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2024-10-0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共11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提出了()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④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市场主体中最基本的是()

A.企业B.家庭

C.个人D.政府

4.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

A.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B.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C.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D.在宏观调控下,让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

5.对国家宏观调控认识正确的是()

A.市场调节必须排斥国家宏观调控

B.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

C.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宏观调控

D.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6.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是()

A.培育合格的企业

B.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C.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D.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7.1993到1997年,我国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高增长,高通胀转变为“高增长、低通胀”,世界舆论认为我国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这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A.市场经济以宏观调控为基础

B.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C.低通胀以高增长为必要条件

D.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相辅相成的8.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是因为()

A.市场经济本身有固有的缺陷

B.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加强宏观调控能促进经济更好地运行

D.宏观调控能杜绝市场的各种弊端

9.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具备的特点是()

①统一、开放 ②竞争、有序 ③间接调控为主 ④政企分开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①②④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1.B 2.D 3.A 4.A 5.D 6.B 7.B 8.A 9.A 10.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2

一、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体制的税法税收的构想

(一)完善税收实体法,确保税收税法有法可依

对我国现行的税收实体法而言,需要通过完善其经济职能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虽然这并不是我国税收体制的一个工作重点,但是完善其体制的目的能够确保我国税法体制的完整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针对我国现行税收实体法完善的内容主要为:1.通过确定税收收入增长以及当前社会体制下的经济变化适应机制,有效缓解税收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过增强其能力来体现出我国税收的公平性。从而可以更好的满足全球经济化发展需求,也是促进我国税法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2.通过增值税改革来完成从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从某个层面上来分析,应该有效地扩大我国的征税范围,适当地针对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进行拓展。3.针对企业以及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实现企业所得税的“两法合一”。同时也还需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减扣措施,可以通过调整边际税率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4.增加新税种。这个环节中无论任何一种税种的调整与增加,需要具备国家法律效力。对于一些常见税种必须要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立法,制定相对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对于一些特殊的税种应该通过国家统一立法来给予法律效力,也可以通过委托立法的形式,由全国人大进行授权,再由相关部门来制定相对应的税收条例,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税收税法有法可依。

(二)修订刑法典中涉税规定

现行刑法典中已经有效指明了涉税犯罪的法律法规,但在其相应的法律法规中依然不够健全。相关的司法解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修订刑法典中涉税规定,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税法税收更加适应我国社会体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调整,尽可能不采用自由刑,应该取消死刑。同时还应该针对财产刑进行大力宣传,适当地针对涉税犯罪增加资格型。其次,打破传统对司法解释产生依赖的思想,明确刑法中税收征管罪条款内容,对于一些含糊不清的内容应该进行及时调整。然后,针对抗税罪进行重新认定,应该对其罪型进行划分,即暴力与非暴力抗税罪。最后,针对现行的偷税罪标准进行调整。修订按偷税比例来划定刑罚标准的规定,修订为按偷税数额来确定刑罚标准。

二、完善国内税收法律体系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协调性的提高

协调性作为系统有效率的基本保障。法与经济的结合是税法,涉及到国家、纳税人、政府等各方主体的利益,所以,对协调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协调性分为好多个层次:不但包括法律形式与税法经济内容之间的协调,而且也包括税法与国家掌握的其他宏观手段间的协调;不但包括税法在内的各单位间税法的协调,而且也包括税法与其他法律间的协调。从建设税法上来讲,应该将税法放在整个法律体系框架中研究,其优势在于如下几点:首先,有利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利用法学研究方法,充分吸收法学研究成果,提升税收立法水平;其次,有助于掌握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税法所扮演的角色,强化税法和整个法律体系间的联系;再次,有助于提高税法和法律间的融合度,科学有效的使用某些规范,对税法进行简化。因此,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研究税法,可以成为税收立法的主要思想方法。

(二)加强可操作性

当前我国法的主要不足在于可操作性差。税法与其他法律对比而言,其操作性非常差,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在于立法者借口税法要以高度的、统一的原则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而必须要降低税法的操作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由随意的解释税法,便于税法机关执法。税法可操作性能差,法的评价与指引作用很难发挥,税收法律主义与公平主义势必很难以落实好和执行好,影响了税法的威信,势必破坏了税法的稳定性。因此,从我国建设税法的真实状况来讲,必须要加强税法的可操作性,这是衡量税法建设效果的重要标准,可见强化税法可操行,应当是我国税法体系健全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强化程序性

法律体系程序性规则是否完善,一般都被视为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没有完善的法定程序,就没有办法保证法律的实际效率与公平公正。从立法到行政执法中,我国税法都忽略了程序性规则的关键性,这是我国税法的主要缺点。所以,将来的税法基本法与税收征管法身上肩负着很大的职责,用上文的话来讲,增强税法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健全我国税法体系的另一个重大目标,唯有实现一个个目标,才能确保我国税法的真正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最短的时间内健全国内现行税法并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税法体系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从多方面上而言,这不但是构建起公共财政体制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保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我们立法者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执法者、中介机构和纳税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尽早完善我国现行税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复杂性以及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税收立法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从目前税法体制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与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关键词:税法,税收,机制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源.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中国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6(23).

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 篇3

关键词:经济体制;企业发展;运行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不置可否,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的社会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支撑,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完善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高度重视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相关概念阐述

企业的经济体制是指在某一企业中,建立根据体制内容执行相关经济项目的全部机制的总称,也可以解释为企业经济制度的各种体现形式,企业经济体制包含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实际上是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主要功能表现为,明确企业的经济运行范围,协调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相关的行为准则,对企业领导人不符合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各类行为及时进行约束,起到激励作用,建立企业发展经济运行体制是当务之急。

二、通过观念的转变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一)转变企业价值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中知识的重要价值。当前企业创造财富不仅仅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高品质的原材料,而在于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知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知识的有用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得到充分的体现,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和科学是建立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根本。

(二)转变人员管理和竞争观念

处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的人员管理观念如果还未从传统观念转变过来的话,既不利于企业经济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管理开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来重视人才的潜能,注重专业技能的挖掘与培养。基层的一线劳动者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人独大的竞争目标已不再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境界,现代企业应该要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形成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双赢的竞争理念,经历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运行体制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任何企业建立以及發展的目标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所以企业在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时也要将可持续性,阶段性的发展特征考虑其中,构建阶梯式的体制,企业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种,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可在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中充分体现。

三、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要素

(一)企业管理者思维方式

体制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向,所以建立的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依靠管理者超前的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者总是针对一件事情,往一个方向不遗余力的努力着,但是得到的效果不一定是最佳的。例如改进产品质量,企业管理者关注的点主要集中在更改目标业绩以及提升生产技术,经常忽视是否更加符合客户需要,管理者在建立经济运行发展体制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客户的需求。

(二)建立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注意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制胜法宝,体制的创新,为企业自身其他各类管理活动提供肥沃的土壤,进而使各类管理活动有效进行。对于企业经济发展而言,发展运行体制迫在眉睫,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经济创新体制,尽管拥有丰富的生产设备资源,但是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创新包括企业知识架构的创新,权利和义务的明确划分创新,以及运行规则制定的创新。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务必保证创新精神,但是要注意发扬创新精神的同时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有效建立可以保证员工对工作投入更多积极的工作热情,为企业经济不断发展创造条件。

(三)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需要注意各项制度的改革

经济发展运行体制必须包含企业生产技术提升的管理制度。明确产权责任才能使得拥有产权的个体更加明确区分企业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注意在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中激励机制的融合,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所得直接与企业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其进行技术改造,将企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是为了跟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企业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将市场的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使得企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机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感受到压力,才会有努力建立企业自身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是企业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占有优势地位的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一定要着眼于企业实际的运行状况,积极探索具备企业自身特色的经济体制,要求管理者开拓思路,积极进取,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断挖掘企业自身优势,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

四、结语

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舞台的不断扩大,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与世界上的企业竞争,务必要保证自身体制方面的完善,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是符合中国企业立足国际经济的舞台的时代需求。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是企业管理的需求。不可否认,现如今中国企业的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例如,企业领导一言堂的现象数不胜数,管理者拍脑袋决定企业各类事宜,导致企业处于制度混乱,任何事情的决定全凭领导一句话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能脚踏实地的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做出巨大贡献,企业必须要认识到建立经济发展运行体制的重要性,并且保证体制在企业管理中有效运用,保证企业在经济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何俣婷.论企业经济发展与创新[J].商情,2012(42).

[2]许家林,徐荣.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演变与现实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赋予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以特有的经济内涵;同时,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也要以一般社会道德意义上的信用为依托。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机制缺损,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因而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道德是人们的自身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和规范,是社会公认并倡导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习惯。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可以对社会经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社会自律机制。信用关系是产权制度的延伸,明晰产权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前提。产权明晰,可以使经济主体意识到只有讲信用、积信誉,才能保证自身长远利益的实现,由此增强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济主体间的产权关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体系可以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提供代表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保障。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以用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可以通过防范和惩治经济主体的不当行为,保证社会信用体系的有效运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以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有效的失信慑止机制;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增加国内信用机构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以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加强产权制度建设。产权制度建设要遵循两条原则,其一是有效性,其二是经济性。有效性要求产权制度必须被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遵从,经济性则是指产权制度建设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制定及维护它的成本。(二)重视实行严格责任。法律与利益的矛盾,可以归结为安全与灵活的矛盾。商事活动虽要求灵活、迅捷,但如离开了交易的安全性,此种灵活和迅捷也就丧失了意义。因此,维护交易安全构成商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商法上对于交易安全之维护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于商事交易条件采取严格责任主义之统制。严格责任主义,即从事商事交易行为的人应承担的责任更为严格。(三)建立信用信息查询与披露制度。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事信用同样呈现出高度信息化和公示化的特征。信用信息的量化和公开,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便利,有效地降低和削弱了市场交易风险,顺应了现代商业高效、快捷、安全的需要。首先,信息的量化为信用的快速传递、识别和判定提供了条件。其次,信用量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商事信用信息对他人的公开的过程,信用信息的公开,意味着商事信用信息已不再是他人不能问津纯粹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再次,信用信息的公示既是信用信息量化的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四)国家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由政府牵头指导,然后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这项工程应该也必须落在政府身上。政府就是要解决和承担社会性、系统性,一个单位和一个群体及个人不能解决的事情。由政府牵头,但并不一定必须由政府具体运作。在政府牵头下,必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委托和指定一些中介公司操作。而这些中介公司必须是独立法人,最好是民营企业或者股份制企业。政府在指定和委托时,在一个地区最好不要只委托一家中介公司,而要委托至少两家以上公司。若委托一家公司就容易形成垄断,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5

邓崎琳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性、纲领性文献。全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武钢上下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了武钢全面深化内部改革指导意见,共有二十余条改革举措,主要内容:一是企业内坚决去行政化,建立完全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及思想观念的束缚,国有企业还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痕迹,很多职工头脑里也残留着这些观念。所以,我们除了在思想上提高职工对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还将去行政化改革作为突破口。

譬如说总部机关,过去一个部门,一个部长两个副部长,下面还有处和处长,与政府一样。以后部门里就是总经理、副总经理然后下面是主管。总部重点管住战略性的项目,把资金、财务管住,把影响企业发展的产业方向把住,把公司的风险防范管住。过去在钢铁主业里,一个冷轧总厂,有四个分厂。总厂对分厂、分厂对车间、车间再对班组,四五层。所以,这次改革就把分厂拿掉,总厂机关直接对车间、班组。纵向内部信息沟通快,横向与市场也对接反应快,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精简高效的、为用户服务的、反应敏捷的一个体制机制。同时,薪酬分配也要市场化。要根据销售价格算出来一单产品多少钱。职工收入与效益完全挂钩。

我们要形成一个完全市场化的、以效益为中心的、以职工岗位的贡献大小、工作好坏与薪酬挂钩的体制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三中全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二是三项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用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升能降”。今后我们公司内部要搞一个人才市场,加强内部人才流动。让人才各尽所能,使用工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市场化。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领导人员竞争选拔机制和末位淘汰制度。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工效挂钩原则,做到“效益升、工资升,效益降、工资降”。

三是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武钢将在一两个二级公司逐步试点,发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管理层和员工持股,将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紧密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创新和改进党建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武钢以后要改进评选方式,推行“三评”: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将每名党员、各级组织的活力激发出来。几年来,我们一直推行直选党支部书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春节前,我们举办了“最美武钢人”的颁奖晚会,引起了职工和社会良好反响。这项活动是在全公司基层普通员工里评选坚守岗位、努力创新、尊老爱幼、大爱无疆的优秀职工,通过职工投票评选出十名最美武钢人,十个提名奖。这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一次有益尝试,效果非常好,激发了正能量,弘扬了真善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篇6

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针对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形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联系,那么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也是可行的。从而以“放权让利”为起点,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时候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别是认为市场和计划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方法,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好处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场调节不等于是资本主义,应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时市场经济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了,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扫清了道路。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内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制度”和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心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与行政机构在经营管理方面切断一切联系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竞争主体。(参考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P230;胡钧著;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动力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和稳定器。三个“体系”是:

一、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二、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完善的客观调控体系。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器。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公有制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公有制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共同发展。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决定了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存在,又在客观上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都会受到市场的调节。这样的分配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必须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进计划方法。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计划工作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推动政府角色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务必要将自己的经济角色定位在公共物品提供者、财产收入调节者、经济安全管理者、宏观经济调控者、市场秩序维护者、国内外市场培育者六个方面。

2.搞好宏观调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经济危机发生的基本要素。要避免危机发生,政府必须从规范市场,平衡供求,调整产业结构,改革金融体制,控制两极分化等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3.加快国有企业发展。市场经济不改变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只改变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必须纠正包括国有企业低效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退出论等片面观点,不断完善国有经济的结构、体制和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发挥出国有经济的优势。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改革已被提到核心位置。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严格界定各类财产权的归属;要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要推动产权交易,健全交易规则;要完善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各类财产权不受侵犯。

5.切实解决“三农”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法律对农民土地产权的保护,增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完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增强国家对农民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积极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6.加强法治建设。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改革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已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整体评价。要使经济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就必须用法治来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真正的集体主义,即是注重个人、完善集体的集体主义。必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的道德基础和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但我国诚信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7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健全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可动摇的目标。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机制, 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 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之一, 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的稳定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1978年, 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地作出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历史性抉择。从此, 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艰难探索。30年来, 正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上,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的大改善。然而,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特别是城乡分化和农村内部分化, 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约因素。2008年10月12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 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据统计, 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甚大。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为8696.55元,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为2829.02元, 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32.53%;甘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则为1855.49元, 是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1.34%, 是北京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32.41%, 是青海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总支出的85.16%, 居于全国末位 (见表1) 。因此,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实现小康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小康”一词最早源于《诗经》中:“民亦劳动止, 汔可小康。”《辞海》中对该词汇的解释是, “家庭生活比较宽裕, 可以安然度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宏伟奋斗目标, 从“解决温饱”, 到“更加宽裕”;从“总体小康”, 到“全面小康”……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 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飞跃。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 对农村实现小康问题作出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论述, 即到

注: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0年末, 总的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 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 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 精神生活比较充实, 居住环境改善, 健康水平提高, 公益事业发展, 社会治安良好。从衡量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标准看, 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包括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安全六个部分。收入差异则体现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程度, 物质生活富裕是小康的核心内容, 精神生活充足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标志, 人口素质提高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活环境改善是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保障系统完善是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小康建设从根本上来说, 就是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全面地提高农民素质, 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中国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者, 其中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村尤其不发达。2006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2005年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此外, 这份统计报告还介绍, 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4%, 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7.5%, 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 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覆盖率仅为8.2%, 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11.0%。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内,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 0.38。在我国农村小康建设总体指标趋优的情况下, 地区之间发展仍呈不均衡状态,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2005年东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为47.6%, 已经走完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的近一半的路程, 估计再过10年左右可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但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24.6%和1.3%, 等于刚刚起步[1]。

甘肃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比较低 (见表2) , 2006年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3105.77元, 不及东部地区的一半, 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见表3) 。2007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80, 不仅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而且也高于西部的许多省区。因此, 建立健全甘肃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注: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2008.10.19。

注: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3 维护地区稳定需要建立健全甘肃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不可能搞建设, 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都搞不成。开放不简单, 比开放更难的是改革, 必须有秩序地进行。所谓有秩序, 就是既大胆又慎重, 要及时总结经验, 稳步前进。如果没有秩序, 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 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 改革就搞不成了。[1]”又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 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那么, 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如何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 这一国情决定了要维护和保持国家稳定, 首先要维护农村稳定, 而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 中国的稳定不稳定, 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要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真正做到关心困难农民, 实现农民小康, 达到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就必须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来完成风险的有效分散和损失分摊, 实现城乡利益、地区利益、各民族利益的协调发展。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2006年底, 总人口为2606.25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 少数民族人口219.9万人。在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 此外还有38个少数民族成分, 其中, 东乡、裕固、保安是甘肃省特有的3个少数民族。由于地形、地理、气候、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都聚集在甘肃边远农村, 如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虽然同全国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农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现状, 导致城乡差别很大, 地区差别依然存在。这一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中, 如表4所示, 甘肃民族地区医院总数仅为全省的2.83%, 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注:数据来源:2007年甘肃统计年鉴。

如果得不到较好解决, 将对社会稳定团结构成相当大的压力,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在甘肃这个多民族的省份,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是各民族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总之, 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工业与城市,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滞后不仅缘于这一普遍的经济规律, 更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这种强大的人为的城乡社会保障鸿沟不断扩大, 不仅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障的完善, 也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因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建立健全甘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去年全国农村小康实现程度28.2%, 西部才刚起步[N/OL].news.sohu.com/2006-09-14/n245328542.shtm l.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改革 和谐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已经结束,在会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针对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措施。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始终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发展。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日益渗透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核心层次。它作为一种利益激励机制不断地激活各种经济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当今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也出现了竞争过度和竞争失范等不和谐现象。自由竞争作为经济运行体制中的一个方面,它在有效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它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的失衡、社会公平对效率的屈从等不和谐因素日益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呈现两极分化的势头

我国基尼系数己经从1995年的0.389上升到2002年的0.435。当前己达0.45-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0。在1985- 2003年的18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只有4.3%。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乃至同属公务员的不同中地位之间的收入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社会流动出现较强的排斥性障碍,劳工权益缺乏应有的经济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出现,既得利益阶层凭借其先前进入的“垄断优势”排斥新生力量的进入,出现了因阶层间隔阂引起的社会流动障碍。农民工进城大都只能干最脏最累的活,而作为最基层的劳动者却又常常被拖欠工资,即使有的农民工已能在城里购置房产,却仍受到多种排斥和歧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乃至研究生进入一些知名企业还只能获得相当于普通临时工的收入,扭曲的机制导致“读书无用”的惨淡现实,严重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的进步。

3、“唯利是图”的畸形利益驱动机制带来“竞争失范”并导致经济安全隐患丛生

“唯利是图”的畸形利益驱动机制带来“竞争失范”并导致经济安全隐患丛生,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获取更多利润,食品、医药行业都有企业不惜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坑害顾客;某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促进销售,不惜购买洋垃圾,致使本国厂商和消费者遭受无端损失;诸多煤炭企业也不顾生产安全,导致矿难事故频频发生,数以千百的矿厂员工死于非命。所有这些都严重引起民众的安全恐慌、诚信危机以及其他不良的社会心态和风气。

4、市场经济的过度竞争,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环境

市场竞争在给人们带来许多利益刺激与动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挑战和压力。过度竞争己导致许多人精神抑郁、心理失衡及社交障碍。于是,自暴自弃乃至自杀身亡的案例频频见诸报端;铤而走险、敲诈勒索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或者索性“离家出走”。据《首都医药》杂志和精神专科医院共同进行的一项精神健康调查显示,中年干部近半有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不健康倾向。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5、市场“竞争失范”严重影响社会事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规则在文化教育事业的过度延伸,成为竞争失范的一个重要表现,新闻媒体的过度市场化运作,由于缺少必要的诚信基础和监管程序,导致广告信息的失真、误传,有的甚至有意设陷欺诈;许多所谓的“民营企业”利用母体公司的国家资源赚取高额利润,造成明显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6、社会信用严重缺损,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体系残缺不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引起的诚信缺失,比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缺失更有害,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且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国家整顿市场秩序的努力,往往受到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行为的干扰,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7、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

对国有企业老职工的原有债务还未完全弥补,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的新机制不完善,突出问题是:覆盖面仍然狭窄,缴费率过高而影响覆盖面扩大;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不牢固,国家、单位和个人负担的比例不够合理,个人账户多是空账;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且不统一,管理成本过高。

二、产生的原因

当前市场经济运行中之所以出现诸多负面因素,可主要归因于“和谐机制的缺失”与“竞争机制的越轨”,必须加以纠正和协调。如果竞争机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利益机制”,那么和谐机制则主要强调为一种“责任机制”。因此必须构建一个规范主体责任、协调多方利益、均衡各方发展的和谐机制,引导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谐机制引导每个“经济人”在眼睛盯住经济利益的同时,肩上扛起应负的责任;使经济变革中产生诸多“新型老板”的同时一也能增加一大批“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体面雇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能够真正带动一大批人跟着富裕起来,从此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机制与局面。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体制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内在地包涵着制度文明建设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是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制度文明建设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建立和谐机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必须构建一个“和谐机制”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内在机制”,与自由竞争机制相互“对应”和“抗衡”,以约束和引导市场经济沿着和谐的轨道发展,实现最大多数人群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进程中必须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体制改革,重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落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落后。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农业的工业化、农村的城市化以及农民的大量减少和身份改变根本还在于市场化。其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隔离政策和对“三农”的歧视性政策。目前,在城乡发展程度、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城乡教育和保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在财政支出、资源配置、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人口迁徙、劳动力流动等方面,都必须实行城乡统筹,逐渐地但又是积极地取消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政策。

4、不断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构建和谐机制的关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政府必须由原来的经济活动主体向经济调控主体转变。一方面,政府作为直接生产经营者的身份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强化作为宏观经济规划与调控的职能。要克服那种完全否定经济计划的“一边倒”倾向,通过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必要的金融与财政税收等经济调节手段引导企业开发适合当今社会经济状况的各类产品满足社会主体消费者的需求。

5、加强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制化建设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经济运行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样一种分散化的竞争格局下,必然需要一系列法制规范,界定各自的产权界限,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各自的经济活动在一个“利己不损人”的规则框架下展开。引导各界群众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日标,解决所遇的利矛盾,使整个社会朝着“帕累托最优”的目标和谐发展。在通过经济法规明确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业准入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同时,要通过行政立法规范政府的公务权限和行为准则,确保公共资源真正服务于公众,而不被部分人员集团所侵吞。

6、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不同情弱者。而那些“弱者”和“眼泪”又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对此,必须构建与“竞争机制”相对应的“和谐机制”,对失业者给予资助,对弱势群体给子保护,使两种机制成为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整体,相互对应、相辅相成。如果说竞争机制的结果是“锦上添花”,那么和谐机制就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发挥“雪中送炭”的职能。我们在追求“锦上添花春满园”的同时也要做到“雪中送炭暖人间”。

四、结束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实践表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将有力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方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2]吕跃军: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大理学院学报,2007(5).

[3]蒋桂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9

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不同,中国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从根深蒂固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为了稳定社会环境,政府就必须对体制转轨的模式、着力点与突破口、速度与力度等问题进行战略设计来推进市场现代化改革。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少,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展开说即是两个过程的交汇:一是政府不断消解计划经济同志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合时宜的旧职能,其特点是收缩政府权限。二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针对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市场失灵”问题多而需要的干预。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深化政府经济职能改革的重要前提。任何行为本质上都是在人的观念指导下的产物,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是在人的观念支配下进行,因此观念转变在转轨进程中是根本前提。

例如让那种“重管理、轻服务”、“重事前管理、轻过程管理”的政府治理经济的传统理念让位于“重服务、轻管理”和“重事后监管,轻过程干预”的“服务性政府”的新理念。山东的“政府提速”就是其中生动一例。

“政府提速,让我一年少交了2400元的管理费。”山东“政府提速热线”开通后,济南市民李培阳第一个打进电话来,诉说了自己两年来的经历。

李培阳2000年开办了一个非盈利性的“老年择偶广场”。按说,他只要到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登记,不需要在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但在政府“提速令”下达之前的两年,他却不得不按照市中区工商分局的要求,到该局办理了营业执照,每年分别高达1200元的工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费令他头痛不已。今年3月,当他像往年一样到市中区工商分局办理新的营业执照时,被明确告知不需办理营业执照,撤消手续前后用了不到10分钟。“高了几十倍”的工作效率,令李培阳感到惊奇不已。另外,民政部门也告诉他,以后也不再收取管理费。曾为此苦恼了许久的李培阳对此表示“很满意,很满意”。

2.加强法制建设。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政府应重视借助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和环境。

今年6月29日,《政府采购法》施行后,“阳光采购”的概念不仅为更多公众所知,而且有了法律作为后盾。在我国政府采购规模逐年增长(今年预计达1000亿元)的同时,采购行为也纳入到严格的规范中去。

然而更多人关注的一部新法是《行政许可法》,因为不少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从一个地方调到另外一个地方工作,要跑一二十个政府部门,盖上一二十个红彤彤的公章,甚至包括跑一个叫“粮油办公室”的地方,虽然粮油票早已经成为历史。开

办一个企业则更麻烦,有人曾因此需要盖上100多个公章,跑上一两年„„《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行政许可法草案体现了严格限制政府行政审批权限的原则,”担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的应松年教授对记者说:“行政许可法————规范政府行政审批权限的法律————将是迄今为止对老百姓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它的出台将会从体制上影响政府机关„„”

3.政企分开、政务公开。广大百姓对审批权繁多和“暗箱操作”深恶痛绝。改

变这一损害政府形象的重要措施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彻底割断各级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关系。政府及其他各部门决不能稿任何形式的创收。政务公开是政企分开的必然体现。

同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要认识到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降低国有经济的比

重和退出竞争性行业,但是这只能逐步地进行,如果像俄罗斯和东欧那样迅速的“私有化”,在中国的政治条件下,恐怕首先是各级官员利用权力和知识信息优势,形成“权贵私有化”,结果是“官僚资本”垄断和政治极端腐败,从而导致社会**。

4.改革政绩评价机制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目前之所以出现了许多有违价值规

律的短期行为和反市场的行政措施,很大原因是“上级压力”和“政绩冲动”。

其中举个颇为普遍的例子——要转变政府的会议工作模式。开会是研究问题、交流意见、部署工作、发布信息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会议开得好,对沟通、宣传、部署工作有促进作用,如果将会议和现代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还可节省时、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但在现实中,各级政府的会议太多,时间太长,有时规模太大,会议方式太落后。它不仅浪费了台上台下与会人员的时间,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而且也浪费了财政经费,影响了合理的经常性支出。所以,有必要强调压缩政府会议,转变一般性会议模式, 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控制会议的制度。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政府的某些决策及其决策结果的公布,不一定要采取文山

会海的形式,而可以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和其他信息工具(电视、电话等)来进行。这既能提高政府决策和信息的透明度,加快人民知情的速度,又能降低行政工作的时空成本,减少费用开支,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政府的一般性行政行为受到广泛监督和约束,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政、司法腐败行为的发生。

简化政务工作程序,提高政务信息水平,使我们的政府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政

务管理能力的政府

现代政府管理要求决策科学化,而决策科学化主要依赖于人员、制度、决策程序和手段的现代化。这就要求在建立一个具有开放、创新、协同的政府体制的条件下,要求政府公务员队伍吸收更多的专家、知识分子,强化现有人员的培训、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改善政府决策程序,同时,也要求采用先进的办公方式,包括运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为此,我们要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打破政府内部门管理在时、空上的分割,使政务处理更为集约、快捷,建立一网式办公系统(政府机构各国职能部门的工作集中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内、外网的工作流程整合,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一体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与政府经济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得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相信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会逐步成为一个高效、廉洁、人民满意的政府。

汉语言文学1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10

(1)经营自主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2)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利益刺激功能。(2)自动导向功能。(3)优化资源配置功能。(4)调节供求功能。(5)优胜劣汰功能。(6)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7)传递信息功能。

3、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现实中存在着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非竞争性(2)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3)市场无法克服外部不经济。

(4)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信息和理性的不完备性。(5)市场难以克服失业、通货膨胀和市场失衡。(6)市场无法克服收入分配的非公平性。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5、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具有自觉性、诱导性、间接性、灵活性,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通常的做法是,政府运用工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实行劳动政策、物价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达到劳动平衡、产品平衡、货币平衡、财政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内外总供求平衡。

(2)法律手段。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市场经济运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和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法律手段具有超前性、普遍性、稳定性、强制

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积累,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使一切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行政手段。政府根据宏观调控目标,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社会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指令性、垂直性、无偿性、时间性,也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特别是遭遇重大灾害、经济危机、军事战争等紧急状态时,行政手段能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迅速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渡过难关。由于行政手段或多或少妨碍市场的基本功能,应当尽可能减少,只在必要时采用,但不能完全没有。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助性手段的作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题 篇11

一、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性质

首先, 幼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靠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

其次, 幼儿教育是非公益性服务。从经济学的观点看, 服务有两类:一类是公益性服务, 一类是商品性服务。教育服务是多层次的、分类别的。义务教育是公益性服务, 它的经费应以国家提供为主, 而幼儿教育, 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 很多都是自负盈亏、自收自支的, 它应该是一种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体系之外的福利性教育机构。“福利”是它的社会功能, “经营”则是它的社会生存手段, 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二、幼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幼儿园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目前, 个体承包、股份集资、联合办园、私人办园等多元化的办园形式推动着整个幼教工作的进程。但是, 近几年, 一度解决的入园难的问题又重新出现。其实,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除常住人口增加外, 各地区为了引进人才, 外来人口猛增;另一个原因是一些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和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之间的不平衡。

另外, 这几年, 有许多家长舍弃自己单位或附近的幼儿园而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往条件较好的幼儿园, 目的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表明幼儿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而令人费解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家长因工作关系, 希望早送孩子入园, 迟接孩子回家, 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但是一旦要多收费作为教师超出正常工作时间的补贴时, 他们却议论纷纷,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对幼儿园工作了解甚少。他们认为幼儿教师只是管孩子的阿姨, 幼儿园只是单纯的服务机构, 担负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吃好、睡好、管好, 而这些费用都包含在保育教育费和伙食费中。社会上部分人对幼儿园工作的误解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幼儿教师的劳动, 从而使幼儿教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偏差。

再次, 师资队伍开始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金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显出其诱人的魔力。幼儿园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必然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 加上幼儿园工作辛苦、待遇偏低, 幼儿教师又要争取早日评上职称而费尽心思。和同年龄的人比收入相差甚远, 再加上新城区待遇比老城区幼儿园待遇高, 使得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有的辞职;有的去新城区;有的身在幼儿园, 心打小算盘, 总想寻找机会跳出园门。

三、全面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最普遍、最广泛的教育形式。接受基础教育的程度和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也可以说:今日基础教育的水平, 决定了明日的国民素质水准和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随着21世纪的来临, 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 步入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整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 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 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1. 预测园所的前景。

幼儿园究竟如何求得社会的承认, 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 赢得更高的社会占有率?我觉得首先要预测一下幼儿园的前景, 定位自身经营特色, 使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谋求更大发展。为此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周边社区幼儿人数;附近幼儿园招收幼儿情况、途径;家长对幼儿园服务的需求。将自身发展融入市场竞争, 将自己的思路观念同市场大环境接轨, 提高认识, 调整思路, 加大步伐寻找幼教改革的出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市场调查研究正是对幼儿教育进行预测, 只有更新思想观念, 及早调整经营战略, 走出自我束缚的圈子, 观看市场, 了解同行, 不断积累园所生存、发展的经验, 方能使园所有立锥之地。

2. 放开收费的标准。

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就是价格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上下波动。幼儿园要走向市场经济, 必须打破旧的价格体系, 彻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 幼教改革的步子还可以更大些, 对收费标准不必统得太死。比如可对那些“硬件软件”都过硬、家长普遍看好的幼儿园实行放开价格政策, 从而真正做到优质优价、服务有偿、以园养园。

3. 体现教师的价值。

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教育讲座、增设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 密切家园联系, 让家长改变旧的观念, 从而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要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工作一方面是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保育工作, 另一方面又是幼儿发展智力、陶冶性格、修养品质等多方面的教育工作。教师在付出额外劳动的同时也应获得一定的报酬, 虽然块把钱的加班费实在是微不足道,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起码是对他们的劳动的一种认可吧。

4. 改革内部的管理。

首先, 市场经济在将商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的同时, 也解放了人才。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 任何试图阻止人才流动的做法都是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其结果是徒劳无益的。为了与市场经济同步, 幼儿园要大力优化、稳定教师队伍, 因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的深化改革, 离不开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队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增强教师敬业精神的同时, 还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地给幼儿教师以再教育的机会, 不断补充、更新知识, 并实行优师优薪, 以奖金、补贴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

其次, 我们还应该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今天, 只有将幼儿教育置于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 走依法治教、以法促教的道路, 才能保证幼儿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稳步、健康、和谐地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们应该全面深化幼儿教育改革, 放开收费标准, 体现教师价值, 改革内部管理, 依法治教、以法促教。

上一篇:车改补贴标准下一篇:公共等级英语PETS语法辅导