出发,研究个体的价值层面的对自由和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研究对由此引致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行为,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理性行为能够导致何种效率问题。

管理机制设计的宏观层面主要是社会学和政治学所涉足的范畴,从群体的文化形成出发,研究群体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形态,以及研究由此引致的个体或群体的非理性的稳态行为和效率问题。

2.2基于协调形式的管理机制内容

不同的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的之间按协调的形式呈现谱系分布。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组织中,管理机制必然依赖于管理权威和高强度的控制;在一个行政权威和技术权威相互依赖的团队中,管理机制必然是参与式、权利和收益分散的机制;在相对分权的组织体系中,部门之间形成占有互补资源和能力的多中心形态,管理机制趋于包含平等基础之上的协同决策的内容;在由基于战略或产业契约关系构成的组织集群中,管理机制趋于包容地缘、人缘和血缘等非市场因素在内的非理性的信任机制;在由纯粹市场的组织体系中,组织间的管理机制建立在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制基础之上,由合约关系中的利益驱动来形成。

这种管理机制在集权和分权之间的谱系分布,将进一步拓宽组织的管理机制设计广度,并将管理机制的设计从考虑组织中人人关系扩展到考虑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在管理机制中协调形式设计内容中,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也包括考虑组织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组织文化再设计和形成。

2.3基于管理创新的管理机制内容

作为组织的生命特征,创新来源于组织内部要素的运动和发展,也可能由于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刺激和压力所导致。不能引致创新的任何管理机制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管理创新必然作为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

管理创新机制设计内容,可在系统内和系统外两极的谱系之间展开。管理创新可考虑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上,当一个组织的制度和战略发生变化时,管理创新机制驱动内部要素在结构和数量上进行变化和重新排列,以达到组织战略目标的要求。另外,管理创新机制在环境产生压力和提供机遇的情况下,触发组织吸收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以重新构造组织内部要素,并进而提升组织的战略和制度,以适应或改变环境。

3.管理机制设计的框架及其东西方差异

3.1管理机制设计的立体构架

狭义的管理机制设计主要局限于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即以微观个体自私假设出发,将组织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视为委托-代理关系,进而根据组织构架设计管理机制。广义的管理机制设计应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系统中考虑组织的运行机制,其内容涉及宗教、民族、法律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包括在开放的系统中考虑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OliverWilliamson(1999)社会分析的内容,本文提出精神和价值、制度和战略、行为和策略三个层面的机制设计构架。

层面一,管理机制主要考虑组织内外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影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组织的惯性主要反映在组织的精神和价值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因为组织外环境的精神和价值的对组织的浸没。管理机制应能够反映这两个方面的精神价值的内容。

层面二,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在制度和战略方面的依附关系。制度使得机制得以在组织结构上发挥作用,并以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式予以符号化。战略是机制应达致的目标,机制是战略的动力源,两者相辅相成。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上,机制着重解决目标的一致和分解,资源和信息的配置和流动,权责和收益的组合与分配。

层面三,管理机制主要考虑其对组织成员行为和策略的导向作用。不同成员的行为和策略选择,是其受组织管理机制的影响而在自我行为和认知上的选择。管理机制的设计内容主要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对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进行限制。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关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设计同时体现在三个层面中。在精神价值层面,在权衡内外文化环境的影响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精神和价值基于创新的变革。在制度战略层面,在权衡战略取向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组织内要素的重构以形成创新导向的组织构架和制度。在行为策略层面,在权衡个体收益的基础上,管理创新机制的作用是触发创新推动和创新利益团体的形成。

3.2东西方管理机制的设计向度及差异

如3.1所述,管理机制设计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然而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却在东西方的社会经济组织中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上却存在较大差别,其差别如图2所示。

作为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契约关系是解析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支撑。西方社会是由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出发构成各种社会契约,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构结社区、社团和国家的权力结构。组织管理机制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亦在考虑个体自私假设基础上,自下而上地考虑其制度战略的形成和价值文化的升华。

作为东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中,权威和责任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关键。因此,对于东方,管理机制的作用逻辑和形成逻辑首先考虑的是精神和价值的统领作用,然后在制度和战略层面予以符号化和物化,最终考虑在制度的框架中考虑给予个体行为和策略选择的指导。东方的政权构成和运行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种管理机制自上而下的构架。

东西方管理机制的构架差异来源于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人性假设的差异。前者主要反映的是“契约社会”和“治水社会”的差异,后者主要反映的是人性假设“恶”和“善”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实践中各有优势,如同现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效率比较,美洲飓风时期丛林规则和我国洪水时期军民同心的比较。因此,差异只能说明管理机制设计存在两个可能的向度,并可能由于环境和设计重点的不同而有效率不同的设计选择。

4.小结和展望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篇3

一、从发达国家经验审视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变化,形成了目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而生态保护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不足,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中央政府难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独立进行生态环境监管。在管理手段方面,以行政命令手段为主,近年来在产业、财税、价格、金融、进出口、技术等政策制定方面逐渐体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导向,并开始运用一些市场化手段促进环境污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缺失,无法参与环境决策,难以合法表达环境诉求,导致近年来不时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

(一)财税体制、政绩考核、环境管理体制等多重因素导致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不足

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就像一个“经济人”,保护生态环境的动力不足。严格地说,我国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失灵。一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导致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二是现行分权的财税体制导致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投入不足。三是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难以独立进行监管与执法。此外,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但由于对基层环保投入有限,部分基层环保机构仍然挤占挪用排污费,用于弥补人员工资、日常运转经费等。四是缺乏有效的区域政府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及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跨区域、流域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转移现象十分突出。

(二)过度依赖行政手段,生态环境监管成本高

我国环境管理手段众多,发达国家采用过的环境管理手段在我国几乎都在使用,但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其中最为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过度依赖行政手段且运用不当,管理成本高昂,带来了诸如污染反弹率高、大量污染转移、加剧市场不公平竞争、激化社会矛盾等问题,如节能减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在运行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经济手段运用少,市场化治污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我国政府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而对财税、价格、信贷等经济手段运用较少,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治污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是生态补偿主要依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法律责任界定、市场准入与退出方面还有待完善,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三是排污权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排污权交易试点虽然已开展十多年,但并不成功;碳排放权交易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诸多问题。

(四)公众参与渠道不畅,难以参与环境决策及合法表达环境诉求

我国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还相当滞后,整体上看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政府环保活动的宣传教育方面,对政府环境决策参与较少。一是公众难以准确获取环境信息。二是公众缺少合法的参与途径。三是环保社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大部分环保社会组织并没有完全独立,资金来源对政府有一定的依赖性,因而在表达意见的程序中没有完全独立的话语权,其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作用大打折扣。

二、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重塑政府、市场、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首先,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其次,政府要从生态环境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向监管者转变,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动市场力量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再次,要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减轻政府监管负担,监督政府依法行政。

(一)政府合理调控,建立独立进行生态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的机制

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不足、环境监管与执法不力是当前环境保护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因此,独立进行生态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改革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监管制度与环境标准,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与责任追究,形成环保倒逼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让市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克服单纯依靠行政力量进行节能减排的弊端。通过税收减免、企业自愿协议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积极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水权交易机制,探索实行押金—返还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其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三)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

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环境违法分子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要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畅通参与渠道,推动建立“事前可参与、事中能监督、事后可诉讼”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减轻政府环境监管任务,监督政府依法行政,有效疏导社会矛盾,化解“邻避效应”,防止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

三、重点改革建议

(一)改革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地方环境管理体制,调动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分成比例与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挂钩的机制。

三是将环境监测系统从环保部门独立出来,由社会第三方提供监测服务,避免环保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四是尽快开征环境税,推动排污费改税,与地方环保部门经费来源彻底脱钩。

五是加强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理清区域性环保督查中心与地方环保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改组水利部下属的七大流域管理机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水利委员会及太湖流域管理局),赋予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职责,或者成立新的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机构。

(二)强化生态环境监管与执法

一是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创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手段。

二是设立环保警察,与环保部门联动执法。伴随环保警察的设立,检察院、法院等司法系统也应设立对应机构,进而提供一整套惩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法制系统。

三是严肃责任追究。对监管不严、失职渎职,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贿赂等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是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执法机构,形成省、县、乡(镇)三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地(市)、县级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装备水平;规范执法程序,建立环境案件审核、环境执法公开等制度。

(三)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针对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的模式,应建立相应的政府违约风险补偿机制及责任追究机制;针对排污企业委托第三方专业化环保企业治理污染的模式,尽快明确污染物产生企业与第三方治污企业的法律责任;建立第三方治污企业的信用评价制度,政府购买环境服务时优先选择信誉等级高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禁止服务质量差、严重环境违法的企业进入第三方治理市场;对无力或不按要求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强制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

二是积极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完善排污权交易规则,探索不同的排污权交易实现途径;加强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节能量交易三套交易体系的有机衔接;理顺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排污费和拟征收的环境税之间的关系,设立合理的收费标准,避免重复收费。

三是创新生态补偿实现途径。对具有明确的保护者与受益者的领域(区域),要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如通过共建园区、在水电电价、水价中征收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来实现。

(四)建立“事前可参与、事中能监督、事后可诉讼”的全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减轻政府环境监管负担,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理解,防止爆发环境群体性事件,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

一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政府在制定重大环境法规政策、土地规划、城市规划时,以及批准建设项目之前,应依法公开相关信息。对排污量超过一定标准、环境风险大的企业,强制其公开环境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二是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途径。对重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接受舆论监督。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机制,避免公众参与走过场。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问题群众投诉举报反应机制。设立环境问题群众投诉举报热线电话、开通网络投诉举报平台;结合环境警察制度的建立,开通环境问题报警电话,群众可像拨打110、119一样,就环境问题拨打电话报警。建立环境问题投诉举报处理机制,有关部门要对被举报的环境问题进行查实,提出解决办法。

四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公民个人、环保社会组织、相关行政机关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管理部门违法审批、滥用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导致环境受到损害的,也应纳入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

五是培育并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其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决策,鼓励和支持其参与重大环境决策、对政府环保工作进行监督等。

体制设计 篇4

当前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公钥系统RSA是在1978年在题为《获得数字签名和公开钥密码系统的方法》的论文中提出的。它是一个基于数论的非对称(公开钥)密码体制,是一种分组密码体制。它的安全性是基于大整数素因子分解的困难性,而大整数因子分解问题是数学上的著名难题,至今没有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因此可以确保RSA算法的安全性[2]。RSA系统是公钥系统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方法,大多数使用公钥密码进行加密和数字签名的产品和标准使用的都是RSA算法。

2 RSA公钥密码体制简介

2.1 密码体制概述与RSA算法

2.1.1 对称密码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是一种传统密码体制,也称为私钥密码体制。在对称加密系统中,加密和解密采用相同的密钥。因为加解密密钥相同,需要通信的双方必须选择和保存他们共同的密钥,各方必须信任对方不会将密钥泄密出去,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比较典型的算法有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算法及其变形Triple DES(三重DES),GDES(广义DES);欧洲的IDEA;日本的FEAL N、RC5等。对称密码算法的优点是计算开销小,加密速度快,是目前用于信息加密的主要算法。它的局限性在于它存在着通信的双方之间确保密钥安全交换的问题。另外,由于对称加密系统仅能用于对数据进行加解密处理,提供数据的机密性,不能用于数字签名。因而人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密码体制。

2.1.2 非对称密码体制

非对称密码体制也叫公钥加密技术,该技术就是针对私钥密码体制的缺陷被提出来的。在公钥加密系统中,加密和解密是相对独立的,加密和解密会使用两把不同的密钥,加密密钥(公开密钥)向公众公开,谁都可以使用,解密密钥(秘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非法使用者根据公开的加密密钥无法推算出解密密钥,顾其可称为公钥密码体制。最有影响的公钥密码算法是RSA,它能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所有密码攻击。

RSA算法是第一个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的算法,算法的名字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RSA算法的安全性依赖于大数分解问题的难解性。算法中使用的公钥和私钥都是两个大素数(大于100个十进制位)的函数。据猜测,从一个密钥和密文推断出明文的难度等同于分解两个大素数的积[3]。

RSA算法在ISAKMP/Oakley框架中被用做一种可能的身份认证方式。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是ISAKMPIOakley框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一个密钥协商会话的开始阶段通信参与方通过使用Diffe-Hellman算法产生双方共享的密钥,这些密钥将被用于密钥协商协议的后续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对称密钥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以实现最佳性能。即使用某个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来加密需传递的机要信息,而同时使用RSA等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来传送DES的密钥。这样就可以综合发挥两种密码体制的优势,即DES高速简便性和RSA密钥管理的方便和安全性。

2.2 RSA体制的算法过程

RSA密码体制使用了模n的非负最小完全剩余系中的运算,这里n是两个不同的素数p和q的乘积[3]。RSA体制的算法过程如下:

首先产生密钥,过程如下:

1)随机产生两个长度为K/2位的素数P和Q。

2)计算公钥public Key=P*Q;(public Key是k位的长度)。

3)随机产生一个加密密钥key E,2<=key E<=Φ(n)-1,其中GCD(key E,Φ(n))=1。

注意这是保证解密密钥key E×key D mod(Φ)(n)=1有解的充要条件,Φ(n)称为n的欧拉函数,值为:Φ(n)=(P-1)*(Q-1)。

4)求解解密密钥key D=key E-1 mod(n),key E-1为解密密钥key D的逆元,此公式原方程为(key E×key D mod(n)=1)。

由此公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全部产生。

其次,对明文加密或对密文进行解密,过程如下:

1)加密:C=Mkey E mod public Key;其中M表示明文,C表示密文。

2)解密:M=Ckey D mod public Key;其中M表示明文,C表示密文。

2.3 RSA体制的实现

RSA密码体制的实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素数的产生、大整数模运算等数学运算。RSA体制中,p、q均为大的素数,如何有效地产生大素数将是实现RSA体制所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人们使用一种概率算法来产生大素数。这是因为p、q都是大素数,如果使用因子分解的办法来求素数p、q,这样的难度与对RSA进行攻击(既分解大合数)实际上是相同的,在计算机是可行的。

概率算法的工作过程一般并不着眼于产生素数,而是首先随机地产生一个大奇数,然后使用概率性算法判定该奇数是否为素数(这样的过程一般称为素性检测)。

2.4 RSA公钥密码体制的优势[4]

1)机密性(Confidentiality):保证非授权人员不能非法获取信息,通过数据加密来实现;

2)确认(Authentication):保证对方属于所声称的实体,通过数字签名来实现;

3)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保证信息内容不被篡改,入侵者不可能用假消息代替合法消息,通过数字签名来实现;

4)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发送者不可能事后否认他发送过消息,消息的接受者可以向中立的第三方证实所指的发送者确实发出了消息,通过数字签名来实现。

可见公钥密码体制系统能够满足网络信息安全的所有主要目标。

3 在ASP.NET中实现RSA加密解密的主要方法[5]

在.Net Framework中提供常用的加密算法类中,支持RSA相关的类主要有两个:RSA类和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类。RSA类是“表示RSA算法的所有实现均从中继承的基类”,而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类是“使用加密服务提供程序(CSP)提供的RSA算法的实现执行不对称加密和解密”。另外,“表示RSA算法的标准参数”的RSAParameters结构也是很重要的,它保存了RSA算法的参数。

RSA参数的产生:RSA参数的类型就是上面提到的RSAParameters结构,其包含了D、DP、DQ、Exponent、Inverse Q、Modulus、P、Q八个字段。加密时仅需要Exponent和Modulus两个值,可看成公钥。解密时所有字段都需要,可看成私钥。下面这段程序显示了如何产生RSA两个参数:

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 rsa=new 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

RSAParameters rsa Params Exclude Private=rsa.Export Parameters(false);

RSAParameters rsa Params Include Private=rsa.Export Parameters(true);

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类的Export Parameters(bool)方法用于导出RSA参数,true表示导出上述八个字段的“私钥”,false表示导出“公钥”。

使用RSA参数进行加密解密:这一步需要把上面两个参数导入到RSACrypto Service Provider类对象中,再用它对数据进行加密。如下面的代码所示,我们可以写一个函数来完成加密过程:

解密时只要把rsa.Import Parameters(rsa Params Exclude Private)换成rsa.Export Parameters(rsa Params Exclude Private),再把Encrypt换成Decrypt就行了。

保存和加载RSA参数:RSA参数可以保存为XML格式,下面代码说明了如何保存和加载(只列出了关键部分)

保存:

4 结论

RSA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发展至今,在电子安全领域的各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际规范。RSA作为最重要的公开密钥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广泛。本文详细论述了RSA公钥体制的算法、安全性以及应用优势,以及利用当前常用的ASP.NET技术,简述设计实现对传输文件的RSA加密解密过程。

摘要:针对当前互联网常用密码安全技术——RSA公钥密码体制,该文简述了其算法原理、优势、安全性,并通过ASP.NET语言设计实现RSA加密解密。

关键词:互联网,RSA加密,解密,ASP.NET

参考文献

[1]杨义先,纽心忻,李名选.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2]辛运炜.密码学算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3]Douglas R.Stinson.密码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31-132.

[4]安全技术——RSA公钥密码体制安全性分析.http://jxzhoumin.javaeye.com/blog/196011.

体制设计 篇5

过程与方法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2-1-c-n-j-y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年代1980年1981年1982年

粮食产量5.02亿公斤5.70亿公斤7.15亿公斤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m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精力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他们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另一方面通过预设一些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体制设计 篇6

【关键词】政府采购;陕西省;大荔县;问题

一、基本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购是事业单位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主要形式,它对规范采购行为,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荔县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先预算,再采购的管理方针,在采购人详细地规划了大荔县政府的采购预算之后,交由财政部门批复,方可执行采购活动。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采购固定资产,运行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预算上报审批,并且按照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规定将采购公告于陕西省政府采购网发布公示5个工作日以上。

二、政府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采购目标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大荔县政府的情况来看,因采购目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的采购目标本意是使政府采购行为集中化,并且能够利用政府采购行为的规模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是这样笼统的划分使得采购对象十分模糊。而实际上政府采购过程部门采购项目大多是由社会代理机构来执行,没有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各种不正之风难以有效地遏止,并且在采购价格、经验、质量方面难以很好地进行把控,加上招标公开范围有限,招标采购的对象并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导致在进行采购活动时难免出现各种误差和违规操作。

2.对政府采购制度理解存在误差

政府采购制度因其管理的对象是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群体来说了解采购制度的人并不多。当政府进行采购事务尤其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时,竞标过程必然会触及一些部门或行业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政府采购管理工作,部分部门或行业认为是财政部门企图垄断采购事务,于是对落实政府采购管理工作进行抵触甚至反对,使得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管理部门及集中采购机构人员不稳定,社会代理机构人员水平不统一。

政府采购工作内容十分复杂,不仅范围涉面广而且专业知识要求高,所以政府采购人员一是必须具有良好的公共价值观及职业道德操守。二是具备较高的相关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三是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与潜力。大荔县政府采购一般由政府采购中心及各类代理机构代为执行,因为政府采购的政策性强,采购需求涉及到经济、法律及商品性能等各个方面,现有的采购人员不具备此类条件,无法建立稳定的采购团队,这样在采购时对价格、质量等重要环节无法很好地把控,使得政府采购活动无法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政府采购制度优化

1.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

针对政府采购管理出现的问题,应该制定相对完整明确,并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府采购政策规定的服务采购需求标准,由集中采购机构或采购主体提出,结合相关供应商和专家的意见,客观地,符合实际需求地进行设置。并对采购人,采购机构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实施监管和操作执行互相分离的管理制度。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

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布政府采购信息是政府施行采购的重要方式,这样的方式打破了空间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交易規模。采购信息在网上发布,供应商在协议限价下通过网络进行报价投标,最低价中标实现电子交易,增强了采购透明度,降低了采购成本,缩短了采购周期,提高了采购效率。大荔县严格遵从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规定,要求所有采购代理机构将采购公告发布到陕西省政府采购网进行公示,并组织专家论证,未收到质疑后方予以批准实施。

3.加强培训现从业人员业务能力

对现有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应该尽快开展实行,针对政府采购理论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经济理论和个人思想素质等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和实践,努力锻造起一支能够承担政府采购重任的专业队伍。

4.加大监督管理,确保政府采购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监察机关以及公证机关应该对采购活动的整个流程严格监督,提高政府采购职能部门的自我监管能力,及时发现、制止采购过程中的各类违规操作,使政府采购能够严格遵循标准程序进行。对于采购代理机构,监管机构要依法加强考核,屡次出现违规行为并且经过查证事实属实的采购代理机构要依法进行行政处罚。保证对外公布的采购信息的准确性,建立相应的举报奖励制度,使全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督管理的工作中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

四、结论

自200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现国家经社会政策目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出现的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性价比差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关注和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质疑,在实行过程中存在多种弊端和矛盾,为了使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能够健康、规范地发展,必须做好采购管理监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落准、落细、落实!采购管理体制的优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采购部门相互配合,结合公众监督力量,严格有序地执行管理方针,才能实现政府采购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昆,推动政府采购更加规范透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释义,1.

[2]王宏星,冯雪芹,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农业会计2013,11:54-55.

[3] 谭甜,基层政府采购人员职业胜任力提升研究[D].湖南大学.2014.

体制设计 篇7

服务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路径是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提高资产配置效益与效能的基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 规模较大的高校已经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路径进行了调整, 形成了相对有序的管理状态。但仍有许多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协调力, 只是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多头管理, 无法符合高校战略管理的需要。当前, 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 设计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业务流程,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一种有利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势在必行。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设计的基础与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的含义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 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包括国家拨给学校的各种资产, 学校及所属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 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高校内部各级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都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1)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原则。资产管理是高校对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环节的流程管理, 主要考察各流程环节的合规合法性, 侧重于业务流程管理, 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它以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管理资产, 通过运用预算管理工具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 最终实现预期管控目标。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从管理目标上看是趋同的, 从业务流程上看既相互衔接又相互制约, 理顺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衔接, 遵循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设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路径的关键。

(2)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预算管理是高校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 预算也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 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及单位占有的公平性, 决定着高校战略发展目标的落地。反过来, 资产存量状况是核定单位预算的重要基础, 资产管理水平影响着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校资产的形成、调剂、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过程具有统一性。在预算编制阶段, 资产管理部门通过分析期初资产存量状况, 充分结合高校战略发展目标提出资产配置的初步审核意见, 为财务部门统筹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支持信息。在预算执行和调整阶段, 预算执行结果形成的资产信息动态地传递给资产管理部门, 资产管理部门及时跟踪结果, 输出资产增减变化数据, 为预算执行、调整、资产调剂提供重要参考。因此,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 只有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符合高校战略管理需要的资产管理组织路径。

(3)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原则。高校资产实物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各级单位购入资产后, 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 严把数量、质量关。保管人员登记保管台账, 并设置保管卡片。资产验收入库以后, 通过相关凭证的传递, 财务人员进行价值核算, 审核准予报帐, 根据资产入库单和发票登记资产总账和相关明细分类账。年度终了, 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资产清查, 全面查对实物, 同时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 确保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吻合。作为资产实物管理的业务流程载体,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路径的设计必须考虑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效衔接方式。

二、基于战略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框架体系的设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量, 第一是从管理目标考量,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应统一于高校战略发展目标;第二是从业务流程考量,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业务流程应实现有效衔接;第三是从组织结构考量, 战略规划管理、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应形成有效互动。结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结构, 笔者设想构建基于统一战略领导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框架体系:

以上框架体系设计坚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 体现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机制, 是组织管理在职、责、权等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科学的组织结构是理顺管理路径, 改善管理效能、提高效率、发挥潜能的基础。在基于统一战略领导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基本框架体系下, 设计构建“统一领导, 战略规划、预算控制、集中管理、归口负责”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如下图:

“统一领导”是指统一高校战略规划管理、财务预算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领导机构, 在校董事会下设“战略预算资产管理委员会”。

“战略规划”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服务、服从于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即是资产管理的源头, 也是资产管理的目标。

“预算控制”是指促进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流程的有效衔接, 应用预算管理控制工具实现资产管理的有效配置。

“集中管理”是指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处履行集中管理职责, 主要体现在集中统一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流程, 办理相关审批程序。

“归口负责”是指根据资产的类别和性质, 由具体使用和管理单位, 实行归口负责具体的日常使用管理。

在高校战略预算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 由国有资产管理处集中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依据职责承担相应资产管理责任, 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资产管理”为主线, 逐步改变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不明确, 职责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现状, 形成“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管有力”的国有资产运行机制。

四、建章立制, 实现战略规划、全面预算和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制度是组织结构运行的基本保证, 基于战略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结构的有效运行需要一整套能将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制度保障, 实现战略与规划, 规划与预算、预算与配置, 配置与管理, 管理与使用的有效互动, 以此加强内部控制, 统一目标管理, 完善业务流程, 盘活资产存量, 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使用效能最大化。

各资产管理部门都应树立起服务于高校战略目标管理理念, 共同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和互动机制;在资产使用方面, 规范各二级部门的资产购置、使用和处置计划的预算编制, 通过资产利用率的定期考核奖惩, 使资源配置目标和使用效益得到优化;在资产规划与预算管理方面, 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 以存量资产为基础, 运用预算管控增量资产配置, 每年进行综合分析预算差异, 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在资产管理方面, 坚持按预算采购, 从意识和源头上控制盲目购置、重复购置;坚持对购建大型资产实施可行性论证和项目评估, 克服随意购置和盲目追求;通过加强对闲置资产的集中管理和调剂, 减少闲置, 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发挥效益。通过严格报废的审批程序, 实行资产集中、统一报废处置, 规范残值财务的管理, 最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体制设计 篇8

我国企业集团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一批以资本为纽带, 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回顾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大致经历了孕育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大型企业集团4个阶段, 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伴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由于企业集团形态的多样性和内部结构的多层次性, 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管理体制, 必须处理好企业集团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在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子公司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实现财务权限的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按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可分为:集权型、分权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三种财务管理体制模式。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与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概述

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 通过利益激励和权利分配来调动企业内部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责任约束来制约和保证企业内部各方面按照规定的标准从事理财活动, 从而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制度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 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 可以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 并降低财务管理行为中的交易费用。

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母公司对子公司适当的财务控制模式。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到底到什么程度, 理论上有两种模式选择: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母公司对子公司采取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集权与分权的差别主要在于“权”的界限及其所体现的层次结构特征。其常见模式主要有集权模式、分权模式、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等三种类型。

三、我国现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的编制, 还没有引起大部分企业集团的足够重视。预算编制基础不切实际, 在事后又缺乏对差异原因的分析, 没有及时调整预算, 使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由于经理等内部人和出资者的目标函数不同,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所做出的行为很容易偏离出资者的要求, 给企业集团带来不利影响, 难免出现“内部人控制”风险。

当下, 我国企业集团管理各项机制建设中, 被广泛忽视和建设最为缺位的是内控体系建设问题。在内控建设方面的意识和积累还相当缺乏,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多见诸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文件中, 而真正认清其内涵并付诸实施者甚少, 这从客观上导致了当前国内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在内控体系建设上普遍存在如下几类共性问题:内控管理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内控管理组织建设缺位;管控模式缺乏合理性;内控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 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高度统一, 两者的决策主体重叠, 没有按财务和会计两类分设机构, 使得机构运行呈低效性和高风险性。这种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不分的传统, 未能高度重视财务管理, 未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而实行财务和会计组织机构分设, 有利于加强对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

四、优化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对策

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保证集团生产经营有序进行。集团公司年度预算编制后, 应将各预算指标进行分散, 编制各子公司的预算, 形成整个集团完整的预算体系。对资金应采用集权式管理。可以设立内部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 加强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调剂管理, 避免出现谋求资金的短期效益和使用混乱等现象, 达到资金的高效使用。财务监督机制主要由财务检查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构成, 以对财务运行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要形成一套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 要能够真实反映被考核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且这套考核指标应与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相配套, 要具有易统计、具有横向可比性, 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对应不同的考核指标, 应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形式。

对预算执行情况实行监控和考评, 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能使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地、及时地调整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规划, 制定出适时的竞争力强的经营政策和策略, 促进产供销经营活动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运行,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达到事半功倍的经营效果。全面预算管理贯穿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需要集团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参与到全面预算的制定中, 且对预算的制定进行最后决策, 才能保证制定出的预算方案从整个大局出发且切实可行。全面预算还需要全员参与, 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也可以促进信息在更广的范围内交流, 使预算编制中的沟通更为细致, 增加了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将预算目标作为考评指标, 用预算来激励和约束预算责任主体, 促使达成预算目标。

会计师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网络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也就是会计的网络化, 会计网络化的关键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沟通的新渠道, 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使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电算化的实现使会计从繁冗的业务中解脱出来, 使会计活动更加简单化、便捷化, 会计网络化的实现必然导致网络财务管理的建立与完善。

企业集团只有先理清内部的产权关系, 才能摆脱产权不明、主体不清、纽带不牢、管理松弛、效益低下的众多问题。要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 根据市场自主组建企业集团。根据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 结合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赋予子公司以一定的权力, 并在此基础上对实现的收益进行分配。

要建立健全的决策信息系统。决策的科学性来自于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对相关因素的周密调查论证。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系统,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减少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延误、降低决策成本。同时, 职能部门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多种方案, 便于决策者在各方案中做出选择。其次, 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决策流程。决策者所作的每一项决策, 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流程设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内容, 事前要有缜密的调研分析、专家评估和民主评价, 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 事中的实施过程要有检查监督, 事后要有反馈报告。财务决策流程既要考虑能够充分发挥民主, 集思广益, 又要适当集权, 以迅速实现决策方案的甄选, 尽快形成科学的执行力强的可行性方案, 提高决策效率。

设立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特点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实行财务和会计分管体制, 根据母子公司的产权关系, 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建立健全财务决策信息程序, 这就要解决决策信息系统和决策流程两个方面问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储存系统, 流程要有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尽快形成科学的执行力强的方案, 提高决策效率。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保证集团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体制设计 篇9

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弊端分析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政府长期垄断卫生服务,形成了许多具有强大惯性的制度性障碍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价格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资源的集中、计划配置体制与公立医院在微观上缺乏经营自主权并存。

1.1 政府宏观管理职能模糊不清

政府没有出台关于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使得医院在改制过程中及改制后的运行只能参照企业的有关规定。但医疗机构与企业在性质、功能、服务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没有一整套操作性较强的文件来规范,势必会影响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1]。

1.2 医院微观管理权责不清

管理调控错位、越位,公立医院缺乏经营自主权和经济剩余激励的管理体制,缺乏改善经营管理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导致医院运行效率低下[2,3]。

1.3 公立医院产权不明晰

近年来,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和讨论。这是由于随着公立医院产权不明晰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医院产权制度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多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改到深处是产权”。在现有环境下,公立医院严重存在着产权职责不清,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4 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机制僵化

公立医院缺乏必要的竞争环境和激励机制,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体现在管理不专业、不科学,停留在经验管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卫生发展缺乏效率和活力,自身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运行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4]。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突出表现在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不强[5]。

1.5 有的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盲目扩张的负面效应在于:一是卫生资源进一步高度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二是城市中小医院生存困难,市场化竞争的趋势更为明显;三是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更难聚集人才,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1.6 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相对不足

卫生补偿机制扭曲,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我国公立医院融资与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财政补助、医疗业务收入和药品加成收入。在政府投入不到位、不能保证医院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进行足额补偿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相当多的医院仅保留公立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倾向,通过各种创收活动来维持自身运转。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和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成本,还要负担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结果伴生出医疗机构主要通过“以药补医”的生存机制,从而直接导致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和社会对医院、卫生系统的不满[6]。

2 建立政府、医院、群众“三位一体”的“五四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公立医院“五四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制度再设计,具有深厚的政策理论实践研究基础,分别获得国家卫生部课题研究项目子课题(WKJ200402001)、广东省科技三项费用项目(2004B7010201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918)、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项目(A2004506),2006年《非营利性医院自主经营模式的研究——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五四一”创新模式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取得广泛推广运用显著成效[7,8]。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的制度再设计》,2006年11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立项。“五四一”创新模式,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总结探索医院的改革实践为依托,是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低成本改革的创新模式,能够为政府制订医疗服务体制改革配套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其主要特点为:

2.1 坚持“四个确保”的监管原则

政府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政府对公立医院实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确保医院公益性质、确保综合院力提高、确保依法按规运作的有效监管与奖惩制度。

2.2 坚持“五个适宜”的办院原则

公立医院务必遵循适宜的区域规模、适宜的技术服务、适宜的收费价格、适宜的运行成本、适宜的激励约束的办院方向,确保公立医院沿着规模适宜、公益性强、竞争有序、群众满意的轨道健康发展。

2.3 实现“一个核心”的改革目标

建立在医院层面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终极目标的“五四一”运行模式(见图1)。

3 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双控一补”的长效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职责和投入,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与引进市场机制相结合为改革思路,以既补需方,又补供方的适度补偿与操作简单的控费方法为改革手段,在现行“定额”、“定项”财政补助基础上,按分级财政补偿与分级卫生管理控费的原则,建立政府对公立医院宏观管理与微观监控按比例“双补一控”的长效运行机制。

“双补”:一是按“服务量补偿”的方法补基本工资;二是按收支两条线监管返回的方法补绩效工资。

“一控”:卫生部门医疗费用监管机构根据医院的分类和分级,确定总控费额度以及服务单元平均付费额度,采取总额控费、超出上缴、合理返还、差额不补的补偿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监管。

4 意义和作用

4.1“五个适宜”能够解决公立医院经营弊端

针对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显现出来的经营弊端,让医院经营管理者明确坚持“五个适宜”的办院方向,一是适宜的区域规模,能够有效避免公立医院盲目扩张,改变医院之间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减少国家卫生资源的浪费;二是适宜的技术服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控制过度医疗;三是适宜的收费价格,以合理收费、优质服务的理念,在建章立制中规范医疗服务和收费行为,控制诱导消费;四是适宜的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效益;五是适宜的激励约束,推行激励约束有力的奖惩机制,增强医院内部的凝聚力和发展力[7]。

4.2“四个确保”能够解决政府监管下公立医院改革软着陆问题

针对政府对公立医院责权不明、监管乏力的现状,系统地提出了政府主导下不触及公立医院产权变更的“两权分离”改革软着陆的新思路,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长期突而不破的产权理论问题找到了突破点,消除了卫生改革过程中产权制度改革的困惑,解决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问题[9],实现公立医院改革软着陆。

4.3“双控一补”补偿机制实现了政府“一箭三雕”的投资效应

“按服务量适度补偿”的方法补基本工资、按收支两条线监管返回的方法补绩效工资、采取总额控费、超出上缴、合理返还、差额不补,实行收支两条线监管及控费的“双补一控”的运行机制,可望解决群众看病贵这一难题,达到确保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安全、履行公益责任、综合院力提高、依法按规运作有效监管的目的。显现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成果:一是政府直接补了供方又间接补了需方;二是政府补偿医院达到1∶1-1∶3之间的控费目的;三是实现了政府关心群众、病人得到实惠、医院既有补偿又要控费三赢的投资效应。

4.4“一个核心”能够实现卫生改革终极目标

最终落实到为广大群众提供以人为本的便捷、优质、实惠、满意的医疗保健服务,在医院层面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1):8-12.

[2] 郝模,陈立今,马安宁,等.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和障碍[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2-5.

[3] 张勇,包江波,张蕾,等.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53-655.

[4] 江芹,高继明,胡善联,等.对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27-29.

[5] 杜乐勋. 医院产权制度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 (6):1-4.

[6] 石光,谢欣,邱亭林.公立医院改制的动力、特点与相关政策[J].中国卫生资源,2004,7(6):267-269.

[7] 陈立今,刘金锋,马安宁,等. 医疗卫生产业化与提高政府卫生投入适宜性的关系[J]. 2004,7(5):206-208.

[8] 吉琳,欧景才,潘习龙,等.用科学理论指导“五四一”医院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院,2004,8(8):40-41.

体制设计 篇10

一、我国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 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我国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主要采用的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管理策略, 此种管理策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责任人要对高校的所有经费进行有效管理, 并且在其管理期间, 高校的各个院系没有权利对经费进行自由的支配。但是, 由于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集中管理方式无法顺应现代市场的变化, 对于此现象的发生, 高校必须对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中的集中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化的调整, 并授予各个院系一定的财产支配权,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效性[1]。

2.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与集中管理相比, 其具备更大的管理优势。在分级管理中, 其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了院系分级的管理方式, 进而强化了财务管理的安全性的同时, 也促使各个院级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内部财务管理活动中。在分级管理中, 院系得到了一定的资金后, 可以对其进行支配, 但是在支配的过程中必须按照高校制定的财务方针来执行, 以便确保财务使用的合理性。其次, 在分级管理中, 高校的参与部门要承担监管的责任, 在各个院系对经费进行使用时, 其要开展监管工作, 避免挪动公款等不法行为的产生。再次, 院系内部也应根据其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来设定符合其自身的经费执行方案, 为高校财务部门的监管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

1.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高校也开始展开了“统一领导、集中资金、分级管理、内部核算”的管理体制, 在新的管理体制下, 高校经费的使用变得更为科学化、合理化。在新的管理体制下, 要求高校相应部门应根据其具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来构建科学化的组织结构设计, 实现人事、科研和教学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促使高校的财务部门可根据高校组织的结构特点将经费管理权力下放给各个院系, 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等宣传全面预算管理, 最终实现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其次, 实现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 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也应承担起领导的职责, 并制定出合理化的经费使用方案, 带动各个院系部门在科学化的预算管理方案下达到最佳的经费使用状况[2]。

2. 高校全面预算编制程序设计

在高校全面预算编制程序的设计中, 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保持收支平衡、事权与财务统一的原则来确保编制程序设计的科学化与合理化。高校在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中, 应将全面预算化为设计中的重点, 并通过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宣传全面预算在内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实现高校财务预算的合理化。其次, 高校编制程序设计完成后,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 进而通过监管部门的监管功能来确保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设计工作能落到实处。再次, 由于高校全面预算编制程序的设计可以促使其各个部门收支情况趋于科学化, 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实现对经费的有效控制,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高校整体财务管理情况。

3. 全面预算执行控制体系设计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设计中还包括对全面预算执行控制体系的设计, 在实施执行控制体系的设计之前, 高校的相关部门首先应完善预算目标组织的设定, 并要求各个院系在对经费进行使用时要严格按照预算目标组织来执行, 进而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 可以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全面预算执行控制体系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财务的管理水平, 因此,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进而更好的实现对经费支出情况等的控制。其次, 在全面预算执行控制体系设计的基础上, 要求高校的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活动来为其自身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终达到收入目标的实现, 并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3]。

三、结论

综上可知,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人们逐渐提高了对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设计的关注, 但是高校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此, 高校相关部门应改变原有的统一管理的财务管理方式, 实现分级管理, 同时给予各个院系部门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 促使其能参与到财务管理中, 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增强。与此同时, 高校相关部门应优化其管理水平, 从而为高校经费支出的有效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宇鸿.关于高校财务预算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8) :112-114.

[2]王丽萍.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3, 14 (7) :117-119.

体制设计 篇11

1. 课标: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分析:

(1)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2)本课的核心内容是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通过这部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该政体是美国迅速崛起的政治前提,也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代表。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应从宪法体现的原则把握和理解。

(3)美国和英国政体异同,相同点应从其阶级性和政体基础两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点应从两国国家元首、政府及其与议会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1. 学习资源:美国对世界影响深广,各种资料丰富易得。

2. 学生兴趣:学生对美国时事比较关注。

3. 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积极主动性较易被调动起来。

4. 学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相关美国史知识已有一定涉及(学过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美国的民主政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美国政体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其特点、本质并不了解,缺乏理性的认识。高一以来,已经学过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等与本课相关的学科知识。

三、教学策略

1. 教学思路:兼顾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把原来课本结构“联邦宪法的制定——1787年宪法——维护联邦制的斗争——两党制”调整为“新体制的确立——新体制的巩固——新体制的完善”。 重点是“新体制的确立”,其他两部分略讲。

2. 教学方法:学案制下的问题驱动教学。即学生通过学案的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落实基础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现实社会中寻找历史例证,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历史的价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通过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2. 通过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强化用科学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能力。

3. 通过对美、英两国政体异同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型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体会“分权与制衡”这一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政府的管理科学化和决策民主化对社会正常运行的作用。

2. 通过对英国和美国政体的比较,使学生认识民主方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开放的世界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787年宪法的主要原则和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尤其三权分立原则是本课的精华所在,影响也最为深远。)

2. 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因为高一学生政治常识一般比较匮乏,可以找到部分的比较项,但难以找全。)

六、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教师:制作学案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并提出疑问。

教师:检查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案自主预习,并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逐渐培养学生 “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教师通过学案能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存在疑问之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在课堂上重复。教师要解决的是大部分学生预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学案这个载体反馈给教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国家,从独立到发展壮大成今天为世界强国,是什么使得它有如此的勃勃生机呢?

学生:计算美国建国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探知兴趣。)

3. 落实基础,答疑解惑

学生:展示学案预习的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学案制的理念是先学后教,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具有针对性,能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

4.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教师:展示材料,请学生根据《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关系示意图》,选取“国会议员、总统、最高法院”任一角色,模拟美国计划制定《禁枪法案》却遭到否决的几种可能情况?并请谈谈你对“分权制衡”原则的看法。

展示表格,思考: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并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三和之四分别是开展合作学习和实施问题驱动的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解决本课的重点知识。)

5. 课堂评价,调动热情

教师:制作合作学习评价表,组织学生对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学生: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352”学案制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之五是采取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教学评价。通过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6. 课堂练习,反馈教学

学生:完成学案中提供的客观题练习。

教师:公布答案。

学生:存在疑问的题目小组内部解决,仍有疑问的由其他做对的小组回答。

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教学,通过学生现行答疑,教师总结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7.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体制设计 篇12

1.1 认清形势,增强竞争意识

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思想观念和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设计院面临的市场、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市场结构、竞争方式将发生变化,市场竞争目标趋同,同一市场过度竞争的情况逐步打破,多领域、多层次市场结构和在多领域、不同层次市场上技术能力与特色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包括整体实力上的工程总承包市场竞争;专业化的设计咨询市场竞争;专项的单项工程分包市场竞争;服务性的技术劳务市场竞争;设计、管理与服务手段、企业资信,工程设计担保、保险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非直接技术因素将逐步成为新的市场竞争因素。重点项目、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项目以及综合性大规模工程总承包项目市场竞争将逐步从单独企业实力竞争向产业链竞争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特点和核心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设计院必须加快改变管理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局面,在以改革产权制度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并完善设计院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构筑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

1.2 市场层面面临的挑战

1)市场一体化全面提速,我国传统的条块分割的行业市场格局正在逐步消亡。当前我国设计企业跨地域、跨行业项目比重正在逐年增长。根据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一体化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和延伸,因此,企业承担跨地域、跨行业的项目,今后将成为一种常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对设计院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

2)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建设投资群体的成分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具有不同背景的投资主体,通常对服务的内容、形式具有不同的需求。当他们获得了建设投资的自主权后,自然就形成了本行业市场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3)随着我国市场的加速开放,市场竞争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境外公司、海归公司、民营合伙人公司等进入了市场,使行业市场和队伍开始了新一轮“洗牌”。

竞争主体多元化绝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表象。首先,会使设计院在发展定位、市场战略、经营理念等方面有多元化取向;其次,从价格、技术、服务等表层竞争,逐步引入到体制、机制乃至企业文化等更深层次的竞争上去;此外,还会给经营方式、技术开发以及人才流向等带来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给设计院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根据市场需求取向和自身资源的优势,怎样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人才流动中培养、使用、凝聚和吸纳人才;如何进一步深化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怎样去构筑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

总之,在多元化、多样化、一体化的形势下,对设计院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生产经营模式改革转轨的动力;也给设计院开拓新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因此,设计院必须审时度势,研究制定新的经营策略,创造新的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战略,注重解决自身市场定位的调整问题,对目前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以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

2 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设计院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设计院通过近年的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设计院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仍然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的经营策略、创造新的经营机制和确立新的人才战略,为设计院求新求变创造前提条件。

1)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约束了设计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2)受区域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复合型人才和科研开发型人才比重偏低,同时骨干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3)要完善设计院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目的就是希望更好地利用市场机制,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增强整体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更快地占领全国市场,进军国际市场。

4)激励方法单一,激励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5)设计院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导致效益差。同时,设计程序及设计方法与国际不接轨,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

6)应对国外公司的需要。目前境外公司大量在我国设立办事机构,设计院受到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的不同特点,使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模式接轨,就将面临着极大的出局可能性。当然,这对我们直接了解国外公司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7)设计院自身做强做好的内在需要。这是设计院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危机四伏,一方面是内部经营管理体制弊端的制约。设计院要生存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解决目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尽快形成竞争实力,抓紧时间发展自己。

8)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工程机械、重机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周期到了低谷。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营思路:一方面下大力巩固和稳定现有的经营阵地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全力开拓新行业和新的市场领域,以保持设计院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上进行深刻变革,进而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快调整经营方式和经营结构,创新经营组织和经营制度,这是设计院当前面临的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3 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3.1 市场开拓、经营模式和资源整合

1)调整经营思路,找准市场定位,拓展经营领域,形成具有个性化服务的特色竞争力。从“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形成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竞争优势。

2)在市场经营上求新求变的开拓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原有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进行变革。

3)努力改革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经营体制的丰富和创新,面向市场调整结构,优化资产,转换经营机制或由单一设计业务向业主提供多功能、全过程服务延伸,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4)按照国际惯例和行业的不同特点,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与国际通行模式接轨。

5)在经营方面,提倡“为顾客规避风险,创造价值”的企业经营服务理念。

6)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组织架构和运营体系。

7)提升设计院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共享水平,以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8)要在做精做强设计主业(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拓展两头延伸业务(转型业务),推动一体化(综合业务)发展。传统业务是基础,转型业务是关键,综合业务是转型业务的必然结果。

9)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10)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关键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1)经营范围可以包括对国内和境外的新建和扩建工程开展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和工程监理。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行业会有起伏发展的规律,而企业追求的是可持续增长的目标。设计院必须审时度势,追求跨行业发展、多元化经营的目的。

(2)从技术服务型向技术服务、建设代理、投资经营等综合经营方向拓展。

现在设计院不仅追求跨行业发展,而且追求技术服务,建设代理甚至投资经营的一体化发展。一个项目,通过社会招标可能就会通过BOT的方式,从项目设计、建设、投资到经营管理,由过去的单一设计向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

(3)从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

既要立足国内市场,又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加强国外市场开拓;既能学到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又可及时掌握了解行业及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有利于设计院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设计院的目标定位应突破目前比较狭窄的经营结构和市场结构,按照综合性、多元化的思路去拓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人力资源的构建和培养

人才优势是设计院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人才战略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政策。

1)设计院要转变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观念,不能仍停留在对人力资源的占有上,而要提高对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性和效益上。设计院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过程中,要强化各类人才的挖掘、吸引和培养,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去开拓技术和市场,逐步优化人才结构,保证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要着力培养两种人才队伍:一是有技术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创造优秀技术成果的技术干部队伍;二是有经营创业的本领,而且能够创造优秀业绩的经营管理队伍。前者创造设计院的技术优势,后者创造设计院的经营管理优势。一旦有了这两种优势,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总之,设计院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内部人才管理制度,以形成有较强竟争能力的工程设计队伍。

3.3 完善分配考核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设计院要赢得发展的先机,把握住在国内外同行业市场对手中的主动权,保持经久不衰的经营活力,分配考核制度的完善是很重要的一环。

收入分配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深化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利于构建和谐企业。

2)福利待遇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健全的职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应当是设计院的一大特点,因此,不仅要制定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职工福利政策,还要善于宣传福利政策,为吸引人才加重砝码。

3.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设计院科技创新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立要立足于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将工程实践中长期悬而未决、困扰我们的问题,优先作为创新科研对象,进而夯实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基础,从整体上推进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正确处理生产与创新的关系,摒弃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5 增强优质服务意识

1)设计院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服务意识,是我们稳住企业根基和谋求发展并扩大市场的必要措施。

2)设计院要坚持在服务中发展,以服务赢得竞争力,服务就是生产力新的观念,培育“坚持服务第一”的意识、胸怀和境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这种意识、胸怀和境界。否则,服务意识的松懈,将会导致我们丢失市场和客户。

3.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知识资本”,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它所产生的生产力是企业寻求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一个企业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管理内容通过生产经营管理这一物质载体,聚集、凝练反映出企业在工作实践中的战略目标、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生存发展而努力,是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更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源。

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采取系统的、全面的改革措施,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促进设计院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而实现设计院综合竞争实力的全面提升。

4 结语

当前,设计院正迎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全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创业信心,凝聚必胜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清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高企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在分析工程设计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市场挑战的基础上,论述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并从市场开拓、经营模式、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分配考核、社会保障、自主创新、服务意识、企业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体制设计】推荐阅读:

医保体制07-15

监督体制07-17

检察体制07-21

体制比较10-14

技术体制10-15

维护体制10-16

多元体制10-16

体制选择10-19

领导体制05-10

体制研究05-11

上一篇:农村基层文化下一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