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制

2024-10-15

技术体制(共12篇)

技术体制 篇1

1 美丽新世界

2010年10月1日, 曾供职云南省一院27年的云南知名心血管主任医师、教授周乐今, 被民营的昆明同仁医院以80万元年薪挖走, 合同期限为3年。但在2012年3月31日, 周乐今被解雇。从此, 周乐今走上了劳动仲裁、诉讼和上诉之路。2012年12月14日, 周乐今二审完胜。昆明中院终审判决:昆明同仁医院继续履行与周乐今签订的劳动合同, 并支付拖欠的工资待遇40余万元。官司尘埃落定, 周乐今赋闲。无独有偶, 2009年云南省二院的心内科专家李易, 带领18名骨干集体投奔到了民营的圣约翰医院, 成了全国公立医院最大规模的人才集体跳槽事件。但因双方合作出现问题, 李易又携团队离开了圣约翰医院, 成立了“仁清”公司, 探索医疗团队多点执业。与周乐今、李易离开民营医院的动作相反, 张强医师又走进了“美丽新世界”。

2013年1月7日,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原血管外科主任、著名专家张强医师, 辞去公职, 离开体制, 在上海沃德医疗中心坐堂行医, 开始了体制外的执业生涯。他说, “我的最终目标是创办一个在血管外科领域, 尤其是静脉疾病的诊疗方面, 打造国际性的、国内最高水准的开放性诊疗平台。[1]”

上述名医们都离开了体制内, 那么体制内执业究竟如何?

2 体制具有强大的庇护力量

从现行体制说, 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 公立体制对正式医师实施的是身份管理和单位所有制。医师是有编制的、属于公立医院的、有不同级别的干部。编制的意义在于它既对应财政供养, 又是“公家人”的身份标识。这种标识在现今的社会中仍然是体面的象征和稳妥生存于世的保障。因为它不但诠释着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中地位的高低, 而且还提供着体制对其的一系列保障。其一, 公立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等体制力量, 为医师提供工资、奖金、福利补贴、保险、住房、公积金、家属子女安置等薪酬福利保障。其二, 为医师提供行政升职、职称晋升、业务培训、进修、教学、科研、学术交流、设备及技术团队等职业发展平台。该平台给医师提供了较多的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而且医院越大, 机会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名医师的名望在很多时候, 不是他个人挣来的, 而是他所在医院的平台给他的, 是医院的牌子大而带来的。其三, 特别地, 当医师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公立体制作为医师的“东家”会出面干预, 比如医患矛盾之时。体制虽有种种弊端, 但体制的庇护是实情。体制, 是医师们的依仗。大致说来, 医师们在行业内的生存样态有三, 或在体制内、或在体制外、或“半表半里”。

3 背靠体制, 面朝市场是医师们一种稳妥的生存方式

3.1 走穴与外出会诊

医师私下“走穴”是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但他们身处体制内, 在面子上仍然服从着体制的安排, 还是很“听话”的。改革开放后, 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逐渐为社会所共识, 所以对这种行为, 医院常常采取“猫头鹰”式的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2005年卫生部出台了《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明确医师外出会诊是指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 为其它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开展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该规定为医师合法走穴提供了政策层面上的保障。但是, 无论是医师合法的或者非法的走穴, 都可以为医师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总之, 医师们以走穴的方式拥抱了资本———他们拿技术换取了其它医院的钱。不过, 走穴尚不足以形成技术与资本的真正交易状态。因为这种拥抱, 背靠体制, 面朝市场, 并没有真正单枪匹马地与体制外的资本交易。走穴医师们的日子呈现的是既稳妥、又实惠的情状。需要明确的是, 医师“走穴”是事实上的多点执业。

3.2 多点执业

2009年4月, 新医改启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给出了“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 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 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指示。当年9月, 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并开始在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展开试点工作。2011年卫生部又出台了《关于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范围的通知》。这些政策为医师多点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

多点执业, 是指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 注册两个及以上的执业地点, 并在上述执业地点按照所注册的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2]。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医师因执行政府指令任务引起的异地执业, 如卫生支农、支援社区和急救中心 (站) 、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等。此类行为由医师所在医疗机构批准即可。第二类是由于医疗机构间的医疗合作引起的医师交流。此类向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备案即可。第三类是医师个人主动受聘于其他医疗机构的行为。前两类无妨, 因均属于体制内执业。第三类不同, 因为这会牵涉到医师所在体制中的医师注册管理和人事制度意义上的变换。但在实践中, 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其一, 按照卫生部文件要求, 申请多点执业的医师与新增的执业地点达成聘用意向后, 第一执业地点与新增执业地点要签订关于明确医师工作时间、工作职责、薪酬给付、医疗质量、医疗事故或民事纠纷时的法律责任分担等问题的用工协议。基于上述可知, 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 院方如果能从中获取利益, 则可能出面, 若不能, 就只能由医师孤身与其他医疗机构来谈了。事实是, 个人谈判的力量显然弱势于机构谈判的力量。

其二, 不少省市出台了“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该办法中, 有“必须取得第一执业地点的同意”的条件, 这势必是一个很大的关卡。具备多点执业能力的医师们多为高年资高职称的三甲医院医师。如果提出申请多点执业, 首先是大医院工作已经很繁忙, 医师业已高负荷工作, 科室就不容易同意, 遑论医院领导的同意了。其次, 在因体制而形成的观念里, 体制里是不允许有“二心”的。若医师申请去多点执业, 那么医师就是有了“二心”, “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在院方看来, 能申请的, 是经过体制多年辛劳才培养出来的人才, 现在要公开地去他处执业, 等于直接挑战现行体制, 实属“背叛”。煮熟的鸭子焉能让飞了, 自己养的鸡怎能到别人的窝里下蛋。如果医师执意申请多点执业, 必然对个人以后的职业发展不利。医师个体的力量怎能和体制抗衡, 何苦要公开叫板体制找不自在呢?

而当公立体制内的医师决意于把民营医院作为第一执业点时, 就要辞掉公职, 放弃体制的庇护。开篇提到的三位医师若从公立医院到公立医院, 那就属于人事调动, 还是从“单位人”到“单位人”, 只需要变更下执业注册地即可。而当医师决意于技术和资本联姻, 把民营医院作为第一执业点时, 就是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了, 那么就要辞掉“公职”。于是, 体制力量的一切庇佑都没有了。正如张强在其微博中所言:“离开体制, 意味着放弃事业单位的编制, 放弃约40万的合法年收入, 离开已经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团队和同事, 经受传统偏见带来的市场和行业挑战”[3]李易跳槽后, 他在昆明医学院的硕士生导师资格很快被取消, 尚未毕业的弟子也被转到了其他导师门下。当他离开民营的昆明圣约翰医院, 第一执业地点变更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后, 就获得了博士生导师资格。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政策, 医师并未给予积极回应的原因。公立体制内的医师们宁可继续暗地走穴, 也不愿意公开直白地申请多点执业。全国第一个省级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的广东省, 于2010年1月1日起开始了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工作。试行一年多时间, 只有100多名医师申请登记, 而且均为同一系统内部多点执业。昆明市于2009年4月开展了试点工作, 截至2011年5月17日, 1223名医师签约多点执业, 仅占该地医师注册人数的5.32%。2011年3月1日, 《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 (试行) 》实施, 但截至6月30日, 仅有166名医师办理了多点执业注册[4]。

4 资本羽翼下医师执业理想的式微

把民营医院作为第一执业点, 奔赴“美丽新世界”的医师们拥抱了资本。他们辞去公职, 离开公立体制围栏的庇佑, 孑然于“江湖”, 要独自面对一切, 谋求生存与发展。于是, 第一执业点为民营医院的医师们孤立的执业状态, 端倪了在面对社会资本时的弱势地位。不过还好, 医师们还有在世上赖以生存的东西———医术, 以及资本对他们的召唤。但资本的强悍与急功近利导致了资本羽翼下医师执业理想的式微。

4.1 资本强悍于技术

就卫生经济学意义上说, 民营医院的资本, 是指用于医疗卫生生产的基本要素。即医院的资金、门诊病房医技办公楼、药品、器械、卫生材料等物质资源。它们是民营医院获取利益的物质基础。它们必须要从社会上网罗一批临床水平优秀、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医师方可以开展诊疗活动。但是, 人才不足是民营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瓶颈环节。笔者到河南省最好的民营医院———河南省新乡市宏力医院做调研时, 该院负责人不无感叹地说, 我们缺的不是钱, 钱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目前医院里是“两头沉”:退休医师和刚毕业的本专科医学生。严重缺乏医疗技术既先进又熟练的中年医师, 而这恰恰是医院最需要的。于是, 资本与技术的联姻有了必要。

资本与技术联姻时, 资本是主导的。因为, 资本的力量是强悍的。资本的力量体现为, “一切社会生产能力都是资本的生产力。因此资本本身表现为一切社会生产能力的主体。[5]”民营医院占有生产资料, 医师虽有技术在身, 但没有生产资料。唯有当医师把自己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购买以后, 医师才能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发挥技术的作用。也即, 资本处于主动地位而技术处于被动地位, 资本相对于技术的强悍不言而喻。基于市场交易原则, 交易双方要有彼此可供交易的筹码, 且须对等, 但是, 我们在这里明明看到了技术和资本之间力量的不对称。周乐今当时所在医院的话, 生动地诠释了资本的强悍:“不管你是多大牌的专家, 都是给老板打工的, 都必须要听话, 若不听话, 老板要让谁走, 谁就必须滚蛋。[6]”

4.2 资本的急功近利

社会资本投资于民营医院, 如果用道德来衡量, 说资本是为“感恩”、“回报社会”, 这恐怕是过于高尚了点儿。这样的认识要么是忽视了资本冰冷的逐利本性, 要么是假道德之名行逐利之事。资本在世上存在的必要条件是, 它要逐利;它不逐利, 就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本的逐利性无可厚非, 因为资本也要生存。在医疗卫生行业, 社会资本是以民营医院为具体表现形式, 以医师的技术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为手段, 从而达到实现利润的目的的。但社会资本逐利本性的表达并不顺利。

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开展竞争时, 两者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 民营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不如公立医院的。因为毕竟公立医院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创办和管理的。在管办不分的情况下, 民营医院在和公立医院“拼爹”时, 权力眷顾民营医院的机会和程度总是小的。这使得公立医院愈来愈庞大, 民营医院规模显得愈来愈小。为发展, 民营医院就需要快速地积累资本, 扩大规模, 因而其逐利性更加强烈。

凭借高超医疗技术, 怀揣着理想, 奔向了资本怀抱的医师们自有其缘由。比如, 民营医院的制度环境相对于公立体制不那么僵化, 可能带来丰厚的收入等。那么, 医师高薪酬的钱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是从患者那里来。因而, 一位公立大医院的名医到民营医院, 院方就期望能通过他的名望带来大量的病人而获利。但事情恰恰就这么微妙:一旦他离开原来的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后, 那么专门去找他的病人就会明显下降。因为患者就医往往有趋高的需求[7]。一般情况下, 医师新执业的民营医院相对原医院档次低、市场认同度低。同时, 医师到民营医院, 往往容易会被认为是“走江湖”捞钱的, 从而引起病人的反感。。如此, 来医院的患者必少。可挖来的医师是大牌, 是要有大钱伺候的。这样就造成了越是大牌, 给的薪酬越高, 资本就必须越逐利, 医师最后结局越不美满的情况发生。

周乐今来到昆明同仁医院的理想是要创办心血管疾病全新的慢病管理模式, 而资本逐利的坚硬现实是, 院方总在催促他多开展介入手术, 迅速回笼资金。这与周乐今的执业理想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所以被院方解聘并不出人意料。然后, 周教授与昆明同仁医院对簿公堂, 打起了官司, 讨要起了工钱。李易与资本纠葛时虽无公堂对簿, 但也同样和周乐今的遭遇一样, 表达了这样的情状:当医师的执业理想撞击资本时, 理想式微, 败下阵来。体制外执业的先驱者碰得头破血流。倘若资本能和技术包容性发展, 也即资本逐利不太急, 医师们在民营医院的某些理想或许就可能实现。

5 结语

医师的体制外执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患者、医师和医院三赢的局面。但是, 在这条新路上前行, 需要努力破除体制性障碍, 需要技术与资本的包容性发展, 这些都很难。从一定意义上讲, 医师的体制外执业都是差不多的宿命:技术与资本的博弈及其合约。这必然有成有败、有喜有悲。但愿张强们是体制外执业的先驱, 而不是“先烈”。艾伯特·史怀哲说, 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 但仍充满美好的希望。

摘要:离开体制, 到体制外执业的医师们, 未必一定是走向了“美丽新世界”。背靠体制, 面朝市场是医师们一种稳妥的生存方式。当医师决意于技术和资本联姻时, 就需辞掉公职, 放弃体制的庇护。而资本的强悍与急功近利导致了资本羽翼下医师执业理想的式微。

关键词:医师,技术,体制,资本,式微

参考文献

[1]王建秀.张强医师:体制外执业, 为中国医师寻路[EB/OL]. (2012-12-10) [2012-12-23].http://www.cn-healthcare.com/people/kezhuren/2012-12-10/content_414761.html.

[2]陈王华, 沈春明, 徐洁.医师多点执业问题刍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6:397-398.

[3]张强.张强医师的新浪微博[EB/OL]. (2012-12-9) [2012-12-23].http://weibo.com/1658988854/z8VnIdFKj.

[4]李晓宏.多点执业遭冷遇 (聚焦·医师多点执业观察 (上) ) [N].人民日报, 2011-09-01 (19)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 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87.

[6]周乐今.我在民营医院执业的“处子秀”[EB/OL]. (2012-12-10) [2012-12-23].http://www.yxj.org.cn/news/newsdetail.asp?id=14106&Page=3.

[7]张功震.试论患者趋高就医的基层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12:895-897.

技术体制 篇2

基层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是改革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体系的重要起点,即使畜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大,也是为当地群众和周边人民丰富营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来源,对于畜牧业占据当地经济较大比例的地区更要重视对畜牧业兽医技术的管理,从卫生防疫角度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提高畜牧业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只有政府领导层对畜牧业发展有足够的重视,才能更好的改革现有体系和结构,为更好的发展畜牧业经济带来动力。

2.2建立巡检监督部门

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监督部门加入才能有效改善现状,巡检监督部门的工作不仅是监督基层畜牧业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措施的落实问题,还肩负着监督技术管理体系中贪腐问题的重任,通过任上监察、事故彻查、调任追查等综合监督、处理方式,有力遏制技术管理体制内部的贪腐现象,双管齐下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养殖户经营环境。巡检监督部门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体系内办事效率和流程问题进行优化,实现对管理体系和机构的有效缩减,明确职责划分,提高管理体系办事效率,为畜牧业政策、措施的落实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畜牧兽医技术管理问题进行润滑,加速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体制 篇3

“高技术风险投资体制”为何缺乏现实立足点?

“风险投资”范式由于总是不经意地从“风险”角度去理解所谓“风险投资”,将“风险投资”高技术研究开发、高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是将“风险投资体制”建立在抽象的“高技术”之上。其结果必然是使得所谓的“高技术风险投资体制”无法奠定在现实的立足点上。

首先,高技术并不必然带来高的商业价值。对于创业家而言,只有那些能够带来现实的商业价值的科学技术才具有创业前景。

其次,高技术不会自动形成现实生产力。因为,高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须通过具体的“企业活动”尤其是“创业活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才能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与社会需求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三,科学技术的运行规律不同于创业与创业投资的运行规律。创业和创业投资,由于它本质上是商业性的,只能通过市场方式运作。而高技术研究开发、高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虽然都是与有商业前景的高技术研究成果相联系的,但它们并不必然地依托于“创业活动”。

创业投资体制为何必须以创业为基点?

创业投资体制建设之所以必须“创业”为基点,是因为创业投资体制建设的最终动力来源于创业,根本宗旨离不开支持创业,实际动作必须适应于创业的特点。

首先,充满生机的创业活动是创业投资的动力源泉。

其次,如果撇开一个个具体的产品的创业型企业及其生机盎然的创业活动,创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则必然成为“无木之林,无源之水”。因此,脱离“支持创业”来谈创业投资体制建设,创业投资体制便会失去它的立足点,成为空中楼阁。

最后,由于创业投资,就其本质而言,则是创业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创业投资只有与创业活动相结合,才能成其为现实的创业投资资本,并起到它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吴敬琏:体制比技术重要 篇4

竞争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才是技术创新基础性的条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无法使技术进步这个“创造性破坏”过程常规化和制度化。制度安排的作用重于技术自身, 只有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 最终建成创新型国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谈自主创新中的政府角色。

技术体制 篇5

根据县编委的安排和部署,我们下老屯乡组织了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部分农民参加的调研会,下发了调查问卷表,共有10名专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乡主要领导3人和2位农民参加。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问题

在调查中,乡镇主要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的建议是向乡镇派出农业技术人员,主要是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归口领导和业务指导。因为原来的综合设置机构不适应乡镇的实际工作,农业技术人员在乡镇是属于技术部门,乡镇在业务上无法指导,也就是说非专业不能有效地指导专业技术,因此,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指导不力,所以领导建议还是专业对口,业务指导,才是有效发展农业技术的最好途径。在调查专业农业技术中,有10名技术人员参加了调研,他们中有一半以上要求继续采取综合设置的方法,因为编制在乡镇,有利于乡镇的直接管理,有利于直接服务农民,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不足的问题,他们常年坚持下乡、服务农民,没有相应的经费做保证,很难完成相应的技术推广项目。也有一部分专业

关于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调查报告

技术人员在机构设置上要求由县级向乡镇派出,即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和业务上的管理,又由乡镇政府负责指导和任务的部署。从调研中看,专业技术人员最不喜欢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因为那样即又能很好地发挥业务部门的作用,又不能依靠当地的乡情、民情去指导农民的技术推广。

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中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一是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说,几乎没有经费,给专业人员造成了很大经济负担,因此工作也很难开展;二是从整体上看,个别人员素质偏低,也不会很好地、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个别人认为机构设置不合理、专业指导不利。

在调研中,不论是乡镇领导、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建设能畅所欲言,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反映真实工作情况。使我们对此项工作得以认真的落实。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体制论纲 篇6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机构设置现状

1.电化教育与电教中心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中,电化教育真正获得迅速发展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年至现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期间中央和各省市的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各高校纷纷建立了电化教育工作机构——电教中心,并积极购置电教设备,开展电化教学。从此中国的电化教育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2.计算中心及网络中心等机构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校纷纷购置大批微型计算机建设起了计算机实验室。由于新型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面极宽,各系部专业都要开相应的课程,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需求量很大,学校为了统一管理和提高使用效率,将计算机实验室统一规划和建设,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计算中心(或计算机中心)。应当说,早期的计算机实验室或计算机中心的管理模式属于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中它归属于实验室系列管理,而当时电教中心已经是独立的管理模式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计算机将作为一种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所以计算中心和电教中心作为两个工作职能不同的机构而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不可能将计算机实验教学纳入到电化教学的范畴中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高校中的计算中心已经是不亚于电教中心的专门工作机构,完成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工作任务,其人员在规模上也超过了电教队伍,特点是队伍较年轻化,业务素质高,掌握计算机技术。

90年代中期以后,Internet异军突起,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了网络信息的时代。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高校,纷纷兴建自己的信息网络,校园网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首要议题。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建成,有些学校为了加强管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工作机构——网络中心。网络中心的队伍更加年轻,业务素质都很高,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今天,除了网络中心以外,有些高校还专门设置了CAI中心或多媒体教学中心等机构。都是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大力发展而产生的。

机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与教学中来,如多媒体教学以其卓越的多媒体教学功能,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而传统的视听教学则逐渐在萎缩,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电化教育的应用模式也呈现了多样化,特别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了。于是在学校中三个中心的工作内容逐渐接近,并且出现了工作范畴的交叉。电教中心申请建设多媒体教室搞多媒体教学,计算中心搞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要上多媒体教室;网络中心建设管理校园网,电教中心管理电视教学网,并且也要上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三个中心都在搞计算机CAI、多媒体课件,以及三个中心都要抢远程教学等等。于是。大家都在争现代教育技术的地盘,大唱“三国演义”。

多头管理以及工作范畴出现交叉,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准确地各负其责,很多事情大家都管又都不管。难以协调。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建设等方面也难于做到统一的、长远的规划,给相关职能部门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按三个中心的机构设置,并给予他们一个比较准确的工作定位的话,那么一般会理解为:电教中心管电化教学(仍然是常规视听媒体为主,并包括宣传教育工作),计算中心管计算机辅助教学(当然也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中心管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等等。显然,对电教中心的工作内容来说,比较常规、陈旧、需求逐渐萎缩,不利于发展,即使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难名副其实!

集中管理与职能定位

关于电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和范畴,电教理论界已争论很久,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方向是一致的,内容也是基本一致的,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更广泛一些,它包含了过去我们不曾注重的学习过程的设计等内容。现在看,不管是视听媒体也好,还是计算机媒体也好,或是信息媒体也好,它们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学媒体,都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就应该集中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麾下。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国家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骨干和导向的作用。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从机构调整人手,本着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避免“多中心、小而全”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状态下良性发展。将现有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中心、网络中心等机构撤销,合并重组为一个新的机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合并后的队伍趋向年轻化,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解决了过去电教队伍人员老化,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工作的合并,使得更多的人得到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有利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优胜劣汰。

新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该是具有管理职能的教学单位。其教学职能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推进教育与教学的现代化。管理职能是制定并执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学以及其他宣传教育如校内电台、电视台的管理等等。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

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须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否则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就会失去它的作用

和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构的工作任务也将围绕这个中心全面展开。

1.转变观念,将工作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界定的范畴规划今后的工作。要从过去只注重教学媒体技术的应用,转变到既注重媒体技术、又注重教学过程设计;要从过去单纯的教学服务型,转变到参与教学过程设计的教改型。具体说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与任课教师一道,参与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此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能否持续发展,其关键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现阶段加强队伍建设可采取培训和引进两种方式,主要是培训。培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方法、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软件设计技术等等。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的教学设计、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二是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引进,就是要引进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理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队伍。

3.大力加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

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继续巩固电教常规媒体的阵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长处。这样就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大力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软件建设

软件包括电教音像教材和计算机CM、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近年来,传统的音像教材逐渐向课堂上插播用的音像教材。并向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制作工作一定要抓起来,并且需要建立一个擅长于开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工作队伍,共同开发教学课件,以便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

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发展的需要。

太原区域技术市场体制创新研究 篇7

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目前我国每年有3万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通过国家登记的科技成果达到60万项, 但能转化为批量生产的仅占10%, 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5%,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在60%~80%以上。

技术经纪人就是一道架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技术市场中, 技术经纪人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虽然技术经纪人发展已有近10年的历史, 但专业人才仍十分匮乏, 取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技术经纪人”资格证书的人, 还不到全部从业人员的10%。在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中, 真正从事科技评估、法律咨询、审计、仲裁、风险投资等业务的机构太少;要缺少既懂技术, 又懂法律, 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为例, 截止2007年底, 仅有持证技术经纪人1 265人, 执业人员仅35人,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2012年技术合同交易达到1 500亿元。

2012年, 上海市为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出台了《上海市促进技术经纪发展实施办法 (试行) 》, 成立了上海技术经纪事务所, 设立了技术经纪专业委员会, 开通了上海技术经纪公共服务网, 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经纪市场的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发展, 执业技术经纪人已有1 000余人, 技术经纪机构已经发展到了50余家, 2012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88亿元。

山西省2012年也开展了技术经纪人培训, 154人取得了技术经纪人资格, 但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刚刚起步, 亟待加强。技术经纪人发展滞后, 直接造成技术市场交易低迷, 2011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为45亿元, 2012年为80亿元,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排名第六位。

太原市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技术合同登记量和技术交易额逐年增加, 显示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其次是通过税收优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引进技术的积极性, 技术市场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 目前的太原市技术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技术市场的市场要素配置不全。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主要由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方按照产品交易的简单方式进行, 缺少技术经纪人的中介服务, 常忽略了成果评价、技术生命周期评估、市场评估、可行性风险评估、进场技术交易等重要技术交易的环节, 存在很大的短期性, 追求的是短期受益。

没有完善的技术交易平台。没有形成有型的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信息平台。近年来, 太原市科技局注重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建设, 投资建设了技术转移大厦和技术转移促进服务平台, 还需要继续完善服务功能, 坚持市场驱动, 配置技术交易的市场要素, 尽快具备技术交易功能和网上技术交易功能。

中介力量薄弱。以中介咨询、服务为主的技术中介机构发展迟滞, 缺乏有效的全方位服务, 科技成果大都还是直接贸易, 技术市场的中介作用没充分发挥, 技术经纪人的队伍也比较年轻, 缺少既懂技术, 又懂法律, 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技术经纪人兼职的多, 专职的少, 真正以技术经纪为主业的更少;从事初级、单一的中介业务较多, 参与系统深入的业务较少。

不规范的技术交易, 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在技术交易活动中, 许多民营资本在参与高技术成果交易活动中, 由于采用传统生产资料的交易方式, 造成买入的高技术成果不能落地转化, 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也挫伤了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如, 太原市某企业与国内某研究所签订的《新型金属散热器的开发》技术开发合同, 有效期20年。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为500万元。向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方案、产业化设计图纸, 原材料及零部件标准, 制定出详细的企业产品标准, 实用化样机。技术交易完成后, 却遇到了生产流程、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等诸多技术难题, 产品推向市场遥遥无期。场外交易造成前期调研、技术评估、市场调查等研究不深入, 是造成项目进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技术市场的作用日益为市场所认识, 更多的技术产权和创业资本将会进入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的发展仍需完善, 水平亟待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 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促进太原技术市场体制创新的措施

建立太原技术经纪人中心。为了促进技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依据山西省政府《关于加强山西省科技咨询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试行) 》和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山西省技术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太原市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 借鉴上海、北京等技术市场发展市场化水平比较高端的地区经验, 建立太原市技术经纪人中心, 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公司以及其他技术经纪组织, 加强对技术经纪机构的管理;组织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 引导和支持技术咨询、中介、经纪和交易活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汇集技术创新要素和促进信息交流的信息交互技术, 实现网上技术交易服务功能, 为建立技术交易所, 活跃全市技术市场, 促进技术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构筑技术中介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土壤。

在太原市科技局的领导下, 太原技术经纪人中心由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负责组织, 接受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业务工作指导, 中心设在太原高新区技术转移大厦, 依托太原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条件, 开展技术经纪工作。

拓展技术合同登记网络。技术合同登记是落实国家促进技术市场优惠政策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各地政府都高度重视, 北京市建立了技术合同登记网络, 设立登记点49个, 覆盖全市各县区和科技园区, 在重点行业及技术经纪机构也设立了登记点。2010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 500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达40.4%。

太原市技术合同登记点为4家, 各县市区均未设立登记点, 技术经纪机构作为技术市场活动的重要角色, 也未能参与到这项重要的工作中来。所以太原市要加快技术合同登记网络的建设, 在各县区、园区和重点行业建立登记点, 要开展技术经纪机构设立登记点的试点工作, 发挥执业技术经纪人的市场经纪能力, 把技术合同登记工作延伸到技术创新的各个领域, 把科技政策落实到基层。同时, 开展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咨询、专利许可合同的规范管理工作。

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示范基地为契机, 在开展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创新驿站站点、现代服务业示范企业的基础上, 开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太原)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服务模式, 汇集科技资源, 按照产业链, 营造创新链, 配置信息链。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的资源配置要求, 研发网络平台功能模块, 设置相应的科技服务功能区, 吸引社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进场开展服务活动, 探索适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线上技术市场与线下技术市场相配合的业务模式, 实现协同创新流程再造, 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成果转化的政策、技术、业务和市场环境。通过线上交互, 线下服务, 促进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为技术经纪的市场活动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网络技术支持。

按照挖掘企业科技需求、筛选科技成果项目及人才、科技成果发布、科技成果对接、科技成果洽谈、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环节, 开发科技服务内容, 建立业务流程, 开发网络服务功能模块, 重点开发科技成果网络对接交易模块。依托网络交互通信技术组件, 由技术经纪人引导召集成果技术需求双方, 由网络群组技术模块通知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利事务所、评估事务所、融投资机构等第三方在约定时间内, 企业不出公司门、专家不出实验室、第三方平台在线服务, 实现三方在线洽谈对接。

利用跨区域专业化评估资源以及网络结算系统, 建设“网上展示、评估、寻价、交易、结算平台”, 通过线上交互、线下服务, 促进各类科技成果在太原市应用转化及产业化。

促进太原技术市场体制创新的政策保障

设立区域性技术经纪发展资金。上海率先实施“上海市技术经纪促进资金”后, 取得良好的成效, 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地区技术经纪工作。因此建议市级科技计划设立区域性技术经纪发展基金, 对社会力量开办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技术经纪公司以及其他技术经纪组织予以扶持, 对技术经纪活动予以资助, 特别鼓励跨区域从事异地技术经纪业务, 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技术交易成功率。

强化技术经纪监管力度。科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市场监管层, 应对技术经纪机构和技术经纪人的资质认证、行为规范、执行操守等各方面进行定期检查, 并形成制度, 规范技术经纪的行为, 推动建立技术经纪的信用体系和技术经纪机构的信誉评价体系, 从而增强技术经纪队伍的整体水平, 使技术经纪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技术体制 篇8

一、评价的内容

新课改的精髓之一是把原来的“双基”目标变成“三维”目标, 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那学生一堂课学得怎么样?如何去评价呢?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数据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所以,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订一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表, 这个量化表可以根据三维目标而展开。

(一) 知识与技能

我们可以针对这一方面指定一些评价项目, 比如我们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中, 就可以制订这样的评价项目:熟练利用Microsoft Excel表格进行计算, 计算采用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函数法, 这部分可以给它付上10分;方法学会一种分别记5分, 熟练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 排序、筛选、分类汇总, 这部分可以付上14分 (排序4分、筛选4分、分类汇总6分) ;对表格数据进行图形化表示, 可以付上8分。

(二) 过程与方法

现在很多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只是做到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 所以课堂就显得很空洞, 有的时候是为了教而教, 学生也就为了学而学。其实, 课堂的学生参与度也非常的重要。比如, 我们在学习“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时, 学习完操作方法后, 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 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 撰写网上购买高中生学习用计算机的具体方案。内容包括:拟购买计算机的品牌和型号, 其主要技术指标的选择理由, 售后服务的承诺和可行性, 网络销售商及价格, 付款与交货方式等。”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 显然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 所以一堂课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很重要。我们可以制订这样的评价项目: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参与你们小组的合作了吗?合作了付上5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提供了哪些方案?提供一个付上3分;你在小组中发现了几个效率高的方案?发现一个付上3分;通过这些方案高效找到需要的资源了吗?找到了付上4分;你们小组在一节可中完成任务了吗?完成了小组成员付上10分, 其余的根据完成的进度付上不同的分值;你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请教老师了吗?请教了付上5分。有了这些数据的评价, 学生的合作明明白白, 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会有不同的反映, 这时候教师就要学会科学地评价学生, 保护学生的个性, 虽然各有差异, 但是我们也可以制订具体的评价项目进行量化。比如, 我们在进行“高二学业水平复习”的时候, 学生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这时我们就可以制订一些项目:上课过程中主动举手回答的可以付上5分;主动演示操作的可以付上10分;操作练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帮组其他同学克服困难的付上10分;能够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的付上8分;等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建立一些竞争的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促发他们相互帮助,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有了这些具体的评价措施,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但是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是否合理也十分重要。怎么去评价更科学, 我认为可以采用多种评价结合的方式。

(一)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 从而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改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改进, 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历程进行规划。

(二) 学生互评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能不太容易发现,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质疑, 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被评价的学生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具有权威性和针对性,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 这样评价就更加人性化、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 评价的时候可以借助于网络数据库快速高效的评价和统计。

三、评价的反思

教学行为的有效与否必须得到深入的实践才能获知, 而有效性的提升和改善都必须经过认真、深入的反思。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行为也应该得到反思, 比如反思教学评价的预设和实际课堂的操作之间是否协调、是否合理科学等,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反思的, 通过反思总结, 改正不足, 再去实践, 形成反思与实践循环式提升。

技术体制 篇9

关键词:传媒体制,媒介融合,数字技术

一、媒介融合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媒体依托强大技术优势而呈现出的裂变式发展态势,促使媒体融合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迈进。然而,由于现有传媒体制的缺陷和传播技术的局限,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并没有真正显示其强大的优势。同时,受传统媒体体制管理方式的掣肘,“互联网+”媒介融合的优势并未凸显出来,传统媒体仍是形“融”而神未“融”。

二、传媒体制的现状

制度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是体制的原则或本质的规定。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现实存在形式。传媒体制对媒介融合技术层面的影响一直存在。

俞国明认为,传媒体制就是国家管理传媒业的规范体系。实质上是对传媒行业的一种规定性。我国的传媒体制在宏观层面上是指国家对传媒行业和传媒组织机构设置的根本组织制度,社会制度决策者围绕媒体展开的资源再分配、管理机制再建构、运行结构再定位;在中观层面,则是指整个传媒市场与传媒企事业单位的结构状况与相互关系;在微观层面,指的是媒体组织为谋求长期发展或出于自律自尊,自发形成或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媒介共识。

三、传媒体制对于媒介融合技术层面的影响

传播技术发展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重要推动力,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流技术体系与媒介形态发展呈现对应关系。而媒介融合正是数字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形态变革。

相对其他领域的改革而言,我国的传媒经营体制改革是谨慎的。这主要是因为已有改革是意识形态安全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一种均衡。新近的数字技术革命和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媒介融合使我们必须重新检视传媒经营体制改革进程。

(一)技术服务于体制需求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曾提到,“机制与体制是技术创新当中最核心的一个要素,对中国传统媒体来说,体制的创新是制约真正媒介融合最核心的要素”。体制之于媒介融合技术,一方面有助于传媒业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是制约了传媒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媒介融合,涉及部门多,利益关联复杂,对于新的技术、体制更多的是谨慎的态度,而非开放。

(二)体制对于媒介融合技术的影响

第一,体制是固化的,技术是变化的,固化的体制难以适应变化的技术,这是一对天然矛盾。这是表象的影响。传统媒介的典型特征是纵向一体化的。目前中国的三网融合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布局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从公众对它的认知程度、业界对它的认可程度,以及电信、广电行业对其的投入程度来看,并不尽如人意。

第二,技术有冲破体制藩篱的天然动力,而体制有压制技术的天然需求。新近的技术革命打破了传统媒介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三大产业在三个主要环节不断趋于融合。近几年兴起的社会化媒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开始与三网融合的技术形成交叉渗透,这几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合力,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或“重新定向”。三网融合试点结束并转入全面推广阶段后,各利益方博弈仍处于高峰阶段,三网融合依然处于步履沉重、产业疏散的状态。之所以出现如今的被动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OTT的兴起打破了原来三网融合的格局,矛盾的焦点已从电信与广电业务的相互进入与融合,转化为以新兴的OTT为代表的互联网开放式信息化应用的挑战,而这正是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国家宽带战略的主因之一。由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国家宽带战略,因此可以说三网融合的攻坚战才刚刚拉开帷幕。

第三,习近平指出,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国家整个信息体制对网络信息的内容管理,对美剧动漫的管理,除了涉及版权内容分级的问题,还深刻地影响了媒介融合技术的创新。现有体制在外来信息流通道路上拉上阀门,而国内的优质内容生产滞后。使用技术屏蔽相对优质的争议内容后,却没有相当水平的作品补位。对于体制,融合首先意味着既有格局的打破、资源的再分配,其次才会看到它的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要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就要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要整合相关机构,完善机构功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真正实现,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只有体制创新,才能创造媒介融合的有利环境,适应新媒体融合的实际需要,才能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数字技术、多媒体传播、多元交互等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取得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9):130.

[2]雷羽.媒体融合之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2012(5):156.

[3]李晓云.媒介生态与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垄断批判[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0-74.

技术体制 篇10

1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 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 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 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 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 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 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 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 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 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 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 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 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 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 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 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 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 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 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 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 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 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 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 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 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 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 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 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 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 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 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 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 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 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 属基层事业单位, 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 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 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 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 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 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 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 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 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属事业单位编制, 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代理式管理, 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 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 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 其他人事代理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 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 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 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 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 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 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 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 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 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 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 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我国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体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工作机制运行不灵活、人员队伍结构不理想等问题, 地方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予以调整和优化, 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发展。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陈公贤, 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6) :20-22.

[2]李安宁, 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 (5) :1-4, 16.

[3]曾庆鸿.论贵州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J].基层农技推广, 2014 (10) :1-3.

[4]代丽云.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13 (12) :61, 72.

技术体制 篇11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创新;体制;改革;策略

1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运行所存在的问题

1.1 主体重视和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目前,许多基层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管理,实行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的制度,另外,相关的部门也没有各司其职的负责兽医工作责任的管理体系,落实好其相关工作的任务。还有就是领导的关注度不够:首先就是畜牧部门的领导自身的认识不足,其主要是害怕改革会影响到原先的规费制度以及工资套改的制度等;其次就是相关的部门领导对于畜牧兽医事业的了解与理解不充足,在认识上的高度也不够,因此缺乏了相应的协调配合。

1.2 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虽然国家对于畜牧兽医行业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重视度,但是基层的畜牧兽医体制对于改革的管理制度是比较落后的。目前来说,依然存在着管理机构缺失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畜牧兽医管理机构分散现象的发生,使其管理的职责不是很清楚,最终会导致运行的机制以及管理体制弊端的发生。当前,基层的畜牧兽医管理机构一般是隶属于多个部门,实行的是多方面共同管理的政策,这样就会导致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现象的发生,运行过程中发生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使工作的效率降低,使其改革的速度降低。

1.3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以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能够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促进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在很多层面上还存在着法律的空白,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制约了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

1.4 基层认识有偏差

基层中大多将兽医管理体制理解为“全保”和“全包”,不理解改革分两步走的工作部署原因,以及淡化“机构职能划分,人员合理分流”的制度设计,“全保、全包的基层兽医体制改革使基层感到改革并没有达到他们的意愿,并不积极推行新的改革制度,因此反而妨碍了改革工作进程。笔者认为,基层兽医站应单列并垂直管理。

2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策略

2.1 强化责任意识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应该加强畜牧兽医行业执法的力度,全面做好检疫的工作,这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畜牧兽医行业的综合发展,确保动物卫生以及动物产品质量的安全标准,这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科学合理的配置管理机构

首先要夯实独立的机构管理制度,规范其挂靠机构,尽量的减少挂靠机构,使其独立的进行运转。另外还要协调和联合各个工作部门,使其团结协作,相互制约依靠,使其在实行过程中更加的顺畅,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依照相关管理制度对其责任进行追究。此外,还要明确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促使行业的良性发展。

2.3 增强畜牧兽医的执法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部门之间联合抓好行业的管理规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找到法律法规没能制约的地方,再制定出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使行业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另外,还要有明确分工,进行有效的创新措施,更加有效地控制住动物疫情,加强基层免疫力度,有基层的干部带头进行相关制度的实施,增强预测疫情的能力,及时发现疫情,以便于管理。

2.4 在稳定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完善

基层兽医服务站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目前较为完善的市县乡村4级服务网络。他们常年在没有经费、设备简陋、收入低微的条件下钻牛棚、爬猪圈、打防疫针、搞检疫、看病行医,他们在防疫灭病、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畜产品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这样一支队伍目前是否应该彻底取消?我国目前占80%以上的散养方式能否在短时间内消失?目前基层牧医队伍确实弊端很多,尤其是在苏鲁豫皖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基层站机构臃肿,不进行改革肯定不行。但改革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稳定,必须在稳定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完善 。

3 總结

技术体制 篇12

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的资金电子交易日益频繁,避免信息伪造和欺骗的现象的发生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另外,在计算机通信系统中,维护电子文档的安全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而且特别敏感的问题[]。因此,为了保护信息的安全,数字签名技术应运而生,开始慢慢解决安全的问题。

目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办公效率,电子银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开始在政府和市场的各行各业大范围的发展起来,数字签名作为一种法律承认的,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抗否定性的一种信息安全技术,在安全、高效的利用网络进行办公或盈利的时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将接下来简单介绍数字签名的概念及实现原理,阐述利用RSA算法实现数字签名的RSA技术原理。技术原理。

2 数字签名技术概述

2.1 数字签名概念

数字签名是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典型应用[]。数字签名的应用过程是,数据源发送方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进行校验,或对其他与数据内容有关的变量进行加密处理,完成对数据的合法“签名”;数据接收方利用对方的公钥来解读收到的“数字签名”,并将解读结果用于对数据完整性的检验,以确认签名的合法性。

只有信息的发送者才能产生数字签名,别人是无法伪造的,数字签名也是对发送者发送信息真实性的一个证明。数字签名可以定义为:数字签名是附加在数据单元上的数据,或是对数据单元的密码更换,这种改动允许接收者来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其他人伪造[]。

2.2 数字签名原理

数字签名是解决网络通信中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实现电子文档的辨认和验证,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私有性、不可抵赖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1]。为了实现网络中身份识别和鉴定等功能,数字签名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发送者发出签名的消息后,不能否认;

2)接收者能够确认或证实发送者的签名;

3)任何人都不能伪造或更改签名。

4)第三方可确认收发双方之间的消息传送,但不能伪造传送的过程。

一个典型的数字签名体系必须包含签名算法和验证算法两部分,要满足上述四点要求,数字签名体系还要满足以下两条基本假设:签名密钥是安全可靠的,只有其拥有者才能使用;签名密钥的使用是生成数字签名的唯一途径。

3 RSA算法实现数字签名的原理

一般情况下,实现数字签名的方法有三种[2]:单项散列函数签名(HASH)、对称密钥系统签名、非对称密钥系统签名。其中单项散列函数签名和对称密钥系统签名在保存密钥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用非对称密钥算法进行数字签名的方式就被广泛的运用[2]。

3.1 RSA算法

RSA算法(公钥加密算法),是Rivest,Shamir和Adleman在1978年提出的,是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开密钥算法,既能加密也能用作数字签名[],是一种“由已知加密密钥推出解密密钥,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密码体制。

作为最著名的非对称密钥算法之一,其利用两个大质数与被加密原文相乘产生的积来进行加密和解密[],一个用于加密数据, 一个用于解密数据,这两个质数不管哪一个与被加密的原文相乘,都可由另一个质数相乘来解密。但是,想要用这个乘积求出另一个质数,则需要进行分解大数的质因子,如果数小还可以分解,如果选用的质数足够大,这种求解几乎求不出来,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安全。

在应用的使用中,每个用户都保存一对密钥,即私钥(PriK)和公钥(PubK)。私钥利用私密的安全介质保密存储,不会泄露给任何外人,但公钥便可公开发表,一般存放在公共服务器上供人查询。

3.2 RSA算法实现数字签名的原理

RSA算法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用的是公钥加密,私钥解密。当发送方和接收方通信时发送方用接收方的公钥对原文加密,接收方收到密文后,用私钥进行解密。由于外人不拥有与加密公钥所对应的私钥,因此,外人是无法解密的。

具体实现步骤[2]:首先发送方利用HASH算法对文件M求出散列值,即数字摘要H,然后利用公钥对数字摘要进行加密生成数字签名C,最后发送方将M和C一起发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文件M1和数字签名C1,然后利用HASH函数对M1求出散列值,即数字摘要H1,利用接收方的私钥对数字签名C1进行解密得到数字摘要H2,再比较H1和H2。如果结果相同,则说明在传输中文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文件确实是由发送者所发。其流程如图1所示。

以上流程完成了数字签名的功能,包括防篡改和防抵赖等。如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HASH算法有“原文有任何改动, HASH值就会发生剧烈变化”的特点,那么H1和H2就会不同;如果发送者否定文件是他发的,那么根据RSA算法的另一个特点:分解一个大数的质因子特别难,如果选用的质数足够大,就几乎无解,用发送方的公钥是解密不了用其他人的私钥加密的秘文的。因此,此种方法比较安全。

4 基于RSA算法的数字签名的应用及前景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通信安全成为一大问题,而数字签名机制正好可以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包括一对一安全通信和多人签名等方面,一对一安全通信方式只允许制定的接收方阅读发送方发送的信息,保证了网络通信的安全,多人签名则需要多个人签署同一份文件,扩展了数字签名的应用[]。

基于RSA算法的数字签名,在2000年的第六届国际密码学会议上被推荐为公钥密码系统的加密算法之一[],对于将来信息的加密、生成和验证数字签名的工具还有待完善,只有用SSL(安全套接层)建立安全连接的Web浏览器,才会经常使用数字签名,公司要对员工进行行为规范,就要建立广泛协作机制来支持数字签名,确保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才能保证在线商业的安全交易。

数字签名作为一种信息加密和安全传送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涉及的关键技术也很多,并且很多新的协议,如网上交易安全协议SSL、SET协议都会涉及到数字签名,因此数字签名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人们的首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5 结束语

上一篇:肝内胆管狭窄下一篇:专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